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平均正常活动范围目前对教育平均每年为自己投入多少钱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关于城市居民家庭子女教育费用情况调查报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关于城市居民家庭子女教育费用情况调查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家庭该为读大学交多少钱
来源:法制周报-e法网
作者:彭联联
  教育部2007年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并据此重新核定大学学费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招来舆论的一片质疑,人们担心,大学学费是不是又要涨了。那么,人们为何会有这种担心呢?
  分摊解决不了学费高问题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应当是非赢利性的,而高等教育使得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均受益,将教育费用进行分摊是合理的,但分摊的比例以及分摊的总额应该进行科学的计算。
目前,教育部规定的收取学费的比例为学校年生均日常运行成本的25%。
  据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透露,有关部门对高校学生年均日常的运行经费进行过调研,高的超过1.4万元,低的在1万元左右,综合一下,按25%提取,每个学生每学年的学费定在3500元。但是加上住宿费、生活费,一个大学生每年所需费用在万元左右,4年则需要4万元,而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是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可以说,高校收费标准已经逼近、在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我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由此可见,所谓“核定高校生均成本”和“学生家庭分担25%的教育成本”,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学费,化解百姓的读大学难问题。
  目前分摊比例过高
  据媒体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学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在20%左右。而在中国呢?2005年我国人均GDP是1703美元,5000元的学费占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强。这还是平均水平,对于生源地在中西部地区的,有的比例甚至超过三分之二。
  有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收费约400亿元,同期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约700亿元,学生家庭分担的高等教育年度投入比例达到36%。这大大超过有关部门所说的25%的分摊比例,而实际上,25%的分摊比例在国际上也属较高水平。
  “逆推法”算出分摊比例
  教育成本如何分摊才算合理呢?笔者认为,办大学应该着眼于国情和民生,其分摊成本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老百姓的收入状况,采取“逆推法”来确定。首先以“让大多数人上得起大学”为原则,根据当前国民的收入水平来确定一个令大多数家庭基本能承受的分摊比例,据此制定大学学费标准。在此基础上,再推算出高校的运行总成本。
  当然,按这种“逆推法”得出的理论成本肯定比当前高校的实际成本低得多。如果国家以这种理论成本对高校进行财政投入,一些高校就面临资金紧张。为此,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运行成本降到最优效果。(责任编辑:李清)
·(01/23 07:44)·(01/22 13:34)·(01/22 12:10)·(01/21 08:30)·(01/16 14:05)·(01/16 10:52)·(01/16 08:38)·(11/20 08:53)·(05/30 10:29)·(04/07 03:55)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
精 彩 论 坛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当前我国教育服务产品需求分析
下载积分:1800
内容提示:当前我国教育服务产品需求分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8|
上传日期: 18:41:0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8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当前我国教育服务产品需求分析
关注微信公众号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_甜梦文库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 姓名:汪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李忠斌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受教育者的教育程度与未来 的收益高度相关。高等教育给人获得好职位提供必需的文化资本,有了好的职位 就会有高的收入,高收入是保障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对于大多数人 来说,接受高等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改变并提高其社会地位,增加其竞争力,争取 一份较好的工作。农村学生则期盼通过自我奋斗考上大学,改变家庭及自己贫困 生活状况,这几乎是他们改变社会阶层的惟一途径。 高等教育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增强了人们高等教育投资观念。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居民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消费结构 和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高等教育需求发生了质的飞跃,高等教育需求成 为现代生活的一种需要。 所以, 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为子女支付高等教育的费用。 然而,需求是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家 庭收入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居民对高等教育 学费的负担能力有了一些提高, 但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强。 我国高校学费逐年看涨, 高等学校学费收入是高等学校经费来源中增长最快的部分。随着学费标准的不断 提高,个人负担的成本比例也越大,所以学费目前对大多数国民构成了比较大的 压力,学费水平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同时,由于收入的不平衡性, 各阶层对学费的承担能力也是不平衡。特别是我国西部农村家庭, 他们的收入水 平在我国平均水平之下。 西部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 响到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他们的收入水平。 许多家庭希望能加强西部农村教育, 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促进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目前西部农 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因此要使西部农村经济 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加强教育是当务之急。 本文从家庭收入、消费结构和教育支出等角度出发;同时,结合高等教育学 费的现状;在西部农村这个特定地区运用实证分析法,对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 等教育支付能力进行剖析。理论上,家庭及个人的高等教育投资行为有其特有的 投资目的、投资行为以及投资方式的影响。从需求产生方面来说,需求是具有支 付能力的需要。 在一般意义上, 如果家庭经济收入不能满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那么,就会不得不放弃高等教育。然而,一个人的收入因人力资本的大小而不同, 即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水平也越高。教育程度较高的孩子,其未来 的收益就越多,带给父母的效用或满足程度越大。高等教育能使家庭及个人获得I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很高。许 多家庭为了能改变家庭以后的生活状况,尽最大可能的送子女上大学,甚至不惜 债台高筑。然而,子女四年大学学费、生活费、学习用品及其它相关费用是一笔 不小的数目,对于我国西部农村绝大多数家庭是难以承担的。在实践层面上,本 文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方面分析了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 表现和问题,得出结论:我国西部农村居民高等教育支付能力普遍很低。最后, 文章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以前许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对策之外,针对于 西部农村这个特殊的地区,贫困学生居多,在他们学习条件相对较差的状况下, 本文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除导言和结束语之外,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即采用统计 分析的方法,剖析现阶段我国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状况和影 响因素;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实证分 析;第三部分,即第三章,从我国西部农村对家庭高等教育支付能力中的一些问 题出发,找出其主要相关的原因,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支付能力 西部农村家庭 实证分析 影响 原因 对策II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re is a growingly profound awareness that the level of education of the educated and their future earnings are highly relevant.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s the necessary cultural capital for people access to good jobs to, with good jobs there will be a high income, high-income guarante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high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for most people, the main purpose to receive higher education is to change and improve their social status, to increase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to fight for a better job. Rural students hope to be admitted to the University through self-struggle and then chang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and themselves, which is almost the only way for them to change their social strata. Th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enhances the people's investment ideas on higher education.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come of residents changes greatly.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people improve constantly.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cept change profoundly and it takes a qualitative leap in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which becomes a need of modern life.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families are willing to pay for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ir children. However, demand is the need to have the capacity to pay. The residents’ capac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ay depends largely depends on the levels of their family income.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reases substantially, so there has been some increase for China's residents on the afforda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fees. But it is not strong as expected. China's college tuition is growing year after year, and it is the fastest-growing part in the source of fun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standard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n tuition, the proportion of the cost of personal burden becomes greater. So currently it brings about a big pressure on a majority of people. Fee level has exceeded the affordability of most of the residents.