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路板清洗剂低温清洗剂会不会结冰

线路板的清洗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线路板的清洗方法
&&线路板的清洗方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石油化学工业常识 - 材料科学 -
零点花园 文献代理,学术交流,统计年鉴,基金标书 - Powered by Discuz!
石油化学工业常识
帖子7287&积分182&金币968.5 &贡献值4 &最后登录09-2-10&
石油化学工业常识
&&一、石油化工的概念
&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又称油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简称炼油。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可制得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习惯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 &二、石油化工的作用
& &1.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 &石油化工,主要指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8.5,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
& &2. 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1.45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 &3.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 &4.各工业部门离不开石化产品
& &现代交通工业的发展与燃料供应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燃料, 就没有现代交通工业。金属加工、各类机械毫无例外需要各类润滑材料及其它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石化产品。全世界润滑油脂产量约2千万吨,我国约180万吨。建材工业是石化产品的新领域,如塑料关材、门窗、铺地材料、涂料被称为化学建材。轻工、纺织工业是石化产品的传统用户,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无不有石化产品的身影。当前,高速发展的电子工业以及诸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石化产品, 尤其是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提出了新要求,这对发展石化工业是个巨大的促进。
& &三、石油产品
& &石油产品可分为: 石油燃料、 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 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 各种燃料产量最大, 约占总产量的90; 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 产量约占5。 各国都制定了产品标准, 以适应生产和使用的需要。
& &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种。 汽油的沸点范围(又称馏程)为30 ~ 205°C, 密度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该油在汽缸中燃烧时抗爆震燃烧性能的优劣区分,标记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号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用飞机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改善使用和储存性能。受环保要求,今后将限制芳烃和铅的含量。
& &喷气燃料
& &主要供喷气式飞机使用。沸点范围为60~280℃或150~315℃(俗称航空汽油)。为适应高空低温高速飞行需要,这类油要求发热量大,在-50C不出现固体结晶。
& &沸点范围为180 ~ 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稳、光亮而不冒黑烟。目前产量不大。
& &沸点范围有180~370℃和350~410℃两类。对石油及其加工产品,习惯上对沸点或沸点范围低的称为轻,相反称为重。故前者称为轻柴油,后者称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点分级,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温度,柴油广泛用于大型车辆、船舰。由于高速柴油机(汽车用)比汽油机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长速度大于汽油,一些小型汽车也改用柴油。对柴油质量要求是燃烧性能和流动性好。燃烧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庆原油制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达68。高速柴油机用的轻柴油十六烷值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 &用作锅炉、轮船及工业炉的燃料。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区分不同牌号。
& &石油溶剂
& &用于香精、油脂、试剂、橡胶加工、涂料工业做溶剂,或清洗仪器、仪表、机械零件。
& &从石油制得的润滑油约占总润滑剂产量的95以上。除润滑性能外,还具有冷却、密封、防腐、绝缘、清洗、传递能量的作用。产量最大的是内燃机油(占40),其余为齿轮油、液压油、汽轮机油、电器绝缘油、压缩机油,合计占40。商品润滑油按粘度分级,负荷大,速度低的机械用高粘度油,否则用低粘度油。炼油装置生产的是采取各种精制工艺制成的基础油,再加多种添加剂,因此具有专用功能,附加产值高。
& &俗称黄油,是润滑剂加稠化剂制成的固体或半流体,用于不宜使用润滑油的轴承、齿轮部位。
& &包括石蜡(占总消耗量的10)、地蜡、石油脂等。石蜡主要做包装材料、化妆品原料及蜡制品,也可做为化工原料产脂肪酸(肥皂原料)。
& &石油沥青
& &主要供道路、建筑用。
& &用于冶金(钢、铝)、化工(电石)行业做电极。
&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个炼油装置还得到一些在常温下是气体的产物,总称炼厂气,可直接做燃料或加压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气,可做原料或化工原料。 炼油厂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种很多,是有机化工产品的原料基地,各种油、炼厂气都可按不同生产目的、生产工艺选用。常压下的气态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氢气、乙炔、碳黑。液态原料(液化石油气、轻汽油、轻柴油、重柴油)经裂解可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乙炔除外),是发展石油化工的基础。目前,原油因高温结焦严重,还不能直接生产基本有机原料。炼油厂还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烃的提供者。 最后应当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剂以改进使用、储存性能。各个炼油装置生产的产物都需按商品标准加入添加剂和不同装置的油进行调和方能作为商品使用。石油添加剂用量少,功效大,属化学合成的精细化工产品,是发展高档产品所必需的,应大力发展。
& &四、主要炼油工艺
& &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
& &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习惯上合称常减压蒸馏,常减压蒸馏基本属物理过程。原料油在蒸馏塔里按蒸发能力分成沸点范围不同的油品(称为馏分),这些油有的经调合、加添加剂后以产品形式出厂,相当大的部分是后续加工装置的原料,因此,常减压蒸馏又被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包括三个工序:原油的脱盐、脱水 ;常压蒸馏;减压蒸馏。
& &原油的脱盐、脱水
& &又称预处理。从油田送往炼油厂的原油往往含盐(主要是氯化物)、带水(溶于油或呈乳化状态),可导致设备的腐蚀,在设备内壁结垢和影响成品油的组成,需在加工前脱除。常用的办法是加破乳剂和水,使油中的水集聚,并从油中分出,而盐份溶于水中,再加以高压电场配合,使形成的较大水滴顺利除去。
& &催化裂化
& &催化裂化是在热裂化工艺上发展起来的。是提高原油加工深度,生产优质汽油、柴油最重要的工艺操作。原料范主要是原油蒸馏或其他炼油装置的350 ~ 540℃馏分的重质油,催化裂化工艺由三部分组成: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产物分离。催化裂化所得的产物经分馏后可得到气体、汽油、柴油和重质馏分油。 有部分油返回反应器继续加工称为回炼油。催化裂化操作条件的改变或原料波动,可使产品组成波动。
& &催化重整
& &催化重整(简称重整)是在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将常压蒸馏所得的轻汽油转化成含芳烃较高的重整汽油的过程。如果以80~180℃馏分为原料,产品为高辛烷值汽油;如果以60~165℃馏分为原料油,产品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 重整过程副产氢气,可作为炼油厂加氢操作的氢源。重整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90~525℃,反应压力为1~2兆帕。重整的工艺过程可分为原料预处理和重整两部分。
& &加氢裂化
& &是在高压、氢气存在下进行,需要催化剂,把重质原料转化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润滑油。加氢裂化由于有氢存在,原料转化的焦炭少,可除去有害的含硫、氮、氧的化合物,操作灵活,可按产品需求调整。产品收率较高,而且质量好。
& &延迟焦化
& &它是在较长反应时间下,使原料深度裂化,以生产固体石油焦炭为主要目的,同时获得气体和液体产物。延迟焦化用的原料主要是高沸点的渣油。延迟焦化的主要操作条件是:原料加热后温度约500℃, 焦炭塔在稍许正压下操作。改变原料和操作条件可以调整汽油、柴油、裂化原料油、焦炭的比例。
& &炼厂气加工
& &原油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的各生产装置都有气体产出,总称为炼厂气,就组成而言,主要有氢、甲烷、由2个碳原子组成的乙烷和乙烯、由3个碳原子组成的丙烷和丙烯、由4个碳原子组成的丁烷和丁烯等。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生产汽油的原料和石油化工原料以及生产氢气和氨。发展炼油厂气加工的前提是要对炼厂气先分离后利用。炼厂气经分离作化工原料的比重增加,如分出较纯的乙烯可作乙苯; 分出较纯的丙烯可作聚丙烯等。
& &五、石油产品精制
