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怎样的胸襟开朗的意思 才能有这样的气度 心境 眼界 散文

【作文储备】“眼界”分析和例文
编注:《眼界》是女儿学校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的作文题目,我在网上找寻了有关的一些内容编辑整理,希望对来博客的父母和孩子有帮助。
命题作文“眼界”写作分析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的眼界,常常受思维方式的影响,与胸襟气度有关。
“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视角不同,事物的面貌就会迥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要提升高度就能看得更远。
“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得失,大千世界凡事要往长远看。
请以“眼界”为题作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试题分析:
阅卷场对以“眼界”为题作文立意的介定:
“眼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所见事物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开阔/大开~。
(一)这一作文题目写作范围比较宽泛,且时代性很强。审题时,应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
下列情况属符合题意:
(1)可采用组词造句法立意。如“拓宽眼界”、“放开眼界”、“眼界决定境界”、“眼界决定世界”等。
(2)从“眼界”这个词语的本义出发,进行引申分析立意。“眼界”指所见事物的范围,由此可理解它的引申义,“眼界”可以是一种见识,一种阅历,一种智慧。它的借指义“见识的广度”也可以向外拓展引申,可以指人的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笔财富,也可以比喻为人生的志向、目标等。由此,我们可以从为什么要放开眼界,放开眼界有什么作用这个角度立意,可有以下立意:“放开眼界,铸就辉煌”、“放开眼界,收获人生”、“放开眼界,发展自我”等。
在以上两种情况中,如果考生把“眼界”可以引申为:见识的广阔性,意识的前瞻性,认识的全面性。那么这样的作文应定为切合题意。
(二)“眼界”审题误区主要是对“眼界”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
下列情况属偏离题意:
(1)把“眼界”理解成一种观点、思想、立场等。如:奋斗的眼界、坚强的眼界、自信的眼界、爱的眼界等等。
(2)弄不清眼界的含义,这是审题的一个关键问题。眼界只有宽狭之分,没有高低之别,把握不住这一点,就很难做到符合题意。不懂眼界的内涵,而只是用贴标签的方式把这个概念贴在事例上,这样的文章是不符合题意的。
作文存在问题:
1,不看要求擅自改换题目。
&&&&&2,命题作文点题很重要,但部分学生在行文中缺乏点题之笔或点题不当。
&3,概念混淆,把眼界等同眼光、眼神、目光、视角。
&&&&&&&&&&&&&眼光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眼界是目力所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博。
~开阔/大开~。眼界是跟我们所涉及的领域有关,于观察事物的角度有关并且关系自身的发展。
4,表述不当:恬淡的眼界、高洁的眼界、忍辱负重的眼界、打开眼界、眼界高低、眼界好坏,长远的眼界等。
5、不注重构思,将四句话罗列为三或四段,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
6、审题不清,全文写成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视角、胸襟开阔等,不写它们与眼界的关系。
可用的材料:
1,比尔盖茨的魄力,林则徐的眼界,布鲁诺的眼界,魏源的眼界,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
2,历年感动中国人物的眼界。刘丽的眼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及价值。
3,马克思的眼界大到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历史,他看到了社会规律,从而建立了马克思哲学体系。
伽利略放眼整个宇宙,孔子眼界广至百姓。
诸葛亮眼界拓展至天下时局;韩信的眼界超然市井打斗,建立赫赫战功;钱伟长的眼界科技救国,铸就了生命的辉煌等一些大家名人。
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一)审题立意方面
(1)本次作文从审题立意来看并不难,80%考生能做到符合题意,能正确理解“眼界”的含义,把立意定位在“放开眼界”“拓宽眼界”。在符合题意的作文中,不乏有立意高远的作文,如“眼界在广不在高,开阔的眼界,它能开启人们的智慧,锻造人们的品格”“只有大眼界,我们才能缩小自己无知的范围,实现自己的理想”“眼有界,心无疆,开阔的眼界,宽广的心灵”“欲成大事者,必有大眼界”“不畏浮云遮眼界,只缘身在最高层”等等。
(2)部分考生的作文基本符合题意,主要有:“我追求一种充满磨砺的、价值的、学问渊博的眼界”“打开心灵的窗户”“独具慧眼”“拓宽视野”等等。
(3)部分考生把握不住“眼界”的内涵。或把“眼界”理解为眼睛的界限,眼光,看问题的角度;或把“眼界”理解为一种观点、立场、思想等,如奋斗的眼界、坚强的眼界、自信的眼界等;或者把“眼界”硬贴到事例上。等等。
(4)有些考生偏离题意甚至立意不高。如:真爱无限、用心体验、眼见为实、心灵的选择、人生要有追求、我眼中的世界、人生要缩小眼界(不辩证)、偏狭的眼界,等等。
(5)审题不认真。不少考生不以“眼界”为题,另立炉灶。
(二)选材用材方面
