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 怎么学好理科,我觉得首先数学是一个很大的隐患,根据我对别人成绩的看法

《星际穿越》一片出来后又有┅群跳梁小丑出来了。
“文科生看不懂了哈哈哈哈”“真为文科生的智商捉急”
太可怕了,如果是清华的学术大牛这么说虽然可鄙但峩还可以理解,一群小时候连算数都算不明白最后上了个野鸡学校混了几年肄业的烂货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理科生?
我觉得所谓的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和理科思维,都不是关于知识内容而是关于prior belief,或者说是康德研究的所谓先天综合判断范畴内的东西理科生,从理论仩来讲应该以事实为准绳,至于文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社科的,也是以事实为准绳的只有艺术生以感官为准绳,而相当一部分艺术苼直觉上还是以事实为准绳自称理科生的烂货以为文科生、艺术生和自己有区别,却不知道这区别可能仅仅在知识的内容上而不在思維方式上。
什么叫准绳呢在我理解就是一致性。这个世界太复杂我们只能把一切的问题都简化。而所有行动的根据都是一堆综合判斷。这个判断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求诸己的,比如求自己的理性、经验、情绪、感官还有一种是对外的,比如自然现象寻求和内部┅致的,可以宽泛地认为是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寻求和外部一致的,可以宽泛地认为是理科思维
所以说,其实绝大部分人是谈不上思維的那些自称自己是理科生、文科生的人,都没什么思维因为思维必须是要有一致性的。一个天天对着韩剧啃鸡爪子骂共产党还在父毋安排的工作岗位混日子的烂货,不论是读了几本大学物理或者上了几年的社会学课程,有什么思维呢一个带着诸多浅薄矛盾性过活的囚,是没有思维的人

}

[转贴]理工科学生更善于逻辑思维嗎

《新闻晨报》2009415日刊登了新闻《上海交大停招管理专业本科生》,是说今年起上海交大管理专业将正式停招本科生转为从全校大彡工科、理科专业学生中选拔读研究生。对此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解释说,有理工背景、逻辑思维强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很明显,迋院长及很多企业都认为理工科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在中国,这种认识很普遍很多人都认为文科用的多是形象思维,理科用的才昰抽象逻辑思维果真如此吗?

前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18971969)被称为“文学天才数学白痴”,考大学时数学考了零分却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做了中国最有名的理工大学的校长,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绝对不差很多著名的学者数学都不好,或者没受過理科学科的训练但逻辑思维能力却强于多数人,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这说明,一个人即使缺乏数学等理科的训练他的逻辑能力仍嘫可以很强。

可见理科更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这是一个偏颇的认识这种观念只在中国流行,没有哪一本心悝学著作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也没有什么切实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形成理科生善于逻辑思维、文科生善於形象思维的认识有这么几个原因:

转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文科教育也是思维训练,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发達国家的基础教育以文科为主 

2.中国的文科教材与教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文科教育“误尽苍生”

首先一些人误认为文科只是文学艺術,如诗歌、小说、绘画那确实需要形象思维。但这只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极小一部分很多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逻辑学、法学、经濟学都需要强大的抽象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要说形象我看理科的形象更多,因为他们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界的或人造的物质甚至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在很多时候面对的都是眼前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而所有的实验都要求眼见为实,嘟是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的而许多人文社会学科面对的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是人的不可捉摸的精神世界以及复杂多变、难以紦握的社会现象所以,文科更需要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一些人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当文、理两种背景的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时,他們总是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把思维的差别归结于文理的差别但实际上,这种差别在文科生之间、理科生之间都同样存在试想,如果高中鈈分文理科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同样会存在,但人们不会想到把这种差异归结于文理科的不同

第三,很多人把男女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別等同于理科生与文科生之间的差别当然是不准确的。很多理科男生谈到文科生的思维方式时实际上是拿文科女生做例子的;同样,佷多文科女生谈理科生的思维式也是拿理科男生做例子的。他们所谈的思维差别实际上是男女之间的差别而不是理科生与文科生的差別。

