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均最后贯入度一般是多少度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最后贯入度的含义是什么??
若儿墶階幼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打桩施工时,最后贯入度的测定和记录,对于落锤、单动汽锤和柴油锤取最后10击的入土深度;而对于双动汽锤取最后1分钟的桩入土深度。
 测量贯入度应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即桩顶无损坏、锤击无偏心、在规定锤的落距下和桩帽与桩垫工作正常。如果贯入度已经达到要求而桩尖标高尚未达到时,应继续锤击3阵,其每阵10击的平均贯入度不应大于规定的数值。...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名词解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附录A 距离测量改正及长度计算公式  A.1 尺长改正(△l)   改正数   (A-1)  式中 L――钢尺总长(刻度数)(mm);     L′=L-L0;     L0――钢尺检定时标准长度(mm);     l-实测尺段长度(mm)。  A.2 温度改正(△t)   改正数  △t=lk(t-t0)   (A-2)  式中 l――实测尺段长度(mm);     t0――钢尺标准长度时的温度(℃);     t――测量时的实际平均温度(℃);     k――经检定的钢尺的线膨胀系数,如不确知时,可用0.℃。  A.3 拉力改正(△P)   所施拉力不同于标准拉力时  改正数   (A-3)  式中 l――实测尺段长度(mm);     P――测量时的实际拉力(N);     P0――检定时的标准拉力(N);     A――钢尺的断面积(mm2);     E――钢尺材料的弹性模量。  A.4 垂度改正(△f)   改正数   (A-4)  式中 d――量距时钢尺两端支点间距离(mm);     m――钢尺每单位长度的质量(kg);     P――测量时的实际拉力(N)。  A.5 倾斜度改正(△h)   改正数   (A-5)  式中 L――倾斜尺段长度(mm);     h――两端高差(mm)。  A.6 每一尺段之实际长(dn) dn=l+△l+△t+△P+△f+△h   (A-6)  A.7 距离全长(d) d=∑dn=∑(l+△l+△t+△P+△f+△h)   (A-7)附录B 试桩试验办法  B.1 一般规定   B.1.1 本办法适用于施工阶段检验性的试桩,其内容包括工艺试验、动力试验及静压、静拔和静推试验。但在多年冻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层的试桩试验,不适用本办法。  B.1.2 试桩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宜选择在有代表性地质的地方,并尽量靠近地质钻孔或静力触探孔,其间距一般不宜大于5m或小于1m。  试桩的桩径、测试内容应符合设计要求。  B.1.3 勘测设计阶段的试桩数量由设计部门确定,施工阶段的试桩数量规定如下:  1.静压试验应按施工合同规定的数量进行试桩,可按下列规定进行:  1)在相同地质情况下,按桩总数的1%计,并不得少于2根。  2)位于深水处的试桩,根据具体情况,由主管单位研究确定。  2.静拔、静推试验根据合同要求进行办理。  3.工艺试验由施工单位拟定,报主管单位批准。  B.1.4 试桩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试桩的桩顶如有破损或强度不足时,应将破损和强度不足段凿除后,修补平整。  2.做静推试验的桩,如系空心桩,则应于直接受力部位填充混凝土。  3.做静压、静拔的试桩,为便于在原地面处施加荷载,在承台底面以上部分或局部冲刷线以上部分,设计不能考虑的摩擦力应予扣除。  4.做静压、静拔的试桩,桩身需通过尚未固结新近沉积的土层或湿陷性黄土、软土等土层对桩侧产生向上的负摩擦力部分,应在桩表面涂设涂层或设置套管等方法予以消除。  5.在冰冻季节试桩时,应将桩周围的冻土全部融化,其融化范围:静压、静拔试验时,离试桩周围不小于1m;静推试验时,不小于2m。融化状态应保持到试验结束。  在结冰的水域做试验时,桩与冰层间应保持不小于100mm的间隙。  B.2 工艺试验和冲击试验   B.2.1 施工阶段的工艺试验和冲击试验的主要目的:  (1)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机具设备。  (2)检验桩沉入土中的深度能否达到设计要求。  (3)选定锤击沉桩时的锤垫、桩垫及其参数。  (4)利用静压试验等方法,验证选用的动力公式在该地质条件下的准确程度。  (5)选定射水设备及射水参数(水量、水压等)。  (6)查定沉桩时有无“假极限”或“吸入”现象,并确定是否需要复打以及决定复打前的“休止”天数。  (7)确定施工工艺和停止沉桩的控制标准。  B.2.2 冲击试验的程序按下列规定执行:  1.使用蒸汽锤时,预先将汽锤加热。  2.用单动汽锤、坠锤沉桩时,记录桩身每下沉1.0m的锤击数和全桩的总锤击数,并测量锤击每米沉桩平均落锤高度;用双动汽锤、柴油锤、振动锤沉桩时,记录桩身每下沉1.0m的锤击(或振动)时间和全桩的总锤击(或总振动)时间。  