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成绩怎么提升数学成绩啊!!!基础可以,中等题有的会有的不会,但难题就投降了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考数学的时候遇到难题做不出怎么办?我数学不是强项,一二三四年级时大都考98、99、100分,有时候是马虎,可到了五年级下册左右时,考试就有不会的应用题了,成绩一落千丈,滑到85至95左右的中等水平了,怎么防止有不会的题呢?我做过的课外题不少,可仍不见起色.(我今年六年级)
shfkieyrn00985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压力过大,考试紧张等,这些都会导致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我的做法:1建立一本错题本,把错题都集中到里面.2做题时一步一回头,就是每做完一题后检查看有没有出错,这样比把整张卷子做完后再检查的检查效率更高.3遇到不会的,尽量空着先,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这里,等做完其他题后回头再想.4找到自己不是很会掌握的题型,多做做和它相关的题型.真的真的要建议你学一下奥数,对你很有好处的,当然,要先巩固好基础先.其实成绩下降的原因也很正常的,毕竟上到高年级.不过千万不要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只要你努力学习,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不会出现的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怎样提升刷题的愉悦性? - 知乎2102被浏览171986分享邀请回答1.3K8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82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9 个回答被折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我爱数学,我可以为一道数学难题死磕几个小时,而且很多难题我虽然做得慢却仍能作出来。但是为什么我一考试遇到难题就不会了?甚至数学成绩不及格?我想有一方面是我对题目不熟练,但我还是想问为什么,为什么我总是考不好?
溜冰小屋TA299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上课仔细听
太紧张了吧,考试的时候提醒自己,当做平时练习一样做题。
你有钻研的精神很好,考试的时候时间是有限的,希望你多做题,多练习自然速度就提高了,准确率也提高了,同时建议你能更注重简单题,基础题的练习。
你是初三吧,我初三就是这样,夜夜死磕到两点半,不要急,所有努力会在最后体现出它的价值的,你要加油不要放弃,我已经看到了哪美好的结局,只要你不放手就会等到。但要注意死磕几个小时有时候很伤身,第二天会头昏眼花影响第二天的上课啊!...
孩纸你太紧张了
可能是考试综合症。建议先从容易的题目做起,给自己自信,没有自信会影响你的思维能力平时上课跟这老师走,数学不是光靠一腔热血,还要有科学的方式加一个能正常运作的冷静的头脑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美国罗斯福总统曾说过,要不是中国奋力抗战,抵死不降,同时牵制数百万日军,日本可能在太平洋战争中席卷东南亚与澳洲后挥军西向,与德军在近东会师,改写世界历史。
  历史本来不容假设。但是既然罗斯福总统开了先,那么我顺着他的思路也做个假设,应该不算太离谱。如果有人要兴师问罪,请从罗斯福开始。
  罗斯福假设如果中国不抵抗,而是投降日本,那么德国与日本就会会师近东,世界历史将因此而不同于现在的面貌。罗斯福时代的近东,就是沿着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一带。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在说,苏联会被德日法西斯打败。罗斯福的话其实只说了一半,没说出来的是届时美国会怎么办?
  其实罗斯福的意思已经在那里了:美国不会援助中国抗日。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抵抗,别人怎么帮得了你?9.18事变,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不但在行动上放弃抵抗,在言论中的投降倾向也比比皆是,而且是公开的: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中央全会,蒋在会上说:"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因为蒋这样说,何应钦、汪精卫说得更厉害了,何应钦说:" 日本有多少烟囱,日本人有多少工厂,我们如何能比,不抵抗还可支持几天。"这是冯玉祥在其所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第六章《为"九一八"在南京会议的蒋介 石》中记述的。如果说这只是在国民党的中央全会上的内部讲话,那么,日蒋介石在浙江奉化发表《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的演讲时,公开抛出了著名的"3日亡国论":"以中国国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时之内侵占吉、辽之范围,若再予绝交宣战之口实,则……必至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这印证了冯玉祥的记述。
  1933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讲演"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他说:"我们有什么方法来抵抗敌人复兴民族呢?是否现在这时候竭全力来准备国防,拼命的来制造飞机大炮,就可以和他来作战呢?各位将领一定也知道,不仅是我们现在临时添置武器,整顿国防,已来不及,不能和他抵抗,就是从现在起,大家同心一致专在这一方面再努力三十年还是不够。如此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来整顿国防?可以来和他真正作战?没有这个时候!没有这个可能!我们不要梦想! 现在我们整个国家的生命,民族的生命,可以说都在日本人的掌握之中,没有方法可以自由活动一点!"这段讲演有单行本,并收入委员长侍从室编《蒋委员长训词选辑》,见于该书第一册431至432页。
  这算不算投降言论呢?任何人想要争辩之前,不妨先想一想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这就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本质上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列强争夺霸权战争的延续。日本是学习效法西方最为成功的非西方国家,也由此对西方国家的霸权本性最为了解,生怕弹丸之地的日本会因为自身的弱小而沦为西方霸权国家的附庸。日本因此选择征服中国、扩充版图,以增强自己与西方争霸的实力。与其受人支配,不如支配他人。这是西方的逻辑,也是其时的普世逻辑。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日本没有错。日本至今依然认为其发动战争有抵御西方殖民霸权的因素,使其的战争反省显得毫无诚意。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只有在一个比西方更高的价值体系中才会有说服力。这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不展开叙述。但可以给出一个实例:所有中国共产党关押的日本战犯经过学习改造,都认罪服判。释放回日本后,绝大部分都成为反战人士。而被美国公审判刑的战犯,不服的大有人在。
  甲午战败,李鸿章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与伊藤博文有如下两句对话:
  伊藤博文: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
  李鸿章: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钦佩;且深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而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日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这是一个深谙西方霸权逻辑而拼力通过变法以图自强的国家,对一个已经落后仍对变法缺乏紧迫感的国家的迷惑不解。
  总之,日本为了争夺霸权,也是为了自救,是一定要侵略、征服中国的。日本内部也许有对华全面开战派或者稳重派之分,但只是策略与时间上的不同。为日本自身的命运计,日本一定会踏上征服中国之路的。明乎于此,则对日本会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不会抱任何幻想。毛泽东早就预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必有一战。既然日本总是要侵略中国的,不抵抗只有投降,对这一点还有什么疑问吗?
  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应允抗日,否则他不是性命难保,就是断送政治生涯,二者必居其一。西安事变后回到南京,如果再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等待他的将是范围更广的兵变,一如袁世凯称帝后的局面。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他骨子里就是个对抗战没有信心的投降派,对他日后抗战上的反反复复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再来看毛泽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
  “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
  毛泽东也认识到中国的国力与日本国力的巨大差别,所以并不认为中国能单独战胜日本。他把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列为抗日战争能够胜利的第二个条件。在《论持久战》的最后一节,他更是明确地阐明,国际力量将在抗战的第三阶段帮助中国收复失地:
  “(三八)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这个阶段,战争已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为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直至打到鸭绿江边,才算结束了这个战争。”
  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写明了抗战胜利就是要打到鸭绿江边。毛泽东又专门为此写了一个问答:
  “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
  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5月。而这一对话其实发生在1936年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中。
  再看蒋介石。到了日,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第六次会议讲演《中国抗战与国际形势》中说:"所谓抗战到底,究竟是怎么讲 呢?我在五中全会说明抗战到底,要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是根据以中国为基准的说法。"这段话,载在委员长侍从室编《蒋委员长训词选辑》第五册第16页。就是说,蒋介石心目中的抗战胜利,是不包括收复东三省的。他根本就不相信能够打败日本,收复全部失土。
  谁抗战更坚定,谁对抗战胜利更有信心,还有疑问吗?
