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经历心理平衡的图片是一种什么现象

心理不平衡,求有相同经历的人帮忙【厌食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377贴子:
心理不平衡,求有相同经历的人帮忙收藏
我是从四年前就开始因为过度减肥而有厌食症状的,那时候高三,后来发现自己每天没力气,精神混沌,就开始强迫自己吃东西。虽然当时是慢慢开始复食恢复了正常体重,复读一年来了大学后中间又断断续续几次总是反复犯病,不想吃东西。从厌食恢复饮食之后体重一直保持在90斤左右,但最近……我有个舍友,不知道她是病了还是怎么的,成天没食欲,本来她就是南方女孩食量不大,但最近一个月开始更是,吃了早饭午饭就不吃,或者一天就吃一顿晚饭。最无语的是,她还并没有那么苗条,和我一样163左右身高,50kg,偶尔多吃点东西就总是嗓子疼肚子疼牙疼的。她又没有哪里具体很明显的持续不舒服,我作为舍友总不可能强迫她去看医生。但是我看身边的人总是不吃饭,就开始犯病,心理有一种不平衡感,就像怕她比我瘦似的,也开始不好好吃饭。有过厌食心理的人应该都知道,我们有个毛病,自己不吃东西不喜欢别人来管,并且喜欢看身边的人吃的越多越好。我舍友这样影响到了我的心理,希望真正有体会的人能帮帮我,怎么想能让自己心理调整过来。
前几天我也是,尽量远离她,和一些阳光的朋友在一起,你的体重和她们无关,他们不知道多羡慕你吃不胖呢!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心理咨询24种常见方法之述评来源:上传者:stillchi时间:
心理咨询24种常见方法之述评
19世纪末,心理咨询在美国开始产生,至今已有大约120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各国心理咨询师在各自的心理咨询实务中,总结并提出了很多实用且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在此总结了24种常见心理咨询方法,并对各种心理咨询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特别是对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做了归纳。以下对24种心理咨询方法分别进行具体述评。
一、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是通过言语暗示或者催眠术使人处于一种意识模糊的特殊状态,个体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其狭窄,然后借助于暗示性的语言或者精神分析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始源于现代催眠术,由麦斯麦开创,成名于弗洛伊德。催眠状态也被认为是意识变换状态,催眠中所使用的暗示的方法的前提是患者需具有可暗示性以及合作的态度接受治疗,这两点是催眠疗法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催眠理论学说
1、新离解学说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系列认知系统,它们按级别分别排列着,催眠具有使认知的各个系统相互离解的作用,被催眠者则会反映自己的感觉格外异常。
2、角色扮演学说认为催眠也是一种社会环境,正如人们能够扮演演员、恋人或者其他任何成千上万的角色一样,人们也可以扮演被催眠者和催眠者这样的角色。
3、精神分析学说为催眠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把催眠状态解释为适应性的推行,认为这是一种自我的服务性的退行,故在自我的控制之下,能够服从自我意志而终止。同时,催眠依赖于被催眠者与催眠师的感情关系,即移情作用。
4、放松学说认为中性催眠仅仅是放松状态的精神生物学条件。中性催眠是指被催眠者在刚刚接受诱导之后所出现的状态。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催眠和放松的标准程序后所产生的两种放松进行比较,躯体都处于放松状态,但是认知却各不相同,放松程序情况下的个体大脑是清醒的,而催眠程序下的个体却感到昏昏欲睡。
(二)催眠的诱导方法
催眠并不是被动发生的,催眠师诱导催眠,催眠师的作用只是为催眠的发生创造必要的条件,而催眠反应最终能否发生,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受催眠者本人。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只要建立融洽的关系即可,如果出现不信任,则催眠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催眠师使用的诱导方法种类繁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布雷德法。具体操作是催眠师让被催眠者凝视天花板或者墙壁高处的某一点,其高度一定要足以超过正常水平视线,然后催眠师暗示被催眠者感觉到自己的眼皮变得越来越沉重,这种感觉可能由视线偏高所导致的不适而加强。此外,被催眠者还可以注视一个手电筒、蜡烛的火苗,一个旋转的圆盘,甚至是盯住催眠师的眼睛。有时候还可以一方面凝视,另一方面同时数数,数数可以按正常顺序,也可以是从500开始,每次递减3往下数。
2、上肢漂浮法。这种催眠诱导方法是通过暗示的影响,使被催眠者抬起双臂,并告诉他们,当其手臂抬至某一高度,比如说肩部水平式,他即将进入催眠状态。和其他方法一样,在开始诱导之前要向被催眠者解释清楚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不预先告知,被催眠的人不知道这个目标,就不能进入催眠状态。催眠师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即将出现于上肢的感觉,随后暗示他们感到上肢变得越来越轻,轻的好像要在空气中漂浮起来,这时可以暗示被催眠者进行一些想象,比如有一块磁铁从上面吸引上肢,或者一个较空气更轻的气球附着在双臂上。上肢开始出现微小抽动,其后可以加强。如果双臂没有升高,催眠师可直接托一下手臂,并说它们需要启动,这时他们便真的升浮起来。一旦上肢升浮到预期的高度,催眠师最好暗示被催眠者维持在催眠状态,而其手臂则回复到较舒适的位置。类似还有一种方法是手掌相吸法,它要求被催眠的人双手正在缓慢地靠近,当它们相互接触时,被催眠的人即进入催眠状态。
3、米勒法。大致包含五个步骤。第一,让被催眠者深而慢的呼吸,注意这样三种特征: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变得表浅而平稳;头部偏移,其偏移方向取决于它的最初位置。第二,告诉被催眠者第一部分已经完毕,一种平静、舒服而美好的感觉充满整个心身,睡意变得越来越浓,呼吸之微弱已经几乎不可察觉,肌肉进一步放松。第三,采用数数的方法。推荐从30开始往回数,到1未知,同时暗示每数一个数身心便得到进一步的放松。如果一个顺序不行,可以进行双重逆向数数法。第四,催眠师依次抬起被催眠则的手臂或者腿,然后任其下落,与此告诉被催眠者,抬臂或者腿是为了测试催眠深度。第五,使用上肢漂浮技术,暗示被催眠者的手腕上系有一个氢气球,可以平稳地将手抬起来,直到碰到自己的前额。告诉被催眠者其手碰触到前额时,一种明显的深厚而甜美的催眠感受将充满全身,随后其手缓慢地降到原来的位置,而催眠感受则变得更加深沉。程序冗长,由此而产生的催眠状态也相当深沉。
4、进行性放松法。这种方法比较花费时间。催眠师一般要暗示被催眠的人各个肌肉群依次放松,放松从一个肌肉群扩展到另外一个肌肉群。有人喜欢从头部开始向下扩展,也有从脚部开始放松向上扩展。放松肌肉群之前,首先让他们依次紧缩肌肉群,依靠这种做法,肌肉的放松感觉便更加深刻。放松之后使用上肢漂浮或者其他催眠深化的方法时,效果更佳。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催眠诱导方法,比如切埃逊法、弗劳尔法、赛瑟都特塑像法、认知意象法、书写法、手势法、观察陪伴法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去阅读和学习。
(三)准备以及过程控制
使用催眠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是保证催眠过程得以圆满完成的必要条件。首先需要了解他们对于催眠的知识情况,并尽量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概念。其次要向被催眠的人披露多少有关催眠过程中会发生的情况,以不影响研究和治疗为前提,由催眠师自己把握。某个催眠师的一份典型的程序表如下:1、诱导放松;2、催眠深化,包括意象法(深谷花园);3、上肢漂浮;4、返童现象;5、一只手的温热感觉;6、催眠后暗示;7、唤醒。一旦催眠顺利进行,催眠师要尽量强调感受中的愉快成分,以求尽量保证被催眠者只有愉悦。第三,催眠过后,与被催眠者一起讨论他们的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
简评:催眠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当中,究竟效果如何,很少有定论。任何形式的治疗,若要判断疗效好坏,都相当困难,催眠疗法尤其如此,因为它几乎总是和其他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另外,对于没有催眠易感性或者受暗示性比较低的个体来说,被催眠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心理动力学方法
(一)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1、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
弗洛伊德将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比喻为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悬浮在海面之上的是人的意识层面,这些内容是人们平时生活中能够意识到的所思所想,即在生活中有目的的行为。始终在海面之下不能露出海面的部分被称为潜意识,这部分的精神活动在人们生活中完全不能意识到,但是这个区域存在着动机、欲望和压抑等力量之间的冲突关系,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冲突关系是不能意识到的,这些冲突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如果个体想将潜意识的内容提升到意识层面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这样做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而露出海面时而沉没海中的部分被称为人的前意识,前意识比潜意识更接近意识,前意识的心理活动具有不确定的特性,人们平时一般不会意识到,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场景激发、集中注意等情况下能够意识到,前意识的内容随时做好准备进入到意识层面,且可以消耗较少的心理能量。潜意识和前意识之间真正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未被认识到的某种材料中产生出来的,而后者则和字词表象联系着。
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来说明他的理论。他有个喜好文学的朋友,曾致力于参加某个文学组织,他参加活动可以帮助他排练自己的剧本。每个周五的讨论会他都会准时参加,但是他并不喜欢这个组织讨论的一些问题,但是仍然坚持了几年。当他确定自己的剧本能够公开演出以后,他随后的时间总是忘记参加这个组织的讨论。当组织者通知他缺席活动时,他也会为自己的健忘感到羞愧,感觉自己比较卑鄙,对自己不需要的事情太不热心。好容易下定决心参加下一次的讨论,而且经常提醒自己,那天准时到达讨论的会场,会场的大门却已经上锁,不是因为他记错时间,而是记错了日期。虽然意识上认为自己应该去参加讨论,到但是貌似总是无意识当中&不去开会&这个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人们一般都会否认自己无意识的想法,因为这种想法一般比较不太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自由联想的方法将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
2、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划分
本我也称为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充满了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活动时寻求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快乐,不受现实的限制和道德的束缚。弗洛依德重点描述了伊底中的本能,在精神分析中,本能是指一般的、生物性的驱使力量,与人类有机体的生物学关系似乎更为密切,某些尚未被知晓的某些生物力量最终会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出现。弗早期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又称为力比多,死的本能又称为攻击的力量,后期将这些本能的力量看成为驱力。本我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呈现出多种驱力,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可以归类为与性驱力或者攻击驱力有关,个体在这些本能的力量驱动下活动。本我的快乐原则涉及到一个概念,即驱力寻找直接且立即的满足,而无视于环境情境的任何其他因素或者力量。驱力的强度会随时间而改变,驱力越强,降低驱力紧张的压力也就会越大。基本上婴儿时期的都是本我需求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我驱力并没有通往运动性或者外在环境的直接通道,而是必须透过自我和朝我才能到达外界环境,才能被外在环境所认可。