3.当桩沉至接近设计标高附近(约1.0m左右)时,用单动汽锤、坠锤沉桩,记录每100mm的锤击数,至设计标高时,最后加打5锤,记录桩的下沉量,算出每锤平均值(以mm/击计),作为停锤贯入度;用双动汽锤、柴油锤、振动锤沉桩,记录每100mm的锤击(或振动)时间,算出最后100mm每分钟平均值(以mm/min计),作为停锤贯入度。  4.冲击(复打)试验和注意事项:  1)冲击试验应经过“休止”后进行,“休止”时间按照本条第6款的规定。  2)用沉桩时达到最后贯入度相同的功能(用坠锤、单动汽锤或柴油锤时,使落锤高度相同;用双动汽锤时,使汽压相同,并迅速送汽锤击;用振动锤时使其各项技术条件相同)和相同的设备(包括桩锤规格、桩帽、锤垫、桩垫等)进行锤击或振动。  3)用坠锤、单动汽锤沉桩,着实的锤击5锤,取其平均贯入度;用双动汽锤、柴油锤、振动锤沉桩,取其最后100mm的锤击、振动时间的每分钟平均贯入度作为最终贯入度;贯入度的单位分别为mm/击,mm/min。  5.填写沉桩试验记录。  6.“休止”时间应按土质不同而异,可由试验确定,一般不少于下列天数:  1)桩穿过砂类土,桩尖位于大块碎石土,紧密的砂类土或坚硬的黏质土上,不少于1d。  2)在粗、中砂和细砂里,不少于3d。  3)在黏质土和饱和的粉质土里,不少于6d。  B.3 静压试验   B.3.1 试验目的:通常用来确定单桩承载力和荷载与位移的关系,以及校核动力公式的准确程度。  B.3.2 试验方法: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若设计无特殊要求时,用单循环加载试验。  B.3.3 试验时间:静压试验应在冲击试验后立即进行。对于钻(挖)孔灌注桩,须待混凝土达到能承受设计要求荷载后,才可进行试验。  B.3.4 试验加载装置:一般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千斤顶的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条件选用下列三种形式之一:  1.锚桩承载梁反力装置:锚桩承载梁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应不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3~1.5倍。  锚桩一般采用4根,如入土较浅或土质松软时可增至6根。锚桩与试桩的中心间距,当试桩直径(或边长)小于或等于800mm时,可为试桩直径(或边长)的5倍;当试桩直径大于800mm时,上述距离不得小于4m。  2.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利用平台上压重作为对桩静压试验的反力装置。压重不得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压重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  试桩中心至压重平台支承边缘的距离与上述试桩中心至锚桩中心距离相同。  3.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当试桩最大加载量超过锚桩的抗拔能力时,可在承载梁上放置或悬挂一定重物,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受千斤顶反力。  B.3.5 测量位移装置:测量仪表必须精确,一般使用1/20mm光学仪器或力学仪表,如水平仪、挠度仪、偏移计等。支承仪表的基准架应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基准梁的一端在其支承上可以自由移动,不受温度影响引起上拱或下挠。基准桩应埋入地基表面以下一定深度,不受气候条件等影响。基准桩中心与试桩、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承边缘)之间的距离宜符合附表B.3.5的规定。附表B.3.5 基准桩中心至试桩、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承边)的距离  反力系统  基准桩与试桩  基准桩与锚桩(或压重平台支承边)  锚桩承载梁反力装置  ≥4d  ≥4d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  ≥2.0m  ≥2.0m  注:表中为试桩的直径或边长d≤800mm的情况,若试桩直径d≥800mm时,基准桩中心至试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承边)的距离不宜小于4.0m。  B.3.6 加载方法  1.加载重心应与试桩轴线相一致。加载时应分级进行,使荷载传递均匀,无冲击。加载过程中,不使荷载超过每级的规定值。  2.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预估最大荷载的1/15~1/10。当桩的下端埋入巨粒土、粗粒土以及坚硬的黏质土中时,第一级可按2倍的分级荷载加载。  3.预估最大荷载:对施工检验性试验,一般可采用设计荷载的2.0倍。  B.3.7 沉降观测  1.下沉未达稳定不得进行下一级加载。  2.