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伴接送孩子上下学的app安全吗?有家长长期在用吗?

关于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最关心的原来是它!
孩子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哪些是最常见的安全隐患?对于家长来说,针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3月27日,是第22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有家长坦言 孩子了解的安全知识比自己多
“你知道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是哪天吗?”3月20日至24日,记者分别在太原市多所中小学校门口,随机调查了50位学生家长。家长身份有机关干部、公司职员、进城务工人员、开店经商的市民等。
接受调查者中,有27位家长不能说出“安全教育日”是哪天。有13名家长表示,听说过“安全教育日”,不能说出具体时间。有4位家长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主题日,更不知道是哪一天。只有6位家长回答正确,不过他们中多数人也是参加完学校举办的主题活动才知道的。
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都表示,对孩子的安全问题非常关注,但并没有对孩子进行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在新闻或电视上看到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时,会给孩子讲一讲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学生家长刘女士说,自己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安全方面的知识,对安全知识的了解途径主要是网络、电视等。
不仅如此,在家里,家长也没有带孩子进行过安全方面的演练。学生家长曹先生说,“感觉有些意外事故都是‘小概率’,很少能遇到,所以平时也没主动去学习。”
不过与家庭比起来,学校倒经常开展安全方面的教育。曹先生坦言,关于安全知识,自己了解的还没有孩子多。
家长最担心 交通、饮食、人身安全3个方面
虽然很多家长不知道安全教育日,但他们对孩子的安全还是非常重视的。在孩子的安全方面,家长最担心的是什么?家长们给出的答案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交通安全、饮食安全、人身安全。其中,面对日益复杂的校园周边环境,交通安全最令人担心,多数小学生家长不敢放心让孩子独自上下学。
“学校相对比较安全,虽然也会有些小磕碰,但我最担心的是孩子上下学路上的安全。”秦女士说,孩子上学要过几个路口,路上车辆比较多,而且学生们喜欢路上追逐打闹,特别不安全,她每天都会接送的。
王先生的孩子已上五年级了,家离学校也较近,本来打算这个学期让孩子自己上下学,但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接送。“从家到学校有一个大路口,虽然孩子能遵守交通规则,从不闯红灯。但即使是绿灯时,很多右转车辆和闯红灯的电动车完全不避让学生,孩子们只能见缝插针找机会跑过去,我实在是不放心。”他说。
对于中学生家长来说,他们觉得最不安全的仍是孩子从学校到家的这段路程。很多中学生骑车上下学,交通安全是家长最担心的一方面。另外,学生间的暴力也多发生在放学后。“去年我儿子在学校与高年级一男生发生争执,放学时几个大孩子堵住我儿子不让走,欺负他。”一位初一学生家长说,同学之间的暴力行为也是她担心的一个因素。
常见安全隐患 交通事故、溺水、校园伤害
现实中,哪些是最常见的安全隐患?连日来,记者走访交警、消防以及一些学校了解到,校园伤害、交通事故、溺水等是他们频频提到的字眼。
小学生活泼好动,课余时间喜欢在校园里追逐打闹,校园磕碰是常见的一种伤害,体育课上的运动伤害也相对常见一些。前不久,河南濮阳一所学校发生的踩踏事件,也让不少家长担心。消防部门解释说,校园是人群密集的地方,有发生拥挤、踩踏的潜在风险。从各部门掌握的数据来看,交通事故、溺水和在校园内发生的伤害,是危及中小学生安全的几个主要隐患。
此前,教育部就曾公布,安全事故已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校园安全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包括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灾火险、溺水、毒品危害、性侵犯、艾滋病等。不过,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可以避免。
记者 杨晶
这些有用的安全知识快告诉孩子们
如何防溺水?
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一大杀手。
春季以后,天气逐渐变热,溺水又将进入高发期,家长要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骑车上下学应注意什么?
骑车一定要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谨记“五要”“五不要”。
五要: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骑车转弯时要伸手示意,横穿马路要下车推行,骑车要集中注意力,要远离大型车辆转弯时内侧区域。
五不要:不满12周岁不能在道路上骑车,不要骑车带人,不要追逐竞驶,不要脱手或手拿东西骑车,骑车时不要攀附其他车辆。
步行上下学应注意什么?
