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胜堂最佳线上体育场教育最终会战胜传统教育吗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www.
All Rights Reserved陶西平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 第十六届基地会议上的报告报告-沈河教育
陶西平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
第十六届基地会议上的报告报告
今年是整改委成立25周年,25年前1988年,整改委成立举行的第一次会议,我在那次会议上作过一个关于推进学校整体改革的报告。到现在已经25年过去了,今天坐在这里又跟大家交换意见。应该说我们教育的整体改革经过25年有了很大的推动,我们整改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今天的主题是《学校的专业化发展》,我主要想谈两点:第一点是:共同的挑战,不同的应对——谈当代世界教育的基本现状;第二点是:规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谈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途径。
将近两个月以前在北京举行过一次中国和美国的课堂教学的比较。我们四所北京的小学和美国的小学老师在一块讲课,四个学科。我听了数学课。数学课是美国老师讲了一节,中国老师讲了一节,大家做了一下比较研究。
一节课就是讲“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老师上来就先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定义,分析完以后就讲互化的方法,然后突出难点、难点就是分数化为小数的时候要除一下,除的时候是分子放在除号里面还是分母放在除号里面,这是学生容易错的,就把这个难点突出出来了。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以后,老师就用实物,包括糖块还包括一些数字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这节课就是老师精讲,突破难点,多练。这节课讲得很精彩。
另外一节数学课就是讲平行四边形的面,老师上来就提出一个问题,说有一块地是个长方形的地,长多少宽多少,然后要给它换成另外一块地,问大家吃亏不吃亏,合算不合算。于是分组讨论,各组进行了很热烈的讨论,有的用切补、切割的办法,有人用画方格来计算等各种办法。讨论完之后每个组到台前,所有人都上来讲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意见。而且强调一定要把你的思路讲出来,你们是怎么想的讲出来,很活跃。经过大家讨论之后,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这两块地的面积实际上是一样的。从而又得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这样求出来的这样一个故事。
这也是非常典型的讲法,这个讲法就是从问题出发,然后经过大家看图式的研讨,合作式的教学,最后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这两节课讲得都非常精彩,其实前一节课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教学经验,就是精讲、多练、突破难点,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二节课就是比较典型的西方教法,从问题出发,大家经过广泛的讨论来探究、合作,最后能够解决问题。
但是这两节课前一节课是美国老师讲的,后一节课是中国老师讲的,也就是说美国老师在他展示他的教育改革成果的时候,就是展示的中国的传统教法,他认为这个最好,这是他们改革的目的。中国老师在展示他改革成果的时候,展示出来的东西就是美国经常用的方法——答案。
所以,我想世界的多样化里面,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本身里面有很多东西很有意思。所以两个课讲完以后有很多专家在进行评议,最后让我讲讲。听完课以后我都有点糊涂了,因为我觉得最典型的中国讲法现在美国老师认为最好,最典型的西方讲法中国老师认为最好,各自都在展示。我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可能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研究“多样化”可能也会考虑到这是一种特定背景之下的“多样化”。
一、共同的挑战,不同的应对——当代世界教育的基本现状
简要说一下,我们生活存在危机当中,很多危机威胁着我们的秩序发展,比如说人跟自然的生态危机,现在是最迫切的。
昨天北京的雾霾又是非常严重。这个雾霾PM本身就是颗粒物的意思。PM100以下的叫做总悬浮颗粒物,PM2.5及2.5以下的可入肺颗粒物,而现在PM2.5的可入肺颗粒物的国际卫生规定的标准是每立方米10微克,一般的国家做不到,包括美国规定的标准是15微克。世界卫生组织又放宽了,经过努力争取,有两个过渡阶段,一个放宽到25微克,一个放宽到35微克。PM2.5如果每立方米35微克已经不是很安全了。
北京今年的春节时候的雾霾最严重的时候达到1000微克,10月3号的雾霾凌晨时是200到240微克,下午5点就是400微克以上,昨天的雾霾估计也很严重。我们国家现在开始发“霾预警”,以前只有雾的,以前PM10以下根本不管,现在才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
这个不是中国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工业国家也曾经面临过,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洛杉矶光学化造成的“雾都”,死了很多人。人和自然之间生态危机,人跟社会之间的人文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人与自己之间的心理危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安全危机,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危机,经济与经济之间的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威胁着人类的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危机本身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挑战。
另外,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世界当中。重要的课题就是21世纪哪一些科技会引领这个世纪的发展,并且给这个世纪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们研究的最后结论就是聚合科技(NBIC),有四门科学,它们的聚合可能影响世界发展,就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这四门科学之间相互的影响,相互的结合,会影响21世纪的发展。这四个英文字头合在一起就是NBIC,这本书是中央领导每个人必看的科技书,也是唯一要求必看的科技书。
两两融合,三重会聚,四者集成,所产生的能量都是难以估计的。可能会到什么程度?最终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物种,改变人类物种的事情曾经有过三次:一次是人从森林里面走出来跟猿划清了界限;第二是火的应用;再一个文字的发明使得文化可以传承。现在聚合科技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影响人类物种变化。其中特别明显的就是人可能会造人,人可以造出另外一个人来,当然还会有其他很多的影响,重新塑造生命,甚至改变人类进化的方向。
前两天大家看到的图,机器人是纳米技术、认知技术、生物技术等信息合在一起的生物。机器人的电子眼可以看,可以呼吸,人造心脏,人造手臂都提出来了。日本提出到2020年他们造出来的机器人可以达到考入东京大学的水平,这个科技发展的速度确实很快。同时,科技的发展影响到整个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我们现在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Jeremy&Rifkin写的书对这个影响很大,大家都感到我们现在面对着一个新的科技大变革的时代。所谓“第三次”——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有了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了电气,现在我们进入新的电气时代可能产生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怎么改变我们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是大规模的生产转向大规模的定制。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方式是:我有一个工厂,生产出来的很多产品做了很多衣服,你来销。将来的生产不是大规模的生产了,变成了大规模的定制,张三来要定制这样的衣服,李四定制这样的衣服,你定制什么我就生产什么。这样一来就要把设计跟制造这两个合为一体,所以设计制造的一体化可能就会实现,产业组织也会变成网络化。我们现在已经有这种雏形,有的企业什么也没有,全部通过网络,通过不同的产业单位来组合起来,最后来完成一项生产任务。所以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就会改变一个工厂生产一种东西的内容部分。而这个时候我们一般的劳动力,我们现有的低素质的劳动力就很难应对这个工业革命。所以知识型的员工就会成为核心的竞争资源。如果不是知识型的员工的话,能够从事低附加值的一般的劳动力,很难在这样的一个生产过程当中存在。所以我们叫做科技迅速发展,经济正在实现变革。
我们的教育现在也是这样,原来有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在前年9月的时候美国的教育部长邓肯也提出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但是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跟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我们中国目前也没有结果。信息技术投入的很大,特别是对于在西部的信息技术投入是很大的,它在教育过程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基本上没有动摇我们整个的教育的原来的业态。它不像其他领域,比如说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将物流的业态整个改变。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防,战争的形态改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多了一个工具,教育的业态没有多大的变化。
