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年段小组合作学习中设计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任

在谷歌里面搜索   在百度里面搜索
Crazy English Reader
疯狂英语:教学版 2016年 第6期目录
齐雪婷;钱小芳;敖娜仁图雅;古明 (10)
涂克琴 (19)
课改进行时
彭东渝 (20)
郑少璇 (26)
蒋海丰 (29)
钟宝鸿 (36)
王巧丽 (38)
刘文晓 (40)
杨和莉 (44)
程小兰 (46)
傅锡军 (48)
臧诗文 (50)
甘连秋 (55)
谢建春 (57)
宋厚成 (59)
匡立佳 (60)
顾为勇 (64)
宋德生 (65)
余玉祥 (72)
张永珍 (75)
邱丽燕 (79)
仇金方 (81)
张海莲 (83)
张念武 (86)
史元翠 (94)
评价与测试
张国奇 (96)
陈雪晴 (99)
韩笑 (102)
侯文娟 (104)
刘佳 (105)
中职英语教学
甄珍 (107)
杜淑华 (111)
李丹丹 (113)
段泓屹 (115)
张宸瑞 (117)
期刊变更:原:《》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v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341&&&&更新时间:
一、科学组建小组& 分工要明确
1. 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即每个组的成员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而且各组之间必须大体持平。这样做既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有利于小组内成员互补互助。为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每组4―6人为宜,按长方形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
2. 小组人员分工要明确: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进行不同的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定期轮换主发言人,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主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有遗漏,中心发言人可以补充。
3. 发挥小组带头人的作用。学习小组确立后,教师要选择能力强、成绩好、善于表达、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很关键,老师要不断培训组长,教给组长管理的方法,树立组长的威信,用表扬激励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
二、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1. 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师首先针对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把分组讨论的指导思想、意图、要求、作用明确地告诉学生,直到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逐步形成“敢说―― 会说――创造性说”的习惯。
2.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五会”:(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5)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时机。
为了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而不是“形式化”,“合作时间”的安排也很关键。然而在教学和研究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担心时间不够,结果刚开始的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刚进入角色,便草草收场,让学生汇报,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当然结果也就成了“导”不明,“演”不精。合作学习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堂课甚至几堂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究、互动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争辩。但不管怎样,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有交流的尝试。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课堂合作延伸到课外合作,给学生创造合作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探究。只有做到了课内合作向课外合作的延伸,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性学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使用,也不是一堂课自始至终都使用,更不是只在课堂中使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阅读,课外实践更离不开小组合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训练要求,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
& 1. 涉及知识面过多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当学生因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独立完成有困难时,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多角度思考,充分发挥其群体创造性。
& 2. 有争论性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争论性的问题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知结果不晓过程。反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就会越辩越明。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体现了语文教学文无定论的特点。如学习了《龟兔赛跑》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感想?这个问题就可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小组说学习乌龟持之以恒的韧劲;有的说要吸取兔子的教训,不能骄傲自满;有的说乌龟的胜利不值一提,那只是一个侥幸的胜利,要想真正战胜兔子还得想办法提高速度;有的说不必要指责兔子,它为大家提供了一次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见,信息时代学生的认识已远远超越了作品原有的意义,他们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是多么地强烈。
& 3. 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学生在家庭背景、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让学生组成合作性的读书学习小组,并设立阅读专题,教师还可定期评定出小书迷、小博士、小诗人、小老师等进行奖励,让学生在活动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四、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
1. 把握好评价的内容
