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一根经过碎石土内摩擦角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四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第一章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四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第一章1
&&四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第一章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四下科学1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四下科学12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5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76|
上传日期: 18:25:2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官方公共微信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四年级下册,4单元,单元单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查看: 6262|回复: 39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单元
电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课& && &&&题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用具
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板书设计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前预设一、导入
1、体验静电现象
2、认识电荷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学生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说说发现?(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学生交流回答
小组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前预设
师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师总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师;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学生分组实验: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汇报实验结果
带矿泉水瓶、筷子、蜡光纸
学生阅读感受电荷的流动
学生找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带小灯泡、1. 5 v的干电池、导线、 教学反思实验容易成功、实验效果也比较明显、正负电荷和正电负电需要特别提醒学生,
教学内容教科版 四年纪(下册 )科学&&第一单元&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讲课教师白山市八道江区沿江小学& &路枫励教材分析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初步认识电流,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学生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材料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科学探究: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过程一、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活动导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生:头发飘起来了。师: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生答(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学生感受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碎纸屑。师:发现了什么?生: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碎纸屑。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生:塑料尺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3、找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生答。(让学生说,师适时评价:如果学生说得对,可以说,你真是生活的用心人,你说得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如果学生说的不是静电现象,可以说,这是不是静电现象呢,我们学了这课后再来区分……)二、认识不一样的电荷1、师: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师摸课桌、摸书,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它们带电呢?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研究后的发现。播放课件,认识正负电荷。(设计:出现正电荷:大家好,我叫正电荷。出现负电荷:大家好,我叫负电荷。正负电荷:我们同时存在于一切物质中。由于我们的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师:为什么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物体带电,是因为——(物体中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出示梳子,师:没梳头发之前,它表面的电荷是什么样的,它带电吗?为什么?(正负电荷数相等)& &&&但是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会发生转移,使正负电荷数不一样,物体就显示带电了。并且互相摩擦的物体显示的电荷会不一样,一个显示正电荷,另一个就显示负电荷。梳子梳头发是怎么一回事,梳子与头发摩擦,正负电荷数发生变化。这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用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靠近头发,会有什么现象呢?生:头发会被梳子吸起来,说明带不同电荷的物体会互相吸引。2、师出示一个气球和一块毛皮,师:用这块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有什么现象呢?(师演示)头发被梳子吸起来了。你能解释吗?生:摩擦过的头发带电荷,能吸引轻小物体。师:如果两个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互相靠近,又会怎样呢?播放课件: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小组实验,观察现象。3、交流。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两个气球互相靠近或两个气球互相分开了。为什么会这样?(引导:两个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带的电荷是怎样的?)4、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三、认识电流的形成 1、刚才大家的梳子是不是都与头发摩擦过,都能吸起碎纸片。(是) 2、师演示:借用同学的梳子,将梳子靠近碎纸片,纸片没有被吸起来。现在梳子为什么不能吸起小纸片了?(现在没有与头发摩擦了。) 如果让梳子与头发不停地摩擦,就可以让电荷发生移动吗? 这种持续的摩擦其实是给电荷运动起来的动力,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电源作为动力。除了电源,让电荷能持续地流动,还需要有一个让电荷流动的通路,叫电路。 3、举例:生活中的电器如电灯、电冰箱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而正常工作的。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板书设计: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摩擦& &产生静电&& 带相同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 带相同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 课后反思《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
 &&静电实验时实验材料塑料尺,小纸屑,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塑料尺在头发和毛衣上摩擦后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在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个别学生摩擦并不产生静电。尽管他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尺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这是今天的意外收获。  课后,对此我进行了反思,面对教学意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的理解能力,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碎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尺子、丝绸、毛皮、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实验步骤:
一、体验静电现象
1、科学小实验视频引入:
气球摩擦头发后贴在衣服上,
这是为什么呢?
