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接,顺承 承接,相承有什么区别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顺承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顺承是什么意思
不曲折仿古:“乃顺承天者,乾是刚健顺承(shùn chéng)指顺从承受和顺接,不循俗:‘从流上而忘反.顺从承受。《易·坤》:“彖曰:至哉坤元,顺承之辞。《孟子》,坤是阴柔,以和顺承平於天。”《史记·秦始皇本纪》:“大义休明,垂於后世,能统领於天,夫人一切顺承。曰:‘不如是.顺接。清·伍兆鼇《虚字浅解》:“‘而’。’”(2),是吾不能从其夫,顺承勿革。” 宋·叶适《张令人墓志铭》:“凡其夫所欲向意行。” 孔颖疏,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解释(1)
采纳率:72%
来自团队:
做什么事情都随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当前位置: >>
古代汉语复习课件
代?~人Q代~一、第一人Q代~:主要有“吾、我、予 (余)” 。 ? 今者吾丧我。(《f子?R物》) ? 居,予语汝!(《f子?_生》) ? “我、余、予”在西周以前就常用了,上古时期常 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在西周以前不常用, 《诗经》里不见“吾”,《尚书》里也只见一、二 例。春秋战国时期“吾”用开了,只是常作主语。 大概魏晋以后,“吾”作宾语常见。 第一人Q代~? 上古的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台、n”:? 1、朕皇考曰伯庸。(屈原《x}》)先秦之前普通人也可用“朕” ? 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书?汤誓》 ? 3、越予冲人,不n自恤。 《书?大诰》 (孔传:“n,我也。”) 第二人Q代~二、古hZ的第二人Q代~主要有“女(汝)、尔、 若、而、乃”等。“女(汝)、尔、若”可以作主 Z、宾Z和定Z;“而、乃”一般只作定Z。 ? 我o尔p,尔o我虞。(《左鳌ば迥辍罚 ? 吾乃c而君言,汝何檎咴眨浚ā妒酚?平原君列 鳌罚 ?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hろ羽鳌罚 ? 吾翁即若翁。《史记? 项羽本纪》? 第二人Q代~? “而、乃”是两个常作定语的第二人称代词。1、其害于而家,凶于其国。《尚书? 洪范》 ? 2、往践乃职,无逆朕命。《左传?僖公十二年》?? 但有时也作主语: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宣公十四年》 ? 上曰:“此后非乃所知也。”《汉书?高帝纪》? 第三人称代~?三、第三人Q“之、其、彼、夫”本是指示代~, 借用为第三人称代~。“之”一般只作宾Z,既可 以代人,也可代物。实际上并未全部具备第三人称 代词的语法功能。1、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左鳌ひ 公元年》)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代事物。 第三人称代词? “其”一般只作定Z:?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 ? 魏晋以后才偶尔出现“其”字用作主语的例子,但并未推广。 ? 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宋书? 刘邵传》 第三人称代词? “彼”用于第三人称代词,仍带有指示性,带有轻蔑的意味。 ? 彼,君之仇也,天或者将弃彼矣。《左传》? 另外,“夫”也可以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 z孟子{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公孙丑下》夫,指盖大夫王O。 第三人称代词在一定语境中,主要是在对话的情况下,“之、其” 可以在人称上活用。 ? 其,可以灵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如: 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孟子》 (我) ? 其,也可以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如: 甚矣,其惑也。《左传》(你的) ? 其,可以活用为已称代词,如: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自己的)? 第三人称代词? 之,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之,用为已称代词。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自己) 第三人称代词? “他”字上古的含义是“其他”、“e的”,即可指物,也可指人。 ?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巧 言》) ? 大概从晋代开始,“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 称代词。 ? 长房曰:“还他马,h汝罪。”《后汉书? 方术传》 第三人称代词? 上古并无可以充当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在表达,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 1、重复前面出现的名词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 2、省略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论语》 人称复数表示法? ?第一,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 第二,在人Q代~后加“侪、属、曹、辈”等字表示人Q 复数。?? ???齐师伐我。(《左鳌でf公十年》) 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 吾侪何知焉?(《左鳌ふ压哪辍罚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T宴》) “侪、属、曹、辈”等字表示人Q复数,意义比较具体, 表“这辈人、这类人”。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们”不同, 不可以读成轻声,不是表示复数的语法标志,而是表示复 数的词。 谦称和尊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但是它们却可以 代替人称代词的作用。 ? 谦称:常用一种表示卑下的称呼:孤、寡人、不谷 (用于帝王诸侯);妾、老妇(用于女子);小人, 愚,臣,仆(用于一般人);或称自己的名。―― 代替第一人称 ? 尊称:常常称对方的官职,身份和字。如“陛下” 称君王,“殿下”称太子,“阁下”称高级文官, “麾下”称高级武官。对一般人尊称用“先生、子、 夫子、君、公、卿、吾子、足下”――代替第二人 称? 古今人称代词比较?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用得少: ? 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用法较多,且没有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2、谦称和尊称用法较多,代替了人称代词。 指示代~? 一、近指代~有“此、是、斯、”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 ?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 ?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钴a潭西小丘记》 ? 二、远指代~主要有“彼”“夫”,“彼”有时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作“他、他们”, 但“彼”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夫” 的指示性较轻,一般不必译出。 ? 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 ?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 “彼哉!彼哉!”《论语》(指人,带有轻 视的意味) ? 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 泛指与特指代~?“之”是泛指代~,作定语和宾Z;??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其”是特指代~,常用作定Z,相当于 “那个、那种”。 至其r,西T豹往由稀#ā妒酚?西 T豹治》? 指示代~? 其他:? 指示代~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相当 于“如此、这样”或“那样”。 ?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 河东凶亦然。《孟子》 ?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特殊的指示代~“焉”“T”1、特殊的指示代~“焉”,它既是一个指示代词, 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相当于“于是”。一般用在 不及物动词之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 同一个动词后的“之”、“焉”意义不同。比较: 君何惧焉。《左传》 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 “焉”又可以作纯粹的语气词。 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 特殊的指示代~“焉”“T”? 2、特殊的指示代~“诸”,是代词“之”和“于(乎)”的合音。?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鳌は骞年》 疑代~疑问代词是代替未知或所问的人、事物、处所的词, 可分为指人、指事物、指处所三类: ? 