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还乡和满载而归的意思是什么可以同时使用吗

【历史名人】明代三朝元老四部尚书毕锵
毕锵(公元1571——1608),字延鸣,别号松坡,石台县七都人。他一生经历了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1544年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其后担任过浙江、安徽、湖广等地方官,晚年曾在吏部、工部、户部四次出任尚书。著有《偃生集》。享年92岁,史书上称他是“齿德并优、名身俱泰”的一代名臣。
毕锵生于正德丁丑年(1517年)五月五日午时,自幼好学,言辞伶俐、才思敏捷。他喜欢《春秋》,通览诸子百家,不唯一家之言。《毕谱》说他“善记诵,爱春秋,通四传,不唯一家”。明嘉靖“葵卯(1543年)举于乡”,“甲辰(1544年)举南官第五人,授刑部主事。
毕锵自1544年中进士之后,曾在京为官一段时间,后因受到排挤,被贬到浙江温州做“提学副使”。后又任安徽、湖广等地方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一死,毕锵七十岁,他以年老多病三次请求“致仕”。明神宗“许给乘还里”。毕锵在京在地方后为官三十余年,历仕十九任。退休后,明神宗仍对他很尊重,不时征询对朝政的意见。
毕锵为官清廉,政绩突出。特别是万历十年之后,毕锵应明神宗之诏回京,为报皇上知遇之恩,为维护渐次衰落的明朝封建统治,他上疏痛陈时弊并拟改变时弊的条陈,分为九条:“曰节才力、曰核边费、曰停召买、曰定催征、曰清冗滥、曰正风俗、曰戎纷更、曰崇俭德、曰勤。”毕锵为应天府府尹时,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海瑞“方开府江南”,为江南巡抚。二人政见相合,遂为莫逆之交。在江南积极改革赋役制度。具体做饭是:计一个州县的赋役量地计丁,丁粮全部交官,一年所需的力役,由官府募,付给工食费,其他杂税土贡也与税粮混合为一条,计亩征银,有官府折办。这就是所谓“一条鞭法”。毕锵在湖广任左布政使时(省最高行政长官),大力推行了一条鞭法。
万历丙戌(1586年),毕锵为户部尚书,因年老多病,羸弱不堪,“不胜其敝服”。就上疏乞休归原籍。神宗倚重老臣毕锵,初不许,但对他的身体又甚为担忧。一日上朝,毕锵忽然失足跌倒,因而,再次上疏乞休。“上知意不可夺,从其请。”恩准毕锵回原籍石台。
对神宗的恩准,毕锵很感激。回故里后,心情也较愉快,曾作《九日如来寺赏菊》诗:
黄菊秋深次第开,相携载酒傍亭台。寒林廓外晨种静,独树溪边夕鸟来。
对雨萧森应促席,看花洒落好倾怀。归来随处寻真乐,总赖君恩赐早回。
毕锵回归故里,先后“二十余载,以恭让节俭表正乡闾”。且“服御习轻肥,耳目不遐声色。割明田、界学官、赡士之贫者。……置义馆训诲其子北,出刀布仓禀以赈岁之凶。博不举之丧,掩不葬之骼,脱人于厄而人莫测所自来,不可胜数也。”当时州县官吏,乐与之交游,有疑难重大案件,也乐于向他请教。毕锵能不惧豪强,察微观细,帮助当地判断一些疑难案件。基于此,乡里豪强有所收敛,毕锵也颇受乡里官吏及百姓的拥戴。
万历丙申年(1596年)五月初五日,毕锵八十寿辰,为他撰写寿文、前往祝寿的有南京锦衣卫梅应魁叔侄,广东布政司左布政使施晓臣,池州知府张晓文,石埭知县陈养浩等官员,共数十人之多。
万历壬寅年(1602年)神宗下诏:“加毕锵为太子太保,命有司存问于家。”
