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山东东平县州城镇州城的卫生室分布图。wx:machengdong123

泰安的朋友,在麻烦问个问题。求指教【山东鲁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858,717贴子:
泰安的朋友,在麻烦问个问题。求指教
明天去方特 爬泰山 附近还有其它好玩的地方吗?景区 娱乐场所,商业街什么的 都行
求特别推荐
花样年华在满庄,水浒城在东平。
天庭乐园在大河水库这边。
华样年华,水上世界,泰山封禅大典等等
ktv没朋友别去,上次喝了两瓶红酒8000多。
还没算女孩的钱
再去肥城买点肥桃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2017年山东各市GDP排行榜、GDP增速排行、各地市GDP排名、人均GDP及全省137个县(市、区)2016年度GDP排列分析【图】_中国产业信息网
欢迎来到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7年山东各市GDP排行榜、GDP增速排行、各地市GDP排名、人均GDP及全省137个县(市、区)2016年度GDP排列分析【图】
& & 2017年上半年,山东全省GDP达35017亿元。其中,青岛市实现GDP达5075.08亿元,稳坐17城市头把交椅;济南市房地产相关指标均优于全国及全省水平,稳房价效果显著;烟台市成为全省工业霸主。& &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聊城市2017年GDP总值首超德州,跃居全省排名第11名。今天,山东财经报道就带大家一起看看2017年上半年山东17城市的GDP指标。& & 2017年上半年,虽未跟随广东、江苏一同迈进&四万亿&大关,但上半年GDP总量达35017.39亿元的山东稳坐全国第三。& & 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上半年山东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5017.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与一季度持平。& & 不仅整体实力响当当,在2017年上半年百强GDP榜单中,山东17城市中,也有15城市现身百强榜。山东各城市GDP TOP1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山东各城市GDP增速 TOP1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山东各城市的GDP指标
&省内排名 城市 GDP:亿元 名义增速% 增速%
1 青岛 5075.08 12.27% 7.70%
2 烟台 3417.42 11.56% 8.10%
3 济南 2863.97 10.23% 8.30%
4 潍坊 2274.71 6.99% 7.80%
5 淄博 2240.3 7.35% 8.10%
6 济宁 2141.09 10.08% 7.00%
7 临沂 1861.22 6.22% 8.10%
8 东营 1682.36 10.54% 6.50%
9 泰安 1643.86 3.26% 6.80%
10 威海 1558.74 9.13% 8.50%
11 聊城 1511.86 12.20% 8.00%
12 德州 1356.86 6.31% 7.70%
13 菏泽 1356.33 7.38% 9.00%
14 滨州 1291.82 2.87% 7.10%
15 枣庄 1160.73 11.07% 6.40%
16 日照 957.3 14.83% 9.80%
17 莱芜 421.98 8.60%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从排名来看,2017年上半年山东17城市GDP的前三依旧是青岛、烟台、济南。其中,青岛2017年上半年实现GDP为5075.08亿元;位居第二的烟台上半年GDP为3617.67亿元;济南则紧随其后,与烟台仅相差200亿元。& & 山东财经报道注意到,聊城超越德州,越居全省第11名,成为2017年上半年山东17城市GDP排名中的最大亮点。这也是近几年来,聊城首超德州。& & 近年来,德州、聊城两市GDP指标一直&咬&的很紧,全省第11名和第12名的位次也持续多年。德州、聊城GDP相关数据
时间 城市 GDP总值:亿元 全省排名 城市 GDP总值:亿元 全省排名
2014年 德州 2596.08 11 聊城 2516.4 12
2015年 2230.56 11 2145.65 12
2016年上半年 1422.19 11 1389.2 12
2016年 2990 11 2905 12
2017年上半年 1558.74 12 1511.86 1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从名义增速指标来看,2017年上半年,山东17城市GDP名义增速最快的当属莱芜。增速达25.87%的莱芜,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增速超20%的城市。& & 日照2017年上半年的GDP名义增速也有14.58%。虽然,莱芜、日照两市一直以来都是全省GDP最弱的城市,但其增量速度不可小觑,起飞成效渐显。& & 2017年上半年,全省17城市GDP名义增量皆为正值。去年同期,名义增速为负的东营、德州均转正。且东营以10.54%的增速,排进全省17城市增速的上游阵营。& & 除上述莱芜、日照、东营三城市外,名义增速超10%的还有6个城市,分别是青岛(12.27%)、聊城(12.20%)、烟台(11.56%)、枣庄(11.07%)、济南(10.23%)、济宁(10.08%)。2016年山东各地市常住人口排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2017上半年年山东各地市人均GDP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2017年上半年山东省各地市GDP排名统计
省内排名 城市 GDP:亿元 名义增速% 2016年常住人口:万人 人均GDP:元 人均GDP排名
1 青岛 5075.08 12.27% 920.4 55140 3
2 烟台 3617.67 11.56% 706.4 51213 4
3 济南 3417.42 10.23% 723.31 47247 6
4 潍坊 2863.97 6.99% 935.7 30608 10
5 淄博 2274.71 7.35% 468.69 48533 5
6 济宁 2240.3 10.08% 835.44 26816 13
7 临沂 2141.09 6.22% 1044.3 20503 16
8 东营 1861.22 10.54% 213.21 87295 1
9 泰安 1682.36 3.26% 563.74 29843 11
10 威海 1643.86 9.13% 281.93 58307 2
11 聊城 1558.74 12.20% 603.68 25821 15
12 德州 1511.86 6.31% 579.23 26101 14
13 菏泽 1356.33 7.38% 862.26 15730 17
14 滨州 1291.82 2.87% 389.1 33200 7
15 枣庄 1160.73 11.07% 391.56 29644 12
16 日照 957.3 14.83% 290.11 32998 8
17 莱芜 421.98 25.87% 137.58 35265 9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2017年上半年GDP指标的最大亮点,莫过于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这五大指标,17年来首次全部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 一直以来,这五大经济指标都是考量各地发展速度、后劲和质量的主要指标。& & 事实上,作为广大市民来讲,济南的房价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2017年前后,济南市也相继出台多项楼市政策,严控房价上涨。那么,到底成效如何呢?其实,从GDP数据上就可窥知一二。& & 2017年上半年,济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4%,相对比较平缓,低于全国的8.5%和全省的10.1%增速。& & 新开工面积为796.6万平方米,下降26%,而全国增长10.6%,全省增长9.6%。& & 商品房销售面积为603.4万平方米,下降4.5%,而全国增长16.1%,全省增长25%。& & 另外,济南的商品房待售面积为161.1万平方米,下降13%,而全国则下降了9.6%,全省下降16.1%。2017年山东前三季度各地市GDP排名
排名 城市 GDP总量(亿元) 增速(%)
 - 山东 54867 7.5
1 青岛 7984 7.4
2 烟台 5369 6.4
3 济南 5212 8.1
4 潍坊 4392 6.5
5 淄博 3522 7.8
6 济宁 3468 7
7 临沂 3273 7.9
8 东营 2899 6.4
9 泰安 2587 6.7
10 威海 2526 8.4
11 德州 2328 7.5
12 聊城 2280 7.8
13 菏泽 2092 8.8
14 滨州 1991 6.3
15 枣庄 1782 6.6
16 日照 1463 9.3
17 莱芜 650.9 8.5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山东十七地市的GDP排名变化基本不大,青岛一直位居榜首,莱芜一直垫底,只有临沂、威海、东营、聊城、滨州、菏泽的排名在小幅度的浮动,而且一直都是在那个位置前后徘徊。未来我觉得临沂、菏泽的名次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山东十七地市GDP总量排名变化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 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继续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5486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除淄博、枣庄、泰安、威海、聊城、菏泽、烟台外,其他城市陆续公布了2017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据悉,青岛GDP总量最大,为7983.80亿元,同比增长7.5%。日照GDP增速最大,GDP总量1462.86 亿元,同比增长9.3%。& & 2017年前三季度,山东GDP总量排名仅次于广东、江苏,排名第三,山东各市GDP数据相当可观。其中GDP总量超5000亿元的城市有2个,分别为:青岛、济南,GDP总量分别为:7983.80亿元和5211.90亿元。青岛和济南GDP共计13195.70亿元,占比24.1%。GDP总量最低的是莱芜,GDP总量仅为650.85亿元,同比增长8.5%。& & 从GDP增速来看,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有7个,GDP增速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的省市有4个,分别为日照、莱芜、济南、临沂。其中日照GDP增速最大,GDP总量1462.86 亿元,同比增长9.3%。& & 随着GDP的明显增长,会带动当地财富和就业率的稳定提升,既体现一个地区的整体实力,也与社会进步密切关联。(山东24小时)全省137个县(市、区)2016年度GDP排列
序号 县(市区) 单 位:亿元