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mbalance of income, the affordability of fees of all walks of life is also uneven. In particular, China's western rural families, their average income level is below China's average level. China's western rural region is one of the bottlenecks in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our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level of farmers’ cultural quality directly impact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ural areas and their income levels. Many familiesIII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hope to strengthen th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improving labor qual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status. At present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western rural labor force is generally low, the overall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not high.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is imperative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ic and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farmers. This thesis uses empirical analysis particularly in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and analyzes the capacity of the western rural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to pay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family income,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education spending, and other point of view, integrating the status of higher education tuition fees. In theory,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in higher education investment behavior has its specific investment objective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impact of investment. From the demand side, demand is the need to have the capacity to pay. In the general sense, if the family income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y would have been forced to give up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impact of personal income is significant. The average income of higher educated population is well above that of the non-higher-education population. The gain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much greater than those of primary education. A person’s income is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size of human capital, that is, the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one has, the higher level of income he gets. The more future earnings Children with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have, the more effectiveness or the greater extent of satisfaction they bring to their parents. Higher Education enable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access to economic interests,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and individuals to achieve the aspirations of self-worth. Many families make the greatest possible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 colleg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living conditions for their families in future, even at the debt. However, the sum of children four-year university tuition fees, living expenses and related costs, school supplies and related costs is a large number.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China's western rural families to afford the costs. I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performance and problems of the affordability of the western rural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for higher education from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China's western rural residents’ capacity to pay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very low. Finally, the thesis tries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In addition to the solution many scholars introduced before, the thesis has made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the special region- western rural region, where there are most poor students and most of them have the relatively poor learning conditions.IV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that i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and factors of affordability of China’s western rural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for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econd part, that is, Chapter II,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western rural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capacity to pay higher education. The third part, that is, Chapter III, finds out the key corresponding reasons, then to explore som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from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affordability of China’s western rural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for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Affordability Impact Western rural family Empirical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FactorsV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日期: 日期:年 年月 月日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 言随着人类跨入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快,科学技术 发展不断加速,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创新浪潮在全球涌动,以知识创新为 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兴起。人们普遍认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占主导地位,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成为生产力内在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发展 的主导力量。由于知识经济自身的特点,知识的产生、积累、传播及其转变成财 富,无一不需要人才来完成,决定了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竞争主 要表现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谁就将掌握发展的 先机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从社会系统的内部组成的子系统来看,积 累与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的正是高等教育。一、问题缘起(一)知识经济社会高等教育职能舒尔茨认为,和体现在物质产品上的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 者身上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人力资本的 形成要消耗一定量的金钱和其他稀缺资源,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要通过投资才能 形成的,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教育资本可以增加受 教育者未来的预期收入,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合理安排支出,增强劳动者职业 选择和流动的适应能力,同时,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增长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的定量分析也说明了:人力资本禀赋差异是影响各地区发展的重要因 素,初始的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作用,如果初始人力资本存量提高 1%,它对经济增长贡献将达到 4.53%;提高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机会,可促进农 业劳动力转移,也会对经济增长起积极作用,且大于投资的作用。劳动参与率与 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 1%, 就先带来 2.2%的经济增长; 而投资率和投资效 果分别提高 1%,只能带来 0.13%的经济增长。显而易见,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① 远高于对物质资本投资效益。 人们进而认识到,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除了收入贫困和人力贫困只是现象,只是结果,而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才是实质,才是原因。 穷人作为贫困的主体,他们不是经济福利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能动地获取机 会、争取权利进而享有充分经济自由的经济单位。要减少贫困,一方面,必须保 证穷人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穷人要有能力,即社会赋予①秦兴洪等.近五十年来中国农民收入变动的五大特征考察[J].《学术研究》 ,2003 年第 11 期 1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他的选择权利和自由,利用其拥有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这又依赖于 广泛深入的社会教育以及人们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高等教育职能也随 之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是一种消费方式,高等教育有着持久和广泛的社会需求, 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消费热点。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 可以增强一个人获得理想的职业岗位、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收入等诸 方面的能力。