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言语障碍会出现换气频率高 音调频率单一的现象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华东师范大学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期中考试试题A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华东师范大学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期中考试试题A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3|
上传日期: 05:56:2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期中考试试题A
官方公共微信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长期做小学低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资料和经验,希望能够和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大家一起进步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语言障碍的康复张玉梅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语言障碍的康复张玉梅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0:27:0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语言障碍的康复张玉梅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言语音调异常的定量评估和矫治对策.doc 1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言语音调异常的定量评估和矫治对策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AGEPAGE14言语音调异常的定量评估及矫治对策黄昭鸣(1)万萍(1)蔡红霞(2)1.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2000622.上海昭鸣言语听觉科学研究中心200436摘要本文对言语音调异常的专家决策系统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定量评估及矫治对策两方面叙述了专家系统的基本构架、构成成分的基本功能、两者的关系以及发挥系统效能的途径。关键词言语音调障碍言语定量评估言语矫治ObjectiveEvaluationandTreatmentofF0DisordersZaomingHuangDepartmentofSpecialEduc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Abstract:Thepaperstudiesthedecision-makesystemforthepatientswithF0disordersduringspeech,anddiscussesthebaseoftheory,basicstructuresandfunctionaswellastherelationshipofeachcomponentaboutthesystem,andtheapproachestoexerttheeffectsofthissystem.Keywords: F0DisordersObjectiveEvaluationSpeechTherapy基频定义为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主要与声带振动的长度、张力以及质量有关[1]。音调是基频的听觉心理概念,是嗓音的重要属性之一。言语音调反映说话者的性别及年龄,同时还能反映其身份和一些性格特征。由于儿童的声带比成年女性短,成年女性短于成年男性,故儿童的基频高于成年女性,成年女性高于成年男性。音调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声带张力的变化,即以环甲肌收缩为主,同时环杓后肌和甲杓肌进行拮抗性收缩,使声带张力增加,从而提高音调[4]。在日常会话过程中,自然的音调水平使声带略微伸展,嗓音听起来轻松、浑厚。一、音调障碍的病因及分类音调障碍属于嗓音言语疾病的一种,多数伴有发音功能障碍[3]、呼吸方式不正确、变音期障碍或由内分泌紊乱所致。音调障碍可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病变,也可分为音调过高、过低或者音调变化幅度过窄[6]。一般而言,儿童期的音调障碍主要考虑功能性病变、或者考虑由听力障碍所引起;成人的音调疾病多数考虑器质性病变。二、音调障碍的发病机理从器质性病变的角度分析,任何一种声带肿块(小结、息肉等)均使声带质量增加,使其振动速度减慢,音调降低;变音期间,由于声带与甲状软骨发育不均衡,声带自然张力过高,使音调提高,从而出现变音期障碍[3],因此对部分音调训练无效的患者来说,可进行手术治疗。从功能性病变的角度分析,主要指嗓音言语的滥用与误用[6]。典型的嗓音言语误用者表现为经常性地清嗓,从而导致声带边缘膨起,继而产生嘶哑声和气息声。引起清嗓的原因,可能是喉部感到不适,似有异物,患者为驱除这种“异物感”而不断地清嗓,逐渐养成了这个坏习惯。经常性的清嗓会给声带已经发炎的部位带来刺激,成为新的病因;嗓音言语误用者的发音往往是硬起声,经常用力过度,造成声门硬性撞击,这样听起来既费力、又紧张。嗓音的误用会刺激声带,可能引起器质性的嗓音言语疾病。听觉言语障碍导致的嗓音言语滥用与误用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的听力障碍引起了言语听觉反馈机制的缺乏,继而出现用声不当或者没有用声的现象。由于听觉监护机制较弱,患者无法将喉内肌的运动单位活动(影响音调的高低和发音性质)进行精细的再调节,同时自感声音过弱,易导致发音响度的增加,因此发音时易出现喉内肌过于紧张,如环甲肌、甲杓肌以及环杓后肌拮抗性收缩过度,使声带张力增加,诱发高音调等现象[1,3]。重度以上聋儿由于声音感受器(耳蜗螺旋器)的功能缺损,使整个听觉中枢无法发挥正常音调辨别功能,反映在言语音调变化幅度方面表现为过窄的现象[4]。不正确的呼吸方式如胸式呼吸违背了呼吸生理特点,一方面造成吸气肌群(膈肌除外)的长期紧张状态,并波及到喉颈部发声肌群,使声带张力过高。另一方面减少肺活量,继而出现喉部代偿现象如声门闭合过紧,导致高音调、硬起音等,从而造成了功能性发音亢进[2,7,8,9,12]。功能性发音功能低下的患者(或因传导性耳聋导致自听过响,无意识地使发音过于薄弱)因声带肌群收缩无力,导致声门闭合欠佳,且声带张力低下,导致音调下降[4]。心因性音调障碍出于某种心理需要,患者有意将言语音调抬高,这种说话方式给人一种不稳重感;有些人为获得某种权威性,将言语音调压低于自然水平,从而导致喉部紧张,影响言语清晰度。因此,这类音调障碍患者既不能传递正确而受人欢迎的信息,而且会使声带受损。对这些患者应辅之于心理咨询。三、音调障碍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言语音调异常的定量评估及矫治对策-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言语音调异常的定量评估及矫治对策