1 黄岛区 2766
2 张店区 1209
3 历下区 1187
4 即墨区 1180
5 龙口市 1111
6 荣成市 1078
7 腾州市 1065
8 胶州市 1036
9 市南区 1016
10 城阳区 933
11 章丘区 925
12 邹平县 870
13 邹城市 869
14 历城区 869
15 临淄区 867
16 兰山区 861
17 寿光市 857
18 市中区 827
19 新泰市 816
20 平度市 813
21 诸城市 795
22 广饶县 791
23 莱州市 767
24 文登区 766
25 肥城市 730
26 市北区 691
27 招远市 687
28 兖州市 659
29 高密市 623
30 青州市 616
31 滨城区 606
32 淄川区 599
33 莱西市 560
34 任城区 551
35 崂山区 550
36 桓台县 536
37 莱城区 532
38 寒亭区 518
39 乳山市 512
40 蓬莱市 502
41 东港区 489
42 牡丹区 487
43 泰山区 486
44 荏平县 468
45 岚山区 465
46 齐河县 461
47 东营区 457
48 芝罘区 434
49 槐荫区 432
50 天桥 区 418
51 岱岳区 416
52 曲阜市 414
53 垦利区 411
54 徽山县 410
55 宁阳县 405
56 昌邑市 400
57 临清市 390
58 高唐县 388
59 沂水县 374
60 东平县 372
61 博山区 367
62 周村区 361
63 兰陵县 358
64 李沧区 356
65 莱阳市 351
66 罗庄区 346
67 郓城县 333
68 莒县 330
69 环翠区 329
70 曹县 329
71 博兴县 324
72 莘县 319
73 牟平区 318
74 阳谷县 316
75 安丘市 306
76 海阳市 303
77 薛城区 299
78 单县 297
79 东昌府区 295
80 临邑县 295
81 济阳县 295
82 禹城市 295
83 昌乐县 293
84 长清区 289
85 冠县 287
86 德城区 284
87 平邑县 284
88 费县 282
89 郯城县 282
90 东明县 282
91 陵城区 273
92 世野县 273
93 嘉祥县 270
94 乐陵市 269
95 无棣县 269
96 沂源县 266
97 梁山县 265
98 汶上县 265
99 莒南县 264
100 利津县 264
101 河口区 261
102 临朐县 261
103 福山区 259
104 潍城区 259
105 栖霞市 250
106 平阴县 245
107 沂南县 243
108 奎文区 238
109 莱山区 237
110 平原县 234
111 宁津县 233
112 临沐县 228
113 枣庄市中区 224
114 五莲县 220
115 夏津县 218
116 武城县 217
117 金乡县 206
118 高青县 205
119 东阿县 200
120 惠民县 193
121 沾化区 187
122 河东区 186
123 成武县 186
124 蒙阴县 183
125 商河县 179
126 庆云县 178
127 坊子区 175
128 鄄城县 175
129 泗水县 171
130 钢城区 171
131 鱼台县 170
132 台儿庄区 168
133 峄城区 168
134 定陶区 154
135 阳信县 147
136 山亭区 135
137 长岛县 67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人均GDP排名前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服务号
在产能利用率大幅回升的背景下,考虑到政府去产能目标依…
全国咨询热线:400-700-小时) 业务咨询电话:010-0-600-8596 传真:010- 客服QQ: 客服电邮:
chyx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 运营公司:智研咨询集团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赶集网为您找到32条
& &gt &gt &gt 泰安长城东区搬家
诚信服务。保您满意&(1周前)
一步到位。步步到位&(1周前)
泰安好运搬家 专业搬家 信誉第一24小时服务特惠中&(1周前)
服务配送泰安周边小型搬家,及时到达,&(1周前)
真诚换真诚,爱心换爱心&(1周前)
专业家庭搬家、公司搬迁、长途搬运、正规搬家公司&(1周前)
诚信信用 服务至上&(1周前)
搬家 长途搬家&(1周前)
价格合理,服务至上&(1周前)
&(1周前)
花那个徒弟&(1周前)
泰安老牌搬家公司—24小时服务—值得您的信赖&(1周前)
选择天顺。祝你每天顺顺利利&(1周前)
专业搬运立式钢琴、三角钢琴,搬家搬厂
30分钟到...&(1周前)
热情服务,安全到家、&(1周前)
不论楼层高低,时间早晚,一个电话全部搞定!&(1周前)
&(1周前)
泰安市舒心搬家公司空调移机&(1周前)
打造泰城万能服务
服务与安装不满意不收任何费用&(1周前)
价格合理 个人车辆&(1周前)
本公司有专业的搬运经验搬运工人,主要从事居民搬家,...&(1周前)
您满意 我快乐&(1周前)
全市最低价 25元起步 可提供搬家货运 整车出租 ...&(1周前)
告别白墙时代,开创多彩新生活。&(1周前)
省时。省力。省事&(1周前)
想您所想,急您所急。&(1周前)
价格实惠,电话联系,多年从事搬家工作,绝对没有问题...&(1周前)
泰安老牌搬家公司—24小时服务—值得您的信赖&(1周前)
扶梯吊装、扶梯安装、叉车租赁、吊车租赁、厂房搬迁、...&(1周前)
诚信至上 服务最好&(1周前)
好运八方,诚信为民!&(1周前)
走正道 负责任 心中有别人&(1周前)
赞助商推广
区域居民搬家:
居民搬家相关城市:东平府繁华旧梦【梁山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12,646贴子:
东平府繁华旧梦收藏
东平府的繁华旧梦 &&&&& 随着《水浒传》作者罗贯中正式落户山东东平,一座沉寂多时的千年古城骤然间又热闹起来。人们慢慢发现,东平府不仅仅只和《水浒传》有扯不清道不尽的关系,它还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元杂剧繁荣的艺术之城,是《金瓶梅》里的清河县,是《马可波罗游记》里的超级都市……历史似乎总是健忘的,一个城市繁华昌盛之时人们趋之若鹜,凋敝衰落之时无人知其所在,就像那条时兴时废的运河。寻访一代名城东平府,似乎也只能沿着那条运河古道,按图索骥下去,才能找回一个失落之城的黄金时代。&&&&& 前几年,提到《水浒传》,人们首先想起来的地方是梁山,山东有个梁山县,水泊梁山就在那里,想起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几年不同了,再说起《水浒传》,人们首先想起来的则是东平。东平也是山东的一个县,和梁山县相邻接壤。为什么会先想到东平呢?当然不仅仅因为《水浒传》里有“东平府误陷九纹龙”,也不仅仅因为梁山好汉双枪将董平曾经驻守这里与宋江大战,却原来,和梁山相比,《水浒传》与东平突然有了更近一层的关系。&&&&& 去年有两个新闻让东平名声大噪。一个是东平县为了开发东平湖的旅游资源,与临县梁山分庭抗礼,以东平湖为依托注册了一个“梁山泊”的旅游品牌,让只有梁山而没有水泊的梁山县大伤脑筋。另一个就是《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的籍贯,这个问题在学界虽还有争议,但官方观点、权威专家们已经确定罗贯中就是东平人无疑,更有趣的是,东平甚至已经把罗贯中出生于哪个村子给考证了出来。 &&&& 罗贯中的塑像已经在东平湖畔立起来了。假如罗贯中有灵,日夜眺望着这个烟波浩淼的湖泊,心里一定是感慨万千的吧,当年的八百里水泊如今只剩下东平湖这一点,沧海桑田的变化可不就在眼前吗?可今非昔比的又岂是这片日渐缩小的水域?当年他乘坐运河船只南下杭州是从哪里登船的呢?离开东平时身后那座繁华富庶的大都市如今又去了哪里?一定是找不到了。 &&&&&& 即使找得到那座城池,也无法寻回当日的繁华。曾经寓居东平多年的金代大诗人元好问那句诗怎么写得来着:“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出东平》)元好问在东平为当地军阀严实父子做了多年的幕僚,这诗句无疑是表达其告别东平时的留恋,想必罗贯中当年也情同此心吧。 &&&&&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曾坐运河船只游历到此,他在那部著名的游记里写道: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有一条深水大河流过城南,……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要观察河上的船舶穿梭似的往返不断,运载着最有价值的商品的船只的数量和吨位,确实就会使人惊讶不已。”马可波罗的话很少有人相信,欧洲人认为他是个大吹牛家,但他所描写的东平元初胜景却可以从一本《浅塘遗事》中得到佐证:南宋太后等降元后北上,路过东平,曾说:“此处风俗甚好,商旅辐辏,绢、绵价极贱,一路经过,惟此为最。”宋代东京《清明上河图》的景象就这样复现在了元初的东平。 &&&&& 东平人如今只可从这些历史的想象中感到一点点兴奋和满足,遥想当年,祖上也曾发达过。当年盛极一时的大都市,如今只是东平湖畔一个普通乡镇的驻地。1982年,东平县城从这里搬迁出去。理由无非是因为老州城地势低洼,濒临东平湖,难免有水患骚扰,而且运河早已从清代中后期就淤塞,水路不通,州城不复有区位上的优势。建设京九线时,在山东曾有个东线计划,就是说铁路可以过州城,但京九线最终还是选择了西线的梁山,州城再度崛起的希望也就化为了泡影。 &&&&& 如今的东平州城,表面看上去,和中国北方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没什么两样,不过是地方大了点,街道多了几条,如果不了解当地的历史,很难有什么奇特的发现和感觉。只有父子状元牌坊和幸存到现在的清真寺,仍然在佐证着它昔日的辉煌。所谓父子状元说的是宋代的梁灏和梁固,父子同为状元一直是当地人一说再说的骄傲,而那座气势恢宏的清真寺,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院坐西朝东,气势非凡。
22:11 回复&& zxq001002 0位粉丝
