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遗产点包括哪三大运河?

您的位置:
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浙江文物网&&作者:浙江省文物局&&
&&& 北京时间6月22日15点23分,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大运河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的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成功申遗,意味着大运河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我国政府为保护大运河遗产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i)、(iii)、(iv)。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会议发言中表示,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难度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数以万计的各学科专家、专业人员和广大民众参与其中。通过大运河申遗,使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总人口八分之一的大运河流经区域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 大运河申遗范围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时期都曾经历过大规模兴建。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这些遗产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的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263公顷。大运河浙江段含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涉及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5个设区市和18个县(市、区)。申遗河道包括京杭大运河的7个河段、浙东运河的4个河段,总长计280余公里;遗产点13个,含湖州市1个、嘉兴市2个、杭州市6个、绍兴市3个、宁波市1个。其中,运河水工遗存包括了闸、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等保障大运河运行的工程遗迹;运河附属遗存包括了粮仓、会馆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运河相关遗产包括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
&&& “活态”是大运河遗产的显著特征。包括大运河浙江段在内的山东济宁以南的河道仍在通航,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运河的“活”还体现在她始终是一条不断发展变化的运河。历史上,因为黄河改道等自然原因,大运河曾多次变迁。近代以来,随着传统功能部分退化,运河使用功能发生变化,管理维护设施不断更新,运河沿线城市面貌也持续改善,而这些变化共同为大运河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价值作出贡献。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活态”遗产持续利用的关系,一直是大运河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沿线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2006年、2013年国务院相继将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国务院批准开展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大运河保护成为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国务院指导下,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牵头,沿线8省(市)和国务院13个部门建立了跨地区、跨部门协商机制;在省部际会商小组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颁布实施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章、联合协定和国家级、省级、市级保护规划;完成了大运河全线遗产资源调查;组织实施了一批大运河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建立了大运河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大运河沿线城市还建立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城市联盟,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联合规定》,进一步确保大运河遗产得到整体保护。
&&& 在大运河申遗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下,社会各界对大运河保护给予高度关注,掀起认识、研究、爱护大运河的社会热潮,大量社会资源向大运河遗产保护领域聚集,使遗产保护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跨省跨部门协调机制、层次分明的保护规划体系以及涵盖全部申报遗产、多层级监测和档案信息体系的建立,为巨型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有益尝试。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始终坚持将运河遗产保护与延续运河功能相结合,与城镇发展建设相结合,与历史文化展示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保护和申遗工作助力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并推动沿岸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沿岸民众的生活环境和品质改善。大运河不仅成为增强文化凝聚力、创造力、亲和力的精神家园,更逐步成为广大民众宜业宜居的美好家园,成为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 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6月15日至25日在卡塔尔召开。除审议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外,本次会议还就《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修订、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战略、全球战略、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等多项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
地址:杭州市教场路26号&&邮编:310006&&建议IE8.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浙ICP备号概况/京杭大运河