目前,在社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面前,高等教育的供给 显得严重不足,形成了“买方市场” 。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 入,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充分发挥其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发展经济的功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要满足群众的消费需要,要求质量、求效 益,让群众心满意足,从而心甘情愿地支付费用,送子女上大学。 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通过高等教育,使人 能够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通过高等教育,使人的思维更为缜密,知识更丰 富,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或描述周围的事件;通过高等教育,能够提高人们完成较 艰难任务的能力;通过高等教育,满足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通过高等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为社会财富积 累作出贡献。(二)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除汉族以外的 55 个少数民族有 40 多个民族生活聚居在西部,我国西部地 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 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0%,人口约占全国人 口的30%。伴随着西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在经济与社会发 展中的主导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日益明显。 总体上看,我国西部农村经济近几年有了一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上有了一 定提高。但西部农村仍旧是比较贫困和落后的,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其主要 成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矛盾。早在农耕文明与自然经济发展时期,西部地区 直接有效资源的递减随着社会大众能量需求的增长,就已逐渐呈现为一个大范围 的衰变过程。我国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发展阶段,都是在大量耗散西部自然资源 的基础上完成的。近现代以来的混乱与非理性时期的过度耗费,更使西部的直接 自然资源日益紧缺。如在前现代的工业化和计划经济时期,西部的资源开发在非 市场的价值调节下,就主要表现为总能量的耗散和流失。原本贫瘠脆弱的大部分 自然地理区域,已难以承负日益增长的人口发展需求与单纯的索取型生产开发, 恶劣的生态环境呈迅速蔓延之势,局部地区已不适宜于人类生存。因此,当代西 部农村的贫困落后首先是一个客观问题。由于西部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西部地区财 政能力薄弱,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和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高层次人才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队伍缺乏,已经成为西部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客观既定的条件下,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必须尽力 发展,改变落后局面,尤其是要减少和消除贫困,以缩小与东部的差距,达到人 为的均衡,这就只能发挥所谓非自然的外部变量的作用。在西部农村人口恒定且 所需总能量的自给量不变的假定条件下,要普遍提高其社会成员的生存质量亦即 能量占有率,第一种途径是非稳定和不可持久的;第二种途径则又依赖于新的可 能性空间的拓展。显然,只有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浪费,才是在能量耗费的总 趋势下, 实现西部农村人均能量占有率有限增长的基本途径。 而这一途径的实现, 又完全取决于西部农村的人力资本构成及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西部农村贫困的结构表层是生态脆弱,生存自然环境恶劣,中层是人口自然 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占有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人均收入低;深层 则是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短, 劳动力素质低能力弱, 人力资源的潜能未能充分开发。 由于西部劳动力文化素质低、谋生技能差,政府的许多措施都很难落实。结果政 府花了钱,而居民生活水平仍旧很低。 加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素质,人口素质是西部发展的瓶颈。贫因地区的教 育产业更带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绝大多部分需要政府投资介入或政 府引导民间投资介入,所以,政府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财 政支持力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 不仅关系到总体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区间差距的缩小。二、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一)理论分析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投资是某一社会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人力、财力 和物力的总和,我们又通常将这种人、财、物的投入称为高等教育资源。从狭义 上讲,高等教育投资就是能够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所投入的人、财、物的总和,这 种投入往往以高等教育经费的形式体现。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在实际上表现为 受教育者个人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支出,主要是指受高等教育者及其家庭支付 的学费和学生用于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费用(不包括学生在学习期间用于日常生活 的费用) 。 1、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行为的分析 家庭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有其特定的行为预期。作为家庭 投资的重要部分,受教育者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符合个人一般投资的行为动 机和目的的。家庭教育投资动机是指促使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动力,是促使家庭 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教育投资的某种意念或想法,它直接影响着家庭对高等教 育的投资行为。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3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第一,经济动机。通过投资能获得较高的未来收入。这种收入是个人劳动价 值的体现。其价值体现在个人接受高等教育,进入生产领域,参与工作之后,社 会支付的劳动报酬的多少。高等教育对个人经济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受过高等 教育人口的平均收入总是远高于未受高等教育人口的平均收入。高等教育的收益 率大于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个人教育收益率是递增的;教育对收入增长的影响主 要是通过就业途径的选择来实现的。① 第二,提升动机。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流动有个显规则:教育给人 获得好职位提供了必需的文化资本,有了好的职位就会有高的收入。社会学研究 表明,个人接受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好坏与晋升的机会成正比。在中国,职业职位 的获得与学历,特别是高等教育学历有着紧密的关系。目前在国家机关和企业高 层,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比例已经相当高。近几年,我国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入, 国家已经实行制度,国家机关的干部逐渐走上公开招聘、考试选拔的轨道,在招 聘的过程中,对参加聘任人员的学历都有基本的要求。 第三,荣耀动机。古代人把金榜题名视为一种光宗耀祖的荣耀,这种荣耀的 心理在今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普遍认为,让孩子上 一所好的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家庭的一种荣耀。接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 与自尊心、虚荣心的满足是有关的。 2、影响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因素分析 贝克尔认为:惟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这种投资的有利② 性或收益率。 我们在分析影响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因素时, 首要的是看这种投资的收益情况。事实上,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 经济角度考虑,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人收益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是指家庭通过投资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者形 成或提高的劳动能力,并使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获得的种种好处,是人们决定 接受高等教育的根本动因。个人选择某一大学就读,是因为他相信该校的文凭将 使其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同时或许还能满足其人性方面的高层次的需要。 但这些将来才有可能获得的收益,必须足以补偿由于学习而产生的教育成本(费 用) 。一般而言,个人教育投资收益较高时,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才会高。在中国现 阶段,在住房和医疗等福利收益方面,高等教育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二, 家庭经济条件 受教育者个人及家庭负担的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前者 指私人支付的学费和生活费;后者指达到法定工作年龄的学生因放弃就业而减少① ②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6 期 加里?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2 页 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收入 (即学生的机会成本) 在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或高等教育为非义务教育阶 。 段,只有部分人或者少数适龄人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国,如果高等教育 的成本全部由社会或国家负担,势必造成少数人受益,多数人(纳税人)负担的 不公平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如果高等 教育成本全部由国家负担,面对不断膨胀的需求,如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 大众过渡的阶段,提高大学入学率就将使国家不堪重负,更不用说普及高等教育 了。但是,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高,并不能说明接受高等教育的每一个人都 有能力负担相应的高等教育成本。 对家庭来说, 促使投资高等教育动机产生的外部因素有两个: 一是投资环境, 二是投资能力。投资能力是与家庭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试想,在一个温饱尚没 有解决的家庭中,全家的中心问题和奋斗目标是解决生理的需要,投资高等教育 是很难列到议事日程上来的,这便是贫困地区就学率低、失学率高的主要因素。 个人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或收入增长的速度越快,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就 越大,反之就越少。支付能力限制了经济条件比较差的个人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 资。(二)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代表作《论国民财 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视为国民财富 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他认为,社会上一切人们学到的有用的才能是和机器、 工具等生产资料一样的财富,而学习才能时所付出的费用是可以得到回报的,学 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部分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①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期, 专门研究教育经济问题的西方教育经济 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了。 最初经济学家在研究总体教育的经济问题时,已经包括了对高等教育经济问 题的研究,例如,西方教育经济研究的最早论文,1935 年美国学者沃尔什(J. R. Walsh)发表的《人力资本观》 ,首次采用“费用-效益”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 教育程度学生个人的教育费用和毕业后因能力提高而使收入增加的情况,论证了 高等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② 有人论证说,西方教育经济学根植于人力资本理论,教育需求首先来源于可 以累积的人力资本储备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主要贡献的几位 学者―舒尔茨(T. W. Schultz) 、明瑟(Jacob Mincer) 、贝克尔(G. S. Becker) 、 丹尼森(E. F. Denison)等都是著名的经济学家。