2楼位于州城西南的桂井子街算是州城最有名也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了。几年前,记者去那里的时候,街道还是坑坑洼洼的,两旁房屋陈旧灰暗,有不少路段还摊晒着粮食,门旁堆放着柴草,处处显得零乱且不整洁,但就是这条不起眼的街道,却大有故事。 &&&&& 话说宋朝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五月,黄河决口,淹没了郓州城池。郓州知州姚弦奏请真宗,将郓州移建于王陵山前五里处,就是现在这座州城的最早奠基。新建城池面积6.25平方公里,设计别具一格,且非常有趣,整体是一个神龟的形状。东、西各二门,代表龟的四足,南门为出头门,北门为扭腚门;城池中部略高于四周,周围有护城河环绕。登高远望,城市就像一只巨龟静卧。龟主寿,有城寿万年之意;另外可能考虑到城址离湖太近,龟能镇水,亦有防止水患,祥和平安之意。更有趣的是,南门外约20米外左、右各有一水井,传为龟眼;南门至北门的中心线上有一圆口井,传为龟肚脐,城中百姓称为“龟井”。“龟井”所处之地于是被称为“龟井子街”,后来人们感到“龟”字不雅,于是用同音字“桂”代之。于是“龟井子街”便成了“桂井子街”。如今,圈井石上的千年绳痕仍历历在目。 &&&&&& 桂井子街上有一著名小吃——徐家粥,最惹当地人喜爱,因为名气太大,又叫东平粥,为州城镇桂井子街徐家所世代经营,从清康熙1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该粥用大豆、小米、大米熬制而成。该小吃的最大特点是粥浓如酱,喝似水,滑润爽口,清香甘甜,浸人心脾,有独特的糊香味。最奇妙的是,喝净粥之后,碗里很干净,就像没用过一样,不挂一丝粥迹。老一辈的东平人每到老县城桂井子街,必以一尝东平粥为最大乐事,当然,最好还要就着一口东平烧饼。东平烧饼又叫碳炉马蹄烧饼,选用优质面粉、芝麻、植物油、糖稀作原料,做成圆饼后将背面贴在倒扣的铁锅内,用木炭文火烘烤。圆形、中间薄、边沿厚;黄酥油亮,香脆可口。说起小吃,还不能不说东平糟鱼。东平糟鱼是用淡水鲫鱼制作而成,它的特点是鱼体完整,骨肉同食,香而不腥,肥而不腻,成品鱼呈酱紫色。这也是东平人招待客人必上的一道菜。常听人说,现在的这些小吃也都做得不那么地道了,不知道是人口味变刁的缘故,还是这些小吃确实再也难以寻到以前那种味道的神韵。 这座设计独特的城市在元代毁于兵火,明代重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再次重修,加固加高了城墙,将城门重新分为五座:按八卦方位,东二门偏北者为虎门,偏南者为龙门,后来大东门合称为龙虎门,因东望泰山,小东门又叫瞻岱门;因南望鲁地,南门叫望鲁门;因秋自西来,依次收获,西门叫秩成门;因星拱北极,北门叫拱极门。由于地势低洼平坦,早年间城内多水塘,多种苇、蒲、莲藕,州志上有记载说“至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 &&&&& 就是这座当年不亚于江南的城市,因水而勃兴。隋代开凿的大运河是从洛阳到杭州的,北京若走水路到南方,还必须绕道洛阳。为了缩短水路距离,元代政府决定开挖新的运河,从北京通州挖到山东临清,又从临清挖到东平,再从东平挖到济宁,就与原来的运河河道相连了。由此,东平成为这条运河上的一座重镇,古济水、汶水和运河交汇于此,成为南北水路的咽喉,所谓北通燕赵、南控江淮,盛极一时是也。 &&& 写到这里,不妨引出一段有关《金瓶梅》的小插曲,著名金学家许建平在其《&金瓶梅&中清河县地理位置考辨》中,通过小说中有关运河交通情节的考证,结合宋元时期运河的实际情况,得出《金瓶梅》前八十回中所描写的东平府清河县就是现在东平县州城的结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网上搜来看看,很有趣味。
&&&&& 东平在金元之际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一个叫做严实的军阀不无关系。严实为泰安长清(今属山东济南)人,金末乘乱而起,先归降南宋,以济南为中心,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占据了今河北、山东和河南的五十多个州县,后又降元,在东平建立地方政权。在他死后,其子忠济、忠范相继嗣位,严氏父子盘踞东平一带近半个世纪。严实喜欢招揽文人学土,“四方之士,闻风而至”,金元之际著名学者王磐、文学批评家王若虚、著名诗人元好问、散曲家杜仁杰等,都曾在东平任职、讲学或居住、游历过。严实主政东平,崇儒学,兴礼乐,重学术,倡戏曲,使当时东平又成为文教兴隆的学术文化中心。
22:11 回复&& zxq001002 0位粉丝
3楼&&&&& 龙山书院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筹建起来的。龙山书院最早选址在距离州城东北四十里外的龙山脚下。龙山处在汶水之阳,书院则建于龙山之阳,山水之间,风景如画,确实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 &&&&& 龙山书院在山间的时间比较长久,从元初一直持续到清中叶,乾隆年间,一场山火,把书院焚烧殆尽,不得以才搬迁到州城里去。龙山书院一向颇有名气,元代“世称三王”的文学家王构、王旭和曾任东平学正的王磐,都担任过龙山书院的主讲;戏曲家高文秀,亦曾在龙山书院读书、习曲。明代大学士解缙也曾在龙山书院读书讲学。记者曾多次去龙山考察,现山上院址遗迹仍清晰可见,房屋的地基都还有迹可循。 &&&&& 元初严氏的崇儒重教,在东平间接培育出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和元杂剧作家群。由于历史的原因,元代曲家大多生平、居里不详。但在可知的著名作家中,即有二十多个为东平人或在东平住过。其中包括高文秀、张时起、张寿卿、徐琰、赵良弼、杜善夫、张养浩等著名作家。他们或在东平从事戏曲创作,或从学、出仕于东平。这些作家的青少年时期,多在东平发达的府学中接受教育,进行戏曲创作,而其中相当一批人后来又都出仕江南,且多在江浙一带,他们把杂剧创作和演出活动带到南方,带到杭州,也是极合情理的事。正是在这样一些由北而南的作家和艺人推动下,具有浓重北方特点的杂剧艺术,才在南方发达的商业城市中活跃起来了。东平府在杂剧南移中的桥梁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 东平府杂剧的演出活动,可以从一些极少的材料中窥豹一斑。元代燕南芝庵《唱论》中曾提到:“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木兰花慢》、大名唱《摸鱼子》,南京唱《生查子》……”这说明,东平在当时已成为闻名的戏曲中心,在选唱曲牌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另外,元末曲家夏庭芝著《青楼集》中,记载女演员聂檀香“姿色妩媚,歌韵清圆,东平严侯甚爱之。”说明她可能是活跃在东平杂剧舞台上的名角。东平在严实治下,社会安定,商业繁荣,各种文艺活动也是如火如荼,其城市生活亦如北宋之开封、南宋之杭州,戏场、青楼均为一时之盛。&&&&& 高文秀是东平杂剧作家群里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主要生活场景都是在东平。他也是个天不假寿的早夭天才,虽然年纪轻轻就死掉了,其所作杂剧却数目惊人,如今所知道的就有32种,在数量上仅次于关汉卿,不怪时人称之为“小汉卿”。高文秀是元杂剧作家中写水浒戏最多的一个,最著名的当然是《黑旋风李逵双献功》。著名元杂剧研究者吴梅先生称赞他:“东平高氏,力追汉卿,毕生绝艺,雕绘梁山。” &&&&& 东平府水浒戏的发达,以及民间各种水浒传说的繁多,为后来罗贯中创作《水浒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家都知道山东人爱听山东快书,其实山东快书的别称就是“武老二”,或者“说武老二的”,山东快书最初只说武松故事和水浒故事。水浒故事在东平不仅仅是一个广泛流传和不断再创作的过程,它甚至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放前,东平人开赌局,赌东发牌的时候居然也能唱出水浒故事来。我就曾当地一个老人唱过一段:“打了个一又是一,宋江杀了闫婆惜”,“打二万两条龙,解珍解宝二弟兄”,“打七万叫秦明,他的朋友叫董平,董平来把东平守,宋江他就攻不动。”由此可以相见罗贯中当年是在怎样一个浓厚的水浒戏曲和民间传说的氛围里长大的。
“随着《水浒传》作者罗贯中正式落户山东东平”,这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水浒传》作者是罗贯中,这个历来有争议,现在大多数倾向于施罗二人完成,如果非得说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话,倾向于施的人要比倾向于罗的人多;第二层意思,罗贯中正式落户东平,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远没上个激烈,因为除了东平某公司雇佣的“专家”之外,基本没人怀疑罗贯中的籍贯,有也只是山西太原祁县和太原南两地之间的争论。
“为什么会先想到东平呢?当然不仅仅因为《水浒传》里有“东平府误陷九纹龙”,也不仅仅因为梁山好汉双枪将董平曾经驻守这里与宋江大战,却原来,和梁山相比,《水浒传》与东平突然有了更近一层的关系。”这其中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提起水浒,为什么会先想到东平呢?我只是想问一下,大家真的是先想到东平吗?找几个东平和梁山以外的外地人问问,提起水浒,他们会先想到哪里?第二层,两个“不仅仅”,看似谦虚,实是自负。先想到东平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史进和董平两位好汉的话,感觉总有点说不过去。只要不是专门研究水浒的,一般人先会想到“梁山好汉”四个字,然后具体化,宋江、吴用、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时迁、孙二娘…………,哪个都比那两个出名吧? “另一个就是《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的籍贯,这个问题在学界虽还有争议,但官方观点、权威专家们已经确定罗贯中就是东平人无疑”关于这句话我只想问个事:官方观点是哪家的观点?谁能代表官方?东平县主部门还是某公司?权威专家们是指哪几个?有多少人承认其权威? 我不吵架,我只想要一个能让我信服的理由
施耐庵写三国吗?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探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故里&&&&&&&& 记者&& 胡洪林 张译 文 通讯员 陈淑锋&&&&&&&& 近来,围绕水浒故事主要发生地山东省阳谷、东平、梁山和郓城等地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引起了人们对这里的浓厚兴趣。而不朽巨著《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故里也自然成为人们探寻的焦点,记者近日走访东平,对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一进行了探寻。&&&&&&&&&&&& 罗贯中到底是哪里人? &&&&&&&& 对于罗贯中籍贯问题,学术界原来有几种说法,如东原说、太原说、杭州说等,这种争论由来已久,其中,东原说、太原说争论最为激烈。目前,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多年研究,罗贯中籍贯东平的结论已成学术界共识。&&&&&&&& 1999年,由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已明确注释:“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杜贵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认为把罗贯中视为东平人已经是学界主流。他说,早年也不认可罗贯中为东平人的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小心求证”后也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罗贯中就是东原人。杜贵晨认为,胡适先生研究《水浒传》将罗贯中籍贯为“东原”即“郓州”亦即“东平”联系起来。这就在把《水浒传》的著作权整个地判给了罗贯中的同时,也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东原”即山东东平人做了结论。因为当时郓州州治正在东平。&&&&&&&&&&&& 是什么滋生了“东原作家群”?&&&&&&&& 当年辖地甚广的东原,物质繁荣,文化兴盛,产生了文学史上蜚声文坛的“东原作家群”。“东平府学”发达时期的元末明初,全国的著名作家有20多位在东平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后来出仕江浙一带,罗贯中即是“东原作家群”的一员。&&&&&&&& 大运河的南北贯通,以元大都为中心的杂剧艺术顺流南下,在东平这块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肥沃土壤上生根结果,东平作为水浒戏重要发源地,浓厚的水浒文化是罗贯中自幼成长的一份精神食粮,他对乐府、隐语(谜语)相当熟悉。