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RGB sRGB REC709和DCI P3色域有什么区别

&p&NTSC和sRGB是两个不同的色彩空间,NTSC能描述的色彩更多,sRGB几乎完全包含于NTSC色域,sRGB大致只有NTSC的72%,见图:&/p&&img src=&/v2-394a306e94bcd8ae923a0cfd72ccc915_b.jpg& data-rawwidth=&1292& data-rawheight=&10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92& data-original=&/v2-394a306e94bcd8ae923a0cfd72ccc915_r.jpg&&&p&&br&&/p&&p&(常见的几个色域:Adobe RGB,NTSC,sRGB,CMYK在Lab色域空间里的大致关系)&/p&&p&而题主提到的小米手机和iPhone6各自侧重的宣传点,其实就是炒概念。&br&小米Note号称95% NTSC色域,完爆iPhone 6&br&iPhone 6号称100% sRGB色域,实际上是因为苹果一直固执地坚持在iOS设备上使用sRGB色域,没有给自己更多提升空间。&/p&&p&但评价一块屏幕,远不止一个色域范围的参数就能概括,还有亮度、对比度、响应时间、色彩偏离度(ΔE)、子像素排布方式等等。&/p&&p&单从色彩表现看,除了色域范围,色彩偏离度(ΔE)(也就是常说的色准)也是个很重要的参数。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显示出这么多色彩,还要能真实还原,显示的准确才能说好。如果ΔE过大,就会出现偏色、失真等现象。&/p&&p&借用Fview彭老师的两张图:&/p&&img src=&/v2-d09e9cc98d17aa7c8b8f3d3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8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v2-d09e9cc98d17aa7c8b8f3d3_r.png&&&p&&br&&/p&&img src=&/v2-79e36e9bbeb_b.png& data-rawwidth=&1630& data-rawheight=&7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0& data-original=&/v2-79e36e9bbeb_r.png&&&p&ΔE值越小越好。&br&由于边际效应,ΔE控制得越好,想要提升就更难,可见苹果的功力还是十分深厚的。&br&好在iPhone 7终于不再死缠着sRGB不放,紧跟iMac脚步,采用了DCI-P3色域(主要应用于电影行业,完全覆盖sRGB,比NTSC色域更大,大约与NTSC中90%的色彩重合),提升了色彩表现。&/p&&p&DCI-P3与其他色彩空间的关系如下图:&/p&&p&&br&&/p&&img src=&/v2-956b20d771cf4ec0fa89f_b.pn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v2-956b20d771cf4ec0fa89f_r.png&&&p&&br&&/p&&p&最后,&/p&&p&厂商都擅长趋利避害,所以看他们各种炒概念、装13容易被带偏,还是深入了解下技术细节妥当。&/p&
NTSC和sRGB是两个不同的色彩空间,NTSC能描述的色彩更多,sRGB几乎完全包含于NTSC色域,sRGB大致只有NTSC的72%,见图: (常见的几个色域:Adobe RGB,NTSC,sRGB,CMYK在Lab色域空间里的大致关系)而题主提到的小米手机和iPhone6各自侧重的宣传点,其实就…
先说简单的,TN和IPS是面板技术不同,最关键的区别是可视角度不同。TN可视角度差一些,满分180度,TN标称可以做到160度,其实也就100度左右的范围是比较实用的。IPS可以做到178度,基本上178度都是不会产生色彩漂移,也就是大家说的变色。当然,IPS会比TN贵,如果预算允许,必然选IPS。&br&&br&然后比较复杂了,说一下题主问题中的8bit/10bit的那些事儿。简单来说呢,数字越高,就代表显示器可以显示或者处理更多的色彩。计算的方法大致是这样的:&br&&br&以8bit为例:&br&1.先计算灰阶,8bit就是可以分辨2的8次方的灰阶,2^8=256。也就是说,8bit的显示器可以分辨256级的灰阶。