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文被引用eb1a 多少次引用的教授比较牛

  最牛的博士论文!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1. 最牛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 最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3. 最牛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B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4. 最牛B的论文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是历史学专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    答辩委员会气的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是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1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     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1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b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     
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     
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4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说,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的归结为偶然的因素。  
正所谓:牛者恒牛。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报名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了
可我不是师范类
谁能帮个忙
介绍一下经验
  中国的论文很长,可惜没拿过诺奖
  .高;实在习高~~~~~~~~~~~~~~~~
  好文章
  正所谓:牛者恒牛。    同意~~~
  强者恒强。学米饭团团。
  顶~~~~~
  3风流多情著称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情歌中叹息
世间难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修三:在西班牙过小年也吃糖瓜吗?
  啊?不明白说的什么。。。
  牛,或者强都不是一日之功!  牛者也不恒牛,  强者更不恒强。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主要指国外,国内这话还早)
  作者:中年女孩
回复日期: 00:48:00
      修三:在西班牙过小年也吃糖瓜吗?    ================  今天是小年,女孩到处传播糖瓜,把和尚也弄晕了。。。。哈哈
  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  说得真对,硕士也毕业不了
  德布罗意的那个故事挺可爱,不过是谬传 :)
  在哪里拿博士那个写法都不可能通过, 德布罗意当年的论文也不是一张纸而已. :)    -----------------------------------------------  作者:tiantsmart
回复日期: 22:11:00     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    说得真对,硕士也毕业不了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厉害了我的教授,写论文的心得就三个字!
我的图书馆
厉害了我的教授,写论文的心得就三个字!
来源:科学网博客作者:张翼英,博士(后)、教授级高工,天津科技大学“海河学者”特聘教授。论文对于硕士,尤其博士,是必须的一种技能,也是一道难关。所谓大道无形,小道可走。下面给出一些博士期间的写作心得,希望能有所裨益。论文可以有三个境界:毕业、科研、贡献。现在只说第一个,为了毕业。我把论文分成三个阶段:读、写、改。一、读即:读哪些论文(对象),读论文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怎么读(方法)1.读什么论文。读论文,需要读经典的专业基础论文、survey(概述)论文,及5-10篇左右读新的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好的论文怎么找?首先找专业领域中好的会议、期刊;其次,经常访问专业领域有名的实验室、研究员的主页,关注其发表的论文方向及内容;50-100篇,半年;就可以开始动手写论文了。2.读论文的目的。&读论文的目的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了解世界上本专业领域的内容和发展情况;二是在了解过程中,产生自己的idea,进入这个领域。什么是idea?怎么样产生?idea一般是在读论文的过程中产生的,给出三种比较简单产生idea的方法。(1) 第一种弥补缺陷法。即去发现别人论文中的weakness(缺陷)。你在读很多个论文时候,就会逐渐发现,每一篇论文都不是完美的,解决的都是某一方面的问题。很多论文,尤其是经典论,都有很多论文跟着去提高和改善原来论文的效率、方法什么的。