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教育来谈谁是新中国txt下载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
日11:12&&&来源:
E-mail推荐: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等。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落实上述新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关键在于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并贯彻落实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体现到高校党的建设各方面,推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推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巩固加强。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又有所深化,指出教育不仅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并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真正做到优先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而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说,必须努力使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需求相适应,不断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培养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八大要求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没有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愿望。为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努力推动高等教育与之协调发展,从而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历史新阶段,加快了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及如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求真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此,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形成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切合高校实际的评价体系,把学校的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建设一流的学科,打造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成果。
其一,要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结构布局、实施质量工程、健全保障体系等措施,把学校的资源投入、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注重发挥各级教改试点项目的引导、示范、辐射作用,坚持定期发布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
其二,要强化学科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在高等学校,学科实质上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教育层次和学术禀赋。为此,要着眼教育质量的提升,统筹规划学科发展,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改善学科结构、提升学科层次,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支撑作用。
其三,要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基础性要素,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刻认识人才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把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发展的基础工作。特别要结合党和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措施,找准和抓住对接的契合点、着力点,在人才师资的选拔聘用、培养教育、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有效激励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做好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教育部去年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其中普通高校2409所)。我国高校在数量上如此众多,并且每所高校的实际情况都各有不同,甚至是千差万别,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办成同一类型、同一层次和同一模式,即使是最优秀的大学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面面俱佳。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注重特色发展。
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特色发展,并不是要否定教育布局的均衡性和高校发展的共通性,而是要求各类高校在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从既有的资源条件出发,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实事求是地对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做到扬长避短、特色鲜明,努力在办学理念、发展模式和工作重心等方面办出“不一样”的特色。例如,在学校发展特别是学科建设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在致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既要坚持全面履行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又要做到有所侧重、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凝练大学精神、建设校园文化方面,既要有共同的核心价值,也要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孕育、生长、积淀、发展起来的,不会因人员构成、办学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这就应当认真总结和凝练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校风学风,不仅要秉承并弘扬这些特色传统,而且要善于运用这些特色传统来熏陶和培养学生、凝聚和激励人心。
对于有着94年历史积淀的南开大学而言,要突出特色主题、推动科学发展,就要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中凝练的文化特质,坚持爱国道路、光大“公能”品格和弘扬青春精神,以“公能”为育人之本,以创新为办学之魂;就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公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公”之志向、“公”之操守、“公”之襟怀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南开育人模式,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这三者的协调发展;就要弘扬“日新月异”的创新理念,以创新增强办学活力,以创新推动改革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创新成果涌现的具有南开特色的教学科研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创新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既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也是产学研结合进行技术创新、军民融合进行国防科技创新以及校地校企合作进行区域创新的生力军,在开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上有着雄厚基础和独特优势。但是,高校在重大标志性成果的产出和创新研发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迫切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从而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这是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高等学校集中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发挥着“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需要,适应世界学术发展的新趋势,适应人民群众对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新期待,迫切需要更新理念、创新思路、采取措施,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高校科研经费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经费保障问题解决之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就成为制约高校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为此,我国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旨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面向“国家急需、世界一流”,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11计划”的启动实施,是转变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方式、加快高等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契机。高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从而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特别是要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研创新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实践证明,高校只有在致力开展科研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是兴学强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多维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推动高等教育的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所谓开放发展,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要从固化、封闭、分割的模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模式转变,从而使各类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走向汇聚、融合。因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必须全方位地推动高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区域地方以及面向世界的协作交流。
高校在立足国内开展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之间的协同合作的同时,还要面向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能否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体现了一所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水平,也决定着一所高校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和可能产生的影响。高校只有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才能加快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盘活已有教育资源并实现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持续扩大,从而在开放交流、融合创新中不断向世界一流目标迈进。