万历辛亥年(1611年)七月七日,即毕锵死后三年,明神宗下诏,遣使者赴石埭,悼念毕锵。诏书中有“尽瘁半生、绰有功勋伟绩”的赞誉和“兹赠尔太子太保、锡之诰命”的封赐。
也有人称宰相府、尚书府等,系万历丙戌年(1586)毕锵七十多岁告老还乡时明神宗赐建。它在石埭县县治广阳(今黄山区境内)城内中街,现已被太平湖淹没,遗址在广阳乡高建队的东面,章村队冲担岭的东南面。
毕府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占地广阔,府址东至明朝县衙门,西至桂家巷,北朝遥望陵山,南门直通舒溪河。府门在东西大街上,其府后围墙抵北门里河城街,南北通长有300米以上,东西宽度大约占有东西大街北面的三分之一,整个府院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南门河对岸,有一片方圆七、八里地的树林,每到春夏季节,林子绿荫蔽日,环境幽静,景色绝妙。府主在这般山水景色中安度晚年,自当心旷神怡。
府院前后三大进,设有东厅、西厅、前厅、后厅,是一组结构精美、布局严谨,色彩辉煌、规模宏大,气度非凡的明代古建筑。府中庭院楼阁,综错成趣,花园凉亭,雅静别致。房屋都为砖木结构。其中,三进楼阁依次排列,瓦顶飞檐翘角,楼阁房屋的柱、梁、门窗上都雕刻着各种花卉、鸟兽图案,真是精致高雅,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总个庭院的设计,权衡得当,处理巧妙,结构复杂,别出心裁,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创造天才。
毕府大门前是东西街,铺有石板,街道两旁设有数对石狮、石马、石人和石鼓,道上府门东边跨街竖有高大的石牌坊,牌坊顶端悬一竖匾,上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八个大字,是皇帝封给毕府的威仪。到了毕府的大门前,抬头望去,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皇上赐予的大竖匾,上书“状元及第”四字;大门两旁置有一副对联,上联:“四部尚书第”,下联:“三朝元老家”,可谓府主名声显赫了。
一、毕锵尊师&&&
舒溪河上游西岸有座山,因山形酷似海狮,人们习惯称其为海狮山;山上还有个庵叫海狮庵,庵中有一得道高僧,方圆百里的富贵人家都仰慕其庵香火鼎盛和高僧聪慧,纷纷将自家孩子送去修炼、研读经书,以图正果。在这些孩子当中,毕锵尤为高僧喜爱。
这些半大的孩子每月回家一趟,一来看望爹娘,二来取些油啊米啊什么的。毕锵昨日回家去,他师傅便站在山顶高处目送着自己的爱徒。今日第三天是其徒儿返回之日,天才放亮,高僧已在山顶练起功来。大约两顿饭时辰,只见他一手捻着佛珠一手着掌状放在胸口,迈着方步来到一高处注目了望着徒儿的来路……
忽然,他发现毕锵走到柳村附近,其身边的金丝灯忽然少了一只,师傅脸上掠过一丝不安的神色。据毕锵父母送儿拜师时说,毕锵是个难产儿,当时其母三天三夜才产下的,家中的人都以为此孩子不保,最后所幸平安很可能与金丝灯有着重要关系。那三天三夜,产房内,不时有金丝灯闪现,后来想想,孩子冥冥之中有神灵保佑。高僧听罢,心中已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命相上讲若常有金丝灯相伴的人,必是大富大贵之人。自此,他对毕锵格外关爱留心——当然这是没有道理的。