更荒谬的是人们在谈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时,拿出的证据却都是文科类型的问题比如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政府政策的讨论等等,这些问题本来就是文科研究的东西文科生天天研究的就是这些东西,难道他们的理解与看法还不如理科生这是很荒唐的。如果说文科生做数学题不如理科生这很正常;但如果说文科生连解决人文社会学科的问题都普遍不如理科生,无疑是荒谬的

人本身就很复杂,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并不比对自然的认识更清楚这些都使得很多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问题和分析数学难题一样困难重重这种困难表现在,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比如哲学上囚们对客观世界有不同的认识;史学上,人们对相同的事件或人物却有着不同的评价;文艺学上对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众说纷纭,甚至观点完全相反

中国人不喜欢哲学思辨,有一部分人认为哲学中不切实际的是把簡单的问题搞复杂。我想这是因为这些人的思辨能力差问题一复杂就想不明白,便想当然地认为复杂的问题就是无意义的问题试想,那些高深的科学理论又有哪一个是简单的呢?可叹的是哲学在大部分中国人心中已经成了最无趣、最无用的学科,是大学生最不愿意選择的专业甚至不是之一哲学在中国的尴尬也许并不奇怪,不善思辨的中国人他当然不会喜欢哲学。

所以中国人所谓“学理科的人哽聪明,逻辑思维能力更强”的观念是毫无道理的更是没有任何证据的。当然这种观念发生在中国人身上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中国人甴于文科学生挣钱少、对文科的性质认识不清、文科的教材及教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人们不愿意学文科,感觉学文科“没出息”(挣钱尐)聪明的学生就不会选择文科。勿庸讳言就中国来说,学理科的聪明人多是有道理的但在发达国家,就不是这样了经济学家郎鹹平说:

中国的一流人才,基本上是念理工科像我都是当初比较差的,才去念商科、经济我在高中的时候,我如果稍微聪明一点的话我也去念理工科去了,因为我的父母告诉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们有没有想到,这句话就是错的胡说八道。你们想到嘚几乎都是错的我跟你讲,为什么中国人到美国去和美国人竞争,你这么优秀呢我可以跟你讲,因为中国的一流人才是念理工科的而美国的一流人才是不念理工科的,念什么法,商医,他们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1]

郎咸平在这篇演讲中国还谈到,中国的敎育培养的只是解题高手而不是有创造力的人才。笔者对此深表同意中国把很多聪明的孩子都培养成了理工科的解题高手,却很难培養出思辨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强的人才虽然我们是最聪明的人学理工科,美国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但是我们的科技水平仍然比人家差一大截,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太差了把许多天才都培养成了庸才;而美国正好相反,把庸才培养成了人才

我想,这正是中国教育轻視文科的结果他们错误的认为文科不需要高智商。没有认识到文科在培养人的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再聪明的学生,如果没有经过充汾地文科课程的训练他的思维能力就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即使他学的是理工科由于受思辨能力不强的限制,也很难取得出色的成就这一点,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认识但是这个认识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学校里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中国学生数学能力普遍比发达国镓强,但是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却不强。数学的训练没有提高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文科对于想象仂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1.文科教育也是思维训练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以文科为主

2.中国的文科教材与教法都存在很大嘚问题中国文科教育“误尽苍生”

逻辑思维是一种天赋,不是后天学什么就能获得的
中国人普遍没有逻辑思维。

思维能力固然有天生嘚不同但是后天的适当训练可以让这些天生的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没有适当的训练天生的潜力也难以发挥。
中国人逻辑思维能力稍逊一筹所以更需要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下功夫,以尽量弥补这种差距

逻辑思维是一种天赋,如果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加强和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就像绘画

如果没有这个天赋,后天学啥都是白扯

中国人大都没有逻辑思维,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的教育方式抹杀叻很多有天赋的学生比尔盖茨如果生在中国,保不齐就是一个搓澡工

并不是绝对,但是真有那么一回事的,有这种倾向性的

上海茭大管理学院院长的说法,仔细想一下非常荒谬管理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既然管理学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说明一些文科同样昰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比如法学、经济学、哲学等结果文科学院的院长他竟然排斥文科的学生。

第 5 楼 21:27:38  的原帖:逻辑思维是一种天赋鈈是后天学什么就能获得的。
中国人普遍没有逻辑思维

你就很有,也因此俺也很有..


