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句话两种意思的句子带有喜欢的意思句子,要带有青小(晓)李这三个字的字同音字也行,最好在十个字谢谢啊

如果考察一下全世界的文字,就会发现,凡是自源文字,都是表意字;凡事表音文字,都是借原文字[1]。&br&&br&所谓自源文字,是由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自行创制,并发展下来的文字。如汉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字、克里克岛文字、玛雅文字。&br&&br&借原文字,是借用或部分借用别的民族的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并以此发展下来的文字。如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文、朝鲜文、日文假名等。&br&&br&一般认为,文字是有原始图画发展而来,所以,古老的文字一开始都是象形字,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表意字。但是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语,无法通过图画或图画组合的形式表示,比如虚词。于是产生了同音假借的现,如汉字中的“其”,他的本意是簸箕的“箕”,后来假借为代词“其”。在其他古文字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复杂,所需要的语词和文字也越来越丰富,这就需要一种高效便捷且便于记忆的文字形式,于是产生了形声字。商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形声字,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更是达到了97%,可以说形声字的出现是一种文字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实是不科学的,有些学者倾向于将汉字称为“意音文字”[2]。其他古老文字由于没能传承下来,中断了发展的脉络,所以并未体现出形声化的趋势。但古埃及文字在其消亡之前,已出现了少量形声字。&br&&br&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低文明的民族与高文明的民族接触,使他们直接学习了现成的文字,而没有自行发明。然而每一种文字都是为它的母语量身定制的,用它来记录别的语言,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比如汉语是孤立语,没有形态变化和丰富的词缀,而日语是粘着语,通过大量的词缀来表达语法意义。使用汉字的日本人感到了不适,为了记录大量无法用汉字表达的虚词和词缀,他们发明的单纯用来记录读音的假名。再如楔形文字,巴比伦人承自苏美尔人,亚述人承自巴比伦人,波斯人承自亚述人,他们都感到与自己语言的不适,都对这种文字进行了表音化的改造。&br&&br&崛起于西奈半岛的腓尼基人,处于尼罗河文明于两河文明的夹缝之中,通过沟通两大文明的商业贸易强大起来。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借用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中的一些字形,记录他们语音中的一些音位,发明了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是由字母拼合成语言中的读音,所以也叫拼音文字。这种文字形式被希腊人学会,产生了希腊字母。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大体系。其他表音文字的情况也大体相同,如中亚地区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是在阿拉米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蒙文和满文是在回鹘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br&&br&两河流域和环地中海地区,适合耕种的土地不多且分布不集中,所以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农耕民族。因而呈现出游牧民族林立的格局,再加上匈奴人、雅利安人、突厥人等强大游牧民族的迁入,造成了历史上各种文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无法形成东亚地区一种文明稳定的向心结构。因此,拼音文字的产生,是地缘文化的产物,而非文字发展的方向。&br&&br&最后回答你的问题,汉字中有象形字,但汉字不是象形文字,它是一个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文字形式构成的,系统完备,历史悠久的文字系统。并不只有汉字,任何自源文字都是表意文字。之所以现代的表意文字只有汉字,是因为其他的自源文字民族,要么在古代被游牧民族消灭,要么在近代被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殖民者消灭[3]。只有汉字成为万世一系,贯穿古今的自源文字系统。&br&&br&========================&br&注&br&&br&[1] 借源文字并不都是表音文字,如契丹文、西夏文都是使用汉字的笔划、部件和结构原则创制的表意文字;越南的字喃是使用独体汉字和汉字部件创制的半音半意文字。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所使用的楔形文字,虽然出现表音化的倾向,但整体上还是表意字。&br&&br&[2] “意音文字”这一概念尚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汉字虽然意音兼顾,但总体而言重于表意,且表音成份也不同于表音文字的表音符号,所以我们可以宽泛地称之为表意文字。&br&&br&[3] 中国纳西族的东巴文字虽也是自源发展的表意字,但未尽脱原始,且已自弃不用,故未算在内。
如果考察一下全世界的文字,就会发现,凡是自源文字,都是表意字;凡事表音文字,都是借原文字[1]。 所谓自源文字,是由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自行创制,并发展下来的文字。如汉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字、克里克岛文字、玛雅文字。 借原文字,是借用…
谢&a data-hash=&189f243cdd04a3f718e7f6eda051806f& href=&///people/189f243cdd04a3f718e7f6eda051806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鹤& data-hovercard=&p$b$189f243cdd04a3f718e7f6eda051806f&&@黄鹤&/a&知友喵,新年第一答,祝大家羊年快乐:)这个答案的篇幅预计会很长,希望对IPA、语音和音系学有一个正确的、初步的了解的知友可以先行收藏这个答案,然后我会用一周的时间逐步更新完毕。的确,学语言和学语言学是有差别的,但我不认为牺牲语言/语言学知识的准确性是让学习语言变得容易、变得有趣的方法,也更不认为外语学习和语言学学习是需要割裂开、甚至相对立的两个过程。After all,不管我们需不需要国际音标来辅助我们的外语学习,我们最终都需要一个能够把IPA教正确的老师;而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认真才是真的有趣。&br&&br&把答案放前面:&br&&ol&&li&&b&从发音语音学的层面上讲,元音就是发声时声腔不受阻碍发出的音,而辅音就是发声时声腔受阻碍发出的音&/b&。&br&&/li&&li&&b&从声学语音学的层面上讲,元音就是声波图谱上有共振峰的音,而辅音是在声波图谱上没有共振峰的音。&/b&&/li&&li&&b&从音系学的角度来讲,元音就是一个音节中音高和音强处于顶点 (peak) 的那个音,其余的音均为辅音。&/b&&/li&&li&&b&不要元音或者不要辅音我们都能够发出独立的、清晰可辨的、可传达简单信息的音节,但是元音和辅音的结合及其变换才能够形成满足多样化表意的人类语言。&/b&&/li&&li&&b&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音节之所以采取声母- 韵头韵中- 韵尾 (Onset- Rhyme- Coda)的结构,主要是因为这样中间高、两边低的音阶,在发音过程中相对省力。&/b&&/li&&/ol&&br&&b&0&/b&&br&圭大说得很好玩,本来点了赞回头一想还是改了感谢。因为没有元音大家连B-box都唱不了。说起B-box,我们首先想到的音就是/b/ /p/ /'p/之类的音吧。那让我们来试一下发送气轻塞音/'p/:如果是规规矩矩地不震动声带,不带元音进行发音,我们充其量能听到自己上下嘴唇开合发出的、轻微的空气爆破的声音。整个发音过程是这样的:&br&&br&气流从肺部发出自下而上经由喉部 (larynx) 的声带 (vocal folds) 时,由于声带处于拉紧状态无法被震动,所以是清辅音 (voiceless consonants);气流继续上行在经由拉起的会厌 (epiglottis) 进入喉部 (pharynx) 时,处于拉紧状态的小舌 (uvula) 阻碍气流进入鼻腔的通道,所以气流进入口腔;在口腔内,处于放松状态的舌头并未抬起,使得气流顺利通过口腔大部直达闭合的双唇处,气流在双唇后聚集、当气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双唇迅速地开合,使得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和口腔外部的空气相遇发出轻微的爆破音。&br&&br&如果大家在发出/p/音后双唇处于微张的状态,就说明你们不自觉地加入了央元音/?/ (schwa) ,发出['p?]音。&br&&br&那是不是如黄鹤知友所说,元音就是能让人听见的音呢?不尽然。因为很多辅音也是震动声带的,还有些辅音发出的声音还很响,如汉语中的“嗯”,只有一个鼻音/n/在里面;这个音也属于很特殊的、单独能够组成一个音节的辅音,叫做&音节性辅音& (syllabic consonants)。所以说,音节并不都是由元音和辅音组合而成的,单独的元音和单独的辅音能够组成音节,两个及以上 (英语中不超过三个) 辅音也能够组成音节,如花园 garden ['gɑ:d(?)n],复数花园gardens ['ga:dnz]。两个及以上的元音,除非理解为双元音 (diphthong) 或三元音(tripthong),如 /??/ 以及 /a??/,否则不能成一个音节。&br&&br&说着说着大家是不是该糊涂了,那是因为我们是从发音方式、音节结构这样不同的层次上来讨论元音和辅音的差异。接下来我想试着从三个方面来解析元音和辅音:发音方式,声波图谱,和音系地位、音节结构。&br&&br&&b&1. 发音方式&/b&&br&&b&元音和辅音,如果从发音方式的层面来定义,其主要区别就是发声时声道是否受阻&/b&。&u&注意,声带是否震动并不是元音和辅音的区别&/u&,因为浊辅音,如浊塞音/d/、浊擦音 /v/、浊塞擦音/?/以及响辅音 (sonorant consonants),如鼻音/n/、通音/?/、边通音/l/,在发音的时候就是震动声道的。所以&b&在发音方式的层面上进行定义的话,元音就是发声时声腔不受阻碍发出的音,而辅音就是发声时声腔受阻碍发出的音&/b&。&br&&br&发音方式涉及的领域是语音学内部、&b&发音语音学 (Articulatory Phonetics) &/b&范畴的知识。要讲发声,首先要明白:我们发声的源头在哪里?&br&&br&有人说是声带。我觉得这个答案其实不准确,真正的源头是在肺部,肺部产生气流由下而上,当穿过处于放松状态的声带时引起震动,或者穿过处于拉紧状态的声带时不引起震动,再经由口腔发声器官塑造的声腔发出不同音高 (pitch) 和音色的语音,而响度的大小则有气流的强弱来决定。不过有些语言,如南非和东非部分地区的方言里面有非肺气流音 (non-pulmonic),其特点是发音靠气流的吸入而非呼出来带动,如&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Click_consona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lick consonant&i class=&icon-external&&&/i&&/a&,有这样一个图大家可以点进去试听,第一排前三个音听起来分别像打啵儿的声音,啧啧声,以及舌叶弹上颚发出的声音。