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别到底是由老人去世前的生理特征征决定的还是由性格和心理特征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三章青少的生理心理特征.doc 3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80 &&
《第三章青少的生理心理特征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三章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少年期,作为人的发育第二高峰期,身心迅速发展,并表现出其特有的阶段性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在本章中,我们将分青少年的生理和青少年的心理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第一节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时期,人的生理迅速发育。青春期的这种生理发育被人称为“生理大革命”,经过这场“革命”,儿童柔弱的身体将成长为健壮的、具有生殖能力的成熟个体。那么,究竟这场“革命”是如何开始的?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又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变化呢?一、青春期生理的发育1.什么是青春发育期人体的生长发育,从卵细胞受精开始到发育成人,大约需要2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呈阶段性和波浪性的连续统一过程。人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会出现2个高峰期,第一次生长发育高峰期是在胎儿期至出生后第一年;第二次是在青春发育期。(见图3-1)通常,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是指从人体开始青春发育期到人理的全面成熟为止。这个年龄在我国大约是从12——14岁开始,到17——19岁结束。当人的生理成熟以后,青春发育期基本上也就结束了。青春期是人体生长的一个高峰期,它是决定人的一生体质好坏的关键时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经历一系列微妙而又显著的变化。比如人体形态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健全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和性的发展成熟等,青春期会给青少年带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也会带来相应的成长烦恼。2.青春期发育的过程青春期的发育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完成的,是人体生理急剧变化的一个时期。(1)青春期的启动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是性的发育。青春发育的启动是在整个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下实现的。青春发育启动的最高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下丘脑是青春发育的启动者。下丘脑的性中枢,在到达一定的时期后,便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腺垂体,腺垂体在下丘脑的控制下,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睾丸、卵巢则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分泌性激素,性激素再作用于子宫、阴道、阴茎、前列腺等器官,进而第一性特征和第二性特征出现、发育起来,青春期开始。(2)青春期的发育进入青春期以后,性激素的分泌量开始增多,男孩主要是雄性激素增多,女孩主要是雌性激素增多,开始出现性别差异。其中,男孩的雄性激素主要由睾丸的“间质细胞”分泌,主要是促进前列腺、精囊、阴茎、胡须、喉结等的发育,促使肌肉发达,并保持它们的成熟状态;女孩的雌性激素是由卵巢内发育中的卵细胞的颗粒细胞、内膜细胞等分泌,主要是促进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外阴部的发育,抑制胡须的生长,促进皮下脂肪的沉淀,并维持它们的成熟状态。(3)青春期发育的具体过程青春期的具体发育过程我们可以从表3—1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二、青春期的生理特征人进入青春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生理特征:1.体型巨变(1)身高的变化青春期是人体生长的第二高峰期,首先表现为身高的迅速增长。青春期前后青少年身高增长比较如表3—2、3—3所示:在身高突增阶段,身体的各部位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如上下肢的增长比脊柱增长快。因此,青少年会出现长臂长腿的不协调状态。在青春发育末期,脊柱的增长又超过四肢,形成成人的正常体型。(2)体重的变化青少年青春期体重变化的快慢,可见表3—4:男青年在身高体重突增后,脂肪逐渐减少,女青年的脂肪发育可以一直持续到发胖的程度,因此,女青年显得体态丰满,而男青年显得结实健壮。(3)体形的变化我们用下列图表3-5来反映青少年青春期体形的变化:一般来说,女青年比男青年矮,男青年比女青年体力强。经过青春期的发育,人的体型呈现出明显的两性差异,女性成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男性成为一个风度翩翩的少男。2.机能健全在身体外形巨变的同时,青少年的身体内部机能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尤其是生理基础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逐渐健全起来。(1)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和全身血管。