1、指人的疑代~“孰、谁”,“孰”主要用于 选择问句,不能出现在宾语位置,“谁”处于宾语 位置: 炙与羊枣孰美?(《孟子?M心下》)选择问句 孰榉蜃樱浚ā墩Z?子路而後》)非选择问句 吾谁欺?《论语》 ? “孰与”是一种凝固形式,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 事物的得失,同“何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 疑代~2、指事物的疑代~有“何、胡、曷、奚” 等,相当于“什么”,“何”最常见,“胡、 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胡不我于王?(《墨子?公》) ? 子奚哭之悲也?(《n非子?和氏》)? 疑代~3、指处所的疑代~有“安、骸⒀伞 等,可以作宾Z,但常用作钫Z,表 示反。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 王攻楚将恶出兵?《史记?春申君列传》 ?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o定代~“或”与“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不确 定指某一人、某一物,具有泛指意义的代词。 ? 1、肯定性o定代~“或”,一般指人,表示“有 人、有的人”或“某人”,只作主语。 宋人或得玉。(《左鳌は骞迥辍罚 ? “或??或??”系表示列举,也是无定代词,有 时或前面有先行词表总体,“或”则表部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 书》? o定代~??2、否定性o定代~“莫”,表示“没有谁” 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群臣莫Α#ā摺こ咭弧罚 ?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f子?秋水》)注:先秦作品中“莫”大致都可以解释为无 定代词,汉以后,逐渐产生了新的用法,成 为否定副词,表示“勿、不”。?诸将皆莫信。《史记》 o助性代~“者”和“所”“者、所”这两个辅助性的代词都可以称代一定的 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和其 他词一起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整个 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又可称之为“特殊的指 示代词” ? “者”有两种用法: ? 1、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组) 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的”。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T宴》)? o助性代~“者”? 者字结构中的“者”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的”? ? 不是,因为这两个词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 相同,例如“勇者”可以译作“勇敢的”, 但是现代还可以说“勇敢的人”,古代却不 能说“勇者人”;现代能说“谁的、我的、 木头的”等,古代“者”没有这种用法。 “者”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 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的”字没有这样 的用法。 o助性代~“者”? 2、放在数词或时间词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 ?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 ?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 o助性代~“所”? “所”字作为辅助性的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有四种常见的用法: ? 1、“所”字后直接加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T 宴》) ? 2、“所??者”的格式,它和“所??”相 同,仍指代行为的对象。 ? 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 o助性代~“所”? 3、“所”字结构前面用行为主动者作定语来修饰,一般定语之后用“之”。 ?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 ? 4、“所”字后加名词,“所”字结构放在前 面作定语。 ?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 ? 凝固格式“所谓”,后面可以另带宾语。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 o助性代~“所”凝固格式“所以”,有两种意义: ? 1、意义比较具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来…… 的方法”,“凭它来……的”,说明“怎样”。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2、意义比较抽象,用来表示原因,相当于“导 致??的原因”,说明“为什么”。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 ? 现代汉语的“所以”已经发展为一个连词,不再是 代词+介词。? 介词和连词介 词? 一、古代汉语介词的语法特点 ? 1、语序上的特点: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吾道一以贯之。 ?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 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 之。 3、语法功能: 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 作状语,与现代汉语同,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 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 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 介 词? 常用的几个介词 ? 1、于(於、乎) ? 于、於上古不同音。“于”产生较早,甲骨文中用“于”不用“於”。“乎” 除用作介词外,还可以作语气词。 ? 用法有四种:? A、表示处所和时间。“在、从、到”? 王坐于堂上。 ? 有志乎古者希矣。韩愈《答李翊书》? 除“乎”外,一直沿用至今,但古代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于”可省略,这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很少用的。 介 词? B、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向、跟、给、对、对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利泽施乎万物。《庄子》 ? 除“乎”外,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常见。 “比…更…” ?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荀子》 ? 表示比较,古书中一般用“於、乎”,很少用 “于”,一般放在形容词谓语后。和现代汉语 “比”的位置不一样。这种用法现代仍用。 ? D、表示被动 “被”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 ? 区别古今“于是”: ? 古代,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凝固词组, 在句中作状语,“从此、在这里,在这种情况 下、在这时”;? C、表示比较。 介 词?以?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用、拿” ? 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左传》 ? 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凭着、依靠、按照” ? 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 ? 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谏假道》有时表 示率领 介 词“因为”、“由于”。 ?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 4、表示时间 “于、在” ?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 ? 5、引进动作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把” ? 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 3、表示原因 “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无以”、“以 故”、“以此”、“以是”、“是以”等用法。 ? “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 用来……” 或“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 ? “以是”、“以此”,相当于“由于这个原因”、 “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等。 ? “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 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 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是以欲上民,必以身下之。?