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度超过25的山绿化种植坡度茶叶违法吗

高山茶叶的栽培技术--土家族文化网--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饮食 》 茶俗品茗
&&├人物特写
&&├人物专访
&&├人物名录
&&├大家人物
&&├土家博客
&&├土家人在外
&&├人物春秋
&&├土家友人
&&├真情故事
&&├土家简介
&&├族源族称
&&├传统制度
&&├语言文字
&&├宗教信仰
&&├知识博览
&&├资料荟萃
&&├礼仪服饰
&&├岁时节令
&&├风土民俗
&&├婚丧嫁娶
&&├歌舞民谣
&&├医药体育
&&├文产动态
&&├文化名片
&&├文化遗产
&&├非物遗产
&&├文化视野
&&├遗产名录
&&├传承人
&&├名胜景观
&&├景点推荐
&&├路线推荐
&&├乡土游记
&&├特色旅游
&&├旅游资讯
&&├社会发展
&&├文化教育
&&├田野调查
&&├产业开发
&&├事象研究
&&├艺术音乐
&&├织绵布艺
&&├刺绣艺品
&&├藤竹木艺
&&├奇石根雕
&&├美术工艺
&&├工艺资讯
&&├饮食资讯
&&├特色佳肴
&&├茶俗品茗
&&├咂酒土酿
&&├饮食典故
&&├家常食谱
&&├风味小吃
&&├野菜杂粮
&&├茶叶饮品
&&├休闲食品
&&├熏腊制品
&&├酱腌干菜
&&├特色蔬果
&&├药材保健
&&├特色水产
高山茶叶的栽培技术
&&&&&&&&&&&&&&&&&&&&&&&&&&&&&& 信息来源:第一茶文化网&&& 一、高山茶指的是什么?   通常把海拔600米以上地区所产茶叶通称为高山茶。高山茶以其品质优、无污染、低(甚至无)农药残留等特点,正日益深人人心,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茶叶饮晶。  茶叶起源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带,在其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荫好湿、喜漫射光特性。高海拔地区植被茂盛、山高云雾多,因此湿度大、漫射光多,有近似其起源区生态特点,利于茶树生长发育。高山茶区一般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日夜温差大,利于茶树光合物质的积累转化,具备了制出好茶的鲜叶原料基础。但高山地区日照时数少,热量条件较差,茶树生长时间较短,易受霜冻危害,降雨量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有时夜温较低,不利乌龙茶制作。  二、茶园高标准建立有何技术要点  1、严格选地。新建茶园应据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PH4.5―6.5的结构良好的红黄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25度以下,水源充足,交通电力通讯方便的缓坡地带。并按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进行大气、土壤、水质的检测。  2、统一规划。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这个中心,因地制宜,以茶为主,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认真做好道路排灌系统的设计,合理布局茶行及茶园遮荫树配置(一般亩植8―10棵柿、梨为宜)。   3、表土回沟开垦。在规划好的的茶行上挖种植沟,先将表土约10―20cm左右,挖去放在两种植行间或内壁,再将新土挖去&20cm左右放在另一茶行间或在外埂,再把底土心土挖松25cm左右,施人基肥,并充分混拌心土和基肥,再将表土翻人种植沟,拣去石块、树根,做成种植条行以备种茶。利用老茶园开垦条沟进行种植的,须用五氯硝基苯进行消毒处理。   4、施足基肥。要求亩施有机肥500kg以上,磷肥50kg左右。   三、茶树定植有何技术要点? &&&&1、选用良种壮苗。 &&&&2、适时栽植。种植时期一般以幼苗休眠期为宜,春栽以立春至惊蛰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移苗时尽量多带土不损伤根部,茶苗太高可于移栽前离地15―20cm处进行修剪作为第一次定剪,应浇足定根水;再覆盖一层松土。其后做好防冻抗旱保苗全苗工作。 &&&&四、如何搞好茶园秋冬季管理? &&&&对幼龄茶园和抗寒性较差品种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种植紫云英等冬季绿肥作物,以提高抗寒能力又增加有机肥来源;以波美0.5―1度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施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对多花茶树,在其盛开季节用300ppm乙烯利喷施一次以减少花量;密切注视冬季春初天气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茶园冻害发生。 &&&&五、如何搞好茶园施肥? &&&&1、幼龄茶园:一般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结合深耕施人&1.5―3吨厩肥等作基肥;而追肥则根据苗龄不同各有差别,一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5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250―400公斤于春茶前或春茶后一次施人;二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0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400―500公斤,春茶前施60%,春茶后施40%;三、四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5公斤左右,可于春茶前、春茶后、夏茶后分别施50%、30%、20%;NPK三要素比例1―2年生为&1:1:1.3―4年生则为2:1:1;施肥方法应以相对集中的浅沟或穴施为主。   2、生产性茶园:实践上亩产干茶250公斤以内按0.5公斤纯&N生产干茶3.5公斤计算,亩产干茶250―400公斤则以1:6计,若亩产干茶400公斤以上则要以1:5计。NPK三要素比例,绿茶区一般2―4:1:1,乌龙茶区2―3:1:1。推广“一基”、“三追”、“多喷”的施肥方法,即在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进行茶园深耕结合施人全年施肥量40―50%的N肥和全部磷钾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如饼肥、人粪尿、堆沤肥、猪牛栏肥、土杂肥、塘泥等,配合施用磷钾肥、复合肥等,此为“一基”;“三追”是在春茶开采前一个月,春茶采摘后及秋茶采摘前15―20天,结合茶园浅耕除草分别追施速效性化肥,这三次施肥量占全年N肥用量的50―60%,其余夏秋茶各占追肥总量的25%左右;“多喷”是指在茶树生产季节,尤其在夏秋茶季节用化肥及其它叶面营养液等作根外追肥,一般都在晴天早晨露水干后,傍晚或阴天喷施,一定要喷湿叶面叶背以便吸收,喷施时期以茶树一芽一叶初展期效果最好。   六、茶树如何修剪? &&&&1、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幼树一般要进行3―4次定剪,春夏秋季都可进行,以春茶茶芽未萌发之前的早春3月为最好。第一次定剪在茶苗高30cm以±时,离地15―20cm处水平剪去,第二次在原剪口提高15―&20cm左右即离地30―40cm处剪去,第三次在离地55―60cm左右剪去,第四次在离地60―70cm左右处剪成弧形并培养树冠,第二至第四次定剪都是对在上次定剪基础上所萌发的茎粗0.4cm以上、展叶数达7―8片叶以上、已达半木质化的枝条进行的修剪,幼龄期间贯彻“以养为主,适当打顶”的采养方法,即在茶梢生长达到定剪高度以上进行打顶采,坚决防止早采、强采和乱采。