明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他还写过《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此后,更是创作出了《水浒传》、《三国演义》两部鸿篇巨著。(来源:中国新闻网)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外证与内证【内容提要】历史上东原即山东东平。从《三国演义》多种明刊本署名等情况看,其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即山东东平人;《三国演义》、《水浒传》也有多处内证共同表明其作者罗贯中为“东原”人,而非“太原人”。近百年来被抬得很高的“太原说”不能成立。【关键词】三国演义/罗贯中/东平人《尚书·禹贡》:“东原底平。”郑玄注谓东原“即今之东平郡”。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进一步说明:“东原,今山东兖州府东平州及济南府泰安州之西南境也。”今本《辞海》释“东原”说:“据郑玄注,即汉东平郡地,相当于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所以,作为地域之称,东原即山东东平。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东平在汉代以后建置屡变,或称国,或称郡、府、州、路等,从来是鲁西南重镇;隋唐以后,东平因地跨京杭大运河两岸,为商旅必经驻足之地,经济文化格外发达;至金、元二代,人文荟萃,更成为文化名区,出了许多文学家,如高文秀、王继学、顾仲清、赵良弼、陈彦时、张寿卿、张时起、李显卿、张好古等,皆一时名家,近世有“东原作家群”之称。其中擅长水浒戏的高文秀甚至有“小(关)汉卿”之誉,而最杰出的代表,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一《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他是山东东平人有文献的根据。首先,今见明刊《三国演义》有多种版本署名“东原罗贯中”,如最早版本之一,刊于嘉靖27年(戊申,1548)的叶逢春本题“东原罗本贯中编次”;其次,今见明刊《三国演义》最早的序文,即嘉靖壬午(嘉靖元年,1522)刊《三国志通俗演义》首载别号庸愚子的金华人蒋大器所写的序中称“东原罗贯中”是该书作者。这篇序写于明弘治甲寅(1494)年间,序称“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1],比今见录载它的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早28年,说明早在明弘治甲寅之前,《三国演义》已经成书并流行于世。这两种最早的版本以不同方式表明其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后出各版本均无异辞,使我们可以相信,《三国演义》作者为“东原罗贯中”,至少是明清出版界公认的事实。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刊本题“东原罗贯中编次”类字样,是根据最早罗贯中本人的题署,这至多是一种可能,或说可能性很小。但是,至少可以相信,当时刻书、写序的人,不会没有根据地把这样一部大书归于某个人名下。至于有人认为可能是书商托名牟利,就更没有道理。古代虽有托名著书、刻书的风气,但是,所托之人必是先已有了名气,才可以收到托名牟利之效。而据现有资料可知,在《三国演义》之前,罗贯中并没有成名。以罗贯中为《三国演义》作者的托名完全不合逻辑,而《三国演义》“东原罗贯中”的题署不会是任何意义上的伪托。总之,以平常心度之,当时刻书、写序的人以《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必有当代文化人值得相信的理由,后世不可以也不应当随便怀疑它。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三国演义》两种嘉靖本虽是今存最早的版本,却没有一部是作者原本,而且难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关系。上已提及两种嘉靖本《三国演义》为“东原罗贯中”所著的方式不同:壬午本“东原罗贯中”字样出现在序中而题署无“东原”,叶逢春本“东原罗贯中”出现在题署中而不载庸愚子的序。这个重要的不同可使我们大致认定,后出叶逢春本的题署并不源于壬午本,两种嘉靖本以《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各自有据。也就是说,在嘉靖本之前,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资料线索表明《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东原罗贯中”,从而后世无论从何处看,都只能把它作为同一“东原罗贯中”的作品,这大概是《三国演义》版本不止一个系统的多种明刊本都署“东原罗贯中”类字样而从无异说的原因。总之,《三国演义》作者“东原罗贯中”不仅有可见最早版本的证明,而且这种证明又是来自不同方面的互证,后世就更加不可以也不应当随便怀疑它。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最后,除了《三国演义》,还有《水浒传》(115回本)、《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传》、《三遂平妖传》等四部小说也署名罗贯中。这四种小说除《残唐五代史传》不题罗贯中籍贯,其他也均题“东原罗贯中编辑”类字样。一般公认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或作者之一,《水浒传》各版本中独有115回本《水浒传》题“东原罗贯中编辑”,以罗贯中为“东原”人,也不会完全没有根据。至于《残唐五代史传》与《三遂平妖传》有托名罗氏的可能,但为其托名的人也是以罗贯中为“东原”人,说明这四种小说作“东原罗贯中”的署名即使不尽可信,却都能从不同角度间接地起到旁证作用,加强《三国演义》作者为“东原罗贯中”的可信性。当然,明人记载中也有说罗贯中是“钱塘人”、“杭人”、“越人”即浙江杭州人的,也有说他是“庐陵人”即今江西吉安人的,但是皆晚出,而且其口气似据传闻,比较“东原罗贯中”有《三国演义》等书版本的说明,并不足信。同时在上个世纪20年代之前,小说的地位还不够高甚至很低,很少有人在意罗贯中是哪里人,因而诸说并存,并没有什么争论。但在那时,多数读者因《三国演义》而知道其作者罗贯中,自然大都以他为“东原”人。但是,到了1931年,古典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研究受到学界空前重视。当时有赵斐云、郑振铎、马隅卿三位学者访书宁波天一阁,合抄明蓝格抄本《录鬼簿》公诸于世。其中《录鬼簿续编》所载“罗贯中”条是这样写的: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这条资料被当时乃至今日众多学者认作20世纪有关《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生平资料的唯一重大发现。近百年来各种文学史、小说史著作凡涉及罗贯中生平的,大都以此为据,弃多种明刊本“东原罗贯中”的题署等于不顾,称罗贯中为“太原人”,进而推论其生卒年等等。这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太原说”的由来。它不仅使包括“东原罗贯中”说在内其他诸说受到极大排斥,而且也给社会文化造成一定影响。最突出的是去年报载山西太原列《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入“三晋文哲壁”,弄出把《三国演义》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镌为罗贯中所作的笑话[2]。以《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为《三国演义》作者及其籍贯的根据,定《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山西太原人罗贯中,目前看来,是一件极不稳妥的事。理由也极简单,就是这条资料并没有说“罗贯中,太原人”写过《三国演义》。而我国从来同姓名现象屡见不鲜。我在《近百年〈三国演义〉研究学术失范的一个显例》[3]一文中已经举过许多古代的例子,而据中新江苏网8月21日消息:“南京大学……今年录取的1400多名新生中,竟有65人或两个或三个同名同姓,甚至还有四人共取一个名字。”这更加使我们相信,即使元明之际同姓名现象并不如今天这样严重,而在中国这样的姓氏文化传统里,“东原罗贯中”之外另有一个“罗贯中,太原人”——他是古代山西太原一位优秀的戏曲家——也并没有什么稀罕。“学贵有疑”,我们至少应当并且可以抱这样的怀疑。如果连这样的地方都径自确信无疑,那还谈什么科学精神、学术考证!而且,白纸黑字可以看得明白,《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条资料没有记载这位太原罗贯中写过《三国演义》,而多种明刊本《三国演义》显著标明“东原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研究者若不抱成见,据实立论,就只能无处说无,有处说有,而决不可从《录鬼簿续编》无中生有,推翻多种明刊本的实有;否则,就是对学术规范的冒犯。但是,这一种冒犯却由来已久,部分是因其始于大家名流而不得纠正,为一些学者盲目推崇而愈演愈烈,使我们不能不把它作为“学术失范”的个案加以批评。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这的确是一种“学术失范”。且不说我国古代治学要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基本的态度和无征不信的原则,单就学术研究技术操作的层面而言,也有一个如何对待资料的规范问题,即要求对无论何种资料都要先经过认真无误的鉴别,弄清其真伪及其与所探讨问题相关的程度,看其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作证据。此即胡适所说:“凡做考证的人,必须建立两个驳问自己的标准……第一个驳问是要审查某种证据的真实性。第二个驳问是要扣紧证据对本题的相干性。”[4](P285)这是我国考证学最根本的传统,汉唐以来有成就的考据学者都是这样做的。但是,近世学者把《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条用为研究《三国演义》作者资料,显然没有经过这样的驳问,所以就是“学术失范”;其论证没有在这条资料与《三国演义》作者之间建立起证据链,所以结论就不能服人。这看起来只是一条资料的适用不当,其实“学者考订史实是一件最严重的任务,是为千秋百世考证历史是非真伪的大责任”[4](284),当事者又怎么可以掉以轻心?而后来者又怎么可以对如此明显的失误等闲视之或视而不见?另外,退一步说,即使不排除“罗贯中,太原人”是《三国演义》作者的可能,但是,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因此,这位“太原”罗贯中也有可能是“东太原”即山东东平人[5]。总之,上世纪30年代初《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条资料的发现,根本不足以改变明代以来有《三国演义》版本为据的“东原罗贯中”约定俗成的结论。这位世界性的大文豪是元代东原即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人。