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烧自己地玉米火腿肠杆,没有控制好火,烧了我家13亩杏树地,

中国农民为什么非要烧秸秆?-中青在线
中国农民为什么非要烧秸秆?发布时间: 08:46 来源:豫记 作者:展昭  中国农民为什么非要烧秸秆?
  导读农民烧秸秆,其实就像你每天把垃圾袋子扔到垃圾箱里一样,简单而又必须。用郑州方言:牟发(没法)!
  展昭 | 文
  每到这个季节,城市人会随着PM2.5指数的升高,把目光聚焦在庄稼地的玉米秆上,坚定地认为空气质量的变化是由于农民烧秸秆造成的,并由此引发没完没了的口水战。
  我们得承认,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加之地方政府的一些高压防烧措施,今年,由烧秸秆带给空气的压力已经减轻了不少。但即便如此,烧秸秆并非完全绝迹,这是为什么呢?
  一、全村都在烧
  “不得不烧,我都烧了,我们全村都烧啦!”国庆节后,一个朋友告诉我。
  这位朋友平时在郑州工作,秋收时回家帮忙。他的家乡在河南周口的某县某村,当然,我为什么用“某”,你知道的。为了叙述方便,我用“Y”代指这位朋友。
  在Y的家乡,玉米收割后,玉米秸秆并没有垛起来,而是全部被砍倒,顺势倒伏在田地里。这样,晒上两天,厚厚的、干燥的一层秸秆,就成了天然的火场。
  “白天有检查的,晚上也有检查的,而且在后半夜,警车在村子周围绕一圈,基本上每隔一天来一次。”Y君说。
  “后半夜不能点,深秋季节露水多,那天我们是在中午点的,太阳最毒的时候,”Y君描述道:先是三五个人商量:“点吧”?“中啊!”。离得远的村民看到火起,也都往自家里地跑去。
  “有人先点着自己家的,看到邻家的地里没来人,干脆也把邻居家的地也点了!”Y君说,“但是咱心里有数,有些地种菜的、种药材的,还有些没有收割的玉米,大家都自觉地提前隔离好,防止火势蔓延。这种道义还是要讲的。”
  火势顺风而起,向北蔓延,只需十几分钟,一亩地便可全部着完。全村几百亩地,基本上同时火起。火势过后,田野上留下一层黑黑的草木灰,还是不错的肥料呢!
  这位朋友事后还耐心地查看了一下全村情况,“基本上95%的耕地都烧了”。我曾经历过一次秋收后田野中的大火,遍野的大火,仿佛感觉天就要烧着了一样,自然,那空气中的窒息感也让人记忆深刻。
  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着火点,Y的村庄,可能算是其中的一个吧!“太康县这次被经济处罚2000万元,确实有点冤。”Y君笑着说。
  “这事儿没人管吗?”我问。
  “当然有人管,村支书唠叨多少遍了,不让点,上面也经常查。”Y回答:“他说不让你点,你肯定不能当着他的面点吧?等他走了,你去点,不都中了?”
  早在夏收的时候,Y君村庄的马路上,便挂着“焚烧秸秆拘留十五天罚款五百元”的标语。
  “抓俩仨人,有啥用呢?法不责众啊!”Y君反问我。
  二、农民为什么喜欢烧秸秆?
  农民为什么喜欢烧秸秆?我想每个人心都有一个答案。而与Y君聊后,我的认识逐渐全面而清晰起来。
  每到收获季,中国中东部地区就是一片星火燎原之势
  第一,农民自己不用。
  至少在二十年前,秸秆可是农村的宝贝儿,除了喂牲口,最大的作用就是烧火做饭。但是现在,农村主要居住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少,开火就少,再加上现在的主要使用煤气灶和电磁炉,用柴火做饭,差不多仅仅是特色饭碗的一个招牌而已。
  “秸秆还田的技术其实不成熟,也不实用。”Y君说,“秋收紧接着就是小麦播种,时间太紧张,要在寒露之前的3、5天干完,所以处理秸秆就更是个累赘了。”
  乡间道路旁也有起火点 吴贤德/图
  第二,当地企业不用。
  “周口地方的养殖业并不发达,尤其是养牛行业。”Y说。玉米秸秆可以作为牛的饲料。一方面是企业的需求量少,另一方面是运输成本高,干燥蓬松的玉米杆,不进行压缩的话,一车是装不了多少的,而打包压缩需要钱,田间小路又进不了大车,成本又增加了。
  企业是世界上最理性最精明的机器,但凡能降低成本的事情,它们何乐而不为呢?对于一家养牛企业来说,经过精密的测算,购进其他饲料的价格,肯定要低于跑到田间收购秸秆的价格。看来,以Y君家乡目前的产业态势计,靠企业根本是不行的。
  被秸秆熏黑的大地
  第三,公共服务不佳。
  自己不用,企业不用,就需要政府来救场了。
  网上搜索得到的资料,江苏、山东、吉林包括河南,都有收购加工秸秆的政府扶植项目或者项目尝试,其中吉林的一个项目报告书中,竟把一亩玉米秸秆的价值测算到了400元!河南今年一季玉米的纯收入,也不过2000元/亩,太牛逼了……而相关报道也以“变废为宝”、“再不见农民焚烧秸秆”等词句大肆鼓吹。
  实际效果怎么样呢?有一点可见一斑:Y君所在的某县,还被评为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是全省评出的6个县之一……
  三、“垃圾”怎么处理?
  “对农民来说,秸秆其实就是废物、垃圾!”Y君说,“但是,这些垃圾,可跟城里的垃圾不一样!”
  玉米收割1天,剥皮2-3天,晾晒2-3天,之后再把玉米运回家,收获过程是7-10天。这样,剩在地里的,就是玉米秆了。
  Y君家有10亩地,都种玉米,4个劳力(3个都是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抢收的),假设把玉米秸秆归拢好,再拉回家里垛起来,这个过程,至少需要4个劳力齐心协力辛辛苦苦干上三天!!
  标语禁烧,能见效吗
  这和城里人扔个垃圾袋,确实不一样。
  作为一个现代中国公民,我旗帜鲜明地、坚决地、彻底地反对焚烧秸秆,我要坚持不懈地与这种违法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斗争。
  但是,我也彻底明白了,作为一个理性人,或者一个地道的农民,不烧秸秆是不可能的。
  一个城里人,如果要处理自家的生活垃圾,他仅仅需要跑到楼下,往垃圾箱里一丢就完事了,接下来,是政府组织的一套完备的垃圾处理体系。而农村的垃圾箱在哪儿呢?
  作为企业来说,不管是合法的排污还是非法的排污,都可以为自己换取利润,但是对于农民来说,不焚烧秸秆,俨然是一种无偿的公益行为。在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法律和公众都不能强人所难。
  而法律也已意识到公共服务的紧迫性。
  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日生效实施,该法第七十六条明确了政府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加大对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力度。”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综合利用服务体系,采用财政补贴等措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等开展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综合利用服务。”
  据说是河南商丘的禁烧标语
  还有更具威慑力的措施
  “一亩地补偿50元,农民肯定愿意自己处理秸秆。”Y君说。
  Y君的意思就是直接补贴给农民,农民把玉米秸秆归拢好,再拉回家里垛起来。我打个折,20元。以此价格计,太康县有171万亩耕地,假设玉米种植面积为150万亩,补贴总额为3000万。2014年,太康县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6.5亿元,也不是太勉为其难吧?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豫记  
【责任编辑:袁瑞】
天津港大爆炸后,危化品仓库离我们的距离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多个危化品仓库并没有达到“一公里安全红线”。
沐浴着秋日的阳光,将柔情融化在国庆节佳节之际。扫一扫,看看十一长假期间有什么暖心闻。
大学校长对高校的发展、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学子们通过这次活动,展示你们心中所尊敬和爱戴的校长。
新闻排行榜天山村:家家户户栽杏树(图)
杏花村效果图新疆网讯(记者宋建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近段日子,在首府的“杏花村”??乌鲁木齐县甘沟乡天山村,家家户户都在忙活自己家的杏树。天山村有150户374人,分布在南山小渠子两侧。地处逆温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适宜杏树生长,这里自古就有种杏树的习惯。如今,村中有杏树近300亩,在当地有南郊“杏花村”之称。14日上午9时30分,56岁的村民刘月芸被门口大黄狗的叫声惊醒了。推开门,不少人正在她家屋前的耕地上种杏树,“乡上派人来给我们种树了,我得赶紧起来帮忙。”今年开始,甘沟乡准备在天山村大力发展杏产业,乡政府采取自愿的原则,免费给村民种杏树,包括树苗、栽植以及配套的灌溉设备。按计划,三年内,甘沟乡将投资2000余万元,把当地3000余亩耕地全种上杏树,今年4月13日开始种植首批800亩杏树。“这可是真真的高兴事儿,我家12亩地,有一亩地已经种上了杏树,剩下的我也要都种上。”架上炉子、烧上奶茶,拿出前一天刚做的锅盔,记者帮着刘月芸准备早饭。刘月芸祖孙三代都居住在天山村,去年,她家盖起了红顶黄墙的富民安居房,包括院子有近千平方米,这受益于农村富民安居工程。如今,刘月芸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去年,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就她一个人住在新房内。在火炉上,烧了两壶奶茶,一壶是给外面种树的人喝的。趁着奶茶未开,记者和刘月芸抬着一大桶水,来到屋后的杏林浇杏树,刚刚栽下的杏树上,一些花苞已迫不及待地将粉红色的花瓣和花蕊舒展在朝阳下。“记者同志,种杏树不麻烦,只要有水就成,杏树浑身是宝,杏子、杏仁都能卖钱,一亩地能收5000多块,是一亩麦子收成的十倍,是摇钱树。”刘月芸说。天山村三分之二耕地为旱地,种杏树需投入较高的灌溉成本,又加之未形成规模,村民们之前一直以种植小麦、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去年人均收入只有5600余元。浇完水,刘月芸将奶茶端给门外种树的人喝,看着植树现场在同步施工的滴灌工程,刘月芸用手摸了摸粗粗的滴管,“这下可好了,种多少树都不发愁了。” 看着现场人手有些忙不过来,记者和大家一起搬运树苗,“这叫吊干杏,不仅花好看,杏子能在果树上被晒成杏干,一公斤价格好的时候能卖200多块。”刘月芸指着记者抱着的一株杏树说。 由于杏树三年后才能挂果,天山村采取了分片逐步种植杏树的形式,给村民缓冲期,确保当地农牧民有稳定收入。吃完简单的早饭,记者跟随刘月芸到村委会参加打造“天山杏花村”项目启动仪式。村委会办公室里,在家的村民全来了,大家聚拢在“天山杏花村”大幅效果图前。效果图上,村中开满了粉红色的杏花,一栋栋富民安居房点缀其间。村民们笑着在示意图上找自家的位置,“乖乖,这哪里还是我们这条山沟,简直就像仙境一样。”按规划,天山村种杏树只是第一步,依托3000余亩杏树林,天山村将打造成南郊深处的“杏花村”。结合富民安居工程,这里将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手工艺品加工作坊。“我们还将利用天山村温凉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杏产业,包括干杏、鲜杏、杏仁加工等产业。十二五末,力争使甘沟乡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甘沟乡党委书记崔百顺说。“以后村里少不了城里人来吃、住、玩,杏树挂果还能挣钱……”刘月芸盘算着让儿子和儿媳快回来,把新房收拾成农家乐。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精华区文章阅读
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yaclear&(清一),&信区:&Geography
标&&题:&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2)
发信站:&水木社区&(Tue&Jul&10&15:55:01&2007),&站内
  大中华文化知识 第二宝册库
  目  录
  八 农林.&牧渔……………………………………………1…
  九 交通.&邮政…………………………………………1…84十 科技.&医药…………………………………………2…85十一 教育.&人才………………………………………4…72
  八 农林.&牧渔1
  八 农林.&牧渔
  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精英文化的诸子百家学说,文人雅士的笔墨生涯,还是作为大众文化的民间信仰和风俗,都可以归结到一种“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地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的农业文明的范畴之内.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深植根于这样一种经济生活的事实之中.一、如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便是由农业社会导致的一种心理趋向.&二、如思维方式上的循环论、恒久意识和变易观,与农业文明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三、如华夏――汉人的崇尚中庸,少走极端,推崇诚实可靠、注重自然节奏;着眼于现世和人事,极少对人事以外的纯自然现象作系统研究;注意切实领会,鄙弃口辩,以至往往将能言善辩看作“巧舌如簧”,而讷讷于言,笨嘴拙舌则成为忠厚老实的同义语.这都是农业民族典型性格的表现.第四,如专制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相反相成,彼此既相颉颃又互为补充,这是中国式农业文明在政治意识上富于特色的表现.第五,如“安土乐天”、和平主义的生活情趣,更是直接从农
  2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业文明中生发出来的国民精神.