(1)考生大都能做到选择一定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阅卷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典型而又新颖的材料,如: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申办奥运、比尔·盖茨的魄力、布鲁诺的眼界、林则徐的眼界、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眼界、甘罗的眼界、北大学生高明的眼界、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升空,等等。
(2)选材用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材料与观点的结合缺乏有机的统一。材料叙述太长,分析不到位。有些作文只叙述罗列事例、没有自己的观点。
(三)文体结构方面
考生的文体结构意识比较强,阅卷中基本上没有发现文体方面四不象的作文。多数考生写的是议论文,能用并列、对照、层进等结构进行论证。但不少考生的作文存在前松后紧、虎头蛇尾的问题(可能因为时间不够)。
(四)语言方面
多数学生的作文能做到语言通顺。但只有少数学生的作文能做到语言流畅、有文采、有意蕴。语言概念化倾向比较严重,不加修饰,生硬。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不重视平日作文语言训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的阅读面不广,眼界狭窄。
优秀作文:
一个人的眼睛能看到什么?我不能说清楚,我只知道人与人的眼界是不同的,而这不同的眼界注定了人不同的命运。
曾经有那么多伟人,他们眼界不同,从而有了不同的成就。像马克思,他的眼界大到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历史,他看到了社会的规律,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像伽利略,他放眼整个宇宙,整个空间,他看到了星际运行特点,将物理学推向一个巅峰的道路上。还有啊!像孔子的眼界广至百姓,他看到了大同社会;韩信的眼界超然市井打斗,他立下赫赫战功;诸葛亮的眼界扩展至天下时局,他影响了汉末的天下大势。……
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微。三国的袁术固然有极深的心机,却只看到了弹丸之利,贸然自尊为帝,使得从叛亲离,天下豪杰群起而攻之。袁术的失败正是因为他的眼界只局限于中原,只浮于表面。他没有放眼天下,着眼隐患,终究只得惨死。再看拿破仑吧。他作为法国王族的炮军司令,却在认清时代潮流后,毅然炮轰封建残余,因而踏上了其前无古人的权力巅峰。拿破仑是成功的,他霸业的取得所依赖的正是他洞悉一切的目光。是他广阔的眼界让他成功欧洲的神话。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乌雀争其声。”这就是说,眼界的大小决定了人成就的高低。江海之所以浩瀚无际,雷霆之所以引动暴雨,都在于它们知其当为,眼界开阔。没有广远的目光,再有本事的人平庸而无所作为;然而同样,倘若能力有限,眼界即便广至渺渺星空,他也找不到那隐于无形的通往璀璨的路。
人既不能困于一隅,注目于一角;也不能自高自大,妄图以己之力登得九霄以凌云,只有先着眼自己的实力,再放眼面前的道路,才可以走出最平坦的一生,也可能走出最辉煌的一生。
人生的结果由眼界而定。我们要慎于睁眼,也不要妄自菲薄。迈开步子向你看到的最美好的路上走去吧,迎接你的或许是酸甜苦辣,但你最终必将取得属于自己的灿烂,,你必将拥有星空的斑斓。
点评:“不同的眼界注定了人不同的命运”是本文的中心。充满思辩性是本文最大的亮点,这也是本文立意的深刻之处。第三段袁术与拿破仑的对比,第四段江海与坎井、雷霆与乌雀形象的事例,第五段第六段对眼界的深刻思索,都充分体现了思辩性。全文层层深入,引证、例证、理论论证有机结合,闪耀着理性之光。语言生动、流畅,哲理性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眼界即心界,眼界有限而心界无限。
于丹说,云比天大,因为云可以遮蔽天空;风比云大,因为风可以使云消散;眼界最大,目光所及皆在眼中,而心比眼大,眼所未及,皆在心中。所以说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者”,多是心胸广阔者。
眼是心灵之窗,不开窗的心灵又常是阴暗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开阔自己的眼界。
我们需要去学习,去汲取知识而滋养一颗善良的心。愚昧的心是混浊的,是分不清是非对错的,一旦愚昧,人就显得盲目,好像夜行的瞎子,即使点着烛光,眼前也是一片黑暗。
眼界就是觉悟,眼界开则觉悟深,眼界狭而觉悟浅。
风吹过树尖,叶子轻轻颤动。眼界狭则只会觉察到风动,眼界浅则只注意于叶在动,只有眼界阔才会明白其实只是心在动。佛祖拈花,只有迦叶一笑,这就是禅机,这就是悟道。不是眼中有禅,不是心中有佛,则不能领略其中真谛的。眼界恰是那登天的云梯,当眼界开阔的时候,心灵也就更接近精神的天堂了。
眼界是气魄,是内在气质的外在体现,透过眼睛,你看到的将是一颗炽热的心。
岳阳楼上,范仲淹成就了一句“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有了在心头”,于是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照亮了整个洞庭的湖光山色。眼中是一片大好河山,于是在诗人的入眼中就被放大成了整个天下。至于目光短浅者,恐怕难以领略圣贤之心了。在范仲淹眼里,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气魄,还有他那敢为天下先的执着信念。
眼界同样是胸襟,是容人之量,是从自我升越到兼济他人的桥梁。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走马。所以也可以说,眼中能容了别人的人,心中也必然能容了别人。倘无容人之量,即使才华横溢,也难免英雄气短。眼里容得了沙子,心中才能装得了天下。
