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曾撰写社会论,认为sci影响因子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 创新,这个题怎么做

abandonment reaction 遗弃感
指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爱与家人的关怀而怀有的无依无靠的孤独感。2 指老年人职位权力丧失后乏人尊重的失落感。
abandonment threat 抛弃威胁
指父母对子女管教方式不当时对子女心理上所产生的威胁感。无知幼童犯了错误时,有的父母常以“把你丢出去”的口吻对孩子威胁。为父母者所说虽只是气话,但对孩子的情绪发展则产生不良后果。
abasement 贬抑
个性心理学家莫瑞(H.Murray)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为弥补个人缺陷(事实的或是想象的)而贬抑自己屈从别人的心理倾向。在莫瑞的个性理论中,列举二十八种心理需求,贬抑也被视为是需求之一。见莫瑞(Murray,Henry Alexander)氏传记条。
ability test 能力测验
指测量能力时所采用的工具。能力测验是一个概括性的名称,实际使用时,因对能力的认定与实施测验的目的,而有多种不同的能力测验。如将能力认定为智力,那就采用智力测验。如将能力认定为性向,那就采用性向测验。如将能力认定为学得的知识或技能,那就采用成就测验。无论采何种形式,能力测验在性质上都应该是标准化测验(standardized test)。见该条。
ability trait 能力特质
按卡特尔(R.B.Cattell)氏的个性理论,能力属个性能力之一;因为个体的能力是决定其能否达成所欲追求目标的重要因素。此处能力的涵义视同智力,卡特尔氏将智力分为两类,一为固定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另一为流动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见该等条。
ability 能力
指个人在其遗传与成熟的基础上,经由环境中的训练或教育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此类能力可由行为上表现出来,作为与别人比较高低的依据。象此类实际在行为上表现出的能力,也称为成就(achievement)。2 指个人学习某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此种潜在能力,如采广义的看法,常称之为能量(capacity)或智力(intelligence);如采狭义的看法,则称为性向(aptitude)。见该等条。
abmodality 异向,异常
1 泛指异于平常的人或事。 2 指在统计上常态分配曲线下位居两极端的的事象。
abnormal behavior 变态行为,异常行为
泛指不正常的行为。变态行为只要指心理失常或情绪困扰;轻微者显现在生活适应困难,严重者包括了各种精神疾病。见变态(abnormality)。
abnormal psychology 变态心理学
属心理学中的一个门类。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系以个性的发展与适应、变态行为的成因、症状的特征与分类,以及变态行为的诊断、预防、治疗等为题材。与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学、神经病理学等专业学科比较,变态心理学重在研究个体行为之所以变态的理论性问题。
abnormality 变态,异常
凡个体身心状态异于常人者,均称为变态。在医学上,通常以身体结构与功能的统整程度来区分常态与变态。在心理学上,常态与变态无明确而绝对的界定标准。就相对程度而言,一般所用的区分方法有下列几种:(1)常态分配的标准:以数量为根据,将人类的某些特质,在常态分配中近于平均数者视为常态,居于两极端者视为变态。(2)社会规范的标准:是一种文化相对论的评判标准;从众的行为就是常态,与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背道而驰的就是变态。(3)社会适应的标准:不能有效适应个人所处外在物理、社会环境或内在心理需求者为变态。(4)心理病态的标准:有严重焦虑感、压抑感、罪恶感等心理疾病者均属之。(5)心理成熟的标准:变态系指个人行为未达到各该年龄水准应有的成熟程度;即幼稚或退化之意。
absolute impression 绝对印象
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或判断时,不按其所具备的客观特质,也不根据某种标准去比较,而径行决定其归属的心理倾向,称为绝对印象。例如说:“王先生是个好人”,即为绝对印象。见绝对判断(absolute judgment),比较判断(comparative judgment)。
absolute sensitivity 绝对敏感性
指感觉器官的敏感程度,由引起感觉反应的最低刺激强度来决定。见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
absolute standard 绝对标准
指不依参照标准为根据所定的标准。教师评定学生成绩时,如只看某生试卷答题表现评分,不考虑该生在全班中所居的顺位,即为绝对标准评分方式。学校中一般常用的60分及格办法,即属绝对标准。与本词相对者为相对标准(relative standard)。见该条。
absolutism 绝对论
1 属哲学上认识论之一派;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离认识作用而独立自存,故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至于绝对之本身,或谓为神,或谓为理性,或谓为意志。 2 属伦理学上道德论之一派;以为道德起自神的本性,由神的意志决定,故而道德法则没有变化,是绝对的。 3 指个人的一种思想倾向;对事理判断绝对固守成规,不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变通。
absorption 专注,贯注
1 指专心注意一点而忽略其他的心理状态。 2 指集中注意于内心思考,而不顾周围现实的心理状态。
abstract ability 抽象能力
1 指个体综合理解情境中各部分的关系的能力;亦即将分立的具体事物能抽取其属性而形成概念的能力。 2 指运用语言符号以表达概念的能力。与本词相对者为具体能力(concrete ability)。见该条。
abstract behavior 抽象行为
指非由现实环境中刺激所引发的行为。个体在现实刺激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诸如阅读、写字、吃饭、打球等,是具体行为。超乎现实之外的观念、态度、理想等,则称为抽象行为。
abstract concept 抽象概念,抽象观念
指代表抽象事物的概念。如数学上的符号 ,像X,Y等;如价值观念上的善、恶、道、义等,均为抽象概念。与本词相对者为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见该条。
abstract thinking 抽象思考
指思考内容不受具体事物所限制的心理活动。例如:数学上的符号推理运算,即属抽象思考。与本词相对者为具体思考(concrete thinking)。见该条。
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 学科成就测验
属心理测验之一,通常用于学科教学之后,其目的在评量学生学习后所达到的成就水准。学科成就测验,大致分为两大类:一为标准化的学科成就测验,指经由测验学者按一定程序所编制者。此种测验可在不同学校的同年级使用,只要学科相同,即可用以比较学生们的程度。另一为教师自编学科成就测验,此种成就测验只供教师用以评量所教班级的学科成就。见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
accidental crisis 意外危机
指因意外事故所形成的心理危机。如因亲友意外亡故,意外伤害、经济破产、职位丧失等不期而然事故的打击,常使当事者无法承受过大的压力,而陷入心理崩溃的边缘。意外危机又称情境性危机(situational crisis),也称不期危机(unanticipated crisis)。
accidental homosexuality 偶然性同性恋
指同性恋行为的发生并非由于性格所致,而是由于情境因素使然;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缺少与异性交往机会而造成的反常性适应。像在军队中或监狱中的同性恋,多系此种类型。偶然性同性恋又称情境性同性恋(situational homosexuality)。
accident-prone personality 肇事性格
指有些人在性格上具有异于常人的特征;不是粗心大意,就是心不在焉,甚至喜欢刺激冒险。根据研究调查,具有此类性格者,在操作机器或驾驶时,较之一般人有偏高的肇事率;故而称之为肇事性格。
achievement drive 成就驱力
指个体于追求成就时的内在动力。见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
achievement ethic 成就伦理
指社会上通常把成就高低视同伦理的标准;努力追求成就或已有成就的人,常被推许为同侪楷模或社会典范。国内杰出青年的选拔,就是根据成就伦理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的。见工作伦理(work ethic)。
achievement motive 成就动机
1 指努力追求进步以期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内在动力。 2 指从事某种工作活动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内在倾向。 3 在不顺利的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追求目标的内在倾向。 4 义同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见该条。见动机(motivation),需求(need)。
achievement test 成就测验
属能力测验之一类。指特为接受过某种教育或训练者所编制的测验,目的在评量其经教育或训练后实际工作的表现。最常用者有学业成就测验与职业成就测验。用在教育上的学业成就测验,一般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成就测验两种。成就测验之功能,除对人员甄选与安置外,在教学上可用以评鉴学习进步与诊断学习困难,据以作补救教学,调整教学目标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
achievement 成就
1 指个人或团体行动之后,能够成功地达到所欲追求的目标。2 指在某种领域内(如某一门学问)达到某种成功的水准(如获奖)或程度(如得学位)。 3 指在学业成就测验或职业成就测验上得到的分数。见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
achromatism 全色盲
指对任何彩色都不能辨别的现象。全色盲患者对整个世界只能获得灰色的经验。全色盲系因先天性缺少视觉网膜上的锥体细胞所致。
acmesthesia 失痛症
指能感觉到尖锐刺激物的存在,但没有痛觉的现象。
acquired alexia 后天失读症
指失读症的原因是后天造成的;出生后曾经学习到阅读能力,后因偶然事故(如疾病或脑伤等)而丧失。与本词相对者为先天失读症(congenital alexia)。见该条。
act of attention 注意集中
指在知觉范围内,注意力集中于知觉对象的某部分,从而获得清楚印象的历程。
acting out 宣泄,舒放
属心理分析治疗上的术语。指患者在接受分析治疗时,将其压抑在潜意识层面的欲望或冲动,浮升到意识的层面,并籍着语言行动表现于外的过程。不过,患者所表现的行动是象征性的,其行动方式与常时的现实环境未必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患者常对心理分析医师产生强烈的情绪依恋,这未必代表他对治疗者有了真的感情;而极可能是早期对父母依恋挫折长期压抑后的象征性宣泄。
activity drive 活动驱力
将个体活动的本身视为一种内在的驱力。意指活动并无其他目的,活动的产生只是因为个体需要活动;即使一切其他需求均已满足,个体仍然需要活动。