他一生可能到过许多地方,所以他的籍贯有“杭人”、“庐陵人”等多种说法。但是,《录鬼簿续编》那位“罗贯中,太原人”,除了同姓名外,却很可能与《三国演义》没有任何关系,至少现在应当这样认为。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二除了以上版本、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以外,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东原罗贯中”而不是“罗贯中,太原人”,我们还可以从罗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文本风格及具体内容方面找到内证。当然,这是难得的,也未必十分可靠,但是结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以下四例值得注意:一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诸书风格看,《三国演义》作者不可能是“罗贯中,太原人”。我的理由是,这位太原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是一位浪迹江湖的诗人气质很重的文学家。他可以以诗笔为戏曲——也确实是一位戏曲家,却好像很难成为一个以史笔为小说的演义家——《录鬼簿续编》“罗贯中”条也正是没有他写作《三国演义》等小说的记载。此原因无他,大概史与诗的分野或界限,即使到了野史小说与乐府、隐语以及戏曲同属文学的范畴而更为接近的地步,其在风格手法也有很大区别甚至难以兼容的地方。所以,古代作者于诗、戏曲与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很少兼擅。象吴伟业的戏曲,李渔的小说,其实都与他们各自擅长的诗歌、戏曲是两样文字,一副笔墨。而《三国演义》、《水浒传》并非不具诗意,很多描写也可以说有戏剧性的,但其总体风格毋宁说是史笔。所以与《红楼梦》不同,书中没有或者极少作者自撰的诗文,而多引“史官曰”、“后人有诗叹曰”或沿用书场的韵语,也不甚依赖戏曲家常用的误会与巧合等构造情节,更看不出作者有刻意显扬文才的表现。而如果《三国演义》的作者象吴伟业、李渔那样是一位诗人或戏曲家,恐怕少不了“传诗”之想,总要忍不住自己“叹曰”一番。总之,就作者性情、文笔风格而论,笔者宁肯相信“据正史,采小说”写作《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是那位“有志图王”的罗贯中——他当是一位史家作风很重的人,而不敢相信那位诗人气质很重的“太原人”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附带说到,作家总是就其所熟悉的题材进行创作,如果这位“罗贯中,太原人”是一位戏曲家而且还是《三国演义》作者的话,那么他至少应该写有一部三国戏曲,或者在他的戏曲中有与三国相关的内容、语辞等。但是,我们还未见有研究者举出这方面的证明来。这岂不是说,不仅《录鬼簿续编》没有载他写有《三国演义》,而且他的文学创作与三国题材根本就不沾边?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二是已故著名学者王利器先生为“东原说”所找出的根据之一:“我之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平(即东原)人,还是从《水浒传》得到一些消息的。《水浒全传》有一个东平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东平既然是罗贯中父母之邦,而陈文昭又是赵宝峰的门人,也即是罗贯中的同学,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精心安排的。”[6]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也启发了新的思路。以至于信从《三国演义》作者为“罗贯中,太原人”的研究者,也发现了于己说有利的论据,如所举《三国演义》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关羽是山西解州人之类,却实在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关羽作为“武圣人”,决不是只有太原人才崇拜他。倒是另有学者为“太原说”找出的根据之一,即发现繁本百回本《水浒传》第99回顾大嫂“封授东源县君”,以为罗若是东原人的话,就不该把“东原”错为“东源”。但是,在我们看来,却相反地成为《三国演义》作者为“东原罗贯中”的又一内证。三是正如发现者所指出,上引“封授东源县君”中“‘东源’二字,在简本中,或同……或作‘东原’(例如115回本)”,这使我们很容易想到“东源”的“源”字是“原”字在传抄翻刻过程中的音讹,“东原县君”才是作者原文。其间道理也并不复杂:我们知道,《水浒传》极少虚构郡县地名,而历史上虽无“东源县”,却有“东原”地,并且是载在《书经》的。所以,虽然古代称“东原”的地方也有一些,甚至《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21《诸葛亮六出祁山》则还提到陕西渭水之滨的“东原”,小字注说“地名”,但是《水浒传》写山东事,我们只能相信“东原县”是作者据《尚书·禹贡》古“东原”之称的捏造。按照例一举王利器先生所开辟的思路,顾大嫂在《水浒传》中是最后活下来的唯一女将,作者因《尚书》“东原”而捏造出一个“东原县”来,为顾大嫂结末“封授”为“君”之称,也应该不是无所谓的安排;而可以作这样的推断:罗贯中若果为山西太原人,就难得想到为顾大嫂封一个“东源(原)县君”;而只有在“东原罗贯中”笔下,这个“女将一员,顾大嫂,封授东源(原)县君”的设计才合乎情理。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第四个内证是东原即山东东平与泰安临近,今东平为今山东省泰安市属县,《水浒传》第73至第74回写那位在泰安州东岳庙前设擂,“自号擎天柱,口出大言”,后来被燕青“撺下献台来”的任原,倒是“太原府人氏”。这当然不是作者有意褒贬这两大名区。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对临近东平的泰安州东岳庙至少是熟悉的,而对“太原”并无“故土”情结。进一步,又把《水浒传》(120回本)行文中一回称“太原府”,一回称“太原县”,而对“东平”一例称“东平府”的情况相比较,可知作者对“东平府”和“太原府”熟悉、认知乃至热情的程度是很不一样的。这是不是也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东原”有某种“故土”情结呢?以上四点作为“东原罗贯中”的内证,各自来看,有的还可以说比较牵强。但是,合而观之,就不能不承认《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不像是“罗贯中,太原人”;他在小说中对东原(东平)情有独钟的诸多表现,与各版本“东原罗贯中”的题署与记载相印证,说明《三国演义》作者为“东原罗贯中”是可信的。当然,《水浒传》成书过程漫长,前后文本变化很大,而今存可据考者已经不多。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上述四例一定都是罗贯中所为。但是,即使如此,也仍然不能根本动摇“东原罗贯中”的可信性。因为,极端的情况虽然并不完全排除,但是,在确认此书为罗贯中所著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者对罗氏籍贯一般只在“东原”或“太原”二者之间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四例中只要有任何一例可靠,特别后三例中那怕只有一例是《水浒传》的编定者罗贯中亲笔所为,也足以说明他不是山西太原人,而是东原即山东东平人。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总之,在对《三国演义》作者籍贯作了尽可能详尽的“内查外调”之后,我们只能尊重多种明刊本“东原罗贯中”的古传,而不能信从据《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断《三国演义》作者为太原人罗贯中的新说。进而近百年来各种教科书与传媒几乎无不以“罗贯中,太原人”为定论,客观上封杀了“东原罗贯中”等其他诸说的偏颇,也应当尽快修正为以有版本为据的“东原罗贯中”说为主、诸说并存的客观表述上来。若不得已而简言之,自应以《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东原(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人为是。至于杭州、庐陵,则应该是他南下后的客籍。而《录鬼簿续编》所谓“罗贯中,太原人”只是一位优秀戏曲家,还不能说他与《三国演义》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这条资料能否用于《三国演义》的研究也还不确定,只能悬置或存疑——目前看来,《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太原说”完全是想像力的产物。尽管如此,从最彻底的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东原说”还不是最后的结论。但是,在这类问题上,研究者不能更起古人而问之,从来能做到的,不过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信所当信,疑所当疑。在这个意义上,罗贯中籍贯“东原说”就是这一学术问题的结论。【参考文献】[1]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A].三国志通俗演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杨荣.太原“三晋文哲壁”错误百出[N].光明日报,.[3]杜贵晨.近百年〈三国演义〉研究学术失范的一个显例[J].北京大学学报,2002,(2).[4]胡适.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A].读书与治学[C].北京:三联书店,1999.[5]杜贵晨.罗贯中籍贯“东原说”辨论[A].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6]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上篇)[J].社会科学研究,1983,(1).【原载】《南都学坛》2002年第6期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由记者隋洪斌、通讯员陈昌航、李继保署名,所作《梁山地名起纷争》一文,发表在“城市信息”一刊。其文采用了“不可谓不黑”“盗用”“欺骗”“侵权”等大失雅士之言。以抢词夺理占先,以混淆视听为上策,大放阙词。矛头其名对准“某旅游公司”,其本质是对东平人民的无端攻击。对不切实际的攻击和指责,东平一方,有必要以证据反击,以事实澄清。 一、 所谓“东平湖根本不是梁山泊” 《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说“东平湖根本不是梁山泊”,是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及东 平湖历史演变的知识而造成的错解。东平湖实为宋代梁山泊,古代大野泽遗迹。 根据《史记•河渠志》载:“元光之中而河决瓠子(濮阳县西南),东南注巨野。”唐 《括地志》云:“郓州巨野县东北大泽是”始有大野泽之名。《元和郡县志•巨野县》下云:“大野泽亦名巨野泽,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大野泽面积广阔,今之东平湖属其内。