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人刺客信条兄弟会修水渠渠

一辈子一道渠:贵州遵义老支书坚持修水渠36年_凤凰资讯
一辈子一道渠:贵州遵义老支书坚持修水渠36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的无悔人生你可曾想象,没有水的日子怎么过?你可曾思量,36年做一件事情,你会做什么?贵州遵义草王坝村,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山峰
在水渠惊险处,黄大发低头侧身通过,身旁就是悬崖。   新华社记者刘续摄原标题: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的无悔人生你可曾想象,没有水的日子怎么过?你可曾思量,36年做一件事情,你会做什么?贵州遵义草王坝村,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山峰藏得死死的村庄。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吟唱着一首心酸的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日日夜夜的求。村里有一位老人,今年82岁,他和大山较劲,用36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修水渠。这条水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这位老人,就是草王坝村的老支书,名叫黄大发。这个横跨36年的故事,是一段注定流芳后世的佳话。立誓有条汉子不认命&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要有办法早就有了,老天爷不长眼,咱们村就是没水的命。&的确,草王坝没水不是一天两天。石漠化严重,全村灌溉和人畜饮水,要不靠山坡自渗水,要不守着一口望天井不分昼夜地排队挑水,接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一个多小时,如果想要喝山谷小河里的水,那么上下山一趟就得4个多小时;没有水,种水稻就是天方夜谭,地里几乎都是包谷、红苕和洋芋;没有白米饭吃,村里人就只能将玉米碾碎上锅蒸煮,俗称包沙饭&&人人叫苦不迭,可就是没办法,很多人干脆认命。但有条汉子不认命。1935年出生于草王坝村的黄大发,自幼父母双亡。四处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饭,住的是滚草窝和包谷壳。23岁,黄大发光荣入党,这一年,他被全村推选为大队长。这一干,就干到了70岁。&从我当大队长开始,我就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黄大发撂下了&狠话&。听说这个新上任的小伙子要引水,村里人都觉得他一定是疯了,无异于做白日梦。可谁不渴望水?祖祖辈辈的草王坝人想水想得都要疯了。即使觉得是白日梦,但大伙儿还是愿意跟着这个年轻人一块儿做。办法也不是没有。草王坝西侧有一条小河&&螺蛳水,这条小河没流入草王坝村,而是流向了相距几公里远的野彪村,只要想办法把野彪村的水引过来,问题就解决了。说得倒是轻巧。草王坝村和野彪村之间尽管只相隔几公里远,但这几公里并不是平坦大道,而是天路。螺蛳水河谷纵深切割,两岸的悬崖峭壁像一把锋利的刀,割断了草王坝村的引水路,也割断了草王坝人喝水的梦。那水,可望而不可即,草王坝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金子般的水白白流走。不如就劈山。所谓劈山,不是真的把山劈开,而是依山凿渠,一条顺着大山起起伏伏的救命渠。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十万林州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凿石,挖渠引水,一条红旗渠插在了太行之巅。同一时期,在黔北的莽莽深山里,也有一位叫黄大发的年轻人,带领草王坝村民立誓修渠,这条渠要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这是一条遵义的&红旗渠&。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农民,他们放下锄头,举起锤子,离开贫瘠的土地,踏上悬崖和峭壁。他们在凿渠,他们要引水,他们想求生。