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哈佛大学培养出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没有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创业是如何走向失败? : 经理人分享
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创业是如何走向失败?
Managershare:本文选自创业案例集《创业小败局》中,一篇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案例。如果在大学生在创业前能反复分析这个案例,创业成功的几率应该会提高很多。就如书的宣传语所说:让别人的失败,成为你的成功之母。&年高手低的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实在是太高了。很多大学生可能想着,既然工作不好找,干脆自己创业做老板。没那么容易。下面要说一个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姑且叫他小K吧)创业失败的案例——这很典型,足以让众多野心勃勃想创业的大学生作为镜鉴:&我是南方人,个子并不高。在学校时,每次广播体操都会站在第一排,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读的是家乡一所二流大学。由于家里比较穷,从大学开始,我就比其他同学更渴望成功:帮商家跑跑业务,倒卖生活用品……通过自己的勤奋,积累起了第一笔资金。&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后来的创业投资人。他是上海一家公司的老板,做着家居建材方面的生意,据说身家数亿,年龄40来岁,人们都称他为何总。&有一次,何总带队到我们学校招聘,找不到路,刚好碰到我,我不但帮他指了路,还给了他一张名片,没想到因为这个,他居然记住了我。之后,他又来过几次学校,我比较能喝酒,跟他慢慢建立了不错的关系。&我(读大学的时候打工但)绝对没有想过毕业后要创业,只是想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毕业后,我去了某家电商公司做销售,做了一年多,觉得没太大意思,开始想自己做,但没有明确的方向。&这时,何总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想想成立一个新公司做电商,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他觉得我比较懂互联网。老实说,那个时候我真的以为自己懂互联网。因为我每天都会在网上看大量科技博客的文章,等到真做的时候完全是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我给何总写了一个计划书,大概30多页,反复修改了几遍,才发给了他。当时我没太在意,没想到过了十几天,何总打来电话,让我去上海一趟,说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想跟我合作,还说已经让秘书帮我订好了机票。当时我挺犹豫的,毕竟我的销售工作比较稳定,没打算辞职,(但也想去上海看看)。去了上海后,我改变了主意。之前,我没有去过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内心里还是渴望在这样的大城市打拼。&见到何总之后,了解到了一些情况:何总有个亲戚,在浙江一带有一片服装厂,但是销量并不太好,积压了一大批货物,找到何总,问何总有没有接盘的想法。何总一看网上的韩都衣舍卖得非常的火,觉得电商大有可为。实际上他自己根本不懂电商。他到现在甚至连邮件也不会发,也不使用QQ,谈生意基本在酒桌之上。他希望他来投资,找一个懂互联网的年轻人来做,他认为我是他见过的年轻人中最懂互联网的。&何总开出了比较优厚的条件:我到上海,他提供住房,同时每月给我1.5万元的固定月薪,另外再加新成立的公司百分之十的股份,以后每年我有资格以约定的价格买入百分之五的股份。他个人还愿意拿出一定的股份,预留给未来的团队。我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当时,我没有考虑公司控制权、股权这些问题,只是觉得条件优厚,自己又年轻,输得起。&我跟何总约法三章,公司由我自己决策,他不能横加干涉。何总答应会投入200万元用于公司运营。当我拿到公司营业执照的时候,内心开始幻想自己有一天能站在资本市场敲钟。&我们开始一个个问题地解决:首先是选择办公地点的问题。我跟何总还处于蜜月期,当我主张把办公室放在市区的时候,他连价格也没问,直接同意了。何总在上海人脉广,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既便宜又不错的写字楼。