&br&&img src=&/d76d2b5fea6a9b16a324b034b8367cef_b.jpg& data-rawwidth=&325& data-rawheight=&48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5&&&br&回到普通的肺部气流音 (pulmonic) 上来。元音都是肺部气流音,因为元音的发音需要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气流作为声带振动的动力,而往里面吸气并不能实现这一点。辅音,除去上表中的发音,剩下的也都是肺部气流音,见下图:&br&&img src=&/36aaa91c8d001ce8175516_b.jpg& data-rawwidth=&1062&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2& data-original=&/36aaa91c8d001ce8175516_r.jpg&&&br&&b&1.1 辅音的发音&/b&&br&上表中纵向的标签标明发音方式,它们间接标明了发音时发音器官间闭合的程度,毕竟,相较于元音,辅音的一大特点就是摩擦摩擦。&br&&img src=&/50ff27f712fc95f72abafd_b.jpg& data-rawwidth=&852& data-rawheight=&2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2& data-original=&/50ff27f712fc95f72abafd_r.jpg&&&br&横向的标签标明发音位置,或者更准确地说发音器官所在的位置,是唇、齿、硬腭、软腭、小舌、喉部还是声门处。不同的发音位置就意味着气流在不同的地方受阻。&br&&img src=&/a1de7f993d7d2ed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a1de7f993d7d2ed_r.jpg&&通常,我们用三个标签来限定一个辅音:是否震动声带 (浊voiced/ 清voiceless),以何种方式发声 (塞音plosive, 擦音fricative, 塞擦音affricate, etc.),在哪个位置发声 (双唇bilabial, 唇齿labio-dental, 齿间 dental, etc.)。例如:/p/是双唇清塞音,voiceless bilabial plosive。&br&&br&既然讲到了辅音的三个特征,我们就索性讲彻底一点,对照叶蜚声、徐通锵两位先生著的《语言学纲要》中第三章第三节“从发音生理看语音“的辅音表,我们来统一一下发音位置、发音方式的术语表达。按照从上至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我将依次说明发音方式、发音位置,牵涉的发音器官。&br&&ul&&li&&b&塞音 (Plosive)&/b&:在发声过程中,塞音是所有辅音中发声器官&b&形成阻塞最大&/b&的发音方式,主动和被动的发音器官 (active and passive articulator) 紧紧贴合,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完全闭合 (complete closure) 的声腔。&/li&&/ul&塞音的发音过程图:&br&&img src=&/b21f59da08dbeb38b6e0d1e7044dab1e_b.jpg& data-rawwidth=&425& data-rawheight=&1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5& data-original=&/b21f59da08dbeb38b6e0d1e7044dab1e_r.jpg&&&br&---- &b&双唇 (Bilabial)&/b&,发音器官为上唇和下唇 (upper and lower-lips),发音时上下唇闭合阻塞气流。汉语中双唇塞音有两个,均为清辅音,一个送气 (aspirated) 为 /'p/ (汉语拼音书写为p),一个不送气 (unaspirated) 为 /p/ (汉语拼音书写为b);&br&---- &b&舌尖龈前 (alveolar)&/b&,发音器官为舌尖和上齿龈 (tip of the tongue and upper teeth),发音时舌尖顶着上齿龈阻塞气流。汉语中舌尖龈前音有两个,均为清辅音,一个送气 (aspirated) 为 /'t/ (汉语拼音书写为t),一个不送气 (unaspirated) 为/t/ (汉语拼音书写为d);&br&---- &b&舌面后软腭 (velar)&/b&,发音器官为舌后半部和软腭 (back of the tongue and velar),发音是抬起舌后半部顶着软腭阻塞气流。汉语中舌面后软腭音有两个,均为清辅音,一个送气 (aspirated) 为 /'k/(汉语拼音书写为k),一个不送气 (unaspirated) 为 /k/ (汉语拼音书写为g)。&br&&ol&&li&&b&&b&p- /'p/: &/b&aspirated voiceless bilabial plosive&/b&&br&&/li&&li&&b&&b&b- /p/: unaspirated voiceless bilabial plosive&/b&&br&&/b&&/li&&li&&b&&b&&b&t- /'t/: aspirated voiceless alveolar plosive&/b&&br&&/b&&/b&&/li&&li&&b&&b&&b&d- /t/: &/b&&/b&&/b&&b&unaspirated voiceless alveolar plosive&/b&&/li&&li&&b&k- /'k/: &/b&&b&aspirated voiceless velar plosive&/b&&/li&&li&&b&g- /k/: &/b&&b&unaspirated voiceless velar plosive&/b&&/li&&/ol&&ul&&li&&b&擦音 (Fricative)&/b&:在发声过程中,擦音是发声器官&b&形成阻塞较大&/b&的发音方式,主动和被动的发音器官挨得很近,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很狭窄、但不完全闭合 (close, but incomplete closure) 的声腔。狭窄的声腔造成气流的压缩(compressed),所以会形成摩擦很大的滋滋声 (fricated sound)。&/li&&/ul&塞音和擦音的发音区别,以[ata] 和 [asa]为例:&br&&img src=&/2e53e267bc110c9a464c637fae089761_b.jpg& data-rawwidth=&559& data-rawheight=&1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9& data-original=&/2e53e267bc110c9a464c637fae089761_r.jpg&&&br&---- &b&唇齿 (labial-dental)&/b&,发音器官为上齿和下唇 (upper teeth and lower lip),发音时上齿和下唇挨得很近,形成一个狭窄的声腔。汉语中的唇齿擦音只有一个,为清辅音 (voiceless consonant)/f/ (汉语拼音书写为f);&br&---- &b&舌尖龈前 (alveolar)&/b&,发音器官为舌尖和上齿龈 (tip of the tongue and upper teeth),发音时舌尖和上齿龈挨得很近,形成一个狭窄的声腔。汉语中的舌尖龈前擦音只有一个,为清辅音 (voiceless consonant) /s/ (汉语拼音书写为s);&br&---- &b&卷舌 (retroflex)&/b&,发音器官为舌面前和硬腭 (tongue blade and palate),发音时舌面前和硬腭挨得很近,形成一个狭窄的声腔。汉语中的卷舌擦音只有一个,为清辅音 (voiceless consonant) /?/ (汉语拼音书写为sh)&br&---- &b&舌面前龈腭 (post-alveolar)&/b&,发音器官为舌面前和上齿龈后 (tongue blade and post-alveolar),发音时舌面和上齿龈后部挨得很近,形成一个狭窄的声腔。汉语中的舌面前龈腭音只有一个,为清辅音 (voiceless consonant) /?/ (汉语拼音书写为x)&br&---- &b&舌面后软腭 (velar)&/b&,发音器官为舌后半部和软腭 (back of the tongue and velar),发音是抬起舌后半部无限挨近软腭,形成一个狭窄的声腔。汉语中的舌面后软腭擦音只有一个,为清辅音 (voiceless consonant) /x/ (汉语拼音书写为h)。&br&&ol&&li&&b&f- /f/: voiceless labial-dental fricative&/b&&/li&&li&&b&s- /s/: voiceless alveolar fricative&/b&&/li&&li&&b&sh- /?/: voiceless retroflex fricative&/b&&/li&&li&&b&x- /?/: &/b&&b&&b&voiceless post-alveolar fricative&/b&&/b&&/li&&li&&b&h- /x/: voiceless velar fricative&/b&&/li&&/ol&&ul&&li&&b&塞擦音 (Affricate)&/b&:在发声过程中,塞擦音从一种发音方式,塞音,转换到另一种发音方式,擦音的一种音,先塞后擦。在发音过程的前半部,主动和被动发音器官紧紧贴合,形成完全闭合的声腔;在发音过程的后半部,主动和被动发音器官稍微松开,形成很狭窄、但不完全闭合的声腔。&/li&&/ul&&img src=&///equation?tex=Affricate%3DPlosive%2BFricative& alt=&Affricate=Plosive+Fricative& eeimg=&1&&&br&---- &b&舌尖龈前 (alveolar)&/b&,发音器官为舌尖和上齿龈 (tip of the tongue and upper teech)。汉语中的舌尖龈前塞擦音有两个,均为清辅音,一个是送气音 (aspirated) /'ts/ (汉语拼音书写为c);一个是浊辅音 (unaspirated) /ts/ (汉语拼音书写为z);&br&---- &b&卷舌 (retroflex)&/b&,发音器官为舌面前和硬腭 (tongue blade and palate)。汉语中的卷舌塞擦音有两个,均为清辅音,一个是送气音 (aspirated) /‘t?/ (汉语拼音书写为ch);一个是不送气音 (unaspirated) /t?/ (汉语拼音书写为zh);&br&---- &b&舌面前龈腭 (post-alveolar)&/b&,发音器官为舌面前和上齿龈后 (tongue blade and post-alveolar),发音时舌面和上齿龈后部挨得很近,形成一个狭窄的声腔。汉语中的舌面前龈腭塞擦音有两个,均为清辅音,一个是送气音 (aspirated) /'t?/ (汉语拼音书写为q);一个是不送气音 (unaspirated) /t?/ (汉语拼音书写为j)。&br&&ol&&li&&b&c- /'ts/: aspirated voiceless alveolar affricate&/b&&/li&&li&&b&z- /ts/: unaspirated voiceless alveolar affricate&/b&&/li&&li&&b&ch- /‘t?/: aspirated voiceless retroflex affricate&/b&&/li&&li&&b&zh- /t?/: unaspirated voiceless retroflex affricate&/b&&/li&&li&&b&q- /'t?/: aspirated voiceless post-alveolar affricate&/b&&/li&&li&&b&j- /t?/: unaspirated voiceless post-alveolar affricate&/b&&/li&&/ol&&ul&&li&&b&鼻音 (Nasal)&/b&:在发声过程中,从肺部上行的气流在经由处于放松状态的声带时,震动声带 (vocal folds) 产生浊辅音 (voiced consonant);气流继续上行经由拉起的会厌 (epiglottis) 进入喉部 (pharynx) 时,处于放松状态的小舌 (uvula) 下垂并放开气流进入口腔的通道,使得气流分两部分分别进入口腔和鼻腔,此时口腔的发声器官紧紧贴合使得声腔处于闭合状态。当气压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声腔打开,气流畅行无阻,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发声。所有的鼻音都是浊音和响音 (voiced and sonorant)。