后唐,长兴元年(931)郓州黄河泛滥。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黄河决口,兖、郓洪水涛天。开运六年(944),黄河决口东平竹村。太平兴国八年(983),黄河溃决滑州,注曹、濮、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黄河决口郓州黄陵埽,直灌东平。宋神宗熙宁十年(1071),黄河决口潭州,汇于梁山。由于五代至宋,黄河屡次决口,泥沙俱於,大野泽水面逐渐涸退缩小,形成了以东平境内亭子泊为主的水面叫做梁山泊。清代,,胡渭《禹贡锥旨》云:“大野泽即梁山泊也”元至正四年(1344),至正八年(1348)、二十四年(1364),黄河连续决口,都由漕州向东北梁山东平一带倾注,河水照旧携带大量泥沙淤垫积厚,梁山泊趋于泯灭。致使,东平州“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明史•地理志)。”《兖州府志•卷十九•河渠志》载:“安山湖在州西十五里,漕河西岸。”清咸丰五年(日,黄河决口河南兰封铜瓦厢,夺大清入海。其后,黄河屡屡泛涨,洪流倒漾安山湖。为防湖面漫延扩大,围堤阻滞洪涝,水面大部在东平境内,将安山湖又叫做东平湖。民国二十二年(1933),《黄淮段运河正理计划初步报告》中,有关东平湖的面积,水位、库容等。一九三九年春,成立了由东平湖西三个区组成的东平湖西办事处,东平湖之名始为民正言顺,普遍使用。这就是历代因黄河善决善淤地理形式产生巨大变化,东平湖所演变来的名称。东平湖的前名就是明代安山湖,宋代梁山泊(兖州府志•河渠志)。今天东平湖是古代大野泽(名巨野泽)的唯一遗存水域,是任何人否定不了的事实。 时任《梁山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吴济夫同志,在一九九四年出版的《梁山文史资料》十辑中发表的“梁山泊溯源”中写道:“在安山湖的基础上浸没小清河,形成一个山间平湖,因其地处东平州县辖区,遂易名东平湖,这是当年八百里梁山泊的唯一现存遗迹,今人游水泊梁山,不荡舟东平湖 ,便有不成其游之感”这是吴济夫同志以历史学家姿态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的态度所发肺腑正直之言。此言,与“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所说“东平湖根本不是梁山泊”的论调,相比之下天壤之别,同为梁山代言人,说法截然不同,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不懂东平湖演变的过程,而妄说指鹿为马。 二、 所谓“借梁山之名和山名欺骗公众” “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说东平境内“梁山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借梁山之名和山名欺骗公众”纯属无稽之谈。根据《隋书•地理志》载:“须昌,开皇十六年(596)置有梁山”。多少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须昌就是东平之前名,咸平三年(1000)河决郓州五陵埽,水淹东平,坏须昌城。咸平四年(1001)须昌城迁至今东平州城镇,时叫须城。《金史•地理志》载:“须城有济水、清河、梁山”这就是国史对东平有梁山的确切记载。所谓“欺骗公众”从何处说起呢?根据《兖州府志•卷十九•河渠志》东平下载:“亭子泊在漕河东岸,即故安民亭也,北阻金腊诸山,安山湖水溢而东注则汇于此。其南为麻王泊、南旺湖。凡此,皆古钜野泽之东畔,宋所为梁山泊者也。”亭子泊的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呢?根据清代蒋作锦《东原考古录》载:“须昌故城西南十二里亭子泊,为洄源亭遗址,唐苏源明宴五太守于小洞庭洄源亭即此。”而须昌故城的具体地点又在什么地方呢?根据蒋作锦《东原考古录》载:“须昌城南距须约三十里,城在金山东南,土山东,埠子头西,淹没陂泽中。”“土山”众口皆碑,即今聚义岛(见《重修土山观音堂记》。聚义岛以东,州城镇以西为须昌城故址,址西南十二里为亭子泊,“宋所为梁山泊者也(兖州府志•卷十九•河渠志)。”宋朝梁山泊正是今东平湖中心地带。又根据民国二十五年版《东平县志》古迹载:“洄源亭,须昌城西南十二里,亭子泊即洄源亭故址,考泊即小洞庭。”明、清、民国三个朝代东平志书皆载:梁山泊即亭子泊,亭子泊即洄源亭,也即小洞庭,址在土山东,州城西,即今东平湖里。东平境内“梁山泊旅游公司”,遵照东平境内“梁山泊”古迹,打“梁山泊水浒牌”是合情合理光明正大之事,而“梁山泊地名起纷争”的作者,是按照什么逻辑指责东平一方是“借梁山之名和山名欺骗公众”呢?看来,逻辑是只准自己有“梁山泊”不准别人有“梁山泊”这是给东平一方设文字狱呢?还是因邻居单位旅游事业飞跃发展而忌火中烧呢?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23:55 回复&&123.135.97.* 9楼 15:18 回复&&124.130.146.* 2楼三、 所谓“腊山”还是“六工山”均与“水浒传”毫无关系 “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持其以上说法,好像不知道什么是自相矛盾。一九八九年, 梁山方面,在“山东友谊书社”出版发行了《水泊梁山揽胜》一书,此书在小岱峰一文中写道:“梁山泊的西岸巍然矗立着一座山势奇特景色秀逸的山峰,这就是著名的阮氏三雄活动的场所——腊山。”在“老虎洞”一文中写道:“腊山是水泊梁山的北部门户,相传阮氏三雄,曾在此镇守。”在“北关口”一文中写道:“由腊山北行,有座松柏苍翠古刹生辉的六工山,传说是当年水泊梁山的北部关口。”还写道:“北宋宣和年间,这建福寺有法号园通的和尚……鲁智深为水泊梁山起义军把守北大门。” &&&& 以上是梁山权威人士写的文章,明明将腊山和六工山置于“水浒传”之中。今日“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却矢口否定,恰是与《水泊揽胜》之说背道而驰,这是梁山人与梁山人打嘴官事,还是梁山人与东平人打嘴仗?均属梁山一方,而其说法却是自相矛盾。这样,叫世上的人们跟谁之说,何去何从呢? &&&&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王衍用、王学真在《梁山文史资料》十辑中发表的《北宋梁山地区环境探考》一文中写道:“北宋时期的梁山泊,南自今巨野县城北二十余里,北抵东平县班店一带。”据此腊山和六工山当在梁山泊之冲。《水浒传》七十一回中写道:“北山一关,穆弘、李逵把守。”这与《水泊梁山揽胜》相吻合,也是2000年由专家王衍用教授等专家团体,在搞了深刻的“水浒”研究之后重新肯定的六工山就是北梁山,腊山就是前梁山。并绘有图表一册,公开于世。此事,有梁山学术权威人士参加一致赞成的。更是山东人民省政府,鲁政发[号文件公布的“腊山、昆山和司里山(立梁山又名棘梁山)等都各具特色”,“为山东第一批省级名胜区”。“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连篇累牍的“侵权”“盗用”“违犯”“经济处罚”等不切实际的陈词,这是单纯攻击东平一方,还是另有所指?“纷争”作者,还提到离题千里的“麻疯病院”作为挖苦,充当“纷争”的条件,诸如鸡毛蒜皮何值启齿反驳。“纷争”者还写道“将山下的那处动物园命名为南东平或后东平”,这种举例,不是说明道理,而是对77万东平人民的羞辱。“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如果是干部应当对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号文件作检查,如果是群众应当认真学习“八荣八耻”,提高自己的觉悟,丢弃愚味,充实良智良性,才会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成。 四、 东平才是真正的“水浒”文化发源地 根据嘉靖二十七年(1548)银山镇西汪村“重修瑞相寺记”碑文中明确写道:“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梁山也”。此碑于“文革”期被红卫兵砸断毁弃后,我首先在西汪村井乐叔家宅院中发现,见到此碑的水浒研究价值后,报告给文物管理所所长吴绪刚。至2003年6月份新华社温记者和泰安市电视台姜岱林主任来东平采访水浒文化。此后,在中央电视台发表宋江起义山寨在东平棘梁山(立梁山、力梁山)的消息。就此,东平水浒文化研究及开发利用又上一新台阶。棘梁山(立梁山、力梁山)是宋江起义的山寨,他起义初期设有水寨,他的水寨从以下有关记载中可得出结论。 根据乾隆七年(1742)版《地域志》泰安府下载:“梁山泊东平西,宋江为寇,尝保此。”指明了宋江起义时的水寨,在今东平州城镇西,东平湖里把守。又据正德五年(1510)进士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新安王宠受皇帝派遣驻宁阳都水分司负责“运河资运”时,著《东泉志》一书,包括十八县的古迹记载。其中记有东平古迹云:“梁山泊,州西。宋,宋江为寇,尝保此中,有黑风洞。”《大清一统志》也作了同样的记载。何动《新刊汉诸葛武侯秘演禽书》载:“宋江、宋徽宗时人,幼儿吏员出身,多仁义、德信过人,先在梁山泊为寇(见《梁山今古》)。”最后一句中的“先”字道出了宋江首先举义在梁山泊即今东平湖里的秘密。这里边包含了宋江起义初期力量弱小,首先在泊里“为寇”。后来力量壮大了发展到陆地,打击官军,“冠军莫敢撄其锋”。元代东平杂剧家高文秀写的杂剧&双献功&里,宋江说道“某聚三十六大伙,半垓来喽罗,寡名水浒泊号梁山”正是《兖州府志》所载:“亭子泊,在漕河东岸即故安民亭也。北阻金、腊诸山,安山湖水溢而东注则雁于此。其南为麻王泊南旺湖,水溢而北流,则汇于此。凡此,皆古巨野泽之东畔,宋所为梁山泊者也。”元代杂剧《双献功》里还写道:“屯数百只战舰艨僮,三十六座宴楼台。”《双献功》里的“宴楼台”,正是清蒋作锦所著《东原考古录》所载:“亭子泊,为洄源亭遗址,唐苏源明宴五太守于小洞庭,洄源亭即此。”可见一部分元代杂剧中,保存了志书中有关东平宋江起义中真实的记载。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23:55 回复&&123.135.97.* 10楼 15:18 回复&&124.130.146.* 3楼《水浒传》第一回结尾写道:“直使宛子城中藏猛虎,蓼儿洼内聚飞龙”,十一回中解释性地写道:“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中间宛子城蓼儿洼。”四十四回中近似十一回中所写:“八百里梁山泊,如此雄壮,中间完子城蓼儿洼。”其他回目中也频繁出现“宛子城蓼儿洼”的描写。 &&& 梁山泊,按《兖州府志》记载,即“亭子泊(洄源亭)”“宋所为梁山泊也。”根据《地域志》和《东泉志》等记载,指明了宋江起义在“梁山泊东平西”,“须昌域西南十二里”。《水浒传》反映了历史的记载真迹,“完子城蓼儿洼”居“梁山泊中间”。“蓼儿洼”按其本意洼里长着这种草本植物,是水陆相间之处。“宛子城”所处环境和蓼儿洼紧挨紧靠,因为《水浒传》里说都在梁山泊的中间。小说中所写“宛子城”到底指的那个城,这个问题,很早就有人提出疑问,今天我做了个解释。“宛子城”就是须昌城,为什么?按“宛”字来自《诗经•国风•秦•小戌》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源从之,道阻且跻,溯源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源从之,道阻且右,溯源从之,宛在水中沚。 以上一首三段的古诗,是说在水边长有芦苇,芦苇衰败以后,远远望去白如霜雪,所想见的人被重重流水阻隔在水中一小块陆地,不能近前。所想见的人被水隔着的陆地叫做“宛”,即书中所写“宛在水中央”。又连续写道:“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意思相同。