我是农村的孩子,节约是第一原则,于是买了一些二手电脑和办公桌就开始办公了。那段时间,公司其实就我一个人,没钱的时候就跟何总要,从来没有想过记录下那段时间到底花费了多少钱。&接着是招人问题。我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认为可以找一些新人,然后手把手把这些新人带出来,另外潜意思里我也不希望招聘有经验的人。最后,我总计招聘了四个和我一样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行政1个,运营2个,技术1个,基本都是大学毕业生。我还是觉得不放心,又找来自己的大学同学,这样公司一共有个6人。&何总也按照约定,给我们打来了一个月的工资和基本运营费用20万元,并一再跟我保证,很快会把剩下的200万元全部打过来。我们几个年轻人兴奋十足,准备大干一场。当时我们的确毫无经验,以为只要搭建一个网站,做好SEO,有流量,做好所谓的用户体验,生意自然就会来了。&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卖什么产品的问题。何总已经有一批服装在手上,他跟我说这批货物将是我们的第一批产品。我们其实没有太多选择,只能直接进入服装电商。这完全违背了市场营销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基本原理。&接下来是怎么卖的问题。我的大学同学说,可以先在淘宝上开一个店,但我觉得有何总做后盾,单纯只是一个淘宝店没有什么意义,一定要做自己的商城。我决定去浙江的服务厂去看看货源。那时,我带着我同学去考察服装厂,第一次有了自己是老板的感觉。&其实那次考察,完全走马观花,我只是简单地看了看服装质量,又听那个老板鼓吹了一下,脑袋一热,回来就跟何总夸下海口:1年要做到200万元销售额,把投资赚回来,何总听了也很高兴。&我把账上的钱全部投入到网站开发中。因为我不懂,网站开发完全依靠技术。技术其实也不知道产品到底怎么做,唯一的办法就是抄别人的。我们到处去找别的电商商城模板,然后按最小的成本拷贝了一个模板,网站总算能用了。那时,距离拿到公司营业执照差不多已经过了一个月。(在网站开发)那段时间,事先招聘的几个员工每天除了看看报纸,喝喝茶就没多少事。&网站最终上线了,我觉得还勉强过得去。这时,我跟何总产生了分歧。何总认为网站首页应该是黑色(作为主基色),这样才显得大气;而我认为应该是粉色,更符合年轻人的品味。在这个问题上,我毫不妥协,丝毫不给何总留面子:我觉得他虽然年龄比我大,但我更懂互联网。最后何总妥协了,同意按照我的方案来做,但走之前跟我说,一定要想办法卖出产品赚钱。&第一次冲突之后,我有很多天没跟何总交流。网站上线后,我又忙着做推广宣传。我把产品图片传到网站上,接下来我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写软文,让他们去各个论坛发,到各大QQ群去宣传。我也问过百度关键字竞价等推广方式,但(那些费用)绝不是我们这种小公司所能承受的。(做了大量宣传推广后),我希望能卖一些衣服出去,但我失败了:网站上线后,除了我认识的朋友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访问。&慢慢地,我内心开始慌了:衣服一件也没卖出去,何总迟迟没有将之前承诺的款项打到公司来,公司的6个人却还需要发工资。我决定发挥自己线下销售的能力。除了留一个人呆在公司负责日常事务外,我带着其他人全部出去推销衣服:把衣服放在各个服装小店免费代销;跟淘宝店主联系,让他们代销。我做过销售,也比较擅长渠道合作,很快打开了一点局面,衣服慢慢有了一些销量,有了很少的收入。&但就在公司业务开始有些起色的时候,我和何总有了第二次冲突。他认为我这种做法违背了他当初的想法。他认为公司必须做电商,否则就不再投资。我在这个公司实际毫无话语权,不得不妥协。这次争吵之后,他派了一个财务过来,规定超过5000元的支出都要财务签字,然后再次告诉我必须要完成销售任务。&我重新将重心放到电商网站上,每天和我同学商量着如何做。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面对着仓库里堆积的衣服,毫无办法。在蹉跎、迷茫、无助中,我们又度过了两个月。这是我人生中最有挫败感一段时间之一。&我想找电商行业里的人交流一下,做不到,因为我根本没有电商圈的资源。我也想过入驻天猫和京东商城,但当我找过去的时候,对方要求是正品且有品牌,而我们售卖的衣服连个正规的品牌都没有。其实我根本不懂电商运营,曾建议何总招聘一个熟悉天猫的运营总监来协助我,最终落空。半年后,我们几乎毫无建树,公司不得不关门大吉,我也跟何总解约,离开了上海这个伤心之地。&之后的半个月,我每天都在思考我到底输在哪些地方:&1、性格自大,不会虚心系统地学习。由于自己读大学时曾经是所谓的校园牛人,所以对自己的能力极度自信,在没有了解产业环境的情况下,贸然以为自己懂电商行业。