如今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简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它的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19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州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且京杭大运河计划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京杭大运河将向东延伸240公里并从此改名京杭甬大运河
历史/京杭大运河
背景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隋以后的历朝历代,至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运河的修复改道,其缘由亦是现实中运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权的都城位置变化。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运河是由统治者主导开凿整修而成,统治者们集合庞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漕运。运河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漕运目的而生的,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维持王朝的生命延续。由于海运的海盗、风浪等问题难以解决,在漕运史上运河水运是主要首选方案。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对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时隔不久就能显现,给王朝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历朝历代有见识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的修造。建设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春秋末期地图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是运河的萌芽时期,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吴王此后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锐大会诸侯,与晋争霸,结果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夫差虽然身死,但是他留下来的不仅有扬州的雏形,而且这些运河至今仍在使用。隋唐时期隋运河分布图“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借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通州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天津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镇江、扬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三分之一,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苏州“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现有京杭大运河苏杭段客运航线往返。淮安大运河的入淮口,运河东岸古镇码头下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近现代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4年,漕运总督也被撤废。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解放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运用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维持着王朝的生命。漕运之中围绕运河的水运,相关的漕粮调配、收缴、发送、押运、下卸、进仓储备等方面,在实际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因地制宜更新发展,使得漕运体系发展起来,几经变化。每一变化都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发展而来。如唐朝宰相裴耀卿改“直达运输法”为“分段运输法”,即水通则漕运,水浅则储仓,设粮仓于运河沿岸。这样,漕船既不停滞,漕粮也无损耗,极大提高漕运量。唐后期在“分段运输法”的基础上创“转搬法”分段接运,改民运为官运,改散运为标准麻袋盛装,船只编组等等,集装化系统化运输。建立漕运奖励制度,以盐利为漕佣,解决漕运经费问题。这些创新切实促进漕运的发展。宋、元、明、清在漕运方面根据运河的实际状况也不断革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运河的作用。统治者对运河的使用到明清时期也发生着务实的变化。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市场行为日益增多,南北物资交流的需求大增,漕运一方面带动刺激了运河沿岸商业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漕运本身越来越商业化。先是漕运中私带货物,由少到多。朝廷见禁不住,转而主动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以附带一定的货物,漕船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种漕运政策的变化是政府务实的做法。一方面,漕船走私已是既存事实,没法遏止,另一方面可以补贴漕工的生计,同时,官绅大贾们也有这种需求。漕船所带货物数额日益增长,漕船贸易日趋活跃,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镇。如通州、直沽(即天津)、沧州、德州、临清、徐州、淮安等。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大运河虽为漕运所开,但当时代对之有商运需求时,统治者也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商运之河、民运之河。
地理/京杭大运河
水系京杭大运河景色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临清市、聊城市、济宁市、滕州市、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两种流向:节点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至2012年,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市以南、江苏和浙江三省。分段“京杭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通惠河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当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北运河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南运河又名御河,长414公里。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 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岳城水库蓄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鲁运河京杭大运河鲁运河分为鲁北运河和鲁南运河。