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职业特长职业目标怎么写怎么写

“农民”“农民工”这些词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社会阶层,还是骂人的话??
农民工是中国大陆特有词汇,指身为中国大陆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由于中国大陆至今未废止的户籍制度的存在,直至2005年,这一群体基本上没有工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权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据估计2005年有1.5亿人。
农民大家都知道是耕作农田、伺候庄稼、种粮、种菜供人们吃......
农民工是中国大陆特有词汇,指身为中国大陆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由于中国大陆至今未废止的户籍制度的存在,直至2005年,这一群体基本上没有工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权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据估计2005年有1.5亿人。
农民大家都知道是耕作农田、伺候庄稼、种粮、种菜供人们吃饭,你填户口时填农民说明农民是一种阶层,你填职业时可以填在家务农,也可以说农民是一种职业。工人是制造机器、生产供人们方便相关信息之工具。农民工是什么?我想应该理解为双重职业人员,这也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名词。它源于农村,由于改革开放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剩余劳动力急剧增多,为了养家糊口这些人进城打工挣钱形成了一个群体。在农民工这个名词之前对于这个群体称为进城务工人员俗称打工仔、打工??可能是多数在南方打工的缘故吧。既然他们从事的工作已不在是农业之类了那么他们就是工人了,为什么称作农民工和原来的工人概念区分 ,我想无非就是社会地位、待遇的不同并存在较大的差异。
  与农民工区别的工人们首先是长期居住在城??里享受着城??的一切资源和公益服务,这些城??设施取之与民用之与民,但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就享受不上,工人们享受着单位的住房、幼儿园等设施每月还有一定的收入,有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大病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孩子上学没有集资建校费、等。农民对于工人而言该有的没有、没有的都有如:种田要交农业税、种瓜种菜要交特产税等,工人生产的产品税由企业交。城??的马路、公园等设施好向是专门为城里人修的,这里面的费用肯定有一部分是农民出的。农民进城打工要付的费用太多了如:卫生费、治安费、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费、暂住人口管理费等等这就是农民工享受的待遇。城??给人的感觉它不属于农民,农民进城打工给城??带来了麻烦和负担所以就要掏点钱来补贴。其实正因为有了这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把城里的脏、累、危险、报酬低的工作干了,才显的城??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他们不是来讨饭的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报酬同时也减轻了城??的压力解决了一些困难。
  按照国家的政策及法律的规定有些事项并不收费还保障一定的权益,如《劳动法》规定所有的用工单位必须给工人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但用农民工的单位多是私营性质在执行上大大折扣甚至没有,问题在于一个干活机会十个、几十个人在争,用工单位对农民工只是出日工资或月工资其它的福利、保险金等一概没有,要干就干不干就走人,想干的农民多得是,争取到一个干活机会极不容易谁还敢和用人单位讲条件要待遇。
  革命工作千万种、种种都是干革命、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套用一句过去流行的话。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工作,在同等工作条件下待遇上不能区别对待有上下之分。要往上追溯在几百年前现在的城里人许多还都是农村乡下人,城??并不是老子祖先给留下的,有些是时间、机遇的因素,农民工的称谓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划分。这种划分不平等,它歧视来自农村的工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还一时半会从思想意识中消失不掉,什么时候农民工这个名词消失了也就是他们与城里的工人享受同等待遇日子的到来,只有待遇的相同社会地位身份才能平等。
  农民工这个名词应该消失的赿快赿好,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以期最终达到所有行业、所有职业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我又是农民工,我不知道农民工和城镇职工有什么层次之分,我只知道农民、农民工都是人民,人民是伟大的!任何看不起农民、农民工的人都是人模狗样的,我经常看到一些穿着破烂衣服的拾荒者天都黑了,还在收捡破烂,他们自食其力,辛勤的劳动,多么平凡而又伟大!