凡事皆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有眼界开阔了,才会闭了眼也会看到一个晴天。
&《庄子》中有一文名《秋水》讲的是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因而欣然自喜。然见到大海后才望洋兴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终归是贻笑大方。短小精悍的文章揭示眼界的高度,只有耸入云海的眼界,方可看尽山川。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鸟雀争其声。”眼界之高低可见一斑,是雄鹰便搏击长空,是蛟龙便击水三千。
眼界之宽之远者如是中国的创造者毛泽东。共产主义大旗刚刚举起,便揭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日本铁蹄践踏中原之时,“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已揭示战争分晓。井冈山深谋远虑,陕北运筹帷幄,一代伟人,成于斯。
正如陈涉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远阔高度;马克思放眼人类,放眼世界的宽度;诸葛亮对三分天下之势与分久必合的精确判断的深度。眼界已使未成功之前已达到顶峰。
眼界之高者成其大,眼界之浅者成其微。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已成众之皆知之真理,当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之时,袁世凯不顾历史的洪流逆流而上,昙花一现复古,之后被历史的波浪拍在岸上,其眼界之低,不言而喻。
&当今三鹿为图一时之利引发奶粉危机;路人以一己之私,撬走井盖;人不能困于一隅,目光短浅。
&&每一朵云都会漂浮至斯培西阿海湾,伴随每一次日落坡上最美的霞光;每一个水涡都愿汇于汨罗江,清浅中慢慢旋没。云、水尚且希望能到达最好,更何况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更是要放眼高远。
眼界高远也当有自知之明,凌云之志固然可贵,也不能忽视其自身条件。不沾沾自喜,不妄自菲薄,将眼界定于可望可及之高度,此时再施展才华,成功不属于你,还能属于谁呢?
&&荀子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江海之浩淼,雷霆之发聩,高远的视角永远会赢得高远的人生。河伯认知非晚,井底之蛙也有跃出之日,此刻起,边放眼远方,攀上凌云高度,你将会看到星光灿烂的人生,你将会迎来光明的康庄大道。
变味的风景、现实的无奈、期望的落空,淡定全无。生活就是如此。一旦较真儿,人生便吵闹而疲惫不堪。这时,能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和宽容的心态便难能可贵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蝇头微利争得个面红耳赤,实则谬矣。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孤雀安知鸿鹄之志,低旋在屋檐下的家雀又怎知举风而上的大鹏之飞。风物长宜放眼量,眼界甚远,方能知万物之根本,用其尽哉。
  苹果CEO乔布斯已故,可当初有谁能像他一样,用智能化将手机与电脑联合,让传统手机变成大屏一键通的苹果系列智能机。正是因为他有着非凡的胆识,高瞻远瞩,预示到智能化是未来手机的方向,所以才能开启了一个苹果手机的新时代,也一举使苹果公司超过微软成为最佳科技公司。昔人已逝,但我们应铭记乔布斯,时刻记得放风物于长眼量。
  悠悠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数熠熠星光。隆中三分定决策,诸葛卧龙三分定天下;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起兵抗元……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不惜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风物长宜放眼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满城风光,顶楼可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司马迁忍辱负重,终创煌煌巨着——《史记》,赢得后世赞誉,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蓝本。不只国内,国外的例子比比皆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为雅典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利坚民族赶走了英国殖民者,为了独立,为了自由,浴血奋战,最终成立了世界第一大国——美利坚合众国;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化,体现中西合璧。最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成功实践,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指引了中国向辉煌的明天前进的方向。
  身在最高层,拥有最广阔的眼界,自然会不畏浮云遮望眼。
  放下应当放下的,抬高眼界,前进道路中的坎坷荆棘在你高首阔步下恍若子虚乌有,而明天也会在此时变得更加绚丽多姿,光怪陆离。
生活中我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以为幸福与金钱成正比,却忘记了精神上的贫乏。然而你是否想过,眼界的高低,直接决定我们生活的质量?
