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春雨ngago和他的ngago技术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

韩春雨NgAgo技术有待科学论证,基因编辑究竟是什么?
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头条创作与推送
近期,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登上了国内外的热搜榜。这一技术是否可以实现基因编辑?是否可重复?现在众说纷纭,还有待严谨的科学论证,暂且把它摆在一边不说。对于普通的读者,基因已经可以被编辑却是一个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新发现”。这个黑科技究竟是什么?它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又能为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呢?图为韩春雨。基因编辑的鼻祖----基因组工程实际上并不是新兴科学,上世纪70年代它就已经崭露头角。目前,人类已经掌握了DNA的测序技术、克隆技术,被认为是操纵DNA的技术,我们熟悉的警方办案过程就常常用到相关的技术。但遗憾的是这些技术不是效率较低,就是难以进入实际临床应用的领域。在过去几年中, 以ZFN (zinc-finger nucleases)和TALEN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为代表的序列特异性核酸酶技术以其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定点基因组编辑, 在基础研究、基因治疗和遗传改良等方面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2015年,珍妮弗·杜德娜和艾曼纽·夏邦杰的团队公布了一项编辑基因组的新技术,叫做CRISPR-Cas9。通过这一技术,科学家能够改变细胞内的DNA,治愈遗传性疾病。这项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点。它的横空出世迅速击败ZFN和TALEN,成为了风靡全球各大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的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这是一种使细胞不断记录接触过的病毒的机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DNA片段会遗传给细胞的后代,这样就可以保护后代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这使得细胞可以记录下各种感染,就像细胞随身带着一张基因“疫苗接种卡”。令人吃惊的是,这一技术来自一项了解细菌如何抵抗病毒性感染的研究成果。细菌必须抵抗存在于它们生存环境中的病毒。而病毒性感染就好像定时炸弹,在它“爆炸“之前,细菌只有几分钟时间来拆除这个”炸弹“,因此许多细菌在其细胞内都有一种叫做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够探测到病毒DNA并将其破坏。CRISPR-Cas9系统已经成为目前最方便的基因编辑工具。(图片来源:)它工作的原理是,一旦DNA片段被插入细菌染色体中,细胞就会复制出一小段叫做gRNA(向导RNA)的分子, gRNA与名叫Cas9的蛋白质结合在细胞中形成类似哨兵的复合体,它会检索细胞中所有的DNA找到与其内部gRNA的序列相对应的位点然后连接DNA,让Cas9蛋白质精确地切割掉病毒DNA。据悉,韩春雨团队的NgAgo相较 Cas9可以通过直接合成比g RNA 的结构更简单的 DNA 序列导入细胞,无需构建 gRNA 。此外, 该团队还声称,NgAgo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因序列的编辑能力。不论过程如何,在DNA双链被剪断后,细胞自身是有检测和修复受损的DNA的能力。因此,科学家就可以通过破坏或者合并新的DNA来触发细胞修复机制,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两年,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进入实验阶段,除在老鼠、猴子及其他动物身上开展活体实验外,也有过少数在医学临床中进行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案例。比如,2015年底,英国一家儿童医院的医生利用基因编辑治愈了一例无法治疗的白血病病人——他们先取出患病女婴的免疫细胞,对其进行编辑,让这些细胞既能杀死癌细胞又能耐受化疗药物,再将之注入患者体内,从而治愈了疾病。多亏注入基因编辑过的细胞,英国这位患白血病的1岁女婴蕾拉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成功让身上的癌细胞完全消除,实现了生命的逆转。这是她与家人的合影。就在同年,中山大学黄军就的团队称他们利用CRISPR编辑了人类胚胎(实验使用的是无法存活、无法发育成人类个体的胚胎),对能导致遗传病“β-地中海贫血”的缺陷基因进行了改造。而美国费城的科学家也成功地利用CRISPR技术从一个艾滋病患者的细胞中剥离出了完整的HIV的病毒。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让从前只出现在科幻小说和美国大片里拥有最强大脑、完美体魄的“增强版”人类,以及降低老年痴呆症、癌症等风险的“定制版”基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不过这样的技术也引起了不小的伦理争议,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不仅能用于成体细胞,也能用于胚胎细胞,特别是人类的胚胎细胞。人们担心,有人会借治疗严重疾病的名义进行基因强化。科学家们也指出,基因调控机制的复杂性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就等于二”,基因编辑不是“万灵药”。一些病症往往受大量基因的调控,如果想要进行治疗,可能要编辑无数的基因来降低患病几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也只是降低几率而不是完全治愈。此外,很少有功能单一的基因,而删除或增加基因片段带来的后果难以预计。比如说,删掉CCR5基因可以让人们免疫艾滋病病毒,但也让他们死于西尼罗河病毒的风险高上13倍。改造FUT2基因可能降低患I型糖尿病的概率,但也增加了感染诺瓦克病毒的风险。《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驻外记者蕾欧娜(欧洲)综合自TED演讲等信息,审校专家: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和林志忠博士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huaiqi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韩春雨NgAgo论文被自然子刊撤稿:系作者主动申请撤回