&br&&/li&&/ul&---- &b&双唇 (bilabial)&/b&,发声器官有鼻腔和双唇,汉语中双唇鼻音只有一个,为浊辅音/m/ (汉语拼音书写为m);&br&---- &b&舌尖龈前 (alveolar)&/b&,发声器官有舌尖、上齿龈和鼻腔,汉语中舌尖龈前鼻音只有一个,为浊辅音/n/ (汉语拼音书写为n);&br&舌尖龈前塞音和鼻音发音区别图:&br&&img src=&/52f7ad7afdea055d6b89f_b.jpg& data-rawwidth=&585&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5& data-original=&/52f7ad7afdea055d6b89f_r.jpg&&&br&&br&---- &b&舌面后软腭 (velar)&/b&,发声器官有舌后半部、软腭和鼻腔,汉语中舌面后软腭鼻音只有一个,为浊辅音/?/ (汉语拼音书写为ng)。&br&舌面后软腭塞音和鼻音的发音区别图:&br&&img src=&/a77fac323c91f6856fb4b_b.jpg& data-rawwidth=&577&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7& data-original=&/a77fac323c91f6856fb4b_r.jpg&&&ol&&li&&b&m- /m/: voiced bilabial nasal&/b&&/li&&li&&b&n- /n/: voiced alveolar nasal&/b&&/li&&li&&b&ng- /?/: voiced velar nasal&/b&&/li&&/ol&&ul&&li&近音 (也称通音,approximant),近音是所有辅音中发声器官&b&形成阻塞最小 (minimal stricture) &/b&的发音方式,发音器官保持不紧密接触状态 (loose contact)。汉语中只有一个近音/?/ (关于汉语中r音的发音位置还未形成定论,有人认为应该是卷舌近音/?/,但目前同意较多的仍然是舌尖龈前近音/?/)。近音发音图如下:&/li&&/ul&&img src=&/afaac524a6f_b.jpg& data-rawwidth=&282& data-rawheight=&2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2&&&br&&ol&&li&&b&r- /?/: voiced alveolar approximant&/b&&/li&&/ol&&ul&&li&边近音 (也称边音,lateral approximant),和一般近音不同,边近音在发音过程中,舌头中间高两边低,在中间形成阻塞、迫使气流从两边舌位较低的地方通行。汉语中只有一个边近音/l/。&/li&&/ul&&ol&&li&&b&l- /l/: voiced alveolar lateral approximant&/b&&/li&&/ol&我们已经说完了22个辅音。有人会问,难道汉语不是24个辅音吗,/j/ /w/ (分别对应汉语拼音中的y和w) 到哪里去了呢?这两个音的发音方式 (有两个发音位置) 和性质 (半元音) 都比较特殊,我们会留在第三节来讲。&br&&br&&b&1.2 元音的发音方式&/b&&br&在最开始我们讲了,从发音方式的层面来讲,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是发音过程是否有阻碍。那么,元音作为发音过程中不受阻碍发出的音,又是怎样塑造出彼此相异的频率和音色呢?答案是,&b&通过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以及圆唇或不圆唇&/b&。&br&&br&我们复习一下,在辅音中我们描述一个音通过三个特征:是否震动声带 (浊voiced/ 清voiceless),以何种方式发声 (塞音plosive, 擦音fricative, 塞擦音affricate, etc.),在哪个位置发声 (双唇bilabial, 唇齿labio-dental, 齿间 dental, etc.)。在塞音和塞擦清音部分我们还要加上一个特征,是否送气 (aspirated/ unaspirated)。&b&相似的,在元音中我们描述一个音也通过三个特征:舌位高低 (高,半高,半低,低),舌位前后 (前,央,后),圆唇不圆唇 (圆唇,不圆唇)&/b&。下面我们来看国际音标的元音舌位图:&br&&img src=&/ef47bf51c8598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ef47bf51c8598_r.jpg&&备注:粉红色气泡中的音是圆唇音,其余为不圆唇音;横轴表示舌位前后 (Tongue Backness),纵轴表示舌位高低 (Tongue Height)。最中间的音为央元音schwa /?/。具体解析如下图:&br&&img src=&/7e622cb37daaff2a8d229dbe6a93c03a_b.jpg& data-rawwidth=&716& data-rawheight=&3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6& data-original=&/7e622cb37daaff2a8d229dbe6a93c03a_r.jpg&&&br&&br&&img src=&/ddbdfc9eda0f_b.jpg& data-rawwidth=&812&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2& data-original=&/ddbdfc9eda0f_r.jpg&&&br&在英式英语中,有12个单元音 (monothong);其中有7个短元音,5个长元音,如下图所示:&br&&img src=&/a7c304083ebc8f52a184cbc5b6de6b17_b.jpg& data-rawwidth=&832& data-rawheight=&3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2& data-original=&/a7c304083ebc8f52a184cbc5b6de6b17_r.jpg&&除了单元音外,英语中还有双元音 (diphthong),三元音 (triphthong)。双元音又分为两类,闭二合元音,也叫近二合元音 (closing diphthong) 和央二合元音 (centralising diphthong)。举例如下:&br&&br&Closing diphthongs: end in a close (i.e. high vowel) &br&近二合元音是以近元音结尾的双元音&br&– /he?/ hay&br&– /ha?/ high&br&– /?h??/ ahoy&br&– /h??/ hoe&br&– /ha?/ how&br&&br&Centralising diphthongs: end in a central vowel (i.e. schwa) &br&央二合元音是以央元音schwa结尾的双元音&br&– /h??/ here&br&– /h??/ hair&br&– /ha??/ hire&br&&br&至于汉语中的元音集合,很惭愧地讲,我也不能确定,因为到现在为止学界也没有得出一个广为认同的答案。所以在这里我就简要地说一下教科书上采用得比较多的说法。(来源:《语言学纲要》&br&&ul&&li&汉语中有12个单元音,分别是:&br&&/li&&/ul&i- [i] 前高不圆唇 e.g. 衣 [i]&br&
*[i] 有两个变体,分别和平舌音和翘舌音相配&br&
-- [?] e.g. 丝 [s?]&br&
-- [?] e.g. 吃 ['t??]&br&e- [e] 前半高不圆唇 e.g. 梅 [mei]&br&e- [?] 前半低不圆唇 e.g. 列 [li?] &br&a- [a] 前低不圆唇 e.g. 担 [tan]&br&e- [?] 央元音 e.g. 恩 [?n]&br&u- [u] 后高圆唇 e.g. 屋 [u]&br&ü- [у] 后半高不圆唇 e.g. 女 [nу]&br&o- [o] 后半高圆唇 e.g. 哦 [o]&br&e- [?] 后半高不圆唇 e.g. 歌 [k?]&br&a- [ɑ] 后低圆唇 e.g. 当 [tɑ?]&br&&ul&&li&汉语中有9个双元音,分别是:&/li&&/ul&ai- [ai] e.g. 爱 [ai]&br&ei- [ei] e.g. 累 [lei]&br&ia- [ia] e.g. 假 [t?ia]&br&ua- [ua] e.g. 花 [xua]&br&ie- [i?] e.g. 瞥 ['pi?]&br&üe- [у?] e.g. 削 [?у?]&br&uo- [uo] e.g. 国 [kuo] &br&ao- [ɑu] e.g. 老 [lɑu]&br&ou- [ou] e.g. 谋 [mou]&br&&ul&&li&汉语中有4个三元音,分别是:&/li&&/ul&iao- [iɑu] e.g. 挑 ['tiɑu]&br&iu/ iou- [iou] e.g. 留 [liou]&br&uai- [uai] e.g. 怀 [xuai]&br&ui/ uei- [uei] e.g. 归 [kuei]&br&&br&由于韵母的音位地位比较模糊/特殊,这里为了避免争议就不再列举。&br&&br&&b&2. 声波图谱&/b&&br&前面我们讲到,&b&从声学语音学的层面上讲,元音就是声波图谱上有共振峰的音,而辅音是在声波图谱上没有共振峰的音。&/b&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不足够严谨的。在辅音这种大类中有一类具有响音 (sonorant) 特征 (distinctive features) 的音,有流音 (liquids),如/?/ /l/;鼻音 (nasals),如/n/ /?/;以及滑音 (glides),如/j/ /w/ /?/。它们在发生过程中发音器官形成的阻碍小、摩擦小、发出的噪声小,有共振峰。噪声和共振峰之间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噪声可以看做能量的分散,而共振峰可以看做能量的汇聚。汇聚在某一频率的能量明显要大于周边频率的能量,就形成了共振峰。&br&&br&但是,相较于元音的共振峰,以上提到的响辅音的共振峰存在分布不规律,能量较弱的特点,不便于观察研究。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不谈辅音的共振峰,专注于研究元音共振峰和发音特征之间的 关系。&br&&br&2.1 元音的共振峰&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什么是共振峰? - 拾荒少女的回答&/a&&br&2.2 辅音的VOT (Voice Onset Time)&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才能发出真正的浊辅音? - 拾荒少女的回答&/a&&br&&b&&br&3. 音节结构和音系地位&/b&&br&从前两个部分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元音集合和辅音集合中间有交错的灰色地带,这个地带的音素 (phoneme) 有的处于辅音集合却可以单独组成音节,如鼻音/n/;有的具有元音的声学性质却处于辅音集合,如我们熟知的半元音,也是滑音/j/ /w/。那在一个音节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元音和辅音,以及声母和韵母呢?&b&从音系学的角度来讲,元音就是一个音节中音高和音强处于顶点 (peak) 的那个音,其余的音均为辅音。&/b&&br&&br&这里要介绍这样一个概念叫做&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onority_hierarch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ority hierarchy&i class=&icon-external&&&/i&&/a& (响亮级别),响亮级别为音素在音节中的位置/地位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即一个音节只能有一个顶点 (peak),顶点的响亮级别最高。在自然语言的音节结构中,顶点 (通常是nucleus) 前的音素响度越低越便于发音,顶点后的音素响度越高越便于发音。在英语中,响度级别排列如下:&br&[a] & [e o] & [i u] & [r] & [l] & [m n ?] & [z v ?] & [s f θ] & [b d ɡ] & [p t k]&br&&br&还有一个概念是响度顺序原则,这个原则规定,音节的核心,也就是syllable nucleus,通常是元音。它的前后通常伴随着响度从中间到两遍呈降序的辅音音素。特殊情况下,辅音也可以充当音节的核心,前提是它的响度级别在整个音节序列中最高。这个概念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像/n/这样的辅音音素可以和其他辅音一起构成音节。&br&&blockquote&&p&The &b&Sonority Sequencing Principle&/b& (SSP)