导读:言语音调异常的定量评估及矫治对策,1.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2000622.上海昭鸣言语听觉科学研究中心2,摘要本文对言语音调异常的专家决策系统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定量评估及矫治对策两方面叙述了专家系统的基本构架、构成成分的基本功能、两者,关键词言语音调障碍言语定量评估言语矫治,言语音调反映说话者的性别及年龄,音调障碍属于嗓音言语疾病的一种,主要指嗓音言语的滥用与误用,典型的嗓音言语误用
言语音调异常的定量评估及矫治对策
(1)(2)
1.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海昭鸣言语听觉科学研究中心
本文对言语音调异常的专家决策系统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定量评估及矫治对策两方面 叙述了专家系统的基本构架、构成成分的基本功能、两者的关系以及发挥系统效能的途径。 关键词
言语音调障碍 言语定量评估 言语矫治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F0 Disorders
Zaoming Huang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decision-make system for the patients with F0 disorders during speech, and discusses the base of theory, basic structures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each component about the system, and the approaches to exert the effects of this system. Key words:
F0 Disorders
Objective Evaluation
Speech Therapy
基频定义为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主要与声带振动的长度、张力以及质量有关。音调是基频的听觉心理概念,是嗓音的重要属性之一。言语音调反映说话者的性别及年龄,同时还能反映其身份和一些性格特征。由于儿童的声带比成年女性短,成年女性短于成年男性,故儿童的基频高于成年女性,成年女性高于成年男性。音调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声带张力的变化,即以环甲肌收缩为主,同时环杓后肌和甲杓肌进行拮抗性收缩,使声带张力增加,从而
提高音调。在日常会话过程中, 自然的音调水平使声带略微伸展,嗓音听起来轻松、浑厚。
一、音调障碍的病因及分类
音调障碍属于嗓音言语疾病的一种,多数伴有发音功能障碍、呼吸方式不正确、变音期障碍或由内分泌紊乱所致。音调障碍可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病变,也可分为音调过高、过
低或者音调变化幅度过窄。一般而言,儿童期的音调障碍主要考虑功能性病变、或者考虑由听力障碍所引起;成人的音调疾病多数考虑器质性病变。
二、音调障碍的发病机理
从器质性病变的角度分析,任何一种声带肿块(小结、息肉等)均使声带质量增加,使其振动速度减慢,音调降低;变音期间,由于声带与甲状软骨发育不均衡,声带自然张力过
高,使音调提高,从而出现变音期障碍,因此对部分音调训练无效的患者来说,可进行手术治疗。
从功能性病变的角度分析,主要指嗓音言语的滥用与误用。典型的嗓音言语误用者表现为经常性地清嗓,从而导致声带边缘膨起,继而产生嘶哑声和气息声。引起清嗓的原因,可能是喉部感到不适,似有异物,患者为驱除这种“异物感”而不断地清嗓,逐渐养成了这
个坏习惯。经常性的清嗓会给声带已经发炎的部位带来刺激,成为新的病因;嗓音言语误用者的发音往往是硬起声,经常用力过度,造成声门硬性撞击,这样听起来既费力、又紧张。嗓音的误用会刺激声带,可能引起器质性的嗓音言语疾病。
听觉言语障碍导致的嗓音言语滥用与误用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的听力障碍引起了言语听觉反馈机制的缺乏,继而出现用声不当或者没有用声的现象。由于听觉监护机制较弱,患者无法将喉内肌的运动单位活动(影响音调的高低和发音性质)进行精细的再调节,同时自感声音过弱,易导致发音响度的增加,因此发音时易出现喉内肌过于紧张,如环甲肌、甲杓肌以及环杓后肌拮抗性收缩过度,使声带张力增加,诱发高音调等现[1,3]
象。重度以上聋儿由于声音感受器(耳蜗螺旋器)的功能缺损,使整个听觉中枢无法发
挥正常音调辨别功能,反映在言语音调变化幅度方面表现为过窄的现象。不正确的呼吸方式如胸式呼吸违背了呼吸生理特点,一方面造成吸气肌群(膈肌除外)的长期紧张状态,并波及到喉颈部发声肌群,使声带张力过高。另一方面减少肺活量,继而出现喉部代偿现象如
[2,7,8,9,12]
声门闭合过紧,导致高音调、硬起音等,从而造成了功能性发音亢进。功能性发音功能低下的患者(或因传导性耳聋导致自听过响,无意识地使发音过于薄弱)因声带肌群收
缩无力,导致声门闭合欠佳,且声带张力低下,导致音调下降。
心因性音调障碍出于某种心理需要,患者有意将言语音调抬高,这种说话方式给人一种不稳重感;有些人为获得某种权威性,将言语音调压低于自然水平,从而导致喉部紧张,影响言语清晰度。因此,这类音调障碍患者既不能传递正确而受人欢迎的信息,而且会使声带受损。对这些患者应辅之于心理咨询。
三、音调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由于音调疾病常伴随其他的症状,因此首先需要进行整体评估。这包括患者的主诉、音调发病情况、既往史、患者的心理及性格特征等,间接喉镜或动态喉镜的检查以排除声带器质性病变,呼吸系统的检查(呼吸描记器)以排除患者采用胸式呼吸等。然后进行音调障碍的专项评估。
对于音调障碍者而言,我们首先是找到他(她)的习惯音调,使其改变并接近于他(她)的自然音调,我们将此称作为变调。变调(pitch changes)定义为一个音调的结束,另一个新的音调的建立,这是正常说话的先决条件。有些人由于常常使用低于其自然音调的音调说话而使得音调过于紧张,这在男孩以及青年男子中可以发现,因为低调使得他们的声音听起来更加成熟;而更多的人则存在着相反的问题,即说话的时候习惯音调高于其自然音调。这多见于女孩和青年妇女,她们认为较高的音调会使她们的声音听起来更具有女人味。过低或过高的音调说话都是不正常的,结果都会导致嗓音的紧张。
其次,说话时,我们大多数人的音调变化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些人重读某些词汇,而有些人则不然,我们将此称作为转调。转调(pitch inflection)定义为是音调的连续变化,它是产生精妙语言的必要条件。对音调障碍者而言,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音调,而且还要在这个音调的基础上提高音调连续变化的能力。
(一)建立中国人言语基频常模
下面,我们来看不同年龄男人和女人自然音调的正常范围,然后给你进行一些测试以便确定你说话的习惯音调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就要进行一些特别的练习来改变你的习惯音调(即变调:提高或降低习惯音调)。最后,我们会就如何进行音调控制给出建议以便你在
说话时能进行良好的音调变化(即转调:提高音调连续变化的能力)。
通过先进的仪器“实时言语矫治仪”,对不同年龄中国人的平均言语基频(MSF: meaning speaking frequency)进行统计,得到每一年龄阶段基频的均值及标准差。给出了
中国人平均言语基频的参考表,如表1所示。为了演绎,也用音符的表示方式给出了平均言语基频。
中国人平均言语基频常模