其实,在大学时代,我只是看一些华丽的东西,没有系统地扎在某个领域深入研究,眼高手低,结果只有黯然收场。&2、缺乏电商经验,毫无规划。我一开始应该先了解电商行业,尤其是要学习小电商创业者的经验。但我托大了,一开始就做了一个所谓的商城,其实我应该先从淘宝店做起。这(好大喜功)不仅耗费掉了大量资金,最重要的是使投资人逐渐失去了对我的信任和信心。刚开始其实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让投资人信任自己。另外,我应该先把业务做起来了再招聘,而不是业务还没开张人就招来5-6个人。&3、不擅长与投资人沟通。我后来看电视剧《袁崇焕》,明白了自己跟何总之间的问题在哪了:盲目托大,跟老板许下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传统行业的老板和真正的VC不一样,他们更希望快速看到成果。&4、忽视了生存第一。创业一开始应该什么赚钱做什么,活下来最重要。不懂的时候,我应该找一个做得好的公司,模仿再创新,而不是开始就想着定位、创新这些大道理。&5、找了不靠谱的合伙人和团队。在自己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和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投资人一起创业,另外我找来的搭档其实什么也不懂,这很致命。&小K后来重新开始找了一份工作,后悔当初创业的选择吗?小K说,以后有机会还会选择创业,但大学毕业生先工作确实比一毕业就独立做一个项目要靠谱很多。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申请背景:内211工程学校、美国TOP60 MBA(全奖就读)
基本成绩:IBT:110,GMAT:720
录取学校: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MPA全奖($42,170/年)
获得录取时间:2010年4月
它,一所被公认的&美国领导者的摇篮&、&世界领导者的起点&,短短几十年已经成为可以与哈佛法学院、商学这些传统名宿比肩的梦想新锐,甚至招生能力已经超越了上述哈佛王牌学院。带着&哈佛MPA&的光环,怀揣&影响世界&的远大抱负,从这里走出过无数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天之骄子,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正在叙写这所学院的辉煌!它就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
他,曾经的电影版《红楼梦》中的板儿,曾经的北京重点高中奥赛班的佼佼者,原本被保送到汇聚了无数青年梦想的北京电影学院。家人的反对让他不得不转投北航,就是这么一个&不安分&的文艺青年,大学里却成为了同学眼中&不务正业&的人, 投入了&戏剧江湖&,而&非职业话剧导演&则是他的新名号。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是美国王牌学院的发展轨迹,一个是艺术青年的成长史,二者似乎永远只能是一条平行线。我们知道平行线是永远不会相交的,可结果他们愣是找到了交汇点。在美国打拼两年之后,他&玩&进了哈佛,&玩&进了肯尼迪学院,没错,就是这所培养了无数世界领导人的肯尼迪学院。当他发现自己不能再在哈佛玩下去的时候,他的激情终于爆发,MPA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那颗追逐人生新高度的&勇敢之心&。他选择挑战哈佛MBA,这个承载了无数光荣与梦想,并且被许多人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专业,结果&非职业演员兼导演&的Z同学成功入读哈佛MBA。这不是某一部电影或者小说的桥段,而是它和他的结合,在现实中诞生的一段传奇戏剧!导演了好几部话剧,演过六年电影的Z同学,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与其说是跟他聊他的MPA、MBA之路,倒不如说是欣赏一部上乘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作品本身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于是,我和他就这样开始了一次&佳片有约&,去感受那份激流勇进和起承转合。
国内很多人对国外学校的认识总是停留在一种想象的状态,我认识两个同学,他们都想去肯尼迪政治学院,他们也许不清楚肯尼迪政治学院的真实情况,他们其中一个人是想未来从政;另外一个同学也是想从政,她的目标是联合国首席代表。
你感觉肯尼迪政府学院给予你最多的东西是什么?
