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学过孩子学画画的培养步骤孩子更有可能是学霸

如何让孩子从「要我学」的学渣,变成「我要学」的学霸?
文:子非鱼来源: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
无论有没有孩子,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观察:
有的孩子,根本无需家长多说,就会主动预习、做功课和复习,有什么学不懂的,还要千方百计找老师问、找同学讨论。总之,这些孩子属于大家口中“我要学”的那类。
当然,既然有“我要学”的主动孩子,那自然就有“要我学”的被动孩子了。
这类孩子,玩起来创意百出、精力十足,但只要坐在书桌前,要么打盹,要么分心,要么就是拖拖拉拉做不完功课。
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已经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了,要想他们再找课外习题巩固,或者将学过的知识整理总结,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从成绩上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也是前者完胜后者。
我曾经也对2016年数位考上清北的孩子做过访谈,结果也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平时几乎不会过问他们的学习情况,更不会用或软或硬的方式逼迫学习,有时反而还会催着他们休息和娱乐。
而这些学霸呢,除了会积极完成学校要求掌握的功课,还会对各门学科的知识,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总结,玩着花样让自己记忆和理解。
很多人说起学霸和学渣的形成原因,通常都喜欢归因于父母教育、家庭资源、学校质量和孩子智商,比如“xx家父母学历高,家里又有钱,上的还是名校,补习班又不断,孩子还生得聪明伶俐,学习能不好吗”。
但是,这种解释只对了一半,因为如果孩子外在条件齐全,智商又不赖,可如果自己根本没目标、不想学,那么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实都会被白白浪费,孩子自然也优秀不到哪里去。
我还在猜想,如果有一个公式,那应该是“个人成就=(父母学历+物质资源+社会阶层+个人智商+x)*(自我驱动力+自控力+抗挫折能力+社交能力+y)”,其中的x和y还可以继续发掘扩展(如果大家有想法,也可以留言给我启发)。
如果后面的几项能力非常小,那么即使第一个括号里数值很大,最后的结果也是非常小的。
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和自控力、抗挫折能力,我们都已经写过了。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可以如何激发起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什么是内在驱动力?
内在驱动力这个词语,理解起来有点隐晦,不像自控力、抗挫折能力那般一目了然。所以为了帮大家全面了解自我驱动力,还是需要交代一下明确定义。
所谓内在驱动力,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从内而来、能够驱动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力量。
其次,从动力来源来看,如果一个人出于内在驱动力参加某种活动、做某件事,那么他是完全出于兴趣、热爱、达成目标,或者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奉献心,以及完成后的成就感,才做出此选择的。
再次,从行事目的而言,内在驱动力会让人享受努力过程、获得内心满足,或完成自我实现,而自发地做一件事。
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就是朴树。
有篇《朴树:知道你穷,却不知道你那么穷》中说,朴树火了那么多年,现在也依然不为金钱和名利轻易让步,只有自己的音乐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工作机会。
所以,他现在依旧租住在北京城郊,开着旧车、粗茶淡饭,鲜有社交、独来独往,淡泊名利到他人难以匹敌的程度。
他愿意给朋友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自己还在用多年前的诺基亚。甚至,借条也不打就借给邻居小孩十万块,追不回来也没为此着急上火。
他是北大教授之后,然后又为了音乐选择退学,而他音乐道路上的坚持,根本不是为了出名、为了搏利、为了暴富,全然是对音乐的痴狂与热爱。
这种热爱,就是内在驱动力所在。虽然有点极端,也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但这的确是靠着内在驱动力支撑。
理解了内在驱动力,那么也就很好了解外在驱动力了。
和朴树相反,无数为娱乐圈前仆后继的小花小鲜肉们,做出此选择的原因,就在于金钱、名利和随之而来的一切。而这些诱惑,就是外在驱动力。
所以,外在驱动力有很多形式,可以是为了显性、隐性,和现在、未来的回报而做出某选择,也可以是在被贿赂、威胁和打压之下,做不情愿的事情,以避免遭到惩罚。
显性的回报,就是金钱、资源、人脉,或者能够诱惑小孩子的糖果;隐性的回报,就是名利、地位、声望,或者对孩子很重要的好分数、表扬、他人喜爱。
一个大孩子为了高分和名次,而忍受着对某学科的不喜爱,被动刷题;一个小孩子,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痛苦地学习英语和数学;还有,一个成年人每天早晨早起工作的动力,并非对工作的喜爱,而是稳定的收入和福利。
这些例子,都是人们出于外在驱动,而从事某一件事。
内在驱动力,到底有多重要?
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到底哪一个更容易帮助人成功呢?
