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为什么我感觉我有些在给出国留学同学信的同学看不起我们在国内的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俞敏洪:带着理想去留学
来源:新东方网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留学与就业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我们现在有请最后一位演讲嘉宾俞敏洪先生,有请。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亲爱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这么多的学生和家长来到这个会场,可见中国的留学业还是很好的。前一段时间跟一个朋友聊天,刚好聊到他儿子的问题。他儿子打算留学,因为他儿子在中国体制下不好好学习,成绩也就一般以上。他对我说,我儿子初中毕业已经把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社会了解得差不多了,至于说深层次的对中国潜规则的了解到成人以后再知道吧,否则在现在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污染。他想把儿子跟中国潜规则的社会隔离一段时间。我说他后面的高中、大学怎么学,他说特别简单,高中三年想把儿子送到日本去,在日本高中毕业以后大学四年送到俄国去,毕业之后硕士、博士送到欧洲去。我说你为什么不送到美国去,他说美国社会是培养做生意的,而且是在社会上混饭吃的,但是培养不出来真正的大家。他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让我想起中国在解放前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包括陈寅恪、胡适等这些人,包括鲁迅,包括邓小平和周恩来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并不是在一个国家为了拿一个学位而留学,他们真正做到在自己想要学的领域去留学,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发展以及人的价值体系起到了影响。与他们这一代的留学生相比,现在尽管我们的留学生增加了几百倍,这些留学生和过去老一代的留学生相比,我相信改变中国的力量可能还不如老一代的留学生。这里面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现代世界的交融。世界的融合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这个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融合,也不仅仅是文化、生活的融合。如果说宽带上网速度的话,其实在中国不比美国慢多少,当然比韩国慢很多;其他一些中国应着风头赶潮流的事情,中国的速度比美国快很多。为什么我们还要到美国去留学?其实,我们面对的是未来一个真正的世界知识、文化、思想、视野的交融和交锋。从这一点来讲,在中国上大学或者说纯粹在中国学习,恐怕是没办法完成的,像田溯宁所讲的一样,如果说他没有到国外去留学接近10年的经历,他不可能成为现在中国云计算的最主要推动人物。其中的原因是他了解世界的潮流和发展方向,他在世界上云计算还没有提出来的时候,已经接触到了云计算思想的国际人物和科学家,这个东西关起门来在家里是想不出来的。国际的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和美国的融合,它是一个全世界的融合,包括阿拉伯的国家也参与其中。
  中国有强烈的开放心态去融入世界。中国人民特别强大,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几千年不允许做生意,而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比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做生意都要厉害。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经济成果,仅次于犹太人。其实,中国人做生意的能力比犹太人强,比犹太人惟一弱一点儿的是犹太人合作而中国人拆台。犹太人一个人开加油站赚了大钱,第二个人是在加油站边上开饭店,第三个人开超市;但中国人不是这样做生意的,中国是看第一个人开加油站挣钱了,第二人迅速开加油站,第三个人也迅速开加油站,最后一起死掉了,这是中国人做生意不如犹太人的地方。
  中国人的学习能力也是全世界一流的,任何新的思想中国人都愿意接受。中国人民已经有了接纳世界新的哲学、历史、政治、文化这样的先例,从1900年中国派出留学生到1945年,中国出现了无数的大知识分子。为什么解放以后没有出现?因为解放以后没有了留学生,解放以后的留学生都到苏联去了,而苏联的体制跟中国的基本差不多。即使这样的话,出国的人也了不起。
  我们能够接纳,因为我们没有障碍,中国没有宗教性的障碍,中国没有地理性的障碍,所以很容易学习和接纳另外的文化。世界本身是大交融的时代,所以我们是处于一个交融的好时代。
  第二个要素是我们所有的年轻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留学?中国人的留学现在主要是因为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觉得留学比在国内有面子,比在国内上大学有面子。确实是,留学是镀金。现在,镀金感觉以后是镀银,镀银以后是镀铅,因为大家知道纯粹是因为面子留学已经没有意义了。第二个方面,很多人认为留学以后未来的就业会更加有竞争力,这也是一个事实,至少在十年之内留学的学生比在国内大部分毕业的学生会有竞争优势,至少英语很好,对西方的文化很了解,实在不好做同声传译也比国内毕业的大学生赚钱。但是,这个方向未来也不是一个良好的方向。原因就是因为如果说你为了就业的话,那么很容易找不到工作,现在留学归来学生的工资迅速下降已经可以看出来了。10年前的一个留学生如果回来找工作的话,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10年以后已经变成一个常规现象。即使你是从一个比较不错大学毕业的学生,你要回来找一份你自己想要的薪酬的工作也不容易。我身边碰到的留学生回来后基本上是从几千块钱干起,在干的过程中显示自己的能力,如果这个能力真的显示出来,涨薪的速度比国内的大学生快。这是从纯粹为了未来的工作而留学来看。 当然,还有一些人是通过留学定居在那儿的,这个我们不说了&&
  我们的学生未来到底应该以什么状态去留学?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回归,这个回归就是回归到当初鲁迅、胡适他们那个年代,他们是带着理想去留学的,而这个理想跟今天一模一样,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心中燃烧起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负责任,而且感觉到祖国的重任。尽管中国现在有点儿钱,中国老百姓有点儿钱,但是中国面向世界,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体制依然落后,中国的贫富差距依然严重,而改变这一切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在国内发展的人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有更加创新思想的人,这些人一定是对于中西方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社会体制和社会制度非常了解的人,而这些了解一定要通过留学来完成。所以,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交融的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如何让我们年轻一代的孩子带着理想去留学的思考。
  对于留学本身我是强烈支持的,尽管我本人没有留过学,但是我深刻地知道中国的未来留学生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中国的大学其自身教育体制还有问题,不是说中国的大学没有优秀的教授,是因为这些优秀的教授只要在中国的大学体制中就会被这个大学行政化的体制给同化。有些教授不再研究学问和科学为重,而是以如何拿到钱和如何拿到虚假的项目套现为重;有些教授不再以当教授为荣,以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人格为荣,而是以当官为荣。中国的大学一天不去行政化,中国大学的校长不是通过教授委员会选出来,中国的大学就不会适应今天的发展,就不会与时俱进。
  在现有的状态下,世界级的大学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中国的大学体制进步,因为他们的学校、他们的教授、他们的学分都是经过社会认可的,因此,他们会把自己的心思放到科学的发展上来和思想的进步上来。这是我支持留学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刚才我提到的世界级的大学教育体制确实完善。我上个月还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演讲,跟中国留学生交流,我发现仅仅过去一年的学生,从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对学科的看法、对研究的看法以及对社会的看法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提升我在中国大学与师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是不太容易见到的。这种学术体系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追随的,人格的完整性和创造力的完整性,有这样的完整性我们就万无一失。有了这样的种子不怕不能完善,就怕连种子都不去种,或者种上去的是草,结果却想长成树,这是不可能的。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留学生出去会有不可替代的好处。这些好处从几个简单的方面来说,第一是语言能力,尽管中文会变成世界性的语言,也许过了30年、40年所有人都得学汉语,但是那可能要等30年,我们等不及。30年以后我们在座20岁的同学都已经50岁了,就像我今天这个年纪了。所以,也就是说汉语精通以及英语精通,两种语言的精通变成了你们未来走向世界的利器。语言是生活斗争的利器,非常正确。第二个是文化要素,我鼓励同学们学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留学时代,在座的同学如果有足够的条件,在美国学完以后,可以到欧洲、日本和俄国走走,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各种文化交融的时代,文化能力对我们来说会是特别了不起的能力。第三个是视野的扩展,没有任何一种办法能够比行走在世界各个地方更加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现在自认为有世界眼光,是因为我比大家有机会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我从资本主义国家走到社会主义国家,走到欧洲的都市和非洲的草原,这也让我使新东方走上世界舞台。第四个是学生的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我就说几个要素:第一是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爱好和选择。中国家长非常严酷,不断强迫孩子接受自己认为良好的专业,甚至把很多学生逼上了自己痛不欲生的地步,尤其在中国上大学更是这样。在西方上大学,如在美国上大学有一个好处,第一年、第二年可以学通识学科,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爱好。现在有不少家长说,你看这个专业赚了多少钱了,其实不一定。孩子自己喜欢什么就是什么,他喜欢画画就画画,他喜欢英语就学英语,喜欢哲学就学哲学,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用处。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永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帮他选了以后,他以后可能永远产生一种抱怨性,他会说,这以前是我妈选择的,不是我选择的,既然是我妈选的,我就可以不好好学。如果这样,这个孩子的幸福就没有了。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在这一点上,我的孩子想干嘛就干嘛,我觉得一个飞扬的个性比什么都强。我觉得一个人的幸福生活有两个要素特别重要,就是一辈子选一个自己能够好好爱值得爱的人,一辈子选一个自己愿意全身心付出的事,我们的生活就幸福了。对于孩子,自由选择比什么都重要。但是我也有要求,25岁以前必须决定你这辈子最想干什么,这是我们家长的责任,这个很重要;第二,现在所学专业未来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现在选电脑或者工商管理,未来不一定是最好的。调研发现学工商管理的学生未必能成为大企业家,但上西点军校的人大企业家很多,原因是做生意不是靠读读报表和财务数据的调整,而是靠一个人的胸怀、一个人的坚韧、一个人的眼光和一个人想要改变世界的决心,这些东西工商管理学不到;第三,文科的学生在未来中国一定有大用,因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中国的法律体制、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改造,现在中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包括道德、哲学、社会学等这些人才将来会非常缺。这样的人一定会进入中国的大学,这些人一定会被高薪聘请。如果你的孩子对哲学感兴趣,对社会学、政治学感兴趣,对国际关系学感兴趣,千万不要阻挡他,未来这些领域都是了不起的;第四,在我们孩子选择大学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选名牌大学,比如哈佛、耶鲁,这些名牌大学固然很好,但是进去的难度很大,这是第一;第二,进去以后你的孩子学的专业并不一定好。未来的发展,由于专业人才是各个领域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选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可能让你的孩子去选择领域中比较靠前的学校,而不是综合排名靠前或名气比较大的学校,这个非常重要。
  留学的困境是什么呢?经济上的困境就不说了,经济上有困难不要去留学,语言不好也不要去留学。当然,还有其他的困境。
  总而言之,中国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中国融入世界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会不会成为一分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走向伟大的潮头的弄潮儿,全看我们今天对孩子的定位。希望我们在座的孩子们能够成为中国下一代的伟大人物。
  谢谢大家!