is a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Phonotact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honotactic&i class=&icon-external&&&/i&&/a& principle that aims to outline the structure of a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yllabl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yllable&i class=&icon-external&&&/i&&/a& in terms of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onorit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ority&i class=&icon-external&&&/i&&/a&.&/p&&p&The SSP states that the center of a syllable, namely the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yllable_nucleu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yllable nucleus&i class=&icon-external&&&/i&&/a&, often a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Vowe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vowel&i class=&icon-external&&&/i&&/a&, constitutes a sonority peak that is preceded and/or followed by a sequence of segments –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Consonan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nsonants&i class=&icon-external&&&/i&&/a& – with progressively decreasing sonority values (i.e., the sonority has to fall toward both edges of the syllable). The sonority values of segments are determined by a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onority_hierarch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ority hierarchy&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good example for the SSP in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English_langu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nglish&i class=&icon-external&&&/i&&/a& is the one-syllable word &i&&trust&&/i&: The first consonant in the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yllable_onse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yllable onset&i class=&icon-external&&&/i&&/a& is &i&t&/i&, which is a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top_consona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op&i class=&icon-external&&&/i&&/a&, the lowest o next is &i&r&/i&, a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Liquid_consona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iquid&i class=&icon-external&&&/i&&/a& which is more sonorous, then we have the vowel &i&u&/i&&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Help%3AIPA_for_Englis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Help%3AIPA_for_English%23Ke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Help%3AIPA_for_Englis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 - next, in the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yllable_cod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yllable coda&i class=&icon-external&&&/i&&/a&, is &i&s&/i&, a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Fricativ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icative&i class=&icon-external&&&/i&&/a&, and last is another stop, &i&t&/i&.&/p&&/blockquote&那半元音怎么处理呢?在汉语拼音中我们把半元音分配在零声母和介音的位置,很好地把这种具备部分元音属性的辅音和真正的元音区分开来。具体讨论请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零声母是什么?一共有几个零声母? - 拾荒少女的回答&/a&。&br&&br&到这里,我们有关元音,辅音,以及其联系和区别的讨论已经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关注。
谢知友喵,新年第一答,祝大家羊年快乐:)这个答案的篇幅预计会很长,希望对IPA、语音和音系学有一个正确的、初步的了解的知友可以先行收藏这个答案,然后我会用一周的时间逐步更新完毕。的确,学语言和学语言学是有差别的,但我不认为牺牲语言/语言…
这是语用学的问题,这样的句子叫做“羡余否定句”。解释两个句子何以意义一致,单纯做语法分析是没有意义的,必须结合语义和语用习惯,相关研究可以写论文出来 [1] [2] [3]。说“第一句是错的”,失于简单粗暴。而第二句不属于羡余否定句的范畴,带有“差点没”的句子要单独分析,不能理解为带“差点”的句子的否定形式(via @梁海)。&br&&br&语用上来说,这句话包含了说话人的愿望。“吐出来”虽然表达恶心的感觉,但仍旧是说话者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在羡余否定句中总是被否定的。&br&&br&语法上来说,“没”字在此句中可能起到了双向否定的作用,也就是它不仅否定了后面的“吐出来”,也否定了前面的“差点”。&br&&br&注意羡余否定不是双重否定。双重否定句通常有两个否定词,语义表否定(例如“When I hold you in my arm, &b&nobody&/b& can do me &b&no&/b& harm”)。羡余否定则是句中有一个否定词(“没”),但全句的语义等同于没有这个否定词的肯定句。&br&&br&[1] &a href=&///?target=http%3A//.cn/Periodical_kjxx.aspx&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n/Pe&/span&&span class=&invisible&&riodical_kjxx.aspx&/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CDMD-7690.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rticl&/span&&span class=&invisible&&e/CDMD-7690.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3] &a href=&///?target=http%3A///view/004bca1bd790.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iew/00&/span&&span class=&invisible&&4bca1bd790.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是语用学的问题,这样的句子叫做“羡余否定句”。解释两个句子何以意义一致,单纯做语法分析是没有意义的,必须结合语义和语用习惯,相关研究可以写论文出来 [1] [2] [3]。说“第一句是错的”,失于简单粗暴。而第二句不属于羡余否定句的范畴,带有“差点…
这个问题很好玩,是我特别愿意思考的一类语言问题。这种潜伏在日常习惯里的语言现象,仔细思考一下,对于写作其实很有助益。我结合之前涉猎的语言知识,并现场查阅了一点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些梳理。如下:&br&&br&--------------------------------------------------------------------------&br&这不叫重复双字词,从古至今,汉语中一直都有这种“同义复合词”存在,属于“并列式复合词”的范畴。在“并列式复合词”下面分为“同义复合词”和“偏义复合词”两类。复合词里除了“动宾式”和“主谓式”这两种外,几乎都有语义的冗余成分。而这种冗余其实是有积极意义的。&br&&br&复合词这玩意儿是高中老师就教过的东西。我记得课本上提到一次这方面的知识,好像不在文言文部分下,展开不多。当然,我读书晚,91年出生的,不知道70后80后是怎样,早期的课本里不涉及这类知识也说不定。那时候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基本上能够辨析出一般的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可以了,上海高考也无考点。其中,同义复词就是你举的那一类,偏义复词则是指“短长“、”出入“、”褒贬“、“是非”这类。后者在使用中需要结合语境判断偏向哪一个含义,属于复词的范畴,并非并列式的词组。&br&&br&既然题主问及这种现象的渊薮,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从古汉语中寻找答案了。举几个古语中的同义复合词吧。。。&br&&br&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欲“——《赠汪伦》&br&&br&比如”出郭相扶将“的”扶将“——《木兰辞》(有知友指出,这里的“将”是虚词。确实“将”有做虚词讲的时候,比如“杀将过去”,但这时候它和前面的动词构成的词组是不及物的。“相扶将”显然不是这种情况。而“将”确实有“扶”的含义,在《广雅》和《说文》中都有记载,所以“扶将”更应该看作是同义复合词)&br&&br&比如”其魂魄犹能凭依人以为淫厉”的“凭依”和“魂魄”——《论衡》&br&&br&不知大家是否觉得这些语句也臃肿?要不咱把这些复合词都改成单字词试试?&br&&br&“李白乘舟欲行”、“出郭相扶”、“其魂犹能凭人以为淫厉”。。好像味道都变了点儿,有的读着还行,有的读着就别扭了。。这里先给各位一个感性认识,下面我们说干货。。&br&&br&早先有人将同义复词描述为“平行二字上下同义”,太长,便又有叫“连文”,叫“复语”的。&br&&br&准确地说,同义复词是两个同义词并列使用,构成的一个语义单位之间为并列关系的新词。这两个同义单字词,本身各自有各自丰富多样的语义,或者这两个语义所指相近但又略有差异,而因为二者只在某一义项上相同,便在组合之后舍去了其他义项;或者略去了那细微的差异,凸显出一个更加明确的含义。