不到中午毕锵回到庵里,师傅连忙问其路上出了什么意外之事,回来的这么迟。毕锵回答说,在复千口亭子里被耽搁了下。原来他走到复千口亭子时,遇见一个人趴在亭子里的凳子上写休书,有个字不知道写,就叫毕锵写,毕锵也就给人家写了。
师傅一听,急了,让他立马赶回去,沿路找到此人,就说“对不起”,那个字我写错了,否则就别回来见我。
徒弟见师傅如此这般情形和说话,傻了眼,二话不说,拔腿便下山往回追赶。他跑了一身汗,终于在快到广阳桥头赶上那个人,毕锵说:“对不起,那个字我写错了,你拿来我帮你重写。”待他接过对方递过来的休书,就将他写的那个字抠下放进了自己嘴里,然后撒腿就跑。
待高僧重又看见毕锵身边那两个金丝灯,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那毕锵走到复千口亭子时,遇见一个人趴在亭子里的凳子上写休书,有个字不知道写,就叫毕锵写的事,是其仇家所请高手安排的一个圈套,企图就是要破坏毕锵的前程。好在被高僧及时发现、及时识破、又及时地进行了补救,才让事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这一切为师者心知肚明,可毕锵却浑然不知,懵在鼓里。但他在路上就对师傅的言行怪异百思不解,回到山上便直奔师傅处求教。师傅这才告诉他说:“你现在再没事了,你一生有金丝灯相伴引路,可官至六部乃至尚书。”
后来,毕锵学徒期满告别师傅时,师傅问他:“你日后做了大官,如何报答为师?”“一定把海狮庵重修得金碧辉煌!”
毕锵想也没想地答道。
高僧很满意,师徒两人也就此别过分手。光阴如梭,多少年后,毕锵终于如师傅所言官至六部。
这一日高僧来到了京城,找到毕锵府第,什么话也不说。毕锵呢?他象没事人似的,什么也都不提,只管把师傅安顿下来先休息,每日3餐好酒好菜伺候着,且餐餐吃十二碗。
如此这般过了3年,做师傅的准备回去了。这天,他正准备跟徒弟开口,谁知毕锵先说了:“师傅,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我不说,只怕你早已忘记了,”师傅有点不乐,“你我分手时的许诺还算不算数?”
“你老放心,你只管先回去,事情我自然有个了断。”
毕锵一边叫来两个差人,一边笑嘻嘻地对师傅说:“现在不平安,路上很乱,我就是给你个金山银山也带不走、背不动,,我这里让差官把你的手加铐、脚上镣,押送你一府一府地过,到家你就知道了。”
一行人等经过长途跋涉,好不容易回到了海狮庵。差官打开高僧的手脚镣铐后,便启程回去复命了。
这边高僧有眼不识金镶玉,那手脚上的镣铐全是用乌金打造,他却让小和尚将其扔到茅坑里。据说在庵中做事的一个李姓木匠识货,把茅坑里的镣铐捞起带回了家,从此,世上又多了个李百万。而对毕锵来说,他事后听了淡淡一笑,他已尽了一个徒弟对师傅的尊敬和承诺,只是为师者无法消受罢了。
打这之后,关于海狮庵和尚疼爱徒儿毕锵,徒儿毕锵官至高位仍非常信守偌言、孝敬师傅的佳话,以及高僧有眼不识金镶玉之事一并在这一带传了开来。
二、琉璃岭幸遇京师大人&&&
在太平湖镇和青阳县的交界处,有一个叫琉璃岭的地方。琉璃岭当年有一座寺庙叫崇觉寺,香火还比较旺盛。
毕锵少年时,家境贫寒,迫于生计,经常外出打短工,依靠打短工挣得一点钱,维持生活,同时还挤出钱来买书自学。那一年,他在琉璃岭头的崇觉寺帮工。
五月的一天,京师大人带领一班进京赶考的贡生路过琉璃岭。由于当时天色渐晚,京师大人下轿,打算在崇觉寺里歇息一夜再走。走近庙前,发现庙旁有一棵古松,其形状有如苍龙昂首,时值农历上旬,月牙挂在苍松树梢……京师大人触景生情,随口吟道:“岭上青松,抬起龙头望月,”并对那些贡生说:“你们谁先对出下联?”