心血管系统迅速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心脏重量。心脏在各时期的重量见表3—6。第二,心脏血容量。心脏有四个腔,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它们的总容量出生时是20~22毫升;青春期之初可达到140毫升;青春期开始后,速度明显增快,18~20岁达到240~250毫升。第三,血压。人在14岁以后,血压达到成人水平,稳定在高压90~130毫米汞柱.低压在60~80毫米汞柱。男青年的收缩压略高于女青年。第四,心率。新生儿心率在平静时平均每分钟120~140次,2~3岁100~120救8~14岁70~90次,在16岁以后达到成人水平,平均每分钟72次左右。值得注意的足,从青春期时起,心率有了性别差异,女青年的心率略快于男青年。第五,每搏输出量。所谓每搏输出量,是指心脏每收缩一次射出的血液量。进入青春期后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加,7岁时是23毫升,12岁时约为41毫升,青春期结束时达到成人量,大约是61毫升青春期发育迅速,对新血液的需求急剧增加,青春期的每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兴宁市体育局欢迎您
当前的位置: /
体育锻炼者的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
第一节体育锻炼者的心理特点
一、中年人的心理特点
(一)中年期的心理特点
1.稳定性。中年的体力、智力和性格特征趋于平稳,但中年后期有的方面如何力逐渐衰退。
2.出成果。中年是工作进展、事业成功的主要阶段。人到中年,其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善于联想、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3.紧张性。中年面临着许多家庭、社会、事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从家庭看,上有老、下有小,有处理父母、夫妻、子女等诸多关系,要担负繁重的家务和教育子女的工作。人工作看,任务与责任加重,原来的同事、同学,在职务上相互间出现了差距。除了这些来自家庭、社会、事业的问题和矛盾以外,中年人自身的特点也能引起矛盾。例如,稳定性的特点使得中年人的适应能力下降,包括情绪适应问题、体力适应问题等都会出现。
(二)中年人心理特点的发展变化
1.尊重智慧与尊重体力。人一进入中年期就再现出现体力下降的征兆,反过来,人一经验却丰富起来。因此,刚到中年的人们,不是依靠体力而是依靠聪明来适应新的情况。度过充实的中年期的人们,把以前的自我价值序列冷静地倒转过来,采取不是先用"手",而是先用"脑"的顺序。
2.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性的人际关系。伴随着性方面的弱化,不把异性作为性的对象而是作为朋友来对待,发展新的、具有深度的人际关系的新机会就要到来。
3.情绪的柔和性与情绪的贫乏。一进入中年阶段,在情绪上保持柔和性是非常困难的,对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类的活动表现出有举并参与其中的力量已涉于危机。
4.精神上的柔和性与精神上的僵化。普通人在中年期时,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待事物的稳定的方法和态度,容易固守自己的意见和行为,对新的思想情示闭锁的倾向。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保持精神上的柔和性,努力从各种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继续维持精神上的开放性,对中年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三)中年人的心理社会问题
1.生理的变化与外貌的改变。中年期的生理变化十分明显,包括骨质逐渐变硬,60岁以后逐渐变脆;关节逐渐僵硬、韧带和肌腱亦不灵活;肌肉逐渐松马;脂肪组织逐步增加或养活易发胖,而有些消瘦的则可能更加消瘦;皮肤失去弹性,变得过敏形成皱纹,很容易粗糙开裂;头发变得稀少、干枯、发灰,不少男人开始秃项,因而有些中年人会为个人魅力的逐渐消失而不断滋生焦虑与烦恼。
2.情绪和适应性与情绪和贫瘠。中年期情绪的适应特别重要,因为这一时期许多人际间的(如亲戚、朋友)关系减弱,如儿女离家。同时中年人不易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不易变换工作,不易改变生活方工,因而在情绪上往往显得贫瘠。这种贫瘠易转变为抑郁。
3.智力与体力关系的协调。中年问题专家佩克曾将人分为两类,一类以体力为主要方式适应生活,另一类以智慧或者说以智能的发挥来适应生活。他认为,当人到了中年后期,那些以体力为主要方式适应生活的人,由于体力的衰退可能产生自我价值丧失感,变得抑郁。因此,这些人要注意智能的使用和发挥。
4.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中年期的人际关系是最复杂的,例如,与上下级、同事的关系,原来的同事现在变成上级或下级,该如何处理?这些常常是令中年人头痛的事,处理不好会影响情绪健康。
5.家庭问题的处理。中年人要协调好与夫妻双方父母、配偶、子女等诸方面的关系,要考虑家庭经济的收支情况,要注意夫妻感情的延续性、夫妻性生活的协调性以及子女的成材教育等问题,因此,家庭负担是极其繁重的。
6.工作的压力。人到中年,工作的压力主要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随着经验的增长和能力的体现,中年人常有机会升迁,这样,作为个人工作的职责了就无可避免地逐渐加重。为了工作,他/她不得不加班加点,频繁外出,参加更多的会议和社会活动,结果,作为夫妻的某一方可能会因家庭私生活被另一方冷漠而恼怒。另一方面,夫妻若是双职工,那么在照料孩子及夫妇感情交流方面就可能会感到时间更为紧迫。
(四)中年人体育锻炼的心理指导
综上所述,在启发、组织和指导中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时,要特别强调:
1.体育锻炼活动是保持青春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辅助性手段。尽管工作、家庭负担繁重,也应挤出时间,参加锻炼。锻炼比不锻炼好,系统锻炼比非系统锻炼好。
