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的未来餐饮发展趋势势,人类的未来是?

  1、农业庄园化、机械化、规模化、精细化。  2、工业全自动流水线化。  3、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劳动力价格高度升值。  4、全民免费至少到大学教育,免费医疗,享受免费的保障住房。  5、全球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合理公平控制,实现与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6、资源全面回收,实现重复利用。  7、星际开发与移民。
楼主发言:37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最少对80%  
  不会~~  人类会回到中世纪,然后彻底消失
  发现世界上还有没一个组织是为人类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建立的。
  光人口暴涨这一条就很难解决
  @s146s 4楼
23:40:28  光人口暴涨这一条就很难解决  -----------------------------  计划生育是有必要的,只要公平合理。少数国家人口在负增长也是事实。
23:24:43  最少对80%  -----------------------------  你是乐观主义者
  @taminfu 2楼
23:26:24  不会~~  人类会回到中世纪,然后彻底消失  -----------------------------  你是悲观主义者
  @spreadsing1978   中国会的
  @天照大神本尊 8楼
23:56:01  中国会的  -----------------------------  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要末是人类整体消失,要末是共同发展。
  还有50%的人性进化完善了,就能完全实现LZ7条
  3000年一次大劫。。。算算吧!  
  @语文无用 12楼
00:31:53  3000年一次大劫。。。算算吧!  -----------------------------  依据?
  几乎可以说必定实现,只要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切都是小儿科,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楼主这目标也定得太低了
  极有可能  
  科学型神棍
  @不凡沉思 14楼
00:36:55  几乎可以说必定实现,只要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切都是小儿科,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楼主这目标也定得太低了  -----------------------------  那要看这个未来是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一万年后,还是一亿年以后,甚至是亿万年后。全人类实现这个目标我估计在千年内也是不可能的。
  @爱国爱教S型愤青 16楼
00:45:51  科学型神棍  -----------------------------  呵呵 是啊
  @taminfu
23:26:24  不会~~  人类会回到中世纪,然后彻底消失  -----------------------------  @spreadsing1978 7楼
23:52:34  你是悲观主义者  -----------------------------  这个不是悲观,人类的本性使然,必定会触发战争。  而未来的战争可怕程度,已经不是一战、二战可以比拟的,经过全球二次打击的核冬天,以及太空战被歼灭的大部分卫星。  如果有一天真的爆发三战或四站,人类毕竟自己退化到中世纪,然后会因为疾病、基因衰退、恶略环境等问题遭到重新洗牌。
  核战是避免不了的,人类必将杀到只剩一种
  @不凡沉思
00:36:55  几乎可以说必定实现,只要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切都是小儿科,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楼主这目标也定得太低了  -----------------------------  @spreadsing1978 17楼
00:46:35  那要看这个未来是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一万年后,还是一亿年以后,甚至是亿万年后。全人类实现这个目标我估计在千年内也是不可能的。  -----------------------------  错了,人类生产力发展速度是呈指数式增长的,试想一百年前谁又能预估到今天的状况呢?更遑论千年之后,你所提的都在当今人类认知当中,所以我说你的目标定得太低,往往生产力的发展总会出乎意料之外
  第6条到位,不需要第5条……  当初认为地球只能养活20亿人,现在看来未开发资源还是太多了……
  @寻找未央 23楼
01:59:03  第6条到位,不需要第5条……  当初认为地球只能养活20亿人,现在看来未开发资源还是太多了……  ----------------------------  第5条是必须的,计划生育不仅包括限制生育,也应包括鼓励生育,视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定。
  @割在地板 21楼
01:21:23  核战是避免不了的,人类必将杀到只剩一种  -----------------------------  太悲观了
  这个主题很值得考虑。  
  不凡沉思
00:36:55  几乎可以说必定实现,只要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切都是小儿科,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楼主这目标也定得太低了  -----------------------------  spreadsing1978
00:46:35  那要看这个未来是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一万年后,还是一亿年以后,甚至是亿万年后。全人类实现这个目标我估计在千年内也是不可能的。  -----------------------------  @不凡沉思 22楼
01:29:13  错了,人类生产力发展速度是呈指数式增长的,试想一百年前谁又能预估到今天的状况呢?更遑论千年之后,你所提的都在当今人类认知当中,所以我说你的目标定得太低,往往生产力的发展总会出乎意料之外  -----------------------------  生产力是一会事,社会结构是变化才是重点与难点
  网上找到了一些相关基金材料,搬运上来分享给大家
  人类生存与国际发展基金会:  是以维护人类的正常生存并谋求正常发展为目的的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由西方一些著名财团出资于1988年设立。每年两次例会,主要探讨和审定各国申报的国际性问题的项目,目前讨论的问题是核能、森林急剧削减、能源等。例会时,除财团要人、世界银行行长等金融金界人士外,绿色和平组织等民间组织、世界著名学者也应邀参加会议。本基金会将在保护全球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行动中作出贡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UNDP):  联合国技术援助计划的管理机构。1965年11月成立,其前身是1949年设立的“技术援助扩大方案”和1959年设立的“特别基金”。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该计划署的宗旨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向它们提供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援助。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项目是无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国政府的自愿捐款,由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技术合作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贸易和发展会议等30多个机构承办和具体实施。计划署本身不负责承办援助项目或具体将其付诸实施,它主要是派出专家进行发展项目的可行性考察,担任技术指导或顾问。  领导机构是管理委员会,由经社理事会选举48人组成,席位按地区分配,任期3年;机构间咨询局,由联合国秘书长和有关参加机构的行政负责人组成;秘书长以及4个地区局。计划署还在11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常驻代表处。署长由联合国秘书长任命,联大认可。 中国于1972年10月开始参加该署活动。1975年—1977年、1979年至今,中国连续当选为该署执行局(1994年2月前为理事会)成员。中国于1972年10月开始参加计划署活动。1979年9月该署在中国设立了常设代表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下简称开发署)是全球最大的多边发展援助机构,同时也是联合国系统促进发展活动的中心协调组织。其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技术援助扩大方案和1958年设立的旨在向较大规模发展项目提供投资前援助的特别基金。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这两个组织于1965合并成立了今天的开发署。开发署的总部设在纽约,其组织机构包括: (1)执行局,政策决策机构,由36个成员国组成。亚洲7个、非洲8个、东欧亚4个、拉美5个、西欧和其他国家12个。执行局成员由经社理事会按地区分配原则和主要捐助国和受援国的代表性原则选举产生,任期三年,执行局每年举行三次常会,一次年会。  (2)秘书处,按照执行局制定的政策在署长领导下处理具体事务。在134个国家设有驻地代表处。署长任期四年。前任署长詹姆斯思佩斯(JamesSpeth美国人),1993年6月上任,1997年6月获连任至99年6月结束。2005年署长为马克布朗(英国人)于今年7月上任。  开发署的经费主要由各国的自愿捐款提供(称为核心资源),其资金拥有量占联合国发展援助系统总资源的一半以上。该署年筹集的资源总量为97.83亿美元,其中核心资源46.7亿美元,受援助国政府费用分摊22.37亿美元,第三国政府费用分摊5.52亿美元,其余为各类专项基金和其他收入。开发署年的核心资源筹措目标为每年11亿美元。开发署资金的80%被指定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5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60%须用于最不发达国家。 开发署的活动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技术援助,即提供国内外专家,资助国内外培训、考察及购买有限的硬件设备。