activity-play therapy 游戏活动治疗法
属心理治疗方法之一。游戏活动治疗法系由梭罗蒙(J.C.Solomon)氏于1948年首创。实施时给予儿童数个洋娃娃,鼓励他以表演的方式,让每个娃娃表露出各自的喜、怒、哀、惧等感情。此法的目的是让儿童以投射的方式发抒其内心压抑的情绪。见投射治疗法(projection therapy)。
actual self 现实我
在新拂洛依德学派精神医学家荷妮(K.Horney)氏的理论中,将自我分为三个层面:现实我即其中之一。现实我系指个体在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一切;除当时个体的身体状况之外,现实我之内包含了个体的意识层面与潜意识层面的所有心理历程。荷妮氏理论中的另两个自我是真实我(real self)与理想化我(idealized self)。见该等条。
acute anxiety 急性焦虑
指因生活遭遇遽变使个人突然陷入严重焦虑状态的情形。因此,焦虑与个人生活经验有关,诸如考试前夕、法院传讯、银行退票等事故,都可能引起急性焦虑。如生活中困难解决,急性焦虑即可随而消除。与本词相对者为长期焦虑(chronic anxiety)。见该条。见焦虑(anxiety)。
acute confusional state 严重困惑状态
属于青年期独有的心理适应困难。按艾瑞克逊(E.H.Erikson)氏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年期是自我追寻的人生关键。在急剧变迁的社会中,青年人角色难定,前途未卜,在剧烈竞争中成少败多,使青年人面对暧昧的未来益感困惑。如困惑累积到无法化解,即陷入严重困惑状态。见艾瑞克逊(Erikson,Erik H.)的传记条。
adaptation level theory(AL)适应水准论
此系海尔森(H.Helson)氏在心理物理学上所提出的一种理论。谓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判断,系根据适应水准(adaptation level,简称AL)所作的一种相对的判断。适应水准是一种中性点,也是所有刺激大小加权的几何平均数。以重量判断为例,中性点的刺激给予受试者不重不轻的感觉。若刺激高于AL,则有重的感觉;相反地,若刺激低于AL,则有轻的感觉。适应水准是根据个人所要立即反应的刺激本身、刺激背景以及过去对同类刺激的经验等因素,再加上对有关的重量、大小、强度、数量的加权,所得的对数(log)平均值。设有冰水与冷水两盆,如置手于冷水盆中,觉其冷;如先置手于冰水盆中片刻,待建立AL之后再置手于冷水中,则觉其温。适应水准论本来只用于解释感觉之适应,以后引申涵义,也用来解释社会态度与态度改变的问题。
adaptation 顺应,适应
1 指个体为求利于自身生存,在生理机能上或心理结构上产生改变的历程。 2 指感官接受刺激的时间延长,其敏感度减低而使绝对阈限升高的现象。视觉、味觉、嗅觉、温觉等,都有明显的适应现象。 3 根据皮亚杰(J.Piaget)氏的认知发展理论,适应乃是个体因环境限制而不断改变认知结构以求其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经常保持平衡的历程。按皮亚杰氏的理论,个体在适应时包括调适(accommodation)与同化(assimilation)两种彼此互补的历程。见该等条。 4 指学习或工作初期,旧习惯与新要求渐进调整的历程。学习一新的工作,开始时动作不熟练,情绪不稳定,多次练习后,此等与工作无关的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放映逐渐增加,终而全部适应工作上的要求。 5 本词与另词adjustment稍有区别。见该条。
adaptive behavior 适应行为
1 指适当的行为。 2 指有利于个体生存并合于环境要求的行为。见适应(adjustment)。
adaptive strategy 适应策略,应对策略
指当环境改变使个人生活遭遇困难或限制时,个人为应对环境要求,并维护个人利益所采用的一切方法。
adequate response 适当反应
在刺激情境下,个体所表现的反应能满足其需求或动机者,称为适当反应。
adjustment disorder
指个体在生活情境中,不能因情境的要求去应变,因而陷入困难的情形。适应失常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持久性的。一般心理疾病都是由于长期适应失常所形成的。见适应不良(maladjustment)
adjustment 适应
1 指个体为,克服困难,以满足其需求时所表现的各种反应。2个体为了与其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外也包括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的各种反应。3除环境中的人、事、物之外,个体为满足自己需求所表现的一切内在(如态度、观念等)改变历程。Adjustment与adaptation虽意义接近,但前者比后者含有较多的主动性。Adaptation重在说明个体的弹性,能改变自己以适合环境的要求;而adjustment重在强调个体能主动运用技巧以增加自己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见适应(adaptation)
Adler,Alfred() 阿德勒
阿德勒是个别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人本心理学的先驱,在1901年因撰文支持佛洛伊德(S.Freud)的梦之解析,获佛洛伊德邀请,于1902年加入精神分析学派;加上先他而参与的荣格(C.G.Jung),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家。
阿德勒于1870年二月七日生于奥国维也纳,1895年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专攻的是眼科,以后兴趣转变成为精神病科医生。阿德勒因仰慕佛洛伊德而加入其精神分析的行列,惟不久俩人即因意见不合,终于在1911年分手,另立门户独创个别心理学。阿德勒原为眼科医生,其兴趣与专业之转变,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一,发现视力欠佳者反而爱好读书,因而悟出补偿心理的观念。其二,受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影响,认为人生目的在于力争上游,寻求超越。个别心理学之异于精神分析论者,主要在于前者重视个人的意识与意志之外,并相信个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显然,阿德勒对人性的看法较为乐观,不像佛洛伊德那样,视本能与幼年经验是决定个人一生的因素。在1926年,阿德勒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请任客座教授,以后多半时间居留美国。年担任长岛医学院教授,1937年五月病逝苏格兰,享年六十八岁。阿德勒的思想对美国的心理学界影响甚大,其理论中的创造性自我、权力意志以及人的命运在自己手中的观念,显然与以后人本心理学的发展有关。
adolescence
青年期,青少年期
指由青春期开始到身心渐臻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女性约自12岁到21岁之间,男性约自13岁到22岁之间。儿童期后到成年期之间的一段大约十年期间称为青年期。现代的青年是如此,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与一百年以前资料比较,现代青年期较前延长了四至五年之多。这显示现代青年人生理成熟提早,而心理成熟反而延后了。此段时期的发展特征,除性器官成熟之外,还有次性征显现,体形改变,男生开始长胡须,女生乳房隆起;因性成熟的内驱力,对异性兴趣增加,对同侪团体的认同大于成人社会规范的遵守。此外,对未来职业、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存有憧憬,开始寻求将来生活的方向。因为长,身心成熟的差距加大,致使青年期适应困难增多,因而形成所谓青年期危机(adolescent crisis)见该条。
adolescent crisis
青年期危机
由于青年期生理的变化,加以社会变迁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冲激,现代青年人在个性成长上遭遇到异于前辈人的困难。他们在从自我追寻到自我肯定的历程上,既不能完全向传统规范学习认同,又无法了解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情况,对未来的方向更是感到彷徨迷失。因此,现代青年人已不象过去一样纯然是儿童到成年的过渡,他们在心态上要改造儿童期父母及社会文化塑造的自我。由于他们缺乏改造自我的能力,而且也不知如何改造。力不从心的结果,难免陷入心理上的危机感。见自我统合危机(ego identity crisis)
adolescent depression
青年期抑郁
指青年期特有的抑郁寡欢的心理现象。个体进入青年期后,由于身心发展失衡,很多理想或幻想,在现实环境中找不到出路,因而情绪难免抑郁沮丧,所谓“寂寞的十七岁”即此之谓。
adolescent development
青少年发展
指自青春期(女生约在12岁左右,男生约在13岁左右)开始到青年期结束(女生约在21岁左右,男生约在22岁左右)的一段期间,个体在身心两方面的特征随年龄增加而改变的历程。青少年期在身体上出现主性征与次性征;由一个原为孩子的个体,改变而为能生育孩子的个体。在心理方面的发展,青少年期的最大特征是从自我追寻中谋求自我肯定;故而青少年期被视为是再生期。见青年期(adolescence),青年期危机(adolescent crisis),自我统合危机(ego identity crisis),自我统合危机(ego identity crisis)。
adult development
个体成年后,在心理上继续改变;其行为、态度、价值观念等,均随成年后婚姻、职业、社会关系等经验的增多而改变。此等改变称为成年发展。
adult education
专为成年人所设置之教育。成人教育之主旨有二:其一,为幼年失学未能接受完整国民教育者提供教育机会,以补足其基本知识与文化素养。其二,为一般成年人(包括已就业者)设置进修式的教育,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之下,以期达成终生教育的理想。
adult intelligence
智力随年龄而发展,而增长。年龄达到某种程度,其在智力测验上的分数不再增加时,当时所测到的智力,即称成年智力。成年智力表示智力停止的年龄。在过去,一般认为智力停止时间在16至19岁之间。但现在一般认为20岁以后。成年智力的确定年龄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成年期,成人期
指大约从21岁到65岁的一段时期。在这一个阶段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俱已成熟,个性亦渐次定型,个体从开始适应到习惯于社会生活方式,包括婚姻生活及职业生活。此一时期是个体一生中最长的一段时期,也是对社会最有贡献的一段时期。
adventitious reinforcement
指增强物之给予与个体反应毫无关系,但事实上却对个体行为产生极大强化作用的一种奇怪现象。例如:嗜赌者在下赌注之前先祷告,结果居然大赢,祷告与赢钱本无因果关系,但赌徒可能深信不疑,原因是祷告行为获得了偶然增强所致。社会上何以有许多人仍然迷信,偶然增强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本词与另词偶然后效强化(accidental contingency of reinforcement)意义接近。惟前者(本词)偏重说明现象,而后者偏重解释原因。见增强(reinforcement),迷信(superstition)。
advertising research
指商业上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设计广告,藉以达到产品促销的有关研究。广告研究一般集中在三个主题:(1)对某种产品选择一种最有效的广告诉求方式,藉以引起广大民众注意;(2)如何在新产品的命名与包装上创造产品的新形象;(3)如何设计一种有效方法,用以比较评估各种媒体广告的效果。见广告心理学(advertising psychology)。
affect structure