① ②[英]亚当?斯密.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1,第 257-258 页 邱渊.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及现状[M].教育研究丛刊,1979 年第 1 期,第 105-124 页 5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贝克尔把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通过增加人力资源、影响未来货币收入和精 神收入的活动。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 构成的资本。人是劳动力资源,通过投资开发才形成人力资本。舒尔茨把人力资 本投资分为以下五类: 1、医疗和保健。它包括影响劳动者的寿命、力量、精力等方面所有的费用, 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要求,其必然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其工作能力。 2、在职人员培训。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各种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 3、学校教育。它包括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成本是指 学校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和学生上学期间所放弃的收入。 4、 企业以外的组织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 包括那种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 推广项目。 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活动。①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投入。舒尔茨认为,教育资本可以增加受教育者 未来的预期收入,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合理安排支出,增强劳动者职业选择和 流动的适应能力。人力资本可以促使经济增长,增加个人收入,从而使个人收入 社会分配的不平等现象趋于减少。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 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个人收入,使个人工资和薪金结构发生变化。个人收入的 增长和个人收入差别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是人力资本投 资的结果。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年限的延长,随着中等和高等教育升学率的提高, 社会个人收入不平衡状况将趋于减少。 明瑟提出用教育投资和教育创造的收入之间的关系而推导出来的收益率计算 方法,也就是后被称为的“明瑟收益率”。明瑟认为,接受教育的成本还应该包 括所放弃的上一年的收入,将每年的教育成本累计在一起,从而推导出直接受教 育的未来收入。 卡诺伊不满足明瑟计算模型对投资收益的简单化。他认为,不仅受教育年限 能够带来收益率的变化,而且高等教育质量也会提高教育收益。在他看来,教育 质量的提高在两个方面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首先表现为直接影响,即在某一 种学历层次上提高认知能力而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其次是表现为间接影响,即通 过继续教育提高认知能力实现教育投资的可能性。 在人力资本微观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加里?S? 贝克尔作出了很大贡献,与舒尔茨并列被称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并获 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著作《人力资本》(1964 年)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 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表现在他对 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上。他通过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①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第 1-16 页 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分析,提出了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 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一个人的收 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同一年龄组中,又因人力资本的大小而不同,即一 个人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水平也越高。教育程度较高的孩子,其未来的收 益就越多,带给其父母的效用或满足程度也越大。贝克尔的贡献在于分析不同经 济阶段的个人高等教育需求,为此进行了定量研究,经过复杂的一系列推导建立 了二元选择模型。其高等教育个人需求函数简化式如下: Prob = (Yi=1) = e Zi /(1+ e Zi), Zi = β0+βx 式中,Yi 代表上大学的选择,当 i=1 表示选择上大学;当 i=0 表示选择不上 大学,影响选择的因素有家庭背景、求学直接成本、机会成本、预期收入、家庭 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学业成绩或学习能力等因素。①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在广度上、 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 尤其对于教育成本及其分担、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个人收益率、以及政府对 学校拨款方式、教师供求工资等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 方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约翰?克雷迪教授于 1995 年发表了专著《高等教育经 济学》②,对高等教育的收费、税收、受教育者终身收入以及个人教育收益率等问 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此之前, 克雷迪教授还发表有数篇同类型的论文和专著。 这些研究对高等教育的经济学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高 等教育与经济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中国的教育经济研究一直未受 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1979 年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提出建立中国的教育经济学, 1980 年 8 月中央教育科学研 究所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交流会,于光远、许涤新、董纯才等著 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会上倡导建立中国的教育经济学。1984 年 10 月中国 教育经济学会成立。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形成较晚,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教育经济 效益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教育的经济效益问 题越来越受到中国教育经济学学者的重视。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有两个公认的赖以生存的核心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是劳动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舒尔茨等人创立的人 力资本理论。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赖以发展的理论基础必将扩大, 比如新制度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某些成熟理论模型完全可以用来 分析解释教育经济与管理问题和教育机构的理性或非理性行为。高等教育不是一① ②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41 页。模型的推导略。Greed, J. The Economics of Higher Education―An Analysis of Taxes Versus Fees. England: Edward Elgar. 1995 7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种纯粹的私人产品,它的供给在有限的范围内和非拥挤状态下具有非竞争性,在 消费过程中具有正的外部性,所以,如果它被集体供给或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来 被提供,就可以实现多项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 、范围经济和社会合意性。 从教育的根本目的上说,教育组织不是也不应该是营利性组织,它们应该受到有 关法律的制约和政府的调控,但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几乎世 界各国都难以向所有本国公民提供充足的多样化的免费的公立高等教育。因为高 等教育是花费极高的教育,公民的高等教育需求是多样化的、多元的,需求的等 级、层次、规格和能力有比较大的差异,社会公共选择理论为此提供了分析工具, 然而,要想累积所有经济人的各种教育偏好,从中推导出最优的高教资源配置政 策不具有可行性,并且,由政府按照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提供高等教育,既无财 力,也无效率。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教育经济学引入我国以来,高等教育经济研究发展最为迅 速、成果也最为丰富。在我国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中,我国许多学者对高等教 育从不同方面开始探讨。 著名教育经济学者王善迈教授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工具,逐步形 成了他独特的教育经济学学术思想。他以公共经济学的产品属性理论为切入点分 析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属性,把高等教育归属为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 公共产品。他认为,产品的生产要按照产品的属性不同采取不同的配置分式,利 用市场调节有效地配置准公共产品,以便解决高等教育长期过于依赖政府投入而 造成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王善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大学应收取学费。王善 迈从高等教育服务是准公共产品,认为学费是高等教育服务成本的分担和补偿, 学费的标准应由政府制定,制定的基本依据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的支付 能力。 杜育红博士认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正规学校教育需求产生于企业对劳动力素 质要求,具有经济功能的现代学校教育是从企业培训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学校从 经济利益角度实际上与企业没什么区别,学校之间之所以会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是 因为学校能从中获得利益, 或者至少能获得成本补偿。 个人之所以选择接受教育, 是因为教育能提高个人未来的收入。① 闵维方教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高等教育市 场之间存在着一个循环的流动体。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必须进入劳动力市 场寻找职业;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必须根据供求现状来实现人力资源在社会生 产和服务行业中的配置。在他看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必然产生包括价格 信号在内的市场信号,从而使求学者及其家庭接收到市场信号后产生相应的预期 收益。因此,他认为,这一预期收益和家庭收入、学费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必然①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个人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产生影响。 丁小浩教授做了一定的实证研究,她指出,旺盛个人高等教育需求使我国高 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并由此造成了高等教育供求总量和结构失衡。因此,她强 调,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使高等教育规模与实际供给、 社会需求比较接近。① 范明教授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做了一些研究,他认为高等教育投资作为一种 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与个体的其他投资活动相比有其他相关因素的判断,同时还受 制于此项投资收益率与其他项收益率的对比。范明教授用投资分析法对高等教育 这一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进行分析,他得出的以下模型:1 Ip = ? (e, , ?Y, L) s同时,n E E' = , ∑ Ei | r & Ib Ip Ib i =1模型中的 Ip 表示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Ib 表示个人的其他投资,Yp 表示个人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e 表示投资收益率,S 表示投资风险,?Y 表示个人的边际 收入,表示影响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其他非经济性因素,如价值观念、 文化传统等,r 表示市场贴现率,E 表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E ' 表示个人进行 的其他项目投资收益。