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景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改"飞来"为"纷纷",为什么

力顶王安石变法的蔡京,为什么被称为&奸臣“?
北宋宰相、大书法家蔡京,究竟是忠还是奸呢?下面我们就用历史资料和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来进行分析与评价吧!
一、文献记载: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北宋熙宁三年进士,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曾经出使辽邦,还朝后拜为中书舍人。与其弟蔡卞同掌书命,朝廷荣之。后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从上面一段文字可以看出:蔡京具有真才实学。年轻时考取进士,从地方官逐步升迁,行政、外交都干过。不是靠裙带关系当的官,也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全凭他自己的能力与才干。
二、蔡京是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元老”,先后四任宰相,长达十七年之久。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变法顺利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一面世。解决了北宋面临的种种危机。新法推行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政府收入有所增加。
三、他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促进了农业生产,造福四方百姓。
四、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章惇为相。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户部尚书。《重刊兴化府志》说:“章惇复变役法,置司讲议,久不决”。蔡京见状,主动上前积极配合,帮章解决问题。“京谓惇曰:‘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然之,雇役遂定差雇两法。十年间,京再莅其事,成于反掌,两人相依以济”。
这一记载说明,蔡京对王安石的新法很有研究,对王安石本人也十分敬仰。在王去世八年后,蔡京仍继续宣传和介绍他新法,使王安石的遗志有人继承与发扬。现在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态度,为什么单独贬低蔡京呢?
五、蔡京当政时期,社会救助制度推行力度之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他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后来的元、明、清三代之上。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如此造福社会,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怎么能说成奸官呢?
种种善政,足以说明:蔡京忠于大宋王朝,锐意进取,改革弊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造福百姓;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关心黎民疾苦,政绩卓著。连任三朝元老,四任宰相的大政治家。历史上有谁能比呢?
另外,还可以举出一些旁证材料;例如:蔡京四辅国时期(年)有个叫孟元老的人,崇宁二年(1103)到了东京,1127年南迁,寓居东京24年。孟离开后,念念不忘昔日东京繁荣景象,后来写了一本《梦华录》。在《序》中说:“(东京)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在12世纪初期,东京曾经是世界上一个繁荣的城市,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商业中心。在孟元老心目中,东京简直成了“世外桃源”!这种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民生安乐的一派太平盛世景象。正好是在蔡京任宰相时期,难道没有蔡京的功劳吗?
除了《梦华录》的旁证外,还有宋徽宗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世界名画也把那时的东京繁荣景象记载了下来。告诉后来人,在12世纪初期宋朝东京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最美丽的城市。
其实不仅孟元老、张择端是这样,其他人也同样喜欢过这种太平安定的日子。既然当时东京那么繁荣,“太平日久”,又刚好是在蔡京四辅国时期;所以称他为太平宰相是恰如其分的。
还有一条值得提及:蔡京不仅是个政治家,而且是个诗人和书法家。他多才多艺,诗文和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例如诗词:
送郝玄明使秦一首(题画诗)
送君不折都门柳,送君不设阳关酒。惟取西陵松树枝,与尔相看岁寒友。
词.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蔡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词.丙申岁闰元宵:
闰余三五轻寒峭,雪过晴云如扫。天仗下临蓬岛,正耐莺花绕。
华芝回荤端门道,万炬烛龙衔耀。楼上风传语笑,归似钧天觉。
词.宝鼎现?