为什么教育领导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很大,他在教育过程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基本上没有动摇我们整个的教育原来的业态。所以美国的教育部长邓肯提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没有触动教育原来的模式。
这样一来,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应用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几个重点之一。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以价值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和开放式的教学改革在跟信息技术的应用,变成了我们现在教学改革的几个热点问题。
关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每一年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这个问题的三个单位,都要联合发表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叫做《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主要是预测未来到底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将进入教育,发达的国家可能进得早一点,其他国家可能进得晚一点,思想比较解放的地区进入得快一点,其他地区可能慢一点,不敏感地区慢一点。但是总体做了一个预测,今年2013年的基础教育版都将信息怎么应用于那个领域提出了这样一些预测:在近期发展阶段进入教育领域大概在未来12月之内,一个“云计算”,一个“移动学习”,这两个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应用将要进入主流应用。
因为“云计算”为我们信息的储存、提取和交互学习和交流等等,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移动学习”是提供了使用这个空间的工具。目前的“移动学习”,一个就是智能手机,一个就是iPad,这两个的应用在很多的国家、地区都开始把它当做要进入教学的常用一种工具,像铅笔、钢笔一样来使用。
中期发展阶段是未来2到3年,一个是“学习分析”,一个是“开放内容”。这两个方面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进入得比较多。基础教育领域目前各地都在试行,包括北京在建立这样的学校,都在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海量的数据,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支持个性化的学习。比如说:学生自己在上网学习过程当中,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哪一些问题的点击量大,来看大家对什么问题最关心。从谷歌或者百度上面搜索哪一个词汇的人比较多,就说明大家对这个词汇可能不太明白。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这种点击率的分析确定不同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困难,从而帮助或者确定他对哪个方面感兴趣。现在我们用的这种“学习分析”,所有的课堂教学和所有的试卷,都是在进行过程中和进行完毕之后,对于学生掌握的有关的情况的分析表全部立刻出来,像考试只要考完了所有的分析马上出来,老师及时掌握相关情况。
“开放内容”是未来可能对学校形态影响最大的一个东西。这是11年以前从美国麻省理工开始提出来的。我们要讲平行四边形,你也是学校老师,你也备课讲,不同的人都在准备一个教学内容,但实际上我们之间讲的水平差别很大,但是也可能有一个内容,有一个老师讲得特别好,我们把它放在平台上,大家不必要每个人都准备一个东西,大家可以同时从网上看到最好的课件。北京大学有四门课,登上了世界上最好的课程领域。清华大学索性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听到最好的课。学生和老师的责任都变了,老师不是给你讲内容,内容一看就明白了,老师的责任是怎么引导你,帮助你探究、研究,所以会改变业态。一种新的价值观出现了,把我们老师最好的课当成知识产权,我们现在处在校园网时代,努力构建一个校园网而且是封闭的不让人进来的,最好的课是封闭的,这个价值观最终要改变,应该看到能够把资源开放让大家共享这才是最好的教育的价值。
远期发展阶段应用的是3D打印,虚拟的远程实验室进入技术领域。3D打印快速成型,3D打印的使用解决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学习一个内容的时候,学生在研究它的道理的同时,就可以把这个东西做出来,这种东西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面对于整个的过程和原理了解得更清楚。而虚拟的远程实验室就解决我们现在实验室的一个难题,因为我们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够直接做的,有一些是可以的,比如说我们解剖一条鱼,解剖一只兔子。但是解剖一个大象不可以,虚拟的都可以。我们要求孩子们进行创新,他就可能有更多设想,他的设想在虚拟的上面都可以做,做完了以后它不浪费原材料,这个东西没有用实际的原材料,做错了就再来一遍,而且不仅是我们上课进实验室才可以做实验,他在家里面也可以做,因为是虚拟的。
所以,今年的报告提出来在未来这些东西都可以进行实验。这不是一个空话,一些地区都开始做这个东西。我们中国有一些先进的地区,比如深圳的一些学校也已经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做了很多的高水平的探索。也就是说技术的发展本身对教育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信息技术应用对老师的挑战,《地平线报告》就说一个持续的教育发展是需要被重视,而且被融入学校文化。我们的很多东西被反对,比如影响视力,造成人际交往孤独等等。反对的意见使我们对问题认识得更全面:往往对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好的人,他的反对的情绪更强烈一些,因为那不是他的优势,所以真正使这些发挥作用很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要不断掌握新的技术,而且领会,会应用,而且把这个东西要变成学校文化。
再一个是教育自身的实践通常限制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常规的教学限制了使用这些东西,包括我们现在的课标设计。而新的教育模式正在给传统的学校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面对日益增强的正式学习跟非正式学习的融合。非正式学习就是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利用自己的时间,他也可以进行学习,这两者怎么把它结合起来,不是单纯在课堂上听一个老师讲一个教材的内容。
当前我们还没有充分的技术跟实践真正支持个性化学习,真正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手段并不是很多,另外也没有更好地找到评价的方法。目前来看,这个给我们也带来了挑战。
我们应该关注到习近平同志最近去中关村科技园考察的时候讲的一段话:“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大家注意这句话,两个概念,一个叫科技革命,刚才讲了(NBIC),一个是产业变革,这两个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一个是经济正在进行变革,一个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进行变革,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点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现在研究我们的教育,包括研究我们的多样化有一个大的特性。习近平提出5个方面的任务,怎么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怎么样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其中第三条着重强调了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在谈到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时讲了这样一段话:“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最终达到培养人才质量的目的,适应面对世界的挑战。我想这就是重要的背景。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面对这么多的挑战,怎么来解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从长远看,最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就是教育。我们能够战胜危机,迎接挑战,最终使人类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而且生活越来越好,关键能培养出一代新人来,这代人应该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也面临着许多的困惑带来的挑战,大背景还是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现在的挑战很多方面——比如说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什么搞教育,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要做的事情一个是教育公平,各国几乎都是这样,都很公平;一个是提高教育质量,而影响这两者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建设。所以全世界研究教育问题大家都在研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公平、教育的质量、教师的队伍,前者是解决教育到底为什么,公平和质量是解决教育到底做什么,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教育到底谁来做。
各国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应对是不完全一样的,各国都出现一个特点,就是一把手谈教育,一把手谈教育政策,一把手甚至管到非常细的地方都谈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说法国总统认为小学的作业一律都应该在小学完成,所以在法国小学不应该留课外作业。而我们国家“减负十条”一稿也提到小学不要留作业,现在二稿已经做了一些调整,说四、五、六年级留一点作业,现在二稿还在继续征求意见,特别要听学校跟老师的意见。
