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敦煌学术资源网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藏经洞&震惊世界,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历史,而当我们走近这个看似还有些狭小的洞窟,空空的殿堂到底在历史上藏有什么样的宝贵文献?
就在&藏经洞&的对面是一座小型博物馆。这是由王道士的道观或者说是寺院改建的。王道士曾经住在这里,我怀疑这是王道士后来专门建的。因为它与发现藏经洞的17窟正对门。似乎是王道士为了能日夜近距离的看护自己发现的宝藏而专门修建的。
现在这里是藏经洞发现文物博物馆,里面藏有一小部分藏经洞的文献。我走进去,院子里摆放着一条横石,上写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格&。一句话足可见当时我国学者目睹我们痛失宝贵文献时的悲愤心情,但当时的年代是1930年,距1900年藏经洞发现已过30载。
可以这样说,藏经洞发现的时候,中国人还全然不知道塞外发现了什么。一直到我国学者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看到外国人拿着自己的宝贝做展览时才知道&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这是对我们国人天大的讽刺。在博物馆里,一面墙上展示着斯坦因、伯希和和日本探险家掠夺敦煌宝藏的照片,而在对面的一面墙上则写着国民党元老于佑任老先生的诗:&斯氏伯氏去多时,东窟西窟亦可悲。敦煌学已名天下,中国学人知不知!&可以说,面对敦煌文献的遗失,我们伤心的不应该只是这些文物,伤心的应该是我们当时国家的积贫积弱、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被封建文化所愚弄的国人思想上的麻木。
我们今日责骂王道士的愚昧无知,但假如我们生在那个兵荒马乱、积贫积弱的中国,我们是否还会有今日的觉悟?我们是否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第二个&王圆碌&?这是我当时留给自己的疑问。而我的答案现在很清楚:我们还会成为第二个&王圆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无法单独左右国家的命运,也无法抗拒统治阶级对我们思想上的教化。&藏经洞&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即使是一个人能发现它,也都无法改变它的命运。它不会成为&秦始皇兵马俑&,因为它不该在那个年代出现。
可以说,博物馆里有很多东西,今天摆放在展柜里我们知道它是宝物,可是真要有一天拿在我们的手里,或是被我们在某一出地方发现,都很难把它们认定为宝物。道理很简单,我们欣赏不了。有时看一幅画,我会觉得它就仅仅是一副画。它的宝贵是在于时间和历史赋予了它价值。如果我们不知道它的年代,我们不知道它的贵重。再加上我们不懂得它的艺术性好在哪里的话,在我们眼里还会是宝吗?
我们缺乏一种眼光,一种鉴别物品价值的审美眼光。换而言之,这是我们素质教育的一种缺失。即使我们不知道物品的历史年代所赋予它的价值,如果我们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话,也同样不会把&名画&当&年画&看。这种艺术素养的培养不能只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专利。在法国,每一个小孩都能有机会在罗浮宫看到&蒙娜丽沙&。 但在我们国家,著名画家陈丹青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历史上遗留下来很多宝贵的文化瑰宝,但现在都藏在博物馆里,我们的学生、我们普通人平时看不到。
我们要懂得怎样培养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去拥有一种能够发现的事物价值的眼光。
