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能缚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道德经》无为与禅宗无为释义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道德经》无为与禅宗无为释义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19:04:1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道德经》无为与禅宗无为释义
关注微信公众号查看: 616|回复: 15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
  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坏。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极根原,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
  夫一心之源,本自清净,心随境转,妄念即生。如大虚起云,辄成障翳;如宝镜蒙尘,随韫光彩。由此逐缘而堕幻,安能返妄以归真?惟如来以无上正等正觉,发慈悲至愿,悯凡世之沉迷,念众生之冥昧,为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
  虽然,法由心得,非经无以寓夫法;经以人传,非言无以著夫经。爰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虽众说悉加于剖析,而群言莫克于折哀。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俾真言洞彻,秘义昭融,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若探宝珠于沧海,岂不快哉,岂不伟哉。呜呼!善人良士,果能勤诚修习,虔礼受持,缘经以求法,因法以悟觉,即得灭无量罪愆,即得获最胜福田。果证人天,永臻快乐,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谨书为序,以示将来。
永乐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重刊金刚经集注序
  金刚经者,说自释迦,来从舍卫,鸠摩翻译,得语言文字之详;象教宏敷,统纲领源流之正。洵禅门之宝炬,觉路之金绳也。惟是微言响绝,诵之者莫测其端,奥旨渊深,解之者莫窥其际;苟非钻研旧注,萃会诸家,参考乎得失之林,折衷于异同之旨,则虽诵万遍,而书万本,究难证三昧,而入三摩。余禅悦夙耽,钝根未化,公余披览,历有岁年,见夫明成祖所集金刚经注一书,阐发靡遗,紬绎无尽。适有普应寺住持震初上人,勤修戒律,大畅宗风,因属其详加参校,付之剞劂。倾群言之沥液,渡彼迷津;采众说之精英,成兹善果。庶使生公说法登台,而顽石皆惊;学士参禅入坐,而天花乱落。夫香山居士,曾结净缘,灵运文人,自许慧业,现宰官身而得度;证辟支果而无难。余则冠盖劳形,簿书鞅掌,四禅易缚,五蕴未空。刊布是经,藉资度引,非徒广福田而扬正教,实欲开觉路以济群生。昔人所谓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唱无缘之慈而泽周万物者,是则余之微意也。夫质之震初,当为印可。
时道光丙午六月锦州樊师仲序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仙游翁集英曰﹞金刚者,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取此坚利,能断坏万物,五金皆谓之金,凡止言金者谓铁也。此言金刚,乃若刀剑之有钢铁耳,譬如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般若者梵语(梵语者,西方之语也),唐言智慧(唐言者,中国之言也),性体虚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语波罗蜜,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乃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谓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恶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六道者,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无舟而不能渡。以般若六度为舟航(度与渡同,六度见此后陈雄解),渡六道之苦海。又西方俗语,凡作事了办,皆言到彼岸。经者,径也。此经乃学佛之径路也。
﹝冲应真人周史卿﹞作杨亚夫真赞解云:铁之为物,其生在矿,其成为铁。性刚而体不变,火王而器乃成,佛之所以喻金刚也。又因其兄看圆觉经,以书示之曰:古人有云: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真如与翠竹一体,盖无色声香味触法也(六尘),般若与黄花一类,盖无见闻觉知也。
﹝陈雄曰﹞波罗蜜有六,或布施(度悭贪),或持戒(度邪淫),或忍辱(度嗔恚),或精进(度懈退),或禅定(度散乱),各占六度之一,唯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该,万行俱备,是故如来以智慧力,凿人我山;以智慧因,取烦恼矿;以智慧火,炼成佛性精金。夫植善根者,始而诵经,终而悟理,得坚固力,金刚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罗蜜是也。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六祖大师一夜听五祖说法,恰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兹其所以为上乘顿教也欤。
﹝颜丙曰﹞只这一卷经,六道含灵,一切性中,皆悉具足,盖为受身之后,妄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埋没此一段灵光,终日冥冥,不知不觉。故我佛生慈悲心,愿救一切众生齐超苦海,共证菩提,所以在舍卫国中为说是经大意,只是为人解粘去缚,直下明了自性,自性坚固,万劫不坏,如金性坚刚也。
﹝李文会曰﹞金刚者,坚利之物,能破万物也。般若者,梵语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烦恼,转为妙用。波罗蜜者,梵语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诸相谓之彼岸,若著诸相谓之此岸;又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经者径也,见性之道路也。
﹝川禅师曰﹞法不孤起,谁为安名。颂曰:摩诃大法王,无短亦无长,本来非皂白,随处现青黄,华发看朝艳,林凋逐晚霜,疾雷何太急,迅电亦非光,凡圣犹难测,龙天岂度量,古今人不识,权立号金刚。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王日休曰﹞是,此也。指此一经之所言也。我者,乃编集经者自谓,是阿难也。如是我闻者,如此经之所言,乃我亲闻之于佛也。弟子尝问佛云:他时编集经教,当如何起首,佛言从如是我闻起。
﹝李文会曰﹞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槃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后,一切经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次显处所。是故傅大士云: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阿难没忧海,悲恸不能前,优波初请问,经首立何言,佛教如是者,万代古今传。若以诸大宗师言之,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只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
﹝川禅师云﹞如是,古人道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且道变向什么处去,咄,不得乱走,毕竟作么生道,火不曾烧你口,如如,明镜当台万象居,是是,水不离波波是水,镜水尘风不到时,应现无瑕照天地。我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无我,不二自在,名为真我。又云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颂曰:我我认著分明成两个,不动纤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风和。闻者,听闻也。经云:听非有闻,亦非无闻,了无取舍,名为真闻。又云切忌随他去。颂曰:猿啼岭上,鹤唳林间,断云风卷,水激长湍,最爱晚秋霜午夜,一声新雁觉天寒。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肇法师曰﹞一时者,说此般若时也。
﹝李文会曰﹞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川禅师曰﹞一,相随来也。颂曰:一,一,破二成三从此出,乾坤混沌未分前,已是一生参学毕。时,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颂曰:时,时,清风明月镇相随,桃红李白蔷薇紫,问著东君总不知。
﹝疏钞云﹞佛者,梵云婆伽婆,唐言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圆满故,一切有情,咸具此道,悟者即名佛,迷者曰众生。
﹝李文会曰﹞佛者梵语,唐言觉也。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又云佛者,是教主也。非相而相,应身佛也。相而非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川禅师云﹞佛,无面目说是非汉。颂曰:小名悉达,长号释迦,度人无数,摄伏群邪,若言他是佛,自己却成魔,只把一枝无孔笛,为君吹起太平歌。
﹝李文会曰﹞在者,所在之处也。
﹝川禅师云﹞客来须看,不得放过,随后便打。颂曰:独坐一炉香,金文诵两行,可怜车马客,门外任他忙。
﹝六祖曰﹞舍卫国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国。祗者,匿王太子祗陀,树是祗陀所施,故言祗树。
﹝疏钞云﹞经云:舍卫国有一长者名须达拏,常施孤独贫,故曰给孤独长者,因往王舍城中护弥长者家,为男求婚,见其家备设香花,云来旦请佛说法。须达闻之,心生惊怖,何也。须达本事外道,乍闻佛名,所以怕怖。至来日闻佛说法,心开意解,欲请佛归,佛许之,令须达先归家卜胜地。唯有祗陀太子有园,方广严洁。往白太子,太子戏曰:若布金满园,我当卖之。须达便归家运金,侧布八十顷园并满,是以太子更不复爱其金,同建精舍,请佛说法,曰:祗树给孤独园。
﹝李文会曰﹞舍卫国者,说经之处也。祗树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树,树,谓法林也。给孤独园者,给孤独长者所施之园,共建立之精舍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僧子荣﹞引智度论三卷云:如来临入涅槃时,告阿难言:十二部经,汝当流通。复告优波离言:一切戒律,汝当受持。阿难闻佛付嘱,心没忧海。时优波离尊者语阿难言:汝是守护佛法藏者,当问佛未来要事。于是优波离尊者同阿难往问世尊四条事:第一问一切经首,当置何言?答曰:一切经首当置如是。第二问以何为师?答曰:以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此云戒。第三问依何而住?答曰:皆依四念处而住,四念者:一观心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法性空,四观心无我。第四问恶性车匿,如何共处?答曰:恶性比丘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摈。(梵语,梵檀者,犹中国言默摈,默摈者,正如黄鲁直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百战百胜,不如一忍。摈者,敬而远之之意,此处恶性比丘之道也。如来于是付嘱言讫,在俱尸罗大城,娑罗双树间,示般涅槃。阿难闻佛入涅槃,闷绝忧恼,不能前问四事。
﹝王日休曰﹞梵语比丘,此云乞士,谓上乞法于诸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世人,以为世人种福;此所以名乞士也。大比丘则得道之深者,乃菩萨阿罗汉之类也。俱,谓同处也。所谓佛与此千二百五十人,同处于给孤独园中。
﹝陈雄曰﹞比丘今之僧是也。
﹝李文会曰﹞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若人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川禅师云﹞独掌不浪鸣。颂曰:巍巍堂堂,万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种光,圣凡瞻仰,外道归降,莫谓慈容难得见,不离祇园大道场。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王日休曰﹞尔时者,彼时也。佛为三界之尊,故称世尊。三界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僧若讷﹞引毗罗三昧经云:早起诸天,日中诸佛,日西异类,日暮鬼神,今言食时,正当午前,将行乞食之时也。