自然音调的评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客观测试,通过先进的仪器“实时言语矫治仪”,能够马上对我们的习惯音调,音调变化程度以及音域范围进行客观的,精确的测试。另外一种是主观测试,可以对我们的习惯音调进行主观的,粗略的测试。对于某些没有先进设备的地方,我们经常采用在表示赞同时发出“哼姆”这样的音调,通过这种方法来测得说话者的自然音调,我们称之为准自然音调,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它并不要求有音乐方面的知识。第二种是音乐辅助法,它要求具备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我们发现“哼姆”法和音乐辅助法所测得的准自然音调往往是相同的,但是音乐辅助法由于使用了音符而显得更加精确些。
(二)音调的客观测试方法
通过测量基频(F0)和基频标准差(SD),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所采用的音调水平及变
化能力。测试言语基频(MSF)的理想设备为“实时言语矫治仪”。言语基频态测量应该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选择测试语料时,我们选用了主试与被试交流的形式(询问姓名与年龄),因为它更加符合言语的特点与属性。为 [14]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均值±标准差 399.80±21.86 379.30±28.13 378.27±26.79 357.00±30.52 353.83±24.70 332.50±26.95 327.00±28.28 295.73±20.45 296.87±27.13 282.20±04.80 294.97±23.40 274.53±17.87 257.97±27.53 272.20±17.56 244.90±22.38 267.37±16.08 226.17±28.64 265.83±16.56 208.27±26.29 258.83±14.22
MSF 参考值 400 380 380 355 355 335 325 295 295 280 295 275 260 270 245 265 225 265 210 260
MSF 乐调参考值
G4 #F4 #F4 F4 F4 E4 E4 D4 D4 #C4 D4 #C4 C4 C4 B3 C4 A3 C4 #G3 C4
了研究言语基频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我们需要对造成言语F0曲线变化的因素进行控制,诸
如声调、连读变调、语调以及重读等,测试材料设计如下:
1. 要求受试者心情平稳,用一种舒适自然的方式进行交流。主试提问:你叫什么名字?你
今年几岁了?受试者回答:我的名字叫XX或XXX,我今年X岁了。回答时要求受试者语速中等,语流平稳,重音位置放在姓名和数字年龄上。(控制重音对F0曲线的影响。) 2. 句尾语调有两种:降调和升调。此处统一采用陈述句(降调),以控制语调对F0曲线的
3. 造成言语基频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即声带关闭,振动忽
快忽慢,声门打开的整个过程)。其中四声调的相对调值通常认为:阴平高平(55),阳平中升(35),上声低降升(214),去声高降(51)。在语句中,许多音节连成一串一气呵成,产生出连续的语流,因此造成言语F0曲线的复杂变化。在语料的设计中,我们将句子结构固定,变化的是单音节(数字年龄1-9),双音节或三音节(数字年龄10+和姓名)。已知声调有四种,两字连读有12种F0曲线,三字连读有24种F0曲线。这些F0曲线随机分布于受试者的姓名当中,并与句子结构交织在一起,通过控制方法使其对MSF及其标准差造成的影响最小值。
言语基频测试表见表2,这种客观评估方法快速简洁。通过查表1给出的言语基频临界参考值,治疗师能够客观地诊断出患者的言语音调是否过高或过低,以制定相应的治疗目标及措施。
(三)音调的主观测试方法:“哼姆”法
你可能都没有使用自然音调说话。鉴别的方法就是使用这个简单的测试。
1. 录制朗读,倾听重播。
挑出一段文字进行大声的朗读,然后录下来。使用重播功能仔细倾听你嗓音的音调。想一想你的声音是否太高或太低,这样你就可以对自己的音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 2. 录制对话,倾听重播。
想一想你的声音是否和其他的男人、女人和儿童一样?如果你的声音听起来比较高或比较低,你就可以对自己的音调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了。 3. 录下说“哼姆”的声音。
a) 成年人可以录下自己说“哼姆”的声音。对成人来讲,最好先大声朗读一个问题,
然后发出“哼姆”的音。朗读问题,停顿,然后说“哼姆”,就好像你在回答一个问题。例如,大声问:“你需要股票吗?”,回答:“哼姆”。重复若干次。
b) 对于儿童来说,可以录下儿童自己说“哼姆”的声音。你最好这样做,一边出示图
片,一边大声地向儿童问问题,问完问题以后就停下来,然后说“哼姆”,就好像你在回答问题,同时让儿童模仿。例如,一边拿出一张红苹果的图片,一边大声地问:“你喜欢苹果吗?”,回答:“哼姆”,同时让儿童模仿。重复若干次。
4. 说话时的音调应该接近于自己的准自然音调。倾听自己说“哼姆”的音调若干次,看你
说的“1,1,1”是否和它在同一音调范围内。倾听录音重播,想想你在说“1,1,1”的时候是否需要使用更高或更低的音调?在用“哼姆”回答问题以及说“1,1,1”时的音调是否有变化?
5. 大声地问其他的问题,然后说“哼姆”。仔细倾听录音重播。感觉一下你的音调和音调
变化是否存在问题,根据你的问题有选择地阅读相关章节了。
凭借“哼姆”测试中的经验,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提高或降低自己的习惯音调,你可以进行音调的特别练习了;如果你需要提高自己的音调变化能力,就需要进行音调变化的特别练习。
(四)音调的主观测试方法:音乐辅助法
对那些音乐能力较好的人来说,如果能接触一些可以产生音调的乐器(钢琴、吉他、定调管),那么音乐辅助法在检测音调方面就比“哼姆”法精确多了。
这个测试要求有一台电脑(或录音机)和一个乐器,这个乐器要求能产生一个简单的音符。你的任务就是演奏一个音符,或让他人演奏一个音符,看你的发音能否与这个音符匹配。如果你的音乐能力较好,你也可以自己完成这个测试。如果你有困难找到这些音符或在音调匹配上存在问题,可以叫别人来帮你。
1. 在表1中,选择一个和你同年龄、同性别的音符。演奏这个音符作为示范。
2. 与乐器(像钢琴或口琴)的音符相比,有些人更容易摹仿其他人的嗓音。还有些人不能
发出一个与乐器相匹配的孤立音调。如果你存在这样的问题,就让一个与你年龄相仿的同性朋友来帮你。将他(她)的音调作为你发音的示范。录下他(她)的发音,这样你就能将此作为以后练习的示范了。如果你很容易就模仿一个音调,可以直接进入步骤3以后的部分。
3. 通过说同一音符上的“iii”来模仿发音,然后逐渐降低一个音符连续地说“iii”,直
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外语学习、自然科学、计划方案、高中教育、党团工作、医药卫生、经管营销以及言语音调异常的定量评估及矫治对策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语言那些事儿 1
我的图书馆
语言那些事儿 1
