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无论学习好坏,都必须把如何社交掌握好?

查看: 5228|回复: 6
交际的艺术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一章关于交际
 & &●人的社会化及个性形成
  ●无形的“维生素”
  ●交际最优变量组合
  ●成功的事业离不开交际
  爱国斯坦说:“物理很单纯,人际关系很复杂。”研究交际还找不到现成的科学模式,这种研究和研究对象不确定性之间根深蒂固的缘故,甚至可以使任何一个具体结论都得不到其他学科那样的验证。
  但是,无论如何,交际的确已经日见明显地困扰着这个星球上的男男女女。尖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1万人的案例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个人“智慧”、“专门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啥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证实:数千名被解雇的男女中,人际关系不好的比不称职的高出两倍。日本人际学专家铃木健工的调查也表明:在日本,因薪俸低而调动工作的,大约仅占调转人员的5%,其余95%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在中国,抱怨“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的几乎100%。
  所以,交际无论怎样复杂,怎样难于观察和研究,我们都不应当逃避,因为逃避没有出路,现实早已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课题。
  人们要想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有理论的指导。
  ●人的社会化及个性形成
  你、我、他呱呱坠地,来到这个大千世界。此时,我们只是一个求生存的自然本能的小生命而已,还不具有人的本质——社会性。如果,一个婴幼儿离开社会,那么,他就不能发展成为人,因为他失去了使人社会化的主要条件——交际。
  印度狼孩卡玛拉(后来人们给他取了名字)自幼生活在狼群中,失去了与父母接触的机会,因此,不能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变成了具有人形的动物;四肢着地爬行,吞吃生食,学会象狼一样的嗥叫。他不认识人、世界,没有意识。人们发现了他,让他重回人的世界,教育他,这才使他逐渐认识自我和世界。我国不久前发现的“猪孩”与“狼孩”有相似之处。“猪孩”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平时父母只顾种田,让孩子与猪为伍,结果孩子就学到了猪的习性:在地上打滚、爬行、吃猪食。自从中央电视台披露了这一事实后,“猪孩”问题受到社会的重视,得到了专门的教育,但智力发展、个性形成已受到巨大的影响。
  人,只有通过社会化过程才会获得社会性。所谓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期望,掌握并理解一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价值观念和文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与交往是不可分的。人际交往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社会现实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交换和交流信息、经验、情感、意见、观念和习惯,也交换金钱、实物——一切作为社会价值和人的意识的体现物的物质客体,满足各自的各种需要。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互相创造”。
  社会心理学家林德·史密斯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孩子的社会化问题:“孩子只有在可能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条件下,通过语言影响他人和接受他人的影响,才开始社会化。”我们正是在母亲的怀抱中认识别人,学会第一句话的。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在自己的著作中,以小安娜的遭遇为例,说明一个人即使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但如果失去交往的机会,特别是与父母交往的机会,那么,对个性的形成和社会化的实现,必将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事情正是这样的:193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在该州一个农民家里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已满5岁的小女孩安娜。她出生后,她的母亲(精神不正常)就把她单独关在楼上的黑房子里,每天仅给她足以维持生命的牛奶,此外不与她接触。
  在当地官员发现她时,小安娜又瞎又聋,不会说话,不会笑,不会走,不会咀嚼,不认识自己。
  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调查研究中得到了美国同行相同的结论。苏联社会学家协会副主席哈尔切夫指出,家庭、父母是孩子社会化的必不可少的、具有深刻的独特意义的因素。他特别强调,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城市化及人口流动日益加剧,信息量急剧增长,大众传播日益普及,家庭气氛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孩子的社会化和今后个性的和谐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家长,不仅有养育之责,更有教诲之任;作为教师,不单纯是传播知识,更需注意通过交往(教学是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作为朋友,不单是在一起谈笑、游玩,也需注意相互在行为、处世方面的影响;作为同事和领导,不单要考虑任务、计划的完成,也应考虑在交往中相互满足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传播媒介的工作人员,除了关心发行率、收看率、收听率、上座率之外,更应注意社会效益,关心传播内容对观众、听众、读者的影响。
  ●无形的“维生素”
  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和机体的生长,都离不开人体所必需的各种维生素,缺一就会导致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玻交往,不仅对个人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我们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生命的延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不可缺的“维生素”。
  美国心理学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过一次实验,目的是测验孤独对人体的影响。他请一些应试者单独住进完全与他人隔绝,尽可自由吃喝睡,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阅读。任何人只要能在这些实验室孤独地住上4天即可获得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应试者起先都以为这是一次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好机会。但结果事与愿违,竟无一人能“睡享其福”。两天后,所有应试者都开始拼命敲打墙壁,要求出来。当他们重回“人世”后,都呈现出:神情痴呆,表情麻木,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大大降低,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全部恢复。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脱离社会群体,失去社会交往的可能,处于孤独境地时,会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会对人的健康带来严重破坏。
  健康的交往可以帮助你戒除恶习——如酗酒,使你重新回到正常人的队伍中来。人为什么会酗酒,原因很多,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酗酒是由于“某些人人格错综所致”,这些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忧虑不安及自卑感,于是藉酒自我麻醉,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西方及前苏联社会中人们酗酒者日众,与社会内部的冲突、矛盾和工作压力日益严重有关,无法摆脱者、失意者只得沉缅于杯中之物,乘醉酒之机放浪形海酗酒已成为西方社会,包括前苏联的一大祸害,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人直接因酗酒而丧生,如联邦德国一年至少有17000人因此而死亡。因而戒酒俱乐部就应运而生,戒酒俱乐部所组织的活动是小组讨论。这种讨论不拘形式,不受限制,人人都可以无所不谈,可以交流人生经验,也可一吐心中郁闷。在这里,有着类似经历的酒徒们,互不歧视,大家互相帮助,交流感情,最后产生了神奇的效果:许多被医生诊断为“不可救药的酒鬼”的人,戒掉了恶习,获得新生。故而,1983年联邦德国法兰克福戒酒俱乐部在庆祝他们30周年的节日时,总统亲自发贺电,市长亲临致词表彰。
  国外医学界对大量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发现70%的高血压患者的人际关系不好,处于紧张的状态,特别是家庭不和,夫妻关系紧张。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一直强调,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不得玻一个真正健康的人,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
  健康的新概念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状态。在日本,过去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健康的标准有“三快”——吃得快(食欲好)、便得快(消化排泄能力好)、入睡快(神经系统好)。现在加上一快:说得快。
  这要求一个人思维敏捷,善于交际,能迅速、准确地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并作出应对,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求现代人具有相应的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交往不仅是社会化和个性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不仅是工作、学习、生产的必要手段,也是我们保持个人健康、生命延续的基本需要之一。交往使我们得以交流感情、排遣孤寂,消散由紧张工作和快速的生活节奏所造成的压力。交往,使人增添力量,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
  如果你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除注意摄取必要的营养,锻炼身体之外,切莫忘记:多多与人交往!
  ●交际最优变量组合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就曾在《雄辩篇》中,探索过提高演说效果的途径。他认为,演说本身并没有什么魔力,重要的是演说前制定周详的计划并进行多次演说技巧的训练。