&br&&br&2.显示器是彩色的,显示器的彩色是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刚才计算出每个颜色可以有256级的灰阶变化,那三种颜色可以有多少变化呢?就是256的3次方,256^3=,也就是1670万。&br&&br&同样的方法,计算6bit/10bit,结果分别是26万/10亿。&br&&br&算术做完了,解释实际的问题就简单了。&br&&br&如果面板是8bit,就代表这个型号的面板最多可以显示1670万种颜色。如果驱动是8bit,就代表显示器的伺服芯片最多可以识别1670万种颜色。&br&&br&由于自然界可以理解为无穷多的色彩组成,显示器去还原这些自然界的图像,当然是色彩越多越多越好,显示器可以显示的色彩越多,最终的画面就越细腻,细节就越丰富,层次感就越强。&br&&br&那问题是驱动的8bit和面板的8bit有什么区别呢?展开讲就太复杂了。简单说一下,显卡信号首先是给显示器的驱动电路,驱动负责处理显卡给出的信号,分析之后再提供给面板。这里就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果驱动是6bit而面板是8bit,那最终显示的还是6bit的色彩。那会不会驱动是8bit而面板是6bit呢,当然是有的,而且驱动>面板是通行的做法,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就不展开了。&br&&br&接下来就是色域了,色域的概念比较抽象。&br&&br&打个比方吧,如果你去果园,要摘10个苹果,要挑最大最好的,老乡先让你在10棵树上面摘,你不满意,你说这10棵树上只有几个大苹果,你要在100棵树上面摘,挑选到大苹果的概率高。&br&&br&上面这个例子里面,你要摘多少个苹果就是显示器的色彩数,而在多少棵苹果树上面摘,就是色域了。&br&&br&所以,显示器的显色数和色域没有必然的联系,色域广也不代表色彩就好。如果两台显示器的显色数相同,色域越广,色彩就会越准确。如果显色数不同,就要综合考虑了。&br&&br&结论是,如果不考虑预算,这几个参数都是越高越好。但是实际上这些参数都是要银子支持的啦,有时候相差几倍都有可能。如果银子有限,首先选个靠谱的牌子,其次选择IPS之类的广视角屏,接下来再考虑显色数,最后考虑色域。另外,还有背光的技术,驱动方案的厂商这些因素,随主流吧。
先说简单的,TN和IPS是面板技术不同,最关键的区别是可视角度不同。TN可视角度差一些,满分180度,TN标称可以做到160度,其实也就100度左右的范围是比较实用的。IPS可以做到178度,基本上178度都是不会产生色彩漂移,也就是大家说的变色。当然,IPS会比TN贵…
DCI P3通常在电影行业应用比较多。&br&描述一下色域大概参照,&br&如果人眼可见光是1 (基于CIE 1931),&br&sRGB为大约0.3,&br&DCI P3为大约0.4。&br&如果Adobe RGB为1,&br&则DCI P3大概为 0.93。&br&不过根据一般用户应用,使用校色器校色的时候还是控制在sRGB更好一些。&br&不过对于这个改进,还是值得高兴一下,尤其是对于影视制作行业的用户。
DCI P3通常在电影行业应用比较多。 描述一下色域大概参照, 如果人眼可见光是1 (基于CIE 1931), sRGB为大约0.3, DCI P3为大约0.4。 如果Adobe RGB为1, 则DCI P3大概为 0.93。 不过根据一般用户应用,使用校色器校色的时候还是控制在sRGB更好一些。 不过…
看到很多色域的虚假宣传,我觉得不能再沉默了。对于这个问题,我准备火力全开。&br&&img src=&/13bac542fbdb54deef1ad5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13bac542fbdb54deef1ad5_r.jpg&&
(某品牌超级电视广告中的色域图:“三角形”围住了“舌形图”)&br&
随手发一张截图。这是最近某电视厂家发布的一款“超级电视”宣传材料。是不是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好,先按下不表。&br&&b&先弄清什么是色域?&/b&&br&
“域”的意思就是范围,顾名思义“色域”就是指颜色的范围。再上一张图。&br&&img src=&/4d409a6caf0_b.jpg&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4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
