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的许多访问学者研究计划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是什么意思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微油点燃低挥发分煤与生物质混合燃料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1.3.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很早以前,世界其他国家的很多专家就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强化燃烧技术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但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却开展的很晚,只是最近30多年的事情,而且真正的快速发展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的出现,才开始了真正的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气固计算流体力学技术迅速发展并趋于完善。1976年英国Spalding等人编造了PHOENICS大型通用计算机程序,其中包括了可以采用来模拟传热、流动、化学反应及燃烧过程的程序模块。美国GE公司在80年代开发了CONCERT软件,并采用三维贴体坐标,二阶迎风差分格式,扩散控制的PDF湍流燃烧模型。英国Rolls Royce公司研制的PACE软件包已用于大量研究型和生产型的燃烧室。美国P&W公司也发展了自己的燃烧室气动力学性能数值模拟软件PREACH。以上三个软件包均采用了SIMPLE算法,它们在物理模型,差分格式,网格生成方面均有很大的改进,可以称为第二代燃烧室气动热力计算软件,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燃烧学的水平。目前,随着燃烧理论模型的突破和算法的改进,FLUENT、CFX、PHOENICS、STAR-CD、CFDRC等软件技术的不断完善,都可以来对燃烧室中气动热力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特别是FLUENT软件在燃烧室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中应用的最为广泛。最新版本是FLUENT6.3.26版,这是被世界公认的目前比较好的燃烧场计算软件。1.3.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在七八十年代开始的。目前为止,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燃烧室内燃烧过程已经是国内外能源领域的研究者们普遍采用的手段,并开始与大型的冷模、实测的试验进行对照,模拟的方向也趋向于实用,这样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国内一些高校与研究所对炉内数值模拟计算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及浙江大学热能所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清华大学李政等人依据德国济根大学的CFB模型思想并考虑宽筛分给煤特性提出自己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过程模型。该模型应用小室模型作为建立燃烧系统内守恒方程的手段,建立一个循环流化床通用动静态数学模型。并且细致考虑了流动、煤的挥发分析出焦碳燃烧污染物生成及还原等问题1992年,岑可法和樊建人提出了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实验(CAT)方法,讨论了数值实验方法在大型电站锅炉中也能够用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数值模拟炉膛内气固两相流动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西安交通大学徐通摸教授在大型电站锅炉煤粉燃烧技术研究与应用工程中发现了煤粉燃烧中存在浓度和最佳浓淡比的新燃烧理论,并且首次用理论分析发现四角切圆燃烧炉内旋转动量流率矩随锅炉容量的4/3次方增加的规律等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清华大学周力行教授先后建立了以颗粒湍流模型为基础的k???AP两相湍流模型,以颗粒湍流动能输运方程模型为基础的k???AP模型和以两相雷诺应力方程为基础的统一二阶矩模型(USM)。张新文等建立了一个循环流化床的一维模型。流动模型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考虑了颗粒的宽筛分特性,同时建立了传热模型和燃烧模型。但是在该模型中未能考虑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周晓彬等对卧式循环流化床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以颗粒动理学双流体模型为框架,引入合适的燃烧与传热机制,选用了一个适用于卧式循环流化床的流动、传热、燃烧的数学模型。基于此模型,分别对其进行了冷态和热态动态特性模拟,考察炉内温度、压力、颗粒浓度等参数变化。潘冬慧等对油页岩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者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对煤和油页岩在炉膛内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采用非预混燃烧模拟对煤和油页岩在炉膛内燃烧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时油页岩的一些的流动和燃烧特性。
1. 国外研究现状(1) 古典压力理论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以海姆、朗金和金尼克理论为代表的古典压力理论认为: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是其上覆岩层的质量γH。其不同之处在于:海姆认为侧压系数为1,朗金根据松散理论认为是tan2(45–φ/2)?,而金尼克根据弹性理论认为μ/(1–μ),其中μ、φ、γ分别表示岩体的泊松比、内摩擦角和体积质量。(2) 坍落拱理论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人们发现古典压力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不符合实际之处,于是,坍落拱理论应运而生,其代表有太沙基和普氏理论。坍落拱理论认为:坍落拱的高度与地下工程跨度和围岩性质有关。太沙基认为坍落拱形状为矩形,而普氏则认为坍落拱形状呈抛物线形。坍落拱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巷道围岩具有自承能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弹塑性力学来解决巷道支护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芬纳公式和卡斯特纳公式。(3) 新奥法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工程师L. V. Rabcewicz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被称为奥地利隧道新施工方法,简称新奥法。新奥法目前已成为地下工程的主要设计施工方法之一。1978年,米勒教授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奥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并将其概括为22条。1980年,奥地利土木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把新奥法定义为:在岩体和土体中设置的使地下空间的周围岩体形成一个中空筒状支撑环结构为目的的设计施工方法。新奥法的核心是利用围岩的自承作用来支撑隧道,促使围岩本身变为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围岩与构筑的支护结构共同形成坚固的支撑环。新奥法自奥地利起源之后,先后在欧洲诸国,特别是意大利、挪威、瑞典、德国、法国、英国、芬兰等大量修建山地与城市隧道的国家得以应用于发展,然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的日本、中国、印度;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智利;非洲的南非、莱索托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功地把它应用于一些不同地质情况下的隧道施工之中,并且从最初的隧道施工扩展到采矿、冶金、水利电力等其它岩土工程领域。虽然新奥法的应用已如此广泛,但不同的应用者对它的解释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实际工程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盲目地把新奥法应用于不适宜的地质条件,从而使这些巷道工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煤矿,人们对软岩的物理含义和力学性质理解不够、对利用仪器进行巷道变形及荷载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时常出现不合理的套用新奥法理论来解释煤矿采动影响巷道、极软弱膨胀松散围岩巷道的支护机理,而且也出现过因应用新奥法不当,而造成锚喷或锚喷网支护的巷道大面积跨落、坍塌等事故,导致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与损失。(4) 应变控制理论日本山地宏和樱井春辅提出了围岩支护的应变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隧道围岩的应变随支护结构的增加而减小,而允许应变则随支护结构的增加而增大。因此,通过增加支护结构,能较容易地将围岩应变控制在允许应变范围内。支护结构的设计则是在由工程测量结果确定了对应于应变的支护工程的感应系数后确定的。(5) 能量支护理论20世纪70年代,萨拉蒙等又提出了能量支护理论,该理论认为: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共同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围岩释放一部分能量,支护结构吸收一部分能量,但总的能量没有变化。因而,主张利用支护结构的特点,使支架自动调整围岩释放的能量和支护体吸收的能量,支护结构具有自动释放多余能量的功能。(6) 数值计算法目前,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日趋成熟,如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等,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计算软件大量涌现,如ADINA、NOLM、FINAL、UDEC、SAP、FLAC等程序都为广大用户所熟知,这些软件与一些支护理论相结合,在地下工程支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国内研究现状中国软岩巷道支护系统工作开始于1958年春,北京市西部九龙山向斜北翼安家滩井田西部近向斜长轴处,木支架大巷遇到灰黑色泥岩,发生强烈底膨,后改用五节棚支护,再加底梁,均无效,巷道失稳而报废。自此上报,提出软岩支护难题。后开发辽宁的沈北矿区,在前屯矿建设时出现井口大变形,支护挤裂,无法继续掘进,停工维修,前掘后塌,停掘返修,工程难前进而报废,以致停工数年。此后,该矿区的蒲河矿、大桥矿、平庄矿区红庙矿也出现重大软岩技术事故。为此,煤炭部集中了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和设计院的技术力量,在前屯矿二、三井和红庙进行了多种巷道支护形式的试验和测试工作,在巷道断面、支护形式及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软岩工程相关的全国性会议召开了20余次,对地下工程软岩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煤矿矿压专业委员会软岩分会召集全国的软岩科研、施工、生产各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起到了很好的组织、交流、提高作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全国煤矿软岩工程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成立,更为软岩工程理论与技术的交流与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 岩性转化理论中国著名岩土工程专家陈宗基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从大量工程实践中总结出岩性转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同样矿物成分、同样结构形态,在不同工程环境工程条件下,会产生不同应力应变,以形成不同的本构关系。坚硬的花岗岩,在高温高压的工程条件下,产生了流变、扩容,并指出,岩块的各种测试结果与掩体的工程设计应有明显的区别。强调岩体是非均质、非连续的介质,岩体在工程条件形成的本构关系绝非简单的弹塑、弹黏塑变形理论特征。(2) 轴变论理论于学馥教授等提出轴变论理论,认为:巷道坍落可以自行稳定,可以用弹塑性理论进行分析。围岩破坏是由于应力超过岩体强度极限引起的,坍落是改变巷道轴比,导致应力重分布。