超我是人们内化了社会道德的标准,用道德标准来判断对与错,好和坏,奖赏和惩罚等。超我的一部分内容回应了我们所谓的良心,这部分内容处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当中均有。首先超我的形成涉及了父母对是非对错以及奖惩标准和态度的不同程度的内化,这些标准的内化是从婴儿期便开始经验,不一定是真切地如同父母的标准和态度一样,而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感知、期待和诠释的内化,儿童也倾向于将自己的敌意与攻击行动,投射在父母身上,然后期待父母会有同样的回应,这样最终形成的超我经过威胁和要求,包括了儿童对父母以及父母态度的投射和扭曲。其次超我的内容也包含了所谓的我们努力的理想目标&&理想我。理想我也同样是处在不同的阶段,它们立足于儿童时期对父母形象的幻想部分,这些幻想后与其他内容合并,因此,长大后个体对自己的理想可能会永久受到原发过程和早期幻想的扭曲所影响。虽然父母在超我的形成了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接触到重要的其他客体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的力量,对超我的形成也起到某种不可估量的影响了,也就是说社会文化环境对超我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得以让社会文化一代一代地连续传递。总之,超我遵循着道德的原则进行活动。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功能是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和谐,压抑来自本我不符合现实的驱力,同时协调超我不符合现实的理想,知觉并认识内在和外在环境两方面,协调有机体的各种不同力量。自我遵循现实原则,现实原则涉及了对总体情境的评估,其对反应的选择是基于整个有机体的最大好处和长期利益之上而做的最终选择和判断。现实原则可能涉及到压力满足的阻碍,或者驱力客体的改变,或者以未来的享乐代替现在的享乐,且是以个体最大量的满足和享乐,以及最小量的痛苦或者危险为最终的目标。
一个健康的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协调发展的。本我满足自己的生存和本能欲望,是行为的驱力。超我监督、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良心,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自我对外要适应现实,对内要保持心理的平衡。遇到一个倾慕的异性,本我要求我不顾一切和对方发生性行为以求满足性欲,但是超我以严厉的道德标准监督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就协调如何既能够不触犯道德和现实,又能释放本我的兴奋和冲动,最后就会以一种比较恰当的形式追求女生,但是有些有性心理障碍的人却没有办法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平衡,才会出现在公交车上等密闭空间有性冲动并产生相关性行为的情况。
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行为表现。成功的适应需要自我有能力整合、控制且有效地处理内在和外在所有的环境中持续不断变化的力量。这个系统只有维持在最低程度的紧张和冲突以及最大冲突需求满足以及与环境作有效互动的动力稳定状态。
3、心理冲突与动力稳定状态的防御机制
自我在处理本我的冲动、超我的监督以及现实的限制之间的矛盾时,个体发生并逐渐发展了一种应对方式,个体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方式来调整冲突的关系,使个体避免超我的焦虑和痛苦,同时使本我的驱力以各种形式得到满足,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每个人都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使用得当,则可以使自己愉快地适应现实,但运用过分或者运用不当,内心由于冲突引起的焦虑可能不太被觉知,但这种焦虑就会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某种心理问题。公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压抑:不被超我允许的本我的驱力,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压抑到无意识当中,使人意识不到这种欲望和冲动,这就是压抑。虽然人不能够自己觉察,但是这些能影响人的行为,也会为以后形成神经症埋下种子。比如,儿童早期被压抑的情绪冲突俄狄浦斯情结,这种压抑带有强迫性质。
(2)否认:将引起个体痛苦或者焦虑的事件加以否认,否认其发生的状况。例如:成年人听到一件不幸的消息时,经常的表现会&认为这不是真的&,这就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个体长时间使用否认的防御机制,出现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3)外投射: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或者动机强加在别人身上,认为别人有这种动机和愿望,而这些动机或者愿望一般都是超我的道德不允许的,往往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动机和愿望。&我不扶她起来是因为她很可能会讹人的&,是因为她会讹人我才不帮助的,这种事情发生太多,而不是自己不想帮助,正常人的这种外投射虽然可以保卫自己内心安宁不受良心谴责,但影响他对事物的正常观察和判断。病态的外投射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被害妄想等。
(4)内投射:把别人的动机、性格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或者成为自己的并表现出来,称为内投射。内投射的对象常是所爱、所崇拜、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良,也会透过孩子的内投射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5)置换:把对某事物的强烈的感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转移到另一事物上,以减轻精神上的负担,这种机制叫置换。中国有一些父母对于孩子期望很高,其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在使用转换的防御机制,可能自己在小时候或者年轻时候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强加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这样做是正确的,而且总是以为孩子好为借口。
(6)退行:当个体的欲望无法实现时,个体放弃已经学得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而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个体的欲望,叫做退行机制。比如成年女性在婚姻中遇到问题后可能出现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情况,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关心时,病情加重的情况
(7)幻想:遇到现实难以解决的苦难时,用幻想的方式以达到内心的满足。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儿童经常出现这种防御机制,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如果成年人仍然使用幻想的方式,一般为病态的表现。如一个40岁仍然没有过男朋友的女性,经常幻想有异性喜欢自己,而且为了自己还做出很多疯狂的举动,其实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一种病态的幻想防御机制。
(8)反向形成:本我有一种欲望或者冲动要求,但表现出来之后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或者被惩罚,也或者违背个体的道德准则导致内心不安,相反,个体将其用相反的欲望或者冲动表现出来,称为反向形成。如:父母生完弟弟之后,忽视了自己将爱几乎全部给了弟弟,个体内心其实是憎恨弟弟的,但是行为却不能表现出来,就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主动去照顾弟弟,并且无微不至的关怀弟弟,帮父母做家务等。
(9)合理化:当人的需要遇到挫折时,为了使自己心理平衡,而否认了自己原来的要求,去找个其他正当的理由来辩护以免除内心的不安。如:犯错之后强调客观,掩饰过错。
(10)躯体化: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避开了焦虑和痛苦。如: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考试前生病。
(11)代偿:身体或者心理上的缺陷借助代偿的方式使个体其他方面变为优势,从而减轻了缺陷引起的内心痛苦。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身残志坚成为某一方面的成功人士。
(12)升华:被压抑的欲望或者冲动不直接以社会所反对的形式表现,而成为推动崇高目的的动力。所表现的行为既有益于社会,也使自己无意识的欲望得到满足,这就是升华的防御机制,这是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力比多升华为探索科学的未知以及文学艺术事业等,攻击本能的驱力升华为竞技比赛、运动以及游戏等。
(二)心理动力学的方法技术
(1)自由联想
会谈时让病人选择及想谈的题目,比如生活、家庭关系、工作、爱好、人际关系以及问题的发展史等,总之随着脑中所涌现的念头脱口而出,不管说出来的事情彼此有无关联,是否合乎逻辑或者幼稚可笑。开始会谈时来访者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咨访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随着治疗者的鼓励和指点,来访者逐渐沉入往事的回忆中,内心深处无意识的大门逐渐被打开,谈出的事情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如果某一个点上来访者突然停止不语,想不起来或者绕过所谈的话题而言其他,有时还伴有不适当的冲动行为,甚至扬言要停止治疗或者忘记治疗的预约时间或者迟到,这些表明来访者出现了&阻抗&,来访者阻抗的节点往往是来访者心理症结的所在,治疗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克服这一无意识的阻抗,将阻抗的无意识内容引入到意识中,将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心理动力学认为许多事情来源于幼年时代的精神创伤,当时所产生大的情感反应是比较幼稚的,但是这种情感反应却固着在潜意识当中,现在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感,就比较容易处理和克服,也叫做情感纠正,最终来访者所呈现的症状也会自然消失。
(2)梦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以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所以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他做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3)移情与反移情
