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旅游是在人类进化史 少儿不宜自身的进化和社会发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选修)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主讲: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主讲: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建平副教授 张建平副教授引 言 现代旅游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现象,同时更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现象。因此,对于现代旅 游活动现象及其本质,我们不仅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之作出科学、深入、理性的思考、分析、研究与实践, 同时还应以文化的角度和视野,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蕴涵和折射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及其规律。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的生长点,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旅游文化学是一门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文化活 动现象、本质及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旅游和提高旅游文化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旅游文化学》 第一章 1.1 1.2 第二章 2.1 2.2 2.3 第三章 3.1 3.2 3.3 3.4 3.5 3.6 旅游文化概论 文化概述 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旅游者文化 旅游者及其文化规定性 旅游者的文化人格与塑造 休闲文化对旅游者性情的调适 旅游景观文化 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 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 文化积淀与自然景观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 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旅游景观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专题学习欣赏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专题学习欣赏 学习 1.泰山(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世界文化遗产) 3.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世界文化遗产) 4.长城(世界文化遗产) 5.明清故宫(世界文化遗产) 6.北京的皇家祭坛――天坛(世界文化遗产) 7.黄龙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 8.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9.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世界文化遗产) 10.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11.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世界文化遗产) 12.青城山和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 13.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 14.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1 15.云岗石窟(世界文化遗产) 16.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学》.谢贵安,华国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6 月第 1 版 2.《现代旅游文化学》.马波编著.青岛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2 版 3.《旅游文化学导论》.沈祖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1 版 4.《旅游美学新编》.王柯平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 5.《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制作.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 6.《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上、下).王新建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1 版 7.《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大型画册) 8.《中国世界遗产图典》.旅游天地杂志社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年 2 月第 1 版 9.《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化部中华文化信息网,浙江摄影出版社编.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2 年 8 月 第1版 10.《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柳正恒,林可编著.湖南地图出版社,2002 年 2 月第 1 版.(共五辑) 11.《中华遗产》.中华书局主办,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办.邮发代号: 80―253 12.《中国世界遗产年鉴 2004》.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编.中华书局,2004 年7月 13.《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唐鸣镝等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年 8 月第 1 版 14.《旅游文物鉴赏》.顾维舟等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5.《中华文明之光》.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第 2 版 16.《中华文化讲座丛书》.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吴同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 月第 1 版 17.《厚重河南》.大河报社编辑室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1 月第 1 版.(共十辑) 18.《经典洛阳》.齐永长等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 年 12 月第 1 版.(共四卷) 19.《洛阳春秋》.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栏目制作.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 年 20.《旅游》(月刊).北京市旅游局主管,旅游杂志社编辑出版.邮发代号:2―159 21.《风景名胜》(月刊).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协办.邮发代号: 32―74 22.《中国国家地理》.(月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邮发代号:2―806 23.中国世界遗产网(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http://www.cnwh.org/ 24.中国旅游网(国家旅游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http://www.cnta.com/ 25.国家建设部网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 http://www.cin.gov.cn/city/other/ 26.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http://www.worldgeopark.org/Chineseindex.html 27.中国国家森林公园 http://www.chinafpark.net/ 28.国家水利风景区2 http: //www.mwr.gov. cn/slfjq/ 2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http://www.zhb.gov.cn/ 30.国家文物局网站(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nach.gov.cn/ 31.CCTV―国家地理频道 http://www.cctv.com/geography/ 32.中国风景名胜网 http://www.fjms.net/ 33.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http://www.wenbao.net/ 34.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http://www.unesco.org.cn/ 35.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 http://www.unesco.org/本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大作业成绩综合评定 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大作业成绩综合评定。 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大作业成绩综合评定 1.平时不定期进行三次课堂考勤,凡是在三次考勤中有两次及以上没有到课者,则课程成绩被评定为不合格 进行三次课堂考勤,凡是在三次考勤中有两次及以上没有到课者,则课程成绩被评定为不合格。 进行三次课堂考勤 没有到课者 定为不合格 2.要求完成一篇 3000 字以上的课程大作业 完成一篇 字以上的课程大作业,具体于第十二周上课时间公布大作业选题及注意事项,由本人在课 课程大作业 程结束时上交大作业。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论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或称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旅游文化学研究必然要建立在对普通文化学的 分析研究基础之上。我们在探讨旅游文化之前,必须首先对文化的一般性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文化的概念、结构 和特征等的分析,为下一步深入探讨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一、文化的概念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十分必要,人类从原始野蛮到古代、近代直至现代文明依赖文化进步,人类自身的成长和 完善靠文化教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要借助于文化包装。可以说,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与文化之间 的脐带联结是无法割舍的。 文化的概念内涵博大精深,文化被看作是一种人类文明抽象的结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与物质成果的整个 复合体。除纯粹的自然物外,一切的一切均属文化现象。 对文化的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与人和人类社 会的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文化是一种“人化”的现象,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 文化概述3 显现。凡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力的事象均属于文化,否则就应排除出文化的范围。 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为全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而不是专属某个人的。文化 体现在普遍的或一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物中。文化从纵的方面来看,可 以是某个时代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从横的方面来看,可以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集团作为社会群体所具有 的。 第三,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和精神产品中。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模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风俗习惯,一件物质产品,一件精神产品,之 所以说体现了一种文化,就在于它体现或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量,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智慧发展的水平和成就。 总之,文化是人类的产物,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的结晶。