一是要增强国际化办学的主动性。高校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进一步密切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往来,主动在广阔的国际舞台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是要注重拓宽国际化办学的维度。国际化不是单向度的,更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多向度结合的互动发展。不仅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也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本土人才和知华友华的国际人士,更要面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话语,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在国际化办学中既要主动放眼世界,又要不忘立足中国,既要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又要具备深邃的本土意识。为此,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努力做到借鉴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取舍扬弃,避免盲目地照搬照抄或不加鉴别地削足适履。
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制度所具有的规范性、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特点,决定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保障性作用。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发展中深入推进,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高校法人地位得到落实,办学自主权持续扩大。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动各高校的依法自主办学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南开大学近年来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内部领导体制和内部治理结构,体现和保障学校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制度成果。特别是2011年9月学校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制订了党委常委会“班子自身建设十二条”,修订了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十条”和校长办公会“工作规则十条”,实施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三十条”,并完成了校务委员会工作规则的修订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的制定。
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常委会把握方向、抓好大事、凝心聚力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力支持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依法依规、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同时,注重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职责关系,健全专业学院运行机制,特别是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制订实施了《专业学院工作细则》,明确了专业学院党、政、学三者间的权责分工。此外,进一步落实了党代会、教代会、学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制度,扩大了校务公开范围,建立了校领导接待日、院长联席会、部处长联席会等沟通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群策群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也是需要锐意进取、奋力开拓方能实现的艰巨任务,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紧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体现和贯彻到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
&&&推荐新闻
&&&& & &&& && &&& & && && &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 ?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大家正在搜:
从高等教育来谈谁是新中国(转)
3172人阅读0条回复
    辛灏年,这位早年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著名学者,曾在前不久写过一本书《谁是新中国》。这本书的中心内容就是关于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是新的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等问题的探讨,同时,辛先生本着“老老实实”写一本纯粹的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本着一个中国人的良知,对于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历史地位给予了最客观的评价,通过对于上个世纪前五十年的中国历史进行细致的梳理,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个问题的脉络:那就是,到底那个中国才是新中国?是现在的GCD一党遮天下的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那个一再被当局宣布已经灭亡了的中华民国。这样的问题,或者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因为长期以来党对于我们的教育就是没有GCD就没有新中国,国民党是个卖国腐败的政党,建国前的社会是个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旧社会,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当我们在掌握了基本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相关内容并能够摆脱中G的教唆时,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取舍,用鲁迅的话说: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这时,不难发现曾经被灌输的思想是多么苍白可笑,而如果放眼望去,13亿国民又还有多少笼罩在党的思想灌输的轻纱下昏昏欲睡?这里,我个人知识储备有限,无力对于两个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对比和缜密的分析推论,我只想站在高等教育--这一本该为社会发展输送思想的新鲜血液和物质手段的伟大的圣地,对比一下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和那个所谓旧社会的大学,同时也包括西方的大学教育。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学生,现在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这是一所众人皆知的中国名校,创办于1896年,也就是甲午战争后,起初主要发展工程技术学科,并随着发展,在国内率先开办法科和商科。民国时期,命名为国立交通大学,而抗日前的十年是该校在学术上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候的其他中国大学也同样前所未有的活跃,蔡元培管理下的北大,大师云集,英才遍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由民主思想的摇篮,而像清华则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那样的旷世奇才,抗战开始后,各大学不得不千里迢迢迁往大西南,北大,清华南开,组成西南联大,即使在物质条件极端简陋和外部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民国的大学仍然坚持大学的核心精神理念,大批学者海外学成归来,专心治学,使得八年抗战期间中国的大学教育又有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的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等大师人物至今让世界瞩目。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大批的学者跟随前往,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大陆,这些人理所当然被骂为资产阶级走狗,站在了人民对立面云云。然而,相比在文革中惨遭迫害的追随GCD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是多么的幸福,他们去到台湾,香港,东南亚,美国,欧洲,甚至是世界的每个角落,他们用中国知识分子一贯的优良作风,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得以悉心保存,大家都知道现在台湾几所著名高校的前身,国立台湾大学--北大,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台大在08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居两岸三地的首位,可见这种严谨的大学人文精神仍然没有丧失。    相比之下,在中G领导下的大陆高校,则无一例外地黯然失色,曾经民主自由的摇篮的北大,成为学术让位政绩,教授让位书记的精神荒滩。近年来包括我的母校交通大学在内的一批高校大量的学术造假事件比比皆是,教授不想着专心治学,学生整日荒废堕落,而那些二三流的高校则想着如何改名,如何扩招,如何征地建新校区,从而捞取利益。  
      也许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08年下半年全国高校校领导大调整吧,几个著名大学的校长或者党委书记说调就调,和党政机关的人事调遣别无二致,大学和它背后所涵盖的丰富伟大的价值理念就这样被GCD玩弄于鼓掌之间,成为其巩固自身地位的工具,于是乎,关于高校成为贪污腐败重灾区和专家学者作风浮躁虚夸的报道便实在不稀奇了。      大学一词是胡适从古语中请出的概念,它对应于英语中的University,这个英文单词本意既广泛,包容,博大的意思。可以看出大学的本质是人类思想诞生,包容,交流与发展的地方,自由与兼收并蓄是其尊严所在。那么,一个以阶级意识控制下的大学,就绝对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诞生伟大思想和伟大人物的摇篮,就断乎不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的源泉。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诞生过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明证,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缺少伟人就不难解释了。       然而,在中G的控制下,必然要把大学打造成为其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90年代中央先后搞起211,985世界一流大学工程,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的高校在办学条件上和对外学术交流上取得了很多改善,但是,由于一个精神的流毒存在于中国大学的躯干内,中国的大学绝对不可能走上一条和美国顶尖大学一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学术成果岑出不穷的正路。       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投资和希冀,高等教育从来都是引领社会前进,敢于挑战世俗的思想圣地。然而,在当下的中国大陆,这显然不是,它成了统治者控制人民维护统治的得力帮凶,那些养尊处优的御用文人们,你们尽可以去大声赞颂所谓的太平盛世,尽可以批判这些文字如何如何破坏和谐。谁是新中国?这个问题或许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绝对需要去思考。                                                             
还没有人回复,第一个回复抢沙发,凑齐100个沙发,可以获得沙发勋章
进入可批量传图,贴视频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同时分享至QQ空间
TA发过的分类
TA发过的帖子
收藏到我的专辑
收藏到我的专辑
这里还没有属于您的专辑,马上创建一个吧!
+ 创建专辑
*专辑名称:
提示:仅支持中文、数字、字母
( * 为必填项)
专辑介绍:
公开( 公开后不能设置为私密 )
私密( 只有你可以查看这个收藏夹 )
选择您创建的专辑
选择排序类型
调用样式:
选择您创建的专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是新中国txt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