  1940年,美国社会学家卡赖特开始用科学方法研究交往的过程和效果,他认为,首先信息一定要达到接受者的感官;其次要使信息成为对方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再次,要让对方看到交往能给自己带来一定利益;最后要使对方将自己的行动控制在一定认知结构内。卡赖特的效果模式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
  西方学者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对人际交往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了许多试验,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依据。
  人际交往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互动形式,交际双方都希望达到最佳效果。但这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它涉及到交往双方的可信度、相似性、权力、相互调适、场所和时机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是多种变量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所以,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人际交往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有多种变量制约着交往的效果,这里分析几个主要的变量。
  A.主体的可信度。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任何交际都要引起对方的共鸣,或规劝别人弃恶从善,或唤起对方的激情以便共同行动。也就是说,交际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然而,这只是主体隐含在内心的主观愿望,也可能是一厢情愿,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的另一方,取决于另一方的态度。交往的另一方同样是有意志、能自治的人,对来自各方的信息都要经过判断,而判断的最初依据,就是主体的可信度。
  主体的可信度是客体根据经验判断出来的。一般说来,客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a.能力。即主体对传播内容熟悉的程度、是否内行、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等等。同样的内容,出自普通人之口与专家之口,具有极不相同的分量。
  表达能力也是能力的一种,具有流畅、得体、生动感人的表达能力,同样可以提高主体的可信度。
  b.品质。即主体的道德水平。人们通常对朴实、善良、忠诚的人投信任票,而对阴险、奸诈和心地歹毒的人嗤之以鼻,根本谈不上信任,即使他们偶尔说出真理,在接受者心目中也会打折扣、画问号。心地善良的老实人,即使能力稍差,和他交往虽不能给对方带来更多的好处,但他决不会存心害人。可见,主体品质的好坏,对其可信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c.性格和态度。一般说来,性格开朗、办事爽利的人善于交际,这种人具有人们喜欢的外表和外倾的性格。初到一处,他能很快打开局面,以他为主,马上形成一个交往中心。性格内倾的人,一则没有吸引人的魅力,二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人难以捉摸其思想脉络,很难取得对方的信任。同样,态度也是决定主体可信度的重要因素,任何主体首先要有一个友好的愿望,与人为善,使对方愿意接近。谦恭和平易近人的态度,遇事与人商量、从不强加于人的作风,给人以态度和蔼可亲的感觉,这就是主体赢得人心,取得客体信任的重要保证。而那些骄横不可一世的人,使人望而生厌,任何形式的交往都很难继续下去。
  主体的可信度是客体长期归纳出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往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着。交往初期,客体对主体的可信度作出初步估价,进行试探性的交往。通过反复交往,和主体频繁接触,客体可能修改最初的估价。交往结束时,主体的可信度给客体留下最后的知觉,形成终结可信度。
  总而言之,人际交往的效果与主体的可信度成正比关系。
  B.交际双方的相似性。古人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主体与客体的相似性对交往的延续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所谓交往双方的相似性,主要是指双方在动机、文化素养、性格、品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类似。
  a.只有双方都有加强理解,增进友谊的动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产生最佳交际效果。双方动机方面的差异,通过相互启发、劝导也可能会减校但如果差异长期不能缩小,其交往可能中断甚至停止。
  b.相同的文化素质或同属一个文化层次,也是影响交往效果的重要因素。基本同等的文化水平保证双方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交往深度。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习惯以及文化的运用。这些传统文化和特定的使用范围,也可能使交际者结成一定的群体,使其交往成为群体内的交流。文化差异给人际交往设置了障碍,不少情侣因为没有共同语言而分手。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差异并不是指学科差异,而主要是文化水平的差异。根据现代学科趋向综合的趋向,和不同知识结构的人交往,非但不影响交际效果,还能起到智力互补作用。
  c.性格相似可以缩短双方调适的时间,加深理解,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美国不少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表明:白人宁愿与自己性格、态度相同的黑人交往,也不愿与自己个性相异的白人交往。性格存在差异的人并非都不能交往。不同性格的人之间的互补效应,吸引着想改变自己性格的现代人。
  d.品质相似对交际效果的影响很大。忠诚老实的人,彼此之间能开诚相见,实事求是地评价对方,并能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对别人的失误能够谅解。品质高尚的人总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双方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他们之间的交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价值观相似也是影响人际交往效果的因素。中国有句成语“志同道合”,揭示出价值观与交往效果的关系。事业心强的人在彼此交往中,往往心心相通,很容易结下不解之缘。目光短浅,囿于见闻,心中只有个人和家庭的人,与前者相比,几乎没有共同之处,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价值观的差异对高层次的精神交往影响更大。
  总之,相似性是相对的,它与相异性比较而言,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频繁的交往和情感移入,一般会使双方差距缩短,相似性增加,以提高交往的效果。
  C.权力变量。权力是影响交往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变量,它并不固定属于哪一方,对交往双方都能起控制和协调作用。
  表面看来,人际交往似乎是自发的、无秩序的进行着,其实不然,交往规范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另外,权力也通过组织和非组织对交往效果实施其影响。
  在交际中起作用的权力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奖赏权力。主体对客体能尽快理解其信息,并积极协同行动予以肯定和鼓励;而对那些无动于衷、不闻不问的客体,则给予不同形式的否定或批评。二是参照权力。主体求助于客体与之保持一致,并协调行动,其中只有请求支持的成分,而没有任何强制成分在内,这种权力就是参照权力。三是内行权力。这是客体感知到主体拥有较多的学识或业务专长,而自觉赋予主体的权力。这种权力,更确切他说,是权威。是靠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自发地起作用。四是合法权力。
  客体自愿推崇主体,将对方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确认其施加影响的合法性,形成一种遵从模式。
  权力对交往的影响分为强制性与非强制性两个方面。一部分交往规范,如法律制度、行政奖惩制度,群体或组织领导人委派的任务等,这些规范规定了交往的界限,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然而,对于交往而言,影响更大的还是非强制性权力,道德、习惯、文化传统等规范,基本属于参照权力。对权威的崇拜,对英雄人物的尊敬,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要求自由和自立,要在多种行为模式中进行选择,所以,非强制性权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心理机制,他们乐于接受这种权力的指导。可见,非强制性权力比强制性权力将对交往效果发生更大的影响。
  D.交往双方的相互调适。交往双方的相互调适是影响交往效果的另一重要变量,也是人际交往得以持续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人际交往与机械传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接受者也是能动的主体,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控制着发送者。因此,交往双方必须同时放弃某种自治,求同存异,进行有利于交往持续下去的调适,否则,交往就难以继续下去。
  所谓调适,就是要使交往的内容、方式、媒介适合于双方,改造某些不适合的成分或部分,使交往更有针对性。人口统计学一般使用五个变量区分人的差异:年龄、性别、社会与经济背景、种族和民族因素、智力。一般说来,老年人比青年人阅历深,有主见,不易被说服;女性比男性容易改变观点;富有的比贫困的人财大气粗,易于发号施令,而不愿屈从于人;各个种族和民族的人都有其自尊心,都可能给沟通带来一定障碍;人与人之间智力和理解能力不同,需要反复调适,以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目的。
  交往双方的调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贯穿于交往过程的始终。初期的调适只涉及交往的外在方面;继续调适主要是改造双方的认知结构和思想品质,以形成接近的理解系统;后期调适则涉及双方的心灵深处。随着交往的发展,人际调适由浅入深,双方的友谊会蓓蕾绽开,硕果累累。
  E.场所和时机的选择。在人际调适之前,交往的场所和时机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有某种过失的人,最怕当众揭“伤疤”,两个人私下面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遭受过重大挫折的人缺乏自强的勇气,特别怕当众受辱或受怀疑,当众肯定其优点和进步,对之表示赤诚和理解,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向对方提出个人的请求,往往难以启齿,选择适当的场合尤为必要。