可现实却无比残酷。不懂技术,测量仅靠竖起竹竿,两边人用眼睛瞄;缺乏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作数;没有工具,操起锤子钢钎靠蛮力凿;没有导洪沟,沟渠不盖板,洪水一来,本来脆弱的沟渠被冲得稀巴烂&&烂了重新修,还没修好又烂了。修修补补十几年,办法想尽,可水就是进不来草王坝。全村人喝水的梦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被反复拉扯,最终还是破灭了。学艺他还想与天再斗一次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草王坝村,还是那个贫穷、落后、愁苦的草王坝村。穷到有的人全家只有一条裤子穿,穷到村里很多男人娶不上媳妇&&&好个草王坝,就是干烧(指干旱)大,姑娘个个往外嫁,40岁以上的单身汉一大把。&小小草王坝村,民谣可真不少,仔细一琢磨,个个因&穷&而起。想想也是这个理,没有水,没有钱,没有白米饭,哪能留得住人?哪里富得起来?哪有姑娘愿意嫁过来?多少次,黄大发徘徊在螺蛳水旁,听着&哗哗&流水声,想着水过不来,饭吃不上,村里的光棍一大把&&他何尝不难过?他何尝不想再修一次?他何尝甘愿就这样听从于命运的安排?&黄书记,是大米饭好吃,还是你们草王坝的包沙饭好吃啊?&在一次全乡大会聚餐时,干部不经意间的一句戏谑,深深刺痛了他。当时的他坐立不安,苍老的脸显得尴尬,嘴里的饭难以下咽,心里酸楚得想哭,&听了我很难受,我恨啊,可泪水只能往肚子里掉。&&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在第一次修渠失败后痛心疾首,他暗自下决心:学技术。壮志未酬誓不休。那些年来,黄大发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他背着干粮就匆匆上路。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要翻几座大山、要蹚几条大河,他都徒步过去,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学。只因为,还有一腔沸腾的血,还有一颗不甘的心,还有一个未圆的梦。1989年,枫香区水利站迎来一位五旬老汉,54岁的黄大发申请跟班学习水利技术。看他年纪一大把,又是老先进,水利站给了他一个辅导员的身份。说是学习,其实就是在工地递上传下,给技术员打杂。&印象中,他上课总是很积极,不懂就问,从不怕别人笑话。&时隔多年,当时一起在水利站学习的刘关刚对那个执着的五旬老汉记忆犹新。&当时他甚至连20公分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明白水准仪上的正、负刻度代表什么含义,整个白纸一张。&的确,黄大发闹了很多笑话,但正如刘关刚所说的那样,他不怕别人笑话。不识字,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他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不会用工具,他就在一旁专心看别人怎么用&&捧着一颗心来,这位五旬老汉谦逊得像个小学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三年的时间,他从零起步、从头开始,掌握了许多修渠的知识,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还学会了开凿技术。看上去,这位老人还想与天再斗一次。再战修不好,他拿命来换1990年,大旱。蝉喘雷干,焦金流石,100多天,草王坝村滴雨未下。龟裂的大地仿佛历经风霜后老人脸上的皱纹,清晰而深刻,无奈又哀伤。&撑不住了,孩子们没水喝一直哇哇叫&&没粮食没水,连包沙饭都难吃得上&&这是老天爷把咱们往死路上逼&&&难道草王坝人只能安于宿命,甘心祖祖辈辈受穷?黄大发手一挥,脚一跺,心一横:&再修一次渠!&1990年冬天,寒风怒号,折胶堕指。从草王坝村通往县城的崎岖小路上渺无人烟,可有一个矮小佝偻的身影在这条小路上走了整整两天&&这条路他走过一次又一次&&黄大发要去县水电局给饮水工程立项。这一路怀揣着的是草王坝人千百年的梦,是草王坝村家家户户的命。徒步跋涉了两天的黄大发,下午终于走到了县水电局。此时,瘦弱的身躯已经没几分人样,可眼神并不改当初,一样铿锵、坚定。不巧的是,水电局领导当天下乡了,不在单位。黄大发就打听到县水电局副局长黄著文的家庭住址&&晚上7点,黄著文回到家。