&&&&2、生产性茶园树冠更新秋末茶季结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前及时进行轻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以上3―5em的茶枝,并同时剪去突出枝、病虫枝、衰老枝等枝条;而对由于经多次采摘后树冠面参差不齐,形成许多鸡爪枝的青壮年茶园,在春茶前或在春茶后或在茶季结束后进行深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面上10―15cm以鸡爪枝为主的茶枝。对衰老茶树,待春茶结束后,离地10cm处用利刀或锯齿进行台刈,以促发新梢重新养蓬。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技术支持: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服务热线:&& 邮箱:&&&&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京ICP备号-2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中国主要产茶省区生产概况
中国主要产茶省区生产概况作者:一叶蒙山我国茶树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生产状况各异,各省茶叶生产情况及栽培特点也不一致。1.福建省福建省是一较古老的茶区,唐代已有茶叶生产,到了宋代有较大的发展,许多国家茶的语音由福建厦门茶的语音演变而来。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在mm,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年平均气温17~22℃,年活动积温℃。福建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茶树品种达830多个,福鼎大白茶、铁观音、政和大白茶、水仙、毛蟹、黄dan、本山、梅占等均为茶农选育而成,福云6号、福云7号、福云10号等良种由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良种普及率居全国第一。该省山峰高峻,坡度较大,一般旧茶园多在坡地砌成梯田种茶,少数栽在山顶或谷地平原上。该省茶类最多,有乌龙茶、白茶、红茶(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绿茶(烘青、炒青、蒸青)和花茶等,各类茶中名茶亦多,如乌龙茶中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安溪铁观音”,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红茶中的“正山小种”等,花色多,独具风格,销路广,声誉高。不少茶叶是根据品种特点,单独采制、单独销售。2.浙江省浙江省制茶历史已有1700多年,唐代种茶已较普遍。约18世纪初,开始对外出口贸易。浙江省年平均气温在15.6~16.4℃之间,年降水量为mm,年相对湿度为80%,年活动积温mm,气候土壤宜于茶树栽培,又有长期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推广栽培新技术,并针对生产需要在不同年代均各有特点。20世纪70年代主要推广鸠坑种、福鼎、毛蟹等品种;20世纪80年代重点推广迎霜、劲峰、翠峰、福鼎、龙井43、菊花春、碧云、浙农12、浙农25等无性系良种。浙江省主要生产绿茶,西湖龙井、莫干黄芽、径山茶等历史名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亦生产红茶和花茶等,近几十年来大力发展名优茶,茶叶产值居全国之首。3.云南省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据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云南境内的富源(商周时称今富源县为平夷县)等地山中出茶,唐宋时已兴盛,宋代普洱县就是著名的茶马市场。云南茶区属高海拔低纬度,地貌复杂,生态条件多样,呈“立体气候”。茶园分布在m,年平均气温在12~23℃之间,活动积温在4500~
& 果果文库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15503&&人浏览
6435&&人浏览
15888&&人浏览
15437&&人浏览
10101&&人浏览
6250&&人浏览
17609&&人浏览
15157&&人浏览
14663&&人浏览
9099&&人浏览
17552&&人浏览
19429&&人浏览
1776&&人浏览
7365&&人浏览
1464&&人浏览
本文标题:中国主要产茶省区生产概况 链接地址:
copyright@ 201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果果文库 版权所有 联系站长: ;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号茶&叶&种&植&技&术
茶 叶 种 植 技 术
一、茶叶树的生物学特性&&&&&&
&&&&茶叶树为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栽培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5℃之间,年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以酸性红壤、红黄壤、黄壤的丘陵、高山环境为宜;易旱易涝、石灰质、近中性或碱性土壤不宜栽植。&&
茶叶生产的最低日平均气温为10℃,以后随气温的升高而生长增快,日平均气温15-20℃时生长较旺,茶叶产量和品质较好(我县此气温均在清明前后),日平均气温超过20℃生长虽旺盛,但茶叶粗老质量差,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0℃时,茶芽生长停滞进入休眠。我国一般茶叶新梢生育4-5月为最旺盛时期,其次在7-9月。茶叶树新梢不采摘的自然生长,茶叶每年只发2-4轮,管理好,采摘技术措施得当可达到5-8轮新梢。&&
二、造好茶叶品种和茶园地&&&&&&
茶叶品种的优劣关系到将来投产的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县栽培的品种主要是福鼎大亮、福云六号等。&&&&&&&
茶树是一种长寿的常绿树种,定植后可收获几十年。新建茶园是百年大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认真地选择茶园地是获取高产、稳产的基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施工设计,使其实现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创造条件。一般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湿润、能排能灌、集中连片的红壤、黄壤为主。茶园地确定后,开垦种植时应有利水土保持的原则,15度以上的坡地应筑水平梯田,梯田宽不能小于165㎝,坡度大于30度以上的陡坡不宜作茶园,以免水土流失严重,茶树生长不良减产。茶园地不论平地或梯田都应深耕达70㎝以上。&&&&&&
&三、种植技术&&&&&&&
1、开定植沟施基肥。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深翻、平整、施足基肥。肥料以含有机质的堆厩肥、饼肥和一定数量的磷肥为好。用量依土质而异,一般每亩施堆厩肥30-50担或饼肥50-100㎏,骨粉或过磷酸钾15-25㎏。按茶行设计布局,开定植沟,深宽为20-50厘米,施入肥料后与土充分拌匀,盖土耙平再按株丛距种植。&&&&&&&