图1中类似舌形亦或者马蹄的部分,色彩学上有个专有名词,称为“舌形图”或者“马蹄图”,它表征了人类眼睛所能看到或者辨认的所有颜色,上面每一个点的颜色可以用色坐标(x,y)表示,而超过“舌形图”范围外的颜色人眼是看不到的。我们说的电视的色域实际上就是指电视能够显示的颜色范围。&br&&b&描述色域的指标是什么?&/b&&br& 上图2.&br&&img src=&/edccd90b3_b.jpg& data-rawwidth=&395& data-rawheight=&41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5&&如图2所示,在“舌形图”中画一条直线,直线上两个端点对应两个颜色,理论上这两个点的颜色,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可以混出直线上的所有颜色。&br&&b&&img src=&/e687c7edc43a13ecb11e9bb_b.jpg&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e687c7edc43a13ecb11e9bb_r.jpg&&
图3&/b&&br&
目前电视及显示器彩色的显示方式,一般通过红色、绿色和蓝色,这三种颜色也称为“三基色”,通过这三种颜色混合出其他色彩。三基色的三个点相互之间的连线,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部的区域,就是这个电视或者显示器的色域。&br&
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的缩写,意思是“(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 ITU-R BT709是全球高清视频编码标准,这两个是电视行业内常用的标准,这两个标准分别规定了不同的R、G、B三基色的色坐标点,如图3所示,蓝色线条围成的三角形范围即为NTSC规定的标准色域范围,红线围成的三角形范围即为BT.709规定的色域范围。&br&
平时我们说的色域值就是电视或者显示器实际三基色连线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与各个标准三角形面积的百分比。&br&&br&&img src=&/8a13bf2de533_b.jpg& data-rawwidth=&605& data-rawheight=&5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5& data-original=&/8a13bf2de533_r.jpg&&
图4&br& 图1、图2和图3都是CIE1931色彩空间“舌形图”,每一个点的颜色都用(x,y)表示,1976年CIE(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即国际照明委员会,对颜色的表示有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将x和y进行了关系转换,形成CIE 1976色彩空间,每一个点的颜色用(u’,v’)表示,如图4所示,平时我们说的国标色域值,就是在CIE 1976色彩空间内,电视或者显示器三基色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与整个舌形图(或者马蹄图)面积的比值。&br&
目前行业内CIE1931色彩空间与CIE1976色彩空间都在使用,有些指标的评判是在CIE1931空间中,有些是在CIE1976中。&br&&br&&b&为什么说第一张广告图是误导消费者?&/b&&br& 再强调一遍,人眼所能看出来的颜色只有“舌形图”范围内的颜色,超出舌形图的颜色人眼是看不出来的,是没有意义的。&br&
上文图3中红色三角形才是真正BT709规定的色域范围,BT709规定的色域范围是远远小于舌形图的范围的,120%的BT709色域,也不过约85%的NTSC色域值。&br&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第一张广告图里的信息。&br&
文字:“按高清视频编码标准(BT709)色域高达120%”&br&
图片:“三角形”围住了“舌形图”&br&
