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打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爱好和习惯,是不是会给孩子增加很多意识呢?经常读好书的孩子是学不坏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他们从书中就会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
  经常读好书的孩子学不坏
  总有父母问我:&到底应该培养孩子哪些兴趣爱好呢?&的确,兴趣爱好的范围太广了,种类太多了,到底哪一个好呢?我在前面第二章已经讲过了培养孩子兴趣的原则:符合孩子天性的就好,尊重孩子意愿的就好,父母不急功近利就好。
  但是,我在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个爱好,阅读!阅读本身既是一种爱好,又是现代社会做任何事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它看似平常,却是构筑孩子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阅读可以使孩子更智慧,帮助他们更加了解自我,了解人性,了解身处的这个世界。
  阅读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呢?简单地说,要判断一个人是怎样的人,看他读的书和身边的朋友就知道了,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是大量阅读的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墙根的这句名言正印证了我国古人所云:&学皆成性。&因此,父母一定要慎重对待阅读这件事,让孩子广读书,读好书,在家中创造浓浓的书香气,从小熏陶孩子的书卷气,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经常读好书的孩子是学不坏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他们从书中就会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寂寞,因为书是益友、是知己,是深人人心的慰藉。如果孩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就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培养阅读习惯越早越好
  父母无疑应该是孩子读书的引路人。阅读越早越好。新加坡等国家倡导父母在孩子18个月时即要开始为孩子朗读。
  儿童文学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说:&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科学研究发现,5岁以前经常听父母讲故事的孩子,阅读技巧更趋完善;而3岁左右能轻松阅读简单书籍的孩子,终其一生都会有读书欲。
  14岁之前的阅读体验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专门的阅读区域,要完成阅读这项工作,需要左右脑好几个&部门&协同运转才能够实现。
  过了14岁才开始训练它们&合作&,不仅比较难实现,而且因为已经错过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阅读的教育作用也会被打折扣。
《如何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摘要:家久,诗书继世长,他们从书中就会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 经常读好书的孩子学不坏 总有父母问我:到底应该培养孩子哪些兴趣爱好呢?的确,兴趣爱好的范围太广了,种类太多了,到底哪一个好呢?我在前面第二章已经讲过...: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_子夜原创-天心阅读文化网
8:30~18:00
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推广人:天心阅读文化网
阅读(2306)
&一、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总之,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就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个问题,阅读推广人希望从认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以及了解孩子阅读的各个关键期来找到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方向。&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因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不一样,阅读推广人建议:学龄前的儿童,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字大一点,书薄一点。因为孩子小,不会选书,所以家长要帮着孩子参谋着选书。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发现孩子不爱看,就以为孩子不喜欢看课外书,诸不知有时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长选的书不适合孩子看,二是选的书难度高于孩子的阅读水平。阅读推广人提醒的家长们,替学龄前的儿童选书时要注意两点:1、最好是图文并茂的,图多对开发孩子右脑有好处。可以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像,对孩子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有好处。2、书尽量选簿一点的,最好是一本书里只有一两个故事的,这样孩子很快能读完一本,内心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还会想读。如果家长为了省钱,给孩子买那种少图的、故事多的,很厚的书,孩子就会丧失读书的兴趣。&三、别错过孩子的阅读关键期1935年,奥地利著名的生态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洛伦兹经过发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像小鸭、小鹅这类动物,总是喜欢在破壳的前两天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比如:第一次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第一次见到的是人,就追人,以为人就是自己的妈妈。并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如果在这一两天内,将它与母鹅或人分开,那么过后,母鹅或人与小鹅再怎么接触,它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这是由大脑的结构决定的。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印刻现象&,把小鹅的这个时期,叫关键期。再比如小羊刚出生后的几天不在妈妈身边,以后它就不再合群而总是乱跑。如果小鸟出生后的头几周不在鸟群生活,它将永远不能唱出动听的&歌声&。有一个印度男孩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狼叼去哺养,8岁时才被人从狼窝中救出来。由于多年来与狼生活在一起,错过了学习语言、行走、运动等关键期,她不会走,不会用手拿东西,只会爬。她的习性是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午夜嚎叫,只会用嘴叼吃生肉。人们努力教育她去掉狼性,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一个简单的站立她学了2年时间,走路学了6年时间。17岁临死时才学会了十几个单词,智力仅相当于4岁的孩子。我国&猪孩&王显凤从小被继父遗弃在猪圈中吃猪奶长大。她学会了在猪槽中抢食、啃草根树皮、扒土、蹭痒。