  交往场所与方式相互联系,场所选择直接涉及到交往方式的转变。用简单说教的方式教育青少年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就不如组织郊游,为烈士扫墓,访向烈士家属,请烈士生前战友作报告等交往方式效果好。针对现代青年人的特点,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多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有益的交往活动之中,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对求人办事的程序描写有很多类似之处,在宴席上,酒过三巡,主人起身举杯,点出宴会的主题。主人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机向客人提出请求,一则客人已经接受人情,二则几杯酒入肚,添热壮胆,宾主兴致正浓,容易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交往时机的选择都有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际交往的时机选择的集中概括。要选择别人最需要的时机帮助人,就象《水浒》中的“及时雨”宋江;相反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却是为人所忌恨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通过人际交往解决思想问题的经验,时机选择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新发现的问题趁热打铁解决,越是艰苦的训练越需要官兵之间的个别谈心,干部、战士探亲归队后立即开展家访等,都是交往时机选择的成功范例。可见,交往时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交往的成败,对交往效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空间和时间的选择得当,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空间和时间有机结合会产生有利的社会背景,会形成一种声势的气氛。人们在进行比较重要的交往时,总是同时考虑地点和时间两个因素,使两者相互促进,以产生最佳的效果。
  F.情感与道义对交际态势的影响。一般说来,情感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和激情,对人际交往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激励或抑制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通过交往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推动或阻止交往的重要力量。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快感,有了感情,就能促使人们蔑视世俗偏见,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主动地发展彼此之间的交往。反之,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虽然碍于种种传统观念,顾及各种社会舆论,而不得不勉强维持某种交往关系,但这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迫不得已,做做样子,装装门面而已,这种情感对于交往的积极主动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举个例子,有的家庭夫妻感情已趋破裂,但男方考虑双方分离在道义上对其子女负有责任,女方则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顾及自己的“面子”,致使婚姻关系勉强维持,甚至私下订立“君子协定”,使情感交往维持在最低限度。这种交往给双方带来的不是幸福,这时的夫妻关系已不能再继续下去,破裂和解体只是时间问题。
  情感在交往过程中有时还起着一种重要的“补偿”作用,亲密的朋友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会感到心里缺少点什么,在交往过程中即使作出一些牺牲也值得。
  感情冲动有很大焕发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把交往推向高峰,产生难以预计的效果。然而,感情冲动有时也会挣脱理智的控制,超越人际交往发展阶段和规范,造成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异性青年交往中更为多见。
  建立在理性的、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人际交往,伴之以感情,不仅带有客观必然性,而且对于交往的持续和效果的强化,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道义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社会义务与责任的作用。
  同情与怜悯是道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不等价的交往。从发送者本人来看,帮助弱者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带有任何恩赐的色彩。在战争年代,根据地人民抚养烈士的遗孤,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把革命干部的子女抚养成人;解放后,四处打听孩子的亲人,一旦有了下落,立刻送子认亲,不要对方对自己有任何答报。这种慷慨相助的高尚情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同情与怜悯,是一个群体或国家在危难中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道义责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在处理相互关系,采取有效行动之前,把对他人以至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殃及别人。
  可见,道义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影响人际交往的变量,既有客观环境因素,又有交往双方态势、态度错综复杂的变更与发展。要掌握交往的主动权,使整个交往都沿理想的路线向前发展,必须从总体上认识影响交往效果诸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各种变量的最优配置,调动其中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这种权变的运用就是交往艺术。
  现代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既要节省时间,又要提高效率,将交往效果物化在社会关系之中,同时交往能力随之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使人际交往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成功的事业离不开交际
  成功,是每个人都企求的。成功靠什么?人们会说,靠勤奋、知识、才华、胆略、毅力和机遇等等。无疑,这些都是成功的要素,但是,作为现代人,交往是取得成功的一大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统率着一支由多国组成的大部队,手下有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和美国的巴顿将军等一批著名的军事将领,他们都久经沙场,自视高明,互不服气。艾森豪威尔的指挥才能实在并不比他们高明多少,但是“艾克”却有一种高于他们的才能——善于处理错综复杂的关系,因而他能驾驭这样一批桀傲不驯的将领,统帅这样一支庞杂的部队,并获得大家的尊重。美国公共关系专家道顿写道:“艾森豪威尔是了解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的少数人之一,我们此生不大可能再见到在这方面能与他相比的人了。”
  我们有幸生在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我们每个人自由地发展,有所作为的天地远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广阔了。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组织所面对的信息和外在刺激因素之多、之强,也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广泛的、频繁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交往,以便及时作出反应,调整自己的行动。
  因此,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故而,国外的大企业在招聘或提拔人员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一个人的交往能力作为重要条件。
  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关于“个人奋斗”成功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于是“个人奋斗”长期以来一直成为想取得成功、实现个人抱负和理想的人的信条。
  实际上,纯粹的个人奋斗是不存在的。举世闻名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在专利局登记的有1328种,前前后后加起来不下两千种,在1882年一年里,他平均两天半多一点的时间就有一种新发明。且不说爱迪生是如何从前人那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就拿每一项发明来说,离开他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反复实验,爱迪生单枪匹马是无论如何不行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创造性同合群息息相关。要想有所创造,事业成功,必须学会与人合作。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我把自己所具有的浅薄知识归功于不耻下问,与人们详细讨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使我得益匪浅。”17世纪尚且如此,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通过交往获得信息,就更为重要了。占有了信息,就是占有了知识、资源、动力,这一切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艾柯卡在他的名著《反败为胜》中写道:“酝酿构想的最佳方法乃是通过你的同事相互琢磨。这一点可以使我们确认团体精神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同两三个人坐在一起商谈所能发挥的‘触媒效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事实上,我个人的成功大部分归于此。因此,我十分鼓励主管人员之间花费时间相聚在一起谈谈,不一定是正式的会谈,随便聊天也好,这对彼此提供意见来解决问题,是有助益的。”
  然而,必须指出,在我们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认为交往能力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善于交往被认为是“不踏实”、“耍手腕”等等,这是长期以来封建的人际关系观念所造成的。在封建等级制度下,需要的是“归属型”的人——服从人治,唯上是命,人际交往处于封闭状态,这起着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据国外学者研究,人们平均有70%的时间用于交往,也即用于听、讲、读、写等方面,不是传递信息便是接受信息。因此,生活在现代社会而鄙视交往,是无法适应社会要求,满足个人需要的。
  在现代社会里,需要的是“自我实现型”的人,人际交往处于开放状态,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meta http-equiv=&& content=&0; url=http:// &&&link href=&http:// /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P& &/P&[url]