来源:香港商报网综合
  河北科技大學官網:韓春雨團隊發布聲音
  韓春雨團隊聲明:將選擇第三方實驗室驗證 并公示結果
  據河北科技大學官網8月3日消息,自然期刊發表韓春雨撤稿聲明后,今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掛出韓春雨團隊聲明,其中提到,韓春雨團隊同意按學校安排選擇一家第三方實驗室,在同行專家支持下開展實驗,驗證NgAgo-gDNA基因編輯的有效性,并將實驗結果公布,以回應社會關切。
  聲明表示,為確保科學研究的嚴謹性,韓春雨及其論文共同作者決定主動將日在國際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撤回,同時將進一步研究不能重復的原因。
  此外,聲明稱,鑒于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
韩春雨 网络图片
  早前,据澎湃新闻报道,在国内外学者几番公开质疑其可重复性过去一年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已由《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北京时间8月3日凌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撤回韩春雨团队于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澎湃新闻获悉,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表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自然-生物技术》在发表社论的同时,发布了韩春雨的撤稿声明。韩春雨在撤稿声明中表示,他们&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韩春雨出生于1974年,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在学术出版里,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往往由论文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同时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该论文。
  在前述社论中,《自然-生物技术》称:&我们也询问了论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本刊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当时,本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我们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
  《自然-生物技术》表示:&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此前,该论文甫一发表,韩春雨团队及其报告的NgAgo技术得到了诸多喝彩声。论文中所描述的NgAgo技术是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核酸内切酶,以DNA为介导进行基因编辑,简称NgAgo-gDNA。
  在论文中,韩春雨团队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
  但同年7月以来,该论文的可重复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质疑。在按照韩春雨论文所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看到NgAgo技术有能编辑基因的迹象。
  2016年7月,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的学者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看到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2016年10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3位中国生物学家联名在媒体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重复该实验结果,呼吁有关部门启动学术调查。
  同年11月,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正式以学术规范的形式,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20位学者在各自的实验室进行了重复实验,但在不同细胞系和生物中无法检测到NgAgo技术所产生的基因编辑现象。
  同月,来自美国、德国和韩国的生物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通信文章,同样报告了该实验无法重复。
  与通信文章同时发表的,还有《自然-生物技术》的一篇&编辑部关注&及声明,&提醒读者对原论文结果(韩春雨课题组论文)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并表示正在调查该论文,原作者&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不到两个月后的2017年1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在被质疑的一年时间里,韩春雨不愿公开实验记录,并表示他的实验可重复,他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效率。韩春雨还曾表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80%的原因是实验用的细胞被污染了。
  以下为《自然-生物技术》社论全文及韩春雨撤稿声明:
  《自然-生物技术》社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