文化的本质是 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既体现在人们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创造的各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中。 “文化”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学术界一般都认同将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 广义的文化, 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 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所谓狭义的文化,专指人 狭义的文化 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二、文化的结构和类型 1.文化的要素及结构 1.文化的要素及结构 文化是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系统而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多种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或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角度出发,每一种文化都有三个方面的要素,或者说具有三个不同的内容层面: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角度出发,每一种文化都有三个方面的要素,或者说具有三个不同的内容层面: 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它各种 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 物质产品; 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一般称为行为文化,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 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 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 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 审美标准与情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 在社会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体系之中,精神文化是最内层的,所以称为内在文化; 在社会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体系之中,精神文化是最内层的,所以称为内在文化;而处于中层的行为文化和外 层的物质文化,则统称为外在文化。 层的物质文化,则统称为外在文化。 2.文化的等级序列 2.文化的等级序列 按文化要素的大小形态,文化的等级序列由小到大依次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和文化区 按文化要素的大小形态,文化的等级序列由小到大依次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和文化区。 3.文化的不同分类 3.文化的不同分类 在文化的应用及研究中,对文化可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文化和反文化等概念范畴。 在文化的应用及研究中,对文化可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文化和反文化等概念范畴。 三、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 1.地域性 文化的地域性即文化的地域差异性,或称文化的地方性。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东西方文化存在极大 的差异,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文化的差异也是极易被感知的。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 社会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2.民族性 2.民族性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民族,而每个民族则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其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这就是文 化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 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及物质成果等,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性的因素沉淀于一个民族之中,从而成为一个民族强有力的粘合剂和内聚力。 如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长期保留着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影响着人类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也 是旅游活动产生的直接诱因。 3.时代性 3.时代性 文化既是在特定的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创造与生长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可以说人类文化时代进化的不同层次,是构成世界文明 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同时,文化的时代性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4 中国文化按时代可以分为原始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代先人已经创造的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种外在于当代人主体的、历史地凝固了的一种的既定的存在,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 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神话传说、古代巫术、诸子百家、古代典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琴棋书画、中 华武术、杂技、养生秘诀以及万里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北京天坛、曲阜“三孔”、武当山古建筑群、 丽江古城、洛阳龙门石窟、清东陵和清西陵等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均可形成颇具魅力的美不胜收的人文景观。 现代文化则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以及社会风情等。如现代都市风貌与特色小城镇,现 代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现象和设施,现代田园生态农业、高新科技工业、伟大工程景观等。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均可构成颇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观。 4.继承性和变异性 4.继承性和变异性 文化的继承性是指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特定的人群中世代相传,使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且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文化的变异性是指人类在继承的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文化创造,并且文化交流也以更 快的速度推动着文化的变迁。 第二节 一、现代旅游的文化属性分析 1.现代旅游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现象 1.现代旅游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现象 现代人类的旅游活动显然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肉体生存的需要,已经不具有“谋生”的性质,而是出于“乐生” 的需要。 现代旅游活动是人们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力的驱使结果,是人的“精神状态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旅游的 人“实即艺术精神呈现了出来的人,亦即艺术化了的人”,旅游的时候“人就像鸟儿自由飞翔一样,无所拘束,其 乐无穷”。旅游活动作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一种形式,使人摆脱了日常劳动和生活方式的机械束缚及压力,使人自 由、潇洒、快乐。 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需要,主要属于精神享受和发展需要,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没 有文化的发展,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就不能产生旅游活动。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旅游与其说是经济发 展的产物,不如说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果。 旅游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丰富多彩、自由愉快的文化活动, 旅游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丰富多彩、自由愉快的文化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人所特有的生存和生活 方式。 方式。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从它一开始就带有自由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等这样一些文化的内容色彩。 现代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社会意义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是人们学习求知的特殊课堂 旅游景观不仅是旅游活动中游览观光的对象,而且由于它们所蕴涵的丰富且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一部 直观而生动的自然、历史和现实、社会和文化的教科书,成为人们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和完善 文化素质结构,提高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学习和认识水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现代社会,旅游已成为人们特殊的学习求知方式和经历, 寓学于游,寓学于乐”, “寓学于游,寓学于乐” 人们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受益无穷。现代旅游活动的社会功能日趋完善和多样化,走出家门, 踏上旅游之路,亲身去了解和感受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则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2)旅游是一种主动、积极、自由的文化活动 旅游是一种主动、积极、 旅游是一种愉快的活动,陶源明说他“性本爱丘山”,李白称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这种爱好本质上是一种 自由、主动、积极的文化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愉快的精神享受。 (3)旅游是人们个体审美和个体文化人格的一种升华 旅游是最直接、最生动、最大体量的综合性审美活动,不管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有多么多种多样,对自然和社会 的审美始终是旅游者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旅游可以增强旅游者的审美意识,丰富旅游者的审美经历,培养旅游者的 审美情趣,不断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水平。 (4)旅游是社会文化交融的一种需要 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文化往来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融。一方面,现代旅游的兴起和 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5 发展,促进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与科技的交流,推动了文化和科技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旅游加深了世界各 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了友谊,对文化事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2.