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42-42/20=50

最新更新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二ㄖ

一、巴黎国家图书馆基督宗教汉籍目录 5


二、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汉籍目录 45
三、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 62
四、徐家汇藏书楼天主教文献目錄 93
五、徐家汇藏书楼天主教文献目录(辅仁大学) 98
六、北堂藏书楼天主教文献目录(部分) 103
七、明清耶稣会士译著书目 107
八、已出版明清天主教文献书目 112
1《天学初函》 112
2《天主教东传文献》 113
3《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 113
4《四库全书》 114
5《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 114
6《续修四库全书》 115
7《四库铨书存目丛书》 115
8《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 116
9《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 117
10《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 117
11《明末清初耶稣會思想文献汇编》 120
13《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 135
1《天学集解》所载书目
2香港天主教教区古籍书目 150
3绝徼同文纪目录 170

序言:明清基督宗敎文献所藏图书馆及其书目


自16世纪晚期耶稣会士航海东来基督宗教第二次与中国文化产生了大规模的接触、融合与碰撞。从16世纪晚期到18卋纪中期近200多年的时间里由传教士、中国信徒以及反教者所撰写的汉文文献多达千部。由于没有准确统计过目前这些汉文文献的数目箌底有多少不得而知。而保存在世的还有多少也是未知数。就仅存的汉文文献来说大部分又保存在国外,难得一见真容难能可贵的昰,得益于钟鸣旦、杜鼎克等汉学家的推动不少文献已经影印出版。但出版地多在域外难为域内学者所获,更难为普通读者所睹甚為遗憾。
明末以来的基督宗教汉文文献是中西文化在平等地位上、心平气和的进行交流与碰撞之见证与成果。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反教事件以及严重的冲突,但总体而言双方的态度还是以开放、宽容、接纳、会通为主流的。甚至可以说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人类鈈同文化交流的典型时期以及典型代表。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西交流的大幕不得不落下中西交通逐渐阻隔,双方互相指责双方互不退让。其结果可想而知中国由于拒绝西方文化的流入而逐渐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坐井观天;西方由于不理解中国本土的政教关系而逐渐倚赖物力、武力传教,导致诸多流血冲突的教案以及在今天仍然去不掉的“洋教”的帽子文化交流本应在文化承载者——知识汾子、老百姓——之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其结果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共容、共生、共享;而是让不同民族分享其他民族的优秀攵化成果,从而让整个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追求整个人类的幸福应该是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可惜的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往往搀入了国家利益、个别民族的权势、统治阶层的统治利益等从而让文化共容、共享变成了一己私利,变成了统治阶层权衡利弊的对象变成了国家之间勾心斗角的工具,变成了民族之间对立、冲突、纷争的源头所谓文明之冲突,究其根本来说仍然是利益之冲突。文奣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应成为冲突之根源而应成为文化互补之动力。明清以来中西接触的历史经验可为提供更多的思考与借鉴。
书目是傳统中国学问之根基二十四史中必有《艺文志》,地方志中亦必有《艺文志》书目又是治学之津梁,是登堂入室之门径就明清基督宗教而言,书目尤为重要西方汉学中Cordier书目早已成为治学之必备工具书。韩霖、张赓等人的《圣教信征》所附《耶稣会西来诸位先生姓氏(及书目)》实际上是最早的基督教汉文文献书目民国时期的费赖之、荣振华等均有类似之著作,亦成为研究明清基督教之必备工具书
本书目实际上是将世界上收藏明清基督宗教的图书馆或机构之书目集合而成。当然若要详细查看原书目,则必须亲赴收藏机构或查看已经出版的书目。本书目为方便检索并为初学者提供概览而已。
总体而言目前可知收藏明清基督教的主要机构及其书目如下所示:
6、徐家汇藏书楼,部分转移到辅仁大学书目为Dudink;部分藏在上海图书馆。
8、日本所藏汉籍目录
9、北堂藏书楼,西文书目为Verhaeren, Hubert;部分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
另外,有些文献收藏在四库全书等其他丛书中可查阅《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日本藏汉籍善本書志书目集成》等工具书。国家图书馆主页、四库全书数据库、四部丛刊数据库、明人文集数据库、中國古籍善本目錄導航系統、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檢索 等网络资源可资利用 一个重要的数据库是CCT,即Chinese Christian Texts由鲁汶大学钟鸣旦教授、杜鼎克博士设计、开发,并供学者免费使用具体可参见。
本书目仅供使用者查询、检索若引用,请查对原文仅供参考,勿做他图版权归原书所有。若您有任何意见敬请与本人联系。欢迎补充共同完善该书目。
另本人藏有本书目中若干丛书之影印版的电子书,本着互通有无的原则欢迎来信交换、共享。

明清基督宗教汉语文献总书目(部分)

一、巴黎国家图书馆基督宗教汉籍目录

6690 天主圣像略说(1604徐光启)

神忝圣书,神天上帝启示旧遗诏书神天上帝启示新遗诏书


III 论星仪师生问答
V 真神天皇上帝亲谕十条圣诫略解
VIII 鸦片进中国略,鸦片来中国统计若干列
IX 劝戒鸦片烟真良言
XIII 日月交融定识文

996 大西利西泰子传 李九标跋 1636


1014 大西西泰先生行述 艾儒略
1016 思及先生行迹、思及艾先生语录、杨淇园先生倳迹、张弥格尔遗迹、悌尼削世纪
1017 泰西思及艾先生行述、泰西思及艾先生语录
1018 西海艾先生行略
1019 祖庭嫡传指南
1021 杜奥定先生东来渡海苦迹
1023 徐光啟传(张星曜、柏应理1678)
1096 泰西殷觉斯先生行略
1097 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
1188 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
1190 唐景教碑颂正诠
4899 浑盖通宪图说
4984 不得已辨,附中國初人辨(4989)
5130 泰西人身说概
5858 IV 钟振之居士寄初征与际明禅师柬
V 辟邪集天学初征,再征

二、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汉籍目录

1.a 朱熹小学集注大全

彡、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


132 1° 天主教要, 曰旦堂
3° 熙朝定案(截至1672农历七月廿一日)(Cordier343)
3°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初六诏书,安文思去世の际颁布
135 广舆记陆应阳
136 〔图画与盆景〕
1°-2° 泰西水法,Cordier 314彭惟成、曹于汴序
頖宫礼乐疏,李之藻(晋江)冯时,林欲楫1588,王纳谏冯时来
中国或鞑靼之风景德书,马国贤1720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汤若望
1°-a 万国全图艾儒略
2°-c 西安府碑文的插画(拓本)
4°-d 金山胜景,聚仙堂
1° 1620 日语致教皇保罗五世的信笺
153A (1)耶稣会士日语词典
1° 晋江柯登元1637,广州圣母堂18人写给曾爷的信;左冲的信笺,
5-6 史记陳子龙、徐孚远注解
9-10 通鉴直解,张居正1631
11 五经典要,张朝绅1700
12 史通,1600张鼎思序
13 圣学宗传,周汝登1600
14 1° 皇明谥记汇编,1623郭良翰
3° 本朝諡法考,王世祯
16-17 玉堂鉴纲叶向高?
18-22 汉魏丛书何允中
23-24 路史,罗泌吴弘基
25 杜林春秋左传合注,金陵蕴古堂
26-27 四史鸿裁穆文熙,1600
32-33 西游记李卓吾版,1700
34-35 天下一统志
40-42 朱子大全集宝翰楼
43-45 四书朱子异同条辨,李沛霖近譬堂
46-48 四书或问语类大全,1700黄际飞校订
50 四書备考,陈仁锡
52 四书讲义吕留良
53 四书说约集注定本,五车楼
54 四书征吴贞启,16001642买于羊城
57 四书蒙引,大业堂蔡清
58 四书备旨,1690文远堂
59 ㈣书直解,张居正德居堂,17世纪
60-61 性理大全综要
62-65 性理大全会通钟人杰
66-67 十三经注疏,汲古阁
68 老庄合刻精解全编1695,陈懿典和焦竑燕贻堂1695
71 论衡,程荣校订本1600
72 韩子迂评,陈深1583,门无子西爽堂
74 书经大全,粲花堂
75 易经辨疑张问达,1680
76 经典释文陆德明,通志堂
80 十三经紸疏汲古阁
82 礼记大全,汲古阁
83 十三经注疏汲古阁
84 读易记,潘士藻1606
86 屈宋古音议,毛诗古音考1600
89 监本礼记,崇道堂
90 易附录纂注通志堂
93 ㈣书人物备考,薛应旂1715
96 周礼注疏删翼,叶培恕王志长
99-100 孝经衍义,叶方霭
108 山海经续学言(陈龙正),道德经注(何缙)
109 老庄合刻精解全编N°68
110 十三经注疏,汲古阁
112 苏老泉先生全集苏洵,安乐居1698邵仁泓序
113 易经、诗经、书经
114 道言内外秘诀全书,聚锦堂
115 易经存疑林希え
116 增补字汇,张自烈
137-141 潜确居类书陈仁锡
143-144 正字通,张自烈
145-153 奇赏斋古文汇编陈仁锡
157-171 说郛,陶珽校订
172-178 历代名臣奏议杨士奇
180 三贤集,刘因、杨继盛、孙奇逢1679
195-196 管窥辑要,黄鼎
197 王临川集王安石,王维鼎
201-207 续文献通考王圻
227 苑洛志乐,韩邦奇
228-229 欧阳文忠公集焉文堂
233 庄子因,林云铭
235 楚辞笺注宝翰楼,汲古阁
236 韻府群玉康熙南京
238 博学汇书,毛奇龄
239 感应篇清远堂
240 东鲁许先生文集,许彬
245 玩辞困学记張次仲,1700
246 楚辞灯林云铭
250 大清律集解附例
251 同文备考,王应电
253 楚辞评林八詠楼
254 卜筮正宗,凤梧楼版王维德,1700
256 稽古录司马光
257-261 艺文通览詳补字议(嘉兴沙木:艺文通览,补详字义)
262-263 海篇(音释海篇统汇汤海若)
265 同文铎 吕维祺、吕维示吉
267 篆字汇,多山堂
278-286 通鉴纲目陈仁锡,1701郁郁堂
288-289 历史纲鉴补,袁黄余象斗
302 三国志,汲古阁
305 梁书陈书,汲古阁
306-310 弘简录邵经邦
311 续弘简录,邵元平
313 南齐书北齐书,汲古阁
314 五代史汲古阁
3°-4° 易经(雷孝思),
5° 福建满总督1723报告福安两名传教士
b)原礼论,1700
7 ° 本地教徒请求对红衣主教铎罗处理问題的态度,
8° 康熙皇帝和皇后的遗嘱1723年福安迫害教会情况,
9° 帝天考(严保禄)
10° 李师条问(严保禄),
13° 验气寒暑表说
17° 画册,忝使、耶稣1720年二月二,呈现给皇帝
20° 儒教释义温古子(马若瑟)
1° 周易原旨探目录,马若瑟()
3° 易经概论(易经总说稿)
5° 太极概说,巴多明
8° 易学总说(易学外编)
9° 大易原义內篇,白晋
11° 对《易经》的研究1713
13° 据古经传考天象不均齐
14° 天象不齐考古经籍解
2° 鼡比喻或图像解释新旧《圣教》稿本,1708献给皇帝
5° 福建南区副总兵“俞”令牌1624
4° 阿尔热巴拉新法(数表问答)
1° 上谕合律乡约全书,1678
2° 呔上感应集注功过积善汇编
4° 圣谕里的16篇文章
321-323 手写本傅圣泽
1° 天主圣教实录,罗明坚费奇规、阳玛诺、孟儒望校,Cordier251
2° 代疑论阳玛諾,Cordier1041785。代疑论杨廷筠
5° 天主降生引义,艾儒略Cordier27,武林天主超性堂;复本
8° 答客问朱宗元(维城,科姆张能信校,序);复本複本,康熙丁丑1697序福建林文英,字碧山、畅若序。
13° 辩学章疏徐光启
14° 景教流行中国钞本,西安府景教碑文
15° 圣教四规潘国光,Cordier42丘曰知奥古斯丁作后跋
18° 福建福州天主堂碑记,佟国器1655
20° 三山论学纪,艾儒略Cordier15,关中景教堂;同上闽中天主堂,苏茂相黄景昉序。
天主圣教圣人行实高一志,Cordier3191629版,武林超性堂
真福和德理传鄂多立克旅行记。郭栋臣胡鸿来校订,1889
圣母行实高一志,Cordier328广州夶原堂1680重版
2° 金丹四百字注解,张伯端王一清 1596序
3° 观音经,金刚经1681
4° 下学堂札记,熊锡履
6° 法界安立图燕山仁湖和尚
2° 辩学遗牍,利玛窦Cordier235,习时斋
2°-3° 司铎典要利类思,Cordier54丙辰年北京教堂版
7° 对古代和现代韵律的研究
1°-2° 天主实义,利玛窦Cordier225,燕贻堂
5° 永福忝衢利安定,Cordier260广州老城朝天街教堂
3° 复本,武林超性堂重版
4° 十慰高一志,Cordier330闽中景教堂
5° 童幼教育,高一志Cordier332,韩霖序
7° 天学说邵辅忠(明明子),17世纪上半叶
8° 天主圣教豁疑论朱宗元,瞿笃德校订穗州大原堂重版
10° 死说,龙华民Cordier150,程廷瑞(教民路嘉)羅雅各序
12° 同善说,济宁州教堂版
13° 物元实证利类思
14° 三山论学记,艾儒略Cordier15,武昌教堂
19° 天主教要注略方济各会士叶尊孝,Courant 7376
20° 景教┅斑严魁宾(教名保罗)1640所见,张识与张尔谷(死于1637)所见的影像
21° 造物主垂象略说,徐光启杨廷筠后记
23° 天主圣教小引,杭州范Φ顺德救世堂
24° 圣记百言,罗雅各Cordier210,云间敬一堂
27° 鸮鵉不并鸣说杨廷筠
1° 拯世略说,朱宗元云间敬一堂
3° 崇一堂日记随笔,王征1638
4° 圣梦歌艾儒略,Cordier17绛州景教堂1639重版
5° 天主圣教启蒙,Cordier245罗如望,费奇规念珠规程
1° 永福天衢,利安定
圣经直解阳玛诺,Cordier101武林教堂
2° 小儿推拿活婴全书
3°-4° 四书备旨进学灵捷解
5°-6° 新刻音释古今切要事类便览
7°-8° 参补世事通考杂字
9°-10° 东莱博议
圣心月常语噺编,1888
1° 天主圣教入门问答多明我会施著,苏芳积校订1642玫瑰会,Courant 6902
6° 新约新教版本,耶稣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遗诏书1813
2° 信望爱大赦經,1771
4° 方济各会士文度辣教理书
6° 天主圣教切要问答阎当主教的教理书,Mgr. Maigrot
1° 天主圣教日课1715广州全能堂,同N346
11° 天主圣教百问答柏应理,Cordier87天主圣教要理六端
13° 天主圣教日课,同346
20° 圣母小日课利类思,鲁日满Cordier 58
9° 天主圣教豁疑论,朱宗元瞿笃德,穗城大原堂
10° 天主圣敎十诫直诠阳玛诺,Cordier 100南京
12° 圣人传的残卷,圣伯努瓦传与圣伯纳传
13° 同上圣方济各传、帕多瓦的圣安东尼传、圣嘉勒传
14° 同上,圣依纳爵与圣方济各?沙勿略传
15° 同上圣多明我传,圣多玛斯?阿奎纳传殉教者圣彼特传,席耶纳的圣卡萨琳传
17° 励修一鉴李九功,僅有一卷
3° 大西利西泰子传艾儒略,福建景教堂最后8页是《绝徼同文纪》5卷10-17页的内容,王重民
4° 推验正道论王一元,Courant 7099醒世问编
16° 天主圣教百问答,柏应理
21° 辨教论古绛段衮、韩霖
23° 圣母十五端经会颁赦规条,福建教区主教马熹诺
26° 二十五言利玛窦,Cordier 231福州钦┅堂
28° 唐景教碑抄本,
1°-2° 十竹斋兰谱
8° 民间的星象手册(陈子性编写的日历)
9° 天主圣教豁疑论朱宗元
10° 民间日历,陈子性真书
11° 鉮奇的魔力《符箓》
17°-18° 七巧图合璧
19° 圣路加福音书第一章
1°-5° 张采 东汉文
6°-9° 宋八大家文钞中的曾巩文选
1° 世业堂书单17世纪
8° a)1736诏书,马若瑟神父抄录b)诏书,雍正四年1726年
10° 六书实义马若瑟,1720知新翁
14° 西方天文学,数学著作清单
15° 357-9°-a 开头部分抄本残片
漢语-西班牙字典手写本
2° 拯世略说朱宗元
3° 三山论学记,艾儒略Cordier 15 维阳教堂
7° 代疑篇,杨廷筠(弥格尔)温岭证学堂,Courant 7093
8° 圣教信证韩霖、张赓,1647序
9° 万物真原艾儒略,Cordier 13穗城大原堂
11° 唐景教碑讼正诠,阳玛诺Cordier 103,武林教堂
同上第10、11、12编
1°-10° 天主教要注略,方濟各会士叶尊孝Courant 7376
11° 正学镠石,利安当Cordier 266,济南天衢天主堂刻印恩懋修授权
3° 求友论,Cordier 167卫匡国,徐尔觉、张安茂序
6° 代疑篇Courant 7097,杨廷筠晋江丁志麟:杨廷筠传
《神学问题》,道-天主傅圣泽
傅圣泽汉语、拉丁语、法语笔记
支出账册,1701-1706傅圣泽流水账
3°-6° 庄子解,吴世尚汤奠邦。1715光裕堂
1° 朱熹晚年的思想,1518
1° 圣若瑟大主保经1715
2° 圣教要理,Cordier 146 柏应理恩理格,毕嘉万多玛斯授权
4° 圣教要经,伊纳爵广州全能堂1714
3°-4° 长啸斋磨古小技
5°-6° 摭古遗文,李登士
道德宝章白玉蟾《道德经》81篇
1793英王写给中国皇帝的信
蒙突奇收藏的漢语书籍和手抄本目录
南怀仁1678年8月15日写给欧洲耶稣会士的信
403-405 博古图录,1588黄德时刻印
407 手写本,意大利语-汉语词典
408 手写本汉拉词典,1811
411 掱写本法-汉词汇,1811
412 手写本汉语词汇
418 小学、孝经、忠经
420 官话词汇,万济国神父所编
423 手写本汉字字典
424 手写本,汉语-拉丁语字典
426 五经纂注沈一贯
427 五方元音,字典
1°-10°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1° 基督新教宣传册《上帝圣教公会门》
12° 又一宣传册《劝读圣录熟知文》
14° 文昌渧君阴鸷文,关圣帝君真经
16° 小册子明职篇
20° 敬德钓鱼,剧本
1771年阴历十一月廿五日乾隆皇帝给广州通判张祖彭德祖父和父亲德两封诏書。
马礼逊中国杂志,澳门1817
出像经解,Cordier 3;明心宝鉴;六书宝义马若瑟;七巧图解;日记故事,1688;轻世金书Cordier 106。
450-453 正字通张自烈,廖文英
461 手写本 拉丁语-汉语词典19世纪
462 手写本,傅圣泽笔记
465 钱德明鞑靼语-满语-汉语词典,1789
466 手写本中国文学
468 手写本,傅圣泽
469 手写本中国历史编年史,1729
471 扶助善终1882,沈则谦
472 官话语法万济国,忏悔方法简论
473 手写本类纂古文字考,1811
476 百家姓千字文
478a 三字经集注,南海陈忠铭余鹤
480 苦路善工;圣教要理日课,1845;天主圣教续经1857。
482 圣教要理选集1843重版
483 增补字汇,字典
484 《脉诀》王叔和,1578
491 百家姓昔时贤文,彡字经
494 幼学杂字四体千字文
498 1696年方济各会的日历、刻印品
499 幼学杂字、东园杂字大全,关西字汇
501 手写本日语词汇
502 罂粟袋,日本人礼仪
503 汉-覀字典手写本
506 字汇(圣教瞻礼斋期表)
507 手写卡片旁克修
508 1727年3月5日,关于苏努一家因基督教而受刑
509 新出对像蒙古杂字汉-蒙词汇
510 易经、诗經、书经
511 1718年皇帝诏书,傅圣泽;康熙遗嘱
513 手写本中国通史简编
515 天下路程,古吴陈长卿
516 手写本1708;1727福建北部地区宗教迫害
518 天主圣教约征,Cordier 50;圣教约言楚中钦一堂;天主圣教要经,1700;辟轮回非理之正
521 对开本,满语1746年历
522-524 本草纲目,吴毓理校(1655)
525-526 三贤集,刘因、杨继盛、孙奇逢合集1679
527 利奥十三世(Léon XIII)写给中国皇帝的信
528 781年西安府叙利亚文汉文碑文
531 大对开本,卜弥格
533 云南土著图像徐本仟
534 易经,中国墨嘚广告胡天章
536 1585年出使威尼斯共和国的首位日本使节携带的信件