介 词 注意古代汉语“以”的用法: ? 1、它在句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前后均可。但表时 间时,只能在谓语之后。 ? 2、它的宾语。为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放到“以” 的前面。有时宾语可以省略。?介 词另:“以”可以做连词。 ? 从语法功能上辨析“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介词“以”的功能是引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即 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可以补上。连词“以”不需 要补宾语。? 为: ? 注意:“为”原是动词,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 ? 介词“为”和动词“为”的区别:介词“为”组成 介宾结构在句中做状语,动词“为”带宾语在句中 作谓语中心语。分析“谁为为之?” ?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 等。或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 “跟、对、向”。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 ?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介 词 介 词?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 而辍广。 ? (四)表示被动,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 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被动 句式。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是介词“为” 后面省略宾语,但意思还是表示被动。) ?与介 词?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 同”。 微斯人,吾谁与归? ? 3、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 “跟……相比”。 ?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荀子》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 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 注意一:先秦古籍中的连词一般是单音节,“然则、 虽然、然而”等在先秦是两个单音节词连用,后 来才逐渐形成一种凝固结构,汉魏以后才逐渐演 变成复音词。 ? ⑼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 取宋。” ? 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连用,意思是“虽 然如此”。 ? ⑽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同上) ? 辅助性代词“所”和介词“以”连用,表示“用 来进行某种行为的方法”。?连 词 连 词⑾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 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连用,翻译为:“如 此、那么”。 ? 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连用,译为“这样, 却”。 ? 这些单音节的词,由于经常连用,逐渐凝固成了固 定结构,变成了复音连词,但在仿古的文言文中, 往往还是沿袭了先秦的用法。? 连 词? 注意二:“之”,一般语法书,如吕叔湘《文言虚字》,中学语文教材都将在定中关系 和主谓关系中的“之”视为结构助词,我 们的教材中将“之”的这两种用法归为连 词。 连 词 ? 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表示的语法意义很复杂,表示的语? ? ? ? ? ? ??法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1、表示联合关系 连词表示联合关系,是把同等的成份联合在一起,又可以 细分为表并列、表承接、表递进、表选择关系几类: ⑴吾与徐公孰美?与:表并列,“吾”与“徐公”并列。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则:表承接,后者承接前者,有了前者才有了后者。 ⑶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 且:表示递进关系,前后两个成分是有递一层的关系。 ⑷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乎?《国语?周语》 抑:表示选择关系,还是。 连 词?? ? ? ? ? ? ? ?2、表示偏正关系 又可以细分为:表因果、表假设、表目的、表让步等几个 方面。 ⑸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五蠹》 故:表示因果,前为因,后为果。 ⑹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连词‘若’表示假设,“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是假设, “其谁曰不然”是这种假设条件下的结果。 ⑺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以:表示目的。 ⑻虽众,无所用之。 虽:表示让步,“虽众”是退一步讲,“无所用之”是结 果 一、古今连词共同的语法特点?1、一般都可用来连接词组或句子,表示各种语法 关系。例如: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1)工人和农民。 2)这座山高而且陡。1)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 隐公元年)2)晋公子广而俭。(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3)金子虽然很名贵,但我还是要做 3)灌婴虽少,然数力战。 一块钢 4)如果你愿意,我就陪你去白云山 4)若以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 看看。 之(左传? 隐公元年)?2、古今汉语的连词,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句中只起连接的作用。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与? 性质:“与”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样,分属连词和介词。 ? 1、连词“与”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 性短语,“和”。 ?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 2、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选择关系。?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 3、“与”字还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 列复句,表示选择。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 同其它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 “与…不若”、“与…宁”、“与其…不 如”、“与其…孰若”等格式。 ? 与人刃我,宁自刃。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如何区别连词“与”和介词“与”呢? ? 1、换位法 ? 看“与”字前后的两个名词能否互相换位。连词 “与”前后成分是等列的,一般可以互换位置而 意义不变;介词“与”前面的词是全句的主语, 后面的词是介词的宾语,不等列,不能互换位置。 ? ⑴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离骚》 ? 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如何区别连词“与”和介词“与”?? 2、插入法? 介词“与”前面可以用副词等成分加以修饰,连词不能。可以根据能否插入修饰成分来加 以辨别。 ?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与”前面插入副 词“遂” ? 3、连词“与”可用顿号代替,介词“与”不 可用顿号代替。 如何区别连词“与”和介词“与”?? 4、看“与”前后的词是否属于同一词类,以及能否省略。 ? 连词“与”前后的成分必须属于同一词类, 并且不能省略,否则就不能构成并列词组。 介词“与”前后的词不必属于同一词类, 并且介词“与”前面充当主语的词经常可 以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 归至家,妻不下V,嫂不为炊,父母不与 言。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而 ? “而”是古代汉语中用得最普遍、最广泛地一个连词,它既可以连接词和词组,又 可以连接两个分句。“而”的主要用法有 三: ? 第一种: ? 用在联合结构中,主要连接形容词、动词、 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 质或行为的联系。既可以表示顺接,译为 “而且、就”,又可以表示逆接。译为 “但是、却”。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 美而艳。《左传》?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 ? 任重而道远。《论语》主谓结构 ? 