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书法论书颇精到,其对书法技巧的认识有哪些

妙手挥翰墨,尺素书丹心 – 七本书告诉你如何学习书法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从刀笔木骨到狼毫熟宣,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繁多,从远古到现在再到未来,中国的汉字以及书写工具始终处在变化中,无穷无尽,万古常新。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中华文明无疑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而汉字以及由它所衍生出来的则必是这一段最波澜壮阔的大河里的最奇特最精巧最美丽的木舟。不管是南帖还是北碑,不管是行草还是正楷,不管是“尚法”还是“尚意”,都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本书单将以七本书告诉有志于发展书法的人们研习书法的诸多法门,从理论到练习到创作,让他们尽可能从繁多的书法典籍中解脱出来得以直面书法的本质,并对书法的发展做出今人应做的贡献。同时笔者也希望本书单能为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的人们开启一扇学习书法的大门,为书法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一点微末的贡献。
1.《学书有法:沈尹默讲书法》 —— 系统的书法学习之道
作者: 沈尹默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日
最低纸质书价格:
最低电子书价格: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是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呕心之作,是沈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散布于不同报刊或单本印行的对学书者有较大帮助的论书文字的合著。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几千年以来变与不变的学书方法,又独出机杼,结合沈先生自己的学书经验,为读者传业解惑,实为现代人论书法的不刊之言,确是拨开云雾见日出的良书益作。
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 陆维钊
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 徐平羽(著名文学家)
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 谢稚柳(著名鉴定大师)
编辑点评:
在汗牛充栋的论书典籍中,我们看到的、研究的往往是古人的学书理论。此书的出版,填补了新中国在书法理论上的空白,是共和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书法理论巨著。从此书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师的匠心独运,沈先生精深的书法功底浑厚的文学功底谦逊的人格魅力亦可见一斑。沈尹默先生当年是如何沉着勇敢地直面陈独秀的批评,又是怎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一洗纤弱一改书风终成一代大师的,我们已一无所知,但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追查到些许蛛丝马迹,而这些淡漠的痕迹足够激励我们日以继夜的学书,直至大器终成。
2.《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 —— 简单的书法入门练习
作者: 邱振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日
最低纸质书价格:
最低电子书价格: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学习书法的入门书。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发达的根系,如果想要走近它,就必须掌握学习书法的基本技法,只有这样才能从书法繁杂的根系中辨明主杆,发现书法的内在奥秘。本书就是一本介绍书法的基本技法的书。它从最基本的执笔开始讲起,逐步深入,讲至点画的停匀、结构的疏密,告诉所有的初学者们练习书法的奥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法入门练习之作。
书法不是比拼谁写得更好看的一门技艺,而是让你的心思更细密,更懂得观察和体悟生活的艺术。在摒弃传统执笔动作的时候书里说道,人应该通过思考,确立一个合理的目标,然后把自己一步步从通行的、准确的姿势和观念中解放出来。我想这句话是对这本革命性书法入门书写作者最好的褒奖。
豆瓣网友 sophia蛋挞()
邱氏为中国书法“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艺术的道路”。
—— 美国洛杉矶《侨报》
编辑点评:
在很多爱好书法者拜师无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本书的面世,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人而言不啻久旱逢甘霖。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帮助初学者更好的学习书法,能够早日窥到书法的门径,更在于它革新了传统的书法学习之道,走在了前无古人的路上。怎样学习书法,是一个千古不易的论题,古往今来的无数书法大师曾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过种种精妙的回答。然而,先贤已逝,风流不在,对现在的人而言,这本书或许是最适宜的书法入门书。
3.《中国书法:167个练习》 —— 最全面的书法技法巨著
作者: 邱振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日
最低纸质书价格:
最低电子书价格: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中国书法自远古传承到今天,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技法,但这些技法有如恒河沙数散落在一本本的书法著作里,鲜有系统周密的整理。正鉴于此,作者在对历代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形态分析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了这部由167个练习组成的书法技法教材。这167个练习包括了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创作的绝大部分基本技法,其中包含一些从未被讨论过的内容,是自古及今最为详实的书法技法巨著。
这是一部改变人们眼睛的书。
—— 前田秀雄 (日文版译者)
只有到邱振中这里,书法理论才真正实现了包括论述语言在内的由传统到现代的全面转换。
—— 许伟东(书法理论家)
有很多书法教材只是一味叫人模仿字帖,并未说明如何模仿的方法,或者只说了一点点,不像这本书这么系统。这是本实用的好书,它解答了很多疑惑,教人如何学习和欣赏书法作品的风格。
—— 豆瓣网友 安静的疯子
编辑点评: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有这么大的决心,从枯涩艰深的历代书法典籍以及风格不一的历代书法作品中,归纳并总结出最常用的167个书法技法。在前人的著作中关于笔法关于字势的描述总是朦胧而又玄妙,若非深谙此道,绝难从中获益。这部书的出版取下了笼罩在书法笔法上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对书法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仅从这点而言,这部书就已经利在千秋了。当然,所有的事物必须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检验,也许这部书中仍然错在些许谬误,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书在去芜存菁之后,会在指导人们学习书法方面发出它应有的光芒。
4.《论书绝句百首》 —— 学书者必知的大师的书法心得
作者: 启功
出版社: 荣宝斋出版社
出版时间:日
最低纸质书价格:
最低电子书价格: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为当代书画巨擘启功先生所著,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书法理论著作,也是一部综合体现了启功先生隽永清雅的书风的作品集,书中的百首绝句全为启功先生手书。本书中收录了先生历年评论书学理论的七言绝句百首,他以百首古体诗,总结了几十年的书法实践,其中涉及了数以百计的碑帖和书法著作,并对历代书家和书法理论,做了精妙的解读。
启功先生是中国书法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彭利铭(书法家)
老师作为知名的学者,以他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不仅仅书法上的教导,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他的人生观。
—— 谢泾廉(书法家)
编辑点评:
吾生有幸,于先生存于同世;吾生不幸,未能谋先生一面。对启功先生,我一直有莫大的敬意,不光是因为他的书法成就,还因为他幽默风趣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任何想要了解启功先生的渊博学识与高尚情操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此书是一本难得的大师的书法心得汇总,凝聚着大师几十年的心血,不仅对初学书法者大有裨益,还对浸淫书道数十载的人有着迷途慈航的功用。
5.《笔势论》 —— “书圣“的用笔之道
作者: 魏秋芳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时间:日
最低纸质书价格:
最低电子书价格: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总共分为十二章,传为”书圣“王羲之所作,是王羲之对书法的独到心得。本书对用笔、结体、布白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彩论述,内容广泛而系统,举例翔实而典型,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圣经“。本书为王羲之书法的集字,创造性弥补了这一传为王羲之所著的巨作却没有王羲之手迹的遗憾。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 梁武帝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 唐太宗 李世民
王羲之属于中和一派书风,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不激不厉,旨在中和,中庸之道是不左不右的金光大道,学习书法必须要了解王羲之,要学习王羲之。这是早已有定论的。王羲之的书法是如此的伟大。
—— 田蕴章
编辑点评:
在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上始终横亘着一座丰碑,挡在书法大道的尽头上,让每一个学书者顶礼膜拜;或是高耸着一座绝峰,飞鸟难越疾风不度,让每一个学书者由衷敬畏。这座丰碑,这座绝峰就是王羲之。王羲之的伟大之处已经不用我们多费口舌去证明了,单看整个中国书法史十之七八不过是一部学王史就足以证明他的书法的精妙绝伦。与无数的前辈一样,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理论,是我们研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而王羲之的书法无疑是最上乘之作,但凡想在书法的殿堂中有一席之地者,或是不想让自己十数年的苦功付诸流水者,都应当好好研读这本书。
6.《书谱译注》 —— 精妙入微的书法学习理论
作者: 马国权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出版时间:日
最低纸质书价格:
最低电子书价格: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书谱》原文为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手书,是中国书法史与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极其重要的篇章,是用草书写就的融精妙的艺术与高深的学术以及斐然的文采于一体的理论巨著。《书谱》一书概括了篆、隶、今草、章草等多种书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具体要求,并揭示了各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学习与研究书法者不可逾越的作品。《书谱译注》一书虽然源出孙过庭所著的《书谱》,但决只不是对《书谱》的简单翻译,其中既有对《书谱》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版本流传诸方面的研究,更有对《书谱》原迹释文的校正、原文的翻译、注释,及作者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书法学习专著。