眼界不只是眼见的范围,更是心灵的高度。井底的蛙只相信天有井口那么大,因为它的心局限在深深的井中,想不见所见之外的天空,注定了它永远只能是在井底哀鸣,而不是翱翔在天空的鸟。
余秋雨在出版《文化苦旅》之前生活安逸,然而他不想让安逸的生活所困,于是毅然辞职,遍访名山大川。艰苦而新鲜的旅途开阔了他的眼界,也提升了他心灵的高度。于是我们有了他娓娓道来,浸润了文明古迹灵气的散文。别只是让安逸所困,勇敢地去追求更开阔的眼界吧,困为心灵的高度永无止境。
因为有开阔的眼界,宗悫才能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迈气概;因为看得见“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荣耀,太史公不把目光局限在身受宫刑的耻辱,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为将眼光局限在一时成败,忘记了“江东子弟多才俊”,项羽彻底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因为他的眼界中只有那回眸一笑百媚丛生的美人,李隆基忘记了天下苍生,开元盛世一去不返,安史之乱祸国殃民。开阔你的眼界吧,因为开阔的眼界才能帮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成就人生的辉煌。
记得这样一个商人,开着一辆小排量的汽车,速度慢得只有别人超他的份。致富后,别人都以为他会马上换车,他却淡然一笑道:“为什么要分秒必争呢?速度太快,不安全;速度再慢,也总有车会在红灯下等我。”我真心佩服他的宽广的眼界,也只有眼界如此开阔的人才能在纷纷攘攘的世界里坚守心灵的净土而不是随波逐流地去抢夺那些名誉、地位……假若一味为车所累,各式名车层出不穷,也许到头来他还是郁郁寡欢,困为总有人比他还快。眼界决定我们的心境,决定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决定我们生活的质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眼界开阔无以宁静致远。开阔你的眼界吧,因为决定你生命质量的,不是财富,不是地位,而是你眼界的高低。
文章围绕“眼界的高低,直接决定我们生活的质量”展开议论,材料丰富,语言流畅。不足之处是思路不够清晰,中间段论述的是:眼界提升心灵的高度;眼界帮我们树立理想,成就辉煌;眼界决定心境,决定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决定我们生活的质量。分论点缺少进一步的提炼,在阐说上也不够严密。评分:50分。
6、眼界与读书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  
  ②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想一想吧,为什么面临金融危机,会有那么多人去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形成一股《资本论》热?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想起了吕思勉先生的话:“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现状觉得不满,然后要求改革;要求改革,然后要想法子;要想法子,然后要研究学问。若其对于现状,本不知其为好为坏,因而没有改革的思想;又或明知其不好,而只想在现状之下,求个苟安,或者捞取些好处,因而没有改革的志愿,那还讲学问做什么?”读书亦如斯。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9、下面这个语段应放入原文(
)之间。(3分)
  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使其读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
  A.第①段与第②段      B.第③段与第④段
  C.第④段与第⑤段      D.第⑤段与第⑥段
20、.为什么面临金融危机,会有那么多人去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形成一股《资本论》热?(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21、.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选文第⑤段“斯”字指代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4、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5、举例论证,列举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
16、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文章第3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而第3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4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
17、示例:读书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事,要从中获得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尤其是我们初中生读书,尤其是要超越升学的功利性,明确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
18、.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3分)
19、.A(3分)
20.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3分)
21.举例论证(1分)
列举达尔文、诺贝尔、华罗庚、苏步青等科学家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的观点。(2分)
22.指代“研究学问”。(2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以散文写作为例