&br&&br&下图很直观地阐释了同义复词的构成逻辑。&br&&br&&img src=&/8c1fee2eabd831c2748907f_b.jpg& data-rawwidth=&135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0& data-original=&/8c1fee2eabd831c2748907f_r.jpg&&(像&资质&“幽隐”这样一直使用到今天的词,想必一般人不太会用题主的拆词方式去拆,因为这些词生成时所蕴含的单字含义已经被我们遗忘了,但在研究古文时你会发现,这些词和“奔跑”“游泳”其实是一样的。而且充斥于任何时期的汉语之中。)&br&&br&&br&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依次回答题主的问题&br&&br&&b&1.为什么中文会有这种现象?&/b&&br&&br&“同义复合”是汉语造词法中非常重要且常见的一个方法,照我的理解,同义复词的功能很多:&br&&br&&b&1.确定词义。&/b&单音词本身含有的信息量太大,太模糊,为了明确其含义,在其前或其后增加另一个近义词,将这一相近的义项明确,排除不相近的义项,前后互为诂训,便于理解。&br&&br&&b&2.扩大词义。&/b&不少单音词的含义过于具体,需要被提炼成一个抽象概念。比如”牙“和”齿“,最早分别指位于口腔不同位置的牙齿,组合起来,泛指所有的牙齿;再比如”衣“和”履”,一个是身上穿的,一个是脚上穿的,合成“衣履”,便在逻辑上抽离出其中共通的要素,组合起来,泛指人身上所有的穿戴(“穿戴”这个词本身也是同义复词。。汉语中越是这种抽象的大概念,越是只能用同义复词来表述,比如“宇宙”、“栋梁”等等)。。&br&&br&&b&3.美化节奏。&/b&语言的节奏对双音节词汇是偏爱的。一方面偶句、排比句,要求工整对仗强化语势;另一方面,双音节词在诵读时更有顿挫感和律动感。汉语在这一方面的演化呈现为复音化现象。同义复词的大量涌现正暗合了复音化现象。&br&&br&&b&4.变换词性。&/b&古汉语的单音词词性变换相当自由,比如“衣”可以是名词,可以是使动词,也可以是被动词。但是有些词则没办法这样自由的转换。比如“种”和“植”。我们不会说“树木之种”或者说“树木之植”而是说“树木之种植”。这时候,“种”和“植”组合在一起,具有了名词词性。“种植”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了。再比如之前说到的”穿戴“一词。&br&&br&&b&5.同步词义。&/b&有时,同义复合词的出现可以使同义的两个词在词义上的变化同步。比如”年“和”岁“。前者可做时间单位,也可做年景收成讲;后者亦然;合起来构成”年岁“后也有这两种含义。再比如”迫“和”切“。前者可做时间紧迫讲,也可做距离逼近讲;后者亦然;合起来构成”迫切“后也有这两种含义。&br&&br&&b&同义复合词的出现和发展,正是因为汉语的使用对这五种功能都有需求。下面我们分开来讲这些需求。&/b&&br&&br&&b&首先说”词义的明确“&/b&&br&&br&古汉语发展的时间相当漫长,有时候词和词在时间上的距离很遥远,只是我们现在感受不到罢了(反正都不太认识,2000年前的和3000年前的对我来说又有啥区别?)但事实上,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个义项可以完全由两个流行于不同时代的字来指代,这两个字对处于特定时期的人来说,感觉上可能完全就是两种语言环境下的东西。比如“幼”和“冲”。司马迁在使用”幼冲“这个词的时候,”幼“是一种汉代普遍采用的表达方式,对于汉朝人来说,相当于我们的现代汉语,而”冲“则已经沦为仅被少数知识精英掌握的词汇,和汉代的日常语言习惯相距甚远,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古汉语。司马迁一方面为了照顾普通读者,让文章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又为了传承上古时期的语言材料,照顾精英阶层的审美习惯,因此将这二者结合使用,互为诂训,便于理解。这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说一些文白夹杂的话——全说文言文没几个人听得懂,全说大白话又显得自己没水平。&br&&br&除了时间上的差异外,语言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一些方言也会以此形式和主流用语结合成新的同义复词。比如”歌讴“。我们现在都做”讴歌“。但殊不知,最初”讴“只是一种方言,和”歌“同义。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主流用语不断吸纳这些地方词汇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但在使用这些新鲜词汇的时候,为了照顾其他地域的读者,便和主流用词结合使用,互为诂训,便于理解。这其实也类似于我们现在普通话和方言夹杂着使用的情况。&br&&br&除了上述对语义差异的规避外,同义复合还可以把两个单字词的冗余义项过滤掉,避免误解。比如我们说”人之资“,有可能是说人的品质,也有可能是说人的财物,会有误解;但如果我们说”人之资质“,那么只可能指人的品质,不会有任何误解。在”资质“这个词中,资为质作诂,质为资作训,明确了含义,类似于一种直接插入在正文中的注释,可以当做是我们现在用括号里的词去解释括号前的词。但是这一并列用法并不会像突然出现的括号那样,破坏语言本身的流畅性,也不破坏诵读时的韵律感,甚至还有提升。&br&&br&这样一说,是不是就明白很多了?这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语言现象——人们为了让更多人听明白自己表达内容,在语言形式上追求多元化,却在语义上追求准确化( &a data-hash=&0c708d923f8fbcdd4951d9& href=&///people/0c708d923f8fbcdd4951d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赟 Maigo& data-tip=&p$b$0c708d923f8fbcdd4951d9& data-hovercard=&p$b$0c708d923f8fbcdd4951d9&&@王赟 Maigo&/a& 所提到的单字词的音节简化,从另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提供了阐释这一现象的思路)。人们在这样使用词汇的过程中养成了习惯,甚至发现这样交流其实更加方便,避免了许多由于文字晦涩模糊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同时还保留了汉语优雅的气质,何乐而不为?这些词就逐渐形成固定搭配,延续至今了。而这种构词法则也得到了传承,到了现代依旧被我们使用着。&br&&br&&b&其次再说“词义的扩大”&/b&&br&&br&需要扩大的词义往往是一种抽象化的义项。抽象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种是泛指,一种则是延伸。泛指就是把原本只指代某一个事物、动作或者感情的义项,上升为指一类。比如“怨怒”,“怨”是在心底的不满,而“怒”则是表现出来的情绪爆发,合在一起指一切不满的情绪。延伸则是把原本指代某一具体概念的义项,合在一起通过联想和通感,衍生成为另外一个范畴内的概念。比如“栋梁”,“栋”是竖着的,“梁”是横着的,合在一起就是整个木框架结构,进而延伸为支撑一个国家、社会或者团体发展的重要人才。&br&&br&这其实是逻辑思维发展的需要。最初人们的词汇中只有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概念,这些概念都相当具体的,就好像我们会具体到造出各种带三点水的字给每一条河命名一样。江、河、汉、湘都属于这类字。但随着人们的视野变大,观察的事物变多,发现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共性,慢慢就会从共性之中提炼出一个新的概念,这时便给”水“字增加了一个义项来指代一切的河流。但是有时候,和这些新产生的抽象概念相关的单字词,要么现有的义项太多了,要么现有的义项太偏了,不适合用来指代这一新的概念;而新造一个单字词,又需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否则难以推行。因此,便使用现有的单字词进行组合。”江河“这一词,便可以被理解为,帮”水“这个词减压。水本身的含义太多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义项多到一定程度,就极其容易引起误解。比如”祸水“,很容易让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人以为是某一条叫做”祸“的河。当大家都接受”江河“的设定,忽略了”水“的设定后,这种误解就会减少了。&br&&br&而其实,”江“起初只指长江,”河“起初只指黄河。像”江河“、“牙齿”这类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完全重合的同义复词,在从前,构成它们的两个单字词其实是有不小的差异的,指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具体事物。就说题主所举的几个例子。”奔跑“最初作”奔走“,是两种不同速度的跑,合在一起便泛指所有的跑;”游泳“,一个是在水面游,一个则是在水底游,合在一起便泛指所有泅水的动作。这些从文言文中继承下来的词汇,其实有很复杂的背景,不可能简单地解读为两个完全同义的词汇的叠加。(感觉又是高中的知识呢o(╯□╰)o。。)&br&&br&&b&接着是”文字的节奏感“&/b&&br&&br&之前我说,双音节词在诵读时更有顿挫感和律动感。这一点很好体会。&br&&br&我写这么两个句子大家读读看。&br&“其质蕙”&br&“其人资质蕙若”&br&&br&后者的顿挫感和律动感显然更强一些。而我这里把“质”扩充为“资质”,把“蕙”扩充为“蕙若”,都是同义复合的用法。这种现象,和多数音乐每小节均为偶数拍同理。当然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增强语句的节奏感。比如偶句和排比:“其质蕙,其心兰,其性若。”而当我们使用偶句和排比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短句只能由双音节词表达,那么其他短句也必须由双音节词表达,这就又逼迫你不得不把原来的单音词替换掉了。&br&&br&节奏感这个东西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类的语言最初很粗糙,节奏感很弱。你想象一下猴子的叫声,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语言,我们的语言就是从那种感觉一点点演化过来的。语言对节奏感的需求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点点增强的。越是古老的文字资料里,对节奏的要求也就越弱,也就会越少见到双音节词。这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br&&br&同义复词正是一种将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的简单方式,随着汉语发展,使用得越来越多。所以题主你觉得《汉书》里单字词比现在多,很正常。但是,如果和《史记》比,《汉书》里的双字词则要多得多。我没做过统计,我只举两个例子。&br&&br&《史记·高祖本纪》:“士卒皆歌思东归。”&br&《汉书》:“士卒皆歌讴思东归。”&br&&br&《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br&《汉书》:“汉王之出关至陕,填抚关外父老。”&br&&br&这些段落里,《汉书》显然是对着《史记》或者《史记》所征引的文献直接进行誊录的,但是它偏偏要把原文中的一些其实非常易于理解的单字词改成双字词,采用同义复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总是会对语言节奏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先秦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汉语韵律学从蒙昧到确立体系的时期。从文体上很能体现这一变化。从先秦的散文,到汉代的赋,再到南北朝时期的骈文,这一发展历程中对韵律的追求几乎是从0到了正无穷。而恰恰也是在南北朝时期我们有了第一个成体系的声调理论。在这之后,人们才开始反思骈文这种过分追求形式上节奏感的作文方式其实很病态,限制了语言的自由发展,便又有了唐代的新古文运动,并把这种只关乎节奏的游戏精力放到了填词作赋当中去了。