  中华泥土:我们的母亲
  中华文明是与农业离不开的,说到底是泥土的文明.&在历史上,如同稀世珍宝一样,千里迢迢送往朝廷的贡品,就有普通的泥土.&它,名叫“五色土”。
  《汉书.&郊祀志》有这样的记载:“徐州牧岁贡五色土一斗.”追溯更早,《尚书.&禹贡》也说:徐州“厥贡惟五色土”。查阅《同治.&徐州府志》,记述甚为具体,“彭城(令徐州)北,赭土山产五色土,贡自夏禹,汉元始五年,唐开元至宋,皆令入贡”。赭土山,即徐州西北郊夹河乡的楚王山.进贡的五色土,是专供天子祭祀用的.&每年春社之日(春分前后),皇帝总要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捧着盛有五色土的祭盘,登坛跪拜,祈求土地神和谷神保佑农事顺利,五谷丰登.&这种仪式,一直延续至清代.古时候,每当诸侯受封的典礼,天子还要按照封地的方位,赐予一种色土,表示授给统治一方的权力.&社稷坛以五种色土构成一体,因而就是祖国领土统一的象征.&难怪,“社稷”二字自古作为“国家”的同义词.要把分布极广的各色土壤集中一起,是很不容易的.&难得的是徐州赭土山一地,就有五种色土,于是便被历代定为贡品.泥土蕴涵着伟大寓于平凡的道理:倘若没有这泥土代表的大地,没有这大地所哺育的炎黄子孙,哪有我中华民族的
  八 农林.&牧渔3
  灿烂文化?抑或,这社稷坛并不神秘,它令人觉得历代帝王皆属无能之辈.&其实,真正的传大无须祭祀,而今我们不再祭祀了,土地却奉献出更多的收成.金与土,常被用来比喻贵贱的两极.当指责挥霍钱财者,便说是“挥金如土”。是的,平凡莫过于泥土,但珍贵也莫过于泥土,“挥金如土”反过来读,其喻义正是对土地资源的确切比方:“惜土如金.”尤其每当抗御外侮的时候,领土具有主权的意义.&为捍卫每一寸土地,人民是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实在是“土贵于金”。广州湾赤坎西山,有一座“寸金桥”。它与“三元里”齐名,都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见证.&为纪念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在寸金桥公园高大的雕像的基座上,刻有郭沫若题书的“一寸河山一寸金”
  七个大字.孕育五谷的泥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泥土一样的厚实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泥土正是中华民族的形象,泥土是我们民族的母亲.
  我国农业国际地位提高
  1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从1953年起就开始向国外提供农业技术援助,在1979年以前的20多年间,我国共完成了220多个对外援助项目,绝大多数收到了良好效果.&进入80年代,我国除继续承担援外任务外,还开展了国际农业技术承包、合作、技术咨询与服务等业务.截止1989年底,仅中国农牧渔业国际
  4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合作公司的在建海外项目就有40余个.我国在沼气技术、杂交稻、生物防治、养蚕、水产养殖、兽用医学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我国丰富的大豆、水稻、蔬菜、花卉、家畜、家禽和各种鱼类的品种资源,都深受外国的欢迎.&以上这些都分别被法国、英国、日本、匈牙利、美国等国所引进,并已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和评价.&近年来,我国还多次举办各种国际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农业专业人才.&我国农业科学家还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性会议和各种国际活动,仅1989年下半年我国农业学者就参加10多个国际性会议.中国农业科学家担负国际性职务和学术团体领导职位以及能够主持国际性会议的人正在增多.1988年联合国第四十三届大会还通过了经我国倡议的“在粮食领域加强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
  的决议.&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正在逐步提高.
  农家文化的兴起
  悄然兴起的家庭文化正在中华大地的一些农村蔓延,它给昔日枯燥单调的农村家庭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欢笑.&一座农家小院,一个乡间村落,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美术、盆景、根雕、花卉等高雅、华贵的艺术,渐渐走进了农舍.&闲暇时刻,一些各有所好的农民便在家里静处一角,驰骋情思,沉浸在艺术创作或欣赏的快乐中.弦歌声中全家乐,是家庭文化最为动人的一章.二胡、电子琴、电吉他等乐器纷纷在一些农家落户,这些地方的夜晚
  八 农林.&牧渔5
  热闹起来了,老少同欢的家庭音乐会成了一些农户的一大热门.农村改革以来,家庭成了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农民在家的空余时间明显增多,衣食富足之后,农民不满足于“三饱一躺”单调乏味的家庭生活.&于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家庭文化便悄然兴起了.&它在比较富裕和有文化传统的地区先行萌发,然后迅速辐射.&山东省有关部门对此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和引导.家庭文化的兴起,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素质和修养,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稳定,已显示出其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十年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建国40年来,我国农村的社会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在旧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农村社会事业,在新中国得到重视和全面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教育事业1988年,全国有农村普通中学66322所,在校学生2902万人;普通小学72。
  5万所,在校学生1。
  044亿人;农民成人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709人;农民中等专业学校291所,在校学生6。
  3万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2343所,在校学生725。
  4万人;农民中学5053所,学生44。
  7万人;农民小学18。
  3万所,学生1580。
  3万人.&全国还涌现
  6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出1326个普及初等教育县.文化事业1988年全国有农村乡文化站5041个,集镇文化中心11099个.&农村有线广播已建成以县(镇)广播站为中心,以乡广播站为基础的连接千家万户的网络.卫生事业 解放后,党和政府致力于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198年农村中心卫生院和乡卫生院共有47529个,拥有床位72。
  6万张;有卫生技术人员76万人.&农村集体所有制卫生院30672个,拥有床位35。
  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0。
  7万人.农村个体开业的卫生技术人员11。
  1万人.集体福利事业1988年农村五保户人数250万人,其中集体供养的占87。
  5%;国家定期定量救济散居的22万人.集体办敬老院28532个,年末收养人数52。
  5万人,全年供给总额达1。
  363亿元.
  目前中国农民的八个阶层
  根据农村社会调查分析,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民存在着八个利益不同、愿望不同的阶层:1。
  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承包集体耕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劳动,全部或大部分依靠农业取得收入作为自己家庭的生活来源.2。
  农民工.&城乡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发展,且农业上劳动力有较多剩余,但国家又严格限制“农转非”,于是就产生
  八 农林.&牧渔7
  了这一阶层.3。
  雇工阶层.&这是现阶层农村的工人阶级,他们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在农村从事教育、科技、医药、文化、艺术等智力型职业的知识分子.5。
  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他们是农村里拥有某项专门技术或经营能力,自有生产资料或资金,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经营小型的工、商、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经营者.6。
  私营企业主阶层.&这是指企业的生产资料私有,自主经营,以营利为目标,且雇工在8人以上的企业主.7。
  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指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理、厂长及主要科室领导和供销人员,他们有企业的经营权与决策权.8。农村管理者阶层.&指乡、村两级的农村基层干部.以上是反映目前我国农民的概况.&传统农民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正在向兼业农民和非农民方向转化,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是两个主要的社会阶层.
  第一个揭出大寨问题的人
  1978年,刚从“牛棚”解放出来的农业科学家杨显东博士,以中国农学会创始人之一和理事长的身份,带领来自全国的800余名农业科技代表去大寨参观.&看到大寨状况,他心里很难受,觉得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再搞下去,中国的农
  8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业就会崩溃.&他决定在适当的时机,带头揭大寨的盖子.1979年春,杨显东在政协常委小组会上发言,指出了大寨的五个问题:一是没有执行农业“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的方针,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把其他经济都砍光了.&二是毁林造田,大造山间小平原,破坏了生态平衡.&三是社员家庭副业都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社员都成了穷光蛋.四是实行穷过渡,吃的是“大锅饭”,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五是大寨的自力更生是假的.&大量的无偿支援,取代了大寨人的自力更生精神.杨显东的发言作为小组简报,发给了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个委员会委员.1980年在政协委员会上,杨显东坚持真理,继续揭大寨的问题,引起了大多数政协委员的共鸣.1981年国务会上,正式提出了大寨问题,把大寨的盖子彻底揭开了.