应力重分布的特点是高应力下降,低应力上升,并向无拉力和均匀分布发展,直到稳定而停止。应力均匀分布的轴比是巷道最稳定的轴比,其形状为椭圆形。近年来,于学馥教授等运用系统论、热力学等理论提出开挖系统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开挖扰动怕破坏了岩体的平衡,这个不平衡系统具有组织功能。(3) 联合支护理论冯豫、陆家梁、郑雨天、朱效嘉教授等提出的联合支护技术是在新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观点可以慨括为:对于巷道支护,一味强调支护刚度是不行的,要先柔后刚,先抗后让,柔让适度,稳定支护。由此发展起来的支护型式锚喷网技术、锚喷网架技术、锚带网架技术、锚带喷架等联合支护技术。(4) 锚喷–弧板支护理论孙均、郑雨天和朱效嘉教授等提出的锚喷–弧板支护理论是对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该理论的要点是:对软岩总是强调放压是不行的,放压到一定程度,要坚决顶住,即采用高标号、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弧板作为联合支护理论先柔后刚的刚性支护形式,坚决限制和顶住围岩向中空位移。(5) 松动圈理论松动圈理论是由中国矿业大学董方庭教授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凡是坚硬围岩的裸体巷道,其围岩松动圈都接近于零,此时巷道围岩的弹塑性变形虽然存在,但并不需要支护。松动圈越大,收敛变形越大,支护难度就越大。因此,支护的目的在于防止围岩松动圈发展过程中的有害变形。(6) 主次承接区支护理论主次承接区支护理论是由方祖烈教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巷道开挖后,在围岩中形成拉压域;压缩域在围岩深部,体现了围岩的自撑能力,是维护巷道稳定的主承载区。张拉域形成于巷道周围,通过支护加固,也形成一定的承载力,但其与主承载区相比,只起辅助作用,故称为次承载区。主、次承载区的协调作用决定巷道的最终稳定。支护对象为张拉域,支护结构与支护参数要根据主、次承载区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的动态特征来确定。支护强度原则上要求一次到位。(7) 应力控制理论应力控制理论,也称为围岩弱化法、卸压法等。该方法起源于前苏联,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变某些部分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改善围岩内的应力及能量分布,人为降低支撑压力区围岩的承载能力,使支撑压力向围岩深部转移,以此来提高围岩稳定的一种方法。(8) 软岩工程力学支护理论软岩工程力学支护理论是由何满潮教授运用工程地质学和现代大变形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软岩变形力学机制,提出了以转化复合型变形力学机制为核心的一种新的软岩巷道支护理论。它涵盖了从软岩的定义、软岩的基本属性、软岩的连续性概化,到软岩变形力学机制的确定、软岩支护荷载的确定和软岩非线性大变形力学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方法1. 工程类比方案设计工程类比的根据是系统的、可靠地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围岩的性质、水文、工程地质资料,岩石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以及工程环境资料,类似地质条件相邻矿井的支护及周围变形的有关资料,在对这些资料、工程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类比方案设计。2. 理论验算进行参数校核理论验算是根据软岩工程岩体和环境的有关资料确定软岩类别、岩体结构、地压显现类型,建立正确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通过验算巷道周边位移预计、支架的最大反力及支护结构力学参数等,从整体上验算类比法所选取的支架类型和支架设计参数是否符合巷道围岩变形规律。随着电子计算机和各种计算软件的迅速发展,使理论验算校核类比参数变得更加高效、快捷。3. 施工监测与反馈设计根据软岩工程的现场试验观测数据,进行有关工程参数的高速反馈十分重要。巷道开工后立即加以实验、监测等十分必要的,监测的主要内容:①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②软岩巷道收敛变形规律;③巷道围岩施加于支护上的实际荷载;④典型地段的巷道围岩深部位移。对上述实测资料分析整理,然后调整工程设计参数,使设计更加完善。4. 软岩非线性大变形力学设计近几年,随着非线性理论的发展和对软岩工程的深入研究,软岩工程正面临着从小变形岩土工程向大变形岩土工程的飞跃。例如,深埋隧道工程的大变形岩土工程的大量涌现,若仍然沿用常规设计,就可能发生失稳、塌方等事故。深刻的理论原因是深埋隧道区别于浅埋隧道的显著力学标志是大变形、大地压、难支护。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岩土工程恶性事故也在呼唤着软岩工程设计的新阶段——非线性大变形力学设计方法。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是承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在不断研究和分析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着眼点还是比较集中。傅晨(2001)指出,“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很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一条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地区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顾焕章(1998)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还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特征,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相反,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宏管理主体,对农业产业化应加强政策指导,并制定可行的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国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创立了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解释了在城市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不断流入城市的这种矛盾现象。托达罗的建议是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农村工业。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1、L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刘易斯模式另外一个积极的政策含义是重视资本的作用。刘易斯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并且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拉动就业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1.2.1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绩效考核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开始,随着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和全面质量管理(TQM) 等活动的风起云涌,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欧美先进企业的重视,绩效考核的观念 和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偏重财务目标的达成,扩大为整体经营成效的 提升。在绩效考核方法上,对个人考核大都采用目标管理法和360 度考评法,对 组织考核大都采用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记分卡法(BSC)[ l]。国外一些学者 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1990 年,Campbell 等人把绩效分为8 个独立的成分:工作特定的任务熟练程度;工作非特定的任务熟练程度;书面与口头交流的任务熟练程度;努力;遵 守纪律;为团体和同事提供便利;监督与领导;管理[ 2]。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1992)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的概念。通过对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客户和成长四个层面的绩效考核,将抽象的战略有效的转化为具体的员工行动[ 3][ 4]。Borman和Motowidlo(1993)在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和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的概念。他们把任 务绩效看作是组织所规定的行为,是与特定工作中核心的技术活动有关的所有行 为;关系绩效则是自发的行为、组织公民性、亲组织行为、组织奉献精神或与特定任务无关的所有行为,涉及到职责范围外自愿从事有利于组织或他人的活动[ 5]。 Nickols等人(1997)认为要废止绩效评估而进行绩效管理,从绩效评估到绩效管理有赖于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 双方所认同;第二,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尺度必须被清晰表述出来;第 三,目标本身应该是灵活的,应该足够反映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第四,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当作评价者,而应该当作是指导者,帮助他们达到成功[ 6]。Conway(1999)将人们对非管理职务的研究发展到对管理职务的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非管理职务来说,作业绩效中包含着职务奉献的成分,人际促进可以 和任务绩效完全区分开;而对管理职务来说,任务绩效包含着人际促进的成分, 职务奉献可以完全与任务绩效区分开。因此非管理职务与管理职务的关系绩效内 容不同[ 7]。Fred (2000)指出应该把绩效考核的重心从考核转移到员工发展上来,关注员工的发展并且让员工更好地进行自我实现[ 8]。Gary P.Latham和Kenneth N.Wexley(2004)在《绩效考评——致力于提高企事业组织的综合实力(第2 版)》中,对比研究了个性特质量表(Trait Scales, TS)、 成本相关产出法(Cost-Related Outcomes, CRO)、强迫选择量表(Forced-ChoiceScales, FCS)、行为尺度评定量表(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s, BARS)、行为观察量表(Behavioral Observation Scales, BOS)、混合型标准量表(MixedStandard Scales, MSS)等方法[ 9]。Smith(2005)提出绩效考核是人们操作的一种工具,要保证它的有效性,要求考核者准确地观察员工的重要表现,人的评判涉及从工作能力到加薪过程的 每一个标准[ l0]。Btyan J Pesta,DarrinSKass,Kenneth J Dunegan(2005)提出在绩效考核中增加顾问职务,负责顾问训练、顾问监督、顾问评价项目,以实现更加清晰、公 正的绩效评价[ 1l]。David Parmenter(2007) 提出了有效实施关键绩效指标首先需要遵循的四个基本条件:企业与员工、工会、关键的供应商及关键的顾客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向基层的权力转移;评价方法、报告和绩效改进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与战略的 联系。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战略,给出了建立关键绩效指标的 12 步骤模型,并解析了各步骤的目的、与四个基本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的指 导原则[ l2]。综上所述,绩效考核最新研究有以下四个特点:1.更加注重评价者的信息加工过程许多研究从信息加工论的角度探讨了评定者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与评估的关系。他们认为:不同的评定者由于受评定动机、与绩效信息相关的经验 以及评定任务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同,认知加工方式会表现一定的差异。2.评估精度己成为当今绩效评估研究的重要课题所有研究焦点集中于评定者的评估精度上,有些研究者还进一步从提高评估精度的训练手段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者逐渐偏向于以绩效评估与已知绩 效标准或真分数(通常以专家评定值作为替代)之间的差异来推测评估精度[ l3]。