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常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场面,只听老师一声令下:请小组讨论讨论。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乍看同学们都在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仔细听来却有的在争论谁先说,谁后说的问题,直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结束还不肯罢休;如果是摆学具则有的还为争学具而动起手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老师对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指导欠缺外,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偏颇不无关系。多数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只注重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个体学习情况的评价。新课标提示我们在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意识、行为习惯等进行评价。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要注意把握好此良机。如:培养学生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有礼貌地帮助同伴等良好习惯。
2. 把握好评价的契机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在小组中及时表扬,对很突出的优点可在全班交流时给予赞赏,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也应委婉指出来。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再总结评价,特别是在新课标尊重学生个性、倡导算法多样化,新教材问题、结果开放的背景下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3. 把握好评价的主体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除了教师给予评价外,可以由小组的成员自己评价,还可以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如:合作学习结束后可指名小组长对自己所在小组组员刚才的组内发言和倾听等合作学习情况作一简单小结,并说一说讨论结果,再由其他小组对讨论结果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作总结评价。
4. 把握好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过去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多数是对与错、好与不好的定性评价,它不能客观、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要对学生的精彩评论、优点、点滴进步大加赞赏,并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可用语言激励法、动作爱抚法、授予荣誉称号法、小组加分法、物质奖赏法等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客观存在,我们要善于抓学生的闪光点,对缺点和不足委婉指出千万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当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声音小需要再说一遍时,教师可说:说得太好了!老师还想听你大声地说一遍。这样学生更有信心大声地说。当发现某小组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小组或老师可送一个好建议给他们:假如你们能……那就更好了。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
五、加强对合作学习中的细节与习惯的培养
1. 课前准备好需要的课本、笔记本、预习内容、双色笔等学习用具。
2. 学生自学时要求:①坐姿要直,头要正,切忌伏桌书写;②翻动书本、学案要轻,凳子尽量不要响动;③独学过程不要提问或交头接耳,独立完成;④遇到与己无关情况不能分神,更不能抬头张望;⑤独学认真思考,阅读教材,参考资料,独立学习,全面完成习题,不能敷衍对待,更不能抄袭他人学案,记录下自己的观点或疑问;⑥书写要字迹清晰、工整规范,行平列直,切忌潦草应付。
3. 小组合作时要求:a交流时声音适度,以双方及组内,听清为准,切忌大喊大叫,小组交流起立时,不要拥挤;b学生交流离座,要把凳子轻轻放入桌下,便于交流活动;c交流时,鼓励畅所欲言、神采飞扬、各抒己见的积极表现,防止一言不发、人云亦云的依赖心理;d严禁假交流,随意交流,更不能借交流之机嬉戏、玩耍;e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行动要迅速。
六、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合作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有讨论的必要。在教学中会出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
2. 学生要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后再开始合作。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
3. 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要强,合作参与要积极,不能造成部分学生被边缘化。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得冷淡、麻木,直至自我放弃。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又变成了“一言堂”,失去了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4. 合作要有序、分工要明确。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5. 老师要关注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注重巡视、调查各学科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教师根据学情适时穿插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有效地学习。
6. 提高凝聚力,引进竞争机制,激励合作学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起先学生热情很高,后来学生情绪低落。运行中最怕的是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教师满怀信心,学生无动于衷或一部分学生兴致勃勃,一部分学生漠然视之。所以,合作学习策略应用之初教师应注意激发所有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根据心理学原理,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有竞争心理。因而教师要以外部奖励(物质奖励为主)为手段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加以诱导,采取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随着合作学习策略的进一步运用,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智力乐趣和同学问的友爱,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这时候教师要以外部奖励(精神奖励为主)为手段对学生的竞争观念加以巩固。教师评价时既要对集体的共同成果进行评定,也要对小组的合作水平进行认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大的发挥学生间合作的效能,可采用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每月让学生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带动全班同学向好组长、好组员看齐,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小组合作,有效形成合力。