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
—— 王世贞
《书谱》奇文,每一段落均有主题以及文字之妙,如写书家,有撰技法,有自我学书经历,并对天、地、人、和均有所涉猎,上下贯通,用语简练,思路亦别于众而又独树一帜,别出心裁,可见其匠心。
—— 豆瓣网友 散游
编辑点评:
《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本奇书。说它奇,其一是因为它通篇用草书写就,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与审美价值;其二是因为它的言辞典雅,如同一盘精致的苏州点心入口即化让人欲罢不能。在中国书法理论的研究中,《书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有这么一天:我们对着几案上自己写出的字黯然神伤或是怒不可遏必欲焚毁所书之纸为快,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了。万事万物,有其本身的规律,在我们将学书之路走入歧途的时候,正本清源显得尤为重要。或许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便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对书法的认识进而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7.《书法创作引论》 —— 登堂入奥的书法创作研究
作者: 黄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日
最低纸质书价格:
最低电子书价格: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关于书法创作的学书巨作。作者以独特的观点审视并研究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家所创作的作品,并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归纳并概括出书法创作的普遍性规律。在古往今来的书法研究著作中,这部书无疑是独一份的,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对书法创作下过如此大的功夫,做过如此细致、系统的研究。本书以现代的理念结合本土的传统观念,另辟蹊径,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江西修水古有黄庭坚,后有陈寅恪,再往后要加上黄君先生的名字。
——万绍芬(江西省原省委书记、中国作协会员)
黄君先生不费片言只语,直取书法真谛,不仅抒写心臆,更重表达性情,与古为徒,盘心会腕,谙于笔端。
—— 许坚(诗人)
我觉得黄君的学术成就,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方面的成就,而且为他的书法能够表现出那种气,实际上灌注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王志远(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点评:
很荣幸能够在求学之际读到这样一部关于书法的学术专著。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关于书法的著作确乎数不胜数,而这些关于书法的专著的最终目的却很一致,无非指导人们更好的进行书法创作,以期能开一代书风,对书法的发展推波助澜。然而,在如此多的书法典籍中,盲目的阅读与师法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清代的翁方纲与刘石庵“似与不似”的争执不正是对在书法创作中是否应当盲目师法古人的叩问吗?这个世界上只有精深者与初学者往往能一针见血道出问题的实质,前者在于积淀,后者在于无知。我认为本书的作者就是精深者,他在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思考中,慢慢摸索出了书法创作应当遵循的普遍性规律,为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划上了或圆满或不圆满的句号。
艺术的魅力不在于其自身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而在于它们往往能够作用于人的精神,给人以或媚或庄或静或动或雅或俗或美或陋的感官享受,绘画如是,摄影如是,书法亦如是。
书法之于中国,恰如芭蕾之于沙俄,啤酒之于德国,泡菜之于韩国,俱为一国文化精髓之所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可能也是一条文字与书法发展的长河。在这条长河的两岸,我们的祖先在酒肆楼台上恣意地挥洒着,用他们或庄或颠的书法谱写着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虽然时间的车轮已奔行到今天,虽然书法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合时宜的成分,但身为一个中国人,身为一个被汉字的乳汁哺育成人的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书法这门国粹,接纳它并爱上它,传承它并改革它,让它代代的传承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希望本书单的七本书能为仅仅好奇或是苦苦钻研书法的人提供一条便捷的通道,让他们从理论到练习到创作都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为他们学习继承创新书法尽一点绵薄之力 。倘能如此,幸甚至哉!
作者:无衣
清醒者总是最后的糊涂者
有酒有客,有书有茶,人生一快也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专栏作者招募
启动,可加入书啦圈作者群()联系管理员@treedevil 申请成为常驻作者,自由发表书单书评。加群请注明『申请专栏』。
最热点击文章
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搜索二维码下方的微信公众号南北朝書法鑒賞
我的图书馆
南北朝書法鑒賞
南北朝書法鑒賞&&
12:45:58|&&分类:
馆藏&2213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书法基础知识集锦_学霸学习网
书法基础知识集锦
书法知识问题集锦1、 “三希堂法帖”是怎么回事?“三希堂法帖”中有没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2、三希堂收藏的三件稀世之宝是什么? 3、三宋二沈与“台阁体”是什么? 4、在书法中,真、行、草、隶、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怎样排列? 5、我国书法精品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出自哪里? 6、三帖是指什么作品啊 ? 7、介绍一下千字文 8、介绍一下颜真清? 9、宋代豪放派的词人有哪两位? 10、唐朝书法家 欧阳询 11、 “石鼓文”为什么叫石鼓文? 12、什么是描红? 13、古代名画“洛神赋图”的作者是谁? 14“真书”指的是? 15、西安碑林里历史最早的碑刻是什么朝代的 ? 16、毛笔在何时才称为笔的? 17、柳公权的碑帖? 18、中国历史上的十四个圣人分别是? 19、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 20、我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草书是从师于谁? 21、怎么分辨砚台的好坏? 22、钟繇到底是南朝的还是北朝的? 23、印章起源? 24、泰山石刻大约有多少处? 25、 “书圣”最佳含义是指什么内容? 26、请介绍一下四大书院? 27、圣教序是谁的作品? 28、文征明习字的翻译? 29、好的毛笔应该具备的四德? 30、什么是简书 ? 31、请介绍一下祝枝山 32、柳体字有什么特点? 33、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真迹是什么? 34、 “书家四贤&是谁? 35、 “瘦金体”由谁所创? 36、中国哪位书法家最出名。他写得是什么字体? 37、请介绍一下黄庭坚的生平 ?1 38、怎样运笔? 39、什么叫“折锋”? 40、什么叫“锋”? 41、何谓长短 ? 42、什么叫行款? 43、对临要注意什么? 44、何谓连贯? 45、间架有哪些要求 ? 46、何谓挪让? 47、学习书法从何入手 ? 48、关 于 笔 法 49、书法鉴赏――隶书 50、书法鉴赏――行书 51、书法鉴赏――楷书 52、书法鉴赏――石鼓文 53、书法鉴赏――草书 54、什么叫“力透纸背” ? 55、何谓挪让 ? 56、间架有哪些要求 ? 57、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 58、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 59、古人执笔有“龙眼” “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 60、 《快雪时晴帖》好在哪里? 61、 “执董狐之笔”写什么? 62、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63、我国历史上有两位最著名的女书法家她们是谁? 64、唐朝的“三绝”? 65、 “三真六草”的说法? 66、碑帖的收藏 要注意什么? 67、著名章草字帖是什么章? 68、 《玄秘塔碑》是谁的代表作? 69、如何将欧字写活? 70、王羲之的《丧乱帖》是在日本吗?写的内容是什么呢 71、书谱作者是? 72、书法怎么选择墨汁? 73、 《一夜帖》是谁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74、请介绍书法 篆书? 75、&魏碑&是谁的首创? 76、中国现代最大的民办碑林 ? 77、什么叫侧锋? 78、什么叫笔锋?2 79、什么叫提腕 ? 80、什么叫中锋? 81、什么叫悬腕? 82、什么叫枕腕? 83、什么叫五指齐力? 84、什么叫单钩 ? 85、什么叫笔位? 86、什么叫双钩? 87、何谓斜正? 88、何谓大小? 89、为什么要先摹后临? 90、我国书法有哪些书体? 91、可供初学的有哪些帖? 92、书法里的"雅正"什么意思? 93、何谓匀称? 94、何谓对临? 96、何谓背临? 97、 “金华”中国书法中有几种写法? 98、介绍一下北宋书法四大家? 99、练字应从哪种字体练起呢? 100、练字都应该练什么? 101、练字的一般步骤 102、练字的注意事项 103、书法的“颜筋柳骨”是什么意思? 104、如何看待毛泽东的书法在艺术上的成就? 106、书法和书道有什么区别? 107、明代书法“吴门三家”是指? 108、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书法作品是哪一件? 109、在练书法的过程中,什么是慕?什么是临?应该哪样在先? 110、书法纂刻需要准备什么? 111、书法中的中堂和斗方怎么解释? 112、颜体书法家有哪些? 113、悬腕练书法有那些好处? 114、写书法用生宣纸还是熟宣纸? 115、书法里有&黑体&吗? 116、形容“书法很有力度”的一个词叫什么? 117、魏碑书法《龙门二十品》具体指的是哪二十品? 118、书法中的笔画有多少种叫法? 119、写书法的时候,右上角有一个月牙形的章是什么章 120、书法中有一句名言叫“永字八法” ,是什么意思? 121“九宫格”的创始人是哪位书法家?3 122、请说出下列称谓各指哪些书法家? 123、什么是“苍颉体”书法中到底有没有这种字体? 124、古人是怎样把书法放大拓到岩石上的? 125、请介绍一下书法名帖《快雨时晴帖》? 126、古代书法所称的“赵体”是指哪一位名家的字体? 127、我国汉代的代表性书法是什么? 128、拓墨书法作品(拓片)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 129、书法中的瘦金体以及瘦硬通神的说法? 130、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书法真迹是? 131、何谓挪让 ? 132、书法中的“舒体”是谁创立的? 133、论述“书法”运笔过程中的速度? 134、谁开创了“藤体”书法? 135、请教!中国书法中晋韵、唐风、宋意 ? 136、宋徽宗书法的“天下一人”是什么意思? 137、书法四体指的是什么? 138、古代书法所称的“赵体”是指哪一位名家的字体? 139、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140、请介绍一下宋代书法名家“米芾”? 141、我国书法中的魏碑体,其特点是什么? 142、颜真卿书法的历史地位? 143、怎样欣赏书法?有些名家的字看上去歪歪扭扭、奇形怪状又如何鉴赏? 144、书法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什么朝代? 145、苏轼的书法的特点有那些? 