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会:传统工业比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技好

高中政治知识点整理及训练题――高一年级_学霸学习网
高中政治知识点整理及训练题――高一年级
高中政治知识点整理及训练题 高一年级前言 我们的经济生活 一、基本学习内容 1.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 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 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 2.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确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 , 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 雄厚的物质基础, 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立足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 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 的综合国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 一意谋发展。 3.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进一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 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 民。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 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 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 法是统筹兼顾。 4.青年走向社会需要有经济意识 中学生要学会从经济视角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也就是“要从经济上进行分析” ,学 会看经济背景、学习算经济账、懂得经济法规。 二、基本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 知道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构成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了解各环节在经济生活中地 位和作用。 (二)理解 2.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可着重把握三个问题:第一,经济建设中心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第二,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三,如何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可以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着重把握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4.青年走向社会需要有经济意识 理解学习经济知识、培养现代经济生活所需要的“经济眼光”对我们青年学生观察、分 析、处理问题具有的现实意义。 三、学科活动指引 1.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统计自己家庭日常开支的情况,并制成比较柱状图, 进行交流,看看谁家的开支更合理。 2.收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图文资料并展示出来。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上海上一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数据,试着分析上海在经 济、社会方面具有哪些比较优势?说一说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青年提出了哪些要求? 4.为自己安排一次超市购物任务,与同学交流超市购物的体验。 四、基本训练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的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下列经济现象中,属 于经济活动分配环节的是( ) A. 小杨在商店购买了一件名牌羽绒服 B. 海尔集团向税务部门交纳税金 C. 宝钢集团积极改进技术推出钢材新品种 D. 受金融危机影响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 2.坚持进一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以人为本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D.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党的十七大报告多次将“发展”与“第一”联系起来,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 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这里的“第一要务”就是指 ( )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发展生产力 D.全面建设 4.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禀实(仓禀: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5.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落实“五个统筹” ,把经济社会 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 须( ) A.注意到我国大一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B.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行经济建设 C.既看到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又看到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D.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小黄在网上购得《高考 1977》电影票,去电影院观赏了这部感人的影视作品。从经济活 动的角度看,小黄的行为属于( ) A.生产活动 B.交换活动 C.分配活动 D.消费活动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 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 物质基础。这充分说明( ) A.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B.建设和谐社会要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D.发展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3.上海市人民政府规定,市区二级政府机关部门在处理公务时要带头使用再生纸,以促进 资源循环使用,提高本市环保形象。上海市政府的这一规定( ) A.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B.有损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 C.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实举措 D.能保证本市生态环境朝良性方向发展 4.据联合国统计署调查,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选择环 境友好型产品。上述材料给当前的企业带来的启示是( ) A.树立科学发展观,注意环境问题,促进环境型产品的发展 B.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彻底改变生产方向,大量生产环保行业的产品 D.关注别国的消费状况,提高产品的出口量 5. 凯恩斯曾经说过: “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利己可用的完整的结论。 它不是一种教条, 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 说明( ) A.经济学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B.学懂了经济学,可以让人拥有“经济眼光” C.经济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没有关系,是经济学家的事 D.经济学给人们提供的是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经济视角 (三)简答题 1.每年冬春,上海园艺工人都要修剪行道树。修剪下来的树枝成为数量巨大的垃圾难以处 理,过去的处理办法是焚烧或者运往郊区填埋,现在改为送到工厂作为制造板材的原料。 (1)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题 所述过去和现在处理树枝的不同做法进行比较。 (2)请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符合或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例。2.党的十七大报告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 ,虽然只改了一个词, 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理解。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一、基本学习内容 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 适合于人类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如果没有这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 社会生产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当一个社会提供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其成员衣、食、 住、行等经济生活需求,而且还有较多剩余的时候,人们才可能有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去从 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活动。无论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还是参政议政 的政治活动, 都要以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 起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动,使整个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 利用自然的能力, 这就是生产力; 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 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 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 而当一种生产 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 展。这时候,生产关系就需要作变革和调整了。 3.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劳动 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在内的自然资源。土 地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社会生产的一切物质实体,都可以追溯到土地。土地要 素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 (3) 资本。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 资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资本通常有货币形态、 实物形态和商品形态。 (4)经营管理。在现代社会生产中, 劳动、 土地、 资本等要素的作用不会自动发挥出来, 必须要有另一种生产要素对它们进行组织、联结、整合,才可能发挥它们的合力作用,这种 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就是经营管理。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质量。因此,经营管理也是 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基本要素。 (5)科学技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对经 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 第一, 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信息化, 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 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 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 用日益突出。 劳动、土地、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有自己独特的地 位和作用,缺一不可。其中,劳动、土地、资本要素被称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是联结性 要素,科学技术是渗透性要素。各生产要素只有合理地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 有效的社会生产。 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 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人 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首先,工 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6.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GDP 是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 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 一个国家的 GDP 称为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地区的 GDP 称为地区生产 总值。 一国(或地区)GDP 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 GDP 则 反映一国 (或地区) 人们的富裕程度。 