& &前述各装置生产的油品一般还不能直接作为商品,为满足商品要求,除需进行调合、添加添加剂外,往往还需要进一步精制,除去杂质,改善性能以满足实际要求。常见的杂质有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混在油中的蜡和胶质等不理想成分。它们可使油品有臭味,色泽深,腐蚀机械设备,不易保存。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有酸碱精制、脱臭、加氢、溶剂精制、白土精制、脱蜡等。酸精制是用硫酸处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胶质。碱精制是用烧碱水溶液处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润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并可除去酸精制时残留的 硫酸。酸精制与碱精制常联合应用,故称酸碱精制。脱臭是针对含硫高的 原油制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产生恶臭。硫醇含量高时会引起油品生胶质,不易保存。可采用催化剂存在下,先用碱液处理,再用空气氧化。加氢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于300~425℃, 1.5兆帕压力下加氢,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属杂质,改进油品的 储存性能和腐蚀性、燃烧性,可用于各种油品。脱蜡主要用于精制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蜡,在低温下形成蜡的结晶,影响流动性能,并易于堵塞管道。脱蜡对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脱蜡可用分子筛吸附。润滑油的精制常采用溶剂精制脱除不理想成分, 以改善组成和颜色。有时需要脱蜡。白土精制一般放在精制工序的 最后, 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组成)吸附有害的物质。
& &用硫酸处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胶质。
& &用烧碱水溶液处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润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并可除去酸精制时残留的硫酸。酸精制与碱精制常联合应用, 故称酸碱精制。
& &针对含硫高的原油制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产生恶臭,硫醇含量高时会引起油品生胶质,不易保存。可采用催化剂存在下,先用碱液处理,再用空气氧化。
& &在催化剂存在下于300~425℃,1.5兆帕压力下加氢,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属杂质,改进油品的 储存性能和腐蚀性、燃烧性,可用于各种油品。
& &主要用于精制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蜡,在低温下形成蜡的结晶,影响流动性能,并易于堵塞管道。脱蜡对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脱蜡可用分子筛吸附。润滑油的 精制常采用溶剂精制脱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组成和颜色。有时需要脱蜡。
& &白土精制
& &一般放在精制工序的最后,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组成)吸附有害的物质。
& &原料主要来自原油的蒸馏,润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安定性和润滑性。生产润滑油的基本过程实质上是除去原料油中的不理想组分,主要是胶质、沥青质和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蜡、多环芳香烃,这些组分主要影响粘度、安定性、色泽。方法有溶剂精制、脱蜡和脱沥青、加氢和白土精制。
& &溶剂精制
& &利用溶剂对不同组分的溶解度不同达到精制的目的,为绝大多数的润滑油生产过程所采用。常用溶剂有糠醛和苯酚。生产过程与重整装置的芳香烃抽提相似。
& &溶剂脱蜡
& &除去润滑油原料中易在低温下产生结晶的组分,主要指石蜡,脱蜡采用冷结晶法,为克服低温下粘度过大,石蜡结晶太小不便过滤,常加入对蜡无溶解作用的混合溶剂,如甲苯- 甲基乙基酮,故脱蜡常称为酮苯脱蜡
& &六、基本有机原料
& &乙烯在常温下为无色、易燃烧、易爆炸气体,以它的生产为核心带动了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生产,是用途最广泛的基本有机原料,可用于生产塑料、合成橡胶,也是乙烯多种衍生物的起始原料,其中生产聚乙烯、环氧乙烷、氯乙烯、苯乙烯是最主要的消费,约占总产量的85%裂解的原料烃有气态和液态之分,气态的有炼厂气、天然气的凝析液,液态的有汽油、煤油、柴油。原油在高温的裂解炉管内生成焦炭,不能长期运转,自今未能在工业应用。气态原料裂解温度高,乙烯收率高(可达85%),操作方便(裂解管不易结焦),但原料资源少,副产少。液态原料来源广泛,裂解温度低,收率较低(乙烯收率为25% ~ 30%),但副产物多,便于综合利用,生产中需定时清除炉管内的焦炭。我国以轻柴油为主要原料,美国以天然气为主,西欧、日 本以轻汽油为主。为减少在炉管中生成焦炭,裂解原料中加入水蒸气。裂解炉有多种型式,核心是放在炉膛内成排的炉管,采用专门的燃烧器向炉管供热。物料离开裂解炉的温度为850 ~ 900℃。 炉管采用耐热合金钢制成。乙烯可由煤焦炉所产煤气中分离,也可由乙醇(酒精)脱水制取。自1923年开始采用裂解法后,上述两种方法不断减少,目前只有少量生产。烃类裂解也有多种具体实施方法,至今只有管式炉法独领风骚,占生产能力的99%以上,各公司开发的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是管式炉,也有不同的结构, 总体上看是大同小异。乙烯的生产示意流程图见图3 - 1。原料经加热后进入裂解炉,产生的高温裂解气先入急冷锅炉快速降温(产生的高压水蒸气可带动压缩机),然后再用冷油和水降温,冷却后的气体进分离工序。以柴油原料获得的裂解气组成十分复杂, 主要是乙烯,丙烯(合计占45%),其余为氢和甲烷(约10%),乙烷和丙烷(约10%),碳四馏分(约10%)以及碳五和以上馏分(约20%)。少量有害杂质为水、硫化氢、二氧化碳、乙炔等。通常采用加压低温精馏的方法分离乙烯及各种有用产物,具体工艺流程的安排与裂解气组成及产品纯度要求有关。 分离提纯中安排有压缩(加压)、脱水、脱硫、脱炔等工序和多个精馏塔,分离后获得乙烯、丙烯(产量与原料有关,以柴油为原料时,产量约为乙烯的40%),其余为氢 - 甲烷,乙烷、丙烷(重新裂解)、碳四馏分(另设装置加以回收利用)、裂解汽油(另设装置生产芳烃)。整个裂解分离过程需要材料、设备多,尤其是炉管、废热锅炉、大型压缩机、制冷设备、低温换热设备、大型精馏塔都需大量资金投入,而且技术密集,加上生产流程复杂,物料处理最大, 整个生产装置形成了庞大的集群。
& &芳烃指结构上含有苯环的烃。作为基本有机原料应用最多的是苯、乙苯、对二甲苯,此外还有甲苯和邻二甲苯。芳烃的来源有:炼油厂重整装置;乙烯生产厂的裂解汽油;煤炼焦时副产。目前通过煤炼焦获得的芳烃已不占重要地位。不同来源获得的芳烃其组成不同,因此获得的芳烃数量也不相同。裂解汽油中苯和甲苯多,二甲苯少; 重整汽油是苯少,甲苯和二甲苯多。乙苯在这两种油中都少。这种资源与需求的矛盾促进了芳烃生产技术的发展。 乙苯是制苯乙烯的原料,苯乙烯是聚苯乙烯、丁苯橡胶(在合成橡胶中产量最大)的原料,因此, 乙苯通常采用合成法,即由乙烯和苯制成乙苯,再由乙苯制苯乙烯。甲苯资源较多,但应用较少,为弥补苯的不足,可由甲苯制苯。目前这一工艺应用很少,一是苯供应充足;二是技术上困难较多;三是经济上不够合理。还应指出,二甲苯有三种异构体: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对二甲苯需求量最大,邻二甲苯居中,间二甲苯最小;供应量却是间二甲苯最大,邻二甲苯和对二甲苯相近。为满足要求(主要是生产涤纶),首先把对二甲苯分离出来(采用吸附法和低温结晶法),通过异构化反应, 把间二甲苯转化成对二甲苯。此外把资源较多的甲苯(由7个碳原子组成)和应用较少的碳九芳烃(由9个碳原子组成)进行反应,可制成碳八芳烃(二甲苯的混合物)。芳烃的制取方法说明:只有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掌握和利用规律,才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 &环氧乙烷和乙二醇
& &环氧乙烷是以乙烯为原料生产的产品,产量仅次于聚乙烯塑料,居第二位。它是低沸点(10.4℃)的易燃易爆气体(在空气中含3% ~ 100% 均可爆炸)。乙二醇是环氧乙烷与水的反应物,是最重的环氧乙烷衍生物。它是粘稠液体,沸点197.6℃, 有毒。除乙二醇外,环氧乙烷产量的10% ~ 20% 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及其它多种化工原料。乙二醇的主要应用是制取涤纶纤维和聚酯树脂,其次是用于汽车冷却系统的抗冻剂(与水混合后, 结冰温度可以降至- 70C)以及溶剂、润滑剂、增湿剂、炸药等。环氧乙烷与乙二醇通常安排在一个装置生产。环氧乙烷的生产几经变化,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在银催化剂存在下,用氧气直接氧化,反应温度为250 ~ 290℃,反应压力为2兆帕。乙二醇的生产方法变化较小,都是采用环氧乙烷与大量水在150 ~ 200℃, 2 ~ 2.5 兆帕的条件下直接水合。
& &乙苯、苯乙烯
& &乙苯是具有芳香味的可燃液体,沸点为136.2℃。炼油厂的重整装置和烃类裂解制乙烯是都有乙苯生成,但产量低,分离提纯困难。通常都采用乙烯与苯反应合成乙苯。乙苯绝大部分用于制苯乙烯。苯乙烯也是有芳香味的可燃液体,沸点145.2℃。苯乙烯极易聚合,除非立刻使用,否则需加入阻聚剂(如对苯二酚)。苯乙烯是重要的聚合物单体,主要用于生产聚苯乙烯塑料、丁苯橡胶,还可制造泡沫塑料,可与多种单体共同聚合,生产多种工程塑料以及热塑性弹性体,产品用途极为广泛。乙烯与苯合成乙苯时,催化剂可以用三氯化铝(液相法)、磷酸、硅藻土、三氟化硼 - 三氧化二铝或分子筛(牌号为ZSM - 5)。使用ZSM - 5 分子筛催化剂时,反应温度为370~425℃,1.4 ~ 2.8兆帕,过程无腐蚀,也无污染。为维持连续生产,采用两个反应器交替使用, 以便催化剂除焦再生时不停产。乙苯脱氢制苯乙烯是当前的主要生产方法(产量占90%)。在催化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存在下,反应温度为610 ~ 660℃。 采用蒸馏法分离未反应乙苯和少量副产物.
& &丙烯腈是无色有毒液体,沸点77.3℃。丙烯腈是合成纤维(腈纶)、合成橡胶(丁腈橡胶)、合成塑料(ABS)主要的单体,地位十分重要,还是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的原料。 由丙烯腈生产的丁腈橡胶可耐冷油和一些有机溶剂的侵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采用环氧乙烷法。为满足战争需求,开发了乙炔法,原料费用下降。 1960年,开发了丙烯法,现已淘汰了乙炔法。采用丙烯、氨、空气一步合成,合成丙烯腈被认为是基本有机原料合成方法的重大变革之一。该法具有原料来源丰富,不使用剧毒物(氢氰酸),反而生产氢氰酸(可就近加工成有机玻璃的原料)。生产丙烯腈时使用的催化剂由含磷、钼、铋、铁的氧化物组成,反应温度约为450℃
帖子7287&积分182&金币968.5 &贡献值4 &最后登录09-2-10&
七、合成树脂工艺
& &合成树脂
& &合成树脂为高分子化合物,是由低分子原料――单体(如乙烯、丙烯、氯乙烯等)通过聚合反应结合成大分子而生产的。工业上常用的聚合方法有本体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和溶液合4种。
& &本体聚合法
& &本体聚合是单体在引发剂或热、光、辐射的作用下,不加其他介质进行的聚合过程。特点是产品纯洁,不需复杂的分离、提纯,操作较简单,生产设备利用率高。可以直接生产管材、板材等质品,故又称块状聚合。缺点是物料粘度随着聚和反应的进行而不断增加,混合和传热困难,反应器温度不易控制。本体聚合法常用于聚加基丙烯酸甲酯 (俗称有机玻璃)、聚苯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和聚酰胺等树酯的生产。
& &悬浮聚合法
& &悬浮聚合是指单体在机械搅拌或振荡和分散剂的作用下,单体分散成液滴,通常悬浮于水中进行的聚合过程, 故又称珠状聚合。特点是:反应器内有大量水,物料粘度低,容易传热和控制;聚合后只需经过简单的分离、 洗涤 、干燥等工序,即得树脂产品,可直接用于成型加工;产品较纯净、均匀。缺点是反应器生产能力和产品纯度不及本体聚合法,而且,不能采用连续法进行生产。悬浮聚合在工业上应用很广。75%的聚氯乙稀树脂采用悬浮聚合法,聚苯乙烯也主要采用悬浮聚合法生产。反应器也逐渐大型化。
& &乳液聚合法
& &乳液聚合是指借助乳化剂的作用,在机械搅拌或振荡下,单体在水中形成乳液而进行的聚合.乳液聚合反应产物为胶乳,可直接应用,也可以把胶乳破坏,经洗涤、干燥等后处理工序,得粉状或针状聚合物。乳液聚合可以在较高的反应速度下,获得较高分子量的聚合物,物料的粘度低,易于传热和混合,生产容易控制,残留单体容易除去。乳液聚合的缺点是聚合过程中加入的乳化剂等影响制品性能。为得到固体聚合物,耗用经过凝聚、分离、洗涤等工艺过程。反应器的生产能力比本体聚合法低。
