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每到星期四就丢钱,几年钱包丢了报警有用吗上百万,这是怎么回事

父亲救命钱落在市场万万没想到能找回来(图)_网易新闻
父亲救命钱落在市场万万没想到能找回来(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失主王女士给热心摊主李民和孙作娟送去了感谢信。
  “这可是我父亲做搭桥手术的救命钱啊,要是没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3月16日中午,市民王女士将姐妹几个刚凑的3万元现金弄丢了,去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急得一晚上没睡着。17日早上 ,王女士想起丢钱当天曾去过八大峡农贸市场,便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这里,果然两名摊主早已帮她把钱保管好。
  塑料袋里包着一摞大钞
  17日上午10时许,从摊主李民和孙作娟手里接过失而复得的三万元现金,王女士激动得泣不成声。李民在八大峡农贸市场摆摊卖日用小百货,孙作娟则开了个裁缝铺,两人是邻居。16日中午11时许,李民刚招呼走顾客,就发现货架上多了一个白色塑料袋,对门的孙作娟也发现了,忙问是不是刚离开的顾客落下的,于是两人打开塑料袋想找线索,发现里面除了一顶帽子和一个口罩外,再就是一大团报纸,他俩认为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把塑料袋随手放到一边。到了中午12点左右,市场开始收摊关门,李民又想起那个塑料袋,打开仔细看了看,当他一层层翻开报纸后,厚厚一摞百元大钞露了出来。
  “幸亏当时没扔了,没想到里面装了这么多钱 !”孙作娟跟李民二话不说拎着塑料袋来到市场办公室,负责人刘滨拿到钱后,急忙翻看市场的监控录像,结果没发现明显的线索,但一位摊主一眼认出塑料袋里的那顶帽子,猜测就是附近一位中年女士的。平时市场正常营业时间是凌晨4点到下午2点,李民和孙作娟一直等到关门,失主也没出现,便把钱暂时锁在孙作娟的铺子里。
  李民和孙作娟做的都是小本生意,面对几万块钱 ,他们丝毫没动心。“我当时就一个想法,把钱包成这样,家里一定不宽裕,无论如何也得把钱还给人家。”孙作娟说。
  父亲的救命钱失而复得
  17日早上6点,李民见一对中年夫妇满面愁容地走进市场。“师傅你昨天有没有见过一个塑料袋。”那位女士带着哭腔问道。当得知塑料袋被李民捡到后,她一把攥住李民的手,说里面装的是给老人治病的救命钱。当天上午10时许,等孙作娟出摊后,失主王女士和丈夫带着亲笔写下的感谢信来到市场,市场办公室重新调出监控仔细比对,确定塑料袋就是王女士的。
  记者得到线索赶到时,王女士已经离开市场,17日下午,记者联系上王女士,电话中她依然非常激动。王女士说,她的父亲正在住院,准备做心脏搭桥手术,16日上午她们姊妹几人刚刚凑齐了手术费,结果丢在了农贸市场,让她更不敢想的是,钱能一分不少找回来。 文/图 本报记者景毅 实习生 王文佳(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本文来源: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传说有个说谎国.这个国家的男人在星期四.五.六.日说真话.在星期一.二.三说假话,女人在星期一.二.三.日说真话.在星期四.五.六说假话.有一天.一个人到说谎国去旅游.他在那里认识了一男一女.男人说:“昨天我说的是假话 .女人说:“昨天也是我说假话的日子 .这下.那个外来的游人可发愁了.到底今天星期几呢?请同学们根据他们说的话.今天是星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传说有个说谎国,这个国家的男人在星期四、五、六、日说真话,在星期一、二、三说假话;女人在星期一、二、三、日说真话,在星期四、五、六说假话.有一天,一个人到说谎国去旅游,他在那里认识了一男一女.男人说:“昨天我说的是假话”,女人说:“昨天也是我说假话的日子”.这下,那个外来的游人可发愁了,到底今天星期几呢?请同学们根据他们说的话,今天是星期.
考点:逻辑推理
专题:逻辑推理问题
分析:此题可采用假设法进行推理,假设男人今天说的是真话,那么今天是星期四、五、六、日其中的一天,而且今天的前一天男人说的是假话,所以,根据男人的话,确定今天是星期四,所以女人说的话是假话,昨天也就是星期三女人说的是真话,符合题意.据此解答.
解:假设男人今天说的是真话,那么今天是星期四、五、六、日其中的一天,而且今天的前一天男人说的是假话,所以,根据男人的话,确定今天是星期四,所以女人说的话是假话,昨天也就是星期三女人说的是真话,符合题意,所以,今天是星期四.故答案为:四.
点评:要充分利用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假设的方法,通过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小学数学
小明走1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家走到学校,走了420步,他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米.
科目:小学数学
一盒咖啡中有若干袋,一包方糖中有若干块.小唐喝前两盒咖啡时每袋咖啡都放3块方糖,结果共用了1包方糖和第2包中的24块;小唐喝后三盒咖啡时每袋咖啡都只放1块方糖,最后第3包方糖还剩下36块,那么每盒咖啡有袋.
科目:小学数学
0.47扩大10倍的结果,与470缩小100倍的结果相同..(判断对错)
科目:小学数学
一年有个月,其中月是大月有31天,月是小月有30天.2011年一、二、三、四月有天,是个星期零天.
科目:小学数学
有一列数,第一个数是100,第二个数是76,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前面两个数的平均数,那么第2008个数的整数部分是.
科目:小学数学
在9.8,10.6,4.2,5.5,6.4这组数据中,中位数是.如果添上一个12.1,新的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科目:小学数学
将1.75﹕2.25化成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科目:小学数学
369÷9商是位数,商的最高位在位,商是.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人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人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含情,更令我动容。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他们中西文化造诣都很深,在知识界交游也广,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 金岳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
房子的前后进。偶而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
   林徽因曾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 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 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身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以后,当他已是八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的时候,他仍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语不发,紧紧握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得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是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顿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了头,沉默了。
   多年前我读到这样的话语,喉头一刹那哽咽。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爱护。爱一个人,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情。因此,爱的慎重,却恒久。
    他从来没有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了这一切。爱她却不舍的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而如今多见的,却是那等付出一丝一毫都要斤斤计较的男子。付出一定要有会报,计算爱情,一如计算基金汇率,赔本生意谁肯做。若自觉有些许吃亏,一定加倍讨要回来。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再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候那样动人心魄长远的爱,真是令人心灰意冷。爱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要人爱你一时一刻并不难。女孩子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是阿修罗。皮肤细腻,笑容如花朵绽放。很多人爱慕过你年轻的容颜。哪个女孩子年少的时候,没有残酷地伤害过别人的心呢?那些都不难。但是,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
    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微笑起来,叹息着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你,在他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女子当如林徽因,情人当若金岳霖。
   附:
    若论近现代中国第一才女,非林徽因莫属,三个举世无双的优秀男人终身都为她而痛苦:一个摔断了腿(梁思成为博美人一笑,失急慌忙掉下车来),另一个为觅得佳人,嫌飞机太慢,自己先飞下来了(徐志摩),这最后一个,就是我们的金岳霖先生,为了她,一辈子不娶,且与情敌毗邻而居,终身为友,一段情,文坛人士共惊闻。
    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学家,作家、学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新月派著名诗人。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新月派著名诗人。
    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建筑学家、作家。
    金岳霖――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始人,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
&&&&为浮燥的心灵寻找一片天,
&&&&轻轻地拨动着心灵深处那根最深的弦,
&&&&静静地聆听一曲心灵之音&┈&┈&
&&&&&&&心之弦&QQ群号:
&&&域名:&http://b953068.xici.net&心&之&弦&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8-05-30 20:47
对这个很感兴趣,请问楼主你的这个故事有古书记载的吗,有的话说下书名和作者,想借来看下!!!期待楼主的答复.....