② 1 模型中的系数 ? (e, , ?Y, L)可视为系数中的各种因素在个人收入一定的情 s 况下,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综合影响,可以称之为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倾 向。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倾向是由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风险、个人的边际收 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共同决定的。 这一投资行为模型的基本涵义是: (1)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收入水平、价格效应、投资的 收益率、投资的风险及其他因素。其中个人的投资规模与其收入水平(可支配收 入)与投资的收益率成正比与投资的风险成反比。 (2) 个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应不低于其他活动投资的收益率, 同时其 投资的收益应大于投资成本。① ②丁小浩.高等教育个人需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J].高等教育研究,1998 年第 4 期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第 188-189 页 9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三、研究意义与方法(一)研究意义舒尔茨教育经济学流派认为: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教育不仅能使教育 者个人获得经济或非经济的收益,而且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 因素。 教育经济学认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 功能日益显著。高等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合格劳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 提高。同样,它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能力。高 等教育是以就业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这决定了它 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有别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通过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改善经 济增长的质量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因此 而人力资本的提高又是加快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其投资结构也由过 去单一的国家投资向国家、个人、社会共同投资转变。如何合理地分担高等教育 成本的问题,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在确定高校学费水平的时候,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费与教育成本的 关系 ;二是学费与居民承受能力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成本的分担有其历史 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实行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的单一投资模式, 受教育者几乎不交 或象征性交极少的学费, 因此, 形成一种大学“只要考得上就上得起”的现象。自1997 年实行高校收费并轨以来, 由高等教育直接受益者即学生个人或家庭分摊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打破了过去由国家投资而由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且直接受 益的不公平局面。然而, 短短几年, 学费增长的速度已超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速 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会受到家庭及个人经济条件的约 束。消费倾向是由收入和消费支出决定的变量, 高等教育消费倾向还较大程度地 取决于支付意愿, 但再高的支付意愿也不能抵消学费水平和收入预期的影响。学 费水平的提高对贫困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愿望会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 高等教育收费和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成为探索和研究的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民的收入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其分布极不均等, 广大的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阶层几乎无多少储蓄。因此, 居民对高等教育学费 的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现阶段的收入水平。我国居民的收入不仅存在阶层之间的 巨大差异, 而且地区之间的悬殊也较大。对于西部农村地区家庭来说,他们的收 入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尽管他们对高等教育有迫切的需要,所以往往有效需求极 其不足。1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因此,对西部农村地区家庭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研究,将会是一个具有现 实意义和深远发展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收入状况,探 索西部农村地区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进一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从而 对提高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更好地开发 西部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提高西部地区劳动者素质;更好地发展西部地区经济 作出一些贡献。(二)研究方法1、分析方法 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 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研究与一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2、运用的主要理论 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需要运 用多学科理论,文中运用的有:教育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区域经 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 3、主要创新点 (1) 本文试图在总结已有的对西部农村教育支付能力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 立一个提升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的内容 包括分析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生活现状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支出等问题,并对西 部地区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支付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2) 丰富了高等教育个人支出的研究。 通过对西部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个人 支付能力分析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1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第一章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现 状及影响因素一、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现状(一)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投入有一定增加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人的受益率逐渐增大。所以,个人在高等教育的 投入上应该占有更大的比重。但是,从投资收益分析可以看出,个人的投入在相 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经济的制约。经济上的首要因素是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由此 决定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由收入水平与不同水平的劳务的相对价格决定。在收 入水平和劳务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取决于收入水平。 1、西部农村家庭收入有一定提高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现 实收入表示的财富流量,还是以居民储蓄表示的财富的存量来看,西部农村居民 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表 1:西部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单位:元)地 区 全 国 内蒙古 广 西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607.15 639.45 557.76 435.14 540.86 649.71 530.8 430.98 559.78 578.13 683.47
4.51 3.60 8.60 3.86 0.49 8.08
4.51 9.86 7.12 5.66 4.13 6.19
5.22 8.93 4.19 6.52 7.65 4.93
4.67 2.78 1.79 2.63 1.46 2.15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6》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西部各地区农村居民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个人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家庭消费结构和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使 家庭和个人对生活水平提高产生新的需求, 一部分家庭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 将需要层次逐渐提升转移到精神需求上面,而高等教育是家庭和个人首选的投资 领域。因此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会有一定的增加。1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2:西部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教育支出 (单位:元)地区 全国 内蒙古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2000年 186.72 232.58 186.76 154.52 159.55 97.26 106.14 11.11 181.81 143.87 79.38 144.98 105.98 2003年 235.68 256.17 175.55 180.28 202.27 128.13 131.49 32.22 267.87 191.83 131.71 178.34 112.93 2004年 247.63 291.98 178.83 198.65 209.68 140.21 143.2 37.84 258.83 202.64 108.14 217.06 126.92 2005年 295.48 309.4 226.38 249.71 225.16 160.91 182.62 28.2 297.33 257.88 109.53 177.9 159.32资料来源:年《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从表中可以看出,西部各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教育支出一直是在逐年增加的, 尽管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但他们对子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资还是不断在加重的。 他们宁愿把仅限的收入,甚至借债也要让他们的女子接受高等教育。据调查 表明,中国家庭愿将子女培养到小学毕业的占3.6%,初中毕业的占18.8%,高中毕 业的占16.8%,中专毕业的占9.6%,大专毕业的占6.5%,大学毕业的占29.2%,研 究生毕业的占3.1%,没有要求的占12.3%。比例最高为培养到大学毕业,其次为初 中和高中,根据这项调查,38.8%的家庭有高等教育的投资需求。①高等教育对个 人经济收入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平均收入总是远高于未受 高等教育人口的平均收入。 中国90%的家长都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 他们认为 “再 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甚至有许多家庭表示愿为孩子上学举债。这些 都表明,接受高等教育,增强自身立足社会的竞争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二)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仍旧较弱尽管西部农村家庭平均个人的收入增长,他们对于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 有一定的投资潜力。进而,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强。然而, 大学学费的不断增长让他们不堪重负,从某种程度上讲,又反过来抑制了该地区 农民的投入。 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主要是通过学费的形式来表示的, 当然还包括了生活 费用和其它的一些开销。因为学费投入占的比重最大, 也最好计量, 所以,投入 主要通过学费的投入来表示。个人高等教育投入明显偏高,几乎超出了实际支付 能力,这些就是西部农村个人(家庭)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李从松. 