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寓言故事,不求甚解是谁的故事.冷酷无情

囫囵吞枣的故事
来源:易贤网&& 阅读:41 次&&日期: 16:08:32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囫囵吞枣的故事”,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相近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相反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成语例句】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更多信息请查看
更多信息请查看
【】&&&&&【点此处查询各地各类考试咨询QQ号码及交流群】
易贤网手机网站地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相关阅读 & & &
&&& &nbsp&nbsp&nbsp会员注册
本站不参与评论!()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本站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热门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
呕心沥血的主人公是谁?呕心沥血的故事
呕心沥血的主人公是谁?
呕心沥血的主人公是李贺
呕心沥血: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李贺的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呕心沥血的典故:
&&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好听的故事在手机上听 呕心沥血
成语故事大全
54.3万人听过
27.2万人听过
31.6万人听过
20.1万人听过
24.5万人听过
97.3万人听过
64.1万人听过
36.7万人听过
20.9万人听过
18.8万人听过
18万人听过
15.8万人听过
15.5万人听过
15万人听过
14.8万人听过
14.3万人听过
14万人听过
13.3万人听过
12.5万人听过
11.7万人听过
11.6万人听过
11.1万人听过
10.9万人听过
10.7万人听过
9.7万人听过
9.6万人听过
8.9万人听过
8.9万人听过
8.3万人听过
热门关键字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贺呕心沥血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