发表于:08-05-31 07:25
&&[第2版 05-31 07:25]
&金岳霖忆林徽因&
&&&&&&&&&&&&&&&&&&&&&&&&&&&&&&&&&&&
  找个机会去拜访金岳霖先生,是心仪已久的事。这不仅仅因他是&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开山祖师式人物,还因为他有许多奇闻轶事令&&我好奇与疑惑。&
&  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的高个头,仪表堂&堂,极富绅士气度。然而他又常常不像绅士。他酷爱养大斗鸡,屋角&还摆着许多蛐蛐缸。吃饭时,大斗鸡堂而皇之地伸脖啄食桌上菜肴,&&他竟安之若素,与鸡平等共餐。听说他眼疾怕光,长年戴着像网球运&&动员的一圈大沿儿帽子,连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眼镜,据传两边不一&&样,一边竟是黑的。而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他终生未娶。阐释的版本相当一致:他一直恋着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
&  1983年,我跟我的老师陈钟英先生开始着手林徽因诗文首次编纂&&结集工作。林徽因已于50年代去世,其文学作品几乎湮没于世。为收&&集作品,了解作者生平,这年夏天我们到北京访问金岳霖。这时他已&88高龄,跟他同辈的几位老人说,他有冠心病,几年来,因肺炎住院&已是几进几出了。他身体衰弱,行动不便,记性也不佳,一次交谈只&&能十来分钟,谈长点就睡着了。几年前,在老友们的怂恿催促下,他&&开始写些回忆文字,但每天只能写百多字。这一年由于体力精力不济,&&已停笔了。听了这些话,我的心凉了半截。不过,一位熟知他的老太&&太的话却给了我们一丝希望与鼓舞:“那个老金呀,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现在的事情是古代史。”&&我们找到北京东城区干面胡同金岳霖寓所。进了他的房间,见他&&深坐在一张低矮宽扶手大沙发里。头上依旧戴着一圈宽沿遮光帽,头&&顶上露出绺绺白发,架着黑框眼镜。瘦长的双手摊在扶手上,手背上&暴起一根根青筋。两脚套着短袜,伸直搁在一张矮凳上。他的听力不&佳,对我们进来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我们坐近他身边,对着他耳朵,&一字一句地说明来意。&我们对着他耳边问谁了解林徽因的作品时,他显得黯然,用浓重&沙哑的喉音缓缓地说:“可惜有些人已经过去了!”我们把一本用毛&笔大楷抄录的林徽因诗集给他看,希望从他的回忆里,得到一点诠释&的启迪。他轻轻地翻着,回忆道:“林徽因啊,这个人很特别,我常常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好多次她在急,好像做诗她没做出来。有句诗&叫什么,哦,好像叫‘黄水塘的白鸭’,大概后来诗没做成……”慢&慢地,他翻到了另一页,忽然高喊起来:“哎呀,八月的忧愁!”我&&吃了一惊,怀疑那高八度的惊叹声,竟是从那衰弱的躯体里发出的。&&只听他接着念下去:“哎呀,‘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过了头……’”他居然一句一句把诗读下来去。末了,他扬起头,欣&慰地说:“她终于写成了,她终于写成了!”林徽因这首《八月的忧&愁》是优美的田园诗,发表于1936年,构思当是更早。事隔已半个世&纪,金岳霖怎么对第一句记得这么牢?定是他时时关注着林徽因的创作,林徽因酝酿中反复吟咏这第一句,被他熟记心间。我看他慢慢兴&奋了起来,兴奋催发了他的记忆与联想,他又断断续续地记起一些诗&句,谈起林徽因的写作情况。翻完那本抄录的诗,他连连说:“好事&情啊,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情!你们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刚刚告诉过&他,是从林徽因家乡福州来的,显然他倏忽间就忘了。已经谈了十来&分钟,他并没瞌睡,我庆幸地看着小录音机一直在转动着。我们取出&一张泛黄的32开大的林徽因照片,问他拍照的时间背景。他接过手,&大概以前从未见过,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他&的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地对我&们说:“给我吧!”我真担心老人犯起犟劲,赶忙反复解释说,这是&从上海林徽因堂妹处借用的,以后翻拍了,一定送他一张。待他听明&白后,生怕我们食言或忘了,作拱手状,郑重地说:“那好,那好,&那我先向你们道个谢!”继而,他的眼皮慢慢聋拉下来,累了,我们&便退了出来。&
&  很久以来,关于金岳霖对林徽因感情上的依恋我听了不少。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他们中西文化造诣都&很深,在知识界交游也广,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而金岳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进。偶而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这是我早有所闻的。不过,后来看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先生的&文章,更增添了具体了解。据她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几天后,我跟陈钟英先生再次访问了金岳霖。进了屋,刚刚跟护&理阿姨寒暄几句,想不到金岳霖闻声竟以相当纯正的福州方言喊我们:&“福州人!”我们不胜惊讶。这肯定是当年受林徽因“耳濡目染”的&结果。我们的话题自然从林徽因谈起。他讲着他们毗邻而居生活的种&种琐事,讲梁家沙龙谈诗论艺的情况,讲当年出入梁家的新朋旧友。&我发现他称赞人时喜欢竖起大拇指。他夸奖道:“林徽因这个人了不&&起啊,她写了篇叫《窗子以外》还是《窗子以内》的文章,还有《在&九十九度中》,那完全是反映劳动人民境况的,她的感觉比我们快多&了。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建筑设计上也很有才干,参加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不要抹杀了她其它方面的创作啊……”讲着,讲&&着,他声音渐小,渐慢,断断续续。我们赶紧劝他歇一歇。他闭目养&了一会儿神。我们取出另一张林徽因相片问他。他看了一会儿回忆道:&“那是在伦敦照的,那时徐志摩也在伦敦。―――哦,忘了告诉你们,&我认识林徽因还是通过徐志摩的。”于是,话题转到了徐志摩。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不禁为之倾倒,竟然下决心跟发妻离婚,后来追林徽因不成,失意之下又掉头追求陆小曼。金岳霖谈&了自己的感触:“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我不免有点愕然,他竟说得有点像顺口溜。我拉长耳&&朵听他讲下去,“当然不是说他滑头。”经他解释,我们才领会,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他接着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
日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徐志摩、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之间都有过感情纠葛,但行止却大相径庭。徐志摩完全为&&诗人气质所驱遣,致使狂烈的感情之火烧熔了理智。而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后来,我们的话题渐渐转到了林徽因的病和死。他眯缝着眼,坠&入沉思,慢慢地说:“林徽因死在同仁医院,就在过去哈德门的附近。&&对她
的死,我的心情难以描述。对她的评价,可用一句话概括:极&赞欲何词啊!”林徽因1955年去世,时年51岁。那年,建筑界正在&批判“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林徽因自然脱不了干系。虽然林徽因头上还顶着北京市人大代表等几个头衔,&但追悼会的规模和气氛都是有节制的,甚至带上几分冷清。亲朋送的&挽联中,金岳霖的别有一种炽热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此处的“四月&天”,取自林徽因一首诗的题目《你是人间四月天》。这“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日、丰硕与富饶,金岳霖“极赞”之意,溢于言表.&金岳霖回忆到追悼会时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开的,我很悲哀,我&的眼泪没有停过……”他沉默了下来,好像已把一本书翻到了最后一&&页。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
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林徽因死后金岳霖仍旧独身,我很想了解这一行为背后意识观念&&层面上的原因。但这纯属隐私,除非他主动说,我不能失礼去问。不&过,后来了解到了一件事,却不无收获。有个金岳霖钟爱的学生,突&受婚恋挫折打击,萌生了自杀念头。金岳霖多次亲去安慰,苦口婆心&&地开导,让那学生认识到: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最后,这个学生从&痛不欲生精神危机中解脱了出来。由是我联想到了金岳霖,对他的终&&生未娶,幡然产生了新的感悟。&1983年12月,我们编纂好林徽因诗文样本,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送书稿,又再次去拜望金岳霖先生。
&&  天已转冷,金岳霖仍旧倚坐在那张大沙发里,腿上加盖了毛毯,&显得更清瘦衰弱。我们坐近他身旁,见他每挪动一下身姿都皱一下眉,&&现出痛楚的样子,看了令人难过。待老人安定一会儿后,我们送他几&颗福建水仙花头,还有一张复制的林徽因大照片。他捧着照片,凝视&&着,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展开了,喃喃自语:“啊,这个太好了!这个&太好了!”他似乎又一次跟逝去30年的林徽因“神会”了,神经又兴&&奋了起来。坐在这位垂垂老者的身边,你会感到,他虽已衰残病弱,&但精神一直有所寄托。他现在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一家住在一起。&&我们不时听到他提高嗓门喊保姆:“从诫几时回来啊?”隔一会儿又&亲昵地问:“从诫回来没有?”他的心境和情绪,没有独身老人的孤&独常态。他对我们说:“过去我和梁思成林徽因住在北总布胡同,现&在我和梁从诫住在一起。”我听从诫夫人叫他时都是称“金爸”。梁&家后人以尊父之礼相待,难怪他不时显出一种欣慰的神情。&看着瘦骨嶙嶙、已经衰老的金岳霖,我们想,见到他实不容易,&趁他记忆尚清楚时交谈更不容易。于是取出编好的林徽因诗文样本请&他过目。金岳霖摩挲着,爱不释手。陈钟英先生趁机凑近他耳边问’&可否请他为文集写篇东西附于书中。然而,金岳霖金口迟迟不开。等&待着,等待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我担心地看着录音磁带一圈&又一圈地空转过去。我无法讲清当时他的表情,只能感觉到,半个世&纪的情感风云在他脸上急剧蒸腾翻滚。终于,他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了一下,&显得更加神圣与庄重,“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垂下了头,沉默了。
&&  林徽因早已作古,对一切都不会感知了。但金岳霖仍要深藏心曲,&&要跟林徽因直接倾诉。大概,那是寄望大去之日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两&&个灵魂的对语吧。啊,此情只应天上有,令闻竟在人世间!我想,林&&徽因若在天有灵,定当感念涕零,泪洒江天!第二年的一天,偶然听到广播,好像说金岳霖去世,顿感怅然。&找来报纸核对,几行黑字攫住了我的心。&也许是天意吧。林徽因1955年去世,因其参加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有贡献,建坟立碑,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二墓区。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遥。最后去世的&&金岳霖,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他们三个,在另一个世界里,&&又眦邻而居了。金岳霖从人间带去的话,终有机会跟林徽因说了……
&&&&&&&&&&&&&&&&&&&☆☆☆   ☆☆☆        
         ☆☆☆☆☆ ☆☆☆☆☆        
    &ぃ&  ☆☆☆☆☆☆☆☆☆☆☆☆☆ &ぃ&    & 
    &tァ &☆☆☆☆☆☆☆☆☆☆☆☆☆&&tァ&
      品 &&☆☆☆☆☆☆☆☆☆☆☆ &&感&&&&&
 &&&&&&   位  ☆☆☆☆☆☆☆☆☆&&&&悟&&&&&&&
&&&&&&&&&&   心  ☆☆☆☆☆☆☆&&&&人&&&&&&&&&
 &&&&&     灵  ☆☆☆☆☆&&&&&生&&&&&&&&&&&&
  &       咖  ☆☆☆&&&&&真
         & 啡  ☆ &&&谛  &&&&&&&&&&&&&  
&&&&&& &┊┊┊ ┊┊┊ ┊┊┊ ┊┊┊┊┊┊┊┊┊┊┊
 &    & &&&&qのr&&&&&&&&&&★
&&&&&&&&&&&&&&&┃&&vu&&&&&&&&&q弦r┃&
&&&&&&&&&&&&&&&┃&&&心&&&&&の&&&&vu&┃
发表于:08-05-31 07:31
以下是引用 第2楼 kuaijislb 的话:
对这个很感兴趣,请问楼主你的这个故事有古书记载的吗,有的话说下书名和作者,想借来看下!!!期待楼主的答复.....先顶了!