3.逐步开始重视组织背景下的绩效评估研究实际的绩效评估总是在一定的组织背景中进行的。因此,研究者强调将绩效 评估视为一个包含社会情境、情感和认知因素的复杂过程。在大多数实际评估中, 评定者与被评定者之间往往是上下级关系或同事关系,他们的职务特征、性格、 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相似程度、相互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可能成为导致 评估偏差的潜在变量。4.有关绩效评估测量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近来,一些研究者开始把工作绩效区分为任务绩效和关联绩效加以测量,有 利于综合考核被评定者。任务绩效与组织的技术成分直接相关,是传统绩效测评 的主要成分;关联绩效也称为背景绩效,更多地涉及组织的社会心理成分方面的 行为,侧重于测量与工作绩效相关的某些品质特征。在测量工具方面,早期的基 于特征的评估量表和基于任务的评估量表仍在广泛使用,但有关量表的研究发 现,量表本身可能带来评估偏差。虽然绩效考核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绩,获得了大量成果,许多人力资源专家、 学者致力于研究一种具有普遍性及可行性的绩效考核体系,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 的因素很多,现在还很难找到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及可行性的绩效考核体系。尽 管如此,有关绩效考核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1.一些专家学者尝试采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考核者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在观察、信息存储、提取、分类以及 沟通中所产生的知觉和认知的偏差可能比考核量表本身所造成的误差更大,所以 对考核者的考核技能的培训成了绩效考核的热点。这样的结论使绩效考核呈现了 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尽可能提高主观评价的准确性而非一味地追求考核量表的 细分化和客观化[ l4][ l 5]。2.360 度绩效考核法得到业内人士认同传统的绩效考核,主要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对其进行考核;而360 度绩效考核 法则通过不同的考核者(上级、同级、下属和服务对象等)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核, 全方位、准确地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然后由专业人员根据考核结果向被考核者 提供反馈,以帮助其提高业绩和能力水平[ l6]。3.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为工具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用来处理几乎所有定量的问题,信息技术在绩效考核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全面人 力资源管理[ l7]。1.2.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古代就积累了丰富的考核思想。2000 多年前的孟子在《梁惠王上》中就提出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之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定量考核思想。 -6-墨子主张对人的考核,要“听其言,观其行,查其所能”,王安石主张“审知其 德,审知其才”,且要“试之以事”。但严格说来,这些思想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心理的局限,决定了它是零散、经验性和定性模糊 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国有企业也摸索出许多绩效考核的经验,如对人员 要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但常常存在诸如主观性强、缺乏人 性化或政治色彩浓厚的问题。20 世纪90 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大量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企业员工绩效考核 工作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企业从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工作技能、工作适应性 到日常工作态度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考核,但这些绩效指标的权重在处理上比较模 糊,有平均化倾向,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但也引发了不少问题。从近几年的 研究来看,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将大量的数学方 法、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绩效考核工作中[ l8]。黄卫伟,吴春波(1999)认为人事考核建立在对职工基本判断的假设前提之上,不仅是对下属工作态度、能力和业绩作出评价与排序,而且还承担着对人的 管理、监督、指导、教育、激励和约束功能。人事考核作为一种管理行为贯穿了 工作的全过程。根据考核的对象不同,实行分层分类考核与管理。考评要素应随 公司不同的成长时期而有所侧重[ l9]。刘远我(2000)提出了一个由任务绩效、管理成效、工作行为三方面构成的 管理人员评价思路,并通过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这一思路[ 20]。肖茜等(2000)对员工绩效考核技术作了探讨,将考核工作分为具体定量工 作指标和无具体定量工作指标,并以此为界点建立了一套考核技术[ 2l]。 张燕,丁可可等(2000)针对绩效考核以实际客观计算分数,而不是人为打 分这一特点,按系统工程的观点,提出了考核指标的绩效量化数学模型建立思路, 并对几种常见的直线型和曲线型类型进行比较、分析[ 22]。彭剑峰,饶征,孙波(2001)提出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绩效 考评体系的基点是企业战略。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考评系统包括:潜能评价体系、 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业绩指标考评体系、绩效改进体系、绩效管理循环体系五 方面主要内容。同时提出了管理者责任下移,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止是人力资 源管理部门的事,而是所有管理者共同的职责[ 23]。孙健敏和焦长泉(2002)提出了管理者工作绩效可以划分为管理者工作任务 绩效、个体特质绩效和人际绩效三个维度。个体特质绩效被认为是与任务绩效和 关系绩效并列的,对整体绩效有重要影响。绩效表现在各个层面上,除了对员工 的绩效评价外,还有对团队、部门、组织绩效的评价[ 24]。梁振东(2005)从目标管理法在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流程分析,认为管理者充分了解目标管理的哲学与内涵,并运用适当的方式予以督导推动,才能促进 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25]。邹剑晖(2005)提出部门绩效管理和员工绩效管理两个链条应该各有所侧重, 不能片面扩大部门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切身利益的影响,通过二者的适度结合实 现更有效的绩效管理[ 26]。尹凌青(2006)用战略绩效考核的理念,从案例、理论及实践的深入分析和研 究,提出了三维价值观、四层价值主体、五度战略观、六个结合等理念,探索结 合中国国情运用经济增加价值建立考核体系的思路。将价值管理思想贯穿于绩效 考核体系的全过程,将战略思维和价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持续发展 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融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全面衡量企业的经济价 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并提出战略绩效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动静结合的 考核制度,突破传统的经营生产理念,战略审视考核的目的,促进企业培育持续 竞争力,体现考核对企业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建立企业和谐发展机制[ 27]。 金达仁(2006)指出加大非财务评价的内容,融合供应链管理、平衡计分卡 和经济增加值等理论和方法,关注企业竞争新趋势,是构建现代企业绩效评价体 系之关键所在[ 28]。张鲲(2007)认为,考核指标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稳 定性。考核结果直接与员工工资挂钩,如果考核指标设计合理,被考人员与考核 人员对考核结果能达成一致,即使员工考核结果差,也会心服口服;如果指标设 计不合理,员工会存在抵触情绪,造成管理方与员工的对峙。员工的积极性虽然 不只是受到考核结果的影响,但考核结果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9]。克里木江·艾塔洪(2008)认为不论是从激励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看,绩效指标的可控性都非常重要。影响工作绩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自身不可控制的 因素影响越大,不可控因素对绩效指标信息的歪曲作用越大,人们的努力也就越 容易被这些不可控力量所压倒,以至于很难将个人努力的作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区别开来。整体经济大环境,不论是萧条或繁荣对部门绩效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 的,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应尽可能剔除那些不可控因素,公平、合理地衡量部门 的努力和贡献[ 30]。王志红(2008)认为完全按照卡普兰·诺顿的模式实施平衡计分卡其实并非 唯一选择,而需要在研究自身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对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模式进行 某种方式的变型。主要包括:平衡计分卡与关键绩效指标相结合;平衡计分卡与 卓越绩效评价模式相结合;平衡计分卡各维度内容和因果关系的灵活运用;平衡 计分卡维度数量的发展;平衡计分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31]。-8-吴涛(2009)提出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532模型,即按照个人“5”,小部 门“3”,大部门“2”的比例对个人、小部门、大部门进行考核的一种利益捆绑 方案,进而平衡个体和团队的利益关系[ 32]。目前,国外文献多从理论上探讨问题,而国内文献则主要侧重于具体评价方法或技术的开发以及在企业中的实际操作,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 展。但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尚不充分,这也为本文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从产品生命周期到企业生命周期再到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生命周期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波兹(1957)在其《新产品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1]。之后,美国哈弗大学的维农(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介绍、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2]。1967年,贺什尔根据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做了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动态化[3]。郭钢,程静波,刘飞(2004)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一般规律,将产品的演进过程划分为顾客需求域,功能域,结构域,工艺域,制造域和销售用户域等六个域[4]。林万祥等人(2007)基于生态经济系统,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产品生产前的资源阶段、产品制造阶段、产品营销阶段、产品使用阶段和产品弃置阶段。除此之外,他们还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提出了环境成本评估方法及其特征[5]。