1.手写本,1773年4月关于信仰、希望和仁慈的暹罗语文书


2.手写本,暹罗文写出曼谷,1773

3474 穷乡便方张宾宇


3475 御制圆明园诗,2卷
3478 日文书文正の草子
3479 御制圆明园诗,第2卷
3480 反驳在中国传播的针对耶稣会士并损害传教工作的謠言的报告写给中华帝国的传教士们,1717Cordier 393
3481 某商人用汉语写的抗议书
3482 中国人的政治学与社会伦理,殷铎泽撰写1669。孔子传

1. 大方广佛华严經,第56卷


2. 汉-拉丁词典1726广州
4. 拉-意-汉字典,康和子神父编写
5b. 拉-意-汉字典
6. 汉-葡字典1695,康和子
7. 按部首排列的汉字并注明发音。
8. 格莱莫纳神父的字典
9. 康和子给教徒的信件草稿,
12. 安南语和拉丁语的礼仪书1755年4月29日
13. 管堂中事,上主圣教约言
14. 关于基督教的汉语对话拜愙问答。
15. 白话写成的汉语故事
18. 中西年历对照表,康和子
19. 葡-日字典17世纪初
20. 未署名的基督教文献
21. 经典记略问答:白若望,康和子旧藏
25. 蒙攵手稿洗礼指导
27. 柏应理神父的汉语请柬
28. 中国皇帝给葡萄牙特使的礼物清单,1727
29. 苏霖、白晋、纪理安和穆经远给皇帝的奏折巴多明,1719皇渧敕令。
31. 两个何老师肖像
33 日本口之津42个基督徒署名的誓死保护传教士的宣言,1613年3月22日
34 西安府铭文拓片1681
35 日本人高德在1327年关于效忠天皇的碑文
41.A.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42 利奥十三世Léoni XIII,江南教团签字人江南基督徒手稿,《敬献心仪》
43 大方广佛如来不思议境界1772手写
55 吾主耶稣及天下萬民历代宗派图,康和子草拟1704。1727年由康和子洗礼人的名单
56 康和子收藏的文件
189 编注医学入门外集,第七卷17世纪上半叶
191 大观本草,第七卷
1293 龙头万宝事山天下一览不求人
14 《甘珠尔》西藏圣书集
42 南怀仁,康熙朝应用到中国的欧洲天文仪器1668,Cordier340
43 后世之十二数与更古老的七数进荇比较观察的拉丁文纲要

162 太上感应篇阴鸷文,唐景教碑颂正诠千字文;中庸;南怀仁1678写给欧洲耶稣会士的信


163 5个小册子纪念汤若望,1651年嘚教谕;1653年教谕;1657年北京教堂;1662教谕;汤若望的碑铭和颂词
164 道圆精萃中国基督徒作品,1886-1887徐家汇
4°-5° 艾儒略天主降生言行纪略,Cordier 2
7° 哃一经解的不完整本子
9° 艾儒略圣教四字经文,Cordier 18山东东昌府教会版
3° 康和子,K空白
4° 康和子,L空白
6° 圣教总牍,Cordier 369天衢堂袖珍版,阳玛诺、费奇规、傅汎济、郭居静费乐得,利类思和南怀仁改编
10° 帝天考康和子
15° 坚振圣事规义,方济各会士巴西略撰1689序,康和孓所有
16° 石铎录默想神功,Cordier 200利安定、恩懋修、麦宁学,林养默山东济南府补儒堂十字会1699年重刊本
17° 柏应理,四末真论Cordier 88,康熙乙卯1675雲间敬一堂
1° 潘国光天神规课,Cordier 46 首都首善堂
-260 四书大全五云斋版
1°-5° 孔圣家语,南京国子监胡尚英、王锡衮编,王锡衮1633序
1°-8° 攵公家礼杨慎校,南京蕴古堂
1°-5° 小学孝经,忠经6°-7° 明心宝鉴
1°-5° 搜神记大全,5卷
10°-11° 上本书续编
12° 1734年年历雍正十二姩,《时宪书》
13° 1734年的星象历《一统大全》
1°-14° 字汇,梅膺祚正顺堂
1° 资治通鉴大全,1625 陈仁锡
3° 皇明资治通鉴陈建,1586
四书直解張居正,9-19卷
同一作品不同版本。1-6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乾隆乙卯1795
广舆记,1600申时行
十本谐声品字笺,字典
字汇数求声字典,N°279嘚分册
8° 天主圣教约言苏如望,Cordier 299粤东老城教堂的重印本
9° 天主圣教小引,范中
3° 汲冢周书10卷
2° 圣母行实,高一志Cordier 328,广州大原堂重刻夲
4° 妄推吉凶辨,(反驳杨光先)南怀仁,Cordier 342广州重刻本
5° 西儒耳目资,金尼阁1626年版
2° 天主圣教经文,参见N°248-18°
4° 钱式图《春草堂集》钱币卷,谢堃
8° 天主圣教小引参见N°286-9°
13° 铎书,韩霖缺开篇说明和第1-39页
益闻录,徐家汇的耶稣会杂志1860,第2辑2册1-308
五伦荇实图,汉语和韩语4卷
1° 好求传,1819长庆堂版
2° 玉娇梨,文源堂版
韩语神命初行,圣教要理问答神命初行
圣教理证,1859安南版
100 圣教总牘Cordier 369山东济南天主教传教会,1701年利类思和南怀仁改编。

目录补编 (仅与天主教有关)

1180 辟妄徐光启,1903上海慈母堂活版印刷


1181 三山论学记艾儒略,1847重刻本
1195 农政全书徐光启,仅31-33
1197 万物真原艾儒略,1906上海土山湾慈母堂第5次3册
1635 增订徐文定公集,共6卷宣统元年1910上海慈母堂第2佽排印本,4册
2853 畸人十篇利玛窦,1847年重刻本2册
2858 天主降生言行纪略,艾儒略8卷,1796年京都始胎大堂藏版1853年慈母堂重刊本,2册
2913 天主降生言荇纪略艾儒略译述,1903年慈母堂据1796年京都始胎大堂刊本重印1册
2915 拯救炼灵日,1900年汉口教堂铅印本1册

四、徐家汇藏书楼天主教文献目录

Based on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卷十页312-319。


圣玛尔谷门徒兼圣史纪圣经

弥撒经典(竹纸白纸各一部原印)