2.如果能够动员家庭其他成员如妻子、丈夫、子女孩子共同参加锻炼,则不仅个人的身心受益,还可使体育锻炼活动成为加强家庭联系的重要纽带,增加家庭生活的乐趣。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一)老年期的心理特点
1.机能衰退。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分析,老年人的某些神经生理系统的机能逐渐衰退,例如:听力减弱,视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特别是记不住琐碎小事。但是判断力却随着经验的丰富而提高,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管岁月如何增加,对生活的基本乐趣、欲望和需要仍然存在,仍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
2.骄傲与自卑心理。由于阅历丰富,老年人心理活动的重点逐渐倾向于"现在"过和"过去",骄傲的老年人会目空一切,脾气暴躁。他们常常以辉煌的过去作为话题,但对于未来情况因没有肯定的把握,反而变得得过且过,在众多的情况下表现出沮丧、焦虑和不满。
3.多颖和嫉妒。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逐渐丧失中年期的性格,有点"退化",表现出多颖和嫉妒,例如,有的担心子女图财害命,看到他人生病而联想到自己。老年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和照顾。
4.孤立、抑郁和空虚。由于退休养闲,不能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体现自己的才能与价值,减少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得不到过去工作中体验到的尊重,加之同龄亲友、同事、配偶相继去世,因此,老年人可能会慢慢地产生失落感、无助感、孤独感和空虚感。
(二)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社会角色变化导致的心理不适。工作,是一个有服务于社会并从中获取自身生活报酬的手段,对多数人来说,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与他的社会地位、人际交往,与他的尊严与卑屈、愉快与烦恼密切相关。因此,退休给许多老人带来不适。
2.家庭关系导致的心理不适。退休后,老人的主要生活范围是家庭,因此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对老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影响极大。老人所面临的主要家庭关系有:夫妻关系、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祖孙之间的关系。
3.衰老、疾病现心理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下降,听觉迟钝,动作反应迟缓,与社会接触减少,这些变化都可能引起老人情绪上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
(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心理指导
上述情况提示我们,在启发、组织和指导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时应特别注意。
1.尽量鼓励老年人参加集体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集本活动可以弥补退休生活的时间空白和社交空白,减少退休后产生的失落感、无助感、孤独感和空虚感。
2.要使老年人了解,体育锻炼活动不但可减缓生理功能衰退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体育锻炼活动可使他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和对生活的欲望。
、妇女的心理特点
妇女的个性与行为特点
1.攻击性。也许攻击性是性别心理差异最为常见的方面,无论是身体性攻击方面还是在言语性攻击方面,男性均比女性更富于攻击性。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攻击性越强的项目,男子参与的比例也越高,如足球、拳击。
关于造成攻击性差异的原因,先天本能论和后天养成论有过激烈的争辩。后天养成论把这种性别差异归于男子体魄高大、肌肉发达以及男女两性激素睾丸酮的分泌水平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社会文化因素也可能是产生攻击性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2.支配。一般来说,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的支配欲或支配感。支配行为具体表现在能够自我决定,有主见,交通规则决果断,试图左右他人等。和攻击性有所不同的是,支配在成年人的交往中有更重要的作用,支配权是一个人地位与身份的重要标志。在支配行为上的性别差异也许正好反映了男女的地位不同,或许这本身就是男女社会地位不同造成的。
3.自信。许多研究发现,男性自信心高而女性自信心底。这种性别差异在幼儿期就开始出现。尽管一般来说在自信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对这一通常的结论需要考虑以下一些条件限制对于妇女认为是适合女人做的事情,她们的自我评价并不低;给予妇女成就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会影响她们的自信心。如果能够公正地评价妇女的工作并给予她们能力方面的积极鼓励,那么她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并不亚与男子;在存在社会参照的情况下,妇女的自我评价往往较低,但如果妇女单独工作或者在她们无法把自己的成绩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场合,她们的自我评价一般并不低。
4.活动性。绝大多数研究表明,男孩的活动性或活泼性高于女孩,而且,80%-85%的活动过度儿童是男孩。或许这是由于在身本发育上女孩比男孩捷足先登,这种早熟意味着女孩对活动有更强的控制能力。