  一项宣称通过Argonaute酶实现基因编辑的研究被撤回,这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本期,韩春雨及同事撤回了发表于去年5月的一篇论文。该论文称,短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论文一发表,便引起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和媒体的竞相报道。但是很快,在推特、博客和其它社交媒体的助燃之下,有关该研究可重复性的质疑开始迅速增多。去年11月,本刊发表了&编辑部关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提醒科研界留意这些可重复性方面的担忧。为了最终解决这个争议,多个研究小组在数月里生成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如今尘埃落定,这也是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为澄清NgAgo的功能而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证明。
  韩春雨的这篇论文自去年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力,再怎么夸张地说也不为过,尤其是在论文的来源地中国。中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以大标题宣告一项全新基因编辑系统的发现。这无疑是一篇中国去年被报道最多的论文;媒体监测公司融文(Meltwater)的数据显示,仅在论文发表后的最初两个月,就有将近4000篇相关的中文新闻报道。
  NgAgo的轰动之处集中在它有可能补充,甚至取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之一点上。NgAgo有望以一个目标序列进行基因编辑(Cas9不仅需要目标序列,还需要另外一个附近的识别(PAM)序列)。而且,初始数据还显示了它在其它方面的优势,如引物的稳定性更强(DNA相对于Cas9采用的RNA),增强特异性,减少基因组编辑脱靶,改善在基因组富含GC区域的活性,以及使所用的试剂更易于合成和处理。
  如果说这一切都听上去太过美好而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去年夏天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无法重复该论文所报告的基因组编辑功能,质疑声便开始出现了。在各种基因组编辑会议上,在新闻讨论组和电子邮件中,这篇论文成为最热话题之一。这很快便引起媒体注意,有关该初始报告有效性的正反两方面的声音开始交锋。我们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
  在此期间,《自然-生物技术》一直与科研界保持联络,关注各种为重复论文所做的持续努力。最终,在编辑们的协调下,三个独立小组的成果形成了一篇单独的反驳性论文,并通过了同行评议(Nat. Biotechnol.34, 768&773, 2016)。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提醒读者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问题,我们将正式的&编辑部关注&发表在该篇论文所在的网址上,此举得到包括韩春雨在内的两位论文作者的支持。
  我们也询问了论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本刊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当时,本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我们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
  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与任何其它发表出来的报告一样,正是广大的科研共同体对相关方法进行了检验,识别潜在的错误来源,验证试剂并优化试验。在本例中,有多位敬业的研究者个人对已发表实验方法的各种细节进行检验,并完成记录翔实和有对照组的反驳性研究(Protein Cell 7, 913, 2016; Cell Res. 26, , 2016; PLoS One, 12, e17)。
  这篇NgAgo论文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显然,这些平台对于迅速提醒广大科学界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也抬高了人们的预期,以为有关这篇论文的问题是直截了当,可以快速解决的。然而,关于NgAgo的各种问题是无法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澄清的,这是有原因的。即使是简单的实验也需要花费数周来准备、实施、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于事无益的是,那些进行可重复性研究的人,其付出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回报&&这样的工作单调乏味,没有资金支持,还吃力不讨好。
  难怪在希望得到快速、明确答案的全天候媒体和公众眼中,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流程似乎慢得让人沮丧。但是,当涉及生物学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当研究重复性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这需要花时间来做。就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而言,现在是时候了,数据已经说话了。
  撤稿: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
  作者:高峰,沈啸,姜峰,武永强和韩春雨
  Nat. Biotechnol.34, 768-773 (2016); 日在线发表,论文进入印刷版后日在线发表补编;日撤稿;doi:10.1038/nbt.3547
  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在该图中,我们报告说,利用5&磷酸化单链DNA作为引导,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能够有效引起双链断裂,并对人体细胞基因组进行编辑。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Protein Cell 7, 913-915, 2016; Nat. Biotechnol.35, 17-18, 2017; Cell Res.26, , 2016; PLOS One 12, e17) ,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责任编辑:蔚然]登录后你可以:
首次使用?