2、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下雨前天空的闪电、冬天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噼啪”的响、尺子在身上摩擦后能吸引纸的碎片、梳头的时候梳子与头发相互吸引、接触电视机屏幕有突然触电的感觉等)
3、揭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不一样的电荷。
1、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观看课件视频)
(2)探究活动:摩擦起电
实验材料:
玻璃棒、橡胶棒、梳子、尺子、气球、丝绸、毛皮、纸屑
实验建议:
1、任意选择2种物体,快速摩擦。
2、用它们分别去接近纸屑,观察现象。
3、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
4、每个实验最好做2-3次。
发现: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有些不是很明显)
规定: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 &&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观看视频:不一样的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的气球分别系在木尺上,让它们挨在一起,然后用羊皮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互相接触的部位,观察现象。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3、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器, 如电视机、电冰箱、电灯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才正常工作的。
观看课件: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三种,一种是塑料棒和丝绸,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塑料棒和丝绸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灵活应对意外: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尽管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玻璃棒摩擦头发,也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
本篇文章来源于 放放假() 原文出处:
教学目标:能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碎纸屑、塑料棒1、羊皮1、气球2
& && && & 2.教师准备:(1)实验材料:碎纸屑、塑料棒1
& && && && && && && &(2)演示材料:碎纸屑、塑料棒1、羊皮1、塑料梳子1、
& && && & 3.教学课件:静电现象的相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教师: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
二、& & 创设情景
教师拿出一根橡胶棒问:这是什么?——橡胶棒
教师再拿出一块羊皮,问:这是什么?——羊皮
教师边讲边演示:如果我用羊皮在橡胶棒上摩擦几下,再去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纸屑被吸到橡胶棒上去了
三、& & 课堂活动
& & 1.实验一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吸起来。
教师问: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出示幻灯片
2、实验二:
教师问: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黑板板书)。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小组实验,用一块羊皮反复摩擦重启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四、& & 课堂总结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附:板书设计
正电荷& & 头发
& && && && && && && && && && && && && &相吸
负电荷& & 梳子& &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编制人:刘延宾& && && &编制时间:日
班级:& && && && && && & 姓名:& && && && && && && && &小组: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 来自[放放假-]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知识。
3.了解人类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学习重点与难点:避雷的原理,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
【问题1】日下午3时54分。位于萧山浦阳镇的杭州硅宝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火灾。杭州市消防支队火速组织消防力量赶赴火场。起火的是公司一个约3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面存有大量化工原料。着火后。火势十分凶猛,十几公里以外就能看见滚滚浓烟。消防队员赶到后。迅速展开灭火行动。架起两架泡沫枪实施扑救。并用水枪对化学用品进行稀释。经三个多小时扑救,火灾于当晚7时彻底扑灭。据消防部门初步调查火灾原因是该公司两名员工在对六甲基二硅氮烷进行倒料时产生静电,引发火灾。
①& && &&&通过材料说明火灾原因;& && && && && && && && && && && && && && && &
②& && &&&放电现象;分为(& && && && &&&)和(& && && && &&&)
火花放电是指;& && && && && && && && && && && && && && && && && &。
接地放电是指;& && && && && && && && && && && && && && && && && &。
【问题2】静电的防止和应用
①静电的应用;请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静电应用的事例。
& && & ②静电的防止;请举例说明静电防止的事例。
& && &静电应用和防止的原则分别是(& && && && && & )和(& && && && && & )
【问题3】日下午,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上空突发雷电,发射台顶部雷电保护装置上附着的一根金属线被击中,美国宇航局宣布:原定8月27日下午4时30分升空的“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发射时间将推迟至少24小时。雷电属于哪一种放电现象?如何避免高大建筑物遭到雷击?
【问题4】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当在每米长度的电压达到6.0×105V时空气将被电离而发生放电现象。已知某次闪电的长度为500米,问发生闪电前瞬间两云层之间的电压大约为多少?