在家门口,他看见一个瘦弱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身上穿着破烂单薄的衣服,脸上冻得红一块紫一块,一双磨破了的解放鞋,露出脏脏的脚趾&&&我是草王坝村的村支书黄大发,来找你给我们村的饮水工程立项。&&这么冷的天,你怎么来了,快进屋说。&&我想着天气这么冷,领导应该在单位或者在家里,没想到下乡了&&&终于,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草王坝水利工程批复了!县、乡政府从当时拮据的财政里划拨了6万元资金和19万公斤玉米。可水利站要求:如果村民们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3万元作为规划押金,技术人员就能马上到位。明知筹钱很难,但黄大发一声没吭,当天就火急赶回村里开动员会,挨家挨户做工作,&尽管很难,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要紧紧抓住。&1.3万元,全村一起集资。可这对于当时穷得叮当响的草王坝村,谈何容易?被贫穷和干渴冲散的人心还能聚齐吗?还有人愿意跟着黄大发一块儿做梦吗?果不其然,在动员会上有村民发难,为首的就是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大发,你要是能把水引过来,我拿手心板煮饭给你吃&&你要是能修好渠,我买烟花给你放&&&但散会后,杨春发还是悄悄地将钱塞进黄大发手里,黄大发激动地说:&舅公,你这是逼我立军令状啊!&草王坝人到底是被干旱折磨得太久了!尽管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可当黄大发再次提出要动工修渠引水时,村民们还是兴奋得像炸开了锅。&黄支书,我们跟着你干!&凑不出钱的就借钱,借不到钱的就卖东西换钱。豆子、鸡蛋、蜂糖&&朴素的草王坝村民走到80里外的甘溪集市,吆喝声一阵接着一阵。当天晚上,乡亲们打着火把,拿着皱巴巴的零钱,交到黄大发手里。看着大伙儿凑来的救命钱,盯着乡亲们质朴的眼神,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作保证,我拿命来换!&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黄大发带领村民一头扎进深山开工凿渠,沉寂数十年的大山再次沸腾了。攻坚人心齐,泰山移在没有水的地方修水利,怎么修?和水泥灰沙得用水,浇湿渠基得用水,怎么办?只好将水引一截修一截&&在悬崖峭壁上修水渠,怎么修?人在腰间拴一条缆绳,从山顶一尺一尺试着往下放。人悬在半空中,从谷底看,像极了一只扑腾的鸭子&&故事远不止这么简单,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辛酸。开工第一天,头炮就打&哑&了。石头砸烂了山下村民家的香火位,&村民骂我,要打我,还要拉着我跳崖。&黄大发只好挨家挨户赔笑脸、赔损失。放炮需要炸材,黄大发就去很远的李村买了背回来。脚底磨破了皮,汗水湿透了衣,无论磕绊摔跤,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如一。修渠需要水泥,得去城里拉回来。有一次行至途中,天降暴雨,车陷入泥潭,进退不得。天黑了,黄大发叫司机到人家里找睡处,而自己却睡在水泥包上,被蚊虫咬了一夜&&他是真心怕这&宝贝&被偷啊!绝壁凿渠,每一处都充满未知和危险。擦耳岩是最险的一段,壁立千仞,岩壁中间有个凸起,挡住了视线看不到前面情况,悬崖上没有树枝,全是秃岩,稍有不慎便一命呜呼。&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不干。&没人敢动工,连请来的施工队也停下了手脚,黄大发就用大绳把腰拴着,自己带头翻了过去&&日复一日不停歇。每天,黄大发带着200多人的队伍进山,施工队在前面凿壁打槽,村民们在后面挑土砌堡。早上出门,提一罐包沙饭,中午捡点刺刺草草点火烧热,囫囵吞下去,渴了就舀两碗河水,碗一甩、罐一扔,转身又往工地去。为了抢进度,他们不分昼夜寒暑,每天坚持苦干到天黑,才打着灯笼火把手牵手地回家。有的干脆就睡在石窝里,看星星眨眼,等日出天明。水渠一尺一米延伸,清澈的河水爬上了悬崖、峭壁、陡坎。千百双手,一颗颗心,水每向前流一寸,草王坝人的梦就更进一步。苦心人,终不负。1995年,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了!3年来,到底放了多少炮,炸了多少岩石,凿了多少方土,断了多少钢钎,坏了多少锤子,没人能够数得清。