这是什么会还是什么教的东西湖教育信息网

不得不看:基督教不能吃什么食物? - 第一星座网不得不看:基督教不能吃什么食物? 15:33: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网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影响这世界的文明产生,这是家喻户晓的。基督教对人是非常注重的,而且不允许杀生。在历史悠久的中有着许多的禁忌。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基督教文化中了解基督教不能吃的食物是什么吧。  基督徒不吃的东西有:  1、动物血;  2、被勒死的动物;  3、死于非命的动物;  4、祭过佛像等偶像的食物。  5、任何带血的动物必须洗干净,才可以吃,绝不可以吃带血的肉。若吃鸽子不得勒死,必须用刀去宰杀,怕里面有血洗不干净。  6、凡是街上卖的都可以吃。  初期教会因为是脱胎于犹太教,所以在吃什么的问题上有分歧。教会专门开会讨论此事,最后做出决定,除了“勒死的动物”和“血”以外都可以吃。  当然现在屠宰业早已不再使用“勒死”的方式,那么就只剩下“血”可不可吃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些教会还是主张要禁止吃血,因为这是圣经里面的吩咐,也因为血象征着生命。  当然也有教会和基督徒不这样看待,认为那只是初期教会针对当时的问题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解决方案,而那个方案的精义在于去除了很多“不可吃”的规条。更有保罗书信里面也说过,吃什么喝什么的问题不是福音的主要问题。  猜你可能也喜欢:        星座测算子时23点子23-0丑1-2点寅3-4点卯5-6点辰7-8点巳9-10点午11-12未13-14申15-16酉17-18戌19-20亥21-22男白羊座男白羊座男金牛座男双子座男巨蟹座男狮子座男处女座男天秤座男天蝎座男射手座男摩羯座男水瓶座男双鱼座女白羊座女白羊座女金牛座女双子座女巨蟹座女狮子座女处女座女天秤座女天蝎座女射手座女摩羯座女水瓶座女双鱼座男子鼠男子鼠男丑牛男寅虎男卯兔男辰龙男巳蛇男午马男未羊男申猴男酉鸡男戌狗男亥猪女子鼠女子鼠女丑牛女寅虎女卯兔女辰龙女巳蛇女午马女未羊女申猴女酉鸡女戌狗女亥猪男:A型血男: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女:A型血女: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copyright &
www.d1xz.net 第一星座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1返回顶部不信教的人可以从宗教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47,544分享邀请回答8016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14262微博:@天涯历知幸,@局座召忠后援团————关于佛教,有一段《天道》里丁元英与智玄大师的对话分享给大家:智玄大师:“敢问二位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呢?”丁元英回答道:“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2.3K33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阅读下文(20分)从三到万马南邨①学习文...”习题详情
28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5.0%
阅读下文(20分)从三到万马南邨①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jié&&&&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②“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③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酌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这个故事是说:“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nuò)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cù)之,其子恚(huì)曰:天下姓氏夥(huǒ)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④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但是,人们大都只把它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⑤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初学的一个最重要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像学打拳的人,刚学会几个动作的时候,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⑥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可以不必再请老师了。殊不知他根本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一、二、三,对于所谓“六书”等起码的知识一点也不懂,所以他父亲叫他给姓万的亲友写请帖,他就傻眼了。⑦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说却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些变化,也好像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老师指导,不可能只凭件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如果完全没有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理由也就在此。⑧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但是,在学习上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学习吧。【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jié&&&&径【小题2】第⑤段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外,还运用&&&&论证的方法。(3分)【小题3】本文论证严密,开篇提出了&&&&的论点,再从&&&&和古代一则故事得到的教训两方面加以论述,然后又从&&&&和&&&&两点经验教训中告诉我们怎么做,最后总结全文。(9分)【小题4】下列句子可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3分)A.积土成山,积水成渊。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C.书非借不能读也。D.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小题5】请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仿照例句补写一个“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的事例。(3分)相关链接:日,上海解放。带着战火硝烟的陈毅在第二天,便以市长的身份正式接管了上海市政府。刚解放的上海各种物品奇缺,特别当陈毅市长了解到市民缺乏盘尼西林等药品时,他连夜登门造访深居简出、闭门著书的化学家齐仰之,请他出面主持此类研究工作。但齐几番推脱,后来陈毅终于用他的真诚,让齐仰之欣然同意主持筹建盘尼西林药厂。 例句: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捷(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文(20分)从三到万马南邨①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jié____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汉字,注意理解词义,不要写错字。试题分析: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根据文段内容判断。作者将“轻浮的人”与“真正有本领的人”进行比较,是对比论证。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点,根据其提示依次阅读文章,找到相关的句子概括填空即可。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习要注重积累,比如几项内容,选择与论点相关的一项。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抓住“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句式特点和内容要点(两个人物关联一个事件),根据材料内容找出人物和事件仿写。考点: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文(20分)从三到万马南邨①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jié____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文(20分)从三到万马南邨①学习文...”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文(20分)从三到万马南邨①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jié____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②“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③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酌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这个故事是说:“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nuò)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cù)之,其子恚(huì)曰:天下姓氏夥(huǒ)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④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但是,人们大都只把它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⑤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初学的一个最重要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像学打拳的人,刚学会几个动作的时候,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⑥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可以不必再请老师了。殊不知他根本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一、二、三,对于所谓“六书”等起码的知识一点也不懂,所以他父亲叫他给姓万的亲友写请帖,他就傻眼了。⑦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说却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些变化,也好像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老师指导,不可能只凭件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如果完全没有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理由也就在此。⑧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但是,在学习上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学习吧。【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jié____径【小题2】第⑤段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外,还运用____论证的方法。(3分)【小题3】本文论证严密,开篇提出了____的论点,再从____和古代一则故事得到的教训两方面加以论述,然后又从____和____两点经验教训中告诉我们怎么做,最后总结全文。(9分)【小题4】下列句子可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____(3分)A.积土成山,积水成渊。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C.书非借不能读也。D.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小题5】请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仿照例句补写一个“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的事例。(3分)相关链接:日,上海解放。带着战火硝烟的陈毅在第二天,便以市长的身份正式接管了上海市政府。刚解放的上海各种物品奇缺,特别当陈毅市长了解到市民缺乏盘尼西林等药品时,他连夜登门造访深居简出、闭门著书的化学家齐仰之,请他出面主持此类研究工作。但齐几番推脱,后来陈毅终于用他的真诚,让齐仰之欣然同意主持筹建盘尼西林药厂。 例句: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文(20分)从三到万马南邨①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jié____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②“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③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酌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这个故事是说:“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nuò)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cù)之,其子恚(huì)曰:天下姓氏夥(huǒ)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④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但是,人们大都只把它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⑤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初学的一个最重要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像学打拳的人,刚学会几个动作的时候,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⑥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可以不必再请老师了。殊不知他根本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一、二、三,对于所谓“六书”等起码的知识一点也不懂,所以他父亲叫他给姓万的亲友写请帖,他就傻眼了。⑦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说却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些变化,也好像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老师指导,不可能只凭件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如果完全没有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理由也就在此。⑧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但是,在学习上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学习吧。【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jié____径【小题2】第⑤段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外,还运用____论证的方法。(3分)【小题3】本文论证严密,开篇提出了____的论点,再从____和古代一则故事得到的教训两方面加以论述,然后又从____和____两点经验教训中告诉我们怎么做,最后总结全文。(9分)【小题4】下列句子可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____(3分)A.积土成山,积水成渊。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C.书非借不能读也。D.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小题5】请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仿照例句补写一个“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的事例。(3分)相关链接:日,上海解放。带着战火硝烟的陈毅在第二天,便以市长的身份正式接管了上海市政府。刚解放的上海各种物品奇缺,特别当陈毅市长了解到市民缺乏盘尼西林等药品时,他连夜登门造访深居简出、闭门著书的化学家齐仰之,请他出面主持此类研究工作。但齐几番推脱,后来陈毅终于用他的真诚,让齐仰之欣然同意主持筹建盘尼西林药厂。 例句: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____”相似的习题。此功能目前只对PC端开放,请用PC访问网站 gitbook.cn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秘诀是什么?我们能学吗?怎么学?ahaschool联合创始人及COO。曾在中美欧六个互联网创业公司做过技术总监、CTO、总经理。在战略、技术、管理、运营方面经验丰富。做过4年创业导师。3年前创立了乐创教育,开展过几十次少儿教育课程和三次夏令营,开设了10多次父母教育课程。对美国和芬兰的创新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在个性化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较多实践,自己2个孩子不补课,成绩很好,自主学习,兴趣广泛,全面发展芬兰在国际上已经被公认为教育超级大国。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国家,是“人口小国”,却是“人才大国”。芬兰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教育奇迹,在各类机构组织的教育评比中,芬兰的教育质量长期名列前茅。
更让人惊讶的是,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考试最少的国家。
芬兰的孩子们学得并不辛苦。小学生一般只上半天课,下午半天参加课外活动或各种学习或娱乐俱乐部;中小学生回家的家庭作业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没有压力,宽松愉悦,综合教育水平却排名世界第一,是什么造就了芬兰教育发展的奇迹呢?