一稿有人说全世界哪有小学不留作业的?法国总统比我们提得早,他去年就提出小学一律不留作业。当然法国也有很多人反对,他们的反对形式包括有人上街游行,老师游行说不能不留作业,必须留作业。总之,总统都关心这个东西。比如奥巴马今年2月13号发表了他的国情咨文演讲,讲教育问题三点:
第一点,加快发展美国的学前教育,他认为美国只有40%的学前教育能够保证质量,60%都不行,所以要加大投入。
第二点,问题就是改变高中教育的职能,因为美国没有职业高中,美国都是普通高中,他说美国的普通高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技能信息的注入,以至于造成学生就业比较难。所以他认为在高中必须有更多的技能课,包括职业技能的课,最好能够让高中毕业生在拿到高中毕业证书的同时也拿到一个职业资格证,从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更好的就业。
第三点,就是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给予更多的资助,他也讲得很具体,今天晚上我就宣布一个,我们美国必须向社会公布一个表,每一个大学的质量排名跟每一个大学的收费对照表,好让家长更好地选择你交这么多钱上那个大学到底值不值。总统管教育谈得那么细,当然他都有一个核心点,奥巴马讲的核心就是这段话。
“现在,为了扩大我们的中产阶层,我们的公民必须接受教育和当今从事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培训。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在美国的每一个人只要辛勤肯干,就能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
我们中国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美国人就把这段话叫做“美国梦”。“美国梦”就是在美国,每一个人通过教育,只要肯干,将来都可以出人头地。当然“美国梦”讲出来之后,没过几天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就写了一篇文章,说这个只不过是一个“梦”,实现不了。在美国的今天已经不是20年前了,因为中产阶级分化的非常厉害,少数的财富大量集中,而贫困阶层的人群扩大了。他的结论是:现在美国人能不能出人头地关键要靠他的家长,而不是靠他自己就可以解决。
纽约公布了《2012高中进步报告》可以看出他们的趋势。他们以前也有连续几次,但是现在越来越强化了一个要对高中分等级评估,一年一次。去年11月公布的第六次公立高中年度进步报告,它对高中有一个评估,它的评估是四个综合因素合起来给学校打分。我们看它四个综合因素里面反映它的一种趋势。为了推动高中提高质量,第一个因素学生进步情况占55%,第二个学生成绩占20%,第三个是学校环境占15%,第四个是毕业生升大学和就业的准备程度占10%。然后把学校分成A、B、C、D、F五个等级。很重要的是,第一位不是看学生成绩而是看学生进步情况,因为学生的成绩并不意味着学生进步的幅度,你招进来的学生特别好,你不教,他最后也会考得很好,这不是你学校的水平,学校的水平在于你能不能把你的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的幅度更大,进行这样的一个等级的评定,这是他们为提高质量所采取的方法。
俄罗斯普京强调拨款,拨1370亿卢布从2011年到2015年发展俄罗斯的教育。俄罗斯发展教育的计划框架里面这笔钱相当一部分是用来发展“资优儿童教育”,也就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选拔出一部分精英的孩子把他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他认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是要有拔尖创新人才来推进俄罗斯的科技能够继续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他的应对跟我们的应对不一样,我们公平的问题显得更突出,我们在选拔过程当中就取消了一些相应的东西。包括我们未来的设计方案里面除了民族以外加分的政策都很少。普京讲了一句话,要在俄罗斯所有的中学开展奥林匹克竞赛,从而选拔出最好的学生,也就是资优的学生来进行教育,这是他们的应对措施。
日本的东京都每五年有一个规划,今年4月颁布了第三个五年规划,叫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东京都新的教育计划基本理念在全球化快速发展变化激烈的时代,还是这个背景。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等能力就是我们的个性化的问题,独立使之达到“知”、“德”、“体”全面发展,并成为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它的五项改革内容:
第一,就是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并使之最大程度发展,提高其自信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的能力。
第二,建设培养学生“知”、“德”、“体”协调发展的平台。在全面发展的平台下提出了一个协调发展。
第三,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思维、判断、表现跟创造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一员的自觉性和行动能力,提高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第五,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共同培养学生。
下一个是韩国,韩国很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总统朴槿惠是今年2月25日就职,4月她就把教育科技部改为教育部,5月就正式出台了朴槿惠政府的《快乐学习&逐梦成长》。《快乐学习&逐梦成长》这样一个教育政策,作为朴槿惠政府的教育的愿景,也成为中央教育部一直到各地方政府教育厅的施政方向,还成为各级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指南,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改革计划。
我只介绍它其中的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
1.更新中学课程与教学方式,初中三年期间指定某一学期不举行任何考试,让学生在没有考试,没有成绩评价压力的情况下,除了上课以外借由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充分尝试自己的职业倾向。有一个学期什么考试都没有,让学生没有压力,自由参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找到自己将来到底向哪个方向发展更符合自己的兴趣。而且它规定了2013年有42所国中试行,2015年要全国各个学校自愿参加实验,2016年全国所有的公私立国民中学一律实行。
2.学校教学从侧重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师生互动式讨论教学,将更多的品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培养学生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和态度,比如像同理心、同情心、诚实、责任等等。
3.教科书编写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兴趣为核心考量,使学生爱不释手,能自我阅读学习。不必另找参考书或私人学习。别看这句话很简单,这句话就很了不起。我们“减负十条”最后也说可以有一本参考书,既然有教科书为什么还要有参考书?说明你的教科书还解决不了问题,就提出来要用教科书解决问题。
比如让教师专心教学,方案里面提出来小班化,看它的小班化,每个人都很惊叹。
1.减少每班学生人数。只有小班,教师才好教学,才好管理班上秩序。小学2013年每班平均20.3名学生,2014年减至19.7名,2020年再减至15.9名。初中与高中、职高,2012年平均每班18.4名,2014年减至17.4名,2020年再减至13.7名。
2.增加学校专职行政人员人数,以减少教师的行政工作。
3.改革教师评价制度,使得认真投入教学与学生辅导工作的教师获得奖励。
此外,使大学入学的方式更简单、公平。
一个是高中在学成绩,一个是作文考试成绩,一个是学业测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使每个学生自己申请,不必依赖补习班。韩国的补习教育,日本的补习教育,台湾的补习教育,大陆的补习教育,这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补习教育。但是朴槿惠认为将来不要更多地去依赖补习班。她特别强调一点,入学申请条件程序应该明确,且一经正式宣布绝不轻易更改。我们不能够经常改,一经正式宣布绝不轻易更改,使每位学生能够计划进一步的发展。
还有,减轻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应对方式我们在座的老师都不一定都同意。
比如说幼儿跟国民小学要延长托管时间,幼儿园逐步提供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的托管服务。小学2014年起一、二年级提供这个服务,2015年三、四年级,2016年五、六年级,所有的小学也托管这个服务,它这个托管是由国家财政来支持的。
最后一条,制定《强化中小学教育特别法》,该法将严禁学校及补习班超进度提前教学。我们现在提出了零起点教学,校内考试与各级各类学校入学考试考题限于课程标准以内,不可超范围、超进度,或者预先考尚未教到的课程内容。
我举的例子就是想说明,各国的高层设计都在设计他们的教育改革方案,但是各国情况是不一样的。法国公布了《共和国学校重建导向与规划法》,这个法是建立公正的、严格要求的、富有包容精神的学校,使教师在新的德育和公民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彻共和国的价值观,教会学生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我刚才举了这么多国家,大家可能看到有一个东西是所有国家都一样的,都强调价值观,都是立德树人,都把它当成教育的重要的任务。法国的这个法里面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这项内容就是特别提出了数字教育服务的概念,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轻松地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和软件,学生从而可以真正的学习掌握多媒体,具备未来公民必备的这一能力,同时促进学校教育走进数字化时代。2013年新学期伊始,法国的学校将提供11项必要的数字化服务,法国体现了加快数字化教育的步伐。