当来访者沉入回忆中,说出许多带有焦虑情感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往往是他与其他关系密切的人有关,当然这种情感的发泄均有客观个体的指向性,针对父母或者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会谈中来访者往往将治疗师当做他情感发泄的对象,这叫做移情,把过去与他人的不正常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当来访者出现移情时,对治疗师会出现特殊的感情,有正移情例如将治疗师当做热爱的对象,也有负移情例如憎恨的对象。治疗者一定要清楚并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地位,这是治疗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好现象。治疗初始阶段,治疗师可以利用这种正移情,循循善诱,让来访者认识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随着治疗的加深,治疗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反移情,超脱自己,将两者之间的这种移情和反移情的张力表达出来,并将来访者内心中指向治疗师但却转移为其他人的这种不满或者满意的情绪也表达出来,恰当的使用面质技术,当这些从无意识过程中所暴漏出的病态或者幼稚情感和人际关系成为意识过程的内容时,这种不成熟的或者神经症的心理防卫机制就减弱了,移情问题也就随之消失了。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中心工作就是向病人解释他所说的话中潜意识含义,帮助来访者克服阻抗,而使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得以暴漏出来。解释是逐步深入的,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根据来访者所说的话,用来访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告诉其症结所在。解释的程度随着时间的进度以及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了解深度逐渐加深和完善,而来访者也在长期的会谈中逐渐培养起来一个对个人对事物成熟的心理反应和处理态度。
简评:运用心理动力学的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首先必须掌握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上文中关于潜意识和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以及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知识,这些是运用心理动力学治疗心理问题的基础。会谈的目的是将来访者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能量暴露出来,使其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根源,然后重新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对待固着的问题。治疗的过程一般需要半年到两年之久,长期的会谈可以使咨询师获得足够的关于来访者的资料,使治疗者全面了解来访者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性格形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同时来访者也跟随治疗师重新经历并发现一遍自己的过往,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会谈逐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找到成熟的方式应对客观事物,从而改变其行为模式,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强调建立良好的、稳定的、安全的医患关系,心理咨询师要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来应对移情和反移情。对于初学者或者有志于心理咨询的同行们来说,它就像一个碉堡,完全攻克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它主要用来分析神经症等相对严重的正常心理问题,不适合儿童或者已经精神错乱的各种精神分裂症病人。由于它耗时长、效率低、费用开支大,咨询中较少单纯使用这种方法,目前诸多方法中却不少有心理动力学的影子,比如认识领悟疗法,沙盘治疗等,这些改良过的方法技术广泛使用。总之,心理动力学开创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先河,尽管早期弗洛伊德的性压抑论颇受争议,但仍然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对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三、家庭疗法
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又称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以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夫妻治疗(也叫婚姻治疗)是家庭治疗的一种特殊模式。
(一)家庭疗法简介
家庭疗法与以个人为对象而施行的个体心理疗法有所不同,其特点是不太注重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 造与状态,而是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
由于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它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最为密切。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个性、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密切交往,互相产生正性的和负性的影响。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诸如家庭领导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人、家庭内部互相折磨、家庭关系扭曲、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松散、互不关心、中老年人的困难,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员在不同程度上卷人家庭纠纷,在病态的家庭关系中都占有一角,从而导致各种病态情感和行为障碍。
(二)治疗目标
家庭治疗的目标,在于协助一个家庭消除异常或病态的情况,以便能执行健全的家庭功能。所谓健全的家庭功能应有健全的&家庭结构&,适当的领导、组织与权威分配,没有散漫或独权的现象;成员间的角色清楚且适当,没有畸形的联盟关系;健康的家庭有良好的沟通,能维护交流功效;成员间有情感交流,相互提供感情上的支持,能团结一致对付困难;对内有共同的&家庭认同感&,对外有适当的&家庭界限&。一个健康的家庭在其生活中能有适当的家庭仪式与规矩,也有家人共同生活的重心与方向。家庭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让病人及其家庭成员之间展开讨论,找出矛盾的焦点,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利于病人康复的家庭环境。
(三)治疗模式
针对家庭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可采用不同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的家庭治疗模式有以下四种:
1、结构性家庭治疗模式。这一治疗模式的重点放在家庭的组织、关系、角色与权力的执行等结构上,使用各式各样的具体方法来纠正家庭结构上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例如,家庭成员间的自我界限划分不清,没有各自的自主独立的角色,犹如粘在一起的&混合体&,可用&家庭形象雕塑技术&帮助家人了解各自的权利、义务、角色,并把治疗重心放在建立家庭成员间应有的界限上。假如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扮演不妥当,甚至颠倒,包括夫妻、父母、亲子或同胞间,则治疗的重心应放在角色扮演的纠正上,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所产生的三角性冲突与情结,更要纠正改善。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力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都是家庭结构上的问题,也是促进家庭功能改善的要点。
2、行为性家庭治疗模式。行为性家庭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家庭成员间的行为表现上,即建立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与进度,充分运用学习的原则,给予适当的嘉奖惩罚,促进家庭行为的改善。
3、策略性家庭治疗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对家庭问题的本质有动态性的了解,并建立一套有步骤的治疗策略,着手更改认知上的基本问题以求有层次地改变家庭问题。例如,一个成年的孩子仍依赖母亲,无法独立自主地应付社会刺激,治疗的策略应行先把重心放在如何协助母亲去&放走&自己的孩子,不要不放心、舍不得;接着探讨为何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去协助妻子教育孩子;还可把治疗的重点移到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上,或是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上,以便解决因夫妻关系不调,使得妻子把情感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潜意识地希望孩子永远陪伴自己,弥补心理空虚,策略性家庭治疗就是要了解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并制定治疗的先后步骤与策略。
4、分析性家庭治疗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心理分析来了解家庭各成员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及亲子关系的发展,主要着眼于了解且改善家庭成员情感上的表达、满足与欲望的处理,促进家人的心理成长。
(四)治疗步骤
(1)开始阶段。在治疗之初,施治者宜将家庭治疗的性质作一简要的解释,说明互相要遵守的原则,以便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施治者在治疗早期,要用心让求治者家人接纳自己,并共同寻找问题的所在及改善的方向。
(2)进行阶段。此阶段中,施治者需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协助家人练习改善个人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去处理家庭对行为关系改变所产生的阻力,适当地调整家庭&系统&的平衡变化与发展,以避免一些成员变好时,而另一些成员却变得更坏。犹如站在跷跷板上,一边上来,另一边却下去了。
(3)终结阶段。求治者家人要养成自行审察、改进家庭病理行为的能力与习惯,并维持已纠正的行为。施治者宜逐渐把领导权归还给求治者家人,恢复家庭的自然秩序,以便在治疗结束后,家庭仍能维持良好的功能,并继续发展与成熟。
(五)组织与实施
首先,在进行家庭治疗时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①针对整个家庭成员,进行集体治疗,纠正共有的心理病态;②&确诊的病人& 所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症状而已,其家庭本身才是真正的患者;③家庭治疗医生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病态情感结构,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
(1)参加的对象。凡与家庭功能紊乱有关的成员均参加,甚至可包括一些有关的社会成员,如朋友、医师、监护人等。要克服参加人员的顾虑和阻力,如怕家丑外扬、互相抱怨、家庭被社会歧视等。
(2)接谈技巧。首先使气氛和谐,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地、心平气和地发表意见。注意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如谁和谁坐得最近,各人选择坐位的方式,每个人发言的频度,其他成员的反应和表情。而家庭治疗者担任指导、启发、协调角色。要让家庭成员之间在思想和情感上直接交流,鼓励互相尊重,避免争吵、抱怨,各人多作自我批评,宣讲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3)分析问题。对家庭的结构和性质先有一个分析和类化。家庭的结构形式,可以引导出家庭存在的问题。例如,家庭可分为:不和谐家庭、破碎家庭(有人死亡或离异)、杂合家庭(一方或双方带有儿女,再婚组合家庭)、不幸家庭(有慢性病人、残疾人,或受政治迫害的家庭)。下一步则要找出存在的问题,目前的烦恼和困境产生的根源有哪些?