觉得这个前言弱了点,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吗?肯尼迪政治学院其实对她们的梦想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她们能去那所学校,对她们的职业梦想确实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去了之后肯定会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很容易的,去了之后会发现在这个学校读书的同学当中,的确有不少人都有从政的梦想,只有自己由衷地从心底里真的想走从政这条路,才有可能会成功。对于我来说,选择去读肯尼迪政治学院,并不是将来想从政,我去肯尼迪的目的就是想感受一下那里的文化和氛围,重新认识一下自我,我在美国的企业里面工作了四五年,我认为在企业工作太安逸了,无法满足我的成长需求,所以会在工作期间考CFA,工作四五年加上CFA考了三年;考完CFA,仍然觉得没办法满足我的需求,还想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拍了一年的话剧和广告,我是想在年底再来回顾这一年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荒废,自己在这一年的表现是可以接受的。
等这些事情都做完的时候,我又会思考还有哪些新事物是自己可以去尝试的,思考的结果就是想去哈佛读书。选择去哈佛有几个重要原因,一是我相信那个平台会给你很多不同的东西,还有就是去那边读书会认识很多新朋友,当时就跟公司请了假,公司给我的待遇也不错,答应让我带薪去哈佛上学。
本来选择读哈佛就当是放假休息,真正来到哈佛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个地方不是来放假旅游的地方,这个地方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我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很积极地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立刻就觉得不能以放假的心态混过这两年。在这个平台上,你会看到很多平时根本碰不到的牛人,比如当我上课的时候,三星集团的二把手会到教室跟我们交流,当时他来美国是跟苹果CEO乔布斯谈合作事宜,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高度。
我曾经在肯尼迪学院组织过常春藤盟校的华人春节晚会,我当时是主持人,亲自把作为嘉宾的万科总裁王石请上台来一起做游戏,突然一下觉得这些精英跟自己距离很近。认识的一些人,他们所给予你的,包括自己感受到的一些东西,对自己心里是一种鼓舞。在哈佛读书的每个人都非常有追求,都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做什么,这对于以前习惯于那种一成不变、稳定状态的人来说,算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每个选择哈佛的人的目标都是很明确的,因为去哈佛读书本身难度就很大,在申请这所学校之前,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思考自己去哈佛到底为了什么。
你刚才说,去哈佛读书的每个人都是很有理想和抱负的,有的是政治抱负,有的是商业抱负,还有的人会怀着一种学术抱负入读哈佛,你觉得哈佛毕业在各个领域能取得骄人成就的的数量是多少?
我认为还是挺多的,个人观点认为哈佛是美国最有建树的大学。从商业领域来看,世界500强企业的CEO,哈佛毕业生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虽然哈佛是专门培养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摇篮,但是毕业之后15年能创造自己一番事业的人当中,哈佛毕业生比斯坦福多,哈佛在每个领域做的都非常好,所以说哈佛对商业界做出的贡献是没有争议的;从法律界来看,哈佛可以和耶鲁比肩,当然耶鲁法学毕业生大部分会去从政,而哈佛法学院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成为了公司CEO,当然也有从政的,包括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上届美国总统小布什,以及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奥巴马总统都是哈佛的杰出校友。
有的时候会有世界各国的政要在肯尼迪举办一些论坛,活动多到有的同学完全不去上课了,每天都会去参加类似的活动,这些活动很密集,而且还参加不过来,我在肯尼迪读书的时候会每天收到100封邮件,有30--40封是关于活动介绍的,当然这些活动还只是肯尼迪政府学院组织的活动,还没有包括商学院和法学院组织的活动。
你觉得哪些活动让你印象最深刻?
肯尼迪政府学院组织的活动主要包括名人演讲和问题探讨类型的活动,还有就是共同参与性质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场娱乐活动,类似于&达人秀&,看那些世界各国的选手比赛真的是一种享受,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如有一位伊朗的同学,在学校里面也是很受欢迎的学生,他的创造力和政见都是很出色的,我听说他从小就练吉他,在那次活动中,他弹的吉他是我听过的弹得最专业的,而且还能弹出很多花样,他一边弹奏一边在琴弦上擦出五颜六色的火花,有很多动作的创新,简直太神奇了!当时全场都惊呼了,当时就觉得哈佛真的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我当时听到的是,一遍弹奏,一边在琴弦上配制了各色的火花。。。]
刚进哈佛的时候,遇到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经验去判断这个人,有的人貌不惊人,但是才能超群,所以在哈佛不能小看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比你出色的方面,应该抛弃那种先入为主的意识,慢慢地自己的为人处事也会变得谦虚。
任何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有独特的优势,才会选择去哈佛。可能哈佛的学生更内敛,但是关键的时候会拿出自己的独门绝技,我听说读MPP的同学都比较理想化,你觉得是这样吗?
你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看一些读MPP同学的简历,会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没有接触社会之前肯定会有很强的理想主义,当真正接触到社会的时候,会越来越现实,如果还有理想主义,别人肯定会认为你疯了。其实对于这个现实社会,我们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适应;去读MBA的人都会以财富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书的人都不是很看重财富,他们更看重自己对社会的影响,虽然收入不是最高的,一旦个人对社会的影响比公司或者财团的大,我觉得这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一个喜欢挑战和尝试新鲜事物的人,这跟理想主义有所差异,理想主义更多地是认准了一件事,不管这件事是否能够完成,都会去做;而我在挑战之前会衡量这件事是否可行,如果这件事不可行,不会盲目地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有的事情因为受到环境和其他条件制约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我会选择其他方面去尝试。
MPA/MBA毕业之后有什么规划?