146、要摹多久才可以临? 147、学书是临碑好还是临帖好? 149、何谓临摹?两者关系如何? 150、在临摹中常遇帖中字有残缺,严重影响对字形的辨认和临摹,该如何对待? 151、何谓“五指齐力”? 152、 “执笔无定法” ,对吗?4 1、 三希堂法帖”是怎么回事?“三希堂法帖”中有没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 三希堂法帖”是怎么回事? 三希堂法帖”中有没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 中国清代宫廷刻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 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 共分 32 册,刻石 500 余块 ,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 135 位书法家的 300 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 视为 3 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的《伯 远帖》 ,而珍藏这 3 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 2、三希堂收藏的三件稀世之宝是什么? 、三希堂收藏的三件稀世之宝是什么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书房,乾隆帝文韬武略、 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他将王羲之的《快雪时 晴帖》 、王的《伯远贴》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置于书房,视之为三件稀世珍宝,又将自己的 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 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当时只是手札 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睛”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 书中的精品,被后人称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 王的《伯远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该帖的命 名出自于贴内的首句的“伯远”二字, 《伯远帖》的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献之的《中秋帖》 ,全文共二十二字四行。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 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 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王 羲之被人们尊称为“书圣” ,而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 。 3、三宋二沈与“台阁体”是什么? 、三宋二沈与“台阁体”是什么? 三宋二沈与“台阁体” 明初的书法,以“三宋、二沈”最为知名,并由这几位书家而形成了明代所谓的“台阁体” 书法,此一并作些介绍。 所谓的三宋,是指宋克、宋 和宋广。三人并皆善书,但并非同里同族,只是都姓宋而已。 宋克() ,字仲温,号南宫生,南京长州(今苏州)人。书法初学赵孟 ,上追二王及晋唐诸家,再上溯两汉,学习章草书。他能写楷书,尤善行草,更精章草。他 的楷书作品,传世者有《七姬权厝志》和《录赵子昂兰亭十三跋》等,取则于赵文敏,上追钟王, 写得宽闲静穆,古雅端劲。所以,与他同时代的人杨慎说: “国朝真行书,当以克为第一,所书 《七姬帖》真冠绝也。 ”都穆也说他的楷书“师法钟元常,后竟以是妙绝天下。 ” 宋克对于章草书情有独钟,他的章草师法皇象、索靖,可谓取法高古,功力深厚。看他所临 写的《急就章》 ,古意蔼然,甚至可与皇象的《急就章》相媲美。明人王世贞曾说: “章草自二王 后,仅萧子云。既颜、柳、苏、米以至赵吴兴负当代能声,而不一及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 其法。国初仲温,可备述者,然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及观仲温《急就章》 ,结意纯 美,以为征诛之后,获睹揖让,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阅之,大小行模及前后缺处若一,唯波撇小异 耳,此其亦仲温临象本耶?”《艺苑卮言》 ( )可见他临写古帖的工力之深,事实上宋克临写的《急 就章》有好几种本子,有些是刻意临摹古人的,有些则带有他自己的特点。如他晚年临写的《急 就章》笔势流畅,结构散逸,波磔险劲,很有特色。5 宋克的草书,以《唐宋诗卷》为代表,此外还有《刘桢公筵诗》《杜甫壮游诗》等,这些草 、 书作品往往将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写法糅合起来,力图变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草书面貌来,由于 他有较深厚的临习古帖的工力,加上他任侠尚气的性格,他的草书的确能够写得奇崛生姿,恣意 挥洒,气势不凡。前人评价他的草书“如鹏抟九万,须仗扶摇” (明解缙语) ,是颇为恰当的。 明初的另外两位书家,宋 和宋广,成就不及宋克,但也颇有名气。宋 () ,字仲珩,浙江蒲江人。他是宋濂的次子,得父荫为中书舍人,后因其兄子宋 慎坐罪而受株连被处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宋 出身于仕宦之家,而天性喜好书法,自然比常人容易成家。他初学篆书,取则于李斯和李阳 冰,颇能得其体段,前人评其小篆为“国朝第一” 。他的行草书直承元代赵孟 和康里子山,又能上溯晋唐,写得清丽俊秀,自成一格。李东阳评价他的行草书“出入变化 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者比,真翰墨之雄也。 ”但由于他的身世和时尚,决定了他的书法创作 虽能显示他的才情,却不可能写出气势来。再者因为他享年不永,使他的书法艺术还没有发展到 更高的境界。 宋广,字昌裔,河南南阳人,曾任沔阳同知。宋广善草书, 《明史?文苑传》说他的草书可比 宋克,但他的作品传世很少,所能见到的作品,多属熟媚娟秀一类,气格不高,且有做作习气。 项穆《寓意编》说: “广与宋克、宋 俱以善书擅名,人称三宋,然评者谓广书较之二宋不逮,以其笔之连绵不断非古法也。 ” 总体来看,在当时书法崇尚清丽婉媚的风气之下,明初“三宋”的书法是多守成而少创新。 以姿媚娟秀相尚,取悦世人,没能跳出赵孟 书法艺术的藩篱,且等而下之。这个开端,为整个明代的书法定下了调子,随之而来的“二 沈” ,可以说就是“三宋”的唱和者。 “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他们兄弟二人同时以书法知名,是由特殊的条件所决定的。二 沈生活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 明成祖也是一个特别爱好书法的皇帝。 他曾下令招四方善书者入 翰林做中书舍人,抄写文告典章。更从其中选二十八人专习羲献书。同时,又将秘府所藏古名人 法书拿出来,让这些善书者临摹学习。 “二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冒出来的书法家。 沈度() ,字民则,号自乐,松江华亭人。朱元璋在位时,他因罪被贬云南,至 明成祖时,他因善书而得入翰林为中书舍人,在众多的书法家中,他的字最受朱棣青睐,因 而成了一个地道的御用书法家。每日陪伴着皇帝写诏版文告,一时间声名振于远近。沈度善篆隶 真行诸体,因写得端稳秀媚,甚至被明成祖称为“我朝王羲之” ,并被拔擢为翰林典史、直讲学 士。沈度因受到皇帝的赏识,书法的名声盖过了当时其他书家如解缙、胡广、梁潜等人,于是朝 野士夫争相模仿他的字, “馆阁体”书法由此而形成。实际上,沈度的书法从他传世的作品《四 箴帖》 《不自弃赋》来看,虽然写得端稳、秀美、精到,但既无气势也乏个性,但得秀整平和而 已。 沈度的弟弟沈粲,字民望,号简庵。亦因善书,得与其兄同为翰林学士。他的书法深受其兄 影响,同时学习米芾、赵孟 等前代大家,以善写真、行、草书而知名,尤其擅长写草。书法圆润遒丽,有过于兄。连沈 度也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弟弟说: “臣有弟粲,其书胜臣。(明沈津《吏隐录》 ” )这固然有兄弟 之间互相推重之嫌, 也说明他的书法的确有令其兄折服之处。 二沈兄弟的书法都是台阁体的正宗, 或者可以说是明代台阁体书法的始作俑者。 4、在书法中,真、行、草、隶、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怎样排列? 、在书法中, 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怎样排列?6 篆、隶、草、真、行 5、我国书法精品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出自哪里? 、我国书法精品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出自哪里? 陕西汉中 6、三帖是指什么作品啊 ? 、 上海画报社新近出版《三希堂三帖》 ,将分散于海峡两岸的晋代“三王”书法作品,重聚一 堂。 “三希堂” 乾隆皇帝藏书之所。 , 当年, 乾隆获得晋代书圣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 、 《中 秋帖》 、王《伯远帖》 ,乐不可支,藏于一室,命名为“三希堂” 。希,即稀字,稀世之宝也。 《快雪时晴帖》 ,唐人摹本,高7寸1分,宽4寸6分,行书4行,28个字,系王羲之传 世代表作之一。 《中秋帖》 ,宋人米芾临本,高8寸4分,宽3寸6分,行书3行,22个字。王 献之是王羲之第7子,自幼习字,与父齐名。王是王羲之侄子, 《伯远帖》是他的书函,是难 得的晋人书法真迹。 上世纪四十年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国民党政府偷偷运至台湾。上海画报社经多年 努力,用高科技手段,使隔海相望的“三王三帖”重聚一堂。这本《三希堂三帖》 ,为纸本摺子, 古色古香,展开后可供案头临写,也可装框陈列。 7、介绍一下千字文 、 千字文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 章。 据说是南朝梁(502-549 年)的梁武帝为其公主练习书法, 而委托周兴嗣(470 年-521 年)创作的。 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 。作为儿童习字的启蒙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 、 千” 。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7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V密勿 多士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 务资稼穑 m载南亩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游{独运 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易j攸畏 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纨扇圆e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 祭祀A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 p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构成 千字文是由“天地玄黄”到“焉哉乎也”250 个四字短句构成。最初字体收集自中国最著名 的书法家王羲之手迹。 对韩国的重要影响 千字文曾作为许多国家的汉字初级读本. 此读本传入韩国的年代已不可考, 但是有人确信应该是在百济王朝兴起之前很久。 (那个时候千字文没被编写,不过,韩国的教科 书是那样。) 这本书与佛教的一起传入, 被认为是汉字应用于韩国语言的推动力量。 汉字一直是韩国唯一 的文字,直到世宗大王于 15 世纪发布训民正音(Hangul)。不管怎样,即使朝鲜文字发明后,大 多数的朝鲜学者仍然继续使用汉字一直到 20 世纪早期。 千字文被用来教授儿童习字始于 1583 年, 即朝鲜宣祖命令韩C(Han Ho;)将其刻成木版印刷之后。 千字文里的从&天&到&水&的 44 个传说被逐一记录在了&三永通宝&的背面(朝鲜王朝时代韩国 的硬币). 千字文以其特有的形式展现汉字, 对每一个汉字来说, 文字既体现其含义(训),也体现声音 (音). 虽然韩国语言历经演变,词汇相对应的训(saegim)在每一个版本里保持不变.8 当然同样成书于 16 世纪的光州版和韩石峰版千字文对个别汉字的解释有些许不同。韩石峰 版与光州版训的变化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更加宽泛或者每个单独汉字的语义范围发生改变. 2. 