《林徽因传》
&&&&&&&&&&&&&&&&&&&☆☆☆   ☆☆☆        
         ☆☆☆☆☆ ☆☆☆☆☆        
    &ぃ&  ☆☆☆☆☆☆☆☆☆☆☆☆☆ &ぃ&    & 
    &tァ &☆☆☆☆☆☆☆☆☆☆☆☆☆&&tァ&
      品 &&☆☆☆☆☆☆☆☆☆☆☆ &&感&&&&&
 &&&&&&   位  ☆☆☆☆☆☆☆☆☆&&&&悟&&&&&&&
&&&&&&&&&&   心  ☆☆☆☆☆☆☆&&&&人&&&&&&&&&
 &&&&&     灵  ☆☆☆☆☆&&&&&生&&&&&&&&&&&&
  &       咖  ☆☆☆&&&&&真
         & 啡  ☆ &&&谛  &&&&&&&&&&&&&  
&&&&&& &┊┊┊ ┊┊┊ ┊┊┊ ┊┊┊┊┊┊┊┊┊┊┊
 &    & &&&&qのr&&&&&&&&&&★
&&&&&&&&&&&&&&&┃&&vu&&&&&&&&&q弦r┃&
&&&&&&&&&&&&&&&┃&&&心&&&&&の&&&&vu&┃
发表于:08-05-31 07:32
  看《林徽因传》这本书时,我老在想,林徽因跟徐志摩是一对很好的恋人,本来也应该顺理成章成为夫妻,为什么林徽因回国后,就变成了梁启超的儿媳妇――梁思成的妻子?当徐志摩离开了第一任妻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热爱从英伦回到祖国的时候,已物是人非,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呢?虽然他们没有成为夫妻,但之间的情爱却也绵延了十多年纠缠了十多年。这十年中,徐志摩的心一直燃烧着爱火,这是源于诗人特质的徐志摩还是源于他心中真正的爱呢?又或者,正因为是诗情和激情的幻变,才孕育出这样一个徐志摩,这样一个不顾世俗偏见、冒天下大不韪去争取"爱和自由和美''的浪漫才子?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情义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感情?
   在看书过程中这样的想法不断困扰着我,以至于书只看完一半,就马上揭到末尾,想寻找最终的答案。但是,很失望,文本最终没有给我一个完整的说法。在他们相识十二年的一个下午,徐志摩乘飞机去参加林徽因的一次演讲时因飞机失事而罹难,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留下多少的遗憾和无奈、留下多少的悲伤和概感!而我,却也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久久难以释怀。
   最近,又将书重新读了一篇,又有了新的感觉。想来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世界上最微妙的感情,而且这种单纯的情感又同自然界其他成千上万的情感纠缠在一起,很难一语囊括而无法言尽,倒是书中描述到徐志摩和梁思成以各自的才情吸引、追求林徽因的故事,却又勾起我另一番的感概。
   徐志摩初识林徽因是在风景如画高贵宁静的伦敦康桥,那年,他24岁,而她只有16岁。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和、对诗情的理解、对秋天的感怀使两颗年轻的心不断靠拢。徐志摩燃烧的眸子里写满了对林徽因的眷恋――
   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中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烈士殉国、教家殉道、情人徇情,说到底是一个意思,同一种率真、同一种壮烈;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象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
   将爱情当做一件伟大事业的徐志摩,对爱情的理解有别于世人,"真生命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所以,他把满腔的情和全部的爱都献给了林徽因。但是,"命运是如此的鲁钝、盲目而任性'',当徐志摩从梦中醒来时,他的心上人已罗敷有夫,也应了他的那句话,"我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命运于他是如此的无情和冷漠!
   但是,徐志摩并没有从此失去林徽因,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共同创办新月社、编辑出版新派诗集、一起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同台演出根据泰戈尔的《摩诃德婆罗多》改编的抒情诗剧《齐得拉》,并且分别扮演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在舞台上,两人是那样默契、和谐,仿佛又找回了在康桥时候的那种融会贯通、相亲相爱的感觉,以至于连不懂英文的梁启超都看出了端倪,有点恼火,更不用说梁思成了。舞台上两情依依的感觉鼓励着徐志摩,泰戈尔也看出诗人对林徽因的感情,于是这位天才的老人亲自向林徽因求情,但是,阴差阳错,命运终是没有笑对徐志摩。在陪伴诗哲去北平的时候,徐志摩油然生出一种诀别的感觉,昨日还同台演出美目盼兮,今天就要劳燕分飞海天无涯,他不禁思潮起伏,润湿了眼睛,在火车将要离开的一点时间里,怅然写道"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就要发疯。这么多丝,谁能割得断?'',是呀,这样一种情丝、这样一种欲断还连的绵绵情丝,怎么能割断呢?!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梁思成的妈妈和姐姐都反对这门亲事,只有梁启超在极力撮合。在那些苦恼的日子里,林徽因将徐志摩当成了挚心的朋友,而徐志摩却被林徽因的每一封信所激励,欲断的情思又一次被他紧紧系着,他写信写诗,满篇云霞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激情。
   林徽因最终还是嫁给梁思成,而徐志摩也娶陆小曼为妻。但是两人还是互相关心和理解,尤其在文学上更是经常切磋。徐志摩创办的《诗刊》第二期就发表了林徽因的三首爱情诗,诗歌轻柔细腻中蕴涵着热烈和真诚,既有悲思和凄婉的意味,又有追求和向往的韵味。徐志摩给予了极大的评价,说是佳句天成,妙手得之。这给林徽因很大的鼓舞,从此她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长旅,以诗篇表达了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挚爱。徐志摩并没有因为各自的变化而放弃对林徽因的爱,他在《诗刊》上发表了一首名叫《你去》的诗,是为林徽因写的,诗中流溢着对林的温情和挚爱,表现了他心底的那份永不消褪的情谊。这首诗现在读来还是那样令人激动,以至于每一次看到,我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感动,任汹涌的思潮撞击心房,诗中洋溢的爱怜、深沉以及崇高的情感,对现代人是一个冲击和洗礼。
   也许是天妒良才,也许是人微命薄,也许是已经看够人间的悲欢离合,徐志摩在饱受生活、情感的打击后,终在天空中化成一朵白云,乘风飞去。他喜欢飞,在一篇散文中写道"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中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从此,他可以永远凌空去看、永远看个明白了。
   当天在协和小礼堂作演讲的林徽因,几次都将热盼的目光投向门口,可她盼望的身影就是没有出现。第二天当盼穿秋水的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醒来后,她整整一天眼前闪动着一团火光,心里在呼唤,志摩!你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吗?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
   悲伤的林徽因给《北平晨报》写了《悼志摩》一文,长歌当哭、椎心泣血、不胜哀痛。此后在给胡适的信中,林徽因剖析了自己跟徐志摩之间纯真的友情,对他们之间曾有的那场恋爱,她说自己并没有觉得可羞惭,反而给了她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练修养的帮助,此后,志摩变成了一种stimulant在她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幸福、或难过、或抱歉、或苦痛,她也不悔的。在信中,林徽因还提到徐志摩曾给她的frindship
ahd love,使她非常难过,觉得对不起他。她说"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恐怕,这就是他们两人情爱延绵十多年而终不成眷属的原因吧。大概,这也是我要遍寻的结果?