各种研究表明,相比于外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会带来更高质量的学习,也与更高的教育、职业成就相关。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内在驱动力强的孩子,会感觉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强的掌控感,相信他们的生活有目标、有意义,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们也会更加乐观自信。
而这样的孩子,会更有独立性,自控力更强,遇到挑战和困难时,也可以自发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更可能达到目标。
还有研究者发现,对于有学习障碍或残疾的孩子,如果有更强的内在驱动力,他们会更容易获得学历、得到全职工作,并在社会独立生存。
知道了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再看外在驱动力。
通常来说,外在驱动力,可能会在短期内有用。
比如,零花钱和零食,可以让不情愿的孩子做完一次作业;丰厚的回报,能让懒惰的人鞠躬尽瘁,完成一次重要的项目;一次上镜机会,可以让有些演员忍着恶心被潜规则。
但是长期之下,本坚持不下来的事情,倘若失去了外在的激励,人们更不可能坚持得下来。
研究就发现,当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外在激励时,比如更高分数、老师喜欢或更高薪的工作时,他们的表现可能会更差,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更低,也比那些本身就喜欢学习的学生,拥有更强的焦虑感。
所以,那些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孩子,也许能在老师和父母的施压和管教下努力一把,但是一旦离开大人的监督,他们就会放任自我,比如一进入大学就迅速堕落、颓废的大学新生。
因此可以说,内在驱动力就像是催化剂,让家长对孩子投入的金钱、时间、心血,以最高的转化率,变成孩子各方面的未来成就。
那么,既然内在驱动力那么重要,为什么有的孩子并不具备呢?
研究发现,以下几种心理活动,可能导致孩子内在驱动力缺乏:
“我做的事情一点也不重要”(父母忽略孩子需求);
“我不用主动,自然有父母帮我安排任务,或者帮我完成作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和人生太过包办);
“父母天天表扬我,说明我已经很好了,干嘛要再努力?”(父母对孩子表扬过度);
“为什么要努力和尝试呢?反正父母总是对我不满意”(父母总是嫌弃孩子的表现);
“我不知道如何努力”(父母极少给予指导);
“我毫无能力,无论多努力,我依然会失败,所以我不关心自己的未来”(孩子长期低自尊、无自信,破罐破摔)。
看了这些孩子的心声,也许家长们就已经开始明白,有的孩子不愿意学习,可能真的不完全是他们的懒、坏或者不上进,家长的态度和引导,也存在一定问题。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方法论,也希望已经存在以上问题的家长,能够及时修正自己的管教方式。
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家长可以怎么做?
讲究激励方式,以免孩子故步自封
为了让孩子自发学习和努力,家长想到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鼓励、表扬和奖励。
通过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到底有没有用。
这一点,透过一个心理学家的实验,就可以得到结果。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Mark R. Lepper,就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招募了51名对绘画非常有兴趣的3-4岁孩子,想看看奖励会对孩子的兴趣有何影响。
孩子们被随机分为三组,参与一个绘画活动,并分别得到三种奖励:
第一种,孩子在参与之前就被告知,如果他们参与活动,会得到非常漂亮的奖杯和证书(expected reward);
第二种,孩子也会得到与第一种相同的奖品,但孩子并没有被事先告知,而是在活动结束后,以惊喜的方式得到奖品(surprise reward);
第三种,就是没有通知,也没有奖品(no reward)。
参加完活动后,孩子们会被研究者记录每天愿意画画的时间,结果如下图:
可以看出,以第一种方式得到奖励的孩子,绘画时间最少,而后两者,并无太大差别。研究者还发现,第一种孩子对自己绘画的评价,也没有那么积极了。
因为当初挑选孩子的条件,就是本身对绘画有很高的兴趣,也就是内在驱动力原本就很高,但得到物质奖励后,绘画时间就比其他两种孩子少了一半,这说明,他们的动力缺乏了。
所以,研究得出结论:物质激励会削弱内在动力。
不光这个实验,其他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结论。
在一个研究中,被奖励戒烟的人,在最初最有动力、做得最好,但在后来3个月内,他们反而比没有奖励的人,戒烟表现更差。甚至,那些得到奖励的人,对于自己实际的吸烟量撒了更多的谎。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在绘画实验中,每个孩子都对绘画有内在驱动力,但一开始就被高知有奖品的孩子,在参加活动时,他们的驱动力就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他们画画的目的,从以前的“享受画画带来的愉悦”,变成了“得到奖励”。
内在驱动力变为外在驱动力,就对他们的行为提供了更具体的正当理由。所以,等回家以后,没了物质奖励,孩子的绘画时间就减少了。既然画多了也得不到奖品,为什么要再花那么多时间去画?