  中国的“菜园子”建设
  80年代中以来,中国各地蔬菜、副食品市场普遍呈现出“多、新、鲜、活、好”的特点.&据统计,191年全国人均肉类占有量达25。
  3公斤,蛋类7。
  2公斤、奶类4。
  4公斤,分别是1978年人均占有量的2。
  8倍、3倍和4。
  4倍.&中国的蛋肉总产量已先后跃居世界首位,水产品也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年产超千万吨的国家.亿万城乡居民从沉甸甸的菜篮子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
  八 农林.&牧渔9
  带来的巨大实惠,也看到了中国“菜园子”建设的勃勃生机.近十年来,全国共发展起各类畜禽饲养专业户176万户.这些专业户的“养殖能手”同全国农民一道,将中国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15%提高到190年的23%.全国的蔬菜种植面积和水产品养殖面积,也分别由1980年的不足333万公顷和300万公顷,发展到90年代初的667万公顷和447万公顷.城里人菜篮子开始追求花样多、品种全、质量好.&过去在北方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大白菜,每年播种面积都在67万公顷左右,近几年已开始逐步压缩,减至60万公顷.&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农民在调减后的土地上,普遍种上了萝卜、大葱、芹菜、油菜、菜花等.&北京郊区农民看准了居住京城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消费者的“胃口”,引进了中国南方菜、外国菜.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京郊生产的蔬菜品种已超过150种.&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全国大中城市“细菜”占蔬菜产量的比重由80年代初期的40%提高到60%左右,上市菜的可食率也由过去的70%提高到90%以上.过去,中国的菜、肉、蛋、禽生产淡旺季十分明确.&近几年,农民们针对城里人冬天也希望吃到鲜活品的需要,开始向千百年来“冬眠”惯了的土地索要果实.&通过推广塑料棚室栽培技术,建造越冬鱼池、工厂化养畜(禽)等手段,给冬春市场带来了绿色和生气.
  01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台湾的观光农业
  台湾的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不长,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游览观光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从繁华喧闹的都市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田园生活,于是开辟了观光农园.所谓观光农业即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与观光游憩相结合的资源利用形式,强调农业生产与游憩活动相结合,是农业经营的一种新型态,带有第三产业性质.台湾的观光农园由于有关单位的及时辅导与新闻、广播、电视等的宣传,农民的实际收益提高,积极性高涨.&台北地区出现了北投柑桔观光园、木栅观光茶园、士林综合园(即观光花园和观光草莓园等)。
  北投柑桔观光园,允许游客在园内随意采摘成熟的桔子,不限制食量,但不允许丢弃浪费.还可自选自摘,付款后带走,以使游客享受采果、尝果的乐趣.
  我国当代农作物引种知多少
  农作物引种就是向世界各地征集农作物优良品种及其他珍贵种质资源的活动.世界栽培植物共有1200多种,目前我国栽培的大约有400种,其中原产我国的约200种,也就是说我国的栽培植物中,大约一半是引进的,而且还有许许多
  八 农林.&牧渔11
  多种类有待引进.&没有历史上的国外引种活动,不要说我们今天的食物、用品、药品、工业原料等等要受到极大的限制,就连玉米、甘薯、黄瓜、西红柿也吃不上,因为它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我国国外农作物引种活动历史悠久,据粗略统计,从1971年―1989年的19年间,从世界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农业科研组织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10万多份,向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防组织提供交流的种质资源2万多份.引进的水稻品种,直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面积在百万亩以上的就有10多个.推广面积量大的籼型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1989年推广近800万亩,其恢复系明恢63的亲本之一就是国外引进的.
  胡.&海.&番.&洋考
  著名农学家石声汉先生,曾对名称中冠有“胡”、“海”、“番”、“洋”等字的植物的来龙去脉作过分析,得出了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如胡荽、胡桃,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冠以“海”字的植物,如海棠、海枣等,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如番茄、番椒、番薯等,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如洋葱、洋芋、洋姜等,为清代引入.
  21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石声汉的推论是颇有说服力的,但他自己有时也“矛盾”,例如他说胡萝卜“是元代才从中亚输入的”,根据石本人的推论,胡萝卜不当称作“胡萝卜”,而当称作“番萝卜”
  才对.&聂凤乔《蔬菜斋随笔》,对胡萝卜的来历,间接作了考证,确认胡萝卜是汉代由“丝绸之路”传入的,这就再次证实石声汉对植物中的“胡”、“海”、“番”、“洋”的推断带有普遍意义.&当然事情总不可太绝对,个别的例外总是有的.
  我国稀贵名稻米
  一、陕西黑米.&原产于汉中地区洋县胥水河畔,是世界名贵稻种,栽培历史悠久,历代作为贡品,献与皇室享用.相传,此米于公元前140年发现育成.&黑米外表墨黑,蛋白质比一般大米高6。
  8%,脂肪比一般大米高20%,还含有15种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赖氨酸以及多种维生素成分,有“黑珍珠”、“世界米中之王”的美称,不但作为主食受人喜爱,而且具有良好的医用价值.&据明代李时珍有《本草纲目》中记载,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之功效;长期食用黑米,或配以红枣、枸杞等做成稀饭食之,可延年益寿;特别是老人、病人、体弱者和小孩食用后,能起健体强身的作用,对头昏、目眩、贫血、白发等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二、云南紫米.&元明时期在墨江一带普遍种植.&紫米表面呈紫红色,味道鲜美,赖氨酸的含量高,比一般大米高40%;其蛋白质、粗纤维等营养成分也超过一般大米.&其米
  八 农林.&牧渔31
  质细密,紫色素溶于水,熬成的粥晶莹透亮,食用对人体能起补血益气的作用,是一种天然的滋补佳品.三、血糯米.&产于江苏省常熟市,已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它含有生物吡咯素和13。
  6%的粗蛋白,营养价值极高,曾被列入清朝“皇宫内膳御米”之一.&民间向来把血糯米用作产妇、体弱多病者的营养保健食品.1922年血糯米夺得全国评选大奖.四、八宝香米.&产于云南省广南县八宝乡八宝河,这种独特的香米仅产于河边的两个苗族寨子.&八宝香米是一种珍贵的以香味著称的稻米.&它以香味浓厚、味甜、油重,颗粒粗大、滑感强、形色美、成熟快等八大优点闻名于世,所以冠以“八宝”的称呼.&因其香味浓郁,一家煮饭,可香飘数家.&八宝香米由来已久,明清已是专供皇室享用的贡米.五、河南香米.&产于息县硬店一带,此米形似珍珠,奇香扑鼻,当地称“香稻丸”。
  “香稻丸”具有滋补药用价值.古药书记载的“三米汤”就是由香米、莲米、红枣混合煮成,可滋阴补虚,降火生津,健脾养胃,是历代地方官献给朝廷的贡米,穷奢极欲的慈禧太后就喜欢吃用香米煮成的稀饭,并给它取名为“珍珠汤”,宫廷里称这种米酿制的米酒为“珍珠液”。
  六、四川香米.&产于德昌县,属香籼稻珍稀品种,清乾隆年间就成为贡米.&德昌香米,齐头白圆,呈半透明状,做成的饭滋润可口,清香四溢,沁人心脾,食后口留余香,回味无穷.&就连香稻的茎叶也随风送来阵阵清香,令人陶醉.
  41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及传播之谜
  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两期考古发掘,轰动了海内外学术界,有识之士称之为“七千年前的文化宝库”。尤其是出土时还保持大量颜色鲜好、外形完好的稻谷、稻秆、稻叶、谷壳遗存,堪称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参加发掘考古的浙江中年学者林华东在《河姆渡文化初探》一书中,对河姆渡人的稻谷栽培和亚洲稻在中国起源以及东传日本的路线进行了严谨考证,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断.亚洲稻在中国的起源地问题.&学术界历来有华南说、黄河下游说、长江下游说和多元说(参阅本书“先于‘丝绸之路’的‘稻米之路’”条)。
  林华东根据河姆渡出土的稻谷,不仅论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时”、“地利”生态环境,而且搜集全国出土的史前稻谷遗存96处,运用统计学,并结合栽培稻的直接祖本――普遍野生稻分布地域,强调河姆渡地区的“人为”条件,进一步指出长江中、下游应是中国的亚洲稻起源中心.中国稻作农业是如何东传日本的?历来有华南说(闽粤至台湾经琉球群岛传入日本)、华中说(由长江口直接传入日本)、华北说(河北、辽宁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林华东不同意以上诸说,通过大量的考古文物资料、舟楫交通和文化习俗,结合各地区出土的稻谷特点、年代及品种,主张中国稻作东传日本的路线是长江下游→山东半岛→朝鲜半岛→日
  八 农林.&牧渔51
  本九州.&林华东认为,由于生产力条件,稻作文化传播必定是像接力赛一样,一程一程落地生根以后再向附近传播.&依据考古发现,这个顺序大约是,六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时期,四五千年前的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约400年前的苏北连云港二涧村和山东半岛的栖霞县杨家圈;而朝鲜最早的史前稻谷遗存,出现于距今3200多年前的欣岩遗址中.&日本最早的稻谷遗存,则出现在与朝鲜邻近的九州岛西北部,距今2400多年.他的论断引起日本考古界的注意,日本埋藏文化财研究会曾邀请他参加该会举行的第三十次年会.&会上,他所作的《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东传日本》报告,引起日本学术界和新闻界的重视与兴趣,《读卖新闻》、《东亚古代文化》等报刊均作了报道.&在《河姆渡文化初探》一书中,林华东对此又进一步论述.&我国著名的农学史专家陈文华教授称该书在研究“河姆渡”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
  最早的人工栽培粟
  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古粟,不仅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粟,而且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粟.&经科学测定,其年代已距今7300年了.该遗址共发现长方形坑及窖穴300多个,其中80个有粮食堆积,一般堆积厚0。
  3~2米,内有10个堆积,最厚竟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仍清晰可辨,随即风化成灰.这里
  61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面就包括粟.