[colRed]|ii [col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二章日常交际礼仪
 & &●见面与介绍
  ●交谈与交际
  ●待客的礼节
  ●做客的礼节
  ●宴会礼仪
  ●舞会礼仪
  ●馈赠的礼节
  社交,这是现代主活的需要,是现代人人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要搞好社交,必须懂得与讲究社交礼节。
  古人云:“先学礼而后问世。”就是说,人在踏入社会之前必须先把礼节学好。讲究交际礼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中,自觉遵守表示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恰当运用交际场合惯用的形式。
  在社交生活中,人们把讲究礼节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
  我们这里讲的交际礼节,是日常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并不奥秘,也不复杂,是今天社交活动中所通用的新礼节。
  ●见面与介绍
  A.招呼。熟人相遇,总要打一声招呼;即使双方是一面之交,也不应毫无表示。漫不经心的习惯在无意间会造成无礼的行为。心不在焉的人正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听不到别人招呼他的声音,看不见别人要与他交谈的举动,他们与朋友在路上擦身而过却视而不见。如果你是大艺术家,自会有人对你的行为作浪漫的解释,否则,你的朋友难免感到懊恼。
  聪明人遇到面熟的人就打声招呼点点头或笑一笑,而不冒险冷淡一位可能是自己认识的人。
  在公共场合遇见熟人,比如剧院、餐馆、商店等,只要不影响旁人,你自然可以与熟人寒暄交谈。但在看电影或文艺演出时就不要寒暄了,否则会影响别人。如果双方相距过远,比如说隔着马路,不叫喊便无法谈话时,不如微笑招招手算了。
  一般地,年轻人应主动向长辈致候,男士应主动向女士打招呼。
  见面时最简单的问候语就是“你好”。或根据早晚时间说“早上好”、“晚上好”等。有些人在见面时使用“早安”、“晚安”、听起来有点娇揉造作不自然,还是以不用为好。如果是熟人,你就按平时的称谓招呼一下也是可以的,如“老王”、“小李”、“丽丽”等等。此外也可以再加上一两句评论天气好坏之类的话。同辈之间用点头代替语言也不失为一种友好表示。
  按以往的习惯,人们见面时总爱问:“吃了吧?”“还没睡?”路上相逢便问:“上哪儿去?”“干什么去了?”等等,这种提问式的问候如果用得恰当可以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但很多人不分地点、时间、场合问人家“吃饭了没有?”等等,结果往往使对方啼笑皆非,弄得很尴尬。所以,这种问候方式不能作为通用的一般方式,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分清时间和场合。如果你觉得这样太麻烦,那就干脆说声“你好”算了。
  B.握手。多用于见面致意和问候。人们彼此之间通过介绍相互认识,以握手表示友好和愿意与对方见面的心情,以便更多的交谈和更深入的了解对方。对久别重逢的友人以握手表示对对方的关心、问候和亲近之意。人们之间经介绍、相识到交谈之后,或朋友来访之后告别时,一般都以握手表示感谢对方、保持联系、欢迎再来的心情。
  除了见面致意和问候之外,握手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比如某人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同事们可握手向他表示祝贺,他也可以采取握手的方式向前来祝贺者表示感谢。
  握手时,双方应先打招呼或点头示意,然后是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密切可边握手边问候,时间也可长一些。初次见面者,则应听完介绍之后轻轻地相握,握一下即可。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握手,上身应稍稍前倾,以双手相握,表示尊敬;男士与女士握手,往往只需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或轻轻地贴一下;女士与男士握手,只需轻轻地伸出手掌。
  握手的程序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各种条件来确定。一般地,握手的基本规则是:主人与宾客握手,主人应先伸出手来,宾客待主人伸出手后,方可伸手握之,年长者与年轻者握手,年长者应先伸出手来,待年长者伸出手后,年轻者方可伸手握之。身份高者与身份低者握手,身份高者应先伸出手来,身分低者方可伸手握之;女士与男士握手,女士应先伸出手来,男士方可伸手握之。
  无论是什么条件,什么身份的人,握手时都应按照以下要求去做:a.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
  b.不需看着第三者或低头俯视地面,更不要四处张望或凝视远处,因为这样会给人一种心不在焉或对对方不尊重的感觉。
  c.多人同时握手时,请不要交叉,应有顺序地待他人握毕,你再伸手。
  d.当老人或贵宾向你伸出手来,最好能快步趋前,用双手相握,并热情致意。
  e.与女士、身份高者、年长者或贵宾握手时,要掌握好力度,不要抓住对方的手使劲摇动。
  f.男士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女士可以不脱手套。
  握手的礼节应用很广,在以下场合不宜忽视与别人握手:a.在被介绍与人相识,双方互致问候的时候,应与对方握手致意,表示为相识而高兴。
  b.久别重逢的友人或多日未见的同学,相见时应热情握手,以示问候、关切和感到高兴。
  c.当对方获得新成绩、得到奖励或有其他喜事时,与之握手,表示祝贺。
  d.领取奖品时,一定要与发奖者握手,以表示感谢对自己的鼓励。
  e.当拜托别人某事并准备告别时,应以握手表示感谢和恳切企盼之情。
  f.在参加各种宴请(包括茶话会、招待会)之后告辞时,应和主人握手表示感谢。
  g.邀请客人参加活动,告别时,主人应与所有的客人一一握手,以感谢客人光临。
  h.当别人为自己做了某件好事时,应握手致谢。
  C.介绍。介绍是社交场合中相互了解的基本方式。通过介绍,可以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交谈,更多地沟通和更深入地了解。
  根据对介绍方式的划分,我们就其中较为重要的,并经常使用的几种方式进行分析,以期掌握不同介绍方式中的具体方法。
  a.自我介绍。在许多人交谈或聚会的场合,如果你要和一个不相识的人谈话,首先应该做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时,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和单位等,同时递上事先准备好的名片。
  如果见面双方,一方是主人,一方是宾客,则作为主人一方通常应主动打招呼,以示不但知道客人来访,而且表示高兴与之会见。
  如果你应邀参加一个宴会,因来迟而未被介绍,这时应该一边道歉,一边做自我介绍,以方便交谈,避免尴尬的局面出现。
  在其它社交场合,如果没有人对在场者进行介绍,而又彼此不太熟悉,主持者或有关人士就应该提出建议,“请大家自做一下自我介绍”。
  b.他人介绍。他人介绍,是指在社交场合,由他人将你介绍给别人。这种情况对于身份高者、特邀嘉宾等是经常碰到的事情,以个人身份出入社交场合与某些人相识时,也经常由他人来做介绍。
  由他人做介绍,自己处于当事人之中,如果你是身份高者或主人等,听他人介绍后,应立即与对方握手,表示热情、欢迎、很高兴认识对方等意;如果你是身份低者或宾客等,当未被介绍给对方时,应耐心等待,当将自己介绍给对方时,应根据对方的反应来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对方主动伸手,你也要及时伸手;对方愿意交谈,你应表示高兴交谈;对方让你稍等并表示歉意,你应说,“没关系”,并耐心等待。
  介绍时,除女士和年长者外,被介绍者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议桌上可不必起立,这时,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相距近者可握手,远者可举起右手致意。
  c.介绍他人。为他人做介绍时,介绍者处于当事人之外,因此,介绍之前必须了解被介绍双方各自的身份、地位等。在介绍时,要坚持受特别尊重的一方有了解对方的优先权的原则。也就是说,先向身份高者介绍身份低者;先向年长者介绍年轻者;先向主人介绍来宾;先向女士介绍男士;先向先在场者介绍后到场者。
  介绍时手势动作应文雅。无论介绍哪一方,都应手心朝上,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指向被介绍的一方,并向另一方点头微笑,并做介绍。切忌伸出手指指来指去,尤其对身份高者年长者更要注意。必要的时候,可以说明被介绍的一方与自己的关系,以便新结识的朋友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
  d.集体介绍。集体介绍一般可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将一人介绍给大家;另一种是将大家介绍给一人。前者适用于在重大活动中对于身份高者、年长者和特邀佳宾的介绍,介绍后可让所有的来宾自己去结识这位被介绍者。后者运用于非正式的社交活动中,使那些想结识更多的、自己所尊敬的人物的年轻人或身份低者满足自己交往的需求,由他人将那些身份高者或年长者介绍给自己;也适用于正式的社交场合,其主要领导人对其特殊下属(如劳模,有突出贡献者)的接见;还适用于两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交往集体的相互介绍。
  e.商业性介绍。商业性介绍和一般社交性介绍颇有不同。商业性介绍,目的在于使双方相识、了解和信任之后,建立某种贸易性的往来关系,以发展自身的事业。这种介绍方式,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影响着社交性介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商业性介绍亦可称实业性介绍。在介绍中,无论男女老少,只凭一个衡量标准,即社会地位的高低。遵从社会地位高者有优先了解对方的原则。在任何场合,都是将社会地位低者介绍给社会地位高者。比如,介绍时可说:“王总经理,请允许我将我的秘书刘小姐介绍给您。”然后才说:“刘小姐,这位是远华公司的王总经理。”
  在实业界,当男士被介绍给比他地位低的女士时,无须起立。只有当两个人的社会地位相同时,才遵循先介绍女士的习惯。
  D.名片的使用。名片通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使用:一是带有商业性质的横向联系与交际中使用;二是在社交的礼节拜访中使用;三是在表达感情或表示祝贺的场合中使用。
  交际性名片,用于社交场合中的相互了解,在自我介绍或被介绍之后使用。在递接名片时,如果是单方递接,最好能双手递,双手接;如果是双方互换名片,应右手递,左手接。名片的正面朝着对方。接过对方的名片应点头致谢,并认真地看一遍,最好能将对方的姓名、主要职称或身份轻声读出来,以示尊重,遇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请教。将对方的名片放在桌上时,其上面不要压放任何东西。收起名片时,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将名片放在一个最重要、最稳妥的地方。切忌接过对方的名片,一眼不看就立即收起,也不要将其随意摆弃,这样会被对方认为是一种不恭。
  拜访性名片,可用于下列情况:寄送礼物时,可将名片附在其中;赠送鲜花或花篮时,可将名片附在其上;在非正式的邀请中,可用名片代替请柬,并写清时间、地点及内容;拜访好友或相识的人而未相遇,可以用名片作为留帖,并附上适当的文字。
  感谢与祝贺性名片,用于当朋友送来礼品或书信时,代作收条或谢帖;当朋友有重要的庆祝活动时,可寄送一张名片,附上亲笔题写的祝语作为对朋友的祝贺;此外,寄送名片,还可用于对朋友及其亲属的问候等。
  ●交谈与交际
  A.基本的礼节。人从咿呀学语开始,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都是用语言进行交际,都是用语言进行思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组织者,也是每个人最忠实的伴侣。怎样使语言更好地发挥它的交际功能,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更加完善,这是每个人的愿望。