联系到我们成人世界,很多人都希望把兴趣变成工作,以为有内在驱动力的支撑,外加外在驱动作为回报,人生大事就两全其美了。
但是,太多这样做了的人,慢慢就会发现,当兴趣成为事业,就要考虑太多兴趣之外的事情,财务、人力、投资,以及最重要的盈利能力,分分钟都会磨灭你对兴趣的热情和坚持。
如果兴趣不能保证你的生活,反而成为你的痛苦来源,那么兴趣最后变成最厌恶的事,也不是没有可能。
再说回孩子教育。
既然奖励会损害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那么当孩子不得不进行枯燥的学习、练习,或者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鼓励呢?
在一项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中,一些3-5岁的孩子被安排做一个很枯燥的任务,也就是把衣服挂在衣架上。
他们被分为四个组,第一组被承诺得到贴纸,第二组得不到任何东西,剩下两个组,被承诺会听到一个关于新奇动物的故事。
而后两组的区别就在于,第三组的有趣故事,是非常生动、声情并茂的有趣故事,而第四组,只听到类似说明书一般的事实陈述,比如“你看到的是一个可以制造出雪的机器“。
结果发现,第一组孩子每人平均挂了3次衣服,第二组1.5次,第三组4次,而第四组也只有1.5次。
在这里,得到奖励的孩子挂得多,而没有奖励的孩子挂得少,似乎与上面的“奖励会抑制内在驱动“相矛盾。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实验是一个短期实验,而我们说过,外在驱动力,在短期内会有效,但长期之下,会挫伤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所以,下次没有奖励的时候,第一组孩子肯定不会去做这个枯燥的任务。
我们再看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孩子。数据表明,得到有趣、丰富故事的孩子,打败了第四组听了说明书的孩子。
这个结论说明,如果想要孩子进行枯燥的学习和练习,那么将这个过程弄得有趣、丰富,让孩子获得愉悦的体验过程,会增强孩子的坚持时间和内在驱动力。
所以,与其给孩子吸引人的物质奖励,不如提供有趣的知识奖励,比如讲个生动的故事,或者亲子益智游戏,总之形式要新奇有趣,让孩子开心愉悦,才不会挫伤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形式和环境足够有趣
说到孩子更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我们再往前进一步。
有神经学研究发现,当孩子的学习环境、过程和形式足够有趣,那么孩子会得到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获得大脑到身体的愉悦感觉。
而这种愉悦感觉,会激发大脑的报偿机制,释放出多巴胺,从而让大脑记住愉悦产生的情境,就像对毒品、食物上瘾一样,让孩子想不断重复这个情境。
这个过程,就像启动了大脑中的保存按键,存住了愉悦瞬间,也创造了内在驱动力,让孩子对学习上瘾。
以后,孩子再置身于这个环境,或者再进行此类形式、学科的学习时,大脑就会回忆起愉悦体验。于是,再也无需家长督促和逼迫,孩子也会主动在美好感觉中进行继续学习。
所以,要想孩子的大脑记住学习的愉悦时刻,可能需要家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把孩子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一些。
对于小孩子来说,有趣的绘本、玩具、游戏卡、视频或互动课程,都能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知识,让孩子在美好体验中学到新知,如果不是时间久到超出了专注极限,孩子应该不会抵触学习。
而对于大孩子来说,就可能更依赖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足够有创意。
有些老师,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很强,可以深入浅出,用丰富的资源、道具和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体验中学习。这种老师的课,通常都会受到欢迎,孩子对这门课的体验,也会更加积极,学习劲头也更强。
而对于家长来说,无论老师的教学是否有趣,家长也可以在家中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复习、巩固,比如一起动手做生物、化学实验,参观科技馆,寻找实际生活中的科学应用,都是有助于激发孩子大脑多巴胺,促使他们自发学习的途径。
鼓励孩子和内驱力高的孩子做朋友
你可能已经发现,与生活习惯好、上进心强的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勤奋而努力;而长期与懒散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懒惰起来。
研究也显示,你的饮食习惯、健康习惯,甚至职业抱负,都会和与你一起的人越来越像。如果你的朋友有很高的事业目标,那么你也会得到明显提高。
所以,如果孩子自我驱动力不强,家长可以鼓励他多与内驱力强的孩子在一起。但有一点,家长不要过分用“别人家孩子”的好,来刺激自己的孩子,这样只能打压自尊自信,触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孩子可能反倒会破罐破摔。
只需让孩子自己在相处过程中,观察同伴的学习习惯,他们自然会被激发起努力的动力。
总之,我是发现,当我怀着急功近利的心,催促孩子学英语、说英语的时候,他仿佛能看出我的急迫,反而会故意散漫,毫不配合,气得我嘴歪眼斜。