   几年后,林徽因和梁思成路过徐志摩的家乡浙江硖石,触境伤情,林徽因再一次陷入了感情的撞击之中不能自已,和着泪花和火车的轰鸣,她把不可名状的思绪倾泻到纸上: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暗的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暗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诗中真切地表现了对诗人的怀念和追忆。
   在徐志摩逝世四周年的时候,林徽因又写下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散文发表在《大公报》上,文中热情肯定了徐志摩的诗歌成就,赞扬了他的一生处处充满诗意,爱、自由和美是诗人的灵魂,对世界的真诚、对朋友的真诚、对诗歌的真诚是诗人的品格。她为诗人死后受到的不公正而鸣不平,呼唤良知和友爱,她献给徐志摩的不仅仅是一篇悼文,而是"一颗种子在石缝里砰然绽苞的声音,是灵魂被锯着的诗人的歌哭''。
   比真正的爱情少一点点,比纯粹的友情又多一点点,不是情人间的那种灵与性的疯狂,不是一般朋友间的那种随意和淡然,他俩之间的感情无法真正言明,既刻骨铭心,又不可捉摸,既浸入骨髓、又超然永恒。哎,以我这样的笔力真不知如何表达......
   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就象潺潺的流水一样浸润着我的心
&&&&&&&&&&&&&&&&&&&☆☆☆   ☆☆☆        
         ☆☆☆☆☆ ☆☆☆☆☆        
    &ぃ&  ☆☆☆☆☆☆☆☆☆☆☆☆☆ &ぃ&    & 
    &tァ &☆☆☆☆☆☆☆☆☆☆☆☆☆&&tァ&
      品 &&☆☆☆☆☆☆☆☆☆☆☆ &&感&&&&&
 &&&&&&   位  ☆☆☆☆☆☆☆☆☆&&&&悟&&&&&&&
&&&&&&&&&&   心  ☆☆☆☆☆☆☆&&&&人&&&&&&&&&
 &&&&&     灵  ☆☆☆☆☆&&&&&生&&&&&&&&&&&&
  &       咖  ☆☆☆&&&&&真
         & 啡  ☆ &&&谛  &&&&&&&&&&&&&  
&&&&&& &┊┊┊ ┊┊┊ ┊┊┊ ┊┊┊┊┊┊┊┊┊┊┊
 &    & &&&&qのr&&&&&&&&&&★
&&&&&&&&&&&&&&&┃&&vu&&&&&&&&&q弦r┃&
&&&&&&&&&&&&&&&┃&&&心&&&&&の&&&&vu&┃
发表于:08-05-31 07:33
林徽因身后,她的俗世声名虽经历了大落与大起。但在亲友的回忆中,她的形象却从来不曾被淡忘。她留给他们无穷尽的追念,当这些点点滴滴连成一片,缀出的真实倒比臆测的情节更为传奇。
&&& 林徽因的美丽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三十年代金岳霖曾题"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赠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在众多的赞誉中,颇值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邦梅:《小脚与西服》)简单的一句话道尽张幼仪的半生辛酸,却也无意中点破林徽因之所以为人所一并赞赏的真正原因。容貌之美并不足以长驻,林徽因的美丽,用文洁若的话来说,是"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正因为如此,当青春逝去,人也老去,人们眼中的林徽因依然充满了美感。文洁若对此就深有感受。1948年清华学生剧团在大礼堂用英语出演《守望莱茵河》时,文洁若见到了已经44岁的林徽因,文洁若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一会儿,林徽因出现了,坐在头排中间,和她一道进来的还有梁思成和金岳霖。开演前,梁从诫过来了,为了避免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他单膝跪在妈妈面前,低声和妈妈说话。林徽因伸出一只纤柔的手,亲热地抚摸着爱子的头。林徽因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美感"。文洁若为而感慨说:"没想到已生了两个孩子,年过四十的林徽因,尚能如此打动同性的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文洁若所感慨的,正是林徽因一生修炼的美丽,也是经得起岁月推敲的真正的美丽。
&&& 与林徽因的美丽相辅相成的,自然是她过人的才气。文洁若为林徽因的美而惊叹之余,毫不掩饰对她才华的钦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同上)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金岳霖则干脆用"极赞欲何词"一语作为对林徽因的评价。(陈宇:《金岳霖忆林徽因》)对林徽因才艺的赞赏,到这里,也到了极点。
林徽因为人热情坦诚,又争强好胜。她的生前好友钱端升在她离世多年以后,犹自念及"要几辈子感谢林徽因 "。这里还有一段因缘。钱端升的夫人陈公蕙是林徽因的亲戚,他们的结合在当年就是林徽因做的大媒。据金岳霖回忆,钱端升和陈公蕙在商议结婚时突然发生矛盾,陈公蕙负气离平赴津。钱端升请求梁思成开汽车追。于是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钱端升四人开车一路追往天津。陈、钱和好如初,遂一同到上海去结婚。(刘培育主编《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这一段往事,他们一直记在心里。而作为知之甚深的好友,他们对林徽因的欣赏还不仅在于此。西南联大迁校昆明时,钱端升夫妇与林徽因、梁思成在郊区龙泉村搭屋居住。陈公蕙说:"林徽因性格极为好强,什么都要争第一。她用煤油箱做成书架,用废物制成窗帘,破屋也要摆设得比别人好。其实我早就佩服她了"。(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文学评论家李健吾提起林徽因也说她"绝顶聪明,又是一幅炽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李健吾曾听林徽因亲口讲起这样一件得意趣事:冰心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注,应为《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林徽因,因为每星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时代应有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林徽因当时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京,她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
林徽因性格上的这种争强好胜其实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傲与自负。林徽因的堂弟林宣曾就此讲过这样一件事。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她发现有个男作家叫林微音。"徽音"与"微音"字形读音都相近,林徽因担心日后两人作品回相混,就起了改名之心。她征询林宣意见,听林宣说有个朋友的女儿叫"筠因",林徽因拍案叫好,从此改"音"为"因"。据林宣回忆,林徽因说:"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误为林微音的,只怕日后把他的作品错当成我的",(陈宇:《一路解读徐志摩》)一句话语出惊人,足可见林徽因的十足傲气。
&&& 林宣讲起林徽因,还讲到她"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映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卞之琳充满感情地说:"......现在由内外关系、中外关系、我总联想到林徽因,尽管是海外的过来人,总以中土为她的归宿,为之服务,也许可以说是中国人特有的优美品质,不过林是表现这种品质的佼佼者,特别高洁者,本身就富有诗意的人才"。(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亲眼见到林徽因、梁思成以"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而继续致力于学术事业的费正清则这样郑重写道:"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不论是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崇高的品德修养,而正是后者使他们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我牺牲,坚定地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费正清:《献给梁思成和林徽因》)
这样的林徽因,也许才是最可纪念并且最应该为后世所记住的。
林徽因之死
&&& 1954年入秋以后,林徽因病情开始急剧恶化,完全不能工作。"每天都在床上艰难地咳着、喘着,常常整夜不能入睡。她的眼睛仍然那样深邃,但眼窝却深深地陷了下去,全身瘦得叫人害怕,脸上见不到一点血色"(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人生的途程至此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关头。
&&& 其实,对于林徽因而言,自从1945年被医生警告最多只能活五年,生命就已经时时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而奇迹般地坚持到1955年,分分秒秒,都是以精神做支撑,从死亡边缘所努力争回。就像1947年秋她写给费慰梅的信中说的那样,"你看,我就这样从水深火热中出来,又进行了这些所谓‘不必要的活动',要是没有这些,我早就死了,就像油尽灯枯――暗,暗,闪,闪,跳,跳,灭了!"