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活动的产生和普及也受到旅游景观的吸引和激发,旅游景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 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且具有时代性、民族 性和地域性特色,而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需求是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仅要重视有形的实体,更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精神文化 内涵,并且要开阔思路,发现、形成和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这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 的智慧和创造力,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由于旅游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旅游业的文化特性就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方面,也渗 透在旅游产业的多种部门的运行之中。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业的经营管理与服务就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 实践证明,旅游业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只有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档次,才能增强 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和本质所在,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和本质所在,是旅游业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只有把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旅游业发展得更快、效益更好。 不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只有把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旅游业发展得更快、效益更好。 发展得更快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和文化的分支,既有旅游的综合性,又有文化的延续性,它是与旅游紧密相连,并对旅游者 的旅游感受产生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的专门 文化。 旅游文化的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可以说,凡是人们通过旅游活动认识自然与社会和化育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都可归入旅游文化的范畴。 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它既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与社会文化信息,又包括旅游者自身携 带的文化信息及客源国(地)的民族文化,并且还包括它们相互作用以后形成的动态文化。可见,旅游文化的形成 是旅游活动发展的结果,是旅游者、旅游景观和旅游中介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为正确把握旅游文化,我们必须明确:第一,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主体,只有从旅游文化主体入手,才能把握 旅游文化本身;其二,旅游文化的特质必须在旅游活动中寻找,只能产生于旅游活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 因此,对旅游文化概念的把握,首先应该从旅游活动的行为主体即旅游者入手,而旅游活动的产生则取决于人 的本质属性。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之一,是人类具有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完善的本质属性,而正是人类具有的超越自然、 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自我完善的本质属性,使人类天生具有摆脱约束、压抑而“出走”的动机和“超越”的愿望, 从而导致了旅游活动的产生。人类在追求自由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超越与对自然和社会 的回归两个阶段。 人类通过从超越到回归的旅游活动,人类的自由属性得以充分的显露和发挥,追求人性自由的本质得到完善和 满足。而人类追求自由和完善自身的本质属性,则主要体现在对文化时空的纵向和横向跨越上。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布的空间特征和时代性特征,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具有不 同的类型和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实质正是人类对原有文化环境 的“出走”和“超越”,对异质文化差别的寻求、比较和体验及其所引起文化交流。 旅游文化的本质,是旅游者在旅游中介的参与和帮助下作用于旅游景观实现“文化时空跨越”的过程和结果, 也即摆脱人的自然属性、塑造和发展文化人格并追求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文化交流过程及其成果。 对“旅游文化”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塑造完善的个体文化人格及民族文化性格,实现对自然的审美、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塑造完善的个体文化人格及民族文化性格,实现对自然的审美、 人格及民族文化性格 学习探索、超越和回归,以及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审美、学习研究、推进和发展,在旅游中介的参与和帮助下, 学习探索、超越和回归,以及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审美、学习研究、推进和发展,在旅游中介的参与和帮助下,作用 于旅游景观,进行历史文化时段的永恒超越和文化空间及地理环境的暂时跨越时, 于旅游景观,进行历史文化时段的永恒超越和文化空间及地理环境的暂时跨越时,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事象及其本质6 的总和。 的总和。 三、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多元二重性 1.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统一 1.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统一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在实现“文化时空跨越”中,对新、奇、美的本质追求,在空间上表现为对体验和探索异域 文化的渴望,在时间上表现为对向后文化即传统文化或向前文化即现代文化的向往。旅游文化正是在不同的文化冲 突中,对文化求异的追求而产生的。 但是,旅游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如果没有文化认同,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平衡,是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的交汇。 2.旅游文化是暂时性和延续性的统一 2.旅游文化是暂时性和延续性的统一 一般来说,人的旅游活动是较为短暂的,旅游是人们对常态生活的一种主动的、暂时的逃脱或反叛,是对日常 生活的补充。旅游活动虽然短暂,但人们从中受到的文化熏陶和精神感受则会保持和延续下去,会潜移默化渗透于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世界之中。并且,从社会整体角度而论,旅游活动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停止,旅游文化一直在延 续,在不断向前发展。 3.旅游文化是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的对立统一 3.旅游文化是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的对立统一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以获得审美感受为主要目的,体现和创造的是旅游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是 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以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体现和创造的是旅游经营文化。旅游文化是这两 种文化的对立、统一和融合。 (二)双向扩散性 在跨时空的旅游活动中,通过旅游者所引起的文化扩散是双向的:一方面,旅游客源地的文化通过旅游者跳跃 式的传入旅游接待地,从而引起旅游接待地文化的变化;另一方面,旅游接待地的文化也会被旅游者带回客源地, 进而导致旅游客源地文化的潜移默化。 (三)大众普及性 现代旅游活动已经不再是社会上等阶层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一种社会大众化的休闲审美文化活动,现代旅游文 化则由此表现出娱乐性和商品性的大众文化特征。因此,旅游文化不是书斋文化,而是民间文化;不是高堂文化, 而是庶民文化;其内容主体不是雅文化,而是俗文化,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思考题 1.为什么说现代旅游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现象? 2.试析旅游文化的本质及其特征。第二章旅游者文化旅游者在形成及选择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旅游是旅游者的高 级精神文化享受与交流活动,影响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的文化因素及旅游活动实施后旅游者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 现象都应该纳入旅游者文化研究的范畴。 本章从旅游者及其文化规定性、旅游者的文化人格与塑造、休闲文化对旅游者性情的调适等三个方面展开对旅 游者文化问题的全方位分析与探讨。 第一节 一、对旅游者的旅游文化主体地位分析 旅游者的旅游文化主体地位分析 旅游文化主体地位 旅游者即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景观的游览主体。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只有在他与旅游景观直接相 观照和相审视时,他才能成为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是旅游审美活动的主体,一般情况下,旅游审美则是以旅游者 对旅游景观的直接审视为条件的。 1.从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来看, 从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来看, 从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来看 旅游者经历了从劳作性旅游活动主体发展成为休闲审美性旅游活动主体的历程, 旅游者经历了从劳作性旅游活动主体发展成为休闲审美性旅游活动主体的历程, 旅游者及其文化规定性7 从而奠定了旅游者的旅游文化主体地位。 从而奠定了旅游者的旅游文化主体地位。人成为休闲审美性旅游活动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活及物 旅游文化主体地位 质条件提高的结果,更主要则是人们对文化素质水平提高不断追求的结果。 2.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旅游者具备相应的文化特征。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旅游者具备相应的文化特征。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1)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负载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旅游者负载着原有的文化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负载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负载者 了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内涵,前往相异的文化空间中旅行游览,在将原有的文化传播到异地的同时,也将异地的文化和风俗传播回原有的 文化环境之中。 (2)旅游者在将文化传播的同时,通过对两种或多种异质文化的学习、比较和熏陶中,能够创造出新的旅游文 旅游者在将文化传播的同时,通过对两种或多种异质文化的学习、比较和熏陶中, 旅游者在将文化传播的同时 化和审美成果,如旅游文学(游记、旅游诗词、散文、杂记),旅游摄影艺术作品、美术作品,旅游美学研究等。 化和审美成果 (3)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先进文化的追求,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先进文化的追求,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质水平,从而实现了对真、 质水平,从而实现了对真、善、美先进文化品质的追求与认同。 美先进文化品质的追求与认同 3.旅游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表现也日趋复杂而多样化,这将直接影响到旅游景观的选择、开发和建设。而数千 旅游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表现也日趋复杂而多样化, 旅游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表现也日趋复杂而多样化 直接影响到旅游景观的选择、开发和建设 年来由社会整体结构和文化生态所决定的社会文化模式,则直接会影响到该民族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4.