基因组编辑,服务人类健康
视频地址复制
Flash地址复制
Html地址复制
离线看更方便
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
这是一个关于NgAgo找工作的小故事。
短短3分半钟小动画,体会一个核酸酶应届生找工作的艰辛。
了解韩春雨老师与NgAgo的爱恨情仇。
在这里,NgAgo想说,撤稿不是终点~
NgAgo新的征程,或许才刚刚开始。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248号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6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10417 | 互联网ICP备案:沪ICP备号-3 沪ICP证:沪B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转3韩春雨,男,1974年1月出生,石家庄人,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春雨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o生物技术》上。媒体报道称,其研究将会给基因技术和产业带来巨大变化,有可能成为冲击诺贝尔奖的热门。
-&收起最新报道
中文名:韩春雨性别:男出生日期:1974年1月籍贯:河北石家庄身份:基因科学家就职院校: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职称:副教授成就:NgAgo-gDNA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
1974年出生的韩春雨,个头儿不高,偏瘦,一身运动装,留着圆寸头,手上戴着电子表,说起话来清晰缓慢,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韩春雨是典型的“三无副教授”——非名校(就职于非985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学)、非名人(没有任何人才头衔称号)、无职位(无行政职位)。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CRISPR-Cas9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争夺诺贝尔奖的热门。在一些人看来,韩春雨团队发明的新技术可以堪称“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如果说此前的技术是一个菜市场,我们就是发现了另一个菜市场,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而这个菜市场究竟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学家去验证,当然我也会进一步探究。”对于这项新技术将会替代原有技术而成为最实用技术的粗暴说法,韩春雨团队目前比较谨慎。
2016年5月2日,文章在线发表,几个小时之后,学术圈朋友的祝贺电话陆续打来了。很快,韩春雨和他的新发现出现在了大洋彼岸MIT(麻省理工学院)的BBS讨论区里。泡在实验室的安静日子一下子被打破了。韩春雨收到的邮件每天翻倍增加,第一天收到十几封邮件,第三天就上百封了,这些从美国、瑞典、法国等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邮件,有谈学术的,也有谈合作的,其中夹杂着一些向他抛出橄榄枝的研究机构。这些天,他接电话接到耳朵疼,其中有亲自打给他谈实验室谈合作的院士,不少人都是他仰视的行业前辈。在学术圈收获这样的反响,倒是完全在韩春雨的预料之中。“科学家关注是我预料之中的,但火到了圈外,一下子成了‘网红’,这个我完全没有准备好。”面对接连不断的媒体采访邀约,韩春雨表示自己实在应对不过来。5月13日,论文发表十多天之后,下午4点,韩春雨准时出现在实验室。电视台、广播、平面媒体的记者,以及前来围观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实验室。
小时候,韩春雨就喜欢“折腾”,他经常会把自行车和钟表拆掉再组装;喜欢去煤堆里找化石,有时候一天都在煤堆里玩耍。高中时,他看《侏罗纪公园》,科学家用蚊子的血液,提取出恐龙的基因信息,借此培育和繁殖恐龙。他第一次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他和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走廊沙龙,经常讨论诸如宇宙等高深的东西,总是闹哄哄,遭到了班主任的“嫌弃”。他们只能转战厕所,走廊沙龙改名厕所沙龙。那会儿他并不理解科学,只是对生命充满兴趣。但实际上他的生物成绩并不够优秀,父母给他找了辅导老师。老师给他出过一道题,韩春雨向记者回忆起这道题,脱口而出。“大肠杆菌每8分钟就能翻一倍的数量,但后来发现它的DNA完全复制一次需要24分钟。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几分钟后,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图,解释他的答案,受到了老师极高的称赞,这让当时的韩春雨觉得自己可能真有这方面的天赋。考大学的时候,他便选择了生物系。后来他以超出本科线2分的成绩,带着点儿惊险,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