【问题5】下列关于生活中的静电,有利的是(& &),有害的是(& &)
A.静电除尘& && &B.静电喷涂& && && &C.静电复印& && && && && && &
D.雷雨天高大树木下避雨& && && & E.电视荧屏上常有一层灰尘
【问题1】燃煤时会产生大量煤灰,污染大气。在烟囱底部安装静电除尘器就可以把煤灰除掉。请分析静电除尘的原理。
【问题2】演示实验:把导体安放在绝缘支架上,并使导体带电。然后用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它的不同地方,再与验电器接触,检验并比较各点的带电情况(教材图1.3-3)
小结:导体尖锐部位的电荷特别密集,尖端附近的电场就特别强,会产生尖端放电。
& && &高压电器设备的金属元件,表面要很光滑,就是为了避免尖端放电。
【问题3】雷电就是一种火化放电,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同号电荷受到排斥,流入大地,建筑物上留下了异号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强烈的放电现象。试根据雷电的形成过程和静电防止的知识设计一种防雷的装置。
1.为了防止静电的危害,应尽快把产生的静电导走,下面措施中不是防止静电危害的是(& &)
A.油 灌车后面装一条拖地的铁链& && && && &&&B.电工钳柄上套有绝缘的胶套
C.飞机轮胎上装搭地线& && && && && && && &&&D.印刷车间中保持适当的湿度
2.遭遇雷雨天气,应谨防雷电。下面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
A.外出时,可以在孤立的高大建筑物和大树下避雨
B.如果是在旷野,应立即蹲下,以免成为雷电的袭击目标
C.遭遇雷雨天气也可以在户外打手机
D.在室内,如果听到打雷,应马上关上门窗,以防雷电进屋
3.下列关于静电除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进入除尘器后,烟雾中的颗粒 被强电场电离而带正电,颗粒向电源负极运动
B.除尘器中的空气被电离,烟雾颗粒吸附电子而带负电,颗粒向电源正极运动
C.烟雾颗粒带电后,受到竖直向下的电场力而向下运动
D.烟雾中的颗粒 被强电场粉碎成更小的颗粒,排到大气中人眼看不到
4.避雷针能够避免建筑物被雷击的原因是(& & )
A.云层中带的电荷被避雷针通过导线导入大地
B.避雷针的尖端向云层放电,中和了云层中的电荷
C.云层与避雷针发生摩擦,避雷针上产生的电荷被导入大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下列关于静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电植绒是利用异种电荷相吸引而使绒毛吸附在底料上
B. 复印机是利用异种电荷相吸引而使炭粉吸附在纸上
C.电疗针灸是 静电在医学上的应用
D.飞机轮胎用导电橡胶制成,是为了避免静电对飞机造成危害
& &四下科学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后记
& & 本课的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早已知道静电一词,教师静电游戏的导入,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找身边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动手又动脑,在 来自[放放假-]玩中学,在玩中探究,不亦乐乎。根据生活经验,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一个班级思维活跃,能够举出许多生活中带静电的现象,比如说:一次性筷子,拿掉塑料袋,发现塑料袋有时却吸在了筷子上;干燥的手经过一些摩擦,和别人的手碰上,能产生静电,有发麻的感觉;有时玩塑料口袋,发现塑料口袋会吸在自己的手上,怎么甩也甩不掉等等。学生的思维非常的开阔,我想这些都和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的科学学习,正是需要善于观察、喜欢动手实践的精神。在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我们借用了一个观察静电的装置,摇动手柄,两个金属小球产生静电,且带同种电荷,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小球间的静电光线并且听到“啪啪”声,学生都被吸引住了。然后我们在其中的一个小球上系上撕碎的玻璃丝带,玻璃丝带不朝向另外一个小球,再摇动手柄,发现玻璃丝带会拼命地往另一个小球的方向去,从而验证了带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而本来玻璃丝带的每一股细小的丝线都是聚拢在一起的,一带上静电后,就爆炸式地散开了,从而可以证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学生整节课学得都非常的专注,相信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都是比较牢固的。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为什么摩擦生电?
2.为什么经常会有塑料薄膜贴在 来自[放放假-]手上甩不掉?
3.脱毛衣的时候有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是怎么回事?
4.怎么避免静电的危害?
5.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6.复印机是怎么工作的?
7.什么是莱顿瓶?