鲁北运河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鲁南运河,北起黄河,南至韩庄,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中运河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经 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里运河京杭运河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徐州蔺家坝—淮阴—扬州邗沟被称作苏北运河,全长404千米,纵跨徐州、邳州、宿迁、淮阴、扬州等11个县市,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是京杭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基本建成二级航道,成为京杭运河上等级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驶2000吨级的船舶。当前有苏、鲁、沪、浙、湘、豫等十多个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货运量可达3亿多吨。徐州段最大通过量已达5500万吨船舶吨位,其中货物通过量达3500万吨。扬州六圩口—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的扬州、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省际河流相连。当前有苏、鲁、皖、沪、湘、鄂、川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该段运河上航行。截至2010年,航道全部达到四级标准,可通航500吨级船队,年货运量已超过1亿吨,超过江苏境内长江航道的运量,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3倍。航行船舶的密度超过了德国的莱茵河,是京杭运河上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刚建成的谏壁船闸日均船舶通过量已达10万吨以上。江南运河自长江南岸六圩—镇江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郗山运河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当前可通行300吨级的船舶。将京杭大运河拓伸至浙江省东部的宁波港,将为中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乃至内河航运的繁荣带来契机。规划中的杭甬运河长240余千米。位于杭州湾南岸,纵贯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线按四至五级航道标准设计,年通过能力将达4000万吨。使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大动脉,还极大改善和推动了沿河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确保农业的稳产高产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综合利用效益明显。京杭大运河最南端位于杭州拱宸桥,并在桥边立碑,该桥是一座三孔的拱桥,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存桥为清康熙时重建,全长138米,宽6.6米。石砌桥墩逐层收分,桥面两侧作石质霸王靠,气势雄伟,下面各有两个防撞墩,防止运输船只撞到桥墩。该桥位于杭州市运河文化广场,它坐落在杭州市拱墅区桥弄街,横跨于古运河之上,是杭州古运河终点的标志。
流域/京杭大运河
图片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经济精华荟萃之地。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发达。在兖州、济宁、滕州、丰县、沛县、徐州、邳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杭州等工业城市。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州、泗阳、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
文化/京杭大运河
沿岸风俗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运河边的建筑,如会馆、河埠、码头、桥梁、船闸及漕运衙门等都是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而建。运河边也有很多民风民俗透露着务实之魂。如江苏淮安的运河渔民的“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习俗。这些习俗都是祈愿实际生产的收获,直接、真切地体现出劳动人民希望实实在在收获丰收的愿望。运河生产过程中也创造了许多与生产相关的艺术,如大运河号子。有河工号子,是挑河、抬土、筑堤、下桩、打夯中所唱的。这些号子或粗犷简朴、或苍凉雄劲,一方面可以鼓舞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指挥集体劳动,如山东的《抬土歌》。运河上的纤夫有闯船号子、拉纤号子、粮米号子等。船工有船工号子,其中分类很多,有启程的出船号、推船号、起锚号、拉蓬号、撑篙号等,行驶的摇橹号、拉纤号、扳稍号、扯帆号等,停船的下锚号、拉绳号等。这些既是在实际的运河生产中形成,又实在地有助于生产。这些都内在地蕴含着务实之魂。文学作品京杭大运河风景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胡曾 《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曹雪芹 《红楼梦》中诗词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无名氏《隋炀帝挽舟者歌》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翻译:我哥哥被征去辽东打仗,最终饿死在大青山下。而我又被抓来为龙舟拉纤,在运河堤上吃苦受罪。如今正是一个饥荒年头,给我们的干粮少而又少。此去前面要拉三千里路,这条命哪里还保得住?难免落得个抛尸荒野、魂归无处的下场。想起家中的妻儿和父母,不禁悲从中来。但愿哪位好心人能把我的尸骨送回故乡,使我在那里得到安息。李敬芳《汴河直进船》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翻译: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李商隐 《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翻译:深锁的长安城笼罩在层层烟霞之中,又想选取江都作为自己华丽的别宫。如果帝王的玉玺不落在李家手里,隋炀帝的龙舟锦帆应该已经游遍了天涯。如今的腐草里,已不见当年萤火虫的影子;运河岸边的垂杨柳,也只剩下归巢的乌鸦永远聒噪不停。而今在阴间假若遇到陈后主,难道还有雅兴让宠妃再唱一段《玉树后庭花》?罗隐 《隋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意义/京杭大运河