文字信息并不算错。但是配上那个图就大错特错,让人笑掉烤瓷大牙了。舌形图最外延的轮廓线上的各个点,是各种颜色最饱和的点,稍微有点专业常识的人都知道,目前没有高色域LED技术可以使红绿蓝三基色的色坐标点落到舌形图轮廓线上,更别说落到舌形图外部。&br&&br&&br&&b&总结&/b&&br& 这张证伪的广告图只随手找的。类似“”似是而非“、揣着明白装糊涂”、“睁眼说瞎话”的广告图太多了,如果你愿意找,随便在各大电商网站上能找出几百张。相信一般消费者看到的更多,只不过不了解色域知识无法分辨罢了。当下的电视显示技术已经由三极竞争演变为两极竞争——日企败退,中韩PK——中国先进的显示技术已经登上国际舞台而毫不逊色,例如ULED对SUHD。在这种时候,企业们还是多讲点诚信,多做点真正的从0到1的垂直创新,别再玩这些被人打脸的忽悠伎俩了。
看到很多色域的虚假宣传,我觉得不能再沉默了。对于这个问题,我准备火力全开。 (某品牌超级电视广告中的色域图:“三角形”围住了“舌形图”) 随手发一张截图。这是最近某电视厂家发布的一款“超级电视”宣传材料。是不是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好,先按下不…
NTSC是美国电视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一个色域空间,sRGB是微软制定的,NTSC比srgb的色域要大很多,srgb相当于72%的ntsc,但是手机上显示如果达到100%的ntsc色域,就会容易产生颜色过于饱和的感觉,也就是偏色。iphone6采用100%srgb色域是比较符合颜色在手机屏幕上的预期设定的,所以颜色看起来接近真实效果。
NTSC是美国电视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一个色域空间,sRGB是微软制定的,NTSC比srgb的色域要大很多,srgb相当于72%的ntsc,但是手机上显示如果达到100%的ntsc色域,就会容易产生颜色过于饱和的感觉,也就是偏色。iphone6采用100%srgb色域是比较符合颜色在手机屏幕…
72%NTSC对应的是100%sRGB&br&95%NTSC对应的才是100%AdobeRGB&br&现在笔记本里一共也没几个达到这个标准&br&1.M/M6700的PC屏&br&2.w/w/zbook17的DC2屏&br&3.8740W的DC1屏&br&4.7710和Zbook17g3的新版4K屏有100%AdobeRGB&br&考虑你的预算只能前三种里选
72%NTSC对应的是100%sRGB 95%NTSC对应的才是100%AdobeRGB 现在笔记本里一共也没几个达到这个标准 1.M/M6700的PC屏 2.w/w/zbook17的DC2屏 3.8740W的DC1屏 4.7710和Zbook17g3的新版4K屏有100%AdobeRGB 考虑你的预算只能前三种…
&img src=&/v2-394a306e94bcd8ae923a0cfd72ccc915_b.jpg& data-rawwidth=&1292& data-rawheight=&10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92& data-original=&/v2-394a306e94bcd8ae923a0cfd72ccc915_r.jpg&&你所看到的描述“色域覆盖”的量是不会盖满整个可见光区域的,所以单独说色彩覆盖的范围超过某个色域是可以的。&br&色域覆盖率超过100%是不可能的,本来就只有这么大面积,全盖满了就是100%。形象一点就是一个100分的卷子你最高只能考100分。&br&说色彩覆盖的面积是某个色域(如sRGB)面积的116%是可以的,盖满了可以超出。形象一点就是你不仅把这个100分的卷子做了,还把另一个卷子做了,两个加起来是116分,&b&但是实际上前一个得了多少分?不知道,没有说。&u&色彩覆盖的面积是某个色域的116%不代表它能完全覆盖这个色域。&/u&&/b&
你所看到的描述“色域覆盖”的量是不会盖满整个可见光区域的,所以单独说色彩覆盖的范围超过某个色域是可以的。 色域覆盖率超过100%是不可能的,本来就只有这么大面积,全盖满了就是100%。形象一点就是一个100分的卷子你最高只能考100分。 说色彩覆盖的面积…
使用 RGB 的色彩模型的色彩空间是可以包含人眼能看到的&b&全部色域&/b&(甚至超过人眼的色域)&br&&br&RGB 是色彩模型,色彩模型是没有色域一说的,只是一个三维坐标系,&br&给色彩模型根据一定条件定义:比如红色的值的物理定义是多少,阶调密度是多少,就是色彩空间,色彩空间才说色域,常用的 RGB 模型的色彩空间 比如 sRGB、Adobe RGB、ProPhoto RGB 因为是为了设备定义的,那些设备根本无法采集或者显示人的全部视觉色域所以这些色彩空间定义时就都不包含所有可见色域(其中ProPhoto RGB 有点特别,虽然没有包含全部可见色域不过却包含了一现不可见的色域)&br&&br&&br&用 CIE 1931 rg 色品图 Cg Cb Cr 作为 RGB 三原色就能组成包含所有可见色域的 RGB 色彩空间,下面是CIE 1931