& &溶液聚合法
& &溶液聚合是单体溶于适当溶剂中进行的聚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有时溶于溶剂,属于典型的溶液聚合,产品可做涂料或胶粘剂。如果聚合物不溶于溶剂,称为沉淀聚合或淤浆聚合,如生产固体聚合物需经沉淀、过滤、洗涤、干燥才成为成品。在溶液聚合中,生产操作和反应温度都易于控制,但都需要回收溶剂。工业溶液聚合可采用连续法合间歇法,大规模生产常采用连续法,如聚丙烯等。
帖子7287&积分182&金币968.5 &贡献值4 &最后登录09-2-10&
& &1、塑料的定义、性能特点与组成
& &塑料是可塑性的简称。其科学定义为:以合成树脂或天然树脂(或天然高分子物质)为基本成分,在成型加工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能流动成型或借就地聚合或固化而定型,其成品状态为柔韧性或刚性固体,但又非弹性体。 塑料的特点是质轻,具有耐磨、耐腐蚀、绝缘性好等性能。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树脂,占总质量的40% ~ 100%。生产合成树脂的基本原料常称为单体,单体的性质决定了大分子物质的基本特性,所以在命名和区分塑料时,在单体名称前面加个“聚”字,就形成某种树脂或塑料的名称,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稀等。 有时直接在单体简称的后面加树脂或塑料即可, 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环氧树脂等。虽然塑料的基体是树脂,但大多数情况下三塑料中加有添加剂(也称助剂),这些添加剂常具有特定功能,可以改进加工或使用性能,有时仅仅作为增量剂使用,以降低制造成本。常用的添加剂有:(1)增塑剂绝大部分合成树脂具有可塑性,但可塑性的大小却不相同,为了使树脂易于塑化和赋予制品柔软性,一般在树脂中加入一些低分子物质,这些低分子物称为增塑剂。增塑剂是液体或低熔点物质,与树脂应有较好的混溶性。常用的增塑剂由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磷酸酯类、氯化石蜡等。(2)润滑剂 在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熔融物料的流动性,并使之不粘附在金属设备或模具上,同时使脱模容易所加入的添加剂称为润滑剂。常用的润滑剂由硬脂酸及其盐类等(3)稳定剂 为防止或抑制塑料制品的性能劣化而加入的添加剂称为稳定剂。具有代表性的有热稳定剂、光稳定剂和抗氧剂。(4)着色剂为了美化和装饰塑料而在物料中加入的含色料的添加剂称为着色剂。(5)填料 加于塑料的配合料中以降低成本,有时也可增进塑料的物理性能,如硬度、刚度及冲击强度的相对惰性的物质称为填料。 最常用的填料由粘土、硅酸盐、滑石、碳酸盐等。
& &2.塑料的分类
& &塑料可按制造过程所采用的合成树脂的性质来分类。一般可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大类。热塑性塑料是由可以多次反复加热而仍保持可塑性的合成树脂所制得的塑料。热塑料性塑料加热即软化,并能成型加工,冷却即固化,可以多次成型,如聚乙烯、聚氯乙稀等。与热塑性塑料不同,热固性塑料加热即软化,并能成型加工,但继续加热则固化成型。固化后的产品再进行加热,也不能使其熔化。即热固性塑料在成型前是可熔、可熔的,即是可塑的,而一经成型固化后,就变成不熔不溶的了,不能进行多次成型,如酚醛塑料。塑料也可按用途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和特种塑料。痛用塑料是大宗生产的一类塑料,其价格低廉,可用于一般用途。工程塑料能作为工程材料使用,具有相对密度小、化学稳定性好、电绝缘性能优越、成型加工容易、机械性能优良等特点。特种塑料具有通用塑料所不具有的特性,通常认为是用于能发挥其特性场合的塑料。一般认为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及聚奔乙烯属于通用料。ABS也包括在通用塑料中。工程塑料有聚酰胺、聚酯、聚碳酸酯、聚甲醛、聚苯醚、聚亚苯基氧、聚砜和聚酰亚胺等,广泛用于化工、电子、机械、汽车制造、航空、建筑、交通等工业。
& &3.塑料的制造过程
& &绝大多数塑料制造的第一步是合成树脂的生产(由单体聚合而得),然后根据需要,将树脂(有时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进一步加工成塑料制品。有少数品种(如有机玻璃)其树脂的合成和塑料的成型是同时进行的。
帖子7287&积分182&金币968.5 &贡献值4 &最后登录09-2-10&
九、塑料的成型加工
& &塑料的成型加工是指由合成树脂制造厂制造的聚合物制成最终塑料制品的过程。加工方法(通常称为塑料的一次加工)包括压塑(模压成型)、挤塑(挤出成型)、注塑(注射成型)、吹塑(中空成型)、压延等。
& &压塑也称模压成型或压制成型,压塑主要用于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热固性塑料的成型。
& &挤塑又称挤出成型,是使用挤塑机(挤出机)将加热的树脂连续通过模具,挤出所需形状的制品的方法。挤塑有时也有于热固性塑料的成型,并可用于泡沫塑料的成型。挤塑的优点是可挤出各种形状的制品,生产效率高,可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缺点是热固性塑料不能广泛采用此法加工,制品尺寸容易产生偏差。
& &注塑又称注射成型。注塑是使用注塑机(或称注射机)将热塑性塑料熔体在高压下注入到模具内经冷却、固化获得产品的方法。注塑也能用于热固性塑料及泡沫塑料的成型。注塑的优点是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自动化,能成型形状复杂的零件,特别适合大量生产。缺点是设备及模具成本高,注塑机清理较困难等。
& &吹塑又称中空吹塑或中空成型。吹塑是借助压缩空气的压力使闭合在模具中的热的树脂型坯吹胀为空心制品的一种方法,吹塑包括吹塑薄膜及吹塑中空制品两种方法。用吹塑法可生产薄膜制品、各种瓶、桶、壶类容器及儿童玩具等。
& &压延是将树脂合各种添加剂经预期处理(捏合、过滤等)后通过压延机的两个或多个转向相反的压延辊的间隙加工成薄膜或片材,随后从压延机辊筒上剥离下来, 再经冷却定型的一种成型方法。压延是主要用于聚氯乙稀树脂的成型方法,能制造薄膜、片材、板材、人造革、地板砖等制品。
帖子7287&积分182&金币968.5 &贡献值4 &最后登录09-2-10&
十、通用塑料
& &通用塑料有五大品种,即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稀、聚苯乙烯及ABS。它们都是热塑性塑料。
& &聚乙烯(PE)
& &聚乙烯是塑料工业中产量最高的品种。聚乙烯是不透明或半透明、质轻的结晶性塑料,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最低使用温度可达-70 ~ -100℃),电绝缘性、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但不耐热。聚乙烯适宜采用注塑、吹塑、挤塑等方法加工。
& &聚丙烯(PP)
& &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得的热塑性塑料,通常为无色、半透明固体,无臭无毒,密度为0.90 ~ 0.919 克/厘米3,是最轻的通用塑料,其突出优点是具有在水中耐蒸煮的特性,耐腐蚀,强度、刚性和透明性都比聚乙烯好,缺点是耐低温冲击性差,易老化,但可分别通过改性和添加助剂来加以改进。聚丙烯的生产方法有淤浆法、液相本体法和气相法3种。
& &聚氯乙稀(PVC)
& &聚氯乙稀是由氯乙烯聚合而得的塑料,通过加入增塑剂,其硬度可大幅度改变。它制成的硬制品以至软制品都有广泛的用途。聚氯乙稀的生产方法有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和本体聚合法,以悬浮聚合法为主。
& &聚苯乙烯(PS)
& &通用的聚苯乙烯是苯乙烯的聚合物,外观透明,但有发脆的缺点,因此,通过加入聚丁二烯可制成耐冲击性聚苯乙烯(HTPS)。聚苯乙烯的主要生产方法有本体聚合、悬浮聚合和溶液聚合。
& &ABS树脂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种单体共同聚合的产物,简称ABS三元共聚物。这种塑料由于其组分A(丙烯腈)、B(丁二烯)和S( 苯乙烯)在组成中比例不同,以及制造方法的差异,其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别。 ABS是合用注塑和挤压加工,故其用途也主要是生产这两类制品。
帖子7287&积分182&金币968.5 &贡献值4 &最后登录09-2-10&
十一、常用的工程塑料
& &常用的工程塑料品种,如聚铣胺、聚碳酸酯、聚甲醛、聚酯、聚苯醚、聚砜,它们都是热塑性塑料。
& &聚铣氨(PA)
& &聚铣氨又称尼龙,包括尼龙6、尼龙66、尼龙11、尼龙12、芳香族尼龙等品种,常用的是尼龙6和尼龙66。它们都是尼龙纤维的原料,但也是重要的塑料。尼龙6和尼龙66都是乳白色、半透明的结晶性塑料,具有耐热性、耐磨性,同时耐油性优良。但有吸水性是其缺点,其机械性质随吸湿的程度有很大变化,而且制品的尺寸也改变。
& &聚碳酸酯(PC)
& &聚碳酸酯是透明、强度高,具有耐热性的塑料。尤其是冲击强度大,在塑料中属于佼佼者,而且抗蠕变性能好,甚至在120℃下仍保持其强度。因此,作为工业用塑料而被广泛应用。但是, 耐化学药品性稍低,不耐碱、强酸和芳香烃。聚碳酸酯适于注塑、挤塑、吹塑等加工。
& &聚甲醛(POM)
& &聚甲醛是乳白色不透明的塑料,抗磨性、回弹性及耐热性等性能优良。通过注塑法广泛用于制造机械部件, 还可以做弹簧,是典型的工程塑料。聚酯 常用的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它是由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进行缩聚反应制得的,也是生产涤纶纤维的原料。这种聚酯具有耐热性和良好的耐磨性,而且有一定强度和优良的不透气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成的双向拉伸薄膜广泛用于录音带、电影及照相软片等。双向拉伸吹塑制品的瓶子,由于透明及二氧化碳不易透明,常用作碳酸饮料的容器。
& &聚苯醚 (PPO)
& &聚苯醚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强度工程塑料,它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抗蠕变性能;电性能优异,耐高温于120℃,且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尺寸稳定,机械性能和电性能变化很小;吸湿很小,耐水蒸汽蒸煮。广泛用在电子、电器部件、医疗器具、照相机和办公器具等方面。
& &聚砜(PSF)
& &聚砜是6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热塑性高强度工程塑料。聚砜的特点是耐温性好,介电性能优良,在水和湿气或190℃的环境下,仍保持高的介电性能。此外,耐辐照也是它的优点。由于这些独特的性能,它可以用来制作汽车、飞机等要求耐热而有刚性的机械零件,也被用来作尺寸精密的耐热和电器性能稳定的电器零件, 如线圈骨架、电位器部件等。
帖子7287&积分182&金币968.5 &贡献值4 &最后登录09-2-10&
十二、常用热固性塑料
& &常用的热固性塑料品种有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氨酯等。
& &酚醛树脂(PF)
& &酚醛树脂是历史上最长的塑料品种之一,俗称胶木或电木,外观呈黄褐色或黑色,是热固性塑料的典型代表。酚醛树脂成型时常使用各种填充材料,根据所用填充材料的不同,成品性能也有所不同,酚醛树脂作为成型材料,主要用在需要耐热性的领域,但也作为粘接剂用于胶合板、砂轮和刹车片。
& &脲醛树脂(UF)
& &脲醛树脂是可用作模压料、粘接剂等的无色塑料,由尿素和甲醛制备。脲醛树脂模压料填加有纤维素。而且硬度、机械强度优良。另一方面,有发脆、具有吸水性、尺寸稳定性不良的缺点,甚至静置也往往产生裂纹。脲醛树脂可制造餐具、瓶盖等日用品和机械零部件,还可做粘接剂。
&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MF)
&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又称蜜胺-甲醛树脂这种塑料弥补了脲醛树脂不耐水的缺点,但价格比脲醛树脂高。 由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与脲醛树脂一样无色透明,成型色彩鲜艳,又由于具有耐热性、表面硬度大、机械特性、电学性能良好、耐水性、耐溶剂性和耐化学药剂性优越,所以可用于餐具、各种日用品(包括家具)、工业用品的领域。