  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是一个农业国与一个工业国的对比。如果单纯中日两国对峙,中国显然不是对手。但是,日本的工业化是从西方而来,西方国家比日本工业化程度更高更先进。西方霸权不会容许日本把中国纳为它的殖民地,然后去跟西方争夺霸权。所以,只要中国抵抗,便能得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支持,取得最后抗战的胜利。这里最重要的是中国必须自己先起而抵抗。你不抵抗,投降了,别人自然帮不了你。
  抗战的实际进程又如何呢?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文提到了苏联。中国抗战之初,苏联即大力援华。苏联的意图很明显,希望中国能够顶住日本,减少苏联在东部的压力,使得他可以全力抵抗德国。诺门坎之战后,与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便把东线的兵力调往西线。等到摆平了德国,便一手撕毁了条约,扫平了80多万日本关东军,帮中国收复了东三省。代价是蒋介石同意外蒙独立。毛泽东写明白了的:“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国军豫湘桂大战的失败导致美苏拿中国的利益作交易,正好印证了毛要立足于自身力量的先见之明。
  美国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当蒋介石采取不抵抗的政策时,美国作壁上观,继续向日本出售战略物资,说是要遵守与日本的商贸条约。等到七七事变,国军开始抵抗,美国开始暗中间接帮助中国。中国当时实行币制改革,白银退出流通领域,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大量过剩的白银以换取外汇,购买军火。美国政府分六批共购买了31200万盎司的中国白银,总价为13800万美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购买价高于市场价。美国没有在这项买卖上发战争财。
  1938年台儿庄大捷之后,美国开始谴责日本轰炸中国平民的行为,并“劝阻向那些用飞机来轰炸平民的地区出售美国飞机。”同年7月,美国国务院军品管制司司长格林向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发出劝告信,表示“美国政府强烈反对向任何从事那种轰炸的世界上任何地区的国家出售飞机或航空设备。因此,国务院将极不乐意签发任何授权直接或间接地向那些正使用军队攻击平民百姓国家出口任何飞机、航空武器、飞机引擎、飞机部件、航空设备附件或飞机炸弹的许可证。”尽管有条约,美国开始了被称之为对日本的“道义禁运”。
  1939年,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美国开始了明确的对日制裁,废除1911年签订的日美商约。条约从来束缚不了视条约为手段、而不是目的的人。这是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前,也就是在欧洲爆发二次大战之前发生的。美国并没有借机会发战争财。
  欧洲战火一开,美国一年之内连给中国几笔贷款,这些贷款应该最后等同于赠款,说明美国并没有火中取栗,发战争财。怎么解释美国的这一连串行为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当中国起而抵抗时,美国愿意帮助了,而且是鼎力相助。人当先自救,而后人助之。美国是希望中国起而抵抗的。但如果中国没有抵抗的意志,而是摆出一副受委屈的面孔向国联告状,美国是不会帮的,因为帮了也没用。
  但是,这只解释了美国行为的一方面。即便中国不抵抗,他为什么要继续向日本卖军火呢?仅仅是发战争财吗?可是他并没有趁火打劫发中国的财?难道他宰人还挑客户?要想理解美国在日本侵占中国一开始的做法,就必需了解各方在二次大战中的不同角色。前面已经叙述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是西方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这两次世界大战又是此前五百年西方列强争霸的延续。其逻辑就是每一家列强都想支配其他国家,反过来就是没有哪一家愿意受其他国家支配。挑起战事的德国想要一步到位,夺取世界霸权。在希特勒的眼中,美国以其世界第一的工业生产能力成为第一号对手,苏联以其广袤的土地和历史上对欧洲的多次干涉成为第二号对手。欧洲是当时世界的工业和科技中心,谁掌控欧洲,谁就差不多获得了世界霸权。希特勒的战略是统合欧洲,将美国拒于欧洲之外,甚至欧亚大陆之外。根据地缘政治理论,任何与欧亚大陆隔绝的国家终将被边缘化。而这一战略的短板在于苏联。历史上,沙俄就不甘心被置于欧洲之外,几次出兵参与欧洲战争,改写了欧洲历史。现在的苏联也不会听任希特勒或任何其他国家整合欧洲而使自己被边缘化。所以,打垮了苏联,就消除了德国世界霸权唯一的致命软肋:没有苏联在东线的策应,美英根本不可能在西线登陆欧洲。这就是为什么英法军敦刻尔克撤退后,希特勒在没有搞定英国的情势下,毅然挥师东进,闪击苏联的缘故。为了确保打垮苏联,希特勒与日本结盟,想要对苏联形成东西夹击。
  苏联在二战中则是为自己的生存而战。如果希特勒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一定会联合美英进攻德国,这是为了三家自身的命运,超越意识形态。或者说,自身的独立和不被边缘化是最高的意识形态。
  日本由于明了自己不在列强中的最强之列,所以采用了分几步走的战略:先征服中国,把中国的广袤地域和众多人口变为它的战争资源,然后进占东南亚,澳洲,直至近东。按照罗斯福的假设,日本搞定了中国,便会向苏联开战。正是由于没有搞定中国,日本才没有腾出手进攻苏联。这个判断应该大致正确。实际过程更可能的是:日本一开始并不会真心攻打苏联,因为他对德国建立一个白人霸权国家也是有顾忌的。苏联的存在正好可以用来平衡德国的霸权。但是,当德苏战场呈现胶着状态时,日本就会全力以赴,从东线进攻并击败苏联。否则,如果听任德国战败,日本孤木难支,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之所以没有出现这个结局,正如罗斯福所说,是因为中国没有投降,还在抵抗,因而拖住了几百万日本军队,使日本腾不出手来。
  也许有网友会举出诺门坎之战说明日本不敢进攻苏联。此论差矣。历史上,日本几次三番攻击朝鲜,都被中国击退。但是过不多久又卷土重来。日本是个非常顽强的对手。诺门坎之败对他并没有伤筋动骨。当德苏战场陷入胶着,为了避免德国战败、危及自身命运的结局,日本必会顽强出击,从背后给予苏联致命一击。从罗斯福的话中可知,美国对此无能为力。
  现在该说到美国了。日本开始侵占中国,美国为什么严守中立呢?罗斯福的话道出了其中的蹊跷:要不是中国奋力抗战,抵死不降……原来,美国认为中国有可能投降。蒋介石一开始的不抵抗言行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国联的调停上,使美国有理由这么认为。依据罗斯福的话,可以作此推理,如果中国投降,德日将灭掉苏联,会师近东。美国对此无能为力。罗斯福没有继续往下说届时美国将如何应对。那就由我来说出他没有说出来的话。德国和日本会师近东,各因所占据的广袤地域和统治下的庞大人口,使美国的力量相形见绌。但由于两家的霸权性质,两国必然还会继续争霸。由于德国占据的是欧洲,德国必定强于日本,会迫使日本承认他全球霸主的地位。而日本将不会屈服而抵抗。留给美国的就将是扮演毛泽东在冷战中的角色:成为平衡德日两霸的第三极。由于日本是弱势的一方,美国将会支持日本与德国抗衡,而当日本在美国支持下变成进攻一方时,美国又将转而支持德国,以保持大三角的权力平衡,避免出现一方独霸的局面。这就很好解释了美国为何在日本开始侵占中国时严守中立了。美国做了两手准备,不想在大局未定时与日本闹翻,以免破坏日后可能的合作。但对美国来说,这是最坏的结局,因为这使美国沦为三极中最弱小的一极。而最好的结局则是中国起而抵抗,保住苏联——尽管他极其憎恶苏联——这样美国就能在西线登陆欧洲,在欧亚大陆插上一脚,建立美国霸权。所以,当中国真正起而抵抗,美国就开始发力援助,争取对他最有利的结局。没有条约可以约束他帮助中国。欧洲战端一开,美国又开始大力援助苏联,对日本更是全面禁运,步步紧逼,使得日本认识到与美国终将一战,于是破釜沉舟,先发制人,向珍珠港投下了第一枚炸弹。其结果是美国提前加入二战,中国也因此而提前结束相持阶段、进入反攻阶段。八路军因日本减少在中国的军队而开始乘虚反攻。蒋介石因没有准备而遭遇败绩。
  美苏两家的对日作战过程大致印证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的描述。
  美苏德日都知道自己的命运所系,都有相应的战略目标,并为之全力以赴。只有蒋总统不在状况之中。在被部下幸运地逼上抗日领袖的座位之后,在决定世界命运关键时刻,从1938年到1940年,蒋介石居然三次与日本秘密谈判,幻想与日本单独媾和,七七抗战前的半壁江山。蒋介石自始至终没有真正意识到中国的战局对于全世界的重要性。所以,他也没有真正的抗战激情。更没有意识到如此巨大的牺牲应该换取什么样的胜利果实。他居然认为恳求苏联出兵东北是可以用外蒙换取的一笔交易。意外吗?
  蒋介石终究是被别人用枪顶着心不甘、情不愿地坐上了抗战领袖之位的。他只看到眼前力量不如人的格局,却看不到在更大的格局里力量间可能的相互转换。他对未来没有憧憬,更没有想象力,认为即便给中国三十年时间,中国也抵抗不了日本(见前引蒋介石语)。他心目中抗战到底的胜利就是恢复七七抗战前的半壁江山。充其量他就是个偏安一隅的赵构。赞他领导国军英勇抗战就好比赞扬赵构领导岳飞抗金一样荒唐。
  他念念不忘并自信擅长的是打内战,内心深处把这置于抗战之上。他只看到四万万愚昧贫穷的民众,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剿灭要领导这些愚民造反夺权的共产党,却看不到蕴藏于他们之中的巨大创造力,结果在自己的国家里比日本人输得更快。这是中国人民配有的领袖?这是中国人应该为之自豪的领袖?
  然而,就是在这片蒋介石眼里处处不如人的土地上,在蒋介石做梦都不敢想象的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里,毛泽东领导中国完成了一次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角色大转换:把一个百年来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国家变成美苏两霸之外的独立第三极,成为塑造全球新格局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成就这一番大业之初,历史异常吊诡地给出了似曾相识的考题。
  二次大战后,面对拥有原子弹的美国,斯大林曾经惶恐地在苏联周边建立一连串卫星国,打造一条安全带。在欧洲有东欧国家,在东方,除了外蒙,他还在新疆、内蒙甚至东北培植亲苏分裂分子。等待蒋介石的是更多的分裂叛乱。
  1949年1月,三大战役结束之后,斯大林派米高扬到西柏坡会见毛泽东。就在这次会谈中,苏联承认新疆、内蒙等为新中国的领土,这是用外交语言变相保证终止支持两省内由苏联支持的武装分裂组织,以此换取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这是后来外交一边倒的内幕:无论美国给多少贷款都换不来领土完整。毛泽东还要求归还外蒙,遭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的否决。斯大林只愿放手没有吃进嘴的,不愿意吐出已经吃下的。
  我曾看到一个资料,在新疆的武装分裂分子几个头目,向中共交出武器后,被送上飞机飞往北京。飞机在途中失事坠毁,无一生还。我至今没有资料证实这是一次意外事故,还是哪一方故意杀人灭口。
  在斯大林眼中,这是他给予中国的一大礼物,他要求得到回报。此前社会主义阵营处于守势,柏林危机以苏联退让结束就是一个标志。既然中国这么大一个块头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对比应该足以发生转换,社会主义阵营应该采取攻势了。这就是朝鲜战争的背景。斯大林当然不会让毛泽东否决这一行动。三八线一声枪响,美国准确地收到了信号,立刻向台湾海峡派出军舰,把矛头对准中国,表示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进攻的决心。这是中美间一场难以避免的冲突。说难以避免,是因为中国可以退让。但是美国将因此而步步紧逼,直到摧垮中共政权——这才是阻止社会主义阵营进攻态势的釜底抽薪之举。如果中国退让,斯大林将视中国为不可靠的伙伴,将把已经给与中国的礼物收回,中国将遭苏美两强的撕裂。深谙利害关系的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出兵迎战。当斯大林看到中共领导人寄厚望于苏联空军时,对中国的抵抗意志发生了怀疑,收回了早前出动空军的承诺。又是毛泽东坚持出兵。在志愿军两次战役取得胜利,显示出敢打敢赢的意志时,斯大林才重新派出了空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源源而来。这再次说明人当先自救,而后人助之。
  这个例子也说明即使到了50年代,中共高层比蒋介石高明的也不过毛泽东一人而已。毛泽东其实没有接班人。
  历史是公正的。对于欺世盗名、名不符实之辈,历史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汰换掉。
  历史也大度睿智,让蒋介石活到那一天,让他亲眼看一看别人是如何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度里书写出波澜壮阔的史诗的。
  如果罗斯福能够活到1972年,他会不会扪心自问:如果中国当年真地投降了日本,由他来领导德日之外的第三极,他能否做到毛泽东做到的,唤醒广大的不发达国家的人民,援助他们获得独立解放,团结起来,打破德日两霸主宰全球的意志?1972年,罗斯福的继承人对北京的访问是一次外交破例的访问,因为没有外交礼节上对等的回访。这是对世界历史上一位巨人的破例之举,是一次对毛泽东个人的致敬之旅。尼克松在公开场合吟诵毛泽东被译成英文的诗句,基辛格告诉毛泽东他在哈弗教书时,指定学生读毛泽东的几本书。美国是个骄傲的国家,美国文化是个讲究体面的文化,为了维护骄傲和体面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美国没有谄媚一个敌对国家领袖的癖好。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 更多
  好!好!好啊!好多年都没有看过这么好的文章了!心情无以畅快,谢谢楼主!继续哈!  