那些贡生面面相觑,半天没有人作声。
这时,毕锵挑水回寺庙,发现一班穿罗戴锦的书生拥在庙门前面,个个愁眉不展。便歇下担子追问原故,没想到却被几个书生奚落了一顿。其中有个书生把京师大人吟的上联念了一遍,指着毕锵的鼻子挖苦地说:“你读了多少书,你懂?这对子你对得出吗?”
毕锵望着寺庙院内的一片竹林,从容答对:“园中翠竹,摆开凤尾朝阳。”京师大人一听惊讶大喜,连称:“好对,好对!”“才子,才子!”便走过来,摸着毕锵的头问道:“小后生多大,家住哪里,家中有些什么人?”
大人得知毕锵家就在这不远处,便立即叫随从拿出银子,差人送到毕家。说通毕家父母,并把毕锵带进京城,着意培养。
从此,毕锵改变了环境,在京城读书习练,日后终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三、“山蜡烛”与“满天飞”&&&
毕锵就任尚书后,一直深得皇帝的恩宠。因此与皇帝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有一天,万历皇帝约他到御花园赏花饮酒。席间,皇帝突然问道:“毕爱卿,听说你家乡‘坐银山,朝金山,中间夹个玉石滩’,有些什么土特产?怎么不送几样给朕看看?”
毕锵一听,知道皇帝对自己家乡州府没有贡品存在怨意。他思考片刻后,回答皇帝道:“启秉皇上,不是这样的,臣的家乡‘坐陵山,朝尖山,中间夹个乱石滩’,只有‘山蜡烛’和‘满天飞’还算得上是特产。”
皇帝一听“山蜡烛”与“满天飞”的名称,感到很新奇,忙说:“这两样东西,朕没见过,爱卿派人把这两样稀物送来与朕。”“遵旨!”毕锵只得照办。
不久,石埭知县亲自带领毕府家人,将一把芒花扫帚和一捆松脂解送京城。彼时正好遇上万历皇帝上殿接受众官献宝。轮到毕锵献宝时,他一面把松脂点燃,一面把芒花扫帚胡乱地挥舞,弄得整个金銮殿黑烟弥漫、芒花乱飞。皇帝一脸不悦,连声发旨:“快快收起,快快收起!”
毕锵熄灭松明,收起扫帚,下跪奏禀:“启秉皇上,非臣有意冒犯皇上,实乃家乡山穷水恶,百姓就是用这松脂照明,用这芒杆做房,常年食不饱腹,衣不蔽体,乞皇上开恩、恕罪!”万历皇帝听他这么一说,原先憋着的一肚子气倒消了,说:“罢了,罢了,朕允毕爱卿家乡免贡减税就是了。”毕锵一听顿首叩谢:“吾皇万岁!谢主龙恩!”
因此,《石埭县志稿大事表》就有了关于“本县之无漕粮(旧时用船漕运粮食供国家需要),亦自锵始”的记载。
四、皇封“一品夫人”&&&
说那神宗皇帝娘娘生皇子,遇上难产,急坏了宫廷上上下下。这时,皇帝急忙发旨下去:谁人有法让娘娘平安生下小皇子,朕封她为“一品夫人”。
这时,毕锵夫人余氏听到传旨消息后,心想自己可以去一试。原来毕夫人在乡下为人接过生,有一些接生经验。于是对毕锵说:“我愿去为娘娘接生。”毕锵一听面露惧色说:“你行吗?万一接生不成,娘娘有个三长两短,你不怕杀头?”毕夫人说:“我有把握,去试试!”毕尚书见她信心十足,又时值这紧急关头,便答应了夫人的请求。
毕夫人来到娘娘身边,检查了一下娘娘的产状,便分付舀来一碗凉水,含了一口,用力喷吐在娘娘的脸上。娘娘原本疼痛得浑身发热、满头大汗,突遇喷来的凉水,一阵发惊,身子一震,小皇子脱离龙门,平安生下地来。
毕夫人用这一招,得以保住了娘娘母子平安。宫廷上下,转忧为喜。皇上喜得龙子,兑现了自己的金口玉言,传旨赐封毕夫人为“一品诰命夫人”。
五、名菜“一品锅”的来历&&&
广阳境内居民冬季常吃的一种火锅。相传,此菜是毕锵尚书的“一品诰命夫人”余氏创制的。
万历十四年(1586),毕锵年老多病,羸弱不堪,请求“致仕”,再次回到广阳定居。期间神宗皇帝仍不时征询他对朝政的意见。
一日,神宗皇帝下江南,想到要去看看毕爱卿,于是皇上突然驾临毕府作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亲手制作了一道家常菜火锅。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美不绝。后来,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锅竟是毕夫人亲手烧作,调侃赞美道:“原来还是‘一品锅’!”