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沟边,人山人海,鞭炮声、鼓掌声,不绝于耳,杀猪摆席、搭台庆功,好不热闹!这是草王坝人最高兴的一天,梦终于实现了!村民拥簇着黄大发上台讲话,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眼泪顺着黝黑、皱褶的脸庞哗哗往下流。60岁的黄大发哭得像一个孩子。新生幸福的歌声心头飞1995年端午节,当汩汩清水从沟渠一泻而下时,草王坝全村老少向自家的旱地飞奔而去,欣喜地看着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变成稻田。从此,草王坝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滴水贵如油的历史。白米饭可真香啊!这年春节,草王坝家家户户把平日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锅&敞开干&,村民徐开伦一口气吃了五大碗。可捧着白米饭的黄大发再次落泪了,他哭得十分伤心,&这香喷喷的白米饭,我的女儿和孙子永远吃不到了&&&黄大发的二女儿黄彬彩是在1994年离开人世的,时年22岁,风华正茂。那年修渠正到要紧处,黄大发一头埋进深山。女儿黄彬彩突然病倒了,游医检查后说是肾炎。&她全身都肿了起来,躺在床上高烧不退,嘴里一直喊痛。&黄大发的妻子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女儿当时叫痛的模样,每每谈起,眼泪都止不住地掉。说到底还是因为穷,没钱去医院,只能吃草药。采的草药吃了90多天,女孩最终还是没能撑住。&那天日头还没到中天,就听见有人在山脚远远地喊。&声音传上来,是女儿黄彬彩没了,黄大发两眼一黑,差点从悬崖上栽下去。黄彬彩的坟在通垭湾的山上,山顶可以俯看到凤凰山,凤凰山的背后住着黄彬彩的恋人,两家早已把婚事定在了渠通之日。女孩坟前植了一株当地叫&羊舌条&的灌木,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它也随风飘扬起白色的小花,素净淡雅。令人悲痛的是,仅仅几个月后,黄大发13岁的大孙子突发脑膜炎,病来得急,等全家人从工地上赶回家,孩子已没了气。白发人送黑发人,原本老两口的棺材,留给了可怜的女儿和孙子。36年修渠引水,黄大发带领的施工队伍没有一个人丢掉性命,可他家里的两位亲人却离开了人间。有水了,重要的是如何发展。水通之后,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展&坡改梯&。&我们村耕地少,要想真正富起来,就要搞&坡改梯&。&农闲拼命干,农忙抽空干,草王坝村的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上,10万株温州蜜桔、李子已经开始有收益,家家户户的猪、羊、牛、马、鸡、鸭也大大增加&&通渠的那一年,草王坝也通了电,不少人家里买了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通电那天,村民们通宵开着灯,一直唱啊跳啊,高兴得睡不着觉;紧接着又修了通村路,通路那天,大人领着小孩在路上跑来跑去,蹦跶着不想停下来;再往后,村里的小学新址落成,建砖木结构&品&字形的小青瓦校舍三幢,如今已有学生50多人&&黄大发从支书位置退下来至今已有十来年,可他并没有闲着。张家院子坐坐,李家院子摆摆龙门阵,大道理讲,小道理谈。他的心始终系着村子,想让草王坝这个穷窝窝早点富起来。&种蔬果效益高,但一开始群众观念难转变,以往温饱有余才搞点果木,我就带头栽上了柚子。&在他和村&两委&的努力下,村民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去年底,草王坝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不怕山高石头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岩引水造梯田,穷村变成金银窝。&如今的草王坝,虽然还没有整体脱贫,但村民的荷包日渐鼓了起来,幸福的歌声从草王坝人心头飞出。初心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1992年底,新上任的乡长商顺模十分奇怪,为何草王坝村一半以上的户数姓徐,这么多年却选择一个姓黄的人做支书?&是公心!&每每谈起老支书,70多岁的老党员徐开伦都竖起大拇指。