新东方辅导专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俞敏洪专栏4080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美沃美沃)
(滴滴答答)
第三方登录:在德国留学,和德国大学生合租,但是和我想象的生活不一样,生活
在德国留学,刚刚搬到和三个德国大学生一起住的房子里,加上我一共四个人,四个屋子,我们公用一个厨房和厕所。由于以前是和中国的同学一起住,感觉和在国内上大学住宿舍是一样的,平时聊聊天,一起做点饭啥的。所以我搬过来前想象的生活也应该是这样差不多的
在德国留学,和德国大学生合租,但是和我想象的生活不一样,生活
【在德国留学,和德国大学生合租,但是和我想象的生活不一样,生活】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在德国留学,和德国大学生合租,但是和我想象的生活不一样,生活 的相关文章
------分隔线----------------------------
北京联盟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联盟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北京联盟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出国留学的意义是什么?
上中学的时候从电视里看到个段子,说有个人去美国旅游,想上厕所了,到处问哪有“WC”,居然没人能懂。主持人评论道,“WC”其实是厕所极其土鳖的译法,现在国外没人知道WC,就连toilet都是过时的翻译,应当用bathroom替代。说完他又摇摇头,北京奥运会要开了,我们基础设施的翻译水平还有待提高,不要在歪果友人面前丢脸呀。屏幕外的我深以为然。高中跟家人去美国玩儿,接受过80年代英语教育的我爸想找厕所,也是拉着人就问哪儿有WC,果然人家一愣。我纠正他是“bathroom.” 这才有人懂了。 从此我深深地认为,在国外你问人WC在哪儿,就如同在中国问:“哪里是茅坑?”是非常诡异的,是脑子不大正常的。后来我去了温哥华念大学,意识到bathroom并不是唯一的上厕所用语,使用restroom,ladies' room, men's room, 特别是加拿大流行的washroom,都能表明你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从此我深深地以为,国外的厕所都应该以room结尾,WC是外星人才会这样叫的吧。再后来我去剑桥念研究生,发现英国的厕所上印着“toilet”。嗯?这好像跟我的认知不符……但我依旧深深得认为,就算“toilet”可以凭借腐国人一如既往的特立独行勉强过关,WC还是大逆不道的。再再后来,我去了欧洲玩耍。发现这里几乎每一块厕所的门牌都赫然印着“W.C”。不得不承认这两个字母的冲击是巨大的,数年来我自己构建的世界厕所观轰然倒塌。男女老少在印着“WC”门里进进出出,形容仓促,正常无比,没有一个拥有外星人的特征。你看,真正的外星人其实是我自己呀。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我们对世上所有事物总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比如那个可能只熟悉美国厕所的电视主持人,比如听了他的话的我。记得知乎里有个答案,大致是说许多国人心中的“国外”统共就一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统共就俩州,西边加州有橘子红酒,好莱坞大波妹,极客和华人黑帮。东边纽约盛产名人名媛大鳄大亨,还有好多钞票。然后这俩州的人民每天幸福地选择着自己的总统,享受着天朝没有的民主自由。我们现在看来,这种一概而论的认知是非常可笑的。但在一个没有阅读,没有近距离接触的前提下,却又是极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因为它简单粗暴且暗含某种貌似正义的政治诉求。最可怕的是,也许此时我们正在被类似可笑的认知所禁锢而不自知。轻则天真,重则愚蠢。青蛙至死还以为世界就剩那个扁圆,这是天真,而试图说服天上的燕子相信世界就剩那个扁圆,就是愚蠢。对这一问题唯一的解,是那句俗到不能再俗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能留就留,能学就学,保持学生心态,能呆久点儿就晚些回去,多看看。自己去看看国外的月亮是扁是圆,让完全陌生的环境打碎你原来的认知,让奇葩点爆你的三观,让美好的际遇搞得你热泪盈眶,让文化的多样性告诉你你原先学来的,读来的,别人教的,都是放屁。不为求得“真理”,只为不再居一隅而自认真理在握。出国留学生活的意义,就是那些豁然开朗的瞬间,当你发现拉美未必那么穷,欧洲未必那么富,美国不是江山民主一片好,大把歪国人数学比你强,厕所有100种不同的叫法,加州没有牛肉面。
出国2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自己活的更清楚了,也更孤独,也正在变得更强大。1.国外没有那么多主流思想去影响自己的判断,就连台上站着的牛津剑桥的lecturer都总会嘴上说一句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2.在国外,我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我自认为一直都是一个上进的人,学习好一直都是我重要的事。但是在这漫长的中学生涯,总是缺了灵魂性的东西,就是热情。一直都觉得最好的就是自己最想要的,到了后来在澳洲预科的时候,不知道以后大学学什么好,那就去biomedicine吧,因为那个系的要求总分最高,后来在国外待久了,发现成绩的好坏只是自己的事,没人在意,热情真的很重要,后来还是上了biome的分数线,但是果断的选择了自己的本命。在此奉劝在专业的优势和兴趣中徘徊的,请不要小看了后者的无线可能性3.出国真的可以把这个世界缩小,以前觉得高不可攀的,现在依旧是,但是不会陌生了,不会被高墙的圣光闪瞎了眼。圣光依然是圣光,然而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刺眼罢了4.你会体验到生活十几年从为感受过的孤独。孤独是一剂温润的猛药,无形之中的渗透经常然后恍然才觉得压的喘不过气来。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听到一首歌,看到一处景,眼眶都会湿。我是个白天很强大的人,晚上在梦里哭醒过好几次,更是荒谬的梦。孤独,没有人在留学的路上可以完全无视,更是人生的必修与来过世上的证明。国内的热闹都无法与你有关。为什么求仙得道需到深山寻,因为静,方得修炼。而静,只有在国外才是如此的湮灭你,你没有家人,所识多为泛泛之交,知交也不会随时在你左右。 你一定会也必须静下来,而人一旦静下来,不是疯了就是超脱到另一个境界。我在中学的时候是个很嗨的人, 一到放假就是约约约的那种,现在想来,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学的假日本来就很少罢。 出国后,自己有了大把自由时间,没有人规定最晚什么时候回家, 跟盆友在外面吃饭是日常因为没有人在家煮饭。 刚到的那一两个月是高亢,因为跟之前的生活种种都是不同, 然后觉得这种突然改变了的日常开始无趣,然后会反思很多, 我到底要做出些什么。 我自认为是个很自律的人, 所以在我的价值观里,约约约的生活就是一种堕落的开始, 我羡慕那些可以做出一些东西的人。 在学会静下来的时候, 我开始学着去编曲,学着去看完一本课外书然后自己在电脑上写下感想,学着去临摹写生画画,学着去练钢笔字。曾经不知在哪听过一句话,人的一生有六个朋友, 旅行,读书,音乐,电影,锻炼,养生。而我也希望变成自己欣赏的人。 想找人说话了,会跟三两个朋友在好天气出去走走,越发不喜欢一群人挤在一间ktv唱k歌之王。是会明显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想补充一下,为什么会孤独。出国后的圈子,没有亲人,朋友不再是一个班级那种概念里的。班里的同学你看的惯也好,看不惯也好,三年你躲都躲不过。而在国外,开心了就可以日日跟相见恨晚的朋友粘在一起,不开心了马上撕逼永不相见也并非难事。老外的圈子一来并非那么好融入,二来毕竟本性还是不舍得丢弃自己的文化秉性去完全改装成一个西方思考的人(所谓的香蕉人)。中国人的圈子我也说了,只会更复杂。出国留学的人,大多有西方思想的自我主义和说做就做的勇气,也同时有些中国人自古熏陶的价值观。这种四不像只会让留学生很容易在国内国外都变成outsider。另外,孤独的原因太多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国内的热闹与自己空虚的对比,吃饭散步连个说闲话的人都没有,回家不是窍门而且掏钥匙。总觉得,出国,很容易就催老了一个人的心态,习惯了孤独,明白了岁月静好,懂得了十几年爸妈理所当然的守候是如此的珍贵。当外界的东西很多都空了,剩下你一个人,就会开始思考了。总之,出国不会只是得了一纸文凭。是成长的催化剂,让人修炼或是堕落。------------------------分割---------------------感谢大家的赞同,想必很多出国留学生都是这样的心情吧我平时不太上知乎的,我也就是一个普通大一学生,经历不够丰富见识也不足以广,此篇也只是个人感受罢了。如果对出国的或即将出国的你有帮助当然再好不过了麻烦不要私信了,私信我也不怎么回的,毕竟出国这回事是大事,我也不敢以现在的资历去说太多,我能说的已经都在这篇答案上了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都能找到生活的正能量而努力下去
对于我自己来说。之所以选择出国是想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我已经忘了自己要的是什么,以至于在本科的大学里看到周围为了前途而功利的同龄人越来越迷茫。想要接触更多的东西,去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不走出去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可以有多大。———————————————————我是分割线———————————————————上面那段话是出国前写的现在已经来了美国3个半月一个人历时两天转三次机加两个小时车程来到现在在的城市,三个半月里,我上了四周语言课,也上了学分课,参加了很多party认识了很多朋友,和两个台湾女生自助去了拉斯维加斯、大峡谷、波特兰、西雅图、洛杉矶、旧金山,用到了美国所有能用到的交通工具。参加了很多美国华人教会的活动,住过公寓练过厨艺,现在搬到了寄宿家庭,体验美国人的简单直接和文化冲突。期间还考了第一次GMAT,托福的听力从来之前的21涨到了25,阅读从27涨到了30。度过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生日,室友们为我做的牛排大餐。从最开始的新奇,到对未来的迷茫,看事情平和了很多。因为寄宿家庭太远,下学期又会搬回公寓去,最好的朋友那时候都回台湾了,我也不知道将会面临什么。虽然有过因为语言不通和寄宿家庭产生的小矛盾,也有过听到home爸home妈吵架在房间里害怕得瑟瑟发抖的时候。还有因为压力太大想要放弃申请不想考试,连着很久都熬夜到四五点,却什么都没干。这些也都不过是逼着你提早去面对未来的人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这三个半月我还呆在国内,我的生活一定是:在学校拖拖拉拉的准备GMAT,上着大四剩下的那门课。我想这就是我出国的意义。——————————————————分割线又来了——————————————————这是留在UCSD的第二个学期,会计课除了federal taxation国内基本上都学完了,再选了感兴趣的两门linguistics和psychology. 现在听这些非专业的课也没什么压力,听英文看英文都变成了一种习惯,口语也在一点点地进步。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再回头看又是一番不同的感受。从寄宿家庭搬回了学校附近的公寓,不小心选错了地方,和一个阿拉伯人合租,每天带5、6个中东人回来住,让公寓每天变着花样的脏乱,客厅永远是烟味。呆了十天逃出来了现在室友是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开始学习做饭,再也不是黑暗料理了。一个月前把研究生申请完了,7个学校3个出了结果都给了录取,其中一个还给了一点奖学金。现在说起来好像轻描淡写,可是两个月前的自己还想着自己没有希望了。下个月底回国,对于现在所在的这个城市已经有了割舍不下的感情,回国四个月应该就会继续回来读研究生。这近7个月,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大。———————————————————————————————————————————距离上一次更新已经差不多一年了。研究生的第一年已经结束,幸运地找到了一份暑期实习。没有了最开始的新鲜感,在异国他乡也开始怀念国内热闹的街道,可口的食物。出国以来最大的感慨是,自己费尽力气达到了的目标其实只是下一个起点,出国交换前会担心GPA, 托福,出国后又开始担心GMAT,申请文书,等到研究生开学,又担心起学业和找实习的压力,现在实习找到了,下一步又将是CPA考试和找全职。我感激自己的家庭能提供给我这样一个选择,让我离开自己的comfort zone, 离开既定的轨迹,然后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感谢所有给我点赞的朋友。