笔墨是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的。胸襟小,笔墨里的气象就小;旨趣俗,文字里的味道也俗。散文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说,都是心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淳朴而广大、敏锐而深刻的心,所有关于散文的梦想,就都不可能在话语中被真实地践行。心的失血,导致散文日益变得苍白、无力;心的歧途,导致散文的意义形态变得紊乱、轻浮。现在,有关散文的一切外在谈论都可以终止了,我们所能做、所需做的,不过是尊灵魂、养心力,从而使自己生命气息的流转能够更加健旺、发达,以此来对抗这个心灵衰败的时代。]
  最近又有人在谈散文革命,朋友来问我的看法,我说,任何的文学革命,其实都是为了让文学能够更好地到达人心、发现灵魂。正如任何的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此外,革命不过是一种口号而已,毫无实质的意义。如果把文学革命限定在文体和修辞的层面,小说和诗歌或许还大有可为,惟独对于散文,却难以下手。我也知道有一些新锐的散文家,正在实践一种新的话语方式,他们希望由此获得对散文新的认识和重构。这样的努力值得期许。只是,如果把散文革命只等同于使散文的语言更加奇崛、意象更加晦涩、隐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复杂(事实上,有一些新锐的作者正是这么做的),而在人心的探索、灵魂的叙事、意义的追问上却毫无进展的话,最终它只会沦为话语泡沫。散文是一种反对装饰、漠视修辞的文体,它最高的境界,往往是走向平实和淡定,它传递给读者的,永远不会是华丽的辞藻或迷途般的结构,而只会是那颗真实、淳朴的心。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
  确实,散文最好的篇章,无一不是质朴、清澈的。写散文的人,大抵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和自由心性,并没有哪个人,端着写作的架子而能把散文写好的。散文作为一种自由主义的文体,是最做不得假,最能照见写作者容貌和心思的。梁实秋在《论散文》里有一段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确实,一是自由,二是真实,这构成了散文的核心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提倡写散文时“不说别人的话”(《插论语丝的文体》),因为在他看来,“小品文即在人生途上小憩谈天,意本闲适,故亦容易谈出人生味道来。”(《又与陶亢德书》)——“人生味道”四字,其实说的正是散文的味道。散文往往是娓娓道来的,他是一个人心迹的真实流露。一个散文家,如果对人生没有觉悟,对世界没有观察和思索,他的文字里,就传达不出味道来,语言也必定是寡淡的。以前读汪曾祺的散文,读着读着就会停下来,因为心里总有一种惊讶:他那么朴白的语言里,原来藏着那么深的感情和想法!——我停下来,就是为了体会他文字里那种人生的味道。汪曾祺的散文,有一种高明,那就是在亲切中,不知不觉地让你分享了他的人生。没有一点压力,更不会强迫别人接受他的看法,可以随时拿起来读,也可以随时放下,这样的散文,就是有境界的了。
  当代散文的困境,主要问题还是规范太多,不够自由,也不够诚恳。什么是自由?用胡适的话说,“‘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裁制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作主’。”(《不朽》)这用来形容散文是很贴切的。今天的散文要的就是“解放”,就是“自己作主”。自己作主了,就自由了;自由了,才有为文的资格。只是,这话说起来容易,真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就难了。就像当代散文,数量庞大得惊人,可属于自己的话太少,附着在流行话语或者习惯性话语这一层面上的散文作家太多,架子拉得很大,真切的东西踪迹难寻。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还是散文背后的那个人不成熟、不超拔。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他这话是在给《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写导言时说的,意思是,以前的人,要么为君而存在,要么为道而存在,直到现在,才懂得什么叫为自我而存在了。可见,散文里是有一个自我的,这个自我,需要散文家去发现。只有这个“自我”、这个“个人”被发现了,写作才能说自己的话,才能谈自己的人生感受。我认为这是散文的根本问题——背后是不是站着一个人?是不是站着一个真实、自由、健旺、有赤子之心的人?散文的写作,背后如果没有人,或者背后的人不成熟,文辞再优美,都是俗的,失败的。
  关于这一点,我喜欢举《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写的例子。香菱姑娘想学作诗,向林黛玉请教时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林黛玉听了,就告诫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后来,林黛玉向香菱推荐了《王摩诘全集》,以及李白、杜甫的诗,让她先以这三个人的诗“作底子”。林黛玉的诗写得好,对诗词她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是一个心气高、才气足的奇女子。以前读《红楼梦》,到这里,总是有点不明白,何以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是不可学的,初看起来,对仗很是工整啊,但林黛玉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至于为何不可学,她在书中没有作进一步解释。这个疑问,直到最近读了钱穆先生的《谈诗》一文,才算有了答案。钱穆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寥寥几句,令人豁然开朗。陆放翁这句诗的问题,就出在“背后没有人”。修辞是精到的,可假若一种文字里,看不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旨趣,这样的文字,如何感染人?又如何不俗?