答: 去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可以看头皮血肿,该科室专家有:李卫华、黄自丽
答: 就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
答: 要有耐心,等。
民主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统治者给民主;第二,民众会利用民主。这里的第二条也很重要:你想想,假使(现阶段)在中国直选总统,那一个候选人能过半数票...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未来农村10年最火的职业,农村翻身的机会到了,早做准备
未来农村10年最火的职业,农村翻身的机会到了,早做准备
这几年农民的日志不好过,因为经济、市场等原因,粮价一跌再跌,让广大老百姓伤透了心,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农民想要发家致富却无从下手。未来农村10年最火的职业,农村翻身的机会到了,早做准备要想赚钱,你需要了解很多东西,转变思想,不能埋头黄土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收获,在未来10年内,这几种已经冒头的职业将火遍全国。一、农村培训班未来农村10年最火的职业,农村翻身的机会到了,早做准备越是穷苦的人家,孩子学习就越好,为啥?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所谓寒门出状元就是这个理,同样,农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龙成凤,为孩子教育花钱,多少钱都愿意,农村培训班、特长班未来将是一大好职业。二、农村物流未来农村10年最火的职业,农村翻身的机会到了,早做准备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农村物流的便利之处,农村自从车上宽带连上网络,网购越来越多,物流快递也越来越多,未来只能更多,是一条致富好路。三、生态有机农业未来农村10年最火的职业,农村翻身的机会到了,早做准备食品健康一直是困扰全国人民的难题,化肥、农药等残留太严重的食品已经被消费者拒绝,生态绿色有机农业却已然兴起,市场广阔,国家更是大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不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土豆三农
作者最新文章发挥技术特长&&引导农民致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殷学云
来源:本站原创  日  阅: 
&&&&&&&&&&&&&&&&&&&&&&&&&&&&&&&&&&&&&&&&&&&&&&&&&&&&&&&&&&&&&&&&&&&&&&&&&&&&&&&&&&&&&&&&&&发挥技术特长& 引导农民致富&&&&&&&&&&&&&&&&&&&&&&&&&&&&&&&&&&&&&&&&& ——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殷学云事迹材料
&&& 殷学云,现年42岁,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业务股股长、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工作22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实施农业部及省市大型科技推广项目12项,引进各类新品种360多个,筛选出主推品种80多个,改进创新各类种植技术20多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4项。曾荣获肃州区农牧系统“先进工作者”、“酒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甘肃省农牧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酒泉市风采市民”等荣誉称号。&&& 这位朴实、憨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怀着一份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特殊感情,凭着对农技推广事业的执着追求,以提高菜农科技素质和蔬菜产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水平为已任,把根深深的扎在田野,扎在农业和农民之间,呕心沥血,埋头苦干,一直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肃州区科技兴农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留下了不平凡的业绩,为肃州区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是一个善于学习、勤奋努力的科技工作者&&& 在农业上,他已经是一个具有二十二年农技推广经验的“老兵”了。1990年7月他从张掖农校毕业之后,分配到酒泉市上坝镇,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及试验示范工作,多年来,他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勤奋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当地群众和广大干部的一致好评。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成绩优异,1999年6月被调入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重点从事全区蔬菜产业科技推广工作,面对新的工作岗位,他深感知识的不足,一方面他虚心向老同志和多年从事设施蔬菜产业的同行学习,并深入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做试验、抓示范、搞推广,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他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在取得自学大专学历后,又报考了甘农大园艺专业的本科并顺利毕业,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他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很快成为全区日光温室产业方面的专家和能手。多年来,他先后开展了品种筛选、优质栽培、新结构温室性能观测、新产品应用等试验8类、32项,取得多项技术创新,推广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穴盘基质育苗、粮菜立体带种、洋葱育苗移栽、病虫无公害综合控制等实用技术20余项,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他是一个爱岗敬业、高度负责的科技工作者&&& 2004年,通过岗位竞争,他竞选为蔬菜中心业务股股长的职务,并一干就是九年,他以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勤奋的工作态度,组织和带领全体技术人员,长期奋战在蔬菜科技推广的生产一线。他在中心率先推行了“责任到人、工作到棚、建点示范、以点带面、定产量、包服务”的工作责任制;将创建的示范点、树立的典型户当作带动产业发展、提高温室效益的突破口来抓,抓培训、抓打建、抓种植、抓样板,样样冲在最前面,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基层和温室中度过。