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 GDP 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当然,GDP 统计指标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7.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 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 社会生产的轨道;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 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要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 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增强。 8.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所谓积累,就是指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 物质准备的过程。当积累用一定的价值量表示出来时,称积累基金,而它在 GDP 总量中所占 的比重,称积累率。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积累。有了积累,才会有条件扩大生产规 模,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和有收入;才会有条件去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才能有力量去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可见, 社会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 利益和根本利益。 社会积累主要来源于三条渠道:政府的财政渠道;企业的利润留成;居民的一部分消费 基金的转化。 二、基本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知道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范围是 “一国” 包括物质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价值总 , 和,GDP 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 GDP 则反映一国(或地 区)人们的富裕程度。了解 GDP 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 2.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知道什么是积累和积累率,懂得社会积累的重要性,知道社会积累基金的来源。 (二)理解 3.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可以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产两个方面把握。 4.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懂得我国目前 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调整原有的生产关系。 5.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知道构成社会生产的五个基本要素,着重理解社会生产的五个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 中各自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懂得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地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 有效的社会生产。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可以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影响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懂 得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 7.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知道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懂得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必须做好 的三个方面的工作,能够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三)运用 8.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2)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可以联系我国的国情,阐述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可以分析说明党和政府为实 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如国家近几年为节能降耗所采取的措施等。 三、学科活动指引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创业计划书并在班级中交流。计划书可以包括创业项目、资本、 公司选址、主营业务、员工招募、利润预期等内容。 2.搜集上海近几年 GDP 的增长和能源消耗的有关数据,制作相关折线图,讨论什么是绿色 GDP?绿色 GDP 的意义在哪里? 3.填写图表:世界四次产业革命 时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间 科技成果标志 人类所处时代 蒸汽机时代 电气化时代 计算机原子能 互联网广泛应用 18 世纪 70 年代-19 世纪 19 世纪后半期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4.编辑一期以“科教兴市”为主题的宣传板报,在班级、学校或社区中宣传“科教兴市” 主战略。 四、基本训练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生产过程有多种要素参与,各种要素合理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有效 的社会生产。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是( ) A. 劳动者的劳动 B. 科学技术 C. 经营管理 D.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2.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 ( ) A.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B.一国(或一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 C.一国(或一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和 D.一国(或一地区)三大产业劳动者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全部劳动成果 3. “抓斗大王”包起帆及其领导的团队研发的“散货自动化装船系统和卸船系统” ,达到了 国际最高水平, 将大大提高上海港口的生产效率。 这一智能化设备和工艺系统的研发所需要 的主要生产要素除了“科技”和“劳动”外,还有( ) A.资本、人口 B.土地、人口 C.管理、土地 D.管理、资本 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 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舒尔茨的观点给 我们的启示是( ) A.耕地对于农业生产并不重要 B.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 C.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D.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国内生产总值 的“人均”指标,除了要考核经济总量外,还必须考虑( ) A.消费结构的变动 B.人口增长的因素 C.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长 D.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随着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我国社会生产过程中会出现以下趋势( ) A.劳动者的劳动要素的作用将越来越降低 B.科学技术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C.脑力劳动在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 D.资本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2.下列四项建设工程表达的共同主题是( ) ①西部开发 ②再就业工程 ③关注“三农” ④扶贫送温暖 A.坚持效率优先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城乡发展 D.坚持共同富裕 3.绿色GDP是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在未来20年内,我国将逐步建立 一套完整的绿色GDP核算体系。这是为了( ) A.增加经济总量,加快发展速度 B.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扩大内需、刺激投资 D.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4. 社会积累基金对一个国家来说就像是坚强的后盾, 支撑着国家的正常运作和稳步发展。社 会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 ) A.政府的财政渠道 B.企业的利润留成 C.吸引国外的投资 D.居民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5.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有利于( ) A.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B.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C.高起点上加速实现工业化 D.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三)简答题 1. 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 有量很低,资源消耗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尚不发达。因此,我 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1) 什么是GDP? (2)GDP总量、人均GDP分别反映了什么? (3)请举一例近期能促进或者体现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府举措。2.近两年,党和政府多次强调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特征?3.这些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件稍上点档次的商品,其包装往 往是里三层、外三层。这些包装的设计精致、图案华美,有些更是精美得如同工艺品。生产 这样精美的外包装值得吗?为什么?4.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要让科技创新成 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请简要回答: (1)科技创新在上海城市发展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社区准备编辑一期以“科教兴市”为主题的宣传板报,请 结合经济常识编制一分板报内容的主要提纲。 (四)分析说明题 1.近年来,以东亚为零部件供应方、以我国为加工组装制造基地、以欧美为核心技术研发 方和主要市场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逐步形成。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顺差916.7亿 美元,对欧顺差719亿美元。在我国6666亿美元的出口贸易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占了很大比 例,其中加工贸易出口约65%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大多是欧美企业。我们只赚取较少的 加工组装费。因此,有人说:顺差在中国,利润在欧美。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请用“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知识分析“顺差在中国,利润在欧美”的原因。2. 材料一:我国人均耕地、粮食产量的国际比较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世界平均 中国 美国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人均粮食产量(吨)(1)材料一的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运用“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必 要性。 (3)请你为我国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工作提两点建议。 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一、基本学习内容 1.个人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在总收入中,扣除需要缴纳的税收和社会保障金的余下收入是可支配收入。 个人总收入-(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的两部分。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2.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 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应从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出发, 但通常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 (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除此之外,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许多因素,也会对人们决定消费和储蓄的 比例发生影响。 3.适度消费的含义和作用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 对于个人和 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水平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 的水平决定的。