每级加载的观测时间规定为:每级加载完毕后,每隔15min观测一次;累计1h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  B.3.8 稳定标准:每级加载下沉量,在下列时间内如不大于0.1mm时即可认为稳定:  1.桩端下为巨粒土、砂类土、坚硬黏质土,最后30min。  2.桩端下为半坚硬和细粒土,最后1h。  B.3.9 加载终止及极限荷载取值  1.总位移量大于或等于40mm,本级荷载的下沉量大于或等于前一级荷载的下沉量的5倍时,加载即可终止。取此终止时荷载小一级的荷载为极限荷载。  2.总位移量大于或等于40mm,本级荷载加上后24h未达稳定,加载即可终止。取此终止时荷载小一级的荷载为极限荷载。  3.巨粒土、密实砂类土以及坚硬的黏质土中,总下沉量小于40mm,但荷载已大于或等于设计荷载设计规定的安全系数,加载即可终止。取此时的荷载为极限荷载。  4.施工过程中的检验性试验,一般加载应继续到桩的2倍的设计荷载为止。如果桩的总沉降量不超过40mm,及最后一级加载引起的沉降不超过前一级加载引起的沉降的5倍,则该桩可以予以检验。  5.极限荷载的确定有时比较困难,应绘制荷载―沉降曲线(P-s曲线)、沉降―时间曲线(s-t曲线)确定,必要时还应绘制s-lgt曲线、s-lgP曲线(单对数法)、s-[1-P/Pmax]曲线(百分率法)等综合比较,确定比较合理的极限荷载取值。  B.3.10 桩的卸载和回弹量观测  1.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为两个加载级的荷载值。每级荷载卸载后,应观测桩顶的回弹量,观测办法与沉降相同。直到回弹稳定后,再卸下一级荷载。回弹稳定标准与下沉稳定标准相同。  2.卸载到零后,至少在2h内每30min观测一次,如果桩尖下为砂类土,则开始30min内,每15min观测一次;如果桩尖下为黏质土,第一小时内,每15min观测一次。  B.3.11 试验记录:所有试验数据应按附表B.3.11及时填写记录,绘制静压试验曲线,如附图B.3.11所示,并编写试验报告。附表B.3.11 静压试验记录表  ____线____桥____号试桩 地质情况____  沉桩方法及设备型号____ 桩的类型、截面尺寸及长度____  桩的入土深度____ (m) 设计荷载____ (kN) 最终贯入度____ (mm/击)  加载方法____ 加载顺序____  荷载  编号  起止时间  间歇  时间  /min  每级荷载  /kN  各表读数  /mm  平均读数  /mm  位移  /mm  气温  /℃  备 注  日  时  分  1号  2号   下沉  上拔  水平                                                                             其他记录:  附图B.3.11 静压试验曲线  B.4 静拔试验   B.4.1 试验目的:在个别桩基中设计承受拉力时,用以确定单桩抗拔容许承载力。  B.4.2 试验时间:一般可按复打规定的“休止”时间以后进行。对于钻(挖)孔灌注桩,须待灌注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才可进行。静拔试验也可在静压试验后进行。  B.4.3 加载装置:可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千斤顶的反力装置一般采用两根锚桩和承载梁组成,试桩和承载梁用拉杆连接,将千斤顶置于两根锚桩之上,顶推承载梁,引起试桩上拔。试桩与锚桩间中心距离可按B.3.4条第1款确定。  B.4.4 加载方法:一般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施加的静拔力必须作用于桩的中轴线。加载应均匀、无冲击。每级加载量不大于预计量大荷载的1/15~1/10。  B.4.5 位移观测:按B.3.7条沉降观测规定办理。  B.4.6 稳定标准:位移量小于或等于0.1mm/h,即可认为稳定。  B.4.7 加载终止:勘测设计阶段,总位移大于或等于25mm,加载即可终止;施工阶段,加载不应大于设计容许抗拔荷载。  B.4.8 试验记录:所有试验观测数据应按附表B.3.11及时填写记录,并绘制如附图B.3.11所示曲线(代表拔出位移的纵坐标改为向上)。  B.5 静推试验   B.5.1 试验目的及试验方法:试验目的主要是确定桩的水平承载力、桩侧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试验方法,对于承受反复水平荷载的基桩,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方法;对于承受长期水平荷载的基桩,采用单循环加载方法。  B.5.2 加载装置  1.一般采用两根单桩通过千斤顶相互顶推加载;或在两根锚桩间平放一根横梁,用千斤顶向试桩加载;有条件时可利用墩台或专设反力座以千斤顶向试桩加载。在千斤顶与试桩接触处宜安设一球形铰座,保证千斤顶作用力能水平通过桩身轴线。  2.加载反力结构的承载能力应为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3~1.5倍,其作用方向的刚度不应小于试桩。反力结构与试桩之间净距按设计要求确定。  3.固定百分表的基准桩宜设在桩侧面靠位移的反方向,与试桩净距不小于试桩直径的1倍。  