步行是中小学生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在当前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下,中小学生更要懂得步行出行的交通规则和要求。
五要:行人要走人行横道,走路时要集中精力,过马路时要遵守信号灯,要走过街设施和人行横道,要认识交通标志。
五不要:不要在道路上踢足球、玩滑板,不要嬉戏打闹,不要翻越护栏,不要随意横过马路,不要扒车、追车、抛物击车等。
乘公交车上下学要注意什么?
乘车安全主要围绕乘坐校车、搭乘公交车、搭乘小汽车等乘车方式,记住“五要”“三不要”。
五要:上车要系好安全带,要从汽车右侧下车,要在车辆停稳后下车,乘坐公交车时要坐稳扶好,儿童乘车要坐安全座椅。
三不要:儿童不要坐在副驾驶座位,乘车时不要将头或手伸到车外,不要乘坐超员车辆、农用车辆以及司机酒驾的车等。
如何防止踩踏?
不要在楼梯上玩耍,特别是楼道拥挤时必须靠右走。
严禁在楼梯的扶手栏杆处向下直滑或追逐奔跑,踩空或撞人都可能造成严重伤害。
严禁爬高或在阳台护栏上探取东西,特别是擦窗户时不要将身体探到窗户外面。
若已发生踩踏事件,正确的姿势是倒地之后手抱头、膝前屈、要侧躺。如果在人群中还没有到底,可以将手握拳肘展开架胸前,形成一个三角的姿势可以保护自己。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是哪天?
1996年3月,国家7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决定自1996年起,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并决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规定所有中小学校都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一次安全教育活动。
[责任编辑: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高军大夫本人发表
三岁半小孩子爱大喘气,还伴经常眨眼。家长要急死了。(不...
状态:就诊前
根据您描述的症状有过敏的可能性。
建议您和孩子做一下过敏原检查,可以根据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只有这样治疗更具有针对性,疗效更好!
具体检查前要做哪些准备,可以打电话咨询:
我的出诊停诊时间详见我的个人网站首页。
状态:就诊前
十分感谢您,我会尽快去您那里详细诊治。
疾病名称:过敏性咳嗽,还伴经常眨眼&&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我家小孩三岁半了,09年10月得过一次肺炎,不算严重,治好后体质变差,隔一段时间就咳嗽,去医大二院给开过美普清、返魂草,一吃上就见效。
疾病名称:咳嗽
希望得到的帮助:宝宝患有鼻炎
经常收鼻子
今年6月7日查出喉头水肿
于6月17日查出支原体感染...
病情描述:宝宝患有鼻炎
经常收鼻子
今年6月7日查出喉头水肿
于6月17日查出支原体感染 住院挂水治愈后
今年7月份开始发现宝宝白天经常眨眼
伴有半声咳嗽
晚上睡觉无影响
疾病名称:清嗓子似的干咳,伴有抽鼻子,眨眼睛动作&&
希望得到的帮助:眨眼睛害怕是抽动症,电视手机都不敢给他用,要查过敏原吗,希望得到帮助
病情描述:时间长达三个多月,总是不见好,干咳抽鼻子,有时会很用力眨眼睛
疾病名称: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咳嗽 抽动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睡眠不踏实和抽动症有关吗?有人说长大之后会自愈,我们这种情况需要看医生开药吗?
病情描述:一年前出现过清嗓子,一直当咽炎治疗效果不好,后来自愈!半年前检查出过敏性鼻炎伴有眨眼症状,去眼科开了眼药水后缓解,过敏性鼻炎一直未痊愈,后伴有过敏性咳嗽,经常性的阵咳,期间眨眼,动鼻...
疾病名称:过敏性鼻炎 经常咳嗽&&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患者男,3周岁4个月 。去年反复感冒,咳嗽,肺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多次,今年还鼻炎,常咳嗽,成天吃药也不见好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疾病名称:咳嗽加支气管炎&&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医生看了是过敏性咳嗽加支气管炎有一个星期左右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曾经治疗过医生都开一些西药,象阿奇,强的松之类的药
想得到怎样的帮...