该署的项目以前主要由工发组织、粮农组织、劳工组织等联合国专门机构执行。2005年以来,该署项目已转向国家执行为主,所占比重1996年已达70%以上。2005年,全球约有4万人服务于开发署机构及其资助的各类方案和项目。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经历的深刻变化,开发署的活动宗旨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技术援助转向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消除贫困、增加就业、妇女参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今后援助的重点。 在“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发达国家要求开发署将合作领域更加集中于扶贫和环保领域;并鼓励该署参与受援国的上层领域的活动,加强与受援国的政策对话,帮助它们制定发展战略,甚至要求开发署协调受援国所有的援助活动。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开发署的援助应基于受援国的发展规划及其优先领域,并且对受援国的需求作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开发署应继续坚持普遍性、中立性、公平性以及无偿和自愿的特征。辩论的最终结果是,将开发署建成联合国系统内的主要“反贫困机构”。  2002年以来,联合国“重维和轻发展”的倾向愈加突出。由于主要捐助国未能按时履行出资承诺,开发署可供分配的核心资源呈连年下降趋势。92年为11.779亿美元(历史最高点),94年为9.3亿美元,96年仅有8.5亿美元,较上年进一步下降8.4%。这一局面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而发达国家却片面强调资金的“合理”使用及其效益和影响,迄今无意增加捐款。开发署因此面临不容乐观的资金状况。  为解决资金筹措不力,同时也是应联大和开发署执行局要求,开发署在97-98年通过了改革筹资办法(仍为自愿捐款但须作未来三年的承诺)的决定。发达国家在此过程中也塞入了带有明显援助条件色彩的所谓“面向结果”的内容。即要想其增加向发展业务捐款必须满足捐款用于他们所感兴趣领域的先决条件。另外,开发署在发达国家的主导下也越来越积极地介入人权领域的活动,并将推动所谓良政、人权作为其当前援助的重点。理所当然,这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  中国于1972年10月开始参加开发署的活动。年、1979年至今,中国连续当选为该署执行局(1994年2月前为理事会)成员。中国与该署的方案合作始于1978年。截止1998年,中国通过该署援助我在国内安排实施了840余个项目,总金额近8亿美元。涉及农业、工业、能源、交通、通讯、教育、卫生、金融、税务、社会福利、扶贫、妇女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引进外资等广泛领域。在改革开放初期和其后一段时间,中国际资金和技术渠道相对较窄的情况下,利用开发署的援助资金实施了涉及大中型企业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等诸多领域的约五百余个项目,为中国“七五”和“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另外,中国作为开发署这一多边机构的重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该机构的各项政策决策。截止99年底中国共向该署捐款4848万美元和2730万元人民币,其中1999年为300万美元和250万元人民币。目前,中国是开发署第三大受援国,前两位依次为印度和孟加拉国。  1996年9月开发署第三次常会顺利通过了该署第四周期(年)援华方案“开发署-中国第一个国别合作框架”,核心资源约为一亿美元,主要用于扶贫、可持续农业及粮食安全、就业、宏观经济和企业改革及管理、教育卫生和妇女、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能源等五大领域。尽管第四周期的合作重点发生了变化,但仍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优先领域。2005年,该合作框架已执行过半,为我国“九五”计划的实现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卡蓝默作主题演讲  .cn 日07:12 新浪财经  10月4日上午主旨演讲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女士们、先生们!  在经过了了一个月之前的联合国在纽约的失败之后,我们都相互进行的学习,我们学习如何管理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致力于一个和谐的社会和帝国。我们欧洲和中国我们都经历过一个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远古的时代,你们的历史经过一些非常惨重的时期,我们欧洲的历史是非常近的时期,就是民族主义的时代。在20世纪欧洲的国家几乎  都是相互残杀,我们吸取这些历史的教训,并且学会了要实现和谐,在不同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在复杂的背景下实现和谐。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古老的中国和欧洲都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人大的袁卫校长讲,我们世界成为一个共同的家园,我们一个共同家庭就是要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友谊和团结的基础上才有这样共同的建设。建设我们和中国的前景,我们面对共同挑战是什么?我认为有五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以和平的方式来管理我们的家庭大厦。就是世界的良好治理和有效的管理。使我们的人民都有发言权享受民主,同时我们还要保持我们的独立,并管理这样的独立。在两年以前,在费城,就是宣布美国独立宣言的地方,我们发布《相互依存宣言》。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进行欧洲的建设,这是我们未来管理世界的基础。现在这样的共同之家,我们要用共同理念来管理。二十一世纪是相互依存的世界,这是二十一世纪所面临共同的挑战。今天我们已经面临是三千年历史的一个老的概念,在这样的概念下我们如何来治理一个新的世界,其中保存和发挥我们的个性和传统。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必须保持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同时又保存我们各自的特性。我们在今天已经是很长时间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管理未来的世界,这是我们第一个挑战。  第二个就是如何实现生物世界的和谐,20%人口已经消耗世界80%的资源,我们已经超出这个地球所承受的能力。我们如何来进行一个革命性的改革来进行资源的节约,我们是不能长久保持这样一个消费模式。在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汽车的增长和大都市的扩张,会对农村的发展造成影响,另外还有很多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方式是不能实现世界的平衡的,所以我们必须面临变革。我们的大都市是不可信的,是难以生活下去的。我们世界的资源还可以消耗的存储量不多。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进行世界性的贸易。每一个技术的革命都加深了发达和贫困人口之间的鸿沟,我们必须填补这样的沟壑,我们世界化的趋势带来了野蛮的竞争甚至是掠夺,我们必须要重新分配世界地区的财富,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一个前提。我不相信世界市场扩大会必然带来好处。我们必须利用资源,但在人类的关系当中,在我们管理资源当中,我们欧洲人和中国人应该看到这个市场的利弊。我们应该学习如何管理人类社会财富的问题。  第四个挑战是前几个体挑战的结果,即如何创造一个新的生活方式,我们有一个新的生活的理由,来使竞争的激情弱化,而使我们的宗教的传统、精神的传统能够有利于我们的建设未来,来建设这样一个共同的世界。我们必须达成和谐、达成协议,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可以分享。  最后一个挑战就是统一和多样化之间的协调。在我们进程当中,我们现在所缺乏就是应该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机制。所以面对这项非常广泛的挑战,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很多的挑战,欧洲正在面临这样一个建设的新的开始。欧盟的创始人讲过,我们现在不应该是坐在桌子两头,我们应该一起坐在桌子上面共同面临挑战,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双赢,这样才能解决以上五个问题。欧洲不仅通过政府而且希望通过各个组织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利用历史的沉淀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在共同理解的说话,我们还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克服这些差异。在78年中国实现改革开放,开始进入现代化的时代,中欧的关系也进入现代的时代。当年的传教士们,在文艺复兴的时期进入中国,他们当时和中国人之间相互欣赏,这是我们欧洲第一次与中国的交流;第二次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悲剧,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他使中国接受了一些新的信息,但是在第二次的战争中,中国是一个封闭的社会。  今天我们各自还是在自己范围里共同来建设,共同来面对命运。今天的论坛体现了三个关键的因素。一是每一方都要来这里自愿地参加这个会议,而且中国人来参加这个会议是牺牲自己的假期,但是都是希望能够互相吸取。第二个关键就是自由的概念,有很多的代表都会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他们曾经或者现在或者是将来都在领导一些机构,但是今天他们所代表不是这样机构。这样一个会议是有象征意义的,他们在这个星期当中完全有自由来进行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消除我们之间的误解和我们的思维的差异。  第三个因素就是交流我们的经验,我们组织这第一次论坛,我们向中方介绍欧洲的历史,我们的模式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模式是不能照搬的,而且我们在法国和荷兰经过两次宪法投票,所以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弱点,我们的局限性。过去的50年欧洲的建设和人类的历史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的模式,来超越民族、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所以我们的组织者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向中方介绍欧洲的建设历史。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建设一个针对其他、针对美国的模式,中国和欧洲希望在未来世界有一个一席之地,但是我们要同美国一起来建设这个世界。我们也要和美国进行这样一个对话,以此实现一种互补,以此建设我们的未来。谢谢。
