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县域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转型升级

国办发文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_网易财经
国办发文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国办发文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网财经5月24讯 国务院办公厅今日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意见提出,要遵循创新驱动、人才为先、需求导向、差异发展四项基本原则,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促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创新驱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科学普及力度,抓好科技创新政策落地。
  以下为意见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新形势下,支持县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县域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但总体仍然比较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突出。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推动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以建设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为抓手,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合优化县域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县域创新创业格局,推动形成县域创新创业新热潮,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促进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人才为先。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县域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激励和人才吸引政策,优化县域人才环境,加快培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需求导向。紧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
——差异发展。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定位,因地制宜确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推动实现县域差异化、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到2030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有效释放,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更加友好,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城镇化地区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制造、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产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电子商务、物流等新业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科学有度有序开发,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五)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
找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着力点,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环境建设,在有条件的县(市)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指导县域内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加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科技创新,提升县域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引导企业有效利用主板、中小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鼓励有条件的县(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县(市)采取科技创新券等科技经费后补助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六)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发挥企业家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加快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开展创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推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广“科技镇长团”、“博士服务团”等模式,发挥乡土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作用,提升县域人才集聚和创新管理服务能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通过股权期权激励等措施,让创新人才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七)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科学编制县城总体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县(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并将相关园区纳入县城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引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若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结合县域需求实际,依托科技园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降低创业门槛,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在县域开展应用示范,实现开放共享,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县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提升知识产权代理、交易、咨询、评估等服务水平。
(八)促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治理、水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力度,强化重点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围绕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人口健康重大问题,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加快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网络向县域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开展集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动科技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改善。加快实施“雪亮工程”,推进县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和联网应用,加强县乡村三级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县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技化水平,建设平安中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加大对经济发达镇、特色小镇、专业小镇、技术创新专业镇等的支持力度,建设美丽乡村。
(九)创新驱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实施科技扶贫行动,强化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引领作用,瞄准县域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动员全社会科技资源投身脱贫攻坚,提升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发展的科技需求,加强先进、成熟、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和集成示范,支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创业式扶贫,激发贫困地区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以创业式扶贫带动产业发展,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十)加大科学普及力度。
把县域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重在县域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县级学会、企业科协、农技协开展农村科普的独特优势和科技社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纽带作用,面向县域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和信息服务。提高县域中小学科普教育质量,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