同时,在对环境成本的研究方面,王玉梅,梁宗鸿两人(2010)也提出了一套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在产品设计阶段,以生态设计为导向;在选择原材料时,在兼顾经济利益的同时尽量选用环保材料,并应遵循环境原则、质量原则和效益原则;在生产阶段,采用清洁生产的方式;在销售阶段,采取绿色销售的手段;在回收利用阶段,虽产品已销售出去,但并不意味着它与企业已无关系,在销售时企业最好与消费者达成协议,对于可以回收继续使用的产品,企业以低价回收,并通过加工进而继续利用,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对于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的处理,也应该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适当方式对其处置,尽量避免使其产生严重污染[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企业战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钰,胡洪力二人(2006)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一文中阐述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营销战略制定,以及人才和组织战略的启示。最后得出结论: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施协同化的投资战略和产品开发战略、产品销售战略,以及相应的人才和组织战略,以保证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使企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寻找新的立足点,实现其发展和效益的最大化[7]。之后,田武宗(2011)对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进行了分析[8]。除此之外,花雪兰,徐学军(2007)分析研究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供应链的选择[9]。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管理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管理思想家伊查克-爱迪斯于1989年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把企业的成长非常细致地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官僚初期、官僚期及死亡期九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着两个指标: 灵活性和可控性[10]。理查德-达芙特(1999)认为企业发展是主要经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即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化阶段;并从结构,产品或服务,奖励与控制系统,创新,企业目标,高层管理方式等六个方面对企业在这四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描述[11]。除此之外,国内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佳贵教授提出了企业成长模型。这一模型考虑到企业规模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以企业规模大小为纵坐标,以企业存在的时间为横坐标,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以及蜕变期[12]。罗红雨(2009)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并研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成本战略模式:在初创期,企业应该把握投资时机,降低风险投资成本;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确立适度的产品开发成本;运用目标成本法和价值工程法进行成本控制;利用有限的企业资源,降低变动生产成本。在成长期,企业应采取成本避免策略和成本拓展战略。在成熟期,企业应采取纵向整合成本战略和规模经济成本战略。最后,在企业的衰退期,应采取快速退出成本战略和替代产品成本战略[13]。牛欣等人(2013)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三阶段战略分解法:第一阶段是企业的初始阶段,建议采取以目标管理方法为主线的战略分解方法;第二阶段是企业的成长阶段,建议采取以关键绩效指标法结合目标管理法的战略分解方法;第三阶段是企业的成熟阶段,建议采取以网络平衡计分卡法为主线的战略分解方法[14]。张昌等(2010)对基于企业生命筑起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拥有不同的特征和能力,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来选择创新战略[15]。刘瑶(2010)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环境中财务战略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企业的每个阶段的投资战略和筹资战略进行了研究分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要正确选择发展的空间和途径,不断积累资源和能力,增强自身的优势,这样可以大大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16]。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扩展而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William J.Abemathy 和James M.Utterback共同提出了A-U模型。他们依据产出增长率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流动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并认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相互关联,在不同阶段对两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企业的创新类型和创新频率取决于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17]。80年代Gort, Klepper提出了G-K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基于G-K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引入期,大量进入期,稳定期,大量退出期,产业成熟期[18]。再到90年代Klepper,Graddy对G-K模型进行了技术内生化的发展,将产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淘汰和稳定三个阶段。国内许多学者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19]。张会恒(2004)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内涵做了如下描述:产业通常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组合。就某个产业而言,从产生到成长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生命周期的基本概念。一般人们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导入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20]。 刘会齐,李华(2010)依据G—K模型基础上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所阐释的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探讨了产业内企业的战略管理,对各个阶段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了分析[21]。郭毅夫(2012)对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萌芽期的商业模式创新实际上涉及到其各个组成要素,更易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不过其重点在于确立新兴的价值主张;成长期的更多的是提升技术,进行更好的价值创造和价值维护。成熟期产业结构化程度较高,游戏规则较明确,不过新进入者有可能打破这种规则,进行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从而确立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新兴网络。衰退期的商业模式创新更多的通过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的方式,而再生期则更需要商业洞察力[22]。参考文献:【1】Booz-Allen & Hamilton,《新产品管理》,,1957年【2】Raymond Vernon,《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M],1966年【3】张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适用性,[N],《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年2月【4】郭纲,程静波,刘飞,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单/多层BOM表示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年1月【5】林万祥,冷平生,张亚连,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分析与评估,【N】,《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11月【6】王玉梅 梁宗鸿,基于产品生命期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探析 《会计之友》2010年第6期【7】胡 钰,胡洪力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J】,《商业时代》2006年第2期【8】田武宗,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财务战略选择,【J】,《商业时代》2011年第2期【9】花雪兰,徐学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供应链选择研究,【J】,《工业工程》2007年3月【10】张春生,徐明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资源计划实施时机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4月【11】魏光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J】,《生产力研究》,2005年6月【12】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13】罗红雨,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本战略研究,【J】,《财会月刊》,2009年6月【14】牛欣,韩伟伟,王秋光,王晶,企业战略分解方法选取及实施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三阶段战略分解法,《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2期【15】张昌,韩云峰,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1月【16】刘瑶,企业生命周期环境中的财务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0年2月【17】Utterback J.M.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Boston MA:Harvard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18】Gort M., Klepper S. Time paths in the diffusion of productinnovations[J]. TheEconomic Journal,1982(92):630-653.【19】Klepper S., Graddy E. The evolution ofnew industries andthe determinantsofmarket structure[J].RAND Journal ofEconomics, ): 27-44.【20】张会恒,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J】,《财贸研究》,2004年6月【21】刘会齐,李华,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战略管理,【J】,《兰州学刊》,2010年第9期【22】郭毅夫,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商业模式创新,【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2年2月