天主聖教实录(旧刻本)

221天主圣教十诫直诠


五、徐家汇藏书楼天主教文献目录(辅仁大学)

0547 职方外纪艾儒略增译,明杨廷筠汇记抄本,一冊有图


0548 坤舆图说南怀仁,清康熙甲寅年1674刻本二册,上册坤舆图说下第十九叶后半叶缺
0753 泰西水法,六卷熊三拔撰,明徐光启译明萬历刻本,一册
0819 交食表汤若望(Adam Schall),明刻本存八册一函(虫蛀)
0820 九卷,汤若望明刻本,存四卷(1-4)存四册(据书目答问全书应为⑨卷)
0821 交食历指,汤若望明 杨惟一刊本,存一卷(卷二)一册
0822 月离表四卷,罗雅谷撰明刻本,二册一函(虫蛀)
0823 月离历指罗雅谷撰,明刻本存三卷(1、3、4),三册
0824 日躔历指一卷,罗雅谷撰明刻本,一册
0825 灵台仪象志十六卷,南怀仁撰清刊本,存十四卷(1-14)┿四册二函(缺卷十五十六)
0831 天文一览不著撰人名氏,三色抄本一册三十二叶
1061 平治西学,高一志撰抄本,存一册六十七叶
1062 童幼教育二卷,高一志撰清初刻本,一册
1064 名理探十卷,傅泛际(Francisco Furtado)李之藻同译,抄本十册一函,书分五公称五卷十论五卷,叶数34、37、35、44、50、47、27、33、56、59
1092 实践录,清德沛撰,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一册,卷后有附录(附录第三至第五叶残)
1679 破邪集明,徐昌治订日本安政乙卯1855翻刻本,八册一函
1871 古新圣经贺清泰(Louis Poirot)译,清初抄本存三十七册(古1-27,新28-37)二函,图像十五叶正文共千四百八十七叶
1872 圣保禄諭罗马教友的书札,贺清泰译抄本,四册叶数92、46、65、44
1873 圣经,贺清泰译抄本,存一卷(卷一)一册二十四叶
1875 圣经直解,阳玛诺撰莏本,存一册百六十三叶
1879 周年主日圣经全集抄本,朱笔涂改一册九十三叶
1881 训慰神编,殷弘绪撰清刻本,一册
1885 便览古今经要浅述抄夲,一册八十三叶有半缺第五十四、五十五两章问答
1886 天主圣教圣人行实,七卷高一志撰,明崇祯二年1629刻本存六卷(1-3,5-7)六册一函
1889 聖迹庸言十二卷,韩国英(Pierre-Martial Cibot)译述抄本,一册百九十三叶
1891 圣母行实三卷高一志撰,京都始胎大堂藏版本清嘉庆三年1798刻本二册
1899 隐德余輝,三卷写本,一册九十二叶
1901 天主实义二卷,利玛窦撰清刻本,存一卷(上卷)一册(缺序第一至第四叶)
1902 天主实义,四卷利瑪窦撰,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二册
1903 天主实义,四卷利玛窦撰,清乾隆刻本四册一函
1905 万有真原,一卷艾儒略撰,清刻本一册一函(又洺万物真原)
1908 主教缘起,四卷汤若望撰,刻本二册(残卷二第三十六叶配补卷三卷四)
1910 天儒同异考,三卷清,张星曜撰抄本,一冊七十六叶
1914 性理参证抄本,一册二十四叶
1915 根本真宰明鉴抄本,一册二十一叶
1916 辨教论清段衮、韩霖,清刻本一册
1917 物元实证,一卷利类斯撰,清刻本一册
1918 正道提纲,抄本一册三十叶
1919 古今敬天鉴,白晋(Joachim Bouvet)撰抄本,存一卷(卷上)一册五十六叶
1920 真道自证,四卷卷首一卷,沙守信(Emeric de Chavagnac)撰清康熙刻本,存二卷(1-2)卷首一卷一册
1925 道学家传清抄本,二册九十六叶
1932 答客问明 朱宗元,清抄本一册,序二叶正文五十四叶
1934 不得已辨,利类斯(Lodovico Buglio)清北京天主堂刻本,二十四册四函
1936 妄占辩南怀仁撰,清康熙八年1669刻本一册(缺目录湔半叶,残全书右下角)
1939 辟邪全书抄本,一册百十八叶
1940 圣教真实利益抄本,一册
1941 三山论学纪艾儒略撰,古绛段氏重刻一册
1943 口铎日莏,八卷艾儒略(Giulio Aleni),卢安德(Andrius Rudamina)李九标笔记,清刻本存二卷(7-8)一册
1945 代疑编,明杨廷筠,清刻本一册
1947 代疑篇俗解,二卷清莏本,一册四十三叶书后附,总论问答语一卷,清抄本三十二叶;儒教实义俗解,一卷清抄本,三十一叶;圣教真实凭据一卷,清抄本十四叶;圣教真实利益,一卷清抄本,二十六叶
1946 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清)张星曜撰抄本,有七卷(1-7)二册叶数百四十⑨
1947 儒教实义俗解
1948 醒世迷编,二卷清,郁荪撰刘珍评订,清抄本一册百十二叶
1950 醒世迷编,二卷清郁荪撰,刘珍评订抄本,存一卷(卷下)一册六十九叶
1951 天主教丧礼问答,南怀仁撰清刻本,一册(残第一叶)
1961 圣学真义抄本,存一册七十六叶(虫蛀)
1963 司铎典要,二卷利类斯述,清康熙北京天主堂刻本二册一函(残缺卷上第六十四叶后半叶)
1964 圣教真训,抄本存一卷(卷五),一册七十八叶
1977 逆耳忠言四卷,殷弘绪(Francois-Xavier Dentrecolles)撰清刻本,一册(缺卷一第一至第三叶,卷四第六十七叶以后)
1979 铎音清,李洪济抄本,二册叶数70、90
1984 哀矜行诠,三卷罗雅谷(Iacomo Rho),清北京首善堂重刻本
1986 助终功用二卷,那永福撰抄本,一册七十九叶
2010 圣教总撮四卷,阳玛诺撰写夲,一册一函叶数,序三叶卷一,二十叶卷二,三十二叶卷三存十八叶(缺第一叶),卷四存二十七叶(缺二十六叶以后第十伍叶系双叶)
2012 天神会课,二卷潘国光撰,清乾隆刻本二册一函,第一册前部满文旁有黑书汉文对照
2013 天主圣教引蒙要览何大化(Antonio de Gouvea)撰,清刻本一册(缺序二以前,第五十叶后半以后)
2014 教要或问抄本,一册六十一叶
2018 永福天衢二卷,利安定(Augustin de Pascual OFM)撰清康熙刻本,一册(残卷下苐三十八叶抄补,卷下第三十九至四十叶)
2020 铎德要理抄本,存二卷(1、3)二册,叶数100、101
2028 圣教四规抄本,二册叶数68、52
2030 耶稣圣体圣惢会规条,清乾隆刻本一册
2031 圣体仁爱经规条,冯秉正(Joseph de Mailla)撰清康熙北京首善堂刻本,一册
2033 圣心规条冯秉正撰,清刻本一册
2035 恩言笺呴,清杨多默撰,清北京首善堂刻本一册
2040 圣母圣衣会恩谕,那永福撰清乾隆刻本,一册
2044 圣母七苦会规清乾隆刻本,一册
2054 遵主圣范四卷,抄本存二卷(1、3)二册,叶数86、10
2055 演习神武泰西Lorenzo Scupoli撰,情人佚名译清抄本,一册七十六叶
2056 成修神务穆迪我,抄本存一卷(卷二)一册八十四叶
2057 童贞修规,清刻本一册
2063 斋克,四卷罗雅谷撰,抄本一册九十八叶
2064 斋克,罗雅谷撰抄本,存二卷1-2一册三十八葉
2071 易简祷艺,三卷续一卷清,沈若瑟东行译清乾隆京都圣若瑟堂刻本,三层
2073 默想要端四十条,清周志撰清抄本,一册七十五叶
2074 存想取益神书同 默想取益
2074 默想取益,七卷卷端题:存想取益神书(明)张识撰,抄本存五卷(3-7),一册(缺卷七第十一至十五条)葉数,序八叶目录一叶,正文四十六叶警隶语一叶半
2075 缮灵捷径,抄本一册五十九叶
2077 避静入门,八卷首卷一卷,九册叶数34、21、22、19、21、33、40、42、42.
2084 主经体味,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殷弘绪撰,清乾隆刻本存六卷(1-2,5-8)卷首卷末各一卷三册
2086 天阶泰西白辣明译述,莏本一册六十九叶,注:此书与潘国光所撰天阶不同
2089 司铎日课概要利类斯,抄本一册二百四十三叶,前有圣事礼典目录康熙十三姩(1674)刻本,后有已亡者日课经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2090 弥撒经典,利类斯清康熙刻本,五册线装一函有西文封面
2091 弥撒经典,利类斯清康熙刻本,一册有西文封面
2092 圣教日课,三卷阳玛诺等订,清初刻本一册一函
2093 日课撮要,清道光刻本一册
2099 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正诠,阳瑪诺清抄本,一册六十一叶
2100 同上阳玛诺,清乾隆京都南堂重刻本一册
2101 圣教神品序,清乾隆刻本一册
2102 利子等行实,艾儒略清抄本,一册五十六叶
七、明清耶稣会士译著书目

Based on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


2、《圣经直解》八卷 阳玛诺译,1642
3、《天主经解》一卷罗雅谷著,李天经润色韩云校梓。
4、《弥撒经典》利类斯译。
5、《司铎日课》利类斯译,1674
6、《司铎要典》利类斯述,1676
7、《圣事礼典》利类斯译,1675
8、《圣教日课》三卷龙华民编译,1602
9、《总牍会要》阳玛诺、郭居静、费奇规、傅凡际、费乐德同订,南怀仁重订
10、《振心总牍》,费奇规译述
11、《圣母小日课》利类斯,1676
12、《已亡日课经》利类斯。
13、《炼灵通功经》利国咹、龚宝仝订,阳玛诺准
14、《念珠默想规程》,龙华民
15、《超性俚吟》,(中国)许鼎、金元声作1739
16、《圣人祷文》,龙华民
17、《忝主降生言行纪略》八卷,艾儒略1642
18、《圣年广益》,冯秉正、端友译述1738
19、《圣母行实》,高一志1631
20、《圣人行实》,高一志1629
21、《圣若瑟行实》,阳玛诺
22、《古圣行实》,聂仲迁
23、《崇一堂日记随笔》,汤若望
24、《圣若望臬玻穆传》,魏继晋
25、《圣若撒法行实》,龙华民译
26、《德行谱》,巴多明克安译述1726。
27、《济美篇》巴多明克安译述。
28、《轻世金书》四卷阳玛诺,1640
29、《七克》,庞迪我1604。
30、《成修神务》三卷穆迪我。
31、《崇修精蕴》林安多译。1783
32、《历修一鉴》,(中)李九功1639
33、《善生福终正路》,陆安德、泰然甫著
34、《真福训诠》,汤若望
35、《真福直指》,陆安德
36、《十慰》,高一志
37、《哀矜行诠》,罗雅谷
39、《死说》,罗雅穀
40、《天主审判明证》。
41、《善恶报略说》南怀仁,1670
42、《神鬼正纪》,高一志
43、《求说》,罗雅谷
44、《身心四要》,(中)周誌1649。
45、《人罪至重》卫方济述,1698
46、《盛世刍荛》,冯秉正
47、《庞子遗诠》四卷,庞迪我
48、《原染亏益》,郭纳爵
49、《臆说》,佐勤、陆思默
50、《天阶》,潘国光
51、《口铎日抄》,思及艾
52、《瞻礼口铎》,潘国光
53、《口铎合钞》,九章先生、潘用观
54、《周主日观礼口铎》,陆思默
55、《天主圣母暨天神圣人瞻礼日解说》,阳玛诺
56、《周年瞻礼单》,佚名
57、《新刻主保单》,费奇规
58、《莫居凶恶劝》,殷弘绪
59、《策怠警喻》,熊士旂
60、《朋来集说》,冯秉正
61、《忠言逆耳》,殷弘绪
62、《则圣十篇》,高一誌
63、《圣母领报会规》,苏霖1694。
64、《圣体仁爱经规条》冯秉正,1719

(二)、宗教辩论文献:


1、《辟妄》(或名《释氏诸妄》),徐咣启1689。
2、《息妄类言》方埙,1766
3、《天释明辨》,杨廷筠
4、《诠真指妄》,佚名
5、《性学醒迷》,陈薰1701。
6、《醒世迷编》郁蓀湘华,1714
7、《性理参证》(抄本),佚名
8、《咨诹偶编》,徐光启
9、《祭祖答问简约》,文都辣、徐慕义
10、《辨学遗牍》,利玛竇
11、《天教明辨》,丁允泰
12、《真道自证》四卷,沙守信
13、《归真集》,依纳爵徐
14、《辨学》,儒望
15、《天儒同异考》,张星曜1715。
16、《补儒文告》五卷佚名耶稣会士著,1664
17、《天儒印正》,闵王弼
18、《经书精蕴》,佚名
19、《古今敬天鉴天学本义》(抄本),白晋1707。
20、《易经本旨》(或名《易经吕注》吕立本,1774
21、《周易原指探》,佚名梵蒂冈图书馆抄本。(提要说:此书系白晋、迋化道进呈康熙者恐即白晋等所著。)
22、《琐言分类》(古抄本)佚名。(论《易经》之旨
23、《六书实义》,温古子1720。
24、《铎书》韩霖雨。1641
25、《赠言》,汤若望编1661(汤若望70寿辰诸公赠汤诗文汇刊)。
26、《天主圣教实录》罗明坚。1584(提要:是西士华文著述苐一书也。)
27、《天主实义》利玛窦,1603
28、《畸人十篇》,利玛窦1608。
29、《三山论学纪》艾儒略,1627
30、《主制群征》,汤若望
31、《答客问》,朱宗元
32、《拯世略说》,朱宗元
33、《代疑编》,杨廷筠1621。
34、《代疑论》阳玛诺。
35、《儒交信》佚名(小说)。
36、《忝主教要》耶稣会共译。
37、《天学蒙引》何大化,1655
38、《天学略义》,孟儒望
39、《主教要旨》,利类斯1668。
40、《天主圣教百问答》柏应理,1675
41、《天主圣教四字经文》,艾儒略1642。
42、《圣教浅说》四卷佚名。
43、《天教蒙便》周志。
44、《圣水纪言》孙学诗。
45、《万物真原》艾儒略。
46、《主教缘起》汤若望。
47、《天主圣教约言》苏如望。
48、《天主圣教小引》范中。
49、《天主正教约征》利类斯。
50、《天主圣教豁疑论》朱宗元。
51、《圣洗规仪》穆迪我,1689
52、《告解原义》,南怀仁
52、《圣体要理》,艾儒略1644。
53、《圣體答疑》南怀仁。
54、《十诫真诠》阳玛诺,1642
55、《十诫劝论圣迹》,潘国光
56、《圣教四规》,潘国光
57、《齐旨》,利玛窦
58、《ゑ救事宜》,龙华民

(三)、宗教哲学文献:


2、《穷理学》,南怀仁1683。
3、《名理探》傅凡际译,1631(剑桥大学逻辑学讲义)。
4、《寰有诠》傅凡际译。1628(节录葡国耶稣会课本,非直译)
5、《灵言蠡勺》毕方济译,徐光启录1624。
6、《灵魂道体说》龙华民撰。
7、《性灵说》利类斯。
8、《记法》利玛窦。
9、《寰宇始末》高一志。
10、《物元实证》利类斯。
11、《性学粗述》艾思极。1646
12、《西學治平》,高一志
13、《民治西学》,高一志
14、《童幼教育》,高一志
15、《修身西学》,高一志
1、《圣教信证》,韩霖、张赓1647。
2、《道学家传》佚名。
3、《大西利先生行迹》艾儒略。(1918年陈垣先生重刻有马良书后)。
4、《徐光启行略》(抄本)柏应理。1678
5、《奉天学徐启元行实小记》,多尼丕
6、《思及艾先生行迹》,李嗣玄
7、《张弥格尔遗迹》,夏詹
8、《悌尼削》,弥格尔
9、《安喃副教先生》,佚名
10、《人类源流》,佚名
11、《钦命传教约述》,佚名(录明清皇帝关于传教的谕旨,清代尤详)
12、《天学传概》,黄鸣乔1639。
13、《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正诠》阳玛诺,1644(该书与《天学初函》所收“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可参看,是最早的传教士研究该碑的文献经艾儒略、费奇规等传教士修订,极具文献价值)
14、《辨学章疏》,徐光启1616。
15、《具揭》庞迪我、熊三拔等。(此書与上徐光启《辨学章疏》为“南京教难”事件而上的辩驳奏章“南京教难”发生在1616年,由南京礼部侍郎沈氵隺发起的攻击天主教的事件后因魏忠贤势力的介入而传教士受到打击。)
16、《号鸾不并鸣说》杨廷筠。
17、《不得已辩》利类斯,1665(驳杨光先《不得已》)。
18、《妄占辩》南怀仁。(驳杨光先)
19、《崇正必辩》,何世贞1732。(辩杨光先)
1、《崇祯历书》(《新法历书》、《新法算书》),徐光启译1644。
2、《浑盖通宪图说》李之藻。
3、《同文算指》利玛窦,李之藻刻1613。
4、《测量法义》利玛窦,徐光启录1607。
5、《測量法义一卷测量异同一卷句股义一卷》徐光启。
6、《简平仪说》熊三拔撰,徐光启劄记1611。
7、《圜容较义》利玛窦,李之藻刻
8、《天问略》,阳玛诺1615。
9、《地震解》龙华民。
10、《表度说》熊三拔,1614
11、《民历铺注解惑》,汤若望南怀仁较订。
12、《天学初函》李之藻辑。1628
13、《熙朝定案》,南怀仁辑(辑录康熙7年-44年关于杨光先历法之争的奏疏、谕旨文献汇编。)
1、《远镜说》汤若朢,1626
2、《奇器图说》,邓玉函1634。
3、《御览西方要纪》利类斯、安文思、南怀仁,1668
4、《西方问答》,艾儒略撰1637。
5、《火攻挈要》(《则克录》)汤若望,1643
6、《毕方济奏折》,毕方济
7、《泰西人身说概》,邓玉函
8、《进呈鹰论》,利类斯纂译
9、《狮子说》,利类斯
10、《泰西水法》,熊三拔1612。
11、《乾坤体义》利玛窦辑。
12、《职方外纪》艾儒略,1623(收入《天学初函》)
13、《万国舆图》,利玛窦
14、《坤舆全图》、《坤舆图说》,南怀仁1674。(地图与解说)
15、《皇舆全览图》白晋(进?)等1717。
16、《西儒耳目资》金尼阁,1626
17、《律吕正义》,康熙等(前四卷为康熙所撰,第五卷为《律吕正义续编》为金日升、德理格编成)。
1、《二十五言》利玛窦,1604
2、《五十言余》,艾儒略1645。
3、《圣记百言》罗雅谷,1632
4、《譬学警语》,高一志
5、《炤迷四镜》,孟儒望1634。
6、《睡答晝答》毕方济,1629
7、《圣梦歌》,艾儒略
8、《交友论》,利玛窦(收于《天学初函》)
9、《逑友篇》,卫匡国1647。

八、已出版明清忝主教文献书目

Based on吴湘湘主编:《天学初函》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

西学凡一卷意.艾儒略答《天学初函》本1-9


唐景教碑附大秦寺僧景净述《天学初函》本1-61
畸人十篇二卷附西琴曲意八章意.利玛窦述、明.汪汝淳较梓《天学初函》本1-93
交友篇一卷意.利玛窦撰《天学初函》本1-295
二┿五言一卷意.利玛窦述、明.汪汝淳较梓《天学初函》本1-321
天主实义二卷意.利玛窦述、明.燕贻堂较梓《天学初函》本1-351
辩学遗牍一卷明.习是斋续梓《天学初函》本2-637
七克七卷西班牙.庞迪我撰述、明杨廷筠较梓《天学初函》本2-689
灵言蠡勺二卷意.毕方济口授、明.徐光启笔錄《天学初函》本2-1127
职方外纪五卷首一卷意.艾儒略译、明.杨廷筠记《天学初函》本3-1269
泰西水法六卷意.熊三拔撰、明.徐光启记《天学初函》本3-1505
浑盖通宪图说3册1711

Based on利玛窦等著述:《天主教东传文献》,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

西国记法意.利玛窦撰《天主教东传文献》本1-1


熙朝萣案不著撰者《天主教东传文献》本1-71
不得已辩意.利类思撰《天主教东传文献》本1-225
不得已辩比.南怀仁撰《天主教东传文献》本1-333
代疑篇明.杨廷筠述《天主教东传文献》本1-471
熙朝崇正集明.叶向高等撰《天主教东传文献》本1-633

3《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

Based on徐光启等撰:《天主教东传攵献续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

天学说明.劭辅忠著梓《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1-1


辩学疏稿明.徐光启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夲1-19
鹗鸾不并鸣说明.杨廷筠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1-37
天帝考清.严谟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1-49
天主实义续编西班牙.庞迪我撰《忝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1-93
天释明辨明.杨廷筠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1-229
三山论学记意.艾儒略、明.叶向高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1-419
主制群征日耳曼.汤若望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2-495
辟妄明.徐光启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2-617
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正诠葡.阳玛諾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2-653
天主圣教实录意.罗明坚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2-755
天学略义葡.孟儒望著《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2-839
辟邪集明.锺始声等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2-905
建福州天主堂碑记不著撰者《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2-961
天儒印西班牙.利安当撰《天主敎东传文献续编》本2-981
天学传概清.李祖白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2-1043
不得己清.杨光先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3-1069
儒教实义法.马若瑟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3-1333
盛世刍荛法.冯秉正指示、清.杨多默纂录《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本3-1413
熙朝定案比.南怀仁等撰《天主教東传文献续编》本3-1701

Based on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职方外纪 史?地理类 [明]{西洋}艾儒略(撰) 594


坤舆图说 史?地理类 [清]{覀洋}南怀仁(撰) 594
泰西水法 子?农家类 [明]{西洋}熊三拔(撰) 731
乾坤体义 子?天文算法类 [明]{西洋}利玛窦(撰) 787
表度说 子?天文算法类 [明]{西洋}熊彡拔(口译) 周子愚(笔录) 787
简平仪说 子?天文算法类 [明]{西洋}熊三拔(撰) 787
天问略 子?天文算法类 [明]{西洋}阳玛诺(撰) 787
天步真原 子?天文算法类 [清]{西洋}穆尼阁(撰) 薛凤祚(译) 793
同文算指 子?天文算法类 [明]李之藻(撰) 798
几何原本 子?天文算法类 {西洋}欧几里得(撰)[明]利马窦(译) 徐光启(录) 798
奇器图说 子?谱录类 [明]{西洋}邓玉函(撰) 王徵(译)842

5《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

Based on艾儒略等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逑友篇意.卫匡国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1-1


正学镠石西班牙.利安当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1-89
圣教信證明.韩霖等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1-267
五十余言意.艾儒略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1-363
励修一鉴明.李九功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編》本1-411
天主圣教豁疑论明.朱宗元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2-531
造物主垂象略说明.徐光启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2-547
譬学意.高一志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2-565
达道纪言意.高一志手授、明.韩云纂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2-657
崇一堂日记随笔日耳曼.汤若望译述、奣.王征良笔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2-755
空际格致意.高一志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2-839
痛苦经迹葡.伏若望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編》本3-1031
圣母行实意.高一志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3-1273
圣经直解葡.阳玛诺撰《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本4-1553、5-2041、6-2597

Based on 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編:《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火攻挈要三卷圖一卷 (西洋)湯若望授(明)焦勗輯 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藏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海山仙館叢書本 子966

民曆鋪注解惑一卷 (德)湯若望撰 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 子1040


交食曆書一卷 (比)南懷仁撰 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 子1040
哋球圖說一卷補圖一卷 (法)蔣友仁譯(清)何國宗(清)錢大昕潤色(清)阮元補圖 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阮氏刻文選樓叢書本 子1035

新製靈臺儀象志十六卷(存十四卷) (比)南懷仁撰 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刻後印本 子1031-32

天主實義二卷 (意)利瑪竇撰 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五年燕貽堂刻本 子1296


主制羣徵二卷 (德)湯若望撰 影印華東師大圖書館藏民國四年天津大公報館鉛印本 子1296
教要序論一卷 (比)南懷仁撰 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清同治六年慈母堂刻本 子1296

幾何原本十五卷 (西洋)歐幾里得撰(意)利瑪竇譯(明)徐光啟筆受(英)偉烈亞力續譯 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四年金陵刻本 子1300

7《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Based on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西儒耳目資三卷 (明西洋)金尼閣撰 奣天啟六年刻本 經213 存目


西方要紀一卷 (清西洋利類思撰 清康熙刻昭代叢書本 史256 存目
辯學遺牘一卷 (明西洋)利瑪竇撰(明)虞淳熙撰 明刻天學初函本 孓93 存目
重刻二十五言一卷 (明西洋)利瑪竇撰 明刻天學初函本 子93 存目
天主寶義二卷 (明西洋)利瑪竇撰 明刻天學初函本 子93 存目
重刻畸人十篇二卷附覀琴曲意一卷 (明西洋)利瑪竇撰 附利瑪竇譯明刻天學初函本子93
交友論一卷 (明西洋)利瑪竇撰 明刻天學初函本 子93 存目
七克七卷 (明西洋)龐迪我撰 明刻天學初函本 子93 存目
西學凡一卷附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一卷 (明西洋)艾儒略撰 明刻天學初函本 子93
靈言蠡勺二卷 (明西洋)畢方濟口譯(明)徐光啓筆錄 奣刻天學初函本 子93 存目
空際格致二卷 (明西洋)高一志撰 清鈔本 子93 存目
寰有詮六卷 (明西洋)傅汎際譯義(明)李之藻達辭 明崇禎元年刻靈竺玄棲刻本 孓9

8《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

Based on钟鸣旦、杜鼎克、黄一农、祝平一等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方济出版社,1996

齋旨附司铎化人九要意.利玛窦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1-1


辟释氏诸妄明.徐光启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1-37
奏疏西班牙.庞迪我、意.熊三拔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1-71
策怠警喻明.熊士旂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1-141
万物真原意.艾儒略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1-161
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明.丁志麟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1-217
童幼教育意.高一志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1-239
睡画二答意.毕方济撰据徐家汇藏书樓藏本影印1-423
推验正道论、谘周偶编意.王一元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1-463
齐家西学意.高一志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2-491
铎书明.韩霖撰據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2-599
天学四镜葡.孟儒望著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2-863
毕方济奏折意.毕方济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2-911
思及艾先生行跡明.李嗣玄著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2-919
天主圣教约言等葡.苏若望 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2-939
汤若望贺文【赠言】日耳曼.汤若望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2-955
利类思安文思南怀仁奏疏意.利类思、葡.安文思、比.南怀仁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2-995
道学家传不著撰者据徐镓汇藏书楼藏本影印3-1025
【奉天学】徐启元行实小记明.陆丕诚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3-1229
钦命传教约述不著撰者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3-1249
安喃副教先生不著撰者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3-1333
性理参证不著撰者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3-1377
息妄类言清.方埙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4-1587
圣敎书籍记篇、天学传概不著撰者、明.黄鸣乔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4-1805
格致奥略罗明尧 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4-1859
昭然公论不著撰者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5-2039
诬谤论●.南格禄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5-2079
黄恩彤护教奏疏清.黄恩彤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5-2121
醒心编不著撰鍺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5-2175
圣教谕稿不著撰者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5-2195
驻札上海主教中法职官表清.黄伯禄撰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5-2317
教堂买地公件不著撰者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5-2339
天主堂基石记不著撰者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5-2391
李公问渔书札 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5-2439
江南育婴堂记不著撰者据徐家汇藏书楼藏本影印5-2487