在一个团体里,成员之间在情感上彼此吸引或彼此排拒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结构。
affectation
指在别人面前刻意表现而显出不自然的虚饰行为。矫饰是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症状之一。见该条。
1指包括情绪、感情、心境等一切属于情感方面的心理历程。2在传统心理学上,情感与认知、意动两观念联结,合而称为知、情、意三个心理官能。见认知(cognition)。
affectional attachment 情感性依附
指个体周岁以前对成人(多为母亲)的依附倾向。因此时的依附倾向是情感性的,故称情感性依附。
affectional drive
为人类基本动机之一。一般相信情感驱力与饥渴等基本驱力一样,是与生俱来不需学习的。情感驱力所促动的外显行为,简单看来是个体接近别人,喜欢别人。而事实上他需要的是和别人作感情上的双向交流:爱别人也接受别人的爱。因此,情感驱力可说是人类社会行为原动力。
affective amnesia
情感性失忆症
属失忆症之一。情感型失忆症的原因纯属情感的,而非生理的,是由于情感上的打击而丧失了记忆力。见失忆症(amnesia)。
affective arousal theory
情感促动论
为迈克里兰(D.C.McClelland)氏倡议的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动机的产生乃是由于情感状态的改变。情感状态中最明显的是痛苦与快乐,在苦与乐的情境下都将影响人的动机。
affective association
指形成联想的两件事,在性质上具有同样的感情色彩。例如:由“忧虑”一词联想到“悲伤”的情形即属之。
affective disorder
情感失常,情感性疾患
见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is)。
affective domain
情感领域,情感教育,情意教育
属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柏隆姆(B.S.Bloom)氏的教学目标分类之一。按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接纳、反应、价值、组织、品格形成五个层次。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学到适当的感情表达,学到与人相处时的同情与体恤的情操。见教育目标分类(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柏隆姆(Bloom,Benjamin S.)氏传记条。
affective experience
个人生活中所经历到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事项,如恋爱或失恋等均是。
affective fixation
指精神分析论者所谓的幼稚性的情感投注现象。个体幼稚期的情感投注,多半带有强烈的依赖性,并多系自我中心;其所爱或所憎者;只限于立即满足其需要者为对象,只是情感的依附,谈不上是人际关系。以后个性发展,他必须学到己与人和己与事的关系,从而发展出正常的感情。如果上述自我中心式的强烈依附情感作用一直不变,成人后难免生活困难。像此种成人后滞留下来的幼稚情感作用,称为情感固着。见整体对象(whole-object)。
affective logic
指纯以情感为判断基础所致的结论。例如说:“我母亲疼我,爱我;我母亲是个好人。” 句中 “好人”是价值判断,此种判断系以感情为基础,故而称为情感逻辑。
affective separation
情感性分离
指亲子间的情感疏离现象。表面上母亲亲自带孩子,而实际上母亲并未给予孩子所需求的爱;母子间空有亲属名份,而实质上缺乏亲子感情。像此种有名无实的亲子关系,也称为掩蔽性剥夺(masked deprivation)。意谓在这样家庭中生长的孩子,其心理需求可能获得满足的机会,在不显明的情况下被剥夺了。
affective state
1指从不同程度的快乐,一直到不同程度的痛苦之间所有的心理状态。2指情绪激动时在重上、外显行为上以及意义上显现的特征。
affective suggestion
情感性暗示
在催眠过程中,如催眠师与受催眠者之间有感情关系;此种感情关系将产生暗示作用,影响催眠效果者,称为情感性暗示。
affective tolerance
情感容忍力
1指遭受情绪冲击时仍能以理性表现适应情境的能力。2指遭受情感挫折后,不致过分激动或过分颓丧的反应方式。
affiliation
指个体与别人亲近的心理倾向。亲和是一种心理需求,此种需求是构成社会行为中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使人参与团体活动的内在动力。此种内在动力称为亲和动机(affiniative motivation)。见该条。
affiliation need=need for affiliation 亲和需求
affiliation need=need for affiliation 亲和需求
affiliative drive
义同亲和需求(affiliation need)。见该条。
affiliative motivation 亲和动机
1社会性动机之一。个体对社会中其他的人存在与之亲近的内在需要;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需要爱情、需要别人的认可支持与合作等均属之。由亲和动机所促动的社会行为,最主要的有依亲、交友、家人团聚、参与社会活动等。2义同个性心理学家莫瑞(H.A.Murray)氏理论中的亲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见需求(need)。
affiliative motive = affiliative motivation 亲合动机
affiliative motive = affiliative motivation 亲合动机
aftereffect 后效
1 刺激消失但刺激引起的感觉仍然存在的现象;故而也称后觉。 2 单以视觉而言,即指后像。 3 在学习时,指正确反应获得酬偿而满足后,刺激与反应间联结强度增加的生理活动历程。第三点解释参见效果律(law of effect)。见后觉(aftersensation),后像(afterimage)。
afterimage 后像
指刺激消失而感觉暂留的现象。后像按性质不同而分为两种:一为正后像(positive afterimage),其特征是刺激消失后所遗留的后像与原刺激的色彩或明度相似。如看烟火时,在光觉或色觉的刺激消逝后,仍有短暂光色的视觉现象留存即属之。另一种为负后像(negative afterimage),其特征是后像的明度与原刺激相反,而色彩与原刺激互补。如凝视白色的钟面和黑色的钟框,一段时间后移向旁边的墙壁凝视,则会出现黑色的钟面与白色的钟框。凝视一红色小圈半分钟后,再注视白色的墙壁,会看到一绿色小圈。刺激强度及持续时间增长时,后像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其持续时间亦较长,反之则不易出现后像。
aftersensation 后觉
指刺激消失而感觉经验仍暂时持续的现象。后觉现象在很多感觉经验上普遍存在。在视觉上后觉的现象特别明显,视觉刺激消失后暂时留下的是影像,故而称为后像(afterimage)。见该条。
age equivalent scale 年龄量表
任何测验,其测得结果不以分数表示,而以心理年龄单位(几岁几个月)表示者,称为年龄量表。用做表示测验结果的年龄单位,并非受试者的实际年龄,而是表示受试者的能力相当于一般人在某种年龄上具备的能力的意思。因此,此一年龄单位称为年龄当量(grade equivalent)。见该条。年龄量表中的题目,其难度是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加深的。在施测时,受试者在某年龄水准的题目上完全作答正确时,该年龄水准即称为该受试者的基准年龄。换言之,基准年龄并非指受试的实际年龄,而是他在测验上表现出来的“答题年龄”;因此,也称基准心理年龄(basal mental age)。
age equivalent 年龄当量
表示测验结果的一种方法。某一测验对某一年龄组施测后,全组人的分数得一平均数,于是,就有年龄与平均数两个数值。若以年龄值来表示该年龄组测验分数的平均值,即称年龄当量。例如:某一能力测验,施测一般十岁学童后,得到的平均数是110,此一平均数就可视为十岁组学童能力水准的代表值,十岁就是年龄当量。假如另一八岁学童单独做此测验,也得到110分,即表示他的能力相当于一般十岁的儿童,亦即他的能力高于一般儿童。如果把年龄换成年级,其所得的结果,即称年级当量(grade equivalent)。年龄与年级当量在小学阶段没有很大差别,只是数字不同而已。见年龄常模(age norm),年龄量表(age equivalent scale),心理年龄(mental age)。
1 狭义言之,年龄指个体自出生到现在按年月计算的时间;亦即指个体的实足年龄。 2 广义言之,年龄除年岁涵义外,另与其他限制词联用,以表示与年龄相关的其他涵义;如成就年龄、教育年龄、心理年龄等。
aggression 攻击
1 以敌意的行动伤害别人或破坏物体的一切作为,谓之攻击。 2 攻击的性质有两类:(1)敌对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有固定对象,攻击的目的在使对方遭受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2)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 aggression):以攻击为手段,其目的不在侵害受攻击者,而是籍攻击获得其预谋的利益。 3 攻击的表现方式有两类:(1)直接攻击(direct aggression):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2)替代性攻击(displaced aggression):以攻击其他的人或破坏物体来代替攻击原来的对象。 4 对攻击行为的解释有四种理论:(1)佛洛伊德(S.Freud)氏认为,攻击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他称攻击是人的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2)阿德勒(A.Adler)氏认为,攻击是个人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促使下力求超越别人的表现。(3)按达拉(J.Dollard)与米勒(N.E.Miller)等人的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系由于个体追求目标的动机性行为受到挫折所导致的一种强烈反应,见该条。(4)按班度拉(A.Bandura)氏的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攻击行为系因模仿别人攻击行为而来。见该等条。
aggressive behavior 攻击性行为,进取行为
1 泛指侵犯别人身体或影响别人安全的行为。 2 指个体自立自强力争上游的进取行为。
agitophasia 过速失语症
指语言表达的失常现象;因说话速度太快而导致语言错乱,或是语句不清,或是语句遗漏。
agnosia 辨识缺陷
患者虽有视听觉能力,但不能辨识视觉或听觉刺激的意义;更不能进一步形成抽象概念。辨识缺陷主要分为四类:(1)听觉辨识缺陷;(2)形状辨识缺陷;(3)视觉辨识缺陷;(4)触觉辨识缺陷。辨识缺陷也称为物盲(object blindness)。
agoraphobia 惧空旷症,空旷恐惧症
属恐惧症之一。患者对空旷的处所特别敏感,且对之表现极为反常的恐惧反应;纵使个人明知不致受到任何伤害,但仍然无法克制由之引起的惶恐情绪。见恐惧症(phobia)。
aim-inhibited drive 目标抑制驱力
指个体所追求之目标受阻时,籍转换目标以获得满足之内在驱力。本词为精神分析论创始人佛洛伊德(S.Freud)氏的用语。意谓本我之冲动性的欲力,其目标原在寻求立即的性满足。因为受到自我与超我的抑制,结果使个体寻求的目标转向,转移到甚至与性冲动无直接关系的对象,籍以获得间接的满足。象此种转换目标籍以获得满足的过程,称为目标抑制(aim-inhibition)。而形成此种目标转向的内在驱力,称为目标抑制驱力。
aim-inhibition 目标抑制
精神分析论创始人佛洛伊德(S.Freud)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个体个性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对本我的原始性冲动的抑制作用。见目标抑制驱力(aim-inhibited drive)。
