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台湾作家写了3本书讲关于人际交往的演讲稿和社会的,是谁

陈丹青对话蒋方舟:我顶多能被称为“写家”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暌违3年再出新作
陈丹青:我顶多能被称为“写家”
文学刊物拿来我立刻扔掉中国是一个人际关系的泥沼
陈丹青(右)与蒋方舟对话。记者欧阳春艳摄
昨日,3年未出书的陈丹青在京首发3部新作——访谈录
原标题:暌违3年再出新作
陈丹青:我顶多能被称为&写家&
文学刊物拿来我立刻扔掉中国是一个人际关系的泥沼
陈丹青(右)与蒋方舟对话。记者欧阳春艳摄
昨日,3年未出书的陈丹青在京首发3部新作&&访谈录《谈话的泥沼》、杂文集《草草集》、游记《无知的游历》。在这个演艺明星、情感专家、商人都号称&作家&的时代,陈丹青在首发式现场却发出质问:&什么人都可以称为作家吗?你有独立的创作吗?你写过什么正经的小说吗?就我而言,我顶多能被称为&写家&。&
我非常讨厌游记
我自己又写游记
在昨日的首发式现场,陈丹青新作的出版方广西师大出版社特邀作家蒋方舟,与他展开了一场跨年龄的对谈。
令所有读者意外的是,一向锋芒毕露的陈丹青&破天荒&猛夸蒋方舟的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他直言:&你们都知道我比较喜欢韩寒,但他的文章我只是偶尔看了一篇两篇,而蒋方舟的新书,我真的是从头至尾读完了,特别是《审判童年》那一篇,真的太牛了!&
不过陈丹青仍然表示对于写作&私人记忆&、&私人经历&这样的题材比较抗拒,&我写游记也遇到这个问题,你去了一个国家,写了4万字,人家凭什么要读你的这些个人经历?如果我不写自己的经历吧,又跟别的旅游书没两样了。于是有个很纠结的问题:我非常讨厌游记,从来不看游记,结果我自己又写游记。&
文学刊物拿来
我立刻扔掉
陈丹青在新作《谈话的泥沼》一书中,收录了自己与王安忆之间的一场对谈。这是&非典&时期,王安忆与陈丹青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围绕着影视与小说进行的一场深入对话,对谈文字稿长达5万余字,曾连载于《上海文学》。陈丹青笑谈,这次访谈的缘起,是他和王安忆都喜欢看电视连续剧,&我喜欢看美剧,王安忆喜欢看韩剧&。
陈丹青昨日在现场还不忘&吐槽&:&十年前,我想把这次对谈发表在比较公众一点的刊物上,比如《艺术世界》等,但王安忆不同意,她太喜欢文学了,她什么都要发表在文学刊物上,所以后来选择了《上海文学》。可是,我是从来不看文学刊物的人,一页都不看。文学刊物拿来,我立刻扔掉,不要看。&
&事实上,我对所有我同代人写的书,我也蛮少有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的。&陈丹青直言。
中国是一个
人际关系的泥沼
此次一口气推出3本书,陈丹青昨日透露:&这些都是应别人之邀,零打碎敲写的文字,有60万字,然后删了一些,归类出了3本书。&
&这些文字的来由,说来不足为外人道,就是朋友、同学、长辈、晚辈找到我,求我帮个忙写篇序、写篇文章之类的&,陈丹青自嘲道,&中国是一个人际关系的泥沼,就连我也在里面爬不出来,你若不写,人家就非常受伤害,觉得你瞧不起我。&
在与读者互动的环节,被一位读者称为&作家&后,陈丹青立即否认:&什么人都可以称为作家吗?你有独立的创作吗?你写过什么正经的小说吗?就我而言,我顶多能被称为&写家&。&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曼]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Page Not Found
The page you requested is no longer available, or cannot be found. Please double-check the URL (address) you used, or
if you feel you have reached this page in error.