按以上《诗经》所描写的“宛子城”,其周围河流纵横,“宛子城“处水之包围人们无法近前。因为宋江起义在须昌城及其城之周梁山泊(亭子泊)里与官兵对抗,其环境与《诗经》里所写的“宛”这个地方的环境相比无异。《水浒传》作者,就把爆发农民起义的汶、济交汇,大小清河、汶河、龙拱,千百水源流经的须昌城,看成是《诗经》里的宛地,给以起名“宛子城”。宋江起义在梁山泊(亭子泊)与其紧接邻居的城,除去“形取水像”的须昌城,还有哪城能代替须昌城呢?须昌城起名宛子城,这是《水浒传》作者给须昌城蒙上一层轻薄之纱,揭开这层薄纱,便能了解事实的真像。康熙十九年(1680)版《东平州志•方域志•西乡智明保》载:“宋江碑村”。光绪三十三年(1907)版《东平州乡土志》也载“宋江碑村”。宋江起义在须昌城,家宅是不是须昌城,是不是“宋江碑村”人?元代杂剧《争报恩》宋江自叙词:“只因杀了阎婆惜逃出郓州城”。郓州城指的是什么地方呢?按《东原考古录》“须昌城”考:“须昌城又叫郓州城”,因唐贞观八年(634)郓州城治迁治须昌城。所以宋江杀阎婆惜后逃出郓州城,时指逃出须昌城。宋江杀阎婆惜是在自己的家宅中,“为寇”在须昌城近郊梁山泊(亭子泊),故里是宋江碑村。当然是后人因其英名所改原村之名为“宋江碑村”。《水浒传》四十二回写道:宋江离开山寨,回郓城宋家村。宋江晚上投庄上敲门,宋清开了后门。见是宋江,宋江说回家来取父亲和你。宋清说,目前是日里夜间官军追捕厉害。宋江听后不敢进家门,立即转身便走。奔梁山泊路上来,听背后有人发喊,宋江不管高低只顾走了一个更次,来到一个去处“有名唤作还道村”,原来团团都是高山峻岭,山下一遭涧水,中间单单是一条路。 以上是宋江从郓城宋家村往奔梁山泊路上来,遇到的是还道村、涧水、高山峻岭。郓城县无山(兖州府志)东平境内有高山峻岭,有宋村、桓村、涧流村,《水浒传》明写郓城县,暗示郓州城(须昌)。此处,从侧面反映了宋江是东平人。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元好问《续夷坚志》载:“蔡居厚知郓州(须昌),有梁山泊劫贼五百余来降,居厚悉戮之”。这里说劫贼是宋江起义军一部分人到郓州城里投城,而恨心的蔡居原这州首,却将主动投城的部分义军杀害。这部分义军因为在须昌里造反,才去投城须昌城即郓州城的掌权头目。《水浒传》三十五回中,宋江带领黄信、花荣等众英雄由青州投奔梁山泊,途中遇到一个去处,地名唤作“无影山”。正是《东平志》所载“无影山”即今聚义岛(土山)。
23:55 回复&&123.135.97.* 11楼 15:18 回复&&124.130.146.* 4楼《水浒传》十五回中:吴用和阮小二到湖泊里去找阮小五:“湖泊里团团都是水,高阜上有七、八间房。”十九回中又写道:“七个人都在阮小五庄上,那是阮小五已把老少搬入湖泊里。”上面这段文字写到:“高阜上有七、八间房”,是指阮小五的家在当时已搬到土山上居住即今日聚义岛。小说《水浒传》保存了大量的东平的现实实体。《水浒传》三十九回,写道宋江写反诗,被黄文炳告发,知府蔡九派戴宗到京城回报宋江写反诗的案子,并叫蔡京写回书。戴宗半路里给梁山泊透露机密,吴用等豪杰为救宋江,叫善写蔡京草书的萧让临摹蔡京草书给蔡九知府写回书,戴宗以此应付蔡九。此段故事的产生是因东平“州城有蔡京二大字碑(东平州志)。”说明《水浒传》作者非常熟悉东平文物金石石刻信手拈来,写了萧让临摹蔡京草书的故事。 《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十四载:“知豪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有过人,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来赴而卒。”皇帝命侯蒙到东平任知府重托任务是什么?是说服东平起义的宋江归顺朝廷。宋江起义在东平,这是其中一证。 《水浒传》中,着笔较多的“金沙滩”一词,是说赴梁山寨的义军由水边坐船到金沙滩下船,继而上山寨。看来,“金沙滩”是必经码头。对照今天东平湖里抽捞上岸的沙子堆积如山,可知是当年水泊义军脚下走过的地方 《水浒传》中,阮氏三雄,是否真有其人。他们兄弟三人家乡住址在什么地方呢?别人写过文章,都说是银山镇石庙村人。但是,没有拿出证据来,只是按小说中:“在济州梁山泊边石碣村住”。小说里写道的东西,有时是真的,有时是现实的影子,有时是虚构的。按《大宋宣和遗事》有三十六人姓名,阮氏三雄在三十六人之中。金圣叹认为:“宣和遗事具载三十六人姓名,可见三十六人是实有。”光绪十一年(1885),石庙村阮后周所存《阮氏宗谱》序文记载:“自前明洪武初年迁于山东泰安府东阿县城西南距城三十五里,卜居于锡山之阳。”阮氏族上“三阮”参与“劫生辰纲”,避官府通缉而迁徙他乡,至明代后人又辗转归家。“居于锡山之阳”,按清代“东阿县志全境图”,注有“锡台山三义村”,方位距东阿城西南。《阮氏宗谱》中的序文“锡山”与“东阿县志全境图”所注相符,只是“石庙村”与“三义村”之别。但是,除了阮氏三雄之外有哪姓能配“三义”呢? 《水浒传》十回中,写朱贵靠湖开酒店为名,作为梁山泊山寨,上山入伙的岗哨联络点。联络点的水亭上以鹊画弓放响箭作为号箭,山寨里来船接人入山寨。东平湖北岸辛店铺村,传为宋江义军酒店联络点。因酒店对过路带有财帛者,施刑残酷,后人对酒店铺,叫做辛店铺。辛店铺处梁山泊(亭子泊)义军近处,以开酒店为旗号设有岗哨联络是符合实情的。当然,处梁山泊(亭子泊)遥远处,不能视为梁山泊(亭子泊)内属酒店铺。 东平湖东岸,有吉城村,村东山巅处,有深长石峡山路一段,峡路是通往山东面的咽喉石路。舍此,峡路两边危崖。此峡路西端,民国十年,侯庄村李建部捐资立石碣,名曰:黑风口。传为梁山泊头领李逵保此。备防山之东面官军前来偷袭梁山泊寨。 七十回本《水浒传》以东平为背景,反映了东平境内诸多事实。东平自古多水患。无怪志家说宋江在梁山泊为寇。。当宋江起义军发展壮大,又以“立梁山”为山寨,到陆地与官兵对抗。山寨、水寨都在东平境,证据具在。 东平境内“梁山泊旅游公司”,打梁山水浒牌,有证据、有理由、有基础、有志书文献记载。他在弘扬水浒文化的航道上气贯长虹,不因别人的攻击诬陷而气馁,给他带来的是增加了新的竞争燃料。他正排除一切干扰,如风弛如电挚,迎来的是人们理想中的水浒文化新视野。热爱水浒文化的国内外各界人士,无不为公司的勤劳创业精神而讴歌喝彩。但是,东平境内“梁山泊旅游公司”,并不阻拦和节外生枝的挑剔别团体发展自己的水浒旅游事业,而愿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发展,创造世界上最美好的旅游天地。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由记者隋洪斌、通讯员陈昌航、李继保署名,所作《梁山地名起纷争》一文,发表在“城市信息”一刊。其文采用了“不可谓不黑”“盗用”“欺骗”“侵权”等大失雅士之言。以抢词夺理占先,以混淆视听为上策,大放阙词。矛头其名对准“某旅游公司”,其本质是对东平人民的无端攻击。对不切实际的攻击和指责,东平一方,有必要以证据反击,以事实澄清。 一、 所谓“东平湖根本不是梁山泊” 《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说“东平湖根本不是梁山泊”,是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及东 平湖历史演变的知识而造成的错解。东平湖实为宋代梁山泊,古代大野泽遗迹。 根据《史记•河渠志》载:“元光之中而河决瓠子(濮阳县西南),东南注巨野。”唐 《括地志》云:“郓州巨野县东北大泽是”始有大野泽之名。《元和郡县志•巨野县》下云:“大野泽亦名巨野泽,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大野泽面积广阔,今之东平湖属其内。后唐,长兴元年(931)郓州黄河泛滥。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黄河决口,兖、郓洪水涛天。开运六年(944),黄河决口东平竹村。太平兴国八年(983),黄河溃决滑州,注曹、濮、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黄河决口郓州黄陵埽,直灌东平。宋神宗熙宁十年(1071),黄河决口潭州,汇于梁山。由于五代至宋,黄河屡次决口,泥沙俱於,大野泽水面逐渐涸退缩小,形成了以东平境内亭子泊为主的水面叫做梁山泊。清代,,胡渭《禹贡锥旨》云:“大野泽即梁山泊也”元至正四年(1344),至正八年(1348)、二十四年(1364),黄河连续决口,都由漕州向东北梁山东平一带倾注,河水照旧携带大量泥沙淤垫积厚,梁山泊趋于泯灭。致使,东平州“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明史•地理志)。”《兖州府志•卷十九•河渠志》载:“安山湖在州西十五里,漕河西岸。”清咸丰五年(日,黄河决口河南兰封铜瓦厢,夺大清入海。其后,黄河屡屡泛涨,洪流倒漾安山湖。为防湖面漫延扩大,围堤阻滞洪涝,水面大部在东平境内,将安山湖又叫做东平湖。民国二十二年(1933),《黄淮段运河正理计划初步报告》中,有关东平湖的面积,水位、库容等。一九三九年春,成立了由东平湖西三个区组成的东平湖西办事处,东平湖之名始为民正言顺,普遍使用。这就是历代因黄河善决善淤地理形式产生巨大变化,东平湖所演变来的名称。东平湖的前名就是明代安山湖,宋代梁山泊(兖州府志•河渠志)。今天东平湖是古代大野泽(名巨野泽)的唯一遗存水域,是任何人否定不了的事实。 时任《梁山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吴济夫同志,在一九九四年出版的《梁山文史资料》十辑中发表的“梁山泊溯源”中写道:“在安山湖的基础上浸没小清河,形成一个山间平湖,因其地处东平州县辖区,遂易名东平湖,这是当年八百里梁山泊的唯一现存遗迹,今人游水泊梁山,不荡舟东平湖 ,便有不成其游之感”这是吴济夫同志以历史学家姿态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的态度所发肺腑正直之言。此言,与“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所说“东平湖根本不是梁山泊”的论调,相比之下天壤之别,同为梁山代言人,说法截然不同,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不懂东平湖演变的过程,而妄说指鹿为马。 二、 所谓“借梁山之名和山名欺骗公众” “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说东平境内“梁山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借梁山之名和山名欺骗公众”纯属无稽之谈。根据《隋书•地理志》载:“须昌,开皇十六年(596)置有梁山”。多少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须昌就是东平之前名,咸平三年(1000)河决郓州五陵埽,水淹东平,坏须昌城。咸平四年(1001)须昌城迁至今东平州城镇,时叫须城。《金史•地理志》载:“须城有济水、清河、梁山”这就是国史对东平有梁山的确切记载。所谓“欺骗公众”从何处说起呢?根据《兖州府志•卷十九•河渠志》东平下载:“亭子泊在漕河东岸,即故安民亭也,北阻金腊诸山,安山湖水溢而东注则汇于此。其南为麻王泊、南旺湖。凡此,皆古钜野泽之东畔,宋所为梁山泊者也。”亭子泊的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呢?根据清代蒋作锦《东原考古录》载:“须昌故城西南十二里亭子泊,为洄源亭遗址,唐苏源明宴五太守于小洞庭洄源亭即此。”而须昌故城的具体地点又在什么地方呢?根据蒋作锦《东原考古录》载:“须昌城南距须约三十里,城在金山东南,土山东,埠子头西,淹没陂泽中。”“土山”众口皆碑,即今聚义岛(见《重修土山观音堂记》。聚义岛以东,州城镇以西为须昌城故址,址西南十二里为亭子泊,“宋所为梁山泊者也(兖州府志•卷十九•河渠志)。”宋朝梁山泊正是今东平湖中心地带。又根据民国二十五年版《东平县志》古迹载:“洄源亭,须昌城西南十二里,亭子泊即洄源亭故址,考泊即小洞庭。”