中国大学贫困生研究―贫困与贫困生现象的经济分析[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教育支出明显偏高 经济学中,家庭消费能力水平用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家庭食物消费占 家庭总收入的百分比)表示,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越低,消费能 力越强,两者成反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我国西部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纯 收入2378.91元,食品支出达到1007.17元。我国西部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这表明我国西部农村家庭和个人只初步具备高等教育消费的能力。然而,如果考虑到近年来高校学费的上涨幅度,那么,西部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支付能 力仍旧是很弱的。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收费水平来看, 中国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偏高 的。北欧诸国与西欧主要国家, 大学教育都是免费的。法国的国立大学只收取少 量注册费, 东欧诸国高等教育也实行免费与廉价制度, 加拿大高校收费低廉, 由 政府巨额补贴,等于全民办学和全民共享; 美国公立大学虽然收取学费, 但其每 年学费平均仅占人均收入的10% 左右, 而在我国每年一个学生的学费, 却要占人 均收入的80%(城镇居民) 和200%( 农村居民) 左右。按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 规定,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 应占GDP的4%, 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到2004年,如按修正后的GDP为159878亿元,则国家财政性教 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仅为2.787%,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5.1%,而大学生的学费 支出,比世界上收费最贵的日本高出三倍。① 从学费和杂费上看: 高等教育经费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不断降 低,从1997年的78.30%降至2002年的50.55% ,5 年以来降幅达到近27.75% ,与之相 对的是,学费和杂费在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比例却不断上升, 从1997年的14.82% 上升到2002年的26. 26%,5年来增长了11.44%,生均学费和杂费已由1997年的 1823.52 元上升到2002年的4324.44元, 其间增长了近137%,年均增幅达27.4%(见 表3)。 为了保证充足的办学经费,高等教育经费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的下降 与学费和杂费的逐年增加的关系可见一斑。 表3: 年普通高等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表单位: %年份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预算内教育经费 全部教育经费合计 学杂费占高等教育经费比例 高等教育经费中国家财政性教 育经费比例
19.48 15.42 14.82 78.30
21.40 18.63 13.31 64.94
23.27 21.16 17.04 62.53
24.18 23.73 21.09 58.16
23.47 25.15 24.21 54.24
23.26 27.15 26.26 50.55资料来源: 年中国统计年鉴①孔善广.教育经费支出与财政相关问题[J]. 财经文摘, 2006 年第 2 期 1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教育投入超出了实际支付能力 居民教育负担加重现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华民族素有重视 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过去有不少家庭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但现在人们却发 现教育费用的高涨,已到了砸锅卖铁也无法承担孩子继续求学的地步。从居民的 可支付能力看,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学费水平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能 力。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轨期, 社保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相当多家庭除去医 疗、养老、住房等项目的开支外所剩无几, 居民对高等学校学费支付能力的空间 已经很小。 刘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红庄乡的一个自然村。该村共有 105 户人家,除去两户“超生游击队” ,付小均2004 年入村调查103户,对债务的 调查共涉及73 户289 人(按户籍人口计算),占刘庄总户数的70%左右。在这73个 样本中,有54户欠有公(银行或信用社)私(亲戚朋友)债务,占总样本数量的74%, 债务总额为295,400元,人均债务1,022元。细分债务用途并对其排序,可见农 民家庭借债用来支付子女教育费用的总额为81,800元,占总债务额的27.7%,人 均教育债务283元,排序仅次于医疗债务。①见表 表4:刘庄73户农民家庭债务结构金额百分比 债务项目排序 债务金额(元) 占总债务的百分 比(%) 医疗
生活 9000 3 总计 农民教育支出的增加以及教育借贷构成家庭债务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说明传 统意义上的农民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地解决;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发 展,农民对子女教育日益重视,教育开支已经成为关系农民实际收入和农村经济 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通过对刘庄农民家庭教育负债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西部经 济不发达的农村,育有3个或3个以上孩子的家庭,由于经济的原因,在孩子的教 育选择上, 会牺牲其中几个孩子的教育, 让他们在义务教育期间就辍学外出打工, 将家庭的经济资源集中在男孩或更有升学希望的孩子身上,以减少债务负担。子 女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家庭负债的数额就越大。教育负债5千元至2万元以上的家 庭,都供有大学生。在经济较差的西部农村,凡供给有读大专以上学学历学生的 家庭,几乎家徒四壁,无牲畜、无农用机械、无基本家用电器、有病无钱治疗, 房屋失修,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和简单的再生产。 马劭娟,公共管理07级,云南大理人,农民家庭,5口人,爷爷奶奶生病,欠 债较多,姐弟因无钱读书辍学在家,家庭欠债5万元。孙钊,公共管理07级,陕西①付小均.西部农村家庭教育负债分析 对宁夏刘庄的调研[J].现代经济探讨,2005 年第 5 期 15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蒲城人,农民家庭,7口人,父患椎间盘突出,祖父母无劳动能力,两姐上大学; 今年遭受冰雹袭击,农业大受损失;家庭欠债30000元。①二、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我国近几年,由于个人收入水平的相对提高,刺激了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 育的过旺的需求。然而,需求只是一种心理满足和需要,并不代表实际的支付能 力。从经济角度考虑,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家庭及个人的 经济条件。受教育既需要付出精力和财力,而且还可能损失一些当前的经济利益 (收入) 。因此一般收入较高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文化程度期望,以及孩子对自 己的接收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均较高。对于西部农村这个经济水平、家庭及个人收 入相对全国来说较低的地方,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影响因素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收入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西部经济一直比较落后,人们多以务农为主, 收入微薄,很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贫困人口比例大,甚至初中生的学业 也由社会和亲友资助来维持。那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资源虽然丰富,但很难 开发,很难产生效益。西南部贫困地区地势较高,高山、高原多,海拔多在 1000 米以上,有的高达 3000 米。西北各省区干旱少雨,长年缺水,植被稀少,风沙猖 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日趋沙漠化。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严重制约了本地 区农牧业和工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受到限制。 据国家统计局 2006 年公布的数据,到 2005 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 贫困人口有 2365 万人,西部 12 省的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近63%。贫困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低,贫困地区农户或不懂科技种田,或外出打工无门,或从事技术含量低、报酬低的体力劳动,或去挖虫草,且带来 一些新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 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按来源分的纯 收入,西部农村在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方面,与东部有 较大的距离。西部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除了内蒙、新疆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数, 这反映了西部农村农耕条件改善不够,农业科技含量低,从而导致有限的资源不 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新疆和内蒙则属于人均占有土地和草 场的资源多。财产性收入除了云南、西藏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了西 部农村市场发育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工资性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更 大,不仅没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而且内蒙、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 和新疆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这反映了西部农村家庭的人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汇总表 1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力资源素质低,打工基本上属于最简单的劳动。 表 5:2005 年西部各省区农民家庭按来源分的纯收入(单位:元)地区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广西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 全国 纯收入 2.78 1.79 4.67 9.88 8.89 8.87 3254.93 工资性收入 .89 583.28 348.31 565.18 907.36 756.71 586.71 560.52 702.10 195.51 504.46 1174.53 家庭经营纯收入 1.63 0.13 6.36 3.42 1.94 3.26 1844.53 财产性收入 30.69 41.59 35.51 75.52 217.22 18.30 56.92 20.57 61.99 48.63 33.87 73.05 88.45 转移性收入 148.35 124.65 104.81 87.84 108.37 52.66 120.09 109.18 169.40 196.24 112.01 188.10 147.42资料来源: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从上表可以看出, 西部 12 省中无一省的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高过于全国 平均水平。最低的贵州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最低,仅 1876.96 元,相对于 全国平均水平 3254.93 元, 差不多低了 1500 元。 从西部各省区农民家庭的收入来 源来看,绝大部分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很少,大大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收入相对较低是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基础性原因。西部农 村家庭收入低严重制约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进而反过来又影响他们的家庭收入, 这样循环下去,西部农村家庭收入越来越赶不上全国平均水平。(二)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过大1983 年后,国家开始实行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并存的政策。招生制度逐步演变成国家任务和调节性指标并存的两种计划形式,实行不同录取标准、有差别的 收费政策和学生资助政策。这种政策被称为“双轨制”“双轨制”在运行中出现 。 了许多问题。1993 年开始,国家在部分学校试行减招免费生、同时相应增招收费 制学生数。这种政策被称为“并轨” 。并轨把免费制度改为收费制,而不是实行压 缩收费生招生规模,甚至取消收费的政策。原国家教委首先先在东南大学等 24 所高校试行“并轨” ,推行同一地区录取标准相同和大体相当的收费政策。 “并轨” 试点学校从 1994 年的 39 所, 1995 年约 274 所, 扩大到 1996 年的 665 所。 1997 到 年全国所有高等学校基本实现了“并轨”“并轨”的实质是全废除了建国以来一 。 直实行的免费高等教育政策。1989 年,原国家教委、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决定, 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计划师范生、专业定向计划生、地区定向计划生除外)17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需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 100 元,住宿费每生每年 20 元。1992 年原国家教委、国家物价局、财政部下放收费政策管理权,规定各省可根据本地 区经济状况制定属地化收费标准,标准可定为每生每年 100-400 元。当年全国平 均学杂费标准为 208 元,相当于高等学校经常性开支的 4.34%。1993 年,全国平 均学杂费标准提高到 610 元,相当于高校经常性开支的 12.12%。1995 年到 2000 年,普通高校平均学费年年增长,依次为 800 元、1200 元、2000 元、3200 元、4500 元,2000 年比 1994 年上涨了 5.6 倍。①通过下表可能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的收费状况的一些基本情况: 表 6:2006 年部门国内高校收费一览表(单位:元)学校名称 北京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湖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燕山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低计入。 数据来源于 .cn/GR/H.htm最高 000