  共产党没有抓过多少战俘吧。。。不过楼主对蒋介石抗战意志的分析很好。不仅是毛泽东游击战理论的功劳,当时科技进步使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降低压迫强度导致民族解放运动和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  
  好文  
  假如中国投降了
美国研制出原子弹以后还是一样
  好,畅快无比,这么好的文章要收藏起看  
  @xyisman
12:00:57  共产党没有抓过多少战俘吧。。。不过楼主对蒋介石抗战意志的分析很好。不仅是毛泽东游击战理论的功劳,当时科技进步使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降低压迫强度导致民族解放运动和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  -----------------------------  低压迫强度?四.一二反革政变,共产党血流成河,五次围剿中央苏区,几十万大军围堵长征二万五,置侵略者不顾攻占延安,叫低强度,什么吃高强度?不是共产党,任何一个军阀都被蒋灭了。
  大日朝是中国历史上最NB的王朝。天皇裕仁是最NB的皇帝。
  中国对日本像极苏联对德国。以大抗小。即便是失了半个国家,仍有足够的潜力坚持。国民党明明能打得赢日本,至少可与一战。蒋早期偏徧说不可能打赢。担惊受怕,畏首畏尾。导致一泄千里,损失惨重。这种没有民族韧性,没有战略眼光的人注定失败。
22:56:00  美国罗斯福总统曾说过,要不是中国奋力抗战,抵死不降,同时牵制数百万日军,日本可能在太平洋战争中席卷东南亚与澳洲后挥军西向,与德军在近东会师,改写世界历史。   历史本来不容假设。但是既然罗斯福总统开了先,那么我顺着他的思路也做个假设,应该不算太离谱。如果有人要兴师问罪,请从罗斯福开始。   罗斯福假设如果中国不抵抗,而是投降日本,那么德国与日本就会会师近东,世界历史将因此而不同于现在的面貌。罗  —————————————————  好文章,大家赞。分析的很透彻  
  @笨蛋00
13:32:00  @峻言 其实那个时代如果不是委员长全世界跑关系,用从1931年到1937年6年的时间从德国弄来了西方装备,好歹有了些底气,委员长那什么同日本作战?其实中国还可以更晚的同日本开战,只是张学良这个东北军阀搞了兵变,在西安绑架了蒋,逼蒋在众多人士面前做保证谈条件以及抗日,共党只不过是接机去了一趟西安,跟各界人士联络了一下,蒋介石碍于面子,也没法拒接,所以也就有了如今大肆吹嘘的共党在西安事变中如何如何等等  —————————————————  用假设来做基础,结论偏离  
  @笨蛋00
13:32:00  @峻言 其实那个时代如果不是委员长全世界跑关系,用从1931年到1937年6年的时间从德国弄来了西方装备,好歹有了些底气,委员长那什么同日本作战?其实中国还可以更晚的同日本开战,只是张学良这个东北军阀搞了兵变,在西安绑架了蒋,逼蒋在众多人士面前做保证谈条件以及抗日,共党只不过是接机去了一趟西安,跟各界人士联络了一下,蒋介石碍于面子,也没法拒接,所以也就有了如今大肆吹嘘的共党在西安事变中如何如何等等  —————————————————  你把日本人说的跟你一样蠢蛋  
  意淫啊  
  转一个:  幸亏当年日本人没有占领中国,否则都要这样了 (转载)_天涯杂谈_天涯论坛    楼主:jianyu0013 时间: 12:19:00   幸亏当年日本人没有占领中国,否则都要这样了   1.会用专制统治,不给中国人选择的权利。   2.霸占所有资源,再高价卖给中国人,其他出口。   3.搞愚民教育,让中国人不懂个*利,只会感谢**。   4.把搜刮来的资源制造牛逼的武器。   5.想要谁家的地,直接把房子推了。   6.大和贵族们要过全世界最舒服的特供日子。   7.谁不听话就整谁。   8.架起互联网防火墙,让中国人思想与世隔绝。   9.控制舆论工具,采取主旋律报道模式,对中国人洗脑。   10.高税收,却不给中国人任何福利。   11.用中国人的钱,吃喝嫖赌。   12.随意在大街上,撞死中国人并高呼自己大和贵族身份。   13.用中国人的税收,修建高速公路,凡是通过都要交费。   14.凡是敢反抗,就用装甲车压死。   15.剥夺他们国民的身份, 在他们的身份证后面写上“大日本居民”。   16.不允许中国人迁徙,乡下人就是乡下人,城市人就是城市人。   17.平民如果敢告大和贵族, 直接关精神病院。   18.每天准备30分钟新闻,宣传皇民们生活的多好。   19.将反抗统治集团的人定义为汉奸。   20.将天皇的照片挂在城楼上,让皇民膜拜。   21.给中国人吃牲口的食物,如毒奶粉地沟油。   22.贵族生病用中国人的钱治疗,中国人生病等死。   23.鬼子的车可以随意冲闯红灯, 彰显高贵。   24.大和贵族的车要用不同于中国人的车牌,给与特殊待遇。   25.贵族出门要封锁道路,表示大日本对中国的绝对统治与高低阶级。   26.不穿和服不允许上学。   27.有新的交通工具,用中国人的命先试验。   28.中国女性不配合大和贵族强*奸,将会坐牢。   29.买菜刀需要实名制。   30.时常被大和贵族们代表,表示中国人生活的非常快乐。
  @笨蛋00
13:32:50  @峻言
其实那个时代如果不是委员长全世界跑关系,用从1931年到1937年6年的时间从德国弄来了西方装备,好歹有了些底气,委员长那什么同日本作战?其实中国还可以更晚的同日本开战,只是张学良这个东北军阀搞了兵变,在西安绑架了蒋,逼蒋在众多人士面前做保证谈条件以及抗日,共党只不过是接机去了一趟西安,跟各界人士联络了一下,蒋介石碍于面子,也没法拒接,所以也就有了如今大肆吹嘘的共党在西安事变中如何如何等等,......  -----------------------------  真不知道你的历史知识是从哪儿学的,通篇的臆想猜测
  为了避免读帖之后可能引起的误解,有必要做几点说明:  第一点要说明的是,此帖并不认为中国会投降,这只是一个顺着罗斯福的话作的一个假设,用来解释美国在日本侵略中国之初为何严守中立的行为:以前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解释。  第二点:许多人热衷于争论只有日中两家的话,一方认为日本一定会灭亡中国。这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实际上,当时日本已无力继续进攻,中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如果美国拖延参战,中国的局势有许多可能的变化,因为都是假设,不做讨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中国共产党经历长征的坚毅,他们决不会投降日本。他们是文天祥式的人物,但比文天祥更有能耐,他们能够唤醒民众。  须知日本之所以强于中国是因为先有了西方。日本之强是西化的结果,而西方是既不能允许它独霸中国而具备可能压倒西方列强的实力,也不能允许中国以一己之力实现强大的目标。  中国战胜日本不是中国文化的胜利。而是中国文化脱胎换骨的胜利。日本侵略中国实际上是中国落后,包括文化落后而挨的打。那些认为如果不是日本,蒋介石一定会剿灭中共的看法跟蒋介石的三日亡于日本一样愚蠢:都是关起门来看问题。须知从地理大发现之后,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全球力量博弈的结果。  第三点: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是美国苏联帮助的结果。但是,两家都不是无私的。苏联不但分裂了外蒙,还要回了沙俄时代的中长铁路特权。看看今天的克里米亚,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是蒋介石继续当政,苏联一定会设法霸占沿中长铁路的中国领土,蒋介石是没有办法和能力阻止的。  美国则通过与蒋介石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得到了日本在战时与蒋介石谈判中要求的利益,比袁世凯接受的21条更为苛刻。这也正是列强帮助中国打败另一个列强的逻辑结果,是题中之义。毛泽东的中国与美苏的争斗实际上就是摆脱列强想要支配中国的战争的继续。这场战争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赢得全胜。而后才能独立自主地与他们平等交往。这是后来民族复兴以及世界和平的前提。
  先赞楼主一个,视角独特,分析入木三分。在一百年间那漆黑的历史黑洞中,却有那么几个关键人物在缓慢中引领国家和民族的方向,袁、孙、蒋、毛四人正是这段历史的佼佼者。出身不同,决定了世界观不同,决定了在大是大非年前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中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前行的,屁股决定脑袋,历史并不如烟,而是残酷的不忍直视,容不得哪怕一次的假设重来。毛是伟大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但是历史中的那些失败的过客,也同样能赢得我们的尊重,连爱迪生还有一百次有九十九次的失败的感慨,治理一个国家更是这样,而且过程更复杂、前景更不确定,作为后人,我们有理由向这些失败者致敬。  
  【历史假设】假如苏联战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能使日本投降吗?  许多人相信,美国45年8月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起到了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作用。所谓决定性作用,至少应该是不可或缺的。让我们来看一看,事实是否如此。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美国是如何决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日,美国发起攻占冲绳的战役。日军殊死抵抗,致使战役持续到6月21日。美军在占尽海陆空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全歼日军9.2万,自己伤亡4.5万。这对华盛顿的决策层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美军接下来要进攻日本本土。如果日军继续如此顽强抵抗的话,美国军方估计,美军将以超过百万的伤亡代价,才能在1946年占领全部日本。杜鲁门于是对军方领导层表示希望“避免在日本各地上演冲绳之战”。一个月后的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试爆了原子弹。于是,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日本拒不投降。8月9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同日,苏联军队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并于14日完成对关东军的包围和分割。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我们可以把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定义为:如果没有遭受原子弹,日本就不会投降。从以上的叙述可知,这一不可或缺性并不成立。