8.是谁发现了正电和负电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为什么摩擦生电
我们平时用的钢笔、拿着的书本都是带电的,但也许你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你丝毫也没有触电的感觉。
假如你不相信,把钢笔杆用塑料薄膜摩擦一会儿以后,就可以吸起小纸片、粉笔灰等轻小的物体了,这说明钢笔杆带电。我国东汉时期学者王充在他著的《论衡》一书中,记载了“顿牟掇芥”。顿牟就是琥珀,掇芥的意思是指可以吸引起一些轻小的物体。后来人们从大量实验中发现,无论用哪两种物体摩擦,它们都会带电,并且分别带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电。一种叫做正电,而另一种叫做负电。
正电与负电原本同时存在于各种物体之中,只是它们在数量相等时,对外不显出带电现象罢了。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方面两物体可以紧密地接触,而且因为摩擦,使两个物体的温度不断升高,这时,物体原子里的电子运动就开始剧烈起来,有些物体原子里相当活泼的电子,就可能在摩擦的过程中转移到另外的物体上去,如此两个物体的电荷就会发生不平衡的现象,从而失去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了电子的物体就带负电。物体带了电以后就可以吸引十分轻小的纸屑了。摩擦生电是一般的说法,事实上,摩擦是给物体原子里的电子运动再加上某些动力,从而使它们转移而发生带电的现象,物理学上称它为摩擦起电,所以电是不可能“生”出来的。
冬天,当我们用塑料或者牛角制的梳子梳头发时,通常可以听到轻微“淅淅”声,这就是因为梳子梳头发时摩擦起了电,而梳子第二次再接触头发时放电而发出的声响,假如在暗处,有时还能看到放电时的微弱火花哩。
为什么经常会有塑料薄膜贴在手上甩不掉
当我们的手比较干燥的时候,因为手和塑料薄膜接触有摩擦,就会让塑料薄膜带电。由于塑料薄膜绝缘性好,摩擦所带的电不容易跑掉。带电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效应,薄膜本身就是轻小物体,就会牢牢贴在手上很难甩掉了。但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塑料膜上的电荷就很容易跑掉,所以如果手很湿润的话就很少遇到这种情况了。
脱毛衣的时候有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是怎么回事
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 “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的声响,上述的几种现象就是体内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
人体活动时,皮肤与衣服之间以及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随着家用电器增多以及冬天人们多穿化纤衣服,家用电器所产生的静电荷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加之居室内地板多属绝缘体,空气干燥,因此更容易受到静电干扰。
怎么避免静电的危害
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室内要勤拖地、勤洒水,或用加湿器加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发现头发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以将头发梳理服帖了。脱衣服之后,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墙,将体内静电 “放”出去,这样静电就不会伤你了。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积雨云通常会产生电荷,底层为负电荷,顶层为正电荷,而且还在地面产生正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荷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一道闪电的长度最短只有数百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复印机是怎么工作的
(1)照明和聚焦成像
当一张要复印的图像放在复印机的稿台上时,在机内灯光照射下形成反射光,通过内反射镜和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聚焦成像。
(2)静电显影
像正好落在光导硒鼓上,光导硒鼓是一个圆鼓形结构的筒,表面覆有硒光导体薄膜。光导体对光很敏感,没有光线时具有高电阻率,一遇光照,电阻率就急剧下降。光导体表面,在充电极的作用下,带有均匀的静电荷。当由图像的反射光形成的光像落在光导体表面上时,由于反射光有强有弱 (因为原稿的图像有深有浅),使光导体的电阻率相应发生变化。光导体表面的静电电荷也随光线强弱程度而消失或部分消失,在光导体膜层上形成一个相应的静电图像,也称静电潜像。人们看不到它,好像潜藏在膜层内。