00 5200学费 最低 00 00 00 00 60 00 00 00住宿费 最高 最低
650 00 600 根据当地物价部门政策而定 根据当地物价部门政策而定
600 根据当地政策而定 0 0 600 0 500 0 800 0 1200 根据当地物价部门政策而定 根据当地物价部门政策而定 根据当地物价部门政策而定以上学费数据最高和最低部分不含各校艺术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的学费标准,只依普通专业的最高、最从上表可以看出,各校收取的学费都有些不同,各类专业也分有一定区别,①康宁. 论教育决策和制度创新[J].见《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 1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些最高学费与最低学费相差很大, 几乎达到了一倍, 可以估算出 2006 年平均每 生当年的学费达到了 5000 元以上,这相比于 1989 年的每生每年 100 元的标准, 差不多高出了 50 倍。 对于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成本的不断上升,意味着他们的 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相对下降,当家中有正在接受非义务阶段教育的子女时,消费 水平将绝对下降。 不仅如此,在接受中学以上学历教育的农村孩子还存在一个机会 成本,即不上学的话,可以帮助家里干农活或外出打工赚钱。 总之,教育成本的不断 上升,在给定收入的约束下,农户的教育投资意愿必然会下降。 最近,来自互联网的统计显示,我国居民的教育支出在过去的 20 年增加了 25 倍以上。尽管不一定非常准确,但是我国的大学收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居民同期的 收入增长速度却是事实。 “2004 年我国大部分高校学费平均在 4800 元左右,2003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472 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2622 元,按三口 之家算,2003 年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为 25416 元,学费约占其家庭年收入的 19% , 而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约为 7866 元,仅学费一项就占家庭收入的 61 %” ① 这个比 。 例令大多数农村家庭难以承受。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学费仅占一般家庭收入的 10 %~15 %左右。数据表明,“到 2000 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学费负担率是美国的 2.3 倍,日本的 1.59 倍;农村家庭学费负担率是美国的 4.9 倍,日本的 3.3 倍” ② 。 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大学学费已成为不少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其引起的教育 预期开支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意愿,对社会消费起负强 化作用。 结果可想而知。 大多数工薪阶层需要为子女学费提前储蓄,最为艰难的广 大农民对高额学费一筹莫展。这说明大学收费已超出民众的承受能力。如果高等 教育收费超过大多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则高等教育可能成为少数富人的专利, 广大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华也会因付不起费用而与高等教育无缘。从这个层面上 说,教育高收费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无形中剥夺了穷人的受教育权利。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是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分水岭”,是社会阶层正常流动的 重要工具。如果仅仅因为经济原因而使大批有才华而又积极上进的人失去向高一 级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他们就可能采取其他渠道、 甚至非正当渠道去达到人类的 自我实现、向上流动的需要,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弱化高等教育筛选人 才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三)国家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 国家对高等教育支出不断上升, 仅就普通高等教育而言, 教育经费 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由1997 年的16. 42%上升到2002 年的21. 54% , 预算 内教育经费和全部经费所占的比重也以年均2% 的增速在上升。 可见, 国家财政对① ②程李梅.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J]. 事业财会, - 5. 杨卫军,吴靖.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演变中的政府意愿与能力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97 19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在绝对量上不断增加, 高等教育经费也占到全国教育经费的四 分之一左右。 从学费和杂费上看: 高等教育经费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不断降 低, 从1997 年的78. 30%降至2002 年的50. 55% , 5 年以来降幅达到近27. 75% , 与之相对的是, 学费和杂费在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比例却不断上升, 从1997 年 的14. 82%上升到2002 年的26. 26% , 5 年来增长了11. 44% , 生均学费和杂费 已由1997 年的1823. 52 元上升到2002年的4324. 44 元, 其间增长了近137% , 年均增幅达27. 4% (见下表)。为了保证充足的办学经费, 高等教育经费中国家财 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的下降与学费和杂费的逐年增加的关系可见一斑。 表7: 年普通高等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表(单位: %)年份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预算内教育经费 全部教育经费合计 学杂费占高等教育经费比例 高等教育经费中国家财政性 教育经费比例
19.48 15.42 14.82 78.30
21.40 18.63 13.31 64.94
23.27 21.16 17.04 62.53
24.18 23.73 21.09 58.16
23.47 25.15 24.21 54.24
23.26 27.15 26.26 50.55资料来源:年中国统计年鉴(四)西部人口增长相对较快近年来,我国人口总负担系数呈稳步下降趋势。对家庭而言,人口负担系数 越低意味着家庭的经济负担越轻,意味着家庭越有能力将更多的钱花在对子女的 教育上。然而,从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西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除了四川、重庆、 陕西、内蒙,其他省区在全国的格局中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有些省区呈现 出两位数。 (见下表) 表 8: 和 2005 年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地区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广西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 全国 2001 人口数量 自然增长 (万人) 率(%)
523 12.62 563 11.71
人口数量 自然增 人口数量 自然增长 (万人) 长率(%) (万人) 率(%) .10
270.17 11.10 277 10.79 .29
533.80 10.85 543 9.49 580.30 10.95 596 10.98 .80
.01 .89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地方年度统计公报》 , , 。2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些数据表明:西部农村家庭中多子女现象比较多,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仍 然非常普遍。几个孩子同时上学,家庭经济困难就更突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显示,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为13.39‰,比中部的11.41‰和东部的9.93‰分别高 1.98和3.46个千分点。 调查表明, 大部分西部省份的出生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云南超出全国平均出生率4.5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相对较高。 2003年, 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1%, 西部省份中有5个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9%, 远高于其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高意味着家庭的经济负担重, 意味着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费用的承担能力低。三、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是先从分析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现状入手,来着 重分析了其影响原因。我国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随着收入水平的一定提高,高等 教育支出也相应的有了一定的增加。 然而, 他们的支付能力仍旧没有太大的改善, 高等教育支出所需支出超出了他们的实际支付能力。主要影响原因是:①家庭收 入相对较低是支付能力的基础性原因;②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过大;③国家高 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④西部人口相对较快增长。21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第二章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实证 分析一、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出家庭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有其特定的行为预期。随着受教 育程度的提高, 个人的受益率逐渐增大。 家庭及个人的教育支出主要与家庭收入、 积蓄、人口等因素有关。具体家庭及个人教育支出可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计算分 析。根据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积蓄、家庭人口等因素来综合计算预期家庭个人教 育支出。计算公式如下: 预期家庭个人教育支出=(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积蓄)―(人均生活开支×人口)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西部地区一个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一年的平均教育 总费用早就占据了大部分的家庭收入,所以,农村家庭基本没有多少多余财产积 蓄,可以不作考虑。2005 年,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 2378.91 元; 人均消费开支是 2022.88 元,平均每户人口 4 人算,如果要计算支付一个大学生 的高等教育支出,那么西部地区农村家庭个人高等教育支出=()― ()=3447 元,而对一个大学生的生活费、学费和住宿费,3447 元远 远不能满足。 表 9:2004 年学费和食宿费占西部各省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情况(由低到高)地 区 四川 内蒙 宁夏 青海 广西 重庆 新疆 甘肃 云南 陕西 生活费 (元) 学费 (元) 住宿 费 (元) 800 500