& &不饱和聚酯树脂(UF)
& &不饱和聚酯树脂是具有不同粘度的淡黄或琥珀色的透明液体。因为不饱和聚酯树脂强度不高,故常加入玻璃纤维等增强材料使用,产品俗称&玻璃钢&。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前呈液体状,而且不加压也可成型,甚至可在常温下固化,因而可用各种加工方法加工成制品。
& &环氧树脂(EP)
& &环氧树脂是用固化剂固化的热固性塑料。它的粘接性极好,电学性质优良,机械性质也良好。环氧树脂的主要用途是作金属防蚀涂料和粘接剂,常用于印刷线路板和电子元件的封铸。
& &有机硅树脂(SI)
& &与前述的各树脂不同,主要成分不是碳,而是硅,因此价格高。但是有机硅树脂耐热180℃,经特殊处理可耐500℃,耐寒性良好,物理性质不随温度变化,是一种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和耐候性优良的热固性塑料, 它的耐热制品是生产电子工业元器件的材料。
& &聚氨酯(PU)
& &聚氨酯品种很多,可制成从轻质热塑性弹性体至硬质泡沫塑料。聚氨酯软质泡沫塑料的密度为0.015 ~ 0. 15克/厘米3,软质泡沫塑料成型为块状,便于切割作家具和包装材料。硬质泡沫塑料可制成各种型式, 主要用途是在温度低,要求绝缘性能好,如低温运输车辆作保冷层,还可用于建材,家具等。聚氨酯弹性体是一种合成橡胶,具有优异的性能。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俗称有机玻璃,是无色透明(透光率大于92%)具有耐光性的塑料。容易着色,表面硬度大,机械强度也高,长时间暴露于室外,也不会像其他塑料那样变成黄色,但冲击强度不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加工以注塑及挤塑为主,但还能用单体铸塑法制造制品。主要用于光学仪器、灯具,可以代替普通玻璃使用。
& &氟树脂是分子结构中含氟原子塑料的总称。代表性的氟树脂为聚四氟乙烯。它具有优异的耐热性(260℃)、 耐冷性(-260℃)、摩擦系数低、自润滑性很好,且具有极好的耐化学药品性,能在&王水&(硝酸与盐酸混合物)中煮沸,有&塑料王&之美称。但不能用通常的加工方法加工,价格高。氟塑料主要用作防腐、耐热、绝缘、耐磨、自润滑材料, 还可用作医用材料。
& &十三、通用橡胶
& &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主要来源于三叶橡胶树,当这种橡胶树的表皮被割开时,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称为胶乳,胶乳经凝聚、洗涤、成型、干燥即得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是由人工合成方法而制得的,采用不同的原料(单体)可以合成出不同种类的橡胶。
& &通用橡胶
& &指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橡胶使用的胶种,如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等,主要用于制造轮胎和一般工业橡胶制品。通用橡胶的需求量大,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
& &丁苯橡胶
& &丁苯橡胶是由丁二烯和苯乙烯共聚制得的,是产量最大的通用合成橡胶,有乳聚丁苯橡胶 、溶聚丁苯橡胶 和热塑性橡胶(SBS)。
& &顺丁橡胶
& &丁二烯经溶液聚合制得的,顺丁橡胶具有特别优异的耐寒性、耐磨性和弹性,还具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顺丁橡胶绝大部分用于生产轮胎,少部分用于制造耐寒制品、缓冲材料以及胶带、胶鞋等。顺丁橡胶的缺点是抗撕裂性能交差,抗湿滑性能不好。
& &异戊橡胶
& &异戊橡胶是聚异戊二烯橡胶的简称,采用溶液聚合法生产。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磨性,优良的耐热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异戊橡胶生胶(未加工前)强度显著低于天然橡胶,但质量均一性、加工性能等优于天然橡胶。异戊橡胶可以代替天然橡胶制造载重轮胎和越野轮胎还可以用于生产各种橡胶制品。
& &异丙橡胶
& &乙丙橡胶以乙烯和丙烯为主要原料合成,耐老化、电绝缘性能和耐臭氧性能突出。乙丙橡胶可大量充油和填充碳黑,制品价格较低,乙丙橡胶化学稳定性好,耐磨性、弹性、耐油性和丁苯橡胶接近。乙丙橡胶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作为轮胎胎侧、胶条和内胎以及汽车的零部件,还可以作电线、电缆包皮及高压、超高压绝缘材料。还可制造胶鞋、卫生用品等浅色制品。
& &氯丁橡胶
& &它是以氯丁二烯为主要原料,通过均聚或少量其它单体共聚而成的。如抗张强度高,耐热、耐光、耐老化性能优良,耐油性能均优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具有较强的耐燃性和优异的抗延燃性,其化学稳定性较高,耐水性良好。氯丁橡胶的缺点是电绝缘性能,耐寒性能较差,生胶在贮存时不稳定。氯丁橡胶用途广泛,如用来制作运输皮带和传动带, 电线、电缆的包皮材料,制造耐油胶管、垫圈以及耐化学腐蚀的设备衬里。
& &十四、特种橡胶
& &是指具有特殊性能(如耐高温、耐油、耐臭氧、耐老化和高气密性等),并应用于特殊场合的橡胶,例如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特种橡胶用量虽小,但在特殊应用的场合是不可缺少的。
& &丁腈橡胶
& &丁腈橡胶是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经乳液聚合法制得的,丁腈橡胶主要采用低温乳液聚合法生产,耐油性极好,耐磨性较高,耐热性较好,粘接力强。其缺点是耐低温性差、耐臭氧性差,电性能低劣,弹性稍低。丁腈橡胶主要用于制造耐油橡胶制品。
& &丁基橡胶
& &丁基橡胶是由异丁烯和少量异戊二烯共聚而成的,主要采用淤浆法生产。透气率低,气密性优异,耐热、耐臭氧、耐老化性能良好,其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也很好。 丁基橡胶的缺点是硫化速度慢, 弹性、强度、粘着性较差。丁基橡胶的主要用途是制造各种车辆内胎, 用于制造电线和电缆包皮、耐热传送带、蒸汽胶管等。
& &氟橡胶是含有氟原子的合成橡胶,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氧化性、耐油性和耐药品性,它主要用于航空、化工、石油、汽车等工业部门,作为密封材料、耐介质材料以及绝缘材料。
& &硅橡胶由硅、氧原子形成主链,侧链为含碳基团,用量最大的是侧链为乙烯基的硅橡胶。既耐热,又耐寒,使用温度在-100~300℃之间,它具有优异的耐气候性和耐臭氧性以及良好的绝缘性。缺点是强度低,抗撕裂性能差,耐磨性能也差。硅橡胶主要用于航空工业、电气工业、食品工业及医疗工业等方面。
& &聚氨酯橡胶
& &聚氨酯橡胶是由聚酯(或聚醚)与二异睛酸酯类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耐磨性能好、其次是弹性好、硬度高、耐油、耐溶剂。缺点是耐热老化性能差。聚氨酯橡胶在汽车、制鞋、机械工业中的应用最多。
& &十五、合成橡胶生产工艺
& &合成橡胶的生产工艺大致可分为单体的合成和精制、聚合过程以及橡胶后处理三部分
& &单体的生产和精制
& &合成橡胶的基本原料是单体,精制常用的方法有精馏、洗涤、干燥等。
& &聚合过程
& &聚合过程是单体在引发剂和催化剂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生成聚合物的过程。有时用一个聚合设备,有时多个串联使用。合成橡胶的聚合工艺主要应用乳液聚合法和溶液聚合法两种。目前,采用乳液聚合的有丁苯橡胶、异戊橡胶、丁丙橡胶、丁基橡胶等。
& &后处理是使聚合反应后的物料(胶乳或胶液),经脱除未反应单体、凝聚、脱水、干燥和包装等步骤,最后制得成品橡胶的过程。乳液聚合的凝聚工艺主要采用加电解质或高分子凝聚剂,破坏乳液使胶粒析出。溶液聚合的凝聚工艺以热水凝析为主。凝聚后析出的胶粒,含有大量的水,需脱水、干燥。
& &十六、合成纤维
& &1、合成纤维
& &纤维材料主要供纺织工业用。按产品使用范围,可分为工业用和民用。按来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纤维,如棉、毛、丝、麻等;另一类是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人造纤维是利用自然界中不能直接纺织的纤维素(如木材、棉短绒),经过化学处理与机械加工制得的纤维,如人造丝、人造棉等。合成纤维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经纺丝和后加工而制得的纤维,如涤纶等。合成纤维工业是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是聚酰胺纤维(锦纶),随后腈纶、涤纶等陆续投入工业生产。合成纤维性能优异,原料来源丰富,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短短几十年间,世界合成纤维的产量已接近天然纤维,成为纺织纤维的重要原料。1996年,世界合成纤维产量为1900万吨,我国合成纤维产量为291万吨。与此相应,世界棉花总量为1900万吨。根据化学组成,合成纤维可分为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聚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澄。它们习惯被称为锦纶(或尼龙)、涤纶、腈纶、丙纶、维纶。除上述几种之外,常见的合成纤维还有氨纶。做为民用纤维,人们力求使合成纤维制品能保持天然纤维制品的优点,克服性能和产量的不足。
& &2.生产合成纤维的原料
& &生产合成纤维的基本原料源于石油。炼油厂的重整装置和烃类裂解制乙烯时副产的苯、二甲苯、丙烯,经过加工后制成合成纤维所需原料(通称为单体)。以石油为原料制取合成纤维的途径可表示如下:还有一些特种合成纤维不使用石化产品作原料,但它们产量少,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 &3.合成纤维的生产方法
& &合成纤维的生产首先是将单体经聚合反应制成成纤高聚物,这些聚合反应原理、生产过程及设备与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的生产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合成纤维要经过纺丝及后加工,才能成为合格的纺织纤维。高聚物的纺丝主要有熔融纺丝方法主要决定于高聚物的性能。熔融纺丝是将高聚物加热熔融成熔体,然后由喷丝头喷出熔体细流,再冷凝而成纤维的方法。熔融纺丝速度高,高速纺丝时每分钟可达几千米。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能熔化、易流动而不易分解的高聚物,如涤纶、丙纶、锦纶等。溶液纺丝又分为湿法纺丝和干法纺丝两种。 湿法纺丝是将高聚物在溶剂中配成纺丝溶液,经喷丝头喷出细流,在液态凝固介质中凝固形成纤维。干法纺丝中,凝固介质为气相介质,经喷丝形成的细流因溶剂受热蒸发,而使高聚物凝结成纤维。溶液纺丝速度低,一般每分钟几十米。溶液纺丝适用于不耐热、不易熔化但能溶于专门配制的溶剂中的高聚物,如腈纶、维纶。熔融纺丝和溶液纺丝得到的初生纤维,强度低,硬脆,结构性能不稳定,不能使用。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后加工处理,才能使纤维符合纺织加工的要求。不同的合成纤维,其后加工方法不尽相同。
& &按纺织工业要求,合成纤维分长丝和短纤维两种型式。所谓长丝,是长度为千米以上的丝,长丝卷绕成团。短纤维是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短纤维。 短纤维后处理过程主要为:初生纤维---集束---拉伸---热定型---卷曲---切断---打包---成品短纤维。 长丝后处理过程主要为:初生纤维---拉伸---加捻---复捻---水洗干燥---热定型---络丝---分级---包装---成品长丝。从上述可以看出, 初生纤维的后处理主要有拉伸、热定型、卷曲和假捻。 拉伸可改变初生纤维的内部结构,提高断裂强度和耐磨性,减少产品的伸长率。热定型可调节纺丝过程带来的高聚物内部分子间作用力,提高纤维的稳定性和其他物理-机械性能、染色性能。卷曲是改善合成纤维的加工性(羊毛和棉花纤维都是卷曲的),克服合成纤维表面光滑平直的不足。假捻是改进纺织品的风格,使其膨松并增加弹性。合成纤维因具有强度高,耐磨、耐酸、耐碱、耐高温、质轻、保暖、电绝缘性好及不怕霉蛀等特点,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合成纤维在民用上,既可以纯纺, 也可以与天然纤维或人造纤维混纺、交织。 用它做衣料比棉、毛和人造纤维都结实耐穿;用它做被服,冬装又轻又暖。锦纶的耐磨性优异,有某些天然纤维的特色,如腈纶与羊毛相似,俗称人造羊毛;维纶的吸水性能与棉花相似;锦纶经特种加工,制品与蚕丝相似等。在工业上,合成纤维常用做轮胎帘子线、渔网、绳索、运输带、工业用织物(帆布、滤布等)、隔音、隔热、电气绝缘材料等。在医学上,合成纤维常用作医疗用布、外科缝合线、止血棉、人造器官等。 在国防建设上, 合成纤维可用于降落伞、军服、军被, 一些特种合成纤维还用于原子能工业的特殊防护材料、飞机、火箭等地结构材料。