疾病名称:过敏体质,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清嗓子&&
希望得到的帮助:用了两年的激素了,能否结合中医治疗
病情描述:从小湿疹,过敏体质,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清嗓子,身高体重不达标
主任,孩子七周岁了,从小就身上湿疹严重,由于缺乏常识一直抹药,2014年8月有一段时间运动后就会气喘憋气,休息一会儿就...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高军大夫的信息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等)的诊断与治疗。
过敏反应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变态反应科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过敏反应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变态反应科
北京协和医院
变态反应科
北京同仁医院
副主任医师
沈阳军区总医院
变态反应科
北京儿童医院
过敏反应科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济宁晚报 - 家长采用“三不原则” 孩子学会和小伙伴相处
家长采用“三不原则” 孩子学会和小伙伴相处
点击查看原图
&&&&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1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我把这种方法总结为“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我女儿圆圆4岁前的固定玩伴是婷婷和小哲,都是女孩,出生时间差不多,且在同一层楼住着。三个小家伙总是东家进西家出地在一起玩。婷婷和圆圆性格比较温柔,小哲比较急躁,常常在抢东西时占上风,发生冲突时就会狠咬对方一口。我记得有两次圆圆去小哲家玩,突然哭着跑回来,说小哲咬她了,胳膊上有明显的牙印。  我总是看看她的小胳膊,笑着对她说:“哦,又打架了。”然后轻轻地吹吹她被咬的地方,问她:“不痛了吧?”她如果说还痛,我就再吹吹,或轻轻地吻吻,妈妈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剂。她如果说不痛了,我会愉快地说,好,不痛了,那就再找小哲玩去吧。  我的态度对圆圆的影响十分明显,她往往是泪痕未干,情绪就完好如初,马上返身又去找小哲了。偶尔会表现出持续的情绪,说不想去找小哲,要自己在家玩。我也笑笑说:“好,那就在家玩吧”,随她的便。她多半坚持不了十分钟,就又想找小哲,或是小哲自己就跑过来了,两人很快又玩得热火朝天。  事实上,婷婷也常被小哲打哭,或者圆圆和婷婷有时会倚仗比小哲个子高力气大,情急之下会把小哲推倒,惹得小哲大哭。我们几个家长持有的态度差不多,当然我们都会告诉孩子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不要打架不要抢东西,也尽量用引导的方式化解她们的矛盾。同时,对孩子之间的打架吵架,我们都坦然平和,一笑了之,没有谁会在这里算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亏了,或是抱怨别人的孩子如何等。所以三个孩子一直在一起玩得非常愉快。  家长的这种态度,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地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三不原则”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这个信念的确立非常必要,它是科学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没有这个信念,“三不原则”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很多家长在开始接触到这个原则时,总是将信将疑,一旦在生活中尝试验证,绝大多数人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对儿童的能力也会就此有新的认识。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邻里小朋友的相处,在双胞胎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幼儿园或小学里,都照样管用,因为天下的孩子都一样。  家长们经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让,归因为独生子女问题,或是“溺爱”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们闹矛盾。孩子间一发生点什么事,家长马上出面,似乎不出面就没尽到责任,也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2“不吃亏”是一种隐患儿童的世界非常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现在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让别人欺负。或直接告诉孩子:你不要主动打别人,如果别人打你,你必须要还手。甚至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自我保护,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在外面挨了打,不还手,回家我就打你。  这样一种教导,可能让孩子学会不吃亏,但人生很长,“不吃亏”到底是一道护身符,还是一种隐患?发生在成年人世界中的无数事实已让我们看到,从不吃亏的人或报复心重的人,反而活在十面埋伏的危险中。  