alcohol dependence 酒精依赖,酒瘾
指饮酒习惯恶化至不能自拔的地步;酒瘾发作时,非饮不可,对酒形成心理上或情绪上的依赖,非酒不能解除痛苦,但饮酒时亦无乐趣可言。见成瘾(addiction)。
alcoholic hallucinosis 酒精性幻觉
属痴呆症之一。因此种痴呆系因长期酗酒所造成,故名。酒精性痴呆的主要症状是智能衰退、记忆力丧失、情绪不稳定,伴随出现柯氏征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的一切现象。见该条。
alcoholic psychosis 酒精性精神病
一种由于过度或长期的酗酒,造成急性脑炎症或脑组织慢性损伤,而导致严重心理失常的症状。患者有妄想、谵语、幻觉、记忆力损伤及判断力降低等症状。此症有两种主要的型式:震颤谵妄和柯氏精神病。震颤性谵妄为急性的,有明显的焦虑,在极端兴奋或失望时会有颤傈幻觉等症状。柯氏精神病则属慢性精神病,其症状为毫无系统的曲解记忆、丧失记忆、胡言乱语等。
Alcoholics Anonymous(AA) 匿名戒酒会
指美国民间在1935年成立的自愿参加的戒酒团体。参加会员皆匿其名,故称为匿名戒酒会。该戒酒团体的特征是,采用同侪团体治疗法(peer group therapy)的原理,在团体成员彼此自我表露与自我成长的互动关系中,达到完全戒绝酗酒恶习的目的。见该条。
alcoholism 酒精中毒,酗酒
1 指饮酒过多而导致的一种个性失常。 2 指饮酒已成强迫性行为,非饮即痛苦不堪,不能自拔的地步。 3 指饮酒过多而导致生理功能失常。
alexia 失读症,认字型失语症
属失语症之一。患者丧失辨识文字的能力。失读症的原因,可能与脑部相关中枢神经损伤有关。见失语症(aphasia)。
alienation 疏离感,疏离
社会变迁与都市工业化的影响,使人与其生活环境间失去了原有的和谐,终而形成现代人面对其生活时的疏离感。疏离感是一种复杂的心态,其中包括四种情感成分:(1)无意义感:虽身处人事物熟悉的世界,但自觉一切陌生,甚少感情投入,对原本共识共守的传统习俗与社会规范,也都感到对个人生活失去了意义,失去了价值。(2)无能为力感:朝夕万千,世事无常,个人对未来不能定向,对现在不能把握,一切感到空虚无力。(3)社会孤立感:都市人口集中,拥挤的人群中彼此漠不关心;所谓道义相尚、人情温暖,已为冷淡、孤独寂寞所取代。(4)自我分离感:个人的理想为现实所摧毁,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职业的报酬只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生活中情趣的享受,尊严的获得以及自我实现理想的追求,更是困难。
allergy 过敏,过敏性
指对一般无害刺激而产生过度敏感反应的现象。过敏反应方式有多种,轻则紧张、晕厥,重则休克致死。过敏的原因,心理因素居多。见心身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
all-or-none law 全或无律
指神经传导的基本特性。引起神经原兴奋的刺激强度未达某一限度时,并无神经冲动之发生;但强度达于某种限度而能引起冲动时,冲动立即达到最大限度。此后刺激即使再加强,对已引起冲动的强度,并无影响。
all-possible regression procedure 所有可能回归法
所有可能回归法是选取最佳回归公式的方法之一,其过程是依所有自变项可能形成的组合计算计算起预测依变项总变异数的百分比,再选择预测量最大,自变数组合数最少的一组为最佳回归公式的自变项。与本词有关的名词是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反向淘汰法(backward elimination procedure)、顺向选择法(forward selection procedure)。见该等条。
aloneness 孤独感
指遇事自己无力抉择,而又感到少依无靠,得不到别人支持帮助的失落心态。
altruism 利他主义
也称利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相对,指以增进他人福利为自身行为标准者。利他主义者在思想与行为上秉持两个原则:其一,视利人重于利己;其二,牺牲自己利于他人。见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altruistic behavior 利他行为
泛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把人与己的利益视为同等重要,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均属之。(2)把利人置于利己之上,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属之。(3)牺牲自己以利他人,所谓“舍己为人”与“杀身成仁”者均属之。
ambiguity tolerance 暧昧容忍度
指个人对暧昧情境容忍的程度。在某些情形下,对一种现象会出现数种不同的解释;甚至见仁见智,彼此矛盾,形成方向不明是非难辨的情境。暧昧容忍度高者,能接受此种情境,不因一时得不到答案而感困扰。暧昧容忍度低者,希望立即得到“非黑即白”的肯定答案,否则即感不安。暧昧容忍度被视为是个性特质之一,容忍度低的人倾向于带有尚权性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见该条。
ambivalence of the will 意志矛盾
属精神分裂症者的性格特征之一;常表现意志矛盾,要求吃某种食物,给予他该种食物时,他却拒而不食。
ambivalence 矛盾心态
1 对同一对象,同时存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态度或感情;既要接受,又要拒绝;既爱他,又恨他。 2 对同一对象的态度或感情不定;时而支持,时而反对;时而喜欢,时而厌恶;转来变去,无从认定。 3 对同一问题的两面看法;在价值判断时,所谓利与弊、得与失、情与理等无法兼顾求其两全时的困境,即属此种矛盾心态。
ambiversion 两向性格
1 指在内外向个性测验上,得分居于中间的人。 2 在性格表现上,既不偏于外向,也不偏于内向的人。见内向性(introversion),外向性(extravers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
美国心理学会
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于1892年,其宗旨在加强心理,以促进人类福祉。该会址设在美国华盛顿,大会之下设四十余分支学科,会员遍及全球,到1982年为止已超过五万四千人。美国心理学会是美国甚至全世界最有权威的心理学学术团体。心理学方面的学术性期刊,多由该会发行,其中最主要者有: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行为神经科学(Behavioral Neuroscience),当代心理学(Contemporary Psychology),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变态心理期刊(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应用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比较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实验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咨询学期刊(Journal of Counseling),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专业心理学(Professional Psychology),心理学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等多种。
失忆症,健忘症
指丧失记忆力,尤其在有意回忆时,过去的经验不复记忆的现象。按病因来分,失忆症可分两大类:(1)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指记忆力的丧失是心理的原因,是个人将过去痛苦的经验予以压抑,意识之外,因而不复记忆。(2)器质性失忆症(organic amnesia):指大脑受伤或病变引起的记忆力丧失。
analytical psychology
分析心理学
1广义的解释,凡是有系统的将心理现象简化成基本元素来分析解释的理论,皆称分析心理学。2狭义的解释,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氏,脱离弗洛伊德(S.Freud)之后所自创的心理学理论。按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要义:(1)强调人有理性,反对弗洛伊德将欲力纯属性冲动或生之本能的看法;认为欲力可提升为文化创造的动因,可促使人性超越至象征性的层面。(2)虽承认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内在因素,但提出另外两种对潜意识的看法:一为个人潜意识,系由个人压抑其意识经验而形成者;另一为集体潜意识,系由人类代代演化累积而形成者。(3)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中,强调现实性的自我才是个性结构的中心。(4)自我具有两极性的特征,一为外向性,一为内向性。因为在发展期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终而形成外向与内向不同类型的个性。本词 与精神分析论(psychoanalysis)不同,见该条。另见荣格(Jung, Carl Gustav)氏传记条。
analytical psychotherapy
分析心理治疗法
指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氏所创用的,而有别于弗洛伊德(S.Freud)氏的精神分析法的另一种方法。本词也称荣氏心理治疗法(Jungian psychotherapy)。见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
analytical type
指对复杂问题的一种习惯性思考方式。属分析型的人,喜欢把问题分为多个层面去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以求得答案。与分析型相对的是综合型(synthesizing type)。综合型的人喜欢从整体情境看问题,对细微末节的部分则不予重视。平常对问题解决取向,有所谓微观与宏观之分,分析型的人偏于微观取向,综合型的人则偏于宏观取向。
anesthesia
感觉缺失,麻木
对刺激失去敏感性,引不起反应的现象。感觉缺失的原因,可能由于药物作用,可能由于神经系统损害,也可能由于功能性(心理)的失常。
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即通常说的生气。愤怒的起因是个体遭遇强烈的刺激,诸如受到攻击、威胁、羞辱等,使个体的活动受到挫折,尊严受到伤害时,均将表现愤怒反应。愤怒情绪表现时,除面部表情外,也伴随着身体上生理的变化。
anniversary hypothesis
对心理失常病因的一种假设性解释。心理疾病患者如父(或母)已亡故而且其本人生有子女者,其第一次发病时间与其长子(女)的年龄有关;当其长子(女)的年龄恰好是其本人丧父(或母)年龄时,大致可以预测当事人就在该时间开始患病的。
anniversary reaction
指每年到固定时间即出现强烈情绪反应的异常现象。周年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以前在该时间曾有过痛苦经验(如丧失亲人)者,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触景生情就会引起情绪不稳定。
anorexia nervosa
神经性厌食症
属转化症之一;因心理上的长期困扰不能消除,终而转化为严重的食欲不振,结果导致营养不良而影响健康,甚至死亡。神经性厌食症多起因于对自己身体意象扭曲,不满于自己的体型,因而产生求美重于健康的错误节食观念。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多为少女或少妇,而且患者多出现在较富裕之家庭。见转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