美国不借助原子弹,也能在46年,以百多万的伤亡代价占领日本,迫使日本最终投降。显然,原子弹不是迫使日本投降的必要因素。  那么仅靠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就足以让日本投降吗?实际上,在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后,日本军方并不愿意投降。我们不妨设想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如果当时中国投降了,挨了两颗原子弹的日本会怎么应对?不愿投降的日本军方一定会把军力向中国大陆转移,保护日本天皇经朝鲜、中国东北,到达中国腹地。如果日本天皇被炸死,日本军方也一定会在军中的皇室成员中另立天皇,然后继续顽抗。由于中国已经投降,日本基本控制了中国,苏联也必定被德日东西夹击所打败,这一转移应该比较容易。这跟中国历史上北宋灭亡后,南宋继起的情形差不多。美国并没有第三颗原子弹,所以日本还将抵抗下去。即使美国还有可投掷的原子弹,投在中国的土地上,对日军也难造成重大损失。承受损失的主要是中国人。  第二种情形:中国没有投降,但是苏联被德国击败,这也是有可能的。这样的话,虽然日本对中国的控制程度不如第一种情况,但是日本还是能控制从朝鲜,经中国东北,进入中国腹地的通道,虽然不如第一种情况顺利,但还是能够依托日本占领下的中国领土继续抵抗。  从以上两种情形可知,如果苏联战败,日本就能把天皇以及相当大部分的军队和平民转移到中国,把战争继续下去。面对广袤的大陆,只有少量原子弹的美国并不能够迫使日本投降。  只有一种情形,也就是实际发生的情形,那就是苏联没有战败,而且切断日本经朝鲜通往中国腹地的通道,日本由于困陷本土四岛,走投无路,才最终不得不投降。由此可知,原子弹能否迫使日本投降,关键还得看苏联。如果苏联战败,美国仅凭两颗原子弹并不能迫使日本投降。而在苏联战败的情形下,美国不但不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反而会支持日本反对德国的世界霸权,这是上一篇历史假设中的逻辑。  以上论证了原子弹之于日本投降,既非必要,也非充分。仅靠一两件新式武器,哪怕是原子弹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不能决定或改变像二战这样规模的战争结局。  那么,投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对战胜日本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8月9日,向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后,杜鲁门总统在向公众发表的讲话中解释了使用原子弹的目的:  " We have used it in order to shorten the agony of war, in order to save the lives of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young Americans."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Harry S Truman, 1945", pg. 212).  “我们使用原子弹是为了缩短战争的痛苦,是为了保存成千上万年轻美国人的生命。”  杜鲁门对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清醒。两颗原子弹加快了日本投降的步子,拯救了可能多达上百万的美国军人的生命。这无疑是具有正面意义的。而对于承受了三千多万国殇的中国来说,战争早一天结束,饱受战争苦难的人民就能早一天从水深火热中解脱。所以,使战争加快结束的原子弹对于中国也是具有正面意义的,是正义的。当然,广岛和长崎的日本平民遭受了不可承受的灾难。但是,战争策源地的平民灾难毕竟不能与战争受害之地的平民灾难相提并论。
  在窑洞里写写文章,说些漂亮话,泡泡女学生,唱点歌,跳点舞就能打跑日本人了,未必吧!几大会战,谁领导的呢
  @吃多了会撑的
14:09:04  在窑洞里写写文章,说些漂亮话,唱点歌,跳点舞就能打跑日本人了,未必吧!几大会战,谁领导的呢
22:05:00  【
假设】假如苏联战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能使日本投降吗?  许多人相信,美国45年8月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起到了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作用。所谓决定性作用,至少应该是不可或缺的。让我们来看一看,事实是否如此。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美国是如何决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日,美国发起攻占冲绳的战役。日军殊死抵抗,致使战役持续到6月21日。美军在占尽海陆空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  日,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从印度飞越驼峰,抵达中国四川省成都机场。B-29型轰炸机的最大作战航程高达5230千米,可以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  6月15日,47架B-29从成都起飞,轰炸了日本北九州市的八幡钢铁厂。不过B-29的炸弹、燃油、配件全部需要经驼峰航线运来,供给非常有限。在随后的一年里,这些B-29仅仅执行了12次对日轰炸任务,轰炸成果也乏善可陈。  7月,美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后,B-29便可从这里起飞空袭日本。但马里亚纳群岛距日本约2800千米,B-29依旧只能多带燃油少携弹。在没有战机护航的情况下,B-29依然只能高空轰炸,效果不佳。至1945年初,对日本的轰炸不仅效果有限,反而损失150余架飞机,损失上千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丰富战略轰炸经验的“实干家”李梅来了。李梅曾在欧洲指挥对德战略轰炸任务,因为成绩卓著,从少校晋升到少将。1945年1月底,李梅被陆航总司令阿诺德委任为负责对日轰炸的第21轰炸机联队指挥官。  李梅上任后立即展开行动。2月23日,李梅首次组织172架B-29对东京展开最大规模轰炸行动。次日,B-29机群再次投下450吨凝固汽油弹。随后的航拍照片显示,东京有2.6平方千米的区域被摧毁。美军仅损失6架飞机。  3月4日,李梅又组织了一次白天高空轰炸。159架B-29投下500吨高爆弹。然而,目标(位于东京的中岛飞机工厂)却完好无损。此后的几天,美军分7批出动716架次B-29在白天用高爆弹进行轰炸,但中岛飞机工厂受损甚微。  李梅认真研究了以前的轰炸情况和相关情报资料,作出几个决定:针对日本夜间防空能力弱,决定只进行夜间轰炸;B-29拆除大部分自卫武器,多装炸弹;不使用高空密集队形,在1500米至1800米的高度自由轰炸;只使用凝固汽油燃烧弹。3月9日,334架B-29轰炸机携带凝固汽油弹飞向东京。3月10日0时15分,2架美军引导机飞抵东京上空,在预定目标区——下町地区投下M-47燃烧弹,在地面形成十字形火焰坐标,后续轰炸机以此为参照,依次向目标区投弹。334架B-29投下超过2000吨M-69燃烧弹。当夜,东京刮起大风,风助火势,火灾迅速蔓延,各处火灾很快连成一片火海。后续飞向目标的轰炸机在70千米外就能看见冲天的火光,浓烟甚至熏黑了机身和玻璃。  原计划摧毁东京26平方千米的面积,实际摧毁近41平方千米。计划摧毁的22个工业目标全部完成,2.7万幢建筑被破坏,83793人被烧死,40918人受伤。美军只损失14架B-29。战果上报陆航司令部,司令部很快发回贺电。李梅深受鼓舞,决定下一个目标是:名古屋。  3月12日,285架B-29如法炮制,投下1700吨燃烧弹。名古屋损失较小,但也有超过5平方千米的面积被夷平。任务中美军损失了1架轰炸机,受伤24架。  3月13日,300架B-29又在大阪投放了1700吨燃烧弹。由于云层浓厚,引导机无法制造出地面坐标,274架B-29只能胡乱投弹。如果使用的是高爆弹,效果肯定不行。但是这次轰炸后的侦察照片证实,大阪市中心有约21平方千米的面积被摧毁。据日方统计,大火烧毁了13474幢建筑,另有1300多幢建筑受损,13135人伤亡,大阪市四分之一的人(约50万人)找不到家。空袭中B-29损失了2架,受伤13架。 3月17日,美军轰炸神户。307架B-29投下2300吨燃烧弹,大火烧毁了约7.8平方千米的区域。日本统计显示,有66000多幢建筑被烧毁,三分之一的居民(约25万人)找不到家,伤亡人数超过1.5万人。  3月19日,名古屋再遭轰炸。290架B-29轰炸机投下1800吨混搭的高爆弹和燃烧弹。市区有近200余处起火,摧毁近8平方千米。  “李梅火攻”成效显著,美国高层不仅发来了贺电,还发表公开讲话,对李梅赞赏有加,并且命令:“继续干!”李梅的回电是:“没法干了!燃烧弹全扔光了!”接下来,美军空袭只能使用高爆弹了。  4月13日,由于摸黑夜袭,导航员算错了地图距离,导致日本皇城一部分被炸,明治神宫被摧毁。到了5月,东京一半面积被摧毁。 因为成功轰炸日本主要城市的功绩卓著,美国人送给李梅一个诨名:“全炸光”,日本人则给李梅一个敬称:“鬼畜李梅”。日本投降后,美军进驻日本,日本政府不仅提供“慰安”服务,天皇还每天去向麦克阿瑟请安。日本人的热情招呼让美国人都不好意思了。李梅负责帮助日本重建了航空自卫队和防空系统。航空自卫队幕僚长源田实感激李梅的贡献。经他提议,日本政府于日授予李梅最高级别的“勋一等旭日大绶章”。
  完美焰火——燃烧吧,东京!燃烧吧,日本!  3月9日,334架B-29轰炸机再次使用凝固汽油弹对东京进行轰炸。10日0时15分,2架引导机飞抵东京上空,找到预定目标区——下町地区。2架引导机先投下照明弹,接着投下M-47 燃烧弹,在地上画出十字形火焰坐标,后续轰炸机以此为参照物,依次进入目标区上空投弹。334架B-29共投下了超过2千吨M-69 集束燃烧弹。当夜,东京刮起大风。风助火势,火灾迅速蔓延开来。火势越烧越旺,大火造成的灼热气浪与冷空气形成强劲的火灾旋风。风速增大到时速28英里(45千米),将燃烧物的碎片刮过空地、河流,扩散了灾难,很快各处的火灾连成一片鲜艳夺目的火海。后续飞向目标的轰炸机在40英里之外就能看见冲天的火光。燃烧产生的浓烟还熏黑了机身和玻璃。B-29的炸弹舱门打开后,全体成员都闻到了东京大烧烤的薰味。肆虐的大火形成了强大的上升气流,将几架B-29托高了几千英尺,机组成员被气流从座椅上弹了起来,有人还被重重地摔下座椅,幸亏他们带了头盔,不然必定受伤。  原计划拆除东京26平方千米的面积,实际拆除面积将近41平方千米。东京市区约有四分之一地域被拆除,其中18%是工业区,63%是商业区,其余是住宅区。计划拆除的22个工业目标全部完成,26万7千多幢建筑被拆除,83793人被烧死,40918人受伤,上百万东京人找不到家。美军只损失了14架B-29,算起来赚了。  机群指挥员鲍尔将军当时在第一架引导机上,投弹后就盘旋在东京上空观察轰炸效果。确认“整个东京都在燃烧”以后,鲍尔给李梅拍发了加密电报。惶惶不安窝在关岛基地的李梅马上给陆航司令部做了汇报。司令部很快回复了表扬贺电,李梅深受鼓舞,决定下一个拆迁目标是:名古屋。  12日,285架B-29如法炮制,投下了1700吨燃烧弹。名古屋损失较小,但也有2平方英里多的面积被拆除。任务中美军损失了1架轰炸机,受伤24架。  