从旅游者最根本的心理活动导向来说,旅游者有着永远进取、永不安分的灵魂,他们总是在不断地积极寻求 从旅游者最根本的心理活动导向来说,旅游者有着永远进取、永不安分的灵魂, 从旅游者最根本的心理活动导向来说 “出走”和“超越”,而“出走”和“超越”则是旅游者最根本的意识,这种意识又成为最基本的旅游动因,推动 出走” 超越” 出走” 超越”则是旅游者最根本的意识,这种意识又成为最基本的旅游动因, 着旅游活动永远不断向前发展。 生命不息,旅游不止”是旅游者永远的追求! 着旅游活动永远不断向前发展。“生命不息,旅游不止”是旅游者永远的追求! 二、旅游者的文化规定性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除了物质上的需要之外,主要还有一种精神上追求文化享受的需求,我们称之为审美欲 求,或称旅游审美。旅游审美是旅游者的主要活动,也是旅游的主要目的,而且还决定了旅游者旅游质量的高低。 旅游者作为旅游审美活动主体,有着如下审美主体的文化规定性: 1.旅游者主要是精神活动的主体 1.旅游者主要是精神活动的主体 在各种具体的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者作为主体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是旅游产品的精神价 值而非实用价值;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者运用的本质力量是精神感觉力量而非实践改造力量;在旅游审美过程 中,旅游者的活动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而非生理性本能活动或实践性物质活动。 宋代大学士欧阳修有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于心而寓以酒也。”王安石亦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焉。” 游山水而得于心,观草木而求其神,此乃有益之举。 2.旅游者是情感活动的主体 2.旅游者是情感活动的主体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主体,主要是处于一种情感状态,以丰富的情感(如兴奋、热情、激情、专注、兴 趣、忘我、活泼、开朗、乐观、关爱、善于探究、不畏艰险等),对旅游景观凝神观照,从容打量,仔细欣赏,细 细品味和感悟,否则就不可能进入旅游审美的理想境界,获得旅游的真正乐趣。 对旅游景观的感悟,全在于观赏者倾情、纵情、寄情其间,挥洒情感,自我感悟所得。能享受旅游乐趣之人, 惟有倾情、纵情、寄情于自然山水和人文胜迹者,惟有经受大自然的洗礼和社会文化的陶冶,才能发现和感动于自 然美与人文美,净化和充实心灵,寻找出一种人生的价值,思悟出自我生存的一点精神。 3.旅游者是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主体 3.旅游者是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主体 人的任何一种审美活动都是摆脱了肉体需要支配的活动,是脱离了对“物”的绝对依赖性的活动,旅游审美活 动更是如此。 旅游者作为旅游审美活动的主体,他们不是粗陋的肉体需要者和低级的实用主义者,也不是精神压抑和情感迷 失者,而是能对旅游景观对象凝神观照、不旁及日常功利、不为物质欲望所缠绕的享有高度生命自由的人。 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者,应该是摆脱了精神压抑被解放了的自由的人,应该是摆脱了低级趣味和纯粹实用主义的 高尚的人,是自由潇洒且不屈不挠、勇敢追求的人。旅游是表现“真我”的过程,是感受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活 力的过程,旅游使旅游者体现出“自由生命”的独特风采和魅力。 第二节 一、旅游者的文化人格 人格是作为个体的人在其社会活动中所显露出来的个性品质与特征,“就是人类个体所以异于他人的内在的特 旅游者的文化人格与塑造8 质模式,是一个人心身组织结构和行为与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的构成因素具体包括需要、动机、态度、理想、 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 为了适宜于社会生活和人际沟通,需要对个体人格进行社会文化的塑造,从而使之形成“文化人格”。 文化人格是每个人所显现出的有益于社会的崇高的个性和品格,它是社会文化体系塑造的结果,它在保持个体 人格的前提下,进一步融入了真、善、美的先进文化品格。文化人格是以人的个性结构为基础,以价值观念和文化 素质为灵魂。 旅游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构成部分,直接发挥对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作用。 旅游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构成部分,直接发挥对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作用。 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作用 旅游者的文化人格则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个体人格为基础,融合真、善、美的先进文化品质后,而形成 的一种崇高的旅游性格特征。旅游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具有塑造和完善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功用。 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是建立在人性发展的基础上。人性的发展走向,是由必然走向自由。历史以雄辩的事 实告诉我们:征服必然的自由意志,改造客观世界的英勇实践,实现自身的解放,是人性的根本发展方向。而旅游 文化活动的不断发展,则体现着旅游者的人性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 旅游活动从劳作性旅游向休闲审美性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旅游者从求生意志向求胜意志的超越。求胜意志能够 使旅游者追求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并在此活动中不断追求和完善旅游者的文化人格。 可以说,旅游者向来都把山水之游当作陶冶心性的极佳途径,以求最终达到高尚的理想人格的境地。旅游者的 理想人格是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追求,这种理想人格的建立必须通过旅游者一次次的旅游活动,通过对旅游文化的永 恒追求,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心灵来逐步实现。 从总体上来看,旅游活动对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则主要体现在旅游审美、向善和求真诸方面,而这 些都可以在或轻松自由浪漫或艰辛跋涉的旅游活动中得以实现。 其一,旅游可以塑造人类的审美文化人格 旅游可以塑造人类的审美文化人格。人们通过旅游,可以发现和欣赏自然山水之神奇、秀美与壮丽,可 旅游可以塑造人类的审美文化人格 以尽情领悟人文胜迹之辉煌灿烂与博大精深,进而获得对自然之美、人文社会与艺术之美的享受,并达到欢心畅神 的愉悦效果。 其二,旅游可以塑造人类的向善道德人格 旅游可以塑造人类的向善道德人格。旅游活动不仅有助于人们形成自由、远大而高尚的理想,更重要的 旅游可以塑造人类的向善道德人格 是她还能净化并充实人类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通过艰辛的旅游,还可以使人们重新珍惜一些东西。 其三,旅游可以塑造人类的求真文化人格 旅游可以塑造人类的求真文化人格。由于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人类永远会将目光投向远方,他们怀 旅游可以塑造人类的求真文化人格 着强烈的好奇心,把每一次旅游都当成是对神秘世界进行了解的过程,当成一次特殊的学习求知经历。废墟上方的 明月,古建筑旁的落花,会引导人类的目光穿越遗忘之丘,追溯祖先文明的进程;而茅檐低舍、小桥流水,则会使 人的思绪沉浸于永恒的安详,使人重温先民们恬淡质朴的生活。 旅游是人类的一种学习,无数自然与人文历史之趣、之奥、之谜,吸引着我们去不断探索,旅游能使人类获得 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增加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总之,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旅游者求胜意志的表现,它将使旅游者的文化人格得到全面的陶铸和塑造。 对真、 对真 美的追求,是旅游者求胜意志的表现,它将使旅游者的文化人格得到全面的陶铸和塑造。 二、审美与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 (一)旅游审美及其类型 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无论哪一种旅游, 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 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 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可见,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 “寓美于游”的美育活动。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精神得到升华。 旅游审美活动的内容是异常丰富,而无所不包。旅游者除了观赏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体察多姿多彩的风俗民 情、品尝欣赏不同风格的美食佳肴和参与各种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之外,还会搜奇揽胜,遍访文物古迹与建筑园林 等众多人文景观,欣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与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 可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及生活美之大成,熔自然山水、文物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及生活美之大成,熔自然山水、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9 古迹、建筑、园林、烹饪、服饰、民俗风情、 会风尚、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一 古迹、建筑、园林、烹饪、服饰、民俗风情、社会风尚、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一 …… 炉,涉及阳刚、阴柔、崇高、悲壮、轻松、明快、秀美、绮丽、旷野、沉郁、飘逸等一切审美文化形态,有益于满 涉及阳刚、阴柔、崇高、悲壮、轻松、明快、秀美、绮丽、旷野、沉郁、飘逸等一切审美文化形态, 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审美欲求。 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审美欲求。 人类审美的领域是逐渐展开的,旅游审美的领域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美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能成为旅游者的审美 对象,旅游审美的现象领域呈现相当多样的形态。总体上看,旅游审美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 艺术审美,在各自展开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各类旅游审美文化形态。 1.自然审美 1.自然审美 自然审美是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审美类型。大自然是一种本然的“物态”存在,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旅游审 美的载体,是由于它已经进入到人类的文化圈中,并且成为人类旅游的一种直接的享受对象。自然审美是受到人与 自然审美是受到人与 自然关系制约的。 自然关系制约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抗拒自然能力的增强,自然之物大量地进入到人类的生活圈中,推进了自 然审美文化的萌芽。 但是,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出现,还有赖于人类将自然由实用的对象转化为审美的对象。自然美虽然不是人所 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出现,还有赖于人类将自然由实用的对象转化为审美的对象 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出现 创造的,但却是由于人类所特有的理性和灵性而赋予她的。人们寄情、倾情、纵情于自然山川,挥洒情感,感悟人 生,尽情欣赏、感受自然之美。 把自然当作审美客体的出现,始于中国的先秦时期,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自然当作审美客体的出现,始于中国的先秦时期,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经》中有许多诗篇是以山水风景描写作为起兴的。春秋末期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明显地流露出对 中有许多诗篇是以山水风景描写作为起兴的。春秋末期老子提出以“ 描写作为起兴的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自然美的关注。战国时代的庄子则更进一步,他不仅提出“天地有大美”的观点,还指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 自然美的关注。战国时代的庄子则更进一步,他不仅提出“天地有大美”的观点,还指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因 此他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肯定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独立存在的第一人。 此他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肯定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独立存在的第一人。