2、种植方式和造林密度。一般采用单行条栽(高寒山区茶园),为了提高茶叶树群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以密植密播和培养低矮型的比较合适。行丛距90㎝&20㎝&25㎝,亩栽茶苗4000-5000株。如果是扦插繁殖的茶苗,每穴种植2-4株为定,待茶苗成活后根据茶苗生长情况进行间苗、补植,每穴保留2株即可。栽植完毕即压紧土壤浇定根水。为防止苗木失水,保证成活,种植时茶苗应剪去部分枝叶,必要时在高温的旱季还要适当遮荫、浇水抗旱保苗。&&&&&&&
四、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是茶叶树栽培技术的中心环节,措施包括中耕除草、施肥、水土保持与灌溉等。茶叶树行间松土可防止表土水分蒸发,使水渗到土中,增加土壤空隙,减少水土流失。一般每年春、夏、秋季各进行一次,深度7-10㎝为宜,茶园“封行”前宜浅耕,“封行”后结合施肥进行。&&&&&&
1、施肥:茶叶树在生长期和多次修剪、采枝叶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料,因此必须对茶园进行肥料补充,才能获得稳产、高产。施肥量依据树龄树势,采叶量和土壤条件来决定。幼龄茶树春夏季结合抗旱以施水肥为主,秋季施基肥。施肥方法以穴施和沟施为好。采叶茶树所需肥料,应以氮肥为主,磷、钾肥次,一般每50㎏鲜叶施肥量,氮肥2.0-2.5㎏、磷肥0.5-0.7㎏、钾肥0.5-0.8㎏。基肥在秋季结合中耕进行,茶树生长活动期2-9月施肥以叶面喷施为佳。追肥多用速效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等。&&&&&&
2、水土保持。茶园多建在山坡地上,冲刷严重,要建设好排灌系统,间种绿肥、盖草、培土,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养分,抑制杂草生长,提高茶叶产量。&&&&&
五、树冠管理&&&&&&&
&&&&为了增强树势,获得高产稳产和延长茶树的经济年龄,修剪是一项重要措施。经定型修剪能抑制茶苗顶端优势促进其侧枝和腋芽萌发,增加有效分枝,扩大树冠,培养强壮的骨干枝。&&&
1、修剪时期。一般以地上部生长相对停止,根系生育处于旺盛时期进行为宜(秋季9-11月)。&&&&&&
2、修剪程度。两龄茶苗,高度在30㎝以上,开始分枝时,可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把离地面15㎝以上的植株体剪去,三龄苗,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把离地面30-35㎝以上的植株剪去;四龄苗,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把离地面40-45㎝的植株体剪去。&&&&&
3、修剪方法。第一次用整枝剪,第二、三次可用篱剪。每次修剪,切口要平整,便于伤口愈合。剪时尽量留下分枝的外侧芽,以使植株向外侧展。有病害或过于细弱的枝条应当剪去。经三次修剪茶叶树基本骨架已养成,即可轻采养蓬。预计四年成园后每亩产茶叶300-400斤,管理方法得当的,还可逐年提高产量。对树势衰老、萌芽力不强的老茶树,可视树势分别进行重修剪或台刈,重修剪可在茶树高度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处剪去,台刈离地面4-5㎝处全部刈去,时间在春茶前后进行。&&&
六、鲜叶采摘&&&&&&&
&&&&采摘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既是收获过程,又是管理措施,也是制茶工艺的开端。合理采摘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采摘不当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的产量、质量和树势。&&&&&&&
1、及时采、标准采。各种茶类对鲜叶原料要求不同,大多红、绿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到一芽三叶;高级茶原料要求一芽1-2叶,粗老茶可以一芽4-5叶,采摘时,须根据要求标准及时进行采摘,否则芽叶粗老,同时也影响下轮茶芽的萌发。&&&&&&&
2、留叶采。芽叶是茶树主要的营养器官,采茶与茶树生育相矛盾,因此采摘茶叶时应留一片真叶,秋季留鱼叶。生长较差或更新后不久的茶树春夏季各留一片真叶,秋季留鱼叶。茶叶采摘后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全发酵、不发酵、半发酵三种,即为红茶、绿茶、乌龙菜。&&&&&&
七、茶叶树的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对茶叶生产的危害很大,病虫种类很多,目前全国已发现的约400多种。在生产防治工作中大力提倡以栽培技术、人工、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以生物防治为主,尽量减少施用农药,特别是高残毒农药和剧毒农药应严禁使用。&&&&&&
1、茶叶病害:茶云纹叶枯病。主要危害老叶、枝和果。& 防治方法:⑴清园;⑵增施肥料,恢复树势;⑶喷波尔多液。&&&&&&
2、常见茶叶害虫:根结线虫害、茶尺蠖、茶毛虫、长白蚧、小绿叶蝉、茶叶螨等。&
防治方法:根据不同的虫害,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人工、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
茶叶栽培技术
[栏目:技术指导 日期: 点击:10469]
茶叶栽培技术
茶树原产我国,自有民族文化以来,就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采摘利用。以后随着祖国政治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扩大,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市场经济与国外贸易的兴起和发展,而逐步予以扩大。
茶村的分布与生长发育,取决于一系列生态因素,其中热量、水分、光照以及土壤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茶树原野不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具有喜温、喜湿、喜酸性土壤的生态特性。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在理论上是以全年逐月辐射平衡为零的一线为依据。但在我国冬、夏季风盛行,冬季季风特别强,南昌下的引以为戒以常可达北纬30。以南,使茶树不能在淮河以北很好地自然生长。因此我国自然区划的汉威方面认为在我国这样的季风区域里,亚热带北界,要以暖季(日平均气温&10℃持续时期)积温;,最冷时候气温0℃等值线为界较宜。此线其它意义,大致相当于无霜期240天,干燥度1和年雨量750毫米。其引以为戒位置约在北纬34。左右。在地理位置上,约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当。这也就是直至全国解放以前,我国茶树栽培具有实际生产意义的北界。
全国解放以后,茶树栽培技术有了改进,我国现有茶区,除原有的亚热带和热带茶区稳步,已经向北延伸到季风暖温带。目前我国的茶区范围,北起山东省的胶东半岛(约当北纬37。30ˊ),南到海南岛(18。30ˊ),南北跨越19。,纵长2100公里;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约当东经95。),东到台湾省(约当东经122。),东西跨越经度27。,横宽约2600公里。在这一辽阔广大的范围内,有茶叶生产的省区包括:西藏自治区与甘肃省的东南部,陕西、河南的南部,山东的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的大部或全部,共十八个省(区),除台湾省外有产茶县、市976个。1978年全国茶区的分布,各省区的茶叶产量和重点产茶县、市。