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例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实践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应用学习”的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在地理学科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此外,为了适应地理改革的需要,各国都将地理实践活动纳入正常的地理教学计划中。如:在爱尔兰,新的地理计划增加了野外考察内容;法国和丹麦还建有专门的地理野营学校;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的学校读有野外地理研究基地;在英国,规定高年级野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此外,地理考试时也大量引用野外工作的资料和成果;日本在乡土地理教材中还向学生介绍附近地域的调查方法,包括怎么样阅读地图、怎样到市县政府和派出所搜集资料、怎样将统计数据绘成图表、怎样从事城市交通和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查及其调查的步骤、如何确定访问和调查的对象、如何写调查报告等。???国内研究进展1、关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性、作用及意义的研究2001年李通和李岩梅经研究指出,“在这种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即知(认知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外在行为、状态的价值性情绪体验)、意(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和支配行为的活动)三方面都可以得到发展。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方面正可以发挥作用,因为实践活动不仅指向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向思维和活动的模式及方法,指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等”。???2003年刘广义在《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起及意义》一文中对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意义做了重要的阐述:①地理实践活动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对学习对终身发展都有用的地理“两大基本理念的实现;②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自主学习;③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展学习空间;④新评价机制的重要依托。???而吕鸿则认为”地理实践活动是相对与课堂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它以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为主要目的,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探索、表现机会。地理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中学地理的教学目标,除了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来市县,还必须通过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才能全面完成。因此,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课堂”。???2008年唐之冰在《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指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贝贝则认为地理实践活动再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他在《地理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科学技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等。”???谢旻曾在《论地理教学中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中指出,“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有:①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②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优化学习环境;③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④实践有助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2、关于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原则的研究对于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当中应遵守哪些原则?1992年陈泉汝认为“开展地理实践地理应遵守一下原则①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②教师主导原则;③自愿和自主性原则;④实践性原则;⑤灵活性原则;⑥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原则”。[8]2000年周振玲撰文指出,“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应遵守思想品德与知识技能培养相统一;配合课堂教学,突出科学性;因材施教,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等基本原则”。[9]3、关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现状及原因的研究2008年唐之冰在研究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现状时认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在中学没有得到有效开展,甚至被忽视,主要原因如下:①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于组织实践活动不重视;②各种意外伤害事故频频发生,校园伤害官司令人忧心,同时学生安全事故的责任难以界定,处理非常棘手;③经费问题,加之有的学生家长不够重视,对于困难职工家庭来说难度就更大,组织地理实践活动的确比较困难;④地理教师主观上也不愿意组织。???2013年《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黄石地区为例》一文中指出“极少数学校开展过地理实践活动,并且活动开展水平不高,各地区及校间差距较大,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缺少高水平的地理教师、缺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活动教学的资源和设备以及学生缺乏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趣。[10]4、关于中学地理实践的活动教学实施步骤建议的研究成果形式:可采用论文、调查报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评价标准:从选题背景、研究过程、研究结论、设想展望等环节评定。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评价、教师评价和社区(单位)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减少结果评价的比重。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态度及成果实现中的作用,更应注重对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能力的提升的肯定和赞赏,摈弃平时地理成绩好坏的成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评价最好采用评语形式,切忌用分数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美好并享受活动带来的在一项地理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整理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标本、各类观测数据、观察记录等原始资料,并对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自我总结反思、小组评议,或撰写实践心得、地理小论文、地理考察报告、地理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提炼和提升。1. 成果交流活动的组织活动成果交流的组织形式,包括个别交流、现场活动交流、图片文稿展示交流、网络交流等。学生的自我总结反思,可以在学生活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阅读和学习,也可以进行网络交流。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现场交流活动,把一个教学班内各个地理实践活动小组的总结反思、地理小论文、地理考察报告、地理调查报告及实践活动照片,拿到活动现场进行宣讲或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共同分享。对于优秀的总结反思、实践心得、地理小论文、地理考察报告、地理调查报告,可以在学生推荐的基础上,择优出一本“优秀地理实践活动案例”集,在全校范围内交流。2.地理小论文的撰写地理小论文的撰写是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是提高学生深入分析地理问题、解剖地理问题、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能力的重要途径。地理小论文的命题,可以从对当地、学校、家庭附近的一些现象、事物变化的观察思考后提出。如关于自然的思考:“在家乡,我为什么见不到狐狸”、“夏日里为什么听不到蛙声”等;关于对生产生活的反思:“还××河流以碧水”、“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生产”、“留下××小学,方便孩子上学”等。有时还可以结合地理课堂学习而展开。例如,农村学校在学习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后,就可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村居民点分布的调查”;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后,可以“利用太阳进行简单的方位测定”;在学完长江、黄河的有关内容后,也可以写“我为治理湘江(××江)当参谋”等地理小论文。有了命题和适当的选材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和论点组织材料,构建好小论文的结构。地理小论文虽然是地理科学论文的雏形,但文章的结构一般也要具有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应做到简明扼要、直入主题。正文应写在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所获的重要成果,要写得较为详尽,同时应注意所选材料的典型性、充分性,注意观点表达的透彻和鲜明,做到有理有据。结论部分应对全文作出概括性结论,也可提出某些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地理问题。成功喜悦。地理实践课在评价内容方面应以追求实践价值为中心;在评价标准上应以学生成功达到或基本达到的目标为基准线;在评价机制上应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评价,强化学生的自主体验过程。同时,应注意营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氛围,创造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教师要从多方面观察学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其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欢欣和自信,并不断激励学生去积极探索,争取成功。评定重点评定目标与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通过地理实践活动 , 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不同的实践活动其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有的取向于技能方面 ,有的侧重于态度、价值观行为 ,有的活动是为培养综合能力 ,等等。