借用Harvard(哈佛大学)的话:Enter to grow in wisdom / 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我翻译一下:出国的意义就是见识更大的世界,然后回来建设祖国和造福全人类。不好意思,我又俗了。言归正传,很大出国在无数出国介绍的书籍,网站以及这个问题的其他daan里都有,我这里就说几个我在外面留学时亲身经历的事情吧:1.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CMU日本校区在一所大厦的17层, 楼下有一个平台, 周末都会有各种活动. 有一次是赛车活动, 每人控制一个遥控车在一个赛道上比赛;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玩遥控车, 现在也是. 但是在中国, 我这样大的人还玩遥控车会是幼稚的表现. 日本文化则不同, 他们遥控车有一个一个团队, 团队里的人有人负责操控车(驾驶), 有人负责调教转向和马达, 有人负责提高电池输出效率, 活似一个F1赛车团队. 我住的公寓旁边还有一个模型店。开始我以为里面只是买点遥控汽车之类给小孩的玩具,然后发现里面的东西涉猎极广:有很专业的遥控车,有机器人高达,还有一大片的轨道交通模型(铁路+新干线模型),活生生得是一个职业模型收藏店。我想我小时候要是在旁边有这么一家模型店,我肯定是天天过来看和玩。2. 令我现在依旧记忆犹新的是, 还有一次日本小学生跳舞活动上, 有一个学生是老师搀扶着在跳. 起初我以为她是娇气, 最后快结束发现原来她缺了一条腿. 在中国可能这样的小朋友只能在座下观看当个啦啦队. 但是日本人不这么认为, 任何一个小朋友不应该由于自己的残疾而丧失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 所以即使专门叫一个老师来扶着你, 也要让你跳完。3. 在CMU本校区的时候,我自习经常选在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的大楼,因为这样可以感受到计算机的气息。一进门,你就会看到一个Bill Gates和他老婆的头像,因为整个楼是他们夫妇捐的。这还不算,其实我让我震惊的是:在教室里自习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些椅子上写着:“This chair is donated by xxxx."(椅子由很久之前的校友xxx捐赠),甚至有些教室外面挂一块牌子“This classroom won't be possible without the generosity of xxxx,xxx,and xxx (or class xxx)" (几个人一起,或者一个班级的老学长学姐们合捐的教室)。我当时就被美国高校这种浓厚的捐赠文化震撼了。我在这种环境下每天被感染着,让我自己也不止一次地想过以后成功了也给学校捐一把,将自己的名字留在学校里。老了之后,带着儿女孙子等,给他们看我当年捐过的椅子和教室。相比之下,反思国内的大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不够,没有给学生灌输这种捐赠文化(学生捐了也怕被贪污)。CMU和其他美国的大学则是把这种文化传承在整个校园里,让捐赠这一行为显得很酷,让毕业生成功之后也想这么去“潇洒”一把。4. 最后就是:前几天收到之前CMU日本校区老师的邮件,我又要换今年的助学贷款了。这笔贷款总共是 3.6万 美元,2009年日本神户政府的一个教育基金会借给我的。2011工作开始便每年还 1/10,十年还清。刚拿到贷款的时候,他们从来没要求过我必须在日本工作多少年或者履行其他义务之类,也压根没要我抵押什么物品或者找个在日本的保证人,甚至没有对我做任何的背景调查。不管我在美国,或者后来回到国内,他们和我的唯一联系方式就是我的那个gmail邮箱。每年6月底他们发一封邮件通知我还款,他们的账户的具体消息,然后我打钱过去。我想如果我不回邮件不还钱了,想必他们是根本找不到我这个人的吧。很多时候,想到这件事情,我就感激他们对我的信任,也很敬畏他们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即使连我一个外国人受到恩惠和感到震撼。我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DarcyZhang:
看了看很多人的答案,无非总结下来是看到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但其实我想说,出国留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并不是一件100%的好事,但也不坏。有些人从此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毕竟也只是少数。我在美国、英国都读过书,说说我身边的人吧。大致有这么几类1.家里条件特别好的二代们。100个里面,有5个发奋努力,比一般人还要勤奋的在学习,由于家里条件好、起点高,基本毕业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也就是前面说的走上人生巅峰的那一小部分人。还有95个里面有些普普通通上学、毕业、回国,有些甚至连学都上不完,买个十几万的假文凭回去糊弄父母。唉,我要是他们爸妈,真是敲死他们的心都有了。这些人大部分不需要出去找工作,所以文凭什么的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只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吧。2.中产阶层。大部分留学的人还是这个阶层的孩子比较多,尤其是英国的研究生里,大部分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干什么,毕业以后就出来读书。就拿我们班来说吧,我们班48个同学,加我17个中国人,只有我和另外一个男生有工作经验,其他中国人全都是应届毕业生。父母想让他们出来镀金,回去好安排一个国企上班。有个别的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听她们说自己多么厉害,以后回国才8、9k的工资多么看不上,我也就是笑笑,说,你真厉害啊,能给我指条明路不?眼高手低,又没有二代们的家庭实力,就是说的这一群人。当然也不乏有那些资质聪慧、勤劳刻苦的人存在,基本后来都进外企了。3.读理工科拿奖学金的学霸们。在美国的时候,认识这样的研究生不少,大部分都是有一个好的大学背景,想要一心留在美国。有些人是生活过的很苦,他们生活费什么的都是靠教授发工资这样,英国也有一些,但是美国更多。生活过的紧紧巴巴的,有些人毕业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工作,从此改变命运,有些也就是为了移民,过着移一代艰辛的日子,为了拿绿卡,生孩子。也有些人是家里条件又好,学习又好,还拿着奖学金,当然这样开挂的人生毕竟还是少数啊。。。但是真的是有的。。。。。4.哦 我刚想起来,最近听同学们聊天才知道有这么一群人,女生居多,出国就是为了找个富二代男友,嫁之。额。。。这样的三观不敢苟同,但是我也就不评论什么了,知乎上肯定没什么这样的妹子我想。。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人,我就是大概说几个比较多的情况。好了说了这么多,回归正题,说说留学的意义。因为对于不同的人留学的意义从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我也不了解题主问这个问题的背景,但是如果是即将出国,或者想出国的同学,不妨在随大流出国之前,在花掉你父母血汗钱的同时,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出去了还准备回来吗?”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旦不同,你今后的所有的打算,甚至可以选择的学科也都不一样了。比如说我读的这个商科吧,想要在国外留下来,非常难,如果学个CS,那至少在美国非常容易。这么说吧,每年的working visa,现在美国要抽签了,97%给了CS的学生,剩下3%留给剩下的其他学科。然后再问问自己,接下来的这一年或者几年我准备如何度过。看那些高赞答案发风景照片描述生活如同故事的,我想说,哦,是吗。我的生活怎么大部分还是上课和写论文呢呢呢呢,其实说句实话在国外的课余生活远没有在国内丰富多彩,尤其是如果不幸去了小城市(像我),那么课余生活就更平淡无奇了。无非就是健健身、看看书、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什么的,我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很social的啊,来了这边我感觉自己像个宅女。不要跟我说,多少人的生活balablablalbala精彩啊,我只能说,恩,反正我身边大家都跟我差不多,一波接一波的deadline。出去旅行吧,都集中在假期,那么几个地方,大家都去,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不说了。所以,生活,无论在哪里,其实都是平淡的,大部分的日子里,都是routine,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重要的。所以我只是想说,万般精彩,出国读书,首先请把书读好。我见了很多人,在英国呆了5、6年,英语差的不一般,那当然也有很多没有生活所迫的同学们,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也不在乎那几百万,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看看更大的世界”,那也是很好的啊。所以每个人的目的不一样,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一样。想起当时我在美国的时候,学会了做饭,那时候别人问我留学的意义,我会说哎呀我变得可自强自立了,可独立了,以前在家连洗衣机都不会用呢。balablablabla。