明、清、民国三个朝代东平志书皆载:梁山泊即亭子泊,亭子泊即洄源亭,也即小洞庭,址在土山东,州城西,即今东平湖里。东平境内“梁山泊旅游公司”,遵照东平境内“梁山泊”古迹,打“梁山泊水浒牌”是合情合理光明正大之事,而“梁山泊地名起纷争”的作者,是按照什么逻辑指责东平一方是“借梁山之名和山名欺骗公众”呢?看来,逻辑是只准自己有“梁山泊”不准别人有“梁山泊”这是给东平一方设文字狱呢?还是因邻居单位旅游事业飞跃发展而忌火中烧呢?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23:55 回复&&123.135.97.* 9楼 15:18 回复&&124.130.146.* 2楼三、 所谓“腊山”还是“六工山”均与“水浒传”毫无关系 “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持其以上说法,好像不知道什么是自相矛盾。一九八九年, 梁山方面,在“山东友谊书社”出版发行了《水泊梁山揽胜》一书,此书在小岱峰一文中写道:“梁山泊的西岸巍然矗立着一座山势奇特景色秀逸的山峰,这就是著名的阮氏三雄活动的场所——腊山。”在“老虎洞”一文中写道:“腊山是水泊梁山的北部门户,相传阮氏三雄,曾在此镇守。”在“北关口”一文中写道:“由腊山北行,有座松柏苍翠古刹生辉的六工山,传说是当年水泊梁山的北部关口。”还写道:“北宋宣和年间,这建福寺有法号园通的和尚……鲁智深为水泊梁山起义军把守北大门。” &&&& 以上是梁山权威人士写的文章,明明将腊山和六工山置于“水浒传”之中。今日“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却矢口否定,恰是与《水泊揽胜》之说背道而驰,这是梁山人与梁山人打嘴官事,还是梁山人与东平人打嘴仗?均属梁山一方,而其说法却是自相矛盾。这样,叫世上的人们跟谁之说,何去何从呢? &&&&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王衍用、王学真在《梁山文史资料》十辑中发表的《北宋梁山地区环境探考》一文中写道:“北宋时期的梁山泊,南自今巨野县城北二十余里,北抵东平县班店一带。”据此腊山和六工山当在梁山泊之冲。《水浒传》七十一回中写道:“北山一关,穆弘、李逵把守。”这与《水泊梁山揽胜》相吻合,也是2000年由专家王衍用教授等专家团体,在搞了深刻的“水浒”研究之后重新肯定的六工山就是北梁山,腊山就是前梁山。并绘有图表一册,公开于世。此事,有梁山学术权威人士参加一致赞成的。更是山东人民省政府,鲁政发[号文件公布的“腊山、昆山和司里山(立梁山又名棘梁山)等都各具特色”,“为山东第一批省级名胜区”。“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连篇累牍的“侵权”“盗用”“违犯”“经济处罚”等不切实际的陈词,这是单纯攻击东平一方,还是另有所指?“纷争”作者,还提到离题千里的“麻疯病院”作为挖苦,充当“纷争”的条件,诸如鸡毛蒜皮何值启齿反驳。“纷争”者还写道“将山下的那处动物园命名为南东平或后东平”,这种举例,不是说明道理,而是对77万东平人民的羞辱。“梁山地名起纷争”的作者,如果是干部应当对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号文件作检查,如果是群众应当认真学习“八荣八耻”,提高自己的觉悟,丢弃愚味,充实良智良性,才会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成。 四、 东平才是真正的“水浒”文化发源地 根据嘉靖二十七年(1548)银山镇西汪村“重修瑞相寺记”碑文中明确写道:“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梁山也”。此碑于“文革”期被红卫兵砸断毁弃后,我首先在西汪村井乐叔家宅院中发现,见到此碑的水浒研究价值后,报告给文物管理所所长吴绪刚。至2003年6月份新华社温记者和泰安市电视台姜岱林主任来东平采访水浒文化。此后,在中央电视台发表宋江起义山寨在东平棘梁山(立梁山、力梁山)的消息。就此,东平水浒文化研究及开发利用又上一新台阶。棘梁山(立梁山、力梁山)是宋江起义的山寨,他起义初期设有水寨,他的水寨从以下有关记载中可得出结论。 根据乾隆七年(1742)版《地域志》泰安府下载:“梁山泊东平西,宋江为寇,尝保此。”指明了宋江起义时的水寨,在今东平州城镇西,东平湖里把守。又据正德五年(1510)进士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新安王宠受皇帝派遣驻宁阳都水分司负责“运河资运”时,著《东泉志》一书,包括十八县的古迹记载。其中记有东平古迹云:“梁山泊,州西。宋,宋江为寇,尝保此中,有黑风洞。”《大清一统志》也作了同样的记载。何动《新刊汉诸葛武侯秘演禽书》载:“宋江、宋徽宗时人,幼儿吏员出身,多仁义、德信过人,先在梁山泊为寇(见《梁山今古》)。”最后一句中的“先”字道出了宋江首先举义在梁山泊即今东平湖里的秘密。这里边包含了宋江起义初期力量弱小,首先在泊里“为寇”。后来力量壮大了发展到陆地,打击官军,“冠军莫敢撄其锋”。元代东平杂剧家高文秀写的杂剧&双献功&里,宋江说道“某聚三十六大伙,半垓来喽罗,寡名水浒泊号梁山”正是《兖州府志》所载:“亭子泊,在漕河东岸即故安民亭也。北阻金、腊诸山,安山湖水溢而东注则雁于此。其南为麻王泊南旺湖,水溢而北流,则汇于此。凡此,皆古巨野泽之东畔,宋所为梁山泊者也。”元代杂剧《双献功》里还写道:“屯数百只战舰艨僮,三十六座宴楼台。”《双献功》里的“宴楼台”,正是清蒋作锦所著《东原考古录》所载:“亭子泊,为洄源亭遗址,唐苏源明宴五太守于小洞庭,洄源亭即此。”可见一部分元代杂剧中,保存了志书中有关东平宋江起义中真实的记载。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23:55 回复&&123.135.97.* 10楼 15:18 回复&&124.130.146.* 3楼《水浒传》第一回结尾写道:“直使宛子城中藏猛虎,蓼儿洼内聚飞龙”,十一回中解释性地写道:“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中间宛子城蓼儿洼。”四十四回中近似十一回中所写:“八百里梁山泊,如此雄壮,中间完子城蓼儿洼。”其他回目中也频繁出现“宛子城蓼儿洼”的描写。 &&& 梁山泊,按《兖州府志》记载,即“亭子泊(洄源亭)”“宋所为梁山泊也。”根据《地域志》和《东泉志》等记载,指明了宋江起义在“梁山泊东平西”,“须昌域西南十二里”。《水浒传》反映了历史的记载真迹,“完子城蓼儿洼”居“梁山泊中间”。“蓼儿洼”按其本意洼里长着这种草本植物,是水陆相间之处。“宛子城”所处环境和蓼儿洼紧挨紧靠,因为《水浒传》里说都在梁山泊的中间。小说中所写“宛子城”到底指的那个城,这个问题,很早就有人提出疑问,今天我做了个解释。“宛子城”就是须昌城,为什么?按“宛”字来自《诗经•国风•秦•小戌》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源从之,道阻且跻,溯源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源从之,道阻且右,溯源从之,宛在水中沚。 以上一首三段的古诗,是说在水边长有芦苇,芦苇衰败以后,远远望去白如霜雪,所想见的人被重重流水阻隔在水中一小块陆地,不能近前。所想见的人被水隔着的陆地叫做“宛”,即书中所写“宛在水中央”。又连续写道:“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意思相同。按以上《诗经》所描写的“宛子城”,其周围河流纵横,“宛子城“处水之包围人们无法近前。因为宋江起义在须昌城及其城之周梁山泊(亭子泊)里与官兵对抗,其环境与《诗经》里所写的“宛”这个地方的环境相比无异。《水浒传》作者,就把爆发农民起义的汶、济交汇,大小清河、汶河、龙拱,千百水源流经的须昌城,看成是《诗经》里的宛地,给以起名“宛子城”。宋江起义在梁山泊(亭子泊)与其紧接邻居的城,除去“形取水像”的须昌城,还有哪城能代替须昌城呢?须昌城起名宛子城,这是《水浒传》作者给须昌城蒙上一层轻薄之纱,揭开这层薄纱,便能了解事实的真像。康熙十九年(1680)版《东平州志•方域志•西乡智明保》载:“宋江碑村”。光绪三十三年(1907)版《东平州乡土志》也载“宋江碑村”。宋江起义在须昌城,家宅是不是须昌城,是不是“宋江碑村”人?元代杂剧《争报恩》宋江自叙词:“只因杀了阎婆惜逃出郓州城”。郓州城指的是什么地方呢?按《东原考古录》“须昌城”考:“须昌城又叫郓州城”,因唐贞观八年(634)郓州城治迁治须昌城。所以宋江杀阎婆惜后逃出郓州城,时指逃出须昌城。宋江杀阎婆惜是在自己的家宅中,“为寇”在须昌城近郊梁山泊(亭子泊),故里是宋江碑村。当然是后人因其英名所改原村之名为“宋江碑村”。《水浒传》四十二回写道:宋江离开山寨,回郓城宋家村。宋江晚上投庄上敲门,宋清开了后门。见是宋江,宋江说回家来取父亲和你。宋清说,目前是日里夜间官军追捕厉害。宋江听后不敢进家门,立即转身便走。奔梁山泊路上来,听背后有人发喊,宋江不管高低只顾走了一个更次,来到一个去处“有名唤作还道村”,原来团团都是高山峻岭,山下一遭涧水,中间单单是一条路。 以上是宋江从郓城宋家村往奔梁山泊路上来,遇到的是还道村、涧水、高山峻岭。郓城县无山(兖州府志)东平境内有高山峻岭,有宋村、桓村、涧流村,《水浒传》明写郓城县,暗示郓州城(须昌)。此处,从侧面反映了宋江是东平人。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元好问《续夷坚志》载:“蔡居厚知郓州(须昌),有梁山泊劫贼五百余来降,居厚悉戮之”。这里说劫贼是宋江起义军一部分人到郓州城里投城,而恨心的蔡居原这州首,却将主动投城的部分义军杀害。这部分义军因为在须昌里造反,才去投城须昌城即郓州城的掌权头目。《水浒传》三十五回中,宋江带领黄信、花荣等众英雄由青州投奔梁山泊,途中遇到一个去处,地名唤作“无影山”。正是《东平志》所载“无影山”即今聚义岛(土山)。
23:55 回复&&123.135.97.* 11楼 15:18 回复&&124.130.146.* 4楼《水浒传》十五回中:吴用和阮小二到湖泊里去找阮小五:“湖泊里团团都是水,高阜上有七、八间房。”十九回中又写道:“七个人都在阮小五庄上,那是阮小五已把老少搬入湖泊里。”上面这段文字写到:“高阜上有七、八间房”,是指阮小五的家在当时已搬到土山上居住即今日聚义岛。小说《水浒传》保存了大量的东平的现实实体。《水浒传》三十九回,写道宋江写反诗,被黄文炳告发,知府蔡九派戴宗到京城回报宋江写反诗的案子,并叫蔡京写回书。戴宗半路里给梁山泊透露机密,吴用等豪杰为救宋江,叫善写蔡京草书的萧让临摹蔡京草书给蔡九知府写回书,戴宗以此应付蔡九。此段故事的产生是因东平“州城有蔡京二大字碑(东平州志)。”说明《水浒传》作者非常熟悉东平文物金石石刻信手拈来,写了萧让临摹蔡京草书的故事。 《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十四载:“知豪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有过人,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来赴而卒。”皇帝命侯蒙到东平任知府重托任务是什么?是说服东平起义的宋江归顺朝廷。宋江起义在东平,这是其中一证。 《水浒传》中,着笔较多的“金沙滩”一词,是说赴梁山寨的义军由水边坐船到金沙滩下船,继而上山寨。看来,“金沙滩”是必经码头。对照今天东平湖里抽捞上岸的沙子堆积如山,可知是当年水泊义军脚下走过的地方 《水浒传》中,阮氏三雄,是否真有其人。他们兄弟三人家乡住址在什么地方呢?别人写过文章,都说是银山镇石庙村人。但是,没有拿出证据来,只是按小说中:“在济州梁山泊边石碣村住”。小说里写道的东西,有时是真的,有时是现实的影子,有时是虚构的。按《大宋宣和遗事》有三十六人姓名,阮氏三雄在三十六人之中。金圣叹认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平州城杨飞砍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