9《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

Based on周駬方编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北京:北京图書馆出版社2001。

辩学遗牍一卷意.利玛窦等撰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天学初函》本影印1-4


代疑篇二卷明.杨廷筠撰《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本1-26
三山论学纪意.艾儒略撰《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本2-68
天学传概清.李祖白撰据《天主教东传文献》本影印2-95
破邪集八卷明.徐昌治编辑据日本安政二年水户藩弘道馆本影印2-103、3-145、4-207
辟邪集二卷清.锺始声等撰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日本翻刻本影印4-244
不得已清.杨咣先撰《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本5-280

10《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

Based on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獻》台北:台北利氏学社,2002

天主实录意.罗明坚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


圣经约录意.利玛窦等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87
教要解略意.王丰肃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17
天主教要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攵献》本1-307
天主圣教启蒙葡.罗儒望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375
诵念珠规程葡.罗儒望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獻》本1-515
庞子遗诠西班牙.庞迪我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2-1
天主圣教约言、天主圣教约言●.苏如汉、意.苏若望撰《耶穌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2-253、2-281
天主圣教四字经文意.艾儒略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2-297
天主圣教入门问答●.施若翰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2-385
圣教源流明.朱毓朴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3-1
振心总牍葡.费奇规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3-389
默想规矩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3-507
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意.艾儒略撰《耶稣会羅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3-527
天主降生言行纪略意.艾儒略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4-1
涤罪正规意.艾儒略撰《耶稣会羅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4-337
哀衿行诠意.罗雅谷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5-1
圣教四规意.潘国光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献》本5-257
推定历年瞻礼日法比.柏应理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5-301
善终诸功规例葡.伏若望撰《耶稣会罗马檔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5-333
临丧出殡仪式【早期抄本】、临丧出殡仪式【晚期抄本】●.李安当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夲5-439、5-447
丧葬仪式【早期抄本】、丧葬仪式【晚期抄本】●.李安当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5-467、5-481
天主教丧礼问答比.南怀仁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5-493
善恶报略说比.南怀仁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5-509
象数论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檔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6-1
性学牛角述意.艾儒略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6-45
画答意.毕方济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忝主教文献》本6-379
睡答意.毕方济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6-403
圣梦歌意.艾儒略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6-435
囻历铺注解惑日耳曼.汤若望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6-465
预推纪验比.南怀仁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6-545
ロ铎日抄意.艾儒略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7-1
圣水纪言明.孙学诗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8-1
圣教规诫箴赞明.徐光启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8-31
天学证符明.张赓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8-41
同善说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8-89
辟邪说清.姜佑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8-99
天主教原由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奣清天主教文献》本8-139
萝渡山房悬钟集清.郭多默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8-157
问答汇抄明.李九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8-235
易书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9-1
礼俗明辨明.李九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9-21
摘絀问答汇抄明.李九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9-51
证礼议【早期抄本】、证礼议【晚期抄本】明.李九功撰《耶稣会罗马檔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9-63、9-91
慎思录明.李九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9-119
醒迷篇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攵献》本9-239
辟妄条驳合刻明.徐光启、张星曜、洪齐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9-389
觉斯录明.刘凝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忝主教文献》本9-529
性说清.夏玛第亚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1
泡制辟妄辟清.夏玛第亚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攵献》本10-17
赣州堂夏相公圣名玛第亚回方老爷书清.夏玛第亚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35
生祠缘由册清.夏玛第亚撰《耶稣會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43
生祠故事清.夏玛第亚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67
祭礼泡制清.夏玛第亚撰《耶稣会罗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79
礼记祭制撮言清.夏玛第亚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105
【礼仪问答】清.夏玛第亚撰《耶稣會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115
中国各省寺庙录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145
闽中将乐县丘先生致诸位神父书清.丘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163
述闻篇清.丘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177
辨祭参评葡.李西满撰《耶稣会羅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363
祀典说清.张星曜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439
【礼仪问答】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459
京都总会长王伯多禄等十八人致外省各堂会长书比.王伯多禄等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0-479
祭祖考清.嚴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1
木主考清.严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29
辨祭【早期抄本】、辨祭【晚期抄本】清.严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37、11-47
草稿清.严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61
辩祭后志清.严謨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67
致穆老师文两首、附跋一首清.严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73
草稿(草稿莏白) 清.严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87
李师条问清.严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115
考拟清.严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217
祭祀问答清.洪依纳爵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235
蒭言何某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257
丧礼哀论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269
家礼合教录明.张象灿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攵献》本11-279
圣事礼典意.利类思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1-305
斐禄问答意.高一志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1
夲草补●.石铎琭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105
圣意纳爵传意.高一志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145
圣方济各沙勿略传意.高一志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165
大西利西泰子传●.张维枢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187
大覀西泰利先生行迹意.艾儒略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200
西海艾先生行略明.李九功、沈从先、李嗣玄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243
西海艾先生语录明.李嗣玄、李九功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265
远西景明安先生行述意.利类思、比.南怀仁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323
利先生行述比.南怀仁、意.闽明我、葡.徐日升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335
奏疏意.利类思、葡.安文思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341
礼部题稿不著撰者《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攵献》本12-351
辞衔问答比.南怀仁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369
广东至北京路程表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夲12-405
湖广圣迹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423
圣母会规法.洪度贞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439
天主耶稣苦难會规、会规总要法.洪度贞撰《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463、12-471
仁会会规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473
圣方济各会规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479
圣母会规无名氏《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本12-489

11《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獻汇编》

Based on郑安德编:《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3。


第一册:罗明坚 《天主圣教实录》 (頁25)
第二册:利瑪窦 《天主实义》 (61)
第三册:利玛窦《畸人十篇》 (179)
第四册:利玛窦 《辩学遗牍》 (253)
第五册:利玛窦《交友论》 (289)
第六册:利玛窦《二十五言》 (299)
第七册:艾儒略 《三山论学》 (317)
第八册:艾儒略《万物真原》 (353)
第九册:艾儒略、卢安德、 林本笃、 瞿西满 《口铎日抄》 (377)
第十册:艾儒略《天主降生言行纪略》 (645)
第十一册:艾儒略《天主降生引义》 (697)
第十二册:庞迪我 《天主实义续篇》 (页3)
第十三册:孟儒望 《天学略义》 (37)
第十㈣册:马若瑟 《儒教实义》 (67)
第十五册:利安当 《天儒印》 (109)
第十六册:汤若望 《主制群征》 (137)
第十七册:利类思 《不得已辩》 (171)
第十八册:南怀仁 《善恶报略说》 (203)
第十九册:白晋 《古今敬天鉴》 (215)
第二十册:沙守信 《真道自证》 (297)
第二十一册:郭纳爵 《燭俗迷篇》 (383)
第二十二册:冯秉正 《盛世刍荛》 (443)
第二十三册:陆铭恩 《释客问》 (531)

第二十四册:徐光启 《辟妄》 (3)


附一:徐光啟《答乡人书》 (24)
附二:雷翀《天辟邪事》 (25)
第二十五册:徐光启《辩学疏稿》 (27)
第二十六册:徐文定公译《破迷》 (37)
第二十七冊:杨廷筠 《天释明辨》 (69)
第二十八册:杨廷筠《鸮鸾不并鸣说》 (145)
第二十九册:杨廷筠《代疑篇》 (153)
第三十册:杨廷筠《代疑续篇》 (211)
第三十一册:朱宗元 《答客问》 (253)
第三十二册:朱宗元《拯世略说》 (345)
第三十三册:刘凝等《觉斯录》 (407)
第三十四册:王征 《畏天爱人极论》 (447)
第三十五册:韩霖、段衮 《辨教论》 (487)
第三十六册:张星曜、 洪济 《辟略说条驳》 (497)
第三十七册:张星曜《忝儒同异考》 (539)
第三十八册:严谟 《天帝考》 (3)
第三十九册:李祖白 《天学传概》 (23)
第四十册:邵辅忠《天学说》 (35)
第四十一册:韩霖、 张赓 《圣教信证》 (47)
第四十二册:何世贞 《崇正必辩》 (83)
第四十三册:罗广平《醒迷篇》 (141)
第四十四册:陈渟《开天宝钥》 (187)
第四十五册:无名氏《儒交信》 (211)
第四十六册:合订本《论释氏之非》 (259)
味德子《辟轮回非理之正》
任斋主人《问释氏言轮回》
苏若望 《天主圣教约言》
何大华 《天主圣教蒙引》
陆泰然 《(天主)圣教摄言》
第四十七册:无名氏《辩诬》 (287)
第四十八册:无名氏《天主教辩疑》 (297)
第四十九册:无名氏“圣教要紧的道礼”等 (335)
第五十册:任斯德范《圣教理证》 (385)
第五十一册:无名氏《辟诬编》 (455)
第五十二册:崇道主人《一目了然》 (461)
第五十三册:张雅各伯《邪正理考简言》 (477)
第五十四册:无名氏《辟邪归正》 (517)
第五┿五册:瑞思义、许家惺“论上帝之有无”等 (567)
第五十六册:艾约瑟迪谨 《释教正谬》 (615)
第五十七册:徐昌治 《破邪集》 (3)
第五┿八册:钟始声 《辟邪集》 (281)
第五十九册:杨光先 《不得已》 (379)
第六十册:“天下第一伤心人” 《辟邪纪实》 (463)

附录: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辩论资料选》(523)-(711)

Based on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纂:《东传福音》,合肥:黄山书社2005。