新加坡明确提出今后20年的教育要以价值为导向,培养有价值观和有竞争力的新一代国人。新加坡的教育部长提出,他的价值就是指“自我价值”,自己的道德修养;“道义价值”,自己跟他人的关系要会正确处理;“公民职责价值”,自己跟社会、国家的关系要会正确处理,也把价值观提出来了。而且他强调以价值为导向,我们从知识为本位转到了以能力为本,但是新加坡提出还是要以价值观为导向,也就是说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学会做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澳大利亚今年刚刚通过了它的教育法,参议院、众议院都先后通过,去年提出来的,原来叫《2012教育法》,2013年正式通过。第一次有了一个基于需要的政府经费资助模式,确保课堂获得充足的资源。因为澳大利亚有一个提高教育质量的规划,这个规划的名字叫做《全国学校改进计划》,因为教育改革不管有多少宏观的东西,最后还必须聚焦到学校。学校不变,上面政策再变也不行,所以归根结底还要落到学校。它的法主要提供资金,支持学校改进计划的落实,而这个计划最主要的提出来要有高质量的教学,确保中小学课堂有最好最聪明的教师,要有高质量的学习,授权学校领导,给学校在运营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在高中很重要地体现为学校自主排课的时间所占的比例,法国提出30%,我们现在也有想法是高中30%的课由学校自行安排。
我刚才举了这样一些教育目的、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这些方面,这些大问题就是共性,是世界各国都面对的,都有这些问题,但是各国的应对方式侧重点并不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各国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现状不同,存在问题不同,所以他们的应对就不一样了。
因此,各国都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策来应对挑战,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教育格局,出现了各自展示自己成果的时候让我们感觉到很惊讶,原来世界的教育改革是这样的样子,我们不太喜欢的方式人家当做经验,人家已经习惯的方式我们当做宝贝,多样化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就是由于各个国家存在的问题不同,他们想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以出现了一个多样化。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规范化和多样化的统一——这是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们在多样化发展当中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也展示了很多成果,我们在座的很多学校都做了很多探索,而且取得了很多成绩,昨天大家在沈河区也看到了,沈河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现在可能遇到了一个困惑就是规范化跟多样化的统一。我们整个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要出台顶层设计的各种制度,这些制度就要落实,我们经常埋怨不落实,但这些落实的过程当中往往就要加强规范,按照一个规定的要求去做。但同时我们又主张大家应该有不同,大家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这两者恐怕是我们教育良性发展必然要进行的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的矛盾,就是需要实现这两者之间的统一。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讲四点看法:共性跟个性的统一,规范与多样的统一,借鉴与创新的统一,设计与执行的统一。
现在百花齐放,各方面从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模式,学校的文化,课堂教学等等各方面出现了很多的经验,这样几个关系问题可能需要我们在推进多样化过程当中来重视。
第一点,个性跟共性的统一问题。一个意思,是以多样来展现共性,我一直讲我们的特色是共性跟个性的统一,不可能任何一个个性的东西它完全失去共性,因为共性指的是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的是一切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性质。一个是普遍的性质,一个是特殊的性质,共性跟个性是任何一个事物固有的本性,所以每个事物都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多样化的教育你再多样化,最后你是教育。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都是教育但是之间有差别。所以个性体现并且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
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因为你不管有多少个多样化,最终你搞的是教育。另外一个意思是,共性只能存在在个性中。共性在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是一类事物跟另一类事物的区别,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不同个体的区别,所以共性跟个性就好象是一组彩色铅笔,如果说共性是什么?就是这个彩色铅笔是书写跟绘画的工具,这是共性,个性是什么?颜色不同,有红、蓝、黄。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多样化应该想,体现多样化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多样化,中间我们是有不同颜色的学校,但是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共性。我们觉得张扬自己的个性,凸显自己的个性,这是现在的一个任务话题,因为我们强调一个多样化的发展,特别是高中的多样化发展。
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个性张扬的时候,还是时刻应该关注共性,因为你失去了共性跟个性的相融,你这个个性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你搞的这个根本与中国的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违背的,那恐怕你这个特色也就失去意义了。
所以,学校之所以能够不只让一个人喜欢甚至热爱,并不是因为学校只具有你所拥有的个性,而是首先因为反映着众多的共性。因为我曾经讲过共性跟个性它有不同的作用,共性是社会认同的标准,个性是社会选择性评价的依据。所以大家喜欢的一个学校首先因为你是一个好学校,然后才是因为你是有个性的学校,所以共性不是一种策略,是教育具备的普遍性质,不是一个偶尔的性质。
所以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共性跟个性的结合,也就是说既符合中国教育的总体要求,又有自身特色的张扬跟把握。因为我们现在在推进多样化过程当中,也要防止开始出现的一点点这样的现象,就是违背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去搞所谓的个性。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的多样化办学,指的是根据我们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老师,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基础教育这个阶段里面,还是要围绕着国家的教育方针跟教育目的形成多种的培养目标,多种的内容,多种的组织方式,多种的评价方式,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管它叫做基础教育办学的多样化。
所以所有的多种目标、多种内容、多种组织方式应该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跟教育目的推进。目前,我们都感觉到同质化是当前我们国家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实际上这个同质化大家感触最深的就是所谓应试教育而形成的同质化。教育同质化呈现出来一种标准化的特点,所谓标准化是什么东西,就是使一个东西或者一件事情按照那个标准去做,按照标准来校对,然后跟标准相比进行评估。我们现在进行各种评估检查,都有一定的标准,用这个进行校对和评估。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标准化的东西,一般来说应该是对重复性的事物来实施的,就是你这个标准是对于那些可以重复的事物。标准是哪来的?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因为你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过程一样,所以过程应该标准化。后出来的产品质量也是标准化,但是如果对一个并不可重复的,比如说不同的教学对象你用同一个标准化的方式、标准化的过程去教,可能就不会产生应有的结果了。所以同质化有好处,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们教育的普及跟均衡。比如我制定了一个办学条件的基本标准,所有学校都应该达到这个标准,就加快了我们推进教育的均衡。另外我们规定了一些规范的管理措施,就加快了教育管理的规范。但是像教育这样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对象是这么不同,因此单纯只有标准化也会丧失创造力。
所以这样就可能变成了工业化生产的工具生产活动,而工具生产活动能够生产出来的也只能是工具。所以有人讲,我们原来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好象是北方包元宵的元宵馅,最后给它切成一块一块同样大小的方块,我们的教育就是把不同的东西捏在一起,最后给它切成一个一个标准化的东西,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只能是工具,因为它难以有个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觉得教学计划的统一使得教育显得有序,用标准化作为显著特征的这种同质化教育,保证了量的增长,使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教育,或者说用标准化的方式使更多的老师可以掌握教学的基本的规则,这样可以部分地实现了教育规范美好的理想。但是更多的教育并不意味着更好的教育,通过同质化简单复制实现教育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实现规范管理。实际上没办法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跟均衡,因为我讲的标准,例如:大家饿了,我搬来一些馒头,我用标准化的方式分就是每位一个,很公平。但是有的人可能要吃三个,有的人一个都吃不了,有人吃一个半就够了,我如果不按标准化去分,我根据不同的需要去分可能更公平,更合理,所以就出现了两者如何处理好的问题。