﹝李文会﹞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一切世间之所尊也。食时者,正当午食将办之时也。著衣者,柔和忍辱衣也。
﹝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疏钞云:著衣持钵者,著僧伽之衣,即二十五条大衣也;持四天王所献之钵也。
【入舍卫大城乞食。】
﹝僧若讷曰﹞寺在城外,故云入也。乞食者,佛是金轮王子,而自持钵乞食,为欲教化众生离憍慢也。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李文会曰﹞乞食者,欲使后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僧若讷曰﹞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无有选择,故曰次第。
﹝李文会曰﹞次第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
【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
﹝王日休曰﹞乞食而归,故曰还至本处,饭食已毕,收衣钵,洗足者,谓收起袈娑与钵盂,然后洗足,以佛行则跣足故也。
﹝李文会曰﹞洗足已者,净身业也。
【敷座而坐。】
﹝颜丙曰﹞敷,乃排布也。排布高座而坐。
﹝智者禅师颂曰﹞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欲证三空理,跏趺示入禅(疏钞云:三空者,三轮体空也。施者,受者,并财等名三轮也。施者,反观体空,本无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观身无相,观法无名,身尚不有,物从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无妄,其物自空,故云三轮体空)。
﹝李文会曰﹞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川禅师曰﹞惺惺著。颂曰:饭食讫子洗足已,敷座坐来谁共委,向下文长知不知,看看平地波涛起。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
﹝李文会曰﹞时者,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
﹝王日休曰﹞长老,谓在大众中,乃年长而老者也。
﹝僧若讷曰﹞梵语须菩提!此翻善吉、善现、空生,尊者初生时,其家一空,相师占之,唯善唯吉,后解空法以显前相。
﹝僧了性曰﹞须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顿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须菩提;空性出生万法,故名空生尊者;空性随缘应现,利人利物,亦名善现;万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随德应现,强名五种。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李文会曰﹞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问,右膝著地者,先净三业,摧伏身心,整仪赞佛也。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万法,无可比类也。
﹝僧若讷曰﹞言偏袒者,此土谢过请罪,故肉袒;西土兴敬礼仪,故偏袒,两土风俗,有所不同。言右肩者,弟子侍师,示执捉之仪,作用之便。言右膝著地者,文殊问般若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将请以无相之正行。
﹝王日休曰﹞白,谓启白。希,少也。世尊!佛号也。先叹其少有,次又呼佛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王日休曰﹞如来者,佛号也。佛所以谓之如来者,以真性谓之真如,然则如者,真性之谓也。真性所以谓之如者,以其明则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则通无量劫事而无所碍,能变现为一切众生而无所不可,是诚能自如者也。其谓之来者,以真性能随所而来现,故谓之如来,真如本无去来,而谓之来者,盖谓应现于此而谓之来也。若人至诚祷告则有感应,若欲为一切众生设化则现色身,皆其来者也。此佛所以谓之如来,然则言如如者,乃真性之本体也;言来者,乃真性之应用也。是则如来二字兼佛之体用而言之矣。此经所以常言如来也。梵语菩萨,本云菩提萨埵,欲略其文而便于称呼,故云菩萨。梵语菩提,此云觉;梵语萨埵,此云有情,有情则众生也。一切众生有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唯菩萨在有情之中乃觉悟者,故谓之觉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则妄想也。菩萨未能绝尽其情想,唯修至佛地,则情想绝矣。故佛独谓之觉,而不谓之有情。佛言一切诸佛解脱诸想尽无余故是也。佛又云十地菩萨,皆有二种愚痴,岂非所谓愚痴者,亦情想之类乎。此菩萨所以谓之有情,而不得独谓之觉也。
﹝陈雄曰﹞菩萨受如来教法者也。诸菩萨指大众言之也。大众听如来说法,固当信受奉行,傥如来不起慈悲心,卫护眷念,俾信受是法,则恶魔或得以恼乱;不付委嘱托,俾奉行是法,则胜法有时而断绝。故须菩提于大众听法之初,未遑它恤,惟愿如来起慈悲心,为之护念付嘱也。
﹝李文会曰﹞如来者,如者不生,来者不灭,非来非去,非坐非卧,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善护念者,善教诸人不起妄念也。诸菩萨者,诸者不一之义,菩之言照,萨之言见,照见五蕴皆空,谓色受想行识也。菩萨者,梵语也,唐言道心众生,常行恭敬,乃至鳞甲羽毛蛆虫蚁蝼,悉起敬爱之心,不生轻慢,此佛所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也。善付嘱者,念念精进,勿令染著,前念才著,后念即觉,勿令接续也。
﹝川禅师曰﹞如来不措一言,须菩提便恁么赞叹,具眼胜流,试著眼看。颂曰:隔墙见角,便知是牛,隔山见烟,便知是火,独坐巍巍,天上天下,南北东西,钻龟打瓦,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李文会曰﹞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谓有刚断决定之心,永无退转也。发心之义。阿者无也,无诸垢染也。耨多罗者,上也,三界无能比也。三者,正也,正见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无不遍有。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王日休曰﹞梵语阿,此云无,梵语耨多罗,此云上,梵语三,此云正,梵语藐,此云等,梵语菩提,此云觉,然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乃无上正等正觉也。谓真性也。真性即佛也。梵语佛,此云觉,故略言之,则谓之觉,详言之,则谓之无上正等正觉也。以真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得此性者,所以为佛,所以超脱三界,不复轮回。
﹝僧若讷曰﹞菩萨初修行,皆发此广大心也。
【「云何应住(编者注:古本作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王日休曰﹞应,当也。云:言也。云何者,言如何也。须菩提于此问佛云:为善之男子或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谓求真性成佛之心也。发求真性成佛之心,云何应住,谓当住于何处也。云何降伏其心,谓当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讷曰﹞须菩提正发此二问,一问众生发无上心,欲求般若,云何可以安住谛理,二问降伏惑心,云何可以折摄散乱,一经所说,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会曰﹞云何降伏其心者,须菩提谓凡夫妄念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即得调伏。
﹝川禅师曰﹞这问从甚处出来。颂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飞塞北,鸟忆旧巢归,秋月春花无限意,个中只许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李文会曰﹞如汝所说者,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著诸法相也。谛听者,谛者名了,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也。
﹝王日休曰﹞谛,审也。谓仔细听也。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李文会曰﹞应如是住者,如来欲令众生之心,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即能见性也。
﹝庞居士曰﹞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逍遥翁曰﹞凡夫之心动而昏,圣人之心静而明,又云凡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
﹝黄檗禅师曰﹞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亡境犹易,亡心至难,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厌,若欲无境,当亡其心,心亡则境空,境空则心灭,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纷扰,故万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无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区区更求解脱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应诺之辞,然者,协望之谓,愿乐欲闻者,欣乐欲闻其法也。
﹝陈雄曰﹞唯者,诺其言也。然者,是其言也。
﹝颜丙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唐言谓无上正等正觉心也。应者,当也。住者,乃常住不灭也。须菩提问,有向善男女发菩提心者,应当如何得常住不灭,如何能降伏其心,佛称善哉善哉,乃赞叹之辞,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只这是也。唯然者,乃须菩提领诺之辞,与曾子曰:「唯」无异,乐者,爱也。愿爱欲闻说法也。
﹝智者禅师颂曰﹞希有希有佛,妙理极泥洹(此云寂灭,一览集入灭品云:能事既毕入泥洹,舍利以留为佛事)云何降伏住,降伏住为难。二仪法中妙(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恒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所谓包括二仪者,与此二仪法中妙之意同),三乘教喻宽(法华经三卷,佛言乘是三乘,便得快乐。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乐独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善哉今谛听,六贼免遮拦。
﹝川禅师曰﹞往往事从叮嘱生。颂曰:七手八脚,神头鬼面,拳打不开,刀割不断,阎浮跳踯几千回,头头不离空王殿。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李文会曰﹞摩诃萨者,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六祖曰﹞一切者,总标也。次下别列九类。
﹝王日休曰﹞凡有生者,皆谓之众生,上自诸天,下至蠢动,不免乎有生,故云一切众生也。众生虽无数无穷,不过九种,下文所言是。
﹝李文会曰﹞众生者,谓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轮回六道是也。
﹝古德曰﹞觉华有种无人种,心火无烟日日烧。谓诸愚迷之人,被诸烦恼,则熙熙然,此非悟道,其实如木偶耳;若或中根之士,而以烦恼为苦,是则智慧不如愚痴也,不亦谬乎!固当勿存于心,苟或不然,学道何用,于己何益,须令智慧力胜之可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六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堕阿鼻;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
﹝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鸟,细而虮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狮象,中而人,小而猫鼠是也。若湿生者,如鱼鳖鼋鼍,以至水中极细虫是也。若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狱,中而人间米麦果实等所生之虫是也。上四种谓欲界众生。若有色者,色谓色身,谓初禅天至四禅天诸天人,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形,已绝情欲也,此之谓色界;若无色界者,谓无色界诸天人也,此在四禅天之上,唯有灵识而无色身,故名无色界。若有想者,此谓有想天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以上,皆谓之无色界,不复有色身故也。若无想者,此谓无想天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名无想天。若非有想非无想者,此谓非想非非想天诸天人也,此天又在无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云非无想,此天于三界诸天为极高,其寿为极长,不止于八万劫而已。