anthropology
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人”本身及其所创造的文化,因此,在研究取向上,传统的人类学大体分为两支:(1)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从生物学的取向研究人类如何从人猿的共同祖先进化到现代人,以及研究人类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而形成种族差异。(2)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从社会学的取向研究人类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思想、语言、艺术、风俗习惯以至宗教信仰等。照此分类,考古学(archaeology)与民族学(ethnology)属于体质人类学范畴,而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则与文化人类学同义。
anticipation
1指个体为应付即将到来的刺激所做的调适。2指面对未来情境所形成的心理预备状态。
anticipatory response
1指个体发展未达成熟阶段而提前出现的反应;亦即早熟现象。2指刺激尚未出现,个体即抢先表现的反:如径赛者未闻枪声先行起跑是。
Antigone complex
来自希腊神话故事,意指纯粹(不含性爱在内)为爱而自愿牺牲性命的潜在意识。
Antipsychotic drug
抗精神病药物
指用以消除或减轻幻觉、妄想、思想怪异等精神分裂症症候的药物。这一类治疗药物包括冬眠灵(chlorpromazine)等,其作用方式虽然是在脑部阻断多巴胺的化学性受纳器,以中止某些造成症候之神经冲动的传导。
antisocial aggression 反社会攻击
指违反社会规范者所表现的攻击性行为。社会上的一切暴力行为均属之。
antisocial behavior
反社会行为
泛指违反社会传统规范、伦理道德以及法律规定的一切行为。与本词相对者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见该条。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反社会型个性异常
属个性异常之一。属于此一类型者,在行为上常表现极度自我中心,凭一已之冲动,求欲望之满足,不考虑行为后果是否伤害别人。具有此种性格的人,无羞耻心或罪疚感,遭遇挫折,总是归咎别人或社会,并以之做为其反社会的藉口。此种人缺少团体意识,不重视团体利益,不遵守社会规范,不认可传统价值标准;因而多表现在校反抗校规,在家反抗父母,在社会反抗秩序与法律等反社会行为。反社会型个性异常可简称反社会个性(antisocial personality)。
antisocial personality 反社会个性
义同反社会型个性异常(antisocial personality)。见该条。
1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担心、恐惧虽然都是个体面临不安或危险的情境时产生的反应,但情境因素并不相同。恐惧多因明确的事物,如怕疯狗,怕台风,引起恐惧的对象是可以指认的。焦虑的原因模糊,只觉惶悚不安,但未必了解所怕者是何事何物;所谓“愁来无方”,即指焦虑而言。3焦虑与恐惧时,生理上的反应相似;都显示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出汗增多等现象。4按性质而言,焦虑有不同类型。有分为特质性焦虑与情境 性焦虑者:前者视焦虑为个性特质之一,具持久性,后者指焦虑反应因情境而异,具暂时性。也有将焦虑分为显性焦虑与原焦虑两类者;前者是个人意识到的情境性焦虑,后者是婴儿期缺少母爱,安全需求未获满足留下的后遗症。
anxiety hierarchy
在心理治疗上,采用系统脱敏法时所用的一种技术。目的是将引起焦虑的刺激淡化,使个体对该刺激的敏感性减低。实际使用时,将个体在各种情况或刺激下所产生的焦虑反应,依最弱到最强的顺序加以排列。其作用在于根据此一焦虑强度的序列,提出引起与焦虑相反的另一组刺激,使后者所引起的轻松反应,抑制前者所引起的焦虑反应。其过程即按焦虑阶层加强刺激强度,如是循序渐进,而将焦虑反应消除。见敏感递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见焦虑(anxiety)。
anxiety hysteria
焦虑性歇斯底里症
属身体症状性疾患之一。因心理上长期焦虑,转化成身体上的障碍,但在医学检查上并无器质性的原因。见转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
anxiety indication 焦虑指标
个体无意中表现的不适于刺激情境的任何行为,均可视为焦虑的指标。例如:考场中学生遇到难题时抓耳挠腮的举动,即可视为内心焦虑的指标。见焦虑(anxiety)。
anxiety neurosis 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
属神经官能症之一。其主要症状为焦虑不安,情绪紧张,是最单纯的一种心理疾病。长期焦虑的结果,难免影响生活功能,失眠、恶梦、头痛、肌肉紧张、心跳气促等现象,都是焦虑症患者常见的反应。见焦虑(anxiety)。
anxiety object 焦虑对象,焦虑物向
1 指引起焦虑反应的人、事、物以及抽象符号观念等,称为焦虑对象。 2 指原系由人引起的焦虑,转向其他物体,由物体引起同样的焦虑反应。例如学生怕老师惩罚,转而也怕书本,怕考试转而也怕学校的情形,称为焦虑物向。见焦虑(anxiety)。
anxiety reaction 焦虑性反应
一种神经官能症的反应型式。其特征为过度的恐惧与忧虑。通常伴随着头痛、紧张、发抖、出汗、呼吸困难、胃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腰酸背痛、呕吐、腹泻、便急、四肢乏力、全身疲乏、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迟钝等。
anxiety syndrome 焦虑征候群
指包括身心多方面征候的焦虑状态,在心理上感到烦恼、紧张、忧虑、恐惧等;在生理上出现心跳、头重感、出冷汗、胸口压迫感、面色苍白、眼神茫然等反应。见焦虑(anxiety)。
anxiety tolerance焦虑容忍度,焦虑耐度
指个人在长期焦虑下仍能发挥正常生活功能的程度;亦即指个人对紧张情绪的承受力。
anxiety-producing situation 焦虑情境
指引起焦虑反应的情境。如考试前夕、比赛遭遇强敌、亲友病危等,均属焦虑情境。
anxiety-relief response 焦虑感解除反应
指个体在焦虑压力下,自行学习到的一种减缓焦虑感的适应性反应。此种反应本系经由操作条件作用的历程而学得,故而成为行为治疗法(bahavior therapy)的基本原理。见该条。平常感到焦虑不安时作个深呼吸或想到开心的事,常会使焦虑压力稍微减低,深呼吸或想象即属焦虑感解除反应。
apathy syndrome 冷漠征候群
指遭受情绪的打击之后所表现的复杂的冷漠反应。冷漠征候群多在突发性的灾难与战败俘虏们的身上发现。原因是此等处境无法反抗,只能由无望、无助的麻木心情以维持其生命的暂时安定。
apathy 冷漠
指对人对事的一种不关心、缺乏兴趣的冷淡反应。一般认为冷漠是由于个体饱受挫折,动机无法满足而表现出的一种防卫方式。冷漠是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最明显症状。
aphasia失语症
指全部或局部丧失语言能力的现象。失语症的成因主要由于大脑职司语言的中枢部位受伤或病变所导致。失语症有很多不同类型,最主要者有:(1)动作型失语症,丧失说话时口舌动作的能力;(2)感觉型失语症,丧失阅读或听讲时的视听觉能力;(3)语意型失语症,丧失从语言中获取意义的能力;(4)发音型失语症,丧失阅读时发音的能力;(5)造句型失语症,丧失语言中造句的能力;(6)识字型失语症,丧失原有识别文字的能力。
aphonia 失音症
指因生理因素或心理因素所形成的发音能力丧失。
applied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
将理论心理学上的知识与法则,应用于实际现实生活中,从事解决实际问题以增进人类幸福的各种心理学的总称。具体言之,应用心理学的目的,消极方面旨在减少或化解个人与团体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种种困难;积极方面在于提高或改善个人与社会方面的工作效率或生活内容。目前应用心理学的范围,已扩展至以下八个方面:(1)人事行政方面的人员甄选、训练与人事管理等。(2)工业生产方面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工作环境、意外事件、人与机器的关系等。(3)商业消费方面的消费行为、市场心理、广告效果等。(4)学校教育方面的儿童行为、师资训练、教材教法等。(5)辅导咨询方面的学业、生活、职业、婚姻的辅导与咨询等。(6)法律方面的法庭审讯、采证、立法程序、服刑人员的管理与再教育等。(7)医疗卫生方面的诊断、治疗、复健、心理卫生等。(8)国防军事方面的人员选择、军种分类、军事教育、宣传与心理作战、谣言心理等。
approach behavior 趋向行为
指有动机有方向的行为。如动物饥饿时向有食物的地方去活动,就是趋向行为。
approach gradient 趋近梯度
在个体趋向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其趋向目标的行为强度随个体与目标的距离(空间的或时间的)而变化;个体距目标愈近,其行为之趋向度愈强。如将距离与强度两变项用函数关系表示,即可用以下图形表示趋近梯度,图中另一条线为离避梯度(avoidance gradient),见该条。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趋避冲突
属心理冲突的类型之一,是一种进退两难或逡巡犹疑的冲突心境。当个体对单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动机时,一方面好而趋之,另方面恶而避之。此种心态即是趋避冲突。吸烟成为习惯而被迫戒烟者,在施戒初期对香烟的反应,就会产生趋避冲突。见冲突(conflict)。
aquaphobia 惧水症,惧泳症
属恐惧症之一。患者怕水,对河流、湖面、海洋甚至游泳池的广阔水面,都会表现出极为反常的恐惧反应。纵使明知不致受到任何伤害,但仍无法克制由之引起的惶恐情绪。患惧水症者不敢游泳,故而又称惧泳症。见恐惧症(phobia)。
激发,觉醒
指个体身心随时准备反应的惊觉状态。也称激发状态(arousal state)或激发功能(arousal function)。一般认为激发状态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的功能有关。见该条。
人为结果,人工制品
1指一种人为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非根据事实的整体,也非得自代表性的样本,而是由于研究者武断处理资料所得的结果。例如:欲知大学生与非大学生身高而做的调查研究中,如研究者只取体育系的学生为样本,刻意将一般大学生排除在调查对象之外,如此得到的大学生身高将较一般非大学生的青年为高的结果,即为人工结果。2指经由人工制造的非自然的一切物品而言;如塑胶花即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加上电脑科学的精密复杂运作,科学家们尝试设计电脑程式,从而达到电脑代替人脑作业,替人记忆资料并解答问题。此种由人工设计而后由机器作业的过程,称为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并非指人使机器有了智慧,而是指人表达出人的智慧。
artificial selection
人为选择,人为淘汰
本词与天然淘汰(natural selection)涵义相对,指经由人工的方法改良品种的历程。
Asch situation 艾氏情境
一种刻意设计的实验情境,用以考验在团体压力下个人态度的从众性。因此种设计为心理学家艾殊(S.E.Asch)氏所首创,故名。在艾氏情境中,实验主持者提供一种与事实不符,但却是团体中多数人(经事先约好之同谋)同意的团体压力情境(如两线不等长而众云等长),以观察受试者(不知内情)的反应。通常的发现是,受试者个人即使对所见事实表示怀疑,但要他表示意见时,仍然受团体意见的影响,倾向于接受被扭曲的事实,而盲从附和团体的意见。见从众性(conformity)。