(十一)抓好科技创新政策落地。
加强国家与地方科技创新政策衔接,加大普惠性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创新政策。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方式支持县域企业发展。面向县域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强政策培训解读,建立县域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督查机制,帮助企业更好享受优惠政策。
三、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
推动部省市县联动,建立适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体系,科学谋划创新发展工作格局。强化县(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县(市)科技部门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强对乡镇科技工作的指导。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制定创新发展规划,在科技管理、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吸引等方面探索先行先试改革措施。
(十三)加大支持力度。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扶持,通过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人才支持计划等,支持县域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各地要积极支持县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确保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项目、一定数量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在县域落地。
(十四)开展监测评价。
实施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开展县(市)创新能力监测,加强县(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参照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调查工作。
(十五)做好宣传总结。
在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及时发现新典型、总结新模式、探索新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和表彰。宣传推广各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全社会支持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张洁欣)
本文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调研课题&&&&
字体大小:
关于加快我县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建议
关于加快我县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建议
根据县委&转型升级推进年&活动要求,县政协确定了&企业转型升级典型调查&作为2012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之一,旨在全县民营企业中挖掘一批实现转型升级的典型,总结提炼发展经验,充分发挥&案例经济&示范效应,用典型带动全县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民营企业掀起新一轮的科学发展。县政协组织工业经济组和农业科技组部分委员,通过深入企业走访、召开座谈会、组织企业典型剖析、外出学习借鉴等,形成工业企业和农业农头企业转型升级典型调查报告,在反复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加快我县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建议&(草案),现提交县八届政协第次常务委员会协商讨论。
一、我县企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近十年来,通过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和服务业优先战略,出台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三产服务业呈现良好势头,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转型升级迈出可喜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稳步推进。针织、服装、皮革、文教用品四大传统产业在实现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占比从2005年的56.7%下降到2011年的26%。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占全县规模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已由2005年的30.1%上升到2011年的56.3%,提升了30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由2008年的11.12%提高至2011年的22.6%。三次产业构成由2006年的9.6∶62.8∶27.6调整为2011年的7.6∶61.2∶31.2。&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稳步推进,2011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和联结种植业基地23万亩、养蜂基地33.8万群以及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带动县内外农户7.05万户(其中订单农户2.98万户)。全县14家蜂产品加工企业产值5.65亿元,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达7家,在全国、浙江省蜂业十强中各占3席和5席。
2.工业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农业农头企业持续发展。销售产值<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6.0 mso-bidi-font-family: 仿宋_GB万以上规模企业家数从2010年的312家增加到331家,其中亿元企业比2005年增加59家(增长2.27倍),总数达到85家,2000万以上规模工业占全县工业的比重提升到2011年的59.3%。2011年,规模工业利税总额达到40亿元,同比增长12.7%,工业税收500万元以上企业39家,其中税收1000万元企业16家,入库税收亿元企业2家,首次实现税收亿元企业零的突破。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省级2家、市级41家、县级64家,在产业分类上实现全覆盖。2011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9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8.66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0.29亿元(其中出口1.33亿美元),创利税2.17亿元,其中销售过亿元企业达到8家。
3.工业品市场有序推进,农产品市场得到拓展。在国际市场日益低迷的形势下,一些针织、服装、皮件、制笔等传统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调整市场营销战略,实施县内外和国内外市场两个&同步走&战略,有效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确保了稳定发展。米兰欧服饰、凤凰针织等针织服装企业积极探索内贸市场,富春江织造集团计划2014年内外销比例达35:65;力高股份计划今年在国内成立15家&海格林&品牌专卖店,2014年达到100家,未来五年国内加盟店扩展至1000家。2011年,蜂之语、天厨蜜源、碧于天、兴源保健四大蜂产品加工企业在销售增长10.8%基础上,出口比例却从上年的78%下降至73%,蜂之语开拓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取得进展。县内农产品在全国各地开设桐庐农产品专卖店(专柜)1100个,销售总额接近6.5亿元。建成桐庐优质农产品(杭州)展示展销中心和拱墅直供直销中心,农产品进杭城进程明显加快。
4.工业企业品牌做强做大,农产品品牌效应有效发挥。稳步推进针织、服装、制笔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培育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和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蜂之语、春江阀门、天厨蜜源、尖端内窥镜等4家工业企业拥有国字号品牌,汇丰生化、汽车内饰件等11家工业企业获省著名商标,浙富股份和龙生股份成功上市,力高股份、久久机械成功收购国外品牌,光典医疗和国外上市公司强强合作,金帆达生化拓展业务发展总部经济初见成效,品牌企业向做强做大发展趋势明显。注重加大品牌宣传和扶持力度,培育市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8只、著名商标12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蜂之语&和&万事吉&蜂产品、&富春江&井冈霉素2011年销售产值分别为& 万元、& 万元、& 万元,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通过对工业规模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典型分析,其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县企业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理念先进是前提。先进理念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明灯。