﹝李文会曰﹞若卵生者,贪著无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求触,遂起邪心也。若湿生者,才起恶念,即堕三涂,谓贪嗔痴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
﹝又教中经云﹞一切众生,本自具足,随业受报,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淫为湿生,欻起烦恼为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回光内烛,有所贪漏,即堕四生,谓胎卵湿化是也。色声香味,回光内烛,无所贪漏,即证四果,谓须陀洹等是也。
﹝傅大士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若有色者,谓凡夫执有之心,妄见是非,不契无相之理;若无色者,执著空相,不修福慧;若有想者,眼见耳闻,遂生妄想,口说佛行,心不依行;若无想者,坐禅除妄,犹如木石,不习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想者。
﹝教中经云﹞有无俱遣,语默双忘,有取舍憎爱之心,不了中道也。
﹝临济禅师曰﹞入凡入圣,入染入净,处处现诸国土,尽是诸法空相,是名真正见解,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也。非无想者,谓有求理心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李文会曰﹞我者,佛自谓也。皆者,总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无余者,真常湛寂也。
﹝法华经云﹞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涅槃者,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众生迷于涅槃无相之法,而为生死有相之身也。灭者,除灭,度者,化度也。
﹝六祖曰﹞如来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者。无余,习气烦恼也。涅槃者,圆满清净义,令灭尽一切习气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槃。
﹝证道歌曰﹞达者同游涅槃路,注云:涅槃者,即不生不灭也。涅而不生,槃而不灭,即无生路也。
﹝冲应真人周史卿﹞对吃不拓和尚指香烟云:要观学人有余涅槃,炉中灰即是;要观学人无余涅槃,炉中灰飞尽即是。
﹝王日休曰﹞梵语涅槃,此云无为。楞伽经云:涅槃乃清净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然则涅槃者乃超脱轮回,出离生死之地,诚为大胜妙之所,非谓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误认以为死,大非也。此无余涅槃,即大涅槃也。谓此涅槃之外,更无其余,故名无余涅槃,此谓上文尽诸世界,所有九类众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王日休曰﹞一切众生,皆自业缘中现。故为人之业缘,则生而为人;修天上之业缘,则生于天上;作畜生之业缘,则生为畜生;造地狱之因缘,则生于地狱。如上文九类众生,无非自业缘而生者,是本无此众生也。故菩萨发心化之,皆成佛而得涅槃,实无一众生被涅槃者,以本无众生故也。
﹝僧若讷曰﹞第一义中无生可度,即是常心也。若见可度,即是生灭。良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陈雄曰﹞大乘智慧,性固有之,然众生不能自悟,佛实开悟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令自心中愚痴邪见烦恼众生,举皆灭度矣。灭度如是其多,且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盖归之众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六祖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文殊菩萨问世尊:「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净,无生无灭。」故无众生得灭度,无涅槃可到,此皆归之众生自性耳。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偈云: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元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李文会曰﹞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者,谓起无量无数无边烦恼也。得灭度者,既已觉悟,心无取舍,无边烦恼转为妙用,故无众生可灭度也。
﹝宝积经云﹞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
﹝逍遥翁曰﹞善能观察烦恼性空,既过即止,勿使留碍也。又云烦恼性空,勿为挂碍,观如梦幻,不用介怀,设使情动,如响应声,即应即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曾若讷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识心,相续不断,于中执我,此见乃计内也。人相者,六道外境,通称为人,于此诸境,一一计著,分别优劣,有彼有此,此见从外而立,故云人相。如众生相者,因前识心,最初投托父母,续有色受想行四阴,计其和合,名众生相。如寿者相者,计我一期,命根不断,故云寿者相。
﹝陈雄曰﹞贪嗔痴爱,为四恶业。贪则为己私计,是有我相;嗔则分别尔汝,是有人相;痴则顽傲不逊,是众生相;爱则希觊长年,是寿者相。如来不以度众生为功,而了无所得,以其四种相尽除也。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菩萨发菩提无上道心,受如来无相教法,岂应有四种相哉,设若有一于此,则必起能度众生之心,是众生之见,非菩萨也。菩萨与众生,本无异性,悟则众生是菩萨,迷则菩萨是众生。有是四种相,在夫迷悟如何耳。何以故者,辨论之辞也。佛恐诸菩萨不知真空无相之说,故为之辨论,而有及于四种相,十七分,二十五分皆云:
﹝颜丙曰﹞一切众生者,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者,是名众生。摩诃者大也。佛告须菩提:「及大觉性之人,若卵胎湿化,乃蠢动含灵也。有形色,无形色有情想,无情想,乃至不属有无二境众生,体虽不同,性各无二,此十类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涅槃者,不生谓涅,不死谓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灭度者,灭尽一切烦恼度脱生死苦海。令者使也。我皆使入无余涅槃。无余者,罗汉虽证涅槃,尚有身智之余,经中谓之有余涅槃;唯无身智余剩者,方谓无余涅槃,又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既悟本性空寂,更灭度个甚么?若四相未能直下顿空,即非菩萨觉性也。
﹝博大士颂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善逝即世尊号),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李文会曰﹞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攀高接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众生相者,谓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恶;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著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众生,非菩萨也。
﹝临济禅师曰﹞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何不识取。但于一切时中,切莫间断,触目皆是,只为情生智隔,相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敢问诸人触目皆是,是个甚么?一一山河无隔碍,重重楼阁应时开。
﹝川禅师曰﹞顶天立地,鼻直眼横。颂曰: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祗因差一念,现出万般形。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
﹝王日休曰﹞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也。此乃叙经者自谓。
﹝颜丙曰﹞复次,乃再说也。
﹝李文会曰﹞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疏钞云﹞言应无所住者,应者当也。无所住者,心不执著。
﹝李文会曰﹞菩萨于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也。应无所住者,一切诸法,应当无所住著也。
﹝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谓言心外即别有法,逆生执著住于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
﹝逍遥翁曰﹞凡夫不识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别他境,不为助道,但求福门,似箭射空,如人入暗,俱胝和尚凡见僧来问话,唯竖起一指头。
﹝佛鉴禅师颂曰﹞不用将心向外求,个中消息有来由,报言达摩西来意,祗在俱胝一指头,菩萨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能知凡圣一等,空色一般,善恶一体。
﹝龙济和尚颂曰﹞心境顿消融,方明色与空,欲识本来体,青山白云中,是菩萨心无所住著也。行于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谓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烦恼妄想取舍憎爱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内破一切执著,外即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布施,皆应无住,不见有我为能施人,不见有它为受施者,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体皆空,住无所住,清净行施,不忧己乏,不望报恩,不求果报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逍遥翁曰﹞诵金刚经者,若人了知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者,此名慧业,若人日积课诵之功,希求福利,此名福业。二者相去绝远,如霄壤也。
﹝法华经云﹞若于后世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
﹝张无尽云﹞夫学道者,不可以温饱为志,本求无上菩提,出世间法,若以事不如意为怨,而图衣饭为心者,又何益于事乎。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谓形色;声,谓音乐;香,谓鼻之所闻;味,谓食物之味;触,谓男女之欲;法,谓心之所校量思惟者。乃教化众生不使著于六尘也。
﹝陈雄曰﹞摩诃般若经云: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又忏法云:眼著色,耳著声,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触细滑,意著法尘,起种种业。此言住,亦识著之谓。凡夫六根不净,贪是六者,以快其欲,是名六尘。一不如其所欲,则必布施以求满其欲,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萨受如来无相教法,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一切众生,如水行地中,无有挂碍,无所住行布施者然也。华严经云: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触,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求无上最胜智。正此之所谓行布施也。
﹝华严二十四卷云﹞眼识所知种种诸色,耳识所知种种诸声,鼻识所知种种诸香,舌识所知种种诸味,身识所知种种诸触,意识所知种种诸法。又天地八阳经云:眼常见种种无尽色,耳常闻种种无尽声,鼻常嗅种种无尽香,舌常了种种无尽味,身常觉种种无尽触,意常思想分别种种无尽法。详此二经,既言种种诸声,种种无尽声,则王氏所言,声谓音乐者,恐失之拘于音乐矣。既言种种诸触,种种无尽触,则王氏所言,触谓男女之欲者,恐失之执于男女之欲矣。