将来还是想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应该会选择创业。创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就是想法,当然这个想法不能是理想主义那种,要根据客观评估,如果可行的话才会去做;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去评估,就盲目地去做了;有的人会只专注于评估,但是最后没有去实践任何一个项目,这都是不妥当的,只有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策略,才有可能成功。
如果跟非肯尼迪学院的同学比,肯尼迪的学生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功利化色彩相对要淡一些,他们真的是为了在将来帮助自己周围,甚至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为他们做一些事情而努力,比如学公共卫生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同学,他们将来就希望能参与制定一个新的行业体系,改变目前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他们很少用金钱衡量自己的人生。
有的时候肯尼迪学院会和商学院的学生共同上一门课,在课堂上肯尼迪的学生更多的是关注一件事情产生的结果,只要这个结果对公众是有益的,他们就会很接受;而商学院的学生更多是从商业角度看某个项目或者事情是否可行与回报,这就是区别,一个更关注金钱的回报,一个更关注社会的回报。我还是挺欣赏肯尼迪学生的这种想法的,这种想法对我们心灵是一个净化,因为现在具备社会责任和意识的人太少了。
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平衡的问题。如果某个行业产生了垄断,这个行业的创新原动力就会减弱,也不会有新的发展。你刚才说的MBA更实际,MPA更理想主义,我觉得这二者也是需要结合的,因为过于理想主义的人是没办法做事情的,等于是在空想;过度的机会主义也会让这个人只看到短期利益,无法看到长远利益。我曾经接触过的学生里面,也有刚才说的理想主义类型的,他们可能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没有物质上的担忧,他们就是怀有一种诸如改变人类已经恶化的自然环境这样的理想,他们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如果现在把他们放在现实社会当中,可能他们会很难适应。
现实其实是很残酷的,这就是为什么MPA申请是要求申请人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原因。MPA学习当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同学之间互相描述自己的经历,并且会互相讨论,如果你没有相关的经历,根本没办法跟其他人交流,只能从老师那获取信息,这样就会很片面,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也会失去读MPA的意义。比如我MPA同学当中,有一个是当律师的,还有一个是菲律宾的警察厅长,菲律宾的那个同学会跟我讲菲律宾警察体系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所以就可以通过互相讨论,取长补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因为我们平时解除政府或者非营利组织的机会比较少,还是很有必要接触一些公共领域的内容的,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是否有必要读一个MBA、MPA、JD的联合项目的话,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往年在肯尼迪读MPA的学生,他们现在发展情况如何?
中国每年去哈佛读MPA的人非常少,选择读MPP的人稍微多一些,更多的是是中国派过去的访问学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他们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管未来从事什么工作,在肯尼迪接受这种氛围的熏陶,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有帮助的。
我曾经看过一本叫《哈佛制造》的书,里面就有一个人在批判哈佛,现在也有一些人同样也在批判哈佛,有的人会说哈佛毕业生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你是怎么认为的?
我觉得每个学校都有这种类型的学生,其实可能哈佛毕业生做的并不比别的学校的学生少,甚至更多,也许是因为他们想的更多了;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是有的哈佛毕业生会顶着哈佛的光环吃老本,本身哈佛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旦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大家都会觉得哈佛所有的毕业生都是这样的。批判哈佛完全是合理的,因为没有一个学校是完美的,不过还是应该以更客观和全面地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其实哈佛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比在美国本土还要高,因为在美国读本科,很多同学不一定会选择哈佛,有的会选择去读文理学院,我觉得美国选择学校的时候更自我。
美国人自己的想法会多一些,在美国本土,有的美国学生可能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去读一个顶级名校,只要读一个一般的大学就OK。在美国,只有选择在未来做教授或者做学术研究才会去读博士,如果选择未来从事企业工作的话,读博士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这可能跟国内正好相反,国内很多人会把博士头衔作为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
我觉得每个人一旦选定了一个学校,会在心里给自己许下一个承诺,并且会为这个承诺努力,其实这是一种主张,你刚才对哈佛的评价实际上也是你的一个主张。
每个学校确实有自己的一种文化氛围,MIT会更侧重于创新,创造一些新东西,而普林斯顿就是一种非常学术的氛围。如果我是一个企业主,需要创造力很强的员工,我会选择MIT毕业生;如果我需要一个领导力很强的管理者,我会选择哈佛毕业生。为什么刚才说到有些人会认为哈佛毕业生&眼高手低&,是因为哈佛本身的那种氛围,给人的感觉就是它们的毕业生出来都是去做领导者的。
在哈佛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他们的学生会选举,场面跟美国的市长选举场面一样热烈,候选人会在校园里面演讲,到处去拉选票,而且还能在教室里看到候选人的政治理念,专业性非常强,可能其他学校就没有这种氛围。
我觉得有争议的事物,往往都是人们最关心的,没有关注也就没有争议了。刚才说了很多MPA的内容,你觉得如果去美国读商学院,去哪个学校更合适?