rg 色品图 &br&&img src=&/e509e8de0cddfd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不过
Cg Cb Cr 三点所代表的颜色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包含所有可视色域的 RGB 色彩空间里会有很多冗余的现实中不存在的颜色。&br&&br&&br&我们常用来比较色域的 CIE 1931 XYZ (下图)就是根据
CIE 1931 rg 色品图 进行数学变换得来的,为的是避免出现负数便于计算(让图形位于坐标轴的一侧)&img src=&/2e07be04f3ec74cc2d6c7a1fb8207345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2e07be04f3ec74cc2d6c7a1fb8207345_r.jpg&&
使用 RGB 的色彩模型的色彩空间是可以包含人眼能看到的全部色域(甚至超过人眼的色域) RGB 是色彩模型,色彩模型是没有色域一说的,只是一个三维坐标系, 给色彩模型根据一定条件定义:比如红色的值的物理定义是多少,阶调密度是多少,就是色彩空间,色彩…
&p&视频信号对色彩编码通常采用亮/色作为衡量指标,称为分量信号。简单说明即是:无论什么色彩,其表现值是由亮度决定的。打比方说:就算白色,在亮度为0的情况下,也表现为黑色。&br&&br&这是由于视频的用途所决定的:视频偏重传播场景而题主提到的图像偏重输出场景,因此标准不同。分量算法的思想是最优于数字编解码和模拟传输的,编解码复杂度低,需要的带宽频率最低,对传输器材的敏感度最弱,同时可以保证性能&u&相对较高&/u&的还原度和抗干扰能力。因此,这是分量指标存在的最重要理由。&/p&&br&&br&可能并不恰当(因为还涉及编码算法),但不妨拿个常见的视频转场效果来形象举例:A画面淡出,B画面淡入。&br&(如果不考虑编码算法),此时用RGB来描述1秒画面需要的数据量是用亮色法的十来倍(分量指标下的多数帧只记录亮度改变就可以了)。。。对编码和传输,都是考验,这样容易理解吧?&br&&br&那我们日常生活里能见到的器材接口举例:&br&采用RGB指标的:VGA;采用分量指标的:YPbPr;&br&请比较其性能;请比较其价格;然后请比较其分别延长N米后的性能与价格&br&&br&(当然,随着技术进步,或许能突破这些局限,但那不是短时间的事情)
视频信号对色彩编码通常采用亮/色作为衡量指标,称为分量信号。简单说明即是:无论什么色彩,其表现值是由亮度决定的。打比方说:就算白色,在亮度为0的情况下,也表现为黑色。 这是由于视频的用途所决定的:视频偏重传播场景而题主提到的图像偏重输出场景…
&p&苹果用的这个色域可以叫Display P3,是DCI-P3的色域范围加上sRGB的白点标准色温(6500K)和Gamma值(2.2)。DCI-P3是电影业界标准(6300K,Gamma 2.6,因为面对电影院环境所以不需要Mac设备动辄500nit的亮度等),没有太多在家用设备上的参考价值,而Display P3是一个sRGB的简单的拓宽,其范围参考其他答案的图片。&/p&&p&网页上显示的图片和CSS内容,默认以sRGB色域显示,Mac上面的Safari,或者开启色彩管理选项的Firefox,可以正确显示这些内容。但多数操作环境下显示色彩会过饱和,也就是绿色更绿了之类。&/p&&p&参考&/p&&a href=&///?target=https%3A////a-look-at-the-p3-color-gamut-of-the-imac-display-retina-late-201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 look at the P3 color gamut of the iMac display (Retina, Late 2015)&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do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聊聊DCI-P3和Display P3的差异&i class=&icon-external&&&/i&&/a&