﹝张无尽曰﹞不住色布施者,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菩萨无色可舍,名为布施,如药对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药俱遣,色空泯绝,中道皆亡,了无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色取空,为不住色而行布施。
﹝玄奘法师所译经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触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无住,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一边障碍,施心广大,犹如虚空,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故经中举十方虚空较量施福,即斯意耳。
﹝傅大士曰﹞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理,背境向心观。不住声者,清净无挂碍也。梵语尸罗,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谓声从色起,遂向声尘中分别,闻乐则喜,闻悲则哀,欲舍此声,而取无声,名之为戒。菩萨无声可舍,色若是有,声从是生,色既本空,声从何起,若能如是悟者,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又云: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不住香者,谓见色清净也。梵语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贪著,欲行远离,故名忍辱,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萨忍亦无忍,辱亦无辱,须是自性清净,不生起灭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犹如明镜,能摄众像,尽入其中,无有挂碍,清净含容,无有边际。又云: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不住味者,谓众生性,与如来性,无所分别也。梵语毗离耶?此云精进,了知舌根本空,为不住味,故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或好或弱,不可生憎爱也。
﹝肇法师曰﹞会万法归于自己者,其惟圣人乎。
﹝晁太傅曰﹞一切凡夫皆是迷人,内有回心起信,询求妙理,悟明心地者,此是迷中悟人也。
﹝径山杲禅师曰﹞佛与众生,本无异相,只因迷悟,遂有殊涂。
﹝黄檗禅师曰﹞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图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也。三乘之人,虽不住饮食之味,尚犹贪著诸法之味,以贪著故,名为精进,菩萨之心,于诸法相,悉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圆觉经云﹞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傅大士曰﹞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不住触者,谓心无取舍也。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梵语禅那,此云静虑,二乘之人,认触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离诸触,色身既本无,诸触何曾有。又云:了触即无生,不住虚分别,一切诸万法,本来无所动。
﹝六祖曰﹞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大阳禅师曰﹞大阳一禅,竟日如然,滔滔不间,触目遇缘,若能如是,法法现前。
﹝傅大士曰﹞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亡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妄。
﹝金刚三昧经云﹞所见境界,非我本识,二乘之人,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本识究竟故无分别。
﹝傅大士曰﹞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明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惟得一空名。
﹝六波罗蜜有总颂云﹞三大僧祗劫,万行俱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亡忧。
﹝临济禅师曰﹞佛有六通者,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达此六种,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乃无依道人,虽是五蕴秽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萨。
﹝黄檗禅师曰﹞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荡然清净。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六祖曰﹞应如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故云无相布施。
﹝僧若讷曰﹞应如是布施者,指出色香等六尘也。不住于相者,乃不住六尘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人天果报而已。
﹝李文会曰﹞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空,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逍遥翁曰﹞夫烦恼性,是佛境界;观烦恼性空,是正修行。学人若止依此观练精至,不须求别法也。又云夫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黩,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故古德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钞云﹞何以故者,此证问意,施本求福,今令不住于相,其意云何?佛答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达三轮体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者,心不住有为之福也。三轮者,施者,受者,并财等是三轮也。施者,返观体空,本无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观身无相,观法无名,身尚不有,物从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无妄,其物自空,故曰三轮体空。
﹝陈雄曰﹞世尊答文殊曰:财施为凡,法施为圣。盖凡夫布施,必以满三千世界七宝,为求福之具,财施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大福报自期,数尽未免轮回。菩萨布施,但一心清净,利益一切,为大施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虽不邀福,自然离生死苦,受大快乐,历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长今,是所谓无限福德,实不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悯末世众生被六尘染,未可遽化,姑诱以福德无限之说,使之顿悟法施之会。维摩经云: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颜丙曰﹞住者,著也。菩萨于佛法中,应当无所著布施。布施者,舍施也。所谓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六者谓之六尘,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情尘相对谓触,贪著有为谓法。人性清净,本无六根可得,六尘又向什么处安顿,所以佛云:应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不著相舍施,其福德量等虚空,非思量可及。
﹝傅大士曰﹞檀波罗蜜布施颂曰:施门通六行(六行即六度),六行束三檀(疏钞云:三檀者,资生檀,无畏檀,法檀,布施是资生檀,能资益生诸善法,故曰资生檀;持戒忍辱是无畏檀,因戒净毁辱不动,心无怖畏,故曰无畏檀;法檀者,精进禅定智慧是也。因定生慧,因慧生种种法,故曰法檀,将此六行束为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子荣曰:二边即有无,二边不立,有无俱遣,中道何安。晁文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见有中之空;二乘著空,不见空中妙有。不著见于二边,不取相于中道,惟佛知见),欲识无生处,背境向心观。
  尸波罗蜜持戒颂曰: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参辰,即参商二星,一出一没,常相远离),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圆觉经注云:佛为万法之王)。
  羼提波罗蜜忍辱颂曰:(华严六十卷羼初眼初雁二切),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华严经云: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
  毗离耶波罗蜜精进颂曰: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真俗二智),三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
  禅波罗蜜禅定颂曰: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华严合论第四卷云: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般若波罗蜜智慧颂曰: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华严四十二卷云:龙依宫住,而能兴云,有人仰视,所见宫殿,当知是乾闼婆城,子荣曰:干城者,即乾闼婆城。海上龙蜃化现余气,人见楼阁,忽尔还无,此破众生妄执五蕴色身为实),明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智者禅师﹞万行齐修颂曰:三大僧祗劫(阿僧祗数名,阿者无也。僧祗者数也。乃无数劫),万行具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二空方渐证(人法二空),三昧任遨游(三昧梵语,中国言正定,亦云正见),创居欢喜地,常乐遂无忧。
﹝李文会曰﹞不住于相者,非但见色是相,一切种种分别,皆名为相,如是之相,皆从因缘而生,应知一切分别,皆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诸相,法相既本无,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遥翁曰﹞须知诸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又云:了达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虚空,自然无碍;心住于相,即属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见佛性也。
﹝傅大士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勿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川禅师曰﹞若要天下行,无过一艺精。颂曰:西川十样锦,添花色转鲜,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虚空不碍丝毫念,所以张名大觉仙。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李文会曰﹞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觉悟,心无能所,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岂更有可思量。但应如所教住者,谓诸学人,当依佛教,行无所住,必得悟入也。
﹝谢灵运曰﹞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陈雄曰﹞佛谓所教之住,与华严经住无所住同。如来教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之法,菩萨受如来教,非敢变异,但当如其所教者,以无住为住处。楞严经云:得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此住之法详矣。无非住无所住之意。三昧经云: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