带着这样的拷问,我沉默的看完了一系列的展品。这些作品中有令我感到满足的,比如一幅唐朝时期绘制的手持大刀的天王画,他手里拿的大刀应该与当时所使用的唐式仪刀或是横刀接近。而且式样与日本保留的一把&唐式大刀&一模一样。也可以印证日本刀的鼻祖是我们的唐式大刀。因为,唐朝实行兵器管制,所以至今很难看到唐朝兵器的实物。我也只能在画上去一点点印证自己的猜想。而在博物馆的出口处,有一幅乐谱的典籍,这又突然让我想起了那首金庸先生笔下的那首&笑傲江湖&,那乐谱会不会也是这样书写的呢?呵呵,聊以自慰一下。依依不舍的走出莫高窟的大门,本以为这次莫高窟之行就这样结束了。但就连我也没有想到离开莫高窟只是莫高窟之行的开始。接下来,我则要接触的是莫高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而这另一面,则让我对这次莫高窟之行超满足。
日本现存的&唐样大刀&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国学&|&敦煌: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中国企业家杂志
我们每个人还需要去盯住现实,以此来理解历史。
文 | 宋石男 & &青年历史学者
近访敦煌,发现两个现象:一方面,爱国主义与国族主义根植于人群与遗产的交互之中;另一方面,遗产在文化、旅游经济上的表现日益强劲,成为地方政府钻之弥深的聚宝盆。
在不少地方,二者甚至取得了高度机巧的融合。比如在敦煌,游客们如痴如醉地听着近代列强劫掠莫高窟文物的故事,义愤填膺哀感无限。他们自己掏钱来到莫高窟,最大的收获往往却是仇恨。这不能不令人挠头。
然而,爱国主义教育所讲述的故事,许多却是不完整的。
比如,一句署名陈寅恪的话被勒石纪念,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话出自陈氏名文《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但却不是陈氏自己的话,而是他引用的话,他本人也并不赞同此语。
且摘录陈氏原文如下:
“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今日之编斯录也,不过聊以寄其愤慨之思耳’!是说也,寅恪有以知其不然,请举数例以明之。……倘综合并世所存敦煌写本,取质量二者相与互较,而平均通计之,则吾国有之八千余轴,比于异国及私家之所藏,又何多让焉。今后斯录既出,国人获兹凭籍,宜益能取用材料以研求问题,勉作敦煌学之预流。”
很明白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之语,是陈寅恪引用或拟托的时人观点,而他本人对此却“知其不然”,认为中国所存之敦煌卷轴,不逊异国及私家之所藏,国人大有用功之地。一定要说陈氏对敦煌有遗憾,那也是文中另一段话:“自发见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研究敦煌学的外国名家辈出,而吾国堪比肩者仅三数人,这才是陈氏叹息之所在。
再如,解说员和各种小册子津津乐道于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英、法、美人对敦煌文物的劫掠与破坏,却不会告诉游客,1962年9月,文化部一行到莫高窟开会,参观洞窟时,议论清代塑像,都说难看,竟在会上议决,把它们全部砸毁,从洞窟里清除。时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高尔泰,没有发言权,只能看雇来的农民抬着一件件砸下来的断肢残躯往牛车上抛掷,然后拉到戈壁滩上倒掉,任它们雨打风吹一年年变成泥土。(详见高尔泰《敦煌五题》)
事实上,中国人对敦煌文物的破坏,可能远过外人。外人劫掠文物而去,或无正当性,但他们劫掠以及购走的文物,基本都完整保留在英法美日各国博物馆,如今也多制成缩微胶卷,供世界学人研究共享。而晚清及民国的大小官员、各色军阀,或将敦煌文物占为己有后又散佚,或乱挖乱掘大肆破坏,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旧时到莫高窟来朝拜的许多中国民众,也任意地把姓名刻在壁画上,或者拿走一小块带有壁画的摇摇欲坠的灰泥。
在众多“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中,美国人华尔纳因揭盗壁画而被解说员和各种宣传册子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是,有几个人知道,华尔纳之所以要想方设法揭走壁画,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当时莫高窟被白俄流寇残酷毁虐,泪痕斑斑!