Click the "Back" button on your browser or
Are you looking for any of these LinkedIn features?去香港书展,买书、听讲、看大牌
商机 无处不在
长江商报新媒体广告热线:027-
当前位置: > 去香港书展,买书、听讲、看大牌
去香港书展,买书、听讲、看大牌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upload_files/szb//images/CJC_s.jpg" width="302" height="504" title="去香港书展,买书、听讲、看大牌" />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upload_files/szb//images/CJC_s.jpg" width="300" height="505" title="去香港书展,买书、听讲、看大牌" />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upload_files/szb//images/CJC_s.jpg" width="306" height="501" title="去香港书展,买书、听讲、看大牌" />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upload_files/szb//images/CJC_s.jpg" width="306" height="540" title="去香港书展,买书、听讲、看大牌" />
长江商报消息 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周二(7月26日)正式结束。如果不是到了现场,你大概很难从那成堆的数据中感受到人们“求书若渴”的心情。
据主办单位香港贸易发展局统计,香港书展共有95万人进场,较去年增加3%;其中来自大陆、澳门、台湾的访港游客总计超过15000人,不少人是冲着书展而去的;统计今年整体平均消费为港币522元,两成的抽样受访者在书展消费港币700元以上。
这些远远不够直观。记者在现场看到,随处都是拖着箱子来买书的人,悠然地在人流里穿行;统一着装的小朋友们由好几个老师领着,像是要去参观某个博物馆一样,兴奋地在书展里窜来窜去,各自寻找心头好……你看到会展中心外那些大大小小拖了几大包的行人,被沉重的包裹压得快没了气儿,脸上却透着一种奇怪的满足感,大概“要不是扛不动了,铁定还会多塞几本”吧。
到香港书展去买书,似乎已经成了每年夏天里人们的节日。尽管出席本届书展的李敖“劝诫”人们不要买那么多书,“一是看不完,二是看了上当,烂书太多”;扎堆的名家讲坛却吸引着更多人涌进会场。李敖、林青霞、北岛、池莉、李承鹏、于建嵘、刘慈欣、叶兆言、葛亮、马家辉、梁文道、黄碧云、加藤嘉一……近300场文化活动中,共吸引了13万人次参加,其中台湾作家李敖的讲座超过2000人出席,现场最大的会议厅被塞了个满满当当;而久未露面的大明星林青霞首部著作《窗里窗外》分享会也引来了不少拥趸,前来的观众没挤进会场的,均被安排在了旁边的会议室收看现场视频。7月23日这一天,绝对算得上是本届香港书展最火爆的一日。
本报特派香港记者 章凌 采写/摄
李敖:我现在没有媒体了,得客气点
首次参加香港书展,现年已经76岁的李敖当日连赶四场,记者招待会上刚刚与媒体过完招,演讲现场又足足站定1个半小时。“在我做过的演讲中,今天的场合最大,我需要从左边看到右边;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像在演讲,而像一台电风扇。”一如以往的幽默与风趣,李敖拿自己当了一回开场白。
《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是李敖本次演讲的题目,对此李敖用三个字来总结:活得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学屈原,不要学王国维,也不要学老舍,你们要学李敖,快快乐乐地活过别人。我和我的老朋友都在比赛,看谁活得久。你活得比他久,你就赢了。”他自喻自己是“全世界最后一个打败电脑的头脑”,“我7个月写了3本书,每本书都不一样,这才是本事。”