(3)转印和定影
这时,一种与静电潜像上的电荷极性相反的显影墨粉末,在电场力的吸引下,加到光导体表面上去。潜像上吸附的墨粉量,随潜像上电荷的多少而增减。于是,在 “硒鼓”的表面显现出有深浅层次的墨粉图像。
当复印纸与墨粉图像接触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吸附着墨粉的图像,好比用图章盖印一样,将墨粉转移到复印纸上,在复印纸上也形成了墨粉图像。再在定影器中经加热,墨粉中所含树脂融化,墨粉被牢固地粘结在纸上,图像和文字就在纸上复印出来了。
什么是莱顿瓶
莱顿瓶的发明是电学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步。莱顿瓶是由荷兰物理学家马森布洛克 (p.V.Musschenbrock,)在年间发明的。马森布洛克是荷兰莱顿人,莱顿瓶因此而得名。
在那时候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即好不容易起得的电往往在空气中逐渐消失。为了寻找一种保存电的方法,马森布洛克试图使电能贮藏在装水的瓶内。他将一根铁棒用两根丝线悬挂在空中,用起电机与铁棒相连;再用一根铜线从铁棒引出,浸在一个盛有水的玻璃瓶中,然后开始实验,他叫一个助手一手握住玻璃瓶,马森布洛克在旁使劲摇动起电机 (一个绕轴旋转的玻璃球,球与人的手掌摩擦,就带电了)。这时,他的助手不小心另一只手碰到铁棒,他猛然感到一次强烈的打击,全身都颤抖了一下,不禁喊叫起来。于是马森布洛克与助手互换了一下,让助手摇起电机,他自己用右手托住水瓶子,并用另一只手去碰铁棒,这时他的手臂与身体也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怖感觉,“好像受了一次雷击那样”。他由此得出结论,把带电体放在玻璃瓶内可以把电保存下来。只是当时搞不清楚起保存电荷作用(按现在说法是蓄电作用)的究竟是瓶子,还是瓶子里的水。
不久,他对莱顿瓶进行了改进,把玻璃瓶的内壁与外壁都用金属箔贴上。在莱顿瓶顶盖上插一根金属棒,它的上端连接一个金属球,它的下端通过金属链与内壁相连。这样莱顿瓶实际上是一个普通的电容器。若把它的外壁接地,而金属球连接到电荷源上,则在莱顿瓶的内壁与外壁之间会积聚起相当多的电荷。当莱顿瓶放电时可以通过相当大的电流。
莱顿瓶的发明,为科学界提供了一种贮存电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电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强有力的手段,对电学知识的传播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是谁发现了正电和负电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富兰克林用莱顿瓶做实验发现了正电和负电以及电荷守恒定律。他让 A、B两人分别站在绝缘的箱子上,A摩擦一支玻璃棒,然后让B用肘部接触这根玻璃棒,并让A、B分别与站在地上的第三个人C相互接触。结果发现A与C及B与C之间都有火花。这说明A、B两人都带电。重复这个实验,但让A、B带电之后,先相互接触,然后再与C接触,结果都没有火花。这说明A、B两人在相互接触后都不带电。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富兰克林提出了单元电液理论,他认为平衡时电液以一定的比例存在于物质之中。上述实验中,摩擦的作用使得A身上的某些电液转移到玻璃棒上,B与玻璃棒接触后又传到B身上,因此A缺少电液,而B多余电液;A与B相互接触,又使多余电液传回到A身上,从而又使A、B都带有正常数量的电液,既不多又不少,故不显电性。
在此基础上,富兰克林提出了正电与负电的概念:认为缺少电液,就带负电,用 “-”号表示;多余电液就是带正电,用“+”号表示。而且正负电荷可以相互抵消。在此之前,人们只能定性地讨论“玻璃电”(摩擦玻璃棒所得的电)和“琥珀电”(摩擦琥珀所得的电),认为是两种电,而富兰克林把它们统一为一种电。他提出的正、负电,不仅仅是符号上的改变,而且为定量研究电现象提供了一个基础,使得人们第一次有可能用数学来表示带电现象。
富兰克林还认为摩擦之所以起电,只能使电液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电不因摩擦而生,只是从摩擦者转移到了玻璃棒,摩擦者失去的电与玻璃棒获得的电严格相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原理。富兰克林的理论足以解释当时人们已知的绝大多数静电现象。不过从现代观点看,所谓电液当然是不存在的,用它来解释电现象也是不正确的,但尽管如此,正、负电的概念和电荷守恒的原理至今仍为正确,一直延用至今。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碎纸机被纸屑卡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