今天和大家分享湘雅二院的同事们认真整理的语言学相关名词解释,这些名词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已经证明不够准确,但语言学研究目前最大的特点是处于混战阶段,150年前的概念和最新的概念在不同研究领域穿插混用,无标准、无节操,所以对这些名词的了解对于搞清楚语言研究的历史脉络是非常重要的。封面的图片是最著名Broca_Wernicke_Geschwind语言模型,很多人认为这是在19世纪形成的,其实这个模型是由Geschwind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才确立的,即用这个模型可以自圆其说的解释语言现象,但这个模型最终被我们神经外科医生无情的打翻了,怎么打翻的以后再说,打翻之后怎么办?目前大家都是一脸茫然,大乱而无大治,Duffau教授和MS Berger教授(下图)基于神经外科的皮层和皮层下电刺激结果都提出了各自的模型,但目前仍处于继续完善阶段,希望我们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也来加入这场混战。下面是名词解释的正文。语言治疗师必须要知道的121个名词解释1. 言语-语言病理学家 (speech-languagepathologist, SLP):指从事言语-语言评价、研究和治疗的工作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大多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发达国家已正式应用言语-语言病理学家,在上个世纪 80年代以前称为言语治疗师或语言治疗师,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沿用言语或语言治疗师。2. 言语 (speech):是音声语言(口语)形成的机械过程。为使口语表达声音响亮、发音清晰,需要有与言语产生相关的神经和肌肉参与活动。当这些神经或者肌肉发生病变时,就会出现说话费力或发音不清。3. 语言(language):是指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通过应用这些符号达到交流的目的。包括对符号的运用(表达)和接受(理解)的能力,也包括对文字语言符号的的运用(书写)、接受(阅读)以及姿势语言和哑语。4. 言语链 (speech chain):是指将言语的处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言语学水平、生理学水平和声学水平。言语学水平就是在大脑内将所要说的内容组合起来;生理学水平是实际运用构音器官,通过构音器官的协调运动,说出单词,句字和文章;声学水平是指由说话者通过言语肌肉的协调运动产生的单词或语句是以声的形式传递的,这种形式包括三方面的因素,如声的大小(强度),高低(音调)和音色。声波通过对方的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传到听觉中枢,同时也通过同样途径传到说话者中枢,由此对方可以理解说话者所表达的意思,说者可以调节和控制说话的音量。从而形成一个由言语学水平-生理学水平-声学水平-声学水平-言语学水平的反馈环,即言语链。5. 失语症 (Aphasia):失语症是言语获得后的障碍,是由于大脑损伤所引起的语言功能受损或丧失。常常出现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6. 失语症学 (aphasiology):专门研究失语症的病因、发生机制、分类、症状、评价方法及治疗的专著。7. 构音障碍 (dysarthria):是由于神经病变、与言语有关肌肉的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8.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在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其语言发展落后实际年龄相应的语言水平(主要指学龄前的儿童)。9. 器质性构音障碍 (deformity dysarthria):由于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称为器质性构音障碍。其代表为腭裂。10.口吃 (stutter):口吃是言语的流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说初始的单词困难或重复语音、字、词;停顿和拖音等。11.发声障碍 (dyphoniay):也称为嗓音障碍。多数情况下是由呼吸及喉头调节存在器质或功能异常引起,常见于声带和喉的炎症、新生物以及神经的机能失调。12.功能性构音障碍 (functional dysarthria):亦称机能性构音障碍,是在不存在任何与言语产生有关的运动障碍、听力障碍和形态异常等情况下,发音不清晰。多见于学龄前儿童。13.听理解 (auditory comprehension):是指患者对口语的理解能力。患者可表现出在字词,短句和文章不同水平的听理解障碍。14.发音(Articulation):表达自身想法或感情时发出的有意义的言语或语音。15.错语(Paraphasia):是指失语症患者口语障碍的一种表现。常见有三种错语,即语音错语,词意错语和新语。语音错语是音素之间的置换,如将香蕉说成香猫,词意错语是词与词之间的置换,如将“桌子”说成“椅子”新词则是用无意义的词或新创造的词代替说不出的词,如将“铅笔”说成“磨小” 。16.杂乱语(Jargon):也称奇特语,在表达时,大量错语混有新词,缺乏实质词。以至说出的话使对方难以理解。17.命名不能、命名障碍(Anomia):当患者面对物品或图片时,完全不能说出物品或图片名称或部分说出名称。18.找词困难(word finding difficulty):指患者在谈话过程中,欲说出恰当词时有困难或不能,多见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谈话中因找词困难常出现停顿,甚至沉默或表现出重复结尾词,介词或其他功能词。19.刻板语言(stereotype speech):是指失语症患者的自发语均表现为重复单一语言。可以是刻板单音,如“嗒”“嗒”,“八”“八”,也可以是单词如“妈妈”“妈妈”,“人啊”“人啊”,有时会出现无意义的声音,常见于重症失语患者。20.持续现象(perseveration):指失语患者被检查时,已更换了图片或物品,但仍不同停地说前面图片或物品的名称。21.模仿语言(Echolalia):也称为反响语言,指患者反复复述检查者的话。22. 失语法、语法缺失(Agrammatism):患者表达时多是名词和动词的罗列,缺乏语法结构,不能很完整的表达意思,类似电报文体。23.语法错乱 (Paragrammatism):属于语法障碍,指失语患者口语中的实意词,虚词等存在,但用词错误,结构及关系紊乱。24.流利性失语口语(fluent aphasia output):流利性失语症患者口语特点为说话量增多、说话不费力、可说长句、韵律正常、但信息量很少,不能将自己的意思正确的表达出来。25.非流利性失语口语(nonfluent aphasia output):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口语表现为说话量减少,常在50词以下/分;说话费力程度增加;只能说短句;韵律异常;但信息量相对较多。26.复述(Repetition):是与患者的一项检测内容,即要求患者重复检查者说的数、词、短语和长句,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漏掉关键词。在要求患者重复检查者说的词句时,有复述障碍者常不能准确复述检查者说出的内容。27.失读症(alexiay):失读症是指没有视觉障碍或智能障碍的患者,由于大脑病变导致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丧失或减退。Beneson将失读症分为失读伴失写、失读不伴失写、额叶失读症、失语性失读四种。28.额叶失读症(frontal alexia):常见于运动性失语,患者可以理解文字,阅读单词水平较好,句子层级有困难,常伴有明显的书写障碍。病变位于大脑优势半球的前部并涉及到皮质下组织。29.颞顶叶失读症(temporo-parietal alexia):又称为失读伴失写,口语和阅读理解方面都存在障碍。全部或部分丧失了阅读和书写能力。病变部位是主侧半球角回,病变部位常在顶颞叶交界区。30.枕叶失读症(occipital alexia):又称为纯失读,病人表现为不理解文字,常伴朗读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听觉、动觉、触觉等其他感觉途径来达到理解文字的目的。