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却做出了世界一流的原创技术。这一点,让很多人对韩春雨又佩服又好奇。韩春雨后来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强伯勤院士和袁建刚教授,接触到当时如火如荼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当时世界科研的最前沿。初到协和,韩春雨遇到了石家庄老乡、院士沈岩。聊天中他得知,沈岩当年上山下乡回来后,被分配到协和技术所,开始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十五年后,成了院士。这给了韩春雨莫大的鼓舞,由此他也认定了一个道理,科学家一定是边实践边思考,要在实验室做实验。“一个不爱做实验的人,不可能是科学家。”“如果没有那几年的培养,我绝不可能做一名科学家。”韩春雨称,那个时候他开始学习如何从文献中汲取营养。
2006年,韩春雨进入河北科技大学,属于引进人才。学校一开始就给了这个“青年才俊”25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不久后,他又申请了17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上后来15万元的青年基金以及他通过参与重大专项获得的资金。自2006年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开始,至今十年,其间韩春雨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河北科技大学几乎从未给过他诸如发表论文篇数以及评职称的压力,这才让他有条件泡在实验室专注实验本身。就像当初选择来这里一样,未来他还会继续留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MIT’(麻省理工学院)。”外界把他的实验室称之为“小作坊”,他觉得,能做出事情来,就挺好。2014年前,有很多科学家在质疑Ago家族(韩春雨团队所发现的基因编辑新技术)是否能作为基因编辑工作研究。韩春雨当时就断定,他如今这篇文章的发表会刺激很多具备科学敏感的科学家。而在此之前,他曾有过两次失败的跟风。他很早就开始关注基因编辑这一前沿科学领域。CRISPR-Cas9技术出现后,韩春雨也备受鼓舞。他的团队曾使用这一技术变异了一些植物,当他们准备把这一过程梳理成型时,国外顶级学术杂志连续推出了两篇同类文章。韩春雨不得不改变计划,接下来,他的团队试图通过设计对该技术进行改进,随后,他们的研究想法又被别人抢先发表。经历过这两次失败后,韩春雨发现他们的研究速度难以赶超别人。他决定不再跟风,要做原创,这也更符合他作为科学家的身份认同。2014年年初的两篇文献,促使韩春雨把这一想法转化成行动,他开始着手研究这项新发表的技术。他发现,自己的实验室与国内外顶尖实验室相比有差距,按既定路径其研究速度难以赶超。于是,他决心做原创,要“比国外同行更原创,实现弯道超车。”经过两年多研究,他终于取得了一流的独创性成果——NgAgo-gDNA。此外,他手里还有两项科研成果有待发表。
韩春雨给大四的学生带生物信息课,他选择让课堂充满趣味。“我上课就跟咱们现在聊天一样,聊得挺高兴的。我其实不是那么努力去备课,我觉得也用不着去备课,那些东西在我脑子里,我以前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准备。”韩春雨告诉记者。韩春雨实验室的另一位研究生姜峰,也参与了本次的新技术。大学本科期间,韩春雨在他所在的学院开了一次讲座,他听了之后,被韩春雨吸引了。“他的想法天马行空,看问题十分透彻,特别有才的样子。”姜峰告诉记者,他感觉韩春雨和其他的老师不一样,不是具体哪一点不一样,是全部不一样。但大多数学生似乎不怎么追捧这样的老师,韩春雨上课从来不点名,最少的一次,全班就两个人。人多的时候,通常是他谈古琴的时候。学生们都挺喜欢这样一个幽默、有趣、感觉特别有才的老师。可报考他的研究生也不是很多,因为大家都知道,做韩老师的学生,必须要发自内心热爱科学,这一点若不具备,肯定没戏。
家里人也从未干涉过他的任何一次选择,韩春雨一家人,住在58平方米的房屋内,这是他主动申请调换的。学校原来给他安排了130多平方米的住房,但他选择了现在这个离实验室更近的“蜗居”——骑自行车只需5分钟。在他堆满瓶瓶罐罐的实验室里,一张掉漆而略显斑驳的茶桌,摆在屋子中间,桌上是不太精致的茶具,还有一把烧水壶……这些与实验室“混搭”在一起。实验间隙,韩春雨常和团队成员一边喝茶放松,一边碰撞思想,“让自己静下来,自由思考很重要。”韩春雨说。即使十年来从未发表过轰动性的论文,韩春雨依然坚守自己“科学家”的身份。“我常说科学家要有自我修养。什么是自我修养,就是对自己的坚守,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放弃一些东西,而不是别人告诉你或要求你。”韩春雨说。韩春雨并不认为科学家都是“苦哈哈”的人。他兴趣很多:喝茶、养鱼、养盆栽、谈古琴、运动健身……他还非常喜欢读《论语》,“孔子也是很有性格的人。”他说,这部古籍给自己带来诸多启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是实践,要知行合一,就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反复探索。”韩春雨认为,科研是发现、设想、再用实验证明自己此前的猜想,而成功就是“你预想和猜测的东西最后都实现了”。“这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快乐。”“如果说梦想,就是了解更多未知的世界。我这人胆儿比较小,真要去自然界探险的话,我有点儿怕,所以选择在科学上探险。”“其实比起很多我以往交流过的青年才俊,我不是那么刻苦。我只不过是想得特别仔细,考虑好了才去做。”韩春雨向记者坦言,“思考也是勤奋的一部分啊,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你是穿阿迪达斯或者耐克,还是穿解放鞋,走路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穿的是解放鞋。”在韩春雨看来,穿解放鞋并不等同于艰苦。“我从来不做冒险的事情,我胆儿小。