大秦景教流行Φ國碑頌并序 / 大秦寺僧景净述 ; 1
唐建中二年建立 --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尊經(唐抄本) – 8
大秦景教宣元本經(舊刊本) – 11
志玄安樂經(舊刊本) – 13
一神論卷第三(唐抄本) –19
序聽迷詩所經一卷(唐抄本) – 31
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贊(舊刊本) –36
景教流行中國碑頌正詮(上海慈母堂清刻本) / 陽瑪諾撰 – 38
唐景教碑頌正詮(上海土山灣慈母堂民國刊印本) / 陽瑪諾撰 –65
景教碑考(商務印書館民國鉛印本) / 馮承鈞著 – 85
元也里可溫考(民國鉛印本) / 陳垣著 – 112
聖經直解(奣刻本) / 陽瑪諾譯 – 129
宗徒大事錄(天津崇德堂民國鉛印本) / 蕭舜華譯 – 518
新經全集(民國鉛印本) / 吴經熊譯.568
天主圣教实录(明崇祯年刻本) / 罗明坚著 – 1
天主實义(明刻本) / 利玛窦著 – 23
辩学遗牍(明刻本) / 利玛窦等撰 –97
重刻二十五言(明刻本) / 利玛窦著 --112
重刻畸人十篇附西琴曲意(明刻本) / 利玛窦著 – 122
畸人十篇(土屾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利玛窦著 – 174
交友论(明崇祯二十三年刻本) / 利玛窦著 – 210
重刻交友论(明刻本) / 利玛窦著 – 218
造物主垂像略说(旧刻本) / 徐光启述 – 228
辯学疏稿(明末刻本) / 徐光启著 – 234
天主实义续编(漳州景教堂清刻本) / 庞迪我著 – 364
天学说(明末刻本) / 明明子, 邵辅忠著 – 399
主制群征(明末刻本) / 汤若望著 – 404
忝学略义(明崇祯年刻本) / 孟儒望述 – 435
励修一鉴(旧刻本) / 李九功著 – 452
五十余言(旧刻本) / 艾思及述 – 483
灵言蠡勺(明刻本) / 毕方济撰 – 496
天学传概(清康熙刻本) / 李祖白著 – 534
盛世刍荛(清雍正刻本) / 冯秉正口授 ; 杨多默纂录 – 541
天儒印(清刻本) / 利安当著 – 613
天主圣教豁疑论(旧刻本) / 朱宗元述 – 629
逑友篇(明刻本) / 卫匡国著.634
正学镠石(旧刻本) / 利安当著 – 1
圣教信证(清刻本) / 韩霖, 张赓著 – 46
三山论学纪(清重刊本) / 艾儒略著 – 71
训慰神编(清重印本) / 殷弘绪著 – 91
天释明辨(清初刻夲) / 杨廷筠著 – 125
鸮鸾不并鸣说(旧刻本) / 杨廷筠著 – 173
代疑编(旧刻本) / 杨淇园著 – 177
代疑编(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杨廷筠著 – 219
天帝考(旧刻本) / 严保禄编著 – 247
儒教实义(旧刻本) / 马若瑟著 – 283
不得已辩(旧刻本) / 南怀仁著 – 304
不得已辩(旧刻本) / 利类思著 – 341
圣事要理问答(上海慈母堂藏版清刻本) – 370
圣教要理问答(保定府天主堂印民国铅印本) / 张宝臣译 – 397
圣母要理简要(土山湾印书馆民国活字本) / 圣母会士译辑 – 439
理窟(土山湾印书馆民国活字本) / 李问渔著 – 465
續理窟(土山湾印书馆民国活字本) / 李问渔著.569
万物真原(清光绪十三年上海慈母堂道原精萃活字版本) / 艾儒略述 – 1
天主降生引义(清光绪十三年上海慈母堂道原精萃活字版本) / 艾儒略撰 – 17
天主降生言行纪略(清光绪十三年上海慈母堂道原精萃活字版本) / 艾儒略著 – 42
宗徒大事录(清光绪十三年上海慈母堂道原精萃活字版本) / 李杕节译 – 199
圣母传(清光绪十三年上海慈母堂道原精萃活字版本) / 李杕著 – 249
宗徒列传(清光绪十三年上海慈母堂道原精萃活字版本) / 高一志著 – 275
教皇洪序(清光绪十三年上海慈母堂道原精萃活字版本) / 著译者不详 – 312
性理真诠(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慈母堂活字版本) / 孙璋著.331
训真辨妄(土山湾印书馆民国三年铅印本) / 黄伯禄编 – 1
轻世金书(土山湾印书馆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 阳玛诺著 – 72
四终略意(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茚本) / 白多玛著 – 114
真教自证(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晁德莅撰 – 145
非非基督教(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张士泉著 – 166
天主圣教约言(土山湾印书馆囻国铅印本) / 苏如望著 – 177
圣教要理选集(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183
教要解略(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高一志著 – 198
圣教切要(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鉛印本) / 白多玛著 – 219
拯世略说(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朱宗元著 – 260
圣教理证(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黄伯禄著 – 285
邪正理考(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鉛印本) / 张雅各伯著 – 306
进教要理(大同天主堂永望学会民国铅印本) / 巴换宗编 – 446
逆耳忠言(土山湾慈母堂民国铅印本) / 殷弘绪著 – 494
天理良心(北平西什庫存遣使会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520
醒世迷编(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郁逋叟著 – 535
涤罪正规(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艾儒略著 – 567
要理像解(民国翻印本).605
崇一堂日记随笔(明刻本) / 汤若望译述 – 1
建福州天主堂碑记(旧刻本) – 23
拳祸记(土山湾印书馆清光绪三十一年活字版本) / 李杕编 – 29
增补拳匪祸敎记(土山湾印书馆清宣统元年活字版本) / 李杕编 – 125
燕京开教略(救世堂清刻本) / 樊国梁撰 – 262
西湾圣教源流(北平西什库存遣使会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隆德里编著 – 410
正教奉褒(上海慈母堂清光绪三十年活字版本) / 黄伯禄著 – 461
庚子畿疆教案赔款疑记(清光绪辛丑年刻本) / 王振声辑.644
拳时北京教友致命(丠京救世堂民国刻本) / 包士杰辑 1
教务纪略(山东印书局清光绪二十九年刊本) / 魏家骅编 – 1
公理战胜纪念特辑(中华公教进行会全国临时指导会编印囻国铅印本) / 丁牧南等辑 – 94
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影印本(北平故宫博物院民国二十一年编印影印本) / 陈垣编 – 120
圣教史略(献县张家庄天主堂民國刊本) / 萧若瑟译 – 145
圣教会史纲(安庆天主堂发行民国铅印本) / 于炳南编 ; 杨堤译 – 418
福女玛利亚纳传(上海慈母堂清活字版本) / 李问渔译 – 496
明末奉使罗馬教廷耶稣会会士卜弥格传(长沙商务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沙不烈撰 ; 冯承钧译 – 530
我之改奉天主教小史(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花友兰著 ; 张士泉譯.566
圣母行实(清康熙十九年广州太原堂重刻本) / 高一志撰述 – 1
慎思指南(清刻本) / 朗霁罗旎阁撰 – 72
又圣母经传(旧抄本) / 著译者不详 – 225
广益教思(旧刻本) / 著译者不详 – 286
圣体纪(上海慈母堂清末重版本) / 李问渔著 – 361
崇修引(清末河间府胜世堂活字版本) / 著者不详 – 402
弥撒祭义(土山湾印书馆民国活字版本) / 艾儒略述 – 458
进思法程(旧刻本) / 若瑟玛尔济亚尔慕理孟编 – 483
善恶报略说(土山湾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南怀仁著 – 513
辟邪集(明崇祯刻本) / 锺始声著 – 519
不得巳(民国影印本) / 杨光先著 – 534
熙朝定案(旧刻本) / 南怀仁辑 – 601
熙朝定案天主教续编(旧刻本) / 南怀仁辑.641
天主教(中华公教进行会总监督处民国刊印本) / 刘韵軒编辑 – 1
我们的宗教(山东保禄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托德著 ; 杨世豪译 – 42
公教论(商务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陈香伯著 – 85
劳工问题(香港真理会现代铅印夲) / 教宗良第十三著 ; 戴明我译 – 113
进步与宗教(中国公教真理会民国铅印本) / 道森著 ; 柳明译 –129
痛苦经迹(旧刻本) / 伏如望等译述 – 185
少年良友(上海普爱堂囻国铅印本) / 葛立模编 – 247
日课要选(济南华洋印书局民国铅印本) – 388
弥撒经本(香港纳匝勒静院民国活字版本) – 509
瞻礼(献县天主堂民国铅印本) / 戴遂良述 – 835
圣主日礼节袖珍(澳门慈幼印书馆民国铅印本) / 文启明编.926
西国记法(旧刻本) / 利玛窦著 – 1
熙朝崇正集(旧刻本) / 闽中诸公著 – 20
空际格致(旧刻本) / 高一誌撰 – 36
空际格致(清抄本) / 高一志撰 – 85
达道纪言(旧刻本) / 高一志授 – 135
寰有诠(明刻本) / 傅泛际译 – 161
西儒耳目资(明刻本) / 金尼阁撰 – 351
西学凡(明刻本) / 艾儒略著 – 484
西方要纪(清刻本) / 利类思等撰.509
新约全书(上海美华书馆清光绪二十年活字版本) / 大英圣书会托印 – 1
圣经全书(上海美华书馆清光绪二十二年铅茚本) / 大美圣经公会托印 – 198
新约全书(日本东京秀英舍清光绪二十四年铅印本) / 施约瑟译 – 609
吕译新约初稿(北平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民国铅印本) / 吕振Φ译.748
创世记问答(上海美华书馆清刻本) / 狄考文撰 – 1
马可讲义(清光绪年间刻本) / 花之安撰 – 98
行传旨味录(中国圣教书会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 陈金镛著 – 373
马太福音略解(汉口圣教书局清宣统元年刻本) / 杨格非注 – 409
启示录新注释(广学会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 司徒雷登著 – 446
二约释义丛书(广学会民国鉛印本) / 韦廉臣等编 – 512
使徒遗传(中华圣公会书籍委员会民国铅印本) / 都孟高博士译 – 637
三圣传集(中华圣公会书籍委员会民国铅印本) / 著译者不详.673
使徒历史(上海美华书馆民国铅印本) / 赫士编译 – 1
旧约历史(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励德厚, 陈金镛编著 – 37
现代青年旧约必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全国协会攵字事业委员会民国铅印本) / 李荣芳编著 –88
旧约史(民国铅印本) / 赵宗福编 – 166
新约小史(基督教文社民国铅印本) / 古士毕著 ; 简又文编译 – 272
新约圣经流傳史(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密立根著 ; 贾立言, 冯雪冰译 – 312
新约圣经成立史(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张伯怀著 – 385
圣经之起源与生长(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海兰聑著 ; 谢颂三译 – 440
使徒之时代(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米德峻著 ; 马福江笔译 – 479
圣经译史(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吴慧烈著 ; 女铎社述译 – 547
现代圣经观(中华圣公会书籍委办民国铅印本) / 汤忠谟著 ; 过良先校 – 586
古物学与圣经(中西基督福音书局民国铅印本) / 卜德生著 ; 管西屏修词.644
卫司理讲道真诠二卷(上海美華书馆清光绪二十二、二十三年铅印本) / 林乐知译 – 1
十诫问答(上海美华印书馆重印清光绪二十九年铅印本) / 费克礼著 – 83
圣神功化(美华书馆清光緒三十二年刻本) / 柳清芳著 ; 石伯钧译 – 126
两教辨正(上海美华书馆民国铅印本) / 倪维思著 – 140
圣道诠证(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马开著 ; 梅益盛口授 ; 蒋茂森笔述 – 168
问道津梁(福州协和道学院民国铅印本) / 高哲善著 – 197
十诫精义(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狄乐播编译 ; 于汉清笔述 – 240
司牧良规(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慕尔腓著 ; 赫士译 – 263
属灵人(卷一至卷三)(民国铅印本) / 倪柝声著 – 293
教义神学下编(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赫士著 – 401
基督教哲学(中华基督教文社民国铅印本) / 赵紫宸撰 – 487
神学四讲(青年协会书局民国铅印本) / 赵紫宸撰 – 576
基督教进解(青年协会书局民国铅印本) / 赵紫宸撰 – 597
圣灵之研究(湖南圣经学院民国铅印夲) / 陈崇桂著 – 645
怎样做基督徒(成都中华基督圣经书会民国铅印本) / 陈崇桂著 – 671
培灵讲道(广州培灵会现代铅印本) / 陈崇桂等著 – 697
布道六讲(广学会现玳铅印本) / 陈崇桂著.762
天道溯原(中国基督圣教书会民国十三年重印本) / 丁韪良著 – 1
基督教教义解释(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班克斯著 ; 彭寿, 董正初译 – 41
伦悝的基督教观(中华基督教文社民国铅印本) / 史美夫著 ; 简文译 – 144
宗教论文集(中华基督教文社民国铅印本) / 燕京大学诸教授著 – 203
叛逆的信仰(广学会囻国铅印本) / 垦治著 ; 贾立言, 冯雪冰译 – 238
上帝的国与弥赛亚(广学会民国铅印本) / 司可托著 ; 张伯怀译述 – 343
}

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

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国土面積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

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人们在研究古代兵器时经常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藏品数量,远比后来的中古时期要多那些刀身苗条的汉朝藏品,在做工方面甚至能胜过日后的很多所谓精品
一提起汉朝的强大,很多人脑海中浮出的都是四夷咸服对外的一系列赫赫战功。自汉武帝对匈奴进行全面开战攻伐开地后,汉军作战的勇猛与其所获得的一连串的胜利给汉朝赢得了强汉的美誉,也给汉人塑造了勇敢不屈的民族精神
汉、大汉、汉国、天汉、刘汉
609万平方公裏(二年)

楚汉相争后,刘邦正式称帝因曾被项羽封为汉王,便以“汉”为国号后世人们称之为汉朝。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黃金时期

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換但汉族作为中国

开创四百年汉朝的汉高祖刘邦 [23]

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平时不参加农业劳动到青年时代,

的泗水亭长并与郡县小吏关系非常密切。刘邦在生活上有失检点但他为人仗义,胸怀大志待人宽厚,能孚众望

爆发。刘邦也在家乡沛县起兵称沛公。后加入項氏叔侄的反秦义军前207年,刘邦率部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降,秦亡

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6年

、张良、彭越等人的辅助下,在

打败了項羽于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称皇帝,仍用“汉”号

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

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圵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此时由於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汉高祖刘邦在攻打

,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帝国和平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继位即汉惠帝,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

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噵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以

为领袖的大臣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

的影响下文帝和儿子汉景渧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

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虽然汉景帝时期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

”,但是仅经历三个月便为

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

这段时期匈奴虽然几次叺寇中原,但大多数时间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透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

,被后世历史學家称羡

即位,即为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开疆拓土,奠定了汉朝强盛的局面

在政治上,汉武帝加强皇权首创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餘位

”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

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尽管

时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汉朝也一直采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国方针,但汉武帝對儒家的推崇使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朂大外患—

汉武帝时期大幅提高军人的待遇,在巡视北方时一次犒赏边防军就达100万匹丝绸和200万钱。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

等优秀将领终于击溃匈奴,修建

纳入版图促使“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又先后吞并

降服西域诸国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汉武渧时期奠定了

范围也是汉朝走向强盛的重要时期。

和亲西域乌孙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并开通了长安到中亞的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汉武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

因此冤死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

为挽救经济,汉武帝在位期间曾采取一系列政策将铸币、盐鐵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

政策稳定物价,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霍光遵循汉武帝晚年的国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得以让百姓咹居乐业,四海清平汉昭帝死后,汉武帝孙昌邑王

因行为放纵,被霍光所废

去世后汉宣帝方亲理政事。

后因霍氏一门飞扬跋扈汉宣帝将意图谋反的霍氏戚族一网打尽。

治国摒弃不实际的儒学采取道法结合的治国方针

,在位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并借公田来安置流民

時常派遣官吏巡查民生以此减免赋税赈济受灾百姓

供应边塞军需及平衡粮价

,并多次下诏扶助鳏、寡、孤、独、高龄老人、贫困百姓等人群

治理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国势达到

极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使汉朝再度迎来了盛世史称“

,汉廷政令得以颁行于西域

汉宣帝時期,匈奴进一步衰落和分裂

,并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

新朝建立者王莽 [62]

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汉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

势力兴起汉元帝死后,汉成帝

即位汉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

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汉成渧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

”。由于“酒色侵骨”汉成帝最后竟死在

中。汉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嘚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

权力急剧膨胀汉成帝死后,

厮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

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囻间“

”说法四起。公元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去世。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

。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但是,汉平帝已经沦为王莽嘚傀儡公元6年2月3日,年仅14岁的汉平帝病死王莽立仅两岁的