&对他来说,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遵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刚平跟黄大发打过几次交道。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头上压着粮、油、烟、猪、人五大指标。&乡、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到农户家里牵牛牵猪、揭瓦拆房比较普遍,黄大发不肯这么干,在乡里是有名的&刺头&,敢对我和书记拍桌子。&商顺模说。修渠那几年,车子拉来的水泥堆得像山一样高,车厢里洒落一丁点,黄大发都要清扫入库。有一次老伴儿扫了多半碗水泥,想着补补家里破损的灶台,黄大发一把拉住。&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对母亲急吼。&二儿子黄彬权说。&那时候买炸药水泥,过他手的钱有二十来万,硬是没出过一分差错。&往事历历在目,村里的老会计杨春有拍着手说,&抠啊,他真的是抠得很。&修渠时工地上天天要钱付账,三天两头俩人就往镇财政所跑。住,3块钱一晚的旅社;吃,就将就一碗饭,不然就一块泡粑。&沟是我修的,我放心不下,随时都牵挂着。&时光逝去,但初心不变、本色不改,退职后黄大发仍然带领村民修沟补渠。&只要是黄支书带头决定的事情,我们二话不说就跟着干。& 一呼百应,村民们将渠取名为&大发渠&。2014年10月,照习俗,黄大发提前一年过八十大寿。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活了80岁,最远的地方就去过遵义市,我想有生之年去省城看看。&去省城的当天,黄大发和妻子特地穿了一身新衣服,帽子洗得一尘不染。陪同的乡干部徐飞还没到,老两口就早早等在路边。到了贵阳,黄大发既没去景点,也没去商场,而是要求直接去省委。&老支书在省委有相识?&徐飞心里一阵嘀咕。进了省委大院,黄大发却不进大楼,根本没有找人的意思。&就见他挺起腰,注视着大楼,还有远方飘扬的五星红旗,一言不发&&&这是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初心!在黔北深山当了几十年村支书的黄大发,在耄耋之年,想来省委看一眼,看看党组织到底是什么模样。当天,黄大发就回草王坝了。回途车上,徐飞问:&老支书,落心了没得?&&落心了。&多少年滴水贵如油,如今一渠春水流入草王坝家家户户。多少年天黑孤村闭,如今这里夜晚如同掉下星星一片。多少年山深人绝音,如今通村路将草王坝与外面紧紧相连。青山不负英雄志,流水有情入心田,奔腾不歇的渠水悠悠长长,拍得悬崖直作响,崇山峻岭再难阻隔。阳光下的草王坝,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
[责任编辑:李明1 PX038]
责任编辑:李明1 PX03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6983
播放数:593755
播放数:1839301
播放数:5808920||||||||||||||||||||||||||||||
投稿邮箱:.cn
电话&传真:7
当代愚公 贵州一村支书悬崖峭壁修水渠
发表时间: 日 12:16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黄大发,82岁,是贵州省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支书,“2016年贵州榜样?最美人物”。1959年,黄大发带头开始修建水渠,1995年的端午节,这条由黄大发带头“要用生命去换”的人工水渠,经过了36年的修建,水渠建成通水,乡亲们爱惜地以黄大发的名作为称呼:“大发渠”。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中新网遵义4月18日电 题:大山深处当代愚公
  记者张一凡
  黄彬花对父亲黄大发多少有点怨艾。“1992年姐姐患肾炎走时只有23岁,落气(方言:离世的意思)时爸爸不在身边,我满山去找,那时他带着人在修沟。”那一年黄彬花13岁。同年,父亲唯一的孙子、13岁的侄儿,因为脑膜炎没得到及时救治而夭折。“家里人都忙着义务修沟,有点钱也拿去了,穷得只有间破屋,爸爸和妈妈拿出了自己的棺木安葬他们。”
  黄彬花提到的“沟”,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是黄彬花父亲村支书黄大发带头“要用生命去换”的人工水渠,乡亲们爱惜地以黄父的名作为称呼:“大发渠”。