每年都有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地从世界各地涌至芬兰取经,学习芬兰教育成功的秘密,很多欧共体国家如荷兰、比利时等纷纷仿效其教育模式,甚至聘请芬兰教师给予本国的基础教育以建议、指导。
低调的芬兰人在教育上非常睿智,强调自我管理,重视教育过程,扎实的学校管理和基础教学,让事实说话;引领学生终生阅读,提升国民素质……,有太多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模式和路径。
以下就是我根据100多篇网络文章和近10本相关著作形成的结果综述。
芬兰教育的成果
全球教育效率排名第一
芬兰的基础教育曾多年来蝉联全球教育效率排名的第一。曾连续数年成为全球识字率最高的国家;芬兰的中小学教育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第一;在经合组织的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中,芬兰学生的成绩不仅一直名列前茅,而且一直保持全国学生成绩校际差距最小和个体差距最小的纪录。芬兰青少年曾连续在阅读、数学与科学三项评比中名列前茅。
经济和科技名列前茅
芬兰以科技立国,以科技强国。其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始终居于世界前列。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芬兰入选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五强。该报告认为芬兰在全球整体竞争力方面表现优异,位列瑞士、新加坡和美国之后,名列第四。在20项关键科技领域,芬兰有17项排名前十。
芬兰人均产出超过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老牌强国,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
芬兰最大的科技公司是诺基亚,虽然诺基亚已经把手机部门卖掉了,但在电信设备领域依然是巨无霸,2016年以166亿美元并购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年营收约为280亿美元。
杰出人才Linus Torvalds
开源软件世界的领袖、Linux和Git的创始人林纳斯o托瓦兹(Linus Torvalds)就是芬兰的教育体系孕育出的天才,有太多的词可以形容他:技术天才、大神、开源领袖。
Linus不仅仅是开发了Linux内核和Git,而是重塑了开源的文化,成为开源世界的精神领袖。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微软,Facebook 等,都是用 Linux 系统的服务器。在移动领域,采用 Linux 内核的 Android 系统正走在征服世界的道路上。
美国《 时代 》周刊是这么评价他的:“有些人生来就具有统率百万人的领袖风范;另一些人则是为写出颠覆世界的软件而生。唯一一个能同时做到这两者的人,就是林纳斯。”
1991年夏,年仅22岁的Linus因为不满意自己买来的操作系统Minix,就动手编写了一个磁盘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完成了Linux的内核并开源给全世界使用,一个划时代的操作系统Linux由此诞生了。
Linus令人愉快的实用主义及灵活而低调的行事风格,促使黑客文化在年间取得了一连串令人惊奇的胜利,不仅仅在技术上的成功,还让围绕Linux操作系统的发行、服务和支持产业有了坚实的开端。
孩子的科学素质
即便是一个13岁的孩子,也反映出与众不同的科学素质,曾发现了路透社新闻中转发照片的虚假。
2008年8月,刊登两张俄罗斯潜艇在北极海底下插国旗的照片,住在芬兰北方小镇的少年塞罗丁看到报纸后。觉得怪怪的,于是动手找资料,确认这张潜艇照片是翻拍自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的一个片段。世界三大新闻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被迫认错道歉。
这就是芬兰教育为什么能连年惊艳全球的原因:让学生们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找答案。
芬兰教育简史
芬兰是一个领土较小,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社会,曾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除了森林,芬兰几乎没有其他更为丰富的重要自然资源,所以芬兰要发展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人。换而言之,人,特别是人的创意,对于芬兰经济而言举足轻重。因此,只有实现人的内在价值,芬兰的经济、社会才有可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然而,人的内在价值必须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人的潜力才能挖掘。
20世纪60至80年代,芬兰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到了21世纪,依靠高科技产业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许多研究者认为,芬兰的强国秘密之一是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
1917年,芬兰独立,普通义务教育制度从1921年开始生效。
40年前,芬兰教育体系曾经也是平庸、不平等的,有许多问题。
芬兰1966年立法通过了九年制综合学校法案。该法案改变了芬兰以往分轨的学制结构,将原先以分流和培养精英为主的双轨制教育转变为基于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初期,芬兰教委会开始进行芬兰独立建国后最大规模的改革重担,使命是提供高质量的9年一贯义务教育,训练出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下一代。
1970年,出台了第一部国家核心课程,体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详细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行政管理标准,国家教育部门由上而下地指导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工作。
教委会决定采用“综合学校”的模式,让7—15岁的中小学生,不分年级,都待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在9年一贯教育中,学生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经费则由中央政府出资57%,地方政府分摊43%。让芬兰的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同等质量的九年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可以继续享受免费的高中或职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
同时,芬兰师范教育开始全部由研究型大学提供,改革后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接受至少五年的专业课学习、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具备硕士学位。
目前所施行的基础教育法是1998年制定的。
四次国家课程改革
芬兰每十年进行一次教改,沿袭着一条从集权到分权、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由上而下引领、由下而上实施、利益相关者从旁协助的流程体系。
国家课程改革为芬兰的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价值观基础、制度保障和师资资源。
从第一次教改开始就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并沿用至今。
1985年,芬兰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教改,国家核心课程被定位为一部引领学校管理、划定知识范围和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以个体学生为主体,提升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课程开发和本土化实施的自主权,国家教育部门的职能转变为政策引领。基础教育转由地方政府提供。
1994年,第二次教改,国家核心课程继续沿袭教育分权和个性化教育的道路,校长教学领导力、教师教学自主权和学生课程选择权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取消了针对学校和教材的外部督导制度,高中毕业考成为唯一的全国统一标准化测试,针对基础教育实施的跟踪,则通过抽样考试和学校自我评价的方法进行。
2004年,第三次教改,国家核心课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学生评价的国家标准,树立了教师作为学生评价者的地位,同时规定学生学习评价不能仅以学科测试成绩为依据,必须对照国家标准体现过程性评价,真实反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进步表现,其中学生自评结果是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芬兰第四轮课改。为了适应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带来学生学习环境、劳动力市场及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为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而制定的新课程标准颁布。
虽然此次2014年国家核心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提升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但核心理念依旧秉承了芬兰历来的教育价值观,体现了很好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而非朝令夕改式的课程改革。此次芬兰的教育改革不仅有其历史渊源,更着眼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及面向未来。
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体系
芬兰教育是按照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体系进行细化和本土化实施。这样的三级体系体现的是教育管理中的系统化思维。
国家核心课程的作用是,奠定当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援引教育政策法规和设定全国统一的教育目标。同时,为了保障均衡的教学质量,国家核心课程粗略地规定了学科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然而,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对国家核心课程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补充,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方案,才能真正落实。
例如,结合地方教育目标和人口结构特质,制订学生福祉保障方案、特殊教育方案、选修课方案等。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开发虽然遵循先后顺序,但三者并非完全割裂,在国家课程草案出台时全社会都有权进行探讨和反馈。
在地方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每个自治市的地方教育部门、大学研究者、学区行政长官、校长和教师代表组建工作坊,在对话的过程中确立地方教育目标、课时分布、教学资源分配等协定。
当地方课程雏形建立后,学校会邀请家长和学生一同与校长和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制订详细的年度教学计划,重要意见可以反馈纳入地方课程中,形成一个三环相扣的工作流程。
除了教育部门和学校之外,大学师范教育学院对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教学专家对教材的开发等,都为新课程的实施做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保障。