大部分“不吃亏”的人虽然可以活得一生平安无事,但“不吃亏”真的为他赢来更多的幸福了吗?我曾遇到一件事。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有一天我去接她,带她在幼儿园院子里玩滑梯时,突然听到旁边一位妈妈叫起来,原来她发现儿子胳膊上有一块青,上面有牙印,看来是被哪个小朋友咬了。这位妈妈马上声色俱厉地问孩子“谁咬的?”正在高兴地玩着的男孩被妈妈的语气吓着了,一下子哭起来。这位妈妈又大声询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谁咬的?”边说边用眼睛向周围的孩子看去,好像每个孩子都有嫌疑。小男孩不回答,立即拉着妈妈的手就要走,边哭边说:“我不玩了,咱们回家吧,回家吧。”这位妈妈却不依不饶地拉着孩子去找园长,要问个究竟。  看着这位母亲一脸怒气地拉着孩子往园长办公室走去,我心里真替她的孩子难过。相比孩子的纯美和自尊,这位妈妈的行为多么粗俗不堪。她不光在丢孩子的脸,也在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她这样做,与其说是出于爱孩子,不如说是出于计较和报复。事实上她最爱的不是孩子,而是“不吃亏”的感觉。她这样处理,只是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却已经让孩子“吃亏”了。  3“三不原则”必须是三条戒律同时执行才有效当然没必要走极端。  有些家长深谙吃亏是福的道理,也希望培养孩子无私的品格,遇到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抢东西时,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出让,这种做法也不对,也是走极端了。  因为自私是人的天性,就像卢梭说的那样:我们原始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我们所有的一切本能的活动首先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和自身的幸福。所以,第一个正义感不是产生于我们怎样对别人,而是产生于别人怎样对我们。一般的教育方法有一个错误就是:首先对孩子们只讲他们的责任,而从来不谈他们的权利,所以开头就颠倒了。  幼儿尚未建立合作的概念,自己的玩具不让别的小朋友玩,或抢别人的玩具,这都是正常表现。强迫孩子出让自己的利益,这种做法并不能培养孩子的大度精神,反而强化他的紧张感。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别人总是侵犯他的私人领空,干涉他的事情,他会变得特别警惕,表现得更自私。  孩子间的矛盾,无非起源于抢玩具,或打闹间没分寸感,不小心碰痛了对方等。成人对待这些小矛盾的态度,比告诉孩子如何做更重要,影响更大。要用最道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天生不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其实不多,只要成人减少干涉,他们多半能进行自我协调。“三不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两者要的都是家长自身的修养。  孩子天性各不相同,不要指望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表现恰好符合你的理想。他可能是强势的,也可能是柔弱的;可能是狡黠的,也可能是厚道的。这些特征并不代表他将来就是怎样一个人。只要他在和同伴玩耍时是快乐的、内心是纯净的,就是好的。良好的同伴关系本身就是成长的营养品,能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滋养,成长得健康。  当下还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人由于自身的不如意或眼界太低,经常给年幼的孩子灌输社会是险恶的、人心是无常的等等这类负面观念,让孩子从人生初始,就对家门以外的世界不抱有信任和好感。这不但降低了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坦荡,也束缚了他接纳世界的心胸,甚至会培养出反社会人格。  对世界怀有美好的信任,和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并不冲突。家长应该把人际交往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告诉孩子,比如周围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或媒体上报道了什么相关内容,就事论事地跟孩子谈谈,让孩子增加些常识。生活本来就是有悲有喜,有常规有意外。知道世界有灰暗,不等于要把世界看得灰暗;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也不等于毫无防范心理。这是你对社会应该有的态度,也是教育孩子应拿出的示范。  正面教育永远是最可靠的办法,正如避免得流感,应通过平时强壮肌体来预防,而不能采用一出家门就戴防毒面具的办法。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表现出一匹骏马的飘逸,就不要从小教唆他以一只刺猬的姿态活着。  最后要强调的是,“三不原则”的成功运用,必须是三条戒律同时执行,才能有效。很多家长在执行这一原则时,容易注意到不介入和不怕吃亏,却往往忽略自己的脾气,动辄打骂孩子,那么这一方法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原因是家长自己给孩子做了一个不体谅、不宽容、不友好、爱发脾气的坏榜样。这也是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的。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最新招接送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