“大发渠”经过3个村庄、十余个村民组,横跨三座大山,三道绝壁,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其中有170多米悬挂在寸草不生的绝壁上。贺俊怡 摄
  父亲黄大发,是贵州省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支书,“2016年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草王坝村隶属的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是中国建制最早且单一冠名仡佬族的少数民族乡,距历史名城遵义主城区7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65公里,是国家一类贫困村。1995年前,缺水、不通公路,6个村民组167户人家980口人,年人均粮食150斤,人均收入不足100元。
  孤儿黄大发出生于1935年,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成人、成家,2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开始担任过大队长、支书。让乡亲们有水喝、吃饱饭,能通路、能通电,让孩子们有文化,是黄大发质朴的心愿。“大家信任我,我要做出样子。”
  黄彬花儿时的记忆多半是与修渠有关。村里缺水,吃的是泥凼里的雨水,要喝上清洁的水需要用两三个小时挑一担。过去,日常一盆水澄清的部份用来喝、煮饭,洗菜的水是淘米剩下的,淘米水放清亮了用来洗漱,洗漱的水最终用来煮饲料喂猪,那时村里的猪最大长到七、八十斤。
图为黄大发妻子展示黄大发当年获奖的证书。贺俊怡 摄
  大发渠修了36年。第一次是1959年,因为经验不足以失败告终,1989年,54岁的黄大发用了3年多的时间,脱产跟班到县水利工程上去学习,1992年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再次启动修渠工作,经过他的苦口婆心地动员,乡亲们每一家都派出强壮劳动力参与修渠,当年修渠的几位元老至今还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
黄大发家里依旧简陋的橱柜。贺俊怡 摄
  1995年端午节,水渠建成,涓涓举清水顺流而下,1979年出生的黄彬花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那一天乡亲们杀猪庆贺。
  “大发渠”解决了沿途3个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1200多人获益,水田灌溉面积从240亩增加到720亩,水稻年产量从过去的5万多斤到如今的80多万斤。
黄大发带领村民巡渠护渠。 贺俊怡 摄
  从过去喝水都困难到家家户户添了洗衣机,生活方式有极大改变。“村里人搞起了养殖,少的养两、三头猪,劳动力强的养了上几十头牛、上百只羊。”黄大发的二儿媳妇王正巧笑眯眯地说,“猪儿都长到千斤重了。”这个从外村嫁到黄家的媳妇今年53岁,见证了村子的变迁,儿子的夭折她虽令她伤感却也坦然:“想想那么难修的沟,多的时候300多人,少的时候也有100多人,全部在在崖上干活,没出过任何事故,个人的心苦一点就苦一点吧。”
水渠解决了沿途3个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1200多人获益,水田灌溉面积从1995年以前的240亩增加到如今的720亩,水稻年总产量从5万多斤增加到如今的80多万斤。贺俊怡 摄
  修渠期间,黄大发过手物资和钱款不少,可是“他抠得很。”当年的会计这样说,“落在地上的水泥,她老婆拿着碗想要一点修补灶台,他都不给。”村里人都还记得,他穿着露脚指头的解放鞋背炸药的情景。
  2017年3月中旬,记者来到草王坝村。从高速路拐入进山的公路,远远凭借当地人的指点才隐约看到在垂直的崖壁上、在葱茏的山腰间“大发渠”细如丝线。蜿蜒在贵州大娄山山麓崇山峻岭间的渠,经过3个村庄、十余个村民组,横跨三座大山,三道绝壁,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其中有170多米悬挂在寸草不生的绝壁上,仿佛有一条细细的拉链缜密地咬扣在垂直的岩壁上,离地很高,离天很近。
   黄大发到村小学给学生讲修大发渠的故事。贺俊怡 摄
  近看“大发渠”,确实像一条沟:渠两肩均宽刚刚够60公分,内渠均匀地保持在40公分。这近10公里的水渠,全靠人工用油钻机、钢钎和铁锤硬生生地凿出,一包包炸药炸出来。