B.5.3 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按下列规定进行:  1.加载分级:可按预计最大试验荷载的1/15~1/10,一般可采用5~10kN,过软的土可采用2kN级差。  2.加载程序与位移观测:各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min测读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2min后测读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载循序,如此循环5次,便完成一级荷载的试验观测。加载时间应尽量缩短,测量位移间隔时间应严格准确,试验不得中途停歇。  3.加载终止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1)桩顶水平位移超过20~30mm(软土取40mm)。  (2)桩身已经断裂。  (3)桩侧地表明显裂纹或隆起。  B.5.4 多循环加卸载法的资料整理  单桩水平静推试验记录参照附表B.5.4。附表B.5.4 单桩水平静推试验记录试桩号:         上下表距:  荷载  /kN  观测时间  d/h/min  循环  /数  加载  卸载  水平位移/mm  加载上下  表读数差  转角  备注  上表  下表  上表  下表  加载  卸载                                                              试验___记录___ 校核___施工负责人___  由试验记录绘制水平荷载―时间―桩顶位移关系曲线(H-t-x曲线),见附图B.5.4-1,水平荷载一位移梯度关系曲线(H-△x/△H曲线),见附图B.5.4-2。  附图B.5.4-1 H-t-x曲线  附图B.5.4-2 H-△x/△H曲线  当桩身具有应力量测资料时,尚应绘制应力沿桩身分布和水平力―最大弯矩截面钢筋应力关系曲线(H-σg曲线),见图B.5.4-3。附图B.5.4-3 H-σg曲线  B.5.5 多循环加卸载临界荷载(Hcr)、极限荷载(Hu)及水平抗推容许承载力  1.临界荷载Hcr:相当于桩身开裂,受拉混凝土不参加工作时的桩顶水平力,其数值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1)取H-t-x曲线出现突变点的前一级荷载。  (2)取H-△x/△H曲线的第一直线段的终点所对应的荷载。  (3)取H-σg曲线第一突变点对应的荷载。  2.极限荷载Hu:其数值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1)取H-t-x曲线明显陡降的前一级荷载。  (2)取H-t-x曲线各级荷载下水平位移包络线向下凹曲的前一级荷载。  (3)取h-△x/△h曲线第二直线终点所对应的荷载。  (4)桩身断裂或钢筋应力达到流限的前一级荷载。  3.水平抗推容许荷载:为水平极限荷载除以设计规定的安全系数。  B.5.6 单循环加载试验法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1.加载分级与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方法相同。  2.加载后测读位移量与静压试验测读的方法相同。  3.静推稳定标准:如位移量小于或等于0.05mm/h即可认为稳定。  4.终止加载条件:勘测设计阶段的试验,水平力作用点处位移量大于或等于50mm,加载即可终止;施工检验性试验,加载不应超过设计的容许荷载。  5.试验记录:所有试验观测数据应填写记录,并绘制如附图B.3.11所示曲线图。将水平位移量改为横坐标,荷载改为纵坐标。附录C 泥浆原料和外加剂的性能要求及需要量计算方法  C.1 泥浆原料黏质土的性能要求   一般可选用塑性指数大于25,粒径小于0.074mm,黏粒含量大于50%的黏质土制浆。当缺少上述性能的黏质土时,可用性能略差的黏质土,并掺入30%的塑性指数大于25的黏质土。  当采用性能较差的黏质土调制的泥浆,其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可在泥浆中掺入Na2CO3(俗称碱粉或纯碱)、氢氧化钠(NaOH)或膨润土粉末,以提高泥浆性能指标。掺入量与原泥浆性能有关,宜经过试验决定。一般碳酸钠的掺入量约为孔中泥浆土量的0.1%-0.4%。  C.2 泥浆原料膨润土的性能和用量   膨润土分为钠质膨润土和钙质膨润土两种。前者质量较好,大量用于炼钢、铸造中,钻孔泥浆中用量也很大。膨润土泥浆具有相对密度低、黏度低、含砂量少、失水量少、泥皮薄、稳定性强、固壁能力高、钻具回转阻力小、钻进率高、造浆能力大等优点。一般用量为水的8%,即8kg的膨润土可掺100L的水。对于黏质土地层,用量可降低到3%~5%。较差的膨润土用量为水的12%左右。  C.3 泥浆外加剂及其掺量   1)CMC(Carboxy Methyl Celluose)全名羧甲基纤维素,可增加泥浆黏性,使土层表面形成薄膜而防护孔壁剥落并有降低失水量的作用。掺入量为膨润土的0.05%~0.01%。  2)FCI,又称铬铁木质素磺酸钠盐,为分散剂,可改善因混杂有土,砂粒,碎、卵石及盐分等而变质的泥浆性能,可使上述钻渣等颗粒聚集而加速沉淀,改善护壁泥浆的性能指标,使其继续循环使用。掺量为膨润土的0.1%~0.3%。  