患者书写并非完全正常,自发书写或听写表现较好,而抄写表现较差。病变部位常在左侧枕叶距状区或外侧膝壮体至距状区的视觉通路上,以及胼胝体压部或紧邻压部外侧白质。31.书写障碍、失写症(Agraphia):失写症是指脑损害所引起原有的书写功能受损或丧失。不同部位脑损害可导致不同形式的失写症。Benson等将失写症分为三大类:失语性失写、非失语性失写和过写症。32.镜像书写(mirror writing):镜像书写是脑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书写障碍,它是指书写时出现字体及笔划顺序的逆转,即书写的字左右颠倒,象照在镜子里一样。33.构字障碍(Dysorthograph):是写出的字看起来像改字,但有笔画增添或减少,或者写出字的笔画全部错误。34.非流畅性失写(non-fluent agraphia):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大多表现为非流畅性失写,患者常伴有右侧偏瘫而被迫改用左手书写。书写表现为写出量少,书写费力,字体笨拙。常遗漏笔划,书写简短,缺乏语法词,比口语中语法缺失明显。但书写内容可反映出中心含义。35.流畅性失写(fluent agraphia):流畅性失语患者书写大多表现为流畅性失写,如患者利手无瘫痪,则书写时写出量较多或很多,书写不费力,字形尚可,句子长短正常。但拼写困难,缺实质性词,出现大量语音性和词义性错写36.纯失写(pure agraphia):指除书写障碍外其他的语言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这些患者多为左顶叶病变使产生视觉控制下的手运动缺陷而导致单纯书写功能的障碍,也有其他部位局灶病变可引起纯失写。37.精神错乱状态失写症(confusional agraphia):是指在各种原因引起的精神错乱状态下,如药物中毒、代谢性脑病或麻醉状态,发生语言功能障碍。有些患者的口语表达、理解、复述、命名和阅读能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书写功能受损,表现为字性笨拙、书写量少,不能反映书写主题。38.深层失写症(deep agraphia):指患者在书写中出现词义替代,即词义性错写,病变多位于优势半球顶叶。39.分离性失写症(disconnection agraphia):多出现在胼胝体切除术后,患者用右手书写正常或接近正常。左手抄写尚可,但自发书写完全失败,不能写出有意义的文字材料。40.运动过少性失写(hypokinetic agraphia)也称小写症。锥体外系病变可影响书写功能产生小写症。患者写一句话或一行字时,字体越写越小,书写慢,笔划可出现不应有的曲折。书写利手静息时伴不自主震颤。这种失写多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引起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41.小写症(Micrographia):锥体外系病变可影响书写功能产生小写症。患者写一句话或一行字时,字体越写越小,书写慢,笔划可出现不应有的曲折。书写利手静息时伴不自主震颤。这种失写多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引起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42.运动过多性失写(hyperkinetic agraphia):这种失写多见于锥体外系的舞蹈症、抽动障碍等。因该类患者出现肢体活动时震颤明显,肌张力低,特别在欲书写时,由于大脑对书写利手发出指令,书写利手欲执行该精细动作,可出现肢体震颤更明显,表现出字体笨拙,歪歪斜斜,字距和行间距等差别较大,字形忽大忽小。43.大写症(Macrographia):没有失语的患者出现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此时即使病变轻微,也会使手的书写运动受到损害。患者书写笨拙,字大,字形不规范,趋向于以印刷体书写。44.重复性失写(reiterative agraphia):表现在写短语、词、字母甚至字母的一部分时,反复地重写,患者难以自我控制。45.视空间性失写(visuospatial agraphia):书写除与语言和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外,还需要正确的、连续的视空间定位能力。右侧颞顶枕交界处病变可表现为视空间性失写。由于一侧空间的不注意或空间视觉的改变,患者在自己的视觉空间中分配位置障碍而出现书写障碍。46.电报式语言(telegraphic utterance):患者的口语可仅保留实质词,而省略不适当的替换功能词,即电报式语言。常见于运动性失语患者。47.失语综合征(aphasic syndrome):大脑某一部位的损害,会造成一组完全或不完全的语言临床症状较高频率的出现。48.Broca失语、表达性失语(Broca aphasia, BA ; expressiveaphasia)又称运动性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自发语言呈非流利性,语量少,找词困难,讲话费力,语言呈电报文样,严重的时候表现为无言状态。口语理解相对较好。阅读以及书写均不同程度受到损害。病灶累及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49.Wernicke失语(Wernicke aphasia, WA):口语理解障碍为其突出特点,也称为感觉性失语。自发语言呈流利性,无构音和韵律异常,口语表达有适当的语法结构但缺乏实质词,表现为语量多,讲话不费力。命名、朗读及文字理解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病变部位在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50.完全性失语(global aphasia, GA):完全性失语是指全部言语模式受到了严重损害。患者几乎没有能力通过言语和书写进行交际,也不能理解口语和书面语。51.传导性失语(conductive aphasia, CA):复述不成比例的受损为此型失语的特点。患者的自发语言表现为流利性,找词困难是突出的表现,常伴有错语,病灶位于优势半球缘上回或者深部白质内的弓状纤维。52.纯词聋(pure word deafness):患者听力正常,口语理解严重障碍。存在对语音和非语音的辨识障碍,即患者可以不理解词语的信息,但是对非语音的自然音仍能辨识。口语表达正常或仅有轻度障碍。命名、朗读和抄写正常。53.纯词哑 (pure word dumbness):是指单纯的发音障碍。说话慢、费力、声调较低,语调和发音不正常,但说话时语句的文法结构仍然完整,用词正确。听理解正常,复述、命名、朗读不能。阅读,书写可正常。可能为中央前回下部或其下的传出纤维受损所致。54.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ranscortical motor aphasia, TCMA):属于非流畅性失语,自发语言较少,复述功能保留很好。口语理解和文字理解方面能力保留较好。该型失语症与Broca失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可以复 述较长的句子,言语失用现象较少。病灶位于优势半球Broca区的前、上部。55.经皮质感觉性失语、接受性失语(transcortical sensory aphasia, TCSAreceptive aphasia):自发语言流畅,错语较多,命名严重障碍,复述能力较好,但有学语现象。语言理解和文字理解都出现障碍,与Wernicke失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复述保留。