  “这是人间的奇迹。”从事水利工作30多年的播州区水利局原副局长黄著文这样评价渠和黄大发,“这是活着的愚公。”
  有专家为记者换算一笔帐:当年黄大发得到乡水利局38万斤玉米和6万元现金的支持,加上当年村里人投工投劳的折算,按当下的物价核算,相当于50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而大发渠工程量及施工难度早已远远超过价值500万元的工程。
  竣工多年的水渠一直稳定运行,“这得益于一是修建质量好,二是管护好。”专家如是说。
  村里人也印证了专家所言:“老人家当支书时每隔三五天就上渠巡视,70岁退休了,上渠更是勤快,发现哪里有点小问题,他一招呼,我们就拿着工具跟着去。”村民雷文刚说。
  水通了,黄大发其他心愿也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个个变为现实。依托贵州省村村通公路政策支持,黄大发又争取了通村公路建设项目,1995年公路通进了村子。
  “再争取!”黄大发带领下村民扛电杆、架线路,让电灯在山里亮了起来。
  黄大发亲自协调学校用地,把昔日老旧的小学校搬到了村头,修建了新的校舍年轻的校长王明贵兴奋地告诉记者,20多年来,从这个小学走了23名大学生,1名博士。
  “不准赌博、不准喝酒、不准抽烟,这是我们老爸立下的规矩,前面两个我都遵守了,就是烟没法戒掉。”黄彬权挠着头说。
  黄大发说:“我是党员、干部,如果赌博就会与人有金钱上来往;如果喝酒,就会难免有说话做不到的时候;如果抽烟,会接别人递过来的烟,这样一来办事也不能秉公了。”
  “爸爸当了45年的村干部,每次换届他都全票当选,靠的就是这样清白无私。许多人会离开世界,不过我们觉得爸爸值得,因为有这条渠。”黄大发的每一个儿女都这样说。(完)
海外刊贵州-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修水渠两头是赤裸“名声工程”
来源: 南方网作者: 范子军
“民生工程”屡成劳民伤财、干涸民心的“名声工程”,到底该谁担责又该由谁来追究责任,不能再没个说法,听任其一再重演了。
  “水渠里根本没水,还是靠天吃饭。”10月22日,正在田里收割稻谷的村民薛志民(化名)等人指着田里干涸的水渠,情绪激动,“水渠就是个摆设。”广东五华县水寨镇政府榕树村、岗阳村、坝心村三个村的村干部在谈及灌溉水渠时,不约而同地用“豆腐渣”来形容这项工程:“两头修得好,中间却没修,怎么可能来水。”(10月29日南方农村报)
  真让人哭笑不得又匪夷所思,官方修水渠竟然想出这等“绝招”,叫人简直叹服得五体投地,见过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没见过如此有心计和窍门糊弄政府和群众的,就连水寨镇官员都表示,“搞不懂。两头修得再好,中间不行,水怎么过来?”然而,就是这样没出过一滴水的水渠还是“竣工验收”了。
  据报道,这一被列入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计划项目的鸡子社水库灌区改造工程,全程约8公里,省财政拨款360万元,县财政出资45万余元,总投资约400万元。经费不足的理由显然站不住脚,且不说理当看钱办事,业内人士更指出,每米水渠五六百元成本不小了。怎能不给人留下巨大的遐想空间?
  只修两头不修中间,一头骗取上级满意,一头哄得群众开心,捞取名声、政绩,却留下一个摆设。这不正是那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名声工程的生动写照吗?就在最近有报道披露,山东省商河县投资数千万元的小农水项目,宣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省里认可、造福于民的优良工程”,未经使用就大面积报废,何尝不是只修两头的“名声工程”?
  由此让人禁不住联想到,有偷懒的小学生为了应付作业,想出只做前面和最后几条,试图蒙混过关的鬼主意,当然终究是骗不过家长和老师的眼睛的。那么这种“只修两头、不修中间”,中看不中用的“豆腐渣工程”屡屡曝光,有关“家长”和“老师”难道就不认真检查“作业”吗?发现问题又是如何处分避免再犯的?“民生工程”屡成劳民伤财、干涸民心的“名声工程”,到底该谁担责又该由谁来追究责任,不能再没个说法,听任其一再重演了。
责任编辑: 郊北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水渠修复申请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