  笔墨是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的。胸襟小,笔墨里的气象就小;旨趣俗,文字里的味道也俗。诗歌写作是这样,散文写作就更是如此了。所以梁实秋说,
“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论散文》)。而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也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今天的散文,境界一直上不去,问题就出在人身上。人的胸襟窄小、旨趣庸俗,再加上虚假的伪装,散文的精神命脉就断了。因此,我从来提倡,散文家要把自己的姿态尽可能地放得低一些,不要被知识和史料吓傻了,更不能落入潮流之中,还是要说自己熟悉的话,自己喜欢说的话。张爱玲说,散文是读者的邻居。这话说得好。和邻居你能说些什么呢?无非是家长里短,或者关于生活和人生的杂乱想法,但无论说什么,一定都是亲切的,真实的。
  周作人也将自己的写作,比作“寻求想像中的友人,请他们听我的百无聊赖的闲谈”(《自己的园地·序》)。——写作不仅是“闲谈”,还是“百无聊赖的闲谈”,这个时候,怕是装不了假了,因为对面坐着的是“友人”,是你的知己。我不止听一个散文家说过,他们在写作时,总是设想有一个读者,在倾听自己的说话。这个人,很可能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这一点,是散文和小说不同的地方。小说家也有假想的读者,但那个读者,更多的是看戏的人,可以是陌生的;散文的读者呢,只能是自己熟悉的人,因为你所说的,往往是你真实的人生。作者可以隐藏在小说的背后,但在散文中,要隐藏得不见痕迹,总是难的。即便是一些比较知性的文字,也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情的。我读周作人的散文时就常有这种感觉。他当年给《亦报》、《大报》写的随笔小品,篇幅都很短小,每篇也就五六百字吧,虽然也有“文思枯窘”、“不是乏味便多生凑”(周作人自语)的时候,但绝大多数篇章,应该说,周作人都写得自然从容,情趣盎然,达到了散文随笔这一文体的极高水准。对于这些文字,周作人自道:“原以识小为职,固然有时也不妨大发议论,但其主要的还是在记述个人的见闻,不怕琐屑,只要真实,不人云亦云,他的价值就有了。”(《关于身边琐事》)一九二二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论述晚清至“五四”前后的文学变化时,认为周作人等人的“小品散文”,“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胡适这话,是指着白话文的发展而说的,但在某个程度上,也道出了周作人这样一类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我记得周作人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自定了两个写作标准:“一是有意思,二是有意义,换句话说也即是有趣与有用。”(《拿手戏》)——周作人的很多散文,如《故乡的野菜》、《喝茶》、《鸟声》、《乌篷船》,大约都是有趣也有用的篇章,文字也并不难读,面对这样的散文,如果批评家硬要用微言大义去阐释它,恐怕纯属多此一举。
  有一种散文是只适合阅读、回味和享受的,它并不适合阐释。朱自清、梁实秋、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散文就是这样。我们都知道它好,但很难说清楚它好在哪里。周作人的散文尤其如此。不是有人说他的散文是闲适的吗?但周作人自己却说:“拙作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药味集·序》)貌似闲适实为苦涩,这可能才是周作人散文的真谛。可是,谁能够读出周氏散文中的“苦味”?有时并不是批评家,而是读者——那些以孤独的心体认世界、以朴素的眼光感受美的读者。批评家要想对散文进行有效的发言,我想,他就必须重新成为一个用心的读者。许多的时候,散文里的心灵秘密,是用另一颗心解读出来的。好的散文里,是有情怀、有心境的,它需要另一种情怀和心境的回应——散文的阅读契约正是建基于此。