先前的定义被同义字取代, 以及, 3. 部分词条的语音发生改变.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绯时竟锒&汉字语&的取代. 基本上,很少有词汇涵义被认为是 16 世纪以前的, 因为它们可能是朝鲜本国语词汇的化石留存或者受到全罗省方言的影响. 对日本的重要影响 和迩吉师(Wani Kishi)作为传说中的百济中国学者, 据说在应神天皇(370 年-410 年)统治时期将千字文连同 10 本论语传播到了日本。 但是如果当 真如此那就是在千字文成书之前了.有些人认为这仅仅是传说,其他人则认为这反映一些事实. 还有些假定那是另一个版本的千字文. 千字文被用来习字及练习书法. 8、介绍一下颜真清? 、介绍一下颜真清? 颜真卿(公元 709――785) ,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诸满村) ,字清臣,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历事四帝,官到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曾与从兄颜杲卿联 合起兵抗击安禄山叛乱,功勋卓著;后被叛将李希烈所杀,壮烈殉国。生前以功业节操获封“鲁 郡开国公” ,身后被追封为“司徒” ,谥号“文忠” ,世称“颜鲁公” 。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又 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世称“亚圣” 。在书学史上“颜体”缔造 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苏轼曾有“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鲁公”一说。 “点如坠石,画如夏云, 勾如曲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节有态,笔力雄强,沉着端庄”是其书法的独特风格,其墨 迹有 200 多种,虽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有大量流传。他那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千年来深为海内外华人和汉学友人所共仰,其墨迹成为后人学书的典范样本,是祖国传统 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 9、宋代豪放派的词人有哪两位? 、宋代豪放派的词人有哪两位 辛弃疾() 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 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 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 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曾多次上疏,力陈北伐大 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v胄 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 和旗帜。 其词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 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 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描 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 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 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 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词中也有大 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9 论文为佳, 《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 。 苏轼(1037 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 年)进士, 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 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 ,被人构陷 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从此 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 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七月死于常州。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 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 “作字之 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 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 ,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 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 、 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 “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 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 (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 、 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 、 10、唐朝书法家 欧阳询 、 (557--641)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 令,也称“欧阳率更” 。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 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 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 ,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 便初学,号为“欧体” 。 11、 石鼓文”为什么叫石鼓文? 、 石鼓文”为什么叫石鼓文? “ 春秋战国时, 书风日趋诡变, 文字异形, 风格不一。 其风的书作最为后人称道的是 《石鼓文》 。 据考,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的石刻字,为我国现存的“石刻之祖” ,一般认为它就是籀文,属 大篆的范畴。古鼓共有十个,每个石鼓上面刻有一首四言诗,记述秦国国君游猎的情况,帮又称 为“猎碣” 。石鼓文笔法圆劲挺拔,结构方正谨严,排列整齐,气韵谆厚,既保存了金文中繁复 的痕迹,又带有很大的装饰性,在书法上已初备了小篆的基本特征。石鼓文自从唐初在陕西翔县 被发现后, 为历代的书法家所推崇和借鉴, 影响深远, 充分显示了它强盛的艺术活力。 郭沫若说: “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为时代的末期开始的。这 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文。 12、什么是描红? 、什么是描红 一、描红是我国传统的习字法。因为它富有直观性,通俗浅显,行之有效,所以特别适合青 少年和初学者的书法启蒙。本帖所举例字,均按汉字规范化标准书写,体现书法教学与识字教学 的一致性。 二、练习时须先读帖,后书写;先看准笔形和记住笔路,然后一笔写成,不可中途停笔。写10 前也可用手指作“书空”练习,以便对运笔的轻重、快慢、起止等做到心中有数。写时要动脑, 一定要把描红练习中所体验的“手感” ,加以强化,形成实际的书写能力。 三、本帖可先用淡墨描写,待干后再用浓墨描写;也可以临写或默写,以提高描红簿的利用 率。还可作单钩和双钩练习。 “单钩描骨”以增强学生对间架结构的理解; “双钩描肉”以加深学 生对笔画形态的把握。 “骨肉结合”相辅相成。 四、本帖在红字上以重线标示运笔的过程,便于引导学生具体领会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结体。 描红要求大处准确,无须苛求笔笔红黑绝对吻合。笔画有些“过”或“不及” ,是正常现象,不 必补笔或修改。 五、描红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反复描写,学生形成较熟练的技能技巧之后,就要及时扔掉 “描红拐杖” ,尽早过渡到临写或独立书写。 13、古代名画“洛神赋图”的作者是谁? 、古代名画“洛神赋图”的作者是谁? 〈洛神赋〉是曹植写的,里面名句:陵波微步,罗袜生尘…… 〈洛神赋〉的书法是元朝的赵孟\书写的, 《洛神赋》纸本,纵 29.5 公分,横 192.6 公分, 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一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又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赵孟\ 《洛神赋》 是真迹。 《洛神赋》大德四年(公元 1300 年)书,时赵氏四十七岁。用笔圆转流美。充分展示了赵 孟\的书法风格。元人倪瓒称此 卷“圆活遒媚” ,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14“真书”指的是? “真书”指的是? 真书,是指从汉魏到隋唐以前的过渡性楷体,又称为“正书” 。其特征是楷中有隶。真书又 分“北碑”和“南碑” 。北碑,是指北魏、北齐、北周的碑书,是佛教盛行的产物,因其中以北 魏碑书居多,故又称之为“魏碑” 。南碑,概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之碑。 楷书,亦称真书、正书。中国书法分“篆、隶、楷、行、草”诸体,楷由隶演变而成。从广 义上讲,楷书包括魏碑,但从传统书学,也就是狭义上说,楷特指唐楷。是唐代确立了“笔画平 直、形体方正”的楷书严格标准,其根本法则,一直沿袭至今。 从唐初以来,先把隶书改称为八分,又把八分和正书混称之为隶。到中唐以后,正书才恢复 了本名,但是隶书竟从此无有了。 事实上隶之一称,可以包括八分、正书。例如羊欣《采》文中称东晋王恬、王羲之以下的一 些善“隶、草”或“草、隶” ,就是指的草书、正书。又唐?孙过庭《书谱序》中所云: “元常专 工于隶书” ,那又是指的八分楷法。 八分兼称隶书,直至消亡,没有取消这兼名(也是正名) 。正书则到后来完全摆脱了隶名。 大约北宋以来,又改称为楷书了。 八分、正书可以统称隶书,已如上述,但秦、汉隶书却不能叫做八分或正书。这个问题起初 在梁?庚肩吾的《书品论》中出了一些混乱现象,如他说∶“程邈所作……曰隶书,今时正书是 也。 ”他的意思实在是说那时正书也可以叫做隶书,但语气含糊,很容易使人倒 转过来误认为隶书也可以叫正书,到唐张怀摹妒槎稀 “隶书序传”中,更加重了这个混 乱,他在承认程邈造古(秦汉)隶的前提下,又把晋到唐的一些工写正书(今隶)者――如王羲 之、献之以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系在程邈名下成为古(秦汉)隶的子孙,他不分 古(秦汉)隶、今隶,这正是唐代把古(秦汉)隶全部改称八分,之后又把隶之一名完全让给正11 书的原因。 早在西汉时又曾把隶书称为真书,如《史记》 “三王世家”中褚少孙说∶“论次真草诏书。 ” 又《后汉书》卷一四“董祀妻(蔡琰)传中也有“真、草惟命”之语。当时虽然已有八分楷法, 我估计这个“真”还是指的古隶体。稍后晋刘邵“飞白书势”中亦云“索草、钟真” ,又唐?孙 过庭《书谱序》中论钟、张书体时也说∶“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 ,那里的“真” ,可能已为 章程书一一八分楷法了, 因为其中有时间前后之不同。 至晋简文帝司马昱 “答湘东王论王羲之书” 中所云∶“真草皆得。 ”又唐?李嗣真《书后品》论虞世南书法时引用蔡琰“真草惟命”之语, 则都又称之于正书了。就此可见他们所说的真书,即是说“正体字” ,它可以把隶、八分、正书 全都包括进去,不像后世那样只把真书代替正书。 楷书是有模楷的意思,张怀妒槎稀分幸严忍傅焦T诤捍彩恰罢遄帧钡谋鸪疲 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 善楷书。 ”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 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 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15、西安碑林里历史最早的碑刻是什么朝代的 ? 、 东汉。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 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 相李斯所书。东汉中平二年(公元 185 年)刻的“曹全碑” ,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 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 “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它保存 了我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传是当时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以隶书书写,方挺严整,为汉 隶之典范。 16、毛笔在何时才称为笔的? 、毛笔在何时才称为笔的? 毛笔的产生 毛笔起源于公元前