(4)协商讨论问题。以集体心理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进行。家庭治疗者和家庭成员一起共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研究如何摆脱困难,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强调每个成员都应承担义务和责任,都应互通信息,相互了解和理解,并能相互尊重和容忍,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家庭角色,而一味指责他人。家庭治疗还应包括家庭生活艺术、家庭管理、心理卫生知识介绍,照顾老人和病人的护理知识,以及如何争取社会的支援等。 (何慕陶 万文鹏撰 杨津广 刘协和审) 心理治疗手册
简评:家庭治疗的适应性,从理论上来说,假如一个家庭在家庭结构、组织、沟通、情感表现、角色扮演、联盟关系或家庭认同等方面有非功能性的现象,并影响其家庭的心理状态,而且难以由家人自行改善或纠正时,宜由专业人员协助辅导,通过家庭治疗来改进其家庭心理功能。从临床的角度来说,假如我们发觉一家人常不和谐、父母教育子女有困难、兄弟姐妹难于相处、夫妻感情不佳,影响全家人的日常生活,也可考虑采用家庭治疗。假如一个家庭遭遇重大的挫折或困难,家里人不知如何应付与适应时,均可考虑进行家庭治疗。此外,家庭从一对夫妻结婚成家到生育子女、养育子女、子女长大并离开家,直到夫妻年老、丧偶、去世为止,要经历&家庭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需面对特殊的心理课题,也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也是需要通过家庭治疗来解决的。 适应于家庭危机、子女学习困难,子女行为障碍,婚烟危机,夫妻适应困难,性心理障碍、性变态等。
补充:有关家庭的心理咨询,最适合的方式仍是有关人员共同参与,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由此发现家庭沟通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个体的心理困惑正是通过家庭沟通模式的问题呈现出来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最初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米纽钦(Miniuchin),其治疗模式被归纳为如下四步骤:
第一步,淡化主诉问题(和病人身份)。
第二步,探索(让主诉问题持续存在的)家庭模式。
第三步,探索(主要家庭成员从过去带到现在的)影响。
第四步,重新定义问题(扩展可能的选择。)
在心理咨询中,通常是由个人呈现的症状开始。在结构式家庭治疗中,则应从&家族结构与组织&为基础,遵循&由一人到两人,由两人到三人,由三人到跨代&的步骤,探索家庭中各成员对来访重点个体的影响。最终对个体所呈现的问题进行新的理解,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中理解问题的关联性。
四、沙箱疗法
(一)沙箱疗法起源
沙箱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或箱庭疗法,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1939 年,受威尔斯&地板游戏&的启示,英国伦敦的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将收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之中,让孩子们在箱子中游玩。孩子们将这个箱子称之为&神奇的箱子&,并将这一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命名为&世界技法&。
瑞士的精神分析学家考尔夫( D.Kalff )接受了劳恩菲尔德的指导,并和荣格( C.G .Jung )的分析心理学相结合,注重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信赖关系的确立,使用荣格的心像、象征理论的观点去分析患者的作品,发展了这一技法。
(二)简介
箱庭疗法呈现为一种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形式,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箱庭之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模式。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来访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发展与完善。箱庭疗法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同游戏以及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从而可以绕开咨询中的阻抗。基本上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均可作为此方法的治疗范畴。作为国外一种成熟的心理治疗技术,箱庭疗法在我国已广泛得到应用尤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三)运用领域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治疗体系,尤其是作为心理分析技术与艺术和表现性心理治疗相结合的主流发展之一,箱庭疗法被广泛地运用在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专业心理分析的各个领域;
(四)功能和作用
心理诊断与综合性心理评估;各种心理压力、紧张与焦虑的缓解;各种心身疾病的专业治疗;综合性的心理教育技术,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人格发展,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自性化为目标的心性发展与完善。
(五)使用方法
首先要有一间专门用来进行箱庭的房间,里面放置着沙盘、人或物的沙具以及水罐或其他盛水器具等箱庭疗法的必需物品。水罐的作用是装一些水,放在沙盘旁边随手可得的地方,以备需要将沙弄湿时用。人或物的沙具则是一些能代表人、动物、植物或其他类似的沙具。沙具的种类应该比较丰富,能尽量满足来访者的各种需求,比如能代表各种文化,无论是东方文明、西方文明,还是历史人物、当今潮流,都应该有相应的模型能给予表现,甚至是一些史前文化的物品、想象中的动物等等。
另外,海陆空的各种交通工具也应包括在内。沙盘是一种特殊的装着沙子的供人在上面进行建造活动的盒子,一般被放在低矮的桌子上。常用的沙盘的大小72x57x7cm。它的底和边框被漆成天蓝色,并且能防水,里面装的沙子大约是盒子高度的一半。(材料:沙箱内侧的尺寸为57*72*7(cm),外侧涂深颜色或木本色,内侧涂蓝色,是为了使人挖沙子会挖出水,这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箱庭疗法初期往往使用茶色粗沙、细沙或**三种,也有时候使用茶钯和白色两种的。一般箱庭治疗师室中至少要配两个沙盘,一个装干沙,一个装湿沙,供来者自由选择。(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允许来访者随便使用水创作。因为有的来访者,特别是有强烈攻击倾向的孩子,往往会将水和沙子弄的满面处都是,让咨询者困惑。当然由于让来访者用水,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颇感兴趣的表现。因此,有关水的问题可以取决于咨询者的自由判断。)
沙箱内部的蓝色在箱庭中是关键的内容之一,浅蓝色本身可以对人的思维过程和行为产生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冲击。蓝色可以用以代表碧水和蓝天,除了这些象征意义外,蓝色本色还可以被视为一种&客体&,在箱庭中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视觉呈现。
长方形的沙箱也有其一定的意义。长方形空间的不平衡性可以产生紧张、骚动的感觉,使人有要移动和进入的愿望。正方形或圆形产生平衡静止的感觉,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就汇聚于中心,缺乏挑战性。而对于长方形的沙盘,人们需要上下左右调整自己的位置才能最终找到其中心。因此,长方形比正方形和圆形能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更大的挑战性。
人或物的缩微模型陈列在靠墙摆放的一排架子上.可随意取用。总之,沙箱的大小要能让人目之所及,一眼看到全貌,这有利于集中和加强人的心理注意力。沙子和蓝色的底及边框之间要留有具体的空间。以能挖的深度或建造的高度为标准。同时,提供的各种模型也应该是便于操作,尤其是能够适合包括儿童在内的被试者的操作。
许多受 Lowenfeld沙盘治疗的影响的心理学家认为沙子并不重要,他们不用沙箱而选用桌面。但有调查显示建设性的应用沙子(如将沙子塑造出创造性的作品)可增加重要的内容:提升表达的丰富性,扩充可供分析的信息,深化创造三维世界的感受。虽然沙子在沙游戏中作用很大,但因其比较沉重,不宜随身携带,不符合研究所需的灵活性和方便性,因此诊断和治疗都被限制在比较固定的地点来进行。
(六)治疗过程
面对一个新来的&箱庭游戏者&,箱庭治疗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彼此熟悉起来,取得对自己的信任,同时初步了解箱庭疗法基本状况。然后,箱庭治疗师将来访者的兴趣逐渐引向箱庭疗法的材料,并明确告诉他,只要他愿意,他可以自由使用它们,自由建造头脑中想象出的任何图景。
在实施本技法时,可以做如下的几种指示:
(1)&请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
(2)在沙箱上做你想做的,看到哪个玩具在和你说话,你就将它摆在沙盘上。
(3)请你用这些玩具在沙盘上做一个你想要的世界。
(4)请把你的手放在沙上,感受它,让心理的感觉涌出来,在沙盘上去表达这种感觉。
(5)请到玩具架上去看看各种玩具,也许你会在某些玩具上找到一些摆沙盘的感觉。
2、记录和提问
来访者在制作箱庭的过程中,箱庭治疗师通常要坐在一个离沙箱较近的地方,以便及时发现其在建造过程式中所泄露出的种种秘密,但这个地方又不能太近,太近了会干扰建造过程。在箱庭完成之前,箱庭治疗师最好不要插话,不要问问题,也不要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只是静静的观看。当箱庭完成之后,箱庭治疗师要询每一个形象具体代表什么,或提出一些其它问题。有的来访者会一边解释一边摆放、对此都应予以记录。放玩具的顺序也要记录下来。
既然一个箱庭出现了,对它任何进一步的讨论都自然会围绕着对主题或扩展主题的举展开。面对这些带有积极想象的创造性过程,深入的分析理解往往比直接的解释、判断更重要。汉德森曾恰当的描绘了这种寻求领悟的态度,认为它介于朋友之间互相分享经历的态度与一个具有神话学知识的注解者工作时的专业态度之间。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面对某一个具体的箱庭,只有那些箱庭创造者才真正知道它所意味的到底是什么,以及这种游戏体验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等等。因而,作为一个箱庭治疗师,仅仅当好一个观察者是不够的,还应该尝试做一个参与者。
(1)整个箱庭制作过程是个案对自己内心世界探索和表达的过程。治疗师对个案的接纳、保护、积极关注是沙盘游戏的重要治疗因素。
(2)对沙箱所呈现的内容的尊重、接纳也是对个案的尊重、接纳的一部分。
(3)专注能引导双方进入心理(心灵)世界。
(4)&心理接触&的基础是双方都在&那里&
(5)箱庭制过程中的提问、解释和沙箱的收拾都要表达出对来访者的尊重。
&心理接触&首先是态度上的,在箱庭制作中要保持对来访者的接纳与保护,让来访者感到安全和自由。其次,开放性问题,用坦诚、平和的语气询问。完成以后,要拍成彩色照片或幻灯并予以记录保存。可以从正上向下拍,也可以多角度拍摄,但轻微斜面摄影可以充分反映作品的内容,必要时可以画下连篇略图或速写。