古代汉语中,“而”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 性词组,但也有例外: ?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 描写性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 1、顺接: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是并列的,或者是相承的,中间没有转折。 ?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 北。《韩非子》 顺承 ? 2、逆接: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是相对的或 相反的,含有转折之义。 ?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从上下文看顺接和逆接,和“而”本身无关。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第二种:用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在 意思上往往是顺承。有时可翻译为“就、地”。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第三种,用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表 示逆接或假设。 ?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 智不若耶?畏之也。 (转折) ?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假设)?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则? 1、表示时间上的相承,“就、便” ?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那么、那么就”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如果用于平行的两个分句,可形成对比。 ?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 3、表示假设,“如果、假如”?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 ? 4、表示发现,“原来已经” ?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 ? 5、表示让步,“虽然、倒是” ?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虽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 1、表示让步――虽然 ?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 ? 2、表示假设――即使、纵然 ? 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然 ? “然”作连词,表转折,“但是” ?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 之――然子病矣。《鞍之战》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 然则、虽然、然而? 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 ?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之世者,必为鲧禹笑 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 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 汉以后“然则”变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发展 为一个词,“那么” ?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 虽然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 连词“虽”+指示代词“然”连用,“虽然如此”,作让步分句。 ?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 然而 ? 指示代词“然”+连词“而”连用,“虽 然如此,但是”,汉以后,发展为一个连 词,“但是”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能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之 ? 1、连接偏正结构:定+之+中心语,表示领属关 系或修饰关系,“的” ?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 不离保傅之手。《战国策》 ? 2、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主语+之+谓语,取消句 子独立性。 ?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的用法 补充:以 ? 1、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 两项的并列关系。“又” ? 治国之音安以乐;乱国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 思。 ? “以”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2、连续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 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史记》“以”连接两种先后发生的行为动作。 ? 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后一 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来”“以致”?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 ? 4、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行为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概述?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它的作用就是表达各种不 同的语气,如:提顿、陈述、祈使、疑问、 感叹等。 ? 从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首、 句中、句尾三类。 句尾语气词? 常见的有“也、矣、乎、哉、耳(尔)”等。 ?也 ? 第一,用于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 断,这是“也”的基本用法。 ?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 ?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 句尾语气词? 第二,用在复句、祈使句、疑问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 句的语气。 ? 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 ?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 ?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 疑问句中的“也”和纯粹表示疑问语气 的“邪”作用不一样,“也”带有肯定、 判断的语气,而“邪”的疑问语气强于 “也”。 句尾语气词注意: ? 1、也,也可以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语气。 ?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句中语气词“也”使全句语气更加舒缓。 ? 2、也,也可以用在复句中前一分句之后,表示分 句之间的停顿。 ?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 ? 3、句中语气词“也”之前如果是比较简单的主谓 结构,常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使之成为 偏正结构。“也”加强停顿和引起下文的语气。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 ? 4、句中“也”常和“者”结合使用,位于主语之 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 ? 君子也者,道法之ㄒ病!盾髯印? 句尾语气词? 矣(已)? “矣”和“也”的主要区别是:“也”字表静态,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 别人,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 “矣”字表动态。矣,是把已经出现或 者将要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了”。 ? 余病矣。《左传》 已经出现 ?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 将要出现 句尾语气词? 鸡既鸣矣。《诗经》? 2、“矣”可以用在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中。 ?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 ?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1、“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3、“矣”还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尾。 ? 年几何矣?《战国策》 ? 先生休矣。《战国策》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句尾语气词? 句尾语气词“已”和“矣”作用相近,可理解为“了”。 ?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 ? 上古“已”和“矣”在语音上并不相同,所 表达的语气也不完全相同。“已”不是报道 新情况,而是表限制语气,即说话人认为只 能如此。 句尾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尾语气词:乎、与(欤)、 邪(耶) ? 1、可以用在是非问句尾、选择问句尾、特 指问句尾。 ? 用于是非问,相当于“吗”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 子非三闾大夫与?《楚辞》 ?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原臣》 ? 求之欤?抑与之欤?《论语》? 句尾语气词? 用于特指问,也相当于“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 ? 子之师谁邪?《庄子》 ? 是谁之过与?《论语》 ? 多数情况下,“与、邪”的疑问语气没有“乎”强,只是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 是这样,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 证实。 ?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 句尾语气词? 2、可以用于反问句,经常有“宁、岂、况”之类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配合,相当 于“吗”或“呢”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 ? 反问句中的“乎”,和疑问代词或“况” 相呼应时,可译成“呢”,其余一般都要 译成“吗”。 ? “乎”和否定副词“不”构成一种常见的 反问格式“不亦??乎” 句尾语气词? 表示反问的“何以??为”或“何??为”,“为”已经虚化为语气词。为什么用得 着??呢?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论语》 ?另有“奚以??为”,“恶用??为” 的替 代格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 句尾语气词? 3、用于推测句,经常有“其、独、无乃(恐怕)、得无(该不会)”之类表示推测语气 的副词配合,相当于“吧” ?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 ?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 ? 4、“乎”还可以用在感叹句和祈使句的末尾。 表示感叹或呼叫,相当于“啊、吧、呀” ? 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 ?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论语》 句尾语气词?哉? 1、最基本的用法是用于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张中丞傅后叙》 ? 2、用于反问句中,需要疑问代词或“岂” 相呼应。主要表示感叹语气。 ?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 ?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 ? 和“哉”相比,“夫”的感叹语气要低沉 句尾语气词? 耳(尔)? 1、用于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有“不过如此”之义。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荀子》 ? 2、还可以表示确定语气,作用和“也、 矣”相同,可译为“了”或“呢” ?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公羊传》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1、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面。 ?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 ?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战国策》 ? 2、“哉”放在“乎”后面 ?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 连用的语气词,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 后一个语气词上,最后是“乎”的语气 重点在询问,最后是“哉”的重点在感 句首、句中语气词? 句首、句中语气词主要有“夫、唯(维、惟)、盖、其 、也” ?夫 ? 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起引出下 文的作用。“发语词” ?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 夫? 2、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 句首。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 相当于“且”,“夫”加强要 发议论的语气。 ? 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和“若”, 有“像”的意思,“至于说到” ?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封建论》表另 唯(维、惟)可用作句首或句中语气词 ? 用于句首,有两种作用: ? 1、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这种用法多见于 《书经》和《诗经》,后代只在仿古时才用。 ?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 ? 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 ? 2、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 ? “惟”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引出谓语的作用, 在《书经》和《诗经》中常见。 ?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 ? 厥土惟白壤。《书经》? 其? 1、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有“大概”、“恐怕”等意思。 ?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 ? 2、用在祈使句中,“其”加强祈使语气, 有劝勉、期望、命令等意思。 ?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 3、用于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和“岂、 难道”的语气相似 ?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左传》 盖? 用于句首也用于句中,都有难以肯定的意思。用于句首,推测的内容多少带有一点 断定的语气。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 ?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 疏》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 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 只是有音无义。 ? 词头:其、有、言、于、薄 ?其 ? 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 词前面。 ? 北风其凉,雨雪其。《诗经》 词头:有? 1、“有”作词头,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 ? 禹攻有扈。《庄子》 ? 2、用于某些名词前。 ?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 3、用于某些形容词前 ?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 词头:言、于、薄? 作词头时性质相同,只能放在动词前面。 ?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 ?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 词尾:然、如、尔、若? 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和形容词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作谓语。“…… 的样子”或“……地” ? 填然鼓之。《孟子》 ?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 ? 此外还有“焉、乎”,作用和前四字相 同。 ? 潸焉出涕。《诗经》 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 古注,古代叫训诂,它同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的一个整体。 ? 《说文? 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 声。”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 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古人注和今人注古书的注释: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 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 (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 但解放后的较多)。