在我国现有茶区范围内,水热情况总的是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相伴增高。土壤地带的排列基本上是伴随着纬度的改变,自北而南是黄棕壤和黄褐土,红壤和黄壤,砖红壤化红壤和砖红壤。但在各个气候带内,由于季风到达的距离,以及海拔高度与地形、方位的不同,气候、土壤往往有较大的差异。所有这些都给茶树的生长发育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并且对茶树的栽培管理技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为了更好的地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今后需要对我国现有茶区按照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区评价,作出茶叶生产的适合性区划或分区规划,并建立我国商品茶的生产基地。这一荼,目前尚处在调查研究阶段。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暂把我国茶区按照它的自然区划分为:淮北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岭南茶区和西南茶区等五个茶区,并将各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特点分共作一简介。
1、准北茶区
这是我国解放后(六十年代)新发展的一个茶区。虽然试种的地区很广泛,但因自然条件比较严酷,目前具有生产意义的,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中南部和江苏省东北部的各县。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13℃,&10℃的积温在四月中、下旬开始,年达℃之间;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为0-10℃,极端最低气温达-14--21℃;入冬后常有冻土,冻土深度一般在10厘米以上,最大冻土度可达30厘米以上。全年平均降水量650-98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左右,雨势急,常有暴雨;冬春比较干旱。年干燥度沿海地区小于1.00,内陆多在1.00以上。
全年日照时数超过2400小时。
植物类型是夏绿阔叶林,以栎树占优势。土壤多为棕壤,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露多,不但淋溶作用不断进行,盐基含量低,而且有强烈的粘化作用,土壤比较粘重,微酸性反应。目前种茶的土壤,多为已耕种的熟化棕壤;或者是生长灌木杂草,主要是山地薄层棕壤和山地棕壤和山地棕壤型粗骨土,土壤有机质贫乏。
本区种茶历史虽短,但分布范围较广,不少单位仍处在试种阶段。从种茶历史较久已获成功的单位来看,六到八年生的直播茶园可以获得平均亩产干茶200-300斤的高产。目前主要问题是冬春易遭冻、旱等自然灾害,产量还不稳定,因此强调提出选择茶地时要注意避风、向阳,微酸性土壤,有草源,有水源。并且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要结合种茶搞好四个茶园基本建设工作。一是在种茶前进行深翻改土,松土层达到1米左右;二是要在种茶的同时,在冬季寒风南下的风口及茶园周围,搞好防护林的建设;三是为了抗御冬、春干旱,要在规划的范围内开渠打井,兴修水利,加强茶园灌溉;四是强调要搞好茶牧结合,为茶园多积有机肥。
本区群众对茶中的消费习惯是爱好黄大茶和花茶。多年来从外地引种试验的结果,认为安徽黄山大中种和祁门槠叶种抗寒能力较强,成茶品质较优,适宜本区种植。茶季一般是从五月开始,九月以前结束,由于当地夏、秋高温多雨,故全年以夏、秋茶比重较大。
2、江北茶区
本区北起秦岭、淮河以南,南到长江中下游,东起沿海,西到大巴山以东。包括甘东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各省区。这一地区的大多数茶区是我国的老茶区,在唐宋时就已著名。近年来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与延伸。使全区茶叶生产连接成片。
本区处于我国亚热带的北缘,全年平均气温14-18℃,&10℃的积温℃,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有1-1.5个月,极端最低气温-10--19℃,愈北愈低;大陆性气候显著,夏季特别炎热,极端最高温在40℃以上;无霜期180-250天。全年降水量大部在700-1000毫米之间,局部地区可达1400毫米,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干燥度&1.00,部分地区达1.00以上。
全年日照时数小时。
植物类型以落叶为主,混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栎树、枫杨、黄檀、榉树、山槐等。土壤主要是黄棕壤和山地棕壤。黄棕壤发育于酸性岩石上,是棕壤和黄壤之间的过渡土壤类型,土体中盐基已大部淋失,是弱酸性至酸性反应。黄褐土发育于石灰性母质上,剖面上部呈微酸性反应,下部呈中性和微碱性反应。
本区栽培的茶树品种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群体种,也有少数灌木型大叶种,所制茶类均以绿茶为主,著名的茶叶品种有皖北的六安瓜片茶、舒城兰花茶、霍山黄大茶,豫南的信阳毛尖茶,陕南的陕青茶等,均为内销名茶。
本区茶叶的集中产区分布在大别山区及其东西山麓,伏牛山和武当山的南麓各县,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的低山丘陵。海拔高度大部都在800米以下。由于种茶历史较外,老茶园所占比重较大,茶园中缺株较多,土壤冲蚀比较严重,土壤比较瘠薄,冬季常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故在栽培上必须注意茶园的水土保持,增施有机肥料,改造衰老苏园与加强防冻抗旱工作。发展新茶园要注意选择背风向阳,酸性和土层深厚的坡地,必须因地制宜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这样的新茶园一般成园后亩产可达100斤以上干茶的产量,单产较高的可达亩产干茶三百多斤。
3、江南茶区
这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地区,也是我国亚热带的主体地带。本区北起长江南岸,南到南岭以北,东邻东海,西与贵州高原为界。包括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湖北南部和西部、浙江、江西、湖南全境及福建北部。
本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无霜期及生长期都较长,对于喜温湿的茶树植物尤为适宜。
全区年平均温度都在16℃以上,南部最高可达20℃;最热月气温28-30℃,最冷月气温2-6℃,南部可达10℃;主要茶区的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极端最高气温以本区为最高,一般都在40℃以上,甚至有高达44℃以上的。最冷候气温一般在4℃以上,但由于地势平坦,冬季寒潮南下的常波及本区,因此极端最低气温有达-12℃甚至更低的,这是造成本区气温年较差大的主要原因。&10℃的积温℃,初霜日期在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终霜日期在三月上旬至一月下旬,无霜期长达九至十一个月。全年降水量毫米,以春季降水稍多,春末夏初多梅雨,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在三至七月份,入秋后有时有秋旱。本区同盱降水量较多,空气比较湿润,干燥度不中0.75,相对湿度普遍在80%以上。