来访者在整个箱庭制作过程中,箱庭治疗师需要采取&静默见证者&接纳的、共感理解的、赏识的态度在旁边陪伴着,不是去分析、去解释,尽可能从整体去把握来访者箱庭作品的表现。不要局限于来访者一件箱庭作品的表现,而要尽可能把来访者的每次箱庭作品保存、记录下来,以全面把握线条作品的表现并注意作品的相互联系、所出现的变化。
沙盘疗法有两大主要的应用方向:(1)临床诊断性研究,(2)临床治疗
沙盘疗法作为一种诊断性研究不是Lowenfeld和Kalff所乐见的,虽然Kalff强调患者第一次沙盘所展示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但无可否认的是这种沙盘理论性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箱庭疗法的可靠依据,同时作为投射测验成为诊断精神问题的一种新的手段。研究的一些侧重方面有:比较研究各年龄段人群沙游戏的特点,被虐待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沙盘中所展示出的差别,精神病人的箱庭特点,沙盘疗法与其他投射测验的比较性研究,箱庭疗法与人格测验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跨文化的比较性研究等等。
沙盘疗法的创立初衷即是治疗,在治疗师的不断摸索下,箱庭疗法的治疗适用范围逐渐扩大。通过箱庭治疗的一些个案报道可以了解其使用情况: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综合征,被虐待儿童,有情感障碍的儿童,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有适应障碍的被收养儿童,学习困难的儿童,患有严重慢性疾病的病人,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历经战争创伤的患者,承受丧亲之痛的患者,垂死的患者。
沙盘疗法的功效来自生成沙盘布景的过程本身,就像积极想象技术那样,并不关注认知或完成的产品。沙盘布景的含义一般在创作过程不给于解释,这样可以使创作者帖近自己躯体内正经历体验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辅导师是一个目击者,也是第一个对沙盘游戏给予共情反应的人。当二者通过沙盘的中介同时体验到沙盘游戏者的内心世界时,一个共同时刻就发生了。这种共情有助于容纳和彰显出现的内部体验,以使它能对个人发生持续的作用。当然做为心理治疗的一个方法,沙盘游戏也有局限性,因为它有赖于操作者在游戏和想象过程中自己本身治愈力的出现与表现。通常,在进行沙盘游戏疗法进还要附加谈话疗法,谈话疗法,承担心理治疗工作的解释方面。
简评:沙盘疗法特别适合语言能力还没充分发展的儿童或语言能力有障碍的儿童。该疗法最初主要用来治疗受虐待儿童、自闭症儿童、情感障碍儿童、恐惧与焦虑儿童、学习困难儿童。此法不再局限于儿童,而是广泛的运用于成人心理治疗中,一些临床家也将该法应用于非临床人群,如在学校、企业和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中的应用。
五、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
作为一种&玄妙&的语言,咨询师可以通过绘画解读其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人们的&症结&。作为心理诊疗的一个有效工具,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述说不清能看清&&&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其功效是巨大独特的。
(一)绘画疗法起源
绘画疗法( DrawingTherapy,DT) 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究,如Jaspers、Riese 等对凡高作品的研究。1922年Prinzhorn 发表《疯者艺术》,1956年Jakab 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均对精神疾病和绘画的关系做了探讨。由于此方法是以绘画为中介来进行治疗的,故称绘画疗法。目前,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
(二)绘画疗法治疗原理
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人类先有图画后有文字,儿童也是先学绘画再学文字的。一幅图画胜过千言万语&&因为图画传递的信息比语言更丰富,读图是最简单、最直接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方法。作者的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
(三)绘画疗法使用范围
1、 既可以用于群体测试,又可以用于个体测试。
2 、可以作为有关精神健康的普查筛选工具,以此筛选出群体中的不良者。
3 、可以用于门诊临床以及住院患者的心理诊断,为心理咨询提供有关人格方面的信息。
4 、可用于调解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际沟通,治疗和矫正不良青少年的手段之一。
5 、促进精神病人的康复。
(四)绘画疗法 - 适用人群
不善言谈的患者或疾病情况,如自闭症、失聪、迟钝、大脑损伤、妄想;对言语治疗有阻抗的人或情况,如对谈话疗法有抵触情绪,而其它方法均无疗效的;怀疑自己口语能力的人,和害怕治疗师&玩他们的心理&的人。可以治疗的心理问题有:饮食障碍(如食欲减退、贪食症、冲动性饮食过量)、物质滥用(如酗酒、吸毒)、性虐待受害者等。
(五)绘画疗法 - 运用领域
绘画疗法已经被世界心理治疗界公认为一种效用优异的疗法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几乎各个流派的心理技术,都能够整合在绘画疗法中而获得面目一新的应用。尤其是对于不愿以语言交流的来访者,绘画有著独特的效果。具体来说,绘画疗法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领域中:
1、用于理心诊断。绘画在早期多被作为人格诊断的工具,如人物画测试、画树测试等,均为投射法(projective technique)的应用测试。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精神病院中的住院病人的艺术作品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很多人都认为,病人的绘画可以用于心理病理学诊断(MacGregor,1989)。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医生相信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可以证明他们对病人的诊断,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例如,在塔迪厄(Tardieu,1872)的《精神病人的法医学研究》一书中,让病人绘画是诊断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西蒙(Simon,1876)在&想象与精神病&一文中讨论了对精神病人绘画作品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隆布罗索(Lombroso,1895)也提出,可以通过精神病人的素描和油画作品观察到他们的心理状态。
在实践中,经常用到HTP(House-tree-person)法、家庭动力绘画测试以及画人测试等来诊断抑郁症。例如在下面这幅自画像中,人像只占了整个画纸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而且所画的人物极其简单。大多数专家观察指出画面非常小的绘画作品、不正常的轻压和缺少细节,是用来判断成人抑郁症的一些指标。
2、用于心理测量。作为一种投射测试,绘画也可以用来测量人的智力和人格。玛考文(Machover,1949)认为:&在&画一个人&的要求下,一个人画出的人与这个人的冲动、焦虑、冲突以及补偿的特点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出的人就代表这个人,而画纸则代表了环境。&她的画人投射测试和她对个体在人物画中内在心理的投射研究,影响了临床应用研究对成人和儿童所画人物的分析。古德伊纳芙(Goodenough,1926)和哈里斯(Harris,1963)将绘画同儿童的心理年龄联系起来,发展了&画人测试&(Draw-a-man,DAM)的年龄常模,用来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量。后来巴克(Buck,1948)、玛考文(Machover,1949)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画人测试&还可以用来揭示儿童的人格特征。很多人认为,从绘画中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有关绘画者本身的重要信息,而且还可以得知他对他人的知觉。绘画被作为内部心理状态的视觉表征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绘画不但反映内部心理状态,而且表现绘画者的主体经验。
斯尔文绘画测试(Silver drawing test,SDT)是通过绘画表现测量智力的一个初步尝试,它来源于这样一个假设:语言能力低下儿童的智力经常受到低估。斯尔文设计出一系列以图形形式来评价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绘画测试。她强调要从认知的3个方面进行评价:预测性绘画、观察画、想象画。
简评:绘画投射测试自出现后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而长期的使用。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在对绘画作品的结果分析中都带有很强的精神分析色彩和精神分析的程式,往往具有简单化的倾向。研究者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没有从更广的角度而是从单纯的病理学角度使用绘画投射测试,这会使得思路狭窄,在理解绘画作品的时候产生一些偏见。并且许多人对绘画投射测试的结果抱有不同的意见,指出临床上对儿童画的揭示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玛考文和考皮茨提出,对绘画图形符号作一对一的解释,把画中的细节、省略掉的部分与某种特殊的意义相匹配的做法可能会降低人们对绘画的理解能力。
六、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为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一)音乐疗法原理
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生理上的反应。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二)音乐疗法疗程
音乐疗法的疗程一般定为1-2月,也有以3月为一疗程,每周5~6次,每次1~2小时。在具体实施时,如何选择音乐或歌曲是一个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原则上应适合患者的心理(尤其情绪方面)、更要适合患者的病情;然后编制设计,规定出一系列适用的音乐处方,故宜深入这方面的研究讨论,以促成相对统一的定式化、规范化。
(三)音乐疗法功效
音乐是怡养心神,祛病延年的一剂良药。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
德国曼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8名耳鸣患者的音乐喜好分别设计了个性化音乐疗法,并移除了患者耳鸣频率的匹配音频。接受这种修改版音乐疗法治疗一年后,受试者报告说,他们的耳鸣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四)音乐疗法分类
音乐疗法在临床上可分为单纯音乐疗法、音乐电疗法、音乐电针疗法。