as-if hypothesis
1对尚未证实事件的一种看法。2在尚未确定某事物的属性之前,暂时交老祖宗归类处理的一种做法。
as-if personality
指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时表现的一种个性特质。患者有时行为表现看来相当正常,其所作所为既能符合社会规范,也能符合别人的期望。惟仔细观察时可以发现,患者的行为表现,缺乏自然性与自主性,在与人应对时缺乏真情之流露。
assertion training(AT)
信心训练,果断训练
属行为咨询方法之一。此法之目的在帮助性格过于退缩,惯常压抑感情,不敢表达意见以及受人欺压而不敢抗议者,经过训练后能增加信心,敢于坦诚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意见。因为此法主要在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故又称个人效能训练(personal-effectiveness training),也叫社交技巧训练(social-skill training)。
assertion-structured therapy
建立信心治疗法
属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建立信心治疗法系由菲利浦(E.l.Phillips)氏所倡用;其立论乃是基于一种假设:凡是心理失常的人,对人对事都或多或少有些错误的看法;认为别人排拒他,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工作;总之,他缺乏信心。建立信心治疗法的目的,即在帮助当事者在现实环境中学习克服困难,改变观念,建立信心,面对现实过正常生活。
assimilation effect
指在知觉判断时,因受参照点的影响导致判断失实的心理现象。在重量判断实验时,如任凭受试者自行判断按比例递升(或递降)的多个重量不同的物体时(如20公克、30公克、45公克、60公克等),一般的判断结果是相当分散的,极不一致的。如实验者暗示一个数字,受试者的判断将受暗示的影响,而所得结果有集中接近该数字的趋势。
assimilation 同化
1指个体(或团体)受社会规范的影响,在行为上向其认同,最后终于和该社会规范趋于一致的历程。2按赫尔巴特(J.F.Herbart)氏的教学理论,同化系指新经验融于旧经验的历程。
assimilative illusion
属错觉现象之一类,指此类错觉都是由于知觉的同化作用产生的。当个人面对一个复杂情境时,其所获得的知觉免不了受其经验、态度、欲望等已有的心理背景的影响。情境中刺激的客观特征,常被个人心理背景所同化,因而使其知觉失实而形成错觉。猎人可能把草丛中的一块石头看成猎物,即为同化错觉的例子。见错觉(illusion)。
association
联想,联结
1两种心理现象之间建立关系的历程;关系建立之后,其中之一出现时,即将引起另一的反应。如一个单字的字形与字义两者的关系即是。2在哲学心理学时代,解释知识的来源时,认系经由于观念的联想;而联想的形成又得自同时获得两个感觉经验。在以后其中一观念重现时,自然会联想到另一观念。例如天雨与地湿两个观念同时经验过一次之后,每遇天雨即联想到地湿,反之亦然。3近代行为学派心理学家,解释联想为学习的历程。他们认为一个原属中性(引不起个体固定反应)的刺激,经过练习后能够引起个体作特定反应时,即为学习,此类学习历程也可视为联结。用符号表示,刺激为S,反应为R,所谓联结即指S-R之间横线的建立。这条横线的建立,也就是学习。4如不加特别限制,本词一般译为联想;联想涵义较广,其中包括联结在内。
association, free 自由联想
association, free 自由联想
associative illusion
指一类错觉现象。意指此类错觉的产生,乃是由于各部分刺激彼此联结,无法分开孤立去观察其中部分刺激的特征,观察者无法排除各部分刺激的干扰,因而产生一种强迫性联想作用,结果也就产生了错觉。诸如庞氏错觉(Ponzo’s illusion)、艾氏错觉(Ebbinghans illusion)、桑氏错觉(Sander’s illusion)等几何图形的错觉,均属联想错觉。见该词条。
associative interference
联想干扰,联结干扰
指经验中已有之联想,干扰新联想学习的现象。例如:采用联想学习法学英文单字,先学到table―桌子,而后再学习table―表格,如此可能因已学到的旧联想,造成新联想学习的困难。像此种新旧联想彼此干扰的现象,属于负学习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联想干扰也称联想抑制。
associative learning
联结式学习,联想式学习
指把两种事项(如书名与作者、首都与国名等)联结在一起来学习的方式。见联想论(associationism)。
associative memory
联想式记忆
凭联想的方式把旧经验表现出来,谓之联想式记忆。例如给某人一张他二十年前小学同学的照片,要他说出该同学的名字。他必须凭照片做为刺激线索,去联想当年情境而回忆起同学的姓名。
assumption
对未经证明事项的一种推理判断。本词涵义比较广泛,另一词hypothesis与本词同义,但用法比较严谨。见该条。
attachment
依附,相依
指人际间在情感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此之意。2指婴幼儿期接近依赖父母,惟恐父母离开的情形。3指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发生联结以后的情形。
attachment bond
指婴儿期极端依附母亲的倾向。婴儿成长至五个月之后,多数能辨认谁是她的母亲。此后至周岁的一段时间,在感情上依附母亲的倾向特强。这段时期的母子亲情,称为依附情结。
attack 发作,进攻
1指疾病的发作。2以暴力或恶言对人的攻击。
attention level
指意识经验清晰的程度;意识经验越清晰,即表示注意层越高。按意识经验清晰程度,注意分为五层:(1)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毫无觉识,完全不自知(注意,此处所指的无意识与精神分析论中所谓的潜意识涵义不同)。(2)半意识(subconsciousness):稍有意识经验,但模糊不清。(3)边意识(marginal consciousness)有意识经验,但不够清楚。(4)一般注意(general attention):有清楚的意识经验。(5)集中注意(focal attention):意识经验之外,并有统觉洞识。
attention 注意
个体对情境中的众多刺激,只选择其中一个或一部分去反应,并从而获得知觉经验的心理活动,称作注意。当个体注意时,对选定而注意的刺激可以获得清楚的知觉,对注意之外的刺激,则模糊不清,因而会出现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的现象。影响注意的因素极复杂,但其中有两者最为重要:其一是个体的动机或需求,在有动机有需求的情况,会对满足需求的目的物特别注意。其二是刺激本身的特征,如刺激的强度(如声音、光亮等)、变化(如霓虹灯)以及独特性(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等,均将特别引人注意。
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
注意缺失症
属活动过度(hyperkinesis)者的主要症状;患者情绪冲动,注意力不能集中。见该条。
1指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的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去推测,但态度的内涵却并非单指外显行为。一般咸认态度包含认知、情感、行动三种成份。2态度必有其对象,态度的对象可为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为抽象的观念或思想。3态度有类化倾向,对某一单独对象持正面态度者,对同类对象也倾向持正面态度。以民主态度对待其子女者,也倾向于以民主态度对待其同侪友朋。4态度的形成与文化传统、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有关,一般学得的个性特质。
attitude change
指经由劝解或说服方式,企图改变对方既有态度的历程。态度改变时都是先定出预期改变的方向。例如:劝学生戒烟,基本上是企图改变他对抽烟一事的态度。不过,态度改变的后果,未必与预期结果相符;可能得到正向结果,也可能得到负向结果。
属性系指可以辨认的特征。举凡事物所具有的形状、体积、颜色、质料、个体的生理特征(肤色、身材、性别、年龄等)、身份(军人、农民、工人等)、地位(校长、局长、工人等)均称为属性。明确而肯定的属性容易形成概念。属性不易改变,有时也称为特质。此外,在结构主义心理学中,由内省分析所得之感觉基本特征(如清晰度、广度、强度等)亦称为属性。
attribution of success and failure
指温纳(B.Weiner)氏1979年为解释动机性行为后果的成改所提出的一种归因理论。温纳的归因论用于当事人对自己行为成败结果的解释。按成败归因有三大特征:(1)成败的因素可能是外在的(环境的),也可能是内在的(个人的)。(2)成败的因素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是不固定的。(3)成败的因素可能是个人能控制的,也可能是个人不能控制的。一般人对自己成败的经验,大致不出四种解释:(1)能力:成功由于能力高,失败由于能力低。(2)努力:成功由于努力,失败因努力不够。(3)工作难度:成功由于工作容易,失败由于工作困难。(4)运气:成功由于幸运,失败由于倒霉。以上三大特征与四种解释分别组合,就可形成四种情形:(1)能力是内在的、固定的而又不能控制的因素。(2)努力是内在的、不固定的但可以控制的因素。(3)工作难度是外在的、固定的而又不能控制的因素。(4)运气是外在的、不固定的而又不能控制的因素。成败归因理论深具教育意义,个人归因方式将影响以后的成败。由以上四种组合看,显然,归因于努力因素者以后成功机会较大,因为努力因素是属于个人的、不、而且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因素。见归因论(attribution theory)
attribution 归因
1泛指对事象(包括人、已、事、物等)变化原因的解释。2指以外显行为为根据,解释该行为之所以构成原因的历程。归因解释的对象,主要是别人的行为,但有时也包括自己的行为。归因解释时,大致不出三个方向:(1)归之为外在因素(如利诱、被迫、意外等);(2)归之为内在因素(如动机、意愿、性格等);(3)归之为复合因素(内外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详见归因论(attribution theory)。
auditory hallucination
现实情境中不存在某种听觉刺激,而个体却产生该种刺激的听觉经验,此种反常现象,称为听幻觉。见幻觉(hallucination)。
auditory memory
指靠听觉历程吸收资讯、贮存资讯、运用资讯的情形。学习音乐与语言主要靠听觉记忆。
auditory nerve
第八对脑神经又称之为听神经,它分为耳蜗神经及前庭神经两大枝,两者都是感觉枝。耳蜗神经传导听觉;前庭神经传导平衡感觉。
authoritarian atmosphere
在独裁式领导下,团体成员间没有互动,一切活动全由领袖取决。象此种毫无民主的团体气氛,称为独裁气氛。
authoritarian leader
权力型领袖,独裁型领袖
指凡事不经团体抉择而独断独行的团体领导者。传统的官吏、军官、家庭中的家长、商业上的老板,多属权力型领袖。
authoritarian parent
专制型父母
属发展心理学家鲍伦德(D.Baumrind)氏所列四种父母类型之一。本词指以专制或独裁方式管教子女的父母。专制型父母的特征是,子女在家庭中的一切活动悉由父母安排决定,子女只能无条件的服从。有关行为标准的是非对错,也完全由父母独裁判决,子女只能无条件遵守。子女行为如有偏差,父母即迳予惩罚,不必向子女解释理由。与本词相对者为威信型父母(authoritative parent)。见宽容型父母(permissive parent)。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尚权性格,权威性格,专制性格