不同的评定原因、目标应选取不同的评定策略。 评定标准和参与人员评定标准 地理实践活动可以以教学目标为标准 ,学生只要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即可以得较高的分数;也可以学生自身作为参照来进行评定 ,只要尽了最大努力就可得到较高的分数;还可以班级平均水平为标准 ,表现最突出的得较高的分数。在地理实践活动的评定中主要应本着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 ,着眼于学生进步的原则来进行 ,因此更多运用的是以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发展为参照的标准。有时也需要以学生平均水平作为参照 ,如评定学生作品等。参与人员实践活动评定不仅重视最后结果或作品的呈现 ,也强调获得结果所经历的过程。学生和家长更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因此除教师之外 ,学生和家长都应参与实践活动评定。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地理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活动课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中还应注意,不同的实践活动其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取向技能,有的侧重态度与价值观行为,有的活动是为培养综合能力等等,不同的活动应选取不同的评价策略。评价标准大多是以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发展为参照,有时也需要以学生平均水平作参照。参与评定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实践活动中相关人员,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评价为主,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改革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是多元智能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以及地理学习理论。地理教学中,应重视构建发展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能力与知识中,更要重视能力;学与教中,更要重视学习效果。要特别注重对地理实践教学的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地理实践教学关系到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进行地理教学评价时,应对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加以评价,包括实践目的、实践设计、实践操作过程、实践效果等方面。应当尽快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促进地理实践教学深入持久地开展。▲五、对学生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一)对学生实践活动评价的认识我们经过一年的实践 ,认为学生实践活动评价的方法、标准应该是: .实践活动评价的方法通常用 : 看(看学生的技能表演)、比(竞赛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测 (利用口试和笔试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听(听学生的展示活动的介绍 ,考查学生接触社会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评价的标准 :按照组织分工情况 ;计划制定情况 ;活动开展情况;活动记载情况 ;活动成果情况分为A、B 、C、D 等等(或制定合格标准和优秀标准)。 ( 1)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完成以报告、模型、论文、演讲,,,,等为形式的作品。尽管完成这些任务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人类历史上已有知识, 但是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 ,他们要直接与活动对象接触、打交道 ,要自己寻找、发现结论 ,要自己动手去设计、制作成品,,,,通向最终结果的道路要靠自己一步步地走过 ,在这样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提高智慧。 ( 2)学习过程更加重要学生的活动是内外部活动相互交叉的,学生心理活动中的情感、意志、兴趣、想像、创造等成分是经常参与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所以评价、总结学生实践活动的标准若仅仅局限在“作品”上, 就完全背离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目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体验、感受、经历、收获的一切, 都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 (二)学生活动评价的基本依据态度 :指一个人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稳定的观点和行为表现。具体来说又表现为关心,即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 ;参与:指一个人带着责任感投入实践活动中 ,摆脱了个人冷漠的旁观者的角色而成为积极的行动者;进取:指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力求做出最大贡献。能力 :对于实践活动来说 ,目前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动手制作简单物品的操作能力等。知识 :主要指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等方面取得哪些进步。 (三)学生评价的过程 1.学生个体评价与小组中相互评价相结合。没有个体评价 ,学生个人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 而没有小组相互评价 ,个人参加活动的表现就失去了反馈, 不利于个人的改进和提高。 2.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 不仅要评价个人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 还应对活动的组织工作参与评价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改进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 3.要加强教师对评价活动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工作要走在学生进行评价的前面 , 这主要指:( 1)在活动前就要把评价标准明确告诉学生 ,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心中有数;( 2)在评价开始时,要对班组长给予适当的指导 ,教给他们主持评价的方法。例如, 组长如何引导每个同学都发言 ,如何抓住问题引起大家讨论 ,评价中要引导大家与人为善 ,不讽刺挖苦等;( 3)应对评价开展得认真、深入的学生个人和小组给予表扬 ,甚至可以增加分数, 同时以概括学生总结的经验教训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收获。 (四)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1.应该尽可能具有公开性应通过学生小组的汇报会或全班的汇报会、讨论会或其他形式, 提供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经验、教训表达出来。 2.评价活动形式要多样对学生展示活动内容的评价时 ,对学生的要求是要让他们做到汇报得有骨有肉 ,不要仅讲空洞无物的大道理。要引导学生叙述自己感受最深的经历 ,以语言或其他形象的形式再现自己的活动 ,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才能产生深刻的感染力。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比如报告、诗朗诵、小品等 ,这样最容易充分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评价活动形式要根据活动内容和类别来确定 ,如调查活动可以采用演讲、报告、讨论、演示等评价形式 ,制作活动可采用比赛、展览、答辩会等形式。 3.评优不评劣即使是表现较差的学生, 也不要把他们的活动评为差 ,否则会损伤其自尊心 ,收到相反的效果, 对这些同学可以通过同学间的评议和教师的个别谈话,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 并督促其改正。可以说 ,评价是一种充满友善和耐心的工作。 4.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存在较严重不足的学生,提供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机会,然后在评价中予以表扬和鼓励 ,激发其上进心和自信心。(二)组织形式语言交流类活动在当今社会,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人们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和他人进行交流。此类活动的形式如演讲、讨论、辩论、竞赛等形式,主题的选择可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也可以是身边环境发生的现象等。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事先的准备布置,了解学生的相关背景储备知识状况,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准备时间大约1-2周,长了容易拖拉,短了又太仓促,达不到目的。此类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动手操作类活动活动形式如制作地理学具、模型、地理多媒体作品、地理小实验、运用地图、办图片资料展、办地理墙、制作地理活动的海报、演示操作、作图??开展这类活动可适时举办展览和评比,以此鼓励学生。通过地理制作活动,既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和运用许多地理知识和原理,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锻炼动脑动手能力,融地理知识的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因而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地理实践活动形式,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提倡。观察、考察类活动让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过程进行细致考察,从中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如实地观察海岸地貌(地处沿海地区),河谷地貌,花岗岩地貌,水土流失地区,天象,月相,天气的变化等,同时作观察记录;考察所在地区的交通,工业,农业,商业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发展规律,区位因素等。此类活动开展时最重要的莫过于抓好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计划与调查提纲两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放在社会实践中去加以验证,而且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地理感性知识,同时在实践中使这些感性知识得到升华,有些还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长期受用。综合研究类活动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会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对乡土区域开展产业活动、环境、资源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对家乡发展状况提出规划设想及建议等,研究的内容不一定都是高深的,评价活动时注意要求不可太高。此外,学校还可以特邀专家、学者到学校来作报告,既开拓学生视野,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赵小曼.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自然地理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1,5 ???李通,李梅岩.关于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若干意见[J].