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睛角模捐的话去那里

传递“生命的礼物” 人体器官捐献利在千秋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日,湖南省11岁的绝症男孩刘爱(化名)走完了短暂的人生旅程。父母强忍悲痛,在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和帮助下,含泪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捐献出儿子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以及眼角膜等7个组织、器官,换来6名患者的重生。
  自2010年初,中国红十字会受原卫生部委托,开展器官捐献试点工作至今,已有数千位&刘爱&捐出&生命的礼物&,让大爱永存世间。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五年来开创的新事业,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卫生计生委&)的共同推动下,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简称&器官管理中心&)的努力下,稳步推进,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的工作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全国累计完成器官捐献近3000例,捐献器官7000多个,700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因此获得医治。
  试点探索阶段:积极参与稳步推进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作为20世纪医学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为许多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挽救了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
  然而,中国人体器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有关组织统计,我国人体器官供需比例约为1∶30,而美英等发达国家一般为1∶3。人体器官来源不足成为制约我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缺失规范的、符合伦理学要求的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的管理体系,一些有捐献意愿的人捐献无门。同时,无数器官衰竭患者却在翘首以盼,很多人在焦急的等待中抱憾离世。
  缺乏脑死亡标准、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等法律法规,某些移植医疗机构行为不规范,也是导致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多年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另外,&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不愿捐献器官。&器官管理中心业务部副部长高新谱说。
  为此,原卫生部一直在积极探索,力图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伦理和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
  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曾多次强调:&器官移植必须遵守第三方原则,红会作为第三方介入,可以起到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的作用。这一原则也有利于打破器官捐献移植都在医院内部循环的状况,进一步保证该项工作公开透明。&此外,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也符合&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符合红十字会&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宗旨。
  日,国务院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指出,&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参与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等工作&。
  日,原卫生部正式委托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尝试建立公民逝世后自觉器官捐献的体系。同年3月,总会和原卫生部共同在天津召开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启动会,部署在广东、山东、辽宁、天津等10个省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2010年,总会会同原卫生部在深圳举办首期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班。到2012年,共有近150人通过考核取得资格证书,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中的首批&正规军&。
  2012年3月,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经两年探索,在全国16个试点省(市、区)共完成捐献207例,捐献大器官546个,挽救了500余个垂危的生命。
  全面启动阶段:五年努力成果喜人
  深圳市红十字会首位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说:&协调员是行走于生死之间的人。&工作中的艰辛和感动,恐怕只有&同行&方能体会。&高敏们&的困难来自世俗的排斥,亲友的误解,更有因制度不健全带来的一系列困扰。