13日,300架B-29在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上空投放了1700吨燃烧弹。由于云层浓厚,引导机无法制造出地面坐标,274架B-29只能糊里糊涂地进行了雷达瞄准投弹。如果是之前高爆弹精确轰炸,效果肯定不行。但是这次轰炸后的侦察照片证实,市中心有约21平方千米的面积被拆除。据日方统计,大火拆除了13474幢民房和工业建筑物,另有1300多幢建筑部份受损,13135人伤亡,大阪市四分之一的人(约50万人)找不到家。空袭中B-29损失了2架,受伤13架。  17日,美军轰炸神户。307架B-29投下了2300吨燃烧弹。大火成功拆除了商业区一端约3平方英里内的建筑物,还拆除了部份工业区和住宅区。日本统计,有66000多幢建筑物被拆除,神户人三分之一的居民(25万人)找不到家,伤亡人数达15000多人。  19日,名古屋喜迎第2次拆迁——290架B-29轰炸机投下了1800吨混搭的高爆弹和燃烧弹。市区有近200余处起火,3平方英里的面积被拆除。  美国高层发来了贺电,发表了公开讲话,对李梅赞赏有加,并且命令:“继续干!”  李梅的回电是:“没法干了!燃烧弹全扔光了!”  接下来,美国人只好全部用高爆弹来空袭了。  4月13日,由于摸黑夜袭,导航员算错了地图距离,导致日本皇城一部分被误炸,明治神宫被拆除。炸到5月,东京一半面积被成功拆迁了。  4、5、6月,美军使用高爆弹继续轰炸。之前,为了减少日本平民伤亡,李梅轰炸下一个目标之前,都会派轰炸机播撒传单,提醒当地居民避开。而日本人民衷心拥护日本政府,相信日本政府说“我等有天照大神的庇佑,美畜奈之我何”的宣传,安心留下来支持生产。等到美军连续轰炸以后,居民才纷纷出逃,疏散到郊区。日本军工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打击。  截止到7月4日,美军已经向日本投放了10万吨炸弹。当时炸得全日本人心惶惶。
  对日战略轰炸的第一枪首先由第20轰炸机部队打响。日,原属第2航空队的第20轰炸机部队在司令肯尼思·沃尔夫准将的率领下,开始自本土向印度地区转场,随后又在中国成都建立了前进基地。6月15日夜,由68架B-29组成的轰炸机编队从成都起飞,轰炸了日本九州帝国制铁株式会社所在地八幡钢铁厂(钢产量占日本的24%),从此揭开了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的序幕。7月8日,美国陆军航空兵再次出动B-29飞机轰炸了九州西海岸的佐世保。这时美军采用的轰炸方法仍是惯用的9~12机编队昼间高空精确轰炸,目标主要是日本的钢铁厂、飞机制造厂、贮油设施、炼油厂、交通枢纽、造船厂和港口等。但这时美军轰炸部队虽然拥有续航能力达6430公里的B-29轰炸机,可仍然感到有些“腿短”。从印度加尔各答起飞的B-29,在成都添加燃料和弹药后再飞往轰炸目标,或从成都直接起飞,其作战半径只能达到日本本州西部、九州及中国鞍山、沈阳和台湾冈山等地,而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城市都在作战半径之外,无法予日本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到日,B-29从印度和中国基地起飞的飞机,大部分执行的是轰炸日本本土以外的目标,对日本本的空袭实际上只进行了10次,总投弹量仅800吨。这只能说是对日本法西斯精神上的打击,真正摧毁的目标只有几个重工业设施。美国曾研究租借苏联西伯利亚空军基地以轰炸日本的可能性,但因苏联此时在太平洋战争中还保持中立,未对日宣战而作罢。美国显然需要一些位于日本本土附近的“不沉的航空母舰”,才能使日本的工业中心和大城市处于B-29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内。  1944年7月,美军占领塞班岛,8月,占领了关岛和提尼安岛,从此美军终于在太平洋中部马里亚纳群岛上有了一块可以近距离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10月12日,美军第20航空队第21轰炸机部队的B-29开始进驻塞班岛。经过一段时间对太平洋日占岛屿的训练性轰炸,美军开始准备打出一记重拳,给日本狠命一击。11月24日,111架B-29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腾空而起,直飞东京。隆隆的马达声震撼着整个群岛,这是自1942年4月杜利特尔中校首炸东京后的第一攻。美国人对这次轰炸充满了信心——这可不是1942年的美国陆军航空兵了!B-29编队第一个目标是东京附近的“中岛”式藏野工厂,它是日本最大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  然而老天却给信心十足的美军泼了一瓢凉水——虽然马里亚纳基地周围晴空万里,可东京上空却浓云密布。这给意欲进行昼间精确轰炸的B-29编队带来不少困难。带队长机指挥员只好临时改变作战计划:装有轰炸雷达的42架B-29飞机对原定目标进行轰炸,其余59架B-29飞机对东京城市工业区进行目视面积轰炸。  就在美机飞临日本本土的同时,100多架日本战斗机迅速升空向美机飞来。双方刚一接近,B-29飞机上强劲的防御炮火顿时响成了一片,打得日机难以近身。B-29轰炸机上共有5个自动炮塔,其中4个装有双管12?7毫米机枪,前上部装有2门20毫米机关炮。飞机上的火力控制装置可以轻而易举地操纵这些炮塔自动地向来袭敌机射击。整个轰炸过程中,“超级空中堡垒”仅被击落2架、击伤11架。即使这样,轰炸效果仍不理想——只有不到30架飞机找到了预定目标,并且对目标的轰炸远未达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12月2日,14架“超级空中堡垒”再次出击日本。虽然在整个12月份,参与轰炸突击的轰炸机数量不断增加,轰炸的城市也扩大到名古屋、神户、大阪、横滨等地,但美国情报分析人员从拍回的航空侦察照片判断,主要突击目标中的大多数均未被摧毁!  “这种情况必须改变!”1945年1月刚刚从第20轰炸机部队司令位置上调来担任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原欧洲战区第8航空队第3轰炸机师长柯蒂斯·李梅少将暗下决心。虽然这一时期存在一些客观困难,如轰炸机数量较少,第21轰炸机部队平均只有125架B-29可用,加上从马里亚纳群岛到日本的航线上气象条件很差,时常出现160~300公里时速的飓风,严重影响了对轰炸进入点的接近和对目标的选择。但这决不是主要原因,李梅经过仔细分析,认识到美军在欧洲惯用的昼间高空精确轰炸,在太平洋战场用于对日战略轰炸是根本不合适的。由于日本重要军事工业目标多集中在城市附近,而日本城市木结构建筑物多、极易燃烧,所以改用燃烧弹效果将好于高爆炸弹。同时如采用夜间面积轰炸,既可将载弹量从2吨提高到5~8吨,而且可以减少日本战斗机对美机的抗击。  李梅将军胆大心细、才智过人。正是靠这一点,这个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通过不断奋斗,从一名B-17轰炸机的飞行员,一步步晋升为少将,年仅38岁便升任第20轰炸机部队司令,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李梅先命令机械师将飞机上所有的机关炮都拆下来,以减轻飞机重量,来加载更多的燃烧弹。当飞行员们听到这一消息,都无比震惊,以为他们的司令真是发疯了。可李梅认为;夜间进攻是一种奇袭,不会遇到日战斗机的拦截,而且拆掉机炮还可以避免在暗夜中造成误伤。当然他很清楚有许多困难都可能决定这一新设想的成败:气象条件、敌战斗机的拦截、飞机故障、夜间的空中领航等等,但他仍义无反顾,决心一搏。赌博当然有输有赢,可李梅坚信自己一定是赢家!  作为预演,日,李梅使用70架B-29轰炸机对神户进行了“实验性”突击,其中投掷燃烧弹共160吨。看到这次轰炸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李梅又于2月25日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实验”。这天,他共派出172架B-29飞机轰炸东京,其中投下燃烧弹450吨,结果有28000幢建筑物化为了灰烬。  鉴于B-29对神户、东京的低空轰炸效果甚好,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决定使用燃烧弹对日本全境内选定的工业目标实施轰炸。第一次大规模火攻定于3月9日,目标东京。市内下町地区是轰炸的重点,因为这一带是东京低收入者居住区,相互毗邻的房屋彼此间隔只有一米左右,而且多为木板条建成,这使得下町地区成为美军投放燃烧弹最理想的目标。虽然这可能使上万名日本平民死亡,但从军事战略上讲,这就是弥补由于日本工业目标分散而精确轰炸效果不佳的最好方法。  3月9日傍晚5时34分,第一批B-29轰炸机在第314轰炸机联队长鲍尔准将的率领下,从塞班岛和提尼安岛空军基地起飞。多达334架的B-29“超级空中堡垒”机群的轰鸣声,在马里亚纳群岛上空回响了两个多小时,夜间低空轰炸对美军来讲毕竟还是新事物,飞行员心中也不停地打鼓,不知此行运气如何。几个月来对日本的战略轰炸,虽说是对日本军民心理上的一种打击,但远未达到杜黑所预言的引起民心士气低落的情况,甚至还使日本平民增添了对美军的愤恨,甚至美军飞行员在起飞前都得到提示:“如果你被击落了,要设法尽可能快地让日本军方俘虏,否则,日本平民会当场就杀死你的!”  经过漫长的航程,夜间24时15分,B-29导航机率先飞抵东京上空,并向下町地区投下照明弹,给其它飞机指示目标。警报器在宁静的夜空中尖叫起来,还未等日本防空部队反应过来,先头的两架B-29已以480公里的时速飞离了市区,身后慢慢出现一条剧烈燃烧着的“火龙”。  由于实现了突然性,日军的抗击很弱,只有探照灯的光柱在夜空中胡乱摆动和高炮射出的稀疏的炮火,战斗机则一架也没有出现。或许日军仍以为美军进行的是高空轰炸呢,以它们战斗机的性能来对付B-29,确实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日本战斗机多以野战中的进攻战为重点、以5000米左右高度发挥最佳空战性能设计的,因此将战斗机用于国土防空,在当时还不能达到防空作战所要求的上升高度和爬升速率。当时日本陆军的“一”式、“二”式、“三”式战斗机,海军“紫电”、“月光”战斗机等,理论升限虽在10000米左右,但实际升限不过8000米,对万米高空来袭的B-29编队,这些机种充其量只能保持正常飞行状态,机体稍一倾斜就会立即下滑。因此在空战中只能进攻一次,不能对同一目标进行反复攻击,再加上“超级空中堡垒”强大的防御火力,用战斗机拦截B-29,对日军来讲无疑是桩难事。用高炮防空倒是可行的办法,可要对付高空飞行的B-29,高炮口径需达到120毫米以上,而日军此类高炮又少得可怜,1944年底,偌大的东京地区仅配有120毫米高炮24门!装备质量数量方面的差距,大大限制了日军的反击能力。日本第10飞行师师长吉田中将哀叹:“我军未能取得战果的原因是技术太落后了,如果我军战斗机能爬升到12000米的高度上,我们只需要付出一半的牺牲和努力,就能取得5倍的战果!”  334架B-29在3个多小时的中低空轰炸中,向东京市区投下了1665吨燃烧弹,尤其是长6.5公里、宽4.8公里的下町地区成了一片火海。半小时后,大火越烧越烈,日本人不得不放弃救火的打算,任大火燃烧。居住着数百万居民、面积341平方公里的东京市,只有8000名受过训练的消防队员,要想救这样的大火,也真是勉为其难。火海之中,大人、孩子如同没头的苍蝇,四处疯狂地胡乱冲撞,许多挤在寺院和大庙中的人也不免在高温下死去,甚至躲在公园的游泳池中的人们也被滚烫的池水煮死。熊熊烈火烧热的空气在空中旋转升腾,以至空中飞行的B-29飞机也被吹得像狂风恶浪中的孤舟,有的稍不注意,整架飞机就扎在火海中了。