﹝颜丙曰﹞四维者,四隅也。如东方东南方,西方西北方之类。东西南北及四维上下方,总谓十方,佛问如十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不可思量,盖大莫大于十方虚空,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颂云﹞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佛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虚空不可思量测度,菩萨当如佛所指教处住,佛教所谓住者,湛若十方,空无所住而住。又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川禅师曰﹞可知礼也。颂曰:虚空境界岂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长,但得五湖风月在,春来依旧百花香。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宝积如来解曰﹞如来真身,本无生灭,湛然常住,托阴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此凡相各别,故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颂曰:凡相灭时性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了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眼见如来。
﹝王日休曰﹞此如来,乃谓真性之佛也。佛呼须菩提而问之云:可以三十二相见真性之佛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王日休曰﹞此须菩提言否也。而又呼世尊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是其言否也者,乃大略言之,下乃详言之也。
﹝李文会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者,须菩提谓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地水火风,假合成人;法身者,即无形段相貌。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来。须菩提以凡夫但以色身不见法身,故答是语。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王日休曰﹞此如来谓色身佛也。须菩提又自问,何故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乃自答云:如来所说身相,非是真实,故云即非身相,谓无有真实身相也。
﹝李文会曰﹞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无色,凡夫谓色身是有,执著修行,所以不见佛性,生死转重,如来法身无相,故言所说身相非身相也。
﹝华严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云门大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觉之人,解粘去缚,遣疑破执也。
﹝黄檗禅师云﹞夫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谓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也。
﹝川禅师曰﹞且道只今行住坐卧是什么相,休瞌睡。颂曰: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山岭莫寻山,莺啼燕语皆相似,莫问前三与后三。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陈雄曰﹞须菩提欲人人见自性,佛所以有即非身相之说,色身是相,中无真实之体,故云皆是虚妄,法身非相,即有真如本体,寓乎其中,若见诸相非相,是见色身中有法身,见自性中有如来而如来,岂可外求,即吾性见矣。坛经云:佛即是性,离性无别佛。
﹝颜丙曰﹞佛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答不可。如来者乃自性,不属去来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而生,若执虚妄身相,而欲见如来之性,譬如认贼为子,终无是处。所以佛告须菩提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能回光返照,得见身相,无形可得,即是见自性如来。
﹝李文会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虚则不实,妄则不真,既不真实,相即非相。又云:非独佛身相即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色身有相,故言虚妄;法身无相,故言非相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者,言身虚妄,即是人空;言非相者,即是法空。若悟人法二空,即见自性。
﹝法华经云﹞一切诸相,皆悉空寂。又云: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傅大士颂曰﹞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名三十二,八十也空声(大藏一览集示生品曰:菩萨以四月八日,因母昼寝,以示其梦,从右胁入,夫人梦觉,自知身重,菩萨住胎,十月满足,四月八日,菩萨化从右胁而生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九龙空中,吐清净水,灌太子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名太子为悉达多,汉言顿吉),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川禅师曰﹞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么处。颂曰:有相有求俱是妄,无形无见堕偏枯,堂堂蜜蜜何曾间,一道寒光烁太虚。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陈雄曰﹞引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盖实信者,实谛之阶也。须菩提疑众生不能生实信,故作此问,而佛恐沮众生实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说。
﹝僧若讷曰﹞持戒者,诸恶莫作,修福者,众善奉行,夫持戒修福者,即种善根者也。
﹝李文会曰﹞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者,须菩提谓前说无相行于布施,即是因深。得见无相如来,即是果深。既谈因果,切恐如来灭后,浊劫恶世之中,无人听信,故有是问。
﹝傅大士曰﹞因深果亦深,理密奥难寻,当来末法后,惟虑法将沉,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有持戒修福者,不著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无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慈受禅师云﹞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力,此是三世诸佛行履处,六代祖师行履处,无功之功,功不虚弃。
﹝川禅师曰﹞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颂曰:三佛形仪总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宝,啼鸟山花一样春。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李文会曰﹞不于一佛二佛者,谓一劫一佛出世也。种诸善根者,世间种种善事,不可胜计,大[既/木]止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也。
﹝法华经云﹞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傅大士曰﹞依它非自立,必假众缘成,日谢树无影,灯来室乃明。
﹝六祖曰﹞何谓种诸善根,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贫苦众生散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柔和忍辱,欢喜逢迎,不违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
﹝王日休曰﹞何谓种善根乎,至诚称其佛号,或拈香一炷,或为一拜,或以一物供养,皆谓之种善根。
﹝僧若讷曰﹞显其已多种善根者,见佛多,闻法多,修行多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是名净信心也。
﹝李文会曰﹞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谓凡夫于诸法中,起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种种妄念,不能生净信者。菩萨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清净,听信其法,故言一念生净信也。
﹝傅大士颂曰﹞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修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阿毗达摩论云:漏者,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僧问清平和尚曰:如何是有漏?平曰:笊篱。僧曰:如何是无漏?平曰:木杓),方号不思识。
﹝李文会曰﹞得如是无量福德者,此谓如来知见众生,无诸妄念,心常清净,敬信其法,所得智慧胜妙功德,不可测量。
﹝川禅师曰﹞种甘草甜,种黄连苦,作如是因,获如是果。又曰:种瓜得瓜,种果得果。颂曰: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昔年曾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渠力,须菩提!须菩提!著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李文会曰﹞无复我人众生寿者相者,谓不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精进持戒,轻慢贫贱愚痴懈怠破戒之流,无能所知解之心,无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应也。无法相者,经云: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既清净,诸法皆空,故无取舍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诸法相也。亦无非法相者,谓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无人无法,内明实相,外应虚缘也。
﹝肇法师曰﹞无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无非法相者,明法非无,遣著无心也。
﹝僧若讷曰﹞法相者,有见也。非法相者,无见也。舍二边之著,故云无也。
﹝圜悟禅师曰﹞伶俐汉,脚跟须点地,脊梁要硬似铁,游人间世,幻视万缘,把住作主,不徇人情,截断人我,脱去知解,直下以见性成佛,直指妙心为阶梯,及至作用,外应虚缘,不落窠臼,办一片长久守寂淡身心,于尘劳中透脱去,乃善之又善者也。
﹝川禅师曰﹞圆同太虚,无欠无余。颂曰:法相非法相,开拳复成掌,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李文会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圜悟禅师曰﹞诸佛开示,祖师直指,唯心妙性,径截承当,不起一念,透顶透底,于见成际,不劳心力,任运逍遥,了无取舍,乃真密印也。
﹝逍遥翁曰﹞有念无觉,凡人境界,有念有觉,贤人境界;无念有觉,圣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说则难为说。
﹝黄檗禅师谓裴丞相曰﹞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唯此一心,即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极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不假修证,本自具足,若不决定信此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取法相者,谓言心外有法,故著诸相也。
﹝慈受禅师曰﹞顺天门外古招提,烂熳春光照锦溪,物物更无心外法,个中能有几人知。
﹝逍遥翁云﹞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
﹝黄檗禅师曰﹞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都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已。若取非法相者,谓有取舍善恶凡圣等相也。