苹果用的这个色域可以叫Display P3,是DCI-P3的色域范围加上sRGB的白点标准色温(6500K)和Gamma值(2.2)。DCI-P3是电影业界标准(6300K,Gamma 2.6,因为面对电影院环境所以不需要Mac设备动辄500nit的亮度等),没有太多在家用设备上的参考价值,而Displa…
&p&蜘蛛是不能硬件校色的,所以你的校色文件是保存在本地硬盘而且用的时候是要加载的。&/p&&p&如果用i1DP的话,可以硬件校色,可以不需要后期再手动加载校色文件。&/p&&p&不过,理论上不同显卡的LUT可能会有差异,所以建议在校色时用与工作时相同的显卡。&/p&
蜘蛛是不能硬件校色的,所以你的校色文件是保存在本地硬盘而且用的时候是要加载的。如果用i1DP的话,可以硬件校色,可以不需要后期再手动加载校色文件。不过,理论上不同显卡的LUT可能会有差异,所以建议在校色时用与工作时相同的显卡。
RGB 的色域看&b&白点&/b&、&b&RGB 基矢&/b&、&b&传递函数&/b&就够了。&br&四个色域的白点都是 D65 标准光源,CIE xy 位置 (0.)(这个位置是能用光谱仪测出来的……)&br&四者的 RGB 基矢是(CIE xy):&br&sRGB&img src=&///equation?tex=R%3D%280.64%2C0.33%29%2CG%3D%280.30%2C0.60%29%2CB%3D%280.15%2C0.06%29& alt=&R=(0.64,0.33),G=(0.30,0.60),B=(0.15,0.06)& eeimg=&1&&&br&Adobe RGB&img src=&///equation?tex=R%3D%280.64%2C0.33%29%2CG%3D%280.21%2C0.71%29%2CB%3D%280.15%2C0.06%29& alt=&R=(0.64,0.33),G=(0.21,0.71),B=(0.15,0.06)& eeimg=&1&&&br&Rec709&img src=&///equation?tex=R%3D%28%090.64%2C%090.33%29%2CG%3D%28%090.30%09%2C0.60%29%2CB%3D%28%090.15%2C%090.06%29& alt=&R=( 0.64, 0.33),G=( 0.30 ,0.60),B=( 0.15, 0.06)& eeimg=&1&&&br&DCI-P3 D65&img src=&///equation?tex=R%3D%28%090.68%2C0.32%29%2CG%3D%280.265%2C0.69%29%2CB%3D%280.15%2C0.06%29& alt=&R=( 0.68,0.32),G=(0.265,0.69),B=(0.15,0.06)& eeimg=&1&&&br&传递函数方面,Adobe RGB 和 DCI-P3 都是线性的,sRGB 为整体 2.2 Gamma,Rec709 为整体 2.4 Gamma
RGB 的色域看白点、RGB 基矢、传递函数就够了。 四个色域的白点都是 D65 标准光源,CIE xy 位置 (0.)(这个位置是能用光谱仪测出来的……) 四者的 RGB 基矢是(CIE xy): sRGBR=(0.64,0.33),G=(0.30,0.60),B=(0.15,0.06) Adobe RGBR=(0.64,0.3…
楼上那个是我答的。
楼上那个是我答的。
买个外置显示器什么都解决了。我尝试过各种方式,但是事实是大部分笔记本的显示器对于色彩表现能力都是很差的(一万元以上的高端&b&非游戏本&/b&请忽略本答案),笔记本因为成本和设计原因,屏幕更适合普通办公和游戏,如果稍微懂一点的话调一下gamma就能发现有高光没暗影,有暗影没高光,无论怎么调试都要损失一部分。&br&对于设计方面,特别是专业制图对色彩要求比较高的,没钱首选crt,有钱首选艺卓。普普通通的买个1000+的入门设计液晶也行,当你把外接显示器接到笔记本上开双屏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色彩。差别不是一点半点的。而且大屏做东西才更爽,笔记本显示屏普遍小于17寸,太小了。&br&&br&至于校色软件,个人觉得没必要。无论是网站还是印刷,都难免会有误差。出场默认就足够用了(只要显示器不太垃圾,用的年头别太长)最终看的还是色值,毕竟每个人的显示器都不一样,但是文件的色值是不会变。
买个外置显示器什么都解决了。我尝试过各种方式,但是事实是大部分笔记本的显示器对于色彩表现能力都是很差的(一万元以上的高端非游戏本请忽略本答案),笔记本因为成本和设计原因,屏幕更适合普通办公和游戏,如果稍微懂一点的话调一下gamma就能发现有高…