然后,当诗歌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这一系列的发展后,对韵律和节奏美的追求竟又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变得十分僵化,禁锢了想象力,到了现代则又被哗啦一下推倒了。&br&&br&你看,这种趋势其实就像女人爱高跟鞋,明知过分高了便会让人各种不舒服,但是就是忍不住要再高一点,再高一点。人类对形式的追求是无止尽的。我本身是学设计的,设计这个领域内也是这样。虽然现代主义破除了形式主义,但是从现代主义中衍生出来的简约风格,又已经被现在这个社会当做某种形式过分追求,而又忽略了设计的实质内容——解决功能问题了。&br&&br&我觉得,单音词和双音词并无什么高低贵贱之差,差别仅在于你行文时对自己的要求。一句话里,该用“天”,还是该用“天空”,全看你如何理解汉语的节奏感了。你说“蓝蓝的天”可以,说“蓝蓝的天空”也可以,说“蓝的天”也没错,说“蓝的天空”也挺好,说“蓝天”也行,唯独说“蓝天空”就觉得自己特火星。汉语就是这么麻烦,有的时候,多一个“的”,少一个“的”,就好像在听来自两个星球的语言。。&br&&br&当然,这里不得不提一点。汉语的单字音节有一个简化过程。早期的某些单字,其本身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这在现今的一些方言中还有遗存。然而这种双音节的单字究竟在古汉语中占多少比例,我并不清楚。也许我举的那一例——“其质蕙”,其中三个字都是双音节的呢。。如果最早时这种双音节单字占的比例较大,到后来又减小,那么我这一小节的讨论可能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所以,任何一个领域内量化的基础调查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呀o(╯□╰)o。。)&br&&br&&b&最后我们说“词性的变换”&/b&&br&——这好像是很多人做同义复词研究时一直都忽视的一点。&br&&br&一个概念出现,必然伴随着与这个概念相关的一系列衍伸含义。比如说到“跑”,我们不得不说“跑的姿势”、“跑的状态”、“跑的距离”等等。。西文里有词性和语态的变化,可以把每一种衍伸含义都涉及(实在没有,咱就再创造一种词根嘛)。当然其实更多的含义还是用这个词本身来指代的,那么多词根也会死人的!比如“跑的距离”、“跑的姿势”都是用“run”。但中文里,若你不想用词组,那么所有的衍伸义都只能用原词直接指代。。有些时候挺好,挺方便,挺简洁,但有些时候,这真的不合适。。&br&&br&就比如前面举的“种”和“植”的例子。“种”不合适,是因为“种”作为动词时,已经是“种”作为一个名词的衍伸义了,这个名词含义就是“谷物的种子”(古文的种一开始只指谷种,后来才衍伸开去的),如果再把这个词衍伸成“种植”这一动词性概念的名词性概念,简直是胡来好嘛!扭麻花一点儿也不好玩。这就好像规定1+1=1,然后一直1+1=1下去了。会让人疯掉的!而“植”这个词,也是一样,其原始含义是“竖着的木头柱子”,而我们现在所普遍使用的“植”的名词性含义——植物、植被,则是其原始含义的衍伸义“栽培出一棵可以竖着的木头柱子的过程”(也就是植树)的衍伸义。看见没,如果一个词的含义A衍伸成含义A+,再衍伸成和含义A一个词性的含义A++,那么A++就很容易把A顶掉。如果乱用单字词的衍伸义,这些含义就会顶来顶去,会一塌糊涂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又必须得用这些衍伸义,怎么办?&br&&br&这个时候,同义复合词就恰恰可以完美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如前文所言,同义复合之后,单字词其他的义项都被消除了,只剩下一个单独的义项。这个时候再在这个义项基础上进行衍伸义的开发,就不会面对上述尴尬了。&br&&br&说到这里,大家是否能略微体会一点,为何这种复合构词法几乎是汉语独有了么?而且,汉语还格外依赖这种构词法。。因为汉语不是通过增加语法范畴(词性、词级、语态、时态之类)来规范表达形式的,而是通过语序、节奏、句读、虚词、句式来规范表达形式的。汉语的几种复词构词法正是对语序和节奏的一种特殊规范。。按我的理解, 这是一种相当精炼高级的体系架构。。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看,它让语言编码的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把大量的逻辑结构直观化为形式结构,让普通人只需“识字”便可以几乎没有障碍的阅读大量文献;而从设计学的角度看,它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高度统一在了一起,让形式美和表达的准确性互不妨碍,并且实现了非常友好的交互性体验。。但也有另一个弊端,作文能力更多要靠悟,也就是形象思维能力。。&br&&br&其实,如果把同义复词现象的问题上升为汉语复音化现象的问题,要思考的就不只这一点点了。这类论文一查一大片,自从这一问题被提出,近百年过去了大家还在不断提出新观点。从符号学到信息科学,每个时期都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方法,产生新的认识。而,我所谈及的东西,也只是在某几个层面上而已。若从语音学的角度切入,则必然又是另一种分析了。&br&&br&&br&&b&2.这种现象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br&&br&应该很早很早。。。至少在《书》中就有“矜夸”“怨咨”这样的同义复词了。。但读起来,明显感觉比《左传》要少很多。。&br&&br&如果真要追本溯源,那就要研究金文甲骨文了!!无力~&br&&br&&b&3.这种构词方式是否降低了中文的信息量,而且导致现代汉语比以前臃肿很多?&/b&&br&&br&首先,语言所表达的总体信息量只能是在增加的。需要研究的是每个语言单位所表达的信息量的变化。汉语单字的音节信息在不断简化,但是单字的语义信息却在不断增加,此消彼长,总量该如何度量,需要的就是信息学知识了。无法从纯语言学的角度回答。&br&&br&其次,如果“臃肿”的含义是“信息的冗余”的话,那么现代汉语确实比以前臃肿。但是以这种构词方式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汉语复音化进程是用来概括说明这种臃肿现象的,并不是造成这种臃肿现象的原因。也就是说,信息的冗余是汉语复音化的一个特征,而不是结果。而这个特征是值得肯定的。语义学家曾论证过冗余规则的积极性。具体不展开说了(展开说我又要去查书o(╯□╰)o。。)&br&&br&&b&4.在 汉书 的文体中,绝大部分用的都是单字词,不但意思传达方面与今文相比几乎没有损失,读起来也更简介流畅&/b&&br&&br&&br&首先,古文在“意思传达方面与今文相比几乎没有损失”,这是不可能的。照我之前说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意思的准确度和概念的抽象性。而这两者恰恰是一个社会孕育出现代文明最重要的语言基础。没有抽象思维和准确清晰的概念阐释,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生存的。&br&&br&其次,简洁是简洁,但不一定流畅。大部分骈文比现在的应试作文要简洁多了(尽管这二者都不算简洁),但是读起来肯定不如应试作文流畅。而且流不流畅,和你对这门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相关。当你古文好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发现骈文好像也很流畅呢。。
这个问题很好玩,是我特别愿意思考的一类语言问题。这种潜伏在日常习惯里的语言现象,仔细思考一下,对于写作其实很有助益。我结合之前涉猎的语言知识,并现场查阅了一点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些梳理。如下: -------------------------------------…
谢邀。这个问题我早该来插一脚的哈哈。&br&&br&&b&1. 重点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b&&br&&b&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感觉都是不一样的。&/b&&br&&img src=&/fbcb68cbfc12ce5296072_b.jpg& data-rawheight=&572&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fbcb68cbfc12ce5296072_r.jpg&&比如这个。你可以现在看着这句台词念出来。很奇怪对吗。那是因为你没有进入一种悲伤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曾经背过我的台词或者是电影台词,却没有效果。光字面的复制是没有用的。重点不在于说什么,而是怎么说。这不是方法或者招式,而是内功。&br&&br&&b&2 Cold reading&/b&&br&Cold reading直译过来称为“冷读”。女孩最讨厌查户口式的问题。你多大了?你是哪里人?你叫什么名字?很可惜大部分人依然只会这种表面的聊天模式。如果你会冷读,就不会有这个问题。cold 有着没有准备的意思,reading有着读心、占心的意思,冷读术就是指在没有防备,甚至第一见面时看透他人的心思,从而更好的与人交流,经常被心理医生应用于心理治疗。&br&&br&比如:“你是不是在国外留过学?”这是一句普通的问句。&br&&b&转换成冷读就是:“你一定有在国外留过学。”&/b&&br&再比如:“你觉得自己的性格怎么样?”&br&&b&转换成冷读就是:“如果我没看错,你的人缘一定不错吧~”&/b&&br&&br&这就很明显了。第一个例子,如果是普通对话,对方一定会回答:是的/没有。&br&&b&但是用冷读的方式,对方就可能会有很多种回答,比如:你是怎么知道的?/没有,为什么你会这么说?/那你知道我在哪个国家吗?&/b&&br&第二个例子,如果是普通对话,对方很可能会回答:额。。。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觉得我性格还行吧。&br&&b&但是用冷读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啊!你是怎么知道的!/没有,其实我朋友不多的。&/b&&br&&br&可能你已经发现了一点,&b&那就是冷读必须用陈述句。&/b&而且,冷读是一种猜测。既然是猜测就会不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冷读就失败了。冷读并不是让你完全猜准对方的信息,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对方敞开心扉,主动的给你更多的信息。当然你不能胡乱去猜。而是通过对方的衣着,谈吐,话题内容等等一切信息去让你的猜测更加准确。&br&&br&再举几个例子吧:&br&&br&比如:你多大了?——24——没下文了。&br&&br&换成陈述句就是:&br&&br&--我没看错的话你一定24岁了吧。&br&--你怎么知道的?&br&--好吧说实话是别人告诉我的。&br&--谁告诉你的呀?&br&--balabala...&br&&br&再看:&br&&br&--你肯定经常去新街口。&br&--为什么这么说?&br&--因为在那里经常看到你这一款的女生。&br&--我是哪一款?&br&--balabala..&br&&br&骗子不是“骗人的专家”,而是“赢得他人信赖的专家”!&br&&p&&br&冒牌算命师或假通灵者这些骗子,都是怎么骗人的呢?依照常理来说,应该没有人会相信才第一次见面的可疑人士所说的话。但是,为什么就有人会轻易相信那些怎么想都很可疑的说词呢?&br&&br&&/p&&p&这是因为,骗子都是一开始说真话取得你的信任,然后才开始骗你。如果这个人的说词一就漏洞百出,任谁都会提高警惕。但是,因为骗子一开始说的都是真话,就会慢慢让人觉得这个人说的话可以相信。投资诈骗也一样,即使只是蝇头小利,但初期一定会让你赚钱。你因为确实有获利回收,自然而然就缷下心防,相信对方,掏出更多的钱来继续投资。等到你投入大笔资金以后,对方才狠狠敲你一笔,然后捲款而逃。&br&&/p&&p&总之,骗子的哲学就是:先赢得信任,再开始行骗。越能让对方信任,就能骗得越多。只要能让对方相信自己值得信赖,接下来的诈欺技巧无论多么拙劣,也都能轻易骗倒对方。因此,比起行骗的技巧,高明的骗子其实花更多精力在琢磨“赢得信任的技术”。&br&&br&&/p&&p&仔细想想,无论是跑业务或是接待客户,无论是恋爱或是教育,任何形式的沟通,不都是从赢得对方信任开始的吗?从赢得优生优育的技术这个观点来看同,冒牌算命师或是假通灵者这些骗子使用的冷读术,着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br&&br&&/p&&br&&br&&p&成为读心者(cold reader)的四大要素&br&&/p&&br&&p&在开始技术层面的内容前,我想先说明实践冷读术时的要素,或许也可以说是一种必须具备的心态。