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今人注是在古人 注的基础上选择、翻译而来的,即使没有古注, 也多依古注推衍。 一、古注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诗经? 邶风? 终 风》)汉? 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 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 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 正确的重要依据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 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 僖公二十 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 “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 股。” 3、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还有许多古书 没有今人注,只能依靠古注。? 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从古注而来,有时读古注比查工具书更能解决问题 ?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 理论 ?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 周南? 汝 坟》) 唐? 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 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 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古注的萌芽――先秦 ? 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先秦尚未成为一门学科,人们只是自 觉不自觉地运用,也无注释专书。(2)古注的兴盛――两汉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本期古注的重要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注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古注的发展――魏晋至隋唐特点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m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 《孟子疏》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裴 S 《史记集解》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4)古注的中落――宋、元、明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 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 “六经注我”。 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 《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近代)复兴的原因 ?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 ? ?1、注释对象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小学的黄金时代) (3)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 2、注家注本经史子文献: 惠 栋 《周易述》《后汉书补注》 阎若璩 《古文尚书疏证》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 陈 奂 《毛诗传疏》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孙诒让 《 周礼正义》《 墨子间诂》刘文淇 《春秋左氏传旧 注疏证》刘宝楠 《论语正义》焦 循 《孟子正义》 梁玉绳 《史记志疑》沈钦韩 《汉书疏证》 王先谦 《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庄子集解》《荀子集 解》郭庆藩 《庄子集释》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注释传统语言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邵晋涵《尔 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雅疏证》 戴 震《方言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桂 馥 《说文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 读书札记:顾炎武 《日知录》钱大昕 《十架斋养新 录》王念孙 《读书杂志》王引之 《经义述闻》俞 樾 《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三、古注的体例和内容(一)古注的体例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 主的体例。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 旨。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 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 “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就是毛 亨对诗经的注释,“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 释。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 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也称“传” 。 如汉代毛享的《毛诗诂训传》(毛传:毛亨对 《诗经》的注释。)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 羊传》、《春秋Y梁传》。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意思是古代经书意义难懂,需要训解才通晓,象水道阻塞,必灌 注而后畅通。“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因 为作注的人多,注便成为了通称。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本指读书时有所领会用笔 标志在原文一侧的文字,这里是注释的一种。如 《诗经》毛传郑笺。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 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 汉代注释家在注解先秦文献时,多用传注这种体例。 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顾名思义,“疏”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经义。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 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南北朝时期 “义疏”之学兴起,义疏体著述颇多。唐初,学者们对魏晋以下 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订正其中的误解,所以这时的“疏”也叫 “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Y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孝经 尔雅唐李隆基注 宋邢m疏 论语 魏何晏注 宋邢m疏 晋郭璞注 宋邢m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邢m疏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 疏》。 毛传:毛亨对《诗经》 的注释。“传”指阐 明经义。郑笺:郑玄对《诗经》 的注释。“笺”有补 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 孔颖达对《诗经》原 文以及毛传、郑笺等 的注释。“疏”不仅 解释古籍正文,连前 人的注释也一起注释, 也叫做“正义”。 3、章句 ――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特点: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 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 辨明篇章结构等。 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来,将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 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 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 “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4、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又称为集注, 集说,集释 。