全年日照时数小时,秋季日照最多,春季最少。
本区的生物气候特征是温热湿润,常绿阔叶林占优势,植物种类甚多,以各种槠栲、石栎为主,木荷、樟、楠、山茶、木兰、杉、竹等也很多,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红壤在自然植被下通常有厚约20-30厘米的腐殖质层,全剖面呈酸性,PH5.0-5.5;红壤矿质部分的养分较砖红壤为好,其粘粒部分具有较高的吸收代换性能。黄壤主要受大气和土壤湿度的影响,和红壤比较,腐殖质含量较高,而粘粒部分的硅铝率则和红壤相近或稍高。山地土壤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外,还有发育于针叶林下的山地灰棕壤,全剖面呈强酸性,腐殖质层下有淡灰棕色的灰化层,最下为黄棕色淀积层。
本区由于气候土壤条件宜于茶树生长发育,最早在隋唐以前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产茶地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茶园分布广,面积大,总产既多,单产也高,目前我国的重点产茶县、市,特别是年产干茶五万担以上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市,大都分布在本区范围以内。本区栽培的茶树品种,有灌木型的大、中、小叶种,也有小乔木型和乔木型的大叶种,在本区的南部地区,还发现了不少处于野生状态的乔木型大茶树。本区茶树品种既多,其生产与适制性能也各有千秋,全区大面积平均亩产干茶300斤以上的国营和社、队茶场,各地都有;小面积平均亩产干茶1000斤以上的也有好几个;已有不少县、市平均亩产达到干茶100斤以上,有的达到200斤以上。所产茶类,不仅种类多,品种花色齐全,而且名茶辈出,不胜枚举。所有外销、内销与边销茶类,本区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茶叶在本区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大,经济价值高,本区内又多丘陵山地,到处都可种植茶树。全国茶叶的科研与教育单位,也以本区最为集中,因此群众中的茶树选种与栽培技术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为茶叶的高产优质创造了条件。
4、岭南地区
这是我国最南一个茶区,包括福建省的南半部,广东、广西和台湾三省区的全部。
这一地区的广东、广西南部沿海及海南岛,台湾省的南半部,均属热带气候。
我国热带茶区的气候盘点是高温多雨,长夏无冬。以海南岛为例,全年平均气温22-24℃,日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个别地区(岭头茶场)虽降至2.9℃但时间不长;最热月平均气温26-28℃,极端最高气温36.8℃,&10℃的积温在℃之羊。全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岛的西部最少,东南部最多。由于降水较多,岛东部的干燥度在1.00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
岭南茶区中的北部地区,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10℃积温均在;以上,桂西最多达;。由于有南岭为北部屏障,极端最低气温很少降到0℃以下,雨季长,雨量多,全年平均降水量均在1500毫米以上,最多超过3000毫米(台北),降水集中在五至十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0-80%。本区因热量丰富,蒸发量也大,故实际有效水分与江南茶区相同。四季气候中,冬季比较干燥,干燥度均在1.00以上;春季多雨,夏季热而长,台风暴雨多,秋季雨水较少,干燥度在1.5以上。
我国热带茶区的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在山地土壤中,除山地黄壤分布最广,后者多分布在海拔900-1000米以上的地方。夸红壤在森林植被覆盖下,有机质比较丰富,但当森林砍伐后,有机质分解很快,含量迅速降低,土壤侵蚀加强,水分物理性质也相应变坏。顺此在砖红壤上开辟茶园,要合理地规划和使用已垦土地。
岭南茶区中北部地区的土壤特性,介于红壤和砖红壤之间,可称之为砖红壤化红壤。它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土壤矿物部分的强度分解以及这些化合物在剖面中和移动,其结果是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含量极少,它与土壤矿物部分富铝化及强烈淋溶有关。在600-800米以上的地方,存在有山地黄壤,山地黄壤中的粘粒部分代换量较高,富含有机质。
岭南茶区的种茶历史也很悠久,在该区的大山区中,经常可以发现处在野生状态的乔木型大茶树与其它常绿阔叶树种混生,它是我国最有希望的外销红碎茶主产区之一,大叶种茶树在该区范围内到处都可种到。由于自然条件的优异在该种植的茶树,不仅可以获得速生高产,而且成品茶品质优良,能够与国际市场上的高档红茶媲美。
该区茶叶生产的分布,目前仍以地处亚热带的各县较广,所制茶类,除红碎茶外,以乌龙茶最为著名,福建安溪所产的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稀有珍品。此外,尚产有压制茶中的六堡茶,散茶中的绿茶与青茶。
我国热带茶区茶叶生产的特点是:茶树可以全年生长,采茶期长达300天左右;茶籽播种后,一个月可出土,四个月的平均生产高度达34厘米左右;新梢年生产最140-160厘米,展叶35-40片,有4-5个分枝;一般采摘茶园年萌发七轮,多的达八轮芽梢;茶籽直播或育苗移栽后的新茶园,2-3年可以投产,平均亩产干茶可达100斤以上,为了充分利用甸热带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目前这一茶区茶树栽培管理方面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根据植物群落学的原理,推广胶、茶间作。初步经验认为,选择有利的地形条件,如在20度左右的坡地上,种植橡胶时实行密株,把胶行距离拉宽到10-12米左右,然后在橡胶树行间,适当密植茶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橡胶产量,且能充分利用土地和提高光能的利用率,茶叶平均亩产可以达到以二、三百斤干茶。
5、西南茶我
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茶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以及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
本地区内部地形复杂,各省区也有各自的特点。如四川省茶区分布在周围环山,中为盆地的丘陵地带,冬季寒潮不易入侵,气候特点是:春早、冬暖夏热,秋雨,多雾,生产期长。贵州省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山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日照少,阴雨多。云南全省虽是一个高原,但受横断山脉影响,地势北高南低,山水均呈南北向或西北东南向流出国境,水汽来源同受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影响,而以西南气流为主,云南省的北部茶区是热带季风高度气候,南部茶区山高谷深,则为滇南间山谷地热带气候,在同一地区,垂直的气候分布可有寒、温、热三带;大致700米以下属热带气候,而茶树多分布在1000米以上2000米能上以下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至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因处于西藏高原的东南倾斜面上,种茶地区的海拔较低,一般均在2000米以下,最高不超过2300米,水汽来源同受西南气流影响,温暖潮湿。
