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为什么不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瓶颈有哪些

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移动互联网之间创新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发达国家纷纷作出战略部署,抢占机器人产业制高点。
《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部署。今年4月,《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印发,强调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学者看来,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有助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强调“产业回流”,更加重视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力图增强国际竞争力。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成为国际间竞相争夺的新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王喜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快速发展的数字化以及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社会正在不断现实化,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巨大转机。欧美各国已意识到这一巨大变化,开始谋划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机,掌控新一代机器人技术与市场主导权。王喜文说,近3年来,美、德、法、英等机器人产业强国陆续出台有关国家战略,将机器人产业视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阳华看来,在产业技术层面,随着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机器人产业渗透融合,机器人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产业政策层面,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或“再工业化”,试图借助智能制造技术重拾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机器人作为衡量一国科技与工业化水平的标尺,自然受到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重视。
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李贻斌表示,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今后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它可根据作业对象的变化、作业对象位置的变化,自动地改变自己的作业程序,还会根据声音命令进行作业。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向着标准的机器人系统、机器人作业单元方向发展,为机器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将从单纯的工业领域向服务领域发展。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
在受访学者看来,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机器人产业发展有助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李贻斌认为,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工业机器人的价格逐渐降低,寿命逐渐延长,机器人越来越智能,相对于人工劳动力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廉价,工业机器人使用受到限制。但随着工业机器人价格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工业机器人的成本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王喜文告诉记者,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报告称,对于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出口大国,工业机器人将为该国节省约18%的劳动力成本。过去20年,受益于廉价劳动力,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现在正面临着工资上涨带来的挑战。经历多年探索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背后,虽然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的因素,但现实层面,主要还是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在黄阳华看来,一是生产成本层面,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加上新生代工人的高流动性增加了企业用工管理成本,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面临削弱的趋势;二是产品质量层面,企业利用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装备,有助于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改变过去依靠“降成本”来提高产品性价比的“老路子”。
面对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有人担心,机器人时代到来会造成大面积失业。对此,黄阳华说,机器人与历史上相继出现的蒸汽机、计算机类似,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是结构性的:在部分岗位被取代的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例如,机器人应用会创造出人机协作和机器人管理的用工新需求。“当中国制造不再一味地依靠价格竞争,而是更多地依靠质量竞争,这就构筑成了‘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的微观基础,这是机器人对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意义所在。”
重视需求因素的积极作用
在受访学者看来,虽然市场潜力巨大、战略意义重大,但我国机器人产业作为技术和市场上的“后来者”,面临的挑战也是相当严峻的。
“尽管我国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较多,但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完成向市场应用的转化。”在王喜文看来,机器人技术属于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技术。目前,我国机器人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核心技术及专利支撑不足,有着明显的差距。
黄阳华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一是技术能力积累不足,价值链高端环节掌握能力较弱,集中体现在决定机器人性能的核心部件和关键系统严重依赖进口,高端应用市场几乎被外国机器人企业垄断。二是本土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盈利水平较低,持续创新所需的长期投资难以保障。三是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国产机器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企业也难以形成长期的投资预期。
巨大的本土需求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发展本土机器人产业应该坚持供给侧与需求侧双管齐下,更为重视需求因素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黄阳华表示,本土机器人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贴近本土市场需求、快速响应用户服务需求的优势,在资金和知识上“反哺”上游的装备研制环节,有可能产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未来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将大规模应用更高端的智能机器人。”在王喜文看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应该积极与《中国制造2025》相衔接,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引领下,资本市场应该加大对“扩大市场应用”和“突破技术瓶颈”方面的投资,加快掌握机器人领域话语权的步伐。