&&& 从1945年到1955年,生命的最后十年里随时面对死亡,林徽因的心境虽无太多悲观,而下意识中,却在为人生之终了做着某种准备。
1945年,抗战刚结束,外界就有传闻说林徽因病逝。李健吾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咀华记余.无题》感叹:"一位是时时刻刻被才情出卖的林徽因,好象一切有历史性的多才多艺的佳人,薄命把她的热情打入冷宫"。
1947年,林徽因肺病已到晚期,肾脏严重感染,当年10月住进中央医院,病床上林徽因拖人带话给张幼仪请求一晤。张幼仪携徐志摩之子徐积锴赶往医院,林徽因仔细地望着张幼仪母子,却虚弱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次见面所求为何,林徽因没有说,张幼仪也不知道。但以当时的情境,林徽因却是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一件临终的心愿。二十多年的情感纠葛到这里也落上了它的帷幕。
这一次住院,林徽因还写信给费慰梅做了最后的道别。
1949年以后,林徽因以欣逢盛世的喜悦投入地工作,常常通宵达旦,忘了病痛。然而,那并不代表病情的好转。在五十年代,所有熟悉她的亲友都知道,拜访她的时候要带上一个说话会刹车的人,能及时收住话头,告辞而去,以免使她过度劳累。她的学生也总是要打听清楚林先生睡眠怎样,晚上开夜车了没有,才决定要不要"打扰"她听她讲课。
病卧床榻的林徽因常常是孤独的。她当时的邻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情: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钟书设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钟书腕上一搭,表示感谢。――小猫知感,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猫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只,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着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打架。和我们家那猫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紧临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杨绛:《记钱钟书〈围城〉》)
&&& 1949年钱钟书、杨绛夫妇由上海到清华任教,住宅与林徽因、梁思成家毗邻。是以有这样一段故事。杨绛随手记下,借以说明钱钟书的"痴气",惟妙惟肖又妙趣横生。而同一件事,置于林徽因身上,人们却难得一笑。以林徽因生命最后几年不惜透支身体的劳碌,养猫自然不是"家庭主妇"打发时间的百无聊赖,称之为一家人"爱的焦点",更多的,也许只是林徽因自己在病中的慰籍和陪伴。
进入50年代,生命中的每一次荣耀都伴随着健康的进一步恶化。
1953年,林徽因出席第二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遇到萧乾。萧乾坐到林徽因身边,握握她的手,叫了她一声"小姐"。林徽因感伤地说:"哎呀,还小姐呢,都老成什么样子了"。萧乾安慰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不会老"。(萧乾:《一代才女林徽因》)
同年12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请了学生来庆祝他们的银婚纪念。事后,林徽因因天气寒冷先进卧室休息,梁思成感慨地与学生们提到林徽因近年疾病缠身,憔悴了许多。但她心灵却仍旧那么健康,充满创作的生命力,仍不停地用心工作,对生活充满热爱。(钱美华:《缅怀恩师》)
1954年冬,林徽因病危,一度从清华移居到北京城内。
1955年1月,梁思成因感染肺结核住进了同仁医院。紧接着,林徽因也住进了梁思成隔壁的病房。梁思成病情稍有好转后,每天都到林徽因病房中陪伴她。
到3月底,林徽因一直发着高烧,精神昏迷。医院组织了最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抢救。可是,她的肺部已经大面积感染,身体极端虚弱,生命已到了油尽灯灭的时候。3月31日深夜,处于弥留状态的林徽因突然用微弱的声音对护士说,她要见一见梁思成。护士回答:夜深了,有话明天再谈吧。然而,林徽因已经没有力气再等待了,日清晨6时20分,林徽因静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走完了她51岁的生命旅程。她最后的几句话,竟没有机会说出。
&&& 同一个清晨,医生和护士全力抢救昏迷的林徽因时,梁思成被扶到了林徽因的病房。从不流泪的他哭的不能自已,坐在林徽因的床边只是重复着:"受罪呀!受罪呀!徽你真受罪呀!"
&&& 同一年4月,一向冷静而理智的金岳霖也悲伤得肝肠欲断。在办公室里,他留下了自己的学生周礼全。当整间办公室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时,金岳霖先是沉默,后来突然说:"林徽因走了!"他一边说,一边嚎啕大哭。周礼全回忆说:"他两只胳臂靠在办公桌上,头埋在胳臂中。他哭得那么沉痛,那么悲哀,也那么天真。我静静地站在他身旁,不知说什么好。几分钟后,他慢慢地停止哭泣。......擦干眼泪,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一言不发。我又陪他默默地陪他坐了一阵,才伴送他回燕东园"。(周礼全:《怀念金岳霖师》)
同一个春天,听闻噩耗的萧乾立即给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萧乾为林徽因的早逝而叹息,"这位出身书香门第,天资禀赋非凡,又受到高深教育的一代才女,生在多灾多难的岁月里,一辈子病魔缠身,战争期间颠沛流离,全国解放后只过了短短六年就溘然离去人间,怎能不令人心酸!"(萧乾:《一代才女林徽因》)
4月2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同时刊登讣告,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薛子正、柴泽民、陈岱荪、崔月犁、金岳霖、杨廷宝、赵深、吴良镛、陈占祥、钱伟长等13人组成。
林徽因的追悼会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众多的花圈和挽联中,金岳霖、邓以蛰联名题写的别具一种炽热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追悼会上,梁再冰代表家属向同仁医院的大夫护士致谢,感谢他们为挽救母亲生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会场上一片唏嘘之声。
北京市人民政府把林徽因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决定,把她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圈刻样移做她的墓碑。墓体则由梁思成设计,以最朴实、简洁的造型,体现了他们一生追求的民族形式。
林徽因最亲密的助手莫宗江为墓碑题写了"建筑师林徽因之墓"的字样。十年浩劫中,这些字被清华红卫兵砸掉,至今没有恢复。这一切,是长眠于地下的林徽因所不知的,就这一点而言,早逝在于她,竟是一种幸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梁思成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被折磨、被侮辱。日,梁思成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离开了人世。在他最后也是最痛苦的日子里,他病房里的会客牌总是静静地挂在医院的传达室里。梁思成走得很孤单。
林徽因、梁思成离世后,他们的好友费正清为他们辛苦了一生却在文革中毁于一旦的事业扼腕叹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具有讽刺意味的名为"文化大革命"的纯粹仇外情绪,在极大程度上毁灭了梁氏夫妇一代所逐步树立起来的事业。拆卸比装配容易得多,武斗和造反的为所欲为也正是如此。(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   ☆☆☆        
         ☆☆☆☆☆ ☆☆☆☆☆        
    &ぃ&  ☆☆☆☆☆☆☆☆☆☆☆☆☆ &ぃ&    & 
    &tァ &☆☆☆☆☆☆☆☆☆☆☆☆☆&&tァ&
      品 &&☆☆☆☆☆☆☆☆☆☆☆ &&感&&&&&
 &&&&&&   位  ☆☆☆☆☆☆☆☆☆&&&&悟&&&&&&&
&&&&&&&&&&   心  ☆☆☆☆☆☆☆&&&&人&&&&&&&&&
 &&&&&     灵  ☆☆☆☆☆&&&&&生&&&&&&&&&&&&
  &       咖  ☆☆☆&&&&&真
         & 啡  ☆ &&&谛  &&&&&&&&&&&&&  
&&&&&& &┊┊┊ ┊┊┊ ┊┊┊ ┊┊┊┊┊┊┊┊┊┊┊
 &    & &&&&qのr&&&&&&&&&&★
&&&&&&&&&&&&&&&┃&&vu&&&&&&&&&q弦r┃&
&&&&&&&&&&&&&&&┃&&&心&&&&&の&&&&vu&┃
发表于:08-05-31 07:35
林徽因:一代才女- -
&&&&&&&&&&&&&&&&&&&&&&&&&&&&&&&&&&&&&&
林徽因(),文学家、建筑学家。1904年生于北京,原名徽音,林长民之女,在1935年后改名为徽因,英文名字费丽斯(Phyllis)。日(清光绪三十年六月初十日)生于杭州陆官巷。小时候她随祖父母一起,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她8岁时随祖父全家移居上海,就读于虹口爱国小学。1916年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中任职,她随父母由上海迁往北京,进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学习。
1921年出国考察,1925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在寓所经常与房东英国女建筑师接近,开始对建筑艺术发生浓厚的兴趣。1926年任该校建筑系设计课的兼职助教、讲师,。此后她随父亲游历欧洲的诸多城市,如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欣赏各种建筑艺术,大大开阔了眼界。
少年时期,林徽因在北京结识了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学校的学生)。1924年,林徽因完成的中学的学业与梁思成一起到美国留学,并共同决定以建筑美学为终身事业。由于当时宾州大学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改进该校的美术学院,而主要选修建筑系的课程。1927年夏,她获学士学位于美术学院,与梁思成在同一个事务所实习。下半年,她进入著名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成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美的留学生。
留美期间,林徽因积极参加留美学生的爱国文艺活动。她与闻一多、、梁实秋、顾毓秀、梁思成等十多人,以振兴祖国文化、振兴戏剧事业为目的,于1925年1月,在美国留学生中筹组"中华戏剧改进社"开展活动,参加演出,切磋和交流戏剧艺术的体会。
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加拿大结婚。回国后,林徽因先回到她未曾到过的原籍福州探亲。她为叔父林天民设计了东街文艺剧场,随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与梁思成一起在建筑系任教,讲授《雕饰史》与专业英语。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她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并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大沙滩灰楼学生宿舍。此后数年,她还陪同梁思成深入河北、山西等省勘察古建筑达数十处之多。他们还曾应浙江宣平县考察元朝古庙。以后她还去山东进行古代建筑的野外调查,发现一座国内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建于857年的佛光寺大庙。