民国十一年(1922年),当地政府安置白俄逃亡者五百多人到莫高窟居住。这些人在洞内支床、安炉、生火做饭、刻划涂抹、敲取唐宋窟檐、唐宋栈道的木结构当柴烧,把大批壁画,包括著名的二一七窟《法华经变》和《观无量经变》大面积熏成乌黑。许多塑像上的贴金被刮去,只留下密密麻麻的刮痕。(详见高尔泰《敦煌五题》)白俄流寇对莫高窟的肆意破坏,当地政府与民众也不闻不问。
&1925年,美国著名学者华尔纳(据神田喜一郎《敦煌学近况》,华尔纳日后还帮助京都和奈良免遭原子弹袭击)来到莫高窟,见此惨景,痛心疾首。在给妻子的信中他说:“在这些可爱的佛像脸上,有几个被涂写着俄国军队的编号。从一个宣讲莲花经的坐佛口中,喷出了一些斯拉夫人的下流话。”俄国人干下如此严重的破坏,以致斯坦因等此前拍摄的照片,今天已成许多壁画的唯一记录。华尔纳对妻子说:“我的任务是,不惜粉身碎骨来拯救和保存这些即将毁灭的任何一件东西。若干世纪以来,它们在那里一直安然无恙,但现在,它们的末日即将到来。”他决定揭走一些珍贵壁画,以免它们继续遭到破坏。(详见彼得&霍普科克《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
当时陪华尔纳去敦煌的北大教授陈万里,被神田喜一郎称作“可能是第一个注意到敦煌壁画的中国学者”,并没有阻止华尔纳揭走壁画,反而为其提供了协助,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在1951年陈万里写的《美帝偷劫敦煌壁画的阴谋》一文中,他称自己监视、阻止了美国人揭走壁画,但这更可能是在特殊政治环境下的违心之语。而他在1926年出版的《西行日记》中说,“西窟剥离佛像外廓之事,溥爱伦君(即阿兰&普列斯特)主之,自是正当研究方法,余深然之,且为之助”,才更接近事实。
华尔纳揭走的壁画,如今完美保存在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中,对外开放、免费参观。而福格艺术博物馆是私立性质,并非国家所有。
文物以及对文物的诠释,竟成为国家权力控制的对象,除了中国外,在世界上并不多见。美国的做法就恰好相反,国家不但未曾试图垄断对历史遗产的解释,也从未垄断对历史遗产的占有。美国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主要依靠民间力量而非国家力量,在1999年,国家历史保护信托基金会下属的各样民间组织就多达2.6万个。美国的历史保护以尊重公民私有财产为前提,保护资金主要来自民间,政府投资十分有限,政府介入主要通过立法而非行政。(详见李和平《美国历史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文物很难成为被国家垄断的商业资源,也不会成为国家主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曾到过美国独立革命起源地莱克星顿小镇,没有一丝红色旅游的气味。在“美国的延安”,唯一有点教化意味的是波士顿市区里的“自由小径”,但这个历史遗迹留给人们的只是对自由的向往与珍视,而非党派教化。
休谟说,倘若人类没有发明历史,我们在智能方面将永远是个孩子。历史将我们的经验延伸到了全部的古代,延伸到了最遥远的国家。懂得历史的人从世界肇始就活着,而且每个世纪都在不断增加他的智慧。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发见历史,而不是仅仅接受宣教。
年鉴学派鼻祖布洛赫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历史学家到斯德哥尔摩旅游,他第一个参观的是市政大厅。为了打消同伴的疑虑,他说:“如果我是个文物收藏家,眼睛就会盯着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因此我热爱现实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还需要去盯住现实,以此来理解历史。
iOS 11 将会就此改变你使用手机的方式……
深铁如愿成第一大股东,投桃报李支持恒大。
当你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行走时,不知不觉你就会踏上风口。
贴上二维码后,扔的垃圾就变为私人财产了。
创业邦杂志“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两个风口一起吹~吹啊吹,我的骄傲放纵!继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后,共享
5月25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我校生科院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殷平教授……
… …冯雪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要在看着屏幕茫然好半天,不知从何答起。因为我觉得在考虑为孩子做什么、怎么
世纪汇逛庙会眼下春节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到处都在慢慢变成一个大写的喜庆如果你在深圳过春节正确的打开方式
6月4日,《北关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在合肥举行。会议邀请国家、省、市规划设计和文
多年来持续关注企业家阶层的生意与生活。打造最快捷高效的商业资讯交互平台,实现您的商业梦想与精神追求。
感谢您的支持,请按照如下步骤取消屏蔽ABBAO的广告():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法律史学术网,中国学术思想史,学术史回顾,西方古典学术史,近三百年学术史,古典学术史,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敦煌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敦煌学术资源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