王喜文建议,要加紧制定“机器人+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推广各个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在他看来,只有站上机器人的技术高端,实施“机器人+”行动计划,在各个行业大力推广机器人应用,才能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发展。-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瓶颈:国外机器人品牌占据中国九成市场
来源: 新华网作者: 毛振华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正在将工业机器人作为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但是仍然面临着应用不足与核心技术落后的巨大瓶颈。
  在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身穿骨骼机器人的截瘫患者开出的第一球,引发了全球惊叹。在当今世界工业领域,机器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者”。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正在将工业机器人作为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但是仍然面临着应用不足与核心技术落后的巨大瓶颈。
  工业机器人代表未来生产力
  在制造业领域,面对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日益迫切。在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制造业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预示着未来不久工业机器人或将掀起新的工业革命,占据技术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下降。一旦工业机器人技术普及,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因此,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国际市场形势来看,大力发展与应用工业机器人势在必行。
  工业机器人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装备,技术附加值高,应用范围广,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机器人产品发展速度加快,年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2004年增长率达到创记录的20%。其中,亚洲机器人增长幅度最为突出。
  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快速推广,主要基于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天津钜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精密模具的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该公司经理徐贵奇告诉记者,现在一线普通工人月薪至少在三四千元,有一定技术的工人收入堪比“北上广”白领。
  记者从国内举办的多场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注意到,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安卓系统操控的工业机器人,成为不少装备制造企业解决人力成本上涨压力的“法宝”。作为一汽丰田供应商之一,天津神技夹具设备有限公司营业部负责人刘莉表示,公司近几年抓住市场需求,推出了一批符合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工业机器人,它们大都轻量小型化、低成本简单路线施工、稳定性好。去年仅几个月这种订单就超过了400多万。
  为苹果手机代工的富士康已宣布,计划在组装线部署100万台机器人替代人工重复性手动操作。而专业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史陶比尔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其订单量每年增长都在40%到50%。
  华鑫证券发布研报指出,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倒逼制造业企业产业升级。中国机器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行业存在长期投资机会。
  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仍显不足
  我国是国际市场上工业机器人的重要购买商,2013年工业机器人购买量是全球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已经超过了以技术利用见长的日本。总部位于德国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也指出,中国在2012年买入36560台工业机器人,同比增幅高达60%。
  近日在天津举行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表示,中国近5年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增长了2倍。据行业研究机构高工产研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值空间在3100亿元至6880亿元。
  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的“中国创造”品牌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在今年举行的中国国际制博会上,国内工业机器人生产商崭露头角。除了那智不二越、西门子、日本安川等国外工业机器人企业参展外,上海发那科、大连光洋等在现场展出了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编程机器人等。大连光洋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控系统,终结了中国高端数控系统不能自主制造的历史。
  尽管中国是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但日本仍是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遥遥领先其他国家。2012年日本使用的机器人数量超过31万台,中国和美国分别是9.6万台和16.8万台。
  因此,2014年仅仅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力的元年,如果以25%的复合增长率推算,中国机器人保有量到2025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蔡鹤皋坦陈,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一直处于落后地位。
  因此,摆在我国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拉近与国外的差距。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和下游应用。其中,上游中国欠缺,与国外技术差距较大。关键配套的单元部件和器件始终处于进口状态,一台进口的减速器约占机器人总成本的35%。成为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成为各地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的重要推动力,但由此形成产业过剩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天津公布的《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到2015年形成年产各类机器人5000个的生产能力,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沈阳抚顺新城去年也宣布要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500亿元;山东青岛新区规划了1000亩土地,计划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上海、沈阳、哈尔滨、常州等地也已规划和建设机器人产业园。
  多元鼓励与统筹规划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技术:传感器、人工智能及自控技术,而技术是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取得突破的关键是技术突破,必要的国家政策支持是重要前提。