5.焦虑。大多数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显得胆小,怯懦、多虑。但需要指出,发现存在焦虑程度性别差异的研究大多是以被试的自我报告为依据的,而建立观察基础上的研究则往往没有发现性别差异。不能否认存在这种可能:在经历了同样程度的胆怯和焦虑之后,女性比男性更乐意或更容易承认自己的胆怯和焦虑,以自我报告为基础的研究,发现的实际上并不是焦虑体验上原性别差异,而是自我报告出真实情况的性别差异。这可能是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造成的,它常常是妇女描绘成胆怯、多虑的,而把男性描绘成英勇无畏的。这使得妇女勇于承认自己的真实感,而使男性遮遮掩掩,羞于面对胆怯和焦虑的现实。
6.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他人正感受着情绪,即将自己置于他人的情绪空间之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移情作用,女性的含性脉脉和男性的冷酷无情似乎是相当稳固的社会刻板印象。女性容易产生移情作用可能与她们喜好体验损害他人的负疚心理、设向处地考虑他人的境遇有关。移情作用是人类美好感情的精品,它使人们产生利他行为,而女性尤其表现出富有同情心。
7.影响。研究表明,女性并不比男性更容易被说服或更容易遵从。唯一的例外的是团体压力对遵从影响程度的研究,在这类研究中,女性表现出较高的遵从反应,但这也可能是女性所具有的力图维持团体成员之间相互融洽的天然本性的直接反映。
8.交际。人们通常以为,妇女比男子爱交际,但是,并无研究证据支持这种看法。在儿童时期,对于社会性的强化,男孩和女孩似乎是同样敏感的。男女在与同伴进行交往花费的时间上似乎并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在某些年龄阶段,男孩与朋友交往所用的时间实际上更多。但是社会交往的方式似乎有所不同:男孩们往往成群结伙聚在一起,而女孩们而大多采取在三三两两的交往方式。
(二)妇女体育锻炼的心理指导
综上所述,男女的行为和个性在有些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如攻击性与自信心,在有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如活动性、焦虑和移情,在有些方面则没有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的证据,如影响和交际。对于性别差异的社会刻板现象,有些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如攻击性,的确是男性高于女性,有些则没有得到研究结果的支持,如智力,男性并不优于女性。这些情况提示我们:
1.在指导社会体育活动时,要注意妇女的心理特点,如应更多地应用积极语言鼓励妇女的进步和肯定妇女的能力,以提高她们的自信心。
2.要注意社会刻板印象和实际情况的不一致性,不要仅仅根据社会刻板印象而不恰当地
"制造"妇女的短处。
3.即要注意不同性别在心理方面的差异性,也要考虑不同性别在心理方面的相似性(如智力、诚实等个性特征),后者的重要性可能并不亚于前者。
第二节,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因素
一、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一)动机的基本涵义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的基本含义是:能够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并使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由上述定义可见动机是一个内在过程。行为(如体育锻炼等)是这个内在过程的结果。
动机和行为既可以由需要引起,也可以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两者共同影响的结果。例如,某人之所以参加体育锻炼,既可能是由于他/她自身健康的需要,也可能是因为周围的同龄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从事着健身活动,还可能是由于上述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应当注意的是,自身需要是内因,环境因素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般说来,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人的行为。
虽然,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用用已广为人知,但令人担忧的是需要锻炼却"坐"而待"动"者大有人在。一项结果表明:年间有58%的美国人不参加锻炼;10-25%的美国人有轻度或中度的抑郁和焦虑;而且50%的锻炼者半年之内退出锻炼。对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调查所发现的严峻事实也迫使人们使们们更急切地了解能加、坚持或退出体育锻炼的原因。
研究体育锻炼的动机,有助于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人为什么要锻炼?""为什么有人坚持而有人退出锻炼?""哪些因素影响人们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哪些人容易形成锻炼的习惯?"等等。
(二)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如图6-1所示,参加身体活动的原因至少包括6个方面:
1.为丰富社会经验而锻炼。参加锻炼可以满足某些锻炼者的社会需要:许多锻炼项目可以使人结交新朋友或维持现存的友谊关系。
2.为强身健体而锻炼。参加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3.为消遣和寻求刺激而锻炼。参加具有冒险或高速度的运动项目如登山、跳伞、滑雪等可使一些人体验到菲大的刺激和快感。
4.为丰富审美经验而锻炼。许多人参加锻炼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如雅致的美、匀称的美或其他艺术标准。这些人热衷于花样游泳、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