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始终把服务企业作为自身职责,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创新,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提升,着力打造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为企业转型升级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大批企业家以其敏锐的市场触角、强烈的创新意识、永不气馁的拼搏精神,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改革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文化元素、重视人才引进和培育、推进科技和产品创新、努力打造企业品牌、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切实负起社会责任,以理念的创新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2.路径科学是基础。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路径,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桐庐许多本土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众多行业中脱颖而出,正是基于企业对自身的基础和市场有充分了解,正确选择了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道路。浙富股份借助富春江机械制造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及时把握机遇,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朝着世界一流水电装备制造商的方向跨越。龙生股份从1993年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座椅(滑轨)龙头企业、浙江省最大汽车功能件生产厂家并成功上市,关键在于企业正确选择了以质取胜的转型升级之路,精工细做,强化管理,从而主动赢得市场。立山国际在我县箱包产业日益低迷的情况下,从拉杆箱到电脑包,再到云南品牌女包生产基地,直至收购国外品牌,一系列的举措和成效都基于企业正确选择了品牌经营理念,并坚持不懈。同样,尖端、康基等医疗器械企业,华奇、联华、德有、光华等制笔企业,丹可装饰、米兰欧服饰、荣业家具等加工企业,始终注重技术核心、专利设计和品牌经营,不断使企业紧盯市场动向、紧贴市场脉搏、抢占市场高地。
3.综合创新是关键。一个企业没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魄力和创新的举措,转型升级就会成为空谈。富春江织造在针织、服装行业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勇于突破,大胆在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制改革,充分调动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企业在同行业中表现出的生机和活力。金帆达生化通过建立研发中心、扩大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实施集团化集约化管理等举措,逐步形成一个以产权为纽带、以骨干产品为龙头、以化工制造为主体、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大型企业集团。光典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厂商进行合作,借助强企的品牌和市场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圆通速递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和毅力,大胆改革创新,在内部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迈出了惊人的步伐,成为国内快递行业的领先者。霍普曼在房地产市场不稳定的形势下,主动在技术创新、服务求质、管理求变上做文章,保持了企业的稳步发展。中科、赛思、久久机械、拓卡斯、金鸿源、芬麦特、亿能电机等企业,在人才、技术、能源要素竞争和制约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理念,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开展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内部管理,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4.坚持不懈是保障。纵观社会发展变化,永远没有哪一种产业是被真正彻底淘汰的,只有产业的产品不断更新,不断升级换代,不断以更新、更切合人们需求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才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桐君堂医药坚持&做好人、做好事、做好药&的企业核心文化,宣传推广中药文化,建立中药加工基地,研究开发中药新产品,强化桐君堂连锁店管理,不断打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蜂之语、天厨蜜源等蜂产品坚持质量安全管理、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不松懈,赢得了市场的信赖。小来大、畲皇食品、钟山豆腐干等食品加工业,坚持以生态、安全、方便为宗旨,坚持不懈抓企业质量管理,在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市场信誉,赢得了市场份额。泛亚水暖、舒泰卫生用品、羊绒针织、丽晓丝业等企业,在众多的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中,针对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在同类产品中寻找突破口,以差异化发展来赢得市场。
5.引导扶持是推力。市场机制由于自身存在的天然缺陷或限制而难以在转型升级中&包打天下&,政府的合理介入、积极引导非常重要。这既体现在前瞻性的规划布局、政策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表现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推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桐庐县委县政府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工业立县&和&工业强县&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一号工程&不动摇,坚持政府扶持推动不动摇,先后出台一整套扶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推进举措,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围绕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取得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今年,县委县政府又先后制定了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全面开展&转型升级推进年&和&双攻坚&、&双清理&等活动,为优化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环境作不懈的努力。
二、我县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企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从企业自身发展及与周边地区的对比看,我县企业在加快转型升级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转型升级理念相对滞后。一些企业对如何转型发展缺乏动力和信心,技术创强、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受到观念的影响迈不开步伐,强强合作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分水制笔、横村针织以及皮件、拉丝机等传统块状经济起步早、发育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还处于低加工或代加工阶段,品牌建设还在摸索过程中,缺少市场价格话语权,企业利润空间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大。由于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许多企业精于中间加工环节,产能大而又缺乏相应的核心竞争力,应对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动和下游自建营销网络的能力较弱,从而利润微薄,增产不增收,进退两难。许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转型升级的自觉性,以致陷入&贫困化增长&的&低水平陷阱&。
2.转型升级基础不够坚实。一是企业单体规模偏小。截止2011年,工业销售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仅331家,其中亿元企业85家,超10亿元6家,20亿元以上企业几乎没有。全县107家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只有8家,3000-5000万元的8家,1000-3000万元的13家,1000万元以下的却有78家,占到总量的73%。二是核心竞争能力不高。除发电设备外,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和研发设计依然靠引进,而传统产业以贴牌加工为主,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内部管理、营销手段、品牌升值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品牌推广和产品设计&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不够。农业农头企业大部分属于&资源型、原料型、趋同型&的初加工企业,真正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企业不多,使得农业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杭州市政府确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我县仅71家规模以上企业列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四大产业,新引进项目中也只有2个涉及芯片与信息软件制造,对于加快我县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不足。