  黎明时分,风停火尽。东京地区惟一一支军事救护队的9名医生和11名护士在久保田茂德博士的带领下,于黎明前赶到下町地区,惨不忍睹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在黑色的隅田川中,漂浮着无数尸体,有穿衣服的、有赤身裸体的,都黑得像木炭,令人难以置信。这些都是尸体,但你分不清是男是女,你分不清那些漂过去的是胳膊还是腿,还是烧焦了的木头块。”这次轰炸使东京东部面积达39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地区消失了,毁坏的建筑物占东京全部建筑的四分之一,共26万所民房。美军要突击的22个工业目标全部被烧毁,东京工业区的63%被毁,死亡总人数达83793人、伤40918人,100万人无家可归!其损失超过了1923年的大地震。  东京大火燃起之时,美军“火攻闪击战”的总导演李梅将军一直心神不定,他一直担心着B-29机群的战况,直到10日凌晨1时21分鲍尔将军发回电报:“已投弹,目标地区一片大火,高射炮火由密到疏,极少战斗机。”李梅的心才放回肚里,司令部里更是一片欢呼:“感谢上帝!”  这次出动的334架B-29飞机有320架安全返航。对这么大规模的轰炸来说,这点损失是微不足道的。当然,日本平民的死,起初还使盟国军人心中感到有些不安,但再想想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种种暴行,便越发坚定了一种信念,即日本平民的死是他们命中注定的,责任应由那些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来负!  首战胜利,李梅开始大规模实施他的“火攻闪击战”。10日当晚,美军再次出动313架B-29飞机轰炸了名古屋。虽然该市因较现代化的建筑和消防设施而减少了一些损失,但上千吨燃烧弹仍然使这座工业城市变得千疮百孔,该市的飞机制造厂也随之化为灰烬。随后一星期中,大阪、神户也遭到“火攻”,三市中共有83平方公里市区变成了废墟。5月26日,美军出动500架B-29飞机对东京进行了最后一次燃烧弹突击,4000吨燃烧弹将市区40平方公里面积内的建筑物夷为平地。5月29日,450架B-29又火攻了横滨,投弹3200吨。从3月9日到6月15日,美军对日本东京、川崎、大阪、名古屋、神户和横滨六大城市共进行了17次大规模轰炸,出动B-29飞机6960架次,投燃烧弹41592吨。参加行动的指挥官C·罗门在战争结束的当天,驱车游览横滨市容,却认为自己是走在横滨郊外,他得出的结论是:“横滨已完全从地球上消失了。”到6月15日,李梅的“火攻闪击战”不得不暂停一下——马里亚纳基地的燃烧弹都被投光了!  到1945年7月,美军第20航空队实力已今非昔比。全队共有5个轰炸机联队,21个作战大队,923架重型轰炸机,这些飞机全部从马里亚纳群岛的三个空军基地出动作战,直到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日,美军还出动B-29轰炸机833架对日本进行了最后一次空袭,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空袭。这一阶段中,第20航空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对广岛和长崎进行了原子弹轰炸。日,美国陆军航空兵第509混合大队转场到提尼安岛机场,直属第20航空队。6、7月份,该大队完成了临战训练。8月6日,由大队长保罗·蒂贝茨上校驾驶B-29原子弹载机,用一枚名为“小男孩”的2万吨级原子弹,以空爆方式轰炸了广岛;8月9日,由该大队查尔斯·斯威尼少校驾驶B-29飞机,用名为“胖子”的原子弹轰炸了长崎。这是战争史上首次也是惟一一次使用原子弹。日,日军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签署了投降书。仪式结束后,美军第20航空队出动436架B-29轰炸机组成一个庞大的机群,飞越日本本土上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历时14个月,对日本本土共投弹16.08万吨,其中主要轰炸行动集中在后9个月,特别是李梅领导进行的“火攻闪击战”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日本内务省的调查,轰炸共造成伤亡554350人,毁坏房屋244万栋,800万人无家可归。日本军事工业在轰炸中遭到极大的破坏,航空工厂被毁面积达60%,其它工厂被毁面积40%至90%不等。飞机产量从1944年的月平均2341架下降到1945年8月的200架。战略轰炸使日本的战争潜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力量已难以支持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它成为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可以说是杜黑“空中战争论”的一次大规模试验。杜黑认为不需要进行最后决战,而只通过化学弹和燃烧弹轰炸就可使对方无力防空、民心士气低落直至崩溃,从而决定战争的胜负。这与美国对日战略轰炸有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美军未使用化学弹。但杜黑所预言的被炸一方民心士气低落、导致国内人民发生革命或政变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战略轰炸虽然造成日本社会的动荡,但直到战争结束,日本国内的秩序仍然基本正常。杜黑的错误就在于过分强调了炸弹的威力。与美英对德战略轰炸和德国对英国的战略轰炸相比,美国对日的战略轰炸更显成功。美英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付出了4万架飞机的代价,德国则以失败告终;而对日战略轰炸,美军投弹16万吨,飞机损失只有697架,取得的效果却与对德战略轰炸相差无几,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美军没有照搬历史经验,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了战术。对德轰炸中,选择的目标是工业体系和运输系统,对日则以城市为主。在轰炸方法上,将高空精确轰炸改为低空面积轰炸,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2:05:00  【
假设】假如苏联战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能使日本投降吗?  许多人相信,美国45年8月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起到了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作用。所谓决定性作用,至少应该是不可或缺的。让我们来看一看,事实是否如此。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美国是如何决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日,美国发起攻占冲绳的战役。日军殊死抵抗,致使战役持续到6月21日。美军在占尽海陆空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  、美英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打乱了德军统帅部总体战略指导,使德军把本来主要用于进攻作战的兵力转用于防御作战,大大减弱了主要战役方向进攻作战的能力  "()&年*月,美、英对德国战略轰炸的第  一个目标是德国主要工业城市———汉堡。经过  连续轰炸,汉堡市民“谈炸色变”,人心惶惶,工业生产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德军统帅部大为震惊,不得不调整作战计划,把过去主要用于东线、西线支援进攻作战的空军调回担任城市防空。同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命令航空部长,立即改变航空装备生产重点,即由过去生产主要用于进攻的轰炸机,改变为生产主要用于防御的歼击机。从此,德国轰炸机与歼击机生产的比例,由"()$年的":"+$  陡然上升为"())年的":""+"。据计算,德国如果仍然按照"()$年的比例生产轰炸机,那么从"()&,"()-年的两年间,  可以制造*万架轰炸机。如果这*万架轰炸机全部用于支援进攻作战,那么将对东、西线战场的态势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教训表明:空袭与反空袭军事斗争准备,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耗资巨大的物质准备。平时没有这种准备,战时再加强可能为时已晚。  美英空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不仅大大削弱了德国空军的进攻作战能力,而且还严重削弱了其地面进攻作战的能力。德军为了加强防空力量建设,不得不将过去主要发展进攻武器装备转变为发展防御武器装备。我们仅从德国军工部门生产防空高炮的决策中得到证明。德国陆军使用的##毫米口径的高炮,配有先进的精确瞄准仪器,是二战时期最好的反坦克武器之一。但是,德国为了应付美英战略轰炸,改变了这一武器的生产计划。"()&年*月以后生产的##毫米高炮仅占..毫米以下高炮的(+*/,而后者主要用于城市防空作战。据计算,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比例生产,那么到战争结束前可以制造大约"万门##毫米口径的反坦克高炮。如果这"万门反坦克高炮用于前方反坦克作战,那么将大量摧毁敌方的坦克,给敌方以很大伤亡,特别是在作战双方处于势均力敌的胶着状态的紧急关头,显得更加无比的重要。但是,后来生产的大约"万门..毫米以下口径的防空高炮和由几十万人操纵这些高炮的生力军,却配置在距前方千里之遥的德国本土  的城市周围,执行“守株待兔”式的消极防空作战任务,几个月也无所事事。  德国是奉行进攻战略的国家,其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根本就没有想到美英能够和敢于对其发动战略空袭。德国只想进攻,不想防御,一厢情愿地进行战略指导。对于进行反空袭作战,德国既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物质准备。美英正是看出德国战略指导的固有弊端,才率先对德国本土进行了空袭。这样的空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效果之好,史所罕见,是战争双方的首脑都始料未及的。现代战争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交战双方围绕空袭与反空袭而展开的斗争必将异常激烈,空袭与反空袭将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空袭反空袭问题,无论这个国家的地面力量多么强大也不能免遭空袭的重大损失,并且反空袭不成一切军事行动都将变得毫无意义。美英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使德国石油工业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对德军总体作战能  力和效果产生了致命性的影响,达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  德国空军被逼得无所作为。