  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设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批复》,同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设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参与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救助激励、缅怀纪念及信息平台建设等相关工作。
  这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从此,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在国家层面实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财政支持的规范化轨道。
  同年7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支持红十字会依法开展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探索在省级以上红十字会设立人体器官捐献救助基金,为捐受双方提供必要的人道救助。&意见&指出,要充分尊重捐献人的意愿,按照公平、公正、科学的要求,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捐献人及法定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人体器官捐献工作。
  开启第二征程: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日,总会联合卫生计生委举办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前卫生部部长陈竺等领导出席活动,并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率先自愿登记捐献器官意愿,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器官捐献事业的支持。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也于当日正式上线,上线当天即有3000多人报名登记捐献器官意愿。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3万余名器官捐献志愿者。2014年,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壮大至1154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已经迈出第一步,得到了世界认可。
  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认为,这是一项开拓创新、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与红十字会&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宗旨高度契合的一项事业。这项工作开展以来最大的成果就是唤醒了公民在逝世后自觉捐献器官、挽救他人生命的大爱意识,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从法律地位、职责范围、内容界定等方面对红十字会参与这项工作予以明确,并与卫生、医疗机构达成共识,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为拯救千千万万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携手共进,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公开、透明、阳光的器官捐献事业。&
编辑:孙肖萌
责任编辑: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家属反对成我国器官捐献最大阻力-器官捐献 捐献器官 捐献眼角膜 我省 人体器官 替补队员 角膜捐献 裸捐 家属 医生-中国新闻-东方网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视力色:
家属反对成我国器官捐献最大阻力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黄淼君 选稿:张侃理
  东方网12月13日消息:昨天一早,王勇已经开着出租车在路上跑了。尽管前一天晚上,他和妻子到医院等待肾源,空欢喜一场的结果让他身心俱疲。
  王勇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妻子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在过去三年中,他经历了无数次这样从希望到失望然后又重新开始等待的循环往复过程。但他一直坚信,只要爱心人士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他和妻子会等到好消息。
  昨天,记者从浙江省红十字会了解到,从去年8月份我省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我省累计登记自愿捐献者570人,发现潜在的捐献者31人,目前已成功捐献12例。
  数据听上去并不乐观。不过,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已算不错。我省曾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工作经验。
  就在上月中旬,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无锡表示,经过中国移植学界较长期的酝酿与讨论,已经启动由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主持的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和试点工作,目前共完成133例、捐献343个大器官。他表示从2012年1月开始,将在全国全面推行心死亡遗体器官捐献。
  首位的哥角膜捐献志愿者
  王勇这个名字,在杭州出租车司机中蛮有知名度的,五年前,他是杭州首位志愿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浙江省器官捐献者服务副总队长朱强荣给他的定位是“杭州出租车司机里角膜捐献的001号”。
  提起当时的捐献动机,王勇说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的举动感动了他。