  洛克菲勒基金会带有私货,但也为人类进步发展作出了贡献吧,一并搬运过来。
  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1913 年在纽约注册。 2000 年资产33亿美元。目洛克菲勒基金会,1913年由约翰·D·洛克菲勒创立,是美国最早的私人基金会,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少数基金会之一。它通过资助各种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对美国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进行广泛的研究,予政府决策以重大影响。  1简介  编辑  洛克菲勒基金会最初设立于1904年,当时叫作公共教育基金。表面看来是对公共教育基金作为补充的叫作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组织,成立于1910年,通过长期的经营和洛克菲勒大量钱财的投入,它终于使得纽约立法机关于日对其颁发了特许令。后来,于1928年与劳拉·  洛克菲勒基金会  培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合并,再加上老洛克菲勒新的捐赠,到1951年资金达到3亿多美元,2000年超过33亿美元。  创办资金是一亿美元,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担任第一代会长,现在由家族第五代成员主持。仍坚持最初的捐赠传统,关注点始终是教育、健康、民权、城市和农村的扶贫。其捐赠时间跨度之长、规模之大和成就之广泛和显著,可以当之无愧地执美国及至全世界慈善事业之牛耳。  2主要活动  编辑  有在国际项目上,征服饥饿、控制人口、促进健康、解决国际冲突、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在美国国内项目上,维护环境质量、发展文化事业,尤其是在戏剧、文学和音乐领域,以及增进机会均等。基金会的资金和政策由一个独立的不拿薪水的理事(评议员)控制,负责向大学、研究机构和其他合格机构提供资助。基金会也从事自己的研究,但仅限于农业和病毒学。资助不对个人,也不能用于地方组织的建立和运行。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最初宗旨只有一句话:“促进全人类的安康”,之后随着社会的变迁,措辞上有些变动——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传播、预防和缓解痛苦、促进一切使人类进步的因素,以此来造福美国和各国人民,推进文明”,如上,其基本精神仍然以此为核心。  3医疗卫生  编辑  老洛克菲勒本人相信健康为人类福利之本,发展医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弗雷德里克·盖茨更是一个医学迷,所以洛克菲勒早期几乎全部工作都在这方面,在教育方面的特色也是发展和改善医学教育。在基金会成立之前,洛克菲勒已经有一个卫生委员会,进行钩虫病防治工作。1913年注册之后第一个重要行动就是在基金会之下建立国际卫生部,把这一委员会合并进来。顾名思义,从一开始,洛克菲勒的意图就是把此项工作国际化。第一项任务就是把它发起的防治钩虫病和公共卫生的工作向全世界推广。  1917年,洛克菲勒任董事长,会长为文森特。在他任期的十年内基金会的工作有很大成绩,其中国际卫生部是最大的重点。防治钩虫病的工作遍及六大洲62个国家,以后又发展到疟疾、伤寒的防治,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与此同时,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建立常设公共卫生机构,从事更加广泛的公共卫生工作。相应地,又在美国和世界各国培训公共卫生医务人员。  另一项工作是提高医学水平。卡耐基基金会资助了一项旨在改进美国医学教育的调查,产生了有名的弗莱克斯纳报告,与欧洲先进国家相比较,全面指出美国的弱点。一战结束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在这项报告的基础上与先此成立的“教育总会”合作,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展开改进医学教学和建立高水平的医学院的努力。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是这一努力成功的标志,代表了当时美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水平。在国外包括英、法、比、加拿大以及拉美、中东和东南亚一些地区。从1917年至1928年,  小约翰·洛克菲勒  基金会在欧、美、加为此项工作共付出4000万美元,还有1000万美元 用于美国中等医校和公共卫生。  众所周知,在中国建立的著名的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这一时期在海外头等重要的项目,也是洛氏的得意杰作之一。  1929年接任的会长为前芝加哥大学校长、数学物理学家梅森。此后,陆续成立了医学科学部(前身为医学教育部)、自然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和艺术人文部等。基金会资助的项目仍然以医学科学为主,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单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计其数,一般说来都带有开创性。1928年英国人弗莱明在发明青霉素的研究过程中也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这些成果把美国和世界的医疗水平向前推进一大步。1932年,基金会还首先进行工业医疗(即职业病)和精神病的研究,这些学科在当时还刚刚起步。洛克菲勒医学院成立之初的短短几年中就在流行性脑膜炎、小儿麻痹、黄热病和梅毒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1937年,国际卫生部宣布成功地分离出黄热病的疫苗(在二战中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其实验室中制作出3400万份此类疫苗无偿献给政府以供军队使用)。1939年巴西流行某种特殊的疟疾,不久即在基金会帮助下得到控制。1940年的重大成绩是缓解了在全世界流行的伤寒病。其他如遗传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以及研究仪器的改进和发明如探测镜、X光分解仪等都是在基金会支持下取得突破性成果。洛克菲勒基金会对科学,特别是医学和农学的重视始终一贯,并将这方面的科研与在世界各地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  早期医疗卫生方面骄人的成绩使国际卫生部一度成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中心而受到其他部门的诟病,认为洛克菲勒为医学科学家所掌握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人事变动,工作重点逐渐转移,但是医疗卫生始终是其关注点之一。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创立的国际卫生部的模式及其工作项目带有榜样性质。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逐步接管原来洛克菲勒基金会所从事的工作领域;1950年,美国政府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所,其资助科研的领域和工作方式也是沿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模式,甚至接过其项目。  1951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卫生部关闭,其著名的病毒研究所和人员转到耶鲁大学。在这以后,基金会通过资助世界卫生组织来实现其原来的目标,直到世纪末仍然如此,基金会称之为“洛克菲勒—世界卫生组织互补战 略”。多年来,基金会对世界卫生组织的计划生育、疫苗接种、避孕药的研究和热带病防治等都有所捐助。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新主任布伦德兰上任,基金会宣布出资250万美元建立一项全球卫生领导基金,供主任在全世界遴选各个学科的10名专家,任期1至2年;这一基金也用于“争取全球健康平等”。此项目致力于缩小发达与不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之间的差距,也包括缩小发达国家一国之内贫富人群之间的健康差距。该项目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 协助贫困国家建立和改进卫生体制,加强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宣传教育,引起公众对与健康有关的新问题的关注和政府的承诺,如环境、吸烟、艾滋病、抗药性结核病等;  (3) 加强对贫困人口多发病(如疟疾、结核等)的药物研究和开发,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以补救药物价格昂贵造成的困难。