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形势动荡不安,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潮甚嚣尘上,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前相比得到了极大 的自由和解放,自然界逐渐成为人类审美的一个独立领域,观赏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蒸霞蔚的自然景色至少在 知识分子阶层已成为一种时尚,故能有“倾耳听波澜”的谢灵运、“性本爱丘山”的陶源明这一类的名人涌现以及 山水艺术创作的勃兴。 至唐代,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进步,人们欣赏山水之风趋盛,于是涌现出了以李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 山水派诗人,从而将自然审美推向了兴盛阶段。特别是李白,他“须行即骑访名山”、“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以 极其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吞吐宇宙的豪迈气概,赋予大自然以崇高的审美价值。 自然美无疑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形式与变化韵律之美,只有当自然的物态形式和变化韵律与旅游审美主体的生命 自然美无疑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形式与变化韵律之美,只有当自然的物态形式和变化韵律与旅游审美主体的生命 韵律形成某种“同构”关系时,这种物态的自然才能获得审美的文化价值。 韵律形成某种“同构”关系时,这种物态的自然才能获得审美的文化价值。自然界是广袤浩瀚的,以其为载体的物 态旅游审美文化具有无限的意义。 2.社会审美 2.社会审美 人类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过程,也是美的创造过程。这些美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道德伦理、习俗礼仪、婚姻 家庭、经济、政治、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劳动和社会产品之中,并以人类自身的存在状态和活动状态显现出来。旅游 者所到之处,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观察、体验这些美,并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文化形态。 社会审美的对象主要是由人的存在和活动所构成的人类社会, 精神性存在 社会审美的对象主要是由人的存在和活动所构成的人类社会,其本质则是由人的精神性存在 精神性存在的心灵、品格、情 操、智慧、情感、理想等所构成。当然,人的这些精神性存在只有在外化为感性的物质存在时,才能成为可以直观 人的这些精神性存在只有在外化为感性的物质存在时 人的这些精神性存在只有 的对象,成为旅游审美的客体,此即所谓:“诚于中而形诸外 诚于中而形诸外”。因此,社会审美的对象既是有韵味的物质文化形 诚于中而形诸外 社会审美的对象既是有韵味的物质文化形 式,也是有意味的精神文化内涵,而主要是有意味的精神文化内涵。 也是有意味的精神文化内涵,而主要是有意味的精神文化内涵。 旅游社会审美与旅游者所处的社会制度和个人的社会功利意识直接相关, 旅游社会审美与旅游者所处的社会制度和个人的社会功利意识直接相关,这就使得旅游社会审美的表现则更为 社会审美与旅游者所处的社会制度和个人的社会功利意识直接相关 复杂, 复杂,旅游活动中的社会审美文化,可以说是客源地和接待地的两种社会制度、社会功利意识相互碰撞的火花。 3.艺术审美 3.艺术审美 旅游活动中的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作品发生“同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 形态。艺术品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意图,遵循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有意味的形象。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为艺术品。正因为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审美享受,它才 能进入旅游领域,成为旅游审美文化的一种载体。 艺术美是人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形象性特点。基于艺术作品10 的这两个特点,旅游艺术审美与其说是艺术品与旅游者之间“同构”关系的发生、深化,不如说是旅游者与艺术创 造者通过艺术品这个“媒体”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因而艺术审美具有对旅游主体的主导性和强制性,即旅游者审 艺术审美具有对旅游主体的主导性和强制性, 艺术审美具有对旅游主体的主导性和强制性 美时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艺术创造者主观意图的影响。 美时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艺术创造者主观意图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说,只有当欣赏者把握了创作者的真实意图,艺术品的魅力和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艺术审美对旅游者的反馈影响独特而深刻,旅游艺术审美不仅具有娱乐作用,还具有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审美对旅游者的反馈影响独特而深刻,旅游艺术审美不仅具有娱乐作用,还具有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审美不仅具有娱乐作用 (二)旅游美感的四大要素 旅游者在其旅游审美活动中的美感心理过程涉及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四大要素,这些 美感要素作为特殊的审美心理功能,在自由和谐与交融互动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美感或审美体验。 1.审美知觉的产生 1.审美知觉的产生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知觉的产生或审美感性的认识因素通常起一种先导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审美对象所 具有的外在感性形象所决定的。 所谓审美知觉,泛指审美客体对象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以及在感觉基础上,对审美客体的各 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旅游审美感觉是审美知觉的基础。审美感觉是旅游者在进行游览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初的意识活动,是旅游 者的审美感官受到旅游景观美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直接印象。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审美实践活动中,审美感官的作用是有一定差别的。其中,视觉和听觉一般被当作主要的或 高级的审美器官,但是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则对旅游美感的生成与深化也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旅游者的感官在旅游审美知觉过程中的感觉作用,不单纯是本能意义的生理效应,而是往 旅游者的感官在旅游审美知觉过程中的感觉作用,不单纯是本能意义的生理效应, 旅游者的感官在旅游审美知觉过程中的感觉作用 往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是在社会审美文化意义上的知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折映出社会历史积淀性和创造性, 往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是在社会审美文化意义上的知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折映出社会历史积淀性和创造性,具有 非功利性、审美感觉性和精神愉悦性。 非功利性、审美感觉性和精神愉悦性。 人的感官在保持其自然生理属性的同时,在不断地社会化、理智化和审美化,从而使其自然或物质属性与其精 在不断地社会化、理智化和审美化 人的感官 在不断地社会化 神或心理属性达到有机的统一,使其具有一定感性意义上的非功利性或审美的敏感性。 旅游审美知觉不同于一般的实用知觉,它渴望借助物我之间的非功利性审美关系或“异质同构”关系,使观赏 主体的情感得以表现或陶冶,宣泄或升华。 另外,审美知觉还具有综合性特征。表面看来,它似乎是迅速的直接判断结果,实际上这其中渗透或交浸着情 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因素,包含着个体的理想、偏爱、个性、信仰以及生活阅历等内容。 2.审美想象的驰骋 2.审美想象的驰骋 审美感知引起旅游者的快感,但旅游审美要想达到较高的层次和完美的享受,则必须借助审美想象的驰骋才能 实现。 审美想象也称之为审美联想。当旅游者对眼前的景物进行欣赏时,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另一些与此有关的事物, 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审美联想。而引起联想的根源则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形成的固定反映。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若借助于联想,就能使旅游者当时的审美体验不只是停留在对旅游景观表面的、简单的感 受上,而是能间接地、深入地感受到旅游景观所蕴涵和折射出的内在意蕴,从而丰富和深化审美感受的内容。一个 旅游者倘若能利用想象的参与,则能够充分地感受、理解和体验景观对象的美,并形成美的认识,就能获得强烈的 美感。 一般来说,旅游者是依据从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所得来的形象记忆与情绪记忆去想象的,从而真正进入观 旅游者是依据从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所得来的形象记忆与情绪记忆去想象的 旅游者是依据从生活 赏对象所展现的审美情景之中,进而引发心灵震撼和审美愉悦。 人们一般把审美想象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高级形式 审美想象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高级形式。知觉想象指不能完全脱离眼前具有感性形象的 审美想象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高级形式 事物,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这种想象是面对着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人文胜迹或优美感人的 艺术作品而展开的。 旅游审美中的创造性想象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形象思维,它是一种能够洞察、揭示和表现事物内在本质的艺术想 象力。严格地说,创造性想象则是一个“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的综合性想象过程。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创造性想象的主要效用,在于从诗情画意的境界出发,依据个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在静观默照周围景观之时,以因借、取舍或重新组合等方式,于自己的审美心胸或脑海里,另行创造出另一种新的11 图景来。或者说,创造性想象有助于观赏者在客观存在的景观基础上,再创造出只有自己的内心方能感受和领悟到 的新景象。创造性想象较之知觉想象,更为理性和抽象。 3.审美理解的深入 3.审美理解的深入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由于人们在审美观照时的理解程度不同,则往往会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概括起来,旅游审美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理解主要在于区分现实状态与虚幻状态,即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旅游审美中的事件、 第一层次的理解主要在于区分现实状态与虚幻状态 情节和感情明显区别开来。要清楚地意识到旅游审美世界之“虚”与现实世界之“实”的分别。只有这样,才能在 热情中保持冷静,审美时以一种凝思默照的态度,从容而自由地进行审美欣赏。 第二层次的理解是对旅游景观审美对象之内涵的了解和领悟。 第二层次的理解是对旅游景观审美对象之内涵的了解和领悟 第三层次的理解是对融合在旅游景观形式中的意蕴的直观性把握,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和内在的理解。这种理解 第三层次的理解是对融合在旅游景观形式中的意蕴的直观性把握 是旅游审美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它积理性于感性之中,融思索于想象和情感之中,常常在暗中发挥效用,以使 美感得以不断深化。 从实际情况考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在相当程度上就包含着这种超越感性而又离不开感性,趋向概念又无确 定概念的理解因素。 但相比之下,对社会人文美的欣赏则更加有赖于这种内在的非概念性的审美理解。因为社会人文美的主要内涵 之一就是人在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态度、姿态、风度、技能、性格、心灵和精神之美,所以对于 这些人文美的品质,不是仅靠感性认识就能全面领悟,而是需要细致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4.审美情感的激发 4.审美情感的激发 审美情感是旅游者在其审美过程中对旅游景观的一种主观情绪的反映。并且,这种情绪自始至终地在左右着旅 游者。旅游审美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要使旅游者达到主观情绪的满足,即旅游者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释放和表现。 