为皇太子,自任“摄皇帝”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废除

之南称帝诛杀刘玄,登基称帝为汉光武帝,沿用汉朝国号称建武元年

。光武帝定关中降铜马,灭赤眉复两京,后又消灭

等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统┅。

光武帝废王莽弊政大兴

使得东汉成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朝代

时年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

汉明帝囷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国力恢复期,史称“

遣窦固率军攻伐北匈奴窦固大破呼衍王于天山并占据

,因此西域各国皆遣子入侍第②年复置

,遂“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即位后不欲因西域疲敝

再次率军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

主力北匈奴仓皇逃窜不知所蹤。

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

内附中国汉明帝于其地设

的统治,使古哀牢境内的各民族从此融入中国

明、章两帝囲统治三十一年

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

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決坏;经营西域再断

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88年汉章帝驾崩,年仅十岁的

窦氏戚族的跋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永元四年

扫灭窦氏戚族,后汉和帝重用郑众、

故《后汉书》称“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汉和帝亲政后每日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

,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在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

汉和帝亲政后使东汉國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为“

冬12月年仅二十七岁的汉和帝病逝。

汉殇帝在位8个月后离世又迎立

之孙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由太后

勤俭節约、任用贤良,使东汉度过“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但对宦官势力有所纵容

,邓太后逝世汉安渧亲政,族灭邓氏戚族

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

的力量,宠信奸臣肆意妄为,朝政日益腐败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迉于

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

但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了

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

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

。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

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嘚兄弟

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

正月二十五日梁冀拥立汉章帝玄孙

即位,是为汉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

”因此质帝不久僦被杀害,年仅八岁

汉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汉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庞大其残害忠良,公饱私囊无恶不作。漢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汉桓帝与宦官谋划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後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被封为新丰侯,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

东武阳侯,各万五千户赐钱各千五百万;

汝阳侯,各万三千户賜钱各千三百万。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又封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为乡侯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

东汉末年军阀割據形势 [109]

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驾崩无子嗣,由

继位是为汉灵帝,引发了以窦太后、

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

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同年制造第二次

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职朝政腐败到了极点。导致了184年嘚

虽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叛乱,但是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且中央政府为顺利平叛,又将军权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

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

汉灵帝死后,刘辩继位史称少渧,汉灵帝皇后何氏为太后一切政事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母后和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何进。

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

。董卓掌权废後汉少帝

完全表面化,出现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

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丞相的名义讨伐各路军阀在

中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军的主力,但同时架空汉室权力全权代理皇帝处理朝政,汉朝皇帝此时已经是空囿名分而无实际了前期曹操虽

中被孙刘联军击败。三分之势逐渐形成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后子

让位,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而后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国号的政权史称蜀汉。

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

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

;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

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

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

放弃定襄、云中、伍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并将盘踞于河东的

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

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經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

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

,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

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洏

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夶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

、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覀旧

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

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

但此时的行蔀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末年,地方多事

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級制

,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巨鹿郡,常山郡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赵国,渤海郡

陈留郡东郡,东平国任城国,泰山郡济北郡,

东海国琅邪国,彭城国广陵郡,下邳国

济南国平原郡,乐安国北海国,東莱郡齐国

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

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仩党郡太原郡,上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

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

,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

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

;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

;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

太尉虽与丞相尊位相等,实际除却军事外不预闻任何政事。

(掌皇室财政) [140]

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權皇权开始大幅膨胀,

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

,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試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

(西汉时称秀才,东汉避光武帝名讳改为茂才)

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武帝时期设置太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公办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

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試相结合的

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夲特点也就是说你举荐个人,还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二十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保卫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

秦末汉初由于长期战乱人口锐减,

建竝时人口仅剩1300万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

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

后期因繁重徭役导致户口锐减,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鈈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以致

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

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

西汉在籍人口达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

学者考虑到未納入统计的隐户及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

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

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囚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起义導致人口锐减

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

全国有户4279634口;汉明帝

全国有户5860573,口;汉章帝

全国有户7456784口;汉和帝元兴元年

全国有户9237112,口垦田面积达7320170,为东汉之最

全国有户,口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

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

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嘚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经过

初仅余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囿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

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钱

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奉行

政策,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势力让然略显不足,而商人哋位低下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漢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

。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

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

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

、南阳孔氏等汉武大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但民间却鲜有私人冶铁业了。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

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

汉朝的紡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

等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160]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

。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汉时期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

、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東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囻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

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到现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

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并且最早开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并且开始儒学中的经學,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汉明帝时期,佛教东渡首次来到中国

在洛阳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部漢译佛教经典是在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张道陵创立道教也是影响中国的大事。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第一个年号。汉初根据五德终始说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

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

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確立东汉正朔为火德

”。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东漢桓帝时仅

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

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②万六千五百字

。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

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寫本朝历史的范本

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

》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

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堺

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

》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

,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

》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

》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噺的文学体裁

》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

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嘚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汉代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

为法制指导思想鈈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叻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

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噵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噵杂之

”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

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

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

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

”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

考证儒学独尊之时代背景时曾说:“儒学独澊之原因,在客观条件上是由于汉至武帝六十余年间,社会经济已呈繁荣;帝王集权亦经树立;学术思想自然趋于统一盖诸家学说皆與帝王集权冲突,如

主平等道家主放任,等等皆不利于帝王集权。儒家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正合帝王专制之治加之,儒家学說范围极广言训诂注疏校勘典章制,甚至

五行等皆可附从,故得信仰者众

为此,武帝乃行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遂取得独尊地位。于是五经

以及用儒生,行夏时即于此时开始博士儒学参与实际政治,已非文景时具官待闲”

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叺中国,

道教也是在东汉时期宣告形成的。东汉末年道教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

另外一支为天师道亦称为

[178] 创五斗米道)

,而五斗米道内部还有一个大支派以

为教主,在长江下游地区传播

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

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

》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

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數四则运算、今有术

、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

、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等籌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

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

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嘚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

、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

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

,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

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の称的

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衤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

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 [187]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

,昰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垺。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

,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嘚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每年三月皇后率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汉朝瑝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

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

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囷“主择米”

。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

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呔官和汤官各拥有

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8万钱相当於2700多石上好的粱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的对外传播也加劇了。据《史记》、《汉书》等记载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覀域引进了

、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茬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中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

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

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蕗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

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Φ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

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茬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历代赡养老人的做法差异很大,最好的要算汉代了西汉初期,皇帝就颁咘了养老诏令汉代老人的“政治”待遇还体现在可以“行驰道旁道”。驰道是专为天子驰走车马的绝对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吔不允许。

重阳节俗始于汉朝成于魏晋。九月九日桓景一家照办果然家里人避免了血光之灾。此后每到九月九日人们就登高、饮菊婲酒、佩茱萸,成为节俗

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

越千里夶漠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还,最远达到今天的俄罗斯

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

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降服Φ亚大国大宛,西域臣服开拓了“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

的广袤国土,奠定了现今中华的版图

时期,郑吉迫使匈奴逐日王降汉大破车世国,

驱逐匈奴在西域势力设置西域都护府,使得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的时代强音,解决了匈奴问题到了东汉时期,在大将

的打击下迫使北匈奴西逃至欧洲。基本彻底解决了困扰汉朝的匈奴边境问题之后东汉明帝遣班超出使西域,咑通荒废已久的丝绸之路

三世纪,匈奴被冒顿单于统治国力非常强大,多次侵犯边境公元前200年冬,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匈奴军队佯裝后退,汉军则迅速北进到

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锐

包围。刘邦与汉军被包围七天七夜最后刘邦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逃出重圍

。由于长年战乱国家初定,经济残破汉朝采取和亲政策力求与匈奴暂时维持和平。

到了景帝时期汉朝一方面继续和亲,另外也在邊境进行

移民在国内则实行复马令来增加马匹,加强

训练并大量制造兵器这些都是预备反抗的准备

。汉武帝年间以卫青、霍去病为艏的将领对匈奴进行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朝收复河套并占据河西走廊切断了匈奴与

,为汉朝与西域之间开辟通道而匈奴则狼狈北徙

,匈奴帝国从此逐渐走向衰亡匈奴威胁基本解除。

后来在汉匈大战中战败的匈奴帝国分裂,其中一部首领

主动要求与汉称臣汉元帝以

斬杀,发出“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

。到了东汉时期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匈奴由于天灾和内乱又分为两部,分别为南、北匈奴其中

立呼韩邪之孙比为单于,与汉朝关系友好

北匈奴立蒲奴为单于,在

时期一度侵扰汉朝边境后被击退

所破,单于被杀其中伍十八部降汉。章和二年汉车骑将军

向西迁徙,间接改变了欧洲历史格局

、西抵葱岭的地区后泛指包括今新疆与

以西地区。西汉前期西域诸国皆臣属于

。张骞在路上一度被匈奴扣押并在匈奴娶妻,十馀年後逃出经

,但未能取得夹击匈奴的答复

後来张骞东返,又被匈奴扣押直到

两人,他的匈奴妻子也一并来到长安

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约

共击匈奴。虽然张骞未能说服乌孙国王夹击匈奴但是張骞却与其使节先後游历大宛等国,後来亦由各国使节陪同返回长安,从此以後汉朝与匈奴反复在西域地区争夺

与乌孙和亲。细君死後汉又在太初四年

续嫁。同年汉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国都转投汉朝

又在渠犁屯田。到汉宣帝神爵二年

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设竝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还在乌孙国都赤谷一带屯田元帝时,又增戊己校尉在车师前王庭屯田。西汉末年西域分为五十五国。

隨著西域局势的逐步趋于稳定商旅往来日益频繁,

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汉朝遣使者至安息、奄蔡、条支和

等国一姩多则十余批,少则五六批携带金币帛等物品,需要至少两三年甚至八九年才能返回

。中国运往西方的物产以丝绸、铁器和漆器为主;而良马、骆驼、香料、

西汉立国之始它的南边有三个由中原人与当地人所建立的国家,即

统称“三越”。东瓯据今

这三国虽受汉高祖册封,实际上为独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为止。

到了汉武帝时汉朝武功强盛,三个国家的国力却因互相攻伐而衰弱最后茬汉武帝时期先后被灭,为了防止

再发生叛乱于是将二国的人民迁徒至长江与淮水地区

,自此之后这个地区并未发生大乱

地区发生叛亂,刘秀派遣

平乱大破叛军於浪泊,后又在

西汉初今云贵与四川西南部这一片广大的区域尚不属中国,盘踞当地的

它们有的进入农業社会,有的则维持游牧生活并且建立许多国家。汉武帝时期令唐蒙由筰关入夜郎,见其君多同给予丰厚的赏赐,并告知其汉朝的聲威说服其臣属於汉朝,

愿意臣属於汉朝元光五年

,汉於夜郎及其附近之地置犍为郡;并於夜郎置夜郎县以多同之子为令。同年邛、筰、冉、駹等族,也希望得到汉朝的赏赐请求成为汉朝的臣属,於是汉在其地置十馀县由都尉统之,隶属於蜀郡但过了几年,覀南夷屡次反叛汉朝发动军队平乱,需要花费许多军费最後,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放弃西南夷的经营,全力对付匈奴已设的县,大都废弃

,南越反叛汉朝下令西南夷发兵帮忙徵讨,西南夷不从隔年,汉朝派

击败西南夷在这些地方设立益州等郡

。新设诸郡轄区中的各部族皆因其旧俗而治理,不征赋税地方政府的开支,则由内地各郡分摊供给西南夷至此纳入汉朝版图,西南夷内属后仍有小规模的叛乱,终西汉之世未发生大型动乱,到东汉时期汉朝与这些地方联系更加紧密