因此,你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去找你感兴趣的论文的weakness,你提出相应的弥补缺陷的解决方案;& &&(2)第二种新型方案法。就是提出与论文不同的解决方案,你觉得你在性能、方法、效益等方面有新的方法,那就产生了新的idea,不断地磨合,修正,完善你的idea,就慢慢成为一篇比较好的论文;& &&(3) 第三种减少约束法。即减少论文中的assumption(假设),一般来说,所有的假设都是约束条件,去除约束条件就是形成新的方法的过程。& &&这三种方法是比较简单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法,比较有针对性的产生idea,避免看论文中的茫然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产生idea过程中,不要想着憋大的idea,不要试图完全推翻或者建立自己的体系。在目前阶段,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好高骛远,往往会半途而废。你有一点点的贡献就好。没有一篇论文是完美的,而任何人的工作都必须在其他人工作基础上进行的。3.怎么读论文。(1)首先,最忌讳的是一篇论文反复读前面的几段。要读,尽量一次性读完,不管理解多少,尽量一次读完,你可以一篇论文多读几遍。不要放。很多人都是,觉得读起来难,读一读,放一放,然后再从头读。好像烧开水,没等开锅呢,就凉凉了,然后再烧。& &&(2)第二,读的时候带着想法读。读论文不是相面,你要看看内容是什么,和以前的有没有区别,有什么不同,有没有weakness。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就忘了这个事情。怎么办呢,就是每次看完,对这篇论文做个summary,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阐述的内容和方法,和以前的对比一下,这样,就把论文吃透了。好的论文不妨隔三差五的多读几次。& &&(3)&第三,看到好的句子,记下来,然后自己写论文时候改一下就可以用的。尤其是读native的论文,非常必要。论文的文风怎么样,整个文章的版式,句子的书写,词汇的使用。论文读多了,就很容易把专业词汇积累下来,所以,尤其在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把好的句子、单词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非常推荐大家这样去做。二、写写论文和读论文过程类似,包括确定论文的性质,论文的目标(发表到哪里),写论文的方法。要了解论文的组成是什么,每一部分应该怎么写,然后再进入写论文的过程。在具体写作的时候,需要考虑下面的过程:1.写什么性质的论文。如会议论文、期刊论文、letter、regular paper,或者写的是综述(survey)、方法、理论等等。不同的论文的对象,载体,篇幅,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会议论文、短论文等对新的要求比较高,比较短,其他的次之,所以论文写作要集中在新的方面;而期刊论文等对新的要求之外,还要求完善、高质量,所以写作时候要系统性和创新性并重。2.写论文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你想要发表的地方是什么,会议还是期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期刊论文。所以,在写论文之前,尽量确定要投的期刊或会议。然后,去阅读几篇最新的该期刊或者会议的论文,明确一下体例和内容大致规划。重要的是,你选择的题目和投稿对象的要求尽量切合。第二,你想要发表的时间,一定要有个发表的时间点。一方面,人都是有惰性的,你限制了时间点,就能很好的督促你,你可以多选择几个,这样你就会处于忙碌和兴奋状态,成果就会快而且好,否则非常容易消极怠工。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需要在写大论文之前,需要得到论文的接收函。在时间规划上也是有要求的。如果想在时间上快一些,可以找一下相关刊物的special issue或者special section等,一般这特刊,出版的速度相对快些。一定要提前谋划,无论是会议还是期刊,一般要提前半年以上。3.写论文的方法。首先了解一下论文的结构。通常一篇论文包括7个大的部分,每页大概10段,每段大概4,5个句子。所以,一篇会议论文大概200-300个句子罢了。一小时写5句,一天写一页也就差不多了,一周也就写一篇论文吧,当然前提是idea什么都比较成熟后。其实,如果真的想明白了,差不多2-3天也就可以了。4.论文的组成。下面,针对论文给出7个大部分的一些内容组成:& & &&(1) Abstract——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a)阐述问题;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150-200words)& &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你的贡献:a)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1page)&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b)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 Solution——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e)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 Performance Analysi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c)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d)给出结论。