1、单纯音乐疗法。单纯音乐疗法是单纯通过听音乐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它与一般欣赏娱乐性音乐有原则区别。它是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而听不同的音乐,使人体机能得以不同的变化。可治疗情绪不安、精神抑郁症、神经衰弱、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
选曲原则,一种是按患者情绪给以同样的音乐。如患者情绪处于兴奋状态,就给予兴奋的音乐,去增强他的兴奋性,过一会儿,他就会感到疲劳了,自然会产生疲劳的情绪。抓住这个时机,再给以有镇静效果的乐曲,最终会达到让兴奋情绪平静下来的目的。如果患者的情绪处于郁闷状态,则应给以较压抑的小调。因为某种情绪在音乐的支配下,达到顶峰时,会出现一个向相反情绪转化的时刻,而这一时刻,正是患者感到畅快的时刻。另外也可根据患者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爱好选曲,而不是根据疾病的种类,对患者给以良好的音乐,会增加治疗效果。
2、音乐电疗法。音乐电针疗法是音乐疗法与针刺疗法相结合。在进行音乐电针治疗时,病人一边用耳听音乐,一边进行音乐电针治疗。由于音乐电流具有止痛、活血作用,从而加强了针刺的作用。主要用于神经痛、肌肉萎缩等疾患及电针麻醉。
(五) 适宜人群
音乐治疗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欣赏,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乐曲旋律、节奏中,使病人心理上产生自我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音乐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因人而异地有所选择。合适的音乐治疗,常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1、忧郁的病人。忧郁的病人宜听&忧郁感&的音乐 不管是&悲痛&的&圆舞曲&还是其他有忧郁成分的乐曲,都是具有美感的。当病人的心灵接受了这些乐曲的&美感&的沐浴之后,很自然会慢慢消去心中的忧郁。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易见效的方法。
2、性情急躁的病人。性情急躁的病人宜听节奏慢、让人思考的乐曲 这可以调整心绪,克服急躁情绪,如一些古典交响乐曲中的慢板部分为好。
3、悲观、消极的病人。悲观、消极的病人宜多听宏伟、粗犷和令人振奋的音乐:这些乐曲对缺乏自信的病人是有帮助的。乐曲中充满坚定,无坚不摧的力量,会随着飞溢的旋律而洒向听者&软弱&的灵魂。久而久之,会使病人树立起信心,振奋起精神,认真的考虑和对待自己的人生道路。
4、记忆力衰退的病人。记忆力衰退的病人最好常听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音乐往往是与过去难忘的生活片段紧密缠绕在一起。想起难忘的生活,就会情不自禁地哼起那些歌和音乐;哼起那些歌和音乐,也同样会回忆起难忘的生活。使记忆力衰退的病人常听熟悉的音乐,确有恢复记忆的效用。
5、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最适宜听抒情音乐:有人做过实验,听一首抒情味很浓的小提琴协奏曲后,血压即可下降1.3~2.7kPa。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需要的是平静,最忌讳的是那些有可能使他们听后激动的热情太甚的音乐。
6、产妇。产妇宜多听带有诗情画意、轻松幽雅和抒情性强的古典音乐和轻音乐:这样的乐曲可帮助产妇消除紧张情绪而心情松弛、充满信心、减少疼痛感,有利于生产。绝对不宜听那些节奏强烈、音色单调的音乐。特别是迪斯科音乐。
七、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强调人是有组织的整体,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情感、思想、行动的整合过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又称完形疗法。格式塔疗法把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归为:①以假定的&必须如此&的思想对待生活。②以固执、僵化的思维代替行动。③拒绝现时的实际,回味过去,憧憬未来。④怨天尤人,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应如此,而不承认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⑤对自己的决策缺乏责任感。
(一)理论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反对冯特构造主义的一个学派,诞生于1912年。其吸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科夫卡。他们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进行了不自然分析的产物。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韦特海默、苛勒和科夫卡等人提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在社会上和学术界渐渐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皮尔斯的咨询理论直接受到他们的格式塔思想的影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皮尔斯原先是从事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研究的,但是在一次心理分析年会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他彻底脱离心理分析学派,提出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他认为这种疗法的本质是&我必须对于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格式塔疗法着重当事人在现实环境中的觉察,因而是现象学取向的;同时治疗的基础是此时此地,也是存在取向的。格式塔疗法主要以存在哲学和现象学为基础,以格式塔理论为依据,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体验而产生,治疗的目的不是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时存在的内在冲突,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来访者坚强地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格式塔疗法对于导致改变所做的假定是,我们越不想成为怎样的人时,我们越会保持不变,当我们觉察到我们是怎样的人时,改变就会发生,对来访者来说,尽可能完全认清自己当时的处境身份,不要自己不是那种人而拼命想成为那种人。
(二)治疗过程
第一、治疗目标。完形治疗法的基本目标在于达到察觉的状态,以及经由察觉 格式塔疗法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及肩负更多的责任。察觉包括: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以及能与别人会心接触。察觉能力的提升与丰富化,本身被认为就具有疗效。未能察觉的话,则当事人就没有工具去进行人格改变。有了察觉之后,他们就有包容力去面对与接纳自己原先拒绝接受的部分,并能充分地去体会这一部分的主观性。于是他们会变得逐渐统一与完整。在当事人停留在察觉状态时,重要的未完成事件总是会浮现出来,此时就可以在治疗中加以处理。完形治疗法是帮助当事人去注意到自己的察觉历程,使他们因而能够负责,能够有所筛选地做选择。在当事人与咨询员真诚相会的背景下,察觉就会出现。
第二、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当我们面对我们&现在&已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一味去想我们&应该&要成为怎样的人时,我们就会有更多改变自己的可能性。依此精神,咨询师的作用在于,通过与当事人的接触,去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察觉能力,以及体验当时他们是怎样的人。咨询师的任务就在于邀请当事人积极投入,藉着对人生抱着实验的态度去学习认识自己,并在治疗历程中尝试新的行为,以及注意自己发生了哪些改变。
完形治疗者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去留意当事人的肢体动作。当事人的非语言线索可提供治疗者非常丰富的资讯,因为它经常流露出当事人本身未能察觉的感觉。通过语言的沟通常可能形成误导。所以,如果治疗者仅止于注意当事人口语的内容,就容易对一个人的本质形成误解。真正的沟通其实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因此,治疗者尤需注意当事人的语言与肢体动作间是否有不一致的现象,特别是当事人无时无刻都在避免与现实作充分的接触时,治疗者就必须试着去引导当事人用语言把肢体动作说出来,而变成他们肢体动作的一部分。此外,完形治疗者也必须注重语言形式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因当事人的语言形式常流露出情感、思想和态度。完形治疗法强调要去注意当事人的说话习惯,用以增进其自我了解,特别是要借助请当事人注意他们的语言是否与其经验一致?是否与其情绪背离?以此提升当事人的自我了解程度。另一方面,治疗者必须温和地面对当事人,帮助他们去察觉语言形式对他们的影响。由于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当事人便能增加此刻的察觉,以及自己是如何避免与此时此刻的经验接触。
第三,治疗关系。完形治疗的基本焦点在于治疗者与当事人间一对一的关系。治疗者应对咨询品质、对自己及对当事人的了解程度及当事人能否保持开放的态度负起责任。同时应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以促进当事人进行改变。治疗者的经验、洞察力和察觉是达成疗效的基础;而当事人的察觉和反应能力则更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重要的是,当咨询员与当事人会心接触时,咨询员应允许自己受到当事人的影响,并能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知觉经验。完形治疗法不仅希望当事人展现本来的面目,咨询员与乐于表达他们的反应与对当事人的观察,他们会以适当的方式分享个人的经验,但不会试图操纵当事人。与此同时,治疗者更要对当事人的身体反应有所回馈。借助回馈,当事人可发展出一种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察觉。治疗者尤需以诚心与敏锐的反应面对当事人,在不否定他们的情形下,去挑战他们可能的行为取向。此外,治疗者也必须与当事人共同探索他们内心的恐惧、灾难性的期望、障碍及抗拒。
(三)治疗方法和技术
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采用许多具体技术,这些技术都用以强化病人的直接经验,即&此时此地&经验,促进情感释放,面对冲突和矛盾,提高病人的意识性,使他们了解自己所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1、对话练习。如前所述,完形治疗目标就是要使一个人的功能获得整合,进而容纳其人格特质中被否定及拒绝的一面。治疗者尤其注意当事人人格上的功能分裂状况。而人格功能主要可分成&优势&(top-dog)及&劣势&(under-dog)两极,因此治疗的重点也就在于此两者之间的拉锯上。通常胜利者代表了正直、权威、道德、命令、主宰及操纵,就好像一对&挑剔的父母&,他们用&应该&、&必须&的心态来困扰人,并且以灾难性的威力操纵别人。相对的,失败者则是借助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被保卫、歉疚、无助、懦弱无能等方式来牵制着对方,所表现的是被动的一面,是不负责任、藉词逃避的一面,胜利者与失败者间即通过这种不同的方式争斗以期获得控制权。这样的争斗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个人承诺和解决方式无法执行,为什么懒散的习性持续不改等。霸道的胜利者常以命令的方式教别人如此这般,而失败者则带挑战性地像扮演一个不服从的顽童。在这种为夺得控制权而斗争的情况下,就使得个体分裂成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两部分,双方始终争战不歇,为的是要争取自己的存在。上述人格中双方对立的冲突即导因于内射机制的作用。通过这种机制,个人常把他人(通常是父母)的观点纳入自我体系中,皮尔斯认为一个人必须,同时也是不可避免地会汲取别人的观点和特质,但是若未经自身批判而全盘接受他人的价值观是很危险的,因如此将会阻碍一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所以一个人对自己所投入的内射,必须小心察觉是否会戕害自我系统和阻碍自我人格整合。