芬兰9年制基础教育的7大事实
儿童从满7周岁开始开始接受义务教育,直至完成全部9年基础教育课程、或者满17周岁为止。另外,所有儿童都有权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
学费全免,书本、学习材料和设备等全部免费提供。
所有学生在每个上学日都能享用免费午餐。
一、二年级学生每个上学日不得超过5节课,三至九年级不得超过7节。每节课45分钟。
不设全国范围的考试或评级测试。
芬兰一学年共有190个上学日。学年从八月中旬开始,至五月底结束。芬兰儿童有大约10个星期暑假,另外还有秋假、圣诞假,寒假通常在二月。
在芬兰,几乎所有青少年(99.7%)都完成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并从综合学校毕业。
芬兰教育的目标和成功原因
芬兰教育的目标
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平等的工具。
芬兰的中小学教育是本着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目的的,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布局,而不只是单纯灌输各种知识。
芬兰基础教育着力培养广泛和全面的学生,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十六岁毕业的时候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理性,有平等的理念,爱自然、有爱心、国际化、宽容、懂艺术、会运动、会照顾自己,会基本的手工操作。
在芬兰学校,对“好的成绩”定义非常广泛,不局限于在某一门或某几门学科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芬兰人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广泛和丰富的课程。芬兰人更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型人才。
小学生会在学校里学习织毛衣、烤蛋糕、做菜。芬兰的家政课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生活为设计背景,如餐桌礼仪、垃圾分类回收、合理规划零用钱、鉴别食品质量等,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教育孩子基本生存技能以及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还引导他们如何人际交往,探索建立未来良好的家庭关系,培养孩子快乐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先进的教育理念
要理解芬兰教育,必须要从系统层面理解其核心教育理念。才能从全局看到其设计思路与执行措施。
坚持平等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当其他国家在施行精英教育时,芬兰却反其道而行,绝不标榜精英,坚持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教育注重公平、诚信、平等,“一个也不能少”。因为对于一个500多万人的小国家来说,每一个没有被教育好的人都会对社会产生较多影响,这是不能被容忍的。
芬兰从不高调“快乐学习”,对他们来说,有了公平,快乐就不是问题。公平实际上对教育的影响很大,中国家长和孩子们的焦虑许多是因为不公平和比较造成的。
芬兰教育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策略均从平等出发。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而是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中小学和学习迟缓者身上。
芬兰大力推进公立学校的建设,让公立学校“成为一个社会最平等,也是善良生活的核心基础”。强化政府对于发展教育的义务与责任,使政府更好地成为推进教育平等的责任主体。
芬兰努力实现校际平等和教学质量的平等。校际差距最小。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能在每一个细微的学生能力评比中达到高质量教育水平。
芬兰的教育平等也突出表现在极端重视和关注特殊教育,关注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应特教学生的需求,提供教育与心理服务,努力提供个人化的、适切的专业支持与帮助。让特教学生与其他所有同伴一起幸福快乐地成长。
强调持续陪伴的重要性
在芬兰教育者们看来,孩子教育的连贯性更重要,更注重教师对孩子的成长陪伴。班级教师会记录每个孩子的行为、想法,对孩子行为、思想上的变化给予引导,教师就像妈妈一样。
芬兰的9年教育都是综合班模式,其中前六年中,学生们都只有一位班级教师,偶尔才会有一些走堂教师协助教学。班级教师要教语言类、科学类、艺术类等多门课程。
在最后三年里,课程会由不同的科目老师来教。那些需要语言辅助的,有读写问题的或其他特殊需要的学生们会得到特殊的教学。
为了便于老师进行个性化陪伴,班级人数都比较少,小学的每个班级一般有30名左右学生,低年级班级里的学生会更少一些。
注重在行动中学习
芬兰学校从学生、教师、校长、环境、课程、氛围、状态、引导等在整个系统层面提倡知行合一,将优秀的培养理念付诸实践,所见即所得,在实践中了解和应用知识。
在芬兰,培养儿童探索能力的方法就是放手让他们去体验。如果要教学生们认识色彩的混合,那就准备好清水、颜料、瓶子吧,让他们亲自动手去一点一点将这些材料按自己的想法混合,在做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感知色彩的变化。
Arkki是芬兰一所著名的建筑学校,专门为4岁到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建筑课程。在这里,教师将建筑结构的知识蕴藏在搭建游戏中,激发孩子们的乐趣,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动手去创造。校长Pihla Meskanen女士说,“学建筑就跟学习其它爱好一样,都是要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生命中接触的所有事物,都会累积成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每一步都让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
芬兰教师还常常会带着学生们到野外去学习。比如,教师把学生们带到森林里,砍倒一棵树,让他们辨认树干上虫蛀的路径。
不跟其他孩子的比较
芬兰教育者认为,当将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习惯性比较的时候,就已经在无意识中传递出一个信息:孩子还不够好。这样比较的结果很可能会引起孩子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自卑,内疚等等,在这样的情绪下,孩子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
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整个社会花下巨资在教育上,为的是把可能的“差生”降到最低,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最终成为社会上的潜在问题或犯罪制造者。
因此,芬兰的孩子在16岁之前只有一次全国统一的高考。由于没有考试,没有排名的比较,芬兰的孩子学习变得轻松而富有乐趣。同时教师会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
每天在孩子学习结束时,教师会告诉孩子,你今天确实比昨天掌握了更多的东西,你比昨天进步了很多,孩子都是带着满满的自信回到家里的。
在学期末的“成绩报告单”上,除了孩子本学期学的课程外,就是教师对孩子的溢美之词。即使孩子有什么不足,也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孩子努力。
尊重孩子的生长步调
既然每个孩子天赋秉性、成长步调都不同,教育者和父母都应该尊重孩子的特性,不急不躁,让孩子按自己的步调成长。
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发现者、设计者、引导者、检查者。发现孩子的个性和天赋,设计适合他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引导孩子完成学习,并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
对信任合作重视远胜于竞争
芬兰教育体系政策的核心机制是信任与合作。在芬兰人看来,良好的教育体系,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竞争或鼓励竞争,而是主张信任、合作和共享的责任心。
芬兰教育逆“全球教育改革运动”而行,不搞核心科目、竞争、标准化、应试导向这些做法。希望在教育中倡导合作而非竞争。让学生学会合作,形成竞争能力。
芬兰所实施的教育政策,旨在使整个教育体系内彰显一种信任与合作的文化。这包含政府对学校的信任,学校对教师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包含政府、学校、社区、家庭、教师、学生等各种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紧密合作。
这种信任与合作,凝结其共同的责任心,从而使每所学校和每所学校中每位个体,都能自觉而愉悦地担当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使命。
芬兰对信任与合作的重视远胜于竞争。其教育体系不依赖评鉴、标准化课程、高风险学生测验等影响学生未来甚巨的关键测验制度与成绩责任制度。
芬兰的教育体系没有严苛、僵化的评价制度,不使用任何外部的标准化测验考试,也不会对外公布每所学校和每位学生的表现差异。它充分信任教师,让教师自主地进行课堂评估,或者偶尔地举行一些常态性的全国抽样评估。
教育体制设置、管理和创新遵从人性和科学性合一的理念
芬兰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每4年制定并公布一次核心课程大纲。
不要求使用统一的教材和教案。选什么教材、教什么、怎么教,都由学校董事会和教课教师自主决定,但要符合教育大纲的基本要求。
至于学校内部管理、教师聘任,全部由学校自行决定。
家长相信学校会做出正确的决定,学校也充分信任自己教师的教学质量。
这实际上是个性化的选择,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教材和教育方法,可以有更多人性化的教法,也鼓励了创新。
注重家庭教育环境
芬兰赋予家庭相当大的教育责任。首先,芬兰的孩子6岁才入学,在这之前,虽然父母可以把孩子送到照护中心或学前班,但家庭要负起主要的教育责任。例如,培养小孩的阅读能力、学习兴趣。
其次,芬兰父母是很好的榜样。他们从小就有在家阅读、念报给孩子听的习惯,让孩子在家中种下喜欢阅读的种子。由于一代代的教育传承,以及芬兰的寒冷气候,这类普遍性的家庭教育氛围也可以算芬兰的优势吧。
此外,芬兰每天的上课时数短,即使是中学生,下午两点多就下课。因此,父母得负起责任为孩子们安排活动与去处。
寒暑假中,没有所谓的“作业”,学校也不开“辅导课”。芬兰父母不送小孩去补习英文、数学,而是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生活技能、户外旅游、或是游泳、滑雪、运动的夏令营等活动。
从情感上,父母充分信任孩子,有意识创造一个积极正面的情绪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搞核心科目、提倡全科教育
芬兰的中小学不强调核心科目,更注重教给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更高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般学校开设的课程约20门,有母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宗教、视觉艺术、信息技术、手工制作和家政等。
学科知识不再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反而是成为另一层次教育的载体。通过主题和场景,把知识串起来,让孩子们形成探究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多学科的并行学习,是最顶级大学提倡的通才素质教育,是为了拓宽每一位年轻人的未来之路。没有好的通才教育,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就不会有后劲。
芬兰师资体系
提起芬兰教育,大家都说不可复制,原因就是其独特的师资体系。芬兰中小学教师是最好学的一群人、是学历很高的一群人、是最有成长潜力的一群人。