对于自己的自负,李敖一点也不谦虚。“我是一个标杆,从你们对我的意见就可以看出,你们是什么样的人。”李敖认为人们对他还有很大的误解,“你们对我的了解仅停留在‘小品文’的层面,并不是‘大江大河’的我。”他以此解释自己之所以要求上《康熙来了》,也是因为看上了这个平台。“我现在没有媒体了。”说完这句话,可以看见李敖眼中闪过一下难以言说的无奈。
林青霞:十八年前的新书姗姗来迟
为第一本著作《窗里窗外》出席香港书展,林青霞此番亮相原本被看作是大明星为复出作准备。没想到,林青霞这次可没把自己当明星,“不要再叫我大美人,因为做一个美人真的很累;也不要叫我大明星,我现在可是作家、作家、作家。我希望60岁的林青霞会是一个艺术家。”
当天,身穿一条黑色雪纺连身裙出现的林青霞,怎么看上去都不像是五十几岁的人。林青霞新书《窗里窗外》的座谈会上,全程都拿着这本书,讲到某处不时拿起书便念了起来。阔别十几年的公开亮相,显然吸引了不少粉丝。徐克、施南生、张叔平、董桥等导演、作家也悉数列席,为林青霞打气。第一个邀请林青霞写专栏的香港作家马家辉作为现场主持,与林青霞一起和读者分享她的写作经历。
写作,感觉身在梦中
《窗里窗外》是林青霞第一部自传式作品,从书名便能读到林青霞从出道以来一路的转变与人生。《窗外》是她的第一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她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戏梦人生”。而嫁到香港之后的林青霞,又回到了“窗里”过生活、看世界。“人生就像是一场梦一样”,林青霞称,“拍电影是美梦成真,现在又开始写作,感觉身在梦中。”
以七年时间写成的这本书,原本在18年前就有可能与读者见面。第一个邀请林青霞写专栏,马家辉说,那时候出版社邀请林青霞出书,却因为种种原因耽搁了。虽然书没出成,林青霞写作的瘾却没被打断。“我总是在半夜收到她的传真”,马家辉说,“她写得认真的很,连标点符号都要亲自修改。”
期待60岁的时候成为艺术家
第一次写作,是为故友黄沾写《沧海一声笑》,这篇文章刊于明报上,当时反响甚好,林青霞由此便开始一篇一篇地写。新书《窗里窗外》所辑均是林青霞戏里戏外的故事,全书分为“戏、亲、友、趣、缘、悟”六个章节,所写包括她多年来与朋友亲人相处的点滴、切芒果的故事、写书法的乐趣等等。
在大陆的报纸上,常常会看到林青霞署名的专栏文章。起初你还会怀疑,这是那个演戏的林青霞吗?直到这本书出版,翻看书中的文字,才得到确切的证实。是的,这就是作家林青霞。那个文字细腻、敏感,真实得逼人的林青霞,就是我们在电影里所见到的林青霞。这本书里,蒋勋、金圣华、董桥、琼瑶等名人都为林青霞写序推荐。
林青霞的三个女儿,对于妈妈写作的样子印象很深。“她写好了的文章,总是喜欢念给我们听,尽管有的时候并不太情愿”,“家里常常有堆了一地的废纸团”,“早上,我常常看到妈妈的房间里还有光亮,待我去看,便是妈妈趴在梳妆台前,拿笔写字的背影。”
“写作是一件困难的事”,林青霞说,“但是也很开心”。她说她希望以后能写1000字的短篇小说,并期望在60岁的时候能成为一个艺术家。
池莉:微博不是文学传播的载体
在本届香港书展上,湖北作家池莉与读者分享的是她的《语言》。对于自己的散文与小说,池莉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小说语言是为了人物去塑造的;而散文,是她自己。在微博和电子书畅行的时代,她认为最美的东西还是文字和书,“这是具有内涵的美感,色香味俱全;机器虽然实用,但是不可能把它穿在身上”。
对于微博,池莉认为它具有一种微媒体特征,“尤其是在郭美美事件之后,微博成为了第一时间报道社会新闻的工具,表达着新闻及其意义。”她自己也上微博,目的是为了去了解当下所发生的事情。“微博的社会性、新闻性、互动性和联络性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微博不是文学传播的载体。”她认为,书打开了,世界便大不同。“所有的纠结和郁闷顿时烟消云散。”而这点电脑取代不了。
本报特派香港记者 章凌 采写/摄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Copyright & 2015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际交往演讲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