3)硝基腐殖碳酸钠(简称煤碱剂),其作用与FCI相似。它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黏质土表面形成结构性溶剂水化膜,防止自由水渗透,能使失水量降低,使黏度增加,若掺入量少,可使黏度不上升,具有部分稀释作用,掺用量与FCI同。2)、3)两种分散剂可任选一种。  4)碳酸钠(Na2CO3)又称碱粉或纯碱。它的作用可使pH值增大到10。泥浆中pH值过小时,黏土颗粒难于分解,黏度降低,失水量增加,流动性降低;小于7时,还会使钻具受到腐蚀;若pH过大,则泥浆将渗透到孔壁的黏土中,使孔壁表面软化,黏土颗粒之间凝聚力减弱,造成裂解而使孔壁坍塌。pH值以8~10为宜,这时可增加水化膜厚度,提高泥浆的胶体率和稳定性,降低失水量。掺入量为膨润土的0.3%~0.5%。  5)PHP,即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它的作用为,在泥浆循环中能清除劣质钻屑,保存造浆的膨润土粒;它具有低固相、低相对密度、低失水、低矿化、泥浆触变性能强等特点。掺入量为孔内泥浆的0.003%。  6)重晶石细粉(BaSO4),可将泥浆的相对密度增加到2.0~2.2,提高泥浆护壁作用。为提高掺入重晶粉后泥浆的稳定性,降低其失水性,可同时掺入0.1%~0.3%的氢氧化钠(NaOH)和0.2%~0.3%的橡胶粉。掺入上述两种外加剂后,最适用于膨胀的黏质塑性土层和泥质页岩土层。重晶石粉掺量根据原泥浆相对密度和土质情况检验决定。  7)纸浆、干锯末、石棉等纤维质物质,其掺量为水量的1%~2%,其作用是防止渗水并提高泥浆循环效果。  以上各种外加剂掺入量,宜先做试配,试验其掺入外加剂后的泥浆性能指标是否有所改善,并符合要求。  各种外加剂宜先制成小剂量溶剂,按循环周期均匀加入,并及时测定泥浆性能指标,防止掺入外加剂过量。每循环周期相对密度差不宜超过0.01。  C.4 调制泥浆的原料用量计算   在黏质土层中钻孔,钻孔前只需调制不多的泥浆。以后可在钻进过程中,利用地层黏质土造浆、补浆。  在砂类土、砾石土和卵石土中钻孔时,钻孔前应备足造浆原料,其数量可按以下公式和原则计算:   (C-1)  式中 m――每立方米泥浆所需原料的质量(t);     V――每立方米泥浆所需原料的体积(m3);     ρ1――原料的密度(t/m3);     ρ2――要求的泥浆密度(t/m3),ρ2=Vρ1t(1-V)ρ3;     P3――水的密度,取ρ3=1t/m3。  若造成的泥浆的黏度为20~22s时,则各种原料造浆能力为:黄土胶泥为1~3m3/t,白土、陶土、高岭土为3.5~8m3/t,次膨润土为9m3/t,膨润土为15m3/t。  从以上资料得知,膨润土的造浆能力为黄土胶泥的5~7倍。附录D 泥浆各种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  D.1 相对密度ρx   可用泥浆相对密度计测定。将要量测的泥浆装满泥浆杯,加盖并洗净从小孔溢出的泥浆,然后置于支架上,移动游码,使杠杆呈水平状态(即气泡处于中央),读出游码左侧所示刻度,即为泥浆的相对密度。  若工地无以上仪器时,可用一口杯,先称其质量设为m1,再装清水称其质量为m2,再倒去清水,装满泥浆并擦去杯周溢出的泥浆,称其质量为m3,则ρx=m3-m1/m2-m1。  D.2 黏度η(s)   工地用标准漏斗黏度计测定,黏度计如附图D-1所示。用两端开口量杯分别量取200ml和500ml泥浆,通过滤网滤去大砂粒后,将泥浆700ml均注入漏斗,然后使泥浆从漏斗流出,流满500ml量杯所需时间(s),即为所测泥浆的黏度。附图D-1 黏度计(单位:mm)1―漏斗;2―管子;3―量杯200ml部分;4―量杯500ml部分;5―筛网及杯  校正方法:漏斗中注入700ml清水,流出500ml,所需时间应是15s,如偏差超过±1s,则量测泥浆黏度时应校正。  D.3 含砂率(%)   工地用含砂率计(如附图D-2所示)测定。量测时,把调制好的泥浆50ml倒进含砂率计,然后再倒450ml清水,将仪器口塞紧,摇动1min,使泥浆与水混合均匀,再将仪器竖直静放3min,仪器下端沉淀物的体积(由仪器上刻度读出)乘2就是含砂率(%)。(有一种大型的含砂率计,容积1000ml,从刻度读出的数不乘2即为含砂率)。  附图D-2 含砂率计(单位:mm)  D.4 胶体率(%)   亦称稳定率,它是泥浆中土粒保持悬浮状态的性能。测定方法:可将100ml的泥浆放入干净量杯中,用玻璃板盖上,静置24h后,量杯上部的泥浆可能澄清为透明的水,量杯底部可能有沉淀物。以100-(水+沉淀物)体积即等于胶体率。  D.5 失水量(ml/30min)和泥皮厚(mm)   用一张120mm×120mm的滤纸,置于水平玻璃板上,中央画一直径30mm的圆圈,将2ml的泥浆滴于圆圈中心,30min后,量算湿润圆圈的平均半径减去泥浆坍平成为泥饼的平均半径(mm)即失水量,算出的结果(mm)值代表失水量,单位:ml/min。在滤纸上量出泥饼厚度(mm)即为泥皮厚。泥皮愈平坦、愈薄,则泥浆质量愈高,一般不宜厚于2~3mm。