菜名就此御言流传开了。“一品锅”的烹调比较讲究,锅底铺干笋,上铺块肉,第三层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第四层是肉圆,第五层盖上粉丝,缀上菠菜或金针菜,加上调料和适量的水,然后用文火煨熟即成。乡土风味浓,味厚而鲜。
六、以砖充金&&&
前面言及毕锵报师傅之恩,为人机警,打造了乌金手铐脚镣瞒天过海,送师傅千里迢迢回归乡里故事。“以砖充金”,说的则是他自己告老还乡时发生的趣事。
毕锵自二十八岁中进士到七十一岁辞官返里,前后为官达四十多年,按常理推算,他应该是个富得冒油的大官员,不说金银珠宝有不计其数,但贵重物品还应是有十担八担地挑回家的。可是,他在这个问题上非常犯难:轻装简从、回归故里吧,在父老乡亲们面前没法显示出皇上对自己的恩惠;浩浩荡荡、满载而归吧,又不符合他本人的性格,更何况他一向为官清廉,根本没有常人想的那么多的财宝,高风亮节才是他有口皆碑的。怎样处置方为稳妥呢?他绞尽脑汁整夜为合眼,天明之时,居然想出了个“以砖充金”不算高明,但也颇能应付的点子。
毕锵回归故里那天,乡亲们都扶老携幼、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拥向村口迎接。之见毕大人一行,有家人,还有从京城到省、到府、到县的各级送行官员,后面还有8个大箱子,由16个大汉抬着。这8个大箱子,油光锃亮,铜饰包角镶口,沉甸甸、颤悠悠的,真个是“衣锦还乡,满载而归”。可到家后,毕锵并不马上打开那8个箱子,而是等议论平息后,他才让夫人亲手把箱中”物品“取出扔掉:原来全是用油布包裹着的断砖碎瓦。
人世间哪有不透风的墙,事情传开后,明神宗得知也大为诧异,估摸不透毕爱卿又在玩什么新鲜点子,于是,直接派出内府官员前来打探。毕锵夫妇便付与内府官员一封密书,请他面呈圣上。神宗皇帝阅后,方知内情。
密书云:为臣在朝,深蒙皇上信任,恩宠有加,朝野尽知,今既谢官归里,若是过于寒碜,则难免有失陛下皇家体面,好事者必出微词:一代宠臣,还乡之日,亦不过尔尔,无助于示皇家恩德于天下;若是薇臣平素以权谋利,赚得官囊丰盈,满载而归,则又无以励廉戒贪,整肃吏治。臣左思右想,为两全其美计,只得出此庸策:既能在父老乡亲们面前得了体面,又恪守了老臣终身为官清白的初衷。……
神宗皇帝还没有读完,就情不自禁地高声叫道:“好一个毕爱卿啊,你为何要老呢?”大有恨人生短暂,能臣良将未能尽数为其所用之感叹!