﹝傅大士曰﹞人空法亦空,一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圆成之理,堕在识海,流转生死,有若飘蓬),欲识无生理,心外断行踪,是不著诸法相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李文会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者,此谓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即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即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
﹝傅大士颂曰﹞有因名无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有之与无,本无各别之体),无有有无形(有无之形,本来无有),有无无自性(有无之间,无此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之情,人自妄起),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川禅师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颂曰:得树攀枝未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舡截月归。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王日休曰﹞筏,谓编竹木成牌以渡人,乃过水之具,亦舡之类也。以是义理之故,乃指上文所言之意也。佛尝谓汝等比丘,当知我之说法,如舡筏之譬喻,是未渡之时,不可无舡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时,不可无佛法也。既渡之后,则不须舡筏。喻既了悟真性之后,即不须佛法也。如此则既悟之后,佛法尚当舍去,则非佛法而为外道法者,尤当舍去,故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傅大士颂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此言尽之矣。
﹝僧若讷曰﹞筏喻经云:若解筏喻者,善法尚舍,何况不善法。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颜丙曰﹞法相属有,非法相属无,乃两头见,直须截断,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此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筏乃大舡也,譬如人未渡河,须假舡筏,既到彼岸,当离其筏,不可执著也。人未出生死爱河,须假佛法,方得度脱。法亦当舍,所以赵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忍闻。佛法尚应舍,何况非佛法。
﹝李文会曰﹞执有说空,因何用筏,有执既丧,空说奚存,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傅大士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子荣曰:存心中道,尚被流溺,中道不立,二边何安),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编者注:下文疑为编者语)且未见性之时,在于死生海中,遇善知识教以言说,分别法相,得见自性,不可更执著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乎。
﹝川禅师曰﹞水到渠成。颂曰: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僧若讷曰﹞空生领解佛旨,乃云第一义中,无有定实之法可得,亦无有定实之法可说。
﹝陈雄曰﹞楞伽经论七种空有曰: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如来了真空之妙,固无法可得,亦无法可说,是以设为之问,无上菩提,乃第一义,深妙难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进禅定而得之,或聚沙为塔,或称南无,皆已得之,岂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来悯众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离说,或为志求胜法者说,或为求无上慧者说,或为求声闻者说(传心法要曰:自声教而悟者为声闻),或为求辟支佛者说(法华经曰:乐独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应机而酬,随即而答,宁有定法耶?佛尽变通之义,无执无著,须菩提两言无有定法,非能解佛所说义乎。
﹝李文会曰﹞如来有所说法耶者,佛所问意,恐谓如来有所说也。无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钝,学性有浅深,随机设教,对病用药。
﹝法华经云﹞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是故法无定相,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以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可执著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耶?
﹝川禅师曰﹞寒即言寒,热即言热。颂曰:云起南山雨北山,驴名马字几千般,请看浩渺无情水,几处随方几处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谢灵运曰﹞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
﹝王日休曰﹞此法为众生而设,非有真实之法,故云非法;然亦假此以开悟众生,又不可全谓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
﹝陈雄曰﹞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法也。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则何以深造于性理之妙。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徒说,则何以超出于言行之表。须菩提所以辨论两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一以为有耶?虽有而未尝有,一以为无耶?虽无而未尝无,此非法非非法之意,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李文会曰﹞不可取者,空生深恐学人不悟如来无相之理;不可说者,深恐学人执著如来所说章句也。非者,无也。非非者,不无也。
﹝黄檗禅师曰﹞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谓无即成断灭,谓有即成邪见。
﹝傅大士曰﹞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一空理,当证法王身(子荣曰:先悟人法二空,然后证涅槃妙果),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川禅师曰﹞是什么。颂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廓落太虚空,鸟飞无影迹,咄。拨转机轮却倒回,南北东西任往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疏钞曰﹞未了人空法空,皆名执著;了此二法,即曰无为。菩萨能齐证二空,声闻方离人空,未达法空,故云离一非,以证前之义,故云而有差别。
﹝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浅深,故言差别,佛说无为说(编者注:「说」疑是「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施,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也。
﹝王日休曰﹞其言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者何哉,盖谓于无为法得之浅者,则为贤人,若须沱洹之类是也。得之深者,则谓圣人,若佛与菩萨是也。此所以为差别欤。
﹝颜丙曰﹞佛问须菩提!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答云:如我解佛所说义理,皆无一定之法,可名可说,何故如来所说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属有,非法属无,执有著相,执无落空,所以道不是法,不是非法。又以者用也。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贤圣,皆用此无为之法,然法本无为,悟有浅深,遂生差别,见到头则一也。
﹝李文会曰﹞无为法性,本无浅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应无差别,有差别者,谓根有利钝,学有浅深,故曰差别,既有差别,即无定相也。
﹝海觉元禅师曰﹞一金成万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毗耶城,人人说不二。
﹝傅大士曰﹞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齐能证,声闻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证果定无疑。
﹝川禅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颂曰:正人说邪法,邪法悉归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佛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郁单越,是名四天下,日月运行,乃在须弥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间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谓之三十三天,梵语谓之忉利天是也。日月运行于此四天下,谓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实则一大千耳,如此方谓之一大世界。宁为多不者,此宁字,乃译师之言,盖若助辞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来问起此意如何,布施供养,身外之福,受持经典,身内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虽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养,不持经典,今生聪明智慧,而贫穷无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经听法,不布施供养,外修福德即衣食,内修福德即智慧,钱财见世之宝,般若在心之宝,内外双修,方为全德,此是赞叹持经功德,胜布施福也。
﹝疏钞云﹞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显无为之福,先将有漏之福,问及善现,三千世界尽著七宝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宁为多不?下文须菩提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谢灵运曰﹞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践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讷曰﹞空生谓大千七宝,宝丰福胜,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种性,既非理福,不趋菩提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于世间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荣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业报;离相持经,则证无为之理,得福无有边际。
﹝陈雄曰﹞聚宝布施,持经精进,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众生,未尝沮其布施,而独喜其精进,盖谓世人计著,多用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真珠,玻璃。为求福地,殊不知以觉性之宝,修其性上福德,故并为二者设为之问,以较其优劣,持经精进者,率性而修也。性弥满六虚,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谓福德性。聚宝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须菩提辨论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断之曰:如来说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计其多寡故也。五祖尝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颜丙曰﹞佛问若人满世界七宝舍施得福多不?须菩提答福德虽多,毕竟非福德性。