后来才发现,很多人,根本在国外从来就没学过做饭,因为钱多啊,顿顿吃外卖就好了,可生活依然过得很独立啊,学习也很好啊。后来我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又来英国读书,我的目的就是学marketing,不为了看什么世界,因为该看的也看的差不多了,经常出国旅行也就够开眼界了。所以我挑了全英排名第一的marketing学校,虽然我们lancaster是个小村子,我并不喜欢这种乡村生活,但是为了学习,这一年,忍了,我收获了很多,也很早就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了规划。既然要留学,那么就好好学习,不要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里,做最令你后悔的事情。当然还有很多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要去面对,比如交友,比如孤独,比如失恋,比如看医生,比如一个人旅行,比如家里突然闯进的盗贼,比如突发大水的洗衣机,比如等等一切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磨砺。可能很多事情,放在国内,放在有父母、好友的家乡,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但是放在一个人面对的异国他乡,难免很多人,会手足无措,更有些会流下眼泪。留学这些时间里,对于这些生活上的磨砺我也经历了不少,现在收获的就是,面对什么样的事情,都先可以保持冷静,然后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可能在国外的时候,因为生活大部分时候是安静地,可以供我们安静的去思考。而国内的生活大多数时候显得浮躁,其实你在国外遇见的这些问题,在哪里都会遇到,只不过一切都取决于你如何思考罢了。其实我觉得,如果一个人用心去生活,至于是不是出国留学,也并不是显得多么的与众不同了,因为这样的人在哪里,都可以过得很精彩,很有意义。
谢邀。关于留学。我去巴黎时,29岁了,而且是边自由撰稿(时间上占大头,所以实际等于工作)边上学。我本来以为我已经算很奇怪了,后来发现,比我奇怪的人多了去了。比如,2012年冬天,巴黎已经冷得呵手成霜。我一般得早上五点起床,发完几封邮件出门,7号线到Jussieu,转10号线,再坐一站,上地面就是圣日耳曼大道。走一段,向右一转,就看见远远的圣母院侧脸了。索邦的一个校区在路左手边,得进去上口语课。我初次去时,到早了,看见门口有位秃顶老先生,坐在一叠报纸上,低头看书,边啃棍子面包。我想这年纪,一定是老师,于是怯生生喊:老师?那位一抬头,看看我:啊,我也是学生!后来上了几次课,课间聊过三五遭。这位叫古斯塔夫(我:“古斯塔夫-福楼拜的古斯塔夫?”他:“对对我爸爸很爱福楼拜我也是。”所以我后来都叫他福楼拜先生),做了二十七年的汽车销售,儿子在里昂。为什么来上课呢?他说自己读书少,是懵懂先生(Monsieur Innocent),或者天真先生(耐夫先生……),“不想把这带进坟墓去。”我们有一次发阅读材料,是保罗-默朗写香奈尔的文章。古斯塔夫下课就跟我说:他坐了半辈子苏利-默朗地铁站,从来不知道原来默朗跟香奈尔还有一腿。我安慰他说,时装界的事嘛,男人不知道正常,他听了点头,挠挠顶上几根头发:“但我又少一点懵懂了。”上完语音课,向圣母院走,到塞纳河边左转(左手边就是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一路走到C线,下去,一直坐到大学城。下车的地方,总有一个何塞-圣马丁的骑像面着我们。穿过大学城的草坪——无数人在跑步——去到教室,上语言课。班上有两个有趣的人。一位是朱黛哈忒,泰国人,自我介绍时说三十八岁;与所有泰国女人一样,妆化得浓而且美,声音嗡嗡的,常带微笑;职业?一个很长的词,似乎跟香熏理疗有关。另一位叫柳德米拉,俄罗斯人。她说她快五十了,来法国时,她故乡那片大地还没分裂呢。她在故国时,从事跟火箭科技沾边的东西——班上一位小她三十岁的波兰姑娘叫了声:“天哪!”为什么要来上课呢?“我先生嫌我口音太重了!”我下午正经上课的地方,在歌剧院街。去年有位同学,也是俄罗斯人,安杰利娜,说自己三十七岁了。在俄罗斯,她是唱花腔女高音的,理所当然,长了一副花腔女高音的魁伟体格,比我还壮一圈。但人声音极温柔,说话时声音如棉絮,细细碎碎。每次谈起来,她便多愁善感,明明体格魁梧,还微笑着,却爱说忧伤的话题,眨蓝玻璃般的眼睛,神情小鸟依人,翻来覆去,用她断断续续的法语说:“我来学唱歌,因为老师说我天赋好,但许多东西,俄罗斯学不到,到这里,或者意大利,如果可以学习一下,还有机会。啊,我到巴黎,也是想找到真爱的……可是真爱很难找……男人大多数,都只想跟你玩儿,但不想娶你……但我还是觉得,我能找到真爱……”另一位是委内瑞拉人,按读音,名字该叫列奥诺尔,本身是作品不少的建筑师,有一位跟她熟的同学相信她一定超过四十五岁。人很热情,上课活泼。她说来巴黎,除了修建筑方面的课,就是来看蓬皮杜中心那几尊耶稣-拉斐尔-索达的作品涂色钢管作品,“看了这个,怎么都值回票价了。”意大利姑娘弗朗切斯卡是2013年秋天来的,1992年生的女孩子,办事特没溜,出门现金揣一大包,晃荡着走。米兰人,但有两年没在米兰呆了——之前的夏天在印度度过,再之前是佛罗伦萨,再之前是柏林……她做什么的?唱歌的,有歌剧或群唱表演时她就去,好的时候一个月唱六次,糟糕的时候一年唱两次;收入差的时候,唱一晚上累岔气了,只有15欧元。她承认自己做唱歌这行很麻烦,因为意大利唱歌的太多,而她父亲是工程师,与艺术界并无瓜葛,想帮忙也帮不上。她现在每周要去一些地方(近来常去匈牙利)唱歌,然后赶回巴黎上课。我问她对巴黎的感受,她说很自在,“这里有许多跟我一样的人!”学当代艺术的克莱赫是英国姑娘,在大连住过两年,会说“彪呼呼”,会背《行路难》。我跟她聊,说谢灵运推崇曹植,took 80% talent of the world, he himself took 10%,她表示谢公good at praising himself.她听我念过一次“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大感兴味,摸出手机调出录音功能,“再来一遍!”隔两天又问我:“什么叫‘吃俺老孙’?”我问她,“你是听谁说‘吃俺老孙一棒’了吧?”她又高兴了,“你再说一遍!”2013年大多数周一上午,我们须去卢浮宫上课,听一位拉瓦勒先生给我们讲课。老先生脾气很好,而且富有八卦精神。比如,讲完一幅保罗-乌切洛的画如何借长矛构图后,一转身看见一副波提切利的肖像作品,搁在菲利波-里皮作品的旁边。他问我们:“知道为什么卢浮宫把这画搁这里,不跟其他波提切利作品搁一起?”大家摇头。“因为有说法认为,这画其实是里皮给波提切利做助手时完成主要部分。”他跟了一句,“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波提切利只署了名,这画完全是里皮画的。”我们这堆人里也有几位,常腹诽“达芬奇其他方面确实吹得很神,画作本身不过如此”的。待提出这茬时,老先生考虑了一下,然后从这个角度开始说。他先把我们拽去佩鲁吉诺的画前。“这人你们知道吧?”“知道。拉斐尔的老师。”“他的特色是什么?”“塑造理想美,匀整构图。”“他画得写实吗?”“不写实。”“那么卡拉瓦乔除了明暗对比之外,还有什么明显特色?”“有现实主义倾向,很写实。”“那么,拉斐尔做到理想美了,但做到写实了吗?”“并没有。”“那么,达芬奇的《圣安妮》,做到理想美构图了吗?”“做到了。”“写实吗?”“写实。”“写实和理想美都兼具了吗?”我们于是服气了。周三给我们上课的一位老师,也是位老先生,老派法国人的调子:讲一个看法,能发散出去三五百个例子。看我们笔记记得勤,就摇头,“别记笔记!这些书上都查得到的!我也不考这个!你们最后考试交篇论文就行!你们要听的是方法和思维方式!!”然后一摆手,“上回我们说到凡高1886年到巴黎来之前……”在此之前,我觉得自己到二十九岁,重新当学生,听来很怪异。但到这里,便觉得似乎也挺正常了。哦对了。老先生很喜欢一个中国画家,“抽搭”。我跟他交流了好几次后,确认他说的是“朱耷”。我在巴黎三年,学了并记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弗拉-菲-里皮是波提切利的老师,他儿子菲力波-里皮给波提切利当过助手;波提切利还拜过韦罗吉奥为师,韦罗吉奥教过达芬奇、佩鲁济诺,影响过米开朗琪罗,佩鲁济诺又教出过拉斐尔。比如:关于拉奥孔那只右胳膊是弯是直,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有过不同意见——米开朗琪罗赌对了。比如:喜多川歌麿当时受了东洲斋写乐的役者绘影响,开始玩儿那套“当时全盛美人揃”,断句法该是:“美人们在她们容貌极盛时的留影”。比如:在黑檀木嵌面使用之前,法国人用杉木和橡木做实木家具。黑檀木匠后来索性成了细木匠的词根。比如:法国人做墙纸绘画时,一度把伊特鲁利亚风格误以为是土耳其风格。比如:土耳其开始出烟斗,是因为他们那里发现海泡石比石楠树根更靠谱。比如:群青和佛金的昂贵导致了木板油画的历史无形中被延长。比如:挂毯艺术的兴盛是因为城堡的大量建造,用以避寒;挂毯艺术的凋零是因为城堡时代结束了,补壁的功能遂成绘画……比如:圣艾蒂安教堂里一幅《守护天使》的画其实是弗朗切斯科-马菲在威尼斯一幅同样5米乘3米作品的复刻版……还学了这种,如何修复雕塑。这些东西,说起来真是没一样有用的,只是当时学起来,好玩,又好看。我就是想学这些东西。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给予了我们大量“不用学习”的权利。我们不一定需要学外语,因为世上有无数译者和字幕组,会把东西译好了给我们;我们不一定需要学做饭,因为世上有无数餐馆,可以把饭做地道了给我们吃;我们不一定需要读书,因为总有无数的《一周教你读懂黑格尔瓦格纳波提切利韦伯以撒柏林昆德拉》会出来,让我们一目十行。但是……怎么说呢?你吃一碗回锅肉。也可以觉得“这青蒜苗很好,这肉一定是臀尖的,这肉煮得火候稍过,但这样一来豆瓣酱就不至于太齁……”,也可以单纯觉得“这碗肉真好吃”。后一种心情其实就可以了,除非你是专业美食评论家;但前者给了你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吃”,多一点其他可能。你看一部小说。你可以觉得“这个结构真是精美,这个视角真是绝妙,这个高潮点设置真是好,这段长句的使用真有韵律美……”,也可以单纯觉得“这本书真他妈好读”。后一种心情其实就可以了,除非你是专业文学评论家或者小说家,但前者给了你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读”,多一点其他可能。你看一场球赛。你可以觉得“这个战术落位很聪明,这次防守战术变换很及时,这个换人太聪明了,这一连串的反击路线跑得好……”,也可以单纯觉得“这球赛真好看”。后一种心情其实就可以了,除非你是专业球评人或者教练,但前者给了你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看”,多一点其他可能。就像长久以来,每当提及“听古典音乐的耳朵需要训练”这话,就有点政治不正确;当然,全然不懂配器和结构的人也能从听音乐中获取快感,但有些其他美感是能从学习中领略的。事实是:你想欣赏任何东西,都要一点学习成本。《西游记》多好看,可是你不花几年学汉语,还看不懂呢——克莱赫就跟我抱怨这个:“他们都说相声很好听,可是我听不懂!”如果她的中文听力再好一点,她大概会更高兴些吧。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因为它们有用,但因为它们是好的。世上有许多东西,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用得上,但倘若抱着“因为要用,所以去学”的心思去,多少像是已经洗完澡抱上床却临时拿一张《夫妻生活指南》的碟片来观摩……人生在世上,乐趣的感受和制造,都来自于大脑活动,而大脑活动,其实也就是在分析各类已知的信息(包括幻想,也是从已知信息中扩散出去的),然后从中汲取快感。