左右。关于毛笔的起源,在历史上的不同的说,在历史上记载 最多的是蒙恬制做毛笔的故事,但近代的学者认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笔存在了。 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 而真正用毛笔写字, 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 的书写。 毛笔的发展 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有关的历史记载, 在新石器时代, 彩陶上的一些花纹用肉眼就能看出用毛 笔画花纹的笔锋,这就说明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毛笔。 在商代的一些甲骨文上,有的残留着已写的但没刻的文字,这些文字笔画圆润,也就是说, 这些文字是用毛笔写出来的。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存在形象一手握笔的样子的字,这就是后来 的&聿&字,即&笔&字的前身。 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是战国时代的毛笔, 一只是在湖南省长沙市的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发 现的,一只是在河南省信阳长台山战国的楚墓中发现的。 当时的毛笔制做方法是:将笔杆的一头分成几片,笔的毛夹在它的中间,然后用细线缠住, 再在笔杆的外面涂上一层漆。 秦代的毛笔与战国时代的毛笔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主要区别在于,秦代的毛笔是 将笔杆的一头挖空,然后将笔毛放在挖空的笔腔中,再用胶粘牢。1957 年在湖北省的一座秦墓12 中出土了三支竹杆毛笔。 汉代的毛笔与秦代的毛笔相比, 有的基本相似, 有的又有了较大的改进, 笔杆主要由竹做成, 笔直均匀,笔杆的另一头削成尖状,有的笔杆上刻上了名字,据说毛笔的一头削成尖状是为了便 于将毛笔插在头发或头冠上,如 1972 年在甘肃省的两座汉墓中就出土了两支这样的毛笔。 “笔”字的前身甲骨文 这时的毛笔的笔毛已不再局限于兔毛,而且还使用鹿毛、羊毛和狼毛。与此同时,毛笔的制 做还开始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硬度的笔毛, 这样使制做出来的毛笔既实现了刚柔相济, 又 达到了便用写字的目的。我们前面提到的蒙恬,他造出的毛笔就是这一类。 晋代以后,毛笔的笔杆不再是尖形状,并且笔杆也短了许多。 唐代是我国制笔技术达到最高的时代, 同时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 这时的毛笔以安 徽省宣城的&宣笔&最有名,其中的&鼠须笔&和&鸡距笔&等都以笔毛的坚挺而称为上品,就当时制 笔技术而言,已能达到多品种、多性能、适应不同风格书法的要求了。 宋代以后,制笔工艺更为精良笔的产地也遍及江南一带,这时以浙江省湖州所产的&湖笔& 最有名。一直到明、清时,这里也是全国制笔的中心。 17、柳公权的碑帖? 、柳公权的碑帖? 唐会昌三年(公元 843 年)立,原碑久佚。 《神策军碑》 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之一。 此碑较人们熟知的 《玄秘塔》 的书法风格更成熟, 更具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笔画 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艺术特点。正如岑宗旦《书 评》云,柳书“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 。读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对“颜筋柳骨”这句话的艺术特 征的理解。 “神策军碑”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内,一般人难以进去摹拓,因此拓本传世极少。 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原石于宋代已被毁,现仅见敦煌石窟发现的“唐拓孤本” 。柳公 权早年曾广采众家之长,而且特别注意向前辈书家学习。从《金刚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取法 诸家的痕迹。 《广川书跋》云: “此经本出于西明寺。柳书谓有钟(繇) ,王(羲之) ,欧(阳询) , 虞(世南) ,褚(遂良) ,陆(柬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 ”此语基本上道出了 此帖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柳公权楷书形成的过程及发展线索,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 , 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 《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 841 年)十二月,碑在陕西 西安碑林。楷书 28 行,行 54 字。 刘熙载《艺概》谓: “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王世贞云: ” “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王澍 。 《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玄秘塔》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 。 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 18、中国历史上的十四个圣人分别是? 、中国历史上的十四个圣人分别是? 一、 酒圣杜康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 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 。明清、民国 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 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 、 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13 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淳尽致。 二、文圣孔子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 说有 3000 弟子,其中优秀的有 72 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 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 。其学生将 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 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作为中国人的 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 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 ,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 , ,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 不仅要“仁民” ,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 与文化得到发展。 三、史圣司马迁司马迁----前 145 或前 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 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 145) ,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 ,卒年不可考。司 马迁 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 ,又 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 岁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 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 108) ,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 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 104) ,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以代 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 ,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获罪下狱, 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继续发愤著书, 终于完成了 《史 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四、诗圣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 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获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 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 ,他弃官西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 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 一带,贫病而卒。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有《杜工部集》传 世。 五、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姓张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 ,约生于公 元 150 年, 卒于 219 年。 张仲景天赋聪颖, 勤奋好学, 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尽得其传。 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唐宋以后将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 , 奉“伤寒”“金匮”为医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 、 完备的医学典籍, 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 病理以及治疗原则 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武圣关羽14张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 、 。