  葡萄栽培在张骞以前
  人们通常都认为,我国内地的葡萄,是西汉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从大宛(前苏联中亚卡散赛)引进的.葡萄在古书上又作蒲萄、蒲陶或蒲桃.关于它的来历,据《史记》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
  后人大都以为这位“汉使”
  就是张骞,因在汉朝遣往大宛的使者中,张是最早的,又最有名.&这样,葡萄引进者的荣誉便长期以来公认不疑地划归张骞名下了.我们知道,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由西域返回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26年.如果葡萄果真是由张骞引入我国的话,那么,内地种植葡萄的时间是不能比此更早的.然而,出自汉赋中的一个例子却与上述说法相龟.&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其所作《上林赋》中言及上林苑之盛景时,已将蒲陶与樱桃、枇杷等并提,曰:“于是乎卢橘夏热、黄柑橙楱.枇杷L柿,亭柰厚朴,w枣杨梅,樱桃蒲陶.……
  罗乎后宫,列乎北园.“据《西京杂记》卷一云:”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作为内地人,司马相如自然是在皇家宫苑中见过葡萄后才将其写入文章中的.《上林赋》的写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38年,比张骞第一次从西域返回的时间还要早出10多年.&由此可见,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我国内地已经种植有葡萄了.
  八 农林.&牧渔71
  可作印证的,还有《诗.&七月》中的两句诗:“六月食郁及,七月烹葵及菽.”菽是豆类,葵指滑菜,郁指郁李(或言山楂),呢?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修订本,1983年中华书局版)第494页注云:“,一种野葡萄.”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诗经全译》注同(第207页),并译此二句为:“六月吃李和葡萄,七月煮豆和葵苗.”
  (第205页)以是观之,中华本土之有葡萄,其时代不但可溯至西汉,而且可上推到先秦了.其实,关于葡萄的引进者,前人也有不认为是张骞的,如《昭明文选.&闲居赋》李善注引张华《博物志》云:“张骞使大夏,得石榴;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伐大宛,得蒲陶.”当然,此说依据何在,还有待考证.
  甘薯是否舶来品
  甘薯,亦称番薯、山芋.&对其是否舶来品,农史界历来意见不一.一种意见认为,甘薯原产我国,古已有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古代也称它为“甘”,海南岛和云南等地,早在三国和两晋时就开始种植.&东汉的《异物志》和晋代的《南方草木状》等古文献中,对它都有具体的记载.&唐代学者欧阳询编写的《艺文类聚》中提到:“甘似芋……剥去皮,肌肉白.&南方以当米谷,宾客亦设之,出交北.”近代有一位名叫吴增的泉州人,对甘薯种植史深有研究,著成《番薯杂
  81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咏》一书,认为甘薯在我国属土生土长,决不是“舶来品”。
  较多持“舶来”说的论者认为,整个欧亚非大陆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没有今天所说的甘薯这一作物,我国古代不可能种植它,它的原产地在美洲.&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经常到南洋吕宋岛经商的福建籍华侨陈振龙,发现当地出产的甘薯产量很高,于是躲过了“海关”的检查,历经千辛万苦,将种苗和栽培方法带回福州.由于它的产量很高,栽培也不困难,很快就在我国推广开来.
  金殿玉菜是菜苔
  早春二月,碧绿嫣红的紫菜苔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一种“当家菜”。清代诗人徐鹄庭在《汉口竹枝词》中写道:“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说明很早以前菜苔就被视为美蔬.我国是紫菜苔的故乡,据史书载,武昌洪山的紫菜苔质地优良,曾被历代皇帝列为贡品,封作“金殿玉菜”。菜苔以品质鲜嫩的花茎,长逾尺许,一指粗细,裤叶稀少者为上品;一般边苔胜主苔,主苔胜孙苔,老苔则无食用价值.菜苔营养丰富,营养学家称之“甲级蔬菜”。而紫菜苔乃色、香、味、形俱美的佳蔬,且应了“紫气东来,万事如意”的偈语,倍受人们青睐,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寓吉祥意.菜苔入馔能做许多佳肴,可素炒,更适配肉类、海鲜烧炒.&其凉拌佐餐,为开胃美食;腌制,也别有风味.&如湖北
  八 农林.&牧渔91
  有道名菜“红菜苔炒腊肉”,成菜色泽紫红,鲜香脆嫩,腊肉醇美爽口,以颇浓郁的乡土风味而享誉海内外.&此外,诸如江苏的“鲨鱼紫菜苔”、浙江的“鱼香紫菜苔”、上海的“紫苔炒虾仁”及四川的“冬笋菜苔”等一均属珍馐美肴.中医认为,菜苔还具有一定的食疗价值,能解热除烦,消食消渴,通利肠胃.&民间治小儿发热口渴,口舌生疮糜烂者,取鲜菜苔洗净约0。
  5公斤,捣汁为茶饮;治习惯性便秘或积食者,以紫菜苔充蔬调味食,治疗痔疮或痔疮出血者,每日用鲜菜苔和萝卜各100克,洗净捣汁饮,有清热祛风止血之功.
  韭菜闲话
  韭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蔬菜,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历代骚人墨客固多吟咏松竹梅兰这些植物之娇子,然对韭菜亦未曾冷落.比如诗坛巨子杜甫便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名句,陆游也有“鸡跖宜菰白,豚肩杂韭黄”之吟哦.韭菜古称起阳草,又名长生韭,为百合科植物,有野生与家生两种,四时常青,八节可剪.&韭菜有如兰草般挺秀娇美的叶片,有如古花般幽奇素雅的花朵,既可作观赏植物,亦可为席上佳肴.&诚如元人所赞:“浓香跨姜桂,余味及瓜茄.”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韭菜的记述最早见于夏朝,自商周开始,植韭之风便已遍及田家农舍.&到了汉代,竟连皇苑御
  02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园中也广植韭菜.《汉书》里有这样的记载:“太官园仲冬生葱韭采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这一记载表明,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采用温室植韭法的.韭菜性辛辣而温健力,富含蛋白质、醣类、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纤维素等人体所必需摄取的物质.&著名医学典籍《本草纲目》载:“韭菜热而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入足厥阴经,乃肝之菜也.”韭菜籽是激性剂,有补肾助阳、固精治带之功能,故适用于性机能减退症候者食用.&韭菜的叶和根又有兴奋、散淤、活血、止血、止泻、补中、助肝、通经活络等功效,在民间被广泛应用于跌打损伤、肠炎菌痢、胸痛吐血等症,实属灵丹妙药,难怪古人要称它为长生韭菜了.
  说荠菜
  荠菜虽是田间野草,由于其味与众菜不同,很早为我国人民所熟悉.《诗经.&谷风》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的记载.&苏东坡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是少有的“天然之珍”。陆游对荠菜有特别的偏爱.&在旁人眼里“食荠肠亦苦”,他却认为“寒荠绕墙甘若饴”。诗人对食荠颇得其法:“小著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这种凉拌荠菜的吃法,是值得仿效的.荠菜本是山野之物,素来自生自长,喜爱者自采自食.然而,因为喜欢吃荠菜的多起来,自己又无条件可以得到,这
  八 农林.&牧渔12
  样就出现了以卖荠菜营生和种植荠菜的人.《明皇杂录》载:“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明代陈继儒的诗中有“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的吟咏.荠菜初萌于严冬,繁茂于早春.&她有竹一般的坚贞,像松那样的精神,常引得诗人吟诗作赋,聊以寄托情思.&晋.夏侯谌的《荠赋》可算得是代表:“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舍盛阳而弗萌,在太阴而斯育.&永安性于猛寒,差无宁乎暖燠.”
  荠菜是药.《本草纲目》说它“利肝和中”,“明目益胃”,能“利五脏”、“治目痛”。武汉有“荠菜当灵丹”之说,人们常用它降血压.&它是菜,荠菜原本是救荒之物,后来成为春季里人们争相品尝的佳味.它能做馅包春卷,气青、味美;它入佳肴,与鸡一起做菜,在苏扬、齐鲁、徽州等菜系中均占有一席之地.
  地菜药用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这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据说,农历三月初三用地菜煮鸡蛋吃.&能消恶除邪,祛除百病.地菜又叫米菜,学名荠菜,属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野生.&春暖花开时,地菜洁白如玉的小花,犹如一群群白色的小蝴蝶,翩翩起舞,使大地充满春的活力.
  22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据明朝兰茂著《滇南本草》载,地菜“性平,味微甘,清热解毒,利尿止血”。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草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地菜含有地菜酸(即荠菜酸)、酒食酸、苹果酸、对氨基硫酸、胆素、醋酰胆素、配糖体等多种药用成份,具有凉血止血、收缩血管、杀菌之功效.&据临床试验,用荠菜和仙鹅草各50克煎服治疗血崩和月经过多,效果甚佳.地菜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菜蔬.&宋朝苏东坡品尝荠菜之后留有“今日食荠其美也”
  的称誉.由于地菜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十多种氨基酸以及钙、镁、铁、磷、钾等许多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人们常常在地菜抽苔开花之前,采回嫩绿的茎叶,精心烹调,做成鲜美可口的佳肴.&荠菜有各种不同的吃法.&北方人喜欢用它做春卷、包子、饺子的馅,南方人用它与蛋一同煎或煮着吃.
  闲话大白菜
  我国种大白菜历史悠久,该为“菜之王”。西安半坡村遗址曾发现过白菜籽,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白菜了.&不过最初不称大白菜而称“菘”。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大白菜的种类、形状、产地和储存保养方法描写得生动详尽.&书载:“菘”即今人呼为白菜者,有两种,一种是茎圆厚,微青.&一种茎扁薄,而白.其叶皆淡青白色.&燕、赵、辽阳、扬越所种,最肥大而厚,一本有重十余斤者.南方之菘,畦内过冬,北方者多入窖内.燕
  八 农林.&牧渔32
  京圃人,又以马粪入窖壅培,不见风出,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脆美无滓.为什么把大白菜叫做“菘”?
  据宋代大学者陆佃《埤雅》载:“菘性凌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而本草以为交耐霜雪也.”可见大白菜的性格与松树竟有相似之处,于是其名就用松字加了个草头.&据说,将白菜取名“菘”即在宋代.&又说为东汉,见张机《伤寒论》。
  历来赞美大白菜的诗文很多,范成大的诗集中《田园杂兴》有绝句两首.&其一写道:“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沾酒归.”又一首写道:“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酒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苏东坡对大白菜也大加赞美.他的诗中形容:“白菘类羔豚,昌土出熊蹯.”他认为白菜的味美不减羔羊、熊掌之类.著名画家齐白石喜画大白菜并为它鸣不平,在一幅上题写道:“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
  细品白石老人这段打抱不平的话不无道理.&确实,白菜耐储藏,种一季可吃半年,在北方可谓“冬菜首领”,命它为“菜之王”当之无愧.&老百姓言道:“大白菜是个宝,家家户户离不了.”