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 求量的增长,必然会推动生产量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自然会增加就业,减轻社会的就业 压力。 (2) 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经 济的根本目的。 适度消费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的生产目的。 适度消费推动 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必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4.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1) 消费水平的高低。 消费水平的高低是指一个家庭拥有的消费资料和服务产品的数量 多少和质量好坏,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2)精神消费状况。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一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3)闲暇时间的多少。闲暇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消费者享用自己的收入和进 行文化娱乐交往活动的时间。 在各种和闲暇时间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 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 要课题。 (4)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所以,改善生活,不能只注意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还应当努力提高生活的质量。 5.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 提倡艰苦朴素不是反对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 奢侈浪费。 艰苦朴素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良品质。提倡艰苦朴素,弘扬艰 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 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提倡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要从日常的生活消费做起。 6.消费结构及其分类 消费支出的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消费结构。 按照不同的划分角度,消费大致可以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物质消费 和精神消费;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最直观的 分类是将消费支出项目分为衣、食、住、行、用。 合理消费就是在一定消费水平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以提高消费的效益。 7.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定律: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趋势。 恩格尔系数 =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 ×100 恩格尔系数的大小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8.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从低层次的消 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消费结构的这种进步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非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4)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5)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9.消费的弹性和刚性 消费的弹性和刚性是指消费需求受消费品价格和家庭收入变化等因素影响的大小。影响 大则弹性强、刚性弱,影响小则弹性弱、刚性强。 消费弹性归根到底是由不同消费项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同决定的。通常来说,消费 需求弹性小的项目的重要性,要大于消费需求弹性大的项目。安排日常生活消费时,首先要 保证需求具有刚性的项目,再根据支付能力安排需求弹性较大的项目。 10.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行为是受消费心理支配的。 健康的消费心理, 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实现合理消费; 而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则会妨碍合理消费。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是指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违反精神文明的、或者影响 合理消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1)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主要有:攀比心理、炫耀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 (2)攀比心理表现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 ,全然不顾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条件,也不管 这样的消费的自己合适不合适。 (3)炫耀心理表现为追求的是“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 ,并以此作为荣耀。 (4)从众心理表现为顺从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仿效多数人的消费行为。 (5)逆反心理表现为排除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拒绝循规蹈矩,追求与众不同。 消费中不良心理和不合理消费习惯, 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有关。 消费者的消费心 理不成熟常表现为:冲动购物、缺乏自制力、自觉不自觉地将购物作为宣泄情绪、疏解心理 压力的手段。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 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11.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要性 (1)在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中,一般来说,经营者处于强势地位,消费者处于弱势 地位。这是因为:首先,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对 象所掌握的价格、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远远不如经营者。其次,消费者一般是个别消 费的,而经营者多数是有组织的法人。正因为消费者与经营者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特 别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消费者 与经营者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使得违反诚信、违法经营 的企业无法获利, 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行为无法存在, 尊重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可以 获得合理的回报,不断发展壮大。 12.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 得赔偿权。此外,消费者还有权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计量、经营作风、服务态度等 提出意见, 有权举报经营者的侵权行为和将有关情况如实向大众传媒反映; 并享有获得消费 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知识的权利;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基于消费者的相对弱势地位,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予了消费者特殊的保护, 但并没有给消费者不正当维权的权利。 消费者在勇于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 也应当自觉 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在消费时行为规范、举止得当,实现文明消费。 13.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途径 我国法律规定的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途径有: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协商和解具有及时、方便、经济、有利于维持当事人之间友 好相处的优点,因此是实际生活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也是消费者通常首先采用的方法。但 是协商和解达成的协议是一种私下约定行为,并无法律效率。 (2)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这种调解消费者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少,经济负 担轻。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不是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必经程序。 (4)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受理消费者申诉实行调解制度,这 种调解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5)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仲裁机构的仲裁一经作出,当 事人不能就此再向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也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仲裁具有法律效力。 (6)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是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最有权威的方式。对消费者在 时间、 费用、 精力等方面所承受的负担也比较重, 消费者往往将此作为解决争议的最终途径。 二、基本学习要求 (一)识记 1.个人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知道在个人总收入中扣除需要缴纳的税收和社会保障金后余下部分才是可支配收入,个 人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2.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 知道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应从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出发,识记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 比例通常需要考虑的两个因素。 3.消费结构及其分类 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及按照不同的划分角度消费大致可以分成的类型,知道合理消费就 是在一定消费水平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以提高消费的效益。 (二)理解 4.适度消费的含义和作用 了解适度消费的含义, 理解适度消费的标准就是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 收入水平、 社会风尚相适应,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尤其是从消费的动力功能)的角度,理解适度 消费的重要作用。 5.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 知道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理解消费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之间不能划等号。 6.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 知道提倡艰苦朴素的含义,认同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养成艰苦朴素的 生活习惯。 7.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 学会利用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恩格尔系数,知道恩格尔系数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而降低的趋势。 8.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 知道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够收集有关资料说明消费 结构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的变动趋势。 9.消费的弹性和刚性 知道消费的弹性和刚性是指消费需求受消费品价格和家庭收入变化等因素影响的大小, 懂得消费弹性归根到底是由不同消费项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同决定的, 学会在实际生活 中根据消费的弹性和刚性安排日常生活,优化消费结构。 10.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在学习在要注意理解在经济生活中人们比较广泛存在的消费心理本身体有其合理的因 素,不能简单将其归入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但是,如果这种消费心理走到极端就可能成为不 健康的消费心理。要学会克服和纠正不良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11.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要性 理解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性,知道特别强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道理。 12.