可以朗读但不理解其真正意义。听写能力差。病灶位于优势半球颞、顶叶分水岭区。56.经皮质混合性失语(mixed transcortical aphasia ):自发语言严重障碍,完全不能组织构成表达自我意思。理解障碍也较明显,文字理解和口语理解都有困难,书写也存在困难。但是复述能力被很好的保留下来。病灶位于优势半球分水岭区,病灶较大。57.命名性失语(anomic aphasia, AA):又称健忘性失语,是以命名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流畅性失语。在口语表达中主要表现为找词困难、缺实质词,言语表现为赘语和空话较多。除了命名以外的其他语言功能均被保留下来。病灶位于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或颞枕交界区。58.皮质下失语(subcortical aphasia, SCA):优势半球皮质下结构受损引起的失语,包括基底节失语和丘脑性失语。59.基底节失语(basal ganglion aphasia):基底节受损特别是尾状核和壳核受损,可以引发即底节性失语,多表现为非流利性,语音障碍,呼名轻度障碍,复述相对保留。听理解和阅读理解可能不正常,容易出现复合句子的理解障碍,书写障碍明显。60.丘脑性失语(thalamic aphasia):主侧半球丘脑受损出现丘脑性失语,表现为音量较小、语调低,可有语音性错语,找词困难,言语扩展能力差,呼名有障碍。复述保留相对较好。听理解和阅读理解有障碍,书写大多数有障碍。61.交叉性失语(crossed aphasia):主要是指右利手者右侧大脑半球受损所致的失语症。大多数患者有语法和书写障碍,听理解和命名受到的影响较小。62.言语失用(apraxia of speech):言语失用是不能执行自主运动进行发音和言语活动。而且这种异常是在缺乏或不能用言语肌肉的麻痹、减弱或不协调来解释的一种运动性言语障碍。大部分患者为左大脑半球的损害涉及到第三额回。63.言语错乱(language of confusion):由脑损伤后失定向和记忆思维混乱而引起的一种言语障碍。患者表现在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紊乱,不能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环境,记忆和思维也有障碍,但听理解、找词、复述、尤其是语法基本正常。病因多由于双侧颅脑损伤,其表现为认知障碍所致。64.痴呆(Dementia):痴呆是一种与许多神经疾病、中毒、感染和外伤有关的综合征。可以出现一些与失语症相似的表现,如命名、口语保持现象、非流畅言语、杂乱语和迂回现象等。65.格斯特曼综合征(Gersmann’s syndrome):包括四种表现:左右辨别、手指失认、失写、失算。这四种表现全部存在时可以认为存在优势侧大脑顶叶病变。66.交流板(communication board):失语患者辅助交流手段之一,适应于存在严重言语表达障碍、书写障碍及手势障碍的重症失语患者。可以是文字的、图片的、数字的等多种形式,由医生或治疗师依据病人具体病情设计而成,目的是要建立患者与外界的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或者作为重症失语患者的一种早期的治疗手段。67.交流效果促进法(promoting aphasics communicationeffectiveness, PACE):失语症训练方法的一种,由Davis和Wilcow于1985年提出,适应于各种类型的失语症,尤其是重症失语症,其关注的是信息的交流,目的是使失语患者最大限度的利用其残存交流能力,使其能有效的与他人发生或建立有效的联系,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交流能力。治疗原则是治疗师和患者处于对等地位,会话任务应来回交替进行,交流手段自由选择,可用口语、书面语、手势语、绘画等,彼此相对方传递新的未知信息,并根据信息传递的成功度进行反馈。68.功能性交际治疗(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herapy, FCP):失语症训练方法的一种,与PACE一样,FCT不是训练哪一种言语形式,而是采取各种方法和方式达到最大限度的信息交流。69.痉挛型构音障碍(spastic dysarthria ):又称中枢性构音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假性球麻痹,脑瘫、脑外伤、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运动方面表现为自主运动出现异常模式,伴有其它异常运动,肌张力增强,反射亢进,无肌萎缩或费用性萎缩,病理反射阳性;言语症状表现为说话费力,音拖长,不自然的中断,音调、音量急剧变化,粗糙音、费力音,元音和辅音歪曲,鼻音过重。70.弛缓型构音障碍(flaccid dysarthria):又称周围性构音障碍,病因主要为颅神经麻痹,球麻痹、肌肉本身障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外伤、感染、循环障碍、代谢和变性性疾病;运动方面表现为肌肉运动障碍,肌力低下,肌张力降低,腱反射降低,肌萎缩;言语症状表现为不适宜的停顿,气息音,辅音错误,鼻音减弱71.失调型构音障碍(ataxic dysarthria):多为小脑系统障碍,病因主要是:肿瘤、多发性硬化,酒精中毒,外伤;运动方面表现为运动不协调(力、范围、方向、时机)肌张力低下,运动速度减慢,震颤;言语症状表现为元音辅音歪曲较轻,主要以韵律失常为主,声音的高低强弱呆板震颤,初始发音困难,声音大,重音和语调异常,发音中断明显。72.运动过强型构音障碍(hyperkinetic dysarthria):为锥体外系障碍;病因主要舞蹈病,肌震挛、手足徐动;运动障碍表现为异常的不随意运动;言语症状表现为构音器官的不随意运动破坏 了有目的运动而造成元音和辅音的歪曲,失重音,不适宜的停顿,费力音,发音强弱急剧变化,鼻音过重。73.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hypokinetic dysarthria):常见于帕金森病;运动范围和速度受限,僵硬;言语症状表现为:由于运动范围和速度受限。发音为单一音量,单一音调,重音减少,有呼吸音或失声现象。74.混合型构音障碍(mixed dysarthria):为运动系统多重障碍,常见于威尔森病,多发性硬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多种运动障碍的混合或合并;言语症状表现为各种症状的混合。75.鼻音化(Hypernasality):在言语治疗学中特指由于爆破时磨擦音所需的口腔内压不足所致辅音歪曲、省略,即将非鼻音辅音(如/b/、/s/等)发成鼻音或接近鼻音(/m/、/n/)的现象,可反映共鸣状态,常见于构音障碍患者。76.替换或增强交流系统(alterative or augmentative communicationsystem, ACS):是指为言语或书写功能障碍的人设计的交流策略和帮助系统,常见的有交流板、便携式交流器等。常可用于存在严重言语表达、书写、手势障碍者。77.Schuell的失语症刺激法(schuell aphasic stimulationapproach):失语症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失语症治疗方法的基础,其定义是对损害的语言符号系统应用强的、控制下的听觉刺激为基础,最大程度地促进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再建和恢复。78.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此检查是目前英语国家普遍应用的标准失语症检查。此检查由27个分测验组成,分为五个大项目,①会话和自发性言语,②听觉理解,③口语表达,④书面语言理解⑤书写。