  在任何社交场合,诚实与热情都是交谈的基矗只有开诚相见的谈话才能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气氛才能融洽。
  谈话时,双方应相互正视,相互倾听。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更不要看书看报,或者面带倦容,哈欠连天。也不要做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如玩指甲、弄衣角、搔脑勺等等,这些动作显得猥琐,也不礼貌。
  交谈时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轻易打断或插话。万一需要插话或打断对方时,应先征得对方同意,用商量的口气问一声:“请等等,让我插一句”,“请允许我打断一下”,或者“我提个问题,好吗?”这样可以避免对方产生你轻视他或不耐烦等不必要的误解。
  如果是许多朋友在一起交谈,讲话的人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其中一两个你熟悉的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倾听的人除了特别注意正在说话的人之外,你的目光也应偶尔光顾一下其他的人。应该使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尽让两三个人说话。对于比较沉默的人亦应设法使他开口,比如问他:“你对这件事怎么看?”或“你有什么看法?”等等。
  B.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交谈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感想和情绪,而是一种合作的程序。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地位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趣味,都有不同的语言和习惯。因此,在交谈中选择什么样的话题,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口吻应当有所不同。这样大家才能感到都是“自己人”,否则便会产生无形的隔阂。比如,对未婚青年不要谈育婴问题,不要和艺术家谈怎样理财等等。
  如果你缺少广博的知识和控制谈话的能力,你可试着从对方的话语里找出他的兴趣所在,让他对自己有兴趣的题目发表看法等等。一般说来,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多是他知识储备中的精华部分。即使你原无此兴趣和爱好,又何妨不听一听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呢,而且说不定你就会对这些爱好发生兴趣。
  C.就地取材。访友拜客或有求于人总要先寒暄几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则会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之嫌。如果场合适宜,说几句“今天天气真好”之类的话倒也不错,但如果不论时间、地点一味是天气如何如何未免有些滑稽。最好还是结合所处的环境顺手牵羊,就地取材来引出话题。如果是在朋友家,不妨赞美一下室内的陈设,比如问问电视机的性能如何,谈谈墙上的画如何出色等等。这样的开场白并非是实质性的谈话,主要是使气氛融洽。
  因此,你评论某件东西不宜用挑剔的口吻,要多用“这房间布置得不错呀!”
  “这幅画映衬着花瓶,配起来很好看”之类的话语。总之,采用赞美的语气,是最得体的办法。
  D.倾听的艺术。善于倾听,是谈话成功的一个要诀。在你倾听对方谈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与说话人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或做一些手势动作,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
  b.听者应轻松自如,除非对方在讲一件骇人听闻的消息。你应不时表示“哦”、“嗯”等等,以引起对方继续谈话的兴趣。
  c.通过一些简短的插语和提问,暗示对方你确实对他的话感兴趣。或者启发对方,以引出你感兴趣的话题。
  d.善于从别人的话语里找出他没有能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避免产生误解。也可用一两个字暗示对方,说明你不但完全理解他的话,甚至和他趣味相投。
  e.不要急于下结论,过早表态会使谈话夭折。
  当然,你对对方的话不感兴趣,且十分厌烦,那你就应设法巧妙地转变话题,但不要粗鲁地说,“哎,这太没意思了,换个题目吧”。
  E.引导话题。提问是引导话题、展开谈话或转换话题的一个好方法。提问有三种功能:一是通过发问来了解自己不熟悉的情况;二是把对方的思路引导到某个要点上;三是打破冷场,避免僵局。
  提问首先要注意内容,不要问对方难于应付的问题。比如超出对方知识水平的学问、技术问题等等,也不应询问人们难于启齿的隐私,以及大家都忌讳的问题等等。
  其次是注意发问的方式。查户口式的一问一答只能窒息友善的空气。提问的人应对发问进行方式设计。比如家中来了一位东北客人,你若这样问:“你是东北人吧?”“你刚到北京吧?”“东北比北京冷吧”等等,对方恐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是”。这不能怪客人不健谈,而是这种笨拙的发问也至多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如果你换一个问法:“这次到北京有什么新的感触”?“东北现在建设得怎么样?有什么新闻?”等,这样的话,对方不但可以介绍一些你所不了解的新鲜事,还会使客人充分叙述自己的感受而使空气自然融洽。
  如果你提的问题对方一时答不上来,或不愿回答,不宜生硬地追问或跳跃式地乱问,要善于调换话题。如果对方仅仅是因为羞怯而不爱谈话,那你就应先问点无关的事,比如问问他工作或学习的情况,等紧张的空气缓和了,再把话题纳入正轨。
  F.先思而后言。有些青年虽常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但从不注意自己的谈吐,他们常是心不在焉地胡乱议论,从不想想他们在讲些什么,为什么要讲,怎么讲等。讲话不思考,无准备,或文不对题,无的放矢,给人以浅薄之感。
  比如一位年轻母亲对坐在她旁边的未婚男士讲述她婴儿的种种调皮和儿语,使对方十分尴尬。或者是一个年轻人不断谈论自己的父亲的权势,这不但使听者厌烦,而且会引起对方对其夸耀对象的反感,反而使其热爱的人的名誉也受到不公平的影响,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因此,每当说话之前,应对自己所要说的话稍作思考。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知已知彼,即一方面对自己的性格、脾气、心境有个正确的估计,设置自我“警戒线”。同时对对方的个性、爱好兴趣等有个概略的了解。二是对谈话本身有所准备。即谈话的内容、提问的方式、语言、声调等等。
  我们有些人常常在谈话中不自觉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碍于礼貌,也不可能有人公开出来提醒我们,这只有靠自己留心自己的讲话,并注意对方的反应,这样才能发现自己不适当的话题和词句。三思而后言,应成为我们交谈时的准则。
  ●待客的礼节
  社交中,接待来访客人是一门艺术。讲究待客的礼节,热情、周到、礼貌待客,就会赢得朋友的尊敬。如果不注意待客礼节,就会使客人不悦,甚至因此而失去朋友。
  A.洒扫门庭,以迎佳宾。预先知道客人来访,要提前做好接待准备工作。整理房间,准备好茶杯烟具、糖果烟茶。主人要仪容整洁,自然大方。
  蓬头垢面,或穿着睡衣短裤会客是不礼貌的。
  如果要留客吃饭,事先要了解客人的习俗、爱好和年龄,以便备好饭菜原料。如果事先获悉客人要留宿,最好让客人单住,并把客人的房间及床铺等用品收拾得干干净净。
  如果是远道来客,必须事先掌握来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抵达的时间。特别是初访的客人,对地形不熟悉,一般要尽量远迎一些,以免客人走迷路。
  B.宾至如归。客人来到门前,应主动出门迎接,请客人进屋。如果客人是第一次来访,应该给家里其他人介绍一下,并互致问候。然后热情地给客人让座。上茶时最好双手递送,茶要倒八分满。给会吸烟的客人递烟。
  如果是天气炎热的夏季,主人可递给客人一块凉手巾,擦脸消暑,或递上扇子,或打开电扇、空调,并送上一杯冷饮。如果在寒冷的冬天,则应把客人请到暖和一些的房间,倒杯热茶。如果客人远道来,要问问是否用过餐,要不要马上用饭。
  来访者是老朋友则不必拘泥于礼节,尽量随意一些为宜。但也不宜当着客人的面公开家庭内部矛盾,更不应在客人面前发生口角,吵吵闹闹,或因小孩做错了事而大发雷霆。心里不愉快,要善于克制,不要在客人面前流露出不快之色,以免客人误会和尴尬,更不能迁怒于客人。
  待客时不能对小孩放任不管,任其在室内淘气折腾,搅得客人坐立不安。
  客人带来的小孩,要找些玩具、画册、小人书,让孩子在一边玩,稳定孩子的情绪;或让自己的孩子陪着客人的孩子玩耍,免得孩子“认生”、哭闹,影响交谈。
  对老年来访者,更应彬彬有礼,招待周到。和老年人交谈,尤其要注意谈话态度要诚恳、谦逊,多让老人谈,多谈些老年人关心的话题。对有特长的老人,可以向他们请教,以此打开老人的“话匣子”。或者可以先扯一些家务事,使气氛融洽后再转入正题。老年人平时活动范围一般比较小,他们对晚辈、年轻人的招待如何往往比较看重和敏感。对他们周到体贴,他们会感到欣慰。
  如果来客不是自己的客人,而是父母、爱人、兄弟姐妹或子女的朋友、同事、同学,也应主动招呼、接待,这样既是对客人表示全家都欢迎他的来访,也显示了你的家庭和睦。如果来客要访的亲人恰好不在,你应主动向客人说明情况,并询问有什么事需要转告或代办。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客人态度冷漠、怠慢不理,会引起客人的不快,也是不礼貌的。
  如果来访者是“不速之客”,即客人是不约而来,使你毫无准备,这时也应将房间里紊乱的物品赶紧收拾一下,使客人有干净的坐处,并向客人表示歉意。“不速之客”有时会给你的生活、学习、工作诸方面带来不便,这也不足为奇。切不可将客人拒之门外,或面带悻悻之色,使来客陷入尴尬境地。此时应尽快了解客人来访的目的,以便见机行事,妥善处理。如果有人在你确实感到不便时来访,比如:客人来时,你恰好要有事外出,你最好尽可能有礼貌地说:“我刚好要出去,真对不起。”向客人说明情况,另约个时间交谈,并致以歉意。但多数情况,是将客人邀请进屋,予以接待,作陪时间长短,当然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
  如果客人想谈事又不太好意思启齿,或想单独一个人交谈时,家中其他人应自觉回避,不要围着听,使客人难堪。若有条件,可以换个房间进行个别交谈。
  与客人交谈时要心平气静,不要频繁看表,不要呵欠连天,以免对方误解你在下逐客令。平时一些朋友和邻居串串门应热情欢迎,倘若客人过长的逗留将影响你的事务或作息,这时,你就必须减少谈话,只听不说,并不再递烟或添茶。如果客人没有领会到这一暗示,你就可直接了当地说:“真对不起,我??”之类的话,很有礼貌地向客人说明结束这次来访交谈的理由,客人会知趣地告别的。实际上,这种尴尬局面往往可以防止,只要你在邀请客人时,或在接待交谈中,让他知道你在几时有事要办或因故需要几时休息,届时略加提醒,细心的客人是会准时主动告别的。
  久不见面的友人来访,理应挽留吃顿便饭,一般客人来访,到了用餐时间也应邀请他们一起用餐。菜肴准备要视情况而定,一般以略比平时丰盛为宜。给客人盛饭,要装八分碗,不要盛得太满。当客人表示吃饱了不再吃时,不要再坚持让他再吃。注意饭后上水。
  C.送客——不容忽视的学问。社交中送客也有学问,不讲究送客的礼节,即使接待得很好,也可能前功尽弃,最后给客人留下不良印象。
  客人要走,一般应婉言相留,这并非多余的客套。因为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客人本来还想同主人交谈下去,但又怕多谈了会影响主人及其家人,而顾虑重重,心里矛盾,便以“告辞”来观察主人的反应。所以,当怀有这种心理的客人提出告辞时,不加挽留,急于送客,客人会感到扫兴。客人要走,应等客人起身后,主人再起身相送,先于客人起身送客是不礼貌的。
  客人告辞时,家里在场的人,都应该微笑起立,亲切道别,让客人感到,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热情好客的。