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知道消费者依法享哪些权利,理解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 13.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途径 知道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有哪些途径,比较这些途径的区别,学会利用这些途径解决消 费者权益的争议。 (三)运用 14.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 包括的知识点: (1)适度消费含义和作用(2)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3)生活水平 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4)合理消费的含义(5)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6)消费 的弹性和刚性(7)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学习中可以调查和分析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为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 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也可以运用适度消费的作用分析扩大内需有关政策。 15.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包括的知识点: (1)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2)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3)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学习中,可以对目前消费活动中所出现的侵权现象进行分析说明,也可以结合消费者维 权的案例提出方案并说明理由。 三、学科活动指引 1.以“怎样才能得到幸福”为主题,组织一次班级辩论会。正方的观点为“有钱就有幸 福” ,反方的观点为“有钱未必就有幸福” 。 2.小鬼当家:可以分析家里的消费现状,找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也可以和 父母进行沟通,要求掌管一个月的经济大权,在父母的监督下负责家庭的日常开支;还可以 学生自由组合,对虚拟月收入 5000 元的三口之家进行一个人月的家庭消费安排,看看谁更 会当家。 3.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班或本校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调查,找出其非理 性消费的几种表现,并且为克服这些行为提出可行的建议。 4. 收集一个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 设计一个维权方案在班级 中交流。 四、基本训练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 年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上海的不少剧场每晚都高朋满座,精彩的中外舞台 艺术轮番上演。 上海国际艺术节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各国文化的特色, 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欣 赏。从消费的分类来看,艺术欣赏属于( ) A.物质生活消费 B.生存消费 C.实物消费 D.享受消费 2.国务院扶贫办拟定的扶贫标准调整办法把贫困标准从 1067 元提高到 1300 元。这一标准 不仅关注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收入,还考虑他们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支付能力。 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贫困线标准的提高不利于我国减贫事业的发展 B.与国际标准接轨是减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C.贫困线标准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新标准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基础上纳入了保障发展的理念 3.2009 年我国部分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量高于应缴纳的税金、社会保障金的增量,因此 该年度他们的个人可支配收入(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变动不确定 4.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解决消费争议的多条途径,其中解决消费争议的最终途 径是( ) A.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B.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 C.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 D.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2008 年从除夕到大年初七的八天时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超 140 亿条,平均每个手机 用户发送短信超过 30 条。短信服务的推出带动了“拇指经济”的发展,这说明( ) A.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新的消费热点能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近年来的节日期间,国内一些大商场、超市的烟酒茶等传统礼品柜台重现“豪华版” 。商 家不惜“重金”包装礼品,看中的是中国人喜送礼、 “爱面子” 。要根除豪华包装、 “重金” 包装这一痼疾,从居民消费的角度看,应( ) A.加强对厂家、商家过度包装的管理和限制 B.增强资源节约意识,自觉抵制过度包装 C.通过税收等调节手段,限制过度包装 D.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 2.在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宣传单上常出现包赚不赔,高收益等字眼,而必要的风险提示很不 明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此举侵犯了消费者的( ) A.结社权 B.知情权 C.受尊重权 D.获得赔偿权 3.节俭是传统美德。但经济学家凯恩斯却提出节俭悖论,认为节俭对个人、家庭来说是美 德,对社会来说则意味支出减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造成失业增加,收入 减少。这一悖论要求( ) A.个人应该坚持节俭,社会应该扩大消费 B.消费决定生产,政府应适当刺激消费 C.既要勤俭节约,又要适度消费 D.应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影响,积极引导消费 4.我国已从 2008 年 6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 0.025 毫米 的塑料购物袋,并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这一举措( ) A.旨在通过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塑料生产行业的利润 B.表明使用塑料购物袋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C.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D.必将促进企业增加塑料袋的厚度及产量 5.近年来,上海市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下降。这说明上海市大部分城镇居 民( ) A.消费水平在提高 B.生活质量在提高 C.生活正朝着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D.消费日趋适度和合理 (三)简答题 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百姓生活 质量越来越好。请用有关经济常识简要回答:生活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2.2009 年 6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在经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 后,这部法律的颁布与实施无疑为 13 亿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固了法律保护的屏 障。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1)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国家为什么要特别重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3 分) (2) 《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对食品经营者具有什么作用? (3)林先生从超市购买了一罐进口奶粉,食用时发现有异味。请选择一种维权方式,帮助 林先生设计解决此事的简要方案。 3.2009 年 2 月 1 日起“家电下乡”在全国全面推广。农民购买家电由国家财政补贴售价的 13%。根据农民消费水平,彩电单价不超过 1500 元、电冰箱(含冰柜)单价不超过 2000 元、 手机单价不超过 1000 元。请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根据农民消费水平对补贴家电单价进行限制体现了国家提倡什么样的消费理念? (2)家电下乡项目对农民和家电企业各有什么意义?4.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人们不由得又想起了非常熟悉的外国老太太和中国 老太太的天堂对话。外:“我终于把房子的贷款全部还清,房子今天属于我的了。 ”中:“我 终于把买房子的钱攒够了,可我今天已经来到了这里。 曾几何时, ” 外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令 国人开始反思不欠债的传统消费观念,一时之间,借贷买房、买车,或者买任何以前只敢看 不敢买的东西都成为了时尚。 然而金融风暴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 它告诉我们 透支未来是有风险的。运用经济常识,立足今天的经济形势回答: (1)外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对国家和个人有什么启示? (2)为避免透支未来的风险,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消费?(四)分析说明题 1.近几年来,上海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请运用“适度消费与合 理消费”的有关知识分析这一现象。2.下列是两幅反映我国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变化的图。(%)12 10 8 6 412.2 9.6 10.4 7.4 9.550 45 40 3547.2 45.5 43 43.17.7 6.8 6.237.736.735.836.3 1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图 1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图 2 城乡恩格尔系数 注: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根据联合国粮 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 40%为富裕,低于 30%为最富裕。 (1)图 1、图 2、图 3 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简要说明图 1 与图 2 之间的联系。第三课 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 一、基本学习内容 1.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的按照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 可分为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 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 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 动的各种行业的总称,又被称作为广义的服务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两个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最基本的部门, 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 的主体。第三产业一般不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也称 作劳务) 。劳务的产值与产品的产值一起被统计进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社会三大产业为社会 创造的全部有形及无形的财富。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起着基础的作用。 这种基础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 方面: (1)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 产,直接关系到我国 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还为城乡居民提供大量 的副食品。 (2)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重要市场, 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富余的劳动力,为国家建设提供相当多的资金积累。 可见,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因此, 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保证农业在提 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当前,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 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 力和现代化的水平。工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了必不可少 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 (2)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3)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总之,农业的发展,人 民生活的提高,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国防的巩固,都离不开工业。