  大白菜还有药用价值.&明代学者王在《三才图会》中说:“菘菜即白菜,南北皆有之,与芜菁相类,便梗短,叶阔厚而肥,味甘温,无毒,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躁,并解酒喝.”
  《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白菜“甘温无毒,利肠胃,解
  42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冬汁尤佳“。民间常用白菜治病,如白菜根煎汤可治伤风感冒;白菜、辣椒熬水洗手脚,可治冻疮;白菜、生姜、大葱煎汤温服,可治气管炎;白菜捣烂敷患处,可治过敏性皮炎;吃白菜治便秘,白菜花有止血功能.
  莼  菜
  以晋朝张翰的“莼鲈之思”而驰名遐迩的莼菜,滑嫩爽口,是理想的作羹汤的原料.&在我国分布极广,长江以南多野生.&春、夏采嫩叶作蔬,秋天,叶小而微苦,只可用作饲料,故名“猪莼”。
  我国食用莼,有悠久历史.《诗经》中的“茆”是它的古称.&除用来烧汤,还与鱼合做成“莼羹”。据《齐民要术》所记莼羹的做法是:“羹一斗,用水一升,多则加之,益羹清隽甜美,下菜、豉、盐,悉不得搅,搅得鱼莼碎,令羹浊而不能好.”
  《食经》说得更具体,“鲤鱼冷水入莼,白鱼冷水入莼,沸入鱼与盐豉”。这种用鱼作莼羹的风尚大概一直维持到宋代,文天祥对莼羹相当欣赏,他的《山中诗》中有“赖有莼风堪斫脍”之句.&随着时代的进步,莼羹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据最近出版的《中国名菜精萃》(周三金编著)介绍,现在“杭州地区盛行用莼菜、鸡丝、鸡汤和鱼圆制作‘西湖莼菜汤’、‘莼菜鱼羹’……
  30年代,随着上海知味观的出现,‘西湖莼菜汤’亦闻名上海滩,许多旅居国外的侨胞及华裔友
  八 农林.&牧渔52
  人路经杭州和上海,都喜品尝此菜,以表达他们思念祖国的深情“,90年代的“莼鲈之思”,同样也值得称道和赞许.&莼在《名医别录》中入“下品”,有“世界最早的药典”之誉的唐代《新修本草》则认为“合鲋鱼作羹食,主胃弱不下食者,至宜老人,应入上品”。
  最偏爱这食物的是明代出名作家袁宏道,他认为,莼“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唯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惜乎此物,东不逾绍,西不过钱塘江……”人们不甚看重的莼根,《酉阳杂俎》却偏说:“莼根羹之绝美,江东谓之莼龟”,这些古人的评价,是经验之谈,不知有无古为今用的价值.广东惠州西湖,过去也产莼菜,当地人用它合乌贼鱼作羹.&惠州西湖的莼菜是否已成为历史陈迹,尚不得知.&有并非不重要的一点,要在此指出,莼在古籍中,多用它的异体――“艹”下加一“专”。它与“莼”是指同一植物,音读也是chun(纯),切不可读作“zhuan(专)”。 (枕书)
  人参的别名
  我国古代对人参的名称来历多有记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人参年久长成者,其根如人形,故名…….”
  清代宫绣所著《本草纲目求真》,张隐《神农本草经三家合注》、李立之《神农本草经考注》均有类似记载.&可见人参之名是因其根形状似人形所得.人参有许多别名.《神农本草经》称其别名有“地精”、
  62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神草”、“鬼盖”、“人衔”;《杂要诀》称为“人徼”;《事物异名记》称“人身”;《类书纂要》人参诗云:“奥壤灵区产草神,三桠五叶迈常伦.”
  所谓草神即人参,三桠五叶是人参生长的一个阶段.《吴普本草》又名“黄参”、“土精”、“玉精”、“久微”;亦有称为“黄丝”、“白物”、“百尺杵”、“金井玉栏”、“汤参”。苏东坡诗中有“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天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之句,所谓“海腴”即人参.&因产地不同,名称亦各异.&如清代称紫团山所产人参为“紫团参”,辽东所产为“辽参”,吉林所产为“吉林人参”,朝鲜所产为“高丽参”。东北人参亦统称为“关东参”。此外,“山参”指野生者,“园参”指栽培者;未长成的野生苗移栽于林下者称为“移山参”,人工撒种收挖的称“籽货”或“籽参”,开花期采收的称“孕子参”,作为贡品的称“贡参”,东北民间则通称为“棒槌”。
  香菇探渊
  香菇又名香蕈,清洁芳香,鲜美可口,且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香菇是浙江省的一大名产,产地主要是该省的龙泉、庆元、景宁(现属云和县)一带,是当地的一项重要森林副产品.&香菇的栽培历史,据龙泉一带的菇民传说,最早是距今一千数百年前的当地一个名叫吴三公的农民.&三公世居深山密林,常以野味和野生菌蕈为食,他发现有一种略带香气的菌蕈非但味道鲜美,而且无毒又能健身.&后来他又
  八 农林.&牧渔72
  发现这种菌蕈在砍断去掉树皮的阔叶树中长得特别旺盛,于是他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一套特有的栽培方法,这种菌蕈就是现在的香菇.&吴三公被当地人奉为菇神,为他建殿,历年祭祀不断,龙泉一带至今尚有吴三公殿的遗迹.其实,香菇的渊源还可追溯得更远,早在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已有这样的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菌即菌蕈,即现在的香菇之类.&公元1313年的元代《王祯农书》中,除了讲述香菇的风味外,还详细记载了香菇的栽培方法,可见当时香菇也已有种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讲到香菇的药用价值:“香菇乃食物中的佳品,味甘和平,能益味助食及理小便不禁”等.龙泉、庆元、景宁三地专门种植香菇,传说中与邻近龙泉的青田人刘伯温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初建都于金陵,因久旱祈雨素食,苦无素肴,国师刘伯温就以龙泉等地的香菇进献,朱元璋尝了以后,甚为高兴,就以该三县专门种植香菇,一直沿革至今.
  银耳小史
  银耳又称白木耳、雪耳.&本野生于悬崖峭壁及茂密森林里的枯木上,具治病、滋补功效,被视为“仙家珍品”。
  大约在18世纪,我国开始人工栽培银耳.起初是在野外,把适于银耳生长的树木砍倒,让它自然腐朽,并在上砍许多口子.依靠空气中银耳孢子的自然传播及适宜的环境条件,腐
  82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木刀口处就长出银耳来.本世纪60年代,上海农科院等单位研究银耳纯菌获得成功,把长期野外栽培银耳移入室内人工栽培,但产量仍然不高.70年代后期,福建古田县青年农民戴维浩采用“横卧式袋栽银耳法”获得成功,其产量高、成本低、生产周期短,于是在全国推广.&原来被认为不可多得、专供豪富之家享受的名贵山珍,如今已成为大众化的菜肴.
  花椒小话
  花椒,古名椒、椒聊、m、大椒、秦椒、蜀椒、巴椒、y、丹椒、黎椒、山椒等等,花椒属,香科,是我国一种有名的香料.&在古籍《诗经》、《楚辞》、《山海经》、《华阳国志》中多有记载.对花椒的利用约始于西周,最初是作为敬神的香物.《诗经.&陈风》:“谷旦于逝,越以i迈,视尔如i,贻我握椒.”
  讽刺女巫不务以椒供神之业,竟将花椒赠送人.&战国时楚人仍然习用花椒享神,屈原《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即是证明.以椒入酒,是荆楚风尚,称“椒酒”,汉以后演变成举国风行的一大民俗.用花椒合泥涂室,取其温暖又能消除恶气,亦楚人的创举.&不过传至后世,先是汉皇后宫大修“椒房”,盛行“椒风”,及之晋代石崇、王恺之徒斗富,不顾人民死活,以椒为泥,泥其屋,专佞豪夺,暴殄天物,给后世留下骂名.花椒可入药,可作为调味佳品,此历代药书都有记载.花
  八 农林.&牧渔92
  椒子可以榨油.&椒油可用于制皂、点灯和润滑机械.&因花椒用途很多,全身是宝,故我国大约从两晋之际开始人工栽培,时至今日,栽培花椒,供应市场与出口,仍是农民致富的一条门路.
  古代的台湾甘蔗
  台湾是世界著名的蔗糖产地之一.&甘蔗在台湾的种植起源很早,明末,先于郑成功入台的文人沈光文就看到当地“甘蔗植于原者如竹”。
  甘蔗,我国古籍称为“薯蔗”、“甘芦”,台湾人民俗称为“竿蔗”、“都蔗”,《广志》记载它“皮带红而节短,亦有青黄皮者”,又说另有“勒而小者,谓之竹蔗”,那是用于制糖的.这两种甘蔗至今海峡两岸都广泛种植.&康熙年间高拱乾曾在《台湾赋》中赞叹道:“噫嘻!户满蔗浆兮,人艺五谷.”说明当时台湾人民为了制糖,已大量种植甘蔗.台湾制糖的作坊古称为“蔗E”、“糖E”。冬春之际,甘蔗成熟,“蔗E”便开始榨蔗煮糖.&清初杭州郁永河有一首《台海竹枝词》写道:“蔗田万顷碧萋萋,一望葱笼路欲迷,捆载都来糖E里,只留蔗叶饲群犀.”
  这首诗对甘蔗的种植和榨糖情况简单作了介绍.《赤嵌笔谈》等文献载之较详:台湾甘蔗插种于五六月,当年十一月便可收割,经营蔗E者十月就开始筑E屋,准备蔗车,同时还招募工人.&一所糖E凡用“糖师二人,火工二人,煮蔗汁车工二人,将蔗入石车硖汁.
  03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牛婆二人,鞭牛硖蔗,去尾去箨.&采蔗尾一人,看牛一人.“
  其中“糖师”全盘负责,所以必须选聘有丰富经验、能“知土脉,精火候”的人.蔗汁几经煮制,分别制出“乌砂”、“红糖”、“白糖”几种糖.&当时的制糖技术比较落后而繁琐,郑成功父子开发台湾期间,由于陈永华等人积极经营,制糖业发展很快.&清初台湾土糖已大量行销到天津、上海等地,清末还直接间接远销到日本、英国和澳洲等国家,成为台湾的重要输出品.台湾盛产糖,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在于台湾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丰富的种蔗技术,如蔗苗的选择、蔗田的轮作.&后来还总结出台湾甘蔗“糊仔栽培法”,对发展甘蔗种植业作出特殊贡献.