所以学校多样化发展归根结底为什么我们主张多样化?就是不只是通过标准化以后我们大家都达到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了,所有的学校都一样我们就满足了,因为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教育,但是我们要的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多样化发展归根结底是要由更多的教育变成更好的教育。
第二点我想讲在红海中开辟蓝色航线。这句话是从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来的。很多同志从管理学上面大概都知道前一个阶段就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他们有两位教授合著了一本书叫做《蓝海战略》,它的影响是什么呢?它主要的意思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这么多的企业都在一片“红海”里面竞争来竞争去,结果在这里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的余地了,因此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发现“蓝海”,然后你进入到“蓝海”去,那里才有更多的创新的空间。这个战略它有一定的道理,应该说它的影响力很大,所以很多的企业都自己提出来,我们就是搞“蓝海”战略,让他的研究人员去研究“蓝海”,也有一些企业就去进入“蓝海”发展他自己的事业。但是经过这几年之后,大家就发现了真正发展好的企业还是在“红海”里头,还是在大家都挤在一块的那个地方反而容易发展得很好,而到“蓝海”里面去,虽然船不多只有几条,但是没有多大市场,没有很多人能够关注那个地方,最终那个地方的企业反而破产了。所以就觉得“蓝海战略”可能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的、创新的途径。
一些人又认为,不要急于去开辟“蓝海”,而是在“红海”当中找一条蓝色航线,也就是说你即便原来是一无所长,但是你能够博采众长,最后也能够经过整合产生巨变,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许多学校的特色发展也有的热衷于所谓关注冷领域,就是这个“蓝海”,想找一个其他人都没有都不关注的那样的一个领域,但是当所有人都不关注的领域大概也是教育不关注的领域,也是社会不关注的领域。所以如果你认为只有在冷门里头才能形成特色的话,就会躲避现在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就会躲避现在教育面临的许多挑战,就会躲避政府、社会、家长、学生都提出来的那样许多现实问题。你一躲开了这个“红海”去找别的“蓝海”,其实可能你那个特色也不会引起社会的更多的关注。
所以,我想我们的多样化发展还是要面对并且正视我们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你要创新来寻求解决现在存在问题的方案,而且在解决过程当中形成一个领域的卓越,在这个领域里面我解决这个问题上我解决得很好,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需求。这样的多样化办学,才可能实现同一个梦想,我们讲多样办学,同一个梦想,解决了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在这个领域里面搞多样化更好,就是在“红海”里面来开辟一条蓝色航线,而不是更多的去关注那个冷门,当然也不是说冷门不可以关注。总之我们的多样化发展不要回避现实问题,一定要面对我们现实教育存在的诸多的问题,从解决这些问题当中来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这个问题里面,共性跟个性里面我想再谈一个意思,就是适合学生与适应教育这个关系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是多样化办学的重要前提条件。归根结底教师的中心还是要为学生中心服务,所以个性化教育应该是我们的一个追求,我们的教育能够适应不同学生,教育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创造学生社会化的环境,使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能够适应社会,能够行使成员的义务,所以学生在必须适应教育的过程当中适应社会化,否则你这个教育就没有一个整体目标。因为我们的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在近年来都是以加德纳的多元理论作为基础,因为他的核心就是人跟人是不同的,人跟人的智能结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我们的教育一定使他的优势潜能得以发展,所以应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个我觉得无疑是对的。但是就这个问题我也跟英国的特色教育促进会的主席交换过意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这个理论是对的,但是应用于教育的时候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确实我们的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育,而且发展他的优势潜能,但是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最后都要进入社会,当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社会不会适应他,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让别人来适应他的话,他进入社会以后可能就适应不了社会,他就难以在社会上生存,他的生存能力就会差,他的交往能力就会差,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差,甚至他会产生对社会的抵触情绪,因此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既要有个性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适应我们的教育,如果他根本不接受我们的教育,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则,共同的习惯也难以形成,这两者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所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应该包含这样的意思,就是通过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他还要懂得社会的规则,同时也使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因为我认为对全面发展的解释一定是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跟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两者的结合。所以我们对于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也确实应该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意思就是我们教育的过程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应该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反过来,也要使学生适应我们教育的要求,这样最后他进入社会以后,他才能适应社会,否则我们培养出来很多个性很张扬,学业很优秀的学生,但是进入了大学以后适应不了,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适应不了社会,进入社会以后有的自杀,有的报复社会,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应该对于适合学生的发展和让学生适合我们教育的要求这两者也统一起来。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关系问题,共性跟个性。
第二点,规范跟多样的统一。我们现在制定了很多规范,但同时我们要强调多样化,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学校的多样化,无疑是我们现在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但是规范跟多样之间应该是统一的,什么是规范?我们现在规范主要的教育遇到的两个东西,一个是对学校规范管理,我们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规范管理,当然还有上级教育部门对下级教育部门的规范管理,另外一个学校内部的规范管理,学校内部有规范管理,目前我们规范就是这样。这样的规范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什么呢?对在以人为本的这个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通过确立一套价值观念的体系引导学校和教职工的意志、行为的选择,也就是学校教职工想做什么的时候他脑子里面有一个价值标准,这个价值标准通过我们的规范给他制定、给他形成的,而我们制定这个规范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以人为本,这样我们学校的教育规范化的管理才应该叫既是科学的,又是人文的。
教育的规范管理强调应该有一套系统的价值观念的体系,你有一套制度定了,你老说怎么做,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但是你从来不说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那样做,一定先弄清楚你为什么那样做,也就是说你的追求是什么,有一套价值观念的体系,价值的取向,然后对教育活动进行整合,然后使你的措施系统化、常态化、流程化、标准化,这样才可能实现规范化的管理。规范化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第一,要有理念;第二,你这套制度最后要有效率;第三,有效率的管理最后产生效益,提高质量,这才叫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我们目前应该落的,一个是决策应该程序化,你有一个重大的决策应该程序化,一个是权责应该明细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规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这些都是规范化的要求。一套系统的价值观念体系是构成自我免疫,自动修复机能的基础。也就是你学校追求什么,因为学校的二元价值体系普遍存在,我们说出来的是一套,我们要如何如何,实际做的时候追求的是另外一套,二元的价值体系很难使学校的行为真正规范,教育系统跟学校有了这样一套价值观念体系作为给运行提供指导思想,任何有违于行为正道的方法才能被及时纠正,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之后再纠正。有一套规范很重要,学校就可以少犯很多错误,避免出了错以后再解决。