  为此,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广、应用机器人和促进机器人研究开发的倾斜政策。一方面,吸收日本经验,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应用机器人。比如对机器人用户给予一定资金补贴;针对喷涂、铸造、采矿等特殊工种,可以通过劳动法强制采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从而增加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数量。
  另一方面,政府在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能够给装备制造行业多提供一些支持,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虽然中国有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但各家研究过于封闭,机器人研发力量分散,同一技术研究重复过多。”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指出,需要鼓励企业投身产业链各段的发展,尤其是关键零配件的研发,使我国工业机器人真正形成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
  在中山市八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业务经理任道冠看来,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小企业应强化联合,合作开发与市场对接的核心技术,共同拥有技术产权。颖元科技有限公司电控经理彭文凯也期望企业自发联合形成技术创新合作联盟。
  而对于潜在的产能过剩危机,除了市场的优胜劣汰,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建议有发展计划的园区要认真审视自身能力,包括是否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是否具有庞大的市场辐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非常明显的材料基础等,以此判断产业园区做强的可能性,从而做出选择。(半月谈,记者
  扩展阅读
  上海等地密集引进机器人 国产品牌不足1/10
  便宜的十几万元,至少5年寿命,不要工资,不用上五险一金,不会和老板吵架,没有休息日,不会主动离职,干起活来以一当三。
  如果你是老板,这样的“员工”你要吗?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然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口红利持续消失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业内专家认为,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将成为必由之路。未来3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北汽、奇瑞、富士康和京东方等都有“机器人计划”
  在国外,机器人集中在汽车和电子行业,同样,中国机器人最淋漓尽致的应用也是始于汽车行业,机器人占整个劳动力的比例最高达到80%。“北京现代的生产线上已经见不到一个工人。”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赵海山告诉记者。
  奇瑞公司甚至专门成立了机器人公司,并于2012年宣布将自己研发的200台机器人投入应用,将在3年内打造初具规模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2012年底,富士康开始在生产线上推广机器人,并表示到2014年要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来取代生产线上单调、重复性高、危险性强的工作。这个曾经饱受员工跳楼困扰的企业甚至宣布,将于3年内在其配装生产线部署100多万名“机器工人”。
  “十几、二十几万一个机器人干起活来能顶3个工人,竞争力太强了。”京东方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京东方北京的8.5代线面板工厂中已经启用大量机器人操作员,他们希望启动1000个机器人计划,以实现扩产不增工的目标。
  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和用工难是企业选择“机器换人”的重要原因。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刘厂勇告诉记者,我国劳动力成本年均增幅在10%~20%。高危、重复、繁重、特种作业用工荒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荒成为机器人计划遍地开花的原因。
  “原来机器人价格很贵,企业可能不会考虑,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机器人的价格以每年4%的幅度下降到了低点,这使得机器人广泛应用有了很好的性价比。”刘厂勇说。
  全球1/5机器人在中国,国外机器人品牌占据中国九成市场
  2011年,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仅过了两年就被中国赶超。2013年,中国取代日本,以购买了世界上1/5的机器人产量而成为世界最大机器人市场。
  但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依然大而不强。据悉,德国KUKA、日本FANUC、瑞士ABB和日本安川四大机器人企业都已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意大利、美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主要地区。有数据显示,这些国外机器人品牌已经占据国内90%的市场,国内近百家企业占有不到10%的市场份额。
  据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题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介绍,虽然发展迅速,但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在总体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国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企业多数是单件小批量生产,关键配套的单元部件和器件始终依赖进口,使得我国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这成为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赵杰认为,造成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原因是,虽然中国有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但是各家研究过于独立封闭,机器人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术重复研究,浪费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和研发时间,“具有较好的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基础的企业纷纷转入机器人整机的生产,没能形成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
  上海、天津、青岛和重庆等集中上马机器人产业园,专家称不必担心“野蛮生长”
  这样一块大蛋糕,不仅吸引了产业界和资本界的目光,也让各地政府发现了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机会。
  以上海为例,今年4月,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获批,计划实现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该园区到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机构600家,2020年争取达到600亿~800亿元的规模。
  此外,天津市也提出布局发展工业机器人、警用机器人、安全机器人、矿山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用微创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沈阳抚顺新城则号称要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500亿元;山东青岛新区更是规划了1000亩土地,欲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重庆拟在两江新区规划建设一个占地2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目标到2020年,集聚200家以上企业,形成10万台工业机器人、100万台服务机器人、1000台特种机器人的年产能,实现年产值500亿元……
  产业园占地面积一个比一个大,规划产能一家比一家高,短短几年时间,我国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就已经达到100多家,业内人士开始担忧,机器人会不会重蹈光伏的覆辙?