综合全区的气候情况,所有种茶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5℃以上,&10℃的积温在;以上,云南南部可达℃,极端最低气温除四川部分地区外,都不超过40℃。霜期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年雨量一般在900毫米以上,降水较多的可达1600毫米,夏季较多,冬季较少,滇南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五至十月份为雨季,但即使在旱季,由于夜间的辐射冷却,雾露较大,故不显干燥;干燥度贵州省在0.7以下,云南、四川省各地差异较大,四川省一般在1.00以下,云南省则西部小于东部,约从0.50-1.20,年平均相对湿度一般在80%左右,全年日照时数以贵州最少,不足1500小时,其余均在1500小时以上。
本区的地带性土壤在四川、贵州及西藏东南部都是黄壤为主。四川的低山、丘陵则以黄壤型紫色土的分布面最广;山地都为山地黄壤。而在云南省则以砖红壤化红壤和红壤为主,滇西则有山地黄壤的分布。
本地区的茶叶生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我国和世界茶树原产地。本世纪的三十年代以来,在云南、贵州及四川等省,先后发现了许多野生的大茶树,其中1961年在勐海巴达公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发现的最大一株,发现时测得树高32.12米,胸径1.03米。有人从植物深化的眼光认为热带雨林是常绿阔叶树的老家。全都和大部分有花植物的种类都是从热带类型发展出来的。我国云南南部的气候是优越的。虽然严格说来是季雨林气候,而不是雨林气候,但因冬季雾露较多,弥补了干季雨水不足。有人把它形容为:有海洋气候的优点(湿度大,雨量也比较多),没有海洋气候的缺点(无台风、常风、盐风、梅雨等的危害);有大陆气候的优点(日温差较大,日光充分),没有大陆气候的缺点(无寒潮、平流霜、空气也不过分干燥)。这一气候条件正好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的需要。云南大叶茶在云、贵、川三省都能生长,解放初期引种到西藏察隅后,也能正常生长发育。本区生产的茶类,除适合外销的红碎茶外,还有各种类型的紧压茶,供应内销、边销与侨销。在云南下关和四川重庆生产的沱茶,更是驰名西南地区。
西南茶区目前担负着全国五分之一茶叶的生产,但是它的宜茶地区很广,潜力很大,而且是甸外销红茶最有希望的主产地区之一。如能加强分离选种与栽培管理技术,不仅能够获得很高的产量,而且能够获得最佳的产品。
降低茶叶农药残留量有四大对策
茶叶中农药残留量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云南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系研究人员杨志洁关认为,降低茶叶农药残留量有四大对策。
第一,发展无公害茶。无公害茶作为农业部提出的政府行为和市场准入标准,在我国广大茶区已逐步推广。从病虫防治角度而言,所谓无公害茶是指通过尽量减少农药用量和优化防治技术,使得茶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低于我国无公害茶的标准。在发展无公害茶生产时,使用多种菊酯类农药应以联苯菊酯为首选品种,因为其对茶园的主要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发挥一次喷药兼治多种害虫的作用。
第二,以农业防治为主体的综合措施。积极引导茶农选用无病虫害种苗,选择抗病性强的种苗,适当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茶树的抗病虫能力。加强茶树植保和茶园田间管理,清除茶园中的杂草和枯枝落叶,不给害虫以生产和繁殖的场所。同时,还需进行茶园修剪、合理采养,以剪除蛀梗虫枝、病枝,合理培土以阻碍越冬虫蛹羽化出土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具有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的特点。如国内研究利用捕食螨控制茶叶害螨的生物防治技术,已经取得一定效果。又如,印度研究者发现,来自热带的铁锈菌类是茶园杂草的天敌,它可以控制杂草的数目。生物防治技术一般不会产生抗药性,能长期控制危害且成本低廉,是目前防治茶树虫害、生产无公害茶叶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四,物理机械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是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最简单的人工捕杀,破坏害虫的正常生理活动,以及改变环境条件使害虫不能接受和容忍等。物理机械防治既可用于预防虫害,也可在已经发生虫害时作为应急措施。
无农药公害茶叶害虫防治技术
该项技术在研究茶叶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不同茶叶害虫采用确定化学防治基线进行化学防治和病毒防治等防治策略,生产农药无公害茶叶。其技术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化学防治对茶小绿叶蝉的化学防治确定其防治基线,采用“冬防加二次连防”的防治策略,即:秋茶停采后,茶小绿叶蝉末代卵孵化毕,进行化学农药防治,压低越冬虫口基数,从而将次年第一高峰始期推迟到6月下旬以后,向后结合其它害虫发生情况,在第一高峰始期喷第一次农药(天王星或速灭杀丁倍),隔一个历期10~12天喷第二次农药(乐果加敌敌畏1000倍),经此连防后,第二个高峰期推迟15天,进入秋季第二次连防,结果全年直接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由原来常规防治9次降至为5次。病毒防治对食时性害虫,常发生的茶毛虫,油桐尺蠖、茶小卷叶蛾均采用病毒防治。
  病毒剂量:茶毛虫多角体病毒,田间应用量500亿多角体/亩,较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田间应用量125mg/亩,油桐尺蠖多用体病毒,田间应用量1000亿多角体/亩。
   喷毒时间:于幼虫盛孵期至1~2龄期为宜。
   防治效果:条毛虫当代防效83~85%;茶小卷叶蛾防效为只%;油桐尺蠖防效94.1%,持效均达3~5年。
   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技术原则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茶园生态系统为基础,选用抗性品种,实施健身栽培,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发挥茶叶自身补偿能力和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优先选用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讲究用药策略,改进施药技术,以确保茶叶优质无农药污染。
  二、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
  1、品种应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并对当地主要病虫表现出良好抗性,提倡推广健壮合格的无性系良种。
  2、茶园种植:推广遮阳网和大棚栽培。向外地引种时,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随种苗带入。