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深圳清华实验学校他们的流程管理,他们有过一个课题。流程管理是规范化管理当中目前在学校里面进行的实验,而这个实验比较成功的是深圳的清华实验学校。这个是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个大学校,它主要解决一个从我们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一个转变。他们认为现代学校管理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流程,粗放的管理就导致管理对象的力度过大,比如对食堂的管理,只说一个对食堂的管理这个颗粒太大,里面实际上有很多细节的问题,所以难以窥见细节的精华,如果有了流程,对流程进行详细分解,大部分工作可以度量。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关系非常大。如果把日常的教育教学的一般行为,学校优秀教师的经验,教育行业最好的一些实践汇总起来,经过整合以后优化,制定出适合学校的各种管理和控制的流程,比如说食堂就应该怎么管理?校园应该怎么管理?课堂教学应该怎么管理?把各种经验整合起来变成一个流程的话,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的因素带来的影响,就是所谓人为的干扰,就可以给全校的教育教学、后勤服务提供一个最低质量标准。我想最近说的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标准化是保证最低质量要求,标准化不是保证最高的质量要求,凭借最低质量标准青年教师就可以迅速适应岗位,快速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服务,因为他就按照这个流程走。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的超越自己,通过改善流程当中的关键环节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所以,在集中全校干部教师智慧的基础之上,清华实验学校编制了涵盖教学、德育、教研、生活管理各个方面300多个流程,这些流程体现一个人、事合一的理念,每一个工作步骤都有依据,有检查项目,有输出记录,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有人说这个学校太复杂了,300多个流程,这些流程对于每个岗位只有一个流程,我们听了他们十几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来介绍他的流程,其中包括炊事员来介绍他的做饭的流程,第一步怎么样,第二步怎么样,第三步怎么样,每个部门都能谈出自己的流程。鼓励老师用阳光的心态对待流程的推进工作,各司其职,日常工作当中自觉地按照文本的规范走完流程,走到位,不走过场,不打折扣,鼓励经验丰富的老师在确保最低标准和切实有效的标准上动态调整,改进流程,在动态中一点一点逼近精细化和优质化,在最低标准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但是流程的推广是很艰难的,难就难在大部分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做事风格,这种习惯的强悍性一时难以撼动,对流程怀疑乃至抵触我行我素的人,大有人在。学校认为难的根本问题在于认识,一些老师认为流行不是流水线上的作业,一提到流程就联想到标准化,但是老师最终认识到一点,编制的流程始终依据总的战略目标,教师的各种行为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所以老师必须自觉改变长期形成的这种行为,必须自觉地跟学校的战略目标同步,不能我行我素,这是刚性的。共性也作为共性的要求提出来,但是流程又是开放动态的系统,允许在鼓励最低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改善完善它。不仅不具有个性化,相反十分强调个性化。流程编制的重要输入条件,比如,老师教学的流程里面的重要的输入条件就是学生个体的状况,如果没有学生个体的状况就没有流程,流程建立在对学生个体状况的把握上。比如,备课流程。每个老师必须收集学生的成绩个性化特点,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方式,课堂提问,作业布置和课后辅导必须依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把个性化的设计放入流程当中,备课流程只有一个,对每个老师的要求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如果教师严格按照备课流程进行准备,教案体现教学个性化特点的教案,这个活动也是个性化的活动。
深圳清华这是一种做法,我们也把它看成多样化的一种,流程化取得的经验并不一定在所有的学校都要这样做,但是它的流程化也作为一种多样化的形态,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大家也建议他们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处理好流程化和个性化之间的关系,他们也在努力从这个方面进行探索,但是他们能推进到这种程度,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讲多样化有这些因素造成的,比如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有的学校就是随迁子女特别多,有的学校是特殊儿童特别多,有外部环境的多样性,资源优势的多样性,有的办学传统很好,有的师资队伍很好,另外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办学策划的多样性,确实有各种多样,而这种多样是基于学生不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为人跟人不同,柏拉图提出教育过程中注意人的三种不同,理性、激情和欲望,也就是对三种不同的人应该分别培养他们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杜威认为训练他有效地利用这种天赋,因为人本来的能力是无限众多和变化多端的。
所以正是由于受教育者的本性潜能是多样变动的,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应该有多样性,对他们的评价不应该是程式化固定不变。教育面临的环境也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复杂的,教育应对这种环境尽量保持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我们现在有的地区可以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于教学,非常超前;而有的地区可能现在连一个计算机教室都没有,所以他们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要求,但是同样追求发展的多样。教育的同质化实际上是教育走向现代性的过程,现代性就是工业化,工业化本身就是同质化。但是现代性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个现代性指的工业社会的现代性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教育的同质化过程当中蕴含着对教育同质化否定的回答,就是说同质化有毛病,也正是由于这种同质化自身否定的意义一定会促进教育走出同质化,而获得多元化的发展,有了同质化我们才感觉到需要多元化,如果曾经没有过,从来没有过同质化我们现在也不会努力地创造多元化了。
第三点,借鉴与创新的统一。我们学习多样化发展可能有借鉴和创新的统一。有几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当眼前没有标杆,现在不像一开始——教育改革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介绍这个经验那个经验,大家都感觉到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西方许多教育理念传了进来,西方的教育模式进来了,我们中国的一些名校等等,他们创造的经验往往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我们不时出现跟学宣传的地区,不时出现跟学宣传的名校、名校长。他们的经验曾引起许多学校的向往,但是这些年来我们讲推广某某经验比较少了,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验比较少了,但借鉴比较多了,我们很多学校,很多校长也成为我们心目当中的偶像,这些是好事,我有标杆,我这个学校就要办成他那样,我就要成为某某式的人物,这些当然很好。但是现在各国的教育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我们刚刚介绍完小布什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马上美国自己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有十大毛病,一定要修改。我们刚说完了日本的宽松教育改革,马上日本宣布宽松教育改革使得日本的教育质量下降,所以现在要彻底纠正宽松教育的方向,他自己也出了很多问题,而许多经验在一开始很成功,后来做着做着很多人产生怀疑,再做着做着大家就很反感了。比如说有的学校他一直是高考的成绩特别好,他升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特别多,一直被很多学生向往,被地方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是后来很多人又都开始觉得这样的教育行吗?再一深入了解原来里面也有很多问题,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对很多经验也有不同的反响和不同的争议。许多的校长都觉得在自己的身前没有标杆,我到底向谁学去?我到底办成什么样的学校?觉得不像一开始那样标杆那么清晰了,我们名校长还是很多。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不论我们学谁,还没等学明白,这个标杆自己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没有一个令我们信服的高人告诉你这么做肯定是对的,你这么做肯定是错的。应该说学习和借鉴都是很重要的过程,但是当我们感到身前没有明确标杆的时候我觉得真正的创新可能就要出现,真正的多样化的特色可能就要形成,因为你没有别的必须要变成谁那样的时候,你的追求就是要变成我自己,使我自己更好,实际上你真正的创新可能就要出来了。