  如果客人带来了礼品,主人应表示谢意,并在送客时适当还礼。对客人的礼物不能无动于衷,“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是亲朋老友带来了礼物,也不能若无其事,也象受之无愧似的,理应表示谢意,或请求他们以后来访不要携带礼品了,或相应地回些礼物。比如,客人来访时常常给主人家的老人或孩子带些糖果糕点之类的礼品,主人送客时,可回赠一些自家准备的糖果糕点给客人的老人或孩子。如事先无准备,也可先暂表谢意,待以后回访客人家,报以相应礼品亦可。
  送客时一般应送到大门口或街口。常客、老熟人或一般来访者,也可随意一些,送出门口或送到楼梯口,致意告别即可。把客人送出门后,注意回身关门不能过重,以免客人误以为主人对他不满而生疑虑。
  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行,应更加主动、热心、细心。得知远客将要离别的消息后,要事先问清客人起程的时间,所需乘坐的车辆班次,是否需要办理行李托运或代购车票。送行时,陪送到车站、码头、机场,并为客人备好水果、点心之类的路餐。到车站、码头、机场送客,如无特殊情况,一般要等火车开动、轮船起锚、飞机启航,挥手致意告别后再离开,过早地撇下客人离开,是不礼貌的。因故不能远送时,应向客人说明情况,并致歉意,或请人代为送行。
  总之,无论是接待客人,还是迎送客人,都要使客人感到温暖、融洽,使客人感到主人是诚恳、热情和懂礼节的,给客人留下美好的记忆。
  ●做客的礼节
  走亲访友,人之常情。一次理想的拜访,不论时间长短,双方都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均感到是一种友情的享受或有所收获。要获得做客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懂得做客的礼节,讲究做客这种社交活动的艺术。
  做客应以不妨碍对方为原则,要选择适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假日的下午或平日的晚饭后为宜。应尽量避开吃饭、午睡、主人家最忙碌的时间。如果晚上访友,不要去得太晚,更不要在主人临睡的时候去拜访,以免影响主人及家人的休息。
  到达主人家,不能破门而入。即使是夏天,房门是敞开的,也要以其他方式(按门铃或敲门框)使主人知道有客人来访,听到主人招呼后再进门。
  进屋后,见了主人家里的人,不管熟悉与否,都要与之一一打招呼,微笑点头致意或握手问候。
  进屋之后不要贸然就坐。如果有人引你到客厅稍候主人,要站着等候,待主人出来说“请坐”后再坐下。如果主人是位长者,自己不能先坐,待长者坐下后再坐下。如有其他客人在场,可先在一旁坐一会,不要随意打断人家的谈话。
  主人递茶点烟时,要站起来,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来。吸烟者要尽量克制,能少吸则尽量少吸;若主人不吸烟,则不吸为佳。
  在朋友家里,要注意举止彬彬有礼。即使来往频繁、非常熟悉的朋友,也理应不过于随便。若是知己至交,彼此性情相随、脾气相合,双方毫不介意,自然可以随意一些,这都另当别论。
  拜访的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平常邻居、朋友“串门”,大多数情况下,三日不见、五日见,只是假日、饭后,随意看看走走而已。要是这样的话,逗留时间更不能太久。一般是应邀喝些饮料,聊两句家常,逗留几十分钟到一小时是最适宜不过了。如果双方关系亲密,兴致又好,可多谈些时间。但千万不要拖得太久,宁愿和对方在兴趣最浓的时候分手,也不要拖到彼此兴趣索然的时候。但有些老友之间,不尽兴不散已成惯例,那就另当别论。此种情形,时间已是次要问题,整日不休,通宵达旦,也不乏其人。
  如果遇见对方心不在焉,或是心情不太好,精神不振,谈话则适可而止,及时告辞为好。若尚有事情必须与对方商量或向对方请教,那就开门见山表明来意,不可东拉西扯,拐弯抹角,浪费时间。你说明来意之后,对方若明确表示愿意现在和你交谈,则谈下去;如果对方仍表现淡漠,则坚决“刹车”,有话只能改日再谈了。
  如果走亲访友时带着孩子,要教育孩子懂礼貌讲礼节,要会称呼主人家里所有的人。不要让孩子在屋里乱跑、吵闹,不要让孩子随意翻动主人家的抽屉、柜子、器皿,更不能让孩子随便讨要主人家的糖果、玩具等物品。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万一孩子做错了事或失态的时候,要耐心地教育、诱导他改正错误,并向主人致歉。切不可在主人面前对孩子大声训斥,厉声责骂,甚至殴打孩子,惹得孩子大哭大叫,使主人尴尬,四邻不安,这是十分失礼、失态的。
  在主人家里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东走西逛,随意参观主人没有邀请你去的房间。尤其与外宾来往,要注意不要随意侵犯别人的“个人领地”。在西方,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也不可随便出入他人房间。客人只可坐在会客室内,不可不经邀请而擅入主人的卧室和厨房。
  走亲访友还应注意守时守约,一旦约好,应准时到达,不要让对方久等。
  如有特殊情况误了时间,应尽可能及时通知对方,并表示歉意。
  走亲访友,还要讲究告辞礼节。告辞之前,不要显出急着要走的样子,以免使主人误以为你待得不耐烦了。一旦提出告辞,只要不是主人诚意执着地挽留,就应该起身,向主人道别,对主人的家人及在坐的其他朋友致意道别。如主人送你出门,你要走出几步,或在街巷拐弯处,回过身来说“请回”,或“请不要送了、谢谢”,或“请留步”,或“好了,再见”。不可把人家甩在后头,头也不回地大踏步昂首而去;也不能和送行的人说个不休,让人家陪你没完。
  如果人多的聚会、宴会时要早走一步,不必大声道别,以免惊动所有的人为你送行。只要悄然地向主人告辞,并表示歉意。如果被其他客人发现,可以轻声地个别道声“再见”。总之,提前告辞不能引人注目,以免使其他人以为他们也该走了,而煞了风景,影响人家的兴致。
  如果给亲友带来礼物,告辞之前把礼物拿出来,向主人说明表表心意,劝说主人留下。
  ●宴会礼仪
  日常生活中,请客吃饭是少不了的。或是欢度佳节、婚嫁喜庆、乔迁开业,或是亲朋来访、邀友相聚,或是到酒家饭馆欢叙畅饮,或是在家中“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皆为人之常情。
  今天,尽管旧有的那些繁文缛节已不再适用,但怎样请客,如何赴宴,仍有一些必要的规则、规范,只有懂得这些规则、规范,并遵循之,才能使宴请这种普通的交际应酬得以成功,达到增进友谊的真正目的。
  A.中式宴会。应邀参加宴会,若没有座次安排,你可以和你的朋友和熟人坐在一起。宴会开始之前可以和熟人谈天,也可跟来宾应酬,结识新朋友,并可以通过老朋友的介绍和一些陌生的朋友交谈,但最好不要前前后后胡乱走动。
  作为主人,宴会之前应站在门口迎接客人,和每一位来宾打招呼。在客人到齐后,主人要迅速回到客厅,招待来宾。对来宾的态度应热情、恳切,一视同仁,不能只应酬一两个上宾,而冷落了其他来宾。
  宴会开始,大家纷纷入席,在你入席时应向其他客人礼让。上菜前的间歇,主客之间常有简短的应酬和交谈,这时不能左顾右盼、神不守舍或玩弄碗筷。上菜前主人也可先向客人敬酒,然后每上一道菜也要举杯邀饮,请客人用菜。饮酒时可备一种酒,也可以多备几种供大家选用。但习惯上不能混喝,以免醉酒。夹菜时不要把筷子伸到他人的面前,只能在离自己较近的地方夹菜;夹菜时不能任意挑拣,更不可在菜盘里翻搅,掉在盘外的菜肴,不可再放进盘里,只能夹到自己的碗里。
  进餐时不要打喷嚏、咳嗽,万一不能抑制,必须把头转个方向,以手帕掩住口鼻。杯盘筷匙等用具,不要让他们相撞乱响。骨头、残屑等物,不能吐在地上,应放在自己面前的小碟中。在同席的人都未动筷子之前,不可先动筷子;在同席人未离席之前,即使你吃饱了,也不能先起身离席。大家都吃完后,起身告辞,并说“谢谢”,不要拉住主人谈起来没完,影响主人送客。主人在散席后要把客人送至大门口,人多时,只需微笑握手就可以了。
  B.西式宴会之一——如何准备。好客的主人要举办一个正式、完美的西餐宴会,应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a.选择和邀请客人。举办宴会总有某种原由或目的,或接风洗尘,或为友饯行,或庆祝答谢等。所以,主人在选择和邀请客人时,应有主客和陪客之分。较正式的宴会,首先确定主客。根据主客的背景、习惯、环境等,考虑和安排宴会的时间、地点、陪客、菜式及烟酒等事宜。确定客人名单后,可以发送请柬。非正式宴会可使用名片、便条,或打电话邀请客人。
  b.菜单和酒。现代西餐晚宴,不论正式程度如何,菜单上所列的菜不超过七道,例如:——汤和新鲜的什锦水果、瓜类或海鲜。
  ——鱼。
  ——正菜或主菜(通常是烤肉或烤鸡)。
  ——沙拉。
  ——布丁(一种甜食)。
  ——咖啡或红茶。
  在制订菜单时,要考虑几道菜的均衡和搭配。
  西餐中的酒分为:饭前酒、进餐酒和饭后酒。饭前酒也叫开胃酒,是入席前饮用的,如鸡尾酒、威士忌和啤酒等。另外还应备有果汁和苏打水饮料。
  进餐酒是上菜后配合菜肴饮用的,如葡萄酒、香槟酒、黄酒等。饭后酒常有白兰地、葡萄酒和薄荷酒等。
  西餐和午宴比晚宴简单,通常有四道菜,最多不超过五道菜。
  c.席次安排与餐桌布置。通常男女主人对坐于餐桌尽端,地位较高的女士位于男士的右边,次之则位于其左边。与此相当,地位最高的男宾坐女主人右边,次者位于女主人左边,余此类推(见图)。总之,宾客中有男有女时,应男女交叉坐,不宜使夫妇、父女(母子)、兄妹等坐在一起。
  西餐座次安排图解
  席次安排好后,摆上盘子、刀叉,使用时按每道菜的次序取用餐具。
  餐巾可以折成四方形或长方形放在食盘上,每隔一个座位放一对胡椒瓶和盐瓶。如有条件还可摆上鲜花、糖果等。
  C.西式宴会之二——就餐礼节。
  a.入席。宾客们在男女主人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座位后,从椅子左边就位,离席时亦如此。如有客人迟到,女主人可等候15分钟左右,但不宜时间过长。迟到的客人应向女主人道歉。
  进餐时应把餐巾铺在双膝上,以免弄脏衣服。要先等主人摊开餐巾后,客人们再摊开餐巾,否则便是失礼。中途离席时应把餐巾放在椅子上。餐巾放在桌上就意味着你不想再吃了,招待员就不给你上菜了。
  b.如何使用刀叉餐具。进餐时刀叉使用次序是从自己前面的最外侧开始用。如以汤为首,那么汤匙就会放在最外侧,或横放在面前。喝汤时,用汤匙向外舀,从匙的内侧喝。喝到最后可以把盘边抬起向外倾,用汤匙舀余汤。
  茶匙只用于把糖搅匀,不能用它喝茶或咖啡。面包应撕成小块吃,不要整块拿在手里或使用餐刀,更不要将面包浸在汤盘中捞起来吃。汤以后的每道菜都用刀和叉,但使用的方法与喝汤相反,是从外向内吃。如果需要添食物,刀叉交叉放在碟子上,招待员就会为你添食物。如果你吃完了,可将刀叉放在碟子右方,刀锋向内,叉齿向下放在刀的左侧。
  c.各种菜的吃法。吃肉时,可以边切边吃,或把肉切好,用叉子取食;吃鱼时,通常用刀切开,用叉来吃,也可用叉撕着吃;吃肉饼、煎蛋、沙拉,都不用刀,而用叉;吃炸土豆片、肉片、芹菜、芦笋等菜时,用拇指和食指捏取,食后用面前的小毛巾擦手;吃甜食要用叉或匙,普通三明治可以用手拿着吃。如果你给别人拿西点,必须用刀叉夹住,不能用手拿。
  d.酒和菜的搭配。上第一道菜时,可以配鸡尾酒,吃鱼时配白酒,吃肉食配红酒。喝汤时可以饮白葡萄酒,吃点心时可以饮香槟或葡萄酒,如果你不喝酒,主人或招待员给你斟酒时,可用手指轻轻敲敲酒杯,千万不要把酒杯翻过来放。
  e.餐桌上的一些戒规。进餐时的姿势很有讲究,不要把双肘放在桌上,椅子不要翘起来,双手不要乱动餐具,不要玩面包屑或在桌布上乱画。当众不要抓脸或玩头发,不要从邻座身边越过去取食物,如需要可请别人递过来。
  吃东西时不要吐出来,即使不好吃,也要咽下去。不要用手抱着盘子,或把剩下的食物留在叉上或匙里。说话时不能拿着刀叉指指点点。如果不慎把菜或其他东西掉在桌上,要尽快用刀叉叉起来。打翻酒杯可以请招待员拿一块布盖上脏的地方,并向女主人道歉。
  上最后一道菜后,主人看到客人都吃完了,可以收起餐巾离席,客人们可以随着离席。宴会结束后,贵宾和女宾可率先告辞,并向女主人表示感谢,其它宾客告辞时也都要和主人打招呼,表示谢意。
  D.鸡尾酒会。这是一种自由轻松的酒会,服饰和礼节上都不必过于讲究。
  若是小型集会,主人可在一两个星期前,用电话或其它方式通知和邀请客人。较大规模的酒会,请束应在两周前发出。
  鸡尾酒会除非是极小规模的,一般都采用站立的形式,也可以给年纪大的人备些椅子。酒会中,客人可在客厅中四处行走,自我介绍或为别的朋友介绍,一群朋友可以边吃边谈,随意选取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但不要狼吞虎咽。
  如果是花钱不多的酒会,可以准备葡萄酒,还可以有威士忌加冰块或加苏打水。普通鸡尾酒会每人供应三杯酒,酒的品种由客人自眩酒会的食物比较简单,一般有三明治、热香肠,饼干和一些糕点。
  如果客人中途离去,向男主人道别即可。
  ●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情趣、结识朋友、扩大交际,这在社交活动中是一种集娱乐和交往为一体的方式。参加舞会同其他社交方式一样,需要讲究礼仪。