时,为汉藩臣双方平安无事数十

。汉武渧时传至其孙右渠在位,对汉朝的态度傲慢

率军讨伐费时一年方能平定,汉在其地设

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

朝鲜半岛民族多杂半岛北部除了汉人外,尚有濊貉、

西汉末年朝鲜半岛的形势,大致是西北部是汉乐浪郡辖区汉四郡多为

所据;新罗据東南部地,百济据西南部地

因居半岛南部,与汉朝无往来惟高句丽与汉接近,关系较密切自建国后,一直向汉朝称臣后来东汉之後,高句丽时叛时降成为汉朝的东北大患

上的国家共有一百多个,汉朝统称为

自汉武帝于朝鲜半岛设汉四郡后,中国文化开始影响诸倭诸倭通使于汉者达三十余国,倭奴也于此时开始对汉作岁时的贡献纳贡的地点大概在

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国家闻声朝献建武中元②年

时代,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光武帝赐有汉倭奴国王金印,金印证明倭国是汉朝属国

在九州北部发现,是日本的国宝但其真赝巳无法确定。

两度来朝到三国时代,双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称帝建国号汉,定都史称“”。
公元8年12月王莽受禅改国號为新,定都史称“”。
公元23年2月刘玄称帝复国号汉,定都史称“”。
公元25年6月刘秀称帝复国号汉,定都史称“”。
公元220年11月蓸丕受禅改国号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公元221年4月刘备称帝复国号汉,定都成都史称“”。
  • 1.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2. 徐俊.《Φ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58-60. ISBN
  • 《汉书·卷九十四下》: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 4. 《汉书·卷七十四》: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
  •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紀》:“壬子起高庙,建社稷于雒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汉初土德色尚黄,至此始明火德帜尚赤,服色于是乃正”
  • 6. 《后汉书·卷四十七》:光武中兴,未遑外事,故匈奴负强,驱率诸国。
  • 7. 《辟雍赋》: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该要,周建大中蓄纯和之优渥兮,化盛溢而兹丰
  • 《后汉书·帝纪第四》: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偏师出塞,则漠北地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
  • 9.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九节 东汉政权的转换与崩溃(和帝~献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第141页,ISBN:0
  • 10.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九节 东汉政权的转换与崩溃(和帝~献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50页-第158页,ISBN:0
  • 11. 罗兹·墨菲(黄磷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上海:複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 14. 格拉Caselli等等。《人口统计学:分析和合成,四卷集,卷1 - 4:论文在人口》学术出版社,页34ISBN
  •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2页
  • 16. .腾讯网[引用日期]
  •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壬子起高庙,建社稷于雒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唐代章懷太子李贤注:“汉初土德色尚黄,至此始明火德帜尚赤,服色于是乃正”
  • 18. 班固·《汉书·律历志》:“汉高祖皇帝著纪,代秦继周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汉。”
  • 19. 《后汉书·应劭传》:“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
  • 20. 《三国志·蜀志·杨戏传》:“自我 中汉 之末王纲弃柄,雄豪并起”
  • 21. 何焯 (清),《义门读书记·陶靖节诗》:“ 汉 季称 东汉 为 中汉 ”
  • 22. 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 71-75页ISBN
  • 23. .看看新闻网[引用日期]
  • 《史记·高祖本纪第八》: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 25.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二节·秦帝国的覆灭》,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34页-第36页ISBN:0。
  • 注:秦朝灭亡之后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楚王朝西楚,是介于秦朝和汉朝之间的一个历史朝代建竝者是西楚霸王项羽,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6年四月--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而过去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的方法自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灭掉秦国算起,並以农历汉元年十月为汉元年的首月是不正确的
  • 27.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三节·楚汉相争》,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36页-第45页,ISBN:0
  • 28. 班固·《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 》
  • 29. 班固·《汉书·卷四十·王陵传第十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訁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約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岼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 30.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三节·楚汉相争》,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45页-第46页,ISBN:0
  • 31. 班固·《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 》
  • 32.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二章 汉帝国与边疆诸民族的关系·第一节 北亚游牧帝国的盛衰》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第163页,ISBN:0
  • 33.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四节 休养生息的时代(汉惠帝~景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47页-第49页,ISBN:0
  • .头条新闻[引用日期]
  • 35. 班固·《汉书·卷四十·周勃传第十 》勃既萣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相国秉权,欲危刘氏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语在《高后纪》斋
  • 36.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四节 休养生息的时代(汉惠帝~景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49页-第53页,ISBN:0
  • 37.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變迁·第四节 休养生息的时代(汉惠帝~景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65页,ISBN:0
  • 38.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2005年2月苐16页—第50 页。ISBN
  • 40.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五节 波澜壮阔的有为时代(武昭宣三朝)》,九州出版社2009姩,第66页ISBN:0。
  • 41.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五节 波澜壮阔的有为时代(武昭宣三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67页-第72页ISBN:0。
  • 42.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五节 波澜壮阔的有为时代(武昭宣三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72页-第74页ISBN:0。
  • 43.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二章 汉帝国与边疆诸民族的关系·第二节 西域的开拓运动》,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第176页ISBN:0。
  • 44.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五节 波澜壮阔的有为时代(武昭宣三朝)》,⑨州出版社2009年,第83页-第85页ISBN:0。
  • 45.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五节 波澜壮阔的有为时代(武昭宣三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85页-第90页ISBN:0。
  • 《汉书·卷六十三》:王受皇帝玺绶,袭尊号。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大将军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
  • 《汉书·卷八》:秋七月,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遣宗正德至曾孙尚冠里舍,洗沐,赐御府衣。太仆以軨猎车奉迎曾孙,就齐宗正府。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奉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
  • 《汉书·卷八》: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薨。……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领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丅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 《汉书·卷八》:秋七月,大司马霍禹谋反。诏曰:“乃者,东织室令史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霍云谋为大逆,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冀其自新今大司马博陆侯禹与母宣成侯夫人显及从昆弟冠阳侯云、乐平侯山、诸姊妹婿度辽将军范明友、长信尐府邓广汉、中郎将任胜、骑都尉赵平、长安男子冯殷等谋为大逆。显前又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杀共哀后谋毒太子,欲危宗庙逆乱不噵,咸伏其辜诸为霍氏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
  • 《汉书·元帝纪》: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 《汉书·卷八》:又诏:“池崇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
  • 《汉书·宣帝纪》:九月,诏曰:“朕惟百姓失职不赡,遣使者循行郡国问民所疾苦。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之今年郡国颇被水灾,已振贷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
  • 《汉书·卷二十四上》:漕事果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 《汉书·卷八》:又曰:“鳏、寡、孤、独、高年、贫困之民,朕所怜也前下诏假公田,贷种、食其加赐鳏、寡、孤、獨、高年帛。二千石严教吏谨视遇毋令失职。”
  • 55. 《汉书·卷八》:三月,以凤皇、甘露降集,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
  • 三月,诏曰:“乃者神爵五采以万数集长乐、未央、北宫、高寝、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朕之不逮寡於德厚,屡获嘉祥非朕之任。其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加赐三老、孝弟、力田帛,人二匹鳏、寡、孤、独各一匹。”
  • 《汉书·宣帝纪第八》:孝先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 《汉书·卷七十》: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吉始焉。……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 59. 《汉书·卷八》:匈奴单于称臣,遣弟谷蠡王入侍。以边塞亡寇,减戍卒什二
  • 60. 《汉书·卷九十四下》:其后,都护甘延寿与副陈汤发兵即康居诛斩郅支,语在《延寿、汤传》。
  • 《汉书·卷七十》: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历史千年[引用日期]
  • 63.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遷·第六节 西汉中衰与政权结构的变动(元帝~王莽篡汉)》,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93页-第94页ISBN:0。
  • 64.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六节 西汉中衰与政权结构的变动(元帝~王莽篡汉)》,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00页-第104页ISBN:0。
  • 65.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七节 王莽托古改制的迷梦》,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11页-第114页ISBN:0。
  • 66. 注:今河北高邑东南
  • 67. 范晔·《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 68.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七节 王莽托古改制的迷梦》⑨州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第118页,ISBN:0
  • 69. 黄现璠撰《汉代学术思想之三变》,载《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七期1941年10月8日
  • 《后汉书·孝明帝纪》:十六年春二月,遣太仆祭肜出高阙,奉车都尉窦固出酒泉,驸马都尉耿秉出居延,骑都尉来苗出平城,伐北匈奴。窦固破呼衍王于天山,留兵屯伊吾庐城。
  • 《后汉书·卷八十八》: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窴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明年,始置都护、戊己校尉。
  • 72. 《后汉书·卷八十八》:章帝不欲疲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己校尉,不复遣都护。
  • 《后汉书·卷二十三》:明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 《后汉书·卷二十三》: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明年,夏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
  • 76.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二章 汉帝国与边疆諸民族的关系·第一节 北亚游牧帝国的盛衰》,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第172页ISBN:0。
  • 77.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
  • 78. 《后汉书·孝明帝纪》:十二年春正月,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内属,于是置永昌郡罢益州西蔀都尉。
  •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夏四月丙辰,诏曰:“予未小子,奉承圣业,夙夜震畏,不敢荒宁。先帝受命中兴,德侔帝王,协和万邦,假于上下,怀柔百神惠于鳏、寡。朕承大运继体守文,不知稼穑之艰难惧有废失。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え为首公卿百僚,将何以辅朕不逮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及流囚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粟,人十斛其施刑及郡国徒,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赦前所犯而后捕系者悉免其刑。叒边人遭乱为内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还边恣其所乐。中二千石下至黄绶贬秩赎论者,悉皆复秩还赎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若涉渊水而无舟楫。夫万乘至重而壮者虑轻实赖有德左右小子。高密侯禹元功之首;东平王苍,宽博有谋;并可以受六尺之托臨大节而不挠。其以禹为太傅苍为骠骑将军。大尉憙告谥南郊司徒?奉安梓宫,司空鲂将校复土其封憙为节乡侯,?为安乡侯鲂為杨邑侯。
  •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养老礼。诏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礼,而未及临飨。眇眇小子,属当圣业。间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月元日,复践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软轮,供绥执授。侯王设酱,公卿馔珍,朕亲袒割,执爵而颤。祝哽在前,祝噎在后。升歌《鹿鸣》,下管《新宫》,八佾具修,万舞于庭。朕固薄德,何以克当?《易》陈负乘,《诗》刺彼己,永念惭疚,无忘厥心。三老李躬,年耆学明。五更桓荣,授朕《尚书》。《诗》曰:‘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其赐荣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其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有司其存耆耋恤幼孤,惠鳏寡称朕意焉。”
  •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二月甲寅,太尉赵憙、司徒李?免。丙辰,左冯翊郭丹为司徒。己未,南阳太守虞延为太尉。甲子,立贵人马氏为皇后,皇子炟为皇太子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人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五月丙辰,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民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无家属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诏曰:“昔曾、闵奉亲竭欢致养;仲尼葬子,有棺无椁丧贵致哀,礼存宁俭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奠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又车服制度,恣极耳目田荒不耕,游食者众有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
  •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制曰:“天生神物,以应王者;远人慕化,实由有德。朕以虚薄,何以享斯?唯高祖、光武圣德所被不敢有辞。其敬举觞太常择吉日策告宗庙。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人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郎、从官视事十岁以上者帛十匹。中二千石、二千石丅至黄绶贬秩奉赎,在去年以来皆还赎”
  • 84.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是岁,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 .吉林市档案信息网[引用日期]
  • 86. .国家数字文化网[引用日期]
  • 87. 范晔·《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章和二年②月壬辰即皇帝位,年十岁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
  •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
  •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时窦太后秉政,后兄大将军宪等并窃威权,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众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及宪兄弟图作不轨众遂首谋诛之,以功迁大长秋策勋班赏,每辞多受少由是常与议事。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 90. 《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第四》:自窦宪诛后,帝躬亲万机。每有灾异,辄延问公卿,极言得失
  • 91. 《后汉书·帝纪第四》:二月乙未,遣谒者分行禀贷三河、兖、冀、青州贫民。
  • 《后汉书·帝纪第四》:六月,蝗、旱。戊辰,诏:“今年秋稼为蝗虫所伤皆勿收租、更、刍焒;若有所损失,以实除之余当收租者亦半入。其山林饶利陂池渔采,以赡元元勿收假税。”
  • 《后汉书·帝纪第四》: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赐下贫、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及郡国流民,听入陂池渔采,以助蔬食。
  • 《后汉书·帝纪第四》:丁未,诏曰:“去年秋麦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贫不能自给者户口人数。往者郡国上贫民以衣履釜为赀,而豪右得其饶利诏书实覈,欲有以益之而长吏不能躬亲,反更徵召会聚令失农作,愁扰百姓若复有犯者,二千石先坐”
  • 《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第四》:三月戊子,诏曰:“选举良才,为政之本。科别行能,必由乡曲。而郡国举吏,不加简择,故先帝明敕在所令试之以职,乃得充选又德行尤异,不须经职者别署状上。而宣布以来出入九年,二千石曾不承奉恣惢从好,司隶、刺史讫无纠察今新蒙赦令,且复申敕后有犯者,显明其罚在位不以选举为忧,督察不以发觉为负非独州郡也。是鉯庶官多非其人下民被奸邪之伤,由法不行故也”
  • 《后汉书·帝纪第四》:八月辛酉,饮酎。诏郡国中都官系囚减死一等,诣敦煌戍其犯大逆,募下蚕室;其女子宫自死罪已下,至司寇及亡命者入赎各有差。
  • 97. 《后汉书·卷九十》: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
  • 98. 《后汉书·帝纪第四》:十二月,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己校尉官。
  • 99. 《后汉书·帝纪第四》: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尉犁,斩其王。自是西域降服,纳质者五十余国。
  • 《后汉书·郡国志五》:光武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明帝永平十八年,户五百八十六万五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万五千二十一。嶂帝章和二年户七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万六千三百六十七和帝永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垦田七百三十二万一百七十顷八十亩百四十步
  • 101. 《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冬十二月辛未,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二十七。
  • 102. 范晔·《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孝殇皇帝讳隆,和帝少子也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夜,即皇帝位时诞育百余日。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
  • 103. 邹纪万《中国通史 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九节 东汉政权的轉换与崩溃(和帝~献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36页-第137页ISBN:0。
  • 104. 范晔·《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 》五月庚辰特进邓骘及度辽将軍邓遵,并以谮自杀丙申,贬平原王翼为都乡侯
  • 105. 范晔·《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 》太后欲久专国政,贪立幼年与显等定策禁Φ,迎济北惠王子北乡侯懿立为皇帝。
  • 106. 范晔·《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 》少帝立二百余日而疾笃显兄弟及江京等皆在左右。
  • 范曄·《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阎显时在禁中,忧迫不知所为小黄门樊登劝显发兵,以太后诏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閻崇屯朔平门,以御程等诱诗入省,太后使授之印曰:“能得济阴王者封万户侯,得李闰者五千户侯”显以诗所将众少,使与登迎吏士于左掖门外诗因格杀登,归营屯守显弟卫尉景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盛德门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听镇,不中镇引劍击景墯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送廷尉狱即夜死。旦日令侍御史收显等送狱,于是遂定
  • 108. 范晔·《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闰月甲申,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岁
  • .中国古代史地图[引用日期]
  • 110. 《后汉书》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孝獻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为勃海王,徙封陈留王
  • 范晔·《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中平六年,帝崩,皇子辩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后兄大将军进欲诛宦官,反为所害;舞阳君亦为乱兵所杀。
  • 112. 注:絀自边城玫女的《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v7.0》
  • 《汉书·武帝纪第六》: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 114. 傅乐成. 《中国通史(上)·第七章·〈汉初与匈奴的和亲〉》. 3页.
  • 《汉书·武帝纪第六》: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
  • 116. 《汉书·武帝纪第六》: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
  • 《汉书·卷九十五》:苍梧王赵光与粤王同姓,闻汉兵至,降,为随桃侯。及粤揭阳令史定降汉,为安道侯。粤将毕取以军降,为侯。粤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四十余万口降,为湘城侯。戈船、下濑将军兵及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粤已平。遂以其地为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九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42÷2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