格力电器目前发展比较好,他有一个理念,“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科技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很多企业都是这样,苹果也好,三星也好,都有核心科技,都有创新。同样引入我们学校里面,一所没有灵魂的学校是没有特色的学校,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是没有脊梁的学校,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脊梁,就是没有标杆。
第二个我最近一直在讲倡导教育的微创新,也有很多同志有不同的看法,觉得教育创新是很神圣的事情,一讲微创新是不是亵渎了创新的神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讲过,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面临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原来的教育不适应了,所以教育的目的,学习的内容,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都应该创新,都应该讨论,所以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她讲得很清楚,而我们目前推进教育创新,我们前面看到的都是政府主导,都是总统、总理在讲话,都是问题引领,从不同的国家问题出发,矛盾都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推进都非常艰难。不管怎么样,重大的教育创新必须有顶层设计,必须由政府来推动。我们中国的教育现在同样进入了攻坚区,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我们之所以进入这个,是我们规模拓展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但是现在面临的是质量问题以及相应的公平问题,公平、质量这些问题的解决比原来难度要大得多。所以,这些问题需要解决很宏观,你要多样化,你这个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找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途径,我觉得也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当然,我们跟那个比可能小一些,所以我说可以叫它做微创新。现在也是微时代,什么都有“微”,微电影,微论坛等等,这个“微”本身,大家重视微的时候就重视落实了,解决每个学校的具体问题,我们的教育需要有理论创新。教育学家需要有制度创新,我们政府的顶层设计,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微创新,有学校层面,基层、地区层面去解决问题。微创新虽然小,不仅仅可以丰富我们教育的宝库,也可以引发教育问题的突破性的思考,小中有大,这个意义不能低估。
我们现在每天面临的问题都是微创新的切入点,推进学校内部的微创新不仅仅是改进学校管理跟质量的动力和途径,专业发展不能光去听培训,听别人讲,讲完以后能不能理解很重要。哈佛大学对理解教育有一种解释,他说听明白了不叫理解,用听明白的东西去解决问题才叫理解。我们也是这样,我们有国培计划,归根结底你得用它解决你的实际问题,所以这是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我感觉到校长跟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微创新的课题,特别是在你创建多样化有特色的课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应该作为一个题目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我们现在都讲科研形象,科研形象有助于提高我们老师的水平,有助于提高我们学校的声誉,往往有些学校只热衷于参与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热衷于自创一个理论体系,这个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我们在座的很多位都有自己的教育的提法,但是有一些学校又常常力不从心,实际参与这个课题研究的人很少,同时也难以取得什么实际的进展,最后不得不请一批专家来帮助总结、提炼,撰写一篇论文,结题报告然后结题。好象进行了科研,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实效,因为学校实际问题没有解决什么,就是搞一个花样。
英国对创新的定义是新思想的成功应用,这个定义很好,也可以成是成功应用了新的思想。微创新不一定有更多的新思想,但是也可以有新思想,至少指在新思想指导下的新方法的有效应用。因为教育的创新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教育效益的实现形成了一个创新链,它有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微创新可以在这个过程的创新链的任何环节中实现,关键能不能成功应用和产生效应。
最近这期《中小学管理》杂志提出一个伪创新的问题,是不是伪创新,在于它有没有效果、效应,也不能简单说,我今天要这个,明天我又说要那个,这本身就是自己瞎折腾。因为昨天在北京举行了霍懋征老师的研讨会,针对她的语文课的讲读法,文化大革命以后,她自己就否定了她的讲读法,她认为讲读法本身不符合这个时代要求,于是她就把讲读法改成了读讲法,然后又通过一个实验。她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找了一个班做实验,最后取得了成果,因为我们的创新都是在反思中否则了自己的东西最后成功。
创新应该跳出简单的技术层面,把创新融入到学校文化中去。哈佛大学说,教会学生理解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超越自己的人文精神,因为当每一个孩子以问题为中心,能够提出一个问题,能够思考一个问题,甚至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超越了自己,就增加了自信,因此我们的这种学习是培养孩子的理解精神,这是一个人文意义。我们现在的学校的创新也不是简单一个技术意义,它每一个创新都是每一个老师的成就,都是每一个校长的成就,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自我超越,是一种人文精神,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创新意识,这样学校里面才有真正的创新。如果学校里面都有一批特别听话的老师,我们学校可以做到,我指到哪里老师就做到哪里,只剩下这样一个精神的话,这样老师本身就变成一个工具了。所以我们觉得在创新环境上,可以像有的企业提出来的“放马运动”,所有的教职员工你认为自己有能力,会给你提供一个平台让你展示你的创新能力,学校鼓励你创新,给你提供平台,给你创造条件。我们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学校开始做,而且《中国教育报》也要进行微创新的评比。这个起源于印度,教育把教育微创新的评比由一些社会机构进行,推出一批教育微创新的经验,这些在教育环节中的创新解决了教育的实际问题,很多人都变成了教育的参与者。
有关学校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很多,其中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教职员工内在激励更有利于激发创造和创新。他们想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只想我解决这个问题对我有什么好处,只有到了这个程度自我超越的精神才会更足。
要创新,就要接受失败,硅谷之所以如此特别,就是因为允许失败。学校不仅应该为获得创新成果的人给予荣誉,还应该对第一次发现问题的人给予奖励。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常常需要由前无古人的创新来解决,我们孔夫子解决不了现在面对的信息教育问题,一旦某个尝试失败,下次别人就不会再重复类似的工作,也有助于判定并且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所以我们对于创新的成功与失败应该同样的给予应有的评价。
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曾说过一句话,创新就是让今天比昨天更好。我们所有的创新最终检验是不是创新,就是是不是今天比昨天更好,这么做比原来更好了。所以微创新既有助于学校成员的广泛参与,有助于调动学校内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又有助于推动学校多样化的发展,这是多数学校能做并且应该做的科研。
第四点,设计与执行的统一。最后有一个落实的问题,顶层设计跟执行力的问题。我们现在讲执行力讲得比较多,很多学校本来执行力就比较弱,所以更成为我们现在管理特别关注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最需要解决的并不是年年讲、月月讲的执行力,恰恰是执行力的另外一端,就是顶层设计,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只是老在那儿讲执行力,最后实际上这种执行力是非常盲目的。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是学校应该有清晰的战略跟你的顶层设计,执行的人明白我执行什么,我为什么执行,我执行了有什么好处,执行力并不会单独地存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跟顶层设计,就必然没有执行力,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把执行力简单地理解为听话。真正的执行力实际上是来自教师职工发自内心的认同,他认同你所确定的这样的一个目标,知道为什么而战,以及有什么战略,这样才能把好的想法最后才能够落实。
关于顶层设计,最近我们借鉴一些企业里研究的,我觉得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顶层设计有四个要素需要把握,一个是应该有前瞻性的分析,你要做到把未来五年到十年学校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分析清楚,把学校的特色发展和设想发展趋势总结出来,告诉每一个员工我们要怎么样发展,让大家明白学校面临着什么样的机会和挑战,我们所讲的危机本身就是有挑战,又有机会,我们总要把这种挑战变成机会。第二应该有一个逆向性思维,也就是说这个逆向思考对于一个学校的管理者非常重要,也就是要找差距,要定阶段性的目标,要选路径,我怎么去实现我的目标,要根据这个目标配比资源,所谓逆向性思维就把所有的选项都列出来,就是确立了一个目标有这样说有那样说的,一定要综合进行比较,最终作出一个综合而具体化分析,老有一个抽象化的目标不行,学校的特色发展,必须会用具体的甚至量化的语言去分析、决策,有些学校说的话没有具体内容,如果没有量化特别是阶段化目标,我们到两年以后做到什么程度,三年以后做到什么程度,大家还是会觉得你的追求只不过是一个差不多的意思,不能够形成和学校的差不多文化,什么事情都是没有一个非常明晰的目标和步骤。
科学化分解。多好的战略,落地才有意义,顶层设计临门一脚就是任务分解,这样才能跟执行对接,才能谈执行力,把任务变成动作,把动作用流程和技术变成规定动作。必然有一部分东西要多样化,这样大家才能一起做一件事情。