﹝川禅师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故事向无心得。颂曰:宝满三千及十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傅大士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无能所,识心见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疏钞云﹞此经者,人人俱有,个个周圆,上及诸佛,下及蝼蚁,亦具此经,即妙圆觉心是也。无物堪比。
﹝颜丙曰﹞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时时行持,更为他人解说,如一灯传百千万灯,其福胜彼。如何便见得胜彼处,彼以七宝乃住相布施,纵得浊福,福尽堕落;此因经悟性,四句现前,福等太虚,历劫不坏,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又四句决疑金刚经者,乃大藏经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刚经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经,而不明四句下落,又岂能超生脱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论四句偈者不一,或指声香味触法是,或指经中二偈是,或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或云眼耳鼻舌,或云有为句,无为句,非有为句,非无为句,或云有谛无谛,真谛俗谛,各执己见,初无定论。唯铜牌记云: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六祖大师复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若果执此两转语,便为倒根,何异数他人珍宝,于自己无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个消息,最是亲切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以是而观,则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注四句偈云: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传面命,可以聪明测度而到,则我佛乃天人之师,住世四十九年,广为众生说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经凡一十四处举四句偈,而终不明明指示端的,岂我佛吝其辞而不为说破耶?盖恐人执指为月,而徒泥纸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观内照于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执著指示,况其余者乎,吾之所谓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圣立下风,在于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头头显露,初无一点文墨污,若是个汉,直下承当,早是蹉过了也。何更容些小见识解会,而分别此是彼非也。唯有过量人方知鼻孔元来在面上。
﹝傅大士颂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禅师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贪染一切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罗汉,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广大,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
﹝陈雄曰﹞三昧经云: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于文字之多,但一念顷,即入实谛,而其性天昭彻矣。若更有勤行修进,受之不忘于心,持之不厌其久,说之普得闻知,非特觉一己之性,且将觉亿万人之性,其为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宝之福为胜。
﹝李文会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净是也。晓解经义,依教而行,如舡如海,无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晓解经义,而又懈怠,心口相违,如入小港,即有断绝,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禅师注载在卷末应化非真分中。
﹝张若尽曰﹞佛为无上法王,金口所宣,圣教灵文,若一诵之则为***转地,夜叉唱空,报四天王,天王闻已,如是展转,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龙神悦怿,犹如纶言,诞布诏令,横流寰宇之间,孰不钦奉诵经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摇,寻行数墨而已,何异春禽昼啼,秋蛩夜鸣,虽千万遍果何益哉。池阳芗山因禅师遣僧往大通镇陈宅求经。颂曰:灯笼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谩。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疏钞云﹞经云:三世诸佛,及阿耨菩提一切妙法,皆从此经出,即明持经果满显前义也。又多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菩提,亦同此义。又忠国师云:兹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从心之所立,故云皆从此经出。
﹝王日休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真性也。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谓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以故者,佛自问何故于此经受持讲说,所得福德胜于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乃自答云:一切诸佛,求真性之法,皆从此经出,则此经之功德极大而且无穷矣。
﹝颜丙曰﹞何以故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自此经出者,盖大藏经及从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出自此经,此经者此外无余经也。
﹝僧若讷曰﹞皆从此经出者,非指此一经文句语言,乃指实相般若即是一心,遍为诸法性体,自己一念能生一切法故。
﹝李文会曰﹞无相福德生出应身,无相智慧显出真身,谓从自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川禅师曰﹞且道此经从甚处出,须弥顶上,大海波心。颂曰:佛祖垂慈实有权,言言不离此经宣,此经出处还相委,便向云中驾铁船,切忌错会。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王日休曰﹞佛于此再呼须菩提而告之,所谓佛法者,乃上文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佛恐人泥于有此佛法,故云所谓佛法者,非有真实佛法,乃虚名为佛法而已,盖谓佛法本来无有,唯假此以开悟众生耳,是于本性中非为真实也。
﹝六祖曰﹞如来所说佛者令人觉,所说法者令人悟,若不觉不悟,取外佛外法者,即非佛法也。
﹝颜丙曰﹞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者,随说随铲也。
﹝李文会曰﹞二乘之人执著诸相以为佛法,遂乃向外寻求。
﹝文殊师利云﹞一切众生愚迷颠倒,不知觉悟,种种修行,不离身内,若于身外修行,无有是处。菩萨于诸佛法,都无染著,亦不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自然清净,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觉道之人,既能觉悟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药,治个心中妄想执著之病,心地自然调伏无挂碍也。
﹝川禅师曰﹞能将蜜枣子,换汝苦葫芦。颂曰:佛法非法,能纵能夺,有放有收,有生有杀,眉间常放白毫光,痴人犹待问菩萨。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陈雄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此四罗汉在一切凡夫人中为第一。佛告弥勒菩萨,于法华经尝言之矣。告大慧菩萨,于楞伽经亦详言之。大涅槃经,佛言有比丘欲得须沱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勤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二法。大般若经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正此之所谓四果也。又云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著预流果,不著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抑又见四罗汉得是果,而不存所得心也。今我佛恐四罗汉不知以无念为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设四问以为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须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复为之辨论,以形容其所得之实。夫入流者,初入其门得预圣人之流也。须陀洹已证入流之果,名为入流,且心无所得,故曰而无所入,其所以无所入者,不入六尘境界耳,名须陀洹,其以是欤。
﹝李文会曰﹞问第一果须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无为之理,断除人我执著之相,以无取心,契无得理;无取则心空,无得乃理寂。虽然能舍粗重烦恼,而未能离微细烦恼,此人不入地狱,不作修罗饿鬼异类之身,此谓学人悟初果也。
﹝逍遥翁云﹞夫烦恼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练习可为出世之法,譬如高源陆地不生莲花,莲花生于淤泥浊水中也。又云烦恼勿令损于菩提心,譬如日月翳于烟云中,而日月必无损也。珠玉落于泥滓中,珠玉亦无损也。莫管烦恼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谓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无所入者,修无漏业,不入六尘,然终未能舍离尘境。
﹝傅大士曰﹞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后,趣寂不知归。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厌喧求静,六尘之境,于念未忘,所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
﹝圜悟禅师曰﹞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许多交涉,应须处之,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稳,才有纤毫见剌,即便打不过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肇法师曰﹞一往来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者,证无为果时,不见往来相也。
﹝六祖曰﹞斯陀含人,名一往来,行从天上,却得人间生,从人间死,却生天上竟。欲界九品思惑,断前六品尽,名斯陀洹果。大乘斯陀含者,目睹诸境,心有一生一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
﹝王日休曰﹞一往来者,但色身一次往来天上人间,而真性遍虚空世界,岂有往来哉,故此色身往来非为真实,但虚名为一往来而已,故云实无往来,以色身非真实故也。
﹝陈雄曰﹞一往来者,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不复再来人间也。斯陀含已证一来之果,名一往来,且心无所得,而实无生灭相,名斯陀含其以是欤。
﹝李文会曰﹞问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渐修精进之行,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一往来者,谓人间报谢,一往天上,却来受生也。实无往来者,谓前念才著,后念即觉,是无得果之心,心既无我,谁云往来,故曰而实无往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僧若讷曰﹞梵语阿那含,此翻不来,已断欲界思惑,更不来生欲界,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者,谓不计不来相也。
﹝陈雄曰﹞不来者,谓不来欲界受生也。阿那含已证不来之果,名为不来,且心无所得,而实无不来之相,名阿那含,以是之故,岂他在耶?