  4农业改良  编辑  饥馑问题一向是一切慈善和公益事业首要关注的问题。洛克菲勒基金会认为要根治饥馑关键在于改良农业,使粮食大幅度增产。继医药卫生之后,农业改良也一直是洛氏基金会长期的重点。在基金会成立之前,“教育总会”曾在美国南方黑人较多的贫困农村进行过玉米品种改良和农业体制改良相结合的工作,取得很好效果。基金会成立后,这项工作主要在第三世界开展,其做法是资助有关国家的农业改良技术研究并创建将新成果推广的机制和方法。基金会特别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已有的经验,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十年来这个领域相对投资较小而成绩较为显著。  据说这一项目最早的启发来自1941年会长福斯迪克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的一次谈话。华莱士从墨西哥访问回来后告诉福斯迪克,如果墨西哥的玉米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能提高10%,当地人民的生活就可以大大改善。之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董事会讨论了华莱士的提法,决定派出三名专家到墨西哥考察——一名植物病理学家、一名遗传和玉米专家、一名土壤学家,分别来自明尼苏达、哈佛和康乃尔大学。他们在墨西哥旅行了5000英里,经过广泛考察,提出一项被认为具有经典意义的报告。报告不但提出了科学技术方案,而且特别强调,不能单纯给予资助,必须积极参与规划和对援助的使用,包括现场指导,结合当地具体条件建立有效机制。1942年,墨西哥农业部正式邀请洛克菲勒基金会进行改良农业的合作。1943年,双方签订意向书:墨西哥政府提供土地、劳力、部分实验房屋和培训费用,基金会负担大部分运作的费用并在墨西哥城建立一个工作班子,由美国植物病理学家哈拉尔领导,其余成员皆由墨政府委派。这是一项长期的合作,最高峰时有18名美国专家和100名墨西哥人同时工作。到60年代中期,20年中在这一班子中实习过的墨西哥人达700人,其中有100多人被选拔到美国学习并获硕士学位。60年代以后即由培养 出来的墨西哥专家领导。哈拉尔博士带领的班子坚持实地考察、示范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也采用行之有效的土办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和推广,在玉米和小麦的土壤和品种改良方面成绩斐然。墨西哥原来50%的小麦依靠进口,玉米也不能完全自给。在此项实验的18年中,墨西哥人口增长了60%,小麦和玉米却达到了自给,基本不需要进口。根据联合国1963年公布的数字,墨西哥在过去10年中农业总的年增产量平均达7%,这是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大规模长期援助分不开的。这一经验的另一可贵之处是培养了能够适应发展中国家各种艰苦条件的专家。  基金会与墨西哥合作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推广的机制,例如在 墨西哥培养的专家到哥伦比亚开展工作,在哥伦比亚培养的人才又到智利从事同样的项目,形成一种链条。在资金方面,基金会给予必要的资助,但是更重要的是促使当地政府重视这项工作,使当地政府越尝到好处,越愿意多投入,同时改革其农业管理机制。继拉美国家之后,或同时,这种合作又推向中东、南亚和非洲。当然由于国情不同,成功的程度也不同。其中比较著名的成功例子是印度的“绿色革命”。基金会在印度的工作始自1956年,先派出12名专家。1958年,资助新德里的印度农业研究院成立研究生院,并派出顾问和访问教授。从一开始,此项工作即是基金会与印度中央和各省政府、各地新成立的农业大学以及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的合作项目,基本上沿用墨西哥的政府划拨土地的模式。在印度全国各地不但建立农业学校而且建立了无数实验田。60年代在大面积推广哥伦比亚的良种玉米方面取得大幅度增产的成绩。1970年原来曾为基金会派往墨西哥的农业科学家诺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因在印度进行水稻杂交成功而获诺贝尔奖。当时有人提出应把这项奖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集体。  洛克菲勒基金会另一项重要的成绩是1959年与福特基金会协议合作在菲律宾建立世界稻米研究所,包括生产、分配和成果利用。菲律宾政府拨给土地,福特为建筑出资700万美元,洛克菲勒提供技术指导、行政管理和运作费用,每年约50万美元。这一研究所规模巨大、设备齐全,还有200英亩水灌试验田,于1962年正式开业。董事会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分别来自泰国、日本、印度、菲律宾、美国和中国台湾。主持实验的是一名印度专家,多数工作人员来自东南亚盛产稻米的国家和地区。现已收集世界70余国6000多种稻谷进行实验,从中选出良种,加以处理冷藏,分门别类,标明特性,供世界各国交换。以后按此模式扩大到其他国家。现在全世界共有16个国际农业中心。  1963年在基金会成立50周年的时候,确定了新的五大优先问题:征服饥馑、控制世界人口、有选择地加强发展中国家的某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协助文化发展以及争取全体美国公民机会平等。除最后一项外,对象都是发展中国家。90年代,它大力资助的项目有:临床流行病研究、农林技术研究(肯尼亚)、热带作物病理研究(尼日利亚)、水稻品种改良(菲律宾)等等,仅1993年一年对此类项目的拨款就近500万美元。  鉴于亚洲国家人口密集,地少人多,基金会更加强调基因研究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维持土地的可持续耕种。目标是在2005年通过生物技术提高稻米产量20%而不降低土地质量。此项集中在亚洲的国际稻米生物技术 研究项目,从1984年开始。起初集中在稻种基因的生物工程研究方面,资助康乃尔大学制定稻米基因谱系向全世界产稻国家传播。这是一项长期计划,在科研取得一定成果后,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技术转让和在亚洲国家创造将来独立继续进行这项工作的能力。迄今已经与亚洲及其他地区350名科学家进行合作,从1984年至1998年,这一项目的奖学金在各国培养了183名专家,其中许多人在本国已成为这方面的领导骨干,继续领导研究和国际交流。到目前为止,研究的结果证明新品种的稻谷比原来预期的还可以多供给1亿人口,20年内受惠人口还可以增加1.5亿。最新的成就是发现有8种粮食作物与稻米有共同的染色体特征,所以在稻米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可以用于这些粮食作物。在中国,农业科学方面的合作也是重点之一。  在非洲,自1988年起,基金会主要在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和津巴布韦进行这一项目,但只是根据其特点,与亚洲的目标和做法都不相同,不过推广新技术、培养人才的做法则相同。
  5人文社科  编辑  洛克菲勒基金会前期一直以医学和农业为重点,兼及其他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不重视。对这一现象不满的工作人员称基金会“被一群医生所俘虏”,这是与弗雷德里克· 盖茨的主导思想分不开的。不过早在1918年,在执行秘书格林的坚持下,还是出资成立了政府研究所,后来并入著名的布鲁金斯学会,这是基金会资助的最早的社会科学项目。当时格林提出的项目是劳资关系研究。由于正好发生与基金会的公司有关的工潮,导致流血冲突,引起社会舆论对基金会本身的批判和怀疑,这项研究遂告流产。  基金会把人文和社会科学正式列入重点是从1936年福斯迪克任会长开始的。他本人是律师出身,担任会长12年,对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工作方向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大萧条之后,二战前夕,整个西方社会都有一种危机感。人们见证了在生产力突飞猛进中的经济崩溃和社会危机,以及与巨大财富并存的广大群众的极端贫困;意识到物质财富和科学发展不但不一定造福人类,而且可以成为灾祸,所以二三十年代是社会科学长足发展的时期。福斯迪克就属于有这种强烈意识的人。他不断强调,如果不能找出解决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日益严重化的问题之道,在这个世界上医学和科学将失去意义。他大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疾呼,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超过人类控制自己的能力的危险性。因此他主张公益事业的范围应该扩大到关注社 会问题和人的关系问题,并在其12年的任期中竭力贯彻到基金会的工作中。 在此之前,1922年洛克菲勒为纪念亡妻劳拉,斥资7400万美元设立的劳拉·斯贝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已经为赞助社会科学打下基础。那是其主任拉默尔的主导思想。拉默尔是学心理学专业的,他一上任就确定以社会科学为中心任务,并以极大的热忱进行。该基金存在仅7年,用于发展社会科学的拨款达4100万美元,其中最重要的建树是在1923年赞助成立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至今该组织仍是美国促进社会科学各专业的发展、交流和合作最重要、最权威的机构。其资助从事社科研究的对象有布鲁金斯学会、太平洋国际学会、全国经济研究局、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的专题项目以及耶鲁大学人际关系研究所等,此外还有欧洲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和个人的单项研究。192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接管劳拉纪念基金之后,关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工作连同其资助模式都一并继承下来,成立了社会科学部。这一部门首先遇到的就是 1929年的股市崩溃和继之而来的大萧条。30年代初,基金会拨款150万美元用以缓解由经济萧条造成的苦难,并由董事会指定一个专门小组负责此款项的用途,其中包括资助布鲁金斯学会、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美国城市协会等组织对当时的经济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还资助政府全国经济研究局500万美元。  福斯迪克上任以后,基金会取得共识,一致决策以社会科学为新的突破口。确定的重点有三:经济稳定、公共行政管理和国际关系。  第一项的提法是“经济稳定”而不是一般的经济学,这是有针对性的。其主导思想是认为过去的经济学家提出各种假设和理论,想像力有余而证据和归纳法的研究不足,现在有了先进的研究手段,应该提倡以经过科学验证的事实 和知识来代替猜想。提出的研究方向有二:改进对经济周期的统计记录以便更加准确地找出其各种成因;探索减轻经济不稳定所造成的危害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基金会在将近20年中为此项研究拨款数百万美元,资助对象在继承前述劳拉纪念基金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包括国内外大学有关科系、项目和个人等,难以列举。其中突出的有国际联盟的金融经济情报中心,英国牛津大学的统计学所关于经验与量化的研究,剑桥大学的应用经济学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政府财政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粮食研究所,哈佛大学关于在美国经济结构变化过程中国家资源配置的长远问题等等。