多年来他先后在西峰、铧尖、果园、总寨等乡镇蹲点服务,一方面他紧抓科技培训不放松,另一方面建点示范抓带动,在铧尖乡,他建立的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示范区茄子亩均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成为全市的高产高效典型,受到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在果园乡,他建立的精品农业高效展示范园区,成为全市所有园区中科技含量最高、农民收入最高、辐射带动最广的科技园区之一,园区多次受到省市区领导的肯定;每年定期都举办蔬菜标准化生产、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班15余期,培训人数达650人,开展科技讲座30场次,听众达2000余人次,开展现场指导100场次,组织现场观摩60余场次,每年驻点指导130天以上。印发各种技术小册子5000本,利用广播讲座12次,进行科技咨询150次。&&& 他是一个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科技工作者&&& 新时期的科技人员必须具备开拓性和创新性,为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几年来,他先后承担了“铧尖乡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科技示范园区”、“泉湖乡大棚蔬菜高效栽培科技示范园区”和“总寨镇砂石非耕地日光温室新技术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国家和市级以上的蔬菜科技示范园区的技术指导,浓缩了蔬菜技术精华,充分展示了肃州区蔬菜产业的最新技术成果,代表了本地蔬菜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在观摩交流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为今后蔬菜产业的高效发展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总寨镇沙河村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建设中,按照标准园创建“五化”、“六统一”目标,对园区日光温室和集约化育苗中心开展了全程化技术跟踪指导服务,敦促农户全面推广应用了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穴盘基质育苗等11项先进实用技术,园区蔬菜较常规栽培亩均增收17%,产品经质检部门定期检测后,全部达到无公害蔬菜标准,亩均节本增效1020元。超额完成了园区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了解决日光温室长期连作,病虫害难以控制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他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经过大量的基质配方试验和栽培示范,成功筛选出了适合我区实际、节本降耗的栽培基质和育苗基质配方,开发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和穴盘基质无土育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温室产业病虫害及农药化肥污染逐年加重带来的种植障碍,被誉为“国内首创、世界一流”,引起了省内外专家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省、市、区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示范基地和全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最大亮点。&&&&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进一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2007年以来他研究开发出适合西北砂石、盐碱等非耕地条件下的半地下式、卵石堆砂复合墙体,砖砌拉筋堆砂复合墙体等新型结构日光温室,建立低成本下挖式砂石栽培槽,总结出了适合西北盐碱、砂石等非耕地条件下进行蔬菜生产的一整套低成本、高效益、无公害、不占地的日光温室打建和栽培种植体系,极大地节约了耕地资源,缓解了粮菜争地矛盾,为全省日光温室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非耕地的高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009年示范技术被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著名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技术,示范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示范园区之一,肃州区建立的示范基地被科技部、农业厅确定为“大宗蔬菜产业体系———非耕地设施无土栽培”示范基地,示范技术也被中央电视台7套农业频道中播出,产生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有付出就有回报,有艰辛就有荣耀,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在《中国蔬菜》、《温室园艺》等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6篇,先后参与实施了农业部及省市区下达的《万亩温棚亿元工程》、《酒泉市设施长廊建设》、《肃州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肃州区6万亩无公害洋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甜菊引进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盐碱、沙石地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12个大型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成效率达到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4项,其中&“温室茄子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盐碱、沙石地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项目技术成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秸杆利废”等三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五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
作者:人才办 责任编辑:人才办
主办单位:
联系电话: E-mail:
地址: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大街3号 邮政编码:735000
Copyright &
中共肃州区委组织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您现在的位置:
人才辈出的青海省新型职业农牧民
日期: 15:18
来源:青海日报
下载文件:&&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将达到2000万,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过35%。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轻轻一点鼠标、手机便轻松完成智能大棚的作业;从“走街串巷卖收成”到在互联网上建立起销售链条;从“背着现金回家过年”到家门口一站搞定农资贷款……