5.为精神发泄而锻炼。许多人参加锻炼是为了排除情绪上的紧张和压抑。
6.为磨练意志而锻炼。许多人自愿参加长时间的、紧张的甚至十分艰苦的锻炼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如参加马拉松、攀岩或田径十项全能训练者多属此类。
图6-1身体锻炼活动原因的理论模型
虽然许多关于体育锻炼的动机的研究都以上述理理论模型为出发点,但研究的结论却各有差异、不尽相同。不过,这一理论模型仍有助于我们理解体育锻炼的功机。
结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身体锻炼的基本动机绝大部分都可以概括为强身健体、完善外部形象、寻求乐趣、增加社会经验以及促进心理健康等5大因素。应当注意的是,这5大因素之间彼此联系,交互作用,不能孤立看待。例如,控制体重对强身健体完善外部形象具有积极影响,它还可能影响锻炼者的个人感受。还应看到,大多数人参加体育锻炼绝非只有一个动机,而这些动机又会随时变化。
二、影响坚持体育锻炼的因素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自然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如图6-2所示。它包括4个阶段即不锻炼阶段、开始锻炼阶段、坚持锻炼或退出锻炼阶段、恢复锻炼阶段。其中T1代表从第1到第2阶段的转化,T2代表从第2到第3阶段的转化,T3指从第3到第4阶段的转化。目前学者们对T1、T2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T3的研究尚不多见。现就此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图6-2自然锻炼的原因
(一)不参加锻炼的原因
了解不能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对于体育锻炼指导者引导人们参加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些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总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参加体育活动,这些"理由"不外乎就是"没时间"、"疲劳"、"体育设施不完备"、"缺乏健康知识"或"意志力"等等。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锻炼障碍并采用创造性的方法帮助人们克服这些障碍。下面对不锻炼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1.关于"没时间",许多人抱抱怨工作忙、家务负担重&&,总之"忙"是他们无法参加锻炼的理由。然而"没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是一种个人感觉而已。几乎没有人忙得连休息一下活动活动的时间也抽不出来。国家领导人尚能抽出时间锻炼身体,其他人也一定能够有日常锻炼的时间。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人们能有时间看电视、电影、读报纸,流连于酒吧或其它娱乐场院所,却没有时间锻炼,这是说不通的。
实际上,人喜欢做自己感到有乐趣的事。中极引这些人参加体育锻炼,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因人制宜地安排有乐趣的体育项目并力求使人人满意。
2.关于"疲劳""太累了",是另一个不锻炼的"现由"。其实我们所感到的疲劳通常是心理上的疲劳而不是生理的疲劳。每天工作一结束就想"瘫"倒在电视机前,这是一种情绪依赖。因此,必须想方设法让这些人体会到锻炼对端正劳的康复作用。如活泼轻快的散步、两局网球赛或者骑骑自行车等,会比看几个小时的电视更有利于消除疲劳。当然,选择有乐趣运动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更有利于鼓励人们参加有规律的锻炼活动。
3.关于"体育设施不完备",许多人抱怨自己不能参加锻炼是因为缺乏健全的设备或设施。当然,方便、健全的设施的确有助于吸引人们参加锻炼,我国目前大众体育设施也的确落后。然而,如果有锻炼的迫切需求,就不难发现有许多设施可以很好地利用。如散步、骑自行车、慢跑或在自己的房屋附近任意活动都是健身的有效方法,不一定非在有多么完备的锻炼设施。有了"完备"的设施就一定能坚持锻炼吗?事实未必如此。公共体育设施也是为大家共同使用而设立的,如果让一个人独占某一锻炼设施,他/她自己也会感到无聊的。
4.关于"缺乏健康知识",许多人不锻炼是由于不知道选择什么锻炼项目或应该怎样掌握练习进度,这是知识问题,也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大力宣传锻炼知识和健身方法,并鼓励人们主动自觉地学习和积累科学健身的知识。全社会都应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
5.关于"缺乏意志力",意志力一般是指个体控制自己行为的个性特征或精神力量。自认为缺乏意志力的人,多是那些曾多次试图锻炼但屡遭失败的人。他们相信意志力是天生的,而这种想法对于锻炼习惯的形成确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由于缺乏意思力的感觉往往又伴随着较低的自尊心,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循循善诱,劝说这些人再次尝试着参加锻炼。同时,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必须使他们清楚哪些是影锻炼地为的因素并设法改变这些因素。
(二)退出锻炼的原因
许多锻炼指导员发现,让人们参加一次体育活动并不困难,而吸引人们长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就难多了。一项研究追踪调查了42名男性和34名女性在32周内参加某一锻炼活动的情况,并绘制了坚持性曲线,该曲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坚持锻炼的人数越来越多(图6-3)。由此我们们自然而然地会考虑这样的问题:退出锻炼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坚持体育锻炼的因素是什么?