我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可能是具有偶然性,但之后取得这个成绩是必然的,我向来都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新华每日电讯:“韩春雨式创新”是一场及时春雨千万别只看到韩春雨背后身份符号的冲突,更应关注其生成路径,尤其是大学对其展示出的宽容与支持。韩春雨提供了一个可被复制的样本最近,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因为一项“诺贝尔奖级别”的实验成果,一夜间火遍全国。韩春雨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媒体报道称,其研究将会给基因技术和产业带来巨大变化,有可能成为冲击诺贝尔奖的热门。后续报道还显示,韩春雨是典型的“三无副教授”——非名校(就职于非985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学)、非名人(没有任何人才头衔称号)、无职位(无行政职位)。一名副教授一夜之间成为“诺奖级”科学家,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在一所二本大学,竟然有人研发出了“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这项打破国际基因编辑技术垄断的重大突破,竟然只是由韩春雨带领的5人小组完成的;在这所二本院校的研究小组中,不仅有“三本”层次的学生参加,领头的副教授韩春雨更是“三无副教授”……几乎所有关于韩春雨的报道,都包含着冲突,他想不火都难。不过在我看来,最值得放大与思考的不是那些冲突,而是这样一个细节——韩春雨2006年开始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十年,他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期间,河北科技大学几乎从未给过他发表论文篇数、评职称等压力,这让他有条件泡在实验室里专注于实验本身。这个细节,既解释了韩春雨和其团队成功的部分缘由,更提供了一个可以被复制的样本——告别曾经的“唯论文观”需要大学的自觉,而这种宽容与包容的态度,能够加速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现。从常识而论,要求大学教师与科研工作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应的学术论文,本是一种正常的考核机制。然而在现实中,这一考核要求被异化、被加码了,几乎所有大学与科研机构都对论文发表数量以及论文发表刊物的“层次”有着异常严苛的要求。这种考核机制,既使得部分大学教师与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也导致了“有偿论文”乱象的出现。恰缘于此,“唯论文观”必须被打破,如此才能让科研工作者从繁重的论文发表中抽身,真正将精力用于科研。“唯论文观”如何打破?一方面,这需要顶层设计的纠偏与修复。譬如在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科技工作者不准通过金钱交易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也即禁止所谓的“有偿论文”,这无疑是一种倒逼。另一方面,大学对“唯论文观”的主动打破是不可或缺的。或许,要求大学一刀切地取消相关的论文考核,并不现实,但大学至少可以对韩春雨副教授这样的特定人才,主动地放宽论文考核的要求。千万别只看到韩春雨背后身份符号的冲突,我们更应关注其生成路径,尤其是大学对其展示出的特别宽容与支持。从这个视角审视韩春雨,与其说他是一个传奇,不如说他的故事给大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对待科研,大学管理还是应该回到遵从其规律和内涵的原点。既然河北科技大学能对副教授韩春雨分外宽容,其他大学与科研机构为什么不能积极跟进,让相关人员的考核也逐渐与论文脱钩?创新是科教的生命。韩春雨横空出世,给中国科教界带来了一场及时的春雨。好好珍惜这场春雨,创新的春天就不会太远。广州日报:宽容韩春雨也是科技生产力因为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并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从一个学术圈的“泛泛之辈”一跃成为“网红”科学家。这些日子以来,无论学界还是公众,都惊讶于这位“隐身”地方高校十年、期间未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青年科学家,因何一鸣惊人。你可以不知道基因编辑技术是什么,也可以不了解《自然·生物技术》在国际学术界的江湖地位,但不能不佩服韩春雨,仅就科学家的工匠精神。如果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撞南墙不回头”是一种定力,“板凳一坐十年冷”“衣带渐宽终不悔”则是一种境界。从容、淡定、坚毅、自信,冷板凳也有坐热的一天,韩春雨的“中国故事”充满正能量。感动一番并脑补一通基因知识之余,许多人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国内比韩春雨名气大得多、科研条件好得多的专家教授不知凡几,成功女神为何垂青“非著名大学”里的“非著名”副教授——韩春雨?个人修为之外,河北科技大学功不可没。韩春雨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河北科技大学给予的科研环境是非常宽松的,很多人说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有过一篇不错的论文之后10年没有论文,正是河北科技大学宽松的环境才能容忍我这样。”作为科学家,能够邂逅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大学,是非常幸运的。