中国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于1928年成立后不久就成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亚洲资助的重点,因此得到较大的发展,在与实际相联系的研究课题上作出成绩。另一方面,基金会尽管强调联系实际,但并非急功近利,例如1940年起,基金会拨款通过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开展美国经济史的研究,以便“真正理解”美国经济变化的原因、路径和意义。此项捐助连续十多年,大大提高了美国经济史的水平,使之成为一门得到承认的学科(关于经济史的研究也是卡耐基最早开始的项目,1902年卡耐基研究所刚一成立就遴选一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写美国经济史,不过后来没有持续下去)。  在行政管理方面,基金会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提供合格的工作人员,以配合40年代罗斯福“新政”之后政府迅速扩大的需要。基金会为此捐资给一系列大学培养此类人才,特别具有开创性的是在哈佛大学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生院和在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设立在职公务员进修的计划。从20年代到50年代的30年间此项捐助达1100万美元,还不包括其他单项捐助。另一项特殊的工作是在芝加哥建立公共行政交流所,为政府各部门的公务人员提供跨行业的交流工作经验、研究成果的机会,对提高公务员素质、开阔眼界和促进“团队精神和建立某种职业道德标准”都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会在资助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时从长期着眼。基金会有关负责人意识到,这种研究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与自然科学不同,很多问题不可能有公认的定见,要长期争论下去,但是他们深信,对人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加深理解是人类进步和幸福的关键所在,因此不惜对这类项目拨巨款。在美国国内,基金会发起的一个重要项目是1952年开始的法律和政治哲学的研究,目的是帮助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者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其内容从重新认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伯克等的古典政治哲学理论到质疑当代的宗教和经济势力以及自由、公正的观念。有一大批五六十年代崛起的杰出政治思想学者和著作在这一项目资助下涌现出来,在十年中出版了40部重要的著作。基金会甚至在60年代就已开始资助一 些前沿的课题如:外空的国际法、世界政治中的外空等。  文学艺术也是基金会资助的对象,早期集中在古典方面。例如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芝加哥、密歇根等一些名牌大学的艺术、考古、古代史、古典文学、艺术博物馆专业,以及希腊、罗马和埃及的考古发掘都接受过大量资助。30年代以后逐步改变这种厚古薄今的方向,资助重点改为鼓励艺术创新和在这方面的杰出人才,以及艺术团体、学校和其他机构。三四十年代基金会对美国戏剧发展的贡献为众人所公认。它资助了当时在各大学蓬勃兴起的戏剧专业的活动,并通过全国戏剧会议和美国作家联盟下属的戏剧公会资助年轻的剧作家、导演和舞台设计等人员,17年中受惠者超过百人。另有一项资助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和艺术家的计划,其中不少后来成为名家。有些交流活动也在其中,例如1934年著名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访美就是基金会资助的。最引人瞩目的是向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捐助1500余万美元,将其建设成为现在美国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设施之一。另外比较成功的还有:向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捐款成立电影图书馆(几年中共捐200万美元),与卡耐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一道资助美国电视台教育频道等。  二战以后,对胡佛研究所和耶鲁、加州、华盛顿、芝加哥等许多大学的图书馆建设和档案保存工作率先进行资助。1956年危地马拉蒂卡尔地方的玛雅古城恢复工作的初期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宾州大学博物馆进行的。  198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纪念时,基金会资助录制了7000套美国音乐选集,有选择地送给各图书馆、音乐学校和其他非营利机构,称之为“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  在1963年成立50周年时,基金会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累积支出已相当于同期对医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半。  90年代基金会设立了一项奖金资助美国独立的电影、音像和影视艺术家,1992年这项奖金扩大到拉美国家。
  6种族问题  编辑  洛克菲勒家族有关注黑人问题的传统。老洛克菲勒的父亲和岳父斯贝尔曼在内战前就是废奴主义者,后者曾帮助黑奴逃亡到加拿大,所以劳拉纪念基金一开始就把种族关系问题列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洛克菲勒先于基金会建立的“教育总会”原打算命名为黑人教育总会,后因顾虑白人的反感遂改名,实际上仍以黑人教育为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是最大的、有系统地资助黑人教育的组织。其方针也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目的是把黑人教育成适应在工业社会中能自立谋生的人。当时在南方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整个基础教育很薄弱。洛克菲勒先从培养合格的初等教育学监着手,并聘用热心教育的专家进入地方政府的教育机构,取得在南方各州普遍加强公共教育的成果。“教育总会”又于1912年拨专款通过各种渠道全力改善黑人学校和鼓励建立黑人中学,主要是职业中学,取得一定效果。一战之后南方种族主义回潮,3K党等活动猖獗,此项工作有所退却,不过并未完全放弃。有鉴于直接解决黑人学校问题阻力太大,“教育总会”于20年代建立了一个项目,培养南方教育专家,黑人白人都有,以备将来需要。被选中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大学是纳什维尔的费斯克大学。1924年洛克菲勒的教育总会联合卡耐基与其他基金会共同向该大学许诺捐款总计100万美元。这一项目持续了30年,结果几乎所有南方黑人高等院校的校长都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它不但为黑人教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人才,而且使黑人增加了自信,向白人显示出黑人的才干和潜力,这一效应的意义是无可估量的。  早期的黑人教育工作都是在承认种族隔离的现实下进行的,没有向种族隔离挑战,而且基金会内部多数人实际上也是赞成隔离的。这种情况到60年代民权运动高涨时开始有所改变,并开始与一些黑人民权组织合作。196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总结了过去几十年在这方面的工作之后,确定将关注重点转移到贫民区的医疗保健和培养底层黑人的领袖人物上,改变过去培养中产阶层的黑人子弟的做法,其资助的中介机构也由白人上层机构改为一些有影响的黑人组织。不过主要与黑人组织关系密切的还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它成立之时黑人运动已进入新阶段,许多黑人民权组织纷纷成立,其有关黑人教育、福利和争取平权的工作成为该基金会的经常项目的资助对象。此外,还有许多计划外的临时对民权运动领导人的特别援助,如诉讼案件等,以及在特殊需要时对马丁·路德·金等民权运动领袖的直接资助。  在黑人高等教育方面,基金会的工作包括:  资助南方一些大学首次招收黑人学生;改进原来的黑人高校的教学质量;在普林斯顿、达特茅斯、奥伯林等一些大学设立暑期班,以扩大达到入学标准的黑人队伍。到1963年基金会成立50周年时,用于此项计划的款项累积达8500万美元。  基金会的博物馆项目还曾于1940年资助考克兰画廊组织“面对历史:黑人在美国艺术中的形象()”的展览。这是第一次对美国主流画家如何表现黑人的历史的系统审视。
  7机会平等  编辑  早期洛克菲勒基金会较少从事直接的社会平等问题。1963年董事会重新确定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时提出五点:征服饥馑、控制世界人口、有选择地加强发展中国家某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协助文化发展、争取全体美国公民机会平等。 为此,成立了机会平等部,其出发点是:当前美国公民的机会是不平等的,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消除之。具体做法是以贫困社区为对象,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帮助: 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学校条件以加强教育机会平等、促进社会正义(包括反对各种歧视)以及协助社区自我建设。其中就业和教育是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就业人数增加后可以带动一系列社区建设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教育又可以打开就业机会之门。所以自90年代以来,基金会支持一项“学校发展计划”,其内容是把一个社区的成人组织起来,围绕着他们的孩子的教育开展工作,包括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学校改进决策、为改进教学质量提出建议等。与此同时,基金会也支持有些社区消灭 种族主义残余的民权工作,把它作为机会平等的一个组成部分。  “机会平等”不可避免地又涉及少数民族问题。所以在此项目下,基金会支持改善城市少数民族境遇,特别是改进城区的中小学,培养黑人教师和校长,研究城市贫民窟长期存在的原因和培训少数民族在各行各业的带头人。  社区综合建设是这一领域中一大项。基金会发起“全国社区发展 行动”,除自己出资外,与政府的住房部合作,也向其他方面集资,在全国各地大规模进行。这项计划共进行三轮集资活动,最后一轮于90年代中期结束,这一轮在10年中集资253亿美元,加上当地政府配拨的资金共达20亿美元。由此可见这项计划的规模。基金会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题为《更新社区建设的事迹与美国城市的前途》,总结了过去20年在全国社区建设的经验。这项报告已被广泛运用,成为美国社区建设的指南。  到20世纪末,基金会发起了一项与美国城市持续的贫困作战的计划,第一笔启动资金120万美元,主要资助在全国各地的研究,并在丹佛、奥克兰、华盛顿、波士顿、克利夫兰等地先开始试点行动。