& &十七、涤纶
& &涤纶学名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1953年美国工业化生产了这种商品名为达可纶的涤纶纤维。在合成纤维中,涤纶是比较理想的纺织材料,世界涤纶纤维的产量1996年为1247万吨,占当年合成纤维总产量的65.5%。我国涤纶纤维产量1996年为210万吨。预计2000年世界涤纶产量达到1600万吨。
& &1.涤纶的生产
& &生产涤纶的主要原料是对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酯、乙二醇。工业上生产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的工艺路线主要分为酯交换法和直接酯化法两大类。可采取连续法、半连续法和间歇法生产。
& &酯交换缩聚法: 酯交换法反应条件缓和,对原料和设备的要求不高,工艺上易于操作和控制,是最早工业化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但生产步骤多(包括生产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直接酯化法反应工序少,原材料消耗少,产品质量较高,但对原料, 设备和操作控制的要求较高,是当今的主要生产方法。
& &2.涤纶纤维的特点及用途
& &· 强度: 涤纶纤维的强度比棉花高近1倍,比羊毛高3倍,因此涤纶织物结实耐用。
& &· 耐热性: 可在70~170C使用,是合成纤维中耐热性和热稳定性最好的。
& &· 弹性: 涤纶的弹性接近羊毛,耐皱性超过其他纤维,织物不皱,保形性好。
& &· 耐磨性: 涤纶的耐磨性仅次于锦纶,在合成纤维中居第二位。
& &· 吸水性: 涤纶的吸水回潮率低,绝缘性能好,但由于吸水性低,摩擦产生的静电大,染色性能较差。
& &涤纶作为衣用纤维,其织物在洗后达到不皱、免烫的效果。常将涤纶与各种纤维混纺或交织,如棉涤、毛涤等,广泛用于各种衣料和装饰材料。涤纶在工业上可用于传送带、帐篷、帆布、缆绳、渔网等,特别是做轮胎用的涤纶帘子线, 在性能上已接近锦纶。涤纶还可用于电绝缘材料、耐酸过滤布、医药工业用布等。
& &十八、腈纶
& &腈纶是聚丙烯腈纤维在我国的商品名。腈纶具有优良的性能,由于其性质接近羊毛,故有“合成羊毛”之称。 自1950年工业生产以来,已得到很大发展。1996年世界腈纶总产量为252万吨,我国产量为29.7万吨,今后我国将大力发展腈纶生产。腈纶虽然通常称为聚丙烯腈纤维,但其中丙烯腈(习惯称第一单体)只占90%~94%,第二单体占5%~8%,第三单体为0.3%~2.0%。这是由于单一丙烯腈聚合物制成的纤维缺乏柔性,发脆,染色也非常困难。为了克服聚丙烯腈的这些缺欠,人们采用加入第二单体的方法,使纤维柔顺;加入第三单体,提高染色能力。
& &1.腈纶的生产
& &腈纶的原料为石油裂解副产的廉价丙烯:由于聚丙烯腈共聚物加热到230℃以上时,只发生分解而不熔融,因此,它不能 像涤纶、锦纶纤维那样进行熔融纺丝,而采用溶液纺丝的方法。纺丝可采用干法,也可用湿法。干法纺丝速度高,适于纺制仿真丝织物。十分纺丝适合制短纤维,蓬松柔软,适用制仿毛织物。
& &2.腈纶的性能及用途
& &· 弹性: 它的弹性较好,仅次于涤纶,比锦纶高约2倍。有较好的保形性。
& &· 强度:腈纶的强度虽不及涤纶和锦纶,但比羊毛高1~2.5倍。
& &· 耐热性: 纤维的软化温度为190~230℃,在合成纤维中仅次于涤纶。
& &· 耐光性: 腈纶的耐光性是所有合成纤维中最好的;露天暴晒一年,强度仅下降20%。
& &腈纶耐酸、氧化剂和一般有机溶剂,但不耐碱。腈纶的制成品蓬松性好、保暖性好,手感柔软,有良好的耐气候性和防霉、防蛀性能。腈纶的保暖性比羊毛高15%左右。腈纶可与羊毛混纺,产品大多用于民用方面, 如毛线、毛毯、针织运动服、蓬布、窗帘、人造毛皮、长毛绒等。腈纶还是高科技产品碳纤维的原料。
& &十九、丙纶
& &丙纶是聚丙烯纤维的商品名称。丙纶于1957年开始工业生产,由于原料只需丙烯,来源极为丰富、价廉,生产工艺简单,是目前最为廉价的合成纤维。丙纶性能良好,发展速度较快,在世界范围内其产量仅次于涤纶、锦纶、腈纶而居于第四位。
& &1.丙纶的生产
& &生产丙纶纤维的聚丙烯采用溶液聚合方法制成。其热分解温度为350~380℃,熔点为150~176℃,故采用柔软纺丝法。
& &2.丙纶的特点及用途
& &· 相对密度:丙纶是所有合成纤维中相对密度最小的品种,因此它质量最轻,单位重量的纤维能覆盖的面积最大。
& &· 强度:丙纶的强度与合成纤维中高强度品种涤纶、锦纶相近,但在湿态时强度不变化,这一点优于锦纶。
& &· 耐磨性:丙纶的耐平磨性仅次于锦纶,但耐曲磨性稍差。耐腐蚀性:对无机酸、碱有显著的稳定性。
& &· 吸湿性:丙纶的吸湿性极小,织品缩水率小。
& &· 缺点:耐光性差,染色性差,静电性大,耐燃性差。
& &此外,丙纶同其它合成纤维一样,不易发霉、腐烂,不怕虫蛀。丙纶主要用于地毯(包括地毯底布和绒面)、装饰布、土工布、无纺布、各种绳索、条带、渔网、建筑增强材料、包装材料等。其中丙纶无纺布由于其在婴儿尿布、妇女卫生巾的大量应用而引人注目。丙纶还可与多种纤维混纺制成不同类型的混纺织物, 经过针织加工制成外衣、运动衣等。 由丙纶中空纤维制成的絮被,质轻、保暖、弹性良好。
& &二十、维纶
& &维纶是聚乙烯醇缩醛纤维的商品名称,也叫维尼纶。其性能接近棉花,有“合成棉花”之称,是现有合成纤维中吸湿性最大的品种。维纶在30年代由德国制成,但不耐热水,主要用于外科手术缝线。1939年研究成功热处理和缩醛化方法,才使其成为耐热水性良好的纤维。生产维纶的原料易得,制造成本低廉,纤维强度良好,除用于衣料外,还有多种工业用途。但因其生产工业流程较长,纤维综合性能不如涤纶、锦纶和腈纶,年产量较小,居合成纤维品种的第5位。
& &1.维纶的生产
& &维纶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醇,但乙烯醇不稳定,一般是以性能稳定的乙烯醇醋酸酯(即醋酸乙烯)为单体聚合,然后将生成的聚醋酸乙烯醇解得到聚乙烯醇,纺丝后再用甲醛处理才能得到耐热水的维纶。聚乙烯醇的熔融温度(225~230℃)高于分解温度(200~220℃),所以只能用溶液纺丝法纺丝。
& &2.维纶的特点及用途
& &· 吸湿性:维纶是合成纤维中吸湿性最大的品种, 吸湿率为4.5 ~ 5,接近于棉花(8%)。维纶纺织布穿着舒适,适宜制内衣。
& &· 强度:维纶的强度稍高于棉花, 比羊毛高很多。
& &· 耐腐蚀性和耐光性:在一般有机酸、醇、酯及石油烃溶剂中不溶解,不易霉蛀,在日光下暴晒强度损失不大。
& &· 缺点:耐热水性不够好,弹性较差,染色性较差。
& &维纶的柔软及保暖性好,它的相对密度比棉花要小,因此与棉花相同重量的维纶能织出更多的衣料。它的热传导率低,因而保暖性好。维纶的耐磨性和强度也比棉花要好,因此维纶在很多方面可以与棉混纺以节省棉花。 维纶主要用于制作外衣、棉毛衫裤、运动衫等针织物,还可用于帆布、渔网、外科手术缝线、自行车轮胎帘子线、过滤材料等。
& &二十一、纤维改性和特种纤维
& &随着合成纤维产量的迅速增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纤维的性能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得到更高附加价值的纤维,各厂家纷纷研究开发有更新性能的纤维,而其重点,则是对常规化学纤维的改性,也叫差别化。国际上差别化纤维的产量已占合成纤维产量的30%以上。差别化纤维,是指在现有合成纤维的基础上进行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的合成纤维。化学改性是通过分子设计,改变已有成纤高聚物的结构,达到改善纤维性能的目的。物理改性则是在不改变成纤高聚物基本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纤维的形态结构而改善纤维的性能。目前差别化纤维的主要发展方向为:
& &1.仿天然纤维
& &通过异型纺丝/开发细丝/复合纺丝, 生产具有仿真效果的合成纤维. 如具有丝的光泽/良好的手感和悬垂性的仿丝型纤维; 具有羊毛的自然卷曲及弹性/柔软的光泽和良好的缩绒性的仿毛纤维; 具有麻的爽滑透凉性的仿麻纤维等。
& &2.赋予纤维新的性能
& &合成纤维受其本身的影响,在一些性能上还不尽人意,如染色性、吸湿性、阻燃性等,需要不断地加以研究、改进。主要方法有:通过原液着色法、共混法、共聚法、复合法等改善合成纤维的染色性能。通过对纤维大分子的亲水性单体的接枝改性、与亲水性组分共混及组成复合纤维,使纤维具有多孔结构、表面粗糙化及纤维截面异形化等处理,改善合成纤维的亲水性能。通过共混、共聚引入阻燃剂,提高成纤高聚物的热稳定性; 通过后处理改性 织物阻燃整理等赋予合成纤维阻燃性。通过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加工处理,把具有抗静电性能的亲水性聚合体与成纤高聚物共混的方法,改善纤维的抗静电性能。也可通过开发金属纤维、金属镀层纤维、导电性树脂涂层纤维、导电性树脂复合纤维等,改善纤维的导电性能。采用特殊的纺丝和拉伸工艺,共聚改性,异形截面等生产高收缩合成纤维,改善纤维的蓬松性、染色性等。
& &3.赋予纤维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
& &如生产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磨、耐腐蚀等性能的合成纤维等。除了在现有合成纤维的基础上进行改性,以开发人们所希望的性能外,人们也研究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纤维,如高强度、高模量纤维、 耐高温纤维、耐腐蚀纤维、弹性体纤维、医用功能纤维等。
& &1)高强度、高模量纤维
& &主要为芳香族聚酰胺系列,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聚对苯二甲酰对氨基苯甲酰胺;高取向的聚烯烃纤维系列,如聚乙烯、聚丙烯。高强度、高模量纤维主要用于防弹背心、防弹帽,制成各种复合材料用于飞机、宇航器材代替铝合金;用于体育器材方面,如网球拍线、赛车服等。
& &2)碳纤维 碳纤维是由元素碳组成的纤维状物质。碳纤维可以多种形式与各种基质构成复合材料,用于制造飞机零部件,不但能满足苛刻的环境要求,还大大减轻部件的重量,满足宇航、导弹、航空等部门的要求,还可用于汽车、高尔夫球棒等。
& &3)弹性纤维 如聚氨酯弹性纤维,具有相对密度小、染色性好、伸长率大、回弹性好、耐磨、耐扰曲、耐化学试剂等优点,主要用于袜子口、胸罩、腰带、茄克衫、医用内衣等。
& &4)耐高温纤维 主要有聚四氟乙烯纤维、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酰胺酰亚胺纤维等。
& &5)塑料光导纤维 按光纤芯的组成可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类、聚苯乙烯类、重氢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类等。其特点是不受静电、电磁感应的影响,重量轻,柔韧性好,数值孔径大,线径粗,易于光器件耦合连接,用于可见光的传输,可靠性容易确定,价格便宜。可用于光学仪器、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广告显示装置、日用品、玩具等方面。
帖子7287&积分182&金币968.5 &贡献值4 &最后登录09-2-10&
二十二、精细化工