芬兰的个性化教育完全依赖于这些具有高度责任心和教育能力的师资。而硅谷则在研究下一代的教育操作系统,希望以互联网和软件技术赋能给教师们,实现类似芬兰这样的高质量个性化教育。
严格选拨中小学教师
芬兰几乎拥有全世界最严苛的教师选拔制度。芬兰学校的教师均受过高等教育。学校各年级的老师都必须具有文科硕士学历,全面的教育学学习以及特殊课目的资格证书。
但芬兰社会能够吸引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特别是当小学教师,而且申请教育专业的几乎都是大学入学考试前20%的学生。
学生高中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提供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是有创新能力、教学热情的终身学习能力者,才能被师范类院校录取。在芬兰,报考师范院校比报考普通大学难度大得多,录取率仅有10%。
芬兰在选拔教师时非常重视申请人对教师专业的认识,不热爱教育是不可能成为教师的。2011年赫尔辛基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共有2400人申请入学,但仅录取120人。特别考察其选择教育专业的动机。
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
芬兰人坚信:“好的教师,伟大的学校。”。芬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具有前沿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
芬兰拥有优质的师资培训系统。这一系统的突出特点是:让最有才能的学生从事教育,实现专业学系和教育学院之间的紧密合作,实施研究导向型的师资培训。
芬兰教师几乎全部拥有硕士以上的学历,暑假的时候还要上大学继续进修。如果一个教师干了几年就辞职,多半是跑去念博士了。由于教师自己就是喜好学习并且擅长学习的人,所以他们才能教出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
芬兰师范院校的教学和实训体系,将使这些未来的教师接受完整的教学能力训练。经过芬兰师范教育体系打磨的教师,几乎个个拥有研究、教学与思考的多轨能力,实现芬兰人所说的“教师一样好”。
所有的教师都被要求接受培训。学习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芬兰,彰显教师优势的另一重要方式是鼓励教师的教学自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教师能够具有创意地开展工作。
芬兰的教师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和自由度,在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教学标准的框架内,每个教师有权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全都由教师自己选择。
不对教师进行评分、评比和考核
芬兰对教师和学校的工作抱以完全的信任。相信他们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教育质量考核,完全凭职业道德。学校不会给教师做无谓的评分、评比,不对教师考核,没有督察,也没有评鉴报告。因为评比与评分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扭曲与竞争,反而丧失了鼓励教师们自我充实、进修的本质与意义。
由于对教师是没有任何检查和考核,决不可用学生成绩表现决定教师薪资或奖励。教师就没有功利思想的驱使,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热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许多教师将进修、学习当作自己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芬兰教师珍视这份职业拥有的专业自主、名誉、尊重与信任,由此也能自觉地履行这份职业的道德要求与使命。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
拥有高度的职业幸福感
芬兰教师的薪水并不算高,一个有15年工作经历的初中教师年收入大约在41000美金左右。但芬兰教师有高度的幸福感,因为他们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事实上,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内心深处都有某种道德使命的驱使,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人们,促进社会发展。
如此低的收入,如此高的门槛,为什么芬兰年轻人还争先恐后地报考师范、乐于从教呢?
芬兰人认为当教师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因为这份工作对芬兰无比重要,对个人深具价值。他们深信师资就是国力,教师素质越高,国家就越强大。
让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师
早在1979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就明确表示:教师属于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给中小学教师如此高的定位,世界上独一无二。其社会地位之高,也是其他地区难以想象的。
芬兰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研究素养,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师。芬兰教师通常需要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他们不仅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研究技能,还要在日常工作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极地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芬兰教师教育强烈的研究型色彩还提升了芬兰教师的专业地位,进而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从教。
制度后勤保障到位
芬兰学生从小到大只需参加一次大学入学考试,因此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开发课程和研究教学。
此外,芬兰教师薪水的涨幅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且涨幅与教龄和教学水平挂钩。
通常来说,芬兰教师从入职到15年教龄,薪水涨幅约为1/3,中小学教师最多能涨58%,高中教师最多能涨77%。相比之下,美国的涨幅仅在21%到26%之间。
学校的组织形式
坚持小班教学,保证平等
60万中小学学生,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校约150人,平均每个班级20人左右,最大的班级人数不超过3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无一人落后”,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
芬兰学生的学习表现也没有明显城乡差距。在PISA测验中,芬兰校际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5%(差距最小的是人口仅30万的冰岛)。不论是首都赫尔辛基,或是偏远北极圈的中学,测验成绩相差都不大。
学校决策层以民主形式选出
学校事务的决策机关是董事会,七位董事中,有一位教师代表、一位职员代表,其他五位由家长与当地小区选出。董事会决定学校课程方针和预算使用,及聘用教师。
由于选出的董事能够代表本区域的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这种分权模式有利于及时听取反馈和采纳建议。
资金和教育资源倾向于中小学
从小学到大学前全部实行免费教育
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芬兰从小学学前班到初中毕业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芬兰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所占比例高达18%,远高于美国和日本。
在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的家长只需要给孩子准备书包,其它所需的学习费用,大到乘直升飞机,小到橡皮,由国家全包。
曾有一个学生住在芬兰南部的一小岛上,那小岛就住一家人。学生天天乘政府付费的船,到一个大一点的有学校的岛上去上学。遇到风浪大的天,船不能开时,政府就用直升飞机接送她。可以想象,政府对一个小岛上的一个小孩实现义务教育付出了多么高昂的费用。
在这期间,绝大多数适龄儿童是就近上学,一般在居住地三公里内,都会有一所小学,以保证小学生在冬天上下学时不会被冻坏,因为芬兰冬天很冷,有时会到零下三十摄氏度。
也有学生愿意偏重学某种外语的,可到有合适班级的学校去读书,这样的学生比例相当少。一般在大城市,有一个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和个别学校开一两个偏重某种外语的班,如英语,德语,俄语等,这些孩子的家长,将自己负担孩子上学的交通费用,而其它费用跟其他同学一样,是全免的。
资金和教育资源倾向于中小学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评比中,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不同的是,在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分配到的经费最多;而芬兰则是投资在初中学生经费最高,每人平均达8200美元。
芬兰的城市中,属于政府的房子,最好的就是学校,图书馆和医院。中小学里的设施齐全,干净整齐,所有中小学都有一个室外运动场和一个室内运动场馆。室内运动场馆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变换成篮球、排球、手球、室内足球、地滚球的场地,也是学校集会的场所。
一视同仁,禁止歧视
在芬兰,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歧视学生。对于越来越多的移民,学校也一视同仁,无论是偷渡来的,还是难民来的,抑或暂时跟随父母短暂停留的,都可以上学。在教师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背景。学生不属于学校,甚至不属于家庭,他们属于社会,属于他们自己。
对于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学校有专人负责额外帮助,还有政府出资免费参加的课外辅导。
实在不行,就会被转到特殊学校,那里有具备多年特殊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
政府唯一严管严卡的,就是分片儿安排教育大臣,视察监督是否有逃学不上学的孩子,不称职的家长和学校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芬兰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1968年,该国议会就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致力于实现“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接受到相同质量的教育”的目标。
芬兰的学生不需要择校,无论是在市区、郊区还是只有10多个学生的村校,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的差距都非常小。芬兰政府对移民子女也一视同仁,不论是否有芬兰国籍,移民子女都能免费上学,政府还额外拨预算让他们学习母语。
教育模式和特点
混龄制、个性化的教育
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罗素高中最早实行了“不分年级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
学生可以在课程顾问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制定每周的目标,然后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这些任务。
有些小组在自己班级的教室里上课,比如芬兰语、数学等课程。
有些小组则轮流去工作室,通过实际的训练来学习。比如,每个小组都要经常去杂志工作室制作自己的刊物。