  8中国合作  编辑  对中国来说,最早接触到的基金会是洛克菲勒,对洛克菲勒来说,中国也是其最早和最重要的海外工作对象。它1913年组建会议刚一开过,第一批行动之一就是派医疗小组来华考察。  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可分为两部份。20 世纪前半期的一大创举就是建立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自1916年至1947年的32年间,该基金会用于创建、维持和发展协和的拨款总额为4465万美元。其他方面的资助包括:帮助创建自然科学的诸学科,如生物、化学、物理、地质、考古、遗传学、农业科学和植物学;推动乡村建设,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帮助创建社会学(包括人类学),帮助中国学者与西方的交流,其持续资助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是1949年前中国最重要的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所。  在中国局势动荡的很多时间里,基金会对中国的帮助依然锲而不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它根据当时的条件和需要,以最可行的方式,对迁往内地的学术机构进行帮助。如由基金会拨款给有关大学,由大学出面邀请一批中国著名学者到美国讲学一年,在此项目下应邀的学者包括罗常培、冯友兰、梁思成、费孝通等十几位教授。  改革开放后,洛克菲勒是最早恢复与中国合作的基金会。它的工作不是以国别分,而是按领域分,而它所一贯关注的重点——农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无一不是中国急需的领域,现在,它在中国的合作单位相当广泛:农科院、中科院的农业政策研究所、在杭州的中国全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中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中国科技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及一些地方研究所和机构等等。  9最新相关研究  编辑  最近,美国华裔学者张绪通博士撰文揭开了消灭中医的惊人内幕。他文章中所提及的美国人Hans Ruesch撰写的文章《洛克菲勒药品帝国的真相》(TheTruth about the Rockefeller Drug Empire:The Drug Story),清楚地告诉中国人,美国的洛克菲勒药品帝国早在1927年对中医做了些什么。张绪通博士说:“该文坦白地道出了缘由,洛克菲勒及其家族以学术基金会的名义,捐了一点钱给中国的医药界,美名其曰‘帮助中国实现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目的就是要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医药学术的根源与体系产生怀疑,以至于厌弃。然后打出‘拯救中医中药’的美名,以‘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的幌子,达到彻底操纵、把控中国的中医药及其市场的目的,完全有他们的战略预谋。”在《洛克菲勒药品帝国的真相》一文中,作者写道:“洛克菲勒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以至于在1927年发起了国际教育基金会作为小洛克菲勒自己的个人慈善事业,还捐赠了两千一百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准备毫不吝惜地给予外国的大学和政客们,当然要附带各种条件。……洛克菲勒过去一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兴趣,由于美孚石油公司几乎是‘中国油灯’用油的唯一供应者,因此他把钱用来设立中国医药基金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扮演着‘伟大的白人教父’的角色,来向他卑微的孩子们传播知识。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达四千五百万美元用来‘西化’(实际是摧垮)中医。
  对于该基金会在中国的评价不一,搬运点评价来。
  洛克菲勒基金会:魔鬼还是天使  .cn
《中国慈善家》  魔鬼的贪婪与天使的仁慈,这两种极端矛盾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都深深影响着洛克菲勒基金会  文
本刊记者 徐赫  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Foundation)是美国最早的私人基金会,1913年由约翰·D·洛克菲勒注册创立,截止到2000年,其资金规模已超过33亿美元。近百年来,洛克菲勒基金会秉承“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传播、预防和缓解痛苦、促进一切使人类进步的因素,以此来造福美国和各国人民,推进文明”的宗旨和信条,对美国及相关国家的各种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进行资助,其触角广泛,涉及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研究等众多领域,对美国政府决策及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洛克菲勒基金会已经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基金会之一。  作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创始人,老约翰·洛克菲勒的前半生都在疯狂地积累财富,被称为“来自地狱的资本家”,而晚年却一手建立起洛克菲勒基金会,全身心投入于慈善事业中。在他身上,我们同时看到了魔鬼的贪婪与天使的仁慈,而这两种极端矛盾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也在百年间深深影响着洛克菲勒基金会。  “守财奴”建立家族基金会  19世纪末,约翰·D·洛克菲勒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帝国”,由于其精明的商业头脑和非凡的敛财意识,很快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名“十亿富翁”。  众所周知,老洛克菲勒颇有“葛朗台”气质,带有一种很强的守财观念,他将“托拉斯”石油帝国的大部分财产收归自己名下,其独有的“屠杀”式并购法则曾一举吃掉了无数小公司。然而,就是这个手段“残酷”的财富狂人,其母却是一位虔诚的浸礼教徒,受其影响,老洛克菲勒相信金钱带来的满足感来自“成就一些让别人满意的事情”。因此,老洛克菲勒虽然一方面狂热追求利润和金钱,但同时也恪守每项教规,并将所得收入的10%捐给教会。某种意义上看,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正是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的奠定之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矛盾一度达到尖锐化:资本家大量涌现,垄断产业促使金钱源源不断地涌入了少数富人的口袋,民众却仅能分到不到30%的社会财富。在此时代背景下,洛克菲勒富可敌国的标准石油公司成为了众矢之的。1890年,美国出台了著名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彻底打破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地位,使其分割成了几个小公司,并将石油的买卖分拨开来。其时,尽管老洛克菲勒已经退休,但日益复杂的时局使他感到自己的“财富帝国”受到了严重威胁。如何才能顺利地保住财产而不祸及子孙,并能缓解社会对自己的偏见?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建立一个机构负责管理自己的资产,使其能更好地帮助社会,并有效运作,而不是让钱静静躺在银行里。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老洛克菲勒的朋友弗雷德里克。盖茨给他出了个主意,这位颇具战略眼光和经济头脑的牧师建议老洛克菲勒建立一个基金会,既能保证财富的所有权不旁落,同时也能对社会公益事业有所资助。如今看来,当初这个做法的好处不仅在于保住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庞大资产,而且对于其子孙后代来说,巨大的财富将不会使他们受到迷惑和压迫,反而变成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维续家族事业的动力和支持。  目前为止,洛克菲勒家族已经传到了第六代,却依然在全球各行业扮演着“中坚力量”的角色,完全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而这其中,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模式功不可没。  追求价值回报的捐赠理念  提到慈善基金会,很多国人首先会联想到“捐献”“施舍”等字眼,事实上,基金会的运作远没有那么简单,它是一项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与一个公司的运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追求长远的“回报”。  现任洛克菲勒基金会顾问曾表示,“建立一个有效并且强大的慈善事业,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动机。”他所说的“动机”其实就是指“利益”。诚然,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之所以如此成功,关键就在于其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动机”。  20世纪初,经历了“一战”后的美国百废待兴,工业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医疗卫生事业却是一块“短板”,很多行业精英出于各种因素不得不间断了研究或开发工作,同时,战争带来的医疗问题也愈加严重,瘟疫和传染病在欧美横行,极大抑制了社会的发展。  于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首先把目光投向了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领域。