华林芳昼,春水绿漪,金池琼苑。韶景丽,千重锦绣,万顷玻璃铺净练。长虹跨浪,非烟非雾,一簇楼台,水面竭首秋千。波舫锰,惊鱼潜鸥远。君王共乐,星列羽卫,修楔豫游水殿。凝望处,珊瑚鞭袅,天骥将军遵路款。云镜迅掉,风旗叠鼓,矫首龙舟出岸。时乘殿外,宝津楼下,见华芝回荤。三解力引雕弓,百中穿杨神武箭。长空望羽,缥缈云中落雁。九衙十里花光转,万岁声鳌扑。洛浦人归,瑶池饮散,有莺啼蝶恋。’
(按:此词牌当为《宝鼎现》,然与《词律》《词谱》不合,不知是否又一体。)
蔡京的散文写的也挺好,他著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记》一卷、《太清楼侍宴记》一卷、《延福宫曲宴记》一卷,均被南宋的王明清收入《挥尘集余话·卷一》中。有载:蔡京之孙蔡微“自云:‘当其父祖富贵鼎盛时,悉贮于隆儒亨会阁。此百分之一二焉。国祸家艰之后,散落人间,不知其几也’”。其《保和殿曲宴记》与《太清楼侍宴记》也收录于《说郛三种》第八册。以上三种已在1988年、2001年出版。
同时他还著有《宣和书谱》二十卷:该谱不著撰者姓氏,所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为四卷,次列行书为六卷,次列草书为七卷,末列分书为一卷,后附制诰。所记书家近二百,上起汉、魏,下迄赵宋。《四库全书提要》云:“宋人之书,终于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与欠!”据《福建艺文志·卷三八·史部·十方谱录类》有载:“《宣和画谱》二十卷,仙游蔡京等著。《铁琴铜剑楼书目》云:不著撰人姓名,盖当时米襄阳、蔡京等奉敕纂定者。”
尤当推崇的是:蔡京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蔡京书法颇妙,初师蔡襄、徐季海,不久弃之;改学沈传师,又厌弃;改学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为海内所崇尚。
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
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
蔡京的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蔡京忠心事君,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治国有方。三朝元老、四任宰相,长达17年之久。2他积极推行变法,实行改革,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3他关心民生,设置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等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后来的元、明、清三代之上”。因此,应当说蔡京是一个大大的好官。为什么却说他是个奸臣呢?
据《宋史》《蔡京传》记载:蔡京于崇宁元年(1102)第一次任宰相,后经二次、三次任相,于宣和二年(1120)“令致仕”,时年74岁。六年后,“再起领三省。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蔡京已是四当国,“目昏眊不能事事”,只好由儿子代写奏章,上朝面君。正是因为第四次辅国未了,后来发生了宋钦宗改弦易辙,金兵攻陷东京,打砸抢烧,掳走徽钦二帝……
这正是蔡京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他在人生暮年,“目昏眊不能事事”尚且主政,岂不出事?这不仅是他本人贪恋功名利禄的过错;朝廷用人不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因蔡京长期执政,特别是支持王安石变法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反对者视新法为洪水猛兽,把王安石说成是乱臣贼子。甚至连太皇、太后也出面反对,哭着向神宗诉说:“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把天下搞得大乱呀!”结果,神宗罢了王安石的官。蔡京作为王安石的得力干将,必然遭到诬陷与打击。嫉妒者、反对者,大有人在。
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蔡京成了被打击的主要对象。《重刊兴化府志》说: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迫蔡京等完成。“京独如约,悉改畿县差役,无一违者。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已而,台谏言蔡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政局的变化,蔡京遭受贬低。也使北宋政权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加之,小说《水浒传》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秉公而论,蔡京也与常人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他的确也有缺点错误。如史料记载:“蔡京在任时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岗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为弥补财政亏空,他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做了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在“君权至上”的时代,没有皇帝的诏命或首肯,他敢于独断专行吗?以蔡京之聪明练达,他不会干那种“冒天下之大不违”的蠢事的。而且,这些错误与他的政绩和成就相比,应当说是功大于过。客观的讲,蔡京在主政后期,已经年进耄耋,垂垂老也,即使想干的事情也力不从心了。因此,不能把过错完全归咎于蔡京一人。应当归咎于封建社会制度才对。
大家都知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政局危难之际,或者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为了摆脱自己的罪责,往往拿他的臣下作为“替罪羊”!蔡京即是此例。当他被贬官、流放和垂暮之际,那些反对派和势利者,必然会落井下石,进行诋毁与打击;加之小说、野史,不负责任的瞎编乱造,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例如,《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明明是七品县令和大家闺秀,却编成卖炊饼的瘪三与荡妇淫妇。把三朝元老、四任宰相,变法革新的大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说成是谄媚、误国的千古罪人。这是非常不公正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主、法治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也应当重新审视,并给予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比如,今人评价曹操,不拘于《后汉书》和《三国演义》所谓“汉贼、奸雄”的历史定论。史籍清楚的记载:他“挟天子以令不臣”,“篡汉僭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等,劣迹班班。老百姓都知道曹操是个奸雄;骂他“欺君罔上”,不忠、不仁、不义。但是,当代一些政治家,及史学家,却给予相反的评价,为他翻案昭雪,给予正面肯定。
评价历史人物的“忠”或“奸”,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标准:一是否忠于国家社稷(封建时代即忠于君王与朝廷);二是否造福予人民;三是否忠于职守,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四应当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实际、全面、公正的对人物进行评判。
对于蔡京的评价,从以上史料上不难看出他是功大于过的。而且,他也没有曹操那样想“篡汉僭位”;人格上也没有“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劣性根;而是造福予民。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与成就也远大于曹操。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重新对蔡京做出正确评价呢?我认为,起码说他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不至为过吧?