  草名趣录
  指佞草 相传尧时,有草生于朝廷.每当弄臣奸邪入朝,草“屈茎而指之”。一介小草,能辩贤佞,识忠奸,无怪史籍中有称颂“尧天虞舜”太平盛世的记载.公道草 乡间小路,阡陌田垄,处处可见.&农人常常把它种在两家相邻的田塍上,作为标记,以区别界限.&遇有贪心之辈为了扩大自己的田地范围而翻挖田埂,犁锄侵动它的时候,它反过来蔓延不止,覆盖侵占所得的地盘.&所以又被农家称为“田塍公道老”。此草叶作锯齿状,仿佛专啮贪心.示俭草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对于太祖成吉思汗
  八 农林.&牧渔13
  创业时的军旅之苦,鞍马之劳,时时萦怀.&得天下于弓弦马背之上,唯恐失天下于奢侈糜费之时,忽必烈遣人在寝宫附近挖得青草一株,种在紫禁城内丹墀前面,亲自为它取名“示俭草”,旨在告诫子孙.黄昏草 “黄昏”亦是一种草的名字,古典诗词中为了合辙押韵,也写作“昏黄”。
  黄昏草,性苦平无毒,可作药饵.古人有诗“探囊一试黄昏汤,一洗十年新学肠”,以讽刺遣词的生僻.规矩草 沿坡向阳而生,高不过脚胫,整整齐齐如裁剪过一般,绝无一茎参差长短.&远看宛如茸茸地毯,令人不敢置屐履于其上.&真可谓草中之士兵.
  芦苇的功罪
  在我国温带地区的河流两侧、湖泊周围和江洲滩涂上,那一片片随风起伏、飘花泛白的芦苇,曾博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如唐人雍裕诗云:“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明月泻似雪,无处认渔家.”将芦苇描述得甚是动人.&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芦苇更是我们八路军、新四军的青纱帐.然而,在水利工作者和血防工作者眼里,芦苇简直是十恶不赦的“敌人”。如荆州的1788年洪灾,“淹毙万余”人,灾后查明,造成这次水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豪绅肖逢盛,私占江心窖金洲种植芦苇,以致沙洲不能刷动,逼泓北趋,致使万城大堤溃口.&时至今日,每年汛期之前,我们都
  23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要动员千军万马,组成浩浩荡荡的割苇队伍,在行洪河道内清除苇障.&甚至用防化兵的火焰喷射器,火烧灭苇.&海河水利委员会还进行了使用化学药物灭苇试验,获得了大面积试验的成功.血防工作者为了千万湖区农民不感染血吸虫病,主张把所有的芦苇全烧掉.&因为芦苇丛中,特别适宜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的繁殖,有些滩涂芦苇上密密麻麻爬满了钉螺,有的一根芦苇上就有钉螺一百多个.由此看来,凡生长在行洪河道内的芦苇和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芦苇,确实要以大局为重,忍痛割爱.&而在其他地区,在荒滩上种植芦苇,不啻营造“第二森林”,经济价值大矣!
  芦苇秆可造纸,作人造棉、人造丝的原料,可织席编帘、盖房子编笆、当柴烧;花序可作扫帚;花絮可填枕头;芦苇叶可作斗笠的铺衬,每逢端午节,采摘新鲜苇叶包粽子,清香可口;根状茎称“芦根”,中医学上入药,能清胃火,除肺热,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痈等疾病.
  这些瓜名的来历
  黄瓜 果蔬兼用,颇受欢迎.&据史料记载,汉时(公元前2世纪)
  由张骞从西域带回瓜种,所以原名“胡瓜”。
  后来,在西晋后期,有个叫石勒的羯族人(时称胡人),翦灭群雄,占据中国北方,建立后赵,自称皇帝,为了避讳,将胡瓜改名为黄瓜.另有一说,认为避讳改名之事发生在隋大业四年.其实,黄瓜成熟后呈黄色,确是“名符其色”的.
  八 农林.&牧渔33
  西瓜 味美解渴,消暑益身.一般认为西瓜原产非洲,经中亚细亚等地传入中国.&据《本草纲目》记载,我国五代命阳县令胡峤征纥而带回瓜种.&由于此瓜是从我国西部边陲传入内地,故名“西瓜”。
  冬瓜 瓜中巨头,消暑佳肴.&冬瓜并不采于冬天.&冬瓜名称的来源可能有二:其一,冬瓜皮厚耐贮,冬日常食;其二,冬瓜皮表面白如粉敷,有寒冬霜雪之象.丝瓜 嫩时入馔,细嫩鲜滑;老后入药,通引经络.&丝瓜成熟后,仅剩坚韧的维管束网,江浙沪一带称之为“丝瓜筋”。由于此瓜筋丝罗织,故名“丝瓜”。
  金瓜 又名金丝瓜,面条瓜.&作蔬菜.&这种瓜成熟后呈金黄色.将它蒸熟后用筷子刮扒,可出现粗细一致的金银丝,又像面条,故名.苦瓜 清脆味苦,别有风味.&由于此瓜果肉中含有奎宁等苦味物质,苦字当头,顾味定名.喷瓜 瓜熟后种子能从果实中喷出五六米远,所以称喷瓜.南瓜 因原产亚洲南部而得名,明李时珍说南瓜产南方,转入闽浙,又移植于北方.&也叫中国南瓜,俗称蕃瓜,倭瓜,饭瓜.
  “京欣一号”西瓜
  1989年,北京街上西瓜摊前“京欣一号”作为新上市的
  43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品种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京欣一号”不仅外观好看,更重要的是糖度高,汁多爽口;而对于瓜农来说,种“京欣一号”既省工又高产,每亩纯收入可增加300元左右.&在北京市西瓜评比中,“京欣一号”曾多次名列榜首.然而,关于这个新品种的来历却鲜为人知.&更没有人会想到,“京欣一号”是中日西瓜育种专家友好合作的结晶;而它之所以取名为“京欣一号”是取了北京的“京”字与日本专家森田欣一名字中的“欣”字而得.森田欣一先生原是日本“米可多”育种农场场长,1984年,他以联合国顾问的身份来中国执行“西、甜瓜引进及合作研究”项目.&针对我国西瓜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的弱点,根据合作协议,决定在引进日本西瓜优质高产省工栽培技术和杂交育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配杂交组合,选育出合作品种“京欣一号”。在大兴县庞各庄乡,森田先生不仅耐心传授日本栽培技术的要领,还尊重当地的经验积极改进,经过4年的示范试验,瓜田枝叶茂盛、硕果盈畦.
  哈密瓜走向世界的历程
  1988年3月1日,日本政府解除了限止新疆哈密瓜进口的禁令.1982年前,我国政府首脑访日时曾经带去一些新疆哈密瓜,准备请主人品尝.&但由于日本检疫专家一向认为新疆是瓜实蝇疫区,不同意这批瓜进入日本,于是只好原机送
  八 农林.&牧渔53
  回.为了使新疆哈密瓜能出口创汇,1982年到1988年我国动植物检疫机构连续六年运用一整套严密的科学方法,进行监测和调查,终于证实新疆地区无瓜实蝇,权威证据终使日本检疫专家信服,禁令得以解除.
  从造字看森林
  森林是原始人类栖息和生存的场所,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森林.&作为记载人类活动的符号――文字,也和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现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能辨认出很多与树木有关的字,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和转注.&但以象形字最多,如木、林、森,如树种的甲骨文有桑、栗、榆、柳、栎、杞、楚、竹、柏等.&指事的字如“末”,指木的上端为末;“本”指木的下端为本;东方的“东”是指“日升起树木间”(繁体“东”)的方向;“果”是指太阳升到树木上,已很明亮;“杳”是指“日在树下”,表示天已昏暗.&形声字,如山“麓”的麓,因鹿一般在山脚活动.&故“林下有鹿”,音为“鹿”;还有如甘霖的“霖”字,即雨下在林子上,音为“林”。
  甲骨文中有些较复杂的“会意”字,如日暮的“暮”,古时“暮”和“莫”是一个字,指“日落于草间或林间”,表示天色已晚;“朝”字,指“日已于林间升起,月亮已落下,天
  63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已黎明“;“束”,指把木绑起为一束;“束”指木上有刺,从而衍生出“棘”字;“采”是一只手在树上摘东西;“休”字更形象了,指“人倚着树休息”,这是古人常在林中活动最好的证明.再如古时用一木棍横绑上两根短棍,便于脚踏掘地,有了“耒”字,由此衍生出“耕”字、“耘”字等形声字.“农”字在甲骨文中是“林”字下一个“辰”字,“辰”是锄草的工具,故“农”字是指“伐林耕作”。另外“春”、“焚”
  都有这种内涵.
  我国五大防护林体系
  从新疆乌孜别里山口至黑龙江省宾县,横贯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13个省、市和自治区551个县,乔木、灌木、草原相结合,制服风沙,保持水土.&这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它将成为一条新的长城,保护我国42。
  4%国土上生产环境的绿色长城,被称为“世界生态之最”;2。
  从青海高原、四川盆地,到江汉平原、湘赣丘陵“两湖”,沿长江两岸140多个县市,人工造林,保持水土,防洪抗旱,避免这世界第三大河成为第二条黄河.&这是至关紧要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它将成为一条中华腹地的生态命脉,保护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40%以上的长江流域经济区;3。从松辽、华北、渭汾、淮北、江汉、太湖、洞庭、鄱阳平原到长江、珠江三角洲,广大平原、半平原地区,900多个县市,积极营造林木,保护农田,避免沙化.&这种把林木
  八 农林.&牧渔73
  引入农田的平原防护林体系,将成为我国农业生态的骨骼和血脉,保护全国40%以上耕地的生态环境;4。
  南起黄河、北接恒山、燕山山脉,绵亘400多公里的太行山区,包括山西、河北、河南和北京的100多个县(区),展开绿化.&这是当年为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根据地――太行山的绿化工程.&它将从生态环境上屏障以北京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区和整个华北大平原;5。在1500公里海岸线上,面对着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经江、浙、闽、粤、直到广西北仑河口,将近200个县(市、区)营造人工林带,减轻来自海上的风潮灾害.&这是从古未有的海疆长城――沿海防护林体系.&它将从整体上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提供环境保护.沿边,沿江,沿海,三个40%,一幅体现了伟大战略决心的蓝图.&在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8项生态保护工程中,中国就占了5项.&这将是中国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植树节漫话
  我国人民有着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勤于农事和林业的人,国家还给予奖励.古人根据气候条件,多以清明前后为植树时节.从宋代开始,便盛行“清明插柳”的风俗.&宋赵元镇就有诗说:“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吴惟信也有:“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可见当时的植树之风,不仅盛行农村,在城
  83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市也是很受重视的.劳动人民爱植树,很多文学家和诗人也爱植树.&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后,便在司马厅前栽种桂花,并写了一首《厅前桂》的诗.&后来调忠州时,他又“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不但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他自己还“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他在发动民众绿化柳江沿岸以后,还诙谐地写道:“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这些例子是历史长河中的水花,更多的事例,举不胜举.我国由政府正式规定的植树节,在1915年是把清明节定为植树节.1928年国民政府把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年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已取得了巨大成绩.1979年2月,全国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正式决定3月12日为植树节.&从此以后,我国的植树造林活动,便更加蓬勃开展.因为森林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有极大的益处,所以植树造林活动,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已规定植树节的国家,共有50多个,从各国植树节的日子看,除八月份外,每个月都有.&主要是根据各国的地域、气候而定.