如果将"曾经参加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由于各种原因停止锻炼"定义为"退出锻炼",那么退出锻炼的原因的什么呢?一项对健康人退出锻炼原因的调查总结了6个方面的原因(表6-1)。
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许多人认为自己参加锻炼时间过长影响了工作和家务;家庭成员生病;缺乏锻炼兴趣;去健身中心在时间和金钱上花费过多。这些也是他们退出锻炼的原因。
图6-3体育锻炼坚持性曲线(男42人,女34人)
表6-1健康人退出锻炼的原因
值得重视的是,大多数退出体育锻炼的人当初开始锻炼时都有2至4个基本目标,他们希望通过锻炼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显然,未实现预期目标的人达到了锻炼目的的人更容易退出锻炼。研究表明,6个月内92%的未害目标者退出了锻炼,而60%实现了既定目标的人继续锻炼。这一结果说明为每个人正确设置锻炼目标并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对于减少锻炼退出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影响坚持锻炼的因素
1.早期锻炼史。许多研究表明:学生时期曾是运动员的人,幼年时期曾因锻炼获得过家长鼓励的人,在学校曾上过体育课或受过健康教育的人,比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更容易参加锻炼。可见早期锻炼经历对于人们从事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增加成人锻炼人口,必须从儿童和青少年抓起,增加其锻炼经历并培养其活动的乐趣。
2.闲暇时间的动与静。研究表明,在休闲时间内喜欢安静的人比好动的人更容易退出锻炼。
3.现有健康水平。虽然绝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发现现有健康水平与坚持锻炼之间的关系,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坚持锻炼者往往不如退出锻炼者健康,而且这些人也往往比身强力壮者更容易选择锻炼作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
4.吸烟与不吸烟。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容易退出体育锻炼。一项研究表明:吸烟者往往比不吸烟者更容易在参加锻炼的头几周之内就退出,而且是不吸烟者退出锻炼人数的2.46倍。
5.其它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经济收入、职业特点、个性特征、态度等等,都有可能成为锻炼的影响因素。
上述每一因素可能并不足以独立影响人们坚持锻炼的行为。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坚持体育锻炼的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节心理健康及影响的因素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化使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解释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心身医学的发展使人们不断明确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特别是造成人类死亡病因的前三种最重要的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重要影响,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情绪因素、个性特片、生活事件等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种种生活事件,如工作长期超负荷、人际关系冲突、意外事故和挫折等作为社会心理应激刺激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生理心理疾患。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无天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和集体中能融为一体,既能在与挚友同聚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时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三)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寻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纪想与奢望之中。同时,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能妥善处理。
(四)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人生是重负。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有效。
(五)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矣,败不馁,谦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南非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
(六)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够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合理的,待的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七)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智力正常是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持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遣传因素。一个人作为整体(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现遗传因素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份等都爱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统计调查表明,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具有血缘关系从运到近而患病率也由氏到高的趋向。
2.病菌、病毒感染。脑梅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就是由于病菌、病毒损害了神经系统组织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的。
3.大脑的外伤或化学中毒。因摔伤、碰伤或战争时的战伤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导致心理障碍如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有害的有机与无机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内,可以毒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心理障碍,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以及某些药物中毒等。
4.严重疾病。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可成为心理障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导致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而在机能缺失时,在儿童可引起智力发育迟滞,在成人则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过程的迟钝,不仅智力受到损害,而且性格上还会变得幼稚、保守和狭隘。
(二)心理社会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复杂的,主要有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心理冲突和浪人格等。