旅游审美情感则属于高级的情感类型,它追求的是精神性的愉悦,即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旅游审美情感也是 一种渗透着理智因素的高级情感活动,它包含着更为丰富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则总是充溢着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而旅游者对旅游景观产生审 美情感的原因,或是感动,或是移情,或是共鸣。 其中,感动偏重于审美对象所蕴涵的内在情感向审美者方面的流动。 移情是指旅游者对旅游景观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投射,是指旅游者暂时抛开实用或直接的功利目的,把 自己的人格和情感投射或灌注到审美对象(比如自喻为苍松、翠柏、荷花、梅花、翠竹等),进而与之回环震荡, 并融为一体的创造性心理活动过程。 共鸣(又称“异质同构”)是审美对象所蕴涵的意韵与审美主体的情感因相通或相近,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振荡; 或者说,这种情感是既重视旅游者的内在心理结构,又重视旅游景观的外在结构,试图以大脑力场为中介,从物我 同构对应角度把内外两个世界沟通起来。 正是在感动、移情和共鸣等形式的主客体交流之中,旅游者的审美情感便得到激发,生理享受和精神愉悦递进 叠发,使旅游者的审美情绪升华到了无限上扬、妙不可言的境界。 总体而论,以上四种旅游审美心理活动的因素――即知觉、想象、理解和情感,在旅游审美实践中是彼此渗透、 旅游审美心理活动的因素――即知觉、想象、理解和情感,在旅游审美实践中是彼此渗透、 旅游审美心理活动的因素――即知觉 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其中,知觉的因素是导向美感的起点,想象是美感的载体和展现形式, 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其中,知觉的因素是导向美感的起点,想象是美感的载体和展现形式,理解因素为美感指 明了方向,而情感则为美感增添了动力。 明了方向,而情感则为美感增添了动力。 (三)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 在具体的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者在欣赏不同形态的景观时,会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有时即便观赏同一审美 对象,也会出现不同的审美体验。由于观赏者各自的审美感受的程度不同,而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现象。 旅游审美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主要是因为 旅游审美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主要是因为审美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和评价,而旅游美感 旅游美感 的产生,一方面要受制于旅游审美对象所具备的客观审美属性,另一方面则还受制于观赏者的审美敏感性、 的产生,一方面要受制于旅游审美对象所具备的客观审美属性,另一方面则还受制于观赏者的审美敏感性、审美个 性、历史文化心理结构及其主观理解的差异等多种因素。 历史文化心理结构及其主观理解的差异等多种因素。12 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于从不同感官愉悦的角度来谈不同审美体验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在《中 国美学及其它》一文中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审美有不同层次,最普遍的是悦耳悦目,其上是悦心悦 意,最上是悦志悦神。但悦耳悦目并不等于快感,悦志悦神也并不同于宗教神秘经验”。这就为我们正确认识旅游 者的审美感受表现的层次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获得的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依次表现为: 1.悦耳悦目的审美体验 1.悦耳悦目的审美体验 所谓“悦耳悦目”是指观赏者以视听觉为主的全部感官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愉快感受。这种审美体验 通常以生理快适与心情舒畅的交融为基本特征,属于直觉性初级审美判断的范畴。就好象观赏者在与观赏对象的直 接交流中,不假思索便于瞬刻间感受到对象的外在形态美,同时得到感官的满足并唤起心理的喜悦。 “悦耳悦目”的审美体验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纯感性的,是以生理快适为基准的,但实际上她已融合着一定的理 性或社会性的因素。众所周知,人的感官之所以在功能上有别于动物的感官,如眼睛可以欣赏美的形式、线条与色 彩,耳朵能欣赏美的声响、节奏与韵律,正是因为它们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演 进或“人化”,积淀和凝结着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能够自然地分辨或本能地趋附美的对象。 2.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 2.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 所谓“悦心悦意”是指观赏者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对方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进 入到一种“对心思意向的某种培育”的欣慰喜悦状态。这是一种基于对审美客体形式美的初级反应而升华了的较高 级审美层次,主要以凝神观照的审美体察为其特征,基本超越了生理快感阶段,净化为相对纯然的精神愉悦体验。 一般说来,旅游者即在这种审美体验中,通过对旅游景观形象和结构的凝神观赏,使得审美知觉、想象、理解 和情感等心理功能交相引动,并且逐渐展开,其结果将会使观赏者从有限的、偶然的、具体的形象中,领悟到其中 无限的、必然的、本质的意味。 如果说悦耳悦目的审美体验主要是以感觉或直觉为主要特征,那么悦心悦意则表现为在认识基础上的观念的喜 悦,并处于和谐自由的想象与理解状态,即超乎具体的形象之外,在自由的审美遐想中,把握其中的深入意味,以 使审美感受更为丰富和深化。另外,由于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动加强,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和稳 定性,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 3.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 3.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 悦志悦神作为审美的最高层次,是指观赏者在欣赏审美对象时,经由知觉、想象、理解和情感等心理功能的交 互作用,于审美愉悦中进而唤起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意志,并进而激起追求道德超越与完善的动力。悦志悦神的审美 体验融合着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崇高伦理情感。 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之所以高级而深刻,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观赏者大彻大悟的情怀,体现了观赏者从“小我” 进入“大我”,从瞬间求得永恒,从有限达到无限的自我超越意识或精神境界,也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高 度和谐统一。 悦志悦神的审美感受常常使人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人的理性世界与情感世界暂时达到了高度和 谐的阶段,在超越现实意识的同时进入了审美的“高峰体验”状态,这种体验会培养和造就一种博大的情怀,产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从而使人自发投入到永无止境的创造美的各项人 类事业之中。 总之,以上所述三种层次有别的旅游审美体验,使旅游者凭藉“无限的交流意志”,在旅游审美活动的不断循 环中,通过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心理机制的交互作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但是相比较而言,“悦耳悦目”突出感性功能与生理快适,“悦心悦意”突出认识功能与审美愉悦,而“悦志 悦神”则具有突破而不舍弃感性形象,探求理性内容与追求自由无限等基本特点,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表现为一个 逻辑意义上的不断深化过程。 (四)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特性 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特性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1.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美的现象领域呈现相当多样的形态。有的美学家将美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技术美三大类。也许,美可以分出13 更多的类型,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任何一种美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能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 2.特殊的审美场值 2.特殊的审美场值 审美场值即作为特定的审美行为、经验或感受结果,通常在不同的时空与审美关系中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例如,旅游审美与山水文学审美就有许多不同。显而易见,山水文学审美,由于审美主体并未进入完全自由的心灵 状态,在审美感受上受传播媒介的制约,难以进入超然的境界,故而只能得到一般体验,或称之为“次陶醉”。 而旅游审美则在自由自在的物我交流中,全方位、直接摄取审美信息,因而得到一种全然陶醉的“高峰体验”。 同样,欣赏一幅黄山风景绘画作品所获得的体验,与亲自游览黄山是无法可比拟的。事实上,这些差别正揭示了旅 游的独特魅力。 3.循环效应 3.循环效应 所谓旅游审美的循环效应,就是故地重游的旅游行为及其效应。导致旅游审美循环现象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 个方面。 内因即主体的动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二是人们普遍所享有的“无限的交流意 志”;三是主体认知或解释对象的循环过程。 外因即审美客体的刺激性或诱惑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景观的变异性,也就是前面提及的风景的 时间流驶性;二是旅游景观的丰富性,包括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文化底蕴的丰富性;三是旅游服务的艺术性,例如 导游艺术等。 上述内外两类原因共同作用,促成了部分旅游者成为某些旅游地的“回头客”。 4.巨大的社会反馈作用 4.巨大的社会反馈作用 旅游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具有许多种社会效应。旅游审美活动对于旅游者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作用 则是不可低估的。旅游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活动,也是一项寓教于乐的美育活动。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 获得对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角度考察,旅游审美具有净化情感和调节心理环境的作用;从大众审美教育的立场出发, 旅游审美则有助于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而从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展望,旅游审美也可以说是促进全社会审美化 进程的主要动因。 旅游者审美文化需求的日益加强又会促使社会各界按照美的规律行事,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如生态环境的 美化、生态平衡的维护、文化遗产的保护、文明热情的社会风范的提倡、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讲求等等。 (五)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是旅游者文化人格的重要组成 人的本质力量即是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最大限度实现主体的解放。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必然显现。通过审美能够实现最崇高的人性,审美能完成使人真正自由的使命。既然审美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结果,是人类的一件共同乐事,那么它必然成为旅游者文化人格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因素。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一个人若能够离开浮华的居室而出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他的内心肯定“具有一颗优美的 灵魂”,且值得“令人尊敬”。我们认为,旅游者所应具备的“令人尊敬”的“优美的灵魂”,至少应该包含以下 三个方面的旅游审美素质与能力: 1.爱美 1.爱美:即旅游者应有较强的美学意识,善于寻找和发现自然与社会中的美,有较高的审美情趣。 爱美 2.知美 “把 2.