假如,换个地点,能否容忍一位副教授十年不发论文,还给独立实验室和较为充裕的科研经费?谁都知道,科研成果与论文是高校评价系统中的硬杠杠,直接关乎一位教授的待遇、荣誉、地位,以及所能获得的科研资源。唯才是举,用科研成果说话,这本身没有问题,亦是国际通行规则,问题出在操作方式上。其中,量化考核到了什么职级、多长时间内要出多少成果、多少论文的地步,未免太僵化,与科研规律相背悖。以致一些人为职称而论文、为论文而论文,论文“含水量”可想而知。国家每年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却因评价机制掣肘而影响产出质量,实在很可惜。屠呦呦之后,韩春雨再度揭示,一个容得下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何其重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韩春雨与河北科技大的故事昭示,教授与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一场双赢。大学为教授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充裕的科研资源、宽容的学术氛围、体面的生活待遇,有利于教授静下心来搞科研,尽快出成果、出大成果;教授功成名就之后,以感恩的心回馈大学,大学因此成为最大赢家。比如韩春雨在接受采访时,对河北科技大学赞誉有加,还表示“会继续留在河北科大”。提及科研机制与学术环境,人们容易将责任泛化,在大背景、大环境上宏大叙事,从外部环境着眼、说事。河北科技大学的作为告诉我们,在理顺科研机制、重构学术环境上,大学并非不能为,而是可以为、有作为。随着简政放权改革的深入,高校也比过去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包括自主招生、人才评聘、学术评估、经费使用等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于一年多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顶层设计对大学内部治理创新持鼓励态度。大学应该抓住机遇,大胆创新,给教授更多学术自主权,而不仅仅把自主权用在招生上。韩春雨为科学界带来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但愿各方都能从中获得应有启迪与滋润。
10遭质疑事件
《自然》介入调查韩春雨论文发表后,有多国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实验结果。针对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介入并公布韩春雨论文原始数据一事,《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于 2016 年 8 月回应称: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根据流程,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2016 年 5 月,世界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刊发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该论文引发强烈关注,甚至有媒体称其为“诺奖级”实验成果,不过,没有实验室宣布能够完全成功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因实验无法重复,韩春雨的论文受到质疑。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介入调查,并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根据既定流程,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韩春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对能重复实验结果充满信心。公开实验方法日,韩春雨向非盈利共享信息库Addgene提交新版的详细实验方法,并补充了数项应当注意的问题。新版实验方法分为细胞培养、质粒/gDNA 共转染、基因组提取三个部分,一些实验细节与其在《自然-生命科学》中发表的论文有所不同。据“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的微信公众号“科普圈”介绍,新实验步骤有几处改变,其中包括“血清品牌由 Hyclone 变更为 Gibco”,“溶解和稀释质粒及 gDNA 的缓冲液变更为水(pH 8.0)”,“建议在质粒/gDNA共转染的8小时、12小时或24小时后,补转一次gDNA(旧版方法中只提及了‘24小时’)”等内容。此外,韩春雨还在新版实验方法中列出了4项注意事项,其中包括“NgAgo/gDNA 系统对细胞中胞内菌和支原体感染敏感,在实验前要仔细确认所使用的细胞株未被污染或污染已被彻底清除”等细节。在Addgene网站上,一名英国爱丁堡再生医学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家普然·得瓦瑞(Pooran Dewari)发表一篇博客,对此事进行了一次在线调查。据不完整统计,有9人声称在应用 NgAgo 系统后观察到了基因剪切迹象,100人声称无法观察到基因剪切,84人表示需要进一步实验;9人声称观察到基因插入迹象,47人声称无法观察到基因插入,137人称还需进一步实验。韩春雨公开回应日,身处舆论中心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再次接受科技日报采访,并对此作出回应。对于13个科研人员实名公布无法重复实验,他依然认为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至于谁重复出了实验,他暂不方便透露。