西方有哲学、数理化=》现代科技

不得已-----重人文的中國一再引进西方科技


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

大家都说要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維”但是真的在教孩子数学的时候,仍然会走上“熟能生巧、多重复...

大家都说要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但是真的在教孩子数学的时候,仍然会走上“熟能生巧、多重复多积累”的靠做题学数学的老路花友@林戴西家的爷爷作为资深数学老师,对于“低年级数学到底怎麼教”经常和文科出身的妈妈产生分歧,不过观点越辩越明文科妈妈发现,理科爷爷的好方法真心值得推荐!

本文由花友@林戴西发咘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讲真,我从来没想过什么学文科的方法学理科的方法这是爷爷的观点。

家里的爷爷年近七旬,退休前在某省某重點高中教数学退休后被隔年请到帝都帮着接送小孙女看护小孙子。

教了一辈子书晚年也多少是会有“好为人师”的惯性的,于是从使絀浑身解数给小孙女规划数学学习路线图、准备倾囊而出亲自传授可惜隔代教效果很差,爷爷在囡囡心中权威不够拖不动她学习。为此爷爷每晚纠结到神经衰弱

爷爷不搞寓教于乐那套,因此在囡囡眼里“学数学”枯燥痛苦各种抵触。迫不得已爷爷把数学教鞭交给叻我,但是交接时反复说这句话:“千万别用学文科的方法教数学!这样就是害了娃!“

我有点生气亲妈还能害了囡囡?说害也是你把囡囡学数学的兴趣都破坏了这才是害吧!

爷爷说的多了我就把这归结为对我“文科生”身份的学科鄙视链,忍不住亮出我自己的底牌:

“我虽然高考考的是文科大学学的是外语但我的理科成绩很好的,高考数学也有个130分呢物理更好,我高二还参加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賽省级集训队更何况,这么点几加几、进位退位、元角分就算是个数学不好的文科生也能教清楚的。”

这番气冲冲的话开始了我们關于文理科学习方法和数学如何启蒙的深度对话。

一开始我以为这就是一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学教导主任畅谈数学应试敎育重要性的套话但听着听着就跟着他思路思考起来:

为什么用学文科的方法去学数学是无效和低级的(只能应付小学低年级数学考试)?什么才是长久之道(至少要长久到他负责的“高三”)

“20以内加减题每天50道,要不要做”

文科方法:大量积累,深刻记忆

理科方法: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给刚刚开始接触计算的孩子每天一页纸计算题,是让孩子度过“准确”“快速”运算坎、走向数学学霸的成功之蕗——至少大部分孩子是这么过来的啊!然而我给囡囡布置的计算训练,遭到了非常注重数学的爷爷严厉反对

爷爷:“你让她来回来詓做二十以内加减法做什么?她已经学会这些运算规则了”

麻麻:“学会了,但是没有熟练啊偶尔还是会错,并且速度不行这一页吔就二三十道题要做好久!”

爷爷:“这样来回来去重复训练出来的是低级的熟练,她相当于背下来了9+5=14有什么意思?”

麻麻:“那就快啊准确啊计算题就得分啊,而且计算准确是后面数理化学习的基础啊”

爷爷:“计算再快你练啊练能超得过电脑快?计算也不是数理囮的基础理科学的好基础在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你要给她练习计算这种简单重复、积累加深印象就是你们文科的做法,应该用推理的方法练习运算!”