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对个本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对个本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对患有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4种神经症的个本进行的早期家庭关系调查表明,这4种病的人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度保护。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变动,如结婚、升学、求职、亲人亡故等。由于生活事件的增加而产生的应激体验与各种各样的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有着明显的联系。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溃疡、癌症、神经症、事故、本育活动中的损伤以及学习成绩的下降等都与生活事件的明显增加有密切关系。
3.心理冲突。我们几乎天天都面临很多选择。作出选择意味着选择什么,同时又必须丢掉什么。选择情境造成的心理冲突常常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如果一个人对某人不满,但又不想得罪对方,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就使自己处于心理冲突之中。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攻击情绪,就会对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4.特殊人格。某些特殊人格牲往往成为导致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的一种内在原因。例如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人格牲为强迫性要格,具体表现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容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再如,与癔病相联系的特殊人格特征是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耽于幻想,自我中心和爱自我表现等。
第四节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心身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
心身疾病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病程的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呈现躯体症状的躯本疾病。确定心身疾病的标准是:心理上有意外的环境刺激,在时间上与某种躯本着主况的发生或加剧有联系;躯体状况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或有已知的病理心理过程;这种状况不是由于躯体疾病所引起的。
(一)冠心病与社会心理因素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可以引起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和沮丧的心理刺激,都可以作为"扳机",促使冠心病的发生或复发,有调查发现,在事业中经历过4次或更多的挫折的人,比未受过重大挫折的人,冠心病的患病率高4倍。
冠心病与性格行为特征也有很大关系。具有A型性格特征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高。A型性格特征是:有雄心壮志,喜欢竞争,为取得成绩而努力奋斗;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容易激动;有时间紧迫感,行动匆忙;对人有敌意。与此相反的性格叫B型性格,其特征包括:不争强好胜,随遇而安,做事不慌不忙。研究表明,A型性格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B型性格的2倍,心脏病复发率是B型性格者的5倍。A型行为对冠心病的作用超过年龄、血压、血脂和吸烟等因素,是一种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二)原发性高血压与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环境引起的心理紧张刺激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运动实验发现,将大鼠置于十分拥挤和相互竞争的"社会心理"环境中(例如让大鼠在取食时遭受电击或经过一场撕打而造成应激状态)那么动物可因此患上高血城市。流行病学的调查也发现,社会不安、混乱和分裂、躯体损害、暴力、婚姻不和等都能导致高血压端正。职业上精神高度紧张的人们,如航空调度、警察、消防队员、司机等,常罹患高血压。此外,高血压与A型行为也有一定关系。
关于社会心理因素如何引起高血压的学说很多,一般认为,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其它内分泌激素等参与外,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由于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不良刺激引起长时间的、强烈的和反复的精神紧张、焦虑、忧愁和烦恼,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紊乱,不能对皮层下中枢进行正常的控制。当皮层下缩血管中枢形成优势灶时,会起起全身小动脉痉挛,从而使血升高。
(三)癌症与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经济、职业、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紧张和人格特征与癌症有密切关系。亲人亡故、遗弃、隔离、人际关系矛盾、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冲击、突然失去安全保障等原因,可以通过所造成的心理紧张,促使癌症的发生。我国有人调查过癌症患者的社会心理状态,发现发病前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者为76%,而一般内科病人只有32%。以爱精神刺激的强度来比较,癌症患者受到的精神刺激强度比一般病人要强。
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癌症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心理紧张产生的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心理紧张可促使肿瘤发展,如小鼠在紧张环境下皮质类固醇增多,T细胞减少,胸腺退化,参与免疫的淋巴系统缩小。也有研究表明,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生活,社会福利的保证,圣定的信仰等再加上防止致癌物的措施,可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四)溃疡病与社会心理因素
消化性溃疡和紧张刺激的关系十分密切。用鼠做电击实验,发现反复突然受击的鼠所患消化性溃疡比预先知道要受电击的的鼠要重,而同期未受电击的鼠则无溃疡发生。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第二次世界大点时,由于战局紧张,德国士兵中曾有整个连队突然患应急性胃溃疡的情况。一家医院的调查表明,因心理刺激而引起情绪不好致病的达74%。
一般认为,溃疡病的社会心理机制是: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如焦虑、痛苦、愤怒、羞辱和负罪感等情绪,可通过大脑胩层下中枢丘脑下部,改变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迷走神经异常兴奋时,会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促使胃酸持续增而而发生消化性溃疡。同时,人处于情绪激动和紧张状态时,通过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具有兴奋胃酸,促使胃蛋白酶分泌和抑制胃黏膜分泌的作用,可以增强对迷走神经冲动和胃泌素等刺激的反应,从而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五)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肺及呼吸道黏膜肿胀、痉挛变窄而造成的呼吸困难。其病因有三:应变性过敏源、感染和心理因素。情绪紧张可引起支气管收缩。当发怒时,迷走神经兴奋,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气流阻力。由于支气管平滑肌不仅有与迷走神经介质结合的M型胆碱能受体,还有&型肾上腺素能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介质与&受体结合,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若交感社经作用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则引起支气管哮喘.