0 450 800 学费+食 宿费 (元) 8.70 3.86 51.03 6.00 6.97 农村居 民纯收 入 (元) 6.37 7.65 0.41 2.22 6.52 学费+食 宿 费 占 农 村 居 民 纯 收 入比% 327.70% 334.52% 362.04% 379.22% 389.66% 404.36% 429.32% 438.72% 493.55% 520.59% 农村家庭 总收入 (元) 33.99 7.21 42.47 7.06 5.40 学费+食 宿费占 农村家 庭收入 比% 80.32% 81.99% 88.73% 92.95% 95.50% 99.11% 105.23% 107.53% 120.97% 127.60%8.70 3.86 1.03 6.00 6.9700 00 00 4500学费和住宿费都是针对四年制普通综合性院校,住宿标准是四人间,家庭人口数按照 2004 年国家统计 数据农村每户 4.07 人计算。 资料来源:学费和住宿费数据来自《中国物价年鉴 2005》 ,学费取的是普通四年制公立大学,以省会城 市代表全省。生活费按照 2004 年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扣除居住和教育部分计算得来,居民收入来 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表表明, 西部省份,学费和食宿费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比重超过80% , 比 重超过100%的有新疆、甘肃、云南和陕西四个西部省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西2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部省份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非常弱, 所以负担很重。从数据上来看, 西部农村居 民对高等教育承受能力最强的是四川, 但其学费和食宿费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比 重仍然高达80.32% , 而高等教育承受能力最差的陕西, 其学费和食宿费占农村 居民家庭收入的比重127.60%。 这就意味着, 西部的一个居民家庭要培养一个大学 生则要花费家庭收入的80%以上。也就是说,一个普通西部家庭几乎没有可能仅 凭家庭收入来供养一个大学生,必须动用家庭积蓄甚至借贷。我们可以想象,对 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来说,教育负担会是如何地沉重。 我们将农村居民收入按五等分分组,结合2004年大学生在校花费,可能更容 易理解我国西部农村居民对高等教育费用的支付能力。 表10:2004年按五等分组农村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情况:农村居民纯收入 (元) 低收入户 中低收入户 中等收入户 中高收入户 高收入户 79
学费+住宿费占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比% .26 463.01 330.96 172.28 学费+住宿费占农 村家庭收入比% 290.64 158.89 113.48 81.12 42.23注:2004 年,农村人口按 4.08 人计算,资料来源:学费+住宿费为 11914 元,来自何智蕴、董乃涵《中美家 庭高等教育消费不平衡比较》 ,比较教育研究,2007(1) ,农村居民收入来自《中国发展报告 2006》在按照收入等级分层来考察时, 2004 年的一个大学生的平均费用占农村居 民家庭收入的比重从上表来看,占低收入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290.64% , 占中低 收入家庭的158.89% , 占中等收入家庭收入的比重为113.48% , 占中高收入家庭 收入的比重为81.12% , 占高收入家庭的比重只有42.23% 。中等以下家庭高等教 育消费能力比中高以上收入的家庭差了很多,高等教育消费能力更弱。对于农村 低收入户而言, 要一个家庭三年的收入一点不消费才有可能供一个大学生上学。二、西部农村大学生教育支出状况(一)教育支出的来源学生用于高等教育的开支包括学费和除学费之外用于住宿、伙食、交通、购 买书籍等学习用品以及其他方面的支出。 为了分析学生用于高等教育的开支水平, 我们首先应分析一下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大学生教育支出的来源。23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表11:各类大学生生活费用来源(单位:%)生活费主要来源渠道 全校比例% 城市学生 乡镇学生 农村学生 家庭 96.5 98.1 96.7 94.8 亲友 17.9 17.1 16.0 20.5 勤工助学 7.3 6.4 7.4 7.9 奖学金 2.2 2.1 1.7 2.7 学校困补 5.8 1.6 4.5 10.9 借贷 4.0 1.6 3.6 6.7 其他来源 3.3 3.7 2.9 3.5资料来源:2005年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对本院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① 本次调查采用以班级为群的整群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300 份, 收回问卷1236 份, 其 中有效问卷1198 份, 占全院学生比例达10%。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活费的主要来源以家庭为主,来源渠道较单 一。大学生还是纯消费者,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大学生每月的消费来源主要依靠 父母提供,所以家庭的收入对大学生的生活消费起决定性作用。(二)每月支出水平据许多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在500元以 下。一般来自城市的学生月均消费支出高于农村的学生。72.16 %的大学生月消费 在300~700 元之间, 尽管5.18 %的大学生消费在900元以上,仍有14.13%的大学 生每月消费不足300元意味着他们的在校生活相当困难。② 表 12:2006 年成都地区农村大学生平均每月支出水平消费额(元) 比重% & 200 7.9 200-500 76.9 500-800 13.3 800- & 数据来源:宋刚: 《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青年政治学报,2007年第1期。在成都调查结果显示, 成都地区几乎85%的农村大学生每人月消费在500元以 下,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在“201-500 元”的占61.4%。其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占 76.9%,还有7.9%的农村大学生每月支出在200元以下。这表明这些学生处于贫困 线以下,在校生活相当困难。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收入总量有密切关系,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勉强或不 能承受自己求学所需的学生,其消费水平明显低于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可以承受自 己求学所需的学生。可见,大学生都必须根据家庭状况安排自己的消费水平。(三)大学生消费典型个案王同学,女,06级大学一年级经济学院学生,来自新疆。她的第一学年收入 支出情况,如下表13:①甘寿国、 田小丹、 朱旖玲、 何锦文.从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看消费特质的塑造[J].高教探索 2007 年第 2 期 苏兴,刘峰,戴陈越,陈柱.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J].中国地质教育,2006 年第2 期 24②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收入项目 兼职(家教,市场调查等) 奖学金 总计 支出项目 学费 书本费 住宿费(学生公寓) 水电费 伙食费 其他生活类开支(生活用品) 通讯费 娱乐性支出 服装费 交通费 偶发事件费(旅游、生日、医药等) 其他学习类开支(买书、培训等) 总计 差额金额/元 00 金额/元 0 300
500 500 0 数据来源:作者在中南民族大学进行个案调查从学生用于高等教育的直接开支总额的构成看, 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是学生 用于高等教育的直接开支总额中两个最主要的项目,它们占学生用于高等教育的 直接开支总额的比例达到40.71%和21.42%,用于购买书籍等学习用品和其他方面 的直接开支则仅占较小的比重。 绝大多数学生主要消费来源都是来自家庭,从这个 个案中,可以看出,尽管王同学每年有4000元一笔不小的兼职收入,然而,总支出的 差额仍达到了9000元。这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支出每年都超过万元以上。 当家庭用于高等教育的资源有限时,这些资源会首先用于解决学杂费和学生 上学的基本生活开支需要,然后才会考虑其他需求,当资源不足以应付这些需求 时,则会适当减少用于交通、购买书籍等学习用品及其他方面的开支。如果仍旧 满足不了学费和住宿的需求,大多降低伙食标准,节省伙食费。三、家庭受教育人口(一)西部各省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率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为13.39‰,比中部的11.41‰ 和东部的9.93‰分别高1.98和3.46个千分点。调查表明,大部分西部省份的出生 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超出全国平均出生率4.5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 的自然增长率相对较高。2003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1%,西部省份中有525 西部农村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分析个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9%,远高于其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高 意味着家庭的经济负担重,意味着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费用的承担能力低。 这就会表现为西部贫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太短,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据统计,西部12省区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除了宁夏、新疆和内蒙之外, 其余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其实与一大批 知识青年和科研人员迁移到西部有关,他们为改善西部人口的文化构成,做出了 巨大贡献。 表 14:2005 年西部各省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及比率大专及 以上人 数 60
人口数 (万) 6 08 6 3 595 2008 比 重 (%) 0.68 0.99 0.48 0.57 0.43 0.40 0.41 0.11 0.77 0.53 0.86 0.82 1.10 城镇人口(万) 人口数 (万)
252 746 比 重 (%) 1.57 2.10 1.44 1.27 1.30 1.49 1.38 0.39 2.07 1.75 2.20 1.94 2.86 农村人口(万) 人口数 (万)
99 2 0 343 1262 比重 (%) 1.18 1.88 0.73 1.05 0.64 0.55 0.58 0.15 1.23 0.75 1.41 1.43 1.69地区全国 内蒙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本表是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 1.325% 资料来源: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二)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数据表 15:青海省民和县农户的抽样调查统计问题 子女在中等、高 等学校就读情况 答案 A. 一名 B. 二名 C. 三名以上 D. 无 选中数 35 7 5 204 样本数 267 267 267 267 比例(%) 13.11 2.62 1.87 76.40资料来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组 2004 年 3 月在青海省的入户 调查数据。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农户没有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深造,青①李锐,赵茂林等著.《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海省民和县无子女在中等、高等学校就读的占到了 76.40%。这表明能够送子女继 续读高中、甚至大学的家庭很少,也是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尽管全国 人口负担率降低, 但西部农村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还是高于其他地方的。 所以, 平均家庭人口数要高于国家水平,这些家庭的负担率会增加。如果一个家庭有三 个子女以上,那么他们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会更加减少。 上表中, 对青海省民和县农 户的调查中,平均每户三名以上在中等、高等到学校就读的比例子仅只有 1.87%。四、西部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支付能力个案分析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表示,高校现在收这么高的费 用,客观上确实加重了家庭和学生的负担。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生活水平有所 提高,但按照现在城乡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水平,高校收费标准确实很高。快速增长 的大学学费已成为不少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其引起的教育预期开支制约着人们 的消费行为,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意愿,对社会消费起负强化作用。结果可想而 知。 大多数工薪阶层需要为子女学费提前储蓄,最为艰难的广大农民对高额学费一 筹莫展。 2006年年初,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所有支出中高居 第一位,其比率几乎是世界之首。最近媒体报道,在许多地方有不少农民家庭“因 教致贫” 。为供养一个大学生,农民们四处借债,学生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那笔 债务将让他们一生都难以偿还。2006 年4 月14 日的《中国财经报》也有“一个 本科生培养成本约为一个贫困县农民35 年收入”的报道。 新浪网曾经做过一个大学收费的民意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22 155 名网 民中,同意高校收费标准“基本合理”的为2 835 人,占13 %;认为“勉强接受”的 为5 286人,占24 %;认为“难以接受”的为14034人,占63%。①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 高教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仅有7.5%被调查者能接受大学每年5000元以上 “ 的学杂费收费标准” ② 。 典型材料: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日)四川大学学生小凤,家住广西钦州 市、灵山县檀墟镇、赖屋村。一家7口,靠田吃饭的普通农户,能喂饱家人已经是 不错,但4个孩子一上学,学费自然成了家里的最大难题。这个学期赊一下,下个 学期赊一下。这是小凤已经习惯的上学方式。 当小凤收到四川大学录取书时,妹妹已经辍学在家,两个弟弟一个高中,一 个初中。揣着3个叔叔凑齐的5000多元学费,家里只给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