“请求大家再有一点耐心。我还是之前的说法,很快将会有新的消息。”韩春雨说。他表示,此前他也考虑过假阳性的可能,但目前来就他掌握的信息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他同时表示,科学是渐进的。“目前关于Ago的基础研究太少了,它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机制,很多机制不明可能是重复性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界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使它变得更好,这是我特别想说明的。希望实名公布的科学家一起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有科学家建议他公开重复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要求,他表示,愿意和前来沟通的科学家交流。专利“被视为撤回”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沈啸为发明人的专利——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因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国家知识产权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该专利的申请被视为撤回。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该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通知书”。该专利的核心内容是韩春雨课题组于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因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有一家实验室宣布能重复NgAgo实验,技术的可重复性备受争议。日,《自然-生物技术》就该篇论文发表“编辑部关注”,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此外《自然-生物技术》还发布声明称,将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对韩春雨论文的调查。目前,该调查仍在进行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和“视为撤回通知书”的提示,韩春雨和沈啸可在两个月内提交恢复权利请求书,说明理由,并办理权利丧失前应当办理的相应手续。当事人因其他正当理由延误期限而请求恢复权利的,还应当缴纳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如果在规定的两个月内不进行上述操作,该专利申请将失效。韩春雨和沈啸二人日“声明”中称:“关于以Argonaute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我们已经聘请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国际一流专利代理机构来进行专利保护的全球化布局。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角度,我们选择采取国际专利向中国递交的方式来保护中国国内专利。第一个专利的PCT文本已于2016年提交,并已包括原申请的中国专利内容。”论文被撤回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撤回韩春雨团队于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表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Nat. Biotechnol.34, 768-773 (2016);
日在线发表,论文进入印刷版后日在线发表补编;日撤稿;doi:10.1038/nbt.3547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在该图中,我们报告说,利用5′磷酸化单链DNA作为引导,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能够有效引起双链断裂,并对人体细胞基因组进行编辑。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Protein Cell 7,
913-915, 2016; Nat. Biotechnol.35, 17-18, 2017; Cell Res.26, , 2016;
PLOS One 12, e17)
,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自然-生物技术》在发表社论的同时,发布了韩春雨的撤稿声明。韩春雨在撤稿声明中表示,他们“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参考资料添加成功后,需经过约1-2天的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方可查看。
本词条内容由国搜百科根据相关资料编纂,仅供参考。如有问题,可联系我们修订、完善或删除。也欢迎更多热爱知识共享、有志于词条编纂的专业人士参与国搜百科创建。联系电话:010- 合作邮箱:
交流QQ群:
韩春雨&图册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ga论坛fgo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