是一种个性类型。属于此种类型的人,在性格上极为保守,思想封闭,观念狭窄。在为人处事上表现的特征是崇尚权威,重视社会阶层职位;对上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对下作威作福,盛气凌人;对同事则刚愎自用,绝不容忍通融。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典型尚权性格的人,在行为上显示七个特征:(1)刚愎;(2)冲动;(3)保守;(4)武断;(5)固执;(6)呆板;(7)迂腐。显然,在尚民主重沟通的现代社会中,具有尚权性格的人,在生活适应上会有较大的困难。尚权性格也称尚权性格结构(authoritarian character structure)或权威依赖性格(authority-dependent personality),也称封闭性格(closed personality)。
authority-dependent personality 权威依赖性格
义同尚权性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见该条。
autism 我向作用,自闭症
1指幻想型的思考方式;完全囿于个人的欲求与想像之中,脱离现实,从不考虑与别人之间的任何关系。此种我向作用现象,与另词我向思考(autistic thinking)相能。2指幼儿期所患的自闭症。患自闭症幼儿的行为特征是:视听觉反应异常,语言表达障碍,社会行为发展迟滞,动作表情僵化,智力未必低下,但常被误认为心智不足。
autocatharsis
属心理治疗方法之一。自我宣泄意指当事人自行设法把积压在内心中(包括潜意识)的郁结宣散出来,心理上的困扰可能就不医而愈。自我宣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写出来”;写日记、写信、写自传等,都是自我纾泄时最常用的方式。
autocompetition
在追求成就时,个人不断地把现在的成绩与过去自己的成绩比较,把未来的成就目标与现在的成绩比较,时时想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是谓自我竞争。
automorphic perception 类我知觉
指个人常把别人视作与自己类似的心理倾向。看到别人表现某种行为,常以自己表现类似行为的原因去解释对方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所谓“推已及人”是此种心理现象的一种。但有时忽略人与人之间有差异的事实,硬把别人看作自己相似时,也难免造成“强人所难”的不良后果。
autosuggestion 自我暗示
系一种个人内心的暗示,有别于受他人的言语、态度的影响而获得的暗示。自我暗示是一种增进健康或改变行为的技巧,藉重复某些语言或文字的方式,直到所引出的信念,影响到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为止。例如重复对自己说:“对自己有信心,别人才会对你有信心。”久之,极可能使自己真正产生了信心。
aversive stimulus 厌恶刺激
个体因自发性反应而形成一种刺激情境,如类似情境以后再度出现时,个体同类反应即将减弱甚或不再反应,此一刺激即可视为厌恶刺激。例如:有人尝试某种食物,一次经验之后,不愿再吃第二次,该食物即为厌恶刺激。与本词相对者为满欲刺激(appetitive stimulus)。见该条。
aversive therapy
厌恶治疗法
属心理治疗方法中行为治疗法之一。厌恶治疗法是采用厌恶条件法(aversive conditioning)的学习原理,使个体戒除不良习惯(如咬指甲、吸烟、酗酒等)。见该条。
avoidance learning
在某种具有危险性的情境下,个体学到对警示讯号迅速采取适当反应,从而避免遭受打击或惩罚的学习历程,称为回避学习。如果设计的情境是,红灯出现两秒钟,随即通电流予白鼠以打击,白鼠可学到见红灯出现先行回避,藉以避免电流打击。回避学习又称回避条件学习(avoidance conditioning),也称回避训练(avoidance training)。从条件学习的理论观点而言,回避条件刺激包括古典与工具条件刺激,电击为非条件刺激,遭电击而恐惧为非条件反应,见红灯而恐惧为条件反应。白鼠对红灯学到条件反应(恐惧)是经由古典条件历程。因恐惧不安而产生另一回避反应,回避反应的结果将刺激情境改变,免于电击的痛苦。于是,因反应后果可免于电击并消除了恐惧,故而以后再遇同样情境时,同样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后段的回避反应是工具条件形成的。见条件作用(conditioning)。
avoidance response 回避反应
个体对厌恶的或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表现不去接近而且远离的反应,谓之回避反应。见回避学习(avoidance learning)。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回避型个性异常
属个性异常之一。属此类型者在性格上具有强烈的自卑倾向;知觉过分敏感,有意讨好别人,但担心被人拒绝,生怕做错事受到谴责羞辱,因而凡事畏首畏尾,而内心冲突不安,终于难免适应困难。回避型个性异常可简称回避型个性(avoidant personality)。
axoaxonic synapse 轴突间突触,轴间突触
指位于两个神经元轴突间的突触。此种突触的突触结位置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非常接近。轴突间突触可促成突触前抑制。
axodendritic synapse 轴树突触
指介于一个神经元轴突终端与另一个神经元树突之间的突触。轴树突触为最常见的突触型式。
指将神经冲动自神经元之细胞体传出的突起或神经纤维。一个神经元仅有一个轴突。轴突的末端以突触和其他的神经元、腺细胞或肌肉细胞相联络。神经冲动通常是由树突传入细胞体,再由轴突传出,到达轴突末端的突触。
basic need 基本需求
1 广义言之,指个体维持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诸如饥饿(对食物的需求)、渴(对饮水的需求)、性(对异性的需求)等,均属基本需求。 2 狭义言之,指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氏动机理论的需求层次论中所指的七层中的前四层(生理、安全、爱与隶属、尊重)需求。按此类需求常因缺乏而产生(如缺水而生渴),故而又称匮乏需求(deficiency need)。见需求层次论(need hierarchy theory)。
basic personality基本性格,基本个性
按卡丁奈尔(A.Kardiner)氏的理论,在同一文化社会中,由于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大致相似,使子女自幼在生活习惯、态度、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所表现的行为,有类似之处。同一社会的人所表现的类似行为特征,卡丁奈尔称为基本性格。平常说客家人如何,广东人如何,或说日本人如何,犹太人如何等等,语意中均指谓不同文化社会的人有不同的基本性格。
basic trust 基本信赖
按艾瑞克逊(E.Erickson)氏的心理社会发展论,人类自出生到周岁的婴儿阶段,其心理发展的主要关键,在于建立对人的基本信赖。基本信赖是个体最基本的社会性需求,此种需求只能在安全与关爱的环境中始能获得满足。婴儿因被爱而对人信赖,是其一生人际行为的基础,故而称为基本信赖。反之,如婴儿期得不到爱护与安全的照顾,他将对人产生疑惧,此种心理基础也将影响他以后的人际关系。故而称为基本疑惧(basic mistrust)。
Bayley Scale of Infant Development 贝氏婴儿发展量表
适用于两个月至两岁半婴儿用的一种心理测验。测验内容分两部分:一为心理量表,有163个题目,专为测量婴儿认知发展(视听觉辨别与简单语言了解等);另一为动作量表,有81个题目,专为测量婴儿肌肉活动与手眼调和等身体发展情形。此一量表系由美国心理学家贝蕾(N.Bayley)氏于1969年编制,故名。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贝克抑郁量表
属于检查心理失常用的心理测验。系由精神医学家贝克(A.T.Beck)氏,根据长期观察抑郁症患者的显著症状所编制;内分21类症状,诸如悲观、忧伤、失意、社会退缩、食欲减退等,均包括在内。
behavior analysis行为分析
指斯金纳(B.F.Skinner)氏在学习实验中采用的一种方法。行为分析法基于两个观念:其一,心理学研究的题材是个体行为,而个体行为的产生与变化则与环境中刺激的变化具有因果关系。因此,如系统地操纵刺激(自变项),而后观察测量行为变化(依变项),从而获得原理原则之后,即可有效地预测甚至控制个体的行为。其二,个体行为随刺激情境的改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刺激(指条件刺激)在反应之前出现,经由经典条件作用而形成新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另一是刺激(指非条件刺激)在反应之后出现,经由操作条件作用而形成新的刺激与反应联结。斯金纳氏的行为分析方法在学习上已广为采用,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改变术(behavior modification),就是采用了行为分析的原理。见该条。
behavior disorder 行为异常,行为失常
1 泛指一般异于常人的变态行为而言;本词涵义与心理失常相通。 2 特指个体偏差行为或过失行为而言,此种用法未必涉及心理疾病,如偷窃、攻击等行为即属之。
behavior modification 行为改变术,行为矫正
1 根据行为论的学习理论,经由条件作用的历程,改变个体已有行为或矫治不良习惯的一种方法。行为改变术用在心理治疗上,称为行为治疗法。因此一治疗法主要根据条件学习中增强与削弱等原理,故而又称学习治疗法。 2 近年来,行为改变术的范围扩大,不再限于只采用行为论的条件学习理论,而扩大采用认知论的理论,用以改变个体的态度、观念、思想等较复杂的心理历程。此一改变在名称上叫做认知行为改变术(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简称CBM)。见该条。
behavior problem
指个体本身的问题;行为问题一词所指者,是经常表现反社会行为的人,或指经常表现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的人。见该条。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即属行为问题。
behavior 行为
按一般接受的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来看,“行为”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名词,可也是最难界定的一个名词。根据不同的论点,行为一词大致有四种不同的涵义: 1 传统行为论者(如华生与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内隐性的心理结构、意识历程以及记忆、心像等,均不视为心理学研究的行为。 2 新行为论者(如霍尔与托尔曼等)将行为的定义放宽,除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行为之外,也包括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因而中间变项、中介历程、假设构念等概念均在考虑之内。 3 认知论者将行为视为心理表征的历程,对外显而可以观察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其所研究者集中在注意、概念、信息处理、记忆、问题解决、语言获得等复杂的心理历程。 4 如不加另外的限制词,行为一词在心理学上的广义用法,已包括内在的、外显的、意识的与潜意识的一切活动。见行为论(behaviorism)。
behavioral competence 行为能力
指个体在社会行为方面的能力;例如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失之冲动等,即属个人的行为能力。
behavioral science 行为科学