3.转型升级人才资源缺乏。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元素。机床操作需要人才,企业管理需要人才,技术攻关需要人才,品牌经营需要人才。而作为县一级城市,受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发展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人才引进难,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高端科研人才引进更难。人才的缺乏造成很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难以发挥优势,也影响到技术创新和品牌打造。受人才和技术的影响,我县传统产业品牌化过程十分艰难,市场拓展空间也十分有限,除外向型企业、缫丝企业以及蜂之语、天厨蜜源、小来大等企业外,农产品大多通过节日单位团购营销、农产品专卖店(点)形式销售,在杭州、上海、宁波等周边地区只有部分少量市场。
4.转型升级环境有待优化。一是要素制约日趋严重。2011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仅738亩,落实到工业上的不到70亩。而目前已通过把关的工业项目有40余个,需新增用地2000余亩,如得不到落实,将严重影响我县工业发展后劲。二是节能减排压力大。今年我县工业企业单位能耗水平的降低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高耗能产品生产量的减少。随着经济逐步回暖,下游行业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需求也逐渐恢复,高耗能行业生产的复苏势必引起工业企业甚至全社会单位能耗水平的回升。另外,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继续挖掘节能排减潜力、淘汰落后产能的空间越来越小,难度也越来越大。三是普惠政策带动效应不够明显。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还不明晰,总部经济政策优惠体现还不够,企业分类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四是服务企业发展的氛围还需再营造。对&工业强县&战略长期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招引大项目、好项目的合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推进内生企业做大做强的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
总之,我县已有上百家企业开始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但更多的企业是在观望与挣扎。不可否认,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它也会面临着许多困难。无论是管理转型、经营转型、产品转型,还是融资转型、技术转型,对具体的企业而言,难度都不小,绝不是想转型就可以立马转型的。以融资转型为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在当前依然普遍存在。而技术转型则涉及到资金、人才等一系列因素。加之技术封锁等原因,有时有设备也不意味着有技术,更勿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了。没有一个企业不想技术领先,而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难以领先,这本身就说明企业技术转型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因此,需要中小企业决策者加倍努力,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三、加快我县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转型升级是永恒主题,也是当前我县经济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全县上下要十分重视,宁可一时有阵痛,也要全力调结构、抓转型。
1.明晰升级规划。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2012〕13号)和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桐政〔2012〕2号)等政策意见精神,组织有关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针织、服装、制笔、皮革制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农产品加工等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明确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各个行业发展的目标、重点与发展路径,明确淘汰哪些、限制哪些、鼓励哪些、整合哪些,从而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来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要坚持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和产业间转型并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大胆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引导、扶持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内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支柱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行业话语权,防止出现一些企业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以转行替代转型、以转业替代升级、以&资本运作&替代脚踏实地办实业的倾向。
2.强化升级举措。针对我县单个企业规模偏小的问题,着重就产业结构优化、价值链提升这两大主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强总部经济,优化产业链条,推进产业整合提升,从而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一要做好选商文章。既要紧盯大项目、好项目,集中力量招商;也要结合我县的产业优势,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企业,使我县原有的传统产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二要做好总部文章。利用桐庐加工业的基础优势,鼓励企业在外建立加工基地,推动企业把精力放在市场拓展和科研开发上,从而形成总部经济效应。三要做好上下文章。紧盯上下游关系产业,加大配套产业招商,建立配套产业基地,培育专业化市场,支持企业在国内外开设品牌专卖店,不断拉长产业链,从而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四要做好整合文章。鼓励企业合资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通过强强联合、大小联合、内联外合、资产重组、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了企业实力由&弱&到&强&,行业发展由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增强企业市场话语权。
3.细化升级政策。一是充分估量国际危机的深刻影响和国家调控措施的累积效应,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分类指导力度和工作推动力度。二是根据&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分别扶持&的原则,建立行业龙头(标杆)-成长型优势企业梯级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做强做优。三是运用我县良好的产业基础、配套条件和发展优势,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加强品牌标准质量建设,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支持企业股权出质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等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四是落实税收优惠,实行社会保险政策支持,加强涉企收费清理和监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4.优化升级环境。一是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加强履约清理工作领导,清理合并低效用地,整理发展空间,充分挖掘土地价值,促进土地高效利用;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坚持&亩产论英雄&,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改,对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大、税收贡献大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供地。二是加强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加快集聚各类人才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最有效的途径。要坚持服务发展,实施积极的人才先导战略,以人才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人才支撑向人才引领经济发展转变。建立企业培训基金,通过办学、培训、诊断、辅导等多种形式,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大特殊人才的招聘力度,支持企业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桐发展给予创业支持、财政扶持、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政策待遇。三是加强转型升级典型宣传。认真总结转型升级成功企业的经验,并通过报告会、论坛、研讨、座谈、出专集等形式予以宣传推广,引领其他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桐庐县人民政府主办
桐庐县信息中心建设管理
技术支持:杭州清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建议IE6.0 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