& &&(6) 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a)快速简短的总结;b)未来工作的展望;c)结束全文。& &&(7) 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经典的和新的论文要引用);b)与前文保持一致。然后我们就开始写论文了。1.写论文时候,最好一气呵成。千万不要犹豫,今天写点,明天写点的样子。那样往往写不好论文。一篇SCI论文,我想,一般最多用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写完主题部分;而一般会议论文2,3天即可。当然,一些实验可能需要时间长些。无论如何,不可以拖延。可以说,每篇论文都可以发表,所以你写出的论文肯定是有成果的。2.写论文时候,有些需要注意的语言表述的地方。首先,尽量拼写、语法正确。保证全文没有单词错误和明显的语法错误,这个非常重要。论文学术是非常严谨的,错误拼写容易让人觉得水平不高。另外,写作句子尽量简单,每个句子只包含一个意思,这个和中文论文差别很大。记住一定用简单的句子,一般情况下,即使算上从句也尽量不要超过两句话。第三,避免用口语。例如so、the same as、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等。从native和好的论文里面,把重要的连词的应用学好。如therefore,however,moreover等等,尽量装着学术化一些。第四,尽量避免第一人称,we怎么怎么地。3.论文的组成元素。通常,包括图形、公式、算法、证明等等。论文应该是图文并茂的。通常情况下,如果读者是同一领域的研究人员,他们看完论文的图片及图注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大体所做的工作。因此,要标注好每一幅图片所展示的信息,但尽量简洁。图和文本要保持一致,并且互为补充,所有图在论文中都是必须提及的。不同的图有不同的要求:& &&(1)对于说明性、功能性和流程性等的图,我建议一般先自己在纸上手绘大框,这样方便设计、修改,等定型后,在用专业工具绘画,这样一般效果很好而且节省时间。& &(2)另外,当采用柱状图、折线图等,优先用黑白色,然后是灰色或阴影的,最后才是彩色的。据说有大概10%的男性是红/绿色盲,因此要避免使用红/绿色,而且打印时候大多时候是黑白的,所以,在采用颜色标识的同时,尽量加一些标识性的线条标志,要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对于这些性能分析、对比等,在解释时候一定要尽量说明图的形成原因,并包括数据。如与谁相比,能效提高百分之多少,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 &(3) &第三,作图工具一定要专业,尽量避免用excel等做,通常做的不是很好看。图的质量一般是300dpi以上,所以如果可能,尽量用专业工具作图,然后粘贴。在论文录取后,尤其期刊论文,一般需要提交高质量的图片,尽量是jpg和tif格式的。& &(4)最后,论文排版要尽量和论文要求一致,直接使用投稿对象的模板。如果latex等熟悉的朋友,尽量用latex,排版的质量非常棒的。除了图,论文里面还应该有公式、算法、证明、定义等。一定尽量用专业的东西编写,这些地方尽量不要用图片。整篇论文要尽量用多种元素说明,避免整篇大片大片的文字描述。最后,好的论文要有好的明确的题目,我一般是先写一个然后整篇论文写好后,再修改、定稿。三、改好的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完成一篇论文后,先通读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要更改的。一般来说,更改有本人更改和他人更改两种。写完之后通读一次,先不要再读,放两三天再说。这样容易产生新的更好的想法,然后再仔细更改。更改是个打磨的过程,必须字斟句酌,可以参考其他好的文章,对照写。改论文绝对不是查缺补漏那么简单,要从审稿人、读者多个角度去看,想想读者能从你这个论文里面获得多少、想看的是什么。另外,一定请领域朋友帮助审查一下,以便检验论文的正确性和新鲜性,而且可以对一些术语用词进行改善。改好之后,就是投稿。一定要选择和自己论文非常搭的期刊或者会议投稿。如果是正常期刊的论文,一般随时都可以投稿。但是对于特刊、会议一般是有时间限制的。对有时间限制的,建议尽量提前一两天投稿。我见过很多人,都是非得到最后那天才投稿,这样如果发生意外就不好补救了。另外,有些期刊为了增加公正性,要求匿名投稿,这个一定要注意。最后,不管论文接受还是被拒,都会有比较好的意见回来,一定要认真阅读这些意见并做相应的修改及反馈。&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 论文的滚动问题。一个方向,发表一篇论文后,不是就完成大吉了。还有尽量深挖你这个课题。一个主题多种实现方法。一个好的idea,我觉得怎么应该发一到两篇conference和一个journal(2)论文合作:在质量和数量上大幅提高。& &(3)作者排序的问题,为以后工作做准备。& &(4) 项目申请问题。&&(5) 最低满足论文之后,是为以后铺路的问题。平实心态,积极争取。& & &&以上是自己在做研究时候的一点点小心得,为写而写,寸光短视,指望有所裨益。论文问题是个小问题,作人和做事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大家做研究、写论文、申请项目,一定注意多交流、多沟通、多参加学术和其他活动,多交朋友。学术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都在学术外面。&祝大家多发论文,多交朋友,享受痛并快乐的论文。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93被浏览30214分享邀请回答/p/28339456摘要谷歌遴选的图情经典论文具有哪些特征,清华大学杨超、李思敏与黄萃一一为你解读。杨超 李思敏 黄萃 / 清华大学注:图片中的10篇论文是由谷歌学术按照被引次数筛选的图书情报学领域TOP10论文不知你是否想得起自己十年前发表的文章?