  植物与节日
  从敦煌民俗资料可见,在一年的各种节日中,植物在节
  八 农林.&牧渔93
  日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四时八节都风流.大岁日(岁首),据伯二六六一写卷所载,就有挂桃枝、吞麻子、吞赤豆、烧厕中草等风俗.寒食节有春游风俗,更是沐浴于春阳之植物下.三月三日又有采摘桃花之俗.四月八日佛诞日,实际上是由植物衍化出来的节日,其日摩耶夫人“无忧树下暂攀花,右肋生来释氏家”。普通百姓其日也与植物有关,“四月八日日中时,取大豆三枚,杏仁一枚,井水服,解鸟语”。
  端午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说是一个植物的节日.伯二七二一《杂抄》卷便有五月五日食粽之记载.&此日还有“取东南桃枝,悬户上,(百)鬼不敢入舍”之记载.&唐人又称端午节为浴兰节.七夕节纪念牛郎织女,一个男耕一个女织,都与植物有关.&女人穿针乞巧,也要供果实,“各将花果到中庭,为求织女专心坐”。
  唐代七夕还有一个以植物为主的特殊风俗,即瓜叶盖脐.伯二六六一云:“七月七日取田中瓜叶,着小儿脐中,令儿多智,临日无病吉.”
  九月重阳节是一个丰收的节日,自然也离不开植物.&九月九日食米饼.九月九日饮菊米酒.还有重阳赏菊之俗,“重阳之节,玩菊倾思”。
  由上可见,植物的作用贯穿于敦煌岁时节日之始终.
  04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植物十二生肖趣谈
  大约在100多年前就有了与12种动物对应“地支”,即植物的12生肖:鼠――鼠曲草(米曲)。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牛――牛大力(别名山莲藕、大力暑)。是攀援性灌木,多分布于两广.&虎――虎刺(别名伏牛花、寿庭木)。是常绿亚灌木,它枝条繁茂而自然成型美,使人观之,觉有苍劲古老的意味.&生于江、浙、闽、皖的部分山区的丘陵沼泽地带的丛林下.&兔――兔耳花(一名仙客来)。原产欧洲中部及地中海一带.&其花型特异似兔耳,它的色泽艳丽,在草木花卉中属上等.&龙――龙葵(别名苦葵、天茄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喜阴湿,生于荒地草丛中,全国各地均有野生.蛇――蛇葡萄(别名山葡萄、野葡萄)。是草质藤本,外形似葡萄.&生于我国南方各地的山地沟谷灌木丛中.&马――马蹄莲(俗称茨菇花、水芋)。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绿叶衬托下,给人以清雅洁静之感.&其花原产南非,现世界各地广为栽培.&羊――羊蹄草(别名叶下红、野芥兰)。是一年生直立草本,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湖南等地.&猴――侯骚子,是木质蔓生的植物,叶互生长卵型有卷须.&花极美丽,花后结果,果如雉蛋.&鸡――鸡冠花(一名波罗奢)。一年生草本花卉,花序顶生,色彩鲜艳夺目.&犬――狗肝菜(一名金龙棒)。
  是一至二年生草本,多生于我国南方.猪――
  八 农林.&牧渔14
  猪笼草(别名猪仔笼)。为吃荤的食虫草本植物.
  古今植树趣闻
  古往今来,我国流传着许多崇尚植树的动人趣闻,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庆功栽杨 远在西周时期,“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从此,这种庆功栽种杨树伴随着这位用兵如神的将军,遍种崇山峻岭.生儿育树 《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株树.&等到结婚年龄,树就可做车轱辘,按一棵树可做三副轱辘、一副值三疋绢计算,20棵树共值180疋绢,够结婚费用.&为婴儿植树,是当时盛行的风俗.&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治病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1个轻病人,种1株杏树,治好1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万余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代名词.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
  24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现在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寓志植树 江西吉安县固江乡的“侯城书院”,生长着2株枝繁叶茂的柏树,距今已经700多年,这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代在此读书所栽.&当时共种5株,其中有1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学友们不解其意,文天祥说:“吾异日大用,必尽忠报国,此柏当年也.”后来,所种柏树成活后,倒栽的那棵枝叶倒垂,别有异趣,历代名人纷纷慕名瞻仰它的风姿,清代诗人胡友梅还写过《侯城书院古伯》诗来赞它.写诗护树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历史名人与植树
  植树种木,既可绿化美化环境,又能造福后人,实在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盛事.&我国古今有不少名人,都有亲身植树的美谈留传于世.陕西黄陵县轩辕庙内有一株古柏,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手植,称“轩辕柏”,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我国最早的甲骨文就有种植桑树、果树的记载.&西周时
  八 农林.&牧渔34
  期,就设有“虞人”、“林衡”等官职,专管林政.&并明文规定:“不树者无椁”,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相管仲提出“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的名言.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门内,有一石栏围护的合抱古桧,挺拔苍劲,高20米,相传为孔子种植,旁边石碑上刻有“先师手植桧”5个大字.相传,秦始皇焚书时,不烧“种树之书”。
  他东巡泰山时,见连年战争使森林遭到破坏,即立下“无伐草木”
  的法令,并规定在驿道两旁,每50步“树以青松”。
  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为贫苦百姓治病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愈后在他住所前植杏树三至四棵,不多时董奉房屋四周遍栽杏树,后人遂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称颂医家.诸葛亮深知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曾亲手栽了800棵桑树.&他在给后主刘禅的遗疏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三国时东吴丹阳太守李衡一生为政清明,不营私产,晚年在荒地上种了千余棵柑桔,留传子孙.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隐居时,在茅屋四周栽了许多树木,尤其爱柳,自号“五柳先生”。
  隋炀帝曾诏谕民间在运河两岸每栽活一棵柳树,赏细绢一匹.&他还赐柳树姓“杨”,从此百姓便称柳树为杨柳.扬州的平山堂建于北宋,落成后欧阳修曾亲自指点布置花木,并在堂前栽垂柳一株,因此被人称为“欧公柳”。
  44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南宋哲学家朱熹,特别喜爱杉树.他在1176年亲手栽有祖母墓地的19棵杉树,历经800年沧桑已变成参天大树,有16棵仍生长繁茂.北京的文丞相祠堂,前院有一棵槐树,后边曾有一株枣树,树身都指向南方,据说是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囚禁时亲手所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农桑为立国之本.&他倡导办农桑学校.他还下令在南京钟山之阳种植桐、棕等树5千余株.到宣德二年,发展到200万株,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国家园林场.清代名将左宗棠由甘肃进军新疆时,命令军队沿途栽柳,人们呼为“左公柳”。清人杨昌浚极为赞赏,并赋诗云:“大将养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广东中山县翠亨村的孙中山先生故居,有一株酸豆树,枝干苍劲,是孙中山先生从檀香山携带回树籽,亲手栽种在这里的.&孙中山生前积极倡导植树,并躬行实践,常为人所乐道.冯玉祥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他带兵很注意营区绿化,曾将军队驻地北京南苑划成若干区,分配给各营栽树,要求每个战士保证栽2―3株树.&当年他们栽在南苑镇的柳树和槐树,如今早已枝叶茂盛,一人已难于合围了.
  八 农林.&牧渔54
  少数民族植树习俗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植树造林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侗家“女儿杉”在贵州黔东南一带的侗族,每当家里生了小孩,都要在房前屋后种上几十株甚至上百株杉树苗,称之为“女儿杉”。待孩子长大成人男娶女嫁时,这些杉树也成材了.苗族“增岁树”湖南湘西的苗族不论谁家生了小孩,都必须种一株树.&以后每增一岁,再种一株.&结婚时,男女双方就把这些树木当作家产.哈尼族祭“龙树”
  云南红河的哈尼族群众有祭“龙树”
  的习俗.&他们认为龙树是哺育人们生息繁衍的“阿妈”,每年春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龙树”活动.侗寨“护寨树”在贵州黔东南林区的侗家,自古有栽树的习俗,也有爱树的美德.&他们在村寨,凉亭、鼓楼、花桥、寺庙、祠堂等公共场所或民族节日集会之地,栽上珍稀树种,如银杏、香樟、柏木等幼苗,并用一束草在树干上打结作出保护标记,行人见了就会自觉爱护.傣族“定居树”傣族人民素有植树的习惯.&他们定居再植“定居树”。每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总要带上树苗,种在新居的周围.
  64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树种引进小史
  在浩瀚的古籍中,有不少从国外引进树种的记载.沉香,亦称伽南香、奇南香、蜜香树.&心材为著名熏香料,树根树干入药,功能纳气温肾.&原产印度、泰国、越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从越南引伸,至今已有2100余年.现分布在两广、台湾与海南.贝多,梵文汉译为“贝多罗”,俗叫贝叶树.&其叶水沤后可代纸写字,古印度人多用以写佛经,后就代称佛经为“贝叶经”。李商隐有诗:“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贝多原产印度、缅甸和非洲,汉代引进到我国中原嵩山.菩提树,可提硬性橡胶,华南地区用作行道树.&原产印度、印度尼西亚.&相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成佛而得名.&梁代已引入我国.悬铃木,英国育成的二球悬铃木,俗叫法国梧桐,为长江流域的行道树、庭园树.&原产西亚和东南欧.&北朝后秦桓文帝时,印度高僧东来宣扬佛法,将此树引入.油橄榄,简称油榄,又叫洋橄榄、齐墩果,为优良木本油料作物.&果实可食,可榨油.&原产地中海一带,中唐时从波斯引进.&现我国有十几个省区在种植.清末以后,我国还相继从国外引进美国白杨、黑松,日本扁柏、冷杉、樱花,巴西橡胶、咖啡、鸡纳树,还有刺槐、桉树、银合欢、相思树、木麻黄、番石榴、番木瓜、南洋杉、
  八 农林.&牧渔74
  人心果、广玉兰等.