& &精细化工是化学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按产品的化学结构分,分属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以石油为基本原料生产的有机精细化工产品,占品种和产量的绝大多数。无机精细化工产品仅介绍催化剂工业。目前国内外对精细化工的范围认识上还不一致,广的分为50类,窄的不足10类。普遍地看法是, 从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特点考虑,与化学工业的其它行业相比,精细化工产品的产量较小,品种较多, 技术密集程度和附加价值高,产品因具有特殊的使用功能,在专门或特定的领域使用,因此精细化工产品又被称为专用化学品。早期精细化工品随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获得发展。19世纪末近代化学工业形成后,农药、染料、医药等产品急剧增多,到20世纪30年代,以煤炼焦副产的煤焦油提供的苯、萘等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合成技术,应用多种化工单元操作,合成了多种产品,并取得了广泛应用,形成了精细化工的主体,这些行业及其产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世纪中叶开始,近代化学工业转向以石油为主要原料,新的合成技术不断涌现,使精细化工依赖的原料发生转换,从煤转向石油。为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陆续开发的新产品逐渐形成了新的门类,产生了许多新的精细化工行业,如表面活性剂、油田用化学品、高分子材料加工和使用助剂等。这样,新行业、新产品层出不穷,传统行业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形成了新的精细化工, 确立了它在化学工业的重要作用。
&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了新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如信息记录材料、电子器件用材料等。这一时期,采用生物技术生产精细化工品(尤其是药物)也有突出发展。它们的开发应用,给精细化工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领域。这些产品生产技术复杂,产量小,质量要求高,专用性极强,更体现了精细化工产品技术密集程度高,附加价值高,应用领域单一的特点,是今后精细化工发展的方向。 兹介绍的精细化工行业有:表面活性剂、农药、染料(含颜料)、医药、助剂、催化剂。此外还有涂料、胶粘剂、感光材料、磁记录材料、化学试剂、香料、食品与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剂、油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附加价值高或产品价格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 &首先是原料品种多,有些外购原料还要多次加工才能使用,按每吨产品消耗的原辅材料计,远远超过其他化工行业;
& &第二是生产工序多,化学反应和分离操作反复进行,副产物多,损失大,使产物收率较低;
& &第三是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高,许多专有技术诀窍和秘密隐含其中,有些特殊技术秘不示人;
& &第四是产品性能独特不易互换、代用,但一经问世极易被剖析、摹仿,同行业竞争激烈,加上产品更新换代快,必须加快回收投资和取得经济效益,导致产品价格高。
& &发展精细化工的条件之一是要求基本原料充足,尤其是品种齐全。往往缺少一种原料,就难以生产一系列的产品,以致影响一大类产品的生产和应用。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尤其是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和产品应用服务人才。如新农药的开发,不单包括化学品生产技术开发,产品应用方法的确定,还要包括药理、药效检定,实际试用的鉴定,还要确定对人、家畜、家禽的影响,以及符合涉及生理、生物、药学、土壤、水源、空气、环保等一系列学科法令、法规的要求,最终还要接受国家主管部门的审核获准才能作为商品。与此类似的还有医药、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发展精细化工要妥善解决环境和劳动保护。精细化学品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及中间产品,往往对人有毒害作用,有的被证实致癌。受化学反应和分离技术的限制,三废排放量大,污染品种多,排放量和浓度波动大,不易治理。如生产厂过于分散,或在一个地区生产品种多,更增加治理难度。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其性质较为相近。国际上有些公司利用已有的生产技术,着力开发系列产品,集中生产某一领域的精细化工产品,在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特色并取得垄断地位,借以取得更大的效益。这说明,只顾生产某一产品,不注意综合开发, 使产品成龙配套, 提高技术含量,不但难以增加效益,而且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 &二十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
& &同其他化工产品一样,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一样也可分为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产品分离和提纯三个阶段。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是:涉及的化学反应多,决定了生产步骤多;化工厂生产的产品还要经过商品化过程,才能和用户见面。
& &1.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的化学反应
& &精细化工产品的特点之一是化学结构比较复杂, 而原料提供的化学结构太简单, 而且缺少化学反应活性, 这就要求通过化学反应引入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结构, 化学上称为官能团, 在通过官能团的化学反应逐步改变化学结构, 使之成为具有特定性能的精细化工产品. 常用的、基本的化学反应有:硝化、磺化、氧化、还原、水解、磺酸化、酯化、缩合、烷化、铣化等。按化学反应规律选择原料,将上述反应按需要组成适当地顺序才能达到目的。为实现上述反应,还要使用相关的无机化工原料(如硫酸、氯气、纯碱等)及各种类型的催化剂。
& &2.有机中间体
& &在精细化工产品较长的生产过程中,有些从基本原料加工的产物,如苯制硝基苯,可作为生产某一系列或不同行业产品的原料,但它仍不具有最终产品的性能,只是生产过程的阶段性产品或半成品,因此被称为有机中间体,简称中间体。按化学结构分,有苯系、萘系等中间体;按行业分有染料中间体、医药中间体。中间体生产处于精细化工品生产的中间环节,能衍生出品种众多、性能各异的精细化工产品。要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必须大力发展中间生产,否则扩大产品品种就难以实现。用量较大的中间体不宜分散生产,不能仅为某一产品的需求就配一个中间体生产装置。
& &3.精细化工产品的纯度是决定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 &为了提纯产品,一般采用多种分离技术,如精馏、萃取、结晶、过滤等。除了通用、定型设备外,还采用多种特殊设备。为防止物料腐蚀设备,必须采用耐蚀材料。依原料、产品的可燃性、毒性等不同,生产车间还应防火、防毒。因此,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称为精细化工厂必须十分注意的工作。精细化工产品采用间歇生产,生产工序多,而且各工序技术特点和操作不同,因此要求较高的操作技能。这也是精细化工技术密集的一个反映。
& &4.商品化
& &化工厂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一般不能直接使用。要满足用户(特别是个人消费)需求,必须使产品商品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复配。通过复配时产品专用功能突出,辅助功能齐全。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完全取决于产品的纯度,很可能是产品的综合性能,复配在这方面将有重要作用。以粉末状日用洗涤剂为例,复配中要添加多种助剂,以增加溶解度,软化水,稳定泡沫,抗结块,具有增白、漂白功能。有的加酶制剂便于除去衣物上的某种污渍;有的加入柔软剂、抗静电剂、香料等。有时助剂的总重量超过洗涤剂本身。通过复配可形成风格独特的商品(如婴儿用、消毒用),对提高产品附加值有重要作用。
& &二十四、其他
& &表面活性剂
& &表面活性剂是能改变气-液、液-液、液-固表面性能的物质,通常只需加入少量即可取得明显的效果,以在水中应用为主,少量用在油中。表面活性剂的功能有:去污、乳化、润湿、分散、发泡、消泡、增溶等。经过与多种原料配合,主要用于生产各类洗涤剂、乳化剂、破乳化剂、抗静电剂、防水剂、浮选剂、防锈剂、食品添加剂,在许多工业部门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从化学结构看,表面活性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具有亲水性能;另一部分具有亲油性能。根据在水中离解情况,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两性型、非离子型。阴离子型的产量最大,常见的洗衣粉主要是阴离子型。我国用于工业的表面活性剂约占40%,民用的约60%。生产品种约1200种。
&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产量(10% ~ 20%),改进产品品质。目前使用的农药大部分采用有机化学合成,少数为无机化工和生物化工产品。农药对人畜有不同程度的毒害,在生产、保管、使用各环节都应有严格规定。按用途分,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前三类占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全世界约有1500种农药,复配成的商品在1万种以上。农业地区广,灾害种类多,为了克服抗药性和保护生态环境,农药品种更新较快,目前向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一些历史上驰名品种,如六六六、滴滴涕等都已淘汰、禁用。当前主要的生产品种为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仿天然除虫菊的有效成分)等类农药。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人畜和保护环境,各国都制定有农药管理法规。农药工业的特点之一是农药厂生产的农药是实际使用产品的有效成分,被称为原药,根据农药特点和施用方法做成一定剂型再作为商品出售。常用剂型有:粉剂、片剂、颗粒剂、气雾剂、油剂、种子包衣剂等,为此需使用专门的助剂,以便于更好的发挥药效和方便使用。
& &染料、颜料
& &染料主要用于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着色。颜料主要用于塑料、涂料、油墨、建材等的着色。除无机颜料外, 有机颜料的化学合成和生产与染料较为一致。染料工业是传统精细化工行业之一。当前主要向更新品种,更好地为纺织印染服务方向发展,特别是开发非印染方面的应用,如有机半导体、液晶、激光、功能染料等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染羊毛、棉花、蚕丝主要用酸性染料、直接染料、反应性染料(活性染料),它们可溶于水或经过处理后溶于水。染合成纤维主要用分散染料(微溶于水)、阳离子染料。合成纤维染色性较差,染色方法不同于天然纤维,对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混纺织物要采用专门方法染色。染料通常以粉状、粒状和浆液三种剂型供应市场。染料需要进行多种加工并配合多种助剂,如稳定剂、分散剂、润湿剂等才作为商品出售。在纺织品染色印花时还要加入多种助剂, 如渗透剂、固色剂、阻燃剂、防霉剂等。
& &医药工业也是传统精细化工行业之一,主要指采用化学或生物化学合成制成的药物,包括原料药生产和制剂(片、粉、针剂等)生产。在防病、治病、保健、计划生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化学药品通常按用途和药理作用分类,如抗感染药、抗寄生虫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心血管药、消化系统药。医药工业的特点是合成方法复杂、收率低、品质要求高、产品更新换代快。新药开发难度大、投资大、周期长,合成新药的成功率约万分之一。各国为保证药品及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都定有强制执行的药典和药品管理法。制造、销售、使用伪劣药品要承担法律责任。目前,销售额最大的药物为抗生素(抗菌素)、心血管药和维生素药。采用生化技术多而新是制药工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显著特点,除已广泛采用的发酵法(如制青霉素)外,某些新药,如干扰素、激素、胰岛素等都采用了生化法生产。