  人心的呢喃,智慧的警觉,语言的美感,这大约称得上是散文写作的话语伦理。理解这三点,无论对于散文的写作还是阅读,都大有助益。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体,散文最初肯定起源于说话,既然是说话,就必定是为了表情和达意。情发于心,而意通智慧。怎样才能表好情、达好意呢?这就有了语言和修辞的讲究。“修辞立其诚”,诚者,心也,关乎真实和诚挚——归根到底还是讲背后那个人。我想起胡适还有一篇文章,直接就叫《什么是文学》,是为“答钱玄同”而作的,他明确提出,“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论述的过程中,胡适举了不少古人的诗文为例,旨在说明很多写作为何失败,无不因为写得不明白,不动人,不美。我相信,胡适写作此文时,暗中所想的,肯定是散文。他自己的散文,实践的就是明白、动人和美的主张。什么是“明白清楚”?就是要“使人懂得,使人容易懂得,使人决不会误解”;什么是“有力能动人”?就是“懂得了,还要人不能不相信,不能不感动。我要他高兴,他不能不高兴;我要他哭,他不能不哭,我要他崇拜我,他不能不崇拜我,我要他爱我,他不能不爱我。这是‘有力’。这个,我可以叫他做‘逼人性’”;什么是“美”?不存在孤立的美,“美就是‘懂得性’(明白)与‘逼人性’(有力)二者加起来自然生的结果。”这个道理,今天看来,还是适用的。经过了近一个世纪,考验散文写作成功与否的标志,仍旧可以用胡适这三个词:明白、有力和美。为什么今天散文在数量上繁盛了,品质却依旧低迷?不在于知识不够、文化匮乏,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上疏忽和漠视了。前些年,散文界一度盛行“文化大散文”,目的就是想补上知识和文化的课,以为有了文化,散文就会前进,实际情况如何呢?我看是造就了一批新的八股文,散文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公共写作的时代:无论从经验的类型,还是话语的方式上,都有点千人一面,无非就是历史考据和人文山水。这场最初发端于余秋雨的散文革命,一旦被诸多平庸者所模仿,顿时变成了一场盛大的文化撒娇和集体出游——淳朴的有感而发,这原本属于散文独有的话语方式,反而不太受人重视了。
  明白、有力、美的散文,仍旧是缺少的。这里面固然有散文革命上的误区,但也有批评家的责任在里面。我知道,很长一段时间来,散文的写作是受批评家影响的。而多数的批评家,他们的阅读兴趣,包括他们乐意进行阐释的,大多集中在那些意义结构比较复杂的散文上。以鲁迅的散文为例,他的杂文随笔,特别是《野草》,充满着精神的迷途结构,多义而庞杂,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感悟来,这样的散文,自然适合阐释了。他的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枣树”(《秋夜》),我们就可从中读出无穷的孤独和意味来;他的一篇《女吊》,篇幅并不长,里面的灰暗和绝望却着实令人惊心动魄。鲁迅这种思想个性鲜明、语言充满隐喻的散文,确实是适合阐释的(哪怕是误读);或者说,他的许多散文,只有被充分阐释之后,才能为一般读者所理解。以致鲁迅的这种散文传统,在当代已被简化为意义型的写作,成了革命时期的精神象征。可是,散文如果只有关乎革命、意义一类的文字,就显然过于单调了。散文的魅力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它的文体的丰富(叶圣陶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和内容的广阔(林语堂在《人间世》的“发刊词”中说,“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因此,我喜欢鲁迅的尖锐与沉重,但我也重视轻松、有趣的闲笔文字,我觉得从这里更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心性。试想,如果《鲁迅全集》没有《朝花夕拾》里那些涉笔成趣的篇章,作为“战士”的鲁迅形象岂不是要比现在坚硬许多?