7. 要明辨真伪。实践证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热情很高。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立刻会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不久这种热烈讨论的场面就会异化。看似场面热闹,实则杂乱无章。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假热闹。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讨论中部分学生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讨论后有时几个小组或小组内几个人同时争着发言,各不相让;有的小组讨论后一个人发言,其他人心不在焉,置身事外;有的小组讨论后互相推委,无人发言。这是不样之兆。教师要放慢教学进度,紧盯小组的运行。待运转正常后再调整进度。不然小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而且教室纪律一团糟。
文章录入:nan&&&&责任编辑:nanfeng&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英才实小
校址:河南周口黄泛区农场 维护制作:
您是本站第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小组合作学习”推荐阅读(一)-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小组合作学习”推荐阅读(一)
导读:合作学习如何从“形”到“神”,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实现“以教为主”到“以学习为中心”转变的重要一环,将小组合作学习视为教学流程的必备环节,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问题,本版拟从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让学生深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从课改整体出发看小组合作学习三个角度,“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近年来,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经常向教师和学生提出这样
合作学习如何从“形”到“神”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9月30日
【编者按】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实现“以教为主”到“以学习为中心”转变的重要一环,越来
越多的学校在推进课改时,将小组合作学习视为教学流程的必备环节。但是小组合作学习,
不是一试就灵、包治百病的仙丹。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很多问题,需要从教育规律和认知科学出发予以厘清;还有很多问题,只能在不断试错、纠
偏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问题,本版拟从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让学生深度参与、小组合作
学习方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从课改整体出发看小组合作学习三个角度,分三个主题展开深
入探讨,敬请关注。
“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近年来,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经常向教师和学生提出这样一
个“怪怪的”问题。一些看似有模有样、轰轰烈烈的学习活动,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过程
并未发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和探究,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模式,学生
参与程度高了,互动交流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热闹的背后,很多人担心小组合作学
习会不会有名无实。
细节决定成效
在当代中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日渐受到各地学校老师的青睐,形成了
丰富的合作形式和方法。但在笔者的听课经历中,扎实有效的小组合作并不多见。究其原因,
是对某些细节缺乏敏感和打磨。这些细节与以下13个问题相关。
小组合作学习从哪里开始?
对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
但这些方面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简要地提出几个要求,让学生领会一下即可生成的,而是需要
一段时间的系统培养和训练,这里的细节不是培养的时间长短,而是训练的起点:从哪里开
始培养和训练?可以从同桌合作开始,先尝试让同桌两人之间相互言说、倾听、补充与合作,
再逐渐过渡到小组合作。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和适应过程。如果同伴两个
人都不能很好地合作,如何指望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小组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有哪些前提条件?
这里强调的是一些基础性的条件,至少包括三个条件:其一,学生对要学习讨论的内容
要有基本的阅读了解;其二,合作交流前,学生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同学
共同分享、探究,如此才能避免用集体的思考和声音替代个体独立自主的思考;其三,学生
需要有合作需求。之所以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本无合作的欲望,
却硬要让他们合作。
如何分组?
一般情况下,存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大类型,许多老师陷入了纠结之中:两种分组
方式各有利弊,如何取舍?解决之道在于轮换,不宜一学期或一学年都是同质或异质分组,
可以这个月同质,下个月异质,取长补短,互补共生。
如何分工?
小组合作过程中,需要对谁做主持人、监督员、记录员、小组发言代表等有明确具体的分工。分工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也在于小小分工背后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有了分工,才会有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有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更好更快的成长和发展。这样的小组分工,就把教学与德育、成事与成人融合联通起来了。
需要有什么合作的规则?
规则就是小组合作中对学生该如何做的具体要求。其中代表性的合作规则是“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或总结”。判断弱者和强者的标准,不只是成绩,还有性格和习惯:个性内向、内敛,课堂上不爱主动发言表达,沉默寡言者即为“弱者”,反之则为“强者”。
小组合作是否有“时间底线”?
经常看到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后,不到1分钟就匆忙结束,这样的小组合作不可能有实效,只能沦为形式化和表演化的小组合作。在我看来,真实有效的小组合作时间,至少不能低于3分钟。当然,到底安排多长时间,要视学情和合作学习的内容而定。
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该怎么说?
如果小组代表的第一句话是“我认为,我发现,我觉得??”教师需要赶紧制止和纠正,恰当的表达应该是“我们小组??”。无须小组合作,个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既然是小组合作之后的代表发言,就不能只讲自己的,否则,前面的小组合作基本无效。
如何对小组代表发言进行评价和反馈?