经济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元代开通海运,但是每年几百万石的漕粮、东南的贡赋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亿万件的消费品都要过长江渡淮河,经会通河北运,海外运来的商品过境之后也是经运河到燕京,会通河得名会通,就是因为“江淮之漕,浮汶泗经达临清,而商旅贸迁,游宦往来往暨闽粤、交广、邛 、川蜀,航海诸番贡 之入莫不由是而达”。由明而清,每年400万石(1石约今天27市斤,400万石大约有5万4千多吨)的漕粮由运河北上,此外,每年数十万匹苏杭织造丝织品运抵京城,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局,专办御用官用的绸、缎、纱、罗、布匹。湖广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入运河北上,到北京修宫殿,建宗庙。物产交流和经济交流极大丰富起来,明代北方棉花种植很普遍,发达的纺织业在江南,结果自然是棉花南运,布匹北运,太湖流域号称衣被天下,棉布和丝织品几百年来一直是运河上的主要货物。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这些运河边上的城市,因此成为商品集散地,商业盛衰与运河始终。乾隆年间,苏州胥门、闾门外的运河码头“各省都会客货聚集,无物不有,自古称为天下第一码头”。邵伯镇以棉、夏、葛、标、黄草等布及米、豆、竹、木为主要货物,被称作“御长十里,客货云集,江北第一大镇”。《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他沿京杭大运河南行,辗转于苏杭,最终抵达刺桐港(福建泉州)。运河每一个城镇都能从他的游记中找到赞美: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香料。济宁商业手工业很发达,“船只多得令人难以相信”。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农业都极发达,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真州(仪征)是运河通江口岸之一。长江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50万-150万斤。真州是盐、木料、麻等商品集散地。瓜州以工商业为主,产丝织品和农产品。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难以言语形容。”明永乐之后,官运之外,运河上商运逐渐增加,运河上开始设关收船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户部从全国所收定额税银400万两,其中近1/3收自运河上往来的商船。北京的什刹海、后海一带,包括积水潭,正是当年行船漕运的终点,千帆竞泊,热闹繁华。积水潭的码头应该不止一个,环绕积水潭两岸都可停泊,《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元大都的繁华盛景。“比较大的码头、最热闹的景象应集中在离鼓楼最近的银锭桥、烟袋斜街一带,最盛时,积水潭舳舻蔽水,盛况空前。”当时的文人雅士汇集在积水潭边赏酒作文,食肆、勾栏等迅速发展起来。“元代最著名的大都杂剧主要活跃在积水潭周围,一批著名杂剧家聚集于此。”历史学家们说,当时元大都的社会经济文化几乎全集中在积水潭。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合,进海河最后流入渤海,漕运鼎盛时,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来往的漕船每年有2万多艘、官兵12万人次,商船3万艘,运河的开通使一个小小的直沽寨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明代漕运使运河通州码头盛极一时。明代运河漕船每年有12143只,共分十帮,由124处卫所12万多军士负责运输,因路途远近而规定各帮至通日期,有序不乱,大多漕船在通州空仓回航。各帮船于通州只许停留十天,最后一批船帮限定十月一日必须返归。伴随三月一日首帮漕船至通,亦有大批商船。开漕移师上将燃放“万头鞭”,数十档花会竞技,沿途商铺施茶献果,贾船掷银捐物,繁闹堪比京城各处庙会。清代沿袭此制,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最后一艘漕船离开通州码头,景象不再。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社会在社会领域,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漕运逐渐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为主体的窠臼,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功能,成为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古代社会中后期,统治者熟练而频繁地利用漕运进行社会制衡与调控,消弭诸如重赋、灾祸以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其突出的社会功能有二:一是籴与粜,一是赈济灾荒。唐宋时期,和籴已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制度,主要用以调节各地区由于丰歉等造成的收入、上供及粮食市场价格的不平衡。其中,宋代和籴完全是通过漕粮来实施的。明清两代王朝,着力于漕粮在平粜方面的运用,成效突出。与唐宋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平粜,主要是为了缓解粮食生产、灾害等因素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完全是从调节市场、平抑物价出发。运用漕粮赈济灾荒,自秦汉始就已不乏成功案例。迄至明清,已成为朝廷的一项惯常举措。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政治在政治领域,漕运始终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后,出现了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漕运对于各王朝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朝廷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南粮北运,漕粮几乎供应京城所有居住人员的日常食粮,并极大地支撑着整个中央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漕粮成为支撑王朝军事体系的重要物质力量,历代分布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许多都是以漕运作为强大物质后盾的。宋人张方平曾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京师储军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其他朝代何尝不是如此!大运河的开掘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并且方便南粮北运。漕运之便,泽被沿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中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结构。漕运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和区域社会开发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漕运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具有这种体制中的诸多劣根性;更为重要的是,漕运也是封建王朝攫取天下财富的手段之一,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当中国步入近代社会后,漕运便在社会的巨变中走向消亡。