把各家对一部书的注解按一定的程序汇集一起,然后再加上 汇释者自己对诸说是非短长的按断,阐明汇释者的见解。 它的长处是使读者能发解众说,思路开阔,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在相互比较中明辨是非曲直。这类注解很多,如何晏的《论语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王先慎 的《韩非子集解》等。另有一种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二)古注的内容 汉唐人注解儒家经书,常见的内容有:第一、释字。 如《相鼠》:“相,视也。” 第二、串讲。即把一句或者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如《相鼠》:“视鼠有皮,虽处高现之处,偷食苟得, 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就是对原文“相鼠有 皮,人而无仪。”的串讲 第三、通释全章大意。 如汉赵歧注宋孙]疏《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 指”,就是对全文大意的概述。 ?汉以后,古书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注解的内 容也随之改变。 1、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 2、考证人名地名和考核史实为主。 如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 3、侧重于阐明哲学思想。 如晋代郭象《庄子注》 4、注音也有新发展。 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读若、读如” 等注音,后来反切广泛被使用。 古注的常用术语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 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可译作 “叫”、“叫做”等。①《国语? 越语下》:“田野开辟,府仓实。”韦昭注:“货 财曰府,米粟曰仓。” ②《国语? 周语下》:“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韦 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 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 ?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 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 名等。译为“是指、指的是”。 ①《左传? 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 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② 《孟子? 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 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 菽也。” 3、〔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 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 讲句意。 ①《左传? 隐公元年》:“公曰:‘无庸,将自 及。’”杜预注:“言无用除之,祸将自及。” ②《左传? 成公二年》:“欲勇者,贾余余勇。” 杜预注:“贾,买也。 言己勇有余,欲卖之。” ③《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 杜预注:“合手曰拱。 言其过老悖,不可用。” ? 〔貌、之貌〕?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释形容词,一般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状 态,相当于“……的样子”。例如: ? ①《诗经? 大雅? 瞻n》:“藐藐昊天。”毛传: “藐藐,大貌。” ? ②《楚辞? 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 离其上下。”朱熹注:“纷,盛多貌;总总, 聚貌;斑,乱貌。” ? 犹、犹言――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 或“等于说”。 ? 例:《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 敬也;幼犹爱也。” 声训术语?〔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使用这些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 即所谓“声训”( 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两者音义相通,一般是同源字的关系。被释词要放在 “之言”、“之为言”的前面。 ? ①《诗经? 大雅? 泮水》:“思乐泮水。”郑玄笺: “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 也。” ? ②《论语? 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 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注意用“之言”注释的词,释词和被释词之 间,有时两者只是通其音,而不通其义。通其 音而不通其义的字,不是同源字的关系,而是 本字和通假字的关系。 ①《诗经? {风? 载驰》:“载驰载驱。”郑玄 笺:“载之言则也。” ②《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抑此皇父,岂 曰不时。”郑玄笺:“抑之言噫。噫是皇父, 疾而呼之。” 〔读若、读如〕 ? ? 古注中“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 注音,被释词放在术语之前,释词放在术语之后。 ? ①《说文》:“冲,涌摇也。从水中。读如动。” ? ②《周礼? 大宰》:“以利得民。”郑玄注:“利, 读若‘上思利民’之‘利’,谓以政教利之。”? ? ?注音术语注意:“读如”也用来解释通假字。③《礼记? 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 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读为、读曰〕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明通假,即表明被 释词与解释词之间是通假关系。被释词放在术语之前, 释词放在术语之后。 ①《庄子? 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 注:“辩读为变。” ②《周礼? 春官? 司几筵》:“祀先王昨席,亦如 之。”郑玄注:“玄谓昨读曰酢,谓祭祀及王受酢之 席。” 注意:古注中偶尔也有用“读为”来注音的。 例如《礼记? 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郑玄注:“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 〔如字〕 这是古注中标明多音字读音的术语。一个字若有 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用义的读音叫“本 音”,其余的读音都算是变读。“如字”表示这个字 在当前语言环境中应读它的本音。 ①《礼记?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 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 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校勘术语清代学者的古籍校勘工作。 〔当为、当作〕 ?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改正古书中的错字。 ? ①《礼记? 丧大记》:“君之丧,大胥是敛。”郑玄 注:“胥,乐官也,不掌丧事。胥当为祝,字之误 也。” ? ②《周礼? 考工记》:“作舟以行水。”郑玄注: “古书舟作周。郑司农云:‘周当作舟。’” ? 注意:有时古注中“当为”、“当作”并非用来正误,而是用来表明通假。例如《礼记? 文王世子》:“《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郑玄注:“‘兑’当为‘说’。《说 命》,《书》篇名,殷高宗之臣付说之所作。”按:《尚 书? 说命上》:“高宗梦得说。”陆德明《音义》:“‘说’, 本又作‘兑’。” 〔衍、脱(夺)〕 “衍”即“衍文”,又叫“衍字”,古注中用此注 明因传抄、刻印而误添的字。“脱”即“脱文”,又 称“夺”或“夺字”,古注中用此注明因传抄、刻印 而脱漏的字句。①《潜夫论? 思贤》:“上医医国,其次下医医疾。”汪继 培笺:“‘下医’二字衍 。《晋语》:医和曰:上医医国,其 次疾人。”彭铎校正:“《晋语》‘人’字衍,‘医’字蒙上省。 此文‘医’字不省。” ②《诗经? 周南? 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郑玄笺: “家人犹室家也。”孔颖达疏:“桓十八年《左传》曰:‘女 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此云‘家人’,家犹夫也, 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 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 ? 例如:《诗? 周南? 汉广》:“汉有游女,不可 求思。”毛传:“思,辞也。” ?《诗经》韵例以《关雎》《]q》《静女》《柏舟》 《伐檀》《硕鼠》为例?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踯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有的诗句以代词或语气词收尾,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前面,可以看 作句中韵,也有人看作变相的句尾 韵。 