  赵杰担心,在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迅速增长的形势下,大量企业看好工业机器人市场,蜂拥而上、良莠不齐造成国内工业机器人恶性竞争,使得国内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利润降低甚至无利润可图,加上各地区机器人产业园的重复建设,最终将会制约国产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有专家表示,在短期来看机器换人是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这么豪爽地花重金购买机器人来作业。企业一定会关注机器人替代人的投资回报周期,经济型机器人并不代表低成本,大规模的机器换人时代还远远没有开始。
  然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鹤皋为代表的一批专家依然看好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我们的制造业机器人不是多了而是少得可怜。”蔡鹤皋向记者表示,发达国家如德国,每万名工人中就有300多台机器人,而我们只有15~20万台左右,机器人平均占有率甚至低于朝鲜。
  对于几乎所有新兴产业都会经历野蛮生长、重复建设和一窝蜂现象,蔡鹤皋也并不担心,他对记者表示,日本的机器人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最后经过兼并收购形成了十几家大企业,“希望能够经过几年的实践,大浪淘沙,让那些在技术、经济上具备实力的企业能够沉淀下来,使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责任编辑: 钟素萍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中国工业机器人突破技术瓶颈 市场将逐步扩大_商业观察_股城财经
中国工业机器人突破技术瓶颈 市场将逐步扩大
发布:股城财经
记者获悉,中国进口替代项目RV减速器正在突破大规模生产的瓶颈,产量逐步增加。通常,一台工业机器人需要的精密减速器中所需的RV减速器占比约为60%至80%,是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中国工业机器人
减速器成本占到整台机器人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精密减速器也一直是国际机器人巨头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之一,外资巨头可以从其战略合作伙伴优先拿到批量、质优、价低的减速器。
而国产机器人企业由于需要进口采购零部件,加上进口关税和采购平均单价高,在与外资品牌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价格优势,利润低微。
以前,中国减速器依赖进口,除了技术差距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太小,难有规模效应。随着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减速器市场空间被迅速放大,也初具经济性规模的条件。
高工机器人分析师卢彰缘预计,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放缓,仅为6.5%。但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速超过20%,继续领跑。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预计增幅将超过20%,且在全球销量的占比有望从32%提升到37%。国产减速器和伺服等关键零部件占比随之也将逐渐提升。
中国企业布局精密减速器已经有若干年,最近迎来了量产时点。国产精密减速器主要由南通振康、秦川机床、武汉精华、浙江恒丰泰和浙江双环传动提供。据介绍,南通振康RV减速器产量已经突破万台,秦川机床RV减速器生产线已经打通,产量正在逐步上升。其中,秦川机床的RV减速器是国家进口替代项目。
半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秦川机床9万套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技术改造项目、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生产线两项合计投资3.14亿元。上市公司双环传动的募投项目、工业机器人RV 减速器研制及应用示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为什么中国不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现今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瓶颈有哪些? - 知乎245被浏览17141分享邀请回答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产业升级和转型这几个词,从我开始听到到现在国家在中央层面已经喊了十多年了,但是要说真正让人感觉产业升级和转型迫在眉睫,不升级不转型就死的时间段也就是08年以后,但我认为严格说应该是11年开始,也就是这几年,大家才真正认识到制造业自动化迫在眉睫,因为虽然十几二十年一直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都在持续上升,但是自从08年后的四万亿鸡血以及之后的通货膨胀指数飙升,劳动力成本和其它各项成本的突然飙升,才让企业家深刻体会到人工的昂贵以及这种人工的制造业不可持续。
国内为什么不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瓶颈有哪些?
