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六跪而二螯怎么读,中的“而”是并列关系,还是修饰

蟹六跪而二螯而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蟹六跪而二螯而是什么意思
“蟹六跪而二螯”的“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采纳率:73%
来自团队:
这不是书上面的吗
翻下参考书就行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当前位置: >>
语文18个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考试大纲》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 ) .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 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 .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 . 译文(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 .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 . 译文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 . ( 译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 . 译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 . 译文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 ( 译文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 ) .. 译文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 ) ..1 译文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 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 何况是石 头呢? 2.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 《师说》 译文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 . 译文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 . 译文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 ) . 译文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 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 .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 ( ) .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 ( ) . 译文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 3.其,qí (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 . 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2 ②用作第三人称, 一般代人,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 “他、 她、它(们)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 ”“自己(的)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 .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 . 译文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 . 译文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 . 译文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 、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 . 译文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 . 译文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 “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ブ健 ( ) . 译文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 . 译文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 ) . 译文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 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 ) . 译文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4.且,qiě (1)连词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 ) .3 译文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 . 译文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 . 译文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 ) . 译文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2)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 . 译文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 ) . 译文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 . 译文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 ,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ズ蹋匀粢病!豆芈邸 ( ) .. 译文而且, 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 雍州的地势,ド健⒑裙氐南展蹋购驮匆谎 5.然,rán (1)代词,这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 ) . ( 译文即使又经过风吹日晒枯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制使它这样的啊。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 “但是” “然而”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 ) . 译文然而看洞的左右,到这里来并且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减少了。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 “着” “……的样子”等 ①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 ) . 译文大石头侧立着有千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人。4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 .( 译文忠肃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封口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 “是”等 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 ) . 译文是的,确实有这样的百姓。 (5)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起义》 ( ) . 译文吴广认为他说得对,就去进行占卜。 (6)动词,认为……正确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促织》 ) . ( 译文“不如自己去寻找,或许能有万一的收获。 ”成名认为她说的对。 (7)复音虚词 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 , ,表示承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 ) .. 译文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齐桓晋文之事》 ( ) ..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您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了。 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 (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 ) .. 译文老年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实现王道 的,没有听说过。 6.所,suǒ (1)助词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的”字结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 ) . 译文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 . ( 译文如果不赶快前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先。 (2)名词,处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 . 译文成名自己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点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3)表概数 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 ) . 译文到了距离匈奴阵地还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来。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 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 ..5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我们离开亲人来事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道义。 7.为,读音一:wéi (1)动词 ①做,干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 .(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坟墓前立了石碑,用来表彰他们所做的事情。 ②引申为“治理” “管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 .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啊,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吧! ③成为,变成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 ) . 译文陈胜吴广都按照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中,担任屯长。 ⑤作为,当作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 . 译文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 译文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⑦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 . 译文我私下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啊! (2)介词,表示被动语气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 . 译文本人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的原因是什么呢? (3)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 《屈原列传》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读音二:wèi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 ) . 译文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到齐国做人质。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 ) . 译文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今以后替父亲去从军。6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 ) . 译文百姓不能受到保护,是因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 . 译文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 ) . 译文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 8.焉,yān (1)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 “呢” “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 译文可以远看却不能轻慢戏耍它啊。 )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您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宰牛何宰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 .( 译文到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办法,才招致祸患了。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译文不懂得句读,不能解答疑难,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就不从师学习。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盘盘焉,镅桑浞克小!栋⒎抗场 ( ) . 译文那曲折盘结的,环绕回旋的,像蜂房,像水涡。 (2)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 译文所以我写了这篇说,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 . 译文况且在哪里放置土石? (3)兼词,可理解为“于是”“是”代人、事或处所 ,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ブ健 ) .( 译文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一带,我在这里收拾你们的尸骨。 9.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 .( 译文不用作战就是对方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策略) 。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7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 .( 译文我上惟恐辜负了朝廷,下恐怕对不起我的老师。 ③表示疑问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您怕死了吗?为什么哭泣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 译文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 ) . 译文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10.以,yǐ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秦也不把城给赵国,赵也始终没有把宝玉给秦国。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 “用”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 . 译文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人质,救兵才会派出。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 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 ) . 译文于是辞去宰相的职务,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 .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到达泰安。 (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是不能表示转折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 “又” “而且” “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 . 译文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离近(的地方) ,那么游览的人就多; (道路)险要而且距 离远(的地方) ,那么到那里(游览)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 “以” 前的动作行为, 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 “而” 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 . ( 译文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洞内) 。 ③表示目的关系, “以” 后的动作行为, 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 “而” “来” “用来” “以致”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 ) . 译文登上东方的碣石山,来观看大海。8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 . 译文诸侯因为公子有才能,又多门客,十几年不敢派兵攻打魏国。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 . 译文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 (3)副词,通“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 . 译文发现与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觉得奇怪了。 (4)复音虚词 ①“以是” “是以”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 .. 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 ) .. 译文我因此记下它,慨叹郦道元的简陋,并笑话李渤的浅薄。 ②“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 .. ( 译文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用来当作自己的功劳。 ( )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译文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5)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 .( 译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 ) . 译文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的太短浅了。 11.矣,yǐ 语气词 ①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ブ健 ) .( 译文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看, (发觉他们)已经装好车辆,磨锋利了武器,喂饱了战马 了。 ②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 “呀” “啦”等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 ) .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啊!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 ) . 译文您努力吧!我不能跟随您前往了。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9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 ) . 译文我曾经一天到晚的沉思默想,不如在片刻之内用功学习的收获大。 12.因,yīn (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 ) . 译文施恩于人,就要考虑不要因为私心喜爱而错误的奖赏。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 . 译文敬酒过后, (你就)请求舞剑助兴,趁机在座位上刺死刘邦。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 “依靠”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 ) . 译文到了楚国,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 “经由”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廉颇听到了这些话,就赤膊背着荆条,通过宾客领着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 ) . 译文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见到了它。 (3)副词 ①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 . 坐》 )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遇 到饥荒。 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 “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 ) . 译文于是拔刀砍了面前放置奏章的几案。 (4)动词 ①依靠,凭借 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 ) . 译文益州有险要的关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业。 ②遵循,沿袭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 ) . 译文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5)名词,机会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 译文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13.于,yú 介词10 (1)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 “在” “从”等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 . 译文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到” “在” “从”等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 ) . 译文大大小小的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没有人知道办法从哪里想出来。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 . 译文学业精深是由于勤奋,荒废是由于玩乐。 (4)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 “同” “跟”等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 ) . 译文不如派亲信主动和东吴结盟,共同完成传世的大业。 (5)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 “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 . 译文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6)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 ) . 译文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去向孙权将军求救。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从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到赵国。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 . 译文孔子说,残酷的政治压迫比老虎还要凶猛。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 ) . 译文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10)复音虚词“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 ) .. 译文吴郡的百姓正在内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厉声呵斥的时候,就大声呼喊着追逐他。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 “在这件事上” “对此” “从此”等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才很不高兴的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盆。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ブ健 ( ) .. 译文于是穿着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晋国从此才开始穿黑色的丧服。 14.与,yǔ (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 “同” “跟”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 ) .11 译文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人一起受雇佣耕田。 (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 ) . 译文只有你和鲁肃跟我的想法一样。 (3)通“欤” ,语气词,可译为“吗” “吧”等。此时读 yú 求,无乃尔是过与?( ) .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冉有,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4)动词 ①给与 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 ) . 译文我拿了……一双玉杯,想要送给亚父。 ②结交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 . 译文失去所结交的同盟者,不明智。 ③赞同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屈原列传》 ) .( 译文上官大夫见到了想要改动(其中的内容) ,屈原不同意。 ④参加,参与,此时读 yù 蹇叔之子与师。《ブ健 ) . ( 译文蹇叔的儿子也参加在这支队伍中。 15.哉,zāi 语气词 ①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呢”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 《为学》 译文人要是立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②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 译文燕雀哪里懂得鸿鹄的志向啊! ③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 《岳阳楼记》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时候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和这两种表现不一样,为什么呢? ④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 “啊”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敌人积累已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16.则,zé (1)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便” “原来是” “已经是”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 . 译文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 金属的刀剑放在石头上去磨, 就能使它更锋利。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那么”12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 ( ) . 译文如果竭诚待人,那么即使吴越一样的仇敌也能团结为一体;如果傲视他人,那么就 算是至亲骨肉也会成为陌生的路人。 ③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 . 译文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就值得羞耻;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学习,就近于谄媚。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 “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 . 译文对于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 .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象。 17.者,zhě 助词 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情况) ”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 ) . 译文打算把它保存在家里,让后人读到它,能同情我的心志。 ②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面,起提顿作用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 . 译文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 做官而又能不改变自己志向的, 全国这么大, 能有几个人呢? ③放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 ) . 译文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心思常常在沛公身上。 ④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 “样”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 ) . 译文这几样都是用兵的大忌讳啊,曹操却贸然地这样做了。 ⑤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⑥与“若” “似” “如”等词语呼应,表示“像……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 译文说这些话时,他的面容好像和悲伤的样子。 ⑦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⑧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 .( 译文(我)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18.之,zhī (1)代词13 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译文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 ) . 译文母亲听到焦仲卿的话之后,就很生气地拍打着胡床。 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 ) .( 译文用刀砍狼的头,几刀就砍死了它。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译文(我诗歌)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您宽容我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 ) .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断。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 . 译文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 ) .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 ) . 译文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⑤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 .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能流传已经很久了。 ⑥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 . ( 译文毛先生凭着能言善辩的口才,比百万军队都强。 (3)动词,往,到……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 . 译文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蟹六跪而二螯读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