她从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曾经写下许多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译文,如《在九十九度中》、《你是人间四月天》、《夜莺与玫瑰》等,均收录在《林徽因文集》文学卷中。该文集还收录了她的中英文私人信札及她个人与亲朋好友的、合影、编年写真照片等近200帧。
抗战爆发后,林徽因全家随同"营造学社"迁移到西南。先经长沙辗转到昆明,三年后又到四川宜宾农村。由于劳累,她肺病复发,发烧卧床,但仍坚持翻阅资料,通读二十四史,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还用英文撰写《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在《中国营造爱社汇刊》上发表文章。
北平解放后,林徽因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工作,虽身患重病,但以超常的顽强精神,忘我地为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尽心尽力。她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一级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还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代会代表等。在清华大学她讲授《中国建筑史》,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论》等专题课。从1949年9月起,她同清华大学建筑系包括她和梁思成在内10位教师一起,接受了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光荣任务,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胜利地完成了最后的方案。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正式明令公布他们设计的这一方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1951年林徽因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具体承担碑座饰纹与花圈浮雕的设计任务,她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创作任务。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林徽因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辑。同时她又是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她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这部名著。
日,林徽因终因肺结核久治无效,在同仁医院去世,终年51岁。死后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二墓区 。"碑建会"把她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圈浮雕的刻样作为她的墓碑,以铭记她的贡献。
&&&&&&&&&&&&&&&&&&&☆☆☆   ☆☆☆        
         ☆☆☆☆☆ ☆☆☆☆☆        
    &ぃ&  ☆☆☆☆☆☆☆☆☆☆☆☆☆ &ぃ&    & 
    &tァ &☆☆☆☆☆☆☆☆☆☆☆☆☆&&tァ&
      品 &&☆☆☆☆☆☆☆☆☆☆☆ &&感&&&&&
 &&&&&&   位  ☆☆☆☆☆☆☆☆☆&&&&悟&&&&&&&
&&&&&&&&&&   心  ☆☆☆☆☆☆☆&&&&人&&&&&&&&&
 &&&&&     灵  ☆☆☆☆☆&&&&&生&&&&&&&&&&&&
  &       咖  ☆☆☆&&&&&真
         & 啡  ☆ &&&谛  &&&&&&&&&&&&&  
&&&&&& &┊┊┊ ┊┊┊ ┊┊┊ ┊┊┊┊┊┊┊┊┊┊┊
 &    & &&&&qのr&&&&&&&&&&★
&&&&&&&&&&&&&&&┃&&vu&&&&&&&&&q弦r┃&
&&&&&&&&&&&&&&&┃&&&心&&&&&の&&&&vu&┃
发表于:08-05-31 07:36
&&&& 徐志摩婚后从北上求学到去美、英留学,这段时间内,徐张二人是和谐的。后来徐志摩
致父书信,恳盼其妻到英国陪读。
  1921年张幼仪到达英国,和徐志摩住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名叫沙士顿的山村里。徐 志摩和
张幼仪在这里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另一个才艺双绝的少女林徽因出现在徐志摩的生
  徐志摩是1922年3月在德国柏林和张幼仪协议离婚的。证人是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界名流的
吴经熊和金岳霖。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写道:"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出离婚,他告诉
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
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
顾间事矣......'。"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张幼仪
不愧为"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徐志摩语),看到徐志摩已移情别恋,便毅然答应了离
婚。她在德国学业有成,回国又是在上海安寺路开办第一个新式时装公司――云裳公司,又是
创办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委实走红了一阵。后来甚至从政,当过民社党的执行委员,兼财
务部长。1949年后,张幼仪移居香港,和中医师苏季子缔结了一段良缘。据说徐张离婚以后书
信通得更多了,"感情更好"。不知确否。
&&&& 徐志摩和林徽因是一段"无言结局"的未了情。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
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
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林长民很有个性,锐气逼人,能言善辩,谈锋极健。他和徐
志摩一见如故,并成忘年之交,常以"小友"称志摩。1921年初春,林长民赴英,一是游学,
二是送爱女林徽因到英国读书。林徽因正值芳年,徐志摩一见钟情,又是写诗,又是通信,又
是约会,两人朦朦胧胧却又热热闹闹地恋爱起来。林徽因知道徐志摩是做了丈夫的人,她要求
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徐志摩果真离了婚,可林徽因不知为什么却悄悄地随父回
国去了,落的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林徽因回国不久便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并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这又使徐志摩
旧情复燃、紧追不舍。没有马上订婚是梁启超老先生的意思。一是检验一下林徽音的感情。梁
启超是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因的,林又深受西式教育的浸染,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
梁家的面子。基于此,他要儿子和林徽因双双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订婚、结婚。二是怕梁、
林订婚给热恋中的徐志摩以重击,毁了他的这位心爱弟子。他要用时间冷却徐志摩的情焰。梁
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因,他从英国回到中国,从家乡到北京。林徽因既然
已经答应做梁家的媳妇,徐志摩的追求自然落空。
&&&& 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相伴于左右,还同台演出了泰戈尔的短剧
《齐德拉》。日日相见却无言再通衷情,只能徒增烦恼了。192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订婚,第二
年在加拿大结婚。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到底如何,为什么和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
于志摩为什么又藕断丝连,频频书信往返?身为大家闺秀、梁府之媳的林徽因一直到死三缄其
口,而且徐志摩写给她的大量的书信和诗文,至今下落不明,也不知落入谁手。想来此中定有
难言之隐吧。据说,这位才女写有的《别丢掉》一诗是纪念她和徐志摩的恋情的,兹录如下: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
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
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
着/有那回音!"
  临死前的几年,徐志摩生活得非常狼狈。交际花出身的陆小曼挥霍无度,徐志摩只得应老
友胡适之邀兼教于北大,挣些外快以贴补夫人的花销。为了省钱,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
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飞来飞去。
  其实,日这天,徐志摩在北京本来是没有课的,但,此晚林徽因要在北京协
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的建筑艺术,徐志摩非要去捧场不可,这才登上了南京飞往北京
的济南号邮政飞机。结果飞机遇雾,失事身亡。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徐志摩倾向于"分行的
抒写",也是由林徽因的恋情引发而起的。他在《猛虎集.序》中谈到自己的写诗经历时说:
"整10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
行的抒写。"又说,这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
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
纷的花雨。"这篇序文是1931年写的,整10年前正是徐和林在伦敦热恋的时节。
&&&&&&&&&&&&&&&&&&&☆☆☆   ☆☆☆        
         ☆☆☆☆☆ ☆☆☆☆☆        
    &ぃ&  ☆☆☆☆☆☆☆☆☆☆☆☆☆ &ぃ&    & 
    &tァ &☆☆☆☆☆☆☆☆☆☆☆☆☆&&tァ&
      品 &&☆☆☆☆☆☆☆☆☆☆☆ &&感&&&&&
 &&&&&&   位  ☆☆☆☆☆☆☆☆☆&&&&悟&&&&&&&
&&&&&&&&&&   心  ☆☆☆☆☆☆☆&&&&人&&&&&&&&&
 &&&&&     灵  ☆☆☆☆☆&&&&&生&&&&&&&&&&&&
  &       咖  ☆☆☆&&&&&真
         & 啡  ☆ &&&谛  &&&&&&&&&&&&&  
&&&&&& &┊┊┊ ┊┊┊ ┊┊┊ ┊┊┊┊┊┊┊┊┊┊┊
 &    & &&&&qのr&&&&&&&&&&★
&&&&&&&&&&&&&&&┃&&vu&&&&&&&&&q弦r┃&
&&&&&&&&&&&&&&&┃&&&心&&&&&の&&&&vu&┃
发表于:08-05-31 07:36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
&&&&&&&&&&&&&&&&&&&&&&&&&&&&&&&&&&&&&&
&&&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和文学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同时代的胡适等大家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原名林徽音,因三十年代有一男作家名林微音,为避免混淆,更名徽因。林徽因出身名门,其父林长民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政治外交家和思想开明的新事物探求者,曾任中国驻英国国际联盟主任――徽因便是在父亲1920年任上于英国结识徐志摩的。林长民官至黎元洪政府司法总长,后不幸死于军阀混战。当时林正与未婚夫梁思成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思成和徽因毕业于宾大,1928年3月二人举行婚礼,随即转道欧洲回国。