该测验在1972年标准化,1983年修订后再版,(Goodglass & Kaplan 1983)此检查能详细,全面测出语言各种模式的能力。但检查需要的时间较长。79.失读不伴失写(alexia without agraphia):又称为纯失读,病人表现为不理解文字,常伴朗读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听觉、动觉、触觉等其他感觉途径来达到理解文字的目的。患者书写并非完全正常,自发书写或听写表现较好,而抄写表现较差。病变部位常在左侧枕叶距状区或外侧膝壮体至距状区的视觉通路上,以及胼胝体压部或紧邻压部外侧白质。80.产词性命名不能(word production anomia):命名障碍的类型之一,由Benson于1979年根据命名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病灶部位提出来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患者知道要说出的名称,但不能正确说出,因启动发音困难所致。启动发音困难分为两种情况:原发性启动发音困难和继发性启动发音困难。原发性启动发音困难是Broca失语和非流利性失语患者口语表达障碍的特点。患者在命名时,或发不出音,或虽经努力发出声音却含糊不清,患者可接受语音提示,使发音较容易或使发音改善,病变部位大多在左半球前部,即Broca区及(或)其周边区。继发性发音困难引起的命名障碍则完全不同,患者发音清晰,却是错误发音,常表现为音素替代,或为新语。患者欲找出正确发音而显出口吃,对患者做语音提示或选词提示,患者任不能正确说出名称,大多数患者的病变部位在左侧半球外侧裂后端的缘上回及(或)其皮质下,或岛叶皮质下弓状纤维。81.选词性命名不能(word selection anomia):命名障碍的类型之一,由Benson于1979年根据命名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病灶部位提出来的。临床特点是患者声称知道正确名称,但声称 “忘了”,常以描述代替说不出的名称,如说出该物品的功能。患者可从检查者所列名称中选出正确者并说出来。病变部位多局限于语言优势侧颞中回后部或颞枕结合区。82.语义性命名不能(semantic anomia):命名障碍的类型之一,由Benson于1979年根据命名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病灶部位提出来的。临床特点是患者在命名检查时说不出名称,既不接受语音提示,也不接受选词提示。对患者来说词的符号意义已经丧失了,名称不再代表某物,以至检查者说出正确的名称,患者也否认。病变部位语言优势侧的角回区。83.语义性错语(semantic paraphasia):错语的一种,即患者以另一个词代替说不出来的目标词。可出现在患者的自发谈话、复述和命名中。84.音素性错语(phonemic paraphasia al apraxia):错语的一种,拼音语也称字母替代,患者发音清晰且符合音位发音规律,但所用的音素错误致使说出的字词错误。音素性错语在 Wernicke失语和传导性失语患者口语错误占优势,尤其是传导性失语。85.音调性错语(tonic paraphasia):汉语失语症患者的调位错误,即声调替代。这是汉语失语症不同于其他语言失语症的独特表现。如将“杯子”说成“被子”。86.新语或词语新作(Neologism):是指遵守说话者母语的音位配列规则的音素串,发出的一连串音素串听上去好像是一个词或惯用语,但在词典中则无这个词,肯定不是音位错语的音素串。87.语素(Morpheme):词素是词的组成成分,是语言中语音和语义的最小结合体。一个单词可以由一个词素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88.多语失语症(polyglot aphasia):因大脑损害导致病前熟练掌握两种以上语言的人产生两种以上语言的障碍称为多语失语症。89.反应时(response time):代表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对刺激的编码、分类、选择和反应实施等4个阶段。90.分听测验(dischotic listening test):是精确度较低但简单而且安全的试验,由Broadbent于1954年提出来的。其基本方法是让受试者戴上耳机,两侧耳机在同一时间传送不同的竞争信息到两侧耳朵,让受试者试着说出一侧或两侧耳朵听到的信息。通常,左侧大脑半球语言功能优势的人在双听言语性材料时可快速而准确的报告到达右耳的内容,而右侧大脑半球语言功能优势的人则可快速而准确的报告到达左耳的内容。这通常是定位语言功能优势半球在哪侧的简单易行的方法。91.构音不全(Anarthria):构音器官的运动能力障碍或丧失称为构音不全。92.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phasia Battery in Chinese):汉语失语症的评定方法之一,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心理研究室参考BDAE和WAB并结合国情于1988年编制而成。由会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结构与视空间、运用和计算、失语症总结10大项组成。93.空话(empty speech):流利性失语患者言语表达的特点之一,患者的言语中含有大量的虚词、语义性错语,连词等,语量虽多,但表达信息量很少或患者不能明确的表达信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和中期的患者的言语表现也较明显。94.口-颜面失用(bucco-facialapraxia):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面肌、舌肌、和口腔肌肉的反射性和高度自动化的运动,如咀嚼、吞咽、眨眼、张嘴等动作没有障碍,但在被检查时,却不能按检查者的口头或视觉指令执行和模仿上述动作。通常,颜面下半部的障碍比上半部重些。病变部位多在优势大脑半球额叶,如左弓状束、左中央前回颜面区域和左前运动区发出的胼胝体纤维的损伤。95.利手(handedness):有左利手、右利手、混合利手之分,是人完成操作的习惯用手。96.偏侧不注意(hemi-inattention):即患者对来自病变对侧的视觉、听觉、和躯体感觉性刺激无反应或不能定向,此类患者的病变并未损害感觉传导通路、初级感觉皮质和丘脑感觉核,患者亦无任何形式的初级感觉障碍。97.偏侧空间忽(hemispatial neglect):即患者对一侧空间的觉醒、整合、认知分析功能缺陷,对该侧视刺激的注意减弱,导致错误的认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头眼偏向一侧,走路失衡,易撞到对侧的物体和人等。98.强迫言语(press of speech):流利型失语口语语量多,一分钟说100字以上。患者可连续说,以至有些患者需加以制止才能停止说话,称强迫语言。99.舌尖现象(tip of tongue):早期命名性失语患者的一种非常强烈的主观感觉,即患者感觉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患者会因此刻意的加以描述、迂回。这种感觉被形象地称为舌尖现象。100.失语韵(Aprosody):失语症中的语音障碍。临床表现为说话用力,口语不规则,呈暴发性、慢、无言语转折,且无表达语言情感状态的语调和中顿,即为失语韵。101.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s):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作用于机体,机体在完成刺激的相关作业过程中记录到的具有认知特点的脑诱发电位。