  3、适时采摘:提倡机械化采摘,控制栖居在茶树蓬面上的病虫如假眼小绿叶蝉、叶螨类等及部分芽叶病害。
  4、合理修剪:修剪既可培育树冠,又可改变病虫的生存环境,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如合理控制茶树高度,可明显减轻毒蛾类害虫的危害;春茶后进行树冠改造,可减轻长白蚧、黑刺粉虱的危害;秋末轻修剪可明显压低叶螨类的越冬基数等。
  5、茶园翻耕: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翻耕,可减轻次年象甲类发生,对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6、及时清园:秋末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可有效减轻叶类病害和土壤中越冬害虫的发生。
  (二)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田间点灯诱杀,减少田间的发生量。
  2、人工捕杀:对发生较轻、危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性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减轻危害。
  3、提倡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茶园杂草。
  (三)生物防治
  1、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主要有益生物及优势种群。
  2、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bt、核多角体病毒等。
  (四)化学防治
  1、加强茶树病虫的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2、按防治指标防治(见表1),严格掌握防治适期施药。
  3、改进施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提倡侧位有效低容量喷雾。
  4、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使用广谱杀虫剂,减少茶园喷药次数和农药用量。
  5、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剂。
高产优质茶叶栽培技术
1、严格选地。新建茶园应据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
PH4.5—6.5的结构良好的红黄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25度以下,水源充足,交通电力通讯方便的缓坡地带。并按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进行大气、土壤、水质的检测。
2、统一规划。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这个中心,因地制宜,以茶为主,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认真做好道路排灌系统的设计,合理布局茶行及茶园遮荫树配置(一般亩植8—10棵柿、梨为宜)。
   3、表土回沟开垦。在规划好的的茶行上挖种植沟,先将表土约10—20cm左右,挖去放在两种植行间或内壁,再将新土挖去
20cm左右放在另一茶行间或在外埂,再把底土心土挖松25cm左右,施人基肥,并充分混拌心土和基肥,再将表土翻人种植沟,拣去石块、树根,做成种植条行以备种茶。利用老茶园开垦条沟进行种植的,须用五氯硝基苯进行消毒处理。
   4、施足基肥。要求亩施有机肥500kg以上,磷肥50kg左右。
茶树定植有何技术要点
   1、选用良种壮苗。
2、适时栽植。种植时期一般以幼苗休眠期为宜,春栽以立春至惊蛰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移苗时尽量多带土不损伤根部,茶苗太高可于移栽前离地15—20cm处进行修剪作为第一次定剪,应浇足定根水;再覆盖一层松土。其后做好防冻抗旱保苗全苗工作。
如何搞好茶园秋冬季管理
对幼龄茶园和抗寒性较差品种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种植紫云英等冬季绿肥作物,以提高抗寒能力又增加有机肥来源;以波美0.5—1度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施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对多花茶树,在其盛开季节用300ppm乙烯利喷施一次以减少花量;密切注视冬季春初天气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茶园冻害发生。
如何搞好茶园施肥
   1、幼龄茶园:一般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结合深耕施人
1.5—3吨厩肥等作基肥;而追肥则根据苗龄不同各有差别,一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5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250—400公斤于春茶前或春茶后一次施人;二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0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400—500公斤,春茶前施60%,春茶后施40%;三、四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5公斤左右,可于春茶前、春茶后、夏茶后分别施50%、30%、20%;NPK三要素比例1—2年生为
1:1:1.3—4年生则为2:1:1;施肥方法应以相对集中的浅沟或穴施为主。
   2、生产性茶园:实践上亩产干茶250公斤以内按0.5公斤纯
N生产干茶3.5公斤计算,亩产干茶250—400公斤则以1:6计,若亩产干茶400公斤以上则要以1:5计。NPK三要素比例,绿茶区一般2—4:1:1,乌龙茶区2—3:1:1。推广“一基”、“三追”、“多喷”的施肥方法,即在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进行茶园深耕结合施人全年施肥量40—50%的N肥和全部磷钾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如饼肥、人粪尿、堆沤肥、猪牛栏肥、土杂肥、塘泥等,配合施用磷钾肥、复合肥等,此为“一基”;“三追”是在春茶开采前一个月,春茶采摘后及秋茶采摘前15—20天,结合茶园浅耕除草分别追施速效性化肥,这三次施肥量占全年N肥用量的50—60%,其余夏秋茶各占追肥总量的25%左右;“多喷”是指在茶树生产季节,尤其在夏秋茶季节用化肥及其它叶面营养液等作根外追肥,一般都在晴天早晨露水干后,傍晚或阴天喷施,一定要喷湿叶面叶背以便吸收,喷施时期以茶树一芽一叶初展期效果最好。
茶树如何修剪
   1、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幼树一般要进行3—4次定剪,春夏秋季都可进行,以春茶茶芽未萌发之前的早春3月为最好。第一次定剪在茶苗高30cm以±时,离地15—20cm处水平剪去,第二次在原剪口提高15—
20cm左右即离地30—40cm处剪去,第三次在离地55—60cm左右剪去,第四次在离地60—70cm左右处剪成弧形并培养树冠,第二至第四次定剪都是对在上次定剪基础上所萌发的茎粗0.4cm以上、展叶数达7—8片叶以上、已达半木质化的枝条进行的修剪,幼龄期间贯彻“以养为主,适当打顶”的采养方法,即在茶梢生长达到定剪高度以上进行打顶采,坚决防止早采、强采和乱采。