  人们以往对于农民传统意义上的理解,现今正在逐步改观,新型职业农民——已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将要成为令人羡慕的一种职业。
  结合实际,创新培育模式
  “2014年,我在村里承包了800多亩(53.3公顷多)耕地,种了油菜和青稞,并自筹资金20万元成立了家庭农牧场,由于当时种植技术和经验不够,不懂管理,销售渠道又不畅通,一个生产周期下来勉强保了本。正当我犹豫明年还种不种庄稼的时候,听说县农广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油菜、青稞的技术培训,我特别高兴,马上报名参加了半个月的培训。通过各种学习,我懂得了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现代农业的专业技能。”
  已走上致富道路的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纳隆村村民窦光明,从内心深处感激县农广校和农牧部门的培育支持,让自己变成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以何种方式培训农牧民,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牧民,这是基层农牧民培训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门源县农广校根据多年的培训经验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农牧民对培训感兴趣,就必须真正了解农牧民对培训的具体需求。门源县农广校不断深化完善“菜单式”培训,培训前,通过座谈讨论、到户咨询、深入调研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农牧民对培训工作的具体需求,由乡、村根据农牧民需求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学员根据自身创业需求,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学校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菜单。
  “比如我们学习了现代农艺、疾病防治等技术,老师和专家们在讲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又到田间地头和我们农户家里,对培训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和讲解,最后又带我们到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活动,让我们真正学习到种养殖的技术,也切实感受到种养殖产业的发展前景,学到了技术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自身素质。”窦光明告诉记者。
  省农广校校长马国福认为,“这种菜单式培训模式,能将培训内容与所在乡镇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的形成。由于教学内容跟当地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所授内容都是农牧民当地产业需求,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因而广大农牧民的参学热情高涨。”
  结合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青海省各级培训机构,打破传统的教室黑板教学的单一培训模式,采取田间学校、田间指导以及乡土专家下乡培训等适用于农牧民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班延伸到乡村牧区,重点推进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异地取经,借鉴内地省份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培养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为青海省现代农牧业做出更好的贡献。
  “四川的这些老师们通过他们的视角给我们讲解培训,不仅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也使我们的思想更先进。我们回来以后,要进一步创新,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强。”“老师们全新的讲座,再加上带着我们到基地的考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回来以后,我感觉更有信心带大伙创业”……
  今年9月,青海省各地100余名新型职业农牧民,完成了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现代青年农场主的培训,带着新视角、新理念,回到家乡,开始了新的生产经营。不少学员说,在成都市的培训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有些经营观念,学到了成都市“一三产业结合”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后不仅要结合本地实际,搞好生产经营,还要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大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2013年,青海省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范围已扩大到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在内的青海省六州两市39个县(市、区),实现了培训对象由千家万户向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转变,初步建立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培育制度体系。
  截至目前,青海省累计培训农牧民4.75万人,9136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牧民。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所省级校,5所地级校,30所县级校和520个教学班的四级教学体系,培训能力进一步提升、培训条件进一步改善。
  培土施肥,精准培育
  “杨希云,不像农民!”这是大通县良教乡沙布村人对杨希云的评价。的确,杨希云是个遇到问题喜欢思考和琢磨的人,就像参加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杨希云比谁都积极,他说,“现在搞农业,不能像过去只知道埋头种地。想致富,还要开拓思维方式,搞多种经营,学会跟市场打交道。”
  2014年成立良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后,杨希云多次参加农广校的培训,有了很多收获。特别是实地技术指导和储藏技术应运,对杨希云的帮助很大。
  “经过培训,我掌握了科学施肥、机械种植、喷洒农药等新技术,尤其是去年到今年,我们合作社繁育微型马铃薯种子改造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再不用到别的地方去买种子了。这项技术的学习应用,让我们合作社全面达到机械化种植水平。”