  一、毕生事业:建筑和文学
  30年代初,林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期间他们走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中国建筑史》专著和有关建筑方面论文、序跋等二十余篇,如《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徽因很早就罹患肺结核,但为更好地保留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她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与夫婿和事业伙伴梁思成辗转于乡间,奔波于山西、河北、山东、浙江15省的古文物建筑作艰辛的考察,"不要忘了,她肺、肾俱损,可是在照片上我看见她趴在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梁架上,站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一座"经幢"侧的木架上;沈阳北陵、山西大同云冈,陕西跃县药王山药王庙、山东滋阳兴隆寺、河南洛阳龙门、北京香山,15省份200县2000座古建筑,她踏访大部;有一幅图片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工作艰苦而充满兴味,徽因与热爱的事业热爱的人一起总是生机勃勃地,感染着身边的人,难怪同事莫宗江会对这样的野外调查发出赞叹,"看上去弱不经风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上去的地方,她就准能上得去"。"(何向阳《怀念林徽因》)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一生著述甚丰,涉及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不同题材,其代表作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那一晚》,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再没有看过比《悼志摩》更好的怀人文字了,在对诗人人格的解释里其实不正说着自己类近的品质――纯净、认真、虔诚、善良、人性与不折不挠非坚持到底不可的理想主义;也再难看到《旅途中》这样文辞干净的诗了,"我卷起一个包袱走,过一个山坡子松",真是要把一场人生都放在里面了。这两条路,如经纬来去,交互织着,"生命早描定它的式样"么?薄弱的身体加之无止的颠簸奔走劳顿与她争夺着时间,死亡呵,她已见了太多,友人的,亲人的,最后是自己的,医生也要大大惊讶了,她与疾病争夺了10年,正是这生命的最后争来的10年,使她为新中国做了一个知识分子该做的一切。生命己到秋天,红叶的火总要燃着的,哪怕流血般耗尽生命,也要去做,准又能挡住一个情愿。"(何向阳《怀念林徽因》)
  "生命记载了它最后的三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她是梁思成,莫宗江、朱畅中、汪国瑜、高庄等同志组成的清华国徽设计小组中惟一的女性,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在病中完成,定稿图案下的说明辞中林徽因写下了"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一行字,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召开并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起立鼓掌通过梁、林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时,她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这个代表中国艺术高成就的国宝工艺就是在她的带领下,发现、发掘、设计、制作才在新中国不致失传而发展壮大的,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谁能相信这时的她已是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到肠而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的人呢;第三次拼搏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须弥座装饰浮雕设计,这也是她生命最后的英雄乐章。"(何向阳《怀念林徽因》)
  二、佳偶天成――事业同道和生活伴侣:梁思成
  由于徽因不止有才情,还有罕见的美貌与出众的气质,是以成为她同时代的许多才子、文化人景仰爱慕的女神,她是英年早逝的诗坛"新月派"盟主徐志摩与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的红颜知己,与徐、金二人有着超越世俗的伟大的终生友谊。但世人出于某种庸俗心理,对其夫婿、著名学者梁思成公却多有不公之辞,对他们夫妇多年来相濡以沫的感情也多有歪曲和误解,实际上梁思成先生的才识智慧,其为人所显示的真正男子汉的胸襟气度,皆是凡夫俗子与心理阴暗者无法望其项背。
  梁、林二人的朋友、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女士在其著作《梁思成和林徽因》中文译本序中说:"美国的读者看了这本书后,给我写信,说这本书带他们走进一个从来就不知道的中国,但这个故事的发展又使他们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理想和毅力十分感动,甚至有的朋友感动得流泪。这两位非凡的人物,他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代,历尽磨难,处处受到生存的威胁,但仍能坚持下去,为中国建筑研究作出伟大的贡献,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该书中史景迁所作《前言》也提到:"当我们细细地品味关于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从费慰梅向我们展现的那些感人而亲切的细节里,我们就会越发清晰地感受到这对坚强而又压抑的夫妻所迸发出的生命之光。我们听见,他们那高朋满堂的起居室里夹杂着杯盘之声的欢笑,我们看到,他们那坚韧不拔的学术研究所逐渐破译的古代建筑典籍的含义,我们欣赏到,他们灵巧的手指驾驭着绘图笔游刃于同样优雅的中英两种文字的每一细节之间,我们还看到,已经消失的建筑重新在国人的意识之中获得他们恰当的位置,我们感受到,即使在羸病缠身的痛苦之中,他们那依然未泯的幽默和毅力。""思成和徽因一道,乘火车、坐卡车、甚至驾骡车跋涉于人迹罕至的泥泞之中,直至最终我们一同攀缘在中国历史大厦的梁架之间,感受着我们手指间那精巧的木工和触手既得的奇迹,以及一种可能已经永远不可复得的艺术的精微。"
  假设一下,如果林徽因选择的人生伴侣不是梁思成先生,那我们或许还有"文学家"的林徽因,但多半不会再有作为"建筑学家"、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的林徽因。而梁思成选择"建筑"为终身事业,却是受徽因影响,据说徽因早年有一位伦敦学建筑的朋友,向她描述了建筑这个职业,徽因当即觉得这正是她所要的职业――一种将艺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当她把这种想法告诉思成后,一向热爱绘画艺术的思成感到建筑正合他的心意,建筑遂成为二人共同的终身事业。梁林这一对天作佳偶,在二十世纪希望与彷徨并存、苦难与战乱不绝的中国,他们一起,留学美国,探求西方文化艺术;他们一起,风尘仆仆穿越半个中国,进行艰苦的古建筑考察,在战乱中拯救濒临失传的祖先留下的宝贵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一起,在日寇侵华年代抛却北京的家园流亡西南,颠簸的尘土与疾病的折磨,饥饿困顿,却始终不放弃理想和事业,不失面对生活的幽默与豁达;他们一起,为挽救北京故城与当权者进行无望的抗争。
  以下摘自费慰梅《梁思成和林徽因》:
  (49年以后)思成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副主任。他曾提出了把北京改造成新中国首都的建议。
    1.北京市应当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
    2.必须阻止工业发展。因为它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
    3.严格保护紫禁城。
    4.在老城墙里面的建筑物要限制在两层到三层。
    5.在城西建造一个沿南北轴向的政府行政中心。
    党中央只接受了他的第三点建议,即保留紫禁城。关于工业,彭真市长在他们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南望时说,"毛主席希望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望去,下面是一片烟囱。"
    我们必须假定这个消息使思成非常丧气。他有一切理由爱北京的老城。这不仅是他的家,而且在他整个事业进程中他和徽因研究了它的美丽。保留紫禁城是不够的。城墙围起的伟大城市一定不能毁坏。
    他转而提出他的第五条建议,即在城西沿着南北轴向建设政府的行政中心。这样就既能进行重要的新建又不破坏城市原有的中轴线。在留学英国的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的帮助下,思成把他的计划写成了建议书。他把它印出来并自费发行。他还发表了题为《北京――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的文章,期望得到公众的支持。
    然而,年期间大批涌入中国的苏联专家坚持政府必须以天安门为中心。而且,天安门前面的广场必须扩建以备公众集会和游行。他们设想的是他们自己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加红场的的翻版。尽管不赞成或至少是不回答思成的建议,党中央在其规划中还是寻求他的帮助。梁氏夫妇都被任命为设计国旗国徽小组的成员。他们提出国徽要有中国特色(不要镰刀斧头),最后金色和红色的天安门正面图案成为国徽,直到现在还在用着。
    新政府要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象征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追念最终导致共产党胜利的历次革命运动的先烈。1951年就开始筹划,到1958年它才最后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
    它应该是什么样子?一座塔?一个亭子?思成说它应当像一座中国到处都能找到的石头纪念碑的建议说动了设计小组。由于在巨大的天安门广场中碑体不能太小,他设想了一个和城门相配的高度。徽因参加了基座的设计并引进了她在云岗石窟研究过的卵与尖形图式。根据中国传统在附近栽种了常绿的松树以表示对死去的英雄的永久怀念,但后来它们被移走了。
    当局决定拆掉大城墙和城门楼使得梁氏夫妇非常震惊。拆的理由是,这些城墙是封建帝国防御工事,现在已经无用,它妨碍交通并限制城市的发展,它又是可以用于建造房屋或铺设马路的砖头的来源。
    1950年5月思成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一个建议,主张城墙和门楼应该保留来服务于人民的健康和娱乐。他指出,城墙顶部"十米或更宽的"空间可以变成有花圃和园艺基地的永久性公园。有双层屋顶的门楼和角楼可以建成博物馆、展览厅、小卖部和茶馆。城墙底部的护城河和二者之间的空地可以建成美丽的"绿色地带"供"广大劳动人民"划船、钓鱼和滑冰之用。他又加了一段举出苏联有关例证的有力论据,苏联在1950年时是中国正在努力模仿的"老大哥"。
    "苏联斯摩棱斯克有周长为七公里的城墙,人称‘俄国的项链',二次大战时毁于战火,全苏联人民献出爱心来修复了它。北京的城墙不能仅仅叫做‘中国的项链',而应该是‘世界的项链'。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珍宝,而且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文物。我们已经继承了这个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现在怎么能够毁坏它呢?"