它成立了国际卫生部,为顶尖医学研究人员提供研究经费和高额补贴,在其资助之下,“钩虫病”治愈方案被研发出来,一个困扰了美国卫生事业多年的传染病由此得以彻底解决。这个成功无疑使洛克菲勒基金会看到了曙光,其后,基金会加大了对大学医学研究的资助,并出资帮助世界各国进行传染病的研究和培养公共基础卫生专业人员,这些工作对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伤寒、疟疾等疾病的有效防治,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可以说,老洛克菲勒确有先见之明,他早在基金会建立之初就已意识到救助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社会矛盾和困难,所以才会在工业大萧条时期,作出将捐助战略投放到难以马上见成果的医疗卫生领域的决定。对此,洛克菲勒现任基金会顾问的分析一语中的:“我们的捐赠理念和投资有相通点,但出发点和价值观却有本质区别,他们考虑的是价格,而我们考虑的是价值。”  事实证明,医学进步的回报是丰厚而广泛的。正如青霉素的发明解决了世界上术后感染致死率过高的难题一样,目前国际上从事医疗事业的大部分医药公司几乎都得到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赞助,对于世界医学的发展来说,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贡献已是毋庸置疑。  洛克菲勒基金会之“中国缘”  从1908年开始,洛克菲勒基金会逐渐将捐赠目标转向了东方,而中国是其最为重要也出资最多的投资对象,更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全球慈善事业中的典型代表。  自来华考察到1949年撤出中国,30多年来,洛克菲勒基金会每年对中国的捐款都超过百万美元,其中最大的项目是捐助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同时还资助了中国多学科多领域的教学和项目研究。改革开放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恢复了与中国的合作。现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合作单位相当广泛,包括农科院、中科院的农业政策研究所、在杭州的中国全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中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中国科技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以及一些地方研究所和机构等。  或许很多人会感觉不解:作为一个来自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针对中国的“大手笔”捐赠行为的动力究竟来自何处?  实际上,早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刚注册的一年后,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就已深深吸引了洛克菲勒父子。在经过一番仔细调研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意识到,由于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要想创办一所类似于芝加哥大学那样的综合性大学,无疑会障碍重重,而建立医学院则无可非议。于是,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建立到人员培养再到最终收归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出资美元进行捐助,甚至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政局动荡不安的情形下,洛克菲勒基金会也从未停止过捐款的行动。  出于对中国悠久历史的好奇心而展开合作,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一个持续数十年的事业来说,光有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在捐助芝加哥大学见到成效后,洛克菲勒父子发现,改良教育是从基础到上层建筑去改变一个国家的最有效和最明智手段。基于一种美国人所特有的“保护全人类”的使命感驱使,他们决定以这种捐助方式影响全世界,于是大胆地将当时还“一穷二白”的中国作为其“东方战略”的试验基地。在当时的中国,不仅社会萧条,且政局不稳,各行业都亟需援助,而洛克菲勒基金会建立协和医学院,不但践行了其对于世界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不断支持的宗旨,同时也对中国产生了现代化影响,加快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续上)实际上,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对华捐赠过程始终伴随着“内外夹攻”。一方面,不断有美国政客攻击其帮助共产党,蓄意破坏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捐赠也充满了质疑。  但这一切都未影响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华捐助的决心。洛克菲勒父子希望将西方的完善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但这种理想化的“迁移”带来的却是医学院与当时中国实际需求之间的断层:基金会所研究的高端医学课题无法帮助当时的中国解决最基本也最严峻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即使面对巨大的阻力与困难,洛克菲勒基金会依然锲而不舍地试图以“华北计划”(由基金会出资帮助中国六所知名大学建立社会学,医学和农业学等学科)来实践“教育推动中国发展”的理念,他们甚至提出了“教育是改变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也许正是出于这种理论的强大支撑,洛克菲勒基金会才会始终执着追寻自己在中国的战略,并不断调整着捐助领域。  或许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当年洛克菲勒基金会“英勇慷慨”的捐助初衷充满疑团,但是,纵然其当初怀有某种价值观输出或战略的考量因素,不可否认的是,其确实帮助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学和农业学人才,并最终对中国的现代事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指向作用。  百年来,美国独立基金会在不断的演变和传承过程中,已经成为了美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但使得财产以合法公益的方式进行延续,并且是美国公共福利事业的有力补充和第二手段。而对于中国的独立基金会来说,以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代表的美国独立基金会可谓一种借鉴与参考。
  欢迎大家一起扒,主题是关于人类未来与相关组织
  就只是中间过程,最终是智能机器完全替代人的劳动,是完全替代,包括智能机器生产智能机器。  人类长生在智能机器之中并不断进化(退化)至宇宙再次灭亡。
  以下也是全为搬运,不涉及个人观点: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6:35报婷婷 | 分类:社会民生 | 浏览654次   18:24 热心网友  逃税+改善公众形象  评论 | 2 2   21:20 想佐想鼬 | 五级 最快回答  征服饥饿、控制人口、健康、解决国际冲突.教育研究.对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表面上看洛克菲勒基金会干的都是好事.其根本并不在这.  人口控制:  洛克菲勒本人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忠实信徒.在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福特走马观花式上任.马上签署了"美国国家安全备忘录200号"总统行政命令.明确指出.世界人口的增长影响美国国家安全."转基因","疫苗"等都是出自洛克菲勒基金会  教育研究:  其根本上目的是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使其国家青年人崇尚美国文化.推行民主化  解决国际冲突:  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危机.其经典之处就在与.希拉里再次运用了1973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臭名昭彰的"穿梭外交"意思就是在关键的时候传递错误的信息!使战争爆发.这就是著名的彼德伯格俱乐部所提出的让石油价格暴涨400%计划!从而图利石油巨头!  征服饥饿:  在我们不知道地方.伊斯兰世界施行的残酷屠杀.  即"种族灭绝"也是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计划"意思就是只有说英语的国家才有资格活下来.在发展中国家.平穷国家大搞"绿色计划"这就是为什么墨西哥会从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变成进口国的原因..杜邦.陶氏.孟山都.等公司大力研发农药.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原因.  ----------------------------------------------------------------------------------------------------------------------  我不知道你是用来干什么的.论文?研究还是什么?想跟多知道的话可以买恩道尔的书看看.  我所说的大多数是出自.恩道尔先生的战争三步曲&石油战争&&粮食战争&.&石油大棋局&&金融海啸——一场新鸦片战争&这几本书.恩道尔先生以全球的视野看世界危机与变化.我称为"伟大的人"  ----------------------------------------------------------------------------------------------------------------  以下是我自己的见解  虽然说了这么多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坏话"但是洛克菲勒本人是我最崇拜的人.我本人也认为只要有能力的人才能活下来.世界本来就是只有一小撮精英在控制.那种随意控制世界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所以我很赞同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做的事.