2、空椅子技术。空椅子技术是使当事人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此技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当事人坐在其中一张,控演一个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失败者,而让当事人所扮演的两方持续对话。这项技术本质就是一种角色扮演,让当事人去扮演所有的部分。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内射表面化,使当事人充分地体验冲突,而由于当事人角色扮演中能接纳和整合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同时此技术会协助当事人去接触他们潜藏深处的情感,以及连他们自己都可能否定的一面;藉此他们将情感外显化,并充分去体验它,而非仅止于对讨论而已。此外,这个技术是要藉此帮助当事人去了解情感是他们真正的一部份。例如,当事人说&感觉好像我的父亲在我体内!当当事人抑制着内在父母式的内射作用,而用以惩罚和控制自己时,这个内射作用将使&自我折磨&的程序持续不断。
3、绕圈子。此项完形治疗技术包括要求团体中的某位成员走到他人面前向对方说话,或做某些事,它的目的就是要去达成面质、冒险、表达自我、试验新行为模式、促进成长及改变。当治疗者觉得某位参与者的问题有必要使其面对团体中的每一成员时,不妨用此技术。例如,某位成员可能说道:&我已经在这里坐了好久,心想参与,但又不敢,因为对这里的人无法信赖,而且我认为不值得因我而占用团体的时间。&这时治疗者或可答道:&你是否愿意现在就做一点事,以使自己更为投入,并去获得自信和别人的信任吗?&如果他回答得很肯定,那么治疗者就可建议:&现在,到处去转一圈,然后到每个人的面前说:我不信任你,因为&&&。这样,凡是能帮助个体投入,并采取某些动作以消除恐惧的点子都可以创新发明。
4、我负责疗法。治疗者也许会要求当事人在每个陈述之后加上&而且我会为它负责。&例如,&我觉得无聊,但我会为我的无聊负责。&、&我现在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但我会为我的不知道负责。&、&我觉得受到排斥及孤独,但我会为此种受排斥感负责。&此种技术的进行可有效拓展个人的感觉领域,同时帮助个人接纳和认识本身的情感,以代替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他人身上。尽管这项技术蛮机械化的,但却颇具意义。
5、投射。投射系指一个人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事物,其实正是自己所具有的但却不愿看见也不愿接纳的。一个人往往会花费很多精神去否定自己的情感,以及把某些动机转嫁到别人身上,因此,在团体里,当某人在说别人的时候,常常说是他自己本身属性的投射。 在投射的历程中,治疗者会要求说&我无法信任你&这句话的人去扮演一个不值得信任的角色,以便能够发现不信任原来是一种内在的冲突。换言之,治疗者是在要求此人去&试扮&(try on for size)他在团体中对别人的叙述。
6、倒转技术。当事人的某些症状和言行,常是其潜在行动的倒转表现。针对此种情况,治疗者可要求这类因过分胆怯而痛苦的人,试着在团体中扮演一个爱表现的人。在过去经历的案例中,曾有位妇女,她除了糖衣食物外对其他食物都表厌恶,治疗者即要求她把过去的典型风格倒转过来,尽量表现与过去相反。这样做之后,她很快的就找到她喜欢的口味,亦即能够认识和接纳她的&消极面&与&积极面&。倒转技术的进行方式在于,要求当事人潜入每件会为他带来焦虑的事件中,去与他自己已经埋没和否认的部份接触。此项技术即藉此帮助当事人能够开始去接纳从前被否定的某些个人属性。
7、预演练习。就皮尔斯的看法,我们内心的许多想法其实都在预演中。我们常在想象世界里预演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所期望扮演的角色。而当实际表演开始时,因为怕自己演不好,恐惧与焦虑便袭涌而至。由于内在的预演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因此抑制了我们的主动性,也阻碍了我们去尝试新行为模式的意愿。借助团体成员相互帮助的治疗方式,并彼此分享预演的情境,可使当事人更能察觉出他们内心预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进行情形,同时也使得他们更能察觉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并设法去达成。此外,藉此也使得他们自己更能察觉到希望被他人赞美、接纳和喜欢的程度与范围。
8、夸张练习。完形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当事人对自己身体语言所传递的微弱讯号或线索更能敏锐地察觉。虽然动作和姿势都能够藉之传递讯息,但所表达的也许并不很完全。若能要求当事人重复地夸张其欲表达的动作或手势,将可使之与该行为有关的情感强烈化,进而使其内在隐藏的意义更清楚地表现出来。有一些行为颇适于运用此项夸大技术,诸如:要表达痛苦或一些愤怒情感例如,抖动、弯腰缩肩、握拳、皱眉、苦瓜脸、双手盘胸等动作时,却面带不一致的微笑。以抖动为例,如果当事人告诉治疗者他的腿在抖动,治疗者此时可能会要求当事人站起来,更夸张地抖动双腿,然后为此动作作说明。夸张练习也可应用在语言行为中。如治疗者可教当事人重复说出他想掩饰的话,且愈重复愈大声,如此常能真的使当事人开始倾听自己真正的心声。
9、感觉留置。当事人在情感或情绪不愉快而想逃避的关键时刻,治疗者即要求对方保持着这样的感觉。绝大多数的当事人都想逃避恐惧或不愉快的感觉,但治疗者会藉着要求他们停留在体验到的恐惧或不愉快中,从旁鼓励他们趁机去深入探讨这些想要逃避的感觉。要去面对、体验感觉,不仅只需要勇气,同时也要愿意忍受去除障碍时可能遭遇的痛苦,但经历这些之后,却能使人们有崭新的成长。
贡献:无论是个别或团体咨询,这种行动式的治疗法可以把冲突和挣扎带进生活,借助这种技术,当事人可以实际体验他们的挣扎,而非只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不停地谈论问题。这样做的结果特别能增加当事人体验现实的察觉力,使其能发现自己崭新的一面。完形治疗法的另一项贡献,就是运用活泼的方式,把过去与问题有关的部分带进现在,然后再以生动的态度来处理这些过去的问题。治疗者用颇具创意的方法来激励当事人,借此帮助他们能够察觉以及有能力去清除有关现实功能的障碍。此外,在咨询过程中注意当事人明显语言及肢体动作也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形治疗借助技术的运用和敏锐的观察,可帮助当事人强化以此时此刻为中心的察觉力,这使他们不但能察觉到此时的感觉与想法,同时也可完全明白自己正在做些什么。经过这种历程后,他们便能对自己所言所行负起更大的责任。
批评:一般对皮尔斯式格式塔疗法的主要批评,就是它不太重视人格的认知。皮尔斯的确不鼓励对一个人的经验做思考。许多完形学者强调察觉和表达感觉,却往往忽视了检视思考的部分。部分从事实验治疗的工作者认为,把认知结构带进治疗中所经验的事物,正是抗拒感觉体验此时此地的一种防卫。但是,像这种偏执的倾向已产生部分改变,已经有许多治疗者开始注意认知整合的工作。他们显然已经知道必须更注意理论的指导与说明及认知的因素。目前的完形治疗工作极重视治疗者与当事人间的接触与对话,此即指治疗过程中的存在性会心晤谈,此种晤谈对当事人有益。要使完形治疗法真正发挥功效,治疗者本身必须要有较高层次的人格发展,一方面能完全察觉自己的需求,且能让这些需要不致干扰到当事人的治疗过程;另一方面能敏锐地处于此时此刻,同时能无防卫地自我坦露。但是,其间仍存在着一种危险,即若治疗者欠缺纯熟的训练,极可能会有一种要将治疗重心置于给当事人深刻印象的积极欲望,并试图要操纵他们。同时皮尔斯提倡的只对个人负责的问题,容易让人变成极端个人主义者。
八、认识领悟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或称&钟氏领悟治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遵循心理动力学的病理心理观,认为早年经验是致病的重要条件,性心理的推行和初期焦虑的再现是心理障碍的发病机制,无意识心理活动是症状形成的必要前提,承认和分析病人的阻抗和移情所以,该疗法属于精神分析疗法的范围,而不是属于认知疗法范围。
(一)治疗原理与适用症状
不论是正统的心理分析还是各种修改了的心理动力学疗法,其治疗原理都是要病人获得领悟。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当中,除了早期的行为疗法,几乎所有的心理疗法都要使病人得到某种领悟。认识领悟疗法不把治疗重点放在回忆、挖掘幼年症结或者初期焦虑的具体事件,而是和病人一起讨论、分析症状的幼稚性,在成年病人的症状重显露出幼年的情绪和儿童的行为模式,在治疗时要用启发式的谈话,反复和病人讨论,使他们逐渐认识并领悟到他们的病态情感和行为都是幼稚的、儿童式的。病根在幼年,当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态度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些情感和行为,领悟到这些情绪和行为是一种幼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从而放弃这些幼年模式,用成人的行为模式来代替,使其心理成熟起来,症状也随之减轻和消失。这种转变是一种心理动力学的领悟。
认识领悟疗法在治疗强迫症、恐人症和性变态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近几年,在神经性呕吐和顽固性疼痛方面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适用症状也在不断开拓当中。
(二)治疗方法和步骤
治疗前提采用面对面在咨询室内进行的方式进行会谈,每次时间为60分钟,最多不超过90分钟,间隔由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同商定。初次会见时,来访者以及家属报告问题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症状的具体内容和以前的治疗情况。在以后的会见中,一面继续补充询问病史,一面会谈讨论,对于适用的问题范围,均可采用启发式的问题与他们讨论症状的性质,通过分析与讨论,强迫症病人能逐渐认识到他们症状的核心是恐惧情绪。这种恐惧情绪以及为了摆脱恐惧而作出的行动。让他们领悟到这些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完全没有必要,不符合成年人的经验和逻辑。当来访者通过咨询师的解释和共同讨论与分析,对症状的幼稚型以及敏感性的不真实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咨询师即可向他们解释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去,甚至在幼年期,是幼年的某些经历尤其是情感的激动或者创伤留下的痕迹,具体的事件可能已经忘记,但是留在脑中的阴影却留下了创伤。当成年时遇到挫折时,这些阴影就会自动出现,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以至于不自觉用幼年的情感来对待成年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而自己却不能觉察。
为了帮助病人获得领悟,钟老师发明了一段经典对话。
对于一个对蛇恐怖的病人,钟老师会把左侧口袋翻开,让病人看清楚里边确实没有东西,然后翻回去,用手捂住左口袋,跟病人说:我口袋里有一只小兔子,掏出来咬你耳朵,你怕不怕?