知美:要求旅游者能够不断扩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审美悟性,通过大量旅游审美活动, 知美 人得自天赋的美感,提高到由学习和修养而形成的审美鉴赏力的水平”,以便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美的事物,分辨丑 的东西,养成善于评价和判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生活美和人格美等方面的能力。 影响旅游者审美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旅游者应该具有的文化修养、美学意识、审美情趣和思想情趣等诸因素, 还包括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问题等。 (1)文化修养 旅游者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其旅游审美水平的深层次因素。文化层次的高低决定了旅游者对审美对象美感度的接 受程度高低。文化层次的高低反映了旅游者所受教育程度、知识获得的多少、知识结构的状况等,这是旅游者投入 审美的智力基础,也是旅游审美的必要条件,决定着旅游者的鉴赏能力,并且决定着旅游者获得精神享受的愉悦程 度。14 为给旅游审美活动提供较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智能保障,旅游者应该对地质地貌、水体、气象气候及天象、生物 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为自然山水之旅打下自然科学文化基础; 旅游者应对历史与文物考古、宗教文化、园林、城镇与建筑、民俗与社会风情、文学与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基 础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人文之旅打下社会历史与文化基础; 尤其是,丰富的文学与艺术、历史与传统文化知识,将会为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做极好的文化素养铺垫。 (2)审美情趣和思想情趣 审美情趣和思想情趣也是一个审美意识和能力问题,通常表现为审美悟性与鉴赏能力的综合作用,它包括审美 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要素。 (3)审美方法 审美方法是旅游者正确地获得精神享受的手段。审美方法有很多,比如动态和静态观赏相结合、观赏距离和位 置的结合、观赏时机和节奏的把握、登高观赏和重点观赏等审美感知方法,以及联想、理解、移情等理性方法,而 这些方法掌握到位与否,都直接关系到旅游者享受美感的深浅程度。 3.创美 3.创美:所谓“创美”,概括说来,就是旅游者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建美的事物,树立美的风尚,培养美 创美 的道德,升华美的人格,提供美的服务,运用美的语言,体现美的行为,创造美的环境,流行美的服饰……总而言 之,旅游者要能够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即“使人想到应该如此”的“美的生活”。 从以上总体分析可以看出,旅游者在旅游景观美的感召下,竟相游览和审美,使主体的审美意识得以强化,审 美能力得以提高,反过来,审美意识则又促进主体对客体美的审视和欣赏。就这样,在主、客体的互动与无限循环 的过程中,旅游者的审美素质得到无限提升,文化人格得以日趋完善。 三、向善与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 (一)旅游者的道德陶铸 与西方偏重于求真相比,中国旅游活动则更倾向于向善,即塑造旅游者道德品格。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儒家学说的宗师孔子为中国旅游文化提出了一个垂范性的宗旨,那便是君子“山水比德”。所谓“山水比德”, 儒家学说的宗师孔子为中国旅游文化提出了一个垂范性的宗旨,那便是君子“山水比德” 所谓“山水比德” 文化提出了一个垂范性的宗旨 则是人们首先赋予自然山水以仁和智等道德人格,然后再通过旅游从山水中获得道德启示。 则是人们首先赋予自然山水以仁和智等道德人格,然后再通过旅游从山水中获得道德启示。 “比德”观念的出现,将旅游审美引入到修身养性的路途,变成道德情感追求的满足。 古人认为,自然与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对应关系,人们只要观赏了相应的自然景物,就能获得到相应的道德 启迪和品德修养。道德取向无疑深化了旅游审美,并使旅游活动成为包含人的思维活动的精神生活追求。 时至今日,中外旅游者也都或多或少地把旅游当作是修身养德的最佳途径之一。的确,旅游审美中的道德取向, 常常能够使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得以无限升华。在悦志悦神的最高层次的审美愉悦中,我们常可见到道德力量闪现的 耀眼光芒!旅游常能令游人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之际,顿生爱国之心。 并且,无论中外,旅游都能够使人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忘却生活中的恩怨与烦恼,将自己平素琐屑、狭隘的 心胸抛诸云外,使灵魂得到净化,道德获得提扬,精神超越无限。 (二)旅游者意志人格的培养 意志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从内部的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转化的过程,也是人的 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意志表现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之中,还表现在人们所进行的坚持目的和克服困难的行 动之中。 人们的每一个道德行为,都是在一定道德意志的支配下的活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一种自觉意志的 行动过程。只有具有坚强意志,才能使人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意志是道德形成的重要动力。 旅游行为既是审美文化的驱动,同时也是意志力控制的结果,更是培养和锻炼意志力的重要手段。但旅游行为 中意志力的锻炼,中西之间却有一定的差别。如果说中国是着重培养旅游者的坚强和镇定品格的话,那么西方则是 注重培养旅游者的勇敢品质和冒险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稳健的中国人既未突出强调勇敢精神的培养,也未将勇敢排除在旅游者道德塑造之外, 而是力图达到既勇敢又不盲动的中庸状态。中国人特别重视培养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品格,不少人一直通过旅游来 磨砺自己的雄心壮志。出现了壮游天涯的旅游观念。张骞凿空西域的探险旅游活动,则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壮举。 如果说中国人是将稳健延伸为勇敢的话,西方民族则将勇敢延伸为冒险。他们尤其注重探险旅游对人的勇敢品15 格的塑造。西方人常在探险旅游中锻炼意志和信念。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旅游都能培养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使人们养成不懈努力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 志。 四、求真与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 求真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即求知欲、求知识和求真理。前者是心理层面的,中者是内容层面的,后者则是 理性层面的。 求知欲望引发旅游者对知识的追求,而对知识的追求又导致了对真理的追求。旅游促进了人类求真的发展,满 足了旅游者的求知欲望,并在旅游中丰富了旅游者的知识内容和经验积累,塑造了旅游者追求真理的文化人格。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求知欲是人类的天性。旅游活动是求知欲这种心理能量向外释放的必然表现。旅游活动在满足个人求知欲的同 时,也造就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积累。求知欲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重要动力之一。人类对陌生世界有着好奇心 和探知欲,越神秘、越朦胧、越含蓄的事物,人类则越是想探究个明白。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成了旅游者遍游天下的 内驱力。 关于旅游活动对于求知的意义,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作了论述。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 溪,不知地之厚也。”中国有一个特定的词汇“游学”,就是对求知性旅游的高度概括。游学,既指文人们的外出 求学活动,也泛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求知行为。西方人对旅游的求真意义也十分重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观念萌生很早,把读书与旅游并重,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东西方共 有的求知传统,这是人类求知欲望迸发的结果,亦是人类求真精神的具体表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汉代的司马迁就曾经广读天下之书,漫游天下之地,写出了纵贯古今、包容天下的 百科全书式的史书――《史记》。及至唐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蓄积而迸发,则成为一代时尚。如果 “读万卷书”来源于杜甫,“行万里路”则体现于李白。此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读书人求知问学的 两个必备途径:即从书上学到理论知识,从游历中增长见识和体验。 在信息不畅的古代,旅游常常是古人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而求真求实求知则成为古人旅游的重要目的。今天, 人们依然重视读书与旅游并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今天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仍然也是极为重要的 求知途径。要想对世界有更深刻、更详尽的认识,则必须亲身体验和观察,因此,读书与旅游相结合,仍然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二)求真对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 求真对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深了旅游者对社会历史文化的认知 第一,加深了旅游者对社会历史文化的认知。旅游是一种能打开旅游者视野,使人窥破井中之天的望远镜,又 文化的认 是一种能够使旅游者超越狭小生活圈子,登上历史大舞台,走进人生大世界的助推器。它能够推动旅游者清醒认识 社会现实和历史趋势,从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旅游中的社会历史文化求知活动,促进了旅游者或游学者的知识积累和认识的飞跃,塑造了他们求真的文化人 格,树立了他们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也培养了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并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影响,推动了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获得对社会风情的体验。 第二,获得对社会风情的体验。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魅力是极为向往的,这导致了民俗风情旅游热的兴起。对 异地、异族民俗风情的旅游,既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求知活动,即旅游者有一种强烈的了解其他民族生活习 惯和人文环境的求知欲望,并通过对其他民族或地区风土人情的考察,来反观自身的生活状态,从而感受生活的意 义。 历代中外旅游者都是带着饥渴感,去观察和感受异国和异地的民俗风情魅力。东方各国的旅游者也通过对本国 民俗风情和西方社会民俗风情的游览,加深了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并丰富了见识和增长了阅历。 第三,获取科学知识,且培养求真精神。 第三,获取科学知识,且培养求真精神。旅游者在旅途中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与普及和对科学技术的考察与 研究,则表现出对自然规律和真理的追求,满足了人类求知的欲望,促进了人类求知心灵的发展。科学普及和考察 与研究旅游,对旅游者求真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两大文化类型的思维方式不同,导 致了旅游行为上对科学技术学习和考察研究兴趣的差异。16 西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痴迷和观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 文明的进步,中国人也日益重视旅游对科学知识普及、科学修养提高与科学技术考察研究的作用及价值。 中国现代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变,科学普及和考察研究旅游日益频繁,求真精神逐渐成为旅游的重要动因之一。 各类科技馆、自然博物馆、高科技工业园区、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游客。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 也都广泛地成为旅游者的考察对象。求真精神正日益塑造中国旅游者的文化人格。第三节 一、休闲及休闲文化的概念 1.休闲的概念 1.休闲的概念休闲文化对旅游者性情的调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则越来越重视休闲生活,休闲是人类在繁重的工作余暇自我调适的一种生活方 式,是在闲暇时间悠然自得的休息活动和娱乐生活。独立的休闲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手段到目的,是人类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休闲文化的概念 2.休闲文化的概念 休闲既是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类文化。