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 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 41 年,即三国 蜀景耀三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 封有增无减,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 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 七、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 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 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语以大纲” ,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 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 、 、 八、草圣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 ,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 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F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 “三绝” 。 张旭谈草书到“绝”的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言受杜少陵《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一诗. 九、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 686~760 前后)唐代画家。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辞职。后流 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诏,历任供奉。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 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 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时。 画风独特,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人物画衣褶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 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作画线条简练,有“疏体“之 称。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 十、茶圣陆羽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 ,是 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 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被唐代名僧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自幼得其教海深 明佛理。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十一、二岁时逃离寺院。后在一个戏班子学戏。 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 曾“作诙谐数千言“。 十一、兵圣孙武 孙武(约前 551―?) ,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 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 武从小就喜爱兵法.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 、 ,除了他战功显赫外, 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 《孙子兵法》 篇 5000 余字,包含着一个博大精 1315 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 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十二、谋圣张良 汉初大臣,字子房,传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 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结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今 江苏) ,遇黄石公,后与刘邦、吕后合谋暗使丞相萧何巧设机关,并以密友身份亲自诱捕韩信入 长乐宫内,韩信全家抄斩。后张良遁隐深山,以仙侣为伴,不食凡间五谷,追随仙踪,与世隔离 了。 十三、木圣(科圣)张衡 东汉时期(公元 117 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DD“水运浑象”在东汉的 京都洛阳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后(公元 138 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DD“候风地动 仪” ,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 元。 这两台著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 文学家。 张衡对中国古 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 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 十四、药圣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 581-682 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 大医学家。 孙氏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勤学苦练,20 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 阴阳,推及医药。他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均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 尤以医学为最。孙思邈因病治医,勤奋成家,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 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 灵之苦。 ” 故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最早的 医学百科全书,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19、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 、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 八大山人 原名朱耷() ,字雪个、号个山,后更号人屋、驴、个山驴、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 人,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第九代孙。入清后隐其姓名,长期隐居在南昌 青云谱道院当道士。八大山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清初四大画僧〔弘仁、石涛、石溪、八 大山人〕 之一。 八大山人专工水墨画,善书法,能诗文。 其山水、 花鸟作品,画风雄奇隽永,自成一家。 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宗,笔情恣纵,放逸不群,苍劲圆秀,逸气横生,往往将物象人格化,寄托个人情感 或赋予寓意,个性鲜明,笔墨不同凡响。山水画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且枯索冷寂,于 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气势,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其署款“八大山人”,联缀 似“哭之”或“笑之”之状。诗文题跋则含蓄隐晦,亡国之痛,狂放之态,寄于纸上。八大山人的花 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 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 、 、 、 “人屋” , 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 岁至 65 岁为 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16 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 岁以后为晚期、艺 术日趋成熟。 笔势变为朴茂雄伟, 造型极为夸张, 鱼、 鸟之眼一圈一点, 眼珠顶着眼圈, 一幅 “白 眼向天”的神情。八大山人的书法学王献之,风格独特,意境高远 ,以简表意,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作品中常有一些出人意表的结构造型。后世评八大山人: “所写水墨画,脱尽窠臼,天姿超迈,故能空前绝后为开一代生面” 。 八大山人故居 青云谱道院位于南昌南郊定山桥畔。该道院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始建于西汉年间,称梅 仙祠。至唐贞观十二年〔641 年〕 ,刺史周逊奏建,名“天宁观” 。大和五年〔831 年〕 ,改称“大 乙观” ,由道教天师万元振在此修道,至北宋至和二年〔1055 年〕 ,敕建为“天宁观” 。历代屡废 屡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 年〕改称青云谱,寓意“青高如云” 。 明末清初,朱耷〔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牛石慧〕 ,改名换姓,把“朱”拆开成“八” 和“牛” ,厌恶世俗隐居于此,出家为道士,在此专心于书画创作,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成为一 代书画大师。 青云谱道院园内有前、中、后三殿。前殿祀关羽,中殿祀吕洞宾,后殿祀许逊。后殿院中有 桂树数枝,相传为万振元手植。每至仲秋,桂香四溢,十分清幽。整个园内古树参天,曲径幽回, 亭台玲珑。外有清泉环抱,内有异花奇草,闹中取静,悠然自得。新塑八大山人雕像,立于庭院。 青云谱道院经过修复, 现已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供游人参观。 馆内藏有八大山人和牛石慧真 迹书画百余幅,画笔生动,造诣很深,为中外画家喜爱的珍品,这些藏品对于研究清代的绘画艺 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我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草书是从师于谁? 、我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草书是从师于谁?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 192 年) ,敦煌酒泉(今 属甘肃)人,父焕为太常卿,徙居弘农华阴。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 朝庭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 波桀,成为“今草” 。张怀妒槎稀烦扑把Т蓿ㄨィ 、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 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 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临池” ,即来源于此。三 国韦诞对其有“草圣”之誉,羊欣评价云: “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然张劲骨 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晋王羲之 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 、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 响颇深。 《宣和书谱》载有张芝草书《冠军帖》 、章草《消息贴》 。 