其以其特有的刺激-脑电记录锁时关系、 加工过程与脑电的高同步性(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以及激活的心理反应与刺激所携带信息的特异性等而受到广泛重视,是目前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有力手段。102.双语失语症(bilingual aphasia):因大脑损害导致病前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人产生两种语言的障碍称为双语失语症。103.双语现象(bilingualism hasia Battery):双语现象涉及两种以上的不同的语言系统,属于语言变体的方言也包括在内。104.双语失语症检测法(Bilingual Aphasia Test, BAT):是Paradis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在世界各国的双语人群中进行检测取得正常范式的基础上编制的。各种语言版本的译制不是直接的翻译,而是按照统一的原则,十分注意每一个检查亚项在语言上及文化上的平衡,因此具有语言间的可比性。主要用于测定各语言的残余能力。由于其可对患者的各种语言进行可比性的检测,故也可用于检查多语失语症。从神经语言学的角度,在语言运用的4个形式(听、说、读、写)上对语言各个层面(语音、构词、句法、词汇、语义)、语言职能(理解、复述、判断、词汇提取、命题化)、语言单位(词、句、段落)这三方面进行测查,能较全面地发现患者语言的特定缺陷;准确的描述双语(多语)失语的表现;详细调查每一种语言反映于语言运用方面的语言残余能力。检查的结果也可以归纳,为临床提供一个合乎国际通用的失语症分类标准的失语症概貌。同时,也是制定治疗方案、帮助康复的重要措施。105.特殊传导通道命名不能(modality-specific anomia):是因单一感觉传入通道或传出通道受损引起的命名障碍。106.特殊范畴命名不能(category-specific anomia):是指患者对某一范畴名称命名保留或受损,而对另外范畴的名称命名受损或保留。107.听短时记忆(auditory short term memory):短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来说是 7个,可以是7个无意义的音节,7个毫无关联的字、词等等,单位可以不同。听言语印迹储存所(repository of auditory speech engram):由Wernicke于1874年进行失语症分类时提出,他认为右利手者的语言行为在左大脑半球有两个特异的区。其中一个区即为听言语印迹 储存所,位于第一颞回,组成听词语中枢。108.听失认(auditory agnosia):听力异常或仅表现高频丧失者可发生听信息认知损害,但高频丧失并不能解释听认知障碍。这种障碍称听失认。完全听失认的临床表现包括非词语和非音乐声、音乐声和口语声均不能辨识。109.完成现象(completion phenomenon):检查者说出患者熟悉的成语、诗词、儿歌的头1个或几个字,患者复述后继续完成。这种现象与语境无关。110.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是较简短的波士顿失语症检查版本,检查时间大约1小时,该测验提供一个总分,称失语商,可以分辨出是否为正常语言。WAB还可以测出操作商和皮质商,前者可了解大脑的阅读、书写、运用、结构、计算、推理等功能;后者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该测验还对完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传导性失语等提供标准误差解释和图形描记。111.颜色视失认(color visual agnosia):与色盲没有关系,颜色失认指的是脑损伤所造成的患者对患病前所能辨识的颜色失去了认知能力。与颜色命名障碍不同,在进行相似或相同颜色匹配时,颜色失认患者不能完成匹配,而颜色命名障碍的患者则能够很好的完成。112.遗忘性失语 (amnestic aphasia):又称命名性失语,是以命名障碍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的失语综合征。患者理解、复述好,流利性口语,说话不费力,多为虚词、错语,缺乏实质词,特征性的空话、赘语,不能表达信息。命名障碍程度不一,典型的表现是找词性命名不能,常称忘了名称,以描述物品功能和属性替代。病灶部位多在左大脑半球角回或颞中回后部。113.语言优势半球(hemispheric dominance for speech):形成大脑两半球机能专门化的概念来自失语症的研究。1836年达克斯(Dax)曾指出失语与左半球病变有关,之后,Broca根据其临床 失语病人的研究,认为左半球具有言语机能的优势。后来发现一些复杂的高级机能如说话、阅读、书写、计算、左右辨认等都由一侧半球-左半球主管,所以称它为优势半球。114.语音学(Phonetics):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发音机制,语音特性和在言谈中的变化规律。语音学的研究对象,传统上一般只限于元音、辅音、声调、重音以及节奏、音变等,近来又加强了语音韵律特征的综合研究和定量研究。115.语韵(Prosody):即语调和韵律,就是我们在说话时,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调的变化,以及句子中有中顿现象。这种变化可使说出的话表达不同的意思。116.语韵障碍(Dysprosody):患者不能正确掌握谈话中的轻重和低调变化,常表现为一种单音调,因此可影响明确表达意思。说话句子中停顿不同,意思也有变化。117.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 PPA):患者以孤立的、逐渐进行的语言功能衰退为特点。从找词困难开始,发展到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听理解受损。至少在起病2年内,仅有语言功能障碍,而 其他心理功能如记忆、视觉空间功能等相对保留。起病年龄多在55-65岁。已报道本病的病变部位多样,但多数报道认为绝大多数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有左大脑半球额、顶和颞叶语言区灰质萎缩。左侧选择性颞上回萎缩是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的特异性影像学改变。118.原发性进行性失语叠加综合征(PPA plus syndromes):由于与语言有关的神经网络在大脑的部位与非语言认知的神经网络的部位相邻,产生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变形性改变可能向非语言区扩展,因而产生原发性进行性失语叠加综合征,即在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基础上合并了非语言认知障碍。119.运动性失语(motor aphasia):又称Broca失语,或表达性失语。患者表达障碍明显重于理解障碍。自发语呈非流畅性,说话量少,费力,错语,多为语音性错语,语言贫乏和缺少语法词而呈电报式言语,有命名和找词困难,常为产词性命名障碍,语音提示效果好。复述障碍,特别是较长的句子复述时尤为突出。理解障碍较轻,可理解简单的词语,长句理解和执行指令时有困难。另外,此类失语常伴有言语失用和口颜面失用。121.迂回现象 (Circumlocution):失语患者的言语症状之一。患者在命名和找词困难时,因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明意思,常以描述说明的方式进行表达。这种现象即为迂回现象。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蜂鸣器音调频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