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当代世界,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 成为一国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对促进国民经济的迅 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结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新科技革 命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发达国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在的比重普 遍下降到 3%以下。 (2)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 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在的比重普遍下降到 30% 以下。 (3)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 幅度上升。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般都在 60%以上。 6.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 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正在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 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 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 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总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 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7.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 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 化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 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 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 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 重大幅度上升。 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 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8.我国现阶段劳动就业的矛盾与机遇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劳动者的就业矛盾日益突 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在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上, 我们既要看到面临任务的艰巨性, 更要看到面临的良好的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2)加入世贸组织,给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3)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实施扩大就业的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 业、 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为解决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政策保证。 9.就业的含义、途径和方式 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 (男 16 周岁~60 周岁, 16 周岁~ 女 55 周岁)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劳动者就业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所有 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应视为就业。 劳动者的就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固定工、季节工、 临时工、小时工、 轮岗工等。 10.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 就业是个人进入社会并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 职业选择是个人成长过程 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劳动者要正确解决自己的择业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到社会需要。 (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个人主观条件。 11.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就业与创业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创业,也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就业。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 的基本素质,也是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权益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我国《劳动法》依据 《宪法》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有: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2)取得劳动报酬; (3)休息 休假: (4)获得劳动保护; (5)接受职业培训;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7)提请劳动争 议处理; (8)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依据《劳动法》规定,我国劳动者依法履行 的义务有: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遵守 劳动纪律; (5)遵守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两者是统一的。任何权利 的实现总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13.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虽然法律地位平等,可是在事实上往往并不平等,用 人单位在经济上处于优势,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劳动 关系中常会出现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 为此国家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保护劳 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 系, 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法 律关系, 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 具有法律约束力。 劳动争议是指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因劳动权利、 义 务问题产生矛盾而引起争议。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1)协商是争议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自行协商解决争议。协商只是处理 劳动争议的选择程序,而不是必经程序。 (2)调解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在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查明事实、分 清是非、明确责任,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解决争议。调解方式是法定程序,但不是必经程序, 因此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3)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实行公断与裁决。仲 裁是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是法定必经程序。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实行一裁仲裁, ,不 服仲裁裁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 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依法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劳动争议的诉讼是解决 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二、基本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 知道三大产业的划分,了解三大产业的内涵,明确第一、第二产业是两个从事物质资料 生产最基本的部门, 第三产业一般不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 而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 服务。 2.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了解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知道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 3.就业的含义、途径和方式 知道就业的含义,了解劳动者就业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知道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知道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 存,不可分离的,能结合具体事例识别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二)理解 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把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作用的具体体现, 结合我国农 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农业的基础地位理解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 6.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知道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 把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结合我国 工业生产发展的现状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 并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 7.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知道第三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我国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理解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国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8.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的三大产业都要发展,但要求各不相同, 着眼于结构的优化。对第一产业要巩固和加强,对第二产业要调整提高,对第三产业要积极 发展。 我国的三大产业都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2) 在调整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优化升级。 农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现代化水平,第三产业 要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9.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联系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理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带动劳动就业结构发生相 应变化;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寻求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具体影响,理解现 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10.我国现阶段劳动就业的矛盾与机遇 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 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理解在 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上,我们既面临艰巨任务,更面临良好机遇,了解现阶段劳动就业的三方 面良好机遇,认同党和政府提出的就业方针和政策。 11.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 在学习中,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有意识地渗透科学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学习,树 立正确的择业观。 12.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知道就业与创业密不可分, 树立自谋职业、 自主创业的观念, 懂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 的基本素质,也是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增强提高自身基本素质 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三)运用 13.