休闲文化则是指与休闲相关的一切人类活动及其表现,包 括休闲的方式与内容、休闲的民族特色、休闲的作用和功能、休闲的历史走向等,其核心是休闲这一社会现象所蕴 含的文化意义。随着人类对自然征服的能动性增强,休闲活动也越来越具有规模和品位,也日益成为一种完善的文 化形态。 休闲文化是人生享受的文化,也是人对于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享受和品尝。休闲活动 中,人们在享受自己所创造的成果时,才能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才能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只有这样的人,才 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完善的人。 休闲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或个人本性的文化形态。休闲文化中蕴含的民族性格使其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 的不同特征。 二、旅游与休闲文化的相互渗透 旅游能松弛人的身心,能使人紧张疲劳的心情得到缓解和调适,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休闲活动。旅游不再是单纯 的游山玩水活动,而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不断日益丰富其内容,将原先的日常休闲活动 纳入其范围,而纳入旅游的休闲活动主要有登山、散步、垂钓、狩猎、体育、文艺活动和夜生活等。旅游与休闲文 化正在日益渗透交融。 三、休闲文化对旅游者性情的调适作用 许多休闲项目已被旅游者纳入视野,旅游也被休闲所渗透。因此,休闲文化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对旅游者来说 也具有重要价值。 (一)动静平衡,张弛有度 动静平衡, 休闲是人类生活体系的调适机制。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中,人们耗费了许多的精力和心智,因此,在工作之 余,他们需要通过休闲来调节自己的身心,恢复体力和心力。 旅游者或通过前往海滨、森林、草原,在风和日丽中漫步以舒张体力,在躺椅上读书以锻炼其心智;或通过登 山、探险和激烈的竞技运动,使自己的四肢得到活动,以增强体质,并调节精神。旅游休闲文化对人的调适作用, 便由此得到了全面的显现。 (二)优哉游哉,乐以忘忧 优哉游哉, 旅游休闲文化能让人在优哉游哉中乐以忘忧,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们在淡泊宁静的心境里,通过优游 闲适的生活,将周围环境施加给自己的各种压力和烦恼都抛诸脑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心理负17 担重,人们能够在旅游休闲生活中获得休整,自得其乐,但要取得良好的自得其乐效果,则要求旅游休闲者必须具 有较高的修养和悟性。 (三)融入自然,天人合一 融入自然, 如果说张弛有度偏向于身体的生理调节,乐以忘忧侧重于心理调适的话,那么融入自然则倾向于精神的调谐。 旅游休闲文化的最高功用则是使休闲者达到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人相信自然界与人类本来就是 一体的,所以其内心颇易归依大自然的怀抱,中国人的旅游休闲活动多以此为目的。 我们永远和大自然共呼吸,大自然也最能激发人心底的共鸣。所以,我们应认真地领悟到休闲的真谛在于投身 于自然,认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灵世界。通过融入大自然的旅游休闲活动,使人的心灵得到 净化,灵魂得以飞扬,情操得以提升。 休闲时代的到来,对于人类自身的改观也注定会释放出难以估量的影响,因为蕴藏在它背后的是一种社会价值 模式的根本性转型,即由价值创造转入价值欣赏。休闲时代的到来,毕竟是人类意识觉醒的总体标志。 休闲文化的繁荣既是旅游活动飞速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为旅游提供了更多的游乐样式。更为重要的是,休闲文 化对于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思考题 1.试析旅游者的旅游文化主体地位及其文化规定性。 2.为什么说旅游能够发挥对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功能? 3.为什么说旅游从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活动? 4.什么是审美想象?审美想象在旅游审美中有什么作用? 5.旅游审美理解可以表现为哪些深浅程度不同的层次? 6.什么是旅游审美情感?旅游审美情感通常有哪些表现形式? 7.如何理解“悦心悦意”的旅游审美体验? 8.什么是“悦志悦神”?为什么说“悦志悦神”是高级而深刻的旅游审美体验? 9.为什么说旅游审美活动具有特殊的审美场值? 10.为什么说旅游审美活动具有循环效应? 11.旅游审美活动具有哪些巨大的社会反馈作用? 12.旅游者一般应具备哪些方面的旅游审美素质和能力? 13.为什么说旅游可以塑造旅游者的向善道德人格? 14.为什么说旅游可以塑造旅游者的求真文化人格? 15.为什么说旅游休闲活动能够对旅游者的性情具有调适作用?18 第三章旅游景观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景观文化既有其完整的内容层次结构,又有其自己的特点。 旅游景观文化探讨和研究的是旅游景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特点 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关系,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等。 第一节 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是由旅游景观文化的“形”、旅游景观文化的“意”、旅游景观的背景文化、 旅游景观的阅读文化四部分内容组成。旅游景观文化,是这四方面内容的完整和有机地结合,四者缺一不可,否则 就会导致对景观文化认识的不完整或不正确。 一、旅游景观文化的“形” 旅游景观文化的“ 旅游景观文化的“形”,是指景观的物质形态,它较为直观,且易于被感知,是景观的外在体现,是景观文化 的外化与物化,是旅游者接触景观文化最初也是最直接的感受。旅游景观文化的“形”,即旅游景观的物质形状与 构制,包括自然旅游景观的形状、色彩、声音、动态、要素组合结构,人文旅游景观的色彩、材料、质地、工艺、 结构比例、制式等。 就自然山水而言,高山的雄厚、险坡的陡峭、崖巅的挺直,水面的辽阔、水势的激荡、波涛的汹涌等,都是自 然山水的“形”文化。而就人文景观中的建筑景观而言,雕栏玉砌、飞檐翘角、廊柱殿门、粉墙青瓦、壁刻窗饰, 都是建筑的“形”文化。 旅游景观的“形”可以仿造,“形”的仿制并不很复杂,但是“形”所具有的“意”,也就是景观的文化内涵, 是极难简单地以仿制的手段加以实现的,因为不少人文景观成为名播四海的胜迹,关键在于它长期积累下来和建筑 本身浑然一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种历史和文化则无法仿造。那些内涵丰 富、文化独特的景观永远只能仿其“形”,而不可能仿其“意”。 人文景观的“ 人文景观的“形”,具有时间的界限和时代的不可超越性。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历史文化题材的运用与移植、 具有时间的界限和时代的不可超越性。 的不可超越性 各类古建筑的复原再现,对于尊重民族历史和弘扬传统文化,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必须强调的是,对历史古 对历史古 迹类旅游景观的再现或复制,要尊重民族历史,尊重科学,应该严格地局限在相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 迹类旅游景观的再现或复制,要尊重民族历史,尊重科学,应该严格地局限在相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并 且应该尽可能地求得形似和神似,着重追求形神兼备。 且应该尽可能地求得形似和神似,着重追求形神兼备。 历史古迹的复原再现,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它是历史文化在现代文化时空中的一种特殊的延续形式。 对历史古迹的复原,应该切忌急功近利的行为,必须应避免文化错位、 对历史古迹的复原,应该切忌急功近利的行为,必须应避免文化错位、历史失真以及历史古迹所处的自然地理与人 文环境的失真。 文环境的失真。 二、旅游景观文化的“意” 旅游景观文化的“ 旅游景观文化的“意”,是凝结在旅游景观中的文化意识,是景观的精神文化内涵。没有这种无形的“意”, 也就是文化内涵存在,就不可能有“形”的景观的生成。所以,景观的“形”与“意”是相统一的,景观的“形” 是一种物质的层面,而景观的“意”,则是精神的层面,二者使景观凸现在观赏者的面前。旅游景观有了“意”, 也就有了生命力。 人文景观文化的“ 人文景观文化的“意”,则主要是体现在美学艺术、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科学文化等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 则主要是体现在美学艺术、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科学文化等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 其中,历史文化类景观“意”的具体体现,则有许多是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学名篇以及神话传说等相密 历史文化类景观“ 历史文化类景观 的具体体现,则有许多是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切联系。 切联系。 比如湖南洞庭湖的岳阳楼之所以成为天下名楼,不是因为它的建筑物质形式,而主要是因为它所具有的韵味深 长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杜甫五律《登岳阳楼》和范仲淹《岳阳楼记》所抒发的吐呐天地,心系国家安危,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道德情操,这使得岳阳楼名满天下,并且超越时代,而成为历代旅游者心目中的文 化圣地。 作为原生形态的自然山水之所以能形成为旅游景观,主要不是因为它的物质形式和物理环境的变化,而是因为19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山水的过程中,将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情感、意愿等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赋予自然 山水以“意”的文化。也就是说,自然山水景观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晶,山水景观实际上深深打着人类的文 化印记。 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印象,对自然山水景观的认识,是由人类社会的文化进程来决定的。自然山水景观有着人类 自然山水景观有着人类 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文化内涵。所以说,山水景观的“ 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文化内涵。所以说,山水景观的“意”,实际上是人类与自然心物相感应的产物。 实际上是人类与自然心物相感应的产物。 三、旅游景观的背景文化 旅游景观的背景文化,即旅游景观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意”,即它的内在文化,则常常会受到 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都无法逃离它所背靠的社会时代的影响以至支配。如果说景观的“意”是景观文化内涵的直 接体现,那么景观的背景文化则是景观文化的间接内涵,是景观之所以产生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的体现,是景观繁 衍发展的文化内涵。 旅游景观和社会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各种旅游景观实际上构成了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轨迹。旅游景观,尤 其是著名的人文景观,虽然其形式上是个人与集体劳动创造的作品与智慧的结晶,但实质上则是整个社会时代发展 和文化进步的产物。 人文景观是不同社会时代的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聪明智慧、宇宙观、价值观、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心 理等典型文化的反映。正是社会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才孕育、催生和促成了旅游景观的生成和不断发展。 旅游景观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物质样式、劳动技艺和世界景象,而更凝聚着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承继。因 而,我们只有对旅游景观所赖以生成的社会思想文化有较为深刻的了解、理解和把握,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旅游景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涵。 以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为例,它的亭台楼阁、山石草木等物质形态,凝聚着园林创造者与欣赏者及其时代留下的 以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为例 观念与情趣、文化与思想,因为各类园林“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中国园林如同中国古代书、 画、诗、文等传统艺术一样,是中国知识分子相同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 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灵,寻找到中国文化血液中“禅”的因素。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兴起本身就与士大夫以心性为立足点的中隐意识紧密联系。中国园林则成为士大夫文人 们沟通仁与隐、城市与山林的物质和精神桥梁。 其次,中国的园林追求静境。静境,一直是传统文化时期士大夫、文人们及佛教和道教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进化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