  培训之后,农广校对杨希云的跟踪服务仍在继续,杨希云也将自己在农广校的收获拿出来分享给周围的人,现在全村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气氛浓了起来。
  “现代农牧业不是小农经济,新型职业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自给自足,而是为市场提供更多商品。对他们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培训上,而是要根据其优点特长,培土施肥,精准培育,而后期的跟踪服务,也是提高培育工作质效的关键点,是要‘扶上马,送一程’。”长期在西宁市农广校兼职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副研究员孔小平,对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培育工作有着很深的体悟。
  省农牧厅科技处处长熊进宁说,“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培育则包括新型农牧民成长的全过程。着力提升培育质效,让受训农牧民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后受益,是青海省各级农牧部门和农广校追求的核心目标。青海省各相关部门也通过政策倾斜、税费优惠、贷款扶持等措施,让职业农牧民在更广阔的领域成长,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当前,以“互联网+农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农业功能也由单一向多元拓展与深化。
  “最初我也不明白,农民种地,为啥还要培训认证?现在我知道,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要求也提高了。”杨希云说。
  省农牧厅党组成员孙应祥介绍,为全面推进我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按照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关于调查摸底,确定培育对象”的总体要求,今年在青海省范围内开展了新型职业农牧民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青海省各县(市、区)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现状,为下一步精准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要精准遴选培育对象,精准掌握培育需求,精准确定培育类别和层级,精准采取培育方式,精准开展跟踪服务。”孙应祥说。
  培育“新农人”领头致富
  有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路形象地比喻为“千里马遇伯乐”,一匹有才能的乡间马匹在受到正规培训后,则成为真实的“名驹”。
  “新型职业农民”张贵林,是大通县东峡镇田家沟村的一名合作社骨干,为了让合作社走科学发展的路子,这几年张贵林动了不少脑子。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很多种植和经营方面的知识弄不明白,让他很是苦恼。2016年他参加了县农广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学习实践,他在种植和经营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如何让合作社形成规模化、多元化种植,如何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想法,在他心里逐步形成。
  今年开春时,张贵林发挥了自己参加培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使合作社在以往种植规模上扩大了经营规模,加大了多元化种植,改变了产品单一的现状。他在克麻、南滩等四个贫困村种植了青饲草、燕麦、小麦、油菜、厥麻近133.3公顷,带动贫困户63户。
  同时,张贵林还在两个村种植甘蓝、当归和马铃薯,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务工岗位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大通县农广校校长李曙霞认为,“张贵林通过运用学到的知识,科学地大面积多元化种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用小麦缓释肥,种出的小麦产量高,颗粒饱满,农药化肥不超标,达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种植燕麦白燕7号的产量高,为贫困户的增产增收起到了很大帮助。并且他现在已经着手对洋芋、蔬菜、厥麻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销售市场,带动了当地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增产增收。”
  久先是尖扎县马克唐镇解放村久先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有日光温室4栋,主要用于乐都长辣椒、小油菜、西红柿、小乳瓜等品种的育苗,还种植露地辣椒13.3公顷,年收入104万元。
  经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久先掌握了日光温室自动化育苗、辣椒病虫害绿色防治、蔬菜促早晚栽培、土壤改良等技术。2016年,赴陕西东韩村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干部示范培训,更是让久先受益匪浅。
  久先说,如果没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物资和技术上对合作社的大力支持,合作社不会有现在的规模,如果没有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培育,自己也不会有现在的观念和眼界。
  在自身吸收、消化并掌握新技术的同时,久先积极引导园区打工技术人员学习新技术,培养农民技术员。通过提高技术,合作社成员年增加收入3000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6年被评为互助县西山乡致富带头人的靳永生,是西山乡邵代村人,2014年靳永生被认定为互助县新型职业农民。同年,他流转17.3公顷土地,开始了马铃薯规模化种植。虽然每亩能挣几千元钱,但靳永生不满足,四处找一些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并学以致用,还订阅一些科技方面的书籍,认真钻研。他种植马铃薯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种植经验。乡亲们看到他的收益也纷纷开始种植马铃薯、蔬菜等经济作物,靳永生就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悉数传授给需要的群众。通过马铃薯规模化种植,靳永生带动了全村10户农民流转土地86.7公顷多,平均每人收入达10万元左右。
  张贵林、久先、靳永生等人的成长、致富之路,仅仅是青海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大军中的一个缩影。
  如今,青海省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领头羊。(责任发布:谭晓艳)
您最近浏览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地产职业特长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