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1)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2)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产业结 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可以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发展三大产业的意义等知识, 分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发展的现状, 理解说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就业政 策等。 14.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1)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及其相互关系; (2)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 法权益的必要性; (3)劳动合同及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可以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维权案例, 针对现实生活中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例 设计维权方案,提出维权建议。 三、学科活动指引 1.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小组同学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 并分析说明这些职业分别属于第 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结合自己家长的工作实际,探讨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 业相比有哪些特点。 2.收集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有关数据制作成图表, 分析这些数据, 探究我 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具体影响。 3.以“未来的职业理想与当前的准备”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研 究内容包括: 与未来职业选择相关的社会需要和主观条件的分析; 自主创业实现职业理想的 思考;如何处理当前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关系的思考。将研究结果写成小论文。 4. 选择一个你熟悉或感兴趣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例, 查阅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 说一说该案例中劳动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并为该劳动者设计一个维权方案。 四、基本训练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 年我国某城市产业比重有所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 0.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 重上长了 0.6 个百分点。这说明该城市( ) A.农业经济效益下降 B.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是重中之重 D.服务业已取得主导地位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而产业转移, 当社会生产力进一 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这种趋势被称为 “配第―克拉克定律” 它表明 , ( )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逐渐被弱化 B.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被取代 C.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将逐步增强 D.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都将绝对减少 3.英国《泰晤士报》日前撰文指出:低成本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即将结束,中国在研发领域 的投入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欧洲制造商有必要迎接新的角逐。这段话反映了( ) A.我国正努力提高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B.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 C.我国已不再发展低成本的制造业 D.我国已成为贸易强国 4.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其中必须履行的最基本 的劳动义务是( ) A.遵守职业道德 B.完成劳动任务 C.提高职业技能 D.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5.小王是一家电脑公司的员工,因欠薪和待遇问题与公司发生了劳动争议,为维护自己的 权益,小王一纸诉状把公司告到了人民法院,但法院没有受理。这是因为在诉讼前小王未经 以下法定的必经程序( ) A.协商 B.调解 C.仲裁 D.劝说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随着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市对全市商业、餐饮业、旅游业、出租车等行业提出更高规范 要求。这些行业属于(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服务业 2.我国政府编制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目标, 强调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 95%以上。我国政府注重粮食安全( ) A. 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表现 B.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C.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 D. 能保证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原料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这部法律( ) A.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B.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C.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D.有利于市场在劳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4.外地来沪职工小张向单位提出休探亲假看望老家生病的母亲,单位以他在当地结婚为由 不批探亲假;小张工作的环境既有刺耳的噪声、刺眼的电焊强光,向厂长要求发放劳动防护 用品遭厂长拒绝。单位只给部分资格老的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小张等不在其中。以上材料反 映小张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是( ) A.取得劳动报酬权利 B.享受生活保险和福利权利 C.获得劳动保护权利 D.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利 5.即将举办的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切合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热点与重点,给上海带来的变 化和发展将不仅是市政方面的,还包括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各方面。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 ) A.属于发展第三产业 B.有助于提高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 C.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有助于推动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三)简答题 1.目前,上海郊区的“农家乐”利用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和新鲜食品吸收城市居民去旅游, 不仅带动了农副产品和加工和销售,也促进了郊区餐饮、宾馆、商业、娱乐等行业的发展。 (1)上海郊区发展农业旅游业对推动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作用? (2)请在本市范围内推荐一个农业旅游项目。2.某电视栏目推出经典相声、小品的动漫版,在借鉴版画、水墨、皮影、年画等美术形式 及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将时尚、先锋元素融汇其中,很受观众欢迎。该栏目已经成为我 国 “十一五”时期推动国产动漫振兴工程等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重大文化产业项 目的生动体现。请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动漫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属于什么产业? (2)我国“十一五”时期为什么要加快发展动漫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3.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广 受关注的民生问题。 (1)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坚持怎样的方针? (2)为了支持与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国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推出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 大学生创业对自己和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 2008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该法律对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 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等作了明确的规定。请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什么? (2)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处理争议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3)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四)分析说明题 1.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 比的变化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我国劳动力就业在三大产业中 的百分比的变化80.00% 60.00% 40.00% 20.00% 0.00%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1985年 第一产业1995年 第二产业2005年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1 图2 (1)图 1 和图 2 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图 1 图 2 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 价格指数为 100)材料二: 近年来, 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 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 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出现材料一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加强农业?第四课 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一、基本学习内容 1.财政和财政收支 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征税等所取得的收入。财政是国家实现和履行其职能的物质保 证。国家要履行它的职责,完成它的任务,必定要有财力上的保证。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方 式主要有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和债务收入等。 财政支出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开支。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划 分,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 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 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财政支 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 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2.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一方面,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保 证国家职能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保证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3.国家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 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收入,应当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 兼顾的原则来安排。 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支出,应当根据有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 出,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国家要制定科学的财政计划, 并切实保证计划的贯 彻落实。 