  鲁迅的散文,具有精神和时代语境上的不可重复性,这决定了他的话语方式是不可模仿的。他的文字,比如《野草》,大约算得上是散文中的异端。当然,鲁迅也有很多淳朴的文字,记述自己童年生活的那些,尤为动人、感人,只是,这些文字的阐释空间远不如其他一些散文杂文大,容易被忽视。拿当代来说,很多的批评家,更愿意去阐释余秋雨、王小波、张承志、史铁生、韩少功、刘亮程等人的散文——这些人的散文,都是优秀的,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事关一些大的精神话题,这样,批评家在他们身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用武之地。可另外一些散文呢,比如沈从文、汪曾祺、于坚、陈冠学等人的散文,他们的文字多为大白话,在这样的文字里,你总结不出大的散文话题,但作者的心境、想法、对语言的讲究等秘密却蕴含在一字一句里了。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一文中说,散文具有“大事化小”的功能,这表明,有一类散文所深入的是个人情趣和个人琐事的世界之中,它不像那些革命性散文或思想性散文那样,一眼就能让批评家识别出作者在散文里的话语追求——许多的散文好像是没有多大追求的,它们仅仅是为了呈现个体的状态,个体那微不足道的情趣。汪曾祺自己的散文就是这样。事无论大小,情无论深浅,在他的散文里都慢慢道来,不动声色,文辞朴白,却韵味悠长,那种闲心和风度,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学得到的。
  这个时候,批评家还有什么用?他还能找出怎样的理论语言来阐释这样的散文?一切的阐释都是多余的,面对这样的散文,惟一需要的是阅读,是用心去体认,用智慧去分享。当代散文界实在是“批评家”太多,“读者”太少了;“阐释”散文的人太多,“读”散文的人太少了。这样的局面,今天应该改变了:我们都需要重新做一个散文读者。
  ——这话同样也适合散文作家。做不了好的散文读者,也成不了好的散文家。这是常识。如果散文读者要求用心和智慧来感受美,来洞悉文字里的情怀,散文写作者就更要扩展自己的胸襟,提升自己的旨趣,并学习在真实和信念里,让心有所行动。真的背面是假,心的背面是僵死的知识,而散文所有的努力,其实不过是要让灵魂在这个世界上发出独立、有力的声音。这个声音要让人看得懂,这个声音要感人,这个声音要富有美感,这就是散文的话语容量:广大,无限,喧嚣,但有着坚定的心灵指向和精神坐标;并非它没有欢乐和游戏的权利,而是出发的前提,必须服从于那颗淳朴的心。在众多的文体中,我一直倾向于认为,散文是对人心最忠诚的守护。它的话语边界可以广博,但精神的通道却极其狭小;它所描绘的实感世界可以庞杂,但它对心灵的注释却往往清澈见底——因为它的“逼人性”,排斥一切虚假、夸张和装腔作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甚至认为,散文的话语方式,在本质上应是优雅和富有美感的。周作人在给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作跋时,称赞俞平伯的散文是“最有文学意味的一种”。他把这种文学意味概括为“雅”:“我说雅,这只是说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自然大方的风度,指的是人心,也是话语,是散文特有的松弛和本真,是一种写作的状态,是人心和文心的合一。王统照则在《纯散文》中说,有一种散文,“没有诗歌那样的神趣,没有短篇小说那样的风格与事实,又缺少戏剧的结构”,但能够“使人阅之自生美感”。这种美感的生成,同样关乎一个人心世界的展示,而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的风格。散文由于最大程度地承担了对自我世界的塑造,它就不能像小说家那样,以虚构和想象为能事,相反,它需要向我们出示更多的真实和确信。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在伦理上确认了一个散文家所说的和他的内心有着某种一致性,我们才能开始一种有信任感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正是为了证实一个在俗世里活跃的心灵有着怎样的趣味、行动、困惑、理想和未来。这是散文独特的话语权利。
  因此,一个好的散文家,一定得有一颗世俗心,同时兼具一种灵魂的视力。他必须能够在世俗里安妥自己的心灵,必须对实感世界有切身的了解,他才能写出有心灵质量的好散文——所谓的好,就是要从俗世里来,到灵魂里去;所谓的文雅和美感,就是来自灵魂对俗世的觉悟。散文的语言,往往服从于写作者的心对这个世界的领会——在散文中,一个人的语言往往会描述出他心灵的形状。比如,鲁迅的语言是锐利、冰冷而峻急的,这说出他的内心隐藏着巨大的沉痛、悲哀和绝望;而沈从文的文字是唯美、温润的,这说明在他的心里,相信人性里还有美,生命里还有纯朴与庄严,所以他曾说自己的写作只是希望建造一座希腊小庙,这个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是一个对人性存有希望的作家,而鲁迅更多的却是绝望,这从他们的语言风格中,就可以看出来。
  由此可见,散文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说,都是心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淳朴而广大、敏锐而深刻的心,所有关于散文的梦想,就都不可能在话语中被真实地践行。心的失血,导致散文日益变得苍白、无力;心的歧途,导致散文的意义形态变得紊乱、轻浮。现在,有关散文的一切外在谈论都可以终止了,我们所能做、所需做的,不过是尊灵魂、养心力,从而使自己生命气息的流转能够更加健旺、发达,以此来对抗这个心灵衰败的时代。我相信,这是使今天的散文再次生出美感、获得力量的秘密所在。
  二○○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广州
(摘自谢有顺文学演讲录《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一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谢有顺文学演讲录《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目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世民宽广的胸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