综上所述,各种心身疾病都以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为透因.目前,对心身疾病病因的研究倾向于采取多元化路线,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对心身疾端正的防治也倾向于应用综合性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调节和体育锻炼等。
二、体育锻炼对心身疾病和心理健康作用
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关态和个性特征的作用,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长期体育锻炼和一次性运动活动效果的比较上。长期体育锻炼是指每天都进行的锻炼活动,且这种锻炼锻炼活动持续很长时期。用于研究的长期体育锻炼安排一般都持续10-12个月。一次性运动活动是指持续时间为30分钟左右的运动活动。有研究报告,又一次自行车功率计的练习就使健康和不太健康的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但是,这种一次性运动活动没有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作用。必须定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维持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
(一)长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有氧练习(连续有节奏的运动)和力量&、灵活性练习均可改善中年健康男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趣的是,尽管有氧练习组提高了最大吸氧量15%,而力量、灵活性练习组没有提高,但都改善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研究表明,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和长期进行渐进性放松练习(全身各部位依次先紧张再放松的放松方法)均可降低工作城市力较大的妇女的焦虑水平并提高她们的自定效能(一个对自己参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有的信心和期望,即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在能力的认识)。另外,长期进行游泳、健美、击剑等练习,也可以发展积极情绪。
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进行长期体育锻炼会有上述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效益,那么,对于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来说,这种效益就会更加明显。因为我们要期待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过长期体育锻炼大幅度地改变其心理健康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心理健康的人在体育锻炼之前抑郁、焦虑程度就较低。这样,体育锻炼进一步降低其抑郁、焦虑程度的可能性自然就小一些。而有心理疾患的人如果抑郁、焦虑水平很高,通过长期体育锻炼显著改善心理状态的可能性应当较大。有一项研究表明,进行8周的体育锻炼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另有研究表明,进行有氧练习的学生。其心境状况改善的程度经控制组大,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其心理状态改善的程度最为明显,这提示体育锻炼可能对有心理急疾患的人具有更明显的效益。
(二)体育锻炼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作用
焦虑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两种最常见的情绪困扰。下面我们将介绍90年代以后发表的两项重要的元分析(不同研究结果的统计性总结)结果和一项文献综述研究结果。
1.1990年,诺瑟等人(North,McCullagh&Tran,1990)对1969年至1989年间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
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这种作用在需要得到特殊心理照顾的被试者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即他们的抑郁通过体育锻炼得到了最大程度改善;体育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长期的、稳定的),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短期的、波动的);体育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多少周)和频率(每周多少次)与抑郁的降低程度有关;体育锻炼比放松放松练习和其它愉快活动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
2.1991年,彼特鲁茨罗等人(Petruzzello et al,1991)对1960年至1989年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锻炼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
运动活动量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渐进性放松练习同体育锻炼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波动的、暂时的焦虑状态);体育锻炼比渐进性放松能更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长期的、稳定的焦虑倾向);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物质焦虑。
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一般是对抑郁的控制作用同时产生的,但可能存在一点不同,这就是无氧练习可有效地降低抑郁,却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
3.1992年,拉方丹等人(LaFontaine et al,1992)对1985年至1990年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且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其结果同诺瑟等人1990年的研究和彼特茨罗等人1991年的研究结果相似: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性的劝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也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总的来说,系统的体育锻炼不但对生理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心理健康也具有至少是同样重要的作用。
本讲思考题:
①不同体育锻炼者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②什么是动机?为什么要了解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动机问题?
③如何对妇女的体育锻炼进行心理指导?
④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⑤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⑥影响心理健康因素有哪些?
⑦体育锻炼对心身疾病有哪些促进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的生理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