附录E 冬期施工热工计算  E.1 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计算   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按式(E-1)计算:T0=[0.9(WcTc+WsTs+WgTg)+4.2Tw(Wg-Ps?Ws-Pg?Wg)+c1(Ps?Ws?Ts+PgWgTg)-c2(Ps?Ws+PgWs)]÷[4.2Ww+0.9(Wc+Ws+Wg)]     (E-1)  式中 T0――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     Ww、Wc、Ws、Wg――水、水泥、砂、石的用量(kg);     Tw、Tc、Ts、Tg――水、水泥、砂、石的温度(℃);     Ps、Pg――砂、石的含水率(%);     c1、c2――水的比热容(kJ/kg?K)及溶解热(kJ/kg)。  当骨料温度&0℃时,c1=4.2,c2=0;  当骨料温度≤0℃时,c1=2.1,c2=335。  E.2 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计算   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按式(E-2)计算:T1 = T0-0.16(T0-Tb)   (E-2)  式中 T1――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     Tb――搅拌机棚内温度(℃)。  E.3 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至成型完成时的温度计算   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至成型完成时的温度按式(E-3)计算:T2=T1-(αt+0.032n)(T1- Ta)   (E-3)  式中 T2――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至成型完成时的温度(℃);     t――混凝土自运输至浇筑成型完成的时间(h);     n――混凝土转运次数;     Ta――运输时的环境气温(℃);     α――温度损失系数(hm-1),当用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时,α=0.25;当用开敞式大型自卸汽车时,α=0.20;当用开敞式小型自卸汽车时,α=0.30;当用封闭式自卸汽车时,α=0.10;当用手推车时,α=0.50。  E.4 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计算   考虑模板和钢筋吸热影响,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按式(E-4)计算:T3=(ccWcT2+ctWtTf+cgWgTg)/(ccWc+ctWt+cgWg)   (E-4)  式中 T3――考虑模板和钢筋吸热影响,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     cc、ct、cg――混凝土、模板材料、钢筋的比热容(kJ/kg?K);     W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质量(kg);     Wt、Wg――与每立方米混凝土相接触的模板、钢筋的质量(kg);     Tt、Tg――模板、钢筋的温度,未预热者可采用当时环境气温(℃)。  E.5 混凝土蓄热养护过程中的温度计算   (1)混凝土蓄热养护开始至任一时刻t的温度按式(E-5)计算:T=ηe-θvt-e-vt+Tm   (E-5)  (2)混凝土蓄热养护开始至任一时刻t的平均温度按式(E-6)计算:   (E-6)  其中综合参数θ、、η如下:  η=Ts-Tm+  式中 T――混凝土蓄热养护开始至任一时刻t的温度(℃);     Tm――混凝土蓄热养护开始至任一时刻t的平均温度(℃);     t――混凝土蓄热养护开始至任一时刻的时间(h);     ρc――混凝土质量密度(kg/m3);     Wc――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m3);     cc――水泥累积最终放热量(kJ/kg);     v――水泥水化速度系数(h-1);     ω――透风系数;     ――结构表面系数(m-1);     K――围护层的总传热系数(kJ/m2?h?K);     e――自然对数之底,可取e=2.72。  注:1.结构表面系数值可按下式计算:  2.平均气温Tm的取法,可采用蓄热养护开始至t时气象预报的平均气温,若遇大风雪及寒潮降临,可按每时或每日平均气温计算。  3.围护层的总传热系数K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di――第i围护层的厚度(m);     ki――第i围护层的导热系数(W/m?K)。  4.水泥累积最终放热量cc、水泥水化速度系数v及透风系数ω按附表E-1和附表E-2取值。附表E-1 水泥累积最终放热量cc和水泥水化速度系数v  水泥品种及强度等级  cc/(kJ/kg)  v/(h-1)  52.5硅酸盐水泥  400  0.013  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360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330  42.5矿渣、火山灰、粉煤灰水泥  240附表E-2 透风系数ω  保温层的种类  透风系数ω  小风  中风  大风  保温层由容易透风材料组成  2.0  2.5  3.0  在容易透风材料外面包以不易透风材料  1.5  1.8  2.0  保温层由不易透风材料组成  1.3  1.45  1.6  注:vw&3m/s,小风;3≤vw≤5m/s,中风;vw&5m/s,大风。  (3)当施工需要计算混凝土蓄热养护冷却至0℃的时间时,可根据公式(E-5)采用逐次逼近的方法进行计算,如果实际采取的蓄热养护条件满足/Tm≥1.5,且K≥50时,也可按式(E-7)直接计算:   (E-7)  式中 t0――混凝土蓄热养护冷却至0℃的时间(h)。  混凝土蓄热养护开始冷却至0℃时间t0内的平均温度,可根据公式(E-6)取t=t0进行计算。附录F 梁的静载试验  为了检验单片梁的实际承载能力与校核在设计荷载下梁的强度、刚度及抗裂性能,需要作单片梁的静载试验。梁的静载试验可分为试验前的准备、试验与观测及试验资料的整理分析三个阶段进行。  F.1 试验前的准备   准备工作的任务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梁,确定试验荷载,确定观测项目,选择适用的量测仪器,确定加载装置及编制试验计划等。  F.2 试验梁的选择   试验梁的选择方法有随意抽样和典型抽样两种。随意抽样法适用于大批生产的梁(作鉴定性试验),抽样数量一般占每批产量的1%~5%,抽样是任意选择的,不能故意选择。这样抽样试验的结果,可以反映出梁在设计与施工中的普遍问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典型抽样适用于生产数量不多、施工质量差别较大的情况,一般选择质量最差的一片梁进行试验。也就是说,如果这一片梁合格了,那其余的就可以认为是没有问题了。此外,对于存在某些重大缺陷的梁,在按规定进行补救以后,也应进行试验以检验其承载能力。  试验梁选定后,应将各试验梁的设计与施工资料收集好。设计资料主要是指设计图纸、计算书等。施工资料包括材料试验报告,钢筋骨架验收记录及各项施工记录等。在收集和分析试验梁的各项资料的同时,还应对梁体的几何尺寸、材料状况、施工质量、表面缺陷等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对梁体在试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应事先考虑周到,以免试验中发生故障而影响试验的进行。  F.3 试验荷载   试验荷载的确定,包括荷载图式、荷载大小和加载程序三个方面。  1.试验荷载图式最好能与设计计算的荷载图式相同。这样就可使试验梁的工作情况与设计相符。但在试验中荷载量较大时,为了简化试验装置及便于试验的进行,有时也采用与设计不同的荷载图式。但是这种荷载图式,必须与设计荷载图式等效,才能保证不会因荷载图式的改变,而影响梁的工作和试验结果的分析。  2.荷载的大小,应根据试验目的来确定。非破坏性试验的荷载量,可按控制设计的弯矩值推算。若需进行超载试验时,可乘以适当的超载系数。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梁,还要考虑试验时尚未完成的预应力损失对梁体构成的抵抗力矩的作用。若进行破坏性试验时,则在加载量达到设计吨位后,仍应继续加载到梁体破坏或不能再使用时为止。  例如: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的跨径为L,采用两个千斤顶施加集中荷载,加载点距跨中2.0m,荷载图式如附图F-1所示,试换算每个千斤顶的加载量P。  附图F-1 试验梁荷载图式  根据荷载图式,梁的跨中加载弯矩应为:  若在设计计算中梁的控制设计的荷载弯矩为M设,梁的自重弯矩为M自,尚未完成的后期预应力损失产生的抵抗力矩一般采用设计预应力损失弯矩的一半(M损失/2),那么,试验梁的跨中加载弯矩又应为:  由此换算出试验梁的设计加载量P:  若超载试验时的超载系数为K超,则超载试验的加载量P超为:P超=K超?P  一般情况下K超不小于1.25。  3.加载程序是指试验中荷载与时间的关系。如加载速度、间歇时间、分级荷载量的大小及加卸载循环次数等。只有正确地确定荷载程序,才能正确反映梁的承载能力与变形性质。  一般试验中加卸载应分级进行。加载时每级量可取总加载量的20%~30%,卸载时每级量可取50%,也可一次卸载。每级荷载间应有足够的间歇时间,以便正确测定梁在各级荷载下的变形情况。钢筋混凝土梁的荷载间歇时间,一般不少于10min。在保持恒载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为避免仪器指针不稳定,间歇时间可以缩短,但不宜少于3~5min。当加载量达到设计加载量后,应有足够的满载时间,一般应不少于30min。若达到规定满载间歇时间时,梁的变形仍有较显著的发展,则应延长满载间歇时间至变形稳定为止。若在3倍的满载间歇时间后,变形仍有较显著的发展,则认为该梁不合格。为了正确测定梁的残余变形,卸荷后应有足够的零载时间,然后观测残余变形。零载时间可取1.5倍的满载间歇时间,为了了解变形的恢复情况,在零载时间内也应经常观测读数。  由于混凝土在首次受力时的变形与荷载关系是不稳定的,所以在正式试验前,必须通过预载使结构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同时通过预载,还可对整个试验装置进行检验,以保证试验的正常进行。预载的最大加载量可与设计加载量相同。  