比如,赫尔辛基市内的拉托卡塔诺(Latokartano)小学,也推行不分年级上课,180个学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课表,有的人8点半上学,有的则是9点或9点半,大家放学的时间也不一样。
引导个性学生的教育
和中国一样,芬兰的法律规定,不允许体罚学生。针对不同的个性学生,芬兰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针对好动的学生,芬兰教师会让已经干扰到其他同学的这个学生停止当前的活动,请他坐到每个教室专门设定的一个独立区域,静静地用一两分钟思考自己的行为,告诉他只有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回到有趣的学习活动中。
针对精力旺盛,甚至有些狂躁的学生,芬兰小学有专门设置的一间发泄学生精力的屋子,教师会带他们到这样的屋子里,打拳击或者运动发泄掉多余精力。
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芬兰小学有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周几次的心理疏导。但是芬兰教师最常用的办法是留给学生足够的反思时间,再通过谈话,促使孩子认识到自己不恰当的行为。
注重创造力培养
芬兰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他们从不要求学生千篇一律,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设计作品。
芬兰的托教中心主要是让幼儿们玩耍、活动身体,锻炼创造力的。在课程安排上,用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对于中小学孩子,则鼓励他们在手工课上动手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造。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他们以讨论、启发为主。老师从不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走到孩子们中间,启发诱导他们去接受知识。在学生的眼里,老师不是威严的长辈,而是平等的朋友。
没有一堂课是需要默默地背诵的。孩子们到处走动、搜集资料、从老师那里得到建议、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有时候甚至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教室的气氛非常积极活跃,但老师们从来不会让学生们放任自流,也不需使用权威的手段。
比如,在编织缝纫教室,学生有的在动手设计并缝制各种便装,有的在用毛衣针编织毛衣。他们时而独自琢磨练习,时而凑在一起切磋技艺。老师来回巡视,不时给予指点。
多学科混同教学
教师们会兼顾不同的学科一起进行备课,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构思与沟通,让学生能轻松地将学习到的内容融会贯通。
教师有很大自由度,考虑主题教学,把各种学科的学习穿插起来。比如学生在上英语课的同时有可能也学习到了金融的知识。在历史学习上,他们也学英文。在学历史的时候,自然而然过渡到地理学习。
不同学科的穿插,使得创意的教学不仅成为可能,甚至是一种必需。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很多作业就是一种项目,需要调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编程是芬兰国家教育大纲的一部分,孩子们从小就学习编程。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教授编程,用编程的思维来探索或学习跨学科的内容。
例如,琳达·刘卡斯是芬兰的一名程序员,同时也是作家和插画师,她曾和芬兰的教育机构合作,使教师和学生不再认为科技是神秘和遥不可及的。在艺术课上,学生通过学习织毛衣体会计算机科学中“循环”的概念。
把提升学习迟缓者的学习能力作为教育重点
芬兰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提携后进为主,齐头并进为目的。他们认为,每一个中小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是国家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不愿意看到有人掉队。
在学校,教师们关注最多的是那些后进生、反应慢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家庭有问题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拔尖、一点就透的学生却甚少关注,甚至压根儿就不鼓励冒尖激进。
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教师会不动声色地让他们超进度学习,离开班级,默默地在走廊上或电脑后自学。只有当所有的同学都掌握了、学会了,教师才会继续往下进行新的课程。
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教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芬兰有将近20%中小学生接受额外学习辅导,OECD国家平均只有6%。在教师早期介入辅导后,有轻微学习障碍的小孩都进步很快,一两个月之后,就不再需要“补救”。
不分重点科目和次要科目
和英美等国不同的是,芬兰从来没有重要科目和次要科目之分。所有科目同等重要。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予年轻人宽泛的基础教育,而不是独专一门。
综合学校的课程包括本国语言和文学,其它语言,环境学习,公民课,宗教或伦理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艺术,手工和家政。
全国对于教学和核心教程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当地的机构和学校可在此基础上计划自己当地的教程。
注重提升学习能力,鼓励独立自主
芬兰教学注重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自律合作等能力,这被认为是关乎一辈子的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会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
在小学期间,一般来说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就某个主题上网查资料、自己做项目的能力,为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将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一个初中毕业生,在价值取向、吃苦耐劳、独立生活、解决问题、协调合作、表达自我等方面都具备了雏形,基本符合社会标准。
教师会参与学生的讨论,问题解决小组是芬兰学校的一个常见组织,它会经历策划、实施和反思评价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整个教师教育过程都会不断强化这种做法。
重视外语学习
学生们通常在综合学校的第三年开始学习第一门外语,第七年开始学习第二门本国语言(对以芬兰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是瑞典语,对以瑞典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就是芬兰语)。
除此之外,学生们在结束高中学习之前可以最多选修六门不同的语言。最常见的外语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
这是芬兰处于欧洲的特点决定的,跟上海的上外附中比较类似,但是中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校仅仅提供英语的学习条件。
通过完成学校杂务来学习
在学校的课程中,通过完成日常杂务来学习是重要的元素。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参与完成普通的杂务。各个小组轮流养护植物、参与图书馆有关的工作、收集废纸、回收、堆肥、打扫院子和鱼缸。他们协助厨房、教室的工作,并照顾环境工作室的动物。
清洁工、厨房工人、看门人、学校秘书和服务人员指导孩子们做这些杂务。每个人都有自己那部分教育孩子们的责任,因此工作人员中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等级观念。
信息技术贯穿教学
除了看书,学生们还有一条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电脑。许多学生喜欢在电脑上查询与所学课程有关的内容,在电脑上做各种练习和作业,并将作业通过网络传给老师。
孩子们几乎个个都能熟练使用电脑,并掌握文字、图形、信息和文件处理的基本技能。有的学生对电脑的精通程度甚至超过老师。
在许多学校中,最新的信息技术在授课中得到广泛应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术课和视觉艺术课。由于使用数码相机和手机拍摄日益普及,学校的美术老师除了教学生画画,还教他们如何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如何编辑图片和视频,以及如何应用软件进行电脑绘画等。
在视觉艺术课上,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相关软件的应用。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校网站上还专门设立了图片库,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图片库中向大家展示。
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
所谓“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就是在传统的学科制教学基础上,开设一些实验性课程,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展开教学,又称“主题教学”。
这一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交流和表达、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多元化的读写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对个人规划的能力等。
这种教学,教师不再是站在课桌前传授知识,学生们也不再只是坐在课桌后面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与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
开始这只是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或者是跨学科教学的尝试,后来被教育研究者进行系统研究,总结规律,冠之以名,从而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有些学校每个学年都会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来展开这种“现象教学”,可能是一个星期,也可能是三个星期。至于实施这种教学的时间、频率、范围等,则完全取决于授课教师和学校,教学大纲没有特别规定。
未来已经不再需要封闭式的教室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教学将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四面墙壁之内,但这还是要取决于学校将如何付诸实施。教学实践将会改变,孩子们不必再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讲,而是可以选择在哪里学习、怎样学习。
芬兰教师围绕很多场景或主题来组织科学、社会、历史、地理、外语、宗教等科目的教学。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案例分析、户外探索、主题讨论、甚至有说唱、游戏等。
例子1:在英语课上,教室白板上挂着的是一幅欧洲大陆地图,孩子们必须用英语说出地图上每个国家的名称和天气情况。比如,芬兰今天阳光明媚,丹麦是雾蒙蒙的。这样学生将学习英语和地理结合了起来,一堂课就学习到了英语和地理两方面的知识。而在另外一节课中,学生们通过竞赛的方式在学校走廊里收集有关非洲大陆的信息。
例子2:讲二战主题,将会从历史、地理和数学观点来讨论。
先问起因,为什么会爆发世界大战?