  A.如何准备。无论参加何种舞会,都应注意将自己的容貌整理一下,头发要梳理整齐,面目要清洁。
  参加舞会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可面带倦意愁容。如果感觉疲劳或身体不适,最好谢绝参加。
  参加舞会的服饰最好能同环境融为一体,女士应以明亮色调为主调,服饰要美观醒目,配以合适的饰物。男士应以庄重的色调为主调,服饰要端庄、得体、落落大方。
  舞会是一个高雅的环境,参加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不落俗套,与人交谈态度平和,与人跳舞表现自然。
  B.怎样请人跳舞。在舞会上,一般都是男士邀请女士跳舞,在关系很好、彼此很熟的情况下,也可以女士邀请男士。
  男士如有意邀请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跳舞,必须先认真观察她是否已有男女伴舞,如有,一般不宜前去邀请,以免发生误会。
  邀舞时,男士应步履庄重地走到女士面前,弯腰鞠躬,同时轻声微笑说:“想请您跳个舞,可以吗?”弯腰以十五度左右为宜。
  在正常情况下,两位女士可以同舞,但两位男士不能同舞。前者意味着她们在现场没有舞伴,而后者则意味着他们不愿意向在场的女士邀舞,这是对女士的不尊重。所以,只有两位女士在舞池内起舞时,两位男士才可以同舞的方式追随到他们身边,与他们共舞,然后分别组成新的两对舞伴。
  在邀请别人跳舞时,邀舞者的表情应自然、谦恭、有修养,最好不要叼着香烟请人跳舞,这样会影响舞会的良好气氛,也会招致女士的拒绝。
  特殊情况下,如果是女士邀请男士,男士一般不得拒绝。
  待音乐结束后,男士应将女士送到其原来的座位,女士坐下后,男士应说一声“谢谢,再会!”然后方可离去。
  C.拒绝邀请应注意礼节。参加舞会,邀请者和被邀请者都应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表现出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高雅的文化素质。被邀请者拒绝邀请时,则应注意要礼貌待人。
  如果女士已经答应和别人跳这场舞了,则应向前来邀请者表示歉意,说:“对不起,已经有人邀跳了,等下一曲吧。”
  在被邀者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一般不应拒绝。如果决定谢绝,则应说:“对不起,我想休息一下。”或说:“真对不起,我不会跳舞。”以此来求得对方的谅解。
  如果同时有两位男士邀请同一位女士,女士最好都礼貌地谢绝。如已接受其中的一位邀请,对另一位则应表示歉意,礼貌他说:“对不起,等下一曲吧。”
  当女士已经拒绝一次一位男士的邀请后,如果这位男士再次前来邀请,在确实没有特殊的情况下,不应再次拒绝,而应愉快地接受邀请。
  如果自带舞伴,两人跳得很好,一般很少有人前来邀请。但如果有人前来邀请,则态度应开朗大方,不能一概拒绝。如果夫妇二人同去参加舞会,有人前来邀请夫人,先生应按礼节促请夫人接受,决不能代夫人回绝。
  D.风度翩翩的舞姿。跳舞的风度,主要是指人的姿态及表情,姿态是人的外在动作,表情则是人的内在感情。
  舞姿要端庄大方,整个身体始终应保持平稳正直,掌握好重心,身体不要摇晃。跳舞时,男女双方都要面带微笑,说话要和气,声音要轻细。
  神情、姿态要轻盈自若,给人以欢乐感。表情应谦和悦目,给人以优美感。男士不要强拉硬拽,女士不要挂、扑、靠、扭。
  跳舞时,男士的右手应手心向下外,大拇指的背面轻轻将女士的腰肢挽祝左手使左臂以弧形向上与肩部成水平线举起,掌心向上,拇指平展,只将女伴的右掌轻轻托祝女士的左手应轻轻地放在男士的右肩上,右手轻轻地搭在男士的左手上。
  跳舞时,双方身体应保持一定的距离。跳四步舞时,舞步可稍大些,表现出庄重、典雅和明快的姿态;跳三步舞时,双方应保持一臂距离,让身躯略微昂起向后,使旋转时重心适当,表现出热情、舒展、轻快和流畅的情绪和节奏;跳探戈舞时,随着节拍的弹性跳跃,由于男女双方的舞姿与步法变化较多,舞步可稍大些;跳伦巴舞时,男女双方可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扭动腿部及脚踝,肩部不应大幅度地摆动。
  一曲终了,男士应热情而大方地对女士说声:“谢谢!”然后再离开;也可伴女士回到原来的座位,并进行适当的交谈。如果女士原有舞伴,则新舞伴将女士送回原座后,说声:“谢谢!”方可离去。
  ●馈赠的礼节
  “礼尚往来”,“聊表寸心”,这是日常生活当中表达感激之情的一种习惯做法。在社交活动中,互赠礼品,增进友谊,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A.馈赠的场合与时机。馈赠礼品有多种多样的场合,选择恰当的时机,可以使馈赠显得自然、亲切。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主要有以下几种时机:a.节假日。人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期间,晚辈看望长辈,送一些札品,可表一片孝心;下属看望上级,送一些礼品,可以表达对领导的尊敬;上级探望属下,送些礼品,可以表达对属下的关心;朋友之间互访,欢聚一堂,适当送些礼品,以表对节日的祝贺。
  b.婚丧喜庆。人们在生活中喜庆的日子很多,如亲友嫁娶、乔迁之喜、过生日、生小孩、老人寿辰、金婚或银婚纪念等等,此时备些礼物相送,表示庆贺,会使人们感到充实和友情的存在。各种社会团体在工作中喜庆的日子也很多,如开业典礼、周年纪念、职工生日、科技人员重大发明、工作人员离退休等等,这时,为有关人士备些礼品,既表示庆贺与纪念,又使这个团体更具凝聚力、向心力。此外,探望病中的好友,送些可用的礼品,以祝早日康复;亲友的老人或组织中某位离退休人员去世,可送些钱财其他可送之物,以表慰藉。
  c.临别远行。同窗好友,毕业后各奔东西;战友转业复员,要分赴新的岗位;老领导、老同事要调离新的岗位;亲朋好友或同事,要远行异国他乡留学深造或工作研究等。此时,为表达依依借别之情,赠送一些礼品,留作纪念,以示友谊地久天长。
  d.酬谢帮助。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需要解决问题时,总是会有人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事后,可送些礼品作为酬谢,以表达感谢、敬意和友爱之情。
  e.回赠礼品。古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对方赠送你礼品,你也应回赠合适的礼品。如海外友人赠送你礼品,你也应该回赠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礼品作为酬答。恋人之间常常以互赠信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来确定双方的爱情关系。
  f.选择馈赠的礼品。送礼不能只着眼于物的价值,更要着眼于情感,只要其间寓于真情,就是好的礼物。如一件亲手织成的童衣送给亲友的孩子;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送给治病救人的医生;一本久购方得的书送给亲密的朋友??。这些都会使受礼者得到意外的惊喜。最好的礼物应融进送礼人真正的情感,这是选择礼品的重要考虑因素。
  其次,选择礼物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认真地选择,最好能事先通过巧妙的方式了解到对方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以免出现送者一片真情,受者漠然置之的不良后果。比如,对嗜酒者,送他昂贵的金银,不如送他两瓶酒;年轻貌美的小姐,当然最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饰物;儿童最喜欢的东西莫过于玩具,如此等等。所以,选择礼品要因人而异,投其所好,这也就必须要研究受礼者的心理。一方面平时要注意观察;另一方面要直接与对方进行沟通,了解对方的喜好。切勿犯忌。比如,不要给健康的人送药,不要给年长者送“钟”,不要给异性朋友送贴身物品,还要注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习惯和禁忌。
  g.礼品的包装。赠送礼品时,要附上赠送者写的卡片,也可用名片代替,并在卡片或名片上写上简短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如祝贺、感谢、情意、关心、敬仰,或是其它。
  购买的礼物有些有包装,有些没有包装,有些虽有包装但都不合送礼者的心愿,因此,送礼者可自己包装。比如,买来称心适意的包装纸和缎带,自己包装,可以显示出赠送者的心意和情趣。
  h.把握受礼的分寸。一般说来,贵重礼品,或对方经破费之后购买的礼品,应婉言谢绝,不予收受;小件礼品,确能表达对方心意,致谢后可欣然收下。对方有目的而来,而且此目的是自己力所不能及或不愿意做的,应说明情况,不予收受;对方若想深层交往,确有真情实意时所送的礼品,应谢后收下,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对于至亲至友在关键时刻的馈赠,一般应予收受。比如,结婚时亲友送的大件商品,在困难时朋友捐赠的钱物等等,在不影响对方经济承受力的情况下,应谢后收受或部分收受。
  无论朋友所送的礼品是多是少,是轻是重,受礼者都应该一视同仁。在接受礼品之前,应该表示歉让;当对方诚意相送时,方可接受,接受之后,应表示感谢,并诚恳地向对方请求不要这样客气。对于不能收受的礼品,也应向赠送者表示感谢,但一定要说明不能接受的原因,使对方能够理解,同时又不伤害对方的感情,如果这时语言得当,理由充足,态度热情,还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和真情。
&meta http-equiv=&& content=&0; url=&&&link href=&/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P& &/P& [colRed]|┎┎ [col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三章交际谋略技巧
 & &●社交热身,拥有自信
  ●社交——科学——艺术
  ●赞许的艺术,交际的良方
  ●亮出你的交际色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社交热身,有自信
  人们在交际中的成败,最重要的取决于自身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好坏。
  有的人总是受人欢迎,也有人总惹人讨厌;有的人心地坦荡,充满自信,也有人心情抑郁,非常自卑;有的人内心稳定,教养有素,也有人喜怒无常,时风时雨??要想在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A·拥有一轮太阳。
  太阳,光芒普照大地,恩泽披于万物,它一扫阴霾黑暗,带来明朗和快乐。
  它透明炽热,昭示着勃勃生机。
  人生也当象太阳。这是一种成熟、稳定、积极、富有魅力的人格,是一种带给别人快乐、幸福、力量、信心的人格。
  从一切不如意中走出来吧!象太阳那样,坦荡、豁达、乐观、炽烈。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人:敏感、多疑,关心别人的隐私,注重交际的得失,苛求心理的平衡却永远平衡不了。整天眉头紧锁,面冷如冰,连笑也笑得那么沉重。如此人生,怎么能超脱,怎么能潇洒。
  在交际中,带上这样沉重的色调,无疑给双方的心灵上也挂了个砣。当别人的心灵超负荷时,他会因不堪忍受而离你远去。
  一位大文豪说:“朋友,别让我的友谊,成为你的负担??”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友谊成为别人的负担:“我给你那么多,你才??”“我应该得到更多的??”同时,也切记:不要让对方的友谊变成自己的负担。
  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人离生活太近,不免陷于利害的冲突;一种人离生活太远,往往又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还有一种人与生活保持一种恰当的距离,这种人就是豁达的人。在这种人面前,你不必为说错一句话担惊受怕,也不必为做错一件事而惴惴不安,因为他是个明智的人,他知道,人,包括他自己,是不可能没有错的。
  豁达者,追求生活而不苟求予之,豁达面前,小家子气黯然无光。齐桓公拜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楚庄王不计较手下小将对爱姬的无礼;蔺相如避让廉颇??这都是一种豁达。
  生活中会遇到多少被人误解、误伤的事啊!明明是帮助他,他却说你别有用心;真正为他着想,他却说你居心叵测轻轻地一笑置之!