如果自己都遗忘了,别人是否会记得呢?学术界确实有一些文章,随着时间的发展,不但不会沉寂,反而逐渐成为经典。今年6月,Google Scholar从2006年发表的论文中,按照被引用频次,评选出各领域的经典论文。我们从中摘录了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领域下图书馆与信息科学(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学科的10篇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从主题角度来看,有四篇文章(文章3、5、6、8)的研究都与h因子(h-index)有关;两篇文章(文章4、9)涉及开放存取(open access)研究;排名第一的文章1主要研究协作标签(collaborative tagging systems)的使用;其他三篇文章分别讲述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的具体应用(文章2)、网络信息的作者识别(authorship identification)问题(文章7)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新计算方法。从文献所在期刊角度来看,发表在科学计量权威杂志Scientometrics上的文章多达5篇,占据了一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现更名为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均为JASIST)有2篇;其他期刊各一篇。值得注意的是,文章“Ten-year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of open access and how it increases research citation impact”来自开放存取数据库arXiv,而文章本身也讲open access,可称得上论据充足。进一步的,我们对文章参考文献进行了分析,被引频次较高的期刊分别为Nature、Scientometrics、PNAS、JASIST、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有趣的是,在期刊共被引网络(期刊引用构成的网络)中,Scientometrics作为被引较高的期刊,其中介中心性较高,这表明,它是联系不同期刊的桥梁。通过分析文章所引用的学者,发现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为Hirsch JE、Ball P、Braun T、Batista PD、Garfiel DE、Moed HF等,这些作者的研究多涉及open access和文献计量指标,如Hirsch JE设计了h-index指标。这些文章为何能够历久弥新,十年之后仍获较大关注呢?这主要在于它们的“工具性”,即其研究内容为其他研究提供了基础工具、规划了解决方案的框架。例如,排名第一的“Usage patterns of collaborative tagging systems”,该文主要介绍协作标签(Collaborative tagging)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应用和特征。文章不但详细介绍了协作标签系统的结构及其动态特征,而且提出了协作标签动态模型,为后来研究打下了基础。再例如,排名第二的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本身就是一个对软件citespace使用的经典案例,其他研究者可依据该案例指导自己的可视化分析流程。最后,我们将十篇文章的摘要翻译附于文末,以供感兴趣的读者查看。附录——图情高被引论文摘要选译1. Usage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Tagging Systems协作标签使得用户可以用标注关键字的形式将元数据添加到共享内容之中。最近,协作标签在网络上越来越流行,它允许用户标记书签,照片和其他网站内容。本文分析了协作标签系统的结构及其动态特征。本文还提出了一个协作标签动态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标签稳定模式,并将它们与共享知识联系起来。2.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本文介绍了如何在科学文献中识别和可视化新兴主题发展趋势和动态发展模式,并描述了相关研究的最新发展。本研究为知识领域可视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贡献。一个特征被概念化和可视化了,以表征“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之间的时变二元性。研究前沿被定义为一组新出现的概念和潜在研究问题。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被定义为科学文献的引用和共引轨迹,即由被引用科学文献构成的演化网络。3. Theory and practise of the g-indexg-index是对h-index的改进,用以测度一个论文集合的引用表现。如果这个文章集合按照被引次数降序排列,则g-index是其中最大的数字,使得前g篇文章至少被引用g^2次。本文以普赖斯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职业生涯:1972-目前),计算其g-index,并将其与h-index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index继承了h-index的良好特性,而且,g-index更好地考虑了顶级文章的引用分数,这可以更好地区分科学家的学术成就。4. Citation advantage of open access articles开放获取(OA)是否能加快我们对研究结果的识别和传播,是有争议的。