再问有哪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值得深入研究?
再问有哪些地方,可以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
再联系现实,看结果,为什么今天的欧洲是这样,人口比例是这样,经济实力是这样,二战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其中包括了史实研究、地缘政治、人物传记、地理变迁、国情、统计学、经济学、数据分析等等内容。这显然和仅从历史课本上读几十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
例子3:在自然课上,把孩子们带到森林里,辨认植物、用绳子丈量步伐、把捡到的松果按照大小分类等,回来后还会用捡来的树叶和松果做手工。
例子4:“模拟银行”场景,涉及数学、外语、电脑操作以及人际沟通等技能,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能锻炼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例子5:“联合国”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就涵盖地理、历史、语言、宗教、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例子6:“欧盟”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则涉及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经济制度和外语等跨学科的知识。
例子7:选择“自助餐厅服务”课题的职业学校学生,可以通过为外国顾客服务锻炼数学、语言、写作和沟通能力。
例子8:选择“模特”课题的学生将学习化妆、设计等艺术技能。
这个教学需要各学科教师一起备课,为孩子们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
以研究古希腊文化为话题进行研究为例,具体流程如下:
询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对以雅典城邦、斯巴达为代表的文化历史感兴趣的,另一组则是对以希腊神话、奥林匹斯等神话故事着迷的。
在两个组内,让孩子自由讨论产生组长,产生想要研究的话题。
汇报想要研究的话题,考虑具体的方法、路径和形成方案,制订学习时间表。
教师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
按规定时间,学生交付学习的发现成果报告,并与大家进行分享。
学生互相评分,教师仅充当裁判,评分包括自评20%,他人评分80%。
“现象教学”与”项目学习“的区别
“现象教学”和”项目学习“有相似之处,即事先设定特定任务目标,学生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任务目标。
“现象教学”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任务目标的选择,更多地来自学生日常所能接触到的“现象”,如设计欧洲旅行方案,这样的项目任务更加生活化和情景化,有助于学生体认和理解。
“现象教学”的核心是围绕特定的主题,结合项目式、情景体验式和合作学习,实现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用硬性的手段(国家课程标准)将部分学科“彻底打通”。
相比而言,有些项目式学习所选择的任务目标可能过于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如通过合作探究来验证物理或化学领域的一些复杂定律等。这些任务目标往往过于抽象和复杂,学生根本无法通过简单的几节课来完成。
“现象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工作
当然,基于现象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学习的途径之一。多种教学法并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成为“赋能者”,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现象教学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给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聆听者。学校变成了一个学习社区,人人相互学习——其中也包括成人向儿童学习。比如,教师也需要学习新的技术性技能和编程。为了给予教师支持,学校将会配备诸如数码教员之类的人员。
教师仍然会从始至终对学生负责。组成学习小组是为了确保课程纲要中设定的目标可以达成。尽管学生变得更加主动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将全面负责自己的学习。
实际上,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重要性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
教师应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组。比如某些学生也许喜欢在学习中不断与人讨论,某些学生或许喜欢静静地自学。这些学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分组。
考核和评价机制
没有成绩单和排名
在芬兰教育中,绝对不会用竞争来刺激学习或提高教学质量。
中小学生一般没有成绩单,只有学期报告。整个9年义务教育期间,除了毕业前的全国3天统考,平时很少有考试。即便有平时的小考,很多时候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考试。
作为家长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班上是第几名,教师也不知道,因为从来就不排名次。
学校强调的是学习,而非竞争,不以竞争刺激成绩。这就大大减少了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机会。
学生只跟自己比较,自我评价。或者一个学期结束后,通过评测来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原定的学习目标。
讨论评价标准后,让学生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和能力水平标准是在课程纲要中定义的。教师将与学生讨论他们自己希望设定的目标。
过去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分数是怎么评出来的。当他们积极参与到相关讨论中去之后,学习的动机就大大增强了。
在儿童0-3岁的时候,教师通过询问他这样的问题——你今天怎么样?来帮助孩子学会使用笑脸和哭脸的表情图案评价自己的行为。
针对0-6岁的儿童,教师则会通过增加提问内容来帮助他们评价自己,比如:你觉得自己今天过得怎么样?学到了哪些东西?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评价方式也有微调,比如,芬兰教师会借助一张行为评价表,针对学生的行为和产生的后果逐项以问答的方式进行沟通。
芬兰不相信经常有校外统一考试是好的模式,因此,学生读书12年中,唯一的重要考试就是在十八九岁,进大学前的高考。这个入学考试的竞争当然很激烈,但是每个人都可以考两次,以高的分数为准,比中国一考定终生要人性化。
教师的想法是不要太早给学生竞争压力。
没有考试的学习生涯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他们爱学、想学的东西。教师绝不因为考试而教课,学生也绝不因为考试而学习。
学校在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都会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互动情况。
在新教改后,教育评估将变为持续进行的、引导式的、支持性的。评分不再仅仅依据考试测验的结果。考试是学习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项目或口头陈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考试通不过,可以重新再来,从先失败后成功的过程中学到东西。新课程大纲取消了一部分标准化考试,代之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高等院校入学考试
高中学生参加全国最终评估考试——高等院校入学考试就意味着高中学习的结束。考试包括4门必考科目,分别是:母语(芬兰语或瑞典语)、第二门民族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数学或综合学科考试。综合学科考试涉及生物、地理、化学、物理、历史和社会学、宗教、伦理道德、哲学或心理学等学科。除必考科目外,学生还可以自愿参加附加考试。
其中,语言附加考试由两部分组成:听力理解和作文。在未来几年,有关部门将会对高等院校入学考试模式进行审查。
作文考试共有13个题目,考生可以从中任选1题,篇幅要求为4页A4纸,或不少于500个单词。作文体裁通常是议论文,要求对某一话题或现象谈看法;也有小说、诗歌、博客或专栏文章读后感;或是对一组数据或一个图表进行分析。一些命题会紧跟当下的社会热点话题。
2017年的的作文题包括“读书还是看电影?”,“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材料和智能建筑等智能技术,带给人们什么机会和挑战?”,“欧洲是谁的天堂?对伊拉克作家哈桑·卜拉西米的一首描述赴欧难民遭遇的诗歌《难民的天堂,名字叫欧洲》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想”等等。
目前,该考试由芬兰教育部下属的高等院校入学考试委员会负责,并根据统一标准批阅试卷。高等院校入学考试之后的毕业聚会在每个春季和秋季举行,毕业生会得到一顶特殊的白色帽子作为毕业的象征。
技能评估体系
在评估过程当中,因为能力的培养和学科制的学习是互相在一起,所以评估也是同步进行的。
这个评估体系不光是为了促进学习,参与这个评估体系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这个评估会让孩子去了解自己在既定学习框架中的学习进度,去理解和分析他们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规划,然后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权来选择。
芬兰认为学习能力在未来非常重要,这样的学习能力只有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才能够逐渐获得。
课程时间安排
基础教育授课时间比较短
芬兰的基础教育授课时间比较短,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芬兰学校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
芬兰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要远远小于教师的备课时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长时间的备课活动。
课间休息时间安排紧凑
一个9年级的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5-7小时,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15分钟休息时间,中午会有半小时午饭时间。
在课间30分钟的休息时间,学生们通常在户外操场上玩耍。他们夏天踢球,冬天就去溜冰。
家庭作业很少
芬兰学生家庭作业很少。每周一到周四,教师也布置作业。比如一年级的家庭作业有三个,学生可自己选择一个。比如把每个单词抄写一行,接着朗读5遍,然后用这些词语造句给家长听。每项作业在10分钟内就可完成。
暑假,学校不准布置机械性的作业。像四年级学生唯一的作业就是去户外采集15种植物,做成标本。在整整两个半月里,孩子们可以参加社区的兴趣活动,或者参加青少年野营,以及与家人一起去度假。
每到放假,教师的嘱咐是———“玩得愉快!”