谢邀&br&给你解释的这个人,不说是不懂装懂,而是似懂非懂。&br&因为最重要的一个点,色温跟色域不是一个概念,你问色温,他给你大谈色域当然是答非所问啦。&br&&br&当然,这俩概念都属于“色彩管理”的,我不扯远,简单说一下,然后你就能大概明白怎么回事了。&br&&br&第一,我们的眼睛看一样物体,是需要有光射到物体,然后由物体反射到我们眼睛里,大脑才会反应出这个物体。&br&&br&第二,“颜色”——我这里打上引号,是因为颜色其实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我们大脑对物体反射波长的反应,大家如果百度一下“光谱”就会发现,其实“颜色”跟波长有关。不同的波长区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也解释了为啥太阳光我们看到它往往呈现黄色,天空呈现蓝色,是因为大气层把蓝色的那段波长的光给折射了。&br&&br&第三,由上面两点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看出一个物体的颜色,需要一个入射光,还有物体本身反射出的颜色。实际上生活中大家应该发现,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颜色”是不一样的。而我们的屏幕,比如它给你呈现一块石头,显然不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让你看出这是块石头,除了外形之外,还要模拟两样东西,一个照射到它上面的光线,一个它自己本身的颜色&br&&br&第四,“色温”是一种数学模型,用来描述入射光线的,它用数值告诉你,射到物体上的入射光线是怎么样的。&br&&br&第五,虽然很多人不知道那么些理论,但是大家仍旧很容易就看出物体颜色偏冷还是偏暖,比如你把东西放到阳光下面,你会感到颜色偏“暖”——实际上是偏“亮”,如果把东西放到阴影下面,你会感到颜色偏“冷”——实际上是偏“暗”。我们的眼睛对明暗其实有很强的敏感度。所以对色彩的“冷暖”会在第一时间感知出来,所以对屏幕颜色出现偏差第一反应是偏暖偏冷。&br&&br&第六,但两个屏幕的颜色不同,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色温,前面已经说了,其实是屏幕模拟入射光的问题。那么物体本身的颜色是如何控制的呢?那就是“色域”了。同“色温”一样,“色域”也是一种数学模型,用来描述颜色的。其实颜色远没有赤橙黄绿青蓝紫那么简单,红的加一点点黑,也是红,两点点也是红,三点点还是红。那么色域越广,不同色彩的差别就越少,所能描述的色彩就越多,所能表现的色彩就越丰富。理论上色域越广,屏幕效果越接近真实,甚至超越肉眼,因为肉眼分辨颜色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么由于色域的不同,同一张图片的颜色会在两个屏幕产生偏差。比如Adobe RGB比sRGB色域广,如果我用adobe RGB色域生成的图片放到了sRGB的屏幕上就有可能出现色块。因为有些颜色在sRGB上面是无法显示出来的。&br&&br&第七,色域是显示器所能显示的所有颜色的总和——当然它受制于显卡,操作系统等等——实际上,在屏幕上通过改变色温而产生的颜色变化,实际上也在“色域”的管理范围内,色域越广,出现一些更细腻的颜色是可能的。但不会在冷暖之间改变——冷暖实际上是蓝到黄的变化。因为如果仅仅是色域的改变,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不会变的,颜色不会从无到有,从冷色调转暖色调。所以题主看到的第二段解释,是错的。&br&&br&重申一下,如果要两个屏幕颜色显示没有偏差,色温和色域必须保持一致。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只是iphone默认情况下是无法调校这两个参数。可能需要借助校色仪去进行调教。校色仪很贵,一般用户没必要的啦。
谢邀 给你解释的这个人,不说是不懂装懂,而是似懂非懂。 因为最重要的一个点,色温跟色域不是一个概念,你问色温,他给你大谈色域当然是答非所问啦。 当然,这俩概念都属于“色彩管理”的,我不扯远,简单说一下,然后你就能大概明白怎么回事了。 第一,我…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ec709 标准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