﹝李文会曰﹞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渐修精进,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为不来者,谓能断除,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不来受生,故名不来,心空无我,孰谓不来,故云而实无不来也。
﹝傅大士颂曰﹞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趋寂不知归(佛说四十二章经曰:佛言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一上天上,一还人间;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又十六菩萨因果颂,阿氏多尊者颂曰:万行周通能觉住,驱除烦恼更勤修,七生七死方成道,初等陀洹入圣流,子荣曰:七返人天后者,七度往返天上人间受生,谓初果须陀洹人。趣寂不知归者,第四果证得阿罗汉,已悟人法二空,怕染著世间生死,一向灰心灭智,入无余界,沉空寂灭,不来尘世,化导度生,为有智无悲,不能入生死界且自利也)。
﹝川禅师曰﹞诸行无常,一切皆苦。颂曰:三位声闻已出尘,往来求静有疏亲,明明四果元无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谢灵运曰﹞阿罗汉者,无生也。相灭生尽,谓之无生,若有计念,则见我人起相也。有注云:阿罗汉者,生已尽,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故于诸相诸法实无所得,更不于三界内受生,故名不生。
﹝僧若讷曰﹞阿罗汉者,名含三义,一杀烦恼惑使,二后报不来,三应受人天供养,亦谓之无学果,自初果至阿罗汉果,无别有法,皆同证此无为之体,无可取舍,故云实无等。又曰:若阿罗汉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过。
﹝陈雄曰﹞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心行般若波罗蜜故,法得是道,若自有法,是所得心未除,何以称是名哉。故曰: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法华经云: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正谓此耳。自须陀洹而至于阿罗汉,自得果而至于得道,如是次第修,则菩提无上道,可以次第到。
﹝颜丙曰﹞四果修行,名四不还,须陀洹名为入流者,随顺世间也。而无所入者,本性空故,居尘不染尘之说,斯陀含名一往来者,色身虽有来去,而法身湛然不动,而实无往来也。阿那含名为不来者,离生死义,而实无不来者,假名不来,实无动静,阿罗汉能作是念而得道者,是为著相,实无有法,但假名为阿罗汉。
﹝陈雄曰﹞世尊者,启咨之辞也。念者,萌之于心也。须菩提启咨世尊曰:设若阿罗汉作得道之念,是萌所得心,则四著谬妄,无不为已,故曰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李文会曰﹞问第四果阿罗汉者,此是梵语,由须菩提当此果也。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实无有法者,谓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情无逆顺,境智俱亡,岂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无得道念,若于道有得,于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六祖曰﹞三昧梵音,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五种邪见,是名正见。
﹝王日休曰﹞梵语三昧,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摩提,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谓入定思想法也。正定者谓入定之法正也。正受者谓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非是妄想,故云正受。世人不知此理,乃谓三昧为妙趣之意,故以善于点茶者,谓得点茶三昧;善于简牍者,谓得简牍三昧,此皆不知出处,妄为此说也。于此三昧人之中,须菩提为第一。
﹝僧若讷曰﹞无诤者,涅槃经云: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一念不生,诸法无诤,言三昧者,得此无诤精妙之处,于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李文会曰﹞三昧者,梵语也。此名正定,心无生灭,名为正定,故云三昧,人中最为第一,离欲阿罗汉者,能离一切法,亦无离欲之心,微细四相,皆已灭尽,爱染不生,故谓之离欲耳。又曰无我心寂,不作是念,我是离欲得道果者,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灭,不名离欲阿罗汉也。
﹝川禅师曰﹞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则月落寒潭。颂曰:唤马何曾马,呼牛未必牛,两头都放下,中道一昧休,六门迸出辽天鹘,独步乾坤总不收(六祖坛经曰:六门,六根也。禅宗禅古白云瑞曰:赵州放出辽天鹘,鹘乎骨切)。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僧若讷曰﹞阿兰那,此翻无诤,世尊虽称叹我,我实不作是念,若作是念,世尊不应记我无诤之行最为第一。又曰离三界欲,证四果法,得无诤三昧,方受须菩提名,以须菩提翻为空生,故云是乐阿兰那行,若计著实有所行,则非无诤行也。
﹝陈雄曰﹞三昧梵语,此言正受也。无生法忍,证寂灭乐,是所谓无诤三昧也。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六祖偈曰: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须菩提证真空无相之妙,得六万三昧,而无诤三昧为最。以三昧力超出物表,不为物役,名为第一离欲阿罗汉宜矣。且启咨世尊曰:我不作如是之念。则须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又曰须菩提恐大众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启咨世尊!至于再四。我者须菩提自称也。须菩提者,亦自称也。乐者好也。阿兰那梵语,无诤之谓也。言乐阿兰那行者,即是好无诤行之人也。夫萌之于心者曰念,见于修为者曰行,有所行则必有是行,有是行则必有所得,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有是行故也。且曰无所行者,盖以心无所得也。有是行而心无我所得,宜乎世尊以乐阿兰那行名之也。
﹝颜丙曰﹞若阿罗汉生一妄念作有所得想,即著四相。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无诤者佛性包含大千,无有斗诤。三昧者唐言正见,人中第一,无斗诤也。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者,六欲顿空也。阿兰那行者,无人我行也。是乐阿兰那行者,穷其本性空寂,毕竟实无所行,所行谓之行。乐者,爱也。
﹝李文会曰﹞阿兰那者,是梵语也。此名无诤。心若作是念,心有生灭,即是有诤心。须菩提实无所行,是无生灭,所以佛许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百丈禅师云﹞只如今一切诸法,若于藏府中有纤毫停留,是不出网,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动念,尽是野干;若藏府中都无所求,都无所得,此人诸恶不生,人我不起,是纳须弥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语言入耳中,于一切境,不惑不乱,不嗔不喜,刮削并当得净洁,是无事人,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是名有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车载因果,是佛出世度众生。
﹝傅大士颂曰﹞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子荣曰:出生死苦,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翛然独任真(子荣曰:无悲空有智,翛然独任真者,为方证得果,悟人法空寂,更有余习,一向沉空趋寂,为不敢入众生生死海中,教化众生,方有智慧,未全悲愍之心,故云空有智)。
﹝川禅师曰﹞认著依前还不是。颂曰:蚌腹隐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用当风立。活计看来恰似无,应用头头皆具足。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刘虬曰﹞言如来作菩萨时,在然灯佛所,于法毕竟无所得,离所取也。
﹝六祖曰﹞然灯是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听法,有法可得不?须菩提知法,即因师开示而实无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而常照,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王日休曰﹞如来,佛自谓也。昔,旧也。然灯即定光佛,乃释迦佛本师。
﹝陈雄曰﹞八王子皆师妙光,得成佛道,而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十六王子出家为沙弥,皆得如来之慧,最后者,我释迦牟尼。然灯是释迦授记之师,释迦如来因师开导,得无上菩提法,为诸释之法王,于法宁无所得耶?但不存其所得心耳,佛恐诸菩萨所得心未除,故设是问,须菩提深悟佛意,以不也答之,且言于法实无所得,则以如来实得之心传故也。言实则将以息大众之疑心。
﹝李文会曰﹞于法有所得不者,如来欲破二乘之人执著之心,故有此问。
﹝白乐天问宽禅师云﹞无修无证,何异凡夫?师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勤则近执著,怠则落无明,乃为心要耳,此是初学入道之法门也。于法实无所得者,须菩提谓如来自性本来清净,而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傅大士颂曰﹞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善慧能仁者,皆释迦佛号),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法性本乎自然,非因有果而后得,如理出于真性,不从有因而后能),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然灯佛即定光佛,乃释迦佛本师也。旧身即本来非身也。涅槃经曰:唯有法身常住不灭是也。寒山诗曰:尝闻释迦佛,先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祗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一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
﹝川禅师云﹞古之今之。颂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南北东西,秋毫不睹,生来心胆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