提倡多阅读
芬兰图书普及率很高,很多孩子去公共图书馆看书。即使是在上课,只要有孩子完成了课堂任务,教师就会说“去读书吧”。他们教室外面的走廊和大堂,就摆放着书架和沙发,书架上的书大多是历史、艺术、文学类的。
图书馆遍布芬兰,共有300多个中央图书馆和500个图书分馆。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还有专门配备的巴士流动图书馆。芬兰的图书馆服务相当受欢迎,约40%的公民都是活跃用户,一个月大约会光顾两次图书馆。
芬兰甚至还有一条图书馆船。因为使用了预订系统,流动图书馆能够为大家带来和中央图书馆同样的书籍。
现代化的流动图书馆运载着4千多种借阅品,不仅包括书籍,也有一系列杂志、报纸和音像资料。流动图书馆的路线沿途有几十个停靠站。即使是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南部地区,流动图书馆每年的行驶路程也可达到5万公里。
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目标
持续进行,不断优化迭代
芬兰每十年会进行一次大的课改,主要是基于本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而制定。比如,2016年芬兰的教改方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考虑到全球化效应和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挑战,逼迫学校有所改变。
而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也在改变,需要面对正在开始变革的环境,去改变教育,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日常管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这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光是确认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正在被学习,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引导孩子进行真正的学习,不光确保知识和技能能够被芬兰的孩子学习到,同时也为了让青少年在未来继续做一个强有力的人——一个既有芬兰特色,也是国际化的人。
同时改革也是为了让学校去提升孩子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经历成功的感觉。这些学生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在大框架中学会评估自己的学习进步。学生们会去感受,去经历,而老师们的工作就是去引导和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改革的第二个目标是培养孩子更多在教室外学习,并且去建立信息化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学习环境应该是安全的,而且它能够激发孩子想要学习。在教室之外我们还会带孩子去户外,去博物馆,去企业,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场景。游戏、一些虚拟场景也应该被视为很好的学习方式,在现代社会当中,科技已经在学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每一个学科都在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给孩子充分的信息,充分的机会来思考。
改革的第三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横向的融汇贯通的能力。在各个学科之间融汇贯通的能力非常重要。学习工作生活都需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知识框架,而且还需要能够在这些不同领域之间融汇贯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包括思考、学会学习,表达能力,多媒体多形式识读能力(产生和解读多样化文本)。这些能力也包括去管理日常生活、关爱自己,还包括企业家精神、社会参与,以及去创建影响力。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在国家课程中有所规定,各个行政区划和学校,尽管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重点,但是他们都认为这个非常重要。
为何芬兰会培养出Linus这样的人才?
用Linus的自传名《Just for fun》(只是为了好玩)就可以体现出来芬兰教育的特点。他曾在自传中说“对于任何编程的人来说,编程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比下棋有乐趣得多,因为你可以自己制订游戏规则。而你制定什么样的规则,也就会导出与此规则相符合的结果。”
Linus起初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就是因为觉得好玩,做出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然后因为就是觉得好玩,不求利益,反而让其作品Linux利用开源世界的网络扩散到全球。
仔细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芬兰教育体系给了孩子很多发展兴趣的业余时间。
这样就给了Linus大量时间去发展个人兴趣-编程。他从11岁开始便通过编程驱使电脑做事情,对一切细节都能够加以控制。他持续思索,如何能在更小的空间里让事情做得更快一些。四年多,在其他孩子在外面踢足球的时候,他却觉得外公的电脑更加有意思。他持续在使用电脑做些事情,因为特好玩。这个爱好也让他数学特别好,他作为优秀的数学学生,每年都能得到奖学金,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五百美元左右。他用了这些奖学金(两千美元)买了第二台电脑Sinclair QL。
在中小学期间,芬兰只有一次重要考试-大学入学考试,这个考试难度对聪明的Linus来说并不高,Linus的数学、物理、生物等课大都是十分或九分(满分10分)。他很轻松地就考到了芬兰最好的大学,无需为了备考而放弃自己喜欢的编程。
第二,由于芬兰的暑期很长,Linus有更多时间做项目。
从4月到8月,差不多是芬兰每年最好的时光,许多人会在海边晒太阳,而Linus则总是呆在屋子里。不分白天与黑夜,工作日与周末,在某个时间点,从床上起来,走两步到电脑前,编程——睡觉——吃东西——编程——演示——睡觉...。
这样,Linus有整块的时间来学一些复杂的系统和编程,有年夏天他读完了719页的《操作系统:设计和执行》,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进而让他改变了世界。
第三,大学给了长时间的支持。
Linus在大学教育期间读了7年,拿到硕士学位,期间不断得到大学支持,可以长时间投入在Linux开发的工作方面。最初是为他在学校的 FTP 地址上建一个子目录,这样可以把Linux操作系统发布上去,后来他成为研究班的助教,工作不是在讲台上讲课,而是在实验室里继续 Linux 的发展完善研究。
第四,芬兰的务实文化影响了项目的方向。
通过思考人的基本需要,Linus务实地选择了开源软件的进化道路。他选择让开源软件有部分商业化运营空间,并坚定地支持其往前走。这样让技术人员有了选择的余地:可以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理想主义,或者选择成为某个新的商业类型。这个务实作风吸引了更多人加入阵营,带给Linux系统更多的机会,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协作开源软件组织。
芬兰新教改需要达到的目标
整个世界在发生大变化,全球化和互联网带来的崭新的生活方式、迅猛的科技发展、快速的信息流动等。芬兰教育界认识到,学校教育应该是教孩子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而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因此,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在2015年3月份的时候就正式发布了强调“寓教于乐”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在2016年8月,新的核心课程已经开始实施。
芬兰认为,核心素养是由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愿等要素共同组成,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综合能力,并指出,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意愿会共同影响他们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式。
跨越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的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是促进学生成长、学习并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
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的七大能力。在课程大纲中增加“基于现象(主题)的教学”,即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某一现象或主题调配师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此次改革弱化了学科内容的界限。
其次,改革更加强调了学习环境与策略、指导、个性化的重要性,还强调了评价作为学习辅助手段的重要性。
与改革前注重“教什么”相比,新核心课程更加关注“怎么做”。同时,新核心课程在文字表述上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课程体系通常使用“学生将学会”、“学生将了解”等表述,现在新核心课程将其表述为“支持学生”、“引导学生提高能力”及“鼓励学生”等。
与此同时,在课程结构上,新核心课程包括主体部分和学科相关部分,并按照年级划分,学科被细化到3个不同的学习阶段,从而使每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总目标更加具体且易操作,按照综合学校的结构设置使课程目标更加清晰。
从芬兰新核心课程改革中看出,此项改革强调以学生主体参与的方式,通过主题性课程安排,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具备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它致力于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它尊重并信任每一位教师,它有着强大的建构主义教学法,其教学质量可以预期,且每所学校都有成效。
采用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教会年轻人未来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具体的地方及学校课程,通常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国家核心课程框架内制订。在地方课程中,课程内容和目标更加具体化,同时地方课程必须界定价值观、基本原则及教育目标等。尽管政府对课程的总课时进行了规定,但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时进行重新分配。
核心素养(Transversal Competence)
核心素养分别为思考和学习能力,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达能力,自我照顾和日常生活管理能力,多元识读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社会参与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能力等。