但当我告诉他“妈妈需要认真工作”时,他反而会乖乖坐在我身边,自己完成APP上英语课程的学习,而且学习成果还不赖。
给努力一个正当理由
很多父母鼓励孩子,都是用“好好学习能挣大钱”,“考上好大学可以做大官,让爸妈脸上增光”,以及“学习好会让别人羡慕你”作为理由。
但是,现在想必你也知道了,这些理由都属于外在驱动力,是不会有长期效果的。而且,“挣大钱”的时刻,对于小学、初中的孩子来说,未免太过遥远,而这个遥远的大饼,其实不足以帮孩子支撑过眼前的学习困难。
另外,如果孩子在逆反期,甚至会想“凭什么要我努力,为你增光,我就不努力,就让你不高兴”。
所以,家长需要用生活中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人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比如,邻居大哥哥A,名校毕业后有了高超的学术能力,在医学界填补了很多研究空白,帮很多原本无药可治的人,获得了生的希望。
再比如,读很多书,也许并不能保证你一生荣华富贵,但至少,你会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至于人云亦云、上当受骗。
这些理由,才可以激发起孩子为未来树立目标、为之努力的内在动力。
这一点简单说一下。
有研究说,当你缺乏内在驱动力,或者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时,可以问问自己“我可以吗?”(而不是“我可以”),或者告诉自己“你能行”(而不是“我能行”),或许有效。
因为有实验证明,用这些句式进行自我暗示的人,内在驱动力都有所增加。而之所以用第二人称“你”来鼓励自己,据说可以帮助人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假想是别人在鼓励自己,从而获得更大动力,对自己的态度也更加积极。
要让孩子主动学东西,家长的榜样作用,自然是不可少。
很多家长自己在乌烟瘴气的环境打麻将,还要和别人抱怨一句“这孩子根本不爱学习”,岂不是在自打自脸吗?
如果家长自己就动力不足,时常拖延(关于拖延,未来会有专门的文章谈),那么还有一个方法:
先把100块钱给家人或同事,然后打赌,如果你在某个特定时间内,完成了一件任务,那么100块钱就得还给你,但如果你拖延,没有完成,那么100块归对方所有。
至于赌注,如果100块不足以让你肉痛,那当然要增加筹码。
当然,这种罚钱的方式,归根结底其实也是外在驱动力在起作用。因为,等你下次不输钱的时候,你恐怕依然会拖延,内在驱动力依然也无法被唤起。
所以,短期内肉痛没问题,但长期内,自己发展出内在驱动力,依然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
家长进化论简介:
不同于99.5%的亲子类公众号,用数据、理论说话的教育研究社区。关注家长进化论,让你比其他家长更懂教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学霸与学渣的区别,不是智商!而是这个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学霸与学渣的区别,不是智商!而是这个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宝贝成长手册
先生是一名高教老师,班上有2个学生,两人的智力测评分数相当。但1个是学霸,另外1个学生各项表现平庸。先生对两个学生做了观察。并对成绩好的学生做了长期的关注,发现了两者的差异:学霸:每天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一段时间专注学习1门课程;屏蔽打扰,不制造干扰,比如不会玩手机、不聊天。学习过程表现出很高的专注度。成绩一般的学生:容易受干扰,比如偶尔开小差、玩游戏;学习目标不明确,今天很努力,明天突然松懈旷课。专注力是两个智商同等的孩子,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观察身边的学霸,发现他们都拥有专注的特性。专注力,是孩子学习的必要的能力。一个专注力不好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学习痛苦、上课走神、理解能力差等问题。在幼儿时期,开始专注做一件事的孩子,更容易成长为学霸。孩子的专注力是与生俱来的,但为啥有的孩子做事3分钟热度?有的孩子压根坐不住?孩子的专注力没有得到保护,失去了自我学习成长的机会;孩子的生活受到了成人的干扰。还记得我对专注力还没正确认识时女儿正痴迷的玩玩具,我突然拿走她手中的玩具,说一句:宝贝,要吃饭了!她在路边观察一只小猫,我心里着急说:快点,要迟到了!她在努力的穿鞋子,看着笨拙的小手,我忍不住抢过来!她在拼积木,我又开始指指点点:宝贝,不是这样拼的。我就是这样,一点点毁掉孩子的专注力。而幸运的是,我带着孩子上了早教,自己参加了专业的早教培训,重新去呵护孩子的专注力。1、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有序的、少干扰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更有安全感,舒心的探索自己的世界。2、避免打扰孩子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时,不要随意打扰,不要过多的指点。让孩子有机会,专心的探索和成长。如果急于出门,可以提前告知孩子,让他心里有准备。3、减少孩子的选择孩子在选择很多的情况下,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选择,而非事情本身。刚开始让女儿画画时,我给她提供了很多画笔,画笔有盒子,整个过程她享受于选画笔和摆放画笔,而并没有专心画画。后面,每次只提供3支画笔,减少女儿因选择产生的干扰。4、让孩子学会等待女儿刚开始并没有很好的专注力,我尝试逐次延长她的等待时间。