学科教育,2010(10):27-32. ???刘广义.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起及意义[J].内蒙古大力大学刊,2002(5):48-51.???吕鸿.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J].教育.科研.2005(18):52 ???唐之冰.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J].科技教育,2008(21):136 ???高贝贝.地理课外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2009(3):40???谢旻.论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J].考试周刊,2009(27):207[8]陈泉汝.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初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号),1992(6):108-114.[9]周振玲.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48-51.[10]xxx.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以黄石地区为例[J].新课程研究(半月刊,教师教育版),):40-42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为研究计算机视觉技术运用到木材解剖学领域奠定了基础。最早将计算机视觉技术运用到木材解剖学研究中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来对木材解剖分子进行了测量和分析。首先是制作木材的切片,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木材切片,然后用CCD摄像机来获取这些木材切片图像,其次是将数字化后的图像导入到计算机中,最后利用相关软件对木材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图像的种类主要有两种:二值图像和灰度图像。获取的图像首先要经过一系列的图像预处理,如图像去噪、图像平滑、图像增强等等,然后根据图像进行测量参数提取和统计。利用图像中像素的个数和它所在的位置可以计算和统计出木材细胞分子的径向直径、周长、面积、细胞壁厚度、胞壁率和晚材率[4,5,6,7]。McMillin[8]仔细研究木材图像中细胞的特征,并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出木材图像中细胞的一些特征参数的测量方法,如木材细胞率、纤维长度、细胞腔面积、细胞径向直径等等,解决了以往人工很难计算的问题。1983年ILIC和HILLIS利用计算视觉技术测量了木材显微图像中不同细胞分子的面积以及所占总面积的比例,并开发了相应的图像处理系统[9]。Jordan BD在1988年研究出一种方法,成功的计算出木材纤维壁的厚度[10]。Huang YS探索出一种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木材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能够较好的分析木材表面的粗糙度[11]。取方法,对阔叶材中导管的提取有良好的效果。汪杭军等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木材识别的研究中,做出了一些成果,如,一种针叶材的自动识别方法[48]、基于遗传算法的阔叶材显微图像中导管的自动提取算法[49]等等。计智伟、何涛等[50]也探究出一种木材导管智能分割算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和机动车辆与日俱增,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交通控制,提高主干道车流速度已经成国内外学者的共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将各种新的控制理论应用在交通系统控制中,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达到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目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的发展是同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在道路交通控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及其系统的发展。1、国外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用信号方式控制交通流的思想最早诞生于19世纪,在186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敏特街口安装了一种红绿两色的信号灯,这标志着城市使用交通信号的开始。随后在1918年,纽约的街口安装了一种手动的三色信号灯,真正意义上的信号灯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在二十世纪初,国外对交叉口的信号控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26年,英国在沃尔佛汉普顿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3],世界各国开始研究控制范围较大的信号联动协调控制系统,建立模拟各交叉口交通流状况的数学模型,以解决信号配时的优化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都开展了对交叉口信号控制的研究,从固定周期到可变周期、从定时到变时、从点控制到面控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国交通与道路研究所(TRRL)于1996年研发的TRANSYT系统;澳大利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SCATS系统,;英国在TRANSYT的基础上研发了自适应系统SCOOT。1977年,Pappis提出了城市单向单路口模糊控制方法[6],首次把模糊数学应用于交叉路口的信号控制中,这为城市路口信号的控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01年,Park[7]等提出了一种对于固定周期的信号控制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一种的接口与仿真模型相结合来对周期长度、绿信比、相位差同时进行优化。2006年,Yi Jiang[8]等人提出了基于车队的主次干道的交通信号配时方法。2007年,Ghassan Abu-lebdeh等人提出了拥挤状态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9]。2.、国内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国内早期的技术主要是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技术,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的比较晚,北京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引进了TRANSYT和SCOOT交通控制系统。我国目前有天津、宁波、上海等城市在使用SCATS系统[10]。我国的交通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最近几十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本文有关的研究如下:
1992年,我国学者徐冬玲[11]提出了基于感应控制思路的单路口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方案,仿真结果比较理想。1998年,陈森发等[12]提出了关键车流和非关键车流的概念,一研究了非关键车流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并且对的算法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优于Pappis方案[11]。然而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城市交叉路口左转车流较小的时候,当左转车流较大时信号控制还必须采用多相位控[13]制。同年,东南大学的顾怀中、王炜等人,在考虑交叉路口的延误、停车及通行能力的情况下,提出了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对交叉口的信号周期时长进行优化。1999年,刘智勇、朱劲等[14]人根据对多相位单交叉路口交通指挥决策过程的研究,设计了一种模糊感应控制器,把队长作为控制目标,综合分析相邻相位车道上的车队队长。2004年,张莉、马岩等[15]人提出分形几何控制理论应用于交通流控制,看似复杂、无[5][4][2][1]序的交通流背后隐藏着非线性的可控几何规律,在微分成单元以后,各台车的几何构成要素与信号灯前车辆排列仿射的图形将形成一定的相似几何图形,分形理论恰恰能揭示这些几何图形的规律。该理论所提出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适合我国目前的城市混合交通状况。2006年王秋平、谭学龙、张生瑞[16]通过分析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流特性与通行能力基础上,建立以平均延误时间最短、平均停车次数最少为目的,以有效绿灯时间、饱和度及周期长度为约束条件的城市单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及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参考文献:[1] 张莉,于国海,马岩。分形理论在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54-56[2] 杨海东.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3] 许智.混合交通条件下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4] 陈洪仁.道路交叉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6[5] Jeffrey I.Adler,Victor j.Blue Tzu,Li Wu.Assessing network and driver benefits from bi-objictive in-vehicle route guidence. Transportation Reseach,1997[6] Pappis C P,Mamdani E H.A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a traffic junction[J].IEEE Transac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711[7] Rouphail,N.M,B,Park and J.sacks. Direct Signal tim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Development and Results[R].XIPAN.AM conference.2000[8] Jiang Y,,Li S,,Shamo D.A plat-based traffic signal timing algorithm for major-minor intersection types[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40,[9] 周辉军.基于模糊理论的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12[10] 蔡磊.城市平面交叉路口交通信号优化控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13[11] 徐冬玲,方建安,邵世煌.交通系统的模糊控制及其神经网络实现[J].信息与控制.1992.02[12] 陈森发,陈洪,徐吉谦.城市单路口交通的两极模糊控制及其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1992.02[13] 顾怀中,王炜.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J].东南大学学报。1998,03[14] 沈国江,王智,孙优贤.城市区域交通智能控制研究[J].信息与工程.2004,01[15] 张莉,马岩,崔淑华.城市主干道主车流分形几何控制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87[16] Gartner N H,Tarnoff P J,Andrews C M.Valuation of the optimized polieies fot adaptive control(OPAC) strateg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5-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同时也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要认清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性和探索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1]。虽然部分研究者认清了大学生自主创业重要性,从创业教育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但是没有从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去研究,研究报道见少。