综合以上所述,加载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预载阶段加载程序为:0→1t→0.5P→P→0  (2)设计荷载阶段加载程序为:0→1t→0.2P→0.4P→0.6P→0.8P→P→0.5P→0  循环次数不少于两次。  (3)开裂荷载阶段加载程序为:0→1t→0.25P→0.5P→0.75P→P→(P裂-3t)→P裂→P→0.5P→0  第二次循环为:0→1t→P→P裂→以后每级增加0.2P直至出现裂缝时为止→0  F.4 观测项目及量测仪器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静载试验的观测项目主要有:  1.挠度:梁在各级荷载下的挠度,不仅可以反映出梁的刚度,而且还能反映出梁的弹性和非弹性变形,同时还能反映出梁体在荷载下的整体工作状况。挠度观测是梁的静载试验的主要观测项目。在缺乏必要的量测仪器的情况下,梁的静载试验也可仅取挠度观测这一项。  梁的挠度可用精密水准仪测定。测点一般可设置在跨中、支点和4分点处,对较大跨径的梁在8分点处应增设测点。在缺乏仪器的情况下,挠度也可使用百分表来测定,但必须注意到梁两端支承处的地基沉陷对挠度测定的影响,在计算梁的实测挠度值时应加以修正。  2.活动端支座的偏移:梁在加载过程中,由于梁体下弯,按平面假定中性轴以上的断面受压而纤维缩短;中性轴以下的断面受拉而纤维伸长;简支梁支座将由于梁体下部伸长而产生偏移。测定出梁在加载过程中活动端支座的偏移值,就可验证梁体工作状况是否符合平面假定。活动端支座的偏移是梁在荷载作用下整体变形的一种表现,它反映出梁的整体工作状况。  支座的偏移值可用装在梁的活动端下部的百分表来测定。  3.跨中断面沿梁高混凝土应变的测定  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跨中断面沿梁高混凝土正应变的分布情况,是验证设计计算的合理性与正确性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非破坏性试验时,最大应变是用来评定梁的极限强度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进行测定。控制断面的最大应变,可用由百分表夹具组成的引伸仪来量测,如附图F-2所示。测点可沿梁高等距布置,也可如附图F-3所示的外密里疏,以便比较准确地测定较大的应力应变。图F-2 引伸仪图F-3 梁体混凝土应变测点布置1―应变计;2―梁体混凝土  测定梁体混凝土应变的测点数,一般不少于5~7点。如梁的高度较大时,则测点还应增加。因为有了较多的测点,就能准确地测定出中性轴的位置。  引伸仪的标距不宜太小,一般要大于混凝土粗骨料粒径的2~4倍。一般引伸仪的标距为15~20cm。  4.裂纹的测定:梁体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出现的裂纹能直接反映出梁的抗裂性能。将第一条裂纹出现时的开裂荷载与设计的抗裂荷载加以比较,就可知道梁的抗裂安全度的大小。因此,及时发现受拉区出现的第一条裂纹时的开裂荷载是十分重要的。  监视裂纹出现的可靠办法,是在梁的可能开裂的区段上,连续布置相当数量的应变计,如附图F-4所示。(a)测定区域(b)测定区域(c)图F-4 梁体混凝土裂纹的测定(a)、(b)应变计布置区域;(c)应变计布置方式1―应变计;2―梁体混凝土  如在试验过程中,某处应变计的示值跳跃式的增长,这就表示梁体混凝土在该处开裂。与此同时,相邻的应变计示值往往会下降。  裂缝的宽度可用刻度放大镜测量;长度可用普通米尺测量。裂缝的测量一般只需测出几条严重的裂缝尺寸即可。附录G 超声波探伤  G.1 超声波探伤的距离一波幅曲线灵敏度   超声波探伤的距离―波幅曲线灵敏度应符合附表G-1的规定。附表G-1 超声波探伤距离―波幅曲线灵敏度  焊缝质量等级  板厚/mm  判废线  定量线  评定线  对接焊缝  Ⅰ、Ⅱ级  10×46  φ3×40-6dB  φ3×40-14dB  φ3×40-20dB  &46×56  φ3×40-2dB  φ3×40-10dB  φ3×40-16dB  角焊缝  Ⅱ级  10×25  φ1×2  φ1×2-6dB  φ1×2-12dB  &25×56  φ1×2+4dB  φ1×2-4dB  φ1×2-10dB  注:角焊缝超声波探伤采用铁路钢桥制造专用柱孔标准试块或与其校准过的其他孔形试块。  G.2 超声波探伤缺陷等级评定   超声波探伤缺陷等级评定应符合附表G-2的规定,判断为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对接焊缝)等危机性缺陷者,应判断为不合格。附表G-2 超声波探伤缺陷等级评定  评定等级  板厚/mm  单个缺陷指示长度  多个缺陷的累计指示长度  对接焊缝Ⅰ级  10~56  t/4,最小可为8  在任意9t焊缝长度范围不超过t  对接焊缝Ⅱ级  10~56  t/2,最小可为10  在任意4.5t焊缝长度范围不超过t  角焊缝Ⅱ级  10~56  t/2,最小可为10  ―  注:1.母材板厚不同时,按较薄板评定。  2.缺陷指示长度小于8mm时,按5mm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后贯入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