近代整修/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以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反复论证了近20年的京杭运河二通道工程,终于开工了。12月18日,京杭运河二通道八堡船闸引航道工程奠基,意味着“二通道”从纸上蓝图进入工程建设阶段。交通部门称,“这条全长39公里、总投资估算为77.5亿元的二通道,是解决现有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堵航、环保以及运输功能降低的‘杀手锏’。”从1989年提出京杭运河“二通道”方案到18日正式开工,该工程反复论证了近20年。杭州交通港航部门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进行了“二通道”线位综合分析论证、方案预审、线位初定,以及与相关县市的协调、上报项目建议书、组织工可研究等大量工作。仅“二通道”的线位问题,就先后有过东、中、西三套方案。东线:起自杭申线的余杭区博陆,穿320国道、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穿绕城高速公路、德胜路、下沙路,在八堡附近入钱塘江。中线:经杭州主城区从三堡入钱塘江的现有通道。起自北星桥,经拱宸桥,越武林门中山北路桥、艮山铁路桥,从三堡船闸出钱塘江。西线:起自北星桥,西穿勾运路、104国道,经三墩穿绕城公路、天目山路,经屏峰在花牌楼与绕城公路置换,出龙坞、望江山至新浦沿出富春江。天价“架高”沪杭铁路最终,工程按照东线方案施工。“虽然要下穿沪杭铁路、穿过3条高速公路和钱塘江出口等不利因素,但从贯通的可能性来讲,最具优势。”而西线从航运的角度来看是最理想的,但建设成本巨大,破坏西线附近的景区旅游资源,不利于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有一定冲突;改造现有航道的中线方案会极大地破坏已有的城市规划,难以解决文物保护等难题,也不是一个好的方案。杭州市港航管理局负责人表示:“选择东线方案,仅仅为了航道下穿铁路,就要为架高沪杭铁路买一笔‘巨单’。可以说,为了保护城市规划和环境,我们做了最不经济但也是最经济的选择。”运河通道变“瓶颈”1999年,京杭运河浙江段进行了四级航道改造,但随着腹地内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货运量成倍增长,航道的升级步伐大大落后于船舶的升级步伐。据预测,2015年、2025年京杭运河浙江段货运量将分别达到10770万吨和15640万吨。作为京杭运河沟通钱塘江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市区段的航道只有五级航道标准,25座桥梁均未达到五级航道的通航要求,严重制约了京杭运河作用的发挥和未来航运的发展。千吨级船舶从山东直达杭州运河二通道建成后,京杭运河航道等级将达到三级,届时1000吨级的船舶可从山东东平湖直达浙江杭州,运力提升40%。行家分析,以开发区的电煤运输为例,电厂每年需要大量的发电用煤,如果全靠铁路运输,电煤从淮南煤矿到电厂每吨将多花10至20元的运费,如果全部走水路,10万吨煤就能省下100万至200万元的成本。随着二通道开通,市区航道将可用于旅游等,现有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堵航、噪音环保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污染治理/京杭大运河
亟需治污“渔歌飘渺飞檐外,帆影参差玉浪中。”古人曾这样描写京杭大运河的通州河段。但通州区水务部门表示,由于河水被污染,被人们放生的鱼类无法生存。2011年6月,从通州运河奥体公园附近,到下游潞阳桥长约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河面上,却漂浮着众多死去的草鱼。顺着河道往上游走到运河奥体公园附近,在这约4公里的河道里,常常看到死鱼的尸体。该公园附近一位保安称,附近有一处“放生台”,每个星期都有人前来此处放生鱼类。通州区水务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经常能接到群众反映运河里死鱼的情况。“我们是不向水中放鱼的,这些死鱼原来都是老百姓放生放进去的,运河河水污染比较严重,鱼类无法生存。”该工作人员称,目前运河的通州河段正在修建一座河东再生水厂,建成后,将实现北运河城区段补水净化、通惠河北部城区截污的功能,到时候,该段水质将会得到改善。治理目标近年来,太湖流域内年用水总量290亿立方米,而流域内该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只有162亿立方米,剔除因污染不能利用部分,太湖流域3000多万人口年创造近万亿元GDP,用水量竟是实际资源量的两倍。由于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和流域人口数量不相协调,流域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使太湖流域面临水质型缺水的严峻形势。根据年三年间连续水质监测评价表明,尽管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力度,但太湖水体水质总体上尚未得到明显好转,湖泊富营养化在整体上也未得到明显改善,2000年总磷、总氮、化学耗氧量均远未达到规划治理目标;河网的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方还有恶化的趋势,太湖流域水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后,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船舶运输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船舶的噪音和废气的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品质,船舶航行发生的多起涉桥事故,对拱辰桥等重点保护文物也构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胁,货运船舶的参差不齐的外观形象,也与目前的景观河道很不协调,并且已经发生了多起船舶碰撞、损坏景观设施的事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建设。如果运河杭州到塘栖段停止货运船舶航行,改为完全的旅游河道,旅游经济产生的效益和沿岸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因此,开辟钱塘江水系富春江与太湖水系东苕溪的航道,沟通钱塘江太湖流域,引富春江的优质水源,自然流经东苕溪,冲排太湖水系的劣质水,为杭嘉湖地区及上海提供优质水源,改善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环境,在逐步对污水进行截污纳管后,使京杭运河及其叉河成为杭州、嘉兴等城市的优质自来水源,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远景。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和水质不受船舶污染、以及节约土地资源,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气化轻轨控制船舶航行,从而实现低航道等级、高通航能力的安全型、节约型航行方式,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航运。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神秘运段/京杭大运河
在经常来往于京杭运河的很多船老板看来,运河杭州段有一个“百慕大三角”:船到这里经常发生触底或搁浅。有数据为证:去年,全杭州内河航道总共船舶搁浅、触损40起事故,其中,竟有27起发生在这一段运河上。行经小心这段被船老板视作运河市区段“百慕大三角”的区域,位于京杭运河三堡配水廊道出口至西湖文化广场青园桥航段,全长7.8公里。船只每次过往,都是小心翼翼。据杭州市港航局航道管理处处长周光明介绍,2008年运河段共发生大小事故60起,其中船舶搁浅、触损事故40起,有27起就发生在这里。运河检测为全面了解“百慕大”航段的水深、水流情况及河床面底质情况,这次,杭州市港航部门斥资25万余元,邀请浙江省河海测绘院,采用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声呐系统,对整个航段的水深、水流情况及河床面底质情况进行全面探测。根据航段事故频发情况,三堡配水廊道出口下游抛石区、濮家巴士码头前沿、艮山铁路桥西、中东河出口附近、西湖文化广场桥东、青园桥南等6个区域成为扫测重点。据港航部门介绍,如此大范围、专业的市区航道扫测在杭州尚属首次。形成原因浙江省河海测绘院物探分院副院长姜小俊说,扫测结束后,港航部门将结合碍航物情况,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同时,重点加大碍航物查处和整治力度。昨天,经测试后初步推断,导致该航道事故多发形成“百慕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河道淤积以及两岸绿化带上大块鹅卵石滑落河中,造成河道变浅引起。航道检测有点像做“B超”昨天上午9点半,一艘表皮油漆都开始剥落的普通小艇,驶入了京杭运河杭州段青园桥水域。这艘看起来简陋的小船,里面装载的却是目前国际先进的扫测设备。它的船舱里,仅够容纳两张桌子,桌上放着3台电脑。数根蓝色的电缆线一头在笔记本上,一头通向船舱外直到水下,连着三台探测仪器。给运河做测量,有点像做“B超”:所有数据均由船头用来测水深的多波束测深系统、船侧的侧扫声呐系统配合GPS定位系统,这样,高清晰度的水底三维图像就直接传回到舱内的电脑上。以前,航道测量主要靠测量人员站在舱外拿着测深杆往水插,进行手动操作,不仅耗费人力物力大,而且速度慢,很难测得精确。