七、财宝之谜&&&
尽管毕锵聪慧精明、为人处事不显山露水、节俭内敛,但毕竟历尽三朝、德高望重、功勋有加,皇上自然不会亏待,这完全可以由毕锵府第的恢弘气势看出。因此,纵然你有千张嘴万条舌,也难以消弭巨富之嫌、招致盗墓窃贼之祸。
坊间均传言毕府曾藏有不少稀世珍品,尤其是有多张玉雕花架床,长、高各尺余,床架用翡玉雕成,被褥用翠玉刻就,床上有象牙琢成的人物,其他金银饰品不计其数。毕府此等的尊贵显赫,历来便有一些人窥视打探,自不必说,但终因人家防范严谨,无从下手。只是到了清末,还是难逃一劫。太平军到广阳时,毕府后人将那些宝物埋入府中的七口水井里,太平军费尽周折,还是掘得三口,另四口不仅当时无法找到,而且已永无人知晓。但更为蹊跷的是,当地多少年来一直盛传着毕锵死后出殡及其墓葬之谜。
站在陵阳山中峰,可看到分峙左右的是陵阳山的东、西二峰,那东、西二峰峦在炼丹台上看,犹如从左、右飞腾而出的蛟龙,过去便直奔舒溪河,如今是直插太平湖中。如此地形,正是以往地师所说的风水宝地。毕锵告老还乡后,闲暇日四处游转,对此风水宝地早就了然于胸并看中。于是,他在年及八十时,乘皇帝赐问朝官还存活在世上之人的机会向皇上要求赐葬陵阳山中峰,皇帝不仅答应了他的要求,还加封其为太子少保。之后,他一直活到93岁,无病而逝。去世后,皇帝追赠毕锵为太子太保,謚恭介公。
毕锵对自己的后世深谋远虑,知道有人会打他的墓葬主意。他早早地谋划了七口同样的棺材,以至于给他出殡那天,七口棺材同时出门,分葬在陵阳山的七个地方,连其家人也很难分辨出哪是真哪是假,真的究竟埋于何处。之前,他还为自己的墓葬写了一篇名叫《陵阳山中峰记》的碑文,事隔八年,即万历四十七年才勒碑以示纪念,后人当然不知其真幕在何处,只好胡乱地找了个地方立下这块碑。碑文称:“吾埭濒水而城,城北则陵阳山,山有三峰,中峰最高,自九华迢递而来。余涉后溪,道黄鹤池至仙宫,上丹台领岩泉,以求所谓窦子明故迹者,遂穷其巅而升焉。”由碑文看,毕锵墓当是葬在炼丹台,可是“文革”中有人据此在炼丹台附近寻觅,好不容易找到一处貌似墓葬的地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掘开来,哪料想还是个假的,只能是无功而返,乘兴去败兴归了
毕尚书之墓,究竟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谜存留于人们心中。由于这位尚书墓地未加修饰,同时又布有疑冢,故后人一直无法猜透真墓所在,然,打从他去世,动其墓之人便大有人在,最终都因真墓难寻而未能如愿。维持,清代即有人吟诗道:“陵峰今日偶来游,溪午扶风到上;一径野花初冒雨,半城老树早知秋。黄牛队里尚书冢,白鹤巢边仙子楼;樵唱莫摧残照晚,萧萧客思满秋林。”追溯历史,陵阳之屈原流放地、谢眺太守任,陵阳山之窦子明炼丹处、李白仰慕登仙诗,再加上毕尚书之墓冢归处,给人无穷遐思之余,不由得也生发出“空山久寂寞,往事尽尘烟”之叹,其中尤以尚书墓冢之谜让人们对陵阳山更增添了一个神秘!