病人回答:大夫,别开玩笑了,我是成年人,我刚看过你口袋里没有东西,怎么会怕呢?
然后钟老师再把右侧口袋翻开,让病人看清楚里边没有任何东西,然后翻回去,用手捂住右侧口袋,对病人说:我的右侧口袋里有一条蛇,掏出来咬你鼻子,你怕不怕?
病人(吓得往后仰着身体):大夫,我怕,你千万别把蛇拿出来,你知道我是怕蛇的。
钟老师:你看,刚才我说小兔子咬你的耳朵,你都不怕,你知道那不是真的,那是成年人的反应方式,而现在,我说蛇咬你的鼻子,你就以为是真的,这是不是儿童式的幼稚的反应方式呢?
病人(沉思):&&哦,大夫,我明白了,我现在仍然是用孩子的方式来看问题的。
钟老师在进行这样的对话时,声音很大,很坚定,很有权威性,对病人也很热情,这样就能很有力量地促进病人对其症状和行为方式的思考,也很能激发病人的领悟。
简评:认识领悟疗法是我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斌首创,疗程短,疗效好,十至二十次的会谈,就能够消除临床症状,因为其适用的症状都属于神经症范畴内的,因此在精神科医师当中应用广泛。由于该方法忽视了情绪在问题中的重要性,其适用范围受到了一些限制,同时如果在咨询中关注来访者问题情绪时,则可能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九、存在分析疗法
存在分析疗法由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倡导,也翻译为意义疗法。存在分析疗法是一种在治疗策略上着重于引导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基本原理
存在分析疗法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弗兰克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的需求满足的交互作用统合而成的整体,生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存在,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快乐,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有价值感。&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探索和追求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人所追求的既非弗洛伊德所说快乐,也非阿德勒所说的权利,而是追求意义(即Will to meaning)。而一些人在患重病、绝症,或遭受生活挫折,年老孤独或环境剧变时常常会感到失去了生活目标,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惆,出现&存在挫折&或&存在空虚&的心理障碍。出现对生活的厌倦,悲观失望或无所适从。弗兰克尔认为,人生的意义建立在精神层面的价值感的获得。意义治疗的核心就是要帮助来访者寻找失落的生活目标和三种价值,建立起明确和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操作步骤
治疗策略的具体操作要点分三步:
1、向就诊者讲授存在主义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帮助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就诊者回顾和参加写作、绘画或比较专长的活动与劳动,发现和体验创造的价值;通过参加劳动、观赏自然风光和艺术作品,从平常的生活中体验经验的价值;通过阅读名人成才的传记和回顾自己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的苦乐经验,讨论生活态度在对待人生逆境中的巨大作用和价值。
2、引导就诊者从上述三个方面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同时引导就诊者作&转向思考&和&反向思考&的心理练习,明确自己有决定如何存在的自由,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3、复诊时,及时地对就诊者在生活目标上迈出的任何一步都给予鼓励和支持,对其任何生活意义的新发现都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可建议写日记以随时记录生活中的感想体会。
简评:存在分析疗法,从其英文表述看来,其关键是logotherapy中的logo,核心内容是&标志&或&标识语&。实质是讲述个体或患者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的认知。此疗法较适合于因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惘、绝望的就诊者。然而,面对心理问题的现实,该疗法稍显理想化和简单化,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论述。
十、叙事疗法
(一)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叙事心理治疗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客观实在&(reality)的看法不同。现代主义哲学持有者认为客观的事实就是真理,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和认识,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后现代主义支持者则相信客观实在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事实或者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方法或者观察者的不同而改变,事实和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影响。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侵入临床心理学,则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二)叙事治疗观点
叙事治疗认为,人的过往充满了故事以及故事的意义。当个体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历程的时候,就像叙说故事一样,会维护故事的主要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当然也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信息,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重要信息,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进而帮助他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咨询师的直接建议。也就是说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力量,从而增加其改变的动力。在这里,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继而将双方的焦点放在当事人曾经的努力和内在的能量,引导其走出困境。叙事疗法中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治疗方法的观点,具体如下:
1、外化问题。在其他的治疗观中,往往认为人就是问题,这也符合主流的文化价值。在叙事疗法当中,咨询师应该处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将人和问题区分开,人是人,问题是问题,把人从问题的原罪中解脱释放出来,将问题外化。
2、每个人都是面对问题的专家。叙事治疗者相信,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有人身体不好,有人单亲家庭成长,有人遭受家庭暴力,有人从小就被拿来与比人比较&& 这个过程真的不容易,可是我们却走到了今天,一定是有什么方法在个体内心中支撑着,每个个体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
3、放弃社会主流文化的量尺。学业成绩要好,赚钱要多,娶妻子要漂亮等才算是成功,正是这些主流文化的压制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心理问题有关,文化定义的成功作为量尺度量个体,个人问题也渐而形成。
4、问题的自我认同和较期待的自我认同
当人们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也即为问题的自我认同,带着问题的故事,称为主线故事,而生命中有些故事被忽略,那是可以让人有力量的故事,是支线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以带来较期待的自我认同。
(三)叙事疗法的方法和策略
叙事疗法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下面列举主要的几种:
1、问题外化
&问题外化&是叙事治疗区别于其他治疗流派最特别的方法之一,意指当提到带入治疗中的问题时,用一种特别的态度和口语来形容它是影响当事人的事情,而非当事人本身的个性或者特质。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治疗师把问题说成问题攻击当事人、入侵他的生活、唠叨不停、束缚他,或者用某种方式企图伤害个体。叙事疗法认为如果把人看成是和问题是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个体需要回应的是问题的情境,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可以使用定位图技术将外化问题图表化。
2、定义式仪式
在治疗过程中置入定义式仪式,可以为丰富的故事提供发展脉络。定义式仪式认可个体的生活,并对其重新分类,这与当代文化中的许多仪式标准去评判个体的生活形成对比。定义式仪式技巧促使认可的传统再现,可能会引起这些仪式当事人的强烈共鸣,这样的结果会产生丰富的故事发展,更能感受到个人主权,并提供基础让个人能继续面对他们的困境与忧虑。定义式仪式提供人们选择的机会,在仔细选择过的局外见证人面前,述说展现自己的生活故事。局外见证人会依据特定的认知惯例,以重述的方式回应这些故事,局外人的重述吸引他们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内容所唤起的意象、与这些故事相呼应的个人经验,以及自己的生活如何受这些故事所触动,让个体感觉与他们有生命的共享。
本技巧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线,再通过治疗师和来访者重新发现的支线故事,丰富主线故事的内容。对于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者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我们可以在人多的时候将这些故事使用声音以及姿态等形象的表达出来,在单独个人的时候,那些自己内心故事会慢慢涌上心头,也许这时候的故事是最完备自我的表达。叙事心理治疗者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在重现叙述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重建的力量。同时从治疗师的角度来说,来访者叙说故事之后,治疗师可以聆听扮演圈外见证人的角色进行反应回馈,可以激发新的叙说,并强化、扩展次要情节,使其具体且发挥影响。圈外见证人和当事人自己的生命叙说息息相关,包括提供意见给当事人故事中先前未被察觉或者被低估的成分,进一步增加故事的丰富性。
3、特殊意义事件
位于故事主线上的已知和熟悉的内容都是经过高度挑选的,那些被淘汰的经验在适当的情境中可以被视为特殊意义事件或者例外,辨识这类被淘汰的经验,可以成为发展多元故事线的入口。个体的过往经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经验大都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肯定的自我认同,消极的经验大多跟失败有关系,形成负面否定的自我认同。个体如果累积了较多的积极经验,正向的自我认同较多,则会比较有自信,逐渐变得成功。相反,个体如果负面的认同远多于正面的认同,就会失去上进的动力,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则逐渐沉沦。叙事疗法的策略是在消极负面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着的积极正面的自我认同,即从失败的人生故事中寻找被淘汰的积极经验,逐渐形成积极正面的生活故事叙述。
简评:叙事疗法是受到关注较多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问题观,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话,有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积极主动。叙事疗法的观点明确,方法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使其迅速盛行。然而,前卫的哲学基础以及令人费解的本质均受到了一些质疑,后现代思潮仅仅是一种思潮,其还没有完成大统一体的哲学体系的架构,因此在这种思**础之上的方法就不免受到质疑,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也大概是这个意思。另外,不少心理学界人士认为所有的治疗都是叙事治疗,不管你在做什么,或者认为你在做什么,只要治疗师或者当时人透过叙说或者重新叙说故事来得到理解都算是叙事,没有什么叙事治疗,没有单一的做法。但是叙事治疗确实在发展中逐渐地发展出了一套相对有说服力的治疗体系,这点现在是毋庸置疑的。
(南开大学心理学系 苏慧丽)
十一、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也正称强化法。阳性强化法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人的行为形成与矫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阳性强化法&属于行为治疗法。当被治疗者从事某一良好行为时,即刻给予他所喜欢的强化物,以此来提高行为发生率的一种矫正方法。通俗地说,阳性强化法即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及时奖励,对坏的行为予以漠视和淡化,促进正确的行为更多地出现。
(一)阳性强化法的原理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也就是说若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强化奖赏,则会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当某一行为在某种情况出现后,即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同样或类似情景下,这一特定的行为的出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工作经历相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