& &虽具备某种功能但结构较为单一的化合物,难以满足多方面功能的要求,而且,愈是功能特殊的产品,往往存在某种严重不足。为了弥补性能上的不足,开发了各种助剂,又称添加剂。助剂品种多,功能有交叉,应用广,形成了新的精细化工行业,习惯上按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分类,如塑料、食品、饲料、印染、皮革、造纸助剂等。助剂的作用是:改善产品功能,或赋予新的功能。在保证产品应用性能前提下,添加一些惰性物(如石粉)起填充作用以增加重量,节约成本,这时称为填充剂。助剂可分为两类:加工性助剂和功能性助剂。加工性助剂是为了宜于加工,不在加工中损坏物料或防止性能下降;功能性助剂是改进或赋予新的性能。以塑料加工成型为例,加入增塑剂、热稳定剂、润滑剂、脱模剂等便于加工;加入抗氧剂、光稳定剂、阻燃剂、防霉剂可改进塑料制品性能。通常,助剂用量不大,但效果显著。有的助剂兼有以上两种功能。石油产品添加剂在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中有广泛应用,在改善油的燃烧性或润滑性能,保护机器设备,在防锈、抗氧化、防冰、抗静电方面也都有不可缺少的作用。食品添加剂是发展较快的精细化工行业,在提高食品营养(如氨基酸、无机盐),防止腐败质变(抗氧化剂),改善食品感观(鲜味剂味精),增加风味(蓬松剂),便于加工(消泡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 &催化剂在化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约80%的生产过程使用催化剂,在石油化工中尤为突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催化剂工业。催化剂生产厂要把催化剂科研、开发成果以工业产品形式提供给石油化工厂,以满足生产需求。 催化剂性能的优劣在发展石油化工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常见的催化剂按化学组成分为:金属、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酸、碱、盐和络合物等。绝大多数以固体形式应用,少数液体催化剂在化工厂现场配制。催化剂按用途分为: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无机化工、环境保护等。石油炼制催化剂用量最大,其中又以催化裂化所需分子筛催化剂用量最大,年产量约40万吨。催化剂配方、生产技术,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之一。催化剂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制作材料和加工费用,而是与其应用后的效果密切有关。
& &食用护色剂
& &各类食品饮料都会不同程度地受日晒、高温、氧化、酶褐变、水质等因素影响而褪色、变色,不但影响了外观,也降低了内质,严重的将失去食用价值。食用护色剂是根据各种造成食品褪色的因素、综合了各种抑制办法而精心配制的,广泛适用于各种饮料、糖果、糕点、水果、果脯、腌菜、蔬菜、鱼肉制品。使用本品后,褪色现象得到有效的抑制,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
& &  参考用量:A型:用于饮料与果蔬产品
& &  0.05%~0.07%B型:用于水产品
& &  0.08%~0.15%C型:用于腌菜、泡菜、酱菜、榨菜
& &  0.05%~0.07%D型:用于蛋白饮料及豆制品
& &  0.03%~0.05%E型:用于肉类制品
& &  0.3%~0.4%使用方法:用适量开水溶解产品,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加入配料中。
& &BHT乙醚稳定剂
& &用BHT作为乙醚稳定剂,应用于试剂乙醚、工业乙醚、麻醉乙醚等均有比一般乙醚稳定剂更显著的稳定效果,BHT稳定剂对乙醚产品的稳定作用可达2-3年。BHT的最佳添加量为(7-10)*10负6次方,当添加量小于7*10负6次方时稳定效果欠佳;当添加量大于10*10负6次方时会影响乙醚某些质量指标。
& &十二烷基硫酸钠
& &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铵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用作清洁剂。由于其蛋白质变性作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在吸收、代谢和排泄试验中对细胞膜有退化作用。在高使用浓度下可发生轻度的皮肤渗透。
& &  十二烷基硫酸铵对大鼠的LD 50为0.8~1.0g/k g。含15%十二烷基硫酸铵的配方产品对试验动物引起抑郁症、呼吸困难和腹泻,并导致20只动物中的4只死亡。
& &  在急性眼睛试验中,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用于兔子眼睛,如果不冲洗或冲洗不及时,可引起角膜损坏。用含5.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制品进行D ra ize试验引起温和的刺激作用;而含有21%洗涤剂的制品在不冲洗情况下是严重刺激性的,在冲洗情况下则是轻度刺激性的。浓度为1.25%~27.4%的十二烷基硫酸铵溶液显示出刺激程度随浓度而增加,冲洗可减轻刺激作用。
& &  在急性动物皮肤刺激试验中,0.5%~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引起轻微至中等的刺激。使用10%~30%浓度的洗涤剂对皮肤有腐蚀和严重的刺激作用。2%、10%和20%的十二烷基硫酸铵溶液是高度刺激性和危险性的。将1%和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用于白化体兔的耳廓产生数量显著的粉刺。
& &  在慢性口服喂养试验中,大鼠服用含0.25%、0.5%和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的饮食2年,未导致任何异常。在用含17.5%十二烷基硫酸铵的香波进行10天皮肤毒性试验中,除了有中等至严重的皮肤反应外,未见因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铵而导致的异常。
& &  在诱变性试验中,给大鼠喂服含1.13%和0.56%十二烷基硫酸钠的饲料10天,与服用对照饮食相比,未产生更多的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破损影响。
& &  用浓度为0.1%~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对人体进行刺激性试验。敞开式接触比闭合式接触产生的刺激作用要小,并且刺激程度与浓度成正比。用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铵的配方制品进行试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在后一试验中,对所用的配方制品未出现紫外光致敏作用。
& &  这两种物质用于非连续使用、短暂使用后即被从皮肤表面彻底冲洗掉的配方中似乎是安全的。用于与皮肤有较长接触时间的化妆品中时浓度不应超过1%。
& &甲烷氯化物
& &甲烷氯化物包括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简称 CMS,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
& &  一氯甲烷为无色气体,可压缩成无色液体。用于生产甲基纤维素、甲硫醇;制备二、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用作有机溶剂、致冷剂、发泡剂、局部麻醉剂等。目前主要用于生产甲基氯硅烷。
& &  二氯甲烷为无色液体,主要用作溶剂。在制药工业中做反应介质,用于制备氨苄青霉素、羟苄青霉素和先锋霉素等;还用作胶片生产中的溶剂、石油脱蜡溶剂、气溶胶推进剂、有机合成萃取剂、聚氨酯等泡沫塑料生产用发泡剂和金属清洗剂等。
& &  三氯甲烷为无色透明液体,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致冷剂、染料、医药等产品。医学上常用作麻醉剂,还用作抗生素、香料、油脂、树脂、橡胶合成的溶剂和萃取剂等。
& &  四氯化碳是无色透明液体,可作溶剂、灭火剂、有机物氯化剂、香料和药物萃取剂、织物干洗剂等。
& &环氧化棕榈油及其产品多元醇、聚氨酯、聚丙烯酸酯
& &环氧化棕榈油和棕榈油产品(EPOP)可通过棕榈油、固体棕榈油或液体棕榈油与过酸类反应而产生。
& &  环氧化油,特别是环氧化豆油(ESBO),被广泛用作塑料增塑剂和稳定剂。增塑剂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而稳定剂则可减缓塑料遇热、遇光或遇微生物的老化进程。环氧化油可完成这两项功能,它与塑料的配伍性随着环氧化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 &  由于棕榈油及其产品的碘值低于豆油,E-POP的环氧化物含量比环氧化豆油低。作为增塑剂或稳定剂,EPOP的作用不比ESBO好,但可通过配方的调整而使其可与之相比。用E-POP增塑剂或稳定剂生产的PVC野外用靴和雨靴,其功能可与ESBO增塑剂和稳定剂生产的产品相比。
& &  环氧化油的价值在于环氧化物的多功能性。由于它们很活跃,容易被转化为其他有用的功能基团,使其最终用途多样化。EPOP可通过与短碳链多元醇加催化剂的反应而转化成各种多元醇,改变EPOP与多元醇和多元醇种类的比例,便可生产出不同羟值和粘度的多元醇。多元醇与异氰酸盐反应可生产聚氨酯泡沫。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水是一种内部发泡剂,这就避免了使用与环境相容性差的如含氯氟烃的发泡剂。
& &  EPOP多元醇与异氰酸盐的反应率比合成多元醇缓慢,但所得到的泡沫具有规则的气囊结构并显示出良好的疏水性。如配方得当,这些特性可被全面开发,以便发现有价值的产品。
& &  EPOP与丙烯酸反应可生产聚丙烯酸酯树脂。这些树脂可被用于固体表面,经过UV-照射处理后,其表面光洁闪亮。硬度和粘度可以通过调整交联种类和用量,以及照射线强度来增加或减少。
帖子7287&积分182&金币968.5 &贡献值4 &最后登录09-2-10&
常用产品正别名对照及分子式
& &产品名称 别名 分子式
& &砷酸 正砷酸、原砷酸 H3AsO4·1/2H2O
& &二氧化硫 亚硫酸酐 SO2
& &二氧化碳 碳酸酐、干冰 CO2
& &氧化汞 三仙丹 HgO
& &过氧化钡 二氧化钡 BaO2
& &过氧化镁 二氧化镁 MgO2
& &三氧化硫 硫酸酐 SO3
& &过氧化碳酸钠 过碳酸钠 2NaCO3·3H2O
& &五氧化二锑 锑酐 Sb2O5
& &汞 水银 Hg
& &仲坞酸铵 坞酸铵 5(NH4)2O·12WO3·5H2O
& &亚砷酸钠 偏亚砷酸钠 NaAsO2
& &磺化钙 结晶碘化钙 CaI2·6H2O
& &高氯酸钠 过氯酸钠、过氯酸碱、过氯酸曹达 NaCIO4
& &氯酸钾 白药粉 KCIO3
& &砷酸铅 砷酸氢铅、原砷酸铅 PbHSsO
& &硫化锑 三硫化二锑、硫化亚锑 Sb2S2
& &活性碳酸钙 胶质碳酸钙、白艳华 CaCA3
& &碱式碳酸钴 碱式碳酸亚钴 2CoCO3·3Co(OH)3·xH2O
& &产品名称 别名
& &低密度聚乙烯 高压聚乙烯LDPE
& &高密度聚乙烯 低压聚乙烯HDPE
& &聚丙烯 PP
&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树脂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VHMWPE
& &聚氯乙烯 PVC
& &聚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 VC-VA
& &聚苯乙烯 PS
& &ABS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 &AS SAN、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
& &有机玻璃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尼龙 PA、聚酰胺
& &聚碳酸酯(双酚A型) PC、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碳酸酯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涤纶树脂
&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BT