本文是针对日至日在PNAS上发表的OA和非OA文章的纵向文献计量分析。本文一共分析了OA文献212篇(占全部文献的14.2%),非OA文献1,280篇(占85.8%)。在期刊网站上直接发表的OA文章比自我归档或其他可公开访问的OA文章(未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即使在图书馆广泛使用的杂志上,OA文章也比同期刊物上发表的非OA文章更能被同行认可和引用。5. Comparison of the Hirsch-index with standard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and with peer judgment for 147 chemistry research groups本文指出了h指数和几个标准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统计相关性特征,以及h指数与同行评议结果的相关性特征。我们利用荷兰147所大学化学研究小组进行了大量评估研究,涵盖了年期间约700名高级研究人员的工作。结果表明,h指数和常用文献计量指标都与同行评议结果相符。但是对于拥有较少引用量的小研究团体,常用文献计量指标似乎更适合用于评价研究产出。6. A Hirsch-type index for journals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期刊的h型指数(与评价作者的h-index相似),即:如果目标期刊已经发表了h篇论文,且每篇论文至少有h个被引,那么该期刊的h指数是数值“h”。这对期刊影响因子是一个有益的补充。7. A framework for authorship identification of online messages Writing‐style features and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迅速普及,不当甚至非法的网络信息滥用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点。在线消息的“匿名”性质使身份追踪成为一个难题。我们开发了一个用于识别网络信息作者身份的识别框架,以解决身份追踪问题。在这个框架中,我们识别并提取四种写作风格特征(词汇,句法,结构和内容),并使用归纳学习算法构建基于特征的分类模型来识别在线消息的作者。以英文和中文在线新闻组消息为数据源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识别在线消息的作者,准确度为70%至95%。8. Is it possible to compare researchers with different scientific interests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该指数常被用来评价个体学者的科研产出。这个指标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鲁棒性,但也受研究领域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个改善的指数h_I=h/?N_a?=h^2/(N_a^((T) ) ),其中N_a^((T) )是所考虑的h篇论文中作者的总数。 一个研究者如果具有指数h_I,那么表明他拥有h_I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_I次(间接展示了他/她独自发表论文的能力)。我们获得了四个巴西科学团体的h和h_I排名。与h指数相反,h_I指数图塌陷成一条单一的曲线,允许对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比较。9. Ten-year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of open access and how it increases research citation impactLawrence2001年发现,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网络上可公开访问的文章(OA文章)比那些非OA文章获得了更多的被引量。我们在物理学领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检验该特性的跨学科一般性,我们使用10个学科(生物,心理学,社会学,卫生,政治学,经济学,教育,法律,商业,管理)在12年间()发表的1,307,038篇文章进行了验证。在同一期刊中,OA和非OA文章比较,OA文章同样被更多引用,被引优势依据学科和年度的不同,在36%-172%间浮动。我们未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根据我们以前在物理学领域的发现,OA文章的被引优势不太可能是因为作者的选择偏好。10. Journal status一个演员的社会地位通常由两个因素决定:该演员(A)从其他演员(Bs)获得的认可的数量,以及演员Bs的知名度。这两个因素反映了演员具有人气(popularity)和被专家欣赏之间的区别。ISI影响因子(ISIIF)被定义为:杂志在两年内收到的平均被引次数。因此IF是一个评价流行性的指标,而未考虑引用者的威望。本文展示了如何使用“加权PageRank”算法对期刊进行全面的度量(考虑流行性和威望)。我们比较了这两种方法(IF和加权PageRank)下的期刊排名,并对两个分析结果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此外,我们还引入了Y因子(它是IF和加权PageRank的简单组合),并发现由此产生的期刊排名与人们心中的期刊排名认知基本一致。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汤兵勇教授的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