顶层设计绝不能沦为空谈,也不能闭门造车,有一些校长,什么话都敢说,我一定要成为全省一流,世界知名,但是没有资源意识,用什么做法和资源支持这个目标实现?结果就变成了空谈。我们的顶层设计不是有钱就行,请一些专家编出一套来,结果顶层设计就变成了花样和展览,并不成为自己的意识,并不成为学校的共识。我问有的学校的副校长有关学校未来几年发展的目标,副校长说你最好问校长,校长比较清楚,我还不是很清楚。我问校长的时候校长把本儿拿出来了,我给你说说,有的时候念得还不太利落,这样的顶层设计就没有用了,我们必须得要亲自进行。
第二个就是我们设计跟执行的关系还得要用文化凝聚团队,今天我们不是更多的讲文化吗?我们现在管理的思想家,做过四任美国总统的顾问沃伦&本尼斯,他讲过一句话,组织是一群从事共同事业的个人,个人加入组织都希望得以回报,为何愿景如此重要,如何使组织对于自己的意图和状态有清晰的认识,并且组织中大多数人都对此表示赞许,个人会由此建立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坐标,他会产生一种被重视和有价值的感觉。
就是组织里面每一个人都觉得实现了这个目标是跟自己的人生价值连在一起的,而不只是跟校长的人生价值连在一起。他会觉得从一个盲目遵循指令的机器人变成了从事创造性以及有意义活动的个人。由此,将积极性带入工作,从而获得非同一般的成效。
学校的教室是教师的工作场所,但是学校工作也是一种生活形态,不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机械地割离开,生活不健康的人难以积极的工作,学校内部勾心斗角、缺乏生活气息,这样的工作环境就不会有好的工作氛围。学校文化倡导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同时工作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我们的工作比生活要严谨,但是应该要有生活气息,要有更加清晰的目标,人与人之间要有生活伴侣一般的关系,既是工作的同事,也是生活的伙伴。现实中的学校我们基本上是以考核和奖惩作为推动力,可是只有发自人内心的向往和追求,才能构成长久的持续的动力,所以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由教育者的道德和智慧决定,而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诱惑,例如我们的奖惩和考核是来自外部,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帮助教职员工设定自己的目标。新加坡提出教师发展路径,教师可以往教育专家方面发展,可以往教育行政领导者方面发展,可以往教育研究者方面发展,管理者帮助教职工找到和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在工作中实现个人目标的方法和路径。
有一个问题是,谁是学校的主人?我们要让全体教职员工都做学校的主人。有人认为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这是必要,你就是学校的主人,但是主人对应的概念是仆人,他是主人谁是仆人?没有仆人的主人就是空洞的概念,主仆关系是封建社会的关系,不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每个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学校就是一群自己是自己主人的一个联合劳动体,只是主人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跟别人怎么样来分工,怎么样来合作,自己不是做别人的主人,也不能等着别人做自己的主人。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意识。
在建设学校文化过程当中,不少学校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少数几个负责学校文化建设的人很难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即使是专门分工负责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在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常常遇到很多困难,而学校文化是学校智慧,必须要由一把手负责。因为学校文化要规范一些理念,一直到制度,一直到行为,所以决定了必须全员参与,而且把这个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一块纳入各级人员的责任和考核,所以建设学校文化当然是学校当中所有的人。
作为学校的领导不能够把教职员工当成工具,但是学校一定要有纪律和严格的制度,这些是刚性的,不能改变,前提是自己以身作则,感染别人,传递正能量,不是台上讲话的是一个人,背后又是一个样。
有一个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启发。他说,在一个组织里,管理者办公室的面积大小,与他官本位和控制力成正比,面积越大威权越大。有趣的是,他办公室的门开掩的幅度与官本位的控制意识成反比。他说文化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一个校长那个办公室特别大,里面装璜得特别好,大概他的权利比较强;一个校长门总是关着,这个校长他的门开掩程度跟他的控制意识成反比,门关得越紧,他对于外部的控制的意识就特别强——我要特殊,我是一个官,我要不同于别人,他有这个意思。当然控制意识也不能简单这么理解。我跟一个校长说他说我那个门老关着,原因一是我们外面冷,二是风特别大,所以我就关着门,但是这个关不是那个意思。这是北京的一个企业的董事长说的,他说组织的变革与提升往往要从小事改变,你发一个信号让人觉得你有改变,可以释放强烈的变革信号,要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跟团队和谐的氛围,你可以把经理的门都打开,这是一件小事,但是,是一个冲击,让全体成员感觉到变了。你要有一些要变的行为。我再说一下不是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校长的门到底应不应该开,校长的行为本身应该释放一个改革的信号。
实现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必须扎实稳健的推进,应该去除浮躁和投机的心理。急功近利浮躁普遍存在。都想一下就成功了,多找几个媒体宣传,大家知道了我,这就成样本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专挑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做,这是一种肤浅的做法,我们着眼于未来,不要短视投机,在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需要推进学校内部的和谐,全体教职员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该充分尊重。
最后我想举一个例子结束发言,就是竞争不是投机。
在西班牙举行的一次比赛中,曾在2012伦敦奥运会获得铜牌的肯尼亚选手穆塔伊,在比赛中他一直跑在队伍最前面,把很多选手甩在后面很远,最后他跑到离终点还剩10米时眼看就要胜利了,他却脚步放慢,他以为已经跃过终点线,这个时候西班牙的选手叫做费尔南德斯&安纳亚,从他的后面追了上来,费尔南德斯&安纳亚只要从后面一冲,冠军就不是穆塔伊的了,他没有往前冲,反而放慢了脚步,始终在穆塔伊的身后和他保持微笑的距离,并且向他示意快点跑,终点在前面呢。等比赛结束了,费尔南德斯&安纳亚因为没有往前跑所以他输了,但是他并不后悔,他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因为穆塔伊才是真正的冠军,如果他没有看到终点,我不可能赢过他。”所以费尔南德斯&安纳亚虽然输掉了比赛却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他认为竞争应该凭实力。
在以结果论成败的背景下,急功近利往往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多样化发展不能够有投机的心理,只有着眼于长远,扎实推进才能够拥有更多、更实、更久的竞争力。
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张振忠(主持人):
陶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给我们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陶老一分钟没停,一口水没喝,所有的同志没有一个人走动,这就是这场报告的实际成果。陶老的报告总是常听常新,常听不厌的,今天陶老讲的内容和我们的会议主题相关,我觉得陶老通过世界教育格局的研究和比较,展示了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大背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教育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我觉得这种启发意义不仅是启发性的,而且是冲击性的,而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具有借鉴性和指导性,这次报告对于我们来说信息量很大,而且思想深邃,理论和实际结合很紧密。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陶老从四个途径解读,在这里面有一些让我们感觉到特别深邃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家都听到了,比如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同时学生在适应教育的过程实现社会化;比如说标准化是保证最低的质量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实践者可以实现标准化,创新是新思想的应用,也可以是新方法的有效应用;比如说要创新,就要接受失败;再比如说学校要用文化的力量重塑管理等等。
陶老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们当代教育的发展展示了他自己的理解,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陶老在这个过程中说了一句话,叫“听明白不叫理解,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理解”,我把这句话送给我们在座每一位同志,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听明白,而且付诸真正的理解,付诸行动。
让我们大家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陶老,陶西平先生。
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简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品牌转线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