相关信息/京杭大运河
中国运河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正是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坐落于杭州市城北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运河博物馆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9月建成开放。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建筑呈扇形环绕运河文化广场,造型独特,“传统而不复古”,以平坡结合和开放式的格局,将室内外融为一体,古运河及桥、船、埠巧借为活的展物。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沿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其间穿插“漕运故事半景厅”、“运河模拟游舱”两个多媒体展厅,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大运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另外,尚有一个“十里红妆——运河水上婚俗”专题展厅,展示的是与运河文化休戚相关的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宁绍朱金木雕红漆家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既是一个运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也是运河文物与运河史料的收藏中心与研究中心。博物馆收集和征藏的文物包括五类:一,与运河漕运直接相关的文物,如苏州府官斛、“日进千金”小升;二,与运河水上运输相关的文物,如余锦洲老行水单、“顺风快利”船票等;三,运河出土文物,如大关桥北出土唐开元通宝钱、运河出土宋代瓦当等;四,运河水上人家生产及生活用具,如竹编酒葫芦、船用水桶等;五,沿运河城市文物及工艺品,如明嘉靖三年临清大青砖、扬州漆器雕屏等。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国家文物局认为它的建成填补了博物馆界的一大空白。目前,它也是杭州市运河保护整治“一馆二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系列工程中的开篇之作,它的建成开放,使得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是中国所建的第一座运河博物馆。建于2004年11月,坐落在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它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由著名的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亲题馆名。建筑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近7000平方米。博物馆共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分陈列区、收藏区、研究和学术交流区三个功能区域。除序厅之外,分为十个展厅,其中二层三个展厅为“运河文化陈列”,三层三个展厅为“聊城历史文物陈列”。展品600余件,不仅是一座集收藏、展览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博物馆,更是一座现代化的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除了展出一些重要文物和图片外,还通过多媒体、人体感应、三维动画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元素,融合运河文化和历史,将聊城历史和运河文化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文化节中国(北京·通州)运河文化节以“弘扬运河传统文化、宣传和谐魅力通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由通州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委、北京新城基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盛世明煌广告有限公司承办。运河文化节将以通州为中心,联合运河沿线17个城市共同参与,通州也将切实把本届运河文化节办成国际性的文化盛典。运河文化节期间举行的主要活动有:新城规划展(10月12日——10月17日,在新城基业展厅举办),通过这个展览展示通州区“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的发展目标,让各界人士更好地了解通州新城规划方案;“中国运河文化节”开幕式暨大型晚会(10月15日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举行),通过电视转播、第二现场及相关媒体报道,主题鲜明地展示通州滨水宜居新城、弘扬运河文化、提升城市品位,让世人的目光聚焦到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通州,促进通州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墨·当代(10月15日——10月17日,在宋庄小堡村举办),借助画家村的人才集聚效应,优先发展视觉艺术产业,让画家村真正成为群众参观的热点,搭建产业平台,创造艺术与市场对接的空间,使才华与财富真正的转换,打造创意产业基地,使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摄影展、运河书画展(10月15日——10月17日,在通州经贸中心举办),书画展将体现通州籍书画家和驻通书画家及运河沿岸书画家群体,邀请黄永玉、韩美林等大家为顾问,以运河为艺术思维空间,创作、展览新作品;运河历史文化展(10月15日——10月17日,在三教庙举办),展览安排了漕运篇、民间工美篇、文物篇、民俗篇、名人篇、皇木展等丰富内容;高峰论坛,论坛将邀请文物保护、遗产研究、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运河沿线城市市长及相关部门领导,相关旅游、媒体、高等院校等各界人士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为正确处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之间的关系提出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
申报世遗/京杭大运河