比如,女儿刚读绘本的专注力是5分钟,我延长到6分钟,并逐次增加,现在阅读1小时绘本毫无压力。5、合适的玩具积木、拼图、球、画笔等益智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动手能力。6、培养一项才艺从小培养才艺,并非为了成为未来的职业,或者走上光芒四射的舞台。而是让孩子从学才艺中,培养专注、坚持的能力。孩子的未来学习,需要听、记忆、观察、逻辑推理等能力,我尝试从这些角度,利用生活所见所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1、记忆力外出的时候,教孩子分辨东南西北;认回家的路;记住家里的门牌号、门铃的密码;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等。2、听力讲完绘本后,给孩子提问;我说出周边物体名称,孩子听到后指出物体的地方;我说2句相似的话,让孩子说出不一样的地方;准备两个相似的声音,比如猫的叫声、孩子的哭声,让孩子分辨。听词语。准备一组词语,如小猫、小狗、幼儿园、绘本、妈妈、爸爸等,孩子听到关于动物的词语,举起手。3、观察能力观察池塘里,鱼泛起的波纹,鱼吃东西的样子;观察季节树叶的变化;观察天气,如下雨前的情景;晴天的特点。观察星星的移动,看星座。4、寻找规律将积木排2个红色,2个绿色,让孩子找规律接着排。将珠子按形状排列,让孩子找规律。常玩拼图、走迷宫一类的游戏。5、反应能力大西瓜和小西瓜的游戏。妈妈说大西瓜,孩子双手往外扩张,做大西瓜的手势;说小西瓜时,双手合起做小西瓜的手势。摸五官的游戏比如妈妈说鼻子,孩子不能摸鼻子,可以摸其他五官。女儿会把手放进酸奶瓶洗手,把袜子一个又一个的试穿,用麦片敷脸.....现在我几乎很少干扰她无厘头的行为。9月上幼儿园后,她喜欢扣纽扣,清晨起来后她专注玩15分钟,经历了3周。昨天晚上她完整的扣好了3件衣服的扣子!我想这就是答案,女儿2岁7个月,能扣纽扣并非有多了不起,而这是一个孩子用自己的坚持和专注获得的成长。我不需急于出门上幼儿园,因为去的目的就是学习,而既然这15分钟能让她成长,我为什么不等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宝贝成长手册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努力做个教子有方的好妈妈
作者最新文章如何让孩子从「要我学」的学渣,变成「我要学」的学霸?
我的图书馆
如何让孩子从「要我学」的学渣,变成「我要学」的学霸?
无论有没有孩子,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观察:有的孩子,根本无需家长多说,就会主动预习、做功课和复习,有什么学不懂的,还要千方百计找老师问、找同学讨论。总之,这些孩子属于大家口中“我要学”的那类。&当然,既然有“我要学”的主动孩子,那自然就有“要我学”的被动孩子了。&这类孩子,玩起来创意百出、精力十足,但只要坐在书桌前,要么打盹,要么分心,要么就是拖拖拉拉做不完功课。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已经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了,要想他们再找课外习题巩固,或者将学过的知识整理总结,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从成绩上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也是前者完胜后者。&我曾经也对2016年数位考上清北的孩子做过访谈,结果也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平时几乎不会过问他们的学习情况,更不会用或软或硬的方式逼迫学习,有时反而还会催着他们休息和娱乐。&而这些学霸呢,除了会积极完成学校要求掌握的功课,还会对各门学科的知识,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总结,玩着花样让自己记忆和理解。&很多人说起学霸和学渣的形成原因,通常都喜欢归因于父母教育、家庭资源、学校质量和孩子智商,比如“xx家父母学历高,家里又有钱,上的还是名校,补习班又不断,孩子还生得聪明伶俐,学习能不好吗”。&但是,这种解释只对了一半,因为如果孩子外在条件齐全,智商又不赖,可如果自己根本没目标、不想学,那么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实都会被白白浪费,孩子自然也优秀不到哪里去。&我还在猜想,如果有一个公式,那应该是“个人成就=(父母学历+物质资源+社会阶层+个人智商+x)*(自我驱动力+自控力+抗挫折能力+社交能力+y)”,其中的x和y还可以继续发掘扩展(如果大家有想法,也可以留言给我启发)。&如果后面的几项能力非常小,那么即使第一个括号里数值很大,最后的结果也是非常小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和自控力、抗挫折能力,我们都已经写过了。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可以如何激发起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什么是内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这个词语,理解起来有点隐晦,不像自控力、抗挫折能力那般一目了然。所以为了帮大家全面了解自我驱动力,还是需要交代一下明确定义。&所谓内在驱动力,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从内而来、能够驱动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力量。