  鲁迅曾说:用笑脸去迎接一切不幸。戴尔·卡耐基说:我49们生活当中有90%是正确的,大约10%是错误的。
  有些朋友却喜欢用90%的眼光盯住那10%的失意,顾影自冷,叹惋不已。
  在交际中,悲观的人给人灰色的渲染,而乐观的人给人红色的点燃。
  下面,是台湾女作家三毛给一位年轻、独立、应该快乐却不快乐的女孩的回信:“如果我是你,第一步要做的事是加重对自我的期望与看重,将信中那一串又一串自卑的字句从生命中扫除,再也不看轻自己。”
  “你有一个正当的职业,租得起一间房间,容貌不错,懂得在上下班之余更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意义,这都是很优美的事情。为何觉得自己卑微呢?
  你觉得卑微,是因为你没有用自己的主观眼光观看自己,而用了社会一般的功利主义的眼光,是难以愉快的。”
  “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人。”
  这位不快乐的女孩显然自卑感强,没有闭月羞花之貌,没有一鸣惊人之举,但她却完全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以己之无比人之有,欣赏别人而看轻自己,如何快乐得了?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朋友,您是不是会欣赏自己呢?
  在社会变动当中,不少人看破红尘,不少人借酒浇愁。不幸呀,坎坷呀,曲折呀,痛苦呀??象传染病在蔓延。那么,请你看一看他:贝多芬!
  他是美的使者,却相貌丑陋;他是音乐家,竟患耳疾致聋;他热爱女性却得不到爱情;他永远是一个充满了爱而得不到回报的人。他甚至写过几次“遗嘱”,但毕竟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在日记中,他写道:可怜的贝多芬!你已经不能再有从外部来的良好命运了。你一切非自己创造不可。只许你在理想的世界中追求欢乐!
  这是怎样残酷而艰难的生活!这残酷与艰难本身又告诉我们,他对生命是怎样炽烈地爱和追求!
  贝多芬死了,他却永远活在他的音乐中,他在音乐中唤醒人们,鼓励人们,激发人们!
  尊敬的读者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世界,都是自己世界的主人。
  我们每个人也都拥有一轮太阳——你那颗不老的心!B.走出社交恐惧的泥潭。心理学表明:人人都喜欢自己喜欢的人。而且,人人都希望被别人喜欢。
  对于陌生人,人们常有一种捉摸不透的不安和恐惧。这人性格怎样?他会尊重我吗?会悦纳我吗?会看不起我吗???有了这一系列的疑问,便或轻或重地产生了一种恐怖症。
  笑起来肌肉抖抖的,说话声音抖抖的,同别人谈起话来,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简要回答:“是”、“不”、“行”,此时对方无奈地摇摇头,或是笑一下,便是对自己最大的刺伤和不敬,封闭自己的那种孤独毕竟难吞咽,也不该吞咽。如何使自己从恐惧的泥潭中走出来?
  首先,要增强自信心。一切恐惧都源于自卑,源于低人一等的感觉。时刻担心自己的言谈举止会暴露自己的弱点,从而被人嘲笑、批评、责备,因而离群、退缩。增强自信心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兴奋点,不断追求成功。
  你之所以自卑是因为自己觉得不如别人,比别人知道得少。别人陶醉在舒伯特的《小夜曲》里;别人为萨特、叔本华争得面红耳赤;别人在台球桌上追逐争战;别人在桥牌桌上大显身手??,也许,你感到了自愧不如。其实每一种事物在你的神经里都有一个兴奋点,问题在于你没有去激发它们。
  你可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从书本杂志上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八小时以后,那么多宝贵时间,为什么不充实自己呢?当然,知识也不只从书本上获得,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学问。
  知识面广是前提,更主要的还是追求成功,即使是小小的成功,对于增强你的自信心,都会有不小的作用。
  其次,学会点头称是。任何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共鸣者。共鸣可以使思想、性格、兴趣得以扩散和强化,因而,对共鸣者亲切、宽和、信赖之情油然而生,谈话态度、语气也就让你容易接受得多,你的恐惧、疑虑自然也消失了一大半。当然,你的赞同要建立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对于不能接受的观点,你可以谦虚地讨教,对方自会觉得不胜荣幸,对你刮目相看,滔滔不绝。
  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别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的主人,在他的世界里,有比自然界更丰富的东西,也一定有你没有的但却是需要的东西。所以,在某一特定的方面,他可能是你的老师。敬人如师,待人以诚,别人回报的是同样的尊重和诚挚。
  以人为师,就是承认并正视自己与对方的差距,用一种冷静的态度接受它,而不是为了虚荣心去遮掩它。因此,在陌生的强人面前不失体面、避免恐惧的办法之一,就是用谦虚去抬举人。
  另外,要注意降低你的希望指数。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希望与失望成正比。事先抱的希望越大,失败时感到的失望越深。
  交际也是如此。与陌生人交际,你对结果的估价越高,交际失败给你带来的失望越大,你的自卑感和对自己的怀疑也越强烈,以后与陌生人交际更感到恐惧。
  因此,反其道而行之,降低你的希望指数,把一切失败均放在意料之中,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太悲观。
  没有希望的人就不能生活,但过多的希望使人不能很好地生活。因此,降低你的希望值,可以帮助你去争取一种恬淡的心境。
  ●社交——科学——艺术
  在消除社交恐惧心理之后,将社交付诸行动之时,究竟该怎么做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步必须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明了对方的心思,始能一针见血他说中对方的心窝,否则,不仅无法说服他人,甚至使人不解其义,或曲解而产生误会,如此一来,一切准备工作岂不是付诸东流?
  观察他人,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两大种类:一是观察他人与生俱来的个性与教养,二是观察他人因时间、地点、场合的差异,心理所产生的不同反应。
  当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简单他说,对方是否因时、地不同而心里产生激烈的变化?对方是否为极易情绪化的人物?这一点务必了解清楚。如果对方真是属于善变型的人,你就必须刻刻注意其心里的思潮波动。若是对方属于稳定型人物,通常以第一印象与之相处,大致不会有差错。
  需要注意的是,人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在初见面的特殊环境中,可能产生平常不可能发生的特殊心境。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对方的心态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战略,漂亮地出击!
  但是,毕竟人心藏于胸腹中,本来就不易为他人所理解,然而,人的心思却可以由显现于外的表情、动作、言谈等观察而得知,即使是极端型的面无表情者,其心理状态也无法完全不形诸于其举止之间。
  这里为您介绍几项识透对方心理的有效技巧。
  A.“而无表情”的表情。从初见面开始一直都毫无表情,不免令人难以理解,也难以对应。按理是最起码的礼貌,也应该在初照面时面露微笑,与人亲切地寒暄。但是,有些人从头到尾就是没有表情,给人一付无法亲近的感觉。这种人无论听到什么话,象是反应迟钝似的,喜怒哀乐全不形诸于色。
  我们看不出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们说的话感到厌烦,他们内心想的一点也不积极地显现在外。
  但是我们不必因为他们这种难以了解的态度,而对他们伤透脑筋,敬而远之。因为,他们这种“面无表情”的表情,正是其内心无言的表达。当人类强烈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或心底充满敌意或不欲为人知的情感,不致直接表露而加以抑压时,就会变得如此面无表情。所以,面无表情并非内心毫无所感,而是波涛暗涌,不敢表现出来,在他们无表情的面孔下,实则深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
  B.对方特别亲切时。据某保险公司的职员的经验,亲切地聆听拉保人员说话的客户,十之八九不会投保。虽然他们嘴里说考虑两三天后再回复,实际上,第二天就马上打电话过来表示不愿投保。通常,若是客户既亲切又客气,应该认为能投保,可是,拉保人员为什么却预感十之八九会不成功呢?
  当拉保人员登门拜访时,客户一般不会笑容满面极表欢迎之意。所以,若是对方如此出乎意料地亲切时,我们应该意会到其内心是否隐藏着什么呢?是对方对自己身体健康状态感到不安?还是对方家庭不和,心想即使遭到不测,一毛钱也不想留给亲人?总之,异于常理的亲切,并非对拉保人员产生共鸣,而是其内心还隐藏着不欲人知的秘密。
  事实上,人们在被问到内心不安的原因时,多半不承认自己不安的情绪,而装出相反态度。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反动形成,属于一种防卫机制,最常见的情况,比如,继父母对于内心厌恶的继子女特别宠溺;先生有外遇,他的太太对先生更加侍奉得无微不至。
  他们这种反常的态度,无非是逃避现实的不安心理,不承认自己讨厌继子,不相信先生有外遇。上述被拉保的客户,在其笑容可掬的面孔下,说不定心里正充满不安与憎恶呢!
  面对对方亲切无比的应对态度,若是认为自己交际成功而沾沾自喜,那真是大错特错。对方过于亲切时,必须怀疑对方是否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才如此呢?此时,你应该若无其事地转变话题,以了解对方的真意。
  C.反问对方以确认其意图。不想让人发觉自己的真正意图,或对自己的意见没有自信,或是不想表明态度者,谈话时经常言词闪烁或者环顾左右而言他,使人捉摸不定。
  有许多评论家在回答敏感问题时,常在说出结论后,又追加说“但是,这个问题也可能有另种情况??”,随即搬出与方才结论截然不同的另一套理论。
  有些人惯于使用模棱两可的回答,为了以后可以自圆其说,左右逢源,常提出双面性的答案。比如,“这个问题迫在眉睫,非慎重地深思熟虑不可,且必须快速重新研讨一下对策。”到底是要快点提出解决的对策呢?还是要人慢慢地研讨呢?似乎两方面都说得通,实在是敷衍塞责的巧言。
  如果你遇上说话语意不明者,而他又避免做出明确的结论,乍一听似乎有理,实际并不是那么回事。为了确认他的真实意图,可借他自发的双面理论来加以辨明。在他提出强调单方结论后,立即反问他对于另一方的理论有何看法。
  当然,或许有人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欲速则不达”是真理,“打铁要趁热”也是真理,事物的看法常常有双面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意识模糊者,一旦被人提出相反的意见时,便立即怀疑自己的论点,而意志坚定者,则不会如此轻易地受他人之左右。
  D.假如对方“}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