    然而当局不为所动,它拒绝了思成提出的最简单可行的建议,即不破坏门楼和城墙的整体性,在每座城门的两边打开一个车辆的进出通道,这样交通堵塞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和控制。在以后的20年中,城墙整个被毁。所有的漂亮的塔楼都被拆毁,只留下了东南角楼和南面的前门和北面的城门楼,二者的碉楼都已拆毁。护城河不见了,城市的扩展甚至消除了一度享有盛名的元、明、清三代首都城墙的轮廓。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指导和控制建筑设计的方针:"经济、实用和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思成被责成设计出一种符合这个方针的全国性建筑式样。在多年的战争破坏和新政府成立以后,对新建筑的需求很大。但是有实际经验的建筑师少得很,而思成本人尽管是一个著名的建筑史学家,还不属于这个范围。
    他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尽管他是过去两千年间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方面的公认专家,但这个时期的建筑规格是围绕着庭院建成的不超过一两层的建筑物,而在需要扩展时也只是在地面水平上加些别的建筑。仅有的较大规模的建筑都是皇家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佛家、儒家的或其他的寺庙。
    现在是20世纪,政府各部的机构需要办公室,它的许多大学需要学生宿舍,旅馆、礼堂、研究所、博物馆和工厂等等也都需要大房子。市区有限的空地要求建筑物向高层发展。怎么办?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尤其是在上海和南京,20年代一些外国建筑师曾应一些西方和中国企业的要求设计和监造了几座四到五层高的钢筋混凝土房子。这些建筑物顶上通常都有凹型弯曲的寺庙式大屋顶和外伸的屋檐,以表明它们源于中国。
    对于这种不协调的房子,思成曾批评为"穿西装戴瓜皮帽"。然而,要创造一个巨大的现代半高层建筑的全国规范风格,使用钢筋混凝土仍是必不可少的。他早就惊异于现代建筑的钢筋骨架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的柱梁支撑的相似性,二者的设计目的都是支持屋顶的重量和取消承重墙,以便容许开窗户的充分自由。
    他对全国性规范风格的建议并不是很清晰的,但是1955年对他的批评是他搞"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而忽视了"经济和实用"。琉璃瓦的大屋顶浪费了国家资金,画梁也是一样。古代的风格被死搬到现代建筑中令人啼笑皆非。号召对思成进行批判:"反形式主义、反复古主义和反浪费"。他成了所有的反对者和支持者、同事和学生的批判对象,大家都被要求对他进行严厉的批判,谁也不敢公开为他辩护。
    到了1955年,思成多年来不懈地为党工作和在他看来是同失误的斗争把他带到了衰竭的边缘。年初他就住院了。在医院里他被发现染上了肺结核,有好多个月他都必须卧床休息。
    思成住院不久,徽因也到了同一个医院,住进了邻近的病房。1945年埃娄塞尔博士曾对我说,她的情况非常严重,也许只有5年好活。她又活了10年对她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然而到1955年她生命的过早结束已经临近。4月月日她去世了,终年51岁。
    对已经病魔缠身并在指令下受到羞辱的思成来说,在27年的共同生活以后他亲爱的妻子的死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没有她,他怎么活下去呢?
    同一年,他从医院搬到颐和园去进行三个月的疗养。年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他批判了对他影响很深的他父亲的保守的改良主义。他承认他一度有过一种封建观念,"暗下决心要让我著名的父亲为我骄做。"以后几年他学习了马列主义,并在1959年1月最终被吸收为共产党员。
    由于他的国际声望,把他作为代表团的成员送出去参加国际会议是有利的。早在1953年他就和一个科学院的代表团一起被派往苏联去过。1956年他参加了在波兰和东德举行的国际建筑会议。1958年他去布拉格,又到了莫斯科。第二年他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世界和平大会。1963年他在一次延长的出国旅行中到了古巴、墨西哥和巴西,在那里他高兴地和建筑学家奥斯卡.尼迈亚再次会面。他最后一次出国是1965年到巴黎出席一次国际建筑会议。
    除了不时受到这些出国日程和许多中国国内的委员会、学会和专业会议的打断,更不用说他有时生病,思成继续作为建筑系主任在清华教书。一直到1953年,他教中国建筑史课都是没有教科书的,但那一年清华用胶印复制了他和徽因在李庄研究出的手写稿。这不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专著,它被认为不适于正式印刷发行,只能在内部传阅,也没有思成或研究所的署名。1955年,清华从思成在重庆拍的缩微胶卷中重印了研究所的建筑图片的一个小册子。它们也没有署名,只限学生内部使用。有些图片传到了欧洲,那里的一些研究中国建筑的作者把它们发表了,也没有署思成或研究所的名字。这在当时似乎是一种厚颜无耻的剽窃行为。
    那一时期由于外出和各种公务缠身长时间不在家,思成的生活陷入了麻烦。在他的系办公室,没打开的信件和杂志积成了堆。他需要帮助。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找了年轻的女子林洙,她后来和清华建筑系的一位教师的婚姻在1957年由于离婚而结束,留下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儿归她抚养。她的母亲住在城市的另一部分,担起了看孩子的责任,而她就继续在建筑系供职。当思成请她来帮忙处理他的文牍工作时她欣然接受,并安排为此隔一天来他家。她自己是这么叙述的:
    "大约一周后,我拆开一封信,不由得笑了起来。我连忙过去向梁先生道喜。原来是一位人大代表毛遂自荐地来向梁先生求婚,还附来了这位中年妇女自己的照片。梁先生也笑了。那天我们谈到了各自生活中的问题。后来每天都在工作之余小谈一会儿。从生活到工作,从文艺到建筑,什么都谈。我不是健谈的人,但他总是静静地听我讲,和我交换着看法。可以与之推心置腹地交谈的知音,我一生中只遇见过这一次。当时林先生已去世七年,思成一个人生活,身体不好,也很孤单,这使我们在感情上接近起来并彼此珍重。我们决定生活在一起。
    "如果说1962年我同思成结婚后,由于我们在年龄、学识和生活经历方面的差异,许多人包括思成家里一些人不理解,也不赞成我们的婚姻,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多少感到过惶惑的话,那么几年的共同生活已使我更了解他,更认识了他的价值。我们的命运已经紧紧结合在一起,不能分离了。"
  林洙女士是徽因的学生和梁林夫妇的密友,在费慰梅女士这部著作的上一节,记载有林洙女士对徽因的回忆:
  1948年,一位新朋友进入了梁家的生活。林洙是一个刚刚从上海的中学校毕业的年轻姑娘。她到北京来是想进清华念书,她父亲给徽因写了一封介绍信。她根据对梁氏夫妇的最初印象把他们描绘得栩翎如生,同时也使我们对这位作家在她这么小的时候有个初步印象:沉默而腼腆,聪明而敏感。她成为梁家的密友是毫不奇怪的。
    "我想着要去见梁思成夫妇这两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心中不免忐忑不安,我和他们谈些什么呢?我还从来没有单独和父辈的人打过交道呢。但是,真的见到他们之后,我所有的顾虑都消失了,林先生热情地为我安排在吴柳生教授家借住。当她知道我的学业英语最差时,又主动提出为我补习英语,并规定每周三五两次。因为我不善交谈,所以最怕和生人打交道,但是去看林先生,我只要带着耳朵去就行了,她是那么健谈又有风趣,我除了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外,再也插不上嘴。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女子中最美、最有风度的。当然,我见到她时她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病魔已把她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但是一旦和她接触,实体的林徽因就不见了,你所感受的只是她的精神,她的智慧与美的光芒,我常常陶醉在对她的欣赏中。
    "那时她的健康状况极坏,下午常常发低烧,还坚持教我这个不用功的学生,我感到十分内疚。但是她又是那么吸引我,使我不愿放弃每次可以接近她的机会。我们总是在下午三点半开始上课,四点就开始喝茶。梁先生在家时就和我们一起喝。有时候宾客满堂。当客人不多时,林先生就给我讲北京城的规划,谈建筑,或者谈文学艺术仿佛从不考虑我那时还是个‘建筑盲',与她相比简直是个无知的孩子。而就在这种闲谈中使我多少增加了对建筑的知识,并对建筑发生了兴趣。
    "有一天,林先生问我北京的古建筑都看了哪些。我说城里的基本都看过了。
    "她又问我最喜欢哪几处,我说最喜欢天坛和太庙,因为天坛经过长长的神道到达仰视晴空的洁白的圜丘真正给人以通向天堂的感觉;太庙门内的大片古松是那么宁静肃穆。
    "听到谈太庙的古松,林先后忽然笑着问我听过她和梁先生逛太庙的故事吗?我摇摇头,于是她说:‘那时我才十八九岁,第一次和思成出去玩,我摆出一副少女的矜持,可是进了太庙的大门不久,他却咕噜一下,爬到树上去了,把我一个人丢在下面!真把我气坏了。'我回头看看梁先生,他正挑起一支眉毛调皮地一笑说:‘可你还是爱上了这个傻小子。'他们都笑了,我也早已笑得前仰后合。又有一次林先生讲完了英语问我对哪个学科有兴趣时我说我爱好文学,但自知不是这块料,所以也不准备向这方面发展,只是爱好而已。她又问我喜欢哪个作家的作品。我说国外的太多了,但是中国的作家我只喜欢沈从文的,其次是曹禺的剧本。她听了非常高兴,滔滔不绝地和我谈论沈从文的作品,并说现在这祥对待沈从文是不公正的。解放区著名的作家赵树理的作品就受沈从文的影响很深,她介绍我读一读赵树理的作品。解放初期我逐步认识共产党正是从赵树理的作品开始的。
    "林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生活的领路人。而且,连我当初的婚事都是她在病中一手为我操办的。不久因为林先生病情加重,我们停止了英语课。但因为那时梁再冰已南下,梁从诫正在上大学,所以我还是常常去梁家。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夫妇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乐观精神。
    "那时每到供暖季节梁先生的负担就极重。因为当时清华的教工住宅没有暖气,要靠煤炉取暖,而病弱的林先生又特别怕冷,家中必须生三、四个约半人多高的大炉子。而怎样保证这些炉子常烧不熄只能由梁先生亲自管理。我常听到他们向我描绘前一天晚上如何抢救快灭的炉子的一场‘战斗'。现在我才体会到,按当时林先生的健康状况,炉子灭了真是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但他们每次谈论这些却都是那样幽默与风趣,丝毫没有牢骚和抱怨。"
林徽因是诗人徐志摩真正的"红颜知己",窃以为她会是徐一生的最爱与最了解徐的人,从其《悼志摩》的深情文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梦钱包丢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