#&’’年(月以  前,德国空军航空汽油月平均供应量为#)*+万吨,遭到美英战略轰炸后的),#!月,航空汽油的月平均供应量递减到!*&&万吨,到#&’(年!月航空汽油的供应量只有"*#万吨,相当于没有遭到战略轰炸时期的"*)-。众所周知,空军航空兵缺少航空汽油在战争中意味着什么,再先进的作战飞机、再能战斗的飞行员也不能发挥作用。一方面,德国空军的歼击机部队难以阻止美英战略轰炸机对其重要战略目标的轰炸,经常是积累几天的油料,才能担任一次小规模的拦截空战任务。曾经扬威一时、称霸战场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此时也不能有效地支援陆军作战。到#&’’年下半年在战场上已经很难再看到它的身影。另一方面,飞行员的技术战术训练被迫停止。因为每星期供应的航空汽油数量只够飞行#小时的消耗。如此少的油料,不用说训练新飞行员,就是老飞行员的原有的技术战术水平也难以保持。  陆军装甲部队进退维谷。这种无奈,从德军东、西两线战场上的进攻和防御作战中的表现可见一斑:首先,进攻中的无奈。#&’’年#!月,德军在西线发动了阿登地面进攻战役。德军装甲部队在以前的进攻战役中,油料供应量是(个基数,但在此次战役中只能得到正常供应量的$"-左右,大约#*(个基数。战役发起后,又因交通运输方面的原因,就连这#*(个基数又打了(折,油料实际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作战需求,更不要说进攻作战了。德军主突部队因油料不足,不得不多次停止进攻或机动,停在一地等待油料。同时,炮兵作为进攻作战的火力支援力量,也因油料严重短缺,大约有("-的重炮无法跟进进行火力支援。由于油料  不足的原因,德军主动发起的阿登战役功败垂成。其次,防御作战中的无奈。在东线防御作战中,西里西亚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区,这一地区的得失对于苏德作战双方都具有重大意义。为阻止苏军进攻,德军在维斯瓦河西岸建立了坚固防线。德军第’坦克军在桑多梅希到巴拉诺夫的滩头阵地集中了#!""辆坦克准备固守。但是,因油料不足,德军坦克无法实施机动作战,在苏军强大火力攻击下,一触即溃,西里西亚拱手让给了苏军。通过此战,斯大林对美英战略轰炸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美英对德国石油工业的轰炸,是导致苏军此役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队陷于“有枪无弹”的尴尬境地。石油与化工是一对孪生兄弟。化学工业中的许多原料取自于石油。美英对德国石油工业的轰炸,不仅造成石油工业的瘫痪,而且造成化学工业的萎缩。其中,最为突出是氮的严重短缺。氮是制造炸药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氮,炸药的爆炸威力将显著下降。自从美英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以后,使德国的氮产量急剧下降,#&’’年&月大约减少了原产量的("-,#!月份又进一步减少了.$-。德国军工部门不得不从#&’’年&月开始在炸药中装填作用不大的盐,##月份在炸药中掺盐的比例上升到!)*$-,德军武器装备弹药的杀伤力因此而减弱。不仅如此,弹药的数量也明显减少。#&’(年$月,德军炮兵装备的大炮,每门每天只能限额配发$,’发的炮弹。在战争到了紧要关头,德军陷入了  “有枪无弹”的欲战不能、欲罢也不能的尴尬境地。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空袭的威力和后果已今非昔比。如果不能解决好反空袭作战的问题,那么很难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因为这种战争更需要国家强大的物质力量做后盾。没有这种力量,军队不可能进行有效作战。
  、美英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使德国交通运输系统陷于严重瘫痪,工业停工待料,军队机动  能力受到了限制,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交通系统发生“栓塞”。交通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切断交通,经济将难以运行。经济这一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旦发生动摇必然对战争产生全方位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交通运输也是军队作战的大动脉。切断交通,不仅军需物资难以如数运到,而且部队也难以进行广泛机动。德国是个内陆国家,交通运输主要靠铁路。美英战略轰炸之前德国铁路每月货运量平均约为$&#亿吨公里,即使到了$’((年’月仍  然还有$"#亿吨公里的货运量。但是,$’((年’月以后,美英空军重点对德国铁路系统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连续轰炸,月投弹量在)万吨以上。通过对铁路系统的狂轰滥炸,到$"月份的货运量骤然下降到&)亿吨公里,$’()年%月铁路货运货运量只剩$#亿吨公里。此时,德国的货运量相当于战略轰炸之前的  &*%+。铁路发生“栓塞”导致整个国民经济陷于瘫痪。  煤炭生产陷于崩溃。鲁尔地区是德国的主要产煤地区之一。该地的煤炭外运量平均每天约"*"万节车皮。自从美英实施战略轰炸后,煤炭外运量不断减少。$’()年$月的外运量迅速  下降到平均每天只有#*’万节车皮,相当于正常外运量的(#*’+。$’()年%月的煤炭外运量平均每天只有#*",#*%万节车皮,大约是正常外运量的’*$,$%*&+之间。大量煤炭运不出去,导致生产的煤炭堆积如山,无处可放,煤炭生产陷于崩溃。正如德国原军工生产部长施佩尔在给希特勒的一份专项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德国正处于开战以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必将给德国工业带来全面危机。  能源危机并发症暴发。能源是工业的“粮食”。由于煤炭运不出去,德国几乎所有的工厂都难以正常开工,暴发“骨牌”式的连锁性危机。战略轰炸之前,德国发电厂、炼油厂、钢铁厂、食品厂、服装厂、煤气加工厂等国计民生工业生产部门,对煤炭的最低需求量不得少于)’万吨。经过%个月的连续轰炸到$’((年$"月煤炭实际供应量不足$’万吨,仅为最低需求量的三分之一。由于缺煤少电,许多工厂停工待料或被迫关闭。钢铁产量很低,不能满足战争中武器弹药的大量消耗;炼油能力显著下降,机械化武器装备难以发挥作用;食品加工产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战争的大量需求;服装生产能力极低,导致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冻死冻伤。总之,战略轰炸使德军陷入了全面危机。  德军战略机动难以进行。美英对德国铁路的轰炸,严重阻碍了德军战略机动,特别是在抗击盟军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的战略机动表现得尤为突出。登陆与反登陆作战胜利的关键,取决于双方向登陆场增兵的速度。正是美英对德国铁路干线的轰炸,特别是对铁路枢纽和桥梁的轰炸,阻碍了德军的机动,使德军在陆上机动的速度反而低于盟军在海上运兵的速度。在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后的第一周,德军"个装甲师用)天时间从$&##公里之外的波兰快速机动到德国境内。但是,由于德国铁路、公路被炸毁,这些部队从德国到指定作战地域约%##公里的路程,却用了’天。其他部队原计划只用(天赶到的路程,用了$)天。为了赶路,部队疲惫不堪,丢盔弃甲,许多重装备被迫扔掉,当赶到指定作战地域时,成建制的重兵集团大多没有了重装备。很显然,这样的部队是无法有效承担抗登陆作战和防御作战任务的。
  法本公司在二十年代对合成燃料产生兴趣,是因为它有同样的预计,认为正在全世界刺激大规模石油开采的趋势将会使世界上传统的石油供应迅即枯竭。纳粹政府之所以提供资助,是因为对外国石油日益增长的需求正在使至关重要而又不足的外汇大量流失。希特勒明白,德国将为战争作好准备。必须通过新技术和化学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1936年下半年,希特勒采取一些决定性步骤武装德国,以便德国可为预计在1940年将发生的战争作好准备。他开始执行一项四年计划,其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新技术和化学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他在提出那项计划时说:“现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德国的燃料生产。这项任务必须以作战时的同样决心来处理和完成,因为未来的战争行为有赖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他补充说:“这类原料的生产成本是无关紧要的。”  德国确实建立起一个实力非常雄厚的合成燃料工业。到1939年9 月1 日德国入侵波兰、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止,它已有十四家氢化厂全速运转,另有六家正在建设中。到1940年,合成燃料的产量已有急剧的增长——日产七万二千桶,占石油总供应量的64%。然而,从军事需要方面来看,合成燃料的意义甚至更为重大。贝杰乌斯氢化法提供了德国航空汽油总量的95%左右。如果没有那些合成燃料,德国空军就无法升空。  尽管希特勒拥有战争机器的强大力量,也有日益增加的合成燃料可供使用,石油问题却从未使他感到放心。的确,那种担忧曾促使他形成以“闪电战”为基础的基本战略——集中机械化部队实行凶猛而短期的攻击,以便在燃料供应发生问题以前夺取决定性的胜利。最初,无论是1939年在波兰,还是1940年春季蹂躏挪威、低地国家和法国,这一战略都被运用得惊人地出色。西线战役实际上改善了德国的石油处境,因为德国军队掠取的石油储备大大超过了他们在侵略战争中所消耗的燃料。即使随后希特勒通过大规模空中轰炸征服英伦诸岛的企图在1940年秋季遭到了失败,德国看来仍然接近于称霸欧洲!  也正是1940年,罗马尼亚局势岌岌可危,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都向其提出领土要求,苏联干脆于7月1日出兵强占了比萨拉比亚。11月23日,罗加入轴心国和《反共产国际协定》,当年德国对罗的石油依赖量达到94%,到次年的“巴巴罗萨”行动时,208.6万吨的对德石油出口比参战的100万罗军更有价值。  德国认为胜利得来不难。所以,当罗马尼亚最大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受到苏联威胁时,希特勒将视线向东转到他的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苏联。  从巴巴罗萨开始,占领巴库和其他高加索油田就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俄国战役中心。一位历史学家曾经写道:“在经济领域中,希特勒的目标是石油。