一方面,评价谁?有的老师习惯性地点评小组代表,这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实际上应该评价其背后的小组合作质量与成效。我们倡导教师这么评价:通过这位小组代表的发言,我发现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很有成效,具体表现在,1、2、3??教师的评价语言切忌抽象的表扬或批评,越具体、明晰,越有针对性越好。另一方面,谁来评价?不只是教师,也可以让小组和学生之间互评,还可以让小组与个体学生自评,如此一来,就具体实现了“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如何引发小组间的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结束之后,进入到全班大组交流,此时很容易陷入“报幕式交流”的误区:小组代表各讲各的,组与组之间没有任何交集地互动,彼此割裂??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需要在第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之前,发出清晰明确的指令要求:第一小组代表发言之后,其他小组代表在介绍本组合作学习成果之前,先对前面小组代表的发言,或评价、或补充、或提问、或质疑??在此基础上,再介绍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这样一来,小组与小组之间就有了互动、对话和交流。
如何培养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倾听能力和习惯?
合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倾听,实现生命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这里的关键细节,是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并鼓励学生做好批注或笔记,把同学、老师在讨论中生成的好的观点、思路、方法和语句及时记录下来,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这个细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提升捕捉、提炼资源的能力。
小组合作如何体现年段特征?
这不仅涉及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小组合作特征、要求与方法的具体化,甚至包括同处一个学段,如小学,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等,各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特殊合作要求和方式如何拟定。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年段之间的小组合作如何实现有机关联、衔接、转换与提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研究。
小组合作如何体现学科知识特性?
例如,语文课如何开展小组合作,体现“语文味”?数学课如何体现清晰的“数学文化”,
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不同学科的小组合作如何展现出明晰强烈的“学科感”?再进一步而言,即使是同一个学科,如语文,教“议论文”,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散文、小说、古诗词等又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研中重视和解决。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有的教师基于根深蒂固的教案意识和教案情结,完全按照教案预设的小组合作时间节点来安排,不到这个节点就“按兵不动”。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及时生成小组。这说明,小组合作也需要“动态生成”。
如上点点滴滴的细节,教师如果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关注并践行,那些形式化、表演化的小组合作,才可能走向扎实有效的、真正的合作学习!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变平庸合作为深度参与
在全国各地的校本课堂教学改革中,有很多学校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主要改革方式。小组的组成人员不等,有的4人一组团团坐,有的8人一组团团坐,有的只在合作的环节起立临时组成小组。我们应该弄明白: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到底如何?特别是优等生和学困生,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参与了学习?
合作学习的目标应该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自然地成长。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解决可能的“平庸合作”的方法,应该是在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再进行组内互学或者全班展示。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教师的备课着力点应该放在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哪些内容应该对话、合作。没有充分自学的小组对话、互学,可能导致一到两名学习主动的学生主导对话过程,其他学生附和。这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不需要特别动脑的聊天会。
例如,在某校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总复习的课上,有一个5到8分钟的教学任务段,教师让8人小组以组为单位编一道应用题,写在小组所属的小黑板上。学生接到学习指令后,马上投入到任务中。8个学生站起,头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出这道题,很快一个学生拿起粉笔,开始在小黑板上写题。8分钟后,每小组1名学生起立向全班展示他们编写的题,老师则引导大家分析这一道题属于本章哪一节的内容。
这一环节看上去参与度很高。但是,我们不妨追问一下:
小组编题的过程中,到底孩子们是如何参与的?出题的思路是哪个或哪几个学生的?每组内的数学优等生在对话中担任什么角色?数学学困生担任什么角色?执笔的学生是写自己思考编写的题呢,还是只是复制其他学生口述的编题思路?面向全班讲解编题思路的学生和执笔的学生是同一人吗?