只有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的重要作用 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3)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5.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 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 收财物的一种形式。 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相对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的。 税收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 任何报酬。 税收相对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征税的范围和标准等,非经国家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离的, 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 志。 6.税收的构成要素和种类 国家的税收制度由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 也可以是 法人。 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或行为要征税。征税对象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率是指对某种数量的征税对象应征收多大比率的税额。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它的高低及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向。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种有: 个人所得税、增值税、 营业税、印花税、 关税等等。 7.我国的税收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国的税收,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还是用于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广 大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我国的税收在本质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8.我国税收的作用 我国税收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税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税收 是国家最稳定的财政收入,使国家实现其职能具有切实的保证。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 税收征管, 可以促进生产发展、 科技进步和社会稳定,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运 行的态势,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国家的税务部门通过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了 解企业的经营活动,维护财经纪律,打击违法犯罪。 9.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 公民作为纳税人,其义务和权利在税法中都有具体的规定。 纳税人承担的义务主要有: (1)纳税申报的义务; (2)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 (3)按时 纳税的义务。 纳税人享有的权利主要有: (1)及时获取税法信息的权利; (2)监督税务部门工作的权 利; (3)纳税人信息资料保密的权利; (4)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的权利。 10.公民要依法诚信纳税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公民依法纳税,既是履 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我们在坚持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必须提倡诚信纳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 就不能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增强依法纳税意识的同时,要树立诚信纳税的观念,在全社 会形成“依法诚信纳税光荣”的良好风尚。 依法诚信纳税需要征纳双方的努力, 一方面纳税人能够自觉地按照税法的规定申报自己 应缴的税,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按照税法为纳税人创造一个简便、公开、透明的缴税环境,并 宣传好纳税人的权利,让纳税人明明白白地纳税。 二、基本学习要求 (一)识记 1.财政和财政收支 知道财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了解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式,懂得财 政收支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2.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对税收含义的识记可以从行使征税权的主体、 征税的依据和征税的对象三个方面加以把 握。对税收特征的学习要知道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志, 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 3.税收的构成要素和种类 对国家税收制度三个基本要素的识记要特别注意两点: (1)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征税对象和纳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二)理解 4.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对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的理解要学会辨证思维: 一方面要懂得增加财政收入最根 本的是发展经济、 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又要知道国家只有通过财政集中必要的财 力,才能实现其职能,促进经济发展,保证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5.国家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 学习中要着重理解两点: (1)用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安排财政收入 实则就是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找出一个人均衡点。 (2)财政支 出过多地超过财政收入或财政收入过多地超出财政支出都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不 利影响。 只有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7.财政的重要作用 知道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哪些重要, 能够收集 现实生活中的有关资料印证这些作用。 8.我国的税收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知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从我国税收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受益者的角度来理解的, 在此基础上懂得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与“无偿性”的特征是不矛盾的。 9.我国税收的作用 知道税收三个方面作用的具体内容,能够结合具体的数据、资料说明这些作用。 10.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 了解我国税法规定的有关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的具体内容, 知道现代税制既强调纳税人 的义务又保障纳税人的权利,联系税收的基本特征、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等知 识,逐步认同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 (三)运用 11.公民要依法诚信纳税 涉及的知识点有: (1)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税收的构成要素和种类。 (3)我 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4)我国税收的作用。 。 (5)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6)公 民依法诚信纳税的(7)健全依法诚信纳税机制。 在学习中,要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光荣行为,要努力培 养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 并敢于与破坏征税的行为作坚的斗争。 可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偷税、漏税、逃税等现象,分析说明提倡依法诚信纳税的 必要性; 可以结合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和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逐步认同依 法诚信纳税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必然性。 三、学科活动指引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和学校所在区县教育经费增长和上海的中 小学、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增长等方面的有关数据。讨论以下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经费为什么能持续增长? (2)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2.以小组为单位,走访本区县税务部门,了解本地税收的情况,并就某一主题撰写调 查报告,在班级中交流。 探究内容包括:税收与实现国家职能的关系;不同税种在本地的税收情况分析;税 收的某一作用在当地的体现等。 3.根据“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教学内容,学生绘制两组专题卡通画: “纳税人,你 的义务是什么?” “纳税人,你有哪些权利?”每一条文配一张卡通画,并辅以教材理论要 点。 4.设计关于依法诚信纳税公益广告,小组交流,全班评比,把大家认为最好的宣传广 告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到税务部门的网站上去。 四、基本训练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财政共下达汶川地震受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417.94亿元。 政府的这一救灾拨款属于( )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财政节余 D.财政决算 2.去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已突破六万多亿元。财政收入的最 主要的方式和来源是( ) A.税收收入 B.非国有资产收入 C.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D.工商行政管理收入 3.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对职业教育投入 140 亿元,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 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一事实说明财政起着( ) A.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B.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作用 C.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 D.支持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 4. 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呈现新的特点, 东部、 中部、 西部税收全面增长。 其根本原因是 ( ) A.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 B.国家的宏观调控不断加强 C.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D.公民的纳税意识得到了增强 5.近年来,我国不断对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这种有增有减的税 率调整,意在运用税率手段引导生产和消费走上科学发展轨道,促进环保和节约资源。这说 明税收是( ) A.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B.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 C.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D.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现代税制在规定纳税人依法承担义务的同时,也保障纳税人享有相应的权利。以下行为 体现纳税人权利的是( ) A.依法按时向税务部门缴纳营业税 B.依法要求政府部门公开财政支出用途 C.就某个征税行为依法对税务部门提出质疑 D.年收入超 12 万元的公民依法主动向税务部门提交申报表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保持着同步上升的趋势,近年财政收入 的增长率还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在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上, 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 B.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 C.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D.只有通过财政收入集中必要的财力,才能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3. 《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明确规定凡年收入超过 12 万元的高收入者应自觉申报 纳税。依法申报纳税( ) A.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B.有助于推动税收信用体系建设 C.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D.