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这么说: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因为它们能立刻起到作用,还因为绝大多数知识,到最后都可以提供给你乐趣——有些能够立刻兑现,有些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但早早晚晚,总会让你觉得生活比原来有意思。————————————————好了,接下去说,为什么要出国。有人问:你想学的这些东西,在国内也可以学到……为什么出国学呢?我只说一个例子好了。我第一次去蓬皮杜中心,看见老师带着一群小学孩子,指着某幅画,“毕加索当时用这个颜色是因为XXXX,那么那边那幅布拉克和后面那幅米罗为什么不用这个颜色呢?”孩子踊跃回答。我在国内看的一切画册,都不如现场所见。没法子的。能在卢浮宫和奥赛这种地方上课,随意溜达,感觉无法比拟。更重要的一点。如上所述,我有许多同学和朋友,他们很爱学各类乱七八糟的事。在巴黎,没人管你这个。但在国内,恐怕就并非如此。在国内的诸位想必都懂。我和我女朋友一起出来,除了喜欢学点儿东西,更多喜欢的是:“我们就每天做点学点自己喜欢的事,不想被人问三问四的。”好了,问起来“你们怎么还不ABCDEFG”,可以很大方地说:“我在巴黎读书呢”。在国内的诸位大概都明白,一个三十往上的自由撰稿人,如果不太缺学历也不太缺钱,却要跑去读书,会被周遭朋友问多少遍,会被亲戚朋友每天念。我在巴黎有位老师,我还听他课时,他在读第三个博士学位。他会英法日韩语,修的是语源学、海政历史和……东亚海盗史。我初听他课时,他在研究王直(懂海盗史的诸位知道这名字)。除了讲课,他还在业余时间当侍酒者。在他看来,这种生活方式很惬意。他的朋友也觉得无所谓,挺好的。我喜欢这种氛围。在国外读书的好处是,大多数时候,你会习惯于“大家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对吧?那挺好的,继续吧”这种氛围。很少人会来问你你学的这有什么用、将来找什么工作,也没人来给你做人生导师。我和我女朋友恰好喜欢学点儿琢磨点儿自己喜欢的东西。想过自由自在没人追着问来问去催来催去的生活,没事旅旅游。很多从世界各地来读书的人,其实都抱持类似想法。尤其是那些”已经过了世界是可以很广阔的。大致如此。
圭多达莱佐:
你可能会得到很多东西,也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你可能会找到自我,也可能会失去自我。你可能会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但你也可能觉得世界并不是越大越好。你不知道你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但也许这种不确定就是它的意义。人生的得与失都是守恒的。你在国外获得多少东西,同时也就失去了国内很多东西。但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问你还要不要出国留学,你可能仍然会选择出国。因为你知道,这就是你的命中注定要做的事情。你的选择,就是你与这个世界的缘分。
留学的意义注1:本文主要是给还没出国,在思考要不要出国的学生写的,而不是给已经出了国回头看自己出国有没有意义的朋友写的,因此没有尝试诠释已经发生的留学有什么价值。注2:本文不是罗列留学的意义有哪些,而是提出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留学意义的。、今天上午和一位同学用户聊天,聊到如何选择留学国家和打算如何选择专业时,该同学抛出了一个本质性问题“老师,你觉得留学的意义在哪?”当时我就笑了,因为10分钟之前,我刚刚在朋友圈里转过一篇文章就叫做“出国留学意义何在?”。那篇文章下面,我还加了评论“个人觉得解答还不够透,改天我也以此为题写一篇。”看来改天不如今天,现在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我本人是一名不大不小的海归,我的海归同学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国留学;同时我现在帮助同学们准备留学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同学,怀揣着不同的想法想要出国留学。基于这么多的观察和交流,我很确定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留学对于他们意义都不同。一、留学对于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意义我还记得第一次遇到我的老板,聊到各自的留学生涯,他对留学的描述是如此简单干脆:“我来英国就两个目的,一个拿绿卡,一个名校身份。”因此虽然他的留学之路遇到了各种困难,过程中绝非一帆风顺,但历经打拼,他拿到了剑桥的博士和当地的永久居留权。“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回去了,我也很辛苦,但我总会跟老婆说,想想咱们来着是干嘛的,没拿到绿卡,没拿到剑桥,绝对不能回去。”这就是他16岁出国,学费没向家里要,最终获得剑桥博士归国的故事。如今回到中国,虽然还没到40岁,也已是身价上亿,事业有成了。与我的老板不同,我也有宾大的同学觉得留学不过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跳板,所以当他看到职场发展的机会的时候,学历或者身份的结果就变得不重要了。他在硕士第一年暑假回来的过程中,通过一封“用户建议信”获得了当时知名社交网络产品经理的赏识,直接越了各种流程拿到了产品团队的高薪offer,于是他秋季就没有回到宾大,办理了休学,开始了他事业打拼。后来那个公司上市后,他的期权也得以套现,如今跳槽在另一家互联网公司,拿着高薪同时自己业余时间还搞着小型创业,也是不亦乐乎。这两条轨迹,都是成功的人生之路,但他们在留学过程中的选择却是完全相反。所以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自己要记住自己的初衷和目标,这样才能在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决策。然而没有标准答案,却绝对不是可以没有答案。也有一些同学告诉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所以想出去看看。在这种情况出国,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个好选择。二、没有目的的留学不是好留学我有一位朋友,当年准备出国学金融,本科毕业以后同时获得了英国伦敦政经和美国普渡大学的录取通知,因为没有真的想清楚究竟要去哪,所以一度很犹豫。最后她怀着美国比英国好就业的想法,放弃了名校,而投奔了美国名气稍逊的普渡。然而在她研究生毕业那年,遭遇了2008金融风暴,美国人都被各种裁员,更别说刚毕业的国际学生了,于是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匆匆的回到了国内,却发现国内金融圈里,学历并不比关系重要多少,而离开的这段时间,相反没能得到这方面的积累。最后又以新人的身份进入了四大,和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回到了同一起跑线。这就是传说中最常见的,“走一步看一步”式人生规划。由于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很容易迷失方向,还容易走回头路,这时哪怕腿脚再强健,也走不出个章法,更发挥不出潜力。这位同学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把目标建立在一个不真实的假设前提下,那就是美国毕业容易在当地留下。她没有评估这个“留在美国”的目标:1、对于她是不是足够重要。如果是的话,哪怕拿一个不要薪水的OPT实习,也应该先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客服困难也要留下;2、实现的风险是否大,不确定因素多不多。事实上哪怕没有经历金融危机,美国金融业也不轻易招募大批国际学生。所以从一开始这个目标设定本身和她当时的状态,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段留学日后出彩的几率较小。但是中国学生,找不清楚个人的定位,看不清未来的形势,摸不准自己所适合的方向的人是多数。从小在独木桥上打拼过来,学校、家长和老师都告诉这条路是唯一的路,不用考虑选择的问题,只用考虑努力的程度。于是伴随着和同龄人竞争所带来的安全感,一直回避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直到上了大学,就好像是一直在游泳池学游泳的人突然进了汪洋,不知道要向何处游,怎么游,搞不清楚人生的意义,不知道大学的价值,更不知道毕业以后要做什么,多数连大学专业也是蒙着眼睛,基于各种假设或父母的建议选择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也是一种能力,不是一夜顿悟就能熟练掌握的。处在懵懂状态选择留学,就和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或者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一样,并不是一次主动的选择,而变成是一次对自我反思的回避,希望把最最困难的问题留的未来和未知来解决,当外力逼迫时自己再解决,而这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三、寻找意义和目的的方法当我们意识到意义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清楚,人生每个节点都面临着重要决策,每个阶段都需要认真规划。我的同学做留学决策时常用以下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指导我们回答:出国还是不出国,出哪个国家,什么时候出,学什么专业等等,在这一系列选择的背后,我们自己出国的意义就逐渐清晰起来了。第一步:通过回顾阅历,测试挑战,听取意见,定位自己
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教育规划,最大的难点不是向外分析就业形势或者专业热门程度,或者学校录取的难易程度。最大的难点是向内分析,究竟这个专业是不是我想要的,在这里这个地方以这种形式学习,是不是能激发我最大的潜力,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能做到什么,能做好什么。
认识自己,首先是认识以前的自己。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善于忘记,也因此很多次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长项,有了很出彩的表现和令人骄傲的成绩后,却又忘了其实这可以打造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时候随波逐流惯了,自己并没有在挑选最能挑战和体现自己强项的事情去做,而是按部就班的做被要求的事情和工作,以至于哪怕自己是有特点有专长的,也在平庸的过程中丧失了对自己骄傲感的回忆。因此我建议想要定位自己的同学,拿出一张纸,回忆过去的三五年中,哪三件事你做的最有成就感,以至于你当时有一种这件事别人都比不上我的冲动,寻找到这三件事,然后分析它们背后所体现出来你的优势和特点。
其次,就是通过自己设定的挑战来测试。比如一方面说自己不适合中国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从来不选小班研讨课,也没参加过出国的夏令营,也没进行过交换生学习,甚至没有主动做过独立的论文研究和课题展示,自己如何能判断自己更适合海外的教学模式呢?