&br&&br&   要素一 维持解释而不是猜测的心态&br&   要素二 让对方说他想说的话&br&   要素三 说对方想听的话&br&   要素四 将对方视为独一无二的人,对对方的一切都感到惊喜  &/p&&br&&br&&br&&p&要素一 维持解释而不是猜测的心态&br&&br&冷读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误以为冷读术就是“猜迷”。这种人往往以为赢得对方的信任,就是要读出对方的心事,並向对方炫耀:“怎么样?我很厉害吧!”但在现实状况中,如果以这样的心态进行解读,越是说中对方的心事,反而越会让对方起疑,只会引起反效果而已。冷不防的被素不相识的人猜透自己的心事,任谁都会感到不舒服。因为感到不舒服,所以不但不会坦然地承认读心者的能力,反而会心生反感,“这家伙一定是用了什么诡计。以为我会受骗上当吗!”所以,为了赢得信任,绝对不能展现自以为很厉害的态度。&br&&br&&br&要素二 让对方说他想说的话&br&&br&不管怎么说,人最关心的终究还是自己。就像在职场上,很多主管就算与部属促膝长谈,到最后也只说了自己想说的事,根本没听到部属的心声。对读心者来说也是一样,因为读心者毕竟也是凡人,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忘我地说起自己想说的事。尤其是刚开始试用的初学者,脑袋里想的全是要如何运用学过的技巧,根本没有余力将心思放在对方身上。但是,你想说什么根本就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让对方说他们想说的事。永远不要忘记这才是身为读心者的你,所该扮演的角色。&br&&/p&&p&&br&让对方说出他想说的事,对方自然会觉得心情愉悦,也就更愿意提供各式各样的资讯。更重要的是,当对方感受到你是真心愿意倾听他想说的事时,便会感到满足,然后才会有余力开始听你说话。&/p&&br&&p&&br&要素三 说对方想听的话&br&&br&须知三是延续须知二而来的。当你让对方畅所欲言时,自然会明白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方想要听到你说些什么。譬如公司里较资浅的同事来找你商量,“前辈,我写了一份企划书,在呈给部长看之前,能不能请你给我一点意见呢?”你爽快地答应,看完后的感想是,如果再加上一些市场调查数据就更完整了。於是,你对这位同事说:“写的还不错,不过如果能补充一些市场调查数据的话,部长的评价应该会更好喔!”&br&&br&&/p&&p&“恩!但是我觉得这次的企划案,市场调查数据並不是那么需要耶!”结果就会像这样,你好意提出建议,同事的回应却是“但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建议不管有多中肯,此刻根本无关紧要,这並不是这位同事“想听的话”。这位同事真想听的是,“真不赖!你写的真的是很好耶!”所以身为前辈的你,当较资浅的同事来向你请教时,在正经八百的思索如何才能让部长满意这份企划书之前,先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位同事想要听到我说什么呢?”恩为这位资浅的晚辈,唯有听到他“想听的话”之后,才会有余力听你的建议。&br&&br&“真不赖!你写的真的很好耶!”&br&“真的吗?我想了很久呢!实不相瞒,我对这份企划书还蛮有信心的。”&br&“这倒是。因为的确看得出你的努力啊!”&br&“恩,不过,多少还是给我一点建议嘛!”&br&“建议啊?让我想想……恩,如果再加上一点市场调查数据的话,部长的评价应该会更高喔!当然,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还有时间修改一下的话。”&/p&&p&“下午才要提案,应该还来得及!原来如此,少的是市场调查数据啊!因为部长总是很在乎那些数字对吧。真不愧是前辈!”&br&&br&&/p&&p&就好像老婆或是女朋友问你:“这件衣服好看吗?”我想没有男人会脱口说出心里想的,一定都是先思考女朋友期待听到什么答案后才回答。&br&&br&&/p&&p&冷读术运用自如的秘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要养成一个习惯:在说话前永远先思考“对方究竟想要听我说什么呢?”&/p&&br&&p&&br&要素四 将对方视为独一无二的人,对对方的一切都感到惊喜&br&&br&&br&&br&听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雪花的结晶一模一样,而且每个结晶的模样,也就出现那么一次而已。这听起来的确非常惊人,但仔细想想,人不也是一样吗?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不管再怎么相像的双胞胎,也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太相同。&br&&br&&/p&&p&如果我们与人相处时,能时时怀抱着这种绝对的惊喜,认为这个人是世上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就算没有刻意表现或说出口,这股意识也会自然而然流露在你的言行举止中,让对方感受得到。然而,越是专精於沟通或是心理学的人,越是容易忘记这件事。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轻率地就脱口说出“那个人是自闭症吧!”会这么说,表示一也不怀疑“那个人=自闭症”。&/p&&p&&br&我不是在开玩笑,不管是谁,“那个人=那个人”,除了他之外,什么也不是。如果你说的是“那个人表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也还罢了,但是随口说出“那个人是自闭症”这种话,就证明了你心理根本没有那个人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惊喜。日语中有一句话叫做“一期一会”。也是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dfc9eff7542eb& data-hash=&2dfc9eff7542eb&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葛巾& data-hovercard=&p$b$2dfc9eff7542eb&&@葛巾&/a& 的签名。意思是当下这个瞬间,仅此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没有彩排,也不能重来。不管成功或是失败,喜悦或是哀伤,每一个瞬间都是仅有一次的珍惜时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全神贯注在这一瞬间。 &/p&&br&&p&在你面前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虽然这世上的人有如雪花一般花,但不管你再怎么寻找,这个人-在你面前的这个人,都是唯一的一个。如果你能对这个事实抱着敬畏之心,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够立就建立起信任关系。&/p&&br&&br&我特别找了几段《皇家赌场》中007用到过冷读的片段:&br&&img src=&/836c2124bfc5c5a763aadded354cf9bc_b.jpg& data-rawheight=&500& data-rawwidth=&11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3& data-original=&/836c2124bfc5c5a763aadded354cf9bc_r.jpg&&007:Well, your beauty's a problem. You worry you won't be taken seriously. 你的美貌是个问题。你担心别人不会认真看待你。&br&&br&&img src=&/1ab7a9d591_b.jpg& data-rawheight=&500& data-rawwidth=&11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3& data-original=&/1ab7a9d591_r.jpg&&&p&007:No, you didn't.
Someone gave that to you. He's a very lucky man. 不,你没那么认为。那是别人送给你的。他是个非常幸运的男人。&/p&&br&&br&&br&&b&3 关键字联想法(上堆平行下切)。&/b&&br&这里和&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b60ed67ca41e0b0024669& data-editable=&true& data-hash=&0b60ed67ca41e0b0024669& data-title=&@安志& data-hovercard=&p$b$0b60ed67ca41e0b0024669&&@安志&/a& 说的是一个意思。通过对方给出的有限的内容。来展开新的话题。&br&&br&比如:“我平常就在家里呆着看看电影什么的。”(电影)&br&
“你平常都看些什么电影?”/“喜欢看电影的人通常都很感性。看来你也是这样咯。”&br&&br&再比如:一个女孩说:我不喜欢那家酒吧,我上次过生日时和一群朋友在里面喝高了。&br&&p&好,想一想,你可以从哪些地方进行联系发展话题?太多了!&/p&&p&1, 我不喜欢的酒吧,为什么&/p&&p&2, 我经历过的最疯狂的生日聚会&/p&&p&3, 上一次我喝高的经历&/p&&p&4, 之后发生的故事。&/p&&br&&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b60ed67ca41e0b0024669& data-editable=&true& data-hash=&0b60ed67ca41e0b0024669& data-title=&@安志& data-hovercard=&p$b$0b60ed67ca41e0b0024669&&@安志&/a& 的答案里有很多举例。我就偷个懒。&b&但是我在这里补充一个此方法的练习方法:&/b&&br&&br&&p&首先是场景:&br&对于你身边的场景里选定一个物品,什么都可以。&br&&br&接下来是重现:&br&面对你看到的物品,进行回忆,最好是想象相同或者相似的物品,在你的记忆中搜索,比如说我现在看到把板凳我第一下就回想起我当年小的时候家里那把花岗岩板凳。&br&然后思考,为什么这个类似的物品会出现在你的记忆里,它一定有特定的原因在你的记忆里出现。&br&再回忆一下,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你记忆深刻,把当时的画面和世界观重建出来!&br&比如我就觉得当时的花岗岩板凳特别的大,重,然后我就可以编一个我想搬它砸到脚的故事。&br&Ps:以上2种反应你要在3秒之内做出。&br&&br&&/p&&br&&br&&b&4 讲故事。&/b&&br&两个人的对话内容80%都是通过讲故事来完成的。在这里我简单的讲一下如何讲好一个故事。&br&&br&4.1:细节。一个故事要让他听起来像是真的,&b&必须得有细节&/b&。比如:“我躺在床上,被子都没有盖(细节)。然后拿出手机瞄了一眼,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时候是凌晨3点15分(细节)。接着我翻了一个身。。。。。。”&br&&br&4.2:展示价值(可选)。故事是最好的让人了解你的方式。比如你想要让对方知道你很有钱。你可以直接的说:“我是个土豪。”&br&当然你也可以讲一个故事:“我最近惨死了,前两天车被别人撞了一下,今天他打电话给我让我去签一份协议。我心想,修个车还签什么破协议。结果我一看,上面写着如果部件在运输过程中遭到损坏。要自行承担。我那个时候才知道,这破车的零件只能从意大利进口。国内买不到。哎,苦逼的我这几个月没车开了。”&br&&br&如此,别人自然知道你开的是好车。而且很有钱。&br&&br&4.3:起伏。平淡的故事没有人爱听。&b&这就需要你有一定编剧的能力。如果没有,那不妨讲出来之前先编排好吧&/b&。&br&举个例子:“你知道吗?昨天有个妹纸咨询我,她说她男朋友的那里太小,只有牙膏那么大。我一听就怒了。和她说,你别天真了好么?有牙膏那么大已经很大啦!!结果她弱弱的说,你见过宾馆的牙膏么。。。。”&br&&br&4.4: 创造世界画面,背景。&b&这就像是在布景,你的故事最好需要有画面感&/b&。不然人们会索然无味。很多小说可以很好的做到这一点。&br&比如:“二楼的空间并不大,零零散散的摆了几张桌子。余光告诉我,有几个身材火辣的美女正坐在这里吃饭。我没敢抬头扫视四周,默默的跟在哥们后面走到一个空餐桌面前坐下。&br&  坐定之后我抬起头。在我的斜对面,两点钟方向有一桌三个女生组成的小团体。其中一个女生面对我。&br&  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死娘炮,我惯性的瞄了她几眼。