  当时,杭州一名叫刘吉波的出租车司机在开车到富阳途中被歹徒打成重伤,在脑死亡后,他母亲强忍悲痛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王勇听说这个消息后很感动,自发组织了十多辆出租车护送刘吉波的灵车。也是在这次护送中,他结识了朱强荣,成为出租车司机里的首位角膜捐献志愿者。
  “只要有角膜捐献的人,他都会第一时间带我赶往现场。”朱强荣说,这以后王勇成为了角膜捐献的义务司机,不管白天黑夜,他一个电话,王勇就赶来帮忙。
  今年一月份的一个下雪天,王勇正在路上载客,突然接到朱强荣的电话说临安山区有人要捐眼角膜。王勇二话不说就开车和朱强荣一起赶往临安,出发的时候是下午2点,一直到晚上11点多才回到杭州。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与交警部门建立信息共通系统
  “我觉得要让别人有爱心,首先自己要有爱心的举动,爱心是会传递的。”王勇的身边已经有28名出租车司机填写了器官捐献志愿书,他说自己之所以能让这些司机们参与其中,更多的是从朱强荣身上学到了一种爱心的传递。
  早在几年前,王勇身边有两个来自外地的司机,孩子因户口问题没办法读书,他就找到朱强荣,希望能帮这两个司机想想办法。热心的朱强荣辗转找到笕桥小学,学校听说了情况后,帮助解决了这两个孩子的读书问题,同时聘请朱强荣为校外辅导员,而全校师生也都参与到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活动中。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省红十字会也不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
  今年8月份,省卫生厅、省红十字会组建成立了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知识专家讲师团,从8月份起,在全省11个市举办人体器官捐献知识培训班,对当地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的监护室、急诊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科、心内科医务人员等进行培训,至今已巡回演讲10个市,除了传授器官捐献的知识,也讲述了许多爱心故事。
  “我们正在和交警部门接触,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信息共通的系统,因为目前交通事故是意外死亡的主因,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培养信息员的办法,争取一部分人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季主任说,据统计我省成功捐献的12例中有5例是因为交通事故造成颅脑外伤后,因救治无效而捐献大器官的,如果这个系统能够建成,会让更多的等待者受益。
  另外,11月底,我省卫生厅通过了对省内17家医院的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单位临床应用能力的评价,这些试点医院可以按照审核评定的结果,分别从事心脏、肾脏、肝脏等大器官的移植。更多医院参与手术,对宣传器官捐献能起到一定作用。
  家属的反对是主要阻力
  “器官捐献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之前都没有做过,所以从去年8月开始启动试点工作开始,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昨天,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副主任季云松说,试点启动后,我省目前已有570人登记愿意在身后捐献器官。
  对于这个工作的难度,捐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曹燕芳深有感受,她负责接听的捐献热线电话,电话里,不时有一些责骂的声音。
  “有一次,一个贵州家长打来电话,骂我们怎么连小孩的器官都要卖。当时我就懵了,一边了解情况,一边解释沟通。”曹燕芳说,事后她了解到,要求捐献的是一名贵州的18岁女孩,她在当地打工,听说了捐献的事情后要求登记捐献,但是按照要求,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女孩觉得父母肯定不会同意,就把登记表悄悄寄给哥哥,没想到引起父母的误解。
  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对31名潜在的捐献者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这31人中有12例是家属主动提出的,15例是主管医师提出的,3例是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志愿者发现的,1例是本人提出愿意捐献的。
  12例家属提出愿意捐献的人最终5例捐献成功,其余7例因为病情不符合捐献要求放弃。15例由主治医师发现的潜在捐献者,6例捐献成功,其余9例均因家属反对流产。其余4例潜在捐献者中,成功了1例,两例因病情不适合没有成功,最后1例本人提出但瞒着直系亲属的,不符合器官捐献的法律法规,也没有成功。
  “像这些希望隐瞒家属自己捐献的,我们并不提倡,因为从试点开始启动,我们就一直提出要规范,从病历
书写到捐献过程,我们都有严格的规定,也要求每一例捐献都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季主任说,目前来看,家属的反对是人体器官捐献的主要阻力。
  三年仍等不到合适的肾
  王勇说,每每看到自己帮助送过去的眼角膜让别人重见光明,就很有成就感,也深深地被捐献者所感动。但是深刻领会到器官捐献重大意义的,是他妻子突患尿毒症的时候。
  2008年,王勇的妻子感觉腰部坠涨,人没有力气,到医院一检查,竟然是尿毒症,医生说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肾移植。
  这之后,王勇和妻子开始了肾源的漫长等待日子,为延续生命,每个月到医院接受三次血透。
  王勇的儿子是一家超市的供货员,王勇只是一名普通出租车司机,妻子患病后在家休养。面对未来的移植手术,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但最让全家关心的是合适的肾源到底什么时候能出现。
  “我们两次和合适的肾源失之交臂,不得不说是有点遗憾的。”王勇说,每次接到医院有肾源的消息后,他就会陪妻子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等待大厅,每次都能看到五六十人在大厅里焦急等待。有两次叫到了妻子的名字,进去后才知道妻子是替补队员,只有在前一个人不要的情况下,才会轮到她。遗憾的是两次都没有替补上。