再次,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人能够完美的认识自己,正如没有镜子,我们连自己的脸都洗不干净。真诚的,有经验的,专业的人的意见,很多时候反映了自己所看不到的自己的那一面。然而有时因为信任没有建立,别人不敢评价,有时因为同学好胜心太强,不愿意听不好的,反而想要一味的反驳和争辩,于是乎错失了对自己加深了解的机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收不到批评的人,失去了借助别人力量进步的可能。第二步:增加体验、像过来人请教,让理想落地
很多时候最可悲的地方不是实现不了理想,而是实现以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为了避免有这种订立目标时假大空虚的倾向,我的建议是去看看那些觉得已经实现了目标的人是什么状态。因此在寻找意义时,坚决杜绝闭门造车,可以进行目标学校走访、目标学校校友访谈,看看出国进了那个学校,究竟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搜集关于理想更多的现实资料,让理想落地。比如想要做一名老师,暑假可以先去支教或者兼职教书体验一下,比如想要做一名主持人,通过各种途径访谈一名现任的主持人,看看那是不是你想要的状态。比如想进宾大读书,就来和我聊天,问问宾大的学习和生活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只有当理想落地变成丰满的认识时,这个理想才能被分析和分解,而目标分解成小的任务,才可能被实现。第三步:算清成本,责任自负。
出国留学从成本面来看,首先包括直接经济成本:留学学费,留学生活费,留学申请费用,语言学习费用等,然后是直接时间成本:出国读书的时间,申请留学的时间,提高语言成绩的时间等等。
然后还有机会成本的经济部分,留学期间没有工作或者大学准备留学期间没有兼职所以少挣的钱,以及机会成本的时间部分,原来可以用来工作、旅游或者课余玩乐的时间现在用来准备留学和留学。
所谓风险自担,责任自负原则,就是当你清楚的算出来这些成本以后,你评估自己留学的预期收益乘以获得这个预期收益实现的概率,仍然是大于成本总和的时候,你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问题,我这么留学是一个合理的决定。
如果说经济成本对于大部分中国孩子不能感同身受的话——因为大部分实际上都是从爸妈身上借过来的钱;那么时间成本,则是真真正正每个人身上要发生的开销,老妈再努力,也没法还你一个青春,因此这几年时间的成本,恐怕是同学们真正要算清楚的。
所以找张纸,把能算出来的成本写在左边,把出国的目标写在右边,就像淘宝购物似的比一比,这个价格是不是太高了,要买的东西有没有那么想要。
假如你经过一对比,感觉这个成本太高了,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来留学,这个投资风险太大了,那么就有两种选择。一,讨价还价:选择一个成本更低的留学方案——比如申请奖学金,比如选短期的项目,比如申请容易上的大学,所以缩短准备的时间;二,要赠品或者换东西:选择一个收益更大的留学方案——比如同样开销,不如去个名校,或者既然出去,不如在外面把钱挣了再回来,或者其他。
依据这三个基本步骤为“道”,辅助着一些工具为“技”,我们就能做出自己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的规划。有了规划和目标的留学,就像是走上跑道的运动员,他们绝对不会跑一步看一步,而一定是绽放自己全部潜力的去跑;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释放出了自己全部的潜力,最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实现更完整的自我。
再回到那个问题,有些朋友说,我出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在国外全新的环境下挑战和生活,确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看过以上三条之后,我们就知道,出国寻找意义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一定是在先穷尽了低成本的方法——交换学习、经验请教和测试挑战等环节之后,在清楚明白用留学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来实现找人生意义这个目标对于同学个人是划算的,值得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我鼓励这位同学去继续发现自己的可能性。但是记住,一旦增加体验寻找自我本身成为目标后,就要牢记这个目标,如果出国以后没有去尝试体验更多的新的生活方式,而是盘踞在中国学生圈宅着;放假不打工,社交活动不参加,还不能开放学习国外文化,一天到晚在家刷人人刷微博——那么亲,这个目标就一定是定错了,这个留学的意义对自己也就不大了。
学会对自己负责。很多知友都是以“出国能锻炼一个人的独立性”这个中心思想来说的。可留学这件事需要的,有哪里仅仅是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找房子,准备考试,面对病痛那么简单?在一个人际关系、社会认知都被清零的环境里,你如何克服懒惰,只靠自己找寻方向并且活下去,留学其实是这样一个课题。有的人抱着毕业回国的想法,在中国人圈里,吃得开,平时会自己买买菜办个手续也就够了。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还在学校里广交好友,和当地的外国人交流,想法改了,眼界开了。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还要留在那个国家,全凭一己之力去认识当地的职业人士,找工作,去规划自己在这个国家的未来。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更要去改变那个社会,他们创业,创办组织,创造出了这个国家本没有的东西。以上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优劣,只不过是各自的需求与选择而已。但毫无疑问,我会无比尊敬后者。偶尔回国,听闻家乡那边,找工作、婚姻、买房皆由父母包办的故事,不禁感叹出国与在国内生活差异之大。对于留学生来说,父母除了提供钱财,能帮忙的其他事情非常之少。你是自己一个人面对着这个庞大又复杂的世界。很多机会,不会有人通知你,只能靠你自己去掌握。一个聚会,你不去主动认识人,也不要抱怨为什么人家事事都办得成你却朋友甚少。你的礼仪不到位,改不掉迟到的毛病,就别怪自己得不到工作机会让别人抢先。不要还玩在父母怀里任性的那一套,每个人都在外面奋斗,大家会互相扶持,但必须记住没有任何人有义务为你的幼稚无限买单。因此很多在国内依赖性较强的人,留学之后也许往往会有很多不理解的事情。很多在国内挺正常的人,到了国外突然变成了“极品”。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更严苛了,这消耗了太多人的体力和精神力。不主动去做,就会被淘汰。不主动进步,就会得不到左右自己将来的力量。可与此同时,付出责任,你获得的是“自由”。你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的走向并为之努力。在国外,混得好和混得不好不开心的留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是否能主动去克服自己的不足,主动去想,去追求新的东西。累吗?当然累,但是那些过着累而充实日子的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拍着胸脯,告诉你他有多么不愿离开这样的生活,并且以此为傲。这是我从留学生活中所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不系统,随手想起来的几个个人感觉。在哈佛呆了两年,要说意义,应该是多元、自信、独立吧。多元去哈佛的时候我是带着很强的自信去的,北大、投行,标准的国内好学生路线,也是国内单一价值观的典型产品,鄙视你们这波鬼子。但其实去了之后,发现大家虽然也觉得这样的经历和背景很好,但也会觉得A君做了个小发明也很牛叉,B女干了两年非洲扶贫没怎么挣钱也很令人敬佩。不是口头的礼貌,你能感觉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久了之后,自己也觉得其实到处都有牛逼的人和事,其他行业和路线也有独特的风景。我一直把这个叫做“反洗脑”过程,因为在北大的光华洗脑太厉害,就是去投行去挣钱,哈佛两年接触的多元价值观,让我反洗脑,洗尽了单一的追求,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回国创业。另外,多元会有另一个产品叫包容。走在哈佛广场上,奇装异服、基男直女随处可见,大家也不避讳,互相尊重。这种环境下,谁要是想来点中国家长式的“哎呀,你不要这样……应该……我这是为你好”,通常得到的回答肯定是“Who the hell are you?! **ck off,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我不干涉你,你也别自取其辱来干涉我,大家都彼此尊重界限,久而久之,也就云淡风轻了。这个跟国内的家长制风格和强烈的控制干预欲望还是挺不一样的。自信经典的美国见面:- hey, how are you? -I’m doing well. 美国鬼子永远自己打鸡血,自信满满。经典的中国见面:- 最近咋样? -哎呀我都累死了,事情特别多。经典的中国长辈:- 小何,你看起来很累,要多休息。
- 谢谢叔叔关心。虽然可能只是风俗上的差别,但每天各种细节积累,你会觉得美国那边到处是正能量。久了之后,就总觉得自己很能干,应该闯出点什么东西。独立当时有一堂课叫美国政府和商业,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统计结果,具体数字也不是特准确,但大致是这样:统计世界各国居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你生活不好挣钱不多,你认为是谁的责任?”天朝的数字没有,欧洲国家大概40%左右的人认为是政府的责任,50%左右的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而美国的数字分别是15%左右和80%左右。上面说过,美国人都怕被骂“**ck off,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所以只要自己不张嘴,别人都会认为你很好没问题。所以自己的事情真心要自己负责,没人会像国内的老师家长给你包办的。独立这种东西,就是个正循环,越独立越能独立,你懂的。以上。
我在国内看到了我的极限看到了三年后的我看到了五年后的我一下子就没那么有趣了