&br&  黄色的中分,很平顺。一身清凉至极的露肩装。露出圆润滑腻的珍珠肩。两条大长腿白的反光。脚底穿着一双透明彩丝带的玻璃凉鞋。足踝浑圆线条优美,十个脚趾头上丹蔻朱红,抹着鲜艳的指甲油。”&br&&br&相信你已经可以想象到小说想要描述的画面了。&br&&br&4.5:加入感情。一个好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述说方式也是行不通的。试想,如果机器人瓦力没有感情,它大概不会有那么多的粉丝。&br&&img src=&/d90be5bbc664f808c07ae3cee58b31c7_b.jpg& data-rawheight=&576& data-rawwidth=&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d90be5bbc664f808c07ae3cee58b31c7_r.jpg&&&br&&b&注意:在你和对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切忌讲很长的故事。这个时候的故事应该是简短而有趣的。当你们熟络了之后,才可以开始讲一些很长很深刻的故事。&/b&&br&&br&&b&5 EV(诱出价值观)&/b&&br&诱出价值观(Elicit Value,或者EV)的重点在于找出女生的核心价值(End Value),去了解她从一个男人身上想要什么。但是要小心,别被耍!她说她喜欢个高的男人,或者喜欢有钱的男人,并不是说你要去装个增高假肢或者去抢银行。你要知道,她并不是喜欢高个子本身,而是喜欢站在高个子男人身边的那种感觉。你需要找到她表层价值观(Means Value)背后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她从心底根本上想要的东西。比如说高个子男人,如果你问她高个子男人给你什么感觉?她很可能会说“觉得被保护、有安全感”!没错!这才是她在根本上想要的东西!她想要被保护的感觉,而不仅仅是一个“高个子”男人。所以现实中,她会拒绝一个高个子男人,如果他不能给她安全感的话。&br&&br&表层价值 Vs 核心价值&br&&br&要意识到她的表层价值和其相对的核心价值对她来说是什么意思(比如诚实,善良,有礼貌等等)。你需要知道她所需求的表层价值,但你应该同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核心价值——那才是真正反映她性格类型的元素。表层价值往往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比如,你应该找到当她和一个‘诚实’的人在一起时她体会过的感情,然后是‘善良’、‘尊重她’,等等其它的潜在的品质。其次,搞清楚她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是否诚实、善良或者尊重她。要是她给你3个只对她有特殊意义的‘关键词’,单从字面意思,你绝不可能知道她想表达的是什么。&br&&br&核心价值= 核心需求&br&&br&我觉得“核心需求”比核心价值更准确、更直观。你要知道她想要什么东西,你才能知道她属于什么类型。有一些共通需求大体上对所有女人都很重要,比如安慰、安全感、情感联系、还有因为被性压抑所产生出来的放纵欲望。这些不是你要重点思考的范畴,找出她独特,强烈,与众不同的需求对你判断类型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发现它。&br&&br&如何使用EV&br&&br&规则1
只要是人,所有人,都有他们的渴望。这些东西可能是冒险,自由,被尊重,被宠爱,或者重新变回一个小女孩。它可能是任何事情。只要记住,每个人都有头疼的事情。&br&&br&规则2
这可能是老生常谈。找到那个事情是什么。细心一点。你可以从她那里发现线索和蛛丝马迹。聪明一点,问一些能让你发现线索的问题。你要找的是她一直想要但现在却没得到的东西,让她心痒的东西(但不是由于生活条件之类而想要的东西)。&br&&br&规则3
讲故事。比如你想要知道她童年的经历。当然你可以直接问:“你小时候遇到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吗?”。这时候对方很可能想不起来。&b&你可以这么说:&/b&“我还记得我小时候被一个同学骗进了女厕所。当时他告诉我老师在厕所里等我。结果我居然信了。畏手畏脚的走进去,结果发现只有一个大妈在大便。我竟然傻乎乎的问她说你看到了王老师吗?结果她把我抓到教导处去问话了。哎。我都不想说了,你小时候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在听完你的故事后,她很可能就能够从这些文字中联想到自己童年的故事,并且讲出来与你分享。哪怕只是一个小故事都可能是让她滔滔不绝的金钥匙。这就是&b&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诱导出对方讲出自己的故事。&/b&更重要的是,你往往可以从她的故事中发现一些她真实的核心需求。(当然,你需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参照4)&br&&br&&br&&br&&b&6 欲擒故纵&/b&&br&用钓鱼的流程来比喻对话的流程。直接举例:&br&&br&你:你是哪里人?(引诱)&br&对方:山东人。(上钩)&br&你:是吗!我最喜欢喝山东人交朋友了!(收线)可是为什么我现在和你会沟通困难= =!(释放)&br&&br&例2:&br&你:如果我没猜错,你一定在国外留过学对吧。(引诱)&br&对方。是啊。你怎么知道?(上钩)&br&你:哈哈,因为我以前在法国呆过2年。留过学的人都很有气场,我一眼都能看出来。(收线)不过你是唯一一个我不太肯定的。(释放)&br&&br&这个方法的作用就是,&b&让你既要和对方哈拉。又不会失了身份。而且能够勾起对方的好奇心。&/b&(毕竟,这年头屌丝太多你懂。)&br&&br&&b&7:开放式圈套&/b&&br&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东西感兴趣,然后你把这件东西拿走,当你再次给他这个东西的时候会引发他更大的兴趣。开放式圈套由此而来。简单的解释就是:在对话中包括没有说明的想法,故事,情绪或者感觉。比如,你看过一部电影,但电影的最后出现了一个悬念(外星人留了一个幼崽在地球)。你便会开始期待它的续作。&br&&br&在对话上是这样的。加入一个女人问你:“你今天过得怎样?”你会怎么回答?是“很好”吗?显然那弱爆了。&br&&br&开放式圈套是这么玩的:她:“你今天过得怎样?”&br&你:“真是一言难尽”。&br&她:“怎么了?”&br&你:“太恶心了!你不会想知道的。”&br&&br&如此,她会对这其中的故事非常的感兴趣。&br&&br&例2:你:“你知道吗,你真的很厉害!你让我在你身上多花了3分钟时间。”&br&她:“是吗?我哪里厉害了?”&br&你:“有机会再告诉你吧。对了,上次。。。。”&br&&br&如此,她会对“她很厉害”的原因极度的着迷。&br&&br&所以,这是一个让对方追着你聊的方法。&br&&br&&b&8:角色扮演。&/b&&br&角色扮演有效,是因为他表现的不是真实的情况。角色扮演中人们扮演的不是真实的角色。因此避免了尴尬。人们也能在角色中放得开。&br&&br&比如你会说:“你去休息吧,我也睡了。”&br&角色扮演:“爱卿退下吧。朕就寝了。明日再翻你的牌。”&br&&br&再比如你会说:“你把头发剪短了真漂亮!我们去散散步吧。”&br&角色扮演:“走吧,凌波丽,使徒杀过来了!”&br&&br&&b&角色扮演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引起的情感是真实的。&/b&这就是说,在角色扮演中你给对方任何感觉就如同他们在真实生活中的感觉一样强烈。&br&&br&&b&9:幽默感。&/b&&br&这玩意很难模式化的学习。&b&幽默感是你的一种思维方式。我想在此说明,不是你会讲笑话就是幽默了。幽默不是因为你的话题,而是因为你这个人。&/b&&br&&br&拿周星星来解释吧&img src=&/b8aca31f767faccac0f95a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12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4& data-original=&/b8aca31f767faccac0f95a_r.jpg&&人们会觉得这一副画面好笑是因为,导演让他用非常严肃的口气说着非常荒诞的话。一点不像是在开玩笑。&b&这其实是一种出人意料的思维方式。&/b&如果你没有这种思维方式,那么你说出来的就必定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没有幽默可言。&br&&br&&b&10:联系感。&/b&&br&&br&10.1:浅层联系感(共同的话题)。比如:你和我原来是同一所高中毕业的呀/原来你也喜欢吃芥末啊。&br&在相处初期,我们依靠这种联系感来熟络对方。这样的联系感越多,你们成为好朋友/恋人的几率就越大。&br&&br&10.2:深层联系感。比如你们都有过被虐待的经历/父母离异的经历/想要自杀的想法等等。&br&深层联系感通常和感情和情感挂钩。也就是交心。一段关系由浅入深都逃不开深层次联系感。&br&&br&要注意的就是,&b&制造深层次联系感的时机和地点非常重要。你不能在大中午的和别人聊你爱上过一个不该爱的人。你也不能在电玩城告诉她你曾经想要自杀。&/b&&br&&br&&br&制造联系感可以参照以上几种方法。就不多解释了。&br&&br&&b&11:肢体语言。&/b&&br&有专家说,两个人的交流中,有80%的内容是通过肢体语言完成的。&br&用文字来解释肢体语言我认为非常的奇怪。还是推荐大家多看看电影吧。注意里面的语气,语调,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等等。&br&&img src=&/22d7a2f2d45baed92cc6d_b.jpg& data-rawheight=&330&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22d7a2f2d45baed92cc6d_r.jpg&&是不是帅惨了~&br&&br&&img src=&/62edf6dc027ecdcbe63ed_b.jpg& data-rawheight=&536& data-rawwidth=&3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2&&&br&我不是gay,但我爱死他了。&br&&br&&b&12:沉默。&/b&&br&这里说的沉默不是说你不说话就完事了。&b&而是在一个正常的聊天环境下,突然的沉默。&/b&&br&&br&比如,你正在和对方聊天,突然你的短信响了。接着你看了一眼短信。从这一刻开始,你不再说话。低着头,似乎在思考什么棘手的事情。对方会有什么反应?&br&&br&没错,对方一定会问你:怎么了?/是什么事情不开心?&br&然后你说:没什么。&br&对方:没事,有什么事可以和我说嘛,说不定我能帮你分担一点呢?&br&你:balabala........&br&&br&&b&这个技巧的强大在于,它能让对方在情绪层面来追逐你。&/b&换位思考一下,你和女孩正在约会。当她接完一个电话之后,突然就不说话了。你是什么心情。你是否想要安慰她,哄她?&br&&br&如果你利用的好的话。这会是瞬间让你们进入深层次联系感的一个杀招。(一般人我不告诉他~)&br&&br&-------------------------------------------&br&&br&又到了大家最喜欢的结尾部分。&br&&br&我一直认为,没话题真的不是问题。现在的媒体如此之发达。你可以轻松的获得任何你需要的话题。(每天看新闻都给了我聊不完的话题。)关键还是在于你怎么去聊。有的人说不应该和女孩聊政治历史,应该去聊聊星座。我说这就是扯淡!当你告诉她香奈儿是如何成为荡妇的或是蒋介石和宋美龄之间的爱情故事。我相信她会非常的感兴趣。&br&&br&&br&&br&————————&br&这里有一个二维码,你不好奇么?&br&&p&&a href=&///?target=http%3A///r/0HXm-nrEHCdjrT6d9yD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0HXm-nr&/span&&span class=&invisible&&EHCdjrT6d9yDC&/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谢邀。这个问题我早该来插一脚的哈哈。 1. 重点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这个。你可以现在看着这句台词念出来。很奇怪对吗。那是因为你没有进入一种悲伤的情绪。这就是为…
简单回答:&b&思考时未必会用到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青河边草下一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