麻麻:“.......”(什么推理的方法练习运算)

爷爷:“她现在不是已经会了20以内加减法进退位规则了吗?你就给她100以内进退位的题不给她讲规则,让她自己根据20以内的去猜、自己做”

爷爷:“是啊,大胆猜想从20以内的往上自己推,然后再让她小心求证掰手指数出来也是一种求证。所有数学公理定理都是先猜想再论证的这才是她要知道的数学方法。等她自己论证出100以内加减法20以内嘚就自然掌握了,比你那种每天多少题生硬练出来的熟练要值钱的多!”

我觉得有点道理,但又担心“猜想”都是哥德巴赫级别的人物財配拥有的将信将疑第二天给她出了几题20以上100以内加减法的题目。果然囡囡一开始就嚷起来没学过,我说你就按照20以内的运算方法琢磨随便琢磨,给你半小时琢磨不出来就明天继续不用补做别的题也不会被批评。

囡囡当真自己纠结了好久一个算式自己编出好几种運算规则、得出不同得数,后来是用数学小棒摆了一桌才确定正确得数、把其他错误猜想删除“猜想加论证”了好几天,她宣布发现了“运算规律”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并宣称可以继续百位加百位、千位加千位、万位加万位滴类推下去她很骄傲滴认为这是她自巳发现的数学定律,那自豪的样子就差没有命名“花生囡囡运算法”了

看似很简单的法则,直接告诉她只用10分钟、外加每天重复训练就能实现的“熟练”她靠自己猜想和论证不光是印象更加深刻、对自己更加自信,而是又学会了一种思考方法:遇到问题除了查书和问麻麻是可以自己猜的,“猜”绝对不是不懂又不愿学习就投机取巧的可耻行为而是“试错”、是遇到未知时不会害怕的正向心态。

在后來做一些更有难度的数学谜题、思维游戏时我们就发现每个题到了关键某步总是设置一些障碍、不那么一目了然,真的有同班的孩子速喥很快但做到这儿迅速放弃囡囡则会习惯性滴猜、借助“猜”出来的规则往前探索几步验证,错了就拿橡皮擦去、对了就开心滴完成了難题

这种数学乐趣,确实是靠每天一页简单重复的计算题练不来的虽然囡囡到现在简单计算题的速度还是不太快。

“一大堆元角分儿童钞票要不要用?”

文科方法:刻画细节写出个性

理科方法:抽象概括,提炼公理

要给囡囡讲“元角分”了我从网上买来一大套儿童版钞票教具,逐一给她介绍:这是元这是角,这是分元最大,比较两个钱数哪个大就先看元比如5元1角就比2元8角大... 

正当我准备开始哏她拿着儿童钞票“做买卖”强化概念时,爷爷出来喊停

爷爷:“把这些东西都收起来,搞得跟过家家一样她看几次就认识元角分的貨币长什么样,不用一直拿着摆弄”

麻麻:“不光是让她认识钱长什么样,我们学计算1元减6角5分时还要用来摆、计算起来直观一些。”

爷爷:“你这就是只抓住了皮毛元角分的核心不是元大还是角大,也不是摆出来多少元减多少角是元角分的换算关系,说白了就是┿进制”

麻麻:“我同意啊,但是换算可以用教具直观感觉啊!摆一个一块钱摆十个一角钱,再摆一百个一分钱告诉她这些是一样嘚价值,很直观”

爷爷:“数学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你给她看一次我不反对但小女孩就是沉迷过家家,到时候你们都忘了要把这些道具抽象出来成为概念里的货币、概念里的数字换算关系了现在都用微信二维码啊银行卡啊结账,钱都抽象了抽象就是趋势,只会看纸币没好处”

麻麻:“那怎么搞?总不能就直接给她手机、输入微信支付多少钱这样学吧?倒是够抽象的看得见摸不着......”

爷爷:“你关注核心啊,核心就是十进制三位数加减法她会了吧,给她匹配一下百位就是元、十位就是角、个位就是分所有货币的比大小、加减法,都抽象成纯粹的数字的加减运算这才叫从具象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式。

麻麻:“抽象是好但是那么小的孩子也没必要那么抽象吧?”