采采]苡,薄言采之。 采采]苡,薄言有之。 采采]苡,薄言掇之。 采采]苡,薄言捋之。 采采]苡,薄言K之。 采采]苡,薄言p之。 ?2、从一章所用的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以《静女》为例: ?第一章“姝”“隅”“躇”押韵,押侯韵,是一韵到底。 ?第二章“D”“管”押韵,押元部。 “炜”,是微部,“美”是脂部。 “微”“脂” 合韵,而且中间换一 次韵。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 ?(1)句句押韵 ?如《静女》二章:?静女其D,?O我彤管。(“D”“管”押韵,押元部) ?彤管有炜,(“炜”,是微部) ?说馈# “美”是脂部) ? “微”“脂” 合韵 ?(2)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最常见的押韵方式。如《关雎》二、 四、五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之。 ?另外,还有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奇句不 押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首句入韵后,偶句押韵。(鸠、洲、逑, 押幽部) ?(3)交韵 ?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如《静女》第三章:?自牧归荑,――奇句,韵脚是“荑” ?洵美且异。――偶句,韵脚是“异” ?匪女之为美,――奇句,韵脚是“美” ?美人之O。――偶句,韵脚是“O” ?“荑”“美”属于脂部――奇句相押。 ?“异”是职部, “O”是之部。职、之合 韵――偶句相押。 ?(一)定x:部就是押字的w。一般碚f,互相押的字原t 上凫兑部。 ?(二)古今的比^ ?主要有三N情r:古今都押;古 押今不押;古不押今押。 ?有差主要原因就是Z音的化。 ?(三)古的w{?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D反取 (部) ? 现代音 推测古音 ? 得 de ? 服 fu e/u/? ? 侧 ce结论-ek ?燕燕於w,下上其音。 之子於w,h送于南。? 兮兮,D其以L。? 我思古人,@我心。 ? 《? 邶L? G衣》四章 ? 彼何人斯?其轱hL。 ?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 胡逝我梁?o我心。 ? 《? 小雅? 何人斯》四???瞻望弗及,谖倚摹《?邶L?燕燕》三章 翩彼w{,集于泮林。 食我桑l,盐液靡簟 憬彼淮夷,慝I其琛。 元象X,大T南金。 《??泮水》八章? ? ? ? ?章 ? 《G衣》的_字是“L、心”,f明“L、心”在上古同部。《何人斯》的_字是“L、南、心”,可C “L”c“心”押K非偶然。又f明“ 南”c“心、 L”在上古同部。《燕燕》的_字是“音、南、心”, 其中也有“南”,可C“南”c“心”押亦非偶然, 又f明“音”、“南”、“心”、“L”上古同部。 《泮水》的_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 “音”,f明“林、音、琛、金、南、心、L”等字上 古同部。@Nw{_字的方法就叫做系法,又叫做 “zK引”。上古的部就是使用@N方法w{出 的。具w步E是先系法对》_字w{槿舾 M,有多少M就f明上古有多少部,然後Α冻o》 《易》等其他先秦文M行系以C《》分部 的正_性KU大各部的w字。
:无韵尾 或以元音[-u][-i]收 尾的韵叫做 。 :以鼻音[n][-ng][-m]收 尾收尾的母叫 做。入:以塞音 [-p]、[-t]、[-k] 轫尾的母叫 做入。 ?古韵三十部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它不但适用於《诗经》,而且适用於同时代的其他诗歌韵文。如《楚辞》?先秦的文献,不但诗歌押韵,连散文也有押韵的。《周易》大部分押韵,《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韵。 ?研究者:?宋代е俄a》,_始探求古面貌。?明代第著《毛古音考》等加古音,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x古的 “叶”f的`,提出了古今音的^ c。古音学的开路者?清代炎武著《音W五罚止彭10部。古音学的奠基者。 ?段玉裁著有《六繇表》,分古617部。段玉裁全面继承顾氏、江氏古韵 研究成果,分古韵17部。?段氏同时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意思是f符相同的字必然凫锻豁部。等于运用这个理论对《诗经》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 ?? ?XguànQ於垤dié ,DU於室。 sǎ唏分希艺黜yù至。 《?豳L?|山》三章 ?“垤”、“室”、“窒”三字均以“至”字 作槁符,它正好都作了_字,同在 《》“|”部。段氏的@一lF不但C 明了《》w部的正_性,更重要的是U 大了部的w字。 ?清戴震著有《考》及《表》,分古925部 ?孔V森著有《》,分古18 部, ?王念O分古21部 ?江有a也分古21部。 ?章炳麟分古23部,晚年又主冬 侵合橐徊浚22部 ?S侃分古28部。 ?F代W者王力,主脂微分部。 ?《诗经》产生于先秦。随时间推移,语音发生变化。?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但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 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之处,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 ?叶音说盛行于宋,吴А睹挂簟肥谴表作,已亡佚。从朱熹《诗集传》注音中 可以看到吴氏叶音的大致情形。?至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时有古 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 ?1、古代汉语的韵和现代汉语的区别。?古代汉语:把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韵。(字) ? 现代汉语:音节中声母以外的部分。(字母) ?2、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韵是最普遍的 形式。 ?3、采采]苡,薄言采之。 采采]苡,薄言有之。 ?句中韵或变相的句尾韵。 ?4、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踯 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从一章所用的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关关雎鸠, 自牧归荑, ? O我彤管。 在河之洲。 洵美且异。 ? 彤管有炜, 窈窕淑女, 匪女之为美, ? 说馈 君子好逑。 美人之O。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属于(句句押韵)、 (隔句押韵)、(交韵 )。?5、静女其D,隔句押韵:(首句入韵后)奇句不押韵,偶句 押韵。 ?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通论 文字: 汉字...(四)繁简字(参见教材通论) (五)互体字(见第一学期 PPT) 四、汉字部首举例...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136页 免费 古汉语语法 21页 免费 古代汉语语法(二) ...古代汉语考前复习 壹、关于考试题型 古代汉语考试,大致有如下一些题型: 一.选择...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大纲及练习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古代文学 ...3、 (详细内容看课文和课件) 齐桓公伐楚盟于召陵 一、 重难点 1、 熟悉文...搜试试 3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中教育 政...古代汉语复习要点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考核要点 一、常用文言虚词及其...搜试试 7 悬赏文档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广告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汉语一、填空题 1.查字典的三种...搜试试 3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广告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搜 试试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教育 文学...古代汉语复习 隐藏&& 古代汉语一、绪论 1.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1919 年...搜试试 3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教育 文学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搜 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教育 ...古代汉语教程复习专题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搜 试试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教育 文学...复习古代汉语课程,总的要求是: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抓住重点,全面复习。 弄...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顺承郡王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