如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或者学校教学领导,能够回答这些问题,那么说明老师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具体到了每一类或者每一个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有效的。
拿上文的案例来说,让8个学生一起在短时间内编写一道数学题,一般来说,很难达到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的效果。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可能是鼓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整体性复习之后加以应用,就是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在自己的情境中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原理。作为一个教学片断,应该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在组内交流。每一个学生在奉献出自己的成果的同时,也倾听同伴的思考。当然,每一个学生都编题的结果,很可能是数学优等生编的题目比较复杂、比较难,而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编
写的题目可能比较简单。但正是这样的差异化思考,才使得小组内各类学生互为学习资源:优等生为一般生和学困生进行讲解或者点评时,会更有针对性,也会更加了解同学的思路;水平相当的学生互相借鉴了思考问题的思路;如果课后老师能把各类典型编题在教室墙上的学习园地进行展示,则同组优等生或者全班不同组的优等生之间可以进行巅峰对决,互相激发。
在有些实施合作学习的学校或班级,经常产生一个尴尬的现象:合作后的平庸,即学生普遍提高了学习成绩,但是“尖子生”却不见了或者大幅度减少了。这很可能是因为,步调一致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给学生的自主思考预留足够的空间,导致合作学习期间的思维浅表化。
因此,不管哪种课堂组织方式,教师都应该适度放手,给各类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然后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确定自主学习之后的交流展示方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全班测试、小组表演,等等。
课堂上由于时间原因而无法充分思考、探究或展示的学习内容,功力深厚的教师会把它们整合到校本课程、课外活动或综合活动课程的相关内容之中,一方面提升这类课程的品质,另一方面深化学科学习品质,特别是为有特殊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在英语课上,合作学习的主要问题通常是课堂容量过小。由于过于强调任务的布置与完成,课堂上经常充斥着教师布置任务的声音,任务经常只强调参与即可,参与即获得掌声。语言点和句型得不到足够频度的、融入到任务中的练习,课下如果学生再直接进入到做大量与考试相关的练习中的话,语言的输入就会严重不足。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就会迟滞。
这启发我们,学校在鼓励教师选择小课题研究主题时,或者在设计教研活动时,应该引导教师们去研究课堂上这些活生生的问题。教师合作互助提高教学水平也应该有更有针对性的互助策略。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科教学常态之后,教师们应该合作进行这样的深化研究:在一节常态课上,对一个学习小组进行针对性录像,弄清楚每一位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参与度到底有多大?在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中,各类学生的参与有效性如何?整节课上,小组内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落实程度如何?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应该用数据说话,而非大致的感觉。如果教研时,以某一节课或者某一个教学片断的课堂实录作为研讨的具体资料,而非大家都凭主观印象,教研或者小课题研究就会踏实前行,就会有效得多。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经验分享】
怎样让合作探究告别作秀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见实效,不走过场,应该满足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应经过充分的自主学习
在不少的公开课中,老师一个问题呈现后马上就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非常热闹,看上去效果也蛮好,但总感觉作秀成分较多。合作促进学习,合作学习促进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但问题刚刚呈现就进行合作学习是不合适的,因为学生脑袋里空空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作呢?本人以为,在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理解了话题才有参与合作的资本,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才可能解决问题,否则合作学习就是假学习。
第二,学习的内容应有梯度
当前,有两种为小组合作而合作的教学:一种是合作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经过自主学习,问题已经解决了;另外一种是设置的问题过难,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就是合作探究也不能解决问题。这两种问题都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第一种情况,学生已经知道正确答案了,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知道再学习什么,只能把答案说一下。第二种情况,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基本没有任何想法,甚至没有思考的方向,不可能有什么深入的交流与表达。因此,在设置探究性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使探究的问题有梯度、操作性强,保证交流能够进行,应该避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或者都不能回答的问题,设置问题要让学生有话说,但是又说不完整。
(作者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怎样让每个学生脑子转起来
如何让小组中每个人充分参与呢?我的做法是:
课前自主进行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倾向、兴趣、意愿等方面的差异,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我在实行分组教学时,一般是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觅合作伙伴,4人一小组,就近坐好。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中等。
小组成员角色定位明晰
小组建立好了以后,我让他们每人担任一种角色,即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着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的结果;“汇报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由于成员各司其职,且职责分明,学生都能主动投入,自主地、自发地参与学习和交流。角色的分配可采用轮换制,使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
汇报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
如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我让小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这样各合作小组中所有成员都得认真准备,对推选的代表给予充分的帮助指导,或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或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评价时只评价小组成绩,树立一种“组荣我荣,组耻我羞”的意识。这样既调动了组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和互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福泰小学)
包含总结汇报、计划方案、高中教育、教学研究、自然科学、外语学习、人文社科、党团工作、经管营销、高等教育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推荐阅读(一)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