  我国的特种经济树木
  橡胶树 树汁制取橡胶.橡胶在国民经济中与煤、铁、石油同等重要.樟树 制取樟脑和樟油.&樟脑可制造药品、火药、胶卷、香料、防虫剂等.茶树 叶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有兴奋神经、帮助消化及抗癌等作用.杜仲 含有杜仲胶,是制造硬性橡胶的原料.&皮为传统药材.盐肤 木叶经五倍子虫寄生后膨胀成瘤,名五倍子,含单宁酸.&单宁酸广泛用于工业、医药等方面.白蜡树 放养白蜡虫,生产白蜡.白蜡是重要工业原料.漆树 汁液制漆.栓皮栎 皮即软木,是制作瓶塞、浮标、救生用品的材料.乌桕 乌桕籽油除食用外,可提炼甘油、硬脂酸,制造化妆品、油漆、皂烛等.油桐树 以桐仁榨取桐油.油茶树 树籽榨出的油,用于润滑、防锈或制造凡士林、肥皂,亦可食用.银杏 果实有美容、抗癌等功效.
  84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中国树木之最
  最粗的树:产于西藏自治区、被称作“通麦栋”的树,其直径可达8米之多.最轻的树:轻木,也叫巴沙木,每立方厘米只有0。
  1克重,为同体积水的重量的110。
  这种木材轻而结实,是航空、A航海及某些特种工艺的宝贵材料.最硬的树:产于云南、福建、广东、台湾等省的铁力木,木质坚硬,难以锯和刨,用斧头劈还会迸出火星.&另外生长在我国和朝鲜交界处的铁桦树,它的木质比普通的钢硬1倍,子弹打在上面,就像打在厚钢板上一样.最毒的树:中国最毒的树是“见血封喉”,产于云南南部.树高可达30米,树的汁液有剧毒,人和畜吃了很快就会中毒死亡,误入眼中会使双目失明.最耐火的树:是生长在我国海南一带的海松树,用它的木材做成烟斗,即使成年累月烟熏火燎也烧不坏.最贵的树: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中的柚木树.&由于柚木具有不生虫、不变形、不干裂的优点,所以出售时以斤论价,每株成树价值1400元左右.
  八 农林.&牧渔94
  桃.&黄桃.&锦绣黄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早在300多年前,《诗经》就有赞颂桃的诗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幻想,唐代书生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典故,《西游记》孙悟空饱餐蟠桃的形象,至今仍脍炙人口.我国是桃树的故乡.&约在汉代,桃沿着“丝绸之路”经中亚传入波斯,又从波斯渐次西传欧美,即使古国印度的桃树也是从中国引进的.&如今,属蔷薇科小乔木的桃树,约有80多个国家种植.“桃李满天下”,可谓名副其实.桃果品种荟萃,风味万千,通常分为水蜜桃、蟠桃、黄桃、硬肉桃和油桃等五种类型.黄桃即黄肉桃,又名金桃、黄金桃,其果皮果肉色泽金黄,肉质致密强韧,有浓郁的芳香味,特别适合加工制作罐头.我国栽培黄桃历史悠久.《唐书》记载:“贞观十一年西域康居(今新疆北部)
  入贡金桃.“
  12世纪《海录碎事》指出,金桃“大如鹅卵,其色如金,因呼为金桃”。江南的上海,不仅水蜜桃在明代就享有盛誉,而且松江黄桃在清代也闻名遐迩.&然而,由于一般黄桃鲜食不如白肉的水蜜桃和蟠桃,兼之“黄肉基因”在遗传上又为隐性,因而松江黄桃已绝迹数十年.为了选育南方优良黄桃新品种,以适应出口和内销的需求,农学家总结借鉴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根据美国长期作为
  05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黄桃标准品种的“爱保太”,其“外祖母”竟是上海水蜜桃的线索,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失落多年的“黄肉基因”,从两个水蜜桃的杂交后代中找了回来,育成了黄桃新品种,后定名为“锦绣”。
  “锦绣”黄桃,集水蜜桃和黄桃的优点于一身,它果皮果肉呈金黄色,果大核小,3个就有1斤,既是加工做罐头的优质原料,鲜食又可与水蜜桃媲美.这一成果荣获198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碧桃天上载和露,不是凡花数”。
  “锦绣”黄桃的花,恐不及宋代秦观向往的天境中仙桃树那般艳丽,而它初秋成熟的金灿灿、甜蜜蜜的果实,却更为惹人喜爱.(汤健民)
  深州蜜桃甲天下
  河北省深县,古称深州,地处滹沱河故道,这里是泥沙冲积而成的沙质土壤,约有2米厚,且水质甘美,是蜜桃生长的好地方.深州蜜桃已有19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的特点是个大,水多,果型秀美,色泽艳丽,皮薄肉嫩,果质细腻,汁甜如蜜.&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逃跑路过深州,就在他身疲力竭的时候,一位老农送给他一个蜜桃.刘秀吃了,顿时浑身有了力气,他渡过滹沱河,甩掉了后面的追兵.&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即封深州蜜桃为桃王.&据清光绪《深州风土
  八 农林.&牧渔15
  志》载:“深州土产白桃,往时有桃贡……直隶之桃,深州最佳,谓之蜜桃.”从汉明帝时起,深州蜜桃就成为贡品,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桃贡”更盛.&解放后,深州蜜桃也多次被选送北京供国宴之用.蜜桃有两种,一种是白蜜.&一种是红蜜,这两种桃含糖量都在17%左右,当你用刀切开桃皮,那晶莹的桃液就渗了出来,然后凝聚着不动,用手一蘸,可以拉出长长的丝,咬一口,真是甜透心肺.&由于蜜桃一口,甜透心头,胜似“仙桃”,因而,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蟠桃大会”上,王母娘娘品桃酌酒,在微醉之中,将一粒桃核掷于下界,正好落在深州.&桃核发芽出苗,开花结果,成为今日的深州蜜桃.
  说  “杏”
  杏自古以来便是出名的佳果.它的原产地,众说纷纭,中国是这一古老果树的发祥地之一,已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19世纪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阐述他所提出的“人工选择”的原理时,曾援引中国人培育杏的成就作为他立论的根据.杏在分类学上隶蔷薇科的李属,与李、梅、桃的关系很是密切,但杏的种类不多,我国一共只有山杏、无枝杏、斑叶杏等数种,也许由于这缘故,杏几乎没有什么异名,无论古往今来,天南地北,一律都用“杏”这个字.
  25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据《庄子》所记:“孔子……休坐乎杏坛之上”,因而讲学的场所、甚至道家的修炼处,古人都称之为“杏坛”。
  又,三国时吴人董奉,住在九江的庐山,为人治病,凡是被治好的病人,董奉都要求他种杏5棵,人们称之为“董先生杏”
  (《浔阳记》),王维有“董奉杏成林”之句,人们便称医师诊所为“杏林”。
  “杏坛”授人以文化知识,“杏林”令人恢复康健,由此可见杏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至于“牧童遥指杏花村”
  千古名句,更是令人“我未饮,心先醉”。
  英国直到16世纪才种植杏,是一位名叫伍尔夫的法国牧师在担任亨利八世的皇家园艺师时从意大利引入的.杏是中国人喜爱的生果之一,蜜饯中的杏脯是驰名中外的茶食.&杏仁油和医药、香料工业关系很大,杏的枝干是上等木材.《太平御览》卷九六八引《师旷占》:“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善.”古人的“占候”究是科学还是迷信,有待进一步验证.不过有一点现在已为科学所证实:杏可以治癌,发现这一事实的是南太平洋小岛国斐济.&斐济人不仅长寿,且从未发现过癌症患者,号称“无癌之国”。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杏实中有丰富的维生素B17。
  他们曾给250名癌症患者口服、注射B17,至于加上一些辅助治疗,结果痊、愈者多达248人.
  八 农林.&牧渔35
  柿树八绝
  一、高寿:百岁老树屡见不鲜.&陕西有300余岁的柿树老寿星.二、高产:诗曰:“林中有丹果,压枝一何稠”,道出了硕果累累的景象.十龄柿树株产可达50千克,以后逐年增加;产500千克的不乏其树.三、多荫:白居易诗:“柿树绿荫合,王家庭园宽.”柿树高大,树姿优美,枝叶稠密,可供避暑乘凉.四、耐赏:深秋时,柿叶变成橙红,正如韩愈所曰:“万株红叶满”,蔚为壮观.五、实可啖:古诗曰:“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柿果软滑多肉,甜而不腻,营养丰富.&鲜柿制成柿饼,或与杂粮混合磨面,可作主食.六、果入药:《本草纲目》云:“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据最近研究,柿饼外的柿霜,是高纯度的甘露醇,可作治青光眼的脱水剂,还可治咽喉干痛、口舌生疮.&柿蒂有止呃逆的功效.七、品种多:约二三百种.著名的如华北产的磨盆柿,最大的可超过500克.&杭州产的扁花柿,果大无核.&关中富晶柿,小而圆,皮薄多汁,一吸而尽.八、叶可健身:近年来,柿叶被列为保健食品.&如日本人饮柿叶茶.&据研究,柿的嫩叶含维生素C是柠檬的20倍.
  45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常饮柿叶茶,能防治多种疾病,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确有独到之功.&柿叶含路丁、胆碱、黄铜甙等化学物质,有稳定血压、清血消炎的作用,可作血管扩张剂用.(沈善濠)
  金秋话橘
  不少古人崇尚橘树.&伟大诗人屈原爱桔,并以橘自喻自励,他的《橘颂》也成为千古名篇.&为此,在他家乡秭归的“屈原纪念馆”里专建有“橘颂亭”、并予院内遍植橘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对桔树也十分喜爱与重视,在被贬柳州刺史后,他率领百姓种橘造林,并亲手种桔200多株.&他在《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写道:“手种黄柑二百株,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最火的玉米品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