我觉得去斯坦福读商学院更合适,因为斯坦福很注重商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斯坦福本身具备很多客观优势,首先斯坦福的学生比较少,可以获得的人均教育资源会比其他同等级的学校多,而且学生彼此之间互相熟悉,也可以进行思维的交流,再有就是斯坦福毗邻硅谷,本身硅谷就是创业圣地,具备这样的一种商业氛围,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在申请商学院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哈佛商学院,也许主要看中的就是哈佛这块牌子。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功申请到哈佛MPA或者MPP?
每个人的背景是无法改变的,都属于过去式,包括推荐人,最关键的是怎么能够真正反映自己真实想法的Essay,以至于可以跟admission officer有一个深层次的沟通。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admission officer,当你看到这么多中国申请人的材料的时候,除了背景和经历以外,肯定还希望看申请人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职业生涯,所以在Essay里面一定要反映出最由衷的真实想法,有的申请人写Essay的时候会自己感动地掉眼泪,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状态的。
据我了解和观察,国内非名校背景,尤其是没有清华和北大教育背景的,进肯尼迪学院的难度相当大,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在美国牛企的工作经历。国内本科生申请哈佛法学院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在美国读本科,还有进入法学院的可能。
你的Essay当时是怎样的思路?
我觉得我的个人特点还是很鲜明的,我就在Essay里面阐述自己从小到大都很喜欢电影这个行业,小时候在那种环境中成长,长大之后会在这个行业打拼,总体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未来职业目标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招生委员会更希望招收那种未来职业目标很值得欣赏的学生,很符合学校理念的学生;除了会招收那些未来目标很值得欣赏的学生以外,招收的学生还必须能让录取委员会相信这些学生在未来一定会达到既定的目标。
我了解到你最初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复习GMAT也是一个很传奇的过程,我听说你当时还要排话剧,时间是怎么平衡的?
获得北京电影学院保送资格的时候,我父母就很反对,他们觉得影视圈很不靠谱,觉得我还是应该跟很多同龄人那样考一个更出色的综合性大学,后来才知道他们背着我,帮我拒掉了很多影视剧和广告的拍摄,其实心里还是放不下话剧表演,这已经成为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申请美国大学时候,因为要准备GMAT,当时正赶上一个话剧的排练,两方面我都不想放弃,于是我就偷偷在中午12点多到留学咨询机构来复习GMAT,每天都会复习到下午5点,复习完了之后我就匆忙赶到排练场,一直排练到凌晨3、4点钟,就这样自己坚持了一个月,最后还是把GMAT考出来了,当时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旺盛的精力,可能就是一种梦想的力量在鞭策我,留学和演话剧都是我的梦想。
后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句话绝对是赋予哈佛,以及下属的法学院、商学院还有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还记得2009年,曾经长期担任CBS首席记者、被誉为&美国良心&的克朗凯特去世的时候,人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事实证明:常怀一颗忧国忧民的公益之心,在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是很可贵的,而肯尼迪学院的学生当中的有些人,未来也许同样也能成为&美国良心&乃至&世界良心&。
当&为社会做贡献&似乎已经被我们当作一个虚无飘渺的理想,甚至还被某些人当作笑话来讲的时候,肯尼迪学院却还在继续让这个理念影响着一代代从这里走出去的公共分子。
我终于明白这所享誉世界的学院是如何培养学生领导力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再加上一个&铁肩担道义&的情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佛大学生物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