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关系是怎样的

浅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学马哲的时候写过的一篇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小论文,当时没想过考研所以只当是应付差事。如今面临考研的复习,不仅是马哲,毛概、思修、近现代史都要一一地看过、记过。不能再应付差事了。这么多理论的东西砸下来,真的觉得不舒服。其实从这个暑假开始,我就没有舒服过,司考的理论绝对比政治的理论更多、更复杂。之前对待政治的每一科都是应付,只要期末考试过得去就行,所以对于复杂的内容我选择囫囵吞枣或者直接忽略不计。而今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要反复推敲,尽量减少自己的漏洞。看来真的是学习的目的不同,学习的质量、投入的精力、对待知识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吧。我忽然觉得之前应付差事的那篇文还有几分道理,就发上来用自己的话教育自己吧。&
摘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实践和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和认识,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性质加深了理解,并利用这些事物为人们的生活造福。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对实践的概括。正确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关键词:实践&&
客体&& 关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实践和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和认识,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性质加深了理解,并利用这些事物为人们的生活造福。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作为实践行为的主体之一,起着关键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有这样的解释: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其中“制造”和“使用”就是实践的过程。生活中,人们会面临一些影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单纯任由客观事物自由发展将会更加影响人类自身。人是思维者,是认识者,客观的情况反映到人脑形成一种思考和分析的过程。通过思考和分析,人类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人们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达到改变客观的发展的目的,以适应自身需要,使自身更好地发展,这就是实践。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发现客体对主体有所作用和影响后,感知组织在思维组织产生的认识意识的指挥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收集目标客体的属性和规定知识,发现主体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现实危机、矛盾和问题,探索通过主体行为解决主体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意向、方法、路线、和方案的行为。认识是人们从实践中的经验和规律抽象出来的内容。在实践中,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收集、整理事物的各种特点,对整理出来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最终从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经验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举个西红柿的例子:现在西红柿是我们经常吃的蔬菜之一。但在很久以前西红柿的源产地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当地人一直怀疑它有毒,不敢碰也不敢吃它。16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从那里带回来一株献给他的情人伊丽沙白女皇,于是它便有了一个美名“爱情的苹果”,从此便在欧洲生长,代代相传,可仍没人敢吃。18世纪,法国一位怀有献身精神的画家决心尝试。他在吃西红柿之前已好入殓衣服,吃完以后躺在床上等死。结果,这位画家不仅没死,也没有任何不适。后经鉴定,发现西红柿含有多种维生素且有丰富的营养。于是西红柿就开始名声大扬,到现在成了最常见的蔬菜。通过吃,通过鉴定,人们发现了西红柿的种种特性,“吃”和“鉴定”就是实践的过程。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决定认识的程度。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正因为人们有需要,这种需要刺激人们去发现事物来满足需要,实践才得以产生。同时,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实践就谈不上认识。世上绝无“生而知之”和“不学而能”的人。人的知识、才能、经验、规律等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不仅如此,实践也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必须充分重视实践,并加以总结提高,才能推动认识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实践,就不能知道所谓的真理的真实性,这样的真理永远是空谈,是纸上谈兵。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由此不断反复不断发展。认识在根本上依赖于实践,但在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飘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这两大事件也是实践的结果。但结果的不成功,激励人们努力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从这两个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人们觉得这种模式不同之前已经失败的方法,又一次投入实践当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终于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这之间以“心灵”作为桥梁。心灵作为实践活动的控制中心,其机制为:一方面,根据自己的需要意向,进行认识;再根据意向与认识的统一,进行设计,形成目标;根据目标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心灵始终随时根据目标来调整实践活动:修正意向,修正认识,修正设计,修正行动。显然,“需要”乃是实践中最本原的东西。正确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世界更加和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_文档下载
亿万文档 免费下载
当前位置: &
& 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班级;理财131
姓名:张艳锍
学号:1351219
摘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
关键词: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学说体系是马克思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的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规律及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还深刻的探究了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问题,它把科学的实践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它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最根本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部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直觉以上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了。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的辩证发展过程。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下载1-2页,共2页)
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认识和实践引发开来的, 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实 ...简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年级:大一 专业:应法 姓名:刘彩虹 学号: 人类从迷信的幻想到付诸实践,经历了千年之遥。人们在认识中将现象的本 质运用于实际的...再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_专业资料。康德的不可知论提出了”看到了看不到的东西”思想,为实践哲学超越哲学认识论提供了内容条件;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把自身作为自然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是主体在 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客 观物质世界和人类...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原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中论文 题目: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学...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3页 免费实践认识关系...大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看到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先有认识后有实践 B.认为...在 实践中,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促进认识与实践的成功。论实践中的检验与评价的关系 【摘要】 知识的真理性是通过实践中的检验活动来保证的。实 践中的检验...马哲论文――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浅谈学习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学习是人们... 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2页 1下载券 马哲论文关于我对信用社... 3...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2页 免费 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3页 免费 实践和认识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直接接触物质世界的过程。
意识,是思想上的认识,属于精神上的认知。
实践与认识,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映象。
应该说是,这是唯物认识客观世界的正确方法!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认识与实践相对,意识与物质相对。认识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认识的前提是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外部世界可知性。外...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
hugyong:你好!凭个人理解浅面回答: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所以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不同教派,不同信仰,对理想状态的描绘使用不同的词汇.对理想状态的定义,也使用着不同的词汇. 然而,尽管词汇不同,"景象"却惊人的相似, 对这种景象,我觉得可以使...
我觉得人都是有两面性的吧。有时候人在别人面前即使不快乐也要装做很快乐的。我记得我朋友的个性签名里有一句话:你笑,全世界都跟着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哭。人...
其实看到有脏乱的地方就去整理是一个良好的个人习惯,只是不要总是为了这个好习惯而去放弃做别的事情就好了。以后,如果有别的事情和有点脏乱的事情同时出现,你可以去试着...
别人说你凶,你还不知道,是因为你自己不能认知你自己的情绪,更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就是说你的EQ比较差。你要经常自己观察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的情绪状态是怎...
你好,妄想有很多种,如被害妄想,总觉得有人要伤害他或家人、还有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等等,大部分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答案为b,实践和认识是并列范畴,物质和意识是并列范畴,二者不能等同。实践是物质性活动但不是物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不是意识本身。
答: 睡觉手麻腿麻怎样回事呢,,孕妇这样的情况要不要紧的啊,好担心啊?
答: 5、人们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
答: 你好,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絮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
答: 不知他是从小就这样的,还是长大后遇到什么事情改变的。如果是从小的我认为是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种病最好在小时候通过行为矫正来改善,一旦成人定型后会很难改变,但也不是...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您的位置: &
&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15:53&&自考365 【
  2011年4月自学考试《》真题单项选择题第8题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正确答案:B
  自考365网校权威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第二章P101。
  编辑推荐: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