1 指单一种学科而言;凡是采用一般科学上惯用的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人或动物行为的科学,均称之,如心理学。 2 指一组学科而言;狭义指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三学科,广义指三学科以外尚包括精神医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教育学等。如采用第二种用法时,英文科学一词为复数,应写为behavioral sciences。
behaviorism 行为论,行为主义,行为学派
为当代科学心理学的主流之一,在心理学各派理论中,号称为第一势力(另二势力为精神分析论与人本论)。行为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氏于1913年所创立。此派理论的特征有以下四点:(1)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在方法上重实验、观察;在研究题材上只重视可观察记录的外显行为。(2)解释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于外的反应,而反应的形成与改变是经由条件作用的历程。(3)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承认个体自由意志的重要性;故而被认为是决定论。(4)在教育上主张奖励与惩罚兼施,不重视内发性的动机,强调外在控制的训练价值。行为学派盛行在美国,影响扩及全世界,本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其间四十多年,心理学界几乎全为行为主义的天下。行为主义也称为行为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行为主义演变到后来,因对行为解释的观点不同,又有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与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之分。见该等条。
Binet, alfred() 比奈
比奈是现代智力测验之父,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以外的开拓者,是未曾专攻心理学而对心理学的发展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比奈于1857年出生于法国的南西。进巴黎大学修习法律,1878年毕业,对法律事务不感兴趣,再回大学进修,1894年获科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昆虫神经系统。在巴黎大学修读博士的一段时期,比奈对催眠术与精神病学发生兴趣,直到三十岁时才开始研究人的智力。比奈研究智力是以自己的两个十几岁的女儿为对象,他从两个女儿推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推理思考方式有极大的个别差异。比奈大所以编制智力测验,是从实用的基础开始的。在1904年,法国教育部为了设计一种评量学习能力高低的工具,用以区别心智不足的小学儿童,将之编入特殊班级以便因材施教。比奈与另一学者西蒙(T.Simon)氏受政府之聘主其事,次年编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是为著名的“比西量表”(Binet-Simon Scale)。比西量表之所以特别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该量表的编制系根据两种创新的观念:其一,比奈对智力的概念有别于前人高尔顿使用的生理计量法(biometric method),而改用作业法(performance method),让受试者就语文、算术等题目实际作业,从作业结果以判定智力的高低。其二,比奈提出心理年龄(mental age, MA)的观念,用以与个人实际年龄相对照,从而判定智力的高低。此一观念以后即演变成智商(IQ)的计算公式。比西量表后经各国多次修订,迄今仍为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的测量智力的工具。比奈的著作中与心理学有关者有The psychology of reasoning(1886),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intelligence(1903)等。
biofeedback method 生理反馈法
根据身体内部生理变化显示的线索(如藉血压计水银柱的升降可得知自己在什么状态之下血压下降),经由条件学习原理,逐渐学习到,由自己的意志控制原来不能控制的内在活动。此种方法称为生理反馈法。此法之功能颇与中国的内功相似;是运用“境由心造”的原理,以自主性的意志活动,制造一种心境,从而影响内在生理变化,达到间接支配原属不能支配的内在生理运作。例如:心跳速度虽不能由个人意志支配,但如主动想到可怕或兴奋的事件时,就可间接加速心跳。生理反馈法已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新兴的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研究中,生理反馈法即为其方法之一。见该条。
biological aging 生物性老化
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而导致的自然老化现象。生物性老化也称主因老化(primary aging)。见该条。
biological clock
生物钟,生理钟
根据某些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在行为上有定时活动的现象(如雄鸡司晨)。一般推理解释,动物有一种控制时间的内在生理作用。此种生理性或生物性的内在作用,称为生物钟。生物钟又称日节律(circadian rhythm)或生物节律(endogenous clock)。
biosocial determinism
生物社会观决定论
对决定个体行为特征根本因素的一种看法。持生物社会论观点,个体行为的建立或改变,主要是由于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两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见生物观决定论(biological determinism)。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两极型情感症
义同躁郁型精神病(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见该条。
black box 暗箱,黑盒子
指不能直接观察的内在心理活动。从事心理实验时,实验者能操纵处理者是刺激情境(自变量),能观察测量者是行为反应(因变量)。在刺激与反应之间,个体的内在历程究竟如何变化,不得而知,故以“暗箱”称之。
1一般指暂时失去意识的状态。2指酗酒者酒醉后暂时失去记忆的状态。
blind spot
盲点位于网膜的视盘上,是网膜上最不敏感的地方;该处既无锥体细胞(司日间视觉与彩色色觉),也无杆体细胞(司夜间视觉与非彩色色觉),光线投射其上不能产生视觉。
指思想或说话过程中,思路忽然中断的心理现象。对一般正常人而言,思想阻碍与情绪变化有关;在突如其来的恐惧或愤怒情绪之下,容易产生思想障碍。按精神分析论的解释,心理失常者的思想障碍,多系潜意识的影响所致。
blood type
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因为人类红血球内所含凝结素原(agglutinogen)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血型。一般血型分类,绝大多数的人归属于A、B、O、AB四种血型(此外极少数人属MN、E、RH等型)。因为血型是终生不变的特征,是遗传因子决定的,于是在心理学上以体质差异作为个性理论根据的学者们,也将血型视为形成个性特质的因素;甚至以血型推测人的性格;说A型如何,B型如何等等。此等推论,缺乏事实验证。因此,在现代科学心理学上,已不承认个性差异与血型有任何关系。
body image
指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一种主观性的、综合性的、评价性的概念。此人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特征的了解(如强弱等)与看法(如美丑等),也包括他所感觉到的别人对他身体状貌的看法。身体意象的积极与否是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无论身体强弱美丑,乐观地予以接纳,并尽量发挥其功能,才是心理健康之道。
body language
以身体的活动或表情等代替语言,与他人沟通意见者称之。身体,可能是意识的,也可能是非意识的,甚至是潜意识的。
body-image hallucination
属幻觉现象之一。患者对自己身体时有极不实际的知觉;有时觉得身体变小或变大,有时觉得身体的某些部分交换了位置。是幻觉(hallucinatio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边缘型个性异常
属个性异常之一。属此类型者情绪多不稳定,对生活细节,动辄愤怒,遇事常冲动,缺乏理性思考,故而常做出损人又害已的事。因为此类个性异常者情绪上的问题比较严重,在病理分类上接近神经病及精神病的边缘,故名。边缘型个性异常可简称边缘型个性(borderline personality)。
brain lesion
脑病变,脑损伤
brain lesion
脑病变,脑损伤
指大脑中某些小部位受到损伤而导致的病变。
指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藏于颅骨之内的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部分是脊髓)。脑的功能与个体所有行为均有关系,因此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以脑的功能为题材。脑的功能复杂,能分区专司,又能集合统整。脑的主要构造分后脑(hindbrain)、中脑(midbrain)、前脑(forebrain)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各自包括多种神经组织。后脑包括延髓(medulla)与小脑(cerebellum)两部分。前脑是脑的最重要部分,其中又分大脑(cerebrum)、视丘(thalamus)、下视丘(hypothalamus)三部分。人类的大脑特别发达,其功能关系个体的一切行为。
breakthrough 突破
指心理治疗时来访者经过一番挣扎后,态度突然改变与治疗者非常合作的情形。
cafeteria feeding
自助式喂儿法
心理学家曾研究发现, 幼儿从初学自己吃食物开始, 即已具备了平衡安排食物的能力。如将不同食物象自助餐一样, 陈列在幼儿面前, 幼儿竟然会选择调配出最适当的食物。这现象并非说幼儿[懂得]营养, 而只是因为他凭身体需要, 吃起来觉得[舒服]。换言之,幼儿对饮食的选择,纯粹靠自然的需要即可达到营养的均衡。准此以观,现今父母的喂儿方式,过份重视营养的作法,未必适宜。
California
Personality
Inventory (CPI) 加州个性量表
属于一种个性测验,该测验系根据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的部分题目改编而成。该测验包括数项分量表,分别测量自我接纳、自我控制、支配性、社会性等不同个性特质。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CPI) 加州心理测验,青少年心理测验
是一种团体个性测验。该测验原系美国学者古夫(H . G . Gough)氏所编制;其内容可测量十八种个性特质:(1)支配性;(2)上进心;(3)社交性;(4)自在性;(5)自尊性;(6)幸福感;(7)责任心;(8)社会化;(9)自制力;(10)宽容性;(11)好印象;(12)同众性;(13)遵循成就;(14)独立成就;(15)精干性;(16)心理性;(17)伸缩性;(18)女性化。加州心理测验,经国内学者李本华、杨国枢二氏修订为中文,称为青少年心理测验,并经标准化,于1982年由台湾台北[张老师]月刊杂志社出版。该测验适用对象为国中以上各阶段学生及成人,记分方式采答案卡手记分,已建立常模,在各年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撰写科技论文的重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