围绕每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从其价值和意义、内容与要素、基础教育培养任务等维度做了进一步诠释,并将其融入到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
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已从多方面融入核心素养,使核心素养的培育具备切实的宏观指导方案。这七大能力将贯穿于1-2年级、3-6年级和7-9年级三个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之中。
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能力也是新引入的一部分,与改革前的核心课程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多元识读能力与横越能力贯穿在整个新核心课程改革之中。
多元识读能力是一种对多样化文本进行解释、加工并做出价值判断的综合能力。它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化交流的多模式化,并更好地构建个体身份认同。这里所说的多样化文本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指包括口头、图像、视频、数字、符号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这种文本可能是手写的、口头描述的、纸质印刷的,也可能是音频、视频或者其他电子化的呈现形式。
多元识读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基础教育所有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学生既要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也要在新技术和新媒体支撑下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不断练习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形成的前提是学生要不断处于丰富多样的文本环境中,而且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法的支持。教学材料要包括不同呈现形式的文本,学生有机会经常使用、解释和处理这些文本,练习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解释观点。
比如,改革前的核心课程会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生的年龄,将信息能力细化为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在新核心课程改革中,信息能力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不再进行拆分,仅在三个学习阶段为适应学习者的发展而呈现不同的内容,从而保障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多学科学习模式(基于现象的教学)
基于现象的教学在新核心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多学科的学习模式吸引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多学科的学习模式也被视为新核心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新核心课程改革指出,学生应该有机会每年参与至少一个基于现象的项目,并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同一主题。
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将越来越强调整合与主题(现象)性教学,7-9年级课程中收入了更多的选修课。
比如一个青少年在学习职业课程时,可能会学习“自助餐厅服务”为主题的课程,其中将会包括数学、语言(以帮助外国顾客)、协作及沟通能力。学生也将学习更多跨学科的主题,如“欧盟”将涉及经济学、历史、语言和地理等相关知识。
校外资源利用能力
芬兰在此次课程改革中,大大增加了学生能够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进一步强化了所谓的“第三空间”:把校外学习带入校园,以支持和激励学生。
一方面,学生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掌握各种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将与前沿的信息技术结合,例如让学生利用博客、视频网站甚至是游戏进行学习,编码也会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被纳入新课程之中。
对于学生的艺术教育,例如音乐、艺术、舞蹈、工艺等课程,将由芬兰的艺术教育机构组织提供,这个组织包括芬兰的88所音乐学院和41所其他艺术学校。
就业和创业能力
这是基于对当下实际及未来发展的综合考虑。面对社会和行业变迁日益加速,就业和创业能力,尤其是创业能力对未来的人才发展而言非常重要。
芬兰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启发
找到适合中国的教育之路
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和发展轨迹,芬兰的教育也与自身民族的发展所分不开的。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踏实自己的教育之路,用芬兰教育这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才能成就明日“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教育。
中国十余年来一直不断在尝试教改,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也逐步地在开花结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会发现一个较为有效且是简单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能深入生活中,改善教育机制,提高国人的素养。
选择合适的改革方向
中国的公立学校改革目前是遵循“全球教育改革”模式:从企业发展中获取改革理念,重点关注某一核心课程,强调竞争,倡导课程标准化,实行考试问责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教学指导。
部分私立学校可以考虑芬兰的“专业主义”模式则是:强调课程设置的宽度,提倡校际间的合作,关注学生个人的兴趣和创造力,无考核“信任”责任制,以及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
形成深入人心的教育共识
芬兰全社会对于教育有一个共识,即芬兰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丰富、个性的发展。
中国也需要有个共识,并以这个共识来指导教育体系的构建。
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现阶段,很多教师并没能转变观念去接受、了解、真正应用信息技术。大多数教师们只是停留在制作投影课件(PPT)这一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而真正的信息化,是要提供大量资源供学生去选择,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
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法
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而非仅仅灌输知识。因为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教师不可能把自己都不知道的新知识教给学生。
中国教育改革要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采用合作式学习,让孩子提升能力,也能很好地应对考试,才能有效地进行推广。
通过小班模式进行个性化教育
芬兰的班级很小,不超过30人,而中国的班级很大,虽然中国教育部规定一班不能超过45人,实际上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的班级学生远多于这个数。所以芬兰很多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我们中国做不到。
随着民办教育机构的兴起,学校或家长们可以考虑结合校外辅导机构,让学生参与一些校外的小班,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个性化教育。
持续进行教改
芬兰的教改是在历次改革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现实问题而开展实施的,一直延续的是从集权到分权、从标准到个性化的传统。
改革过程让各个层级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协同系统。可见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合作。这类正确的原则一旦确定,其延续性,系统性将便于组织相关资源,有助于持续迭代。
中国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延续的系统性教改框架,然后持续迭代,比如每3年小改,10年大改。逐步解决各种教育中的问题。
对于21世纪技能培养的关注
面向21世纪,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应对策略。芬兰提出的现象教学,是试图回应这一时代需求的策略之一,而其他各个国家也有各自的探索和尝试,如项目学习、主题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等。
我们要学习的不只是某一种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能达成实现21世纪技能培养的目标,如果能,要如何达成,关键环节何在,能否融入我们已有的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在哪些方面有局限……
我们只有通过完整的思考,明确目标和手段,才能明白如何解决中国当前的教育问题,提出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参考芬兰,以学生为中心来建立教育体系,这些具体核心理念包括:
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价值,并使他们的价值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最大发挥。
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辅助学生自己独立地行为,承担责任和义务。
让学生成为构建学习环境的主人,参与到学习设计的各个环节,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主权。
帮助学生把自己发展成一个独立自主、关爱他人、守法遵纪、捍卫民主的公民,培养他们有利于构建可持续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兴趣激发,丰富学习活动形式,如讲授式、合作式、探索发现式、游戏式、艺术式、现象教学等,提高学习乐趣。
重点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以不变应未来之变。
广泛的协调合作关系
芬兰教育体系是一个高度协调合作的系统。课内与课外协调、校内与校外协调、学校与家庭协调、教师与学生协调,这种协调合作关系将各方教育利益相关者扭成了一股力量,共同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中国目前三方的协作不够,往往是彼此施加压力。应该找到一个协调合作的模式,让家庭、校外与校内的合作形成一股力量,真正让孩子高效学习。
教得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字军之王2东西教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