所以,这一两年产业升级以及自动化,也就是国家提出的&两化&&&&&信息化和自动化,这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中央层面高度重视,已经在开始着手顶层设计,既然是顶层设计,那么当然国家是大力支持和扶持的,也在对很多进行自动化改造升级的企业进行补贴。财政方面,银行贷款也优先这类型企业,也就是所谓的先进产业,所以,在国家层面,是大力鼓励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的,而题主问为什么不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我想说,这不是国家不支持的原因,而是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导致有心而无力。
既然国家鼓励和补贴,那为什么在国内没见大范围应用和推广倒是机器人公司大把呢?首先,工业机器人产业正是国家鼓励的优先扶持和发展的先进产业,各方面政策优惠都利好,加上国内外资本的青睐,这类企业自然就多。其次,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大部分属于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这也就是说,中国工厂虽然多,员工上千上几万大工厂也很多,但是真正盈利高的不多,大部分工厂看似很大很多员工,但只不过都是在低价走量,勉强生存罢了,比如服装鞋帽企业,动辄几千员工,其实一件衣服一双鞋也就赚几块钱而已,有些还没有。那么如此低利润的产品何以容得下这昂贵的工业机器人?
工业自动化的难度和设备成本,前面已经有人提到了,此处我详细说说:
一、制造业要自动化确实不是你上一个工业机械手就解决的,因为工业机器人是没有感情的,没有思维和思考能力的,一切都是按照程序走的,这就意味着你要提前编好程序,告诉机器人怎么走怎么做,我什么东西放在哪,要移动到哪里,而且还要在规定时间执行相应命令,要做到这些,必须有个重要的配套设备&&&&夹具,夹具是固定产品位置的,一般在设置好的位置上,然后把该位置通过程序告诉机器人。
国内为什么不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瓶颈有哪些?
二、机器人的代表就是机械手,机械手有六个自由度,自由度越大越灵活,就像人的手,捆绑住限制了自由性也就灵活度降低,也就够不着拿不到放不到某个位置上的东西。
三、机器人没有任何情感,那怎么让它有感觉,那就使用传感器,让机器人感知温度和位置等信息,感觉有了,就像人的神经,感觉到了,也要有反馈和修正回路吧,这一条&执行神经&关系到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编程软件、传感器等软硬件。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技术员。
四、一条使用机器人的自动化产品线涉及到操作它的产业工人、指挥它的工程师和编程师、工装夹具、维护它的后勤技术员、
好了,综合上述一二三四点,先从软硬件上看,国内目前没有稳定性和精度高的伺服电机,在机器人上使用的诸如传感器等元件上,国内的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有,但品质真的不怎么样,这个可以关注一下中国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看那些什么国际领先,自助知识产权等类的优越感报道╮(╯▽╰)╭)。这就意味着要进口,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日本的产品,也就推高了机器人价格。再者中国虽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培养技术人员,但能真正能独立设计夹具和编写机器人程序的真没有多少,这就意味着使用这类产业工人成本较高。另外,目前世界上自由度最高的六自由度机器手,中国现在的技术靠自己不知还要多少年,自由度越高,技术难度越大,价格也不便宜。
所以,从目前来看,国内从机器人制造到产业技术人员等方面都还不具备,机器人制造主要还是依靠日本德国等国在中国的机器人工厂(那些遍地都是的国产企业就忽略吧╮(╯▽╰)╭有点低端(⊙o⊙)),高品质软硬件也依赖进口,产业技术人员匮乏,成本高昂,这里面的编程软件也基本使用外国软件,还有控制系统,就像人的大脑,也有聪明和笨的区别,体现出来就是稳定性,国内的控制系统好像基本属于空白吧!那么这一路下来的成本都不是中国的大部分低端制造企业可以承受的。
机器人商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机器人集成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