八、毕锵寻宝&&&
毕锵是齿德并优,名身俱泰”的一代鸿儒,他一生中的两度寻宝,优为精彩。
万历初年,江南雨旱连连,民不聊生,身为南京巡抚的毕大人,心急如焚。而万历皇帝登基,各路官员纷纷准备献宝,毕锵该献什么宝给皇上,可费了一番心事。他拿出了家乡的一捆松明,一把芒花扫帚。还美其名“神仙烛,满天花”,献诗一首:
“神仙山烛万家灯,芒帚乾坤扫净尘。恭贺圣君成大典,满天花舞谢皇恩。”
1585年,毕锵告老还乡,回乡时,毕锵装了十八箱珠宝珍玩,招摇过市,很快被举报,被稽查。结果却是十八箱破砖碎瓦。稽查官也正茫然,毕锵却道出原委:“吾为了感谢皇上的知遇之恩,今生得以替圣上推行仁政,造福桑梓,今日还乡,不能不给皇上面子,十八箱珠宝,体现皇上的洪恩。毕锵一生清廉,鲜有积蓄,只能用破砖碎瓦代替。”还乡后,“二十余载,恭让简朴,表正乡闾”,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毕锵与七井山有不可分割的情缘。他的妻子余氏,做得七井山一品锅佳肴,得到皇上嘉奖,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他的老家在七井山下河口毕家村。每年夏天他都要到七井山避暑,七井山卧龙岗上有毕氏的一个分支,至到上世纪,才完全迁走,卧龙岗村头的俩棵银杏树,传说是毕锵所植。
毕锵喜欢七井山的土特产,笋干,火腿,薏米,黑玉米,辣椒,焦枣,茶叶。认为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各有食疗作用。是养生之宝。并且编成《七宝养生歌》:
有笋干如榧,除腻而顺肠。有肉烟熏腿,去火而清炎。
有米香沁肺,利尿而护肝。有粑糯而黑,乌发而养颜。
有椒辣开胃,开胃而祛寒。有枣含焦味,消食而补丹。
有茶醒瞌睡,提神而心安。七井山七宝,养生而健康。
因为当时七井山还没有山茱萸,所以七宝中是焦枣,而不是山茱萸,到了清朝雍正八年,文林郎潘鲁从天目山引进山茱萸种植,称为“天目籽”从而代替了焦枣。这是后话。
“宝原非宝,宝在自然的利用中”。这是一代大儒思想家的观点。毕锵能以松明,芒帚,引申为治国之道,将破砖碎瓦换作衣锦还乡,更能从七宝山珍中认定为养生之宝。我们从【七宝歌】中能感觉到毕锵对七井山七宝的钟爱。并且将这份钟爱分享给他的亲朋好友。在他80岁寿诞时,有,为他撰写寿文和前往祝寿的有南京锦衣卫掌卫梅应魁叔侄、广东布政司左布政使郎中施晓臣、池州知府张晓文、同知傅国材、通判吴嘉宾、推官王纪国、石埭知县陆养浩等官员达数十人之多。毕锵以七井山七宝山珍做为礼品,一一回赠。
毕锵在散去髦年大庆的宴席后,修身养性,完成了《偃生集》著作传世,擦亮了夕阳晚照里最亮的光芒。享年93岁。
九、怕丢面子的清官&&&
毕锵为官廉洁爱民,对朝中制度和官场中的一些弊症深恶痛绝,他曾在万历年间上书痛陈时弊,提出除弊布利措施九条:“节财力、核边费、停召买、定催征、清滥冗、正风俗、戒纷更、崇道德、尚俭勤。”告老还乡之后,他仍然是“二十余载,以恭让节俭表征乡里”。
堂上清正廉明、堂下谦恭节俭本来是让人十分佩服的,然而毕锵终究是个凡人,他逃不脱“官”字的窠臼。有典故这样记载,身为三朝元老的毕锵告老还乡时,毕夫人让家人在夜里捡来砖石瓦块,用草纸裹好,放入箱内,一共装了18箱。然后,毕府的人打着尚书旗号,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地坐着轿子回乡了。后来,有人禀告皇帝,说毕锵从国库里搬走了不少金银财宝。皇帝马上下旨,令毕锵把箱子全部押回殿内检查。箱子打开后,皇帝和文武百官目瞪口呆。这时,毕锵哭诉说:“老臣在朝为官几十年,如今两袖清风告老还乡,只因为害怕不光彩,才弄点砖石块作假。”