& &聚酚氧树脂 苯氧树脂、聚羟基醚
& &聚甲醛 POM
& &聚全氟乙烯树脂 PEP、氟塑料-46、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 &聚四氟乙烯树脂 塑料王、PTEE、聚四氟
& &可熔性聚四氟乙烯 PFA、可熔4F
& &聚三氟氯乙烯 PCTFE、氟塑料-3
& &酚醛压塑酚 电木粉、胶木粉、酚醛模塑粉
& &硝酸纤维塑料 赛璐珞、棉胶塑料
& &聚乙烯醇 PVA
& &塑料、树脂的缩写代号
& &缩写代号 塑料或树脂全称
& &PVCA poly(vinyl chloride-acetate)聚(氯乙烯-醋酸乙烯酯)
& &PVCC chlorinated poly(vinyl chloride)(*CPVC)氯化聚氯乙烯
& &PVDC poly(vinylidene chloride)聚偏二氯乙烯
& &PVD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聚偏二氟乙烯
& &PVF poly(vinyl fluoride)聚氟乙烯
& &PVFM poly(winyl fluoride)聚乙烯醇缩甲醛
& &*PVI poly(vinyl isobutyl ether)聚(乙烯基异丁基醚)
& &PVK poly(vinyl carbazole)聚乙烯基咔唑
& &*PVM poly(vinyl chloride vinyl methyl ether)聚(氯乙烯-甲基乙烯基醚)
& &PVP poly(vinyl pyrrolidone)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 &*RAM restricted area molding窄面模塑
& &RF resorcinol-formaldehyde resin甲苯二酚-甲醛树脂
& &*RIM 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反应注射模塑
& &RP reinforced plastics增强塑料
& &*RRIM reinforced 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增强反应注射模塑
& &*RTP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增强热塑性塑料
& &S/AN styrene-acryonitrile copolymer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 &S/B styrene/butadiene苯乙烯/丁二烯
& &*SBS styrene-butadiene block copolymer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 &SI silicone聚硅氧烷
& &*SMC sheet molding compound片状模塑料
& &S/MS styrene-α-methylstyrene copolymer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
& &*TMC thick molding compound厚片模塑料
& &*TPE thermoplastic elastomer热塑性弹性体
& &*TPS toughened polystyrene韧性聚苯乙烯
& &*TPU thermoplastic 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
& &*TPX ploymethylpentene聚-4-甲基戊烯-1
& &UF urea-formaldehyde resin脲醛树脂
& &UHMWPE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 &UP unsaturated polyester不饱和聚酯
& &VG/E vinylchloride-ethylene copolymer聚乙烯-乙烯共聚物
& &VC/E/MA vinylchloride-ethylene-methylacrylate copolymer聚乙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 聚物
& &VC/E/VCA vinylchloride-ethylene-vinylacetate copolymer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 聚物
& &VC/MA vinylchloride-methylacrylate copolymer氯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 &VC/MMA vinylchloride-meth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 &VC/OA vinylchloride-octylacrylate copolymer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
& &VC/VAC vinylchloride-vinylacetate copolymer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 &VC/VDC vinylchloride-vinylidene chloride copolymer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
& &增塑剂的缩写代号
& &缩写代号 增塑剂全称
& &ASE alkylsulfonic acid ester烷基磺酸酯
& &BBP benzyl but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苄丁酯
& &BOA benzyl octyl apdipate (benzyl 2-ethylhexyl adipate)己二酸苄辛酯
& &DBP dibut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 &DCP dicapr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 &DEP dieth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 &DHP dihept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庚酯
& &DHXP dihex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己酯
& &DIBP diisobut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酮
& &DIDA diisodecyl adipate己二酸二异癸酯
& &DIDP diisodec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
& &DINA diisononyl adipate己二酸二异壬酯
& &DINA diisonon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 &DIOP diisooctyl adipate己二酸二异辛酯
& &DIOP diisooct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 &DITDP diisotridec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异十三酯
& &DMP dimeth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 &DNP dinon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壬酯
& &DOA dioctyl adipate(di-2-ethylhexyl adipate)己二酸二辛酯[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 ]
& &DOIP dioctyl isophthalate(di-2-ethyhexyl isophthalate)间苯二甲酸二辛酯[间苯二 甲酸二(2-乙基己)酯]
& &DOP diocty phthalate(di-2-ethylhexyl sebacate)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2- 乙基己)酯]
& &DOS dioctyl sebacate(di-2-ethylhexyl sebacate)癸二酸二辛酯[癸二酸二(2-乙基己) 酯]
& &DOTP dioctyl terephthalate(di-2-ethyl-hexyl terephthalate)对苯二甲酸二辛酯[对 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 &DOZ dioctyl azelate(di-2-ethylhexyl azelate)壬二酸二辛酯[壬二酸二(2-乙基己)酯 ]
& &DPCF diphenylcresyl phosphate磷酸二苯甲苯酯
& &DPOF diphenyl octylphosphate磷酸二苯辛酯
& &ELO epoxidized linseed oil环氧化亚麻油
& &ESO epoxidized soya bean oil环氧化豆油
& &ODP octyldecyl phthalate邻苯二甲酸辛癸酯
& &TCEP trichloroethyl phosphate磷酸三氯乙酯
& &TCFtritolyl phosphate(TTP)磷酸三甲苯酯
& &TIOTM triisooctyl trimellitate偏苯三酸三异辛酯
& &TOF trioctyl phosphate(tri-2-ethylhexyl phosphate)磷酸三辛酯[磷酸三(2-乙基己) 酯]
& &TOPM tetraoctyl pyromellitate(te-tra-2-ethylhexyl pyromellitate)均苯四甲酸四辛 酯[均苯四甲酸四(2-乙基己)酯]
& &TPF triphenyl phosphate磷酸三苯酯
& &常用塑料英语缩略语
& &英文简称 英文全称 中文全称
& &ABA Acrylonitrile-butadiene-acrylate 丙烯腈/丁二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 &ABS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 &AES Acrylonitrile-ethylene-styrene 丙烯腈/乙烯/苯乙烯共聚物
& &AMMA Acrylonitrile/methyl Methacrylate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 &ARP Aromatic polyester 聚芳香酯
& &AS Acrylonitrile-styrene resin 丙烯腈-苯乙烯树脂
& &ASA Acrylonitrile-styrene-acrylate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 &CA Cellulose acetate 醋酸纤维塑料
& &CAB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醋酸-丁酸纤维素塑料
& &CAP Cellulose acetate propionate 醋酸-丙酸纤维素
& &CE Cellulose plastics, general 通用纤维素塑料
& &CF Cresol-formaldehyde 甲酚-甲醛树脂
& &CMC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羧甲基纤维素
& &CN Cellulose nitrate 硝酸纤维素
& &CP Cellulose propionate 丙酸纤维素
& &CPE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氯化聚乙烯
& &CPVC Chlorinated poly(vinyl chloride) 氯化聚氯乙烯
& &CS Casein 酪蛋白
& &CTA Cellulose triacetate 三醋酸纤维素
& &EC Ethyl cellulose 乙烷纤维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线路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