  “肾移植必须配型,只有配到的点越高成功率才越高,医生也丝毫不敢马虎,所以我们谁也不怪,只能继续等待。”王勇说,他相信爱心能够传递,只要爱心人士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会等到妻子的肾源。
  王勇也在我省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的那一刻,签下了器官捐献的“裸捐”志愿,妻子的经历让他明白,在身后他还可以帮助许多人。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上市 人体捐献角膜奇缺现状有望缓解
  角膜就是我们俗称的&黑眼珠&,位于眼球的正前方,形似圆球体的一部分。角膜透明无血管,感觉神经非常丰富。角膜可以保证外界光线毫无障碍地通过,到达眼底,获得清晰的成像。先天性、感染、免疫相关疾病等角膜疾病可使角膜的透明性、形状、完整性发生变化,引起视力下降。
  另外,由于角膜在眼部的正前方,在遭受外伤时,角膜总是首当其冲,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发生破裂、感染导致混浊,造成视力下降或失明。角膜病变仅使角膜失去透明性,变得混浊,但眼球内部结构正常,如果能用透明健康的角膜将病变角膜置换掉,病人视力即可得到明显改进,因此大部分角膜盲是可治疗的。
  据了解,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并且以每年增加150~200万病例的速度递增。目前世界上约有6000万名角膜盲患者,其中我国大约有400万。据201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角膜盲导致单眼盲人数达292.5万,其中双眼角膜盲有44万。
  角膜盲患者大部分有可能通过角膜移植重获光明,但国内眼库奇缺的现状,让医生和患者都陷入失望当中。许多患者因为不能及时进行角膜移植手术而失明,甚至需要摘除眼球。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地设立了眼库,有能力长期保存眼角膜,但所有的眼库都遇到了角膜来源奇缺的难题,大多能做角膜移植的医院也都面临着角膜供不应求的状况,目前角膜移植手术材料基本要靠社会捐赠,但全国捐献角膜每年不超过5000个。
  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上市 角膜奇缺有望改善
  当前,角膜盲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人捐献角膜手术移植、人工角膜移植术等。国外虽然已有以异质性材料如玻璃、硅胶等为原料研发制作的人工角膜,但这些人工角膜均为人造高分子化学材料制成,存在生物相容性、力学特性差,临床试验效果不佳,无法形成连续化上皮,不能与患者自体组织完全整合等缺点,病人排异反应明显。人的角膜看起来薄而透明,却是由无数排列紧密、纵横交错成网状的胶原纤维构成,光靠化工分子材料等纯人工材料,目前无法做出这样精密复杂的结构。
  今年4月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艾欣瞳&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标志角膜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这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角膜(脱细胞角膜基质),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完成临床试验的生物工程角膜的上市。&艾欣瞳&的面世,将极大地缓解我国人体捐献角膜奇缺的临床困境,为我国400万乃至全球6000万的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
  从2010年开始,由北京同仁医院牵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河南眼科中心等国内多家知名眼科医院参与了&艾欣瞳&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总有效率达到94.44%,愈后效果接近人捐献角膜。据武汉协和医院的眼科主任张明昌介绍,武汉协和医院参加生物工程角膜移植临床试验的47名患者,全部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随访复查显示,生物工程角膜清晰透明,与原来正常角膜结构高度融合,使用安全有效。
  据武汉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张明昌教授介绍,该院参与临床试验的1号患者2010年患真菌性角膜炎,右眼球的2/3被溃疡病灶覆盖,近乎失明。2013年9月底,1号患者复查结果显示:移植了&艾欣瞳&的右眼视力恢复到0.4,而正常的左眼视力为0.5,双眼看上去并无差异。
  国内知名眼科专家、北京同仁医院原角膜病科主任邹留河教授认为,&艾欣瞳&的最大特点是融合性好,产品与人眼自然融为一体。而目前国外一些人工角膜产品,主要以硅胶等为材料,病人排异反应明显。
  中国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金岩博士介绍,&艾欣瞳&是由异种角膜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去除了角膜中的细胞、杂蛋白、多糖等抗原,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质胶原蛋白结构,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安全性高,能与周围组织快速整合,并随着自身细胞的迁入改建,移植角膜逐渐透明,患者视力逐渐恢复。
  据悉,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是由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编号:08158,以下简称&中国再生医学&)的科学家团队历经10年时间自主研发,中国再生医学集团已经与牛津大学、香港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