一直到8岁才被人发现,,救出来后,发现她不会说话、穿衣、吃饭,跟猪的习性一样,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她教育、训练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狼孩&、&猪孩&都是从8岁被人发现、解救,再由专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矫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没能使她们恢复&人性&,她们落下了&弱智&的终身残疾,原因就是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经过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计划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功能先发育,哪些功能后发育。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哪些大脑功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与此相反还有一个例子:二战时,一名叫横井庄一的日本士兵,在东南亚大森林里迷了路。他只好独自一人,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可是获救后,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复了原来的能力,原因就在于,在他的成年之前,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那些&关键期&。做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应该认识关键期,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错失了&关键期&去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四、孩子有哪些阅读关键期?1、感官关键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让孩子聆听、触摸、观察、尝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增长智慧。2、形象视学发展的关键期(4岁以前):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这时候的孩子,一般喜欢&上公园&、&出去玩&,这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室外自然风光、鲜明的画面。这时,除了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内的时候,还要给他多看图画书、动画片,开阔孩子的视野。3、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5岁):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一定不要错过3~5岁的音乐智能关键期,可以让孩子多听听古今中外名曲,多参加音乐活动。4、语言关键期(3~6岁):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5、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3-12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段时期,再开始学外语,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学好。6、秩序关键期(2-6岁):2岁到6岁是教孩子知晓、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应逐渐引导孩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多与别的孩子交朋友。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训练他们养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后适应社会规范。7、想像力关键期(2-8岁):这个时期,家长要让幼儿多听孩子喜欢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多看图画,多看动画片、科幻片,识字后多读书。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可以让孩子看画编故事,或续故事,或与家长轮流讲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8、文化敏感期(小学1-4年级):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而到了6-9岁,即在我国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而对学校的课程,感觉&吃不饱&。父母可以在他兴趣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包括对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资源,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这个时候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可能孩子这方面的渴求会转向其他方面,比如捣乱、多动等。许多聪明孩子在课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等等毛病,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9、黄金阅读期(8-14岁):5岁左右,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这是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最佳阅读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这个时期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主要在8~14岁,具体依据每个人的教育环境、个性喜好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根据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中国教育升学考试制度,一个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基础、阅读兴趣的大量阅读,在10~14岁(即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不到五年的时间。由于教育条件和个体条件的不同,这个时间有的人长一些,有的人短一些。因为四年级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可以进行文字书籍的阅读;而到了初二下学期,各学校又为了中考普遍增加了师生的学习时间、习题数量,没有时间阅读,到了大学阶段,又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英语考级、教研、就业、实习打工压力,也没有时间集中阅读。因此,在10-14岁四年多的时间里,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阅读期,那么,今后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那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突击补课,将很难奏效。&&
游客:让孩子感觉阅读轻松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子馨:爱阅读的孩子不一定会幸福,但不阅读的孩子一定不会幸福。
相关文章阅读
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梁盈琴发起“阅读点灯,改变人生”万人行动计划,向社会招募阅读点灯人点亮孩子的阅读之灯,同时在贫困山区...
孩子的福祉在于整个社会的人性进步,不管多么起劲地去教育和引导孩子,真正让孩子能够得到幸福保证的是社会...
“乍一看到这小子,还以为是家里人上传了我小时候的照片(左下角黑白的照片就是马云小时候的照片),这英武...
新晋美国总统特普朗,逆袭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消息一出,虽然已是深夜,但是美国那边已经炸了,今晚...
阅读导读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