2、生产性茶园树冠更新秋末茶季结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前及时进行轻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以上3—5em的茶枝,并同时剪去突出枝、病虫枝、衰老枝等枝条;而对由于经多次采摘后树冠面参差不齐,形成许多鸡爪枝的青壮年茶园,在春茶前或在春茶后或在茶季结束后进行深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面上10—15cm以鸡爪枝为主的茶枝。对衰老茶树,待春茶结束后,离地10cm处用利刀或锯齿进行台刈,以促发新梢重新养蓬。
茶园如何合理采摘适时封园
春季当茶蓬上有10—15%、夏秋季有10%左右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即行开采,后及时分批采摘,采用“春秋留鱼叶、夏留一叶”的采摘方法,尤要注意夏季采净该季极易形成的对夹叶。霜降节气前后至迟11月上旬前即行结束茶季进行封园。
什么是无公害茶(低残留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
无公害茶是一个科学名词,指这种茶叶不含污染物质,或即使有少量污染物,但低于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对消费者没有公害,因此,它是一个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总称。
在无公害茶生产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低残留茶等名称,事实上它们都属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是我国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统称,分为A级和AA级两种,由我国农业部和各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对生产地进行环境检测和质量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三年;低残留茶是近几年来针对欧盟制订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量(MRL)标准而提出的;有机茶是有机食品的一种,由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认定的单位才有资格颁证,我国有机茶由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及其批准的有机茶开发分中心(在杭州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内)审批和检测,证书有效期不超过一年,第二年必须重新进行检查颁证,绿色食品的AA级茶和有机茶相仿。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无公害茶叶是今后茶叶消费的必然要求。实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与管理已成为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新技术。
(一)严格选地建新园对准备建园的荒山在建园前进行水、大气、土壤测试,确保茶园条件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选择空气、土壤、水源无污染的地点,茶园周围5公里内,不得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等,并与一般生产茶园、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距离1公里以上,且有隔离带。
(二)引进种苗须检疫当要从外地引进茶苗或茶籽、穗源等种质材料时,须经植检部门检疫认可后方能引进,以防止外地有而本地没有的病虫侵入本地。
(三)规范基地建设对现有一定规模基础茶园进行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时,首先要择该茶园及周边环境符合标准要求,并进行水源、大气、土壤的检测以获得定量数据;其次,在对现有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时,一定要按“三改一补”即“改园、改土、改树和缺株补植”技术规程因地制宜来操作,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为目标进行山水园林路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四)合理施肥茶苗移栽前后以施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无机肥使用;须用经过有关部门登记许可生产的不含合成化学调节剂的商品有机肥和矿物肥料,农家有机肥必须是无工业污染、且经过高温发酵后杀死了各种寄生虫和病原菌及杂草种子、除去了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的;生产季节可少量使用无氯速效化肥,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全年肥料施用总量的20%。
   (五)综合防治病虫
l、强化农业防治。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①选用抗病虫良种,角质层厚的、茶单宁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抗病虫能力强。②合理密植,采用单行双株或双行单株条植,亩植3000株左右。③适时修剪。据不同树势在每年的茶季结束或春茶前进行轻修剪、春茶结束后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并同时剪去枯弱枝、病虫枝和徒长枝。④平衡施肥。据生产茶类和土壤肥力合理配比N、P、K三要素比例,保持茶树营养平衡,增强抗病虫能力。⑤中耕除草。⑥分批多次采摘。⑦冬季清园封园。茶季结束,应将茶园以及茶园四周的枯枝落叶、杂草蒿杆清理出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0.5—1.0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危害。
2、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为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茶毛虫病毒“8010”防治茶毛虫、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园蚧,杀鳞精防治茶尺蠖、天霸防治茶小绿叶蝉、农抗101防治云纹叶枯病。
3、合理进行化学防治。指定专人负责茶园病虫监测预报,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遵循交替轮换复配用药原则,并改进喷药技术和方法提高喷药效果。
   (六)重视茶叶加工与包装
严格要求加工设备及环境卫生整洁、无污染,禁止使用色素、防腐剂、品质改良剂等化学添加剂,杜绝有害金属包括铅锡锰镉等金属材料作为加工工具,选用阻氧、无味无毒、无污染的包装材料,在包装贮运及其它流通媒介除了不能接触以上金属外,汞、砷、铜等也要杜绝,同时要严格监测有害细菌如大肠杆菌和其它致病菌、黄曲霉素等的发生状况使之完全符合无公害茶叶的检测标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种植坡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