夺取高加索油田甚至比攻克莫斯科更加重要!对希特勒来说,石油是工业时代和经济力量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战争机器的血液!  日,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局长乔治·托马斯再次报告:“目前航空燃油及润滑油产量为28.9万吨,尚可满足年底前的需求,但到1942年初将只有3.1万吨——这是一个危险的水平。到10月1日,只有不到25万吨柴油,按目前消耗,11月底就将短缺2.5万吨。显然,德国已经不能再向意大利每月提供10万吨燃油。”  进入1942年,德国石油储备降至79.7万吨,仅够一个月消耗,合成燃料虽然增长到近400万吨,但这个增量被罗马尼亚石油产量因为盟国轰炸而下降抵消。2月12日,安东内斯库向里宾特洛甫表示:“在原油方面,罗马尼亚已倾其所有,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占领富产石油的地区。”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在欧洲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它使希特勒怒不可遏。德军不再处于攻势。“闪电战”阶段已告结束。从此以后,决定性因素不再是闪电式的攻击,而是军用的人力和经济资源——包括石油在内。  在1943年中,轴心国在俄国和北非都已被击败,德军想攻克巴库或中东油田的企图已成为痴心妄想。因此,德国不得不反过来依靠自己的资源,此外别无选择。合成燃料将成为它疯狂地力图维持战争机器的中心。在作出这种努力的过程中,希特勒帝国表现出它在技术方面的才智和集权政治的强制力。 合成燃料工业像战争经济的其余部门一样,呈现出上升趋势。到1942年,此项工业全面地取得了比三十年代更大的进步——更新生产技术,改良催化剂,生产更优质的产品和扩大多种煤作为原料。而且产量也在迅速上升。在1940年和1943年之间,合成燃料的产量几乎增长一倍,从日产七万二千桶上升到十二万四千桶。人造燃料工厂是燃料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环节。1944年第一季度,其产量占燃料总供应量的57%和占航空汽油的92%。生产还在高速度上升。若按年度计算,1944年第一季度的产量正在以更高的速度增长。总的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合成燃料占德国石油总产量的一半。  可笑的是,1943年德国的石油状况反而有所好转。原因首先在于意大利于9月脱离轴心国,不光石油储备的“下水道”终于被堵住,进占意大利北部的德军反而获得了大量石油储备,德国合成燃料厂的产量也达到历史高峰,超过560万吨。  44年,盟国将对德国轰炸的重点转向石油工业,为了对付空袭。军备部长施佩尔命令迅速修复合成燃料工厂和其他石油设施,或者尽可能地把它们疏散到那些较小的、更易于保护和隐蔽的地点——有些移到被毁坏的工厂的断垣残壁里,有些迁入坑道,有些转入地下。甚至酿酒厂也改产燃料。原计划至1944年将大幅度提高合成燃料的生产能力,但此时那些为增产而准备的机器部件,不得不拆用来修复现有的设施。三十五万多名工人从事这一忙乱的任务。一开始,各工厂迅速得到修复,但过了一段时间,工厂常会再度遭到空袭,以至于变得更加支离破碎和易受攻击,更加难以修复。产量开始急剧下降。在1944年5 月第一次空袭以前,用氢化法生产的合成燃料平均日产九万二千桶,到9 月份,产量已降到日产五千桶。当月的航空汽油产量仅为日产三千桶,只占1944年头四个月平均产量的6 %。与此同时,苏军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使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原油来源。  44年9月,合成燃料月产量下降92.2%,跌至仅1.7万吨,德国空军的18万吨燃料需求只能满足3万吨,已无法正常出动。1944年秋季,恶劣的气候条件暂时缓解了盟军的袭击。11月,德国人设法提高了合成燃料的产量。但在12月,产量又下降了。  德国人如果有更多的燃料,就可能争取到更多时间。从战略观点看,由于阿登攻势的失败,德国的战争努力已告失败。1945年2 月,德国的航空汽油产量刚好是一千吨——1944年头四个月水平的0.5 %。此后就停产了。但德国人争取胜利的幻想仍未破灭。施佩尔追述说,希特勒周围的一些人‘在早已绝望的情况下,会默默地聆听他的讲话,当时他继续对那些已不存在的师表态,或者命令因缺乏燃料而已停飞的飞机去给部队提供给养。“  在45年德军最后的时刻,大量的新式喷汽战斗机和重型坦克因为缺乏燃料在地面被盟国空军炸毁,德军已经回到19世纪而成为骡马和人力运输的部队,当希特勒与夫人在柏林地堡自杀时,下命令,要将他们的尸体浇上汽油焚毁,以免落到可恶的俄国人手中。现有的汽油用于执行那道最后命令终于够用了!  贫血的德意志战争巨人终于走向了毁灭!
21:07:46  为了避免读帖之后可能引起的误解,有必要做几点说明:  第一点要说明的是,此帖并不认为中国会投降,这只是一个顺着罗斯福的话作的一个假设,用来解释美国在日本侵略中国之初为何严守中立的行为:以前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解释。  第二点:许多人热衷于争论只有日中两家的话,一方认为日本一定会灭亡中国。这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实际上,当时日本已无力继续进攻,中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如果美国拖延参战,中国的局势......  -----------------------------  日本进入内燃机时代后突然发现几乎无油可用,地球上的大部分油田几乎巳被瓜分完毕。瓦特之后,蒸汽机又经过多次较大的改进,历时100多年,才使其日臻完善。蒸汽机的改进,基本上是在不断发展的热力学理论的指导下,沿着提高蒸汽压强、多级分段膨胀和增加转速的方向进行的。第一次改进以1802年英国工程师特里维西克制成的“高压蒸汽机”为标志。他通过改进锅炉,使蒸汽压强从瓦特蒸汽机的0.8个大气压提高到3.5个大气压。第二次大改进是英国工程师沃尔夫于1816年制成的“复合式蒸汽机”,它比瓦特蒸汽机节省1/2燃料,机械效率(即转变为机械功的能量与消耗的总热能的比)达到7。又经过第三、第四、第五次大改进,到20世纪初,蒸汽压强已达20个大气压,机械效率提高到23%,功率超过2400马力。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内燃机和汽轮机迅速发展起来,蒸汽机才逐渐被取代。在蒸汽机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历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蒸汽机的“天然”不足:蒸汽机必须有锅炉,体积庞大、笨重,机动性很差;热能要通过蒸汽介质再转化成机械功,效率很低??这些缺点都与燃料必须在汽缸外部燃烧一一“外燃”有关。所以,早就有人开始研究把“外燃”。改为“内燃”,—把锅炉和气缸合而为一,省掉蒸汽介质,让燃气燃烧膨胀的高压气体直接推动活塞做功—这就是内燃机。?  1860年前后,有关内燃机的发明设想很多,但大都未能解决实用性的问题。这是因为当时对内燃机工作原理的研究很少,缺乏理论指导;另外,当时也缺少能在气缸内迅速燃烧的燃料。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公布了他的内燃机理论。提出了提高效率和经济性能的条件:点火前要升压,燃烧后要迅速膨胀到最大膨胀比。他还提出了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流程:活塞下移,进燃气;活塞上移,压缩燃气;点火,燃气迅速燃烧膨胀,推动活塞下移做功;活塞上移排出废气。这是德罗夏对内燃机理论做出的贡献,可惜他没有制造出内燃机。1824年Sadi?Camot?发表了热力机的基本理论——卡诺原理。1860年,法国人Lenoir制造出了第一台商用煤气机,但由于没有压缩冲程,其热效率只有4%左右。1876年,德国人Nicolaus?Auguet?Ouo与Langen合作,制造出四冲程煤气机,热效率是Lenoir制造的煤气机的4倍,即热效率达6%。现在,这个是被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内燃机。?  奥托(即Nicolaus?Auguet?OuolausAugust)是德国工程师。1861年,他制成了第一台煤?气内燃机。3年后与兰根合作研制成改进发动机,并于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876年奥托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这是第一台可以替代蒸汽机的实用内燃机。奥托内燃机结构小巧紧凑,性能稳定可靠,转速为80一150转/分,机械效率为12%一14%,重量功率比为200千克/马力。奥托内燃机通常用汽油做燃料,故也称为汽油机。1859年,美国打出了第一口油井。从此,石油工业很快发展起来,汽油和柴油逐渐成为普通商品,并成为内燃机发展的物质基础。奥托内燃机诞生以后,在17年中共制造、销售出5万多台。本茨于日制造出第一台单缸煤气发动机(转速为200转/分,功率约为0.7千瓦)。不过,这台发动机并没有使奔驰摆脱经济困境,他依然面临着破产的危险,生活十分艰苦。但是,清贫的生活并没有改变本茨投身发动机研究的决心,经过多年努力,日,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不用马拉的三轮车,现保存在慕尼黑的汽车博物馆。奔驰汽车公司获得汽车制造专利权,正是这一日子,被确认为汽车的生日。(本茨没有工场、没有资金,他的妻子就变卖了嫁妆和首饰。经过几年饿肚子拼命地工作,他一改再改设计方案,组装发动机,得到了皇家摄影师比勒的资助,改进了奥托四冲程发动机,终于日卡尔·本茨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单缸发动机三轮汽车。)?  1886年,德国人本茨(K?Benz)又发明了混合器和电点火装置,使汽油机更臻完善。可以说本茨对内燃机的改进,在当时已经达到非常先进的地步,知道今天,本茨的混合电火花技术还不过时。而且,本茨有着很好的商业眼光,能够将新发明的内燃机应用于汽车之上,并申请专利,大力推广。?  1893年,本茨研制成功了性能先进的“维克托得亚”牌汽车。它采用本茨专利的3升发动机,方向盘安装在汽车中部。尽管该车性能先进,但由于价格高达3875马克,因而很少有人购买得起,成为公司的滞销品。这种在技术上为奔驰带来了极高荣誉的汽车,在经济上并没有给他多大的好处。后来本茨听从了商人的建议,于1894年开发生产了便宜的“自行车”(定价2000马克)。这种“自行车”销路很好,在一年时间内就销出了125辆。由于是世界上第一种批量生产的机动车,因而给奔驰带来了较高的利润。后来,奔驰又对前期生产的'维克托得亚'牌汽车进行了改进,将车厢座位设计成面对面的18个,它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辆公共汽车。现在,本茨的创举被认为是叩响了现代文明。足以见得他对内燃机改进的意义。?为了提高功率和降低重量功率比,工程师们想办法改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云高考数学成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