日,运河申遗发起人(运河三老):郑孝燮(古建专家91岁)、罗哲文(文物专家82岁)、朱炳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2岁)三老联名向运河沿线18城市市长发《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引起运河沿线城市的积极回应,就此拉开了运河申遗的序幕。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明确支持“运河三老”的申遗公开信,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日,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于12日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并揭幕由朱炳仁设计制作的运河申遗纪念标。京杭大运河第一提案人刘枫说,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两位权威专家——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如此预测,“我们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刘枫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如果不注意启动有如“申遗”这样重大的、为各地重视的保护工作,她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等,将不可避免地退化并迅速消亡,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绝不是某个地方和部门的事。政协委员们建议,应从战略高度,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岸政府参加并鼎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摸清大运河“家底”,尽快制定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数字运河为了更好保护京杭大运河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将“开凿”“数字京杭大运河”2007年5月初在京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科技会议提出,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实施数字京杭大运河专项。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专家将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制定京杭大运河住处采集标准,系统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建立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信息系统。申遗进程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并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对京杭大运河来讲是一个不寻常的一年。京杭大运河——中国广阔彊域上唯一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孕育了无数个如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这些聚集了高度历史文明的璀璨明珠——一位劳苦功高的母亲;一位随着历史的变迁慢慢被他的儿女们所淡忘和遗忘的母亲;而重现在中国和世界的面前,并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他们,就是被世人称为“运河三老”的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正是他们不懈地努力催生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活动。日,三位老人联合署名致信运河沿线城市市长《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引起了全国媒体及社会的轰动,也由此拉开了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序幕。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刘枫委员领衔58个委员联合提案支持运河三老的申遗信。2006年5月,7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考察走完了运河全程,朱炳仁成为特邀贵宾参加了这次考察活动,并为这次活动设计制作了运河申遗纪念标,在启动仪式上揭幕。2006年7月,作为一名杭州人、一个关切运河的老人、朱炳仁大师不遗余力多次考察运河沿线的情况,并翻阅了史册、档案等文献材料,提出了一系列独特地保护运河的方案,其中“零保护”和“品质保护”这两个方案受到了专家们的极大认同。2006年8月份,朱炳仁大师还与另外两位老人古建专家罗哲文、古文物专家郑孝燮共同创建了“京杭大运河“网站。作为一个国际顶极域名、运河唯一的一个专业性网站,他在记录着运河的每个点滴,见证着运河申遗的每一步,提醒着我们这些运河儿女要多多对母亲河的热爱。首批确定2012年7月,已列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将于2014年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项目,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大运河首批申遗点段范围已基本确定,9月将完成相关立法、规划工作并颁布实施。2013年1月,将正式申报文本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而大运河申遗则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部门和牵涉地区最多的申遗工程。按照时间表,大运河申遗最快在2013年8月左右接受国际专家的现场评估。申遗成功大运河申遗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6月22日投票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至此,“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山东段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山东省继泰山、“三孔”、齐长城之后的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任务更加迫切艰巨有关专业人士认为,历史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时刻都在影响着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和真实性、完整性。申遗成功,更使大运河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和投资开发重点。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维护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任务更加迫切艰巨。京杭大运河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9次
参与编辑人数:5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20:42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公元604年, 隋炀帝离开首都长安,到洛阳巡游。第二年,他下令着手两大工程:迁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成千上万的劳工花了六年的时间,将原有的运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大运河遗产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