&其次,从动力来源来看,如果一个人出于内在驱动力参加某种活动、做某件事,那么他是完全出于兴趣、热爱、达成目标,或者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奉献心,以及完成后的成就感,才做出此选择的。&再次,从行事目的而言,内在驱动力会让人享受努力过程、获得内心满足,或完成自我实现,而自发地做一件事。&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就是朴树。有篇《朴树:知道你穷,却不知道你那么穷》中说,朴树火了那么多年,现在也依然不为金钱和名利轻易让步,只有自己的音乐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工作机会。&所以,他现在依旧租住在北京城郊,开着旧车、粗茶淡饭,鲜有社交、独来独往,淡泊名利到他人难以匹敌的程度。&他愿意给朋友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自己还在用多年前的诺基亚。甚至,借条也不打就借给邻居小孩十万块,追不回来也没为此着急上火。&他是北大教授之后,然后又为了音乐选择退学,而他音乐道路上的坚持,根本不是为了出名、为了搏利、为了暴富,全然是对音乐的痴狂与热爱。&这种热爱,就是内在驱动力所在。虽然有点极端,也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但这的确是靠着内在驱动力支撑。&理解了内在驱动力,那么也就很好了解外在驱动力了。和朴树相反,无数为娱乐圈前仆后继的小花小鲜肉们,做出此选择的原因,就在于金钱、名利和随之而来的一切。而这些诱惑,就是外在驱动力。&所以,外在驱动力有很多形式,可以是为了显性、隐性,和现在、未来的回报而做出某选择,也可以是在被贿赂、威胁和打压之下,做不情愿的事情,以避免遭到惩罚。&显性的回报,就是金钱、资源、人脉,或者能够诱惑小孩子的糖果;隐性的回报,就是名利、地位、声望,或者对孩子很重要的好分数、表扬、他人喜爱。&一个大孩子为了高分和名次,而忍受着对某学科的不喜爱,被动刷题;一个小孩子,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痛苦地学习英语和数学;还有,一个成年人每天早晨早起工作的动力,并非对工作的喜爱,而是稳定的收入和福利。&这些例子,都是人们出于外在驱动,而从事某一件事。&内在驱动力,到底有多重要?&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到底哪一个更容易帮助人成功呢?&各种研究表明,相比于外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会带来更高质量的学习,也与更高的教育、职业成就相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内在驱动力强的孩子,会感觉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强的掌控感,相信他们的生活有目标、有意义,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们也会更加乐观自信。而这样的孩子,会更有独立性,自控力更强,遇到挑战和困难时,也可以自发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更可能达到目标。&还有研究者发现,对于有学习障碍或残疾的孩子,如果有更强的内在驱动力,他们会更容易获得学历、得到全职工作,并在社会独立生存。&知道了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再看外在驱动力。&通常来说,外在驱动力,可能会在短期内有用。&比如,零花钱和零食,可以让不情愿的孩子做完一次作业;丰厚的回报,能让懒惰的人鞠躬尽瘁,完成一次重要的项目;一次上镜机会,可以让有些演员忍着恶心被潜规则。&但是长期之下,本坚持不下来的事情,倘若失去了外在的激励,人们更不可能坚持得下来。研究就发现,当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外在激励时,比如更高分数、老师喜欢或更高薪的工作时,他们的表现可能会更差,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更低,也比那些本身就喜欢学习的学生,拥有更强的焦虑感。&所以,那些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孩子,也许能在老师和父母的施压和管教下努力一把,但是一旦离开大人的监督,他们就会放任自我,比如一进入大学就迅速堕落、颓废的大学新生。&因此可以说,内在驱动力就像是催化剂,让家长对孩子投入的金钱、时间、心血,以最高的转化率,变成孩子各方面的未来成就。&那么,既然内在驱动力那么重要,为什么有的孩子并不具备呢?&研究发现,以下几种心理活动,可能导致孩子内在驱动力缺乏:“我做的事情一点也不重要”(父母忽略孩子需求);“我不用主动,自然有父母帮我安排任务,或者帮我完成作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和人生太过包办);“父母天天表扬我,说明我已经很好了,干嘛要再努力?”(父母对孩子表扬过度);“为什么要努力和尝试呢?反正父母总是对我不满意”(父母总是嫌弃孩子的表现);“我不知道如何努力”(父母极少给予指导);“我毫无能力,无论多努力,我依然会失败,所以我不关心自己的未来”(孩子长期低自尊、无自信,破罐破摔)。看了这些孩子的心声,也许家长们就已经开始明白,有的孩子不愿意学习,可能真的不完全是他们的懒、坏或者不上进,家长的态度和引导,也存在一定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说说方法论,也希望已经存在以上问题的家长,能够及时修正自己的管教方式。