  机械智能化用人劳动很少了,人可以更全面的来发展自己  
  @spreadsing1978   人类会分化。  一部分人类会进化成“神”,肉体永生(克隆技术\\精神传承);一部分人类会退化成兽(穷人\\邪教徒)
  限制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共同规划,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就有斗争,这样下去人类是没有美好未来的。  所以务虚也很重要,全人类能达成共识,共谋发展多好,只是这种想法像是天方夜谭。
  @wolfgangchina 46楼
11:01:42  人类会分化。  一部分人类会进化成“神”,肉体永生(克隆技术\\\\精神传承);一部分人类会退化成兽(穷人\\\\邪教徒)  -----------------------------  如果是这样,神与兽将在相互杀戮中留下一种。
  人类会回到中世纪,然后彻底消失  --------------  全世界可开采的矿场越来越少,即使未来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如果人类不懂得如何高速星际航行,用不上200年,只要铁矿用完,人类就会回到3000年前的时代。
  现在的人类,可能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人口最多,各种材料想用多少就用多少,但只要再过上不到50年,很多有用的材料就要枯竭,一台手机的价格会很贵。
  @寻找未央
01:59:03  第6条到位,不需要第5条……  当初认为地球只能养活20亿人,现在看来未开发资源还是太多了……  ----------------------------  @spreadsing1978 24楼
09:48:57  第5条是必须的,计划生育不仅包括限制生育,也应包括鼓励生育,视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定。  -----------------------------  我觉得以后人类可能不会自己生育了,大概全部工厂生产的定制人类,法定的婚姻关系大概会消失,大多数人类会是人和机器的结合体,纯粹的人类将全部被淘汰,可以肯定的说纯粹的人类都是社会的底层。
  @gearzz 50楼
11:31:44  现在的人类,可能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人口最多,各种材料想用多少就用多少,但只要再过上不到50年,很多有用的材料就要枯竭,一台手机的价格会很贵。  -----------------------------  应该不会,几百年前英国人也这么担心过,但是一直有着新的资源代替老的资源,或者发现新的储量,我担心的是生态资源。
  @寻找未央
01:59:03  第6条到位,不需要第5条……  当初认为地球只能养活20亿人,现在看来未开发资源还是太多了……  ----------------------------  spreadsing1978
09:48:57  第5条是必须的,计划生育不仅包括限制生育,也应包括鼓励生育,视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定。  -----------------------------  @panyue1981 51楼
12:31:17  我觉得以后人类可能不会自己生育了,大概全部工厂生产的定制人类,法定的婚姻关系大概会消失,大多数人类会是人和机器的结合体,纯粹的人类将全部被淘汰,可以肯定的说纯粹的人类都是社会的底层。  -----------------------------  那可能是更高级的阶段了,一个人如果能长期保留思想和感观,以及恰当的活动能力,可能就意味着永生了。
  一个是如果失去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是不是就意味着已经死亡了?
  世界大同,国际共产主义!向往……  
  @taminfu
23:26:00  不会~~   人类会回到中世纪,然后彻底消失  —————————————————  正解,人类发展到现在,已经看出来了,又是外星人一个失败的作品,以人类现在的自私自利,对物质的贪婪索取,就算外星人不销毁试验品,人类也会自我毁灭  
  @寻找未央
01:59:03  第6条到位,不需要第5条……  当初认为地球只能养活20亿人,现在看来未开发资源还是太多了……  ----------------------------  spreadsing1978
09:48:57  第5条是必须的,计划生育不仅包括限制生育,也应包括鼓励生育,视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定。  -----------------------------  @panyue1981
12:31:17  我觉得以后人类可能不会自己生育了,大概全部工厂生产的定制人类,法定的婚姻关系大概会消失,大多数人类会是人和机器的结合体,纯粹的人类将全部被淘汰,可以肯定的说纯粹的人类都是社会的底层。  -----------------------------  @spreadsing1978 53楼
12:43:07  那可能是更高级的阶段了,一个人如果能长期保留思想和感观,以及恰当的活动能力,可能就意味着永生了。  -----------------------------  繁育后代有时候是结果,但不一定是目的……  比方说目的本来是性快感,但是促成了繁育后代这一结果。
  扯谈,未来人类会全部YSL化,然后灭亡
  未来是一个民族灭了另一个民族
  @寻找未央
01:59:03  第6条到位,不需要第5条……  当初认为地球只能养活20亿人,现在看来未开发资源还是太多了……  ----------------------------  spreadsing1978
09:48:57  第5条是必须的,计划生育不仅包括限制生育,也应包括鼓励生育,视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定。  -----------------------------  @panyue1981
12:31:17  我觉得以后人类可能不会自己生育了,大概全部工厂生产的定制人类,法定的婚姻关系大概会消失,大多数人类会是人和机器的结合体,纯粹的人类将全部被淘汰,可以肯定的说纯粹的人类都是社会的底层。  -----------------------------  spreadsing1978
12:43:07  那可能是更高级的阶段了,一个人如果能长期保留思想和感观,以及恰当的活动能力,可能就意味着永生了。  -----------------------------  寻找未央 59楼
14:50:03  繁育后代有时候是结果,但不一定是目的……  比方说目的本来是性快感,但是促成了繁育后代这一结果。  -----------------------------  看自己的小孩一天天长大,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啊
  @诸夏不可弃 60楼
14:57:54  扯谈,未来人类会全部YSL化,然后灭亡  -----------------------------  宗教是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也许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YSL也会改良吧
  @剑指西伯利亚 61楼
15:20:20  未来是一个民族灭了另一个民族  -----------------------------  中国的思想应该是和而不同
  @milisea 57楼
13:46:06  大同世界必然是衰落的世界  -----------------------------  未必,人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还有精神,大同世界的出路可能在于精神的追求吧,包括荣誉,认同,求知等等。
  1、农业庄园化、机械化、规模化、精细化。  2、工业全自动流水线化。  3、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劳动力价格高度升值。  4、全民免费至少到大学教育,免费医疗,享受免费的保障住房。  5、全球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合理公平控制,实现与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6、资源全面回收,实现重复利用。  7、星际开发与移民  ===  简单分析一下:  1、2、3 表明: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高度发达;  3、4 表明:劳动者共同主导分配;  5 生育体现社会目的,逐渐脱离家庭局限  6 技术高度发达,资源利用率高  这是奔跑在共产主义光明大道上。
  技极端进步,随便1个人都可以任意承包一个太阳系甚至一个银河系,任意将行星地球化,每个人都有几百亿甚至上千亿个超级终极智能机器人为其服务,加上各种空间穿越技术等等,大家共产吧  
  milisea
13:46:06  大同世界必然是衰落的世界  -----------------------------  spreadsing1978
01:40:56  未必,人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还有精神,大同世界的出路可能在于精神的追求吧,包括荣誉,认同,求知等等。  -----------------------------  @milisea 67楼
09:51:58  我的意思是,大同世界时世界上只有一个声音,当没有反对的声音时,必然导致末落。  有些向西方,全民被洗脑  -----------------------------  你的意思应该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没有矛盾就会停止发展吧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未来发展趋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