通过分别输入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及“创业素质”,检索2004年至2009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网查询《中文期刊书目数据库》,共获得相关论文48篇。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自主培养对策的研究现状如下:1、 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创业意识教育,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高等院校要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围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从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高教改革的新途径[2]。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改善社会创业大环境的力度,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学制度。”[3] 在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就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创业教育的定位,)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心理素质,组织丰富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4]。2、 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随着时代发展和我国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变化,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要想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要具有创新观念,诚实守信,协同合作,独特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5]。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适应性,提高自我调控和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稳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6]。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历来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很少考虑大学生的主动适应问题,即大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对社会环境加以改造和斧正。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知识技能领域以外,更应侧重于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教育[7]。美国和中国大学生创业素质不同,他们对创业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实际推行起来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除了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模式不同造成的。美国的教育是服务型的,开放的,一般都实行“学分制”。而我国的教育是管理型的,封闭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知识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8]。3、 获取创业知识在校期间如果能参加一定的创业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获取创业知识从而也能够很好地帮助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创业,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非社会的累赘。”[9] 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及应用的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重任[10]。通过学校,媒体,与商业人士的交往来获取创业知识。参考文献:1、郭忠孝,张永明. 大学生创业重要性及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2):107—1072、杨涌滨.论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培养[J].工作研究,河南社会科学报,2003,(4):111—1123、车治荣.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加快培养创业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4,(5):1054、韩力争.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94—965、方爱山. 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养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4):516、徐佐民. 创业教育应多方面结合[J].江苏经济学报(理论园地),2001(00B)7、王书卿. 关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思考[J].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98、加拿大王府国际投资咨询公司. 比较中美学生创业[J]. 中华工商时报,2000(7)9、赵慧.创业,从校园里起步[J]. 中国财经报(经济,社会),2008(3):110、杨立安. 简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未来[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31—32一、具体改革内容本项目在研究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 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证分析,主要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目的是确切把握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2、 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教学实习基地的实施,来探究中国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3、 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与当前国家就业政策相结合的分析研究二、改革目标此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为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提供可行性方案,大致包括:1.改变创业教育只注重学校社会引导学社创业片面认识,深刻认识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自觉性和主动性。2、大学生提升自身创业素质,为创业奠定基础。3、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4、结合当前国家政策,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社会竞争力,抓住国家优惠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5、大学生利用毕业就业指导课,学习更多有利于当前形势的创业之路,增加就业。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当前国家政策协调发展
1 国内外研究现状(1)打桩监测法、水平板面沉降法:这几种方法均具有实施成本低,操作简便,测试简单的优点。打桩监测法是通过将木桩配合钢钎同时锲入地面中,然后测试人员利用水准仪持平衡量地面表面的沉降量,但本方法的缺点在于一个监测点桩只能用来观察选定监测土基上定点的沉降,只能测定观察地表面的沉降值,但是无法观察到土基内部的沉降情况。(2)水压式剖面沉降测量法: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方法是水压式剖面沉降测量仪的使用,本方法的原理是将沉降管埋设在需观测的路基中,在沉降管内安装有位移探测器,位移探测器只能通过控制电缆和测量仪器相连接,探测器检测到路基位移变化后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到测量仪器,测量仪器转换回显示出观测路基的位移数据。沉降管的材料一般为PVC管,探测器主要由小探头、注水塑管、注水构架组成,探头内的传感部件是静水压力传感器。本方法的缺点在于造价稍高并且测量结果精度不高,存在一定的误差。(3)光纤光栅传感器沉降监测:根据电力设备及构架分布位置,安装光纤光栅传感器,铺设长距离光纤把所有光纤光栅传感器连接组网,使用多通道光纤光栅调制仪定时发射激光,并分析激光波长变化,得到沉降的初始数据,通过远程数据采集系统上传至控制室,最后利用数据分析库和故障报警软件,结合基础数据,得到最终沉降数据和故障报警信息。
2 项目理论和实践依据监测变电所沉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如果仅仅依靠人工使用测量仪器采集数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精确度也不高。本系统根据监测的原则和目的,结合当前研究土壤沉降监测方法的弊端,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土基变电所沉降监测及风险评价系统,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1)采集原始数据。系统几乎不需要人工来进行操作,能够定时、自动获取沉降原始位移数据,数据在系统控制下可立即传回监测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采集方式不仅方便而且造价较为低廉,这是本监控系统的一大优点。(2)处理原始数据。大量的沉降位移原始数据传回监测中心后仅靠人工来处理和分析从实际上来说不可行。本监控系统的数据库软件可以根据设定的功能需要自动处理位移原始数据,并且在应用程序的帮助下自动绘制沉降曲线,使系统应用者能够直观的查看路基沉降状况,同时功能监测软件能够对未来沉降进行预测并且评估沉降对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带来的风险。3 项目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土基变电所沉降监测及风险评价系统的系统构架如图1。
软土基变电所沉降监测及风险评价系统包括传感器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分析处理子系统、沉降预测子系统、风险评价评定子系统,各个系统之间紧密结合、协调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子系统缺一不可。(1)数据采集子系统:对重要监测点放置光纤传感器监测节点,监测节点具有采集数据的能力;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显示监测信息的能力:能根据需要显示监测目标的信息;能接收并实施远程信息的能力。(2)数据分析和处理子系统:光纤传感器测量到的沉降实时状态信号每隔4~8 h经过信号传输与采集系统送到监测中心,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判断,从而对变电所框架状态进行评估。若监测到的关键健康参数超过设定的阈值,则发出预警信号。分析变电所不均匀沉降对框架的影响,地基不均匀沉降会引起上部框架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使上部结构倾斜。因此,有必要就不均匀沉降对框架结构受力变形影响作进一步的研究。数据分析和处理子系统亦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完成查询历史数据、制表、绘图等工作。(3)沉降预测子系统:基于实测数据利用组合预测法对变电所沉降单点或多点进行沉降预测。(4)风险评估子系统:结合专家库评估沉降对一、二次设备造成的危险性。
4 结语该文完成基于无线传感器的变电所沉降监测系统,提出了变电所沉降状态信息采集和处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对沉降进行预测并且实现预警.该系统能够加强电网的运行可靠性,提高电网水平,同时为电网环境信息采集的智能化奠定基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