&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家长可以怎么做?讲究激励方式,以免孩子故步自封&为了让孩子自发学习和努力,家长想到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鼓励、表扬和奖励。&在《》一文中,我们已经说过,什么样的口头表演,才会真正帮到孩子,让孩子更有动力求得上进。&这篇文章里,我们来说点新的。比如,通过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到底有没有用。&这一点,透过一个心理学家的实验,就可以得到结果。&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Mark R. Lepper,就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招募了51名对绘画非常有兴趣的3-4岁孩子,想看看奖励会对孩子的兴趣有何影响。&孩子们被随机分为三组,参与一个绘画活动,并分别得到三种奖励:第一种,孩子在参与之前就被告知,如果他们参与活动,会得到非常漂亮的奖杯和证书(expected reward);第二种,孩子也会得到与第一种相同的奖品,但孩子并没有被事先告知,而是在活动结束后,以惊喜的方式得到奖品(surprise reward);第三种,就是没有通知,也没有奖品(no reward)。&参加完活动后,孩子们会被研究者记录每天愿意画画的时间,结果如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看出,以第一种方式得到奖励的孩子,绘画时间最少,而后两者,并无太大差别。研究者还发现,第一种孩子对自己绘画的评价,也没有那么积极了。&因为当初挑选孩子的条件,就是本身对绘画有很高的兴趣,也就是内在驱动力原本就很高,但得到物质奖励后,绘画时间就比其他两种孩子少了一半,这说明,他们的动力缺乏了。&所以,研究得出结论:物质激励会削弱内在动力。&不光这个实验,其他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结论。&在一个研究中,被奖励戒烟的人,在最初最有动力、做得最好,但在后来3个月内,他们反而比没有奖励的人,戒烟表现更差。甚至,那些得到奖励的人,对于自己实际的吸烟量撒了更多的谎。&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在绘画实验中,每个孩子都对绘画有内在驱动力,但一开始就被高知有奖品的孩子,在参加活动时,他们的驱动力就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他们画画的目的,从以前的“享受画画带来的愉悦”,变成了“得到奖励”。&内在驱动力变为外在驱动力,就对他们的行为提供了更具体的正当理由。所以,等回家以后,没了物质奖励,孩子的绘画时间就减少了。既然画多了也得不到奖品,为什么要再花那么多时间去画?&联系到我们成人世界,很多人都希望把兴趣变成工作,以为有内在驱动力的支撑,外加外在驱动作为回报,人生大事就两全其美了。&但是,太多这样做了的人,慢慢就会发现,当兴趣成为事业,就要考虑太多兴趣之外的事情,财务、人力、投资,以及最重要的盈利能力,分分钟都会磨灭你对兴趣的热情和坚持。如果兴趣不能保证你的生活,反而成为你的痛苦来源,那么兴趣最后变成最厌恶的事,也不是没有可能。&再说回孩子教育。&既然奖励会损害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那么当孩子不得不进行枯燥的学习、练习,或者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鼓励呢?&在一项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中,一些3-5岁的孩子被安排做一个很枯燥的任务,也就是把衣服挂在衣架上。他们被分为四个组,第一组被承诺得到贴纸,第二组得不到任何东西,剩下两个组,被承诺会听到一个关于新奇动物的故事。而后两组的区别就在于,第三组的有趣故事,是非常生动、声情并茂的有趣故事,而第四组,只听到类似说明书一般的事实陈述,比如“你看到的是一个可以制造出雪的机器“。&结果发现,第一组孩子每人平均挂了3次衣服,第二组1.5次,第三组4次,而第四组也只有1.5次。&在这里,得到奖励的孩子挂得多,而没有奖励的孩子挂得少,似乎与上面的“奖励会抑制内在驱动“相矛盾。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实验是一个短期实验,而我们说过,外在驱动力,在短期内会有效,但长期之下,会挫伤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所以,下次没有奖励的时候,第一组孩子肯定不会去做这个枯燥的任务。&我们再看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孩子。数据表明,得到有趣、丰富故事的孩子,打败了第四组听了说明书的孩子。&这个结论说明,如果想要孩子进行枯燥的学习和练习,那么将这个过程弄得有趣、丰富,让孩子获得愉悦的体验过程,会增强孩子的坚持时间和内在驱动力。&所以,与其给孩子吸引人的物质奖励,不如提供有趣的知识奖励,比如讲个生动的故事,或者亲子益智游戏,总之形式要新奇有趣,让孩子开心愉悦,才不会挫伤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形式和环境足够有趣说到孩子更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我们再往前进一步。&有神经学研究发现,当孩子的学习环境、过程和形式足够有趣,那么孩子会得到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获得大脑到身体的愉悦感觉。而这种愉悦感觉,会激发大脑的报偿机制,释放出多巴胺,从而让大脑记住愉悦产生的情境,就像对毒品、食物上瘾一样,让孩子想不断重复这个情境。