有一次在从长沙飞上海的飞机上遇到一对母子,他们坐我旁边,一坐下就开始用英语聊天,母亲是中国口音,儿子美音,应该是ABC,跟我年纪差不多。后来我跟他们闲聊了一阵子,得知他们此行是母子回国探亲,正准备再从上海回美国。母亲是学Computer Science的,当年在美国留学后就留下来了。 她儿子现在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念书,中文还不错,常用对话没太大问题,不过当时他没有听懂芝加哥,恩,得说Chicago。 他妈妈说他们回过很多次长沙,然后儿子就在新东方教口语,他也很有兴趣学中文。所以当时的大背景就是这样,跟我对话的人一个在美国最好的行业之一工作,财务自由;另一个在美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深造,前途无量。后来这位母亲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小伙子你也很不错啊,在XX市出来最后也进伯克利了。”这是一句不带感情色彩的纯鼓励性质的话。不过我当时听完之后不知道怎么接话了。说这位母亲与我不是一个世界的一点不夸张,经济实力,学历,人生阅历,都甩我不知道几条街。与她的儿子更没有太多相似性可比较,起点完全不一样,成长环境也不一样,他从出生到现在每一步该怎么走父母应该也是各种安排引导过的。相比之下,我当年读大学的专业完全是自己凭感觉挑的,因为父母也不知道有什么区别。其实现在看来,这句话所揭示的现实正是为何我选择留学的一大动力。 XX市,我家,一个四线城市。其实我只是读初中的时候跟家人搬过去,在那住了两年,在此之前一直和父母在县城里生活,可以说什么市面都没见过,主要也是没有机会去见。从高中开始我一直求学在外,母亲相信命运需要靠读书来改变,虽然家里并不算富有,但是她一直愿意在我的教育上投入,努力为我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我的亲戚,有一半在老家,那个县城里;另一半基本都在XX市。老家县城的教育情况堪忧,记得我高考的那年,整个县城上600分的人数是个位数。从小我妈对我管教就很严,在发现我不努力读书的时候把我送到市里就读初中,高中又在我妈的鼓励下考了长沙的省招班。人生轨迹逐渐形成这种一步一步往外走的趋势,便发现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我今年25岁,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中国,美国,欧洲的7个不同的城市生活过(半年以上),除了最开始的两个地方和父母在一起,之后一直因为求学或者实习在换地方。这是自己十多年前完全不敢想的。那时侯刚到XX市念书,还因为自己是县城出来的人被一些坏孩子贴上“乡下人“的标签。不过并不是因为这个让我停不下脚步,最开始我只是觉得,如果不努力,那么一辈子可能就在XX市了,衣食无忧或许不成问题,但是这一生将错过太多值得去经历的事情。更可怕的事情是,我的后代极有可能将陷入这个恶性的循环。所以我想尝试新的高度,想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至于出国留学,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我相信投资在教育上永远都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一些家族世代的兴旺与强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们可以一直接受最好的教育,而这是另一个良性的循环。有些人说,你的命运如何从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诚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确实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和奋斗方向。我觉得对于很多人来说,比如说我,奋斗可能是两代甚至三代人的事情。改变命运很难,太多人服从了安排,习惯了人生。改变命运也没那么难,就像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象过最近几年能经历这么多事情,读本科的时候有自己最喜欢的一些海外的公司,没想到现在就坐在其中一家实习,还能靠着每月微薄的实习工资作一些穷游欧洲各国的小计划。出国留学的好处现在确实已经开始逐渐感受到,一开始算是借着伯克利这个招牌的帮助,进入了自己喜欢的欧洲公司实习,而这段实习经验,相信对于未来的发展也必然是会有帮助的,最近几年的事情,就像是一个一个的踏板,让我能触及一些更高的高度。最后感谢我的父母这么多年茹苦含辛地在背后支持我的每一个选择,而我也非常期待回报父母然后再为后人做些同样的事情。不知道飞机上那位母亲在跟我聊天的时候是否回想起她自己奋斗过的青春,但愿有。--------------------------------------------------------------------------------------------------------------------------------------------7.11.2015更新
回国了,昨天回到家,统一回复一下1. 不是常德市的,大家就看看我的故事好了,其实这些经历平时我也不太想说出来,匿名的目的是把这篇回答当成某种偷偷吐露心声的通道而已。2. 之前有个评论不是很友善,我把他删掉了,大概意思是说我的意思是”小地方的人都是等死的行尸走肉吗?“。 我并没有这个意思,我认为小地方过日子很惬意,压力小,也挺好的。只是我确实也接触到太多一生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人,我自己并不想那样,有想出去看看也只是自己的选择,没有强加给大家只有出去才是出路的想法。3. 我确实没有太多时间陪父母,这是我至今为止觉得最大的遗憾。在国外会时不时跟父母视频吧,但是还是难以弥补一些东西。以后肯定会回国,在父母身体还不错的时候,多陪陪他们。
转一段去年在微博上看到的话。这段话我几乎每看一次都会热泪盈眶,个中滋味,经历过的人自然感受得到。小格格nichole: 很多人都会问我出国五年到底学到什么收获了什么 我告诉你们 最重要的不是英语不是文凭 对我而言 就两样东西:一是一种把我放到任何国家任何我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和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而我认为 这两样足以让我受益终身。PS:这两方面恰恰是我现在的生活,又一次想起这番话还是止不住的热血沸腾啊。PPS:好久以前随手写的答案啊,陆陆续续有人赞同,也有很多反对。一直想说点什么,但是又觉得没必要,就大家各自发表意见挺好的,但这两天特别多赞同是怎么回事=_=。。。从一开始就不希望收到这么多赞,这几句话说出来确实很煽情啊啊啊,我不习惯这么说话,也非常不愿意对一个「解读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下总结,因为哪怕是长篇大论,都太局限,「意义」这回事,尤其跟人有关,自己体会到的才是真的。更重要的是,一直认为这真的没什么了不起。楼下很多人说在国内也可以学到,完全同意,很多令人敬佩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他们生活的地方。只是对我而言,对生活的热情、不浮躁的心态、独立思考、不功利的善意、自律、反思、照顾他人等等,刚好是在留学这几年才真正学到并积累下来的。比起「留学的意义」,更准确来说应该是「成长的意义」。这几年我脱离了一直以来被家里圈养的状态,从以前的没为任何事情做过任何努力、不知真正意义上愁滋味、幸福得犯抑郁症的小孩,一下被推出门,变成完全放养、所有事情自己决定、生活自己安排、问题自己解决的大人,有些感触,仅此而已。留学的意义对每个人都不同,对每个阶段的自己也不同。不管在哪里,我都希望不要止步于这种认识,而要不断地接触广阔的世界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成为简单而强大的人。
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比以前更自信,更乐观。在英国的一年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传奇女子。放弃剑桥选择利兹的英国妹子;33岁依然单身辞掉国内工作来读书的韩国姑娘;读了一个心理学硕士又来读人力资源硕士的意大利妞;带着两岁女儿来上学的印度大姐;终生不婚的尼日利亚修女大妈;五六十岁连孙女都有了却在读本科一年级的马来西亚大婶;不顾家人反对与不顾家的有钱老公离婚,41岁决定来读博的巴西女子,最难得的是她不仅有少女的面孔和身材,还有少女般明朗的笑容和年轻的心。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却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她们身上的底气和自信,让我动容。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想过的生活而活。读书、工作、嫁人、生娃。以前一直以为人生就该如此按部就班,哪怕比别人晚了一两年都要责怪自己耽误了人生的进程。现在想来何必如此匆忙赶路,忘了去感受当下最好的年龄,忘了去喜欢和欣赏处在最好年龄的自己。以前总是有各种担心,担心遇不到合适的人,担心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担心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今年25,在国内肯定是要被定义为剩女,而在这里,我听过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你还很年轻。” 是呀,我还很年轻,我的人生有各种可能性,我为什么要去在乎别人怎么想。“女孩子不要太独立,不要太要强,不要太聪明,要不然会没人要。”这些话在国内时听过很多,在男权社会里,姑娘们要学会示弱。可我现在觉得,那些不懂得欣赏女性独立和内心强大的男人们也未免太软弱无能。我不想去迎合任何人,我就想做一个独立坚强又聪明的女孩子。总会有人喜欢我的真实,欣赏我的独立,我愿温柔待他,共同走完人生路。即使没有,我也不害怕,因为我自己一个人照样可以过得很精彩。出国留学对于我的意义,不仅仅是遇见了不一样的世界,还遇见了全新的自己。现在我觉得25岁真的很年轻,30岁也很年轻,我想要40岁时也充满活力,拥有少女般明朗的笑容和年轻的心。
Graham韩陆续:
听过一个东北同学这么说:出国就像出柜,不出憋屈,出了后悔。啊,当然了,我也听过很多高票回答这样的答案。不远离家,你并不知道家的好处。都很有道理对不。确实。_我觉得出国留学的意义在于同时满足了两个叫人澎湃的梦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个人以为最最重要的意义。游学。_曾在北京度过半年书,一些中学的同学,一辈子就在北京城里打转。有个小孩儿,皇城根儿,不曾远行,不曾别离,也有很牛逼的心态,当然了,成绩也好,在北大念书,就想着毕业了在研究所混口饭吃,反正家里条件也不错。出过国,和爸妈游新马泰。没什么影响,都是老样子。不能说是混吃等死,但也只好一点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一天他突然说要出国念书,本来只是图好玩。然后交换了半年,回来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非要拉我回去创业。而且是真的很具体的东西都拿出来了。我说,我还没有想创业的本领可以与你合作。当然这个就是别的话题了。_出国念书真的不仅仅是上课念书。当然了,国外的教育环境也是一个很大的震撼,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可以大大开拓视野,可以随时作出一个头脑风暴,可以作出有建设性的质疑(现在国内大学也开始鼓励质疑了,但很多学生都是为质疑而质疑,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并不怀疑,这个是另一种服从,服从「质疑」的要求),等等,很多东西。_补充:留学给你还有一个好东西叫做逆境教育。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这个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挑战生活。在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探求自己的欲望或梦想,这时候面临的逆境才可叫作逆境。这个是出国旅游学不到的。而从国内校园跨入西方社会种种不适。在校园里,和同学相处,与教授探讨,写essay,做项目,这些过程中都能更好懂得挫折真味。工作就更不必提了。国内的「挫折」貌似往往是这样的:一帆风顺,有一天发现别人有钱自己没钱,或者某君比自己更富有,发现某某凭关系顶了你的位置,发现别人会拍马屁你不会拍,发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好了,发现社会不公平了,要变的现实了。喔,这是挫折教育。好多朋友给我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东西。这个……怎么能叫挫折?这个叫时代的弊病,社会的固疾,是需要我们资深变得足够强大以后慢慢改变的东西。不要把温水煮青蛙当成了不起的长大。战胜挫折是身为一只青蛙,敏锐地意识到水温在上升,奋勇跳出来,知道怎么关掉加热器,回来解救你的青蛙小伙伴们。
夏亚阿兹纳布尔:
1、从技术上来说,出国留学对语言等硬性要求很宽松,有一定的财力和时间加上意愿,又有中介等机构可供咨询和代办,出去本身很简单。此类情形在英联邦学制的1年制硕士中较为普遍,其中又以人文社科类最为明显。所以有明确的未来规划和目标出去最好,边出去边想并且最终想明白也可以,留学完毕一无所得并后悔最糟糕,时间代表容错性。2、锻炼能力这种说法极其宽泛,自己租房、做饭、安排学习生活工作、驾车、处理各种生活中的意外、处理人际关系这些,我现在一个人在深圳,照样要面对这些,当然我没车。绝非留学独有,在不同地方练级,没有值得强行吹逼的点,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3、心性的磨炼听起来也很模糊,但学会与孤独相伴并不被摧毁是很重要。4、作为一个水的不行的人文社科MA,我1年来一共花掉100k人民币,没留港工作、没申Mphil、没读PHD,可以说“混的不好”,毕业2年,我现在整天写没人看的报告,和甲方开会点头如捣蒜。英语和上课时背下的知识点所剩无几。有时我想,如果到头来只是做这些事,不留学也可以。就工作内容而言应该是,答案未必,因为学历是meritocracy世界的敲门砖,没有学历可能连机会都没有。5、在来CUHK之前,我希望靠留学赢回高中失去的、也正是本科得到的那一切:希望、尊重、爱,虚荣的满足感,因为我从来就没追上那些优秀的同辈们的脚步。不过,我的留学经历成为了所学过的无情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的田野材料,证明当年的佼佼者们永远更加优秀、强大、进取,作为社会学学生充分认识了命运的威力和代际流动的艰难。在这段漫长的经历里,我认识了有趣的朋友和老师、发掘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不过,真正的意义,是自由选择承担责任以及接受冷酷无情的事实并依然努力,相比前者,做到后者比想象中更简单。
当初我爸让我出国的时候,我打死不愿意,我爸说:你没看过海,就一定要亲自去看下,无论去看海的路有多难走,无论你看了之后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看到之后就把这一切放在自己的心里,慢慢积攒起来,都是你一生的财富。有些东西,是任何媒介都无法传达给你的。最服我老爸了~
Jasmine Cheung:
留学最吸引我的,是无限种可能,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后自己将会在哪里。还有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强大平静。下面这句话来自一篇文章,我一直抄在一个精致的本子里,不想坚持下去了就拿出来看看。为什么我们绕了一大圈还是毫无例外地回到了原地,为什么明明全世界最爱我们的两个人都已经在身边了,我们却还是要离开他们。所有漂泊的人不过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再漂泊,能够保护起自己的家人。只有经过这样的折腾,这样看起来的一种徒劳无功,才能明白原点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22岁时出国留学,学生公寓几平米的单人间只有一个小窗,写论文的那几个月,经常就是在小窗里看着天一点点变亮,又一点点变黑,然后再一点点变亮。所以最大的收获不是见了世面,而是见了孤独。
一連串不贊同上面幾個放空話的雞湯。說點實在的,我所學專業方向是美國主導,特別是其主導會受英美法幾百年來演變的文化層面的影響,不到這個環境中,在國內最一流的大學吃不到正宗的。好像吃川菜就要到四川,吃火鍋就要到重慶。至於翻牆,那不過是圖一時嘴快,翻牆用VPN就好,就為翻牆你願意一年50萬來讀法學院?至少就我而言,如果我在中國最好的大學全世界排名最高的專業(而不僅僅是在中國大學裡最好)學習,我不會僅僅為了看看墻外世界而出國留學。看墻外春色、感受異國文化,自由行幾次就夠了。我相信,除了部份「砸錢」出國到個三流學校拿個文憑的,絕大部份留學生選擇留學的理由真的就這麼簡單:人家水平高。
如果我不出国,我是一个来自四线城市小康家庭,上着普通 985,毕业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却不会编程也不会管理的普通大学生,我会保研本校继续浪费三年时间,找一份不那么喜欢的程序员工作,水水的我月薪一万人民币封顶,住着一千多的破出租屋,挤地铁上班,每天加班到 9 点赶 due 的话 12 点,没车,买个相机/镜头/手机要心疼半年,看电影吃饭团购,回家 90% 的话题是被逼婚,每年鼻炎发作一半以上时间,看不到蓝天,跟反着游的大妈挤浑浊泳池,被公共场所各种熊孩子烦死,每年最多计划 2 次旅游花完钱肉疼一个月。出国了之后,我上着世界顶级的 CS 名校,一年毕业,写着 oncall 着几百万人用的网站的一小部分,虽然技术渣但是拿着跟大多数人一样的衣食无忧的工资,住着两千多刀的干净整洁一室一厅设施齐全的公寓,每天朝十晚五,赶 due 周末也几乎不用加班,自己第一次拿到钱就买了车,相机手机镜头半周工资一眨眼的事,新上映电影随时去看,出柜不用藏着掖着,出门再也不用因为鼻炎随身带纸,蓝天是常态,一有假期就出去玩……反正我觉得把迟早会问家里要的房子首付的钱花在来美帝读 CS 上大概是我这辈子目前为止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了(我没觉得要首付理所应当,只是父母要给我买,我说不了还是读书吧,我不觉得如果在国内呆着会有经济实力自己买房)。以我的出身、家庭背景、所学专业,出国读书之后生活质量实在是以数量级为单位提升了。不为物质所迫精神世界带来的提升又是另一回事了。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热门问题涨赞好快为了避免误导群众补充两点:以上生活质量描述仅限于美国 IT 行业,其他行业或国家情况未知,请调查清楚自己行业形势和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再做重要的决定,不要被别人的片面信息误导。如何达成别人家孩子看起来遥远的事:1)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2)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3)努力,stop saying "so jealous" and "how did you do that“ on all your SNS and get your ass on it。_________________回复总结(其实是吐槽,戾气满)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说了以上生活状态限于美国 IT 行业了,并且也交代清楚了我的背景,天真少年的无脑鸡血还涨了不少粉。不过奋斗阶段还是打点盲目鸡血好,反正盲目跟风的人就算没有冲动做出国决定在国内估计也是败家,认得清情况并付诸实施的人打点鸡血倒是件好事。还有一些 loser 跑来说你贬低自己贬低国内太主观了我认识的人都端盘子去了 blahblah 我也是醉了……我背景交代的很清楚了,而且全篇都是以“我”开头的,你自己 loser 麻烦自己滚回国 pity yourself 去有人求着你出国吗,我朋友里选择 hard 模式走别的国家就业难专业的都是自己选的路跪着走完并且很快乐充实,也就知乎上会有莫名其妙的 loser 跑过来觉得全世界都是 hard 模式还恶意揣测别人的我也只能回个哦然后拉黑了。不许人说普通 985?居然还有好多赞我真是替你们的心态担忧。39 所 985 大学肯定有你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对你来说你 YY 出来的 985 不普通,那对几十万 985 学生来说呢?“普通 985”的意思难道不是“985 中比较普通的学校”?相对应的当然是 top N 的 985/拖车尾的 985(当然后者是你们自己认为的)。我认为天津大学配“普通 985”这个定位毫无问题,觉得自己被 offended 了的人我真心觉得你们心态有问题。stop pity on yourself and get your ass on working,各种程度的学校出国找工作成功的多了去了。提这个当然是为了交代清楚定位免得有人被盲目打鸡血和有人盲目给自己懒找借口误以为我是国内什么 top 校的目标遥不可及之类的。还有嫌夹英文的我也是醉了……这真的是留学帖吗……抱歉什么都不会还想移民一步升天看帖 YY 还有脸出来抱怨的我除了吐槽没有别的意见了。真的没基础但有执行力的人相信不会说出这种话。我念的项目是一年的,你没找到过一年项目不代表没有啊,有这种疑问不自己去 Google 跑来问我是几个意思?还有上来问我是不是XX大学的/是不是美本/读了几年/是不是这是不是那等基础信息,你们点进去看一下资料或者仔细读下题会死吗?还有一上来就问“怎么考”的,一看就是一时兴起看别人打鸡血三分钟热度连了解留学基本信息的耐心都没有的,你们……自己开心就好……语气强硬反问 h1b 和绿卡的,是有人求着逼着你出国还是怎么着,担心风险就别来嘛,怎么我越看的多越觉得自己给你们一种卖安利求你们骗你们来美国的感觉。前面已经说过了,没有自己搜集信息认清情况能力的人估计也就三分钟热度。没回是因为跟本题无关,这问题能另开帖再写个长三倍的答案了。人家问的是留学的意义(收获)不是留学的风险。如果我说没抽到你们就开心了的话……那就自己开心去呗,有担忧这个问题资格的人我相信一个都没后悔留了学。“道理我都懂可是还是好羡慕啊”。我当然很幸运:1)我高中努力提成绩高考发挥不算好上了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见到同学的感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