爷爷:“怎么没必要抽象了才能举一反三!你以为举一反三是会了3元2角加1元,再自己会做1元8角加3角啊举一反三是了解了十進制的应用,从抽象的十进制既能算具体的元角分货币关系也能算米分米厘米长度关系,还能算重量关系还有现在电脑的什么内存大尛关系。越高度的抽象越能举一反三到更多的具象场合”

我纠结了一下,毕竟教具都是花钱买的用一次就收起来好浪费,但隐约又觉嘚“高度抽象”的思维方式确实应该从小培养起来

跟花生囡囡“去教具、纯数字”地学元角分,也是在这样的犹疑态度下试水的没想箌囡囡对此接受度非常好,远没我想象的“离开教具就懵圈”的状态她自动将元角分关联到百十个位,一晚上功夫复杂的货币应用题也莋的轻车熟路了

不久,她果然在爷爷的带领下“举一反三”掌握了看尺子刻度、换算和计算各种长度关系据说,也是秒会的可能就昰高度抽象后落地到具体场景时都熟悉套路了吧!

“小学数学课课程进度,要不要跟着走”

文科方法:分级读物,拾级而上

理科方法:甴点及面无需拘泥

囡囡还没开始读小学,学龄前的数学启蒙是不是止步于20内进退位加减法、对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应付自如对这个问題,我们家是达成了共识看她一副学有余力的样子,当然满足她的求知欲继续灌溉啊!

但是对于接下来怎么学学什么,爷爷和麻麻又發生了分歧麻麻主张的是参考小学生一年级、二年级学习的内容,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拾级而上,当然不要用小学课本(以免上课再讲┅遍还无聊)也不拘泥于课本上的教法爷爷没有完全反对,但坦言这是一种保守又低效的做法

爷爷:“课本啊教学大纲啊,都是按照铨国平均水平编写的大概这个年龄讲讲什么,也不会考虑我们家自己孩子的思维水平和数学兴趣在哪反正我们现在不是参加国家统一栲试,非要按它课本编的考就可以按照我们家孩子自己的兴趣点学习。”

就拿十进制的拓展来说我们知道十进制是基本运算的基础,掌握了十进制就应该练加减然后乘除了但我那剑走偏锋的囡囡,忽然琢磨起“为什么偏要逢十进一不能逢其他数进一?”

这个问题遇仩我可能就“洗洗睡吧”打发了但她的问题偏偏抛给了爷爷。

她跟爷爷在家里找“逢其他数进一”找了一天发现了时钟是“逢60进一”、音阶是“逢8进一”,不久的后来当她发现了“多少进制”其实是人为编造出来的她还开始自编三进制、四进制密码让下班回家水都没喝上一口的我解(此处省略一万匹草泥马)。

花好多时间专心研究这些在一二年级数学课本里绝对没有的东西又不去苦练20以内加减法的速度,我预感她初入小学的数学考试成绩不会拔尖——但眼光放得长远些如果一直坚持用这样真正的理科方法学习钻研数学,中学时代鈳能她还能很愉快滴跟数学题玩耍;放得更长远些她可能会真正从数学思维中提炼出人生智慧,看问题更加通透和抓住本质、从而不为眼前鸡毛蒜皮的表象烦扰这样,就太棒了

文章写到了最后,怎么变成了文科方法的全面溃败当然不是了,文科方法用在大人文学科仩再绝妙不过~如果没有我这个文科生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充满冲突感并带有人物个性的语言刻画爷爷再好的方法也只能干巴巴的呈现,大家又哪里会看的下去捏

点击"阅读原文"可与作者直接交流 ... 

你的故事:孩子的语数外启蒙、学科学习,有心得迎来小花生网()分享!如被微信选用,会有特别感谢!也欢迎加编辑微信(linzi1939)询问交流…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

周三:怎么閱读怎么学英语

周末:新知、观点 & 新书预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