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毕锵为官多年,到荣归故里的时候确实是两袖清风,如此的官员就算不被世人敬服,至少自己心里也应该有种坦坦荡荡,“俯仰无愧于天地”的豪气吧。可惜!毕锵没有这种优越感,反而觉得没有“官尊”、“官样”会被人笑话,以至于去精心“造假”,实在可悲。
几百年后的今天,虽然世事早以变迁,毕锵也早已作古,然而这种“官尊”、“官样”却仍然是官场的弊病。时下,一些为官者下基层检查工作,必坐高档轿车,随行者前呼后拥,似乎那才是“官尊”;请客吃饭必山珍海味,花费动辄成千上万,似乎那才叫“官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此大张旗鼓,尽显丑态的铺张腐败行为,与当年毕锵用“造假”维护官者尊严的行为相去何止千里。其实,为官者只要能够心系百姓,帮富一方,不论你有没有“官样”、“官尊”,人民都会照样爱戴你,拥护你。
十、“衣锦”还乡  毕锵年老多病,身体羸弱,多次上疏告老还乡,都不得神宗皇帝的恩准。一日上朝,毕锵偶然失足跌倒,因此再次上疏“乞休”,皇上“知意不可夺,从其请”,于是毕锵得以辞仕回石台老家。这年他七十岁。
  毕锵从二十七岁中进士算起,前后在官场打拼四十多年。按一般人的眼光,应当是个富得流油的大官僚,金银珠宝虽说不上不计其数,可要是没个十担八担挑回家,怕是人家也不肯信啊!
  不料,毕锵还就在这个如何回家的问题上犯了难:轻装简从回故里,没法在父老乡亲面前表示皇帝对自己的恩宠;现时现刻要弄个“满载而归”,且不说仓促间榨取无门,也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如何解决这“一贯性格”和“临时需要”之间的矛盾呢?
  得知毕锵即将回乡的消息,乡亲们便扶老携幼、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拥向村口,迎接毕大人。只见风尘仆仆的毕大人一行,除了自己的家人外,还有从京到省、到府、到县各级送行的官员一大溜儿,后面还跟着八个“大抬子”——由十六个壮汉抬着八只漆得油光锃亮、铜饰包拐镶口的大箱子,沉甸甸、颤悠悠,真个是“衣锦还乡,满载而归”啊!
  到家后,毕锵也不打开这八只大箱子,只待议论平息之后,他才让毕夫人亲手把箱中之物取出扔掉:原来全是断砖碎瓦!
  毕锵以断砖碎瓦当金银珠宝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一直传到神宗皇帝耳朵里。皇帝大为诧异,估摸不透毕爱卿又在玩什么鲜点子,于是直派内府官员来打探。毕锵夫妇付内府官员密书一封,请他面呈皇上。神宗皇帝看过这封亲笔信后,方知内情。密书大意为:
  为臣在朝,深蒙皇上信任,恩宠有加,朝野尽知,今既谢官归里,若是过于寒碜,则难免有失陛下皇家的体面,好事者必出微词:一代宠臣,还乡之日,亦不过尔尔,无助于示皇家恩德于天下;若是为臣平素以权谋利,赚得宦囊丰盈,满载而归,则又无以励廉戒贪,整肃吏治。臣左思右想,为两全其美计,只得出此庸策:既在父老乡亲面前得了体面,又恪守了老臣终身为官清白的初衷……
  神宗皇帝还没有读完,就情不自禁地一拍御座,高声大叫道:“好一个毕爱卿啊,你为何要老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载而归的拼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