21、怎么分辨砚台的好坏? 、怎么分辨砚台的好坏? 砚主要是古人书写字画时用于乘墨汁和调整笔型, 作为古代文人书桌上的必备品, 砚承载了 古人对自然界的赞美、对事物的遐想,形式多样,制作精美。作为当今拍卖和收藏界的宠儿,如 果是材质佳、流传有序的古砚,可能价值连城。鉴别古砚首先要了解中国砚台发展的历史, 我国最著名的四种砚台分别是端砚、 歙砚、 洮砚、 澄泥砚,这四种砚台因为材质、品像出众,是历代文人书桌的首选,所以购买时特别要注意流传 有序。17 如果无法通过传承有序的方式判断古砚, 则需要通过品、 工、 质、 铭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鉴别, 首先是品、 工, 古人制作砚台都是人工雕刻, 当时砚本身是一件非常风雅的物品, 外型美观大方, 而现代的砚台都是机器压制,人工雕刻痕迹就成为砚台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质,以四大名 砚之首端砚为例, 端砚之石是三四亿年前泥盆纪地质时期, 经过高温高压后形成的泥质变质岩。 它含软的泥和 硬的硅,砚石刚中带柔。端砚石品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 纹、金钱线和石眼等,购买时千万不要认为这些纹理、斑点是瑕疵,这些都是端砚的特点。 铭,指砚的雕刻者在砚的某个部位题诗或作句,如果砚身没有落款或名讳,诗句、作句的书 法优劣或者文笔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古砚的价值。 此外, 四大名砚中除澄泥砚尚能批量生产外, 其余三种砚因为原材料枯竭, 产量已经非常少, 如果你对制作古砚的原材料了解充分, 遇到这三种砚不妨买下来, 目前古砚的升值潜力相当可观。 对于有意进行古砚收藏的玩家,专家特别提醒,古人判断砚台好坏主要是依据使用的舒适度,所 以掌握一定的书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我认为砚台的好坏取决于雕刻水平的高低, 花纹的繁复、 镂空的图案能体现出匠师的雕刻水 平。 很多砚台上都有屹立在云间的松柏, 引颈高歌的仙鹤, 张牙舞爪的蟠龙, 旁边还刻着一首诗, 非常有气派。 22、钟繇到底是南朝的还是北朝的? 、钟繇到底是南朝的还是北朝的? 钟繇既不是南朝的也不是北朝的,而是三国魏人。 魏晋书家――钟繇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 年),卒于魏明帝太 和四年(230 年)。 官至大傅,故世称钟大傅。陈思《书小史》称其善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 钟繇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曾祖父钟皓 “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三国志?魏书?钟繇传》引《先贤行状》), 祖父钟迪因党锢之祸而终身没有做官。父亲早亡,由叔父钟瑜抚养成人。 唐代张怀妒槎稀烦啤捌湔媸榫睿斯谑Γ杖岜秆伞 ”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传说钟繇在当时 书家韦诞住所,见蔡邕真迹,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呕血。太祖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韦 诞死后,钟繇密使人盗发其冢,终获蔡邕手迹,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 始得其笔法精髓。 钟繇向他儿子钟会讲书法时曾说,我精思学书 30 年,每逢和友人相谈,则画地广步探讨书 法,被子因练字而被划破,每见大自然万物,则探索其形象而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钟繇的书 法,与以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 ,为后世所宗。 23、印章起源? 、印章起源? 印章的起源或说源于“三代”的制陶( 《后汉书•祭祀志》指出: “三皇无文,结绳以 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 之器也。 ”唐朝杜佑《通典》说: “三代之制,人民皆以金玉为印。)或说源于商殷墟甲骨文的契 ” 书和青铜铸造的铭文,至今尚无定论。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遗物,印章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较为 普遍使用。同时,也有说法认为印章起源于“征识图腾”等。18 印章的发展 印章材料的发展。陶曾为印章最古老的材料,后渐发展为金、银、铜、玉、锡、竹、骨、石 等,现今印章以石制居多,但多种材料的制作印章仍然并存。 印章名称的发展。秦以前,称为“玺”(也作“钤”),到秦一统六国后的“玺” (皇帝专称) 与“印” (臣民所称) ;汉朝时期,称之“玺”或“章” ;至唐武后改“玺”为“宝” ,而唐至清“玺” “宝”并用。民间对印章的称呼还有“印信”“记”“朱记”“图章”“戳子”等。 、 、 、 、 古代印章的应用 汉代前, 印章用于置放竹木简牍的木质方槽上的印泥。 汉代后, 印章用于钤盖于纸张。 同时, 印章也用于烙在马身上以作标记和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标记。 印章在书法作品中的应用 书法作品中的印章分为名号章和闲章。 而按照印章所盖的位置又分为迎首章 (盖于作品上首) 和押脚章(盖于正文和下款之后) 。印章与正文、题款共同构成书法作品的三大要素。 印章的神话传说 汉代纬书《春秋运斗枢》“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 : 。 汉代纬书《春秋合诚图》“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 : 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 24、泰山石刻大约有多少处? 、泰山石刻大约有多少处? 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 500 余座、摩崖题刻 800 余处,碑刻题 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泰山石刻文化 石刻文化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但可以这样说,石刻文化在中国发育的最为完善,达到 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泰山得以获得世界双遗产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没。当年泰山申报世 界遗产时, 国家文化部是拟按自然遗产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的。 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 一处“双遗产” 。不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卢卡斯先生亲临泰山考察后,不仅对泰山的自然风 光大加赞赏,更陶醉于泰山的丰厚文化遗产,卢卡斯先生下山后兴奋地为泰山题词: “泰山把自 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 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 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巨大贡 献。 ”果然,1987 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改写了世 界遗产的分类。 卢卡斯先生和联合国评委们当年所陶醉的泰山文化, 石刻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的一项, 因为 若没有了登山盘道两旁几乎步步可见的刻石文化, 泰山的文化氛围就会大打折扣, 泰山也就与普 通大山没有了区别。 石刻文化是一种自然与文化结合最为直观的形式。 它升华了物质――使本来 毫无生气的石头有了灵气; 它又物化了精神, 把人们对自然产生的美感表达了出来并告知别人和 后世人。 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 500 余座、摩崖题刻 800 余处,碑刻题 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一方面,泰山 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珍藏 了像秦朝的《李斯碑》 、汉代的《张迁碑》《衡方碑》 、 、晋代的《孙夫人碑》 ,以及北齐的经石峪 《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的《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另一方面,泰山石刻还有极高的文献史料 价值,从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到南北朝的战乱纷争,从汉唐盛世到北宋朝的没落,乃至你方唱罢 我登场的元明清各代,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封禅祭祀之举,还是平民百姓的朝山之愿;无论是文人19 墨客对秀山丽水的吟唱,还是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从泰山石刻的文字中都有准确、 可靠的记载,这些都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此外,泰山沿途众多的摩崖石 刻,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幽奥旖旎之秀,使自然之美融合在 石刻艺术之中,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成为连结游人与自然山水的纽带,充实丰富了泰山 美的内涵。 欣赏泰山石刻很方便,您在游程中随处可见,其中不乏堪称瑰宝的精品之作。但想全面了解 或进行专项研究,就必须花些气力与时间了。下面列出一些旷世珍品,供您游览参考。 25、 书圣”最佳含义是指什么内容? 、 书圣”最佳含义是指什么内容? “ 书圣王羲之 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 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 王羲之(303―361,一作 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 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 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给人以静美之感,恰 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 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 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 、 、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 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 、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 王羲之同谢安、 孙绰等 41 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 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 此帖为草稿,28 行,324 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 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 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 本。 26、请介绍一下四大书院? 、请介绍一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 天古木的掩映之中。白鹿洞最初是唐代贞元时,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 据传李渤在此隐居时,曾养一白鹿自娱,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 ,又因此地四山回 合,由山麓小路进去也有数里之遥,真有点入洞之感,所以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 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 ,由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为 讲学和藏书之所。 “四方之士受业而归,出为用世,名绩彰显者甚众。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赐九 经。宋仁宗皇v五年,孙琛在故址建学馆十间,称“白鹿洞之书堂” ,与当时的岳麓、应天府、 嵩阳并为“四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虽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 扬名国内。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朱烹到任时,白鹿洞书院已经毁于兵燹,栋宇消落, 林园荒芜,触目皆是尘封书海,网结门廊。经过朱熹的一再请求,宋孝宗终于同意重建白鹿洞书 院。修葺后的白鹿洞书院,以圣礼殿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庞大建筑群。书院 共有殿宇书堂三百六十余间,其中包括御书阁、明伦堂、宗儒词、先贤祠、忠节祠等。圣礼殿是20 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师表”的字样。在文会堂有 、 朱熹亲书“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的对联。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 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 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还广邀国内著名学者前来讲学,学术空气相当活跃。宋淳熙二年,朱烹与 陆九渊二人由于学术观点不同, 曾在地处江西铅山县境内的鹅湖发生过激烈的论辩。 但是朱熹并 不因此而持有门户之见,邀请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讲的是《论语》中“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深受白鹿洞书院师生们的欢迎,有些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湛、透辟的说 讲感动得落泪。为此,朱烹特意把陆九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门。这不仅首开书院“讲会”制度 的先河,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在中国儒学史上也一直被传为佳话。自朱熹 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 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一直到明代的正统元年才修复,以后又有所扩修。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 (约 958 年) 智睿等二僧办学。 北宋开宝九年(976) ,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 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 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 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 年学府” 。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 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 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式主教,朱熹两度讲学。明代中 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 ,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 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 21000 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 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 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 、明刻宋 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 “程子四箴碑” 、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 、 、清刻朱熹 “忠孝廉洁碑” 、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 、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 484 年) 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为道士修行之所,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为佛教、道教场所, 后来为儒家独占。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嵩阳书院在北宋时最盛,院中有学生几百人, 宋廷在此置有校官,并赐九经子史。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 讲学,各地学者纷纷慕名而来。此后,嵩阳书院继续以理学授徒,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 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 、湖南岳 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在国内也举足轻重。 嵩阳书院东西山岭环抱,逍遥谷溪水缓缓南流,嵩岳寺溪水汩汩西来,两道清澈的溪水,在21 嵩阳书院前面汇合成双溪河,然后蜿蜒东南入颍。书院南面是开阔的沃田。站在嵩阳书院门口四 望,可仰望嵩岳诸峰,可俯瞰登封城全景。环境十分幽美,不愧为读书胜地。书院内建筑布局保 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有五进院落组成。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 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 、书舍、 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留言,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 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嵩阳书院历朝并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 除了书院有悠久的历史,嵩阳书院的旅游景观还有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来游嵩山,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阳寺,刚一进门,只见一棵古老的 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酷如顶天立地的伟丈夫,武帝尚武,多年征战渴求良将,仰望许久, 赞叹有加,当即褒封柏树为“大将军” 。殊不料嵩阳寺乃藏龙卧虎之地,穿过二进院见到的柏树 比“大将军”还要大,武帝见了既惊讶,又踌躇,但想到自己贵为天子,不容改口,就将错就错 地把二院的柏树封为“二将军”“大将军”高兴的大笑,笑弯了腰,成了弯腰树。 。 “二将军”心 生闷气,肚子气炸,变成了空心树。 “三将军”为此十分恼怒,它突起一枝直插天际,怒发冲冠, 一副与人争斗的样子。可惜它在明末被火焚毁。传说归传说, “将军柏”却实实在在是人间稀少 的参天大树: “大将军”柏径周 6 米, “二将军”柏周径 15 米,十二个人挽手刚刚能抱住树干。 二柏高达数十米,苍劲矫健,直耸云天。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受封,历经千载沧 桑而依然生机勃勃,诚不愧伟岸英武了。院外偏西有唐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刻立的“大唐嵩 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俗称“大唐碑” ,碑高 8 米,是嵩山地区最大的石碑,它记述的是道 士孙太冲为唐明皇李隆基炼“九转金丹”的故事,事属荒诞不经,但碑却立得光前隆后:由号称 “口蜜腹剑”的唐代宰相李林甫撰文,当时的书法名家徐浩书写。徐浩的隶书端正工整,笔法俊 逸遒劲。岁月流逝,千载易过,炼丹的荒唐事已成笑料,而“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却因 为是唐隶佳品引来一代又一代的欣赏观摩者,这也是立碑之人始料未及的趣事。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亦称睢阳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始建于后晋,北宋时得到光大。 最初为戚同文讲学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诚就其地筑学舍 150 间,聚书 1500 余卷, 广招学生。使应天府书院扬名的另一位人物就是那个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范仲淹。范仲淹在此求学时就属于有远大抱负的人,虽然贫穷得只能长期就咸菜喝粥(划粥割 齑这个故事就是讲范仲淹的) ,但连岁苦读,春夏秋冬都是凌晨即闻鸡起舞,然后苦读诗书,直 到夜半才和衣而眠。由于应天府书院是免费的,这也是范仲淹选择这个书院的最大原因,所以书 院里应该有许多如范仲淹一样的苦学之士。 从这样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应天府书院的学 风是非常刻苦和严谨的。 范仲淹还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教师,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 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这种做法,与今日许多教授讲课时洋洋洒洒,真正到社 会上应用时却不灵光的现象相比,确实大相径庭,真是值得后人借鉴。应天府书院的原址在现在 的商丘故城,完整的书院已不在,只能看看残存的一些建筑。 27、圣教序是谁的作品? 、圣教序是谁的作品? 《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 ,为太宗李世民制文,高宗李治又撰《述三藏圣教序记》 。 今传四种石刻:一、褚遂良正书,因建于唐长安(今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世称《雁塔圣教》 。 二、王行满正书,建于偃师(今属河南) 。三、褚遂良正书,建于冯翊(今陕西大荔) ,世称《同 州圣教》 。四、怀仁摹集内府收藏王羲之书法而成,摹集始于贞观廿二年(648) ,成于咸亨三年22 (672) ,碑现存于西安碑林。王氏书法多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为临习王字之范本。是 碑流传于两宋、元、明、清各代,但因年代久远,碑石捶拓过多,故时代先后之拓本相差很大, 然总以宋拓为最佳。 28、文征明习字的翻译? 、文征明习字的翻译? 【原文】 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 ,日(2)以十本为率(3) ,书(4)遂(5)大进。平生于(6) 书,未尝(7)苟且(8) ,或(9)答人简札(10) ,少(11)不当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厌(13) , 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书林纪事》 ( ) 【注释】 (1)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 (2)日:每天。 (3)率:标准。 (4)书:书法。 (5) 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尝:曾经。 (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9)或:有时。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稍微。 (12)易:改换,更换。 (13)厌:嫌麻烦而讨厌。 (14)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武帝萧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