  在&艾欣瞳&的启动仪式上,中国再生医学集团决策委员会主席关国亮介绍,继&艾欣瞳&启动之后,集团下一步将继续进军全层角膜的研发,让更多类型的角膜盲患者能拥有重见光明的希望。中国再生医学集团总裁邵政康表示,中国再生医学集团未来发展有四大方向,即以生物工程角膜和组织工程皮肤为主导的组织工程产品研发,细胞和干细胞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化妆品和抗衰老产品的研发,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中新网健康频道)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医学院解剖用的尸体是从哪里来的? - 知乎955被浏览373068分享邀请回答2.1K3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hta.gov.uk/_db/_documents/Body_donation_Info_Pack_.pdf.pdf和国内一样,签志愿捐献遗体的志愿书、同时还有一份表格。表格和志愿书样本需要到当地医学院领取。注意的是,一般只能在死亡地捐献尸体,这是因为长距离运输尸体非常昂贵。但也没有必要重新签署遗体捐赠书。因为遗体捐赠书是统一的。不过也有医学院愿意运输,详细情况需要和医学院的秘书部联系。注意的是,大脑捐献与躯体捐献是分开的。英国各地都有专门的brain bank,大脑银行。我校的大脑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患有神经疾病的大脑。我校要求捐献人需要满18岁、必须住在英国、且必须得到一名亲友的同意。另外,也可以同时签署器官捐献登记表。譬如如 父母所签的捐献书内所要捐献眼结膜给病患。在英国,躯体捐献(给医学院、教育和研究目的)和器官捐献(给医院、治疗目的)是分开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捐献了遗体,葬礼怎么办?在使用一年之后,医学院会自行焚烧尸体。如果家人和朋友要求要回遗体举行私人的下葬仪式或自行安排焚烧的话,需要专门和医学院联系。使用时间:一般是一学年。但一般会用两年左右。因为保存得当、解剖合适,能够与学习进度逐渐解剖。从基础解剖、系统、器官、病理研究等等。从总到细。===关于解剖课的题外话不仅仅医学院(就是毕业之后去当临床医生的),某些医学相关的专业,如生物医学科学、生理学、神经科学也是会有专门的人体解剖实验课。我的本科是在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科学读的。大一的必修课有每周的解剖学。和医学生不同的是,我们没有每周的“操刀课”,但是都需要去解剖实验室观察(用眼用手)不同的人尸以及骨骼。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我校的遗体资源比较充足,所以往往今年的尸体明年、后年才开始使用。所以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停尸房,并专门有放棺材和骨灰盒的房间(非常非常非常恐怖。因为在地下一点声音都没有,又是制冷超好的专门房间。)大一暑假时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解剖学主任的实验室实习过。偶尔需要去街对面的存放尸体的地下实验室取一些新鲜标本。为了方便运输尸体,学校专门在修了一人宽的地下通道。而这个通道是秘密建成的。某段时间被遗忘,在二战后才重新使用。另外,学生是不允许进入的。大二时,神经解剖学考试,50道题,50个解剖开的人脑,用彩色大头针扎在需要解答的部位。如此奢侈,牛津剑桥都很难达到。为什么伦敦大学学院会有这么多尸体?因为英国的遗体捐献是要求让医学院自行负责运输的,所以离医院越近,越有优先权。UCL有自己的医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ospital,是英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听说,皇室成员若是需要进行手术都会来UCLH做。不知真假。英国遗体捐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是个太大的问题。问题是distribution,地域上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前者是因为有些医学院的医院不多,那收到的尸体肯定不如有大医院的医学院多。后者是因为,某一年可能捐献的比往年多。停尸房可能会比较紧张。而有些年份可能人数不太多。而且英国愿意捐献遗体的人的比例比较高。(大一的导师曾还遇到一个哭着喊着要为科学研究捐献遗体的大娘。还得喊她亲友来领走。...)解剖实验时,所有遗体的脸部都是必须蒙上的。并且所有的手机都不允许带入。离开实验室,脱手套后,建议洗手10分钟...我从小超级超级害怕尸体。我选神经医学的时候,父母都不敢提醒我可能会解剖。大一知道要解剖的时候,真的是怕死!!!!第一次看到尸体之时正好是我的导师指导我,她给我们开玩笑说上次有个医学生,一打开塑料膜他就“啪“地晕倒了,而且很不幸,脸朝下,正好埋进着尸体开着的肚子。啊啊啊,这一点都没有调节气氛有木有!不过,她看我那么害怕,她握着我的一只手,把我的另一只手慢慢地按在罩有塑料膜的尸体左胸。她问我有什么感觉。我说很冷。她说对,它也曾经是他,只是没有心跳了而已。大二的神经解剖学专门就是学大脑解剖。4个人一个脑子。当时真是把大脑当模型使用。。。第一次把一块脑子给不小心拌了下来...全部人一愣,往后退一步。然后另一个人一伸手把那一块扔回装大脑的水桶里。盖子盖好然后装作不知道拉着剩下的我们走了...后来老师说扳下来了就利用好,好好看看里面是啥样的。瞬间让我们内疚感翻了几倍。之后大家进解剖室都比较轻松,时不时还会去拿立在旁边的全身骨骼模型跟其他同学开玩笑。老师笑了笑,说这是上百年的真货,小心轻放哈。大家瞬间退几步啊啊!!!后来问导师,真的是真货。而且现在英国这样的真骨骼不多了。(然后小声地说:英国很多上年头的真骨骼个头很小,原因是不少是殖民时代奴隶的骨头。譬如说印度人...)好几十年前开始,英国就不允许用真骨头做这样的模型了。总的来说,解剖实验里肃穆比恐怖多很多。有各种信仰的同学在实验前还会pray。第一次之后觉得对生命的态度都会感觉上升一层。不过呢,我个人还是不太想捐献遗体的...我比较倾向于将大脑捐献给研究所而不是医学院。因为我真的不想让和我一样的熊孩子把我的小脑给扳下来后扔回水桶里啊!!!照片来自BBC照片来自BBC一个比较不错的BBC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 “Body donation: Learning from the dead" 112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8 个回答被折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募捐ppt模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