本文已和版权机构签约,转载必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一样的历史尽在历史任意谈!
不一样的历史尽在历史任意谈!小学生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解释
小学生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解释
10-03-08 &匿名提问
[编辑本段]【诗词原文】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 泊船:停船。泊,停泊。  2.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扬州的南面。  3.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4.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诗格律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为平声。“一水间”句式同“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  6. 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7. 数重:几层。  8.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9. 何时:什么时候。   10. 还:回归。  11. 隔:间隔。  【主要内容】  京口和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故乡呢?  【写作目的】  这首诗是诗人王安石路过瓜洲,怀念家乡,抒发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在语言中流露出来的。[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赏析一: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  赏析二: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编辑本段]【诗词评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编辑本段]【诗句评析】  《泊船瓜洲》属于七言绝句,全诗押(ya)韵。  ??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 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第二首           秋思张籍诗词  【年代】:唐   【作者】:张籍   【作品】: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  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  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注释】  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意思很多。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相信你可以感觉到上一句中“意万重”极言“家书”意义重大,诗人在家书中寄以厚意(想写得很多)。然而像我们自己写好的一封重要的信一样,总是会担心自己没有在短短的信笺中把欲说之事言明,也就是“复恐匆匆说不尽”,所以才会在要寄出的时候再拆开来看看,确定一下,哪怕仅仅是给自己一颗定心丸。   “复恐”一句,朴实而传神的表达出家书中蕴藏的情谊,着神而不露形。)  王安石评价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籍在这首诗中正是运用了生活中最平常的细节表达了对故乡对亲人深切复杂的思念之情。  【鉴赏】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第三首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按】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回答者: 微积纷 - 四级  
19:24 山水情深 风雪意浓--------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古文史思考练习及答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古文史思考练习及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5|
上传日期: 04:08:2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古文史思考练习及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导读: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1.梳理诗歌中常见的炼字试题类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共有4套针对语言设置了考题,06、09两年对语言题进行考查,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主备人:武传胜
审核人:张宣成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1. 了解炼字试题的类型;
2. 掌握相应类型的答题模式。
1.梳理诗歌中常见的炼字试题类型;
2.能鉴别出炼字试题类型,掌握炼字试题分析的方法、步骤,掌握并运用相应类型的答题模式。 课时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2013年高考17套语文试卷中,共有4套针对语言设置了考题,江苏06-13年高考中,06、09两年对语言题进行考查。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
(一)炼字的概念、理解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闹”字,“僧敲月下门”句中“敲”字。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炼字的类型
诗词中所炼的字包括一些的意象名词,写景状物类动词、形容词,程度加深的副词,修辞手法的词,叠词、数词、摹声韵律的词。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诗词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能让名词性的意象有生动形态的主要是动词,这样,对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栩栩如生。要关注动词,关注“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句中“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一片孤城万仞山”句中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
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句中“暗”字,王维“日色冷青松”句中“冷”字,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句中。“老”、“肥”字。这些词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③拟声词: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它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词汇,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④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三)典题分析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2013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增强了诗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13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 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
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K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四)备考锦囊
1.常见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
(3)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4)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2.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3.归结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08
全国II卷)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9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鉴赏诗歌的语言――诗眼
主备人:武传胜
审核人:张宣成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1. 了解诗眼试题的类型;
2. 掌握相应类型的答题模式。
1.了解诗眼的作用;
2.能鉴别出炼字试题类型,掌握该类试题分析的方法、步骤,掌握并运用相应类型的答题模式。 课时数
(一)诗眼的概念、理解
古代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答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角度。
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也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分析诗眼主要是抓诗句子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营造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二)典题分析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烙┚弁岭蟆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文档下载、人文社科、教学研究、资格考试、办公文档、教程攻略、外语学习、计划方案以及鉴赏诗歌之语言参考答案等内容。本文共7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