是纳税人应自觉履行的义务 4.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从 2008 年 3 月 1 日起个人工资、薪 金所得税的起征点从原来的 1600 元提高到 2000 元。这个事例说明( ) A.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 B.不依法纳税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C.国家可以随意改变征税的标准 D.对确需改变原来征税规定的,必须按法律程序加以调整 5.上海市政府对参加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项目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给予每人每年 5000 元的“上海大学生服务西部奖励金” 。这说明( ) A.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已经消除 B.国家财政支出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实现 C.国家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D.西部奖励金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三)简答题 1.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请简要回答公民为什么 要依法诚信纳税?2.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公共财政支出越来越多,中央财政赤字呈增长趋势。因此, “开源”和“节流”的紧密结合,是当前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开 源”和“节流”的关系?3. “十一”五时期( 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农村建 设, 要靠政策、 靠投入、 靠科技、 靠改革, 中央财政用于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的 “三 农”支出不断增加。 (1)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中央财政增加“三农”支出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什么重要意义?4.2008 年国税收收入占 GDP 的比重为%,社会保障基金占 GDP 的比重为%。因此,有一种观 点认为, 通过征税等形式, 政府拿走了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红利, 很大程度上是在 “与民利争”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国家能进一步降低税率、改革税制,实现让利 于民。你认为征税就是政府“与民利争”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四)分析说明题 1.近三年我国 GDP、财政收入、税收增长状况 年份 08 CDP 总额 209407 亿元 246619 亿元 300670 亿元 比上年增长 财政收入总额 10.7% 11.3% 9.0% 39343 亿元 51304 亿元 61316 亿元 比上年增长 24.3% 32.4% 19.5% 税收总额 34804 亿元 45621 亿元 54219 亿元 比上年增长 21.9% 31.4% 18.8%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和税收的关系。 2.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财政部向大会报告了 2009 年财政收支计划。 计划提出,2009 年中央政府投资的主要投向是加快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农村 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 度,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 请运用“财政及其作用”的有关知识的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第五课 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 一、基本学习内容 1.金融活动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货币不仅充当着商品流通的媒介,其本身也在作为财产的代表成为 信用活动的工具。 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与货币收支有关的交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 就是金融活 动。 2.货币的产生和演变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以物换物。物物交换会使交换变得很不方便。在交 换的实践中,人们逐渐习惯于用某种比较容易为大家接受的商品来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 人” ,从而导致了货币的产生。 货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过程。 在历史上曾经有多种材料充当过货币的角色。金银比较贵重便于携带、质地均匀便于分 割、 化学性质稳定便于保存以及美丽等原因而在货币世界中脱颖而出, 长期霸占了货币的宝 座。用黄金充当货币的制度叫金本位制。 金银货币在货币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使用更方便的纸币所代替。纸币与铸币相比具有以下 优点:第一,印刷纸币的成本比铸造金银货币低得多;第二,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防止贵金属的损失;第三,纸币比铸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纸币最初是作为金银货币 的代表出现的,仅仅是一种货币的符号。 现代的货币制度,是以纸张作为货币材料,并且币值不再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制度,也叫 纸币本位制。 当今世界, 人们所称的货币就是指纸币, 纸币已不再是金银货币的代表和符号。 我国实行的是纸币本位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票据形式的记账货币和近年出现的各种 “电子货币”取代了部分纸币进行流通。 3.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 在商品交换的实践中,货币主要执行两大功能: (1)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功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人” 。 (2)货币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就是赋予商品一定的价格。 4.货币的借贷活动 货币可以随时随地换成各种各样的商品和财物,因此货币本身也成为财产的代表。货币 作为财产的代表, 不仅可以储存起来作为未来的购买力, 而且可以通过出让给别人收取利息 实现增值。让渡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通过出让货币给别人收取利息实现增值,就是 货币的借贷活动。 在让渡货币使用权的借贷活动中,当事人双方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权 人暂时出让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 债务人暂时取得货币的使用权, 有义务在一定期限 之后归还,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货币借贷活动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5.利率及计算公式 利率是一定时期中的利息和本金的比率。 利率有单利和复利之分,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 单利计算公式:单利=本金×利率×年数 复利计算公式:本利和=本金×(1+利率)年数 6.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调控的特殊金融机构,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它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而是受国务院领导的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的中央银行(简称“央行”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1)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政府制定货币政策、 实施金融调控的机构。 它还经营国库,经营国家外汇和黄金储备,对外代表政府从事国际金融活动。 (2)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代表国家,统一发行人民币。 (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从事有贷款和资金划拨清算等业务,但它 服务的对象仅仅是其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7.商业银行的地位、主要业务和作用 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公众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 、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为基本业务的综 合性银行。商业银行不是国家行政机关,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商业银行是组成银行业的主干,占据着主体的地位。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存款。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进行贷款等其他业务的基 础。银行吸收存款储蓄的原则是: “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 (2) 发放贷款。 发放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企业, 让闲置的货币作为资本生产要素发挥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居民个人也可以上银行贷款,用于个人创业或生活消费。 (3)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通过为客户提供服务,收取手续 费的各种业务。在银行的中间业务中,最重要的是转账结算业务。 银行为客户和客户之间因商品交易、服务收费、资金借贷等所产生的钱款收付进行清算 了结的服务,就是转账结算。我国银行在转账结算中,主要使用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 等作为结算工具。通过转账结算进行支付,具有以下优点:客户可以节省大量现金清点、保 管、押运等劳动,安全性也大为提高;国家可以节省大量印制货币的开支;银行可以通过提 供转账结算服务收取手续费。 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大。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对国民 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金融服务,是社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纽带。 8.投资理财的首要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理财首先是为了防范因天灾人祸而可能造成的损害,实现资产的安全。 对于家庭来说,理财的首要目标,是使自己的一生衣食无虑,获得基本的保障。因此,投资 理财首先要注意借助保险业提供的保险服务。 9.保险的含义及其职能 一般地说,保险是指以集中起众人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补偿参与者因自然灾害或 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对个人死亡、人身伤害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方法和制度。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分散风险是补偿损失的基础,补偿损失是分散 风险的体现。此外保险还具有资金融通、对防灾防损进行社会管理的派生职能。 参加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务上的保障,不是为了赚钱、实现财产的增值。 10.债券和股票 债券和股票,是两种最基本的证券品种。 债券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投资者购买债券,就是将这笔资金让渡给债券 发行者使用,发行者承担支付利息及到期还本的义务。债券的发行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 是国家。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公司财产所有权证书。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成为公司的股东。股 东有权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股东权益,参与公司分红和重大事项决策。 11.证券交易及投资风险 为了方便投资者转让上市公司股票和不得提前赎回的债券,国家建立了证券交易所,在 交易所场内进行股票和债券的集中交易。 投资者个人不能直接进交易所交易, 只能委托证券 公司代为买进或者卖出证券。 在证券交易市场买卖证券, 不是按照证券的价值或者发行价进行的, 也没有固定的价格, 因此经常波动,产生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 是指在客观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 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所发生的收益不确定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是成正比的。证券市场这种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构成了证券市场的风险机制。 12.投资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 投资理财关系到企业或家庭生活的经济前景,因此必须十分审慎,应当全面考虑投资项 目的安全性,赢利性和流动性,建立合理的投资组合,树立投资的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 我们在学习投资理财时除了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以外,要借鉴和遵循以下一些原 则:分散投资原则、长期投资原则、理性投资原则、个性投资原则。 二、基本学习要求 (一)识记 1.金融活动 了解金融活动是指与货币收支有关的交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 2.货币的产生和演变 了解货币产生和演变的过程,知道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我国实行的是纸币本位制, 特别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