&这个过程,就像启动了大脑中的保存按键,存住了愉悦瞬间,也创造了内在驱动力,让孩子对学习上瘾。&以后,孩子再置身于这个环境,或者再进行此类形式、学科的学习时,大脑就会回忆起愉悦体验。于是,再也无需家长督促和逼迫,孩子也会主动在美好感觉中进行继续学习。&所以,要想孩子的大脑记住学习的愉悦时刻,可能需要家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把孩子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一些。&对于小孩子来说,有趣的绘本、玩具、游戏卡、视频或互动课程,都能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知识,让孩子在美好体验中学到新知,如果不是时间久到超出了专注极限,孩子应该不会抵触学习。&而对于大孩子来说,就可能更依赖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足够有创意。有些老师,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很强,可以深入浅出,用丰富的资源、道具和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体验中学习。这种老师的课,通常都会受到欢迎,孩子对这门课的体验,也会更加积极,学习劲头也更强。而对于家长来说,无论老师的教学是否有趣,家长也可以在家中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复习、巩固,比如一起动手做生物、化学实验,参观科技馆,寻找实际生活中的科学应用,都是有助于激发孩子大脑多巴胺,促使他们自发学习的途径。&鼓励孩子和内驱力高的孩子做朋友你可能已经发现,与生活习惯好、上进心强的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勤奋而努力;而长期与懒散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懒惰起来。&研究也显示,你的饮食习惯、健康习惯,甚至职业抱负,都会和与你一起的人越来越像。如果你的朋友有很高的事业目标,那么你也会得到明显提高。&所以,如果孩子自我驱动力不强,家长可以鼓励他多与内驱力强的孩子在一起。但有一点,家长不要过分用“别人家孩子”的好,来刺激自己的孩子,这样只能打压自尊自信,触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孩子可能反倒会破罐破摔。&只需让孩子自己在相处过程中,观察同伴的学习习惯,他们自然会被激发起努力的动力。总之,我是发现,当我怀着急功近利的心,催促孩子学英语、说英语的时候,他仿佛能看出我的急迫,反而会故意散漫,毫不配合,气得我嘴歪眼斜。但当我告诉他“妈妈需要认真工作”时,他反而会乖乖坐在我身边,自己完成APP上英语课程的学习,而且学习成果还不赖。&给努力一个正当理由很多父母鼓励孩子,都是用“好好学习能挣大钱”,“考上好大学可以做大官,让爸妈脸上增光”,以及“学习好会让别人羡慕你”作为理由。但是,现在想必你也知道了,这些理由都属于外在驱动力,是不会有长期效果的。而且,“挣大钱”的时刻,对于小学、初中的孩子来说,未免太过遥远,而这个遥远的大饼,其实不足以帮孩子支撑过眼前的学习困难。&另外,如果孩子在逆反期,甚至会想“凭什么要我努力,为你增光,我就不努力,就让你不高兴”。&所以,家长需要用生活中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人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比如,邻居大哥哥A,名校毕业后有了高超的学术能力,在医学界填补了很多研究空白,帮很多原本无药可治的人,获得了生的希望。再比如,读很多书,也许并不能保证你一生荣华富贵,但至少,你会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至于人云亦云、上当受骗。&这些理由,才可以激发起孩子为未来树立目标、为之努力的内在动力。&自我暗示这一点简单说一下。&有研究说,当你缺乏内在驱动力,或者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时,可以问问自己“我可以吗?”(而不是“我可以”),或者告诉自己“你能行”(而不是“我能行”),或许有效。&因为有实验证明,用这些句式进行自我暗示的人,内在驱动力都有所增加。而之所以用第二人称“你”来鼓励自己,据说可以帮助人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假想是别人在鼓励自己,从而获得更大动力,对自己的态度也更加积极。&结语&要让孩子主动学东西,家长的榜样作用,自然是不可少。&很多家长自己在乌烟瘴气的环境打麻将,还要和别人抱怨一句“这孩子根本不爱学习”,岂不是在自打自脸吗?&如果家长自己就动力不足,时常拖延(关于拖延,未来会有专门的文章谈),那么还有一个方法:先把100块钱给家人或同事,然后打赌,如果你在某个特定时间内,完成了一件任务,那么100块钱就得还给你,但如果你拖延,没有完成,那么100块归对方所有。&至于赌注,如果100块不足以让你肉痛,那当然要增加筹码。&当然,这种罚钱的方式